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感谢20岁教给我的事

现在经常有人夸我“通透”,类似于“智慧”的意思吧,可有谁知道,“智慧”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和“聪明”不一样,并不是先天具备,而是在后天被反复地打磨、试错、思考和痛苦修正之后的结果。

比如,20岁时,我曾有一项吃力不讨好的本事,叫“掏心掏肺说真话”,带来无数麻烦,甚至闯了大祸。

那时,别人夸我有演讲才华,我居然信了,掩饰不住沾沾自喜。刚入行教师职业的好友邀请我旁听她的公开课,顺便提点意见,我摩拳擦掌带着笔记本去现场,要求自己一定认真记录,提出最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好友化茧成蝶。

于是,我提了8大点、12小点意见。

从她的发型到仪态,语速到吐字,课程准备到课堂提问,备课笔记到现场板书,语言条理到逻辑表达,每一条都找出破绽,仔细写下自己的建议,我滔滔不绝地讲述,只顾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没有看到好友的脸色越来越难堪。

突然,她打断我,尴尬地笑笑说:“筱懿,你这样说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傻子。”

我停下来,张大嘴看着她,举着写得密密麻麻的本子:“我为你多用心,一刻没停地记录,你要不是我朋友,我干吗为你好?”

好友一边收拾桌子上的教案,一边克制地说:“你这是提建议吗?更像攻击和贬损我,正常人都不会接受你这种对人好的方式。”

我们的关系为此僵了很久,我也痛苦了很久,后来终于明白:通常,人们一次能接受的意见不超过三条,甚至能真心接纳一条,已经算虚心。所以,为什么要连珠炮一样提建议呢?没有效果的话等于白说,白说了的话,讲出来有何用?为了显示自己的认真和聪明吗?

树立一个敌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他显示出优越感,摆出一副“我比你强”的姿态。

而掏心掏肺说出来的那些真话,每一句都像一把小刀,伤人太频繁,批评的话密度太大,别人根本受不了。

我和好友关系修复是在几个月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她也原谅了我所谓的“直爽”,我至今记得她对我说:

没有人是傻子,自己的问题有多少,心里都有数,可是,被别人毫无顾忌地说出来,还说那么多,太伤人。

热爱“掏心掏肺说真话”的我还有个大缺陷,就是架不住别人对我好。

别人对我展露出一分真诚,我恨不得双倍返还;别人对我掏心掏肺说了一句真话,我必然投桃报李,说出一串真话。

我和很多人一样,能防备住怪话和坏话,却对别人的“真话”没有抵抗力。

可是,那些不该说的“真话”,杀伤力才最大。

那时,我做老板的秘书,守口如瓶是基本的职业要求,但是,我却在一件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上犯了大错。

某天下班后,空旷的办公室特别适合酝酿情绪,一位女同事对我敞开心扉,话题从明星八卦到自己的爱情和未来的规划,推心置腹无话不说,气氛真诚极了。于是,我的舌头也没打住,开始掏心掏肺说真话,无意间透露了一件小事:因为经常加班,我比其他员工多了一项交通补助,每个月多拿几百块钱。

我以为这事就算了。

结果不到一个星期,所有人都知道我多拿了几百块钱,包括老板。

这本来不是大事,却是一项典型的小特权,同级别的其他员工非常有意见,大家都是聪明人,平时不多说,却在工作配合、领导沟通等各个层面配合度打了折扣。

很快,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并取消了这项福利。

茨威格说过,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那些免费的秘密才是最昂贵的筹码,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归根到底,免费分享秘密的人,不仅不注重自己的隐私,更想与我们交换其他隐秘信息,按照礼尚往来的原则,听了别人的八卦,作为回报,最好也把自己的私事告诉对方。

交换秘密的风险在于,当隐私公开时,不仅和一位所谓的朋友反目成仇,这些隐私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不可能短期就消散。

恰当的距离感和神秘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保护。成年人之间,友情从来不会来得那么迅速,总要经过时间的流淌,磨平心灵的棱角,沉淀出信任与安全,相互才会吐露心声。太容易敞开心扉的人得离他们远一点,我们必须明白——身边人的隐私是雷区,明星的轶事是谈资。

所谓“秘密”的原则,在于距离的远近,可以畅谈世界,但对近在咫尺的人,最好不要多话。

鲁迅写过一篇特别精彩的散文诗叫《立论》: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如果既不不想说谎,也不想遭打,那得怎么说呢?

鲁迅在文章中的答案是,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啊唷,哈哈!Hehe!he,hehehehe!”

写得好生动。

20岁时,我们自以为客观真实,觉得真相大过天,不管别人愿不愿意听,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像喝酒先干为敬,逼着别人也得“真诚”。

年纪渐长,才觉得不是所有真相都有意义,没有作用的真话,何必刻意说呢?

从“掏心掏肺”到“没心没肺”,中间就隔着几句不该说的话。

有些人并不是聪明,而是比别人更早犯傻,摔得四仰八叉,于是在跌跌撞撞中学会了自我总结。

比如我。

所以,在今天你打开的这本书里,我写了很多自己20岁时掉过的“坑”,摔过的跤,做错的事和走错的路,很想温柔地提醒你:此处有诈,请绕道。

你现在困惑的,是我当时经历过的;你目前迷茫的,是我曾经思考过的。我不相信捷径,但我或许了解方法。

我也不想谈大道理,但希望和你分享具体的解答和思路,陪你避开生活与职场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愿你对爱人有软肋,对对手有盔甲,对朋友情深意重,也能避开对手的明枪暗箭,既凶狠,也温柔。

书短情长,见字如面,望你喜欢。

李筱懿
2020年3月 IK6trSz7uEJberi/x/SloB191l18hNqblYrFelXuncNpEiIdbT+eeBEzQIYoKH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