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内蒙古自治区贫困原因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这是因为这些人口大多生活在基础设施落后、人力资本缺乏、自然条件恶劣、政策限制发展的地区,同时多种致贫因素的交错又加大了扶贫的难度。

(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产生活困难大

截至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不通等级公路的乡镇苏木仍有72个,不通程控电话的乡镇苏木有12个,尚未通电的行政村312个,不通邮的行政村29个,牲畜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问题。 其中,31个国贫旗县中的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仍有22个自然村没电。兴安盟的科右中旗仍有11个嘎查未通低等级村级公路,14个嘎查的68个村未通电,12个嘎查的59个村未通广播电视,211个嘎查(村)不通固定电话。国贫旗县有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比重、有幼儿园/学前班的行政村比重和有小学且就学便利的行政村比重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嘎查无教学单位,有很多危险校舍需要维修重建,办学经费也是十分短缺,学生辍学失学数量很难控制。有卫生站(室)的行政村比重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多数嘎查医疗卫生事业落后,仅有的卫生院的也是房间简陋、医用设备老化、设备更新不及时、医护人员素质低。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给农牧民生产带来很大困难,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导致这些贫困人口缺少脱贫的基础性保障。

(二)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减贫脱贫成本高

内蒙古大部分农村牧区贫困居民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不易获取公共服务的地区,自身“造血”能力缺乏,甚至有些贫困人口依靠长期救助才能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2013年,内蒙古31个国贫旗县地处山区、半山区的比例高达68.5%,比全区农牧区平均水平高出11.6个百分点。 一方面,这些地区气候干旱少雨、风沙大、自然灾害频发,绝大多数地方水土流失、草原退化严重,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水资源的匮乏和分布不均也制约着这些贫困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根据有关资料,自治区有17个贫困旗县人均水资源、地均水资源都比全区平均水平低,仅为全区人均、地均水资源的92.2%和72.4%。由于水资源不足,贫困人口人均水浇地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据统计,农区贫困人口人均水浇地仅0.03hm 2 ,不足全区人均水浇地0.1hm 2 的三分之一。 还有的区域土地贫瘠,土质不适于耕种,产出率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于原本生产生活能力就低,单纯依靠农牧业生存的贫困人口显得格外重要。自然资源匮乏,使这些地区人口脱贫所要付出的成本更高。此外,还有人为因素,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大自然灾害发生概率与频率,也延缓了脱贫的进程。

(三)人力资本极度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的贫困人口中,劳动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的贫困人口有17.2万人,占全部贫困人口的17.6%。并且农牧区人口老龄化情况非常严重,2013年国贫旗县农牧区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比重达13.3%,高出全区农牧民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造成生产力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这些贫困劳动力大都文化水平不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5年,也就是说,未达到初中水平。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2013年,国贫旗县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比重达34.3%,高出全区农牧民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贫困地区13~15岁人口入学率比非贫困人口低11个百分点,15~17岁人口入学率比非贫困人口低14个百分点。 可见,贫困人口入学率明显低于非贫困人口。这些劳动力的低受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其低文化程度水平,进而使贫困地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比较困难。这些贫困人口思想保守陈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差,相对较难获取和交流知识和信息,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收入创造的实现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许多农村贫困人口都处于教育和信息隔离状态,其发展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四)开发限制抑制了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内蒙古很多地区的贫困原因是国家某些特殊的政策限制了当地发展。一方面,国家出于保护生态功能区的考虑,一些贫困地区资源的开发与发展被限制。我们所说的保护生态功能区指的是在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蓄洪水、涵养水源、维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的区域内,划定特定区域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自治区57个贫困旗县中,有52个旗县地处国家和自治区限制开发区域(其中国家重点旗县30个,自治区重点旗县22个),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人口的83.1%。另一方面,边境地区特殊的空间位置决定了边民很难被整体迁移和集中安置,脱贫较为困难。2014年全区98万贫困人口中,有32.19万人居住在边境旗市和牧业旗,占全区贫困人口总数的32.86%。这部分人大多居住偏远、分散,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边境地区,承担着守边职责,不能够异地搬迁,只能采取就地扶持措施,脱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五)致贫因素交错复杂,返贫现象难以杜绝

内蒙古贫困地区大都基础设施薄弱、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其中原因有历史因素、现实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外因和内因。可见,内蒙古的贫困不是由单一因素引发在短期内形成的,而是由很多相互交错的并发因素造成的,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加剧了反贫困的难度。此外,靠天吃饭是大部分贫困地区的生存方式,所以丰年脱贫、灾年返贫现象极为普遍,因病返贫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2009年国贫旗县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遭遇罕见的旱灾,约有120亩耕地绝收,因灾损失4亿多元,因灾返贫人口达1.2户总计4.1万人。2012年拥有国贫旗县的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遭遇严重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3963公顷,大小牲畜死亡约18万头(只)。2013年,内蒙古发生了历年最严重的双斑萤叶甲虫害,通辽和赤峰成了重灾区。 生态环境的脆弱、自然灾害的频发加上贫困地区抗灾能力低下等多重原因导致原本已经脱贫的人口或是家庭返贫。除此之外,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大都相对恶劣,地方病普遍。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医疗条件落后,不能为居民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有自然灾害或病患发生,徘徊在贫困线的人口很容易返贫。

案例2-4 呼和浩特武川县异地扶贫搬迁

武川县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目前,全县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970户、1952人,同步搬迁5000余户、14000多人,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真正实现了移的舒心,住的省心,过得开心。

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人口素质较低,教育技能较差;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投入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开发缺乏资金保障等都是武川县致贫原因。针对当地贫困现状,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取得了很大成效。经验总结如下:第一,政策到位。确定搬迁范围、搬迁对象,在搬迁规模方面,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在建设和补助标准方面,坚持“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做到应搬尽搬,不留死角;保障原有的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不变;对建档立卡户补贴2万元,对同步搬迁的每人补助1.5万元;加强社会风险防控,处理好贫困户与同步搬迁人口的关系。第二,措施得力。具体包括:“4”种搬迁模式,即小村并大村脱贫模式、整村移民脱贫模式、集中流转发展产业脱贫模式、入住互助幸福院社保兜底脱贫模式;“5”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6”个结合,即坚持与房地产“去库存”相结合,与商品房开发“配建制”相结合,与全区实施“十个全覆盖”相结合,与盘活中心村(镇)的闲置房相结合,与产业园区相结合、与互助幸福院建设相结合;“7”种安置方式,即行政村内就近安置、入住互助幸福院安置、乡镇政府所在地安置、充实县城住宅小区安置、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自主安置和货币安置。第三,产业支撑。食用菌产业基地:依托食用菌产业基地,将原分散居住的贫困人口91户、193人全部集中规划搬迁。产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贫困户收入的增加,其中既有土地流转的收入,也有入股的红利,还能进入企业成为产业工人,月工资达2400~3000元,加上其他收入,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草业基地:蒙草抗旱公司占地4000平方米,是以采籽和打草并行的草产业基地。落户地方是个只有3万多亩耕地的行政村,该村被“蒙草抗旱”公司租用流转土地1.2万亩,惠及320户、806人,有83户、258人发展成为产业工人。各项收入加起来,他们的每年收入均达到近万元。 x4kfrCB736V5WIZuKd8s3kgRAjFThfxMKA+/ShQnzkST24/KWDuE8/VqK3FpJh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