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的概念

一、产业和产业链

(一)产业的概念和产业分类

产业(Industry)是指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是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尽管不同产业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却是围绕着共同产品而展开的,并且可以在构成业态的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

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在产业经济学意义上,产业具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与外延。从狭义上看,由于工业在产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而经济发展又和工业化过程密切相关,产业有时特指工业部门。广义的产业泛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领域到文化、教育部门,大到行业,小到部门,都可以称为产业。

产业是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消费者)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若干“集合”。现代经济社会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处于不同层次的经济单位,企业和家庭是最小的,也是最基本的经济单位,整个国民经济是最大的经济单位;介于二者之间的是规模不同、数目繁多的,因具有某种同类属性而组合在一起的企业集合,同时可看作国民经济按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这就是产业。简单的讲,产业就是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包括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一般不包括商业。

产业的分类法有:关联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等,以下主要介绍常用的4种分类方法。

1.关联分类法

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关联方式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有技术关联分类(如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原料关联分类(如电力、煤气、采石、渔业)、用途关联分类(如单向关联产业、前向关联产业横向关联产业、环向关联产业)、战略关联分类(如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方法等。

2.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他将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对应的是三个产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大多采用了三次产业分类法。在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是:

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

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各业;

第三产业是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通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文化、教育科学、新闻公共行政、国防、生活服务等。

3.国家标准分类法

2017年6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将行业划分为20个门类、97个大类、47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20个门类如表1-1所示。

表1-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续表

续表

续表

4.国际标准分类法

为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联合国于1971年编制并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大、中、小、细4个层次,并规定了统计编码。全部经济活动共分为10个大项,再将每个大项细分为若干个中项,然后将各中项细分为若干个小项,最后将小项细分为若干个细项。其中,10个大项是:

(1)农业、林业、狩猎业、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及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和商业性服务业;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业;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二)产业链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形成的动因是产业价值的实现和创造。产业链是产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根本途径。

1.产业链的四维调控机制

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其中,价值链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这些活动是企业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各种活动的集合体,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相互区别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企业链是指由企业生命体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企业链条。组成企业链的企业彼此之间进行物质资金的交易实现价值的增值,又通过资金的反向流动相互联系,企业链是企业生命体与生态系统的中间层次。不同点上的企业对企业链的形成和稳定都有一定的作用,企业的活力和优势决定了企业链的活力和优势;同时,企业链也会对企业进行筛选,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企业与企业链的协同发展。企业链中的企业也通过不同渠道与自身企业链以外的企业进行合作,不同企业链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构成网状结构,优势企业会形成核心节点,占据优势地位。

供应链是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件或成品,再将成品送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根据APICS的概念,供需链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流程,包含物流、信息、资金和知识流,其目的是通过众多链接在一起的供应商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

空间链是指同一种产业链条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

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在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随着产业链的发展,产业价值由在不同部门间的分割转变为在不同产业链节点上的分割。

2.产业链的本质

产业链的本质是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存在着大量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为了创造产业价值最大化,产业链的本质是体现“1+1>2”的价值增值效应。这种增值往往来自产业链的乘数效应,它是指产业链中某一个节点的效益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产业链中其他关联产业效益相应地发生倍增效应。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内在要求是生产效率大于内部企业生产效率之和,同时,交易成本小于内部企业间交易成本之和。企业间的关系也能够创造价值,价值链创造的价值取决于该价值链中企业间的投资,不同企业间的关系将影响它们的投资,进而影响被创造的价值。

3.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规律

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规律是:从供需链内部的需求链和技术链的对接开始,引起产业链的载体——企业链的有效对接并形成一定的空间布局。由于产业链内不同地区和形式的企业链实现价值不同,直接导致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空间布局、供需流动存在特性和差异。这些差异会促使企业链之间不断竞争并推动产业链的不断演变,直到在“四维对接”机制的作用下,产业链内部实现一种均衡并达到稳定状态时,产业链才最终得以形成。在产业链的四个维度中,以价值链为主导,以企业链为载体,通过企业链在空间的分布,来实现供需链的相互链接和价值链的实现。

4.产业链的四大模式

产业链在其内在规律和作用机制下,在现实中形成了一些具体模式。划分模式的标准是看产业链中主要节点之间的主要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之间有3种主要关系及其契约形式,即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产权关联式关系(体现为企业通过收购、并购、持股、控股、参股等形式对其他企业进行控制)、准市场式关系(即企业间通过关系型契约建立的较稳固关系);相应的契约形式有:市场交易式契约即纯粹的商品买卖合同、产权契约即企业持股或控股数量与质量的制度安排、关系型契约即既非产权又非完全商品交易的契约关系。按照上述关系和契约形式,可以把产业链的形成模式分为市场交易式(市场交易关系、市场交易式契约)、纵向一体化式(产权关联、产权契约)、准市场式(准市场关系、关系型契约)和混合式产业链4种。

二、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于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产业经济围绕企业、行业、市场这三个经济社会的基本层次,以产业内企业间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结构为中心,把不完全竞争的状态作为分析出发点,研究各种不完全的实证及规范含义,探讨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旨在提高市场绩效的各种公共政策效应。

为适应产业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在进行产业分析时的不同目的需要,可将产业划分成若干层次,这就是“产业集合”的阶段性。具体地说,产业在产业经济学中有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即产业组织,现实中的企业关系结构在不同产业中是不同的。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对该产业的经济效益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要实现某一产业的最佳经济效益需使该产业符合两个条件:首先,该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的性质使该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改善经营、提高技术、降低成本的压力;其次,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使该企业的单位成本最低。

(2)第二层次是以技术和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即产业联系。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关系发生投入和产出,即中间产品的运动,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比例关系及变化规律。

(3)第三层次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即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宏观经济领域与微观经济领域的中观经济领域的产业。中西方的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且受日本产业政策的影响,产业和经济受到国家的干预,所以中国的产业经济学以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政策为主。西方国家主要是受到“马歇尔悖论”(规模经济与垄断无效)的影响,主要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与反垄断。

(1)在欧美,经济学界将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尤其是在美国,一般不提产业经济学,而是说“产业组织理论”。在欧洲,虽有“产业经济学”这一说法,但实质上其研究对象及学科内容与产业组织理论一致。

产业组织理论以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互动联系的经济规律为研究对象。产业组织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中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逐步形成的,其标志是SCP范式的建立。

SCP范式建立后,不同的产业组织理论流派相继发展起来,具有影响力的包括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新制度学派。这些流派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也不尽相同。

(2)日本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内容体系中不仅包含产业组织理论,还包括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产业布局理论:以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为研究对象;

产业政策研究理论:以产业政策制定及实施规律为研究对象。

日本的产业经济学,尤其是产业政策研究理论,在日本战后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理论界一般认为,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产业组织学

产业组织学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组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1959年,贝恩(Bain,Joe S.)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在书中,贝恩明确指出,产业组织学研究的产业指的是生产具有高度替代性的产品企业群。在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贝恩完整提出了构成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核心内容的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模式,简称SCP模式,为产业组织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SCP模式理论的逻辑: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市场行为受市场结构的制约,但同时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反映产业配置优劣的最终评估标志;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又会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

在《产业组织》中,贝恩指出,产业组织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金融企业,也不涉及非金融企业作为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买者的问题,其原因是金融企业有着许多与非金融企业不同的特点和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一个分支,我们也不采用SCP模型进行研究分析。

2.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的概念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考察:

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起主导地位或支柱作用的产业部门进行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又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日益明显,产业部门增多,部门间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商品流动等联系也越来越复杂。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引起诸多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开始重视研究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这些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注意到,大量的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虽然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因为大量资本和劳动所产生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部门之间的技术转换水平和结构状态,不同产业部门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很大的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部门之间投入结构、产出结构的不同。

从工业化发展来看,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产业化时期;从三大产业内部来看,体现为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从市场结构导向来看,经历了封闭性—进口替代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演变;从产业结构演变的顺序来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

3.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或投入产出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产业关联理论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和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里昂惕夫在1986年版的《投入产出经济学》一书中,将投入产出理论应用于国民经济核算、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的分析、裁军对经济的影响、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问题等。一方面,从应用范围看,其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领域,并扩展到国际经济范围。里昂惕夫早期将其用于一国经济的分析,目前已扩展地区、部门、企业和地区间、部门间的经济活动。1977年,里昂惕夫出版了《世界经济的未来》一书,研究了国际投入产出模型;1985年,日本编制了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投入产出表。另一方面,应用的内容不断拓展。从最初的产品投入产出表到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环境、劳力占用及非物质投入产出表,并运用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研究其他专门问题,如能源、环境保护、水资源、人口、人才、教育、银行、财会、信息等,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分析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4.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是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有增长极理论(法)和点轴理论。

增长极理论(法):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了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由于其对临近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被称为“增长极”。根据增长极理论,后起国家在进行产业布局时,首先可通过政府计划和重点吸引投资的形式,有选择地在特定地区和城市形成增长极,然后凭借市场机制的引导,使增长极的经济辐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从其临近地区开始逐步带动增长极以外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点轴理论: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等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线路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和产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会吸引企业和人口向轴线两侧聚集,并产生新的增长点,从而由点到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5.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进化过程既包括某一产业中企业数量、产品或者服务产量等数量上的变化,也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更替和产业主导位置等质量上的变化,而且主要以结构变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优化为发展方向。因此,产业发展包括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包括绝对的增长和相对的增长。

产业发展理论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

(1)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在产业高度方面不断由低级向较高级演进,在产业结构横向联系方面不断由简单化向复杂化演进,这两方面的演进不断推动产业结构朝合理化方向发展。

(2)区域分工理论:从区域分工的角度确定城市产业发展定位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区域分工理论从区域角度分析城市在区域中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等,确定城市在区域中所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进而确定城市产业,避免“就城市论城市”的产业确定方式。

(3)发展阶段理论: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较研究考察了以工业化为主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0—1970年101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构造出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即根据国内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6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或称农业经济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对应的人均GDP不同。

6.产业政策研究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抚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和增强适应能力等。

产业政策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在国际上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将之理解为是各种指向产业的特定政策,即政府一切有关产业的政策的总和。例如,“产业政策是与产业有关的一切国家法令和政策”。其二,将其理解为是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即当市场调节发生障碍时,由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补救的政策。例如,日本学者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为改变产业间的资源分配和各种产业中私营企业的某种经营活动而采取的政策”。其三,是将之理解为产业赶超政策,即工业后发国家为赶超工业先进国家而采取的政策总和。例如,中国有些学者定义为:“产业政策就是当一国产业处于比其他国家产业落后状态,或者可能落后于其他国家时,为加强本国产业所采取的各种政策。”

产业经济学各研究领域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产业经济学研究领域示意图

(三)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

多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既无规范理论又无规范计量手段,多少带有理智色彩和经验主义的方法体系,涉及范围很广,实证方法多种多样。在这个方法体系中,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主线加以概括,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一致化,主要采用博弈论进行逻辑推理,实现整个产业组织理论的再造。产业结构理论目前主要还是处在经验实证阶段,不过得益于现代计量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实证效果大大提高。

在产业经济的研究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就是用实际的证明和数据进行论证分析,产业经济研究用博弈论、矩阵代数等研究产业组织、产业关联规律为实证分析方法。而规范分析就是进行常规分析,给出一定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如市场分析,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率联系。实证分析必须要做规范分析,而规范分析不用实证分析也可以进行实证分析。

产业经济研究中往往要将调查统计所得的各种经济变量的实际数值与理论规律做比较,用理论规律加以解释,探讨对实际产业运作规律的认识。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手段。前者是对经济事物本质及其属性的分析;后者是对经济事物进行量的考察。定性分析是用文字对现象和方法方略进行描述,主要是基于分析者主观上的直觉、经验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对研究对象的特点、性质和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判断;定量分析是基于数学模型,在进行充分的统计调研之后,利用数学上的数字数据进行分析描述的方法。

产业是一个系统,涉及众多因素纷繁的联系和多个变量,要想从总体上得到优化结果,就需要将系统各方面的关系抽象化,用数学关系来表达真实的系统关系,然后建立模型,进行试验和计算,探讨系统规律。产业经济研究中的案例分析方法等就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更着眼于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所以动态分析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4)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统计分析是以统计资料为依据,以统计方法为手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去认识事物的一种分析研究活动,是统计工作的最后阶段,是充分发挥统计职能的高级阶段。

比较分析试图通过对事物异同点的比较,以区别事物,达到对每个事物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把握各个事物的特点。在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中,需要通过比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物或者对象的异同来达到对某个事物的认识。

(5)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内企业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是最早应用博弈论进行研究的领域,现代博弈论常常用于研究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市场定价、企业兼并、反垄断规制的问题。

(6)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投入产出法应用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将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从事的社会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产业部门间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联系所发生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量化,以此分析该国或该地区在这一时期内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及特性。

(7)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法是以典型案例为素材,结合实际发生的经济案例,通过具体分析和解剖,定性或定量地阐明某一经济规律。案例分析研究方法还能揭示出普遍经济规律在不同的实际环境中所表现的不同形式,特别适用于无法精确定量分析的实际的复杂经济事例,在比较研究中一般要用到大量的案例研究方法。

(8)系统动力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通常用于研究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系统动力学注重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反馈结构,而对变量的精确数值要求不高,适合于产业经济学这种许多方面难以定量的复杂系统的研究。现在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用系统动力学来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JEo4c/I8aDtqsb2dqNyCIrh5YJ/1hcKYTt53QTrNlXE0mXYidSXPnAxVSPgtRR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