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知识管理战略与学术团队创业

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作为关键战略资源和核心资产,对数字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知识管理战略(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方法,以组织内外部的知识作为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其核心流程是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团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本章从研究知识管理战略与学术团队创业的关系开始,进而探讨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建设,以及动态知识管理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和客户知识管理对企业品牌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

一、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一般来讲,根据知识描述的难易程度,以及它是否能被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进行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容易描述,而另一种是隐性知识,通常并不为人们所轻易意识或发现。知识管理作为一项活动早已存在,起初并不为世人所重视,直到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用“知识管理”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展,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达文波特(Davenport)认为知识创造和利用是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类别 。奎达斯(Quitas)认为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管理满足今后各种层次需要的连续过程 。国内学者则认为知识管理是整合企业的资源、技术、市场和企业战略,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发展 ;知识管理的基础是信息管理,但是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活动和人三个方面连接起来,结合企业所处环境的不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 。显然,知识管理是生产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连续的、动态协同的过程;知识管理需要与外界进行持续的知识交流互动;知识管理的过程需要与人充分地联系沟通。

日本学者Nonaka根据知识管理过程的动态且连续的特点,最早提出动态知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在动态环境中的企业,要在有效识别和正确处理知识基础之上,对知识进行创新。在同等条件下,具有较强动态能力的企业可以更好地与环境进行知识的交互、创新和共享,从而增强企业的生存韧性 。众多国内外学者认为,动态知识管理可以根据阶段特性划分为若干环节,但是这种划分忽视了动态知识管理过程上的关联性。由于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角度和划分标准的不同,主要有知识的收集、分类、组织、维护、共享、利用、创新等环节,本研究将上述过程简化为知识获取、知识转化和知识应用三个环节。

综合以上文献,本研究认为知识获取、知识转化和知识应用是知识管理的三个动态连续环节,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利用知识的效率,提升企业绩效,保持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战略对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创业是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创业领域中,学术团队创业对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更加突出的价值与意义。学术团队通常掌握高新技术,具有突出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我国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激励高校学术团队在岗或离岗创业,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活动中的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高校学术团队开展创业活动需要持续的知识创新,其过程具有典型的知识管理特点。学术团队创业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获取、数据的清洗与沉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换、分享,以及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形成并保持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创业绩效。因此,制定实施科学的知识管理战略成为高校学术团队创业的重要课题。为此,研究知识管理战略对高校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影响机理,为高校学术团队创业提供参考借鉴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知识管理战略与学术团队创业绩效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学术团队所需求和接受的知识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创业团队的知识管理与之同步。通过知识管理,学术团队创业过程中可以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根据侧重点的不同,知识管理战略在实践过程中分为不同的战略。1997年,Sveiby研究提出了“基于人”和“基于技术”的两类知识管理战略 。1995年,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教授研究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管理模型,包括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知识转换过程 。研究者认为SECI模型中的外化和组合化模式接近于Sveiby提出的以技术为管理路径的知识管理战略,而社会化和内化模式与Sveiby提出的以人为管理路径的知识管理战略内容相似。1999年,Hansen作了类似的分析,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借助信息化技术对知识进行获取、保存、共享与利用的知识编码化战略,以及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应用的人际化战略。知识编码化战略是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侧重于显性知识的传播,人际化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侧重于隐性知识的转化、传播 。2004年,Gloet和Terziovski在研究知识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中也持类似观点 。2013年,Ling将知识管理战略明确界定为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和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并实证研究发现,这两种知识管理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性影响

本研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并基于互动的视角,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和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探索两者及其互动对高校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影响与作用路径。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People-center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PC-KMS)强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产生和分享知识,侧重于隐性知识管理。它转移在团队网络中收集和生成的各种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提升组织绩效。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对学术团队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Technology-center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TC-KMS)是由信息技术驱动的,重点是显性知识管理,侧重于知识管理实践的技术方面。它强调通过对知识的编码和文件形式来储存和检索知识,如将知识转化为文件或专利,使团队成员的知识和专长变得更容易获得和转移。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对学术团队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组织学习与学术团队创业绩效

高校学术团队创业绩效是高校科研人员形成的产学研合作团队,通过研发活动研制出新技术、新产品及服务,进而产生创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姚飞(2016) 通过扎根理论分析系列文献,发现高校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衍生企业的存活率和财务收益,以及对高科技产业和区域经济贡献方面。类似的研究有陈劲(2006)用新产品数量、销售率衡量技术创新绩效 。本研究综合已有研究,对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考核主要通过衡量团队是否将学习到的新知识和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新产品的研发中,以及产品研发的质量、产品研发的成本和创业收益等方面。

学术团队主要凭借科学研究产生的科研成果开展创业活动,实现产品的研发和创业收益,其本质是知识的商业化,因此迫使学术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开展组织学习。组织学习由知识的获取、传播、创造和共享等环节组成,是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重要行动 。Costa等 通过构建的“知识—学习—创新—竞争优势”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学习才是企业有效利用知识资源的重要方式。Atuahene-Gima 调查208家广东省新创企业,研究发现组织学习对新产品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设柔性的、扁平的、数字化信息化的,以人为本、能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使整个组织弥漫学习气氛,有利于发挥团队成员的创造性研发能力,提升组织创业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组织学习对学术团队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性影响作用。

3.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

在创业绩效的研究中,组织学习被发现为重要的中介变量。有研究者就发现,组织学习在外部知识来源和新产品开发项目绩效中具有中介作用 ;组织学习在知识异质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在知识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之间也起到中介作用 。“知识来源”“知识异质”和“知识网络结构”变量的内涵都与知识管理战略有相应的联系。但缺乏研究组织学习、知识管理战略和创业绩效的关系,尤其是针对高校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研究。这一视角的缺失,制约了人们对知识管理战略与学术创业团队绩效关系的理解。而在学术团队中,所构建的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和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将为组织学习创造条件,促进知识流通、共享及隐性知识显性化,使组织可以较快获取所需知识,提高组织学习效率。而组织学习效率的提升,又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创造、共享和应用,进而提高创业绩效。因此,本研究以组织学习为中介变量,探讨不同类型的知识管理战略如何通过组织学习来影响高校学术团队创业绩效。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4: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学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

H5: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学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

H6:组织学习在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和学术团队创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H7:组织学习在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和学术团队创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根据上述假设,构建出高校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知识管理战略理论模型(见图1-1)。其中,因变量为“学术团队创业绩效”,“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为自变量,“组织学习”为中介变量,探讨诸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其作用路径

图1-1 高校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知识管理战略理论模型

(二)研究对象与测量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国经济发达、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活跃的长三角地区的高校学术团队的创业情况进行调研。问卷在江苏省、浙江省进行发放,主要通过联系大学技术转移部门的负责人、产业园区工作人员和学术团队创业负责人等,协助完成问卷的发放。高校学术团队创业样本选取的基本要求是团队成员不少于10人,建立有相应的企业,并运营3年以上。共发放46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37份,回收率为72.5%。所调研的企业涉及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年产值规模1亿元以上的有12家,0.5亿~1亿元的有24家,占所调研企业数量的65%以上;调研的人员中男性229人(68%),女性108人(32%),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团队成员为19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8.5%。

2.变量测量

《学术团队创业绩效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包含15个题项。问卷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其中,1表示非常不赞同,5表示非常赞同。知识管理战略量表采编自Ling的研究量表 ,分为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分别为3个问题和4个问题。其中,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侧重于考察显性知识的管理,如调查团队中知识通常是否通过人员交流(如轮岗)和互动来共享;是否通常通过战略联盟、技术合作获得知识。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主要考察团队是否经常将企业文化、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团队成员的知识或专长转化为有形的文档材料;是否重视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来促进团队的知识共享等,侧重于显性知识管理的调查。组织学习量表,主要采编自García-Morales等 和Noruzy等 的量表,包括4个问题,主要调查过去三年来,团队学习或获取新知识、关键能力和技能的情况,团队业绩受到所学知识的影响情况,以及团队是否为学习型组织。学术团队创业绩效,主要借鉴自Olson等 ,以及王娟茹和杨瑾的研究量表 ,设计了4个问题。

3.信度、效度检验

使用Amos 24.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检验测量模型的结构效度。第一,信度检验。各变量的Cronbach α系数均在0.84~0.95,组成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也均在0.86~0.96,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见表1-1)。第二,效度检验。所有测量指标的因子负荷量均在0.70~0.94,平均变异数萃取量(Average of Variance Extracted,AVE)均>0.6,多元相关平方(Square Multiple Correction,SMC)基本上都在0.6以上(>0.36为可接受,>0.5为理想状态)(见表1-1)。采用严谨的AVE方法对区别效度进行评估,根据Fornell和Larcker的检定标准,每个变量AVE开根号需大于各成对变项的相关系数,表示变量之间具有区别效度 。表1-2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第三,模型的拟合度指数检验,结果为:χ 2 =200.12,χ 2 /df=2.38<5,CFI=0.97,GFI=0.93,AGFI=0.90,NFI=0.96,RFI=0.95,IFI=0.97,TLI=0.97,RMSEA=0.038,SRMR=0.034。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以进一步做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表1-1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续表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表1-2 问卷的区别效度

(三)实证分析

结构模型分析采取两个步骤进行,依次为自变量对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主效应检验、中介效应检验。首先,检验以人为中心知识管理战略、以技术为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对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影响,即模型1;随后,加入“组织学习”作为中介变量,检验其对主效应的中介作用,即模型2。

1.主效应检验

基于模型1检测以人为中心知识管理战略、以技术为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对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主效应。在进行自变量对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总效应检验之前,必须进行结构模型的适配度分析,执行Amos 24.0软件,得到模型的拟合指数:χ 2 =83.66,χ 2 /df=2.04<5.0,RMSEA=0.06<0.80,SRMR=0.026<0.05;其他关键拟合指标GFI=0.96,AGFI=0.93,CFI=0.98,NFI=0.97,RFI=0.97,TLI=0.98,均达到>0.9的要求,表明本研究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表1-3表明,以人为中心知识管理战略、以技术为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对学术团队创业绩效均有直接的显著性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565 *** 、0.322 *** 。因此,假设H1、H2均成立。

表1-3 主效应和中介效应假设的检验结果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2.中介效应检验

基于模型2检测“组织学习”的中介效应(见图1-2)。在进行中介效应检验之前,也进行结构模型的适配度分析,模型的拟合指数:χ 2 =200.12,χ 2 /df=2.38<5,CFI=0.97,GFI=0.93,AGFI=0.90,NFI=0.96,RFI=0.95,IFI=0.97,TLI=0.97,均达到>0.9的要求。RMSEA=0.04,SRMR=0.03,表明本研究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图1-2 知识管理战略与学术团队创业绩效模型路径系数

第一,图1-2和表1-3的标准化系数表明,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学习(β=0.414,P<0.001)、学术团队创业绩效(β=0.361,P<0.001)均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学习(β=0.249,P<0.001)、学术团队创业绩效(β=0.194,P<0.001)也均有显著性正向影响,组织学习对学术团队创业绩效(β=0.501,P<0.001)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因此H1、H2、H3、H4、H5假设均成立,也因此需要进一步考虑模型中“组织学习”变量的中介效应,并做进一步检验。

第二,为了检验模型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利用Bootstrap的抽样技术,参考Preacher和Hayes的中介效应检定方法 ,采用Amos软件中的Bootstrap偏差校正百分位数法(Bias-corrected Percentile Method)和百分位数法(Percentile Method)检验,设置重复抽样5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结果见表1-4。路径“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学术团队创业绩效”,中介效应的置信区间为[0.117,0.321](Bias-corrected Percentile法检验)和[0.112,0.312](Percentile法检验),置信区间都不包含0,因此,判定中介效应显著。对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学术团队创业绩效路径检测也发现,它们的置信区间都不包含0,因此,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组织学习→学术团队创业绩效,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组织学习→学术团队创业绩效,上述路径中“组织学习”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经Percentile Bootstrap法和Bias-corrected法检验,其他各条路径的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和总效应的95%的置信区间皆不包含0,说明相应路径的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显著(见表1-4)。因此,假设H6和H7成立。

表1-4 假设模型中的间接效应

续表

注:Bootstrap重复抽样5000次。

3.研究结论

通过探讨以人为中心和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对高校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影响,以及组织学习在它们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以人为中心和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分别对高校学术团队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二是在知识管理战略与学术创业团队绩效中,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组织学习→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作用路径,以及“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组织学习→学术团队创业绩效”的作用路径,组织学习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实施以人为中心和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开展组织学习,对提升高校学术团队创业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三、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建设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基于互动的视角,探索搭建数字化的知识管理平台,融合“以人为中心”和“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组织学习机制,促进知识的获取、沉淀、共享、创造和应用,提升高校学术团队创业绩效。

(一)以数字化融合“以人为中心和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

知识管理是知识转换过程的管理,其内在机理是借助知识管理平台,以知识的积累、沉淀、共享、应用、创新等知识循环运转规律为基础,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进行大数据(知识)获取→数据清洗与沉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换、分享→知识应用、创新。随着学术创业机构知识管理的不断发展,打造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平台、构建全面协同创新的模式,有助于为高校学术团队创业提供移动化、网络化、开放式知识服务,从而实现基于知识管理的协同创新。数字化的知识管理平台如图1-3所示,包括基础平台层、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应用功能层、展现层。在基础平台层中,数据获取与清洗是基础,“互联网+数据”和“学术团队内部数据”的相互融通是关键。通过基础平台建设,形成文档库、产品库等知识仓库。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应用开发,包括知识搜索、知识创造、知识商业化等。展现层,通过建立学术团队机构的知识管理门户网站,展现知识管理平台主要功能。其中基础平台层、数据层、应用服务层以技术为中心,应用功能层以人为中心,两者互动融通。在应用功能层中,建设的文档中心、项目中心,以及学习中心、客服中心、我的知识协同圈等,既蕴含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又体现以人为本、互动融合的理念与操作机制。

图1-3 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示意

(二)以“智慧化、场景化”促进知识共享与创造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显智慧化,优化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实施“人机互动”“知识社区互动”,突显场景化,优化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战略,促进知识共享与创造。(见图1-4)

图1-4 学术团队创业的知识管理战略优化策略示意

知识积累阶段,建立知识仓库,获取数据和清洗数据,同时方便研发人员将知识积累到知识仓库中。一是在PC端和移动端都可以随时储存知识到学术团队的知识库中。二是在研发工作场景中积累知识,如在研讨会议、实验室、团队科研攻关、QQ群和微博交流等工作场景中,所产生的各类文档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进入知识仓库。

知识分享阶段,一是建立学术团队内部知识搜索引擎、提供快捷的移动端“微搜”功能和“一站式”搜索,以及建立知识信息门户,让知识分享更加便捷高效。二是提供知识地图场景,将各类知识整合、排序、索引,形成知识创新理论阶段、产品开发阶段和商品化阶段不同的知识索引。三是通过建立即时通讯工具、专家库、问题库搭建学术团队内部交流平台和机制,挖掘隐性知识并使之显性化。

知识利用阶段,将知识管理嵌入学术团队创业过程,可以在团队创业流程中关联相关知识文档,还可以订阅定期发布的各类动态知识文档并自动推送给科研人员,促进科研人员对知识进行萃取,把数据、文本、经验进行加工、提炼,形成高价值知识创业活动。

知识创新阶段,建立学术团队知识社区,通过组织内部“经常问到的问题”(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FAQ)、任务协作交流区、我的同事圈子,可以构成研发人员交流知识信息的社区平台,形成交流碰撞,推动知识创新,实现知识管理的智慧化、场景化。 9uNsCjQJZHtLrLcFuSGLrMzuZtwcmW4yalqmnUf4voQaxFw9tEcS3Pv0rJBR3sb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