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了解什么是内部价格。比如,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买进同样的一件东西,你花了100元,而别人却只花了80元。如果我们只是在超市买一两件生活用品,他的便宜而你的昂贵,这还无法体现差异,因为你可能并不在乎。但如果是做生意呢?
假设你开了一家A公司,你的竞争对手开了一家B公司。两家公司成立的时间差不多,投入资金也相仿,都是在同一个行业,经营思路也大体类似。总之,你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但是购买同样一件产品,你在批货时需要付出每件10元的成本,1万件就是10万元;他则只需要付出每件8元的成本,1万件他只用了8万元,每1万件就比你节省2万元的成本,100万件就是200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竞争对手就占据了利润和售价的双重优势。他在压低销售价,把你挤出市场的同时,还能赚到不低于你的利润。
事后你愤愤不平,发誓要调查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看看自己输在了哪里。结果一调查才发现,对方不过是占了关系客户的便宜:与供货方有着多年的交情,或者在某一方面达成了双赢的默契,从而让他拿到了内部价格。
所以,你们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你们的能力也差不多,他加班你也加班,他准备充分,你也不辞劳苦。但在付出相等的情况之下,竞争对手的B公司只用了一年就崛起了,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成功地在行业内立足,还越做越大。你的A公司却坚持了不到半年,就负债累累,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这就是内部价格,它的真实含义是“内部关系”。通过人脉关系,各自占据了一条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然后达成优化合作,互享价格和渠道优势,共同构筑起一个强大的联盟,一起对付威胁到他们的利益的敌人,垄断和控制某个行业。
如果你拥有了一个贯穿整个供应链的圈子和人脉网络,你就有资本在价格和成本上压倒你的竞争对手,轻松地获取对方难以企及的巨额利润。
重要的是,你能凭借这一点彻底打败对手。
同一种商品在价格上的优势如何体现呢?一般来说,产品的价格比同类产品越低,该商品的竞争力当然就越强。因为价格低的保障是生产成本较别人更低,作为一种起跑线上的优势,低成本永远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如果你能获得内部价格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就为自己的公司和事业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40年前,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的举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伟大的投资案例。但是在巴菲特刚开始这项投资的前几年,恐怕没有几个人敢说巴菲特做了一桩了不起的投资。由于人们对于该报价值的低估,使得巴菲特在表面上吃了大亏。但是时间最终证明了巴菲特赢在哪里,他实际上占了一个“最贪婪的人做梦都会笑醒”的便宜。
1973年,巴菲特出手把它买入的时候,只花了《华盛顿邮报》内在价值的四分之一。许多出价更高的对手败在了他的脚下。
《华盛顿邮报》当时的高层人员对此一无所知吗?当然不,世上没有这种傻瓜。如果你看看巴菲特的背景和当时邮报高层人员的实际需求,就不难明白了,这其实相当于一种基于人脉的人情交易。
结论就是:内部价格最直接的好处是让你获得强大的竞争优势。内部价格来源于人脉,可以让你获得一些其他人无法获得的特权。
一个微小的价格变动会产生巨大的利润变动。聪明人知道怎样在价格的差异中赚取利润。如果你有这样的人脉资源,就能够通过内部价格来制造价格差异,战胜你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