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悬空寺 |
491年,北魏朝廷把道家的道坛从平城移到恒山,当时的工匠们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了悬空寺。
在建造悬空寺时,工匠们首先要布置横梁,然后再在山脚下,制造出每一个建筑上使用的木质构件。所用的木材是经过桐油泡过的,能够有效地防止虫蚁的腐蚀。
用的木头也是当地产的铁杉木,这种木头适合于建筑、造船等,以保证悬空寺千年不坏。等所有的木构件都造完后,再把它们搬运到山顶拼接起来,最后再用绳索把这些部件放在山腰。
另外,悬空寺的选址也颇有讲究。悬空寺所在的翠屏峰从高处看是一个内收的弧形,对面的横山主峰也是一个内收的弧形。两座山的山峰就像两只手一样包拢着悬空寺,使悬空寺的日照时间很短,避免了暴晒。
建成后的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龛依背岩,寺门向南,以西为正。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连。
远观悬空寺,其总体布局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
近看悬空寺,寺内共建有大小房屋40间,全寺主要建筑有三宫殿、三圣殿和三教殿三组,三宫殿为道教天地,是奉祀道教之所。殿内几座塑像都是墨面乌眉,衣袖飞舞,飘飘欲仙。
三圣殿是佛教世界,殿内的释迦、韦驮、天女等塑像,正襟危坐,两旁弟子拱手侍立,形体丰满,神态感人。
三教殿集我国建筑文化之大成,中为佛祖释迦牟尼,右是圣人孔子,左是道教老子,他们形态各异,集佛教、儒家和道教于一体,充分表现出了各派宗教之间的雍容大度,十分难得。
悬空寺内还有朝殿、会仙府、碧霞宫、纯阳宫、楼台亭、寝宫、梳妆楼、御碑亭等古建筑。有古诗生动描绘了悬空寺惊险神奇和动人心魄的景象:
谁凿高山石,凌空构梵宫,
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
后人把恒山悬空寺建筑特色概括为“奇”、“悬”、“巧”3个字。
悬空寺之“悬”,是指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但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悬空寺之“奇”,在于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寺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既能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也能在山下的洪水泛滥时免于被淹,还能减少阳光的照射时间,使得悬空寺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地震等灾害的侵袭仍然完好无损,是华夏文明的奇迹。
悬空寺之“巧”则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等都设计非常精巧。
735年,诗仙李白游览悬空寺后,他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两个大字,但仍觉得不能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便在“壮”上多加了一点。
悬空寺就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庙宇阁台,凌空欲飞,因而悬空寺被后人称为“挂在天上的‘空中楼阁’”。
悬空寺虽然名为“寺”,却以独特的“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悬空寺是从金代开始,由原来单一的佛陀世界变成三教合一的寺庙的。后来,悬空寺时僧时道,僧道融合。明代以前是僧,明清两代时僧时道,清末以后都是道人,以后又一直是僧人。正因为这种宗教融合的文化,使得悬空寺在历代战争此起彼伏的金戈铁马格局中历经千年而完好无损,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悬空寺的来源还有一个传说。说在古时候,金龙峡谷中的唐峪河历来难以驯服,每当大雨来临,洪水顺着陡峻的山势俯冲而下,翻江倒海,奔腾呼啸,以惊人的速度冲出峡口,淹没山外的村舍田野,一片汪洋,历朝历代对此河束手无策。
有一位仙人云游到此,对人们说,如果在金龙峡谷峭岩上建一座空中寺院,就能锁住蛟龙,消除水患。因而人们就修建了悬空寺来镇住此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