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元代起,北京就出现了钟鼓楼商业街。在元代,由于漕运的迅速发展,促进积水潭附近的钟鼓楼地区发展成为了当时最富庶、繁华的集市贸易中心。
钟楼附近有从事商业的店铺、歌台、酒馆,货物小到针头钱脑、水果小吃,大到面粉、柴炭以及各种生活、生产用具,应有尽有,百姓们在这里进行着各种交易。
北京现存的钟楼、鼓楼位于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这里是元明清时代北京城的击鼓报时之处。鼓楼在南,钟楼在北,一前一后地坐落在城中轴线的北端,与南面的景山相对。
鼓楼在钟楼以南100多米处,占地约7000平方米,通高46.7米,它的底坐是一个高4千米的砖砌台。楼体面阔五间,形制为三重檐歇山顶、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面。虽然从表面上看它有两层,其实在两层之上还有一个暗层。鼓楼的底层为砖石结构,前后各有券门三道,左右各有一道,东北角还设边门,内砌69级式石阶可通往二层。二层以上为木结构,四周修有回廊,外侧有望柱和栏杆等可供观望。
鼓楼内部金碧辉煌,画有各种精彩画。二层原本用来报时的宋代铜壶滴漏和铙神,在清初遗失。清代起改用时辰香定更次,并设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的主更鼓1面和群鼓24面,用来报时。现在仅存一面直径1.71米,高2.22米的主鼓,鼓面由整张牛皮蒙成,上面被八国联军在庚子年侵占北京时砍得刀痕累累。
鼓楼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在元代为万宁寺的中心阁,后来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鼓楼一起重建,正式取名为钟楼,但不久后就再次被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第三次修建,两年后建成。这次建筑全部采用了可防火砖石结构。
钟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通高47.95米。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楼体面阔三间,上有黑琉璃瓦绿剪边覆顶,下有汉白玉须弥座承托,内设可通往二层的75级石阶,底层四面分别开一座券门,券门的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周围环绕着石护栏。
钟楼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钟架,原先悬挂着永乐年间所铸的大铁钟,后因为音质不佳,改用了“大明永乐吉日”铸的大铜钟一口。钟高7.02米,直径3.4米,重63吨,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有“钟王”之称。它的钟声悠远绵长,圆润洪亮,在过去北京城尚无高大建筑的时代,数十里远都可以听到钟声。原铁钟则被置于墙边,目前已被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
据考证,元大都的鼓楼和钟楼附近十分繁华,有帽子市、皮帽市、段子市、沙刺(珠宝)市、珠子市、鹅鸭市、铁器市、米市、面市等。为什么鼓楼与钟楼附近会如此繁荣呢?第一个原因是鼓楼和钟楼都位于都城的中心。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年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在积水潭,积水潭与鼓楼只隔一条斜街。元初,大运河的北终点还在通州,从通州到大都,有50里旱路,都城需用的粮物都得用车、马转运,运输量很大。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提出的在通州与大都之间挖河道的建议,并派遣他主持整个工程。
在郭守敬的指挥下,一条通惠河成功地出现在了北京城,这条河引昌平的白浮泉水,汇神山诸泉,向西又折向南流,过双塔、玉泉、昆明湖,入大都城至积水潭,再向东,出大都向东而与大运河交汇。
至此,积水潭每天都有大量的船只出入,从而为钟、鼓楼的繁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鼓楼前在元代时是北京城重要的商业区。根据古代都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制,鼓楼正处在皇城之后,而且附近多有权贵宅第,不远处的积水潭和什刹海也都是商贾云集之所,因此带动了鼓楼前商业的发展。直到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兴起后,钟鼓楼商业街才逐渐衰落。1949年后,鼓楼商业街重新繁荣,不仅保留老字号,而且新开了许多商店、饭店和风味小吃店,成为北京城北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曾经盛极一时的钟鼓楼,虽已经不是商业核心区,但是其仍然聚集着大量的商业企业,而且其沉淀的文化和历史更使其在北京众多的商业街区中展现出独特的吸引力。钟鼓楼上千年的历史变迁,逝去的是过客,留下的是文化,古老的文化气息与现代商业的融合,使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仍是北京商业版图上一颗璀璨明球。
鼓楼前至后门一带非常热闹,各种店铺一应俱全:油盐酱菜店有南洪泰、宝瑞兴、谦益号、洪兴号;
干果海味铺有乾德号、大顺德、聚盛长、聚盛隆、新茂魁;
绸缎布匹庄有天兴号、谦祥益北号、通兴长、永通诚、复兴隆;
鞋铺有乾有斋、全安斋、全顺斋、聚茂斋、庆荣升;
首饰楼有信远楼、瑞成楼、义泰楼、泉兴楼;
茶庄有同裕号、吴肇祥、荣源号、汇源号、祥泰号、和丰号;
烟叶铺有北豫丰、北益丰;饭庄饭馆有庆和堂、合义斋、福兴居;
大茶馆有天汇轩,此外还有照像馆、理发馆、钟表铺和平易钱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