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第二季《朗读者》开始的时候,我焦虑得不得了,因为第一季反响太好了,盛名之下,还能怎么去做第二季?第二季的开篇,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不光是经费的问题,还有很多别的困难。但我觉得还是要咬牙做。

为什么一定要克服所有的困难去做这件事情呢?

因为有很多人在等,很多人会问,怎么没了?可能也许是我自作多情,我就觉得在中央电视台这个平台上,或者在今天的中国电视的这个行业里边,还是应该有第二季《朗读者》的出现。它应该继续往前走,让喜欢它的人看到。

和其他节目比起来,《朗读者》的意义在于是能够“见人”,我觉得所有的艺术创作里面,最触动人心的就是人,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宝贵了,人的精神、人的品质还有人的遭遇,这个是我能够倾注我所有的心血去做的。

我对内容有一种别人不太能理解的狂热,比如说我们的嘉宾采访时间大约是两个小时,两个小时意味着打稿下来就可能是在2万字左右,甚至3万字。我要把那个2万字的稿子反复看几遍,因为划稿子的时候已经和录制的时候隔去很长的时间了,然后你还要再回忆当时的状态,回忆嘉宾的语速,进入到他讲话的语境当中,要想象他好像还在你的对面,然后根据那个语境开始划稿,把2万字划成2000字。我有很强烈的完美主义,接近强迫症的边缘吧,每一个字都是我一个一个划出来的,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会觉得不舒服。

做后期就是在机房里一宿一宿地熬,电视是一帧一帧画面做出来的,那个画面永远有修改的余地,一坐十几个小时可能就坐过去了。

你问我有没有发过脾气,我记得有一次把一个导演训哭了。我们有一个嘉宾丘成桐,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之一,拿过数学奖的大满贯:菲尔兹奖、克拉福德奖,这些都是所谓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他都拿过。他曾经是哈佛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到现在依然活跃在世界的数学领域。我觉得这样的嘉宾能够请来很不容易,来了以后,他朗读《归去来兮辞》,大屏幕上用竖版把读本打出来,跟随他的朗读,一行一行字出现,但那个字幕和朗读的速度永远对不上,一遍、两遍、三遍,那个科学家很耐心,一遍读、两遍读、三遍读。

整个节目录制结束之后,我记得我当时特别的愤怒。我就说:“太不专业了,怎么可以这样去浪费大家的时间?”我说:“你知道丘成桐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吗?如果你没有敬畏心,那你就不配做这个节目组的导演,他的时间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因为我们耽误了他很多时间,他的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那也许就是人类的一大步,对吗?”

发完脾气过后我也会有点内疚,而且别人也就慢慢变得有点害怕你了。我可能太以专业性为目的,这个可能会让我不经意伤害到不少原本很喜欢我的那些人。

我们最后一场录制是在2018年的6月9号,录完最后一个嘉宾,时针已经指向了6月10号的凌晨两点了。大家就稍微庆祝了一下,在现场开了一瓶香槟,然后切蛋糕、拍照,很多工种就散了。

最后20几位核心导演留下来,就在舞台上,我说:“每个人都说几句话吧,平时都是你们在听我说,现在我也很想听你们说。”到了告别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有人说着说着就哭了。我们在一起做节目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团队里有的人离婚了,有的人大病,有的人的家人生病,有的人在写论文、准备答辩,大家都是焦头烂额的过程。

这些他们平时都不敢跟我讲,那时我才知道自己实在不是邻家大姐姐的那种领导风格。我也觉得很内疚,原来可能觉得这人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做得不够好。因为我不允许自己这样,但实际上团队里的大家也都很努力。不过我依然觉得,走完这个过程,最终得到收获的是他自己,不管这个过程当中你是表扬他也好,责备他也好,成长是最重要的。

《朗读者》对我自己也是一样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还有成长的可能。“哎,你做得可以了,你已经做到顶了”,我大概在好多年前就听到过这个话,但其实每个人依然有成长的可能,这个成长不只是在专业领域,还有很多别的方面。 gHNqUMtwMf+BrVpms3Q/z2VVohvKxY/IdLFanNfjVZGnbTyM7ZCGtM1FKBehSe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