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对心理问题和行为主义者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有清晰的认识,我们用几个简单的公式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总结。
在这个公式中,S是刺激,R是反应,当我们以这个公式对反应和刺激的关系进行描述时,我们会发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习得性的反应。在我们刚刚出生时,有些刺激不会引起我们的反应,但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我们便会对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比如,在我们蹒跚学步的婴幼儿时期,我们不会有一看到红灯就要止步的反应;但是由于我们每一次试图在红灯亮时越过马路都被制止,久而久之,我们一看到红灯就会产生止步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红灯可以被称之为替代刺激。因此,我们从不止步到止步的行为变化被称之为条件反射,这种形成条件反射的反应就是习得性反应。
此外,当我们找到其他可以引起相同反应的刺激时,我们可以将所有引起反应的刺激统称为条件刺激。举个例子,当我们工作的时候若是出现有人与我们谈话、工作完成、腹中饥饿的情况,都会让我们停止工作,这时停止工作就是我们做出的条件反应,而与人交流、工作完成、腹中饥饿这三件事都是令我们做出这些反应的条件刺激。
第二种情况是与习得性反应相对的无条件刺激。这种刺激一出现就会引起幼儿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非习得性反应。下面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当婴儿看到光线时会不由自主地转动眼球;当他们口中含着酸性东西时会无意识地分泌唾液;当他们被东西割伤时会不停地哭喊;当他们听到突如其来的噪声时会无法自控地感到恐惧并因此大声哭喊直到声音停止。引起这些本能性反应的刺激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条件刺激。
如果我们将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条件刺激远比非条件刺激的数目多,非条件刺激在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不是条件刺激可以比拟的。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条件刺激,要知道由这些非条件刺激形成的无条件反应是对我们的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条件反应形成的基础。如果我们不能对引起无条件反应的非条件刺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就无法得出与人类行为研究有关的正确结论。
除上述所说的两种情况外,条件刺激还可以造成与刺激和反应有关的第三种情况,即我们可以用一种刺激引出我们想要的反应,并且用另一种刺激代替我们已知的这种刺激。在下文中我们会单独对这种反应替代进行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反应替代在孩子成长中具有条件反应和无条件反应都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