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同时推进能源供需两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难以满足人民对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传统产业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供给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经济运行实际,创新性地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我们之所以要在宏观经济领域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强调在能源领域进行供需两侧结构性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能源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极其严重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供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煤炭产量、火电与水电装机容量、风能和太阳能利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能源供应能力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在能源供应迅速扩大的同时,能源供应侧结构性问题越发严重。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火电利用小时数显著下降,弃水、弃风、弃光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加工与炼制设备负荷率持续走低,基础设施薄弱,应急与调峰能力差,能源企业缺乏竞争力,等等,能源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已经严重迟滞能源转型升级的步伐,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形势使然。

(二)能源需求侧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及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双控”工作的不断推进,能源消费增量和增速均出现明显下降,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用能结构有所改善。但总的来看,我国能源需求侧依然存在利用方式粗放、总体效率不高、能源结构不合理、终端电气化比例偏低、能源开发利用带来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能源普遍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多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推进能源需求侧结构性改革。

(三)能源供需两侧协调性差

经济增长放缓,使长期以来作为能源需求增长主要驱动力的工业用能增加量明显减少,高耗能工业甚至呈现负增长。一方面,能源需求进入“三低”阶段,即能源消费年增量明显降低、年增速明显降低,能源消费低碳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发展与高碳能源需求增长脱钩的态势已初步显现。但是能源供给侧并未做出及时响应,甚至有些地方仍依靠增加能源投资来“稳增长”,能源投资规模居高不下,年新增能源生产能力是新增需求的数倍,能源供给出现严重过剩。

另一方面,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增加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提高绿色低碳能源比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但是,能源供给侧依然维持高碳的能源结构,能源供应系统并未做出及时调整和改进,配套性差,使得水能、风能、太阳能,甚至核能的弃用率逐步走高,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高碳驱逐低碳”的现象。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平台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壮大,能源利用自动化、智能化、波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适应能源需求新特点的能源供应系统远未形成,能源系统智能化水平依然较低。

能源供给侧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需要,“有效供给”特别是优质的、低碳的能源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低效能源供给却严重过剩。能源供需两侧协调性越来越差,表现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

(四)能源供需两侧结构性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能源供需两侧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能源供应决定能源消费的数量、质量、对象和方式,能源需求对能源供应提出多层次要求,推动供应水平的提升和结构调整。比如,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长期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绿色低碳的能源需求促进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核电供应能力的快速增长,改善了能源供应结构。又如,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特点决定了“西能东送、北能南送”总体布局;分布式能源需求的增长,正在推动能源供应方式由集中式向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转变。

另一方面,能源供给与能源需求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各自的内在规律。能源供应规模和方式与能源资源赋存特点、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密切相关,能源消费量和利用效率则由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技术、能源利用政策等决定。能源供给与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着力同时推进能源供需两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能源供需两侧的高水平平衡,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推动经济良性运行。 dE7E22YOia3UAivId4WJrXBhIJKwfsMNKzTeDxQad+CFsq1JFJpto4mI5kPK4E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