元康四年正月,安昌公石鉴薨。
《本传》:“鉴封昌安县侯。”今从《帝纪》。
傅咸卒。
《三十国》《晋春秋》:“元康四年七月,傅咸为司隶。五年五月,始亲职,十月卒。”二书附年月多差舛,故以《本传》为定。
五年十月,武库火。
《三十国》《晋春秋》云“闰月”,《宋》《晋·五行志》云“闰月庚寅”。今从《晋书·帝纪》。
八年九月,李特入蜀。
《帝纪》:“元康七年,关中饥。八年,雍州有年。”而《华阳国志》《三十国》《晋春秋》皆云:“八年,特就谷入蜀。”今从之。
九年正月,出成都王颖为平北将军。
《帝纪》云:“以颖为镇北大将军。”今从《本传》。
六月,高密王泰薨。
《帝纪》云:“陇西王”,《本传》云:“泰为尚书令,改封高密。”《纪》误。
裴頠、贾模、张华议废贾后。
《贾后传》曰:“模与裴頠、王衍谋废之,衍后悔而止。”今从《頠传》。
八月,裴頠、刘颂上表疏。
《刑法志》叙颂奏,续頠表之下,而云“侍中太宰汝南王亮”。按頠表引元康八年事,时亮死已久,盖《志》误也。
永康元年正月。
《帝纪》《天文志》皆有“己卯日食”,《宋志》无之。按《长历》,己卯十七日,安得日食!
皇孙虨卒。
《帝纪》“虨”作“霖”。按虨,字道文,不当作“霖”,今从《传》。
八月,石崇、潘岳、欧阳建被收。
《崇传》曰:“崇、建潜知其计,阴劝淮南王允、齐王冏图赵王伦。”若崇果与允同谋,允败,崇应惶遽,不应被收时,方宴于楼上。盖伦、秀以旧怨诬杀之耳。
以刘颂为光禄大夫。
《三十国春秋》云:“伦党大怒,谋害颂,颂惧,自杀。”《颂传》云:“颂为光禄,寻病卒。”今从《传》。
十一月,耿滕为益州刺史。
《帝纪》作“耿勝”。《载记》《华阳国志》作“滕”,今从之。
滕欲入州。
《华阳国志》曰:“战于广汉宣化亭,杀传诏。”按州郡俱治成都,不容战于广汉。又赵廞若已与滕战,不应欲直入州。今从《载记》。
赵廞杀赵模、陈揔。
《帝纪》:“廞又杀犍为太守李密、汶山太守霍固。”按《华阳国志》,犍为太守李苾、汶山太守杨邠,非密、固也。《载记》亦作“李苾”。盖《纪》误。
廞自称益州牧。
《晋春秋》云:“建号太平元年。”他书无之,今不取。
永宁元年正月,赵王伦即帝位。
《三十国春秋》云:“伦将篡位,义阳王威执诏示嵇绍曰:‘圣上法尧、舜之举,卿其然乎?’绍厉声曰:‘有死而已,终不有二!’威怒,拔剑而出。及惠帝迁于金墉城,唯绍固志不从,直于金墉,绝不通伦,时人皆为之惧。”《晋书·忠义传》云:“伦篡,绍为侍中,惠帝复祚,遂居其职。”二说不同,今皆不取。
赵廞杀李庠及其子侄十余人。
《载记》曰:“及其子侄宗族三十余人。”今从《华阳国志》。又《国志》,庠死去年冬,《晋春秋》在今年春,今从之。
三月,罗尚使王敦讨汶山羌,死之。
《帝纪》在八月,疑是洛阳始知。今从《华阳国志》。
赵王伦使管袭讨斩王盛、处穆。
《齐王冏传》曰:“冏潜与盛、穆谋起兵诛伦,未发,恐事泄,乃与袭杀穆,送首于伦,以安其意。”今从《三十国春秋》。
四月,大战于湨水。
《赵王伦传》作“激水”,今从《帝纪》。
六月,复封宾徒王晏为吴王。
《晏传》:“自宾徒徙封代王。伦诛,复本封。”今从《帝纪》。
齐王冏为大司马,成都王颖为大将军,录尚书。
《颖传》曰:“至邺,诏王粹加九赐,进位大将军,都督中外,颖拜受徽号,让殊礼。”按颖在洛,卢志已谓颖曰:“今当与齐王共辅朝政。”明已有录尚书之命,但颖不受归邺,故朝廷使粹追命之耳。且颖功大于冏,不应独赏冏而颖未赏也。今从《帝纪》。
路秀。
《帝纪》作“路季”,今从《齐王冏传》。
八月,齐王冏杀东莱王蕤。
《帝纪》:“六月庚午,蕤与王舆谋废冏,事觉得罪。甲戌,冏为大司马。”按诛舆诏已称冏为大司马,则舆事觉不应在冏为大司马前。今从《三十国春秋》在八月。
九月,东安王繇举东平王楙镇下邳。
《帝纪》:“八月,楙为平东,督徐州。九月,繇复爵。”按《楙传》:“繇为仆射,举楙为平东。”故移在繇还后。
太安元年,慕容廆击素怒延。
《载记》作“素延”,下云“素延怒,率众围棘城。”按《燕书·纪》《传》皆谓之“素怒延”,然则怒延是其名也。
二年正月,李特改元建初。
《帝纪》:“太安元年五月,特自号大将军。”《载记》:“太安元年,特称大将军,改元。”《后魏书·李雄传》云:“昭帝七年,特称大将军,号年建初。”昭帝七年,太安元年也。祖孝徵《修文殿御览》云:“太安二年,特大赦,改年建初元年。特见杀。”《三十国》《晋春秋》云:“太安二年正月,特僭位,改年。”今从《御览》等书。
蜀郡任叡。
《载记》作“任明”,《罗尚传》作“任锐”。今从《华阳国志》。
六月,李雄杀陈图。
《华阳国志》作“陈峕”,今从《载记》。
七月,处士范长生。
《华阳国志》作“范贤”,今从《载记》。
涪陵徐轝。
《华阳国志》作“徐舆”,今从《载记》。
长沙王乂征李含为河南尹。
《含传》云:“河间王颙表含为河南尹。”今从《皇甫重传》。
张昌逃于下雋山。
《帝纪》:“八月庚申,刘弘及张昌战于清水,斩之。”《昌传》云:“昌败,窜于下雋山。明年秋,擒斩之。”按弘斩张奕表云:“张昌奸党初平,昌未枭首。”故从《昌本传》。
八月,以长沙王乂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
《帝纪》:“太安元年十二月,乂诛齐王,即以乂为太尉、都督中外。”《晋春秋》:“二年七月,颙、颖起兵,乃以乂为太尉、都督以讨之。”按齐王死后,颖悬执朝政,乂未应都督中外。又颙见为太尉,乂不应更为太尉。今从《晋春秋》。
十月戊申,战于建春门。
《陆机传》云“战于鹿苑”,今从《帝纪》。
孙拯下狱。
《晋春秋》作“孙承”,今从《晋书·传》。
张方退屯十三里桥。
《河间王颙传》云“駃水桥”,今从《帝纪》。
闰月,罗尚留张罗守城。
《载记》作“罗特”,今从《华阳国志》。
永兴元年正月癸亥,东海王越收长沙王乂。
《越传》云:“殿中诸将及三部司马疲于战守,密与左卫将军朱默夜收乂别省,逼越为主。”今从《乂传》。
甲子,大赦,改元。
《帝纪》:“太安二年十二月甲子,大赦。”“永兴元年正月,大赦,改元。”疑是一事。
丙寅,张方杀乂。
《帝纪》《三十国》《晋春秋》云:“太安二年十二月,杀乂。”《乂传》云:“初,乂执权之始,洛下谣曰:‘草木萌牙杀长沙。’乂以正月二十五日废,二十七日死,如谣言焉。”《乐广传》云:“成都王颖,广之壻也,及与长沙王乂遘难,而广既处朝望,群小谗谤之,广以忧卒。”《惠帝纪》:“永兴元年正月丙午,乐广卒。”若广卒时乂未死,即《乂传》正月二十五日废为是,合移在永兴元年正月。而《晋春秋》:“太安二年八月,乐广自裁。”按《帝纪》,今年正月,以颖为丞相,遣兵屯城门代宿卫者,疑此皆乂初死时事。又今年正月末,亦有甲子、丙寅。今从《乂传》。
十月,刘渊迁都左国城。
下云“离石大饥,迁于黎亭。”则是渊犹在离石也。按杜佑《通典》,离石有南单于庭左国城。然则渊虽迁左国,犹在离石县境内也。
渊即汉王位。
《帝纪》,李雄、刘渊称王,皆在十一月惠帝入长安后。《华阳国志》,李雄十月称王,一本作十二月。《三十国》《晋春秋》《十六国钞》皆在十月,今从之。
范阳王虓等请降,封太弟颖。
《虓传》云:“与镇东将军周馥同上言。”按《馥传》:“帝自长安还,馥出为平东将军,都督扬州,代刘准为镇东。”据此表,张方犹存,盖自邺还洛阳时也。
十二月,高密王略镇洛阳。
《惠纪》作“高密王简”。按《宗室传》,高密孝王略,字元简,时都督青州,后迁都督荆州,未尝镇洛阳。盖简即略也,时虽有朝命而略不至,或尝镇洛阳而《本传》遗脱耳。
二年六月,拓拔猗迤斩汉将綦毋豚。
《后魏书·桓帝纪》及《刘渊传》皆云:“渊南走蒲子。”按《晋·载记》,渊无走蒲子事,下云“自离石迁黎亭”。盖《后魏书》夸诞妄言耳。
八月,琅邪王睿请王导为司马。
《导传》曰:“元帝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按元帝时为平东,及徙扬州,乃为安东耳。或者“平”字误为“安”,或后为安东司马,故但云司马。
十月,诏刘弘、彭城王释等讨刘舆。
《刘乔传》“释”作“绎”。《帝纪》《宗室传》皆作“释”,盖《乔传》误。《帝纪》:“八月,车骑大将军刘弘逐平南将军彭城王释于宛。”《弘》《释传》及众书皆无之。《弘传》但云彭城前东奔有不善之言。按弘,晋室纯臣,刘乔与范阳构难,弘犹以书和解之,以安天下,尊王室。释受王命镇宛,而弘肯更自逐之乎!据此诏,令弘、释共讨刘舆,疑无弘逐释事。《帝纪》必误。
十一月,河间王颙遣吕朗收刘暾。
《暾传》云:“颙遣陈颜、吕朗率骑五千收暾。”按暾匹夫,安用五千骑!盖朗时在洛,颙敕使收暾耳。说者欲大其事,故云尔。
十二月,王浚以突骑资刘琨。
《琨传》云:“得突骑八百人。”按《刘乔传》云:“琨率突骑五千济河攻乔。”疑八百太少,或因下文迎东海王之数,致有兹误。今阙疑。
刘乔奔平氏。
《帝纪》云:“乔奔南阳。”按《地理志》,南阳无平氏县。武帝分南阳置义阳郡,有西平氏县。或者南阳有东平氏而非县与?
吴王常侍甘卓弃官东归。
《卓传》云:“州举秀才,为吴王常侍。讨石冰,以功赐爵都亭侯。东海王越引为参军,出补离狐令。弃官东归,遇陈敏。”《敏传》云:“吴王常侍甘卓自洛至。”按卓为常侍,不应讨石冰;为离狐令,不应自洛至。今从《敏传》。
光熙元年三月,李毅女秀守宁州城。
《怀帝纪》:“永嘉元年五月,建宁郡夷攻陷宁州,死者三千余人。”《李雄载记》云:“南夷李毅固守不降,雄诱建宁夷使讨之。毅病卒,城陷,杀壮士三千余人,送妇女千口于成都。”《王逊传》云:“李毅卒,城中奉毅女固守经年。”《华阳国志》有毅卒年月及女秀守城事,今从之。
六月,复羊后。
《后传》曰:“张方首至洛阳,即日复后位。”按方传首已久,不至今日。今从《帝纪》。
司空越遣糜晃击河间王颙。
《牵秀传》云:“颙密遣使就东海王越求迎,越遣将糜晃等迎颙。”今从《颙传》。
李雄即帝位,改元晏平。
《晋·帝纪》《三十国》《晋春秋》皆云:“永兴二年六月,雄即帝位。”《华阳国志》:“光熙元年,雄即帝位。”《后魏书·序纪》及《李雄传》皆云:“昭帝十二年,雄称帝。”即光熙元年也。《十六国春秋钞》:“晏平元年六月,雄即帝位。”《十六国春秋目录》,雄年号,建兴二,晏平五,与《华阳国志》同,今从之。诸书,雄改元晏平,无大武年号。惟《晋·载记》改元大武,无晏平年号。按雄国号大成。《魏书·雄传》云:“雄称帝,号大成,改年晏平。”故《三十国春秋》误云“改年大成”,《载记》转写,误为“大武”。今从诸书去“大武”之号。
以范长生为天地太师。
《华阳国志》:“尊长生曰四时八节天地太师。”今从《晋·载记》。
八月,以范阳王虓为司空。
《虓传》云“为司徒”,今从《帝纪》。
十二月,南阳王模杀河间王颙。
《三十国》《晋春秋》云:“东海王越杀颙。”今从《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