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路径由体育事业转变而来,因此其不同于普通的产业,具有社会公益性和国家管理的特征,再加之体育本身的特性,体育产业又具有强健身体、娱乐身心的特性。最后从产业属性出发,体育产业又具有私人逐利性和市场经营的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我国体育产业具有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功能。
国家大力推行体育市场化和发展体育产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因此其具有社会公益性。但是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这就会导致私人逐利而忽视社会公益。我国体育产业虽然由体育事业转变而来,但是国家管理依然占重要地位,同时也强调市场的作用,两者缺一不可。体育产业化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即强健其身体和丰富其精神,使其生活幸福。归纳而言,体育产业具有三个典型的特性:
体育产业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其首要特性就是私人逐利性。体育市场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自身的盈利能力,能盈利则存,不能盈利则亡。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其发展就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我国对体育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社会公益,让人民的身体得以强健和精神得以丰富,促进其身心和谐。体育进行产业化追求经济效益是为社会公益服务奠定基础。所以在2015年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中,将体育管理活动中的其他体育管理活动(包括体育战略规划、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反兴奋剂、体育器材装备及其他未列明的保障性体育管理和服务)凸显了出来,将非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包括公益性质的非职业或业余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宣传、训练、展示、交流等活动)区分了出来,还新增了群众体育文化活动的类别,包括由城乡群众参与的社区、乡村(含全民健身活动站点、文体活动站以及老年、少儿体育活动中心等)体育文化展演、交流等公益性群众体育文化活动,将体育健身休闲部门中的其他休闲健身活动(包括体育电子游艺活动,网络(手机)体育游艺、展演以及电子竞技等体育娱乐活动)与另外两类休闲健身活动并列。 这些门类获得重视,皆因其能促进体育公益的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终归是要为人民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社会公益性与私人逐利性都是体育产业的特性,但是社会公益性应该是其首要的特性。
我国体育产业活动主要分为政府和市场这两大类活动。市场活动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和其他体育产业活动。在市场内部,是市场主体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经营企业以获得经济利益,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但是对于市场总体的宏观发展,则是由政府管理和主导,市场主体的逐利性与政府要求的社会公益性存在矛盾,政府必须协调这种矛盾,让体育产业化发展在逐利和公益之间获得平衡,且最终要以实现社会公益为主。体育产业不能缺少政府管理的作用,但是要严格界定政府的职能,使其不会过多干预体育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两者各司其职。在我国,政府管理相较市场经营更为重要。
体育产业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社会公益,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服务和产品,满足其强健身体、丰富精神的需要。这两种需求是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作用,也是其受社会群众欢迎的根本所在。体育运动在西方国家产生之初,就是为了满足人类追求更加强健的身体以使其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的需要。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体育运动除了强健身体之外又具有了新的作用。人类不仅要面对大自然的威胁,还要面对人类之间的威胁,欲望、战争、痛苦等充斥人类的生活,于是人类选择在体育运动中培养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精神、追求和平的美好生活。通过体育运动,人类的意志得到磨炼,精神得到丰富,人格获得完善,与强健身体一起促进人类身心和谐,从而使其能够获得更幸福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求生存。正是因为体育运动有这样的魅力,所以体育运动能受欢迎从而被纳入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要发挥体育运动强健身体和丰富精神的作用,促进广大群众身心和谐,满足其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可见,强健身体和丰富精神是体育产业的两个重要特征。
体育产业因其具有社会公益、国家管理、强健身体和丰富精神等特性,所以具有促进个体身心和谐、维护社会秩序等社会功能,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构建产业生态圈等功能,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等功能。
首先,体育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表明“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 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 很显然,体育产业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是巨大的,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强身健体和愉悦身心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时,大众会对体育健身有所需求,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体育健身将成为必然需求。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7575美元,可见,我国体育健身消费需求将会日趋强烈,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并可能成为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次,体育产业作为当前政府重点培育和关注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其多元主体的发展模式、惠及民众的发展目标等,对我国整体经济进一步的转型升级、经济生态圈持续改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后,体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本身可为产业伦理的完善、个体道德的挺立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以使体育产业内在具有的道德正义性、经济发展中的公益情怀得以伸张,最终实现经济反哺社会、富裕扶持贫困的良性循环。
从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化转变,从纯粹追求社会公益向允许追逐私利转变,这种变化并非说明体育工作的开展不再追求社会效益。其做出转变的原因只在于借助市场的手段能够更好地发展体育产业作用,进而更大程度地惠及民众、满足人民强身健体和丰富精神的体育需求。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表示,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 。体育通过产业化发展,能够极大地促使人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起到锻炼并强健身体、展示人体力与美、增强心理健康和自信、培育个体健全人格等积极功效,为个体的身心协调、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切实帮助。体育产业中围绕体育活动所进行的生态和设施建设,可以起到美化社区生态环境、完善相关硬件设施的作用,这对于打造城市品牌、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此外,由体育活动所塑造出来的具备规则意识、遵守契约原则、人格健全、交往和善的个体在组建家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都能表现得更为优秀,这将有效地推动社会风气的净化、社会秩序的建构。
政府作为体育产业规划和管理的宏观主体,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中负有重大责任。近年来,尽管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问题仍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低,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二是产业经营方式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效益低,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既同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关,也同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更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关。政府的职能和行为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的主要形式。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政策措施制定者、经济活动管理者、体育资产所有者、改革创新组织者,它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方式具有广泛的的影响和重要推动作用。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与否直接影响我国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安康。为此,政府就必须努力推进体育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科学管理,处理好体育产业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确保体育产业发展符合社会和谐幸福的人道宗旨,合乎对人伦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