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对抗型思维:压服对手→冲突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遇到很多人在合作中往往会有以下的对抗行为。

拒不配合 ——不管你说什么,想做什么,他完全不配合;

冷嘲热讽 ——使用语言暴力,对你进行嘲笑、讥讽、诋毁等;

掀桌子 ——根本不想和你谈,立刻翻脸;

失踪、失联 ——用找不到人的方式消极对抗;

针锋相对 ——咬文嚼字,逐句辩论,战火连天,气氛紧张;

制造和扩大矛盾 ——借题发挥,扩大和你的争吵,造成更大的矛盾。

有一次,我参加通用电气的市场部副总裁鲁尔召开的联席会议。为了抗议这位副总裁的产品方案,一位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在120分钟的会议里一言不发,并且拒绝签字。在会议中,他始终双臂环抱,鼻孔朝天。鲁尔也不是吃素的,懒得和他聊,会后直接扔过去一句话:“去写辞职报告!”

对抗型思维会让沟通“增熵”

在企业的思维培训中,我曾提到一项原则: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何对抗熵增”。什么是“熵”呢?就是秩序。熵增过程就是一个自发地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管理的目的是让事情变得有序,也就是减熵。但鲁尔和那位下属的行为都是在为沟通增熵,让事情越来越无序。

假如你在沟通时总是持有一种对抗性(博弈型)的思维,觉得对方是在针对你,于是你也采取针对性的行为,那么,你的思维方式永远都是把对方视为对手,把本来能够协商解决的简单问题复杂化。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是很难合作的,因为他把合作视为零和游戏。

说服对抗型思维的人往往是事倍功半,很不划算。在遇到这类人时,我的第一选择是回避沟通。至少不和他直接谈,而是从他身边的其他人(上级或下级)入手。我不想把精力浪费在对抗上面,同时也经常检查自己的思维中是否隐藏有“对抗因子”。如果你的思维中有对抗因子,一定要及时消除,否则将会影响沟通效果。

试着从“对抗型思维”转到“平行思维”

在对抗中,人和人的观点激烈碰撞,但最后谁也没说服谁,搞得大家怨气冲天,不欢而散。你是不是常碰到这种局面?工作时,大部分同事讨论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对抗型思维,骨子里不想跟对方平等讨论,只想压服对方:“你必须听我的。”这句话尽管你没有大声说出来,却在沟通中淋漓尽致地传达给了你的同事、客户,还有朋友。

有价值的讨论是一个思维更新的过程。在讨论中,我们能够完善或更新自己的想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讨论也是一种思维管理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克制自己的情绪,思考对方观点中有道理的部分。

第二,转化思维模型,从对抗模式转变为平行模式。

要搬开对抗的障碍,我建议大家采取平行思维。即我们和沟通对象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对抗关系,而是一种互通有无的平行关系。我是你的上司,或者你是我的恩人,我们是竞争对手,这一切都无关紧要。这些并不影响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平等对话。实际上,在沟通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这种平和的气场,帮助我们回归理性,打破思维和情绪上的局限。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鲁尔和下属辩论无果的整套思维程序错在哪里。

1.动机错误。

在抛出自己的观点前,作为下属要问一问自己:我真的对上司的观点做过全面系统的了解吗?我反对公司的产品技术方案,是出于维护部门利益的考虑,还是有其他拿不上台面的动机?我是否已深入研究正反两方观点的优劣?我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很显然通用电气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在长达120分钟的时间内都没有就这些问题给出说明,鲁尔也没有。他们一直在全神贯注地对峙,满腔的怒火几乎要喷涌而出,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我要干掉你”。毕竟人的潜意识是倾向于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当人们的思维中充斥着对抗的想法时,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2.方式错误。

在公开的讨论中,鲁尔和下属没说几句话,甚至连交换方案的初步沟通也没有。这种冷战让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才是最有价值的。由此可见,对峙越激烈,人们往往越对自己立场的正确性确信不疑。此时,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已经不重要了。但是哪怕花上那么一点时间,找出对方观点中的微小价值,也不会引发诸如让下属辞职这么大的冲突。

3.态度错误。

对抗的态度让你收到的只是对抗,而不是合作。沟通的主要目的是坐下来分析各自观点中的问题或者价值,看看双方有没有交集,寻求理性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旦感受到对方透露出针对自己的情绪,就予以迅速、有力的还击。沟通要就事说事,本着学习和交流的态度,与对方展开对话。如果你总想抓住一切机会向别人展现自己的魅力、知识的渊博、独一无二的能力以及认知的优越感,那么,你越是强硬地希望对方认可自己,就越是适得其反。所以如果鲁尔不能静下心来放弃对抗,用平行思维找下属谈一谈,该项目的后续合作注定是充满坎坷的。

搬开导致冲突的障碍

我并不完全反对对抗。比如,沟通中,我们需要批评和批判,不能一味地顺从。但批判必须有度,适可而止。只有这样,才能搬开合作过程中的障碍,让沟通中的对抗转化为建设性的探讨。如果无限制地鼓励批判,其实就是在纵容嚣张。例如,每当与人交流时便颐指气使的人,他们就是这种对抗型思维的“受害者”。

第一,理性对抗的基础前提。

理性的对抗思维有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前提,就是公正和有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公正极为重要。只有公正(出于公心)地批判和反对,才能帮助我们尽可能地接近真相,同时,也能赢得对方的尊重。有限,很好理解,就是为对抗设置安全边界,不要过火。一旦你能够克制冲动,保持温和的态度,对抗就不会成为我们沟通中无法跨越的障碍。

第二,合作是沟通的根本保证。

要使沟通成为合作的平台,一个根本保证便是努力达成共识,也就是在对抗中寻找双方观点和利益的交集,形成你们统一的认识。我建议你采用清单法——与对方一边讨论,一边写下双方观点中相同的部分,将它们串联起来。这会让你们随着时间的延续越来越深刻地了解并理解对方。

对抗型思维为双方的一致性设置了障碍

尽管我们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压服对手”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激烈的对抗还会掐灭继续沟通的机会,让双方的心血付诸东流。你想坐视这样的场景发生在你的身上吗?虽然我们总能找到与任何一个人的交集,但只要你的沟通方式是对抗性的,这个目的就很难达到。因为对抗会在你们和一致性之间设置巨大的障碍。除非你能搬开它们,否则,合作便困难重重。 2K4fIFXGVnY+exrYnJOIbNvHaDmN/cb5QjvolX82lXGTA5YCsR4CVkK5wtYFQ5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