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已发现的遗址而言,中国古代的建筑活动至少可以上溯到七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可考遗址基本可以分为两大传统: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干阑建筑,以西安临潼姜寨遗址为代表的土木混合建筑。
干阑建筑用成组的榫卯与绑扎结合,架空建在沼泽中;土木混合结构的地上建筑,则由地穴、半地穴发展而来,以木骨抹泥墙为主体,上覆草泥屋顶。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土木结合与院落式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体系的特点。夏、商、周的中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属于湿陷性黄土地带,为防止地基湿陷,逐渐形成了夯土技术,既可以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又可筑高大的台基或墙壁,建造大型建筑。
榫卯结构的屋梁。榫卯是一种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榫卯广泛地应用于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制造中
用夯土筑台基和隔墙,内部全用木构架撑顶,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建筑技术组合,沿用至今,所以古人称建筑活动为“大兴土木”。
战国之后,诸侯贵族的“高台榭 (台榭:中国古代在夯土台上用土墙、木构楼层、木屋架建造的多层土木混合结构建筑。简单地说,就是建在台子上的房屋,成语“层台累榭”“高台厚榭”都是在形容此类建筑) ,美宫室”成为建筑的主流风格。
秦、汉、三国时期建筑规模和水平达到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随着木结构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土木混合的台榭逐渐减少,木构建筑增多,柱梁式、穿斗式、密梁平顶式这三种古代主要的木构架体系也在此时期出现。
延伸阅读
鲁班(公元前507—公元前444),春秋时期鲁国人,姓公输,名般,由于“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因此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出身于世代为工匠的家庭,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致力于创造发明。据《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许多古籍记载,当时木工常用的工具主要是刀、斧,不仅费时费工,而且工艺粗糙。鲁班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鲁班受到带有齿形边缘的野草划破皮肤的启发,发明了锯子。随后,他又发明了刨子、钻、铲、墨斗和曲尺等木工工具。不仅如此,鲁班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能建造“宫室台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钩强”,创制了“机关备制”的木马车,还发明了石磨、锁钥等。
山东潍坊风筝博物馆的鲁班塑像
作为古代著名的发明家,鲁班凭借他的发明被广为称颂,因为这些创造都为人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让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更加节省时间。由于他的杰出成就,他一直被古往今来的中国土木工匠尊为“祖师爷”。鲁班的名字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班门弄斧”这则成语中的班是指鲁班。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柱梁式
柱梁式结构是在柱上架梁,梁上架檩。在房屋前后檐相对的柱子间横向架梁,梁上又重叠几道依次缩短的小梁,形成三角形屋架。在相邻的屋架之间,各层梁上架檩,上下檩之间再架椽,这样就形成了屋面下凹的两坡屋顶骨架。每两道屋架间的室内空间称作“间”,这是组成木架构房屋的基本单位。
柱梁式
穿斗式
穿斗式结构是随屋顶坡度升高,把沿每间进深方向上的各柱子直接架檩,再用一组被叫作“穿”的横向木枋穿过柱子,使其连接为一体,成为一道屋架。各屋架之间用一种被称为“斗”的纵向木枋联结,构成两坡屋顶骨架。檩上架椽,与柱梁式相同。
穿斗式
密梁平顶式
密梁平顶式在承重外墙和内柱上直接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平面屋顶。檩实际上承担了梁的角色。
密梁平顶式
柱梁式和穿斗式是用于坡形屋顶房屋的全木架构。其中,柱梁式使用最广,历代官式建筑均为柱梁式,民间柱梁式房屋流行于华中、华北 (内蒙古除外) 、西北 (新疆除外) 和东北地区。穿斗式流行于华东、华南和西南 (西藏除外) 地区,但这些地区的大型寺庙、道观和其他重要建筑大多仍使用柱梁式结构。密梁平顶式是土木混合结构,主要流行于新疆、内蒙古与西藏等地。
翼角与斗拱
木架构房屋外观可以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为台基、屋身和屋顶。因需要防潮防雨,下部设台基,而上部是可遮住屋身、防止雨淋的有檐屋顶。屋面凹曲,房顶屋角上翘,便于采光和屋面排水。而在汉代时,椽子和角梁下面取平,屋檐平直。南北朝开始出现用三角形木垫托抬起椽子,使屋角翘起的做法,至唐代成为通用做法,后世更设法加大翘起的程度,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重要建筑在屋顶外观上的一个显著特征,被称为“翼角”。
北京雍和宫御碑亭翼角
宫殿、大型寺庙和道观等古代重要建筑的另外一个特征,是使用“斗拱”。在西周初期,较大的木架构建筑已经在柱头承檩处垫上木块,以增大接触面;同时从檐柱柱身向外挑出悬臂梁,两端也用木块、木枋垫高,挑出较多的屋檐,保护台基和屋身不受雨淋。用来垫托的木块和木枋以及挑出的悬臂梁,经过技术加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特殊的部分——“斗”和“拱”的雏形,组合到一起就是“斗拱”。
山西大同善化寺斗拱
到唐宋时,斗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发展成与横向梁和纵向柱穿插交织,形成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的功能是向外挑檐,向内承顶,保持柱网的稳定,是大型建筑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元明清时,随着房屋柱网本身的整体性加强,斗拱不再起结构作用,逐渐成为一种显示等级的装饰物或垫层。斗拱在中国古代木架构中使用了2000年以上,从简单的垫托到重要结构部分,再到装饰建筑,标志着木架构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演化过程。
雕刻与彩画
木架构建筑的装饰,往往依据它的构件的原有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比如,柱子可加工为八角柱,在柱上进行雕刻;改变斗拱的原形,直梁加工为月梁,增强翼角的艺术效果,使之成为兼具装饰功能的结构。
在木构件表面涂上油漆,既可以防腐,又可绘制装饰图案,称为“彩画”。宋代之后的彩画图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锦纹的纹样。明清时,北方宫殿、寺庙盛行在柱子及门窗上涂朱红等暖色,在檐下阴影内的构件 (如斗拱) 上涂青绿等冷色,并绘制各种图案。建筑彩画在用色上的主要手法有退晕、对晕和间色。退晕指把同一颜色按深度不同的色带进行排列;对晕是把两组退晕的色带合并,制造一个中心带,使色度变化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立体感;间色是两种颜色交替使用,比如相邻两攒斗拱,一为绿斗蓝拱,一为蓝斗绿拱,只用二色就能得到绚丽的视觉效果。
北京颐和园长廊寄澜亭彩画《大闹朱仙镇》
房间、房屋与院落
间是古代建筑的最小单位,若干间形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围合成庭院。庭院大都取南北向,主建筑在中轴线上,面南为正房;正房前方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南面又建向北的南房,围成四合院布局。院落的规模随正房、厢房数量而改变,大型建筑群沿南北轴线串联若干院落,每个院落称一“进”,或者在主院落两侧再建,形成并行的两三条轴线。古代建筑,小至一院的住宅,大至宫殿寺庙,都是由院落组成的。
明代绘画《阿房宫》
钟楼位于北京鼓楼北,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
巷、街与坊、市
并联的若干院落组成一条巷,若干巷并行排列又组成一个小街区,若干小街区又可组成一个矩形的大街区或者一个坊,坊和大街区纵横排列,形成棋盘格形的街道网。此方格网街道系统以宫殿、衙署、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组成一座城市。古代大中城市大多是“城中城”的形式,有宫殿的称宫城,建官署的称衙城或子城,居民区则由若干封闭的“坊” (又称“里”) 构成,实行宵禁,城内商业集中设置在定时开放的封闭“市”中。这种把居民区和商业区都放在封闭的小城,也就是坊和市中加以控制的城市,封闭且带有军事管制性质,后世称其为“市里制”城市。
北宋之后,随着城市经济、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坊间墙才逐渐被拆除,允许沿街道建商铺,居住区内的街巷也开始直通干道,这就是“街巷制”城市。元、明时,城市中心地区开始建设钟楼、鼓楼等报时建筑,成为类似于现代中心广场的城市活动中心。除了中原地区轮廓规整的城市规划之外,在山区、水乡的很多城市则因地制宜,灵活布局。
秦统一全国之后,定都咸阳,拟将它扩建为夹渭河两岸以桥相连的都城,还没有完成,秦就灭亡了。西汉在渭河南岸建立首都长安城,面积36平方千米,四面建城门12座,城内纵街8条,包括9个“市”和160个居民区——闾里,是中国最早的封闭式“市里制”都城。西汉帝陵建在渭河以北的高地上,每陵附有一座小城,称陵邑,共7座,均为闾里制小城,迁各地富豪和先朝旧臣进入居住,既减轻了长安城的人口压力,也发展了都城周边的经济,近似于现在的卫星城。
湖南长沙天心阁,抗战期间被大火烧毁,1983年重建
公元25年,东汉建立,长安城被毁,定都洛阳,土木混合结构的台榭逐渐减少,木构建筑增多。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个政权,延续和发展了东汉的建筑风格。其中,在城市规划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曹魏都城邺城。邺城的规模远小于洛阳,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整、分区明确、具有明显中轴线的都城。邺城宫室在城北,官署集中在宫城前南北大街两侧,宫西建贮存武器和屯兵的铜雀三台,靠城门建设军营。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等13个王朝曾在洛阳建都。东晋、南朝均以建康为都城,西近长江,南临秦淮河,水运发达,商业繁荣,在四周突破了里坊制,连成彼此间直线距离近20千米的巨大城市群,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域。隋代都城由宇文恺 (字安乐,555─612,出身于鲜卑武将世家,官至工部尚书。宇文恺是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的专家,设计并组织建设了都城大兴城与东都洛阳城,以及隋长城、仁寿宫、广通渠等其他隋代工程) 设计并组织修建。582年,隋建新都大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闭市里制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所建的最大的城市,总面积84平方千米,划分为内外二城、108坊和2市。602年,宇文恺又主持新建了东都洛阳。唐代将大兴改称长安,之后修建了大明宫、兴庆宫两所宫殿及大量的寺庙和道观。
宋代首都汴梁 (今河南开封) ,拆除坊间墙,临街设店,彻底由封闭的市里制城市转变为开放的街巷制城市。北宋加强了建筑管理制度,编订了用来验收工程的官方建筑法规——《营造法式》,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法规和正式的建筑图样。此外,自晚唐至北宋200年中,室内家具也由低矮的床榻、几案转变为垂足而坐的椅子和高桌。北宋亡于金后,在淮河以南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今浙江杭州) ,建筑属于江南园林风格,小而精美。
元代都城大都 (今北京) ,城内中轴线前部建皇城和宫城,商业中心钟鼓楼街在宫北,城东、城南、城西三面三门,北面两门,居住区为东西向横巷,称为“胡同”。元大都的规划以宫城和御苑为面积模数 (模数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规划设计方法。《营造法式》将建筑所用标准木枋称为“材”,将它们分为若干等级,以材高的1/15为“分”,材高就是模数,“分”就是分模数。建造房屋时,只要确定了建筑的性质、间数,按照相应规定中“材”的等级和“分”的数目进行建造,就能建成比例适当、构件尺寸基本合理的房屋) ,城宽为面积模数的9倍,城深为面积模数的5倍,比附“九五之尊”。元大都宫廷中只有极少数房屋是蒙古风格,绝大部分宫殿、官署等官方建筑继承北宋的传统。此外,元代疆域广大,域外风格特别是中亚建筑式样的传入,也对建筑形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河南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
明代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至北京,江浙建筑风格北传,成为明代官方建筑形式的基础。1421年,明新都北京在元大都基础上稍南移,取南北轴线,穿过皇城、宫城主殿、正门,出皇城北墙,到钟鼓楼为止。城中最高、最大的建筑均安排在轴线之上,就像全城的脊椎一样。衙署在皇城前,太庙、社稷坛在宫城前左右分列,其余空间布置住宅、寺庙和仓库。
明代之后,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建筑特色愈益鲜明。现存安徽徽州和山西襄汾的明代住宅群,既有共同的风格特征,又清楚表现出南方秀美和北方浑厚的地域差异。此外,明中后期园林建造风行,为清代江南造园高峰打下了基础。
清军入关后,定都北京,沿用明朝都城宫室,没有做大的改变。清代在建筑发展中有两个特点:一是提高了建筑的标准化程度,同时缩短了建筑工期,并保证了建筑群组的统一协调;另外一个突出的成就是园林建造,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与承德避暑山庄,吸收江南园林的精粹,同时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南北私家园林也蔚为大观,共同体现了古代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乾隆皇帝手书“蓟门烟树”石碑,位于北京西直门以北的元大都城墙遗址西段
北魏因佛教的传入而大量修建佛塔,完成了天竺式寺塔与中国宫殿化寺塔的融合过程。中国的寺塔建筑与传统木构楼阁结合在一起,以中国文化来表现佛教建筑的庄严壮丽。史书记载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建于公元516年,有9层,高120多米,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木塔。保留至今的北魏寺塔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塔有15层,高38米,轮廓像抛物线,曲线优美,用泥浆砌成,体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
河南嵩山脚下的嵩岳寺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
唐代砖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分为楼阁式与密檐式。西安大雁塔是楼阁式的代表,而小雁塔则是密檐式。唐代外交频繁,大量域外文化被吸收或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源于印度的天竺式寺塔在唐代完成了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就是典型的范例。
陕西西安大雁塔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
10—12世纪,契丹在中国北方建立辽国,与北宋南北对峙。辽国南下进入中原后,吸收了大量北方文士与工匠,建筑风格可以说是唐代时期北方建筑的延续和发展。辽代最著名的建筑是1056年修建的应县木塔 (全名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 。
陕西西安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
元代疆域广阔,中亚建筑风格的传入,西藏、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交流,使得元代寺塔建筑风格各异。山西洪洞广胜寺大殿是典型的北方圆木梁建筑,构架灵活自由;上海真如寺大殿则继承了南宋建筑传统,架构严谨,加工精确,风格秀雅;而大都万安寺塔 (今北京妙应寺白塔) 是典型的西藏式喇嘛塔;杭州凤凰寺与泉州清净寺则是阿拉伯建筑式样。
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八角五层全木构塔,高67米,是现存最高的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