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关于高质量发展六大体系制度设计的考虑

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是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六大体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1. 分类依据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分类要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基础。有三种指标制定的思路:一是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出发,研究制定五个二级指标;二是从需求、供给、要素投入产出、分配和宏观经济循环等高质量发展内容出发,研究制定五个二级指标指导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三是从高质量发展要求出发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研究制定三个二级指标,但选择归类下一级指标有难度。

本研究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导向作用下,探索从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和宏观经济循环五个角度遴选出的特征指标来测度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

2. 具体原则

一是要对标国际上的高标准发展指标体系。例如,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指标,可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

二是要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如是否可以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大城市以上的中心城市,用制造业附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大城市以下的城市,用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衡量产业高度化水平。

三是可将指标体系分为导向类指标体系和考核类指标体系两类。导向类指标体系主要起引导作用,考核类指标体系则作为绩效和政绩考核指标。

(二)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一是供给高质量。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一流营商环境,激励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企业公平竞争。要优化供给结构,保持产业利用率在合理水平,降低宏观杠杆率,降低地方政府负债水平,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大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坚实的基础。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和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要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新材料等方面提高自给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培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二是需求高质量。在消费升级方面,鼓励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在投资升级方面,要完善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激励外商投资、民间投资,增加为“居者有其屋”而做的房地产投资,鼓励新型城镇化投资,促进创新、民生、绿色等领域的投资。要不断提高贸易水平,促进一般贸易发展,提高出口产品品牌附加值和技术附加值。

三是投入产出高质量。要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土地效率、资本效率、人力资源效率、技术效率、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

四是分配高质量。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再配置效率的同时,降低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

五是宏观经济循环高质量。要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增长,将就业率和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实际经济增长率趋近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保证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基本平衡、进出口基本平衡、投资率与储蓄率基本平衡,实现城乡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

一是加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的统计工作。尤其要重视“补短板”“强弱项”“增潜力”的绩效评价统计工作,尽快完善对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业态的统计制度以及统计方法。

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手段提升统计质量。变革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拓展统计主体、优化统计流程、提高统计效率、提高统计质量。

三是增加社会满意度统计。适当增加企业满意度、消费者满意度、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的统计,尤其是要增加人民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满意度、群众幸福感等方面的统计。

四是统计方法与国际接轨。对统计标准、统计内容、统计手段要加强与国际接轨和对标,在新时代尤其要重视统计体系与国际接轨,以便国内外各界进行国际比较。

五是增加统计可信度和公正性。保证统计体系客观真实、中性可靠,不受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的干扰。在统计调查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建立高质量统计体系。

(四)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一是形成覆盖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多层次标准体系。

二是形成涵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体系。其中,技术标准是重中之重。

三是开展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引进。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工作。

四是推动工业龙头企业参与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继续抓好钢铁、水泥、玻璃、烧结机和十大重点涉水污染行业环保、能耗、水耗、质量、技术、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五是推进农业标准化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新技术成果标准转化率大幅提升,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六是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开展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并加快物流等领域标准化建设。

七是健全标准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城市治理、社区管理、基层便民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八是围绕生态系统、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和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和节能低碳六个方面形成绿色低碳宜居的生态发展标准体系。

(五)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估体系

一是要保证绩效评价流程的合理性。加强顶层设计,优化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流程,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保证绩效评价客观可信。

二是要保证绩效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尽可能将利益相关者都纳入绩效评价全过程,提高绩效评估结果的社会认可度。

三是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个人激励与组织激励、一般激励与权变激励结合起来鼓励先进。

(六)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体系

一是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因地制宜相结合。国家层面做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的顶层设计和协调指导,同时上下结合,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从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的绩效指标及考核体系。

二是对已有考核办法进行清理整顿。以出台高质量发展绩效和考核体系为契机,对已有的重叠考核、交叉考核、过时考核、不必要考核等进行清理整顿,充分发挥绩效和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三是建立考核试错容错机制。要允许地方解放思想、大胆“试错”,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思路、绩效和考核办法,避免被考核指标“捆绑了手脚”。

四是根据主体功能区分类,建立差异化指标体系。例如,对优化开发区域,突出质量相关指标,弱化增长指标;对生态保护区域,建立绿色产业、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指标体系。

五是纳入定性的民意指标。要协调好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和社会的监督作用,真实反映民意满意度,让企业和老百姓来给地方政府打分。

六是处理好经济类指标和非经济类指标关系。要适当增加环保类、民生类、营商环境类等非经济类指标权重,对于不同区域要实行差异化考核指标。

七是确保考核体系公正客观。建立和完善多维的“政绩”评价体系,要涵盖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提供第三方公正客观评价的制度和机制。

八是保证考核指标的连续性、严肃性和规范性。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要严格执行,建章立制不能随意更改,要建立问责制,重大决策终身追责,杜绝只为政绩的短视行为。

九是建立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要任人唯贤、唯能,通过法律规范约束公务人员行为,建立公务人员尤其是官员的“能者上、庸者让、废者下”的选拔和退出机制。 K3ZXwT1gflqGiB12AH6QAzDbjCNpjAGJfTO0Izo2Cjc5axKT0xCB2flzn++7Fj6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