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海清:“不惑”

文|巴芮

在这几年的这种矛盾中,我也找到了一个对自己的认知——哦,我演戏不是为了证明我能,是因为我喜欢,我喜欢和我能之间是不一样的。

海清女士40岁了。

在这个“不惑”的年纪,她也的确想明白了一些事儿。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被“国民媳妇”这个标签困住,总是想证明自己还有空间和另一面。宣传团队也一直在控制关于“国民媳妇”的舆论传播,每次媒体采访都要叮嘱记者可不可以不要再提这个称呼,“太老了”。但较了几年劲,海清也想明白了“你叫我钢筋混凝土演员也行,你叫我什么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就是我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演员”。

海清一直没想成为一个“漂亮”的演员。上大学时,她是出了名的不在意形象,“也没想着要捯饬自己。同样的精力,我会选择看片,找一帮人喝着啤酒聊戏,让我去买衣服,我就觉得浪费时间了”。《双面胶》定角色前,导演滕华涛说就要个能吵、能记、长得不太漂亮的女演员,海清觉得跟自己很符合,“他说不要特别漂亮的,我见他都不敢化妆”。她还是少见的不用反光板的女演员,“我有板子不会演戏,老叫他们撤走,因为那个是我表演的障碍”。

曾经因为没钱买房子、没法把孩子接过来同住,海清“高速运转”了一段时间,但在那之后,她一直让自己尽量保持低产,电影《红海行动》上映前半年,海清在媒体上曝光的动态信息屈指可数。一档演员真人秀让“演技”成了全民谈论的热点,海清看了节目,很佩服敢去参加的演员,但表示这并不适合自己,因为“速度太快了”。

科班出身的海清信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方式,说自己比较老派。她喜欢去观察别人,到法院去听案子,看诉讼方和被告方他们现场的反应、律师的陈述、法官的判断等。“因为表演就是人演人,所以你最后了解的是人”。

尽管不惑,但海清也有自己说不清的命题。在2017年春节期间口碑和票房逆袭的电影《红海行动》中,海清再一次扮演了一位记者,但她以演员的身份面对记者时,她却有一个永远也答不出来的问题——你在片场有什么值得讲述的有意义的故事?你是怎么塑造角色的?“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我不知道怎么解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的死穴,我就这么塑造”。

以下是海清的口述: pQsd6wRuOjj2wImDmCyPD/c+e4uUPJuPVbMf8H5kmMCn7lsS+Eud857k0fbS2A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