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唐朝,诗人们的诗意天空

提起唐诗,你内心涌现出什么样的感觉?是否有一种齿颊生香之感?唐诗不只是风花雪月,不只是语言艺术,也不只是文学遗产,它用感性的经验表达了古今相通的人性,在那些风花雪月的背后,是中国文人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是永恒的人性世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诗人应该拥有的,首先是一颗敏感而忠实的心。唯有拥有了如此的一颗心,诗人才能感受到世间的爱与恨,感悟出俗世的美与丑。拥有如此心灵的唐朝诗人,数不胜数,骆宾王、孟浩然、王昌龄即属其列。

骆宾王在其七岁的时候便写出了那首传唱千年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首再简单不过的诗,却包含了美所必需的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声与色。于是,这首诗变成了一幅画,一幅有声音的画。

无论在何时,都无须费心去解释,即使是再稚嫩的孩童,也能在听到它的时候,看到一汪清水中白鹅划动的红掌。甚至会在晚上的梦境中,看到那只唐朝的白鹅朝自己游来。正是骆宾王那颗玲珑剔透的心,让他看到了白鹅的美丽,写出了这首已经歌唱千年并将一直流传下去的诗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春晓》。孟浩然这个山水诗人,他的一生是平淡的,但也因此使他拥有了一颗敏感的心,用诗人的法眼与嗅觉,去捉摸自然中最细微的感受,从中寻找诗意和人生的真谛。

这首《春晓》用简单明了的词语,讲述了诗人对“毫不相干”的他者的同情。在欣欣向荣的春日,与众人一同欢呼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的到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但只有最伟大的诗人,才拥有一颗对泪水和疼痛最敏感的心,才能在一片欢呼声中看到华丽下的卑微,触碰到盛世下的伤痛。

高唱“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是何等的豪迈,但在他心中,还有一份关注人心的悲悯,因而,他能写出表达丈夫出征的少妇心思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在春日的阳光下,那个曾经豪情满怀地鼓励丈夫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少妇,后悔了。她偷偷地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晾晒出自己淡淡的愁绪,如一条小溪,婉转而来,又婉转而去,留下的,是耳边潺潺的水声,和眼前潋滟的波光。一个以写边塞诗而闻名的诗人,能细致地描绘出少妇的“小心思”,相信他的心一定是无比细腻的,否则,何以写出如此的绝唱。

与王昌龄几乎同时代的陈子昂也写边塞诗,不过传递出来的更多是无人感知的孤独,心高气傲的陈子昂经历了世事的变迁登上幽州台时,他所感到的应该是发自骨髓的孤独和悲哀,因而写下了名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仰望蓝天,俯视大地,在这广阔无限的天地间,一种寂寞与孤独包围着他,这种孤独自远古而来,向未来去,它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一起,永久地存在着。这孤独划破了时间的障壁和空间的阻隔,伴随着陈子昂的涕泪,肆意地充斥于一千多年的时空中,化为无穷。即使到现在,很多人听到这首诗,还是会噙着和他一样的眼泪。

同样,习惯了孤独的李白,一直将空中的一轮明月当作最好的朋友。在游山玩水时,有“一夜飞渡镜湖月”;在朋友离别时,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在随军出生时,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思念家乡时,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一个没有陪伴的夜晚,嗜酒的李白找不到陪他一起酣饮之人,他再次想到了“月亮”这个最好的朋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不食人间烟火的月亮,用单纯静穆的目光看着这个喧嚣的世界;身后的影子,虽很活跃,却也只会跟着人的脚步亦步亦趋。虽有三人之众,李白还是孤独的。三人,其实都只是自己而已。

孤独,是一种永恒,它与人类如影随形。而对于永恒的体味,一个几乎籍籍无名的诗人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全唐诗》中只收录了他的两首诗,史书里也鲜有他的记载,但他却用仅存的两首诗中的一首,造就了一个诗歌的传奇,诠释了永恒的深义。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已经超越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它不仅是静止的画,还是流动的镜头,在展现美景的同时,还能引发一些令人惊异的思索。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与陈子昂“独怆然而涕下”的刚烈不同,与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悲观相异,张若虚面对永恒,选择的是淡定与从容,他用“人生代代”的蜉蝣瞬间达到了“年年相似”的永恒。他明白了,所谓永恒,就是那一刻瞬间的真情,是“何处相思明月楼”;所谓永恒,就是组合起来的瞬间。于是,当别人还在伤春悲秋之时,张若虚已将瞬间化为了永恒:用力抓住当下的一丝一缕,便已掌握了永恒。

有时候,欢喜、悲伤、幸福、孤寂,无一不是永恒。在这个文化的繁盛时期,诗人们用他们澄澈的心,与自然、与人世亲密接触,静心倾听花朵悄然开放的声音,用心感悟花朵默然凋谢的叹息,永恒便常驻于他们心间。

唐诗让人们听到了心灵的声音,善良、宽怀,这就是无尘的静谧的魅力。 CbD6oOjqhKI+rda8tbCelRd9YPObGndzZUfpghtaIf2gJvd7GxcKizkv53FtIw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