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贡士

安丘有位姓张的贡士,某天卧病在床,身子虚弱得连起身都难,只能仰躺着靠在床头静养。迷迷糊糊间,他忽然看见自己心口处钻出个小人——那小人身高只有半尺,戴着书生的方巾,穿着素雅的儒衫,一出来就摆出戏曲演员的姿态,竟开口唱起了昆山腔(明代流行的昆曲,曲调婉转雅致)。

小人的唱腔清亮婉转,字字清晰,连念白时报出的姓名、籍贯,都和张贡士自己一模一样;更奇的是,每一段曲子唱到末尾,讲的都是张贡士这辈子经历过的事——从少年苦读、科考波折,到中年失意、居家度日,桩桩件件都没差错。四折曲子唱完,小人又随口吟了一首诗,随后便渐渐消散,没了踪影。

张贡士当时看得发怔,等回过神来,还能清晰记得曲目的大致内容,后来常跟身边人说起这段怪事。高西园(清代画家高凤翰,号西园)曾和杞园先生(清代文人王士祯的友人,名不详)见面,特意详细问过这件事。杞园先生说,他当时还从张贡士口中听过几段曲词,可惜时隔不久,就没法完整回忆起来了。

高西园后来还说:“以前我读王渔洋先生(王士祯,号渔洋山人,清代文学家)的《池北偶谈》,里面就记载过‘心头出小人’的事,说的是安丘一位姓张的人。我向来和安丘的张卯君交好,当时心想,这记载里的‘安丘张某’,肯定是他的同族亲戚。有一天,我和张卯君见面时提起这事,才知道书里记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经历。”

高西园还追问了详情,张卯君说:“当年我病好之后,那昆山曲的词我记得一字不差,还特意手抄成册保存着。可后来我嫂子见了,说这是‘不祥的话本’,怕招来晦气,偷偷把册子烧了。现在只有酒酣茶余的时候,还能想起曲子的尾声,偶尔念给客人听。”高西园便把这段尾声记了下来,好让更多人知道这桩奇事。

那尾声的词是:“诗云子曰都休讲,不过是都都平丈(相传从前有个乡村私塾先生,教小孩读《论语》时好多字都念错,最荒唐的是把‘郁郁乎文哉’念成‘都都平丈我’)。全凭着佛留一百二十行(村塾里有本启蒙书叫《庄农杂学》,开头第一句是‘佛留一百二十行,惟有庄农打头强’,语言粗俗直白,没什么文采)。”

品味这两句词的意思,像是在说自己一生落魄:年轻时钻研的圣贤书派不上用场,晚年只能给农家当私塾先生,教些粗浅的启蒙内容,还难免被主人怠慢——大概是张卯君的前世本是个老秀才,这辈子才会有这样的奇遇吧?张卯君本名张在辛,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尤其擅长汉隶和篆书,在当时很有名气。 T65gTlPlgIWQDItFBjT558pGWF94x3SaF/oHcppkbO3yh6Mm9ZDTbhIReXpRF83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