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容提要】

本篇叙述了三国后期曹魏攻灭蜀国的过程。

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蜀汉后期,姜维成为重要将领,他继承诸葛亮遗志,不忘伐魏。自公元247年至262年间,姜维不断向魏国发动战争。公元254年,姜维趁魏狄道长李简意图投降蜀国之机,出兵陇西,攻占临洮,但是因为荡寇将军张嶷被魏将徐质所杀,蜀军撤回。公元255年,姜维再次率军伐魏,被魏将陈泰等击败。公元256年,姜维率军出祁山,与魏将邓艾交战,失败而归。公元257年,姜维率军出骆谷,想进攻秦川,无功而返。公元258年,姜维再次伐魏,进攻洮阳,被邓艾打败。姜维多次伐魏,消耗了蜀汉力量,遭到部分将领的反对。

公元263年,魏军大举伐蜀,分三路进军:西路军由邓艾率领,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军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的桥头,切断姜维后路;东路军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刘禅闻讯后,命廖化增援姜维,又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平关抵御钟会大军。九月,魏军发动全面攻势,刘禅却不等援军到达,就命令汉中蜀军撤退,致使魏国东路军长驱直入。钟会亲自带兵攻阳平关,又派李辅进攻乐城的王含,荀恺进攻汉城的蒋斌,刘钦由子午谷出兵,与主力会师。阳平关因蒋舒投降而失守,傅佥战死。魏军进占阳平关后,乐城与汉城也不攻自破,东路军继续长驱直入,直逼剑阁。西路军同时展开攻势,邓艾命王颀、牵弘、杨趋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沓中,自己率军抵达阴平。钟会率兵进军剑阁时,姜维利用剑阁险要地势进行防守。邓艾率军从阴平小道,到达江油,蜀国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邓艾率魏军乘胜进攻涪城。江油失守后,刘禅派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涪城与魏军交战失利,退守绵竹,魏军进攻绵竹,诸葛瞻战死,邓艾乘胜进军成都。刘禅在谯周等人的劝说下投降,并招降姜维等蜀军,蜀汉灭亡。

魏灭蜀后,邓艾居功自傲,钟会准备作乱,姜维趁机图谋复兴蜀汉。钟会诬告邓艾谋反,魏元帝曹奂下诏逮捕邓艾父子,押送洛阳,卫瓘等人趁机将邓艾父子杀死。钟会要谋反,尽杀魏将,但事情败露,魏将胡渊攻击钟会,姜维、钟会等人被乱军所杀。

刘禅投降后被迁往洛阳,封安乐公。魏灭蜀后,量才任用蜀汉臣僚,褒奖战死将士。刘禅在洛阳乐不思蜀,公元271年去世。公元273年,司马炎在段灼的建议下,为邓艾平反。

魏灭蜀是由三国鼎立走向统一的重要一步,为晋灭吴奠定了基础。

【原文】

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汉卫将军姜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 [1] 。每欲兴军大举,大将军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 [2] !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 [3] 。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及祎死,维得行其志,乃将数万人出石营,围狄道 [4]

【注文】

[1] 魏: 朝代名。公元220年由魏文帝曹丕建立,公元265年灭亡,共历五帝四十六年。建都洛阳,统治地区包括今淮河两岸以北的中原地区和秦岭以北的关中、陇右、河西地区,西包新疆,东抵朝鲜半岛西北部,是三国时最强盛的国家。 邵(shào)陵厉公: 即曹芳(232—274年)。字兰卿,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魏明帝曹叡养子,青龙三年(235年)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年)立为太子,曹叡卒后即帝位,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乘曹爽兄弟随曹芳拜谒高平陵之机,假太后之令,发动政变,胁迫曹芳将曹爽免官。嘉平六年(254年),曹芳被废为齐王,司马炎受禅后,封他为邵陵县公,卒后谥“厉”,史称“邵陵厉公”。 嘉平五年: 公元253年。嘉平是三国时魏齐王曹芳的年号,自公元249年至254年。 汉: 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汉政权,历史上称蜀汉,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汉。蜀汉共历二帝四十三年。统治地区相当于今四川、云南大部分,贵州、重庆全部,陕西汉中及甘肃白龙江流域一部分。蜀汉在魏、蜀、吴三国之中最弱。 卫将军: 官名。西汉文帝时始成为重要武职,以后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均开府置官属,不但独掌禁兵,并且参与政务。三国时魏、蜀、吴均置卫将军,魏国秩第二品。晋与南北朝时成为优礼大臣的虚号。 姜维(202—264年): 三国时蜀国名将。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原为曹魏将领,后来投归蜀汉,深受诸葛亮赏识。诸葛亮死后,先任辅汉将军,又升为镇西大将军,与大将军费祎(yī)共掌朝政,多次率军攻魏。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魏军攻入蜀中,后主刘禅投降,敕令姜维降于魏将钟会。景元五年(264年),钟会叛魏,姜维想乘机恢复蜀汉,事泄被杀。 羌胡: 指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也泛指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 陇: 地名。其位置于今甘肃省。

[2] 大将军: 官名。汉朝设置,为将军的最高称号,负责统兵征战。有时在大将军之上加称号,如骠骑大将军等。从三国到南北朝,执政大臣多兼任大将军。 费祎(yī)(?—253年): 三国时蜀汉大臣。字文伟,江夏 县(今河南罗山西)人。初为太子刘禅舍人,不久迁庶子,深受诸葛亮器重。刘禅即位,任黄门侍郎,迁侍中。诸葛亮北驻汉中,任参军、中护军、司马。诸葛亮死后,任后军师。又代蒋琬为尚书令,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蜀汉后主延熙十六年(253年),被魏国人郭循刺死。 丞相: 官名。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初置于战国时的秦悼王,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为国家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汉末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时,或称丞相,或改司徒,或称大丞相、相国。 中夏: 指黄河流域。

[3] 社稷: 社,土地之神;稷,五谷之神。社稷即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旧时以社稷为国家政权的标志,象征国家。

[4] 石营: 古地名。故址在今甘肃西和县北石堡乡。 狄道: 古地名。位于今甘肃临洮境内。春秋时为狄戎所居,战国时秦献公灭狄戎,设官管理。秦昭王时设陇西郡,管辖其地。汉承袭前代,为陇西郡治所。

【译文】

魏邵陵厉公(曹芳)嘉平五年(253年),蜀汉卫将军姜维自认为熟悉陇西风土人情,再加上对自己的才智和武功非常自负,就想引诱陇西的羌族和匈奴族等少数民族部落来归降蜀汉,使之成为蜀汉的辅佐力量,认为这样一来,自陇山以西地区就一定会为蜀汉所有。每当姜维想率兵大举进攻时,大将军费祎总是限制他,不采纳他的计划,给他的兵力也不超过一万人,费祎说:“我们的才能比起丞相诸葛亮来差得太远了,丞相都不能平定中原地区,何况是我们!还不如暂且保卫好国家,治理好人民,谨慎守卫社稷江山,如果要建功立业,等待更有能力的人吧。不要希望侥幸取胜,也不要企图靠一举成功来决定胜负,如果不如所愿,后悔也来不及。”直到费祎去世后,姜维才能够按照他自己的意愿行事,于是就率领几万人从石营出发,包围了狄道。

【原文】

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夏四月,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于汉 [1] 。六月,姜维寇陇西 [2]

【注文】

[1] 高贵乡公: 即曹髦(máo)(241—260年),三国时魏国皇帝,公元254至260年在位。字彦士,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国时魏齐王正始五年(244年)被封为高贵乡公。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立曹髦为帝。甘露五年(260年),因痛恨司马昭专权,曹髦率领殿中宿卫僮仆数百人,出宫攻击司马昭,被杀。死后无号,史称高贵乡公。 正元元年: 公元254年。正元是三国时魏高贵乡公曹髦年号,自公元254年至256年。 李简(生卒年不详): 嘉平时任魏国狄道长。嘉平六年(254年),李简请求投降蜀国,蜀国卫将军姜维借机出陇西攻魏,李简出迎,姜维攻占河关、临洮。

[2] 陇西: 郡名。战国秦置,因位于陇山以西,故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洮河中游、渭河上游及天水东部地区,此后历代有所增减。三国时魏移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后来泛指今甘肃地区。

【译文】

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254年)夏季四月,魏国狄道长李简秘密写信,请求归降蜀汉。六月,姜维率兵进军陇西。

【原文】

冬十月,汉姜维自狄道进拔河间、临洮 [1] 。将军徐质与战,杀其荡寇将军张嶷,汉兵乃还 [2]

【注文】

[1] 临洮(táo): 县名。秦朝设置,东汉、西晋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岷县,辖今甘肃中部,定西西部。

[2] 徐质(?—254年): 三国时曹魏将领。任讨蜀护军,有战功。并多次随魏国雍州刺史陈秦出征,抵御蜀将姜维,曾经斩杀蜀将张嶷。 荡寇将军: 官名。东汉始置,掌率军征伐。三国时魏沿置,秩五品。 张嶷(yí)(?—254年): 蜀汉将领。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充)人。随诸葛亮南征。诸葛亮北伐,他为牙门将。曾随马忠征战,有筹划战克之功。后为越巂(xī)太守,以恩信深受南方少数民族敬服,因功赐爵关内侯。后随姜维北伐,与魏将徐质交锋,被杀。

【译文】

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254年)冬季十月,蜀汉姜维从狄道进发,攻下河间、临洮。曹魏将军徐质与蜀汉军队交战,杀死蜀汉荡寇将军张嶷,蜀汉军队才撤退。

【原文】

二年秋七月,姜维复议出军,征西大将军张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 [1] 。维不听,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及翼同进 [2] 。八月,维将数万人至枹罕,趋狄道 [3]

【注文】

[1] 征西大将军: 官名。东汉光武帝刘秀设。魏晋南北朝时多授统兵在外、都督数州诸军事者。征西大将军在武职中地位很高,不常置。两晋定为二品,禄赐与特进相同。如开府,则位从公,假金章紫绶,升为一品。 张翼(?—264年): 三国时蜀汉将领。字伯恭,武阳(今四川犍为)人。曾任蜀郡太守、绥南中郎将等职。曾多次参加伐魏,任征西大将军、镇南大将军等,封关内侯。后被魏将钟会乱兵所杀。 廷争: 在朝廷上当面争论。 黩(dú)武: 滥用武力,好战。

[2] 车骑将军: 武官名。地位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主要掌管征伐背叛,权位极重。 夏侯霸(生卒年不详): 三国时曹魏与蜀汉将领。夏侯渊之子,字仲权。魏文帝黄初年间为偏将军,魏齐王正始中为讨蜀护军、右将军,进封博昌亭侯。司马懿诛曹爽,夏侯霸因与曹爽关系密切,恐遭株连,投降蜀汉,拜为车骑将军。

[3] 枹(bāo)罕: 古县名。秦朝设置,汉属金城郡,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

【译文】

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秋季七月,姜维又提出出兵伐魏,征西大将军张翼在朝廷上与他争辩,认为“蜀汉国家弱小,人民负担沉重,不应该再穷兵黩武”。姜维不听他的意见,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以及张翼一同出军。八月,姜维率领数万人抵达枹罕,直逼狄道。

【原文】

征西将军陈泰,敕雍州刺史王经进屯狄道,须泰军到,东西合势乃进 [1] 。泰军陈仓,经所统诸军于故关,与汉人战,不利,经辄渡洮水 [2] 。泰以经不坚据狄道,必有他变,率诸军以继之。经已与维战于洮西,大败,以万余人还保狄道城,余皆奔散,死者万计 [3] 。张翼谓维曰:“可以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为蛇画足。”维大怒,遂进围狄道。

【注文】

[1] 征西将军: 将军名号。东汉和帝永元年间置。为统兵将领,掌征伐背叛,抵御入侵。东汉献帝建安间曹操列为四征将军之一,地位提高,秩二千石。三国魏文帝时多授予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者,驻长安,秩三品,若为持节都督,则进为二品。 陈泰(?—260年): 三国时曹魏将领。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司空陈群之子。魏明帝青龙年间拜散骑侍郎,魏齐王正始中为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魏齐王嘉平元年(249年),为雍州刺史,与征西将军郭淮破蜀将姜维于牛头山(今甘肃岷县东南)。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迁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又败姜维于狄道(今甘肃临洮)。入为尚书右仆射,掌管选举,转左仆射。高贵乡公曹髦率众征讨司马昭被杀,陈泰力主诛杀主事者贾充,不合司马昭之意,呕血而死。 雍州: 古州名。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分凉州河西四郡置。在今陕西、甘肃两省和青海东部地区。三国魏时,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以后逐渐缩小。 刺史: 官名。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刺史部,各部任命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官员和强宗豪右,岁终至京师向御史中丞禀报。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改刺史为州牧,位居太守之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魏晋南北朝时,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 王经(?— 260年): 三国时曹魏大臣。字彦纬,冀州清河(今属河北)人。农民出身,因得到同乡崔林赏识而被提拔,历任江夏太守、雍州刺史等职。公元255年,蜀将姜维攻入陇西郡时,他率军出狄道城迎击蜀军,被打败。不久被朝廷召回,任司隶校尉、尚书等官职。后因高贵乡公曹髦之事而被司马氏诛杀。

[2] 陈仓: 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东渭水北岸,地处陕西关中、汉中间的交通要冲,是兵家争夺要地。 故关: 古关隘名。位于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小陇山。汉初于此设关,因处陇山,故名陇关,后又改称大震关。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陇州防御使薛逵东徙三十里于今陕西陇县西北固关,改名安戎关。时人因称大震为故关,安戎为新关。

[3] 洮西: 古地区名,故址在今甘肃洮河以西地区。

【译文】

曹魏征西将军陈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经进驻狄道,等陈泰的军队到达后,东西两军会合后一起进发。陈泰的军队驻扎在陈仓。王经所统领的各军在故关,与蜀汉军队交战,作战失利,就率军渡过洮水。陈泰认为王经不坚持据守狄道,必定会有其他变故,于是率领各军随后赶到,而王经已经与姜维在洮河以西地区交战了。王经大败,带领一万多人退保狄道城,其余部众都四散奔逃,死伤一万多人。张翼对姜维说:“可以停止了,不宜再进军了,继续进军可能会把这一战功也毁掉,是画蛇添足。”姜维大怒,于是进军包围狄道。

【原文】

辛未,诏长水校尉邓艾行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拒维 [1] 。戊辰 ,复以太尉孚为后继 [2] 。泰进军陇西,诸将皆曰:“王经新败,蜀众大盛,将军以乌合之卒,继败军之后,当乘胜之锋,殆必不可 [3] 。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4] 《孙子》曰:‘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 [5] 。’盖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不如据险自保,观衅待敝,然后进救,此计之得者也。”泰曰:“姜维提轻兵深入,正欲与我争锋原野,求一战之利。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今乃与战,使贼得计 [6] 。经既破走,维若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此我之所恶也 [7] 。而乃以乘胜之兵,挫峻城之下,锐气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势殊,客主不同。兵书云:‘修橹 辒,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后已 [8] 。’诚非轻军远入之利也。今维孤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洮水带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据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 [9] 。寇不可纵,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是!”遂进军度高城岭,潜行,夜至狄道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 [10] 。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至,皆愤踊。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九月甲辰,维遁走,城中将士乃得出。王经叹曰:“粮不至旬,向非救兵速至,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 [11] 。”泰慰劳将士,前后遣还,更差军守,并治城垒,还屯上邽 [12]

【注文】

[1] 长水校尉: 官名。西汉武帝初置,为北军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位次列卿。领长水宣曲胡骑,屯戍京师,兼任征伐。地位重要,多以宗室外戚近臣充任。三国沿置,魏、晋时为四品,属中领军管辖。 邓艾(197—264年): 三国时魏国将领。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少年时孤贫,流寓颍川,后为司马懿掾属。他建议在淮南、淮北屯田,被采纳施行。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与钟会等率军灭蜀,任太尉。不久,因厚待蜀国君臣,钟会、胡烈等人诬告他谋叛,惨遭冤杀。 安西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时曹操命曹仁任此职,督诸将镇守潼关。魏晋以后为出镇某一地区的军事长官,或作为刺史等兼理军务的加官。职权很重,与安东、安南、安北将军合称四安将军。秩三品。

[2] 太尉: 官名。战国始设,秦、西汉为全国性军政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改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仍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孚: 即司马孚(fú)(180—272年),晋宣帝司马懿之弟。自曹操时代起,任文学掾,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司马孚曾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防御吴、蜀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立下功劳。但司马孚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封为安平王,但他死时仍以魏臣自称。

[3] 乌合之卒: 即“乌合之众”,像一群暂时聚集起来的乌鸦。比喻临时纠集起来的一群人,毫无组织纪律。

[4] 蝮(fù)蛇螫(shì)手,壮士解腕: 勇士的手被蝮蛇咬伤,他就立即把手腕截断。比喻做事应当当机立断,不能迟疑不决;也比喻面临危急,应当放弃小的来保全大的。

[5] 《孙子》: 又称《孙子兵法》,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春秋末期孙武所撰。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战争经验,从战略高度论述了军事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揭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体系。

[6] 高壁深垒: 即“高垒深壁”。垒,军营四周所筑的堡寨。形容防御工事非常坚固。

[7] 栎(yuè)阳: 古城邑名。战国时秦的国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北。 关、陇: 指函谷关以西、陇山以东一带地区。

[8] 橹: 大盾牌。 (fén)辒(wēn): 古代的一种攻城战车。 堙(yīn): 堆成的土山。

[9] 洮(táo)水: 水名。即洮河,为黄河上游支流。在甘肃省南部。源出甘、青两省边境西倾山东麓,东入岷县,北经临洮县到永靖县,最后注入黄河。

[10] 高城岭: 在今甘肃渭源县西。 烽火: 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烟叫燧,是当时传递战事信息的一种手段。 鼓角: 古代军队中用来发出号令的战鼓和号角,用以传号令、报时、警众及壮军威。

[11] 屠裂: 宰割,割裂肢解,指代屠杀。 覆丧: 失败丢掉。

[12] 上邽(guī): 古县名。秦置邽县,汉朝沿袭。因与下邽有别,故名上邽。西汉属陇西郡,东汉属汉阳郡,即今甘肃天水。

【译文】

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八月)辛未(二十二日),魏帝下诏命令长水校尉邓艾代理安西将军,与陈泰合力抗击姜维。戊寅(二十九日),又命太尉司马孚率军作为后援部队。陈泰率军到达陇西,众位将领都说:“王经刚刚打了败仗,蜀汉军队士气正盛,将军率领临时聚集起来的乌合军队,又是在大军战败之后,来抵挡蜀汉乘胜而来的兵锋,恐怕我们必定要失败。古人说:‘一旦被蛇咬了手,即便是壮士也要砍断手腕。’《孙子兵法》也说:‘有的敌兵可以不去攻击他,有的地方也可以不必固守。’这大概是小的方面有所损失,可以换来大的方面得以保全的缘故。我们现在不如据守险要的地势,保全自己的力量,然后静观敌人内部的衅端,等他们疲敝了,然后再出兵去救援,这是较妥善的计策。”陈泰说:“姜维率领少量部队深入我国境内,正希望与我们在平原上作战,更希望求得一战而胜的好处。王经应该高筑壁垒固守城池,挫败他们的锐气,如今却与他们交战,正中了敌人的诡计。王经既然被攻破败走,姜维如果乘大胜追击,向东进兵,占据栎阳,栎阳粮草充足,让部下到四面八方去招纳降兵,再招募羌人、匈奴人归附,向东争夺关中、陇西,并向周围四郡发布文告动摇民心,这是我最担心的。但他却把打了胜仗的军队,放在坚固的城池之下受挫,让士气高昂的兵将,尽力攻城以至送命。在战争中攻方与守方的形势不同,主军与客军的地位也不同。兵书上说:‘修造攻城用的大盾牌与 辒战车,需要三个月才能做成,如用堆筑土山的方法攻城,三月之后才能完成。’这的确不是孤军深入的军队利益所在。现在姜维正是孤军深入,居于客地,粮草供应跟不上,这正是我们迅速进军打败敌人的好时机,正所谓迅雷不及掩耳,这是形势自然发展的趋势。洮水围绕在城外,姜维的军队正夹在其中,如今我们登上高处占据险要地势,就好比是扼住他们的脖子,不用交战就必能使敌军逃走。对敌人不能放纵,狄道城被围也不能太久,你们何出此言!”于是,陈泰率军越过高城岭,暗中悄悄进军,夜间到达狄道城东南的高山上。将士们燃起许多烽火,擂鼓吹起号角。狄道城中的将士看见救兵到了,都奋发踊跃。姜维没有料到曹魏救兵突然赶到,急忙登山前来进攻,陈泰率兵与他们交战,姜维只好撤回。陈泰率领军队,扬言要切断姜维的退路,姜维害怕了,九月甲辰(二十五日),姜维率部撤走,狄道城中的将士才能得以出来。王经叹息说:“城中粮食已经不够食用十天,如果不是救兵迅速赶到,不仅全城将士要遭到屠杀,狄道城也会沦丧。”陈泰对将士们表示慰问,还将以前的士兵遣散,让他们回家,另外选择士兵把守狄道城,并且修筑城池堡垒,然后回军驻扎上邽。

【原文】

泰每以一方有事,辄以虚声扰动天下,故希简上事,驿书不过六百里 [1] 。大将军昭曰:“陈征西沈勇能断,荷方伯之重 [2] 。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 [3] 。”

【注文】

[1] 虚声: 虚张声势,表面的声威气势。 驿书: 古代由驿站传递的官府文书。

[2] 昭: 即司马昭(211—265年),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昭继承其父司马懿与其兄司马师的权力,杀死魏帝曹髦,彻底控制曹魏政权,掌权期间派邓艾灭蜀,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他为文皇帝。 方伯: 周代在京城千里之外设方伯,为一方诸侯的首领,后世泛指地方长官。东汉时为刺史、观察使的别称,唐代为观察使、采访使、转运使的别称,明清为布政使的别称。

[3] 都督: 古代军事长官。出现于汉末,三国魏晋时发展为地方军政长官,职权较重。都督加节,称为持节都督。其统军有都督、监、督三级,其加节也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级。

【译文】

陈泰看到,每当边境一方发生情况,守边将帅就虚张声势,使全国上下都受到惊扰,因此他希望简洁上报军情,即便上书也只送到六百里以内的邻近郡县。大将军司马昭说:“征西将军陈泰沉着勇敢,遇事有决断,他身为方伯,担负着守边拒寇的重任,解救快要陷落的城池,却不要求增加兵力,又很少上书惊扰朝廷,说明他一定有克敌制胜的能力,作为都督大将,难道不应该如此吗?”

【原文】

姜维退驻钟提 [1]

【注文】

[1] 钟提: 古城名。在今甘肃临洮西南。

【译文】

姜维撤退后驻扎在钟提。

【原文】

甘露元年春正月,姜维进位大将军 [1] 。夏六月,姜维在钟提,议者多以为维力已竭,未能更出。安西将军邓艾曰:“洮西之败,非小失也,士卒凋残,仓廪空虚,百姓流离 [2] 。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仗未复,二也 [3] 。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 [4] 。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外仓,五也 [5] 。贼有黠计,其来必矣 [6] 。”

【注文】

[1] 甘露元年: 公元256年。甘露为三国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年号,自公元256至公元260年。

[2] 凋残: 原指草木衰败零落。此处引申为衰减,减少,民不聊生。 仓廪(lǐn): 我国古代用于贮粮的仓库。其中贮谷的为仓,贮米的为廪。

[3] 五兵: 即五种兵器,矛、戟、钺、盾、弓矢。泛指各种兵器。 犀利: 指武器锋利。 器仗: 此处为武器总称。

[4] 陆军: 在陆地作战的军队。 劳逸: 古代军事术语的一对范畴。指劳动、作战、工作和休整、娱乐。

[5] 南安: 古郡名。东汉设置,治所在豲(huán)道(今甘肃陇西东南),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陇西东部及定西、武山等市县地。 祁山: 山名。在今甘肃礼县东,汉代在西汉水北岸山上筑城,极为严固,为兵家必争之地。

[6] 黠(xiá)计: 奸邪狡猾的计谋。

【译文】

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元年(256年)春季正月,姜维被提升为大将军。夏季六月,姜维率军驻扎在钟提。曹魏朝臣议论,大都认为姜维的军事力量已经耗尽,不可能再次出击。安西将军邓艾却说:“在洮水西岸我们打了败仗,这次损失可不小,士卒伤亡很多,部队凋零不全,粮草损耗大,仓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现在根据形势分析,姜维有乘胜出击的气势,而我们的实力却十分虚弱,这是其一;他们久经战场,兵将上下互相熟悉了解,各种武器又精良锋利,而我们将领更换,士兵新征,各种武器装备还没有补充,这是其二;他们是乘船前进,我们全靠陆地步行,一劳一逸,体力消耗不同,这是其三;狄道、陇西、南安、祁山我们都必须有军队守卫,他们却可以集中力量,专力进攻一处,而我们的力量却一分为四,这是其四。他们从南安到陇西,一路可以依靠羌人的粮食作为军粮,如果奔向祁山,那里的麦子已经成熟,千顷之地的收获,就成为他们的外部粮仓,这是其五。姜维一向狡诈多计,他必定会出击的。”

【原文】

秋七月,姜维复率众出祁山,闻邓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 [1] 。艾据武城山以拒之 [2] 。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 [3] 。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 [4] 。维与其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期不至,故败,士卒星散,死者甚众 [5] 。蜀人由是怨维。维上书谢,求自贬黜,乃以卫将军行大将军事。

【注文】

[1] 董亭: 古地名。在今甘肃武山南。

[2] 武城山: 山名。在今甘肃武山西南。

[3] 渭: 即渭水。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 段谷: 古地名。在今甘肃天水东南。

[4] 镇西将军: 古代将军名号。三国魏时,与镇东、镇南、镇北将军合称四镇将军。三国时期,按级别各朝常设的中朝将军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东、南、西、北的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骠、车、卫及诸征、镇将军资深者可进号为大将军。如骠骑大将军、卫大将军、征北大将军、镇西大将军。 陇右: 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相当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5] 镇西大将军: 古代将军名号。三国时期,设有镇东、镇南、镇西、镇北等四镇将军,资历较深的镇西将军可以进号为镇西大将军。 胡济(生卒年不详): 三国时蜀汉将领。字伟度,义阳(今湖北枣阳东南)人。曾为诸葛亮主簿,多次对诸葛亮进谏,诸葛亮特别把他与崔州平、徐庶及董和相提并论。诸葛亮死后开始领军,曾都督汉中军事,官至右骠骑将军。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256年)姜维与胡济相约在上邽合军,胡济失期不至,姜维被邓艾打败。

【译文】

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元年(256年)秋季七月,姜维又率领军队出兵祁山,听说邓艾已有准备,就撤兵返回,又从董亭出发,直奔南安。邓艾凭借武城山之险进行抗击。姜维与邓艾争夺险要之地不能取胜,连夜渡过渭河往东进发,沿山而行,直攻上邽,邓艾率军在段谷与姜维交战,大败蜀军。朝廷任命邓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姜维原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合,胡济未能如期到达,姜维因孤军作战而失败,士兵四处逃散,战死者很多。蜀人因此怨恨姜维。姜维上书请罪,自己要求降职处分,于是被贬为卫将军,但仍代理大将军之职。

【原文】

二年冬十二月,姜维闻魏分关中兵以赴淮南,欲乘虚向秦川,率数万人出骆谷,至沈岭 [1] 。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少,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司马望及安西将军邓艾进兵据之以拒维 [2] 。维壁于芒水,数挑战,望、艾不应 [3]

【注文】

[1] 关中: 地区名。秦建都咸阳,汉建都长安,因而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陕西省。有时又泛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巴蜀在内。 淮南: 地区名。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有时特指今安徽中部。 秦川: 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北的平原。 骆谷: 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与汉中之间的交通要道。 沈岭: 山名。又称姜维岭,在今陕西周至西南。

[2] 凉: 即凉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陕西定边、吴起、凤县、略阳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雍州,三国时魏文帝复置,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魏晋以后辖境缩小,只限于今甘肃黄河以西大部。 司马望(205—271年): 安平王司马孚次子,在魏历任平阳太守、洛阳典农中郎将、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受到魏帝曹髦器重,后又被征入朝,累迁至司徒。西晋代魏后,司马望被封为义阳王,多次督军抵挡吴国进攻,官至大司马。

[3] 壁: 修建营垒驻扎。 芒水: 水名。即今陕西周至县境渭水支流黑河。

【译文】

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257年)冬季十二月,姜维听说魏国从关中分出部分兵力,调往淮南,打算乘其空虚攻打秦川,于是率领数万人从骆谷出发,到达沈岭。当时长城存粮很多,但守卫的兵士却较少,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的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立即进兵据守,以抗拒姜维。姜维在芒水边扎营,屡次出兵挑战,但司马望和邓艾却坚守不出战。

【原文】

是时,维数出兵,蜀人愁苦,中散大夫谯周作《仇国论》以讽之曰:“或问:‘往古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 [1] ’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常多慢,处小有忧者常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句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 [2] 。’或曰:‘曩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项羽与汉约分鸿沟,各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率兵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 [3] ?’曰:‘当商、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 [4] 。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仗剑鞭马取天下乎 [5] ?及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搏者获多,迟后者见吞 [6] 。今我与彼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 [7] 。夫民之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 [8] ”。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 [9] 。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

【注文】

[1] 中散大夫: 官名。西汉后期设置,东汉时隶属光禄勋,秩六百石。与光禄、太中、谏议大夫等备顾问应对。魏晋南北朝多以此职位赐予养老、病退的大臣。魏、晋皆七品。 谯(qiáo)周(201—270年): 蜀汉大臣。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四川阆中西南)人,少孤,勤奋好学,精研《六经》,通晓天文,是蜀汉的著名学者之一。后任劝学从事、典学从事、中散大夫、光禄大夫。主张投降魏国,因劝刘禅降魏有功,封阳城亭侯。后任晋骑都尉、散骑常侍。著有《古史考》等。 《仇国论》: 文章名。谯周于蜀汉后主延熙二十年(257年)作,旨在反对姜维穷兵黩武连年发动北伐的文章。这篇文章也被视为益州本土人士对蜀汉外来统治集团的反抗。

[2] 周文: 即周文王(生卒年不详),商末周族领袖。名姬昌,周武王之父。周文王曾被商纣囚在夔里(今河南汤阴北),后获释,为西方诸侯首领,称西伯,建都于丰(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国势强盛。其子周武王起兵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句践(?—前465年): 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名菼(tǎn)执,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曾被吴王夫差打败,屈辱求和。其后句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任用范蠡(lǐ)、文种等人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3] 曩(nǎng): 以往,从前,过去的。 项: 指项羽建立的项楚政权,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公元前201年被灭。 汉: 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共历二十四帝,统治四百零六年。 项羽(前232—前202年): 楚国贵族,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将项燕之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随叔父项梁起义,在巨鹿之战中击溃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于四面楚歌中突围至乌江自刎。 鸿沟: 战国中期魏国惠王时开凿的沟通黄、淮的人工运河,把当时黄、淮之间的济、濮、汴、睢、颍、涡等水联结成水道交通网。楚汉之争时,曾划鸿沟为界,沟东属楚,沟西属汉。 张良(?—前189或前190年): 西汉大臣。字子房,原为韩国贵族,后为刘邦谋士。楚汉之争中,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使刘邦得以消灭项羽,一统天下,因为有功,封为留侯。

[4] 商: 朝代名,存在于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亳(bó)(今地有河南商丘、山东曹县、河南偃师三说)。中经几次迁都,盘庚时迁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因此也称殷朝。传至纣王,被周武王所灭。共十七代,三十一王。 周: 朝代名。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前256年)两个时期。周武王姬发建立,先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以东)和洛邑(今河南洛阳)。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灭。共历三十四王,七百九十一年。 王侯: 王爵和侯爵,泛指显贵的爵位或具有显贵爵位的人。

[5] 汉祖: 即汉高祖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年)。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初为泗水亭长,秦末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后与项羽共同伐秦,他攻占咸阳,推翻秦朝。项羽入关,封刘邦为汉王。不久楚汉相争,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6] 秦: 朝代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秦王朝。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推翻。秦王朝共历二世,统治十五年。 豪强: 又称“豪民”“豪右”等,指地方上有财势的强宗豪户。

[7] 六国: 指战国时韩、魏、楚、燕、赵、齐,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为秦所灭。

[8] 射幸数跌,不如审发: 古代谚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意思是怀着碰运气的心理盲目射箭,以致数次不中,还不如停一下,等瞄准以后再射。比喻指军事行动不能盲目蛮干,要有预先的计划和方案。

[9] 汤: 即商汤(生卒年不详),商朝建立者。夏朝末年,他任用伊尹、仲虺(huǐ)为相,整治军政,国力日盛,兴师伐夏。与夏桀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市安邑镇北;一说在今河南封丘东)决战,夏桀败走,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汤吸取桀亡教训,减轻征敛,鼓励生产,是历史上的明君。 武: 即周武王(?—前1043年)。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之子,名姬发。继位后联合庸、蜀、羌等各族,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之战打败商纣,灭商而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以东)。在位期间,曾大封诸侯于天下,以巩固周朝统治。

【译文】

此时,姜维数次用兵,蜀人感到非常忧愁悲苦。中散大夫谯周写了一篇《仇国论》,来讽诫说:“有人问:‘古时候有能以弱胜强的人,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回答说:我曾听说,处于强大地位而没有忧患的国家,常常有许多轻忽怠慢之处,处于弱小地位又有很多忧虑之处的国家,就常想改革完善。轻忽怠慢之处多了就会发生变乱,改革完善就会得到大治,这是通常的道理。所以周文王注意教养人民,休养生息,结果以少胜多;句践爱护体恤人民,最终以弱胜强,这就是他们的方法。’有人说:‘从前项羽强大而汉高祖刘邦弱小,双方交战,项羽与汉高祖相约以鸿沟为界,各归本土,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张良认为,民心所向一经确定,就难以动摇,于是率领兵马追逼项羽,终于致项羽于死地,哪里必定经由周文王的道路呢?’回答是:‘在商、周之时,王侯世代尊贵,君与臣的关系已十分巩固,人们习惯了这种君主专有的关系;根扎太深则难以拔除,盘踞太牢固则难以迁移。在那个时候,即使汉高祖出世,又怎能依仗武力,手提三尺剑,在鞍马之上夺取天下呢?到秦代罢黜列国诸侯,改郡县,设置郡守以后,百姓不堪忍受秦朝的劳役,天下分崩离析,有的一年就改变一个君主,有的每月更换一个王公,人们就如同鸟惊兽骇,不知何去何从。于是,豪强贵族纷纷起兵争夺天下,就如虎狼在瓜分撕裂猎物一样,搏击迅疾的收获也多,行动迟缓的则往往被吞并。如今我国和魏国都经过帝位相传几世,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秦朝末年天下鼎沸、纷争扰攘的动荡时代,实际上类似战国时群雄对峙的局势。因此,我们可以仿效周文王,却难以成为汉高祖。人民疲惫辛劳,骚动惊扰的征兆就会产生,统治者轻慢于此,民间就会多有暴乱,这样土崩瓦解之势就会形成。谚语说‘侥幸射箭几次不中,还不如仔细瞄准了再射’。因此明智的人不会为蝇头小利就转移目光,也不会凭着猜想和估计而改变步伐,时机成熟而后行动,形势合宜而后出击,因此商汤和周武王的军队都是不用一战再战而取胜,实在是因为重视人民的劳苦,又能谨慎分析形势。如果像今天这样频繁征伐,穷兵黩武,土崩瓦解的形势产生,不幸发生了变故,那么即使有智者也毫无办法了。”

【原文】

三年春二月,姜维退还成都,复拜大将军 [1]

【注文】

[1] 成都: 蜀汉国都,即今四川成都。

【译文】

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258年)春季二月,姜维退兵回到成都,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

【原文】

初,汉昭烈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 [1] 。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2] 。及姜维用事,建议以为“错守诸围,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听敌入平,重关头镇守以捍之,令游军旁出以伺其虚 [3] 。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运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4] 。”于是汉主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 [5]

【注文】

[1] 汉昭烈: 即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远支皇族,三国时蜀国的开国皇帝。东汉末年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任高唐令、平原相。在军阀混战中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刘表,任豫州刺史、镇东将军等职,与袁绍、袁术、吕布、曹操对抗。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采纳诸葛亮建议,联吴抗曹,在赤壁大败曹军,乘机取得荆州四郡,势力逐渐壮大。之后又吞并刘璋所统辖的益州,占领汉中。章武元年(2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章武二年(222年),为争夺荆州,亲率大军攻吴,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军打败,次年病死。 魏延(?—234年): 三国时蜀汉名将。字文长,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人。初以部曲随刘备入蜀,屡有战功,升迁牙门将军。刘备为汉中王,进驻成都,任他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后任镇北将军,封都亭侯。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驻汉中,命他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次年西入羌中,升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死,他与长史杨仪争权,率兵击杨仪,兵败被杀。

[2] 兴势之役: 又称兴势之战。蜀汉军在兴势击退魏军进攻的战役。曹魏齐王正始五年(244年),辅政大臣曹爽率领夏侯玄等从骆谷口攻汉中。蜀将王平进行抵御,命令护军刘敏等领兵在兴势拒敌,并多张旗帜,绵延百余里,以壮军威。王平亲自率军在后,兼防魏军分兵从黄金谷(兴势东)来攻。四月,魏军被阻于兴势,供给困难,牛马骡驴多死,兵疲意懈,而蜀汉大将军费祎又自成都督军赶至汉中。曹爽被迫撤退。五月,蜀将费祎截断魏军归路,曹爽督军争险苦战,死伤惨重,逃回关中,史称兴势之役。 王平(?—248年): 三国时蜀汉名将。字子均,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人。行伍出身,原为曹操部属,后降刘备,任牙门将、裨将军等职。诸葛亮第一次伐魏,随马谡与魏军交战于街亭。多次劝谏马谡审慎用兵,因马谡不听,致使蜀军战败溃散。他所率蜀军独自保全,因功破格升任讨寇将军,封亭侯。后多次参与伐魏,封安汉侯,升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率汉中,成功防御了魏将曹爽的大规模伐蜀行动。 曹爽(?—249年): 三国时魏将、重臣。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权臣。魏明帝时,甚受宠任,历任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明帝临终前拜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司马懿并受遗诏辅政。曹芳即位,加侍中,改封武安侯。用何晏等为心腹,与司马懿争夺政权,被司马懿所杀。

[3] 汉城: 在今陕西勉县东,西汉为沔阳县治。 乐城: 古城名。三国蜀汉诸葛亮筑,在今陕西城固东。

[4] 殄(tiǎn): 消灭。

[5] 汉主: 即蜀汉后主刘禅(207—271年)。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字公嗣,小字阿斗,刘备之子。初由丞相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死后,他信用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魏军进逼成都,刘禅出降,后被封为安乐公。 汉寿: 古县名。汉置索县,东汉改汉寿县。故址在今湖南常德东北。 监军: 古代官名。初为临时差遣之职,置于军中,监督出征将帅。汉代亦或置。时又有监军使者,掌监出征将帅;有监军御史,掌监京师北军营垒等。三国时诸军出征皆置,监视将帅,权势颇重。蜀有中、前、后、右诸号,位在军师下、护军上。魏晋诸军师(军司)亦行其职。 王含(生卒年不详): 三国时期蜀将。姜维任命他和蒋斌一起统率左军,抵御魏军。被邓艾打败。 护军: 秦汉临时设置护军都尉或中尉,出征时又有护军将军,职责是协调诸将领间的关系。到了魏晋,成为统兵武职,也是诸军事要镇长官,管理辖区军事民政,职掌与郡守相类。 蒋斌(生卒年不详): 蜀汉丞相蒋琬之子。蜀后主时历任绥武将军、汉城护军。蜀亡后被乱兵所杀。

【译文】

当初,蜀汉昭烈帝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在各个营垒都设有很强的兵力,以抵抗敌人入侵,敌人如果来攻击,使他们打不进来。到兴势之役时,王平捍卫城池,抗拒曹爽,仍然沿袭这一制度。等到姜维掌权后,建议认为:“分散兵力守卫各营垒,只适用于防御敌人,不能获得较大的利益,还不如一旦听到敌军来到,各营全都聚集粮草兵器,退守汉城、乐城,听任敌军进入平原,各重要关卡城镇严密防守,再令游击部队侧出侦察敌人的虚实。敌人攻不下城池,原野上又无零散的粮草,从千里之外运输粮草,自然就会疲乏。等敌人引兵退却的时候,各关卡城镇的军队一起杀出,与游击部队一起全力搏击敌人,这才是歼灭敌人的好办法。”于是,后主刘禅命令督守汉中的胡济退守汉寿,监军王含把守乐城,护军蒋斌把守汉城。

【原文】

四年。尚书令陈祗以巧佞有宠于汉主,姜维虽位在祗上,而多率众在外,希亲朝政,权任不及祗 [1] 。秋八月丙子,祗卒,汉主以仆射义阳董厥为尚书令,尚书诸葛瞻为仆射 [2]

【注文】

[1] 尚书令: 官名。秦朝始置尚书令,汉朝沿置,本为少府署官,掌章奏文书。汉武帝后职权渐重,东汉政务皆归尚书,尚书令成为总揽政令的长官。魏晋以后,尚书令成为实际的宰相。 陈祗(?—258年): 三国时蜀汉大臣。字奉宗,汝南(治今河南汝南)人。弱冠知名,精通数术,费祎很欣赏他。历任侍中、尚书令、镇军将军。受刘禅宠幸,与黄皓互为表里,权倾朝野。卒谥“忠侯”。 巧佞(nìng): 机巧奸诈,阿谀奉承。

[2] 仆射(yè): 官名。起源较早,秦代已出现,凡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等官皆有仆射,依所领事为称号,意即其首长。东汉时,主管全国机要政务的尚书台称中台,仆射为尚书令副贰,职权渐重。汉献帝时分置左、右仆射,魏晋以后令、仆同居宰相之任。 义阳: 古县名,后为郡名。三国时魏置,治所在安昌县(今湖北枣阳东北)。 董厥(生卒年不详): 三国时蜀汉大臣。字龚袭,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人。初为诸葛亮丞相府令史,后迁丞相主簿。蜀后主刘禅时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大将军等职。景耀六年(263年),率兵抵抗魏军,后降魏。入晋后为相国参军,兼散骑常侍。 诸葛瞻(227—263年): 三国时蜀汉将领。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人,诸葛亮之子。历任骑都尉、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军师将军、行都护卫将军等。蜀汉后主景耀六年(263年)率军抵御邓艾的魏军,战于绵竹(今四川德阳),兵败被杀。 尚书: 官名。战国时设置,为管理文书的小吏。汉魏初期位低权重,后来品秩渐高,为正三品,但职掌由纳奏拟诏、下达政令转为承受诏命,成为行政官员。

【译文】

魏高贵乡公甘露四年(259年)。蜀国尚书令陈祗因为机巧奸诈、阿谀奉承被后主刘禅宠幸,姜维的官位虽然在陈祗之上,但因大多数时间领兵在外,很少亲自参政,所以权力还没有陈祗大。秋季八月丙子(二十日),陈祗去世。后主刘禅任命仆射义阳人董厥为尚书令,尚书诸葛瞻为仆射。

【原文】

元皇帝景元二年冬十月,汉主以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都护、卫将军,共平尚书事,以侍中樊建为尚书令 [1] 。时中常侍黄皓用事,厥、瞻皆不能矫正,士大夫多附之,唯建不与皓往来 [2] 。秘书令郤正久在内职,与皓比屋,周旋三十余年,澹然自守,以书自娱,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故官不过六百石,而亦不罹其祸 [3] 。汉主弟甘陵王永憎皓,皓谮之,使十年不得朝见 [4]

【注文】

[1] 元皇帝: 即曹奂(246—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曹魏最后一代皇帝,公元260年至265年在位。公元265年曹奂禅位于晋王司马炎,此后被废为陈留王,谥号为元皇帝。 景元二年: 公元261年。景元是三国魏元帝曹奂年号,即公元260至264年。 辅国大将军: 将军名号。汉朝设置,掌征伐。三国魏、蜀亦置。 都护: 官名,即总监。西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其后废置不常。东汉、魏、晋时又设都护、都护将军,为统率诸将之官。 侍中: 官名。入侍于天子的一种近臣。“中”指宫廷之内,凡侍中皆可出入禁廷,接近皇帝。汉武帝后侍中参与朝政,外戚进行辅政也都被加以侍中衔。 樊建(生卒年不详): 三国时蜀汉大臣。字长元,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人。曾任侍中、尚书令等职。宦官黄皓用事,樊建不依附。蜀亡后,迁居洛阳,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给事中。

[2] 中常侍: 官名。西汉元帝时置,出入宫廷,侍从皇帝,通常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东汉和帝时以宦官充任,隶属少府,秩千石,员额不限。中常侍侍从皇帝,以备顾问应对,传达诏命和掌理文书。东汉末有所谓十常侍,权力极大。魏晋以后,中常侍与散骑合并,称散骑常侍,改为正规官,不再是宦官的专职。 黄皓(hào)(生卒年不详): 三国时蜀汉宦官。奸猾狡诈,善于逢迎,为后主刘禅所宠信。董允在世时抑制宦官,位不过黄门侍郎,不敢胡作非为。陈祗任侍中,黄皓开始参与政事。陈祗死后,黄皓任中常侍、奉车都尉,专权弄威,朝政日趋腐败。蜀亡后因厚赂邓艾得免死。

[3] 秘书令: 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掌尚书奏事及图书秘籍。魏文帝改秘书令为秘书监,掌艺文图籍,改由中书令掌尚书奏事。三国时蜀、吴也置秘书令,蜀置,秩六百石,管理图书,参与起草诏令文书。 郤(xì)正(?— 278年): 三国时蜀汉大臣。字令先,偃师(今河南偃师)人。少孤贫,博览群籍,善属文章。任蜀秘书吏、秘书令等职。蜀汉后主景耀六年(263年),为刘禅作降书。蜀灭亡后迁居洛阳,因劝谏刘禅而被司马昭羞辱。入晋后任安阳令、西太守。著有诗、赋、论等近百篇。 内职: 宫廷内机要官职的统称。 罹(lí): 遭受苦难或不幸。

[4] 甘陵王永: 即刘永(生卒年不详),刘备之子,字公寿。刘备称帝后封为鲁王,后改封甘陵王。他因憎恶宦官黄皓而遭受诬陷,被刘禅疏远,十余年不得朝见。蜀亡后迁居洛阳,被封为乡侯。 谮(zèn): 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朝见: 臣子上朝见君主。

【译文】

魏元皇帝(曹奂)景元二年(261年)冬季十月,后主刘禅任命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都护、卫将军,共同处理尚书省的政事,任命侍中樊建为尚书令。此时中常侍黄皓掌管朝政,董厥和诸葛瞻都不能矫正他的做法,很多士大夫都依附他,唯有樊建不与黄皓往来。秘书令郤正长期在宫内任职,办公地点与黄皓比屋而居,与黄皓共事周旋三十多年,一向淡然自守,以读书自娱自乐,既不被黄皓喜欢,却也不被憎恨,所以他的官职秩禄不过六百石,却也没有遭受祸难。后主刘禅的弟弟甘陵王刘永憎恨黄皓,黄皓就诬陷他,致使他十年不能入朝见汉主。

【原文】

吴主使五官中郎将薛珝聘于汉,及还,吴主问汉政得失,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 [1] 。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皆菜色 [2] 。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至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3] 。”珝,综之子也 [4]

【注文】

[1] 吴主: 即三国吴景帝孙休(235—264年)。字子烈,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权第六子。少时从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受学。三国吴大帝太元二年(252年)封琅邪王,居虎林(今安徽贵池)。太平三年(258年),吴帝孙亮被废为会稽王,权臣孙 派孙楷与中书郎董朝迎立孙休为帝。后孙休闻孙 谋逆,暗中与辅义将军张布合谋,利用百僚朝贺、公卿升殿之机,令武士捆缚孙 ,即日诛杀。孙休在位期间,留意典籍,注重教育,欲振国威。永安七年(264年)卒,谥曰景皇帝。 五官中郎将: 官名。秦时设置。西汉隶属于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所属有五官中郎、侍郎和郎中,掌管持戟值班,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权力扩大,位在诸臣之上。 薛珝(xǔ)(207—270年): 三国时吴国大臣。沛郡竹邑(今安徽濉溪)人。孙休时为五官中郎将、威南将军、大都督。三国吴乌程侯宝鼎四年(269年),与虞汜等率军攻交趾。归途中病逝。 暗: 愚昧,昏乱。

[2] 菜色: 指吃菜度日的饥民的脸色。形容饥饿、营养不良的面色。

[3] 怡然: 和悦的样子。

[4] 综: 即薛综(?—243年)。三国时吴国大臣。字敬文,沛郡竹邑(今安徽濉溪)人。少时研习经书,善于属文,长于辞令。孙权用为五官中郎将,任合浦、交趾太守。刺史吕岱率师讨伐,薛综同行,越海南征,达到九真(越南清化全省及义安部分地区)。孙权称帝后,历任尚书仆射、选曹尚书、太子少傅。他学识渊博,著有《私载》,为吴国学者之一。

【译文】

吴王(孙休)派遣五官中郎将薛珝为使节访问蜀汉,等到他回来之后,吴王询问蜀国政治得失,薛珝回答说:“汉主愚昧昏庸,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文武百官只知道容身自保以求无罪。进入朝廷之中听不到正直的言论,经过蜀国郊野,百姓个个面带菜色。我听说燕雀在屋檐下筑巢,母子都感到非常快乐,自己认为非常安全,突然间房屋着火,可燕雀还是非常快乐,不知道大祸即将来临,这大概说的就是蜀汉吧。”薛珝是薛综的儿子。

【原文】

三年秋八月,大将军姜维将出军,右车骑将军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 [1] 。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将何以存!”

【注文】

[1] 右车骑将军: 将军名号。汉置车骑将军,掌帅车骑士作战,位比公,权势颇重。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置左、右车骑将军,三国蜀后主时也置左右车骑将军。三国魏、晋、南北朝沿置,仍为重号将军,但多作为加官授予朝中大臣及地方长官,无具体职掌。魏、晋、南朝宋二品,开府者位从公,一品。 廖化(?—264年 ):三国时蜀汉将领。字元俭,襄阳中卢(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人。初为关羽部将,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荆州兵败,被吴军俘虏,后逃归蜀汉,任宜都太守。刘备死后任诸葛亮参军、右车骑将军、并州刺史,南征北伐常充先锋,以“果烈”显称于世。蜀汉后主景耀六年(263年)蜀亡,随刘禅降魏。在去洛阳途中病死。 戢(jí): 收敛,收藏。 伯约: 即姜维,字伯约。

【译文】

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秋季八月,大将军姜维将要率军出征,右车骑将军廖化说:“用兵不知收敛,必定会自取灭亡,这大概说的是姜维吧。智谋不比敌人高,力量却比敌人弱,反复用兵而不知厌倦,将要拿什么赖以生存!”

【原文】

冬十月,维入寇洮阳,邓艾与战于侯和,破之,维退住沓中 [1] 。初,维以羁旅依汉,身受重任,兴兵累年,功绩不立 [2] 。黄皓用事于中,与右大将军???? [3] 阎宇亲善,阴欲废维树宇。维知之,言于汉主曰:“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请杀之 [4] 。”汉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5] 。”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 [6] 。汉主敕皓诣维陈谢,维由是自疑惧 [7] 。返自洮阳,因求种麦沓中,不敢归成都。

【注文】

[1] 洮阳: 古县名。故址在今甘肃临潭境内。 侯和: 洮阳外围一关隘。 沓中: 古地区名。在今甘肃舟曲以西、岷县以南。其地东控陇蜀通道,为战略要地。

[2] 羁(jī)旅: 长久在外地寄居。

[3] 右大将军: 将军名号。东汉光武帝置,凡将军皆掌征伐。三国蜀于后主建兴十三年(235年)置大将军。蜀汉后主景耀初年分置右大将军。 阎宇(生卒年不详): 三国时蜀汉将领。字文平,南郡(今湖北荆州)人。任蜀庲(lái)降都督、右大将军。与宦官黄皓亲善,曾都督巴东,为领军。魏伐蜀时救成都,未成功。

[4] 奸巧: 虚假,伪诈。 专恣: 专横,放纵。

[5] 董允(?—246年): 三国时蜀汉大臣。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刘备立太子,他为太子舍人,徙洗马。刘禅即位,任黄门侍郎,后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宿卫亲兵,受诸葛亮倚重。常谏诤后主刘禅过失,抑制专权的宦官黄皓。后任辅国将军,以侍中守尚书令,辅佐大将军费祎,定军国大事。

[6] 枝附叶连: 树枝攀附,树叶相连。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也比喻互相攀附勾结。 逊辞: 恭顺的言语。

[7] 敕: 文体名。敕体始于春秋,原泛指上级对下级的警告、告诫和勉励。凡官长之谕僚属,尊长之谕其子弟皆称敕。自汉代开始作为皇帝命令的一种形式。

【译文】

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冬季十月,姜维率军入侵洮阳,邓艾率军在侯和与他作战,大败姜维军,姜维率军退守沓中。最初,姜维因为寄居在外才投奔蜀汉,深受蜀汉重用,常年在外带兵打仗,却没有立下战功。黄皓在朝中专权弄事,与右大将军阎宇亲善,暗地里想废掉姜维扶植阎宇。姜维得知此事后,就对后主(刘禅)说:“黄皓奸猾狡诈,专权弄威,将会败坏朝政,请您杀掉他。”后主说:“黄皓只不过是供人驱使的小臣罢了,以前董允对他常常咬牙切齿,我也经常怨恨他,您何必在意呢。”姜维见黄皓与朝臣相互攀附勾结,害怕自己失言,就言辞恭顺地告辞而出。后主命令黄皓到姜维那里去道歉,姜维因此更加疑虑害怕。自成都返回洮阳后,就要求到沓中去屯田种麦,不敢再回成都。

【原文】

司马昭患姜维数为寇,官骑路遗求为刺客入蜀 [1] 。从事中郎荀勗曰:“明公为天下宰,宜仗正义以伐违贰,而以刺客除贼,非所以刑于四海也 [2] 。”昭善之。勗,爽之曾孙也 [3]

【注文】

[1] 官骑: 皇帝的护卫骑兵。

[2] 从事中郎: 官名。东汉始置,隶属于将军,为参谋议事的散职官员。三国魏晋南北朝沿置。职掌各异,有的掌管诸曹,有的掌管机密和参谋议。司马昭为曹魏相国时,有从事中郎四人。晋初诸公府及开府位从公加兵者,均置从事中郎二人。主管吏事,官六品,秩比千石。 荀勗(xù)(?—289年): 西晋大臣。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爽曾孙。荀勗曾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多次进献计谋,为司马昭所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荀勗封济北郡公,固辞,后封济北郡侯,拜中书监,加侍中衔。荀勗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又掌管乐事,修正律吕,还曾仿效刘向《别录》整理典籍。 刑: 作榜样,示范。

[3] 爽: 即荀爽(128—190年),东汉经学家。字慈明,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桓帝时曾任郎中,遭党锢之祸,退隐后专心著述。汉献帝时参与王允等谋诛董卓之事。博通群经,著述有《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等。

【译文】

司马昭担忧姜维多次入侵,皇帝护卫骑兵路遗要求作为刺客,到蜀国去刺杀姜维。从事中郎荀勗说:“明公您身为天下宰辅,应该凭借正义之师来讨伐对国家有二心的人,而派刺客来除去乱臣贼子,这不是治理国家、为天下做表率的办法。”司马昭认为他说得好。荀勗是荀爽的曾孙。

【原文】

昭欲大举伐汉,朝臣多以为不可,独司隶校尉钟会劝之 [1] 。昭谕众曰:“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 [2] 。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虢取虞之势也 [3] 。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乃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征西将军邓艾以为蜀未有衅,屡陈异议 [4] 。昭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谕之,艾乃奉命 [5]

【注文】

[1] 司隶校尉: 官名。简称司隶,西汉武帝时置,秩二千石,掌察举京师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京师所在之州。东汉秩比二千石,威权尤重。 钟会(225—264年): 三国时魏将。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三国魏太傅钟繇少子,敏慧博学。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任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后历任黄门侍郎、司隶校尉、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三国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同邓艾共同灭蜀,因功迁司徒,封县侯。后因谋叛被杀。

[2] 寿春: 古县名。战国时为楚地,秦时置县,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东晋时改名寿阳,南朝宋时再改名睢阳,北魏时恢复原名。秦、汉时为九江郡治所,魏晋南北朝时分别为扬州、豫州、南豫州、淮南郡及梁郡治所。 二虏: 这里指蜀汉政权和东吴政权。

[3] 巴、蜀: 这里指蜀汉政权。巴、蜀初为先秦时期地区名,在今四川境内。东部为巴,西部为蜀。 灭虢(guó)取虞(yú): 春秋时期,鲁僖公五年(前655年)晋献公根据大臣荀息的计谋,用玉石和宝马贿赂虞国国君,借道虞国出兵攻打虢国。虞王不听大臣宫之奇的忠告,让晋国借道。晋灭虢三年后,又回师灭掉虞国。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

[4] 衅(xìn): 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5] 主簿: 官名。汉代于中央及郡县官署均设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后,渐为统兵大臣重要僚属,参与机要,职权甚重。 师纂(?—264年): 三国时曹魏将领,邓艾的心腹部将。初任魏主簿,后为镇西将军邓艾的司马,随邓艾灭蜀。蜀亡后,为益州刺史。钟会之变,益州大乱,师纂和邓艾一起被田续所杀。 司马: 官名。西周始置。汉制,大将军营五部,部各置军司马一人。魏晋以后,刺史多带将军开府,置府僚,司马于是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参与军事计划。

【译文】

司马昭想大规模征伐蜀汉,朝中大臣大多认为不行,只有司隶校尉钟会支持。司马昭晓谕众人说:“自从平定寿春以来,六年没有打仗了,整顿兵马,修缮武器,准备平定东吴和蜀国。如今东吴地域广大,还有辽阔的水域,攻打吴国花费精力多、难度大,不如先平定巴蜀之地,三年以后,凭借长江顺流东下,水陆并进,这就像春秋时晋国向虞国借道灭虢,反过来再灭虞的形势一样。估计蜀汉兵力约有九万,据守成都以及守卫其他边境的至少有四万,这样,剩下的军队就不过五万人。现在我们只要把姜维围困在沓中,使他不能东顾成都,兵锋直指骆谷,出兵蜀汉防卫空虚之地来袭击汉中,像刘禅这样昏庸的人,遇到边城陷落,国内民心大乱的局面,就知道他非灭亡不可。”于是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征西将军邓艾认为,蜀汉没有内衅给人可乘之机,屡次上书表示异议。司马昭派遣主簿师纂担任邓艾的司马,向他解释,邓艾才接受命令。

【原文】

姜维表汉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左、右车骑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及阴平之桥头,以防未然 [1] 。”黄皓信巫鬼,谓敌终不自致,启汉主寝其事,群臣莫知 [2]

【注文】

[1] 左、右车骑: 官名。左车骑将军、右车骑将军的简称。西汉开始设置车骑将军,位次上卿,金印紫绶。后遂为高级武官称号,位次大将军,且文官辅政者也加此衔,东汉权势尤重。三国时期开始分左、右车骑将军,魏晋南北朝多沿置。车骑将军主要掌管征伐叛逆,有战事时拜官出征,事成之后便罢官。 阳安关口: 即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西。 阴平之桥头: 在今甘肃文县东南白龙江与白水江合流处附近。阴平:古郡名。东汉建安末曹操置,治所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文县、武都及四川平武等地。后归蜀汉。

[2] 巫鬼: 指巫祝。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译文】

姜维上书给后主刘禅说:“听说钟会在关中一带整顿兵马,想规划进取巴蜀,最好能同时派遣左车骑将军张翼、右车骑将军廖化统率各军,分别护卫阳平关和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黄皓相信巫术鬼神,说敌人不会自投险境,让刘禅对姜维的建议不予理会,朝中大臣也都不知道此事。

【原文】

四年夏五月,诏诸军大举伐汉,遣征西将军邓艾督三万余人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连缀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余人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钟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 [1] 。以廷尉卫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 [2] 。瓘,觊之子也 [3]

【注文】

[1] 甘松: 在今甘肃迭部一带。 诸葛绪(生卒年不详): 曹魏及西晋将领。毌丘俭叛乱时,率军参与平叛。后任雍州刺史,参与灭蜀之战,被钟会诬陷夺取兵权。入晋后,任太常崇礼卫尉。 武街: 今甘肃临洮东。 桥头: 在今甘肃文县东南白龙江畔。 斜谷: 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即褒斜道之东口。 骆谷: 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与汉中之间交通要道。 子午谷: 在陕西长安县南,是关中通汉中的一条谷道,长三百余公里。

[2] 廷尉: 我国古代最高司法机关及其长官的名称。秦朝始设,汉初沿置,掌刑狱。秩中二千石,列位九卿,为最高司法机构长官。魏晋、南北朝沿置,政令仰承尚书省,职权渐轻。 卫瓘(guàn)(220—291年): 西晋大臣,书法家。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末任廷尉卿,监督邓艾、钟会军灭蜀。钟会诬陷邓艾,他趁机杀死邓艾父子。钟会在蜀反叛,他纠集大军平定。晋武帝时,进爵为公,官至司空。惠帝时,卫瓘辅佐朝政,为贾后所杀。卫瓘学问深博,以擅长草书闻名,在书法史上影响颇大。 持节: 古代君主授予臣下权力的方式之一。汉代,节代表皇帝的特殊命令,有持节之制。曹魏有持节都督之制。 军司: 官名。三国时军中置军师,掌军国选举、刑狱、法制等。晋避司马师讳,改称军师为军司。

[3] 觊(jì): 即卫觊(155—229年),字伯觎,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少年时即以才学著称。汉献帝建安初,被曹操辟为司空掾,任茂陵令,迁尚书郎。建安十八年(213年),拜侍中,与王粲并典制度。魏文帝时为尚书,封阳吉亭侯,建议设置律博士,以教授刑法,使官吏知律。魏明帝时,进封閿(wén)乡侯,进谏明帝减少劳役,戒除奢华。受诏典著作,著有《魏官仪》等。卒谥敬侯。

【译文】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夏季五月,诏令各军大举进攻蜀国,派遣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余人从狄道奔向甘松、沓中,以包围姜维,派遣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三万多人从祁山奔向武街、桥头,以切断姜维的归路;派遣钟会率领十几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奔向汉中。任命廷尉卫瓘持节监督邓艾、钟会两军的军事行动,兼任镇西军师。卫瓘是卫觊的儿子。 6GTZEARz1akQKbWQfUYbHzn96LdhNYAYqyAk4DH3Dg6JDhJ9KZZnOVuD3cMlIO4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