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将来的某一天,如果有人要来采访你,为你做一份报道,你会怎么介绍自己?
是先说自己是著名的某某某,还是先介绍自己是哪个学校毕业、参加过什么比赛、拿过什么奖,还是表明自己写过什么书、参加过什么节目、演过什么电影?要不要让其他人知道自己是什么专业协会的成员,开展过多少次主题演讲呢?先讲自己的荣誉,还是先讲自己的经历,这好像又是一个问题。
可能你会觉得自己拥有一堆看起来还算不错的标签,能让自己在与他人的对比中占得上风,也能帮助其他人更好地了解你过去的成就。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你应该是拥有特殊形象、气质、性格和才华的自己,而不是一个个奖项、一张张履历、一个个协会堆积而成的某某某。
你有没有想过要极简自己身上的标签,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真诚地说出自己的名字,而不是“某某奖的获得者”“某某作品的作者”。那些看起来很辉煌的成就,并不足以构成你,人们更多地是想了解你这个人,并不是想了解你曾经获得过什么奖项,参加过什么重大的活动。
因为每个人的选择和人生阶段都不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介绍别人的机会比较少,但是你却拥有很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机会。想象一下你在各类公众场合、社交场合和社交媒体中遇到介绍自己的情况时,你会怎么介绍?
我看过不少人的自我介绍,他们喜欢自诩“著名”“知名”,把自己的代表作放在自我介绍里最前面的位置,后面还有各种奖项,各种活动的说明,唱过什么歌,拍过什么戏,写过什么书,恨不得所做的一切都让人知道。
这样的人外表看起来自信满满,其实内心往往是自卑的,也容易怀疑自己,所以急于用曾经做过的事情来证明自己,向别人展现自己的价值。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过去的成就,他们的表达逻辑是这样的:我是做过很多事、得过很多奖、有过很多荣誉的某某某。
我也看过那些真正厉害的人的自我介绍,他们的自我介绍里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生活状态及喜好,聊起自己的作品往往也都是一笔带过,还常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运气”。在他们眼中,功名成就并没有那么重要,他们的表达逻辑是这样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做过一点什么事。
对比之下,你觉得哪种自我介绍的方式会更适合你?与其背着过去的奖项活着,倒不如把一切抛诸脑后,做一个“无赞一身轻” 的自己。
在工作状态下,向领导展示自己过去的履历,向客户汇报自己公司曾经获得过的奖项,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如果在日常社交来往中也不断强调自己的“成就”,多半会让场面变得尴尬。
建议你在普通聊天中多聊一下自己的生活和爱好,“斜杠青年”(指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只是一个过程,并不能作为行为准则和炫耀资本。希望下次你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后面附带的是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而不是一连串自认为很重要的头衔和标签。
上面说的都是自己给自己定的标签,还有一类标签并不来自于自己,可能是别人根据对你的理解而给你定的标签,也可能是在并不了解你的情况下对你做出的片面评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一年都会出现不少流行语,其中不乏用于评价他人的标签。“公主病”“直男癌”“杠精”等成了一种身份标签,一旦你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其他不知情的人看到的时候,就会下意识觉得你就是这一类人的代表,有这一类人共同的特性。相信你应该不会喜欢这种感觉吧。
当然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网络标签,并不是说所有的标签都带有攻击性,但确实有不少带着讽刺和自嘲的意味。当你随随便便给一个人打上标签时,无论对方做了什么事情,都很难改变他在你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从而影响你对他行为的判断,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打个比方,如果你和你的同事给另外一个人打上了“爱占小便宜”的标签,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对方做什么事情,你都会下意识地觉得对方这样做是因为有利可图,或者是想占你的便宜。
我们先不讨论那些标签是否真的准确,但这种随随便便给别人定标签的行为确实是一种不理智的举动。一个标签可能会给一个人定性,如果对方是心智尚未成熟的人,这个标签可能会成为他成长路上的绊脚石,特别是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如果你给一个小孩子打上“不聪明,总是令人失望”的标签,那他接下来所做的事情,多半会继续让你“失望”。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称为“标签效应”,指的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如果你自己不喜欢被人贴上标签,那也请你不要随随便便给他人贴标签,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彼此之间最起码的尊重。
极简掉给自己定的标签,也极简掉给他人贴标签的习惯,真正的极简主义者不仅要做到家里空无一物,也要让自己的标签栏里“空无一物”。希望你成为有趣的人,因为某种原因,做过一些好玩的事,喜欢好玩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