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文化资源的性质和种类

(一)文化资源的性质

1.文化性与自然性

文化资源的核心内涵是文化,但是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其特殊的自然性。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讲,文化资源,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文化资源,如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们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它们的自然规律,考虑到它们与周边生态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

文化资源如自然遗产资源,其表现就是以自然属性为载体,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从而由一种自然资源“人化”为文化资源。当然,任何一种文化资源无论它以哪种方式存在,其基本特性都一定是具有文化特征,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文化要素。 文化性是文化资源的本质属性,任何一种文化资源都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其特有的文化特质。正是由于文化性的存在,文化资源才成为区别于其他资源的独特资源。

青铜器如果不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皇权意识和其承载近15个世纪的文化变迁,也不过是普通的酒器、兵器、食器。它之所以可以兼具实用器具和神器两大功能并传承至今,就是它本身的文化所赋予的力量。再看我国很多的历史遗留物,如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开始凿建,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连续营造了400余年,从五代到清代也有少数的雕凿。龙门石窟共有窟龛2100余个,佛塔43座,碑刻题记3600余方,大小造像10万余尊。龙门石窟中保留了大量的绘画、书法、音乐、宗教、服饰、医药、建筑以及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可谓是一座大型石刻领域的艺术博物馆。它记录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对后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它不仅仅只是个石窟,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是珍贵的文化资源。

我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依托文化资源的文化特性,挖掘文化资源的文化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谁有效地挖掘利用好文化资源的文化性,谁就能在文化市场抢占先机,独领风骚。

文化性和自然性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在关注文化资源的文化性的同时,还要大力保护一些特殊文化资源的自然属性。只有同时利用好这两种属性,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才是科学有效的。

2.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

同其他的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具有可再生性,文化资源的再生性是指文化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现和再造。很多自然资源在使用后便消耗掉了,对于其中某一种自然资源,如果使用过量,可能还会造成这一资源的永远灭绝。文化资源则不同,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最大的区别是,其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一种文化资源,并不是使用一次就消耗完了,而是可以反复使用,它不会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使用频率高而耗尽或毁灭。如果一种文化资源被越多的人使用、使用频率越高,它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可能促进这种文化资源在数量上的增长,乃至产生出新的文化特质。人们学习、普及、使用这一文化资源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种优秀的文化资源,这一代人使用之后,下一代人依然可以反复使用,可以世世代代造福人类。而且使用它的人越多,越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生命力。

文化资源的可再生性延伸出了其效能性。作为自然资源,再怎样充分利用,一定量的资源总有耗尽的时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当它作为能源使用而被燃烧后,虽然其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外一种形式,但是作为原有的物质形态已然不复存在,其存在形式已然发生了改变。文化资源则不同,一种文化产品可以同时供许多人使用;一本书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一种精神和思想可以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如电影技术的诞生,让画面和声音同时出现,从此,人类的影像得到了真实的记载。《红楼梦》不仅影响了中国人,也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但使欧洲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亚洲、美洲的一大批国家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此改变了世界格局。可见,文化资源使用的人越多,范围越广,它的效能就越大。

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那些珍贵、脆弱、不可修复的文化遗存,一旦消亡或者遭到破坏将不复存在,成为人类共同的遗憾。在旅游业蒸蒸日上的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忽视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粗放化、庸俗化开发文化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些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就是消失的过程,并且有些资源是永远无法复原的。

3.地域性与民族性

文化首先是区域性的,即首先有各种地方文化,才最终构成一国的文化,有各国的文化,才最终构成人类的文化。同样,文化资源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如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就出现了“东多西少”的空间特征。文化遗产类资源多出现在东部地区,自然遗产类资源多出现在中西部地区。

马克思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文化的载体,直到今天的现代国家,也仍然是民族国家。毛泽东在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也明确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文化资源也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它通过一个民族的习俗、行为、服饰、艺术等表现出来。文化资源的民族性是该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特性,这种特性体现在长期的文化资源积累过程之中。一个民族的文化资源是该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是历代人传承下来的。它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建立在历史和传统之上的,是在学习、吸收和掌握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只有这样,文化资源才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由于历史和社会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现在拥有56个民族,这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文化资源要注意深入挖掘我国的民族特性,坚持民族性才能保证中国元素,才能让“中国风”成为一场“龙卷风”,席卷全世界。

4.传承性与转化性

文化资源的传承性是文化在时间上的表现形态,一个国家通过文化资源的代代传递,实现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文化资源之所以能够层出不穷,就是因为文化资源的不断传承和积累。 文化资源的传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随着人们的主动传承,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人类社会也正是通过不断地传承先进文化资源才得以向前发展的。文化资源的传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文化资源的传承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行为方式自然传递。在这方面表现最强烈的就是民俗资源的传承,民俗资源的产生总是跟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密不可分。处于共同民俗圈的人们也会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世代传承并遵守这些民俗。此外,还有一些自身优秀的文化资源,在经过历史的冲刷后,更显其风采,如昆曲、少林寺功夫、民间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工业文明大行其道的环境下,仍然焕发出新的生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传承。

文化资源的传承性也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全盘接收,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跟着变化,因此对于文化资源的传承也应该辩证看待。有些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就应该适时改变,推陈出新,融入一些新的元素或载体。如迪斯尼利用我国民间传说改编电影,就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而融入了很多现代化的元素,从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5.共享性与交流性

文化资源的传承性主要体现于文化在时间上的延伸,文化资源的交流性与共享性则主要体现于文化在空间上的传播能力。文化可用在不同个体、群体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资源的共享性尤为明显。互联网的全球化使得文化资源也变得全球化。一首音乐的发行,一部电影的诞生,一场展览会的举办都能让文化资源最大化地实现交流与共享。此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就是文化资源实现共享性的一个很好的范例,该工程基于我国文化事业当前的实际情况和科技发展水平,整合了包括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方面的文化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了中华文化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整体优势,借鉴网络媒体的便利,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可以跨地区实现共享,打破了资源发展的地域障碍。

与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存在着产权归属的问题。但是,文化资源产权的拥有者对这一资源不一定是完全独占独享。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属于中华民族所有,但是我们却不能把它封闭起来,其他国家的民族群众也可以学习借鉴和使用,甚至用它来发展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一种新知识、一项新技术,产权拥有者可以使用,其他人甚至其他国家和组织只要通过合法的程序、支付相应的费用也可以使用。

任何文化资源,一经产生,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全人类都共同拥有的资源。对于优秀的文化资源,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无法实现对它的独占。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自媒体十分发达,知识的传播十分快速,再偏僻角落发生的事情,通过互联网也可以瞬间传遍全球,从而大大提高了文化资源共享的水平。

6.变异性与稳定性

文化资源的变异性是指某一种文化资源或者某一时期文化资源的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可以变化的。它们根据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有时候表现为量的变化,也有时候表现为质的变化。使用文化资源的过程,也是再创造文化资源的过程。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历代人的聪明才智,由于一代代人的积累,后人所拥有的智慧往往比前人更多,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智慧。因此,人类的文化资源将会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文化资源的稳定性是指文化资源在积累和传承的过程中基本保持了其属性的一致性。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观念形态层面的东西,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包括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发展历程等方面的观念形态,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文化资源因此而具有文化的稳定性。如我国的节日民俗资源,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春节等都是经过上千年的历史考验形成并被全国人民继承发扬的。尽管这些民俗节日在现代社会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其内在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如中秋节是团圆的象征,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此外,文化资源的稳定性还体现在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统上,人们可以对它进行丰富、发展和创新。然而,文化的历史连贯性是不可能割断的,它呈现的是完整的文化,是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文化。我们对待文化的传承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7.教化性与普世性

教化最初的意义来源于宗教,后来成为语言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学家竞相探讨的话题。我国传统儒家学派认为,教化思想是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之上的,人民是祖国的重点。从民本思想出发,儒家主张“先富后教”,老百姓有稳定的物质生活保证才能推行教化。孔子所提倡的重视教化的思想,经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的加工改造已经与封建纲常礼教融为一体,从西汉时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在政治法律思想中长期处于支配地位。

教化并不是一味地愚化大众,而是要让大众在广泛的参与中达到“潜移默化”。文化资源的教化功能贯穿于整个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文化资源的教化性是它的本质力量,它对个体和整个民族的影响是通过教化功能实现的,它可以塑造个体和整个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普世”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umene,意为整个有人居住的世界。普世价值观也是一种世界观。它是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的集合体,这种价值观的根本在于对人性的思考。既然是普世价值,它就不分地域、宗教、国家、民族,是人人皆认同的价值。即普世价值就是人类社会经过千百年沉淀、扬弃而升华的、全世界都普遍适用的价值。

(二)文化资源的种类

对文化资源的梳理和归类,是保护并利用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基础。本章将根据文化资源的不同情况,把我国的文化资源分为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其他文化资源等六大类别,并对这六大类别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1.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资源的三重含义,兼具历史的联系、文化的内容和资源的形式。三者之间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主体,并兼具独立的个性和价值。

(1)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

历史文化资源就是人类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成果的综合体,它不仅是某个地域或某个民族的财富,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历史文化资源又分为自然文化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两大类,自然文化资源是赋予了深刻文化内涵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以自然景观或风光形态呈现、人们在文化生产中可进行利用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潜在经济价值的自然要素。社会文化资源是指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由历史上的生产方式、社会行为形成的传统流传和遗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及文化传统的物质精神文化资源,它是人类信息、经验、知识的结晶,社会文化资源的现实形态主要包括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2)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

①独特性。由于地理区位、历史经历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各具特色。强烈的地域特色既表现在政治文化中,也展示在商业文化中,还体现在历史遗迹、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显示出明显的独特性,其迷人的文化魅力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②多样性。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土壤,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以甘肃为例,史前时代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先秦时期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还有长城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构成了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多元特点。

③不可再生性。历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可再生性。例如,历史建筑、古村落的历史风貌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即使重建,也已经不是原来的东西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会荡然无存,一旦破坏便难以恢复再生。

(3)历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

历史文化资源依形态可以划分为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是无形文化遗产。

①历史遗迹。历史遗迹是指那些具有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意义的人类工程、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它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的智慧结晶,历史发展轨迹的见证,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古人类遗迹、古城遗址、古战场遗址、名人活动遗址和古道遗迹。

②历史建筑。我国的历史建筑是一个建筑科学宝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宫殿建筑、楼阁建筑、城防工程、古城镇古村落、古代园林。

③无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是指非文字的、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物。无形文化说是无形其实有形,除了完整依赖声音表现的音乐、语言等不具备可视形象和实物性,其他的无形文化遗产形式大都具有一定的视觉形象,如大多数的技艺,都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材料和工具要素,都要通过一定的实物作品呈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有表演类、技艺类、仪式习俗类、语言与口头文学类。

2.民族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延续、流传、播撒几千年而不断。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珍贵的艺术精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

民族文化资源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观念形态文化,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认知系统。从内容上而言,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各民族民间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生活习惯、风俗观念等。在形态上,民族文化资源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具体而言,民族物质文化资源是指各民族创造的物质产品和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和物质环境。 民族精神文化资源是指各民族创造的意识形态观念和各种文化内容与形式,包括民族信仰、民族文艺、民族风俗、工艺技能等。

(2)民族文化资源的特征

①融合性。各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富有特点的文化形态,不同的文化之间互相吸引、相互融合。

②独特性。由于生活和居住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各少数民族群众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从文化考察、文化欣赏等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优势。

③创新性。民族文化资源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创新,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融合,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3)民族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

依据民族文化的地位、作用及其表现形态,民族文化资源可分为节日文化、游艺文化、礼仪文化、生活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和信仰文化等七大类。

①节日文化。节日文化是在特定的时节进行的程式化的群体生活样式,包括各种生活内容的特殊文化。各民族节日文化的突出特点是节日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的各类节日达1000多个,各民族均有自己传统的民间节日。按照各节日的主要功能,我国民族节日大致可划分为农事类节日、祭祀类节日、纪念类节日。

②游艺文化。游艺文化是指民间传统的娱乐文化,其表现形式有口头语言表演、动作表演、综合艺术手段表演。游艺文化主要包括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乐、民间游乐竞技三大类,各民族的游艺文化是民间娱乐的基本单位。

③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是民族群众在人际交往中的礼节或者某些重要活动的仪式,其内容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地说,礼仪文化主要包括生活礼仪、人生礼仪、生产礼仪和宗教礼仪四个方面。每个民族的礼仪规则都具有稳定性和不变性的特点,有时候它所反映的含义已经被人们忘却,但是,它的形式却一代代传下来,通过这些礼仪的形式,又可以追溯其表现的含义。

④生活文化。生活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为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文化。生活文化以物质的形式表现,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和交通文化四个方面。

⑤工艺文化。各民族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民族工艺文化可分为纺织类、印染类、锻铸类、雕刻类等。很多民族工艺品经过开发,已成为游客们竞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

⑥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社会某一群体内部约定俗成、被群体成员一致认同并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制度文化具有协调各民族人际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等作用,主要包括各民族的社会组织、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民族传统、民族禁忌等,它属于社会文化,又是符号文化资源的一种。

⑦信仰文化。信仰文化是指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吉祥崇尚和禁忌习俗,自然崇拜广泛流传于各民族,史载汉时的匈奴就自称天之骄子,匈奴单于自称撑犁孤涂单于。

3.民俗文化资源

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广为流传的民间神话、传说、史诗、音乐、民间工艺以及传统的节俗、信仰、礼仪、风俗习惯,甚至生产活动、生产经验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有生命力和最具历史性、稳定性以及广泛性的基础部分。民俗文化资源是在民间生成、储存的文化资源,可以把它作为资本去投入运营,在流通、传承、积累和创新中实现其经济价值。

(1)民俗文化资源的内涵

民俗文化贯穿于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是在民间世代相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如民居、服饰、饮食、礼仪、习俗等。民俗文化根植于人民,服务于时代,是一种基础性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

(2)民俗文化资源的特征

①民族性。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稳定的文化共同体,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地域和共同心理素质等四个基本特征。但由于各族的发展历程不同,形成的风俗习惯又各具特色,从而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心理状态,构成了各民族的差异特征。

②时间性。民族民俗旅游的时间性较强,因为许多民俗活动只在特定的日期进行,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活佛节、水族的过端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等。

③社会性。民俗文化资源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公众的软控力,二是参与主体的社会性。风俗习惯一旦形成,往往会形成共同生活体的集体无意识,参与者往往遍及风俗覆盖的整个区域。

④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也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文化资源,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风俗习惯也在不同的地域内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端午节的赛龙舟、壮族的三月三节、傣族的泼水节等,都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点。

(3)民俗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

①生产贸易习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红薯等生产习俗;工匠、艺人有工匠行业风俗;贸易流通有庙会、山会、集市、林门会贸易习俗等。

②家族交际习俗。这些习俗体现礼的特征最为明显,注重礼节,讲究亲情,对邻里亲戚等交际对象谦和亲切,相互扶助;请家堂、修族谱,重视家族利益等。

③生活习俗。这体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如山东人吃尚节俭,以煎饼、窝头、小豆腐为主食,以水饺、馒头为待客饭食。

④节日习俗。当前流行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旦、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新兴的有儿童节、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此外,还有传统的庙会、山会、灯会等。

4.网络文化资源

(1)网络文化资源的内涵

网络文化资源是指网络文化中可以作为资源进行积累存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部分,当网络文化同时具备了市场性和可开发性时,那么它就完成了从信息到资源的转变。网络文化资源具有积累快、存量大、受众广、能耗低、层次多的优点。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网络文化产业有着较低的舆论道德风险,开发方式更为多样,开发力度更为自由,开发成本更为低廉,开发周期更为短暂,而且网络文化的高速代谢特征,在最大程度上淡化了文化产业开发对文化资源的耗损,是文化产业的全新增长点。

(2)网络文化资源的特征

①短暂性。网络文化资源的产生速度很快,其衰退速度同样迅速。热门的网络文化,流行期往往只有数月或一两年,其形成的网络文化资源,在这一网络文化衰退后开发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这就要求在开发网络资源时,要对网络环境有敏锐的感觉和迅捷的执行力,一旦犹豫错过了网络文化资源的最佳开发期,其后续利用价值就如同鸡肋一般。

②交互性。网络文化资源的交互性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而言的,如报纸、杂志、电视、电台,它们传播的对象是互不联系的受众,他们几乎都是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信息。网络文化资源的主体众多,人们集网络文化信息的接收者、发布者及传播者于一身,发布者和传播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自由平等地进行交流。

③复制性。网络文化资源究其根本,是存在于互联网中的开放性虚拟数据,并不具有可触的实体,只要保持数据完整,就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和传递。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当网络文化诞生的同时,其就已经被记录在了网络这一媒介中,网络文化资源以数码的虚拟形式存在,可以无限复制,灵活转移,大大减少了开发的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

(3)网络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

由于网络所具备的高度信息流通,许多网络文化互相交接,使得网络文化资源的情况较为复杂,故而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大致区分显得更为合理。从目前的网络文化分布来看,网络文化资源大致有以下几类:

①网络通信资源。网络是庞大复杂的信息载体,其主要功能之一即是信息的传递。随着网络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各式各样的网络通信服务应运而生,进而形成了网络通信资源。网络通信资源包括名目繁多的通信软件、网络搜索引擎及门户网站,这些软件或网站以传递信息为主要功能,以获取客户并凭借客户收取服务费广告费等为主要运营方式,常见的服务内容有网络社交平台、电子邮箱、门户网站等。

②网络广告资源。网络广告发源于美国,网络广告资源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刊登或发布的广告,其主要通过文本链接、多媒体、横幅或竖幅、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传播,传播对象为活跃在网络上的用户。

③网络游戏资源。网络游戏是指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多人同时参与的公共平台电脑游戏。网络游戏资源的丰富性,几乎到了令人诧异的程度,一方面网络游戏取材于现实,几乎囊括了所有现实生活中的元素,另一方面网络游戏又不受现实的束缚,其内容可以自由地拓展与延伸。

④网络影视资源。网络影视资源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以及电影电视市场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资源,这类资源的产生和传播载体主要是网络。狭义的网络影视资源包括微电影、网络节目、网络自制剧,广义的网络影视资源还包括传统影视剧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⑤网络亚文化资源。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趋势被置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网络亚文化指与网络主流文化相趋异的小众文化,为一种边缘文化,它们有着一定的受众群体,并在这些群体中不断孕育、奉行和变形,具备着这些群体的价值观烙印。网络亚文化资源是网络文化资源中最富有青春气息与快乐的部分,也是新陈代谢最为快速的部分,正是网络亚文化资源的丰富给最广大的网民带来了色彩斑斓的网络世界。

5.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资源承担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是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

(1)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解放、自由及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它包含着革命遗址、遗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是组织红色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

(2)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①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的长期革命斗争,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它代表着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全体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遍布在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所有的革命遗迹、珍贵文物都体现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

②教育陶冶,坚定信念。红色文化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有着很好的陶冶、引导和促进作用。

③形式活泼,生动可感。红色文化资源包含着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革命事迹,革命先辈们传奇般的革命生涯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主要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如参观革命事迹、听讲革命故事、演唱革命歌曲等,其中生动的事例、鲜活的语言,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④继承传统,发扬光大。红色文化资源是先辈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它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一脉相承,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民族精神进行丰富和发展。 XvRs7A/sEQS4yO/S/aphjL87yyZZtkA4ea5Omlo3PitJu8BTrQcqY2JYI+GYCNY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