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会说话是说服别人的根本。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是会说话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认为,会说话的人巧舌如簧、能言善辩,说起话来,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其实不然,这实在是一个误区。巧辩不如攻心,想要说服一个人,靠的不仅仅是了得的口才,还有心。 说服之道的 重点是“服”而不是“说”,只有让听者心悦诚服,你才真正掌握了说服之 道的精髓。
所以,能够说出让听者心悦诚服的话,才是真正会说话。
一头牛和一匹马共同生活在后院里,牛很羡慕马,觉得马的工作才是自己想要的。这天,牛又被主人从后院里牵出来去耕地。它很不情愿,所以在干活的时候总是走走停停,一点儿也不用心。
主人很生气,开始破口大骂,并用鞭子打牛,岂料牛一挨打,反而更不走了。没办法,主人只好采取第二个方法,把它牵回去,给它喂好的饲料。可是,第二天耕地的时候,牛还是不肯认真干活。万般无奈之下,主人只好拼命地给牛说好话,希望牛听了这些好话能认真干活。可是他好话说了一箩筐,牛依然不为所动。
怎么办呢?一位智者正好路过这里,他观察良久,悄悄告诉牛的主人一个方法。
第二天早上,他对牛说:“有一件事情,我想让你去做,不知你肯不肯,也不知你能不能做到?这可是连马都做不到的呀!”
牛一听,萎靡之态一扫而光,兴奋地问:“什么事情?”
主人说:“我想让你和我一起去一个很远的地方送些东西,但路上会有一些可怕的鬼怪,不知你害怕不害怕?我问过马了,它因为害怕那些鬼怪,不愿意跟我一起去!”
牛听了大乐,大声地说:“当然了!主人啊,你终于明白我的能力了,我的理想就是干马也干不了的活啊!”
主人说:“那好,不过为了不让你害怕,我要把你的眼睛用布蒙上,这样你就可以带着东西一直快走了!”于是,牛心甘情愿让主人蒙上眼睛去耕地了。
晚上回来后,马看到牛身上的泥巴,问道:“牛兄,你到哪里去了?”牛得意扬扬地说:“想不到吧,今天主人交给我一项重要任务,连你都做不到啊,现在我帮主人做完了!在路上,主人不停地夸我,说我是最勇敢的动物!真让人开心,咱们家主人真好啊!”
翌日,牛又带着快乐的心情被主人牵去耕地,在经过其他动物时,它无比自豪。
抛开故事里“欺骗”的成分,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说服的例子。为了让牛耕地,主人可谓煞费苦心,但打过骂过,都没有任何成效。无奈,他只好采取怀柔政策,给牛说好话。或许你认为,动物和人一样,都爱听好话。这点确实不错,无论是谁,都爱听好话,但在很多时候,想要仅仅用好话说服听者,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好听的话,不一定能够说到听者心里,让对方心悦诚服,故事里的牛就是如此。所以,说话一定要说到对方心里,才能让他们信服。牛的主人正是用了那几句话,让牛心甘情愿、开开心心地工作了。
在和别人沟通时,我们都想说服别人,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拼命地“表现”,想让自己说出的话更加精彩,更加容易让人接受。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偏离了重点,只注重语言的精彩,而忘记了融入让听者信服的因素。
有些人口才很好,对谁讲话都能滔滔不绝,可总是不能说服别人。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们把说服中的“说”和“服”分了开来,只注重“说”而忽略了“服”。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一个人都有其特点,更有其不同的需求。一段精妙的话,对一个人适用,却未必适用于另外一个人。一大堆外形相似的钥匙,往往只有一把可以打开对应的锁。所以,你要说服别人,就要真真正正地掌握说服之道,把话说到听者心里。切记,“说服”中的“说”和“服”不能分离,“说”有形,而“服”为神,“服”才是说服之道的重点。
二战期间,某国军方推出了一种保险:如果一个士兵每月缴纳十元钱的保险金,那么万一他在战场上牺牲了,他的家人就会得到十万元的赔偿金。军方认为这种保险为士兵们免去了后顾之忧,他们一定会踊跃购买。于是,军方向各级军官下达命令,要求军官们向士兵宣传这种保险的好处,并鼓励大家都来投保。结果却让军方大跌眼镜。
保险推出以后,无论军官们如何卖力宣传,购买保险的士兵始终寥寥无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军方高层百思不得其解。在调查之后,他们才找到了问题的原因。这些士兵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投保之后自己平安无事,那么这每月十块钱的保险金就等于打了水漂;如果投保之后自己真的牺牲了,那还要这十万块钱有什么用?所以,算来算去,这十块钱不如用来喝酒得了,毕竟生死无常,说不定哪天就喝不到了。
这是士兵们真正的想法。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为了说服士兵们投保,军方特地请来了一位很有名气的演说家。这位演说家没有高谈阔论,而只是对士兵们说了几句简单的话:“小伙子们,你们知道投保有什么用吗?现在,就让我来跟你们讲一讲投保的作用。如果投保之后,你们不幸在战场上牺牲了,那么政府将会赔偿给你们的亲人十万元。如果你们没有投保却牺牲了,那么政府只需要赔偿几千块钱的抚恤金给你们的亲人。想想看,政府是愿意先派那些牺牲了只需赔偿几千块钱的士兵上战场呢,还是先派那些牺牲了要赔偿十万块钱的士兵上战场呢?这里面的道理,不用我多说,大家都明白吧!”
他的话很简短,但打动了绝大部分士兵,士兵们纷纷加入了投保的行列。
为什么演说家寥寥几句话就让大多数士兵改变了主意,转而投保呢?很简单,因为他的那几句话说到了士兵们的心里。先上战场,还是后上战场,往往能够决定士兵们的生死。士兵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活下去,怎样才能平安地走下战场。演说家紧紧抓住了这一点,用简短的话说服了士兵,让他们知道,十块钱买到的不仅仅是赔偿金,更是平安。
在这里,我们其实应该为演说家的睿智鼓掌,因为他真正掌握了说服之道的精髓。 在任何时候,说服之道的重点都是“服”而不是“说”。如果 你一不小心敲错了门,错把“说”当成了重点,那么你就永远无法真正掌 握说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