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大规模接触在历史上有两次:第一次是两汉、魏晋、隋唐时期印度文化的传入,第二次是明末清初以利玛窦、汤若望等人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把西方文化带入中国。第二次中西文化交流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宗教改革、文化复兴,以及当时中国封建制度没落、科技文化停滞不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史学界把这次的中西文化交流称为“西学东渐”。
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文艺复兴,欧洲人由向往东方转而开始了到东方寻求财富的活动,因而引发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更大规模的东西方文化交流随之展开。西学东渐的主角是西方的传教士,他们不但是西方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中西文化的直接交流者。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科学技术日臻完善,一些学科,如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已步入了近代化阶段。相对朝气蓬勃的西方,明末清初的中国封建制度日渐衰落,文化上停滞不前,科学技术更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在此背景之下,中国科技由“高势”变成了“低势”,因此,在明末清初的中西科技文化交流中,中国由以“输出”为主,不得不变为以“输入”为主。
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书中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