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为什么有的人读了很多部传授沟通技能的书,却仍然解决不了现实沟通中遇到的种种麻烦呢?

仔细想一下:

你上一次和别人发生口头误会才过去多久?

你和朋友、伴侣的尬聊场景是否不计其数?

为什么你和同事、客户明明没有分歧,但当你们试图就某个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时,却无端地生出了许多矛盾?

为什么你每次想要成为政策有力的推动者时,就会发现突然多出了许多的反对者?

……

到底哪个地方错了?

再想想看,你在沟通中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采取的态度和内心轻微或强烈的活动,是否或多或少地吻合于下述情况:

“我觉得对方太笨了,我说了多少遍他一点儿也听不懂,完全领会不了我的意图。”

“这是一个重要的立场问题,他竟然不能站在我这边,我很生气!”

“他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实在太差了,简直是智障,我不屑于多说半句。”

“这些众所周知的问题根本不值得说,我为什么要热情参与?”

“我才是正确的,而他竟不理解我,我很委屈!”

……

在现实中,人们经常是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通过观察、分析事物所获得的结论就是“确认无疑的”。因此,在沟通时,很多人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这个结论是“自己已经确认无疑的”,别人也必然会赞同自己的观点。一旦别人对“自己已经确认无疑的”结论持不同意见时,我们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他是与自己为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人们在沟通的动机层面就已经犯下了错误。

在东亚的传统文化中,智慧通常意味着思维层面的保守和缺乏活力。我们在日本、中国、东亚南等地旅游时,有时可以见到三只猴子的雕像。它们分别用双手遮住了眼睛、耳朵与嘴巴。这种猴子又叫三猿(也有人称三不猿),意思是“不见、不闻和不言”(也有人说来自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对此有个专业的英文名称叫“Three wise monkeys”,代表了智慧的三层秘密。但是这种保守的文化在确保安全时也对人们的沟通习惯产生了始料未及的负面影响——我们有时会显得封闭、谨慎,进而自大和偏执。现代社会高效的沟通力所需要的智慧恰恰相反,它要求我们多看、善听和精于表达。我们在拥有卓越的沟通能力之前,首先需要具备同样卓越的思维能力。

本书是写给有志于成为沟通主导者的一本实操手册。按照本书中提供的步骤,读者可以运用 思维力、沟通力和影响力的三个要素 成功地为自己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沟通模型。要提高沟通力,就必须首先优化和升级我们的思维力。从某种层面讲,沟通力就是思维力。因为我们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懂得了明辨事实和观点,才能在任何沟通场景中都大展身手,并让影响力伴随着行动散发开来,弥合差异,消除问题,推动合作和激励其他人。

沟通力就是思维力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表面上是在讨论问题,交换一些信息,实则是人和人的思维在碰撞和互相了解。无论你准备得多么充分,有时都很难避免尬聊的产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不知道该说什么。(缺乏话题)

第二,各说各话。(思维冲突)

尬聊的出现源于人的“钝性思维”。钝性思维让人不仅对外界的感知不敏锐,而且反应死板、教条和有着过于强大的自我意识,把“我”和“他”鲜明地区分开来,并不自觉地与其对立。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主导下,人们容易误会对方的意图,说错话,做错事。有些人开口就伤人,过后就后悔,往往就属于这种情况。人在沟通时思考会变慢,甚至比安静时更加缺乏效率。在“钝性思维”的主导下,有时你明明准备得很好,但是临近开口时仍会由于被某些强大得可怕的习惯所束缚而功败垂成。

要真正地提升沟通力,首先必须提升思维力。提升思维力,可以让我们在沟通中进行不间断的高质量谈话,充分和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观点,与对方互动,并且实现沟通目的。思维力出色的人在进行长时间和富有难度的沟通时,不会过快和轻易地暴露自己的真实个性和主张。他们可以掩饰得很好,表现得理性、自然、有效。这时,那些训练有素的沟通技能才能成为富有建设性的工具。

在我们的工作中,与同事或者客户、团队沟通时你要思考的是什么呢?一个明确的指标是:你要思考双方的权利和供需关系,因为它决定了你们沟通的语境,也决定了你的思维、沟通模式和在相关场景下进行沟通的基本原则。如果不确切地思考这些,你会惊异地发现自己平时与朋友、家人沟通时一贯有效的思维模型此时彻底地失效了。

权利和供需关系不仅仅来自对方的职位、团队地位、供需大小等这些背景,还来自他们对你的初始态度,对方是反对你,还是支持你,或者是希望在讨论中恪守中立?你们是一对一沟通,还是多人沟通?你担任什么角色,被边缘化,还是位于中心?我们在这次沟通中会面临怎样的风险?我们是否能够承受此风险?……我们需要了解沟通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比如,对方的性格是否火爆易怒,沟通方式是否具有攻击性,有没有自大狂或偏执狂的危险倾向,等等。

福尔摩斯说:“我们永远无法预言某个人将如何行事,但我们可以对一般行为做出精确判断。”他的观点就是要用思维的力量来推断个体的“大概率行为”。在沟通中,个体行为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在思维模板中都能找到他固有的公式。当你具有了一个优秀的思维模型时,在沟通中你便具备了多维度的优势,能够快速地理解和发现别人的真实意图,并以此保障和扩大沟通的成果。

12项思维练习,获取四种关键沟通力

在本书中,我们首先分析了尬聊,也就是沟通障碍的形成原因。尬聊绝非随机而生,它基于五种普遍出现的思维模型——对抗、被动、封闭、自恋、顺从,分别代表了五种沟通中的行为模式——冲突、冷漠、偏执、自大、屈从。当你不自觉地处于这五种思维模型时,沟通就会发生问题。你可能无法顺利、完整地表达观点,甚至你一开口对方就已经失去了和你说话的兴趣。

为了保障沟通的持续有效,我们为读者提供了12项针对性的思维练习,它们分别是:

诊断——找出那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

矫正——纠正错误的沟通思维;

预案——为沟通准备多套计划;

差异——运用共情疗愈沟通分歧;

突破——用突破性思维进行关键沟通;

迂回——学习和“对抗型选手”交锋;

开放——充分认识偏执的危害;

敏锐——消除与人沟通时的思维钝感;

连接——练习在多人沟通中成为决定性角色;

穿透——在3分钟内抓住问题的根本;

控制——控制外在情绪,提升内在思维力;

组织——灵活而成功地设计语境。

上述这些训练可以为我们的沟通带来哪些好处?

第一,修正力——在沟通中,我们将具有彻底消除问题的能力;

第二,探讨力——我们能够成功地推动商业合作;

第三,引领力——我们可以积极有效地提升工作的执行力;

第四,主导力——我们可以深刻地影响他人。

通过建立这12种针对性的思维模型,获取这四种关键的沟通力,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活跃度,综合提升沟通时的应变能力和掌控能力。在今天高度竞争的复杂人际关系、超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我们的思考需要更快、更有活力、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沟通才能更有效果。虽然这个目标并不能简单地通过一本书或者一个体系就能实现,需要常年保持主动性、好奇心和热情,但我希望您从阅读这本书开始能够迈出改变思维力、提升沟通力的重要一步。 bgHRbYZpNqtk4Aph+IJehYuzSkOTQesrGkkYAgn7vy9pyLE9QsVni4d0apAfbcr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