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这是第一次将体育产业提升至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并列的高度,充分表明在国家层面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决心。我国体育产业虽然取得了重大发展,但仍然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体育消费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加以扶持,以更大程度激发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体育公共权益。这体现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由关心经济增长到关注民生的巨大转变。这种发展理念的转变既体现了创新,促进了体育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又体现了创值,优化了体育产业结构创造人民群众新的体育需求。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强调:“社会主义中国的新发展必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体育产业的“绿色”及“惠民”属性,无疑应该为此目标的实现贡献相应的力量。
体育产业之所以能够作为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缘于其具有(包括显露的和潜在的两部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功能,可以成为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强文化、树新风的重要“抓手”。如何实现体育产业在经济领域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政治层面强化国家软实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增强国家自信和制度自信;在社会层面激发群众健身热情、满足群众体育需求、扩大群众体育权益;在文化领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社会正能量,塑造社会新风尚等,既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在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成为其必须确立和达成的目标。
因此,就必须对体育产业发展所涉及的市场行为、行政管理、个体参与等方面问题进行伦理审视和思考,以便于对其加以妥善解决,对体育产业未来发展路径加以指示,使之更为充分地实现体育产业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社会正义。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不单纯是广泛开展经济活动,还要求体育市场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遵循必要的伦理规范;政府在体育产业管理中不仅要扮演好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和规范者的角色,还要在服务理念上执政为民,在分配制度上正义设置;体育产业参与个体要道德挺立,通过竞技体育和体育消费参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自觉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与其内在的德性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来看,明显有体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倾向。从体育产业发展路径来看,本应以体育市场为手段,以多元市场主体参与为“抓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有效管理为支撑。但由于部分政府管理机构对体育市场的过度干预,使体育市场自由竞争难以形成,市场秩序难以保障,从而使体育资源的正义分配、体育公共服务均等不能充分实现。
体育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体育竞技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是体育核心产业”。实现体育核心产业健康发展,对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扩大体育产业规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依然是以体育用品业为主导,体育竞技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会造成体育健身场地总体数量不足,制约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体育健身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身消费需求;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局限,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基础健身需求。因此,自然难以全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无法有效促进人民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而言之,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其在体育市场、产业管理、个体参与等层面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如不能妥善予以化解,势必会影响到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从伦理学视角对体育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检视,既是对体育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症下药”,也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效率,扩大产业发展成果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