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曾经在中兴通讯工作四年,拿着高薪,最近却离职了。原因是他实在无法忍受自己所在的项目组组长王总。王总性格粗暴。小李与之相处得很憋屈,申请调岗又被公司驳回,无奈之下只能离开。小李说,每当公司安排了一个新任务时,项目组都要开会讨论,由王总定一个调子,全体同事发表意见,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这是正常的流程,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呢?
“一旦我们提出的想法与王总不一致时,讨论就变味了。”小李说,“下属的建议,上司看不上,不采纳就是了,这没什么。王总不仅不采纳,而且一听到反对他的声音就特别亢奋,后面的会议就变成了斗嘴,成了他训斥反对者的时间。他会一连串地质问唱反调的人,是不是别有用心,是不是想跟他对着干。王总常常将正常的工作讨论上升到批判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的地步,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必须顺从于他的思路。”
如此一来,沟通就成了走形式,目的不是集思广益,而是让王总发现异见者然后进行重点打击。这不是为了合作而进行沟通,是为了找出“异己分子”而设的埋伏。小李向更高层领导提了几次意见,甚至向董事会投诉,均未收到回复。他心灰意冷之下,坚定地写下了辞职信。
为什么有些人会习惯于顶嘴和压制这种充满对抗的沟通方式呢?
为什么你平时想得很好,但沟通时就变成了一名好战分子呢?
为什么你会本能地觉得唱反调的人都是针对你本人,而不是在就事论事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认真地思考这三个问题。这是在工作中人人都可能碰到的不和谐的现象。在沟通中,如果我们解决不了这几个问题,便会处处有冲突,我们与上级、部下的关系就会十分紧张,与同级的合作也极为脆弱。
卡耐基曾经讲过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一则逸事。洛克菲勒的一位朋友到标准石油总部找他,热情地推销一桩好生意,想说服洛克菲勒共同投资。这个人之前投过不少公司,但都以失败收场。现在,他来忽悠洛克菲勒了。
仔细地听完朋友的介绍后,洛克菲勒皱紧了眉头:“我只喜欢石油,你说的这些我不擅长,我不认为能赚钱。”
朋友听了顿时大叫起来:“我就知道你一定是这副态度!喂,你是不是怀疑我的眼光和能力?近两年我是赔了不少钱,可我做的是很有前途的事业。现在是不怎么样,可谁敢担保未来不会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生意?”
洛克菲勒笑了起来:“我的朋友,你别生气,我并没有取笑你的意思。我只是想说一件事,就是我能力有限,只能做点儿与石油有关的生意。你说的这些,我不了解啊!”
朋友怒气冲天地离开,临走前说:“不了解,就去学嘛。你如果不看看外面世界的变化,早晚有一天石油会枯竭的。到时候,你可就破产了。”
洛克菲勒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客气礼貌地把朋友送出了房门。
引用这则故事,卡耐基是想说明在沟通中处理冲突的艺术——当你遇到一个自尊心强、敏感而易怒的人时,要学会回避他的失败史。如果能不说一句话便顺利地结束沟通,自然是最好的。但像洛克菲勒这样的人物也只能用赔笑的方式送走自己愤怒的朋友。这表明,对抗型的沟通方式破坏力通常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它不仅会让人们不欢而散,也会制造对立。
在这则故事的结尾,洛克菲勒费了好大劲儿才安抚好朋友,勉强维持了双方的友好关系。后来洛克菲勒对自己的孩子说:“人的思想千差万别,尊重这种差别是你能与世界和平相处的唯一方法。当你听到有人对于事物的看法与你不一致时,别要求他改变,更不要强求他和你保持一致,否则,你永远无法与大多数人达成共识。”
沟通中“冲突陷阱”的本质是人和人多方面的差异性。即便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小事,我们和别人的认知、出发点、目的也不可能相同,更不用说那些宏大复杂、影响深远和牵涉多人利益的事项。 沟通本身就是为了看清和理解差异,寻求彼此都能接受的共识。
但是在沟通中,很多冲突被扩大化的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对别人抱有天然的敌意。
“他反对我,是对人不对事,专门跟我过不去。”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种想法,于是在沟通中也采取敌对行为。
第二,我们在沟通中缺乏换位思维。
对于别人与自己的差异,我们有时不能及时地换位思考,总是发生冲突后才感到懊悔。
所以在沟通中,一旦发生冲突又不能及时化解,我们和对方便因氛围的改变而中止交流。不仅重要的工作无法正常地讨论,也会让整个沟通变成一次双方均很难堪的尬聊。发起冲突的人从来不会受人欢迎,他们也是生活和工作中被人们疏远的对象。
朝相反的方向看去,我们能看到卓越的沟通者所拥有的宝贵的坦诚品质。他们不回避人的差异性,不逃避自己的性格弱点,不因自己的智慧而高傲,也不因自己的立场而偏执。选择坐下来交流而不是对抗,选择交换看法而不是互不信任,这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最起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