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诏归附

【内容提要】

《南诏归附》记载了在唐朝支持下建立的南诏国一度叛离唐朝、归顺吐蕃,又叛离吐蕃、归附唐朝的经过。

唐代的云南地区东部为乌蛮所居,西部为白蛮所居,间或有乌蛮杂处其间。乌蛮主要从事牧畜,“邑落相望,牛马被野”。白蛮则善于农耕,役用耕牛,开辟山田,种植稻麦等作物。乌蛮在政治上居于优势,其贵族曾建立“六诏”(诏,即酋长),即蒙巂(xī)、越析、浪穹、邆(téng)赕(dǎn)、施浪、蒙舍,分布于洱海地区。六诏之一“蒙舍诏”,因其在其他五诏之南,又称“南诏”,其首领为蒙氏。永徽四年(653年)南诏遣使入唐,这是唐与南诏第一次正式联系。武则天时,南诏首领逻盛曾到长安,与唐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封南诏首领盛逻皮为台登郡王,建立了政治相属关系。开元十八年(730年)盛逻皮之子皮逻阁即位,兵力强盛,在唐廷支持下,逐渐吞并另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筑太和城及大厘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廷封蒙舍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蒙归义,赠予大量文物及乐队。史学界一般都将这一年作为南诏国建立时间。

南诏羽翼丰满后,开始东进,约在天宝五载(746年)占据滇池地区,实力大增,引起唐王朝不满,但为共同对付吐蕃,双方表面上仍维持和平友好的局面。七载,皮逻阁死,其子阁罗凤继位。时唐玄宗沉湎声色,不理朝政,杨国忠专权,用其故人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直接管理南诏事务。鲜于仲通骄横暴躁,其部属云南太守张虔陀贪财好色,向南诏征求太甚,导致阁罗凤于天宝九载(750年)起兵叛乱,杀张虔陀,攻陷羁縻州三十余个。

唐廷早对南诏占据滇池不满,现阁罗凤杀死朝廷命官,决定兴师讨伐南诏,派鲜于仲通率八万大军进击。鲜于仲通自恃兵多将广,数次拒绝南诏的求和,迫使南诏被迫向吐蕃求援。四月,在诏、蕃联军的夹击下,唐军兵败西洱河(即洱海)。战后,南诏转而投靠吐蕃,十一载正月初一,吐蕃正式册封阁罗凤为“赞普钟南国大诏”,意即吐蕃赞普之弟云南国王。从此,南诏与吐蕃结盟,共同反对唐廷,成为唐朝严重边患。

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唐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七万大军再次进讨南诏。南诏采用诱敌深入、坚壁不战的策略,使唐军兵疲粮尽,瘟疫流行,在还军途中被南诏军全歼,李宓被擒。杨国忠以启衅由己,失事地方又是自己所管,遂将此败军情由隐下,反报功奏捷,益大发其兵,分道讨伐。前后死于这场战争的唐朝士兵共计近二十万人。朝廷群臣明知此事的原委,但畏惧杨国忠之威,无人敢说,玄宗不知其中缘故,以为天下无事,曾向高力士说道:“朕在位四十余年,今已老矣,看来天下承平,不必劳心,今只将朝廷政事付托给宰相使之办理,边上军情付托给诸将使之防御,朕只恭己无为而已,夫复何忧。”高力士对他说:“陛下深居禁中,不知外面的事。臣闻云南自用兵以来,虽屡有捷报,其实丧了许多人马,都隐匿不闻。又各边节度使专制一方,坐拥强兵,威权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养成祸乱,一旦窃发,将至不可复救,何谓无忧也。”玄宗心里也有觉悟,所以说:“你且莫言,待我慢慢思量,再做区处。”次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再也无力顾及西南,阁罗凤趁机统一了云南。永泰元年(765年)南诏在柘东城立南诏德化碑,说明叛唐事非得已。

大历十四年(779年),阁罗凤去世,其孙异牟寻即位。十月,南诏、吐蕃联兵二十万分三路进犯西川,企图夺取成都。唐德宗派名将李晟率五千精兵南下,与驻川唐军配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并一鼓作气,把诏、蕃联军赶过大渡河。战后,南诏元气大伤,吐蕃却将惨败的罪责归咎于南诏,改封异牟寻为日东王,取消了双方兄弟之国的关系,置南诏于臣属藩邦的地位。从此,吐蕃年年向南诏征收重税,还占据了南诏的险要之地设立营堡,调遣南诏军队出兵助防,使南诏疲惫不堪,异牟寻对吐蕃强烈不满,在其清平官郑回的建议下,开始寻找机会重新归附唐廷。

贞元九年(793年),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分别前往内地,向唐王朝表示归附。这三批使者都安全到达了成都。十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唐德宗诏书,出使南诏。十年正月初五,异牟寻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会盟,结束了唐与南诏对峙隔绝四十余年的局面。

点苍山会盟后,异牟寻派人先杀吐蕃在南诏的使者,然后乘吐蕃征调南诏军助其攻打回鹘之机,突然袭击,大破吐蕃。南诏收复了铁桥以东城堡十六座,俘吐蕃十余万人,擒其王五人,与唐南北策应,使吐蕃处于钳形包围中,既不敢东犯河湟,又不能南侵云南,扭转了唐王朝在西南、西北边疆的被动局面。

元和十一年(816年),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杀劝龙晟,立其弟劝利晟为王,独揽大权。太和三年(829年),王嵯巅背盟毁约,起兵叛唐,南诏军很快攻入成都外城,掳掠成千上万能工巧匠和无数金银财宝而回。四年末,南诏遣使入朝谢罪,与唐廷继续保持臣属关系。

【原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秋九月戊午,册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 [1] 。归义之先本哀牢夷,地居姚州之西,东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 [2] 。蛮语谓王曰诏 [3] 。先有六诏,曰蒙舍,曰蒙越,曰越(折)[析],曰浪穹,曰样备,曰越澹,兵力相埒,莫能相一,历代因之,以分其势 [4] 。蒙舍最在南,故谓之南诏 [5] 。高宗时,蒙舍细奴逻初入朝 [6] 。细奴逻生逻盛,逻盛生盛逻皮,盛逻皮生皮逻阁 [7] 。皮逻阁浸强大,而五诏微弱 [8] 。会有破渳河蛮之功,乃赂王昱,求合六诏为一 [9] 。昱为之奏请,朝廷许之,仍赐名归义 [10] 。于是以兵威胁服群蛮,不从者灭之,遂击破吐蕃,徙居大和城 [11] 。其后卒为边患 [12]

【注文】

[1] 唐(618—907年): 朝代名。公元618年,由唐高祖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建梁,唐朝灭亡。唐朝共历二十二帝,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期又形成“开元盛世”,其间还涌现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曾于公元690—705年改唐为周,定都洛阳,改称神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疆域辽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还是一个开放的帝国,声誉远被海外,与许多国家均有来往,对中国历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玄宗(685年—762年): 即李隆基,唐睿宗第三子,母昭成窦皇后(窦德妃),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死韦皇后,拥其父李旦即位,被立为太子。李隆基在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年号为开元。唐玄宗在位时使用过三个年号:先天、开元、天宝。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致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次年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即位,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病死,终年78岁。庙号玄宗。 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开元,唐玄宗自713年至741年间所使用的年号。 册: 册命。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王妃或各王的命令。 南诏: 古国名。也叫鹤拓、龙尾、苴咩、阳剑。是唐代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唐初为蒙舍诏,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细奴逻建大蒙政权,以巍山(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为首府。开元年间,其王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迁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西)。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心地区农业、手工业发达。使用奴隶劳动。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技术。部分采用了唐朝政治制度。曾多次派遣贵族子弟赴成都、长安学习,统治集团通用汉文。佛教流行。后期向封建社会转化。历传十三王,十王受唐册封。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为贵族郑买嗣所灭。 蒙归义: 南诏开国之主,因依附唐朝,受唐玄宗赐名归义。在世期间,武力吞并了滇西其他五诏,建立了以巍山为中心的大蒙国,后迁都大理。 云南: 云南郡本属云山县,蜀国刘氏建兴二年置郡。自唐戎州开边县南七十里至曲州,再二千五百里至云南城。

[2] 先: 先人,家族或民族的较早的一代或几代。 哀牢夷: 古族名。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东汉设哀牢、博南二县。在今云南保山市北。 姚州: 今云南姚安北。 交趾: 今越南北部。 吐蕃(bō): 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7至9世纪时在青藏高原建立。是由雅隆农业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奴隶制政权。吐蕃是唐人对这一政权的称谓。

[3] 蛮: 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为蛮。 谓: 称为,叫作。

[4] 先: 古代的,先前的。 六诏: 《资治通鉴考异》注:“《新书》‘六诏曰蒙巂(xī)、越析、浪穹、邆(téng)晱(shǎn)、施浪、蒙舍’”。本文所写六诏名系根据窦滂《云南别录》。 折: 《资治通鉴》中为“析”字,“折”字当误。 兵力: 军队实力。 埒(liè): 同等。 莫: 不。 一: 作动词,统一。 因: 沿袭。 势: 势力。

[5] 最在南: 在最南面。 故: 所以。

[6] 细奴逻: (617—674年)南诏王。649—674年在位。姓蒙氏,又名龙独罗,乌蛮族。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称王,以巍山(今云南巍山境)为首府。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遣其子逻盛至京师。唐授细奴逻为巍州刺史。 初: 开始。 入朝: 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7] 细奴逻生逻盛等句: 《资治通鉴考异》载,《新传》“蒙氏父子以名相属,细奴逻生逻盛炎,逻盛炎生炎阁。武后时,逻盛炎身入朝,妻方娠,生盛逻皮,喜曰:‘我又有子,虽死唐地足矣。’炎阁立,死。开元时,弟盛逻皮立,生皮逻阁,授特进,封台登郡王。炎阁未有子时,以阁罗凤为嗣,及生子,还其宗,而名承阁遂不改。”按,逻盛炎之子盛逻皮,岂得云以名相属?既有炎阁,岂得云“我又有子,虽死唐地足矣”?今从《旧南诏传》及《杨国忠传》《云南别录》。 皮逻阁: (697—748年)南诏第四世王。公元728—748年在位。唐开元年间统一六诏,击败吐蕃,迁治太和城。在南诏的早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封皮逻阁为“越国公”,赐名归义。入朝于唐,受封为“云南王”。

[8] 浸: 逐渐。 微: 衰败。 弱: 衰弱。

[9] 会: 恰巧,正好。 渳河: 渳同“洱”,渳河即西洱河,一称洱河,源出云南省西部洱海,经下关天生桥到平坡入漾濞江。 功: 功劳。 乃: 于是。 赂(lù) :贿赂。 王昱: 当时任剑南节度使。

[10] 奏请: 上奏,请示。 朝廷: 借指帝王。 许: 应允。 仍: 依然,照旧。 赐名: 君王赠以名号。

[11] 于是: 自此。 兵: 武力,战争。 服: 动词,服从,此处使动用法。 从: 顺从,跟从。 遂: 接着。 徙(xǐ): 迁移。 大和城: 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县太和村西。

[12] 卒: 终于。 边患: 边境遭到侵犯的祸患。

【译文】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秋九月戊午(二十三日),册封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蒙归义的祖先本是哀牢夷人,居住在姚州的西边,东南与交趾相接,西北与吐蕃相接。蛮语言称王为诏。以前有六个诏,名为蒙舍、蒙越、越析、浪穹、样备、越澹,他们的军队实力相当,不能统一,历代沿袭,以此来分散他们的势力。蒙舍在最南部,所以称为南诏。唐高宗(李治)时,蒙舍王细奴逻开始谒见天子。细奴逻生子逻盛,逻盛生子盛逻皮,盛逻皮生子皮逻阁。皮逻阁时南诏逐渐强大,而其余五诏力量衰微。恰巧皮逻阁立有击败渳河蛮的功劳,于是他贿赂王昱,请求把六诏合而为一。王昱为他向朝廷奏请,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仍然赠皮逻阁以归义的名号。自此他用武力威胁来使各个蛮族部落服从,有不服从的就将其消灭,接着又击败了吐蕃,移居到大和城。以后终于成为唐边境遭到侵犯的祸患。

【原文】

天宝七载 [1] ,云南王归义卒,子阁罗凤嗣,以其子凤迦异为阳瓜州刺史 [2]

【注文】

[1] 天宝七载: 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天宝,唐玄宗自742至756年间所使用的年号。载,年。

[2] 云南王归义卒句: 南诏王父子相继,其子必以父号下一字冠于己所号之上。归义本号皮逻阁,帝赐名归义。其子号阁罗凤,是以“阁”字冠其号之上。阁罗凤之子号凤迦异,是以“凤”字冠其号之上。其后至丰祐才改变旧俗。 卒: 死。 阁罗凤(712—779年): 南诏王。748—779年在位。皮逻阁之子。因屡受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于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年)发兵袭杀张虔陀。次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发兵攻太和城,被其大败于西洱河,自此称臣于吐蕃。吐蕃封他为“赞普钟”号东帝。十三载,又大败李宓所帅军于太和城,安史之乱中又乘机攻陷巂州等地,统一西南广大地区。在位期间,任用汉人郑回为清平官,以汉文教贵族子弟,建立各项制度,使南诏成为我国西南方的强大政权。 嗣: 继承。 阳瓜州: 隋炀帝时为郡县二级制。唐高祖又改郡为州。全国共有三百几十个州。以后中国历朝不再设郡。唐代的大州称为府,仍为州级。自从在边境设立节度使后,节度使发展成为州之上、道之下的行政区。唐朝设置阳瓜州,以蒙巂诏王世袭阳瓜州刺史。 刺史: 官名。西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以六条察问郡县,本为监察官性质,其官阶低于郡守。隋初撤销郡,只有州、县两级,州的长官,除雍州称牧外,余均称刺史。

【译文】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云南王归义去世,他的儿子阁罗凤继位,让他的儿子凤迦异担任阳瓜州刺史。

【原文】

九载 [1] 。杨国忠德鲜于仲通,荐为剑南节度使 [2] 。仲通性褊急,失蛮夷心 [3] 。故事,南诏常与妻子俱谒都督,过云南,云南太守张虔陀皆私之 [4] 。又多所征求,南诏王阁罗凤不应,虔陀遣人詈辱之,仍密奏其罪 [5] 。阁罗凤忿怨,是岁,发兵反,攻陷云南,杀虔陀,取夷州三十二 [6]

【注文】

[1] 九载: 天宝九载,公元750年。

[2] 杨国忠(?—756年): 唐朝权臣。本名钊,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杨贵妃堂兄。天宝初年,贵妃受宠,因此由监察御史升为侍御史,赐名国忠。不久,兼领十五个以上的职务,权势日盛。推荐鲜于仲通、李宓,两次讨伐南诏,在中原地区大肆征兵,征战中丧师二十万。隐其败状,以捷书上闻。李林甫死,代为右相,兼吏部尚书,又兼领四十余职。专判度支、吏部,结党营私,货赂公行。为巩固权势,与安禄山的矛盾日益加剧。后安禄山举兵叛变。及哥舒翰守潼关,诸将都认为利在守险,不利出战,他以哥舒翰持兵在外,恐其图己,强其速战。哥舒翰不得已出战被擒。潼关不守,他与玄宗仓皇逃往蜀地,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被士兵杀死。 德: 恩惠。此处作动词,意动用法。 鲜于仲通(693—755年): 名向,渔阳(今天津蓟州)人,寄籍新政(今四川南部东南)。唐玄宗天宝初年,杨钊(国忠)从军于蜀,贫不能归,他特加周济,并荐于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送归长安。杨国忠当权,荐他为剑南节度使。天宝十载(751年)他率兵进攻南诏,大败于泸南(今云南姚安境),丧师六万,从此南诏归附吐蕃。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功,荐为京兆尹。后被贬。 荐: 推举,介绍。 剑南: 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升剑南支度营田处置兵马经略使置,为玄宗时十节度使之一。治所在益州(今成都市)。领昆明军及益、彭、蜀、汉、眉、绵、梓、遂、邛、剑、荣、陵、嘉、普、资、巂、黎、戎、维、茂、简、龙、雅、泸、合二十五州,约当今四川省中部地区。其后辖境屡有扩大。至德二年(757年)分置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 节度使: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睿宗景云中(710—711年),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始有节度使的称号。玄宗天宝初,沿边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之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本身并兼任所驻在之州刺史。

[3] 性: 性格。 褊(biǎn)急: 气量狭小,性情急躁。 失: 失去。 蛮夷: 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心: 人心,这里指拥戴。

[4] 故事: 过去的惯例。 俱: 一同。 谒: 谒见,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都督: 地方军政长官。都督诸州军事,始见于曹丕即魏王位时,以曹真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后渐多,偶有兼领刺史者。西晋初,都督知军事,刺史治民。惠帝时遂兼任。自此都督诸州军事常兼驻地的州刺史,并总揽本地区军民之政。南北朝沿袭。东魏、北齐时,此职为“行台”取代,虽仍有都督诸州军事之官,并不多设。北周及隋,改为总管。唐初为总管,旋改大都督、都督。大都督多由亲王遥领,边地重镇,另加旌节,称节度使。景云二年(711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后至辛亥革命前无以都督为地方军政长官者。 太守: 官名。战国时为对郡守的尊称。西汉时始为郡守的正式官名。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改郡守为太守。魏、晋、南北朝唯北周称郡守,余均以太守为郡长官。隋大业中及唐天宝年间,改州为郡,官名也称太守。汉太守秩二千石,总管行政、财赋、刑狱,军队虽有都尉,仍归太守控制。佐官(丞、尉、长史)由朝廷任命,属吏(功曹、主簿等)自行辟任。属吏与太守谊同君臣,属吏每称郡府为“本朝”“郡朝”“府朝”。东汉末设州牧后,太守受州牧管辖,权力缩小。因战乱频仍,太守多加将军、都督等官,军事职能加强。西晋末,中原丧乱,太守带将军号者更多。南北朝设州渐多,郡的辖境随之缩小。隋文帝废郡存州,以刺史代太守,罢地方官自辟佐吏之权。隋炀帝废州存郡,唐初复隋开皇之制,玄宗天宝再废州存郡。隋、唐州郡、刺史太守名义屡变,实质并无区别。及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改郡为州后,太守不再为正式官名。 私: 奸污。

[5] 多所: 很多,许多。 征求: 征敛需索。《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作“求丐”。 应: 答应,允许。 遣: 派遣。 詈(lì) :骂。 辱: 辱骂,使受到羞耻。 仍: 还。 密奏: 秘密奏知。

[6] 忿怨: 愤怒,怨恨。 是岁: 这年。 发兵: 调派军队出征作战。 反: 反叛。 取: 攻克,强夺。 夷州三十二: 西南夷三十二个州。

【译文】

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年)。杨国忠为了答谢鲜于仲通给的好处,推荐他为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气量狭小,性情急躁,失去蛮夷各族的人心。按照过去的惯例,南诏王常常与妻子一同来觐见都督,经过云南时,云南太守张虔陀都要奸污他们的妻子。又勒索财物,南诏王阁罗凤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张虔陀就派人辱骂他,还秘密奏报他的罪行。阁罗凤很愤恨,这年,他发动军队反叛唐朝廷,攻陷了云南郡,杀掉张虔陀,强夺原归附于唐的西南夷三十二个州。

【原文】

十载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1] 。时仲通将兵八万,分二道出戎、巂州,至曲州、靖州 [2] 。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 [3] 。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 [4] 仲通不许,囚其使 [5] 。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6]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7] 。阁罗凤敛战尸筑为京观,遂北臣于吐蕃 [8] 。蛮语谓弟为“钟”,吐蕃命阁罗凤为赞普钟,号曰东帝,给以金印 [9] 。阁罗凤刻碑于国门,言己不得已而叛唐,且曰:“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赏,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 [10]

【注文】

[1] 十载: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 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句: 《资治通鉴考异》载《杨国忠传》:“南蛮质子阁罗凤亡归不获,帝怒,欲讨之。国忠荐阆州人鲜于仲通为益州刺史,令帅精兵八万讨南蛮。”《南诏传》:“七年,蒙归义死,诏阁罗凤袭云南王”,不云尝为质子亡归也。九年,姚州自以张虔陀侵之故反,时鲜于仲通已为益州长史。《杨国忠传》与《南诏传》相违。新、旧《唐书》皆如此,恐误。 讨: 征伐,发动攻击。 大败: 在军事对抗中遭受惨重的失败。 泸南: 泸水之南。今云南姚安境。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置长城县,属姚州。天宝初年更名为泸南县。

[2] 时: 当时。 将兵: 指挥军队。 分二道: 一道出戎州,一道出巂州。自戎州开边县西行七十里至曲州,自巂州西南行八百里渡泸水。 戎、巂(xī)州: 即戎州、巂州。戎州治所在今宜宾市。辖五县:僰道、义宾、开边、南溪、归顺。属梁州。古僰国。秦军破滇,通五尺道,至汉武帝建元六年,遣唐蒙发巴、蜀卒通西南夷自僰道抵牂牁,凿石开道,二十余里,通西南夷,置僰道县,属犍为郡。李雄窃据,此地空废。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先铁讨定夷獠,从此设立戎州,先铁为刺史,以后不改。巂州:治所在今西昌。秦、汉时为邛都国。汉武帝时,以邛都之地为越巂郡,属益州,领十五县。魏晋时当地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统治时降时叛。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于巂城置严州。隋开皇六年(586年),改为西宁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巂州。唐朝沿袭。唐至德二年(757年)陷于吐蕃,贞元十三年(797年)被节度使韦皋收复入唐。唐时辖七县:越巂、西泸、苏祁、台登、邛部、昆明、会川。 曲州: 州名。本隋之恭州,古朱提之地。唐武德八年(625年)更名曲州。治所在朱提(今云南昭通)。辖境相当今昭通、鲁甸一带。天宝中地入南诏,徙置于今四川宜宾安边镇西南七十里,唐末废。 靖州: 隋属协州,古夜郎地。武德初年分协州置靖州。

[3] 遣使: 派遣使者。胡注《资治通鉴》中无此二字。 谢罪: 认错、道歉。 请: 请求。 还: 归还。 俘掠: 俘获掠夺。 城: 动词,筑城。天宝九载南诏攻陷云南城,必有夷毁之处,因此阁罗凤请求筑城以谢罪。 去: 离开。

[4] 且: 并且。 今: 现在。 大兵: 人数多、声势大的军队。 压境: 逼近边境。 若: 如果。 将: 副词,就要。 归命: 这里指归顺。

[5] 囚: 囚禁。

[6] 士卒: 旧指士兵。 仅以身免: 指没有被杀或只身逃出了险境。

[7] 掩: 遮盖。 状: 情形,状况。 仍: 仍旧。 叙: 评定等级、次第,按功提升。

[8] 敛: 收拢,聚集。 筑: 修建。 京观: 古代战争,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的尸体,封土成高冢,称为京观。 遂: 于是,就。 北: 向北。 臣: 动词,臣服。

[9] 命: 给予(名称等)。 赞普: 吐蕃王号。赞,雄强之意。普,男子。 号: 宣称,称号。 金印: 旧时帝王或高级官员金质的印玺。

[10] 国门: 指边境。 不得已: 不能不如此,违背心意去做。 叛: 背叛过去的立场或集团而投靠敌对一方,或采取敌对活动。 事: 服侍。 封赏: 古时帝王把官爵或财物奖给臣下。胡注《资治通鉴》作“封爵”。 后世: 所有相继的世代。 容: 允许。 复: 再。 归: 返回。 当: 应该。 示: 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表示。 本心: 本来的心愿。

【译文】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夏季四月壬午(三十日),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伐南诏,被南诏在泸南打得大败。当时鲜于仲通率领八万军队分两路从戎州、巂州出发,到曲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派遣使者前来谢罪,请求归还所俘获掠夺的东西,把云南城修缮好后离开,并且说:“现在吐蕃重兵逼近边境,如不答应我,我就将归顺吐蕃,云南就不归唐朝所有了。”鲜于仲通没有答应,囚禁了他的使者。进军到西洱河,与阁罗凤交战,唐军大败,士兵死了六万人,鲜于仲通仅只身逃脱。杨国忠掩盖了他失败的情况,仍旧给他按战功评定。阁罗凤收拢聚集战死者的尸体修建成京观,于是北向吐蕃称臣。蛮语称弟弟为“钟”,吐蕃给予阁罗凤为“赞普钟”的名号,号为“东帝”,给他金印。阁罗凤在边境刻石立碑,说明自己不得已背叛唐朝,并且说:“我们世世代代侍奉唐朝,接受他们的官爵和财物,后代如能允许再返回唐朝,应当把此碑指给唐朝使者看,使他们知道我的叛唐不是出自本来的心愿。”

【原文】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1]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2]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3] 。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 [4] 。时调兵既多,国忠奏先取高勋 [5]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6]

【注文】

[1] 制: 帝王的命令。 大募: 大规模招募。 两京: 即西京、东京,指长安、洛阳。 河南、北: 河南,禹贡及周礼职方属豫州,也叫荆河州。春秋为周畿内及宋、卫、郑、许、陈、蔡诸国地,兼秦、晋、楚之疆。战国为东、西周及韩、赵、卫国地。秦置三川、颍川、南阳、砀四郡。汉分属司隶及豫、衮、冀、荆四州,东汉都洛阳,移司隶来治。三国魏通称司隶为司州。晋太康元年(280年),遂定名为司州。永嘉后刘聪、石勒先后据于此。义熙中刘裕克复,仍置司州,景平后入北魏,置为洛州,太和中移都洛阳,复为司州。隋置河南道行台,后建东都,改诸州为河南、荥阳、梁郡、襄城、颍州、汝南、淮阳、弘农、淅阳、南阳、淯杨、淮安、魏郡、汲郡、河内、弋阳等郡。唐分属都畿采访使,河南、河北、淮南、山南东道。河北,舜时分冀州为幽州。禹贡冀衮之域。周礼职方氏,东北为幽州。春秋为燕、晋、卫、齐诸国地。战国为燕、赵、齐、魏四国地。秦置上谷、渔阳、邯郸、巨鹿、东郡等郡,并分得右北平、辽西各郡地。汉为幽、冀、衮三州地。东汉建安中,省幽州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幽州。晋兼属司州。永嘉后石氏、慕容氏、苻氏先后据此。北魏为幽、冀二州,又增置定、相、平、安、瀛、燕、沧、殷、南营等九州。隋置幽州总管府,后改为涿郡、上谷、渔阳、北平、安乐、河间、博陵、恒山、信都、赵郡、襄国、武定、清河、武阳、渤海等郡。唐分属河北道。 击: 攻打。

[2] 闻: 听说。 多: 表示数量大,与“少”相对。 瘴疠: 指亚热带潮湿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十八九: 十有八九。指绝大多数。 莫肯: 不肯,不愿。 应募: 响应招募。

[3] 御史: 为监察之官,约自秦始。《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曹魏增殿中侍御史。晋又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北朝魏、齐沿设检校御史,隋改为监察御史。隋又改殿中侍御史为殿内侍御史。炀帝省殿内侍御史员数,增监察御史员数,又一度增设从九品的御史。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道: 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名。唐代分全国为十道,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后来的省。 捕: 捉拿。 枷: 旧时套在罪犯脖子上的刑具,用木板制成。 诣: 到。 所: 处所,地方。

[4] 旧制: 旧的制度。 勋: 特别大的功劳。 免: 免除。 役: 服兵役。

[5] 既: 已经。 奏: 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6] 行者: 出行的人。 愁怨: 忧愁怨恨。 父母妻子: 父亲、母亲、妻子、孩子。 所在: 处处。 振: 震动。 野: 民间,与朝廷相对。

【译文】

玄宗下诏大批招募两京及河南、河北士兵攻击南诏。人们听说云南一带多流行恶性疟疾等传染病,不及交战士兵就要死掉十之八九,不愿响应招募。杨国忠派遣御史分别到各道捕捉壮丁,用枷锁锁至军队所在地。按照旧的制度,百姓中有功者可免除服兵役。当时调兵的量多,杨国忠上奏皇帝请求先征发功劳大的人。自此应征出发的人忧愁怨恨,父母妻子孩子送别亲人,民间到处是哭声。

【原文】

十一载夏六月甲子 ,杨国忠奏吐蕃兵六十万救南诏,剑南兵击破之于云南,克故隰州等三城,捕虏六千三百,以道远,简壮者千余人及酋长降者献之 [1]

【注文】

[1] 十一载夏六月甲子句: 《资治通鉴考异》载,《实录》:“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剑南节度使杨国忠破吐蕃于云南,拔故隰州等三城,献俘于朝。”《唐历》:“国忠上言破吐蕃于云南,拔故洪州等三城。”按,国忠时在长安,盖剑南破吐蕃,以国忠领节制,故使之上表献俘耳。时国忠已为大夫,云中丞,误也。隰州,从《实录》。 十一载: 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 救: 援救。 克: 战胜、攻下。 隰(xí)州: 州名,隋开皇五年(585年)改西汾州置。治所在隰川(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石楼、隰县、永和、蒲县、大宁和孝义西南部地区。 捕虏: 俘获。 以: 介词,引入相关的原因等。 简: 通“柬”,选择。 酋长: 部落的首领。 献: 恭敬庄严地送给。

【译文】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夏六月甲子日,杨国忠奏报吐蕃出兵六十万援救南诏,剑南兵在云南击败了援军,攻取了原来的隰州等三城,捕获俘虏六千三百人,由于路远,选择强壮的人一千多人及投降的酋长献给朝廷。

【原文】

十三载夏六月,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 [1] 。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太)[大]和城,闭壁不战 [2] 。宓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十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 [3] 。杨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 [4] 。益发中国兵讨之,前后死者几二十万人,无敢言者 [5] 。上尝谓高力士曰:“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 [6] 力士对曰:“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 [7] ?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谓无忧也 [8] ?”上曰:“卿勿言,朕徐思之 [9] 。”

【注文】

[1] 十三载: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 侍御史: 官名。汉沿秦置。受命御史中丞,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时受命执行办案、镇压农民起义等任务,号为“绣衣直指”。东汉宣帝曾召侍御史二人治书,后别置治书侍御史。侍御史分掌令曹、印曹、供曹、尉马曹、乘曹。魏晋南北朝时,曹数时有增减,但均不止五曹,治书侍御史也分掌各曹,与汉制不同。北朝魏、齐必对策高第者方能补御史官。唐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而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总为御史台之成员。历代多因之。侍御史掌纠举百官、入阁承诏、知推弹公廨、杂事等事,以知杂事最忙。侍御史,一般可称为侍御。 留后: 官名。唐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不服朝命,遇事或年老不能任事,常以其子弟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也有称观察留后的,事后多由朝廷补行任命为正式的节度、观察使。也有士卒自推留后,事后强迫朝廷补行任命为正式节度使或观察使。 李宓(mì): 杨国忠领剑南节度使,以李宓为留后。

[2] 诱: 引诱。 深入: 进入到内部或中心。 大和城: 《新唐书》作“太和城”。 闭壁: 关闭城门。谓只守不战。

[3] 尽: 吃光用完,无半点剩余。 罹: 遭遇,遭受。 乃: 于是,就。 引: 带领。 没(mò): 覆没,军队被消灭。

[4] 隐: 隐匿。 更: 调换,改变。 捷: 战胜。 闻: 消息。

[5] 益: 更加。 发: 派出,送出。 中国: 古时通常泛指中原地区。 讨: 讨伐。 几: 几乎,近乎。

[6] 上: 君主,皇帝。 尝: 曾经。 谓: 说。 高力士(684—762年): 唐宦官。高州良德(今广州高州东北)人。本姓冯,唐玄宗时知内侍省事,晋封渤海郡公,四方奏事都经他手,权力极大。安史之乱时,随玄宗到四川。上元元年(760年)被放逐到巫州,两年后赦归,病死途中。 朕: 皇帝自称。 朝事: 朝廷的政事。 付: 托付。 宰相: 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意为主宰,殷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唯辽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秦、汉以丞相或相国为宰相,御史大夫为副职。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献帝建安中,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魏初以汉之尚书台权大,将原魏王所属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监、令。魏、晋遂以中书监、令为宰相,而相国、丞相变为赠官,或为权臣篡夺之阶。吴始终设丞相,蜀汉初设丞相,后改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主国政。南北朝制度多变,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隋朝整理旧制,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尚书省本无改动,但因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不再除人,以左右仆射代为长官。太宗起又以中书令、侍中官高,不常授人,而以其他官职加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义,使执行宰相职务。高宗后,始以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宰相。后有官居左右丞相、中书令而实非宰相者。 边事: 边防事务。 夫复: 夫,发语词,无意义。复,又,再。

[7] 对: 回答。 臣: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丧师: 谓战败而损失军队。 边将: 防守边疆的将帅。 拥兵: 拥有军队。 盛: 充足。 陛下: 是臣子对君主的尊称,唐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 何以: 古文句式,意思是以何。用什么。 制: 管束。

[8] 祸: 灾祸,祸患。 不可: 不可能。 何谓无忧也: 胡注《资治通鉴》作“何得谓无忧也”。 何谓: 说什么,表示愤慨。

[9] 卿: 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对臣民的称呼。 勿: 不要。 徐: 缓慢。 思: 考虑。

【译文】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六月,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攻打南诏。阁罗凤引诱他深入到大和城,关闭城门不与之交战。李宓军的粮食已经吃完,士兵患恶性疟疾等传染病和饿死的有十之七八,李宓于是领兵撤退,蛮军追击他们,李宓被俘,全军覆没。杨国忠隐瞒了他的失败,改为捷报。更多地征发国内士兵讨伐南诏,加上之前鲜于仲通兵败时死的士兵一共死了近二十万人,没有人敢说话批评。玄宗曾对高力士说:“我现在老了,朝廷的政事托付给宰相,边境战事托付给诸位将领,还有什么可忧虑的!”高力士回答说:“我听说在云南多次因战败而损失军队,而且边境的将领拥有的军队太多,您将用什么管束他们?我担心一旦发生灾祸,不可再挽救,说什么没有忧虑呢?”玄宗说:“你不要说,我慢慢考虑一下。”

【原文】

肃宗至德元载 [1] 。南诏乘乱陷越巂会同军,据清溪关,寻传、骠国皆降之 [2]

【注文】

[1] 肃宗: 即李亨。唐玄宗第三子。公元756—762年在位。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灵武。在郭子仪和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洛阳。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拥立太子李豫,他忧惊而死。 至德元载: 至德,唐肃宗自756至758年使用的年号。至德元载,公元756年。

[2] 乘乱: 趁局势混乱。乘,趁着。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唐朝发生一系列大事,安禄山称帝叛乱,进攻潼关,唐军大败,玄宗弃长安西逃,至马嵬驿,将士杀死杨国忠,李亨弃玄宗奔灵武,当年七月在灵武称帝,是为肃宗。 陷: 攻破。 越巂: 地名,在四川西昌东南。今作越西。 会同军: 今四川会理西。在越巂会川县,处泸津关要塞。 据: 占据。 清溪关: 在巂州界,自关而南七百二十里至巂州。《洪源志》:清溪关,在黎州西南界。 寻传: 即寻传蛮,唐时中国西南部族。因住在寻传地区而得名。唐初分布在今澜沧江上游以西至祁鲜山以东地带。唐天宝年间阁罗凤讨定。其俗无丝纩,跣足践履榛棘不为苦,持弓矢射豪猪,生食其肉,取其两牙双插髻旁为饰,又以猪皮为条系腰;每战斗,即以笼子笼头,状如兜鍪,南诏曾征之参与攻打唐安南都护府的战争。 骠国: 古代缅甸骠人在今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的国家。古称朱波,在永昌南二千里,距离长安一万四千里,北抵南诏(今云南德宏与缅甸交界地区),东接陆真腊(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一带),西接东天竺(今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等地),南至海。

【译文】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南诏乘唐朝内部动乱之机攻破越巂会同军,占据清溪关,寻传、骠国都向南诏投降。

【原文】

代宗大历十四年 [1] 。(秋九月)南诏王阁罗凤卒,子凤迦异前死,孙异牟寻立 [2] 。冬十月丁酉朔,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三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一出黎、雅 [3] 。曰:“吾欲取蜀以为东府。” [4] 西川节度使崔宁在京师,所留诸将不能御,虏连陷州县,刺史弃城走,士民窜匿山谷 [5] 。上忧之,趣宁归镇 [6] 。宁已辞,杨炎言于上曰:“蜀地富饶,宁据有之,朝廷失其外府十四年矣 [7] 。宁虽入朝,全师尚守其后,贡赋不入,与无蜀同 [8] 。且宁本与诸将等夷,因乱得位,威令不行 [9] 。今虽遣之,必恐无功 [10] 。若其有功,则义不可夺,是蜀地败固失之,胜亦不得也。愿陛下熟察 [11] 。”上曰:“然则奈何 [12] ?”对曰:“请留宁,发朱泚所领范阳戍兵数千人杂禁兵往击之,何忧不克 [13] ?因而得内亲兵于其腹中,蜀将必不敢动,然后更授他帅,使千里沃壤复为国有,是因小害而收大利也 [14] 。”上曰:“善 [15] 。”遂留宁。

【注文】

[1] 代宗 :762—779年在位。唐肃宗长子。名李豫,初名俶(chù)。封广平王,与郭子仪收复两京。为太子时,李辅国专权,李豫对此非常愤恨,即位以后,派人进入李辅国家将其刺杀。田间作物还是青苗之时,即向民间征税,称“青苗钱”。他统治期间,中央软弱无力,藩镇跋扈。在位共十七年,庙号代宗。 大历: 唐代宗自766至779年使用的年号。

[2] 异牟寻: (754—808年)南诏王。779—808年在位。阁罗凤之孙。在位期间仍用郑回为清平官,实行弃蕃归唐政策,击败吐蕃,进一步加强了与唐朝的联系,去吐蕃所立帝号。贞元十年(794年)唐册封为南诏王。 立: 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

[3] 朔: 农历每月初一。 合兵: 几支军队联合在一起。 入寇: 入侵。 茂州: 州名。唐改汶山郡置,治所在汶山(今茂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南一百七十里处,汉初为冉駹(máng)国地,汉武帝置汶江县,为汶山郡治。晋移郡治汶山,改县名为席阳。东晋废。隋复置汶山县。唐置茂州。 扶: 扶州,古邓至地,后周天和中,置扶州。唐改同昌郡置,属江南道,治同昌(或为同昌郡),后属吐蕃,故废。今甘肃文县西有扶州镇,即故州治所。 文: 文州,汉阴平之地,隋为曲水县,唐武德三年(620年)置。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一带。 黎: 黎州,北周天和三年(568年)置州。隋废。武周大足元年(701年)复置。治所在汉源(今四川汉源北)。 雅: 雅州,隋仁寿四年(604年)置州,因境内雅安山得名。治所在严道(今雅安)。唐辖境相当今四川雅安、名山、荣经、天全、芦山、小金等县地。

[4] 蜀: 古梁州地,自昔为蜀国,为秦所灭,置蜀郡。汉因之,治成都。东汉益州蜀郡,治成都。三国蜀汉定都于此。晋初为成都国,不久又改为益州蜀郡,治成都。南朝宋、南朝齐因之。隋梁州蜀郡,治成都。唐改成都府。 东府: 府,官署。东府,东边的官署。

[5] 西川节度使: 管成都府、彭州、蜀州等二十六州,一百一十二县。成都府为其理所。西川,唐方镇名。为剑南西川的简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分剑南节度使西部地置。治所在成都府(今成都市)。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成都府及彭、蜀、汉、眉、嘉、邛、简、资、茂、黎、雅以西诸州,约当今四川成都平原及其以北以西和雅砻江以东地区。 崔宁: 卫州人。宝应初蜀乱,崔宁为利州刺史,转汉州刺史。受宰相杜鸿渐的推荐,为成都尹。历任西川节度使。崔宁在蜀经营甚久,兵力逐渐强盛,已不为唐朝廷所制。大历末年入朝,宰相杨炎与他有私人恩怨,担心他回到蜀地不能为朝廷所制,说服德宗罢免他在蜀的官职。后来崔宁担任灵州大都督。朱泚反叛唐朝时,使用反间计,使唐以为崔宁谋反,遂将其缢杀。 京师: 帝王的都城。 御: 控制,约束以为己用。 虏: 敌人。 弃城: 抛弃城池。 走: 离开。这里指逃跑。 士民: 泛指百姓。 窜: 逃奔,伏匿。 匿: 隐藏。

[6] 趣: 催促。 镇: 军事上的重要地方。

[7] 辞: 告别。 杨炎: 字公南。文藻雄丽,豪爽尚气。擅长以片言只语改变别人的主意。唐德宗时拜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作“两税法”改变租庸调制,有利于发展国家的经济。为人睚眦必报,罢相后,被赐死。后诏复平反,谥号平厉。 据有: 占据、占有。 外府: 京都以外的州郡官署称为外府。 矣: 文言助词,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了”。

[8] 虽: 即使。 师: 军队。 尚: 还。 贡赋: 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9] 且: 况且。 等夷: 同等。 得: 获取。 位: 职位,地位。 威令: 政令、军令。 不行: 不施行。

[10] 必: 一定。 恐: 恐怕。 无功: 没有成效。

[11] 亦: 也。 熟察 :熟,精审,仔细。察,明察。熟察,详察。

[12] 然则: 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奈何: 怎么办。

[13] 朱泚(742—784年): 唐幽州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初为幽州节度使朱希彩部将,受军众推为留后,被任为卢龙节度使。建中三年(782年)因其弟叛唐,他被免职。次年,泾原兵哗变,他被立为帝,国号秦,年号应天。兴元元年(784年)改国号为汉,不久兵败,逃奔至彭原(今甘肃庆阳南),为部将杀死。 范阳: 唐方镇名。即幽州,后兼卢龙。先天二年(713年)为防御奚、契丹而置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742年)改名范阳,为玄宗时边防十节度使之一。治所在幽州(今北京城西南)。约当今河北怀来、永清、北京市房山以东和长城以南地区。 戍兵: 驻扎在边防地的士兵。 杂: 掺杂。 禁兵: 即禁军。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 克: 攻下据点,战胜。

[14] 因: 因利趁便。 亲兵: 随身护卫的士兵,这里指禁兵。

[15] 善: 表示赞许。

【译文】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秋九月)南诏王阁罗凤去世,他的儿子凤迦异在此之前已经死了,他的孙子异牟寻继立为王。冬十月丁酉朔(初一日),吐蕃与南诏的军队合在一起共十万人,分三路入侵,一路从茂州出发,一路从扶州、文州出发,一路从黎州、雅州出发。说:“我想攻取蜀地作为东边的官署。”西川节度使崔宁在京城长安,所留各将不能抵御南诏的进攻,敌人接连攻陷州县,刺史丢下城逃走,百姓逃到山谷隐藏。代宗对此感到忧虑,督促崔宁返回本镇。崔宁已经辞行,杨炎对代宗说:“蜀地富饶,崔宁占有这个地方,使朝廷失去外府十四年了。崔宁即使入朝,全军还在蜀地把守,不向朝廷缴纳贡赋,和没有蜀地一样。况且崔宁和各位将领都一样,乘着变乱取得节度使之位,政令、军令不施行。现在即使派他去,恐怕一定没有成效。假如他能取得成功,那么从道义上来说就不能夺取他的职权,这是战争失败固然要失去蜀地,获得胜利也不能得蜀地。希望陛下详察。”代宗说:“那么怎么办呢?”杨炎回答说:“请留下崔宁,征发朱泚所统领的范阳守兵数千人掺杂禁兵一起前往攻打南诏,何必忧虑不会取胜呢?因利趁便得以把禁兵安置在他们的心腹之中,蜀地的将领一定不敢轻举妄动,然后改授其他将帅,使方圆千里的肥沃土地重新为国家所有,这是因小害而得大利啊!”代宗说:“好!”于是留下崔宁。

唐朝入云南交通路线示意图

【原文】

初,马璘忌泾原都知兵马使李晟功名,遣入宿卫,为右神策都将 [1] 。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 [2] 。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 [3] 。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 [4] 。李晟追击于大渡河外,又破之 [5] 。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6] 。吐蕃悔怒,杀诱导使之来者 [7] 。异牟寻惧,筑苴咩城,延袤十五里,徙居之 [8] 。吐蕃封之为日东王。

【注文】

[1] 初: 当初。 马璘(lín): 扶风人。自小失去父亲,流荡无业。武术精湛。开元末年,任金吾卫将军,因战功卓越,进迁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封扶风郡王。曾任泾原节度使达八年之久,任职期间敌人不敢来犯。大历中卒,谥号武。 忌: 嫉妒、憎恨。 泾原: 唐方镇名。大历三年(768年)置,治所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 都知兵马使: 在唐代节镇设置的武职僚佐,为节将所属的武职牙将。 李晟(727—792年): 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初在西北边镇为裨将,后调任右神策军都将。德宗时率军讨伐藩镇田悦、朱淘、王武俊的叛乱,朱泚叛据长安,他回师讨平,收复长安。任凤翔、陇右等节度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封西平郡王。贞元三年(787年)被解除兵权。 功名: 功绩和名声。 宿卫: 用军队来保卫。 神策: 即神策军。唐天宝十三载(754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临洮以西的磨环川置神策军,以成如璆(qiú)为军使。此“神策军”为地名,系军事据点。安史之乱时,如璆使部将卫伯玉将兵千余人入卫,屯于陕州。上元元年(760年),以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监其军。其时神策军旧地已为吐蕃所有,陕州为暂驻之地,且陕州另有节度使,故“神策军”仅为一支军队之名。卫伯玉与继任的郭英义离任后,观军容使统其军。广德元年(763年),代宗避吐蕃兵,逃往陕州。鱼朝恩率神策军及在陕州各军扈从,悉号神策军。事平后,神策军移屯京师。永泰元年(765年),分神策为左、右厢,始成禁军。贞元二年(786年)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置大将军、统军、将军及长史以下各官,如龙武、神武各军,又加置左右护军中尉各一人,以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任之,此后宦官领兵成为定制。其军衣粮较厚,诸军往往自请遥隶,称“神策行营”,众至十五万,势力在诸禁军之上,唐末,朱温尽杀宦官,神策军废。

[2] 将: 率领。 邠: 唐改新平郡置,属关内道。治新平(或为新平郡)。唐末李茂贞所据。 陇: 唐置,属关内道,治汧源(或为汧源阳郡)。 安邑: 在山西解县东北五十五里,汉安邑县地。北魏析置南安邑县。隋改安邑,属冀州河东郡。唐属河东道河中府。 曲环: 安邑人。喜兵法,善骑射。天宝年间跟随哥舒翰征讨吐蕃。授果毅别将。安史之乱时,守邓州,讨伐史朝义,平定河北,大历年间数次击败吐蕃,名声大震。累迁开府仪同三司,封晋昌郡王。死后赠司空。

[3] 东川: 唐至德二年(757年)分剑南为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东川治梓州(今四川三台),辖区在四川盆地中部。 江油: 今四川江油。汉、魏时为无人之地,晋始置平武县,隋改为江油县。 趣: 通“趋”,趋向,奔向。 白坝: 利州管下景谷县西北有白坝镇城。 山南: 山南道,唐贞观初置,在终南太华之南,故名。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达商华之山,统荆、襄、邓、唐、随、郢、复、均、房、峡、归、夔、万、忠、梁、洋、金、商、凤、兴、利、阆、开、果、合、渝、涪、渠、蓬、壁、巴、通、集等州。治襄州(今湖北襄阳),后分为山南东、西道。 破: 打败,打垮。

[4] 七盘: 指七盘岭。在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的交界处,上有七盘关,是川陕间重要关隘之一。 维: 维州,古羌地,昔姜维讨伐汶山羌即其地。隋置薛城戍。唐改置维州,属剑南道,治薛城(或为维川郡)。

[5] 大渡河: 在雅州庐山县。《太平寰宇记》:大渡河,自吐蕃界经雅州诸部落,至黎州东界,流入通望界,于黎州,为南边要害之地。

[6] 饥寒: 饥饿并且寒冷。 陨: 坠下。 崖谷: 山崖、山谷。

[7] 悔怒: 后悔、愤恨。 诱导: 劝诱教导,引导。

[8] 惧: 害怕,畏惧。 苴(jū)咩城: 即羊苴咩城,位于大理苍山中和峰下,在今大理古城及其以西地区。自泸州南渡泸水六百五十里,至羊苴咩城。《旧史》:羊苴咩城,南去大和城十余里,东北至成都二千四百里,去云南城三百里。该城原为“河蛮”所筑。南诏统“六诏”,征服大理各部,同时也统治了该城。异牟寻从太和城迁都于羊苴咩城,并重新加以修筑。唐大历十四年至元至元十一年(779—1274年),羊苴咩城一直是南诏大理国的国都。 延袤: 绵亘,绵延连续。 徙居: 迁居。

【译文】

当初,马璘嫉妒泾原都知兵马使李晟的功绩和声名,派他进入长安戍守京师,担任右神策都将。代宗征发禁兵四千人,派李晟率领,征发邠州、陇州、范阳士兵五千人,派金吾大将军安邑人曲环率领,来援救蜀地。东川派军队,从江油奔白坝,与山南兵会合攻击吐蕃、南诏,打败了他们。范阳兵追到七盘,又打败了吐蕃、南诏兵,然后攻占维州、茂州。李晟追击到大渡河外,又打败了他们。吐蕃、南诏的士兵饥寒交迫,坠入山崖峡谷而死的有八九万人。吐蕃非常后悔、愤怒,杀死诱导他们来的人。异牟寻感到害怕,修筑苴咩城,绵延十五里,迁居到那里。吐蕃封他为日东王。

【原文】

德宗贞元三年 [1] 。初云南王阁罗凤陷巂州,获西泸令郑回 [2] 。回,相州人,通经术,阁罗凤爱重之 [3] 。其子凤迦异及孙异牟寻、曾孙寻梦凑皆师事之,每授学,回得挞之 [4] 。及异牟寻为王,以回为清平官 [5] 。清平官者,蛮相也,凡有六人,而国事专决于回 [6] 。五人者事回甚卑谨,有过则回挞之 [7]

【注文】

[1] 德宗: 即李适。唐代宗子。779—805年在位。代宗时为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平定河北。在位期间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对藩镇势力采取裁抑政策。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他一度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从此对藩镇姑息迁就,并用宦官统率禁兵,宦官势力日盛。 贞元三年: 贞元,唐德宗自785—805年使用的年号。贞元三年,公元787年。

[2] 获: 俘获。 西泸: 西泸县,属巂州,本汉邛都县地,江左置宣化郡,隋废郡,置可泉县,天宝元年改名西泸。 令: 官名。战国、秦、汉时,县的行政长官称令。历代相沿。 郑回: 唐时南诏国清平官(宰相)。汉族。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天宝中举明经,授西泸县令。阁罗凤重其学识,赐号蛮利,使教王室子弟读书,授权可以责打生徒,威望非常高。异牟寻继位后,南诏深受吐蕃赋役之苦,他劝异牟寻叛吐蕃归唐,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双方在点苍山会盟,重归于好。

[3] 相州: 古州名,即今安阳。北魏置,北魏天兴四年(401年)以邺行台所辖六郡(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改设为相州。州治在邺城(在今安阳市近郊)。永熙三年(534年)冬十月,高欢立清河王子善见(时年11岁)为帝,改元天平,从洛阳迁都于邺,改相州为司州。武定八年(550年)七月,高洋灭东魏,改国号为齐,仍都邺城,司州为都畿。承光元年(577年)正月,周军破邺灭齐。周以司州为相州。 通: 了解,懂得。 经术: 经学。 爱: 爱惜。 重: 尊重,重视。

[4] 及: 和。 曾孙: 孙子的儿子。 师事: 拜某人为师或以师礼相待。事,侍奉、服侍。 每: 常常,经常。 授: 教,传给。 学: 学问。 得: 可以,能够。 挞(tà): 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 及: 等,到。 以: 用。 清平官: 南诏官名。相当于唐朝宰相,共六人,具体官名有:坦绰、布燮、久赞。继南诏之后的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大理均沿置。

[6] 相: 宰相。 凡: 共。 国事: 国家的重大事件(重大问题),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具体事情,尤指与政治有关的事。 专: 独自掌握和占有。 决: 断定,拿主意。

[7] 甚: 很,非常。 卑谨: 谦恭谨慎。 有过: 有过错。

【译文】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当初云南王阁罗凤攻占巂州,俘获西泸县令郑回。郑回,是相州人,了解经学,阁罗凤很爱惜和尊重他。他的儿子凤迦异和孙子异牟寻、曾孙寻梦凑都对他以师礼相待,郑回常常给他们传授学问,郑回可以鞭打他们。到异牟寻继承王位后,任命郑回为清平官。清平官,是蛮人的宰相,共有六人,而国家政事独由郑回决断。其余五个人侍奉郑回很谦恭谨慎,有过错郑回就鞭打他们。

【原文】

云南有众数十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地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 [1] 。回因说异牟寻复自归于唐,曰:“中国尚礼义,有惠泽,无赋役。” [2] 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 [3] 。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招抚境上群蛮,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 [4] 。皋奏:“今吐蕃弃好,暴乱盐、夏,宜因云南及八国生羌有归化之心招纳之,以离吐蕃之党,分其势。” [5] 上命皋先作边将书以谕之,微观其趣 [6] 。闰五月己未,韦皋复与东蛮和义王苴那时书,使诇伺导达云南 [7] 。六月,韦皋以云南颇知书,壬辰,自以书招谕之,令趣遣使入见 [8]

【注文】

[1] 众: 普通人,这里指民众。 每: 每一次。 寇: 侵略。 常: 时时,不止一次。 前锋: 先锋,先头部队。 赋敛: 田赋、税收。 重: 繁重。 数(shuò): 屡次,频数。 险要: 地势险峻而处于要冲的地位。 城堡: 城池堡垒。 岁: 每年。 征兵: 调集百姓服兵役。 助防: 帮助防守。 苦: 此处作动词,意动用法。

[2] 说(shuì):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 尚: 尊崇、注重。 礼义: 礼法、道义。 惠泽: 惠爱、恩泽。 赋役: 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3] 以为然: 以之为然,认为是这样。 致: 达到,实现。

[4] 韦皋(745—805年): 唐朝地方官。字城武,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参加平定朱泚叛乱有功,升为陇州(今甘肃陇县)刺史、奉义军节度使。贞元元年(785年)转任西川节度使。四年(788年)遣使与南诏通好,令其与吐蕃绝交,并屡败吐蕃。贞元末年,王叔文当政,他请兼领剑南三川,不得,于是上表请皇太子监国,使顽固派大壮声势,不久,暴病而死。 招抚: 招安,使归附。 潜: 秘密地。 因: 通过,由。 内附: 归附朝廷。

[5] 好: 友好。 暴乱: 武装骚乱。 盐: 盐州,本秦北地郡地。汉为昫(xù)衍县。西魏置五原郡,后改盐州,以近盐池为名。隋初废,炀帝改置盐川郡。唐复改盐州,属关内道,治五原。 夏: 夏州,唐改朔方郡置,属关内道,治朔方。 宜: 应当。 八国生羌: 指西南地区白狗君、哥邻君等八个部族。 归化: “入籍”的旧称。 招纳: 接纳。 离: 分开。 党: 这里指党羽、追随者。 分: 分开。 势: 力量。

[6] 作: 写。 书: 信。 谕: 旧时上告下的通称。也指告诉。 微: 伺察。 趣: 行动,作为。

[7] 闰: 中国的农历,两年或三年需要加一个月,所加的这个月称“闰月”,平均十九年有七个闰月。 东蛮: 即东谢蛮,古族名。唐代分布在今贵州东北。因其首领姓谢而得名。从事畲(shē)田耕作。无文字,刻木为契。宴聚则击铜鼓。贞观三年(629年)首领谢元深向唐朝贡。唐以其地置应州(今思南、德江一带),以谢元深为刺史,隶黔州都督府。 苴(jū)那时: 据《唐书·韦皋传》记载,(韦)皋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贞元初代张延赏为西川节度使,初云南蛮羁附吐蕃,其盗塞必以蛮为乡道,皋计得云南,则斩敌右支,乃使招徕之,稍稍通西南裔。明年,蛮大首领以王爵让其兄子乌星,始乌星幼,摄领其部,故请归爵。皋上言,礼让行于殊俗,则怫戾者化,愿皆封以示褒进。诏可,以为顺政王。 诇(xiòng): 反间为诇。 伺: 探察,侦候。 导: 传递。 达: 到。

[8] 颇: 很,相当。 知书: 指人有修养。知,懂得。 趣: 赶快。 入见: 入朝觐见。

【译文】

云南有民众数十万,吐蕃每次进犯内地,常常以云南为前锋,对南诏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又夺取南诏的险要之地建立城池堡垒,每年征兵帮助防守,云南民众感到很痛苦。郑回趁机劝说异牟寻自己重新归顺唐朝,说:“中国崇尚礼义,对我们有所恩惠,不征收赋税不征发徭役。”异牟寻认为是这样,但自己没有与唐沟通的渠道,这样一共过了十多年。到西川节度使韦皋到边镇镇守时,招抚边境上蛮人各部,异牟寻暗中派人通过蛮人向他表示要求归顺唐朝。韦皋上奏说:“现在吐蕃和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在盐州、夏州制造武装骚乱,应当乘云南及八国生羌有归顺之心时接纳他们,用来分离吐蕃的党羽,分散吐蕃的势力。”德宗命令韦皋先以边将的名义写信给他说明招抚之意,暗中观察他们的动向。贞元三年(787年)闰五月己未(初七日),韦皋又写信给东蛮和义王苴那时,让他派暗探传达到云南。六月,韦皋认为云南很有修养,壬辰(十一日),亲自写信向他表明招抚之意,让他赶快派遣使者入朝觐见。

【原文】

四年夏四月,云南王异牟寻欲内附,未敢自遣使,先遣其东蛮鬼主骠旁、苴梦冲、苴乌星入见 [1] 。五月乙卯,宴之于麟德殿,赐赉甚厚,封王给印而遣之 [2]

【注文】

[1] 四年: 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 欲: 想要。 鬼主: 唐宋时分布在中国西南边境部落首领的称号。其俗尚鬼,称王祭者为鬼主,故称其酋长号都鬼主。 苴梦冲: 据《唐书·韦皋传》记载,云南款边求内属,约东蛮鬼主骠旁、苴梦冲等绝吐蕃盟,诏以梦冲为怀化王,而梦冲复与吐蕃盟,皋使别将苏危召之诘其叛,斩于琵琶川。

[2] 宴: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 麟德殿 :是大明宫的国宴厅,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664—665年),毁于唐僖宗光启年间(886年)。 赐赉(lài): 赏赐,或指赏赐的东西。 厚: 多。 封王: 封骠旁为和义王,苴梦冲为怀化王,苴乌星为顺政王。 遣: 打发。

【译文】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夏四月,云南王异牟寻想要归附唐朝,没敢自己派遣使者,先派他所属的东蛮鬼主骠旁、苴梦冲、苴乌星入朝觐见。五月乙卯(初八日),朝廷在麟德殿宴请了他们,赏赐的物品非常多,封给他们王号,授予他们王印,送他们回去。

【原文】

冬十月,吐蕃发兵十万将寇西川,亦发云南兵。云南内虽附唐,外未敢叛吐蕃,亦发兵数万屯于泸北 [1] 。韦皋知云南计方犹豫,乃为书遗云南王,叙其叛吐蕃归化之诚,贮以银函,使东蛮转致吐蕃 [2] 。吐蕃始疑云南,遣兵二万屯会川,以塞云南趣蜀之路 [3] 。云南怒,引兵归国 [4] 。由是云南与吐蕃大相猜阻,归唐之志益坚 [5] 。吐蕃失云南之助,兵势始弱矣 [6] 。然吐蕃业已入寇,遂分兵四万攻两林、骠旁,三万攻东蛮,七千寇清溪关,五千寇铜山 [7] 。皋遣黎州刺史韦晋等与东蛮连兵御之,破吐蕃于清溪关外 [8]

【注文】

[1] 内: 内心。 外: 表面。 屯: 戍守,驻扎。 泸北: 泸水之北。泸水,《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水经》:若水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泸江水,又东北至僰道县入大江。《方舆纪要》:其源曰若水,下流曰泸水,入金沙江。唐以前以金沙江为泸水,以后以若水为泸水。

[2] 计: 主意,打算。 方: 正在。 犹豫: 指迟疑不决。对某件事情不确定。 乃: 于是。 书: 书信。 遗(wèi): 赠予,送给。 叙: 述说。 归化: 归附教化,这里归附唐朝。 诚: 真心。 贮(zhù): 收藏。 函: 匣,封套。 转致: 转交给。

[3] 始: 开始。 疑: 怀疑。 会川: 本邛都县,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徙县于会川,因此更名。属剑南道巂州,以獠寇道路川原,并会于此州,故名。后没于南诏。《新志》:会川县属巂州,有泸津关,在会川东南三十里。 塞: 隔。 趣(qū): 通“趋”。趋向。

[4] 引兵: 带领军队。

[5] 由是: 从此。 大相猜阻: 互相间大为猜忌。相,交互。猜阻,猜疑,疑惑。 志: 志愿,志向。 益: 更加。 坚: 不动摇。

[6] 兵势: 兵力情况。

[7] 然: 但。 业已: 也作“业以”,已经。 两林: 两林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西北部,距县城46公里。 铜山: 唐置,属羁縻剑南道。在云南旧滇中道境。《新志》:黎州有铜山要冲十一城。

[8] 黎州: 唐改沈黎郡置,属剑南道,治汉源(或为汉源郡)。 连兵: 联合兵力。 御: 抵挡。

【译文】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冬十月,吐蕃派出十万军队将要进犯西川,也征发云南兵。云南王内心虽然归附唐朝,但表面上不敢叛离吐蕃,也发兵数万驻扎在泸水之北。韦皋知道云南王心里正在犹豫,于是写信给云南王,说明了他叛离吐蕃归顺唐朝的真心,把信放在银匣子里,让东蛮转交给吐蕃。吐蕃开始怀疑云南,派兵二万驻守会川,用以隔阻云南通向蜀地的道路。云南王愤怒,把军队撤回境内。从此云南和吐蕃相互之间大加猜疑,南诏归顺唐朝的志向更加坚定。吐蕃由于失去云南的帮助,兵势开始削弱。但吐蕃已经入境进犯,于是分兵四万攻打两林、骠旁,三万攻打东蛮,七千人侵犯清溪关,五千人侵犯铜山。韦皋派遣黎州刺史韦晋等人与东蛮联合兵力抵挡,在清溪关外击败了吐蕃。

【原文】

十一月,吐蕃屡遣人诱胁云南 [1]

【注文】

[1] 屡: 多次。 诱胁: 威胁利诱。

【译文】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十一月,吐蕃多次派人威胁利诱云南。

【原文】

五年春二月丁亥,韦皋遗异牟寻书,称:“回鹘屡请佐天子共灭吐蕃,王不早定计,一旦为回鹘所先,则王累代功名虚弃矣。 [1] 且云南久为吐蕃屈辱,今不乘此时依大国之势以复怨雪耻,后悔无及矣。” [2] 云南虽贰于吐蕃,亦未敢显与之绝 [3] 。冬十二月壬辰,韦皋复以书招谕之 [4]

【注文】

[1] 五年: 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 称: 说。 回鹘(hú): 即回纥(hé)。维吾尔的古称。北魏时,东部铁勒的袁纥部落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隋称韦纥。大业元年(605年)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唐天宝三载(744年)破东突厥,建立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生。辖境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最盛时曾达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有文字。曾助唐平安史之乱,进一步密切了与唐朝的关系。贞元四年(788年)回纥可汗请唐改称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开成五年(840年)为黠戛斯所破。部众分三支西迁: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一迁葱岭西楚河一带,即葱岭西回鹘;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 佐: 辅佐,辅助。 天子: 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共: 一同,一起。 灭: 消灭。 早: 与迟相对,在时间上靠前。 定: 决定。 计: 主意。 为……所: 被,表被动。 则: 表示假设关系。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累代: 历代,接连几代。 虚: 副词,徒然,白白地。

[2] 久: 时间副词,长久,长时间。 屈辱: 委屈耻辱。 依: 依仗,仰赖。 大国: 泛指大的国家。 复怨: 复仇。 雪耻: 洗雪耻辱。 后悔: 事后懊悔。 无及: 形容事态发展已没有挽回的余地,来不及。

[3] 贰(èr): 背叛。 显: 使人看出来。 绝: 断,绝交。

[4] 招谕: 指帝王招抚敌对势力的谕旨。亦指以帝王名义对敌对势力进行招抚。

【译文】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春二月丁亥(十四日),韦皋给异牟寻写信,说:“回鹘多次请求协助天子一起消灭吐蕃,大王不早拿定主意,一旦被回鹘抢先,那么大王几代的功名就白白地丢掉了。况且云南长期遭受吐蕃欺压羞辱,现在不趁此时机仰赖大国的势力来报仇雪耻,后悔来不及了。”云南虽然对吐蕃怀有二心,但也不敢公开和他绝交。冬十二月壬辰(二十五日),韦皋再次写信招抚劝告南诏。

【原文】

七年 [1] 。韦皋比年致书招云南王异牟寻,终未获报 [2] 。然吐蕃屡发云南兵,云南与之益少 [3] 。皋知异牟寻心附于唐。讨击副使段忠义,本阁罗凤使者也,六月丙申,皋遣忠义还云南,并致书敦谕之 [4] 。冬十二月,吐蕃知韦皋使者在云南,遣使让之 [5] 。云南王异牟寻绐之曰:“唐使,本蛮也,皋听其归耳,无他谋也。” [6] 因执以送吐蕃 [7] 。吐蕃多取其大臣之子为质,云南愈怨 [8]

【注文】

[1] 七年: 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

[2] 比年: 连年。 致书: 写信。 招: 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这里是招抚的意思。 终: 到底。 获: 得到。 报: 回答,回报。

[3] 然吐蕃屡发云南兵: 胡注《资治通鉴》中为“然吐蕃每发云南兵”。 与: 给。

[4] 敦谕: 督促,告诉。

[5] 让: 责备。

[6] 绐(dài): 欺哄。 本: 原本。 听: 任凭,随。 耳: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他: 别的,其他的。 谋: 计谋。

[7] 因: 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前后两事在时间或事理上相继,可译为“于是”“就”“因而”等。 执: 捕捉。

[8] 取: 获取。 质: 抵押或抵押品。 愈: 越,更。 怨: 不满,仇恨。

【译文】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韦皋连年写信招抚云南王异牟寻,到底没有得到回应。但吐蕃多次征发云南兵,云南王给他的士兵越来越少。韦皋知道异牟寻心里是归附于唐朝的。讨击副使段忠义,本来是阁罗凤的使者,六月丙申(二十七日),韦皋遣送段忠义回云南,并写信敦促云南王。冬十二月,吐蕃知道韦皋的使者在云南,就派使者责备云南王。云南王异牟寻骗他说:“唐朝的使者,本来是蛮族人,韦皋任凭他回来而已,没有别的计谋。”于是把他抓起来送给吐蕃。吐蕃获取云南的许多大臣的儿子作为人质,云南更加怨恨吐蕃。

【原文】

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扇诱群蛮,隔绝云南使者 [1] 。韦皋遣三部落总管苏(危)[峞]将兵至琵琶川 [2]

【注文】

[1] 勿邓: 《新唐书·南蛮传》:“勿邓、丰琶、两林皆谓之东蛮,天宝中,皆受封爵。”“勿邓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一姓白蛮也,五姓乌蛮也。又有初裹五姓,皆乌蛮也,居邛部、台登之间。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又有东钦蛮二姓,皆白蛮也,居北谷。妇人衣白缯,长不过膝。又有粟蛮二姓、雷蛮三姓、梦蛮三姓,散处黎、润、戎数州之鄙,皆隶勿邓。勿邓南七十里,有两林部落,有十低三姓,阿屯三姓,亏望三姓隶焉。其南有丰琶部落。阿诺二姓隶焉。两林地虽陋,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 潜: 秘密地。 通: 串通、勾结。 扇诱: 挑拨引诱。 隔绝: 阻隔,隔断。

[2] 三部落: 指两林、勿邓、丰邑。 总管: 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 峞: 音wéi。胡注《资治通鉴》作峞。 琵琶川: 琵琶川在巂州西南徼外。

【译文】

勿邓酋长苴梦冲暗中与吐蕃勾结,煽动引诱蛮族各部,阻隔云南使者与唐往来。韦皋派三部落总管苏峞领兵到琵琶川。

【原文】

八年春二月壬寅,执梦冲,数其罪而斩之,云南之路始通 [1]

【注文】

[1] 八年: 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 执: 捉住。 数(shǔ): 一一列举。 罪: 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斩: 杀。 通: 没有阻塞。

【译文】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春二月壬寅(十七日),捉住了苴梦冲,一一列举他的罪状后把他杀死,通往云南的道路开始畅通。

【原文】

冬十一月,吐蕃、云南日益相猜,每云南兵至境上,吐蕃辄亦发兵,声言相应,实为之备 [1] 。辛酉,韦皋复遗云南王书,欲与共击吐蕃,驱之云岭之外,悉平吐蕃城堡,独与云南筑大城于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 [2]

【注文】

[1] 日益: 副词。表示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 猜: 怀疑。 境: 边界、疆界。 辄: 就。 声言: 声称。 相应: 互相呼应。 实: 真正的。 备: 防备。

[2] 驱: 赶走。 云岭: 云南境内。本来是汉朝云南县,属益州郡,后汉时分属永昌郡。《南中志》:云南县西高山相连,众山之中,又有山特高大,状如扶风、太一,悠然高峻,与云气相连,视之不见其山,固阴沍(hú)寒,虽五月盛暑不热,所谓云岭也。云岭,为横断山脉的支脉,与宁静山脉接连,斜倚于澜沧、金沙二江之间,其主峰在云南丽江西北三十里之玉龙山,又南抱大理之洱海,为点苍、鸡足、梁王诸大山。 悉: 全,都。 平: 平定,平息。 独: 独自。 置: 设立,布置。 戍: 军队防守。 相: 交互。 保: 保卫。 同: 相同,一样。

【译文】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冬十一月,吐蕃、云南之间越来越互相猜疑,每当云南兵来到边界,吐蕃也就发兵,声称相互呼应,实际上是做防守的准备。辛酉(初十日),韦皋再次给云南王写信,想要和他一起攻打吐蕃,把吐蕃驱逐到云岭以外,全部扫平吐蕃的城池堡垒,单独和云南在边境上修筑一座大城,布置军队相互防守,双方永远如同一家人一样。

【原文】

九年夏五月,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三分皋所与书为信,皆达成都 [1] 。异牟寻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遗皋帛书,自称“唐故云南王孙吐蕃赞普义弟日东王”。 [2] 皋遣其使者诣长安,并上表贺 [3] 。上赐异牟寻诏书,令皋遣使慰抚之 [4] 。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 [5]

【注文】

[1] 九年: 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 辈: 群,队。 黔州: 今四川彭水县。唐改黔安郡置,属江南道,治彭水(或为黔中郡)。 安南: 越南古称。 各: 各自。 赍(jī): 把东西送给人。 生金: 未经冶炼的金矿石。 丹砂: 又称辰砂、朱砂、赤丹、汞沙,产于石灰岩、板岩、砂岩中。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有解毒防腐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杀灭皮肤细菌和寄生虫。 示: 表明。 坚: 不动摇,不改变。 赤心: 赤诚的心。 三分: 分成三份。 信: 凭信。 皆: 都。 成都: 古蜀山氏国。战国时为秦所灭。张仪与张若建成都,即此。汉置县,为蜀郡治。东汉为益州蜀郡治。三国蜀建都,晋代复为益州蜀郡置。南朝宋、南朝齐沿袭。隋为梁州蜀郡治。唐玄宗到蜀地时,升成都为成都府,属剑南道,县为府治。

[2] 表: 古代奏章的一种。 帛书: 古人用缣帛写书,称为帛书。从战国开始,在很长时期内,缣帛同竹简、木简是我国书写的主要材料。 唐故云南王孙: 胡注《资治通鉴》作“唐云南王孙”,胡三省批注“乙十六行本‘唐’下有‘故’字”。

[3] 长安: 秦咸阳地。汉置长安县,为京兆尹治,高帝七年,治都于此。《太平寰宇记》:长安,盖古乡聚名,在渭水南,隔渭水北对秦咸阳宫。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汉于其地筑未央宫,置县以长安为名。东汉为司隶京兆尹治。献帝初平中复都此。魏晋为雍州京兆郡治。愍帝时都之,后没于前赵刘曜,及前秦苻健、后秦姚苌(cháng),相继建都。北魏因之。西魏、后周并都于此。故城在今治西北十三里。隋开皇二年,以故都狭小,改建新都于龙首山,改名大兴,与长安并为雍州京兆郡治。唐为关内道京兆府治,又称西京。 贺: 庆贺,道喜。

[4] 赐: 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 慰抚: 安抚,抚慰。

[5] 节度巡官: 在判官、推官之下,衙推之上。巡官,官名。唐时节度观察团练防御使僚属,位居判官、推官之次。 诏书: 帝王布告臣民之书。《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汉制度》:帝之下书有四,三曰诏书,“诏书者,诏告也。” 自: 亲自。 答: 答复。

【译文】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夏五月,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一批从戎州出发,一批从黔州出发,一批从安南出发,各自携带生金、朱砂来到韦皋处,黄金表明其不动摇的决心,朱砂表明其赤诚的心,把韦皋所写的信分成三部分拿来作为凭信,都到达成都。异牟寻上奏表请求背离吐蕃归顺唐朝,并写帛书一封给韦皋,自称“唐故云南王孙吐蕃赞普义弟日东王”。韦皋把他的使者送到长安,并上表祝贺。德宗赐给异牟寻诏书,命令韦皋派遣使者安抚南诏。冬十月甲子(十八日),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并亲自写帛书答复云南王。

【原文】

十年春正月,崔佐时至云南所都羊苴咩城,吐蕃使者数百人先在其国 [1] 。云南王异牟寻尚不欲吐蕃知之,令佐时衣牂牁服而入 [2] 。佐时不可,曰:“我大唐使者,岂得衣小夷之服!” [3] 异牟寻不得已,夜迎之 [4] 。佐时大宣诏书,异牟寻恐惧,顾左右失色,业已归唐,乃歔欷流涕,俯伏受诏 [5] 。郑回密见佐时教之,故佐时尽得其情,因劝异牟寻悉斩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印,复南诏旧名 [6] 。异牟寻皆从之,仍刻金契以献 [7] 。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 [8]

【注文】

[1] 十年: 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 正(zhēng)月: 又称孟春、端月、陬月、柳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 所都(dū): 所,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地方”。都,动词,定都。所都,定都的地方。 羊苴咩城: 今云南大理县。也叫羊咀咩。唐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大败异牟寻,异牟寻惧,更徙羊苴咩。滇记:“蒙城名都曰苴咩。”《资治通鉴考异》载:《旧传》作“阳苴咩城”,今从《新传》。 先: 原先。

[2] 尚: 还。 令: 命令。 衣: 穿衣。 牂(zāng)牁(kē): 牂牁蛮,唐代对牂牁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在昆明东九百里,东距辰州二千四百里,其南一千五百里即交州。其地约当今贵州东部、中南部,首领谢龙羽于隋大业末据其地。唐武德三年(620年)遣使入贡,被授以牂州刺史,封为“夜郎郡公”。胡注《资治通鉴》作牂柯。 服: 服装。 入: 进,从外到内。

[3] 不可: 不答应。 岂得: 怎能,怎可。

[4] 夜: 此处作状语,在晚上。 迎: 接。到某个地方等候客人到来。

[5] 大: 大声。 宣: 宣布,宣读。 恐惧: 害怕,畏惧。 顾: 看。 左右: 身边跟随的人。 失色: 因惊恐而改变脸色。 欷(xī)歔(xū): 也作“唏嘘”,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流涕: 流泪。涕,古代一般指眼泪,用“泗”指鼻涕。后来“泪”代替了“涕”,“涕”代替了“泗”,“泗”一般不再使用。 俯伏: 俯首伏地,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 受: 接受。

[6] 密: 秘密地。 尽: 全部,都。 情: 实情,情况。 悉: 全。 号: 称号。 献其金印: 献出吐蕃给云南的金印。献,恭敬庄严地送给。 复: 还原,使如前。 旧名: 原来的名称。

[7] 仍: 还。 金契: 指刻有誓文的契券。

[8] 帅: 率领。 盟: 旧时指宣誓缔约。 点苍山: 在云南大理县西五里,盘亘三百余里,前襟榆江,背环漾水。《后汉志注》:云南县西北百数十里有山,众山之中特高大,状如扶飞太乙,悠然高峻,与云气相连接,视之不见其山,固阴沍寒,虽五月盛暑不热。 神祠: 祭神的祠堂。

【译文】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春正月,崔佐时到云南都城羊苴咩城,吐蕃使者数百人原先就在云南。云南王异牟寻还不想让吐蕃知道这件事,命令崔佐时穿牂牁蛮的服装入城。崔佐时不答应,说:“我是大唐的使者,怎能穿夷人小国的服装!”异牟寻没有办法,在夜间迎接他。崔佐时大声宣读诏书,异牟寻害怕,看身边跟随的人都变了脸色,已经归附唐朝,就抽噎流泪,俯首伏地接受诏书。郑回秘密会见崔佐时教过他,所以崔佐时了解云南的全部情况,于是劝异牟寻将吐蕃使者全部杀死,去掉吐蕃所立的称号,献出吐蕃给的金印,恢复南诏原来的名称。异牟寻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还刻成金契献给他。异牟寻带领儿子寻梦凑等人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

【原文】

先是,吐蕃与回鹘争北庭,大战,死伤颇众,征兵万人于云南 [1] 。异牟寻辞以国小,请发三千人,吐蕃少之,益至五千,乃许之 [2] 。异牟寻遣五千人前行,自将数万人踵其后,昼夜兼行,袭击吐蕃,战于神川,大破之,取铁桥等十六城,虏其五王,降其众十余万 [3] 。戊戌,遣使来献捷 [4]

【注文】

[1] 先是: 在此以前。 争: 争夺。 北庭: 唐方镇名。先天元年(712年)始设,以辖境在伊州以西,故称伊西;以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亦称伊西北庭。统辖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捉。开元后与碛西四镇节度使时分时合。贞元六年(790年)地入吐蕃。 大战: 展开大规模战争。

[2] 辞: 躲避,推托。 少之: 以之为少,认为少,意动用法。 益: 增加。 乃: 才。 许: 应允。

[3] 踵: 跟随。 昼夜兼行: 白天黑夜不停地行走,形容急速地赶路。昼夜,白天和黑夜。兼行,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神川: 今云南境内金沙江。 铁桥: 在施蛮东南。据《新唐书》:是战也,异牟寻破施、顺二蛮,并掳其王,置白崖城。又据《新志》:自戎州开边县南行,至白崖城,三千里而近。《南诏传》:南诏居永昌、姚州之间,铁桥之南。唐置铁桥,跨金沙江,以通吐蕃。吐蕃于此置铁桥城,为吐蕃十六城之一。 降: 使投降,使动用法。

[4] 来: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 献捷: 犹献俘。古代于战胜后进献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

【译文】

在此以前,吐蕃与回鹘争夺北庭,发生大规模战争,死伤很多,向云南征兵一万人。异牟寻推托国小,请求派兵三千,吐蕃觉得少,增加到五千人,才应允。异牟寻派五千人在前面行进,自己率领数万人跟随其后,昼夜兼程,袭击吐蕃,与之在神川交战,大败吐蕃,攻取了铁桥等十六个城,俘虏了五个王,使敌众十多万投降。贞元十年(794年)正月戊戌(二十四日),派遣使者向朝廷报捷。

【原文】

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遣其弟凑罗栋献地图、土贡及吐蕃所给金印,请复号南诏 [1] 。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银窠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 [2] 。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 [3] 。又指老笛工歌女曰:“皇帝所赐《龟兹乐》,惟二人在耳。” [4] 滋曰:“南诏当深思祖考,子子孙孙尽忠于唐。” [5] 异牟寻拜曰:“敢不谨承使者之命。” [6]

【注文】

[1] 土贡: 土贡,语出自《尚书·禹贡》孔安国序之“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相传夏禹根据各地物产不同规定不同的贡纳项目。在租税制度逐步健全以后,上贡并未消失,而成为赋税之外臣属或藩君向君主的进献。其内容多为土产、珍宝、异物。土贡制度是古代重农抑商的一种体现。

[2] 祠部: 东晋始设祠部,掌祭祀之事,后变为礼部,而以祠部为礼部所属四司之一。 郎中: 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置,属郎中令(汉武帝改光禄勋),秩为比二百石,为皇帝侍卫,管理车、骑、门户,并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长官设有车、户、骑三将。东汉时改归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管辖。时又有虎贲郎中,别受虎贲中郎将管辖。汉尚书郎从郎中中选择。晋至南北朝,称尚书曹司的长官为郎中。自隋唐至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以下之高级部员。 袁滋: 朗山人,字德深。生性宽宏大量,为人平易近人。博学强记,精通《春秋》,善写篆书、隶书。起官为学庐讲授,后历任授试秘书郎、尚书右丞,出任华州刺史期间,为官清正廉洁,对百姓仁慈有惠泽,离任时百姓遮道不愿让他离去。李纯(即后来的唐宪宗)监国时,拜他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徙荆南节度使。吴元济谋反时,袁滋试图与之谋好以平叛,但因无功而返,被贬为抚州刺史,不久迁为湖南观察使,累封淮阳郡公。 银窠: 印文空白处以银为之﹐称“银窠”。

[3] 北面: 面向北。 跪: 古人坐于席上,当表示对长者尊敬,有急要之事或谢罪之时,则跪。其姿势为两膝着地,直身,臀部不着脚跟。 稽(qǐ)首: 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拜: 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4] 龟兹乐: 是古龟兹的音乐。古龟兹人擅长音乐舞蹈。龟兹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等二十种。龟兹乐曲有《万岁》《藏钩》《七夕相逢》等。胡三省注:唐十部乐有龟兹乐,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笙、箫、觱(bì)篥(lì)、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担鼓、齐鼓,各一,铜钹二,舞者四人。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 惟: 只,仅。

[5] 深思: 深刻思考;深入地考虑。 祖考: 祖先。 尽忠: 竭尽忠诚。

[6] 敢: 岂敢,哪敢。 谨: 郑重地、恭敬地。 命: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

【译文】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派他的弟弟凑罗栋献地图、土产贡物以及吐蕃所给的金印,请求恢复南诏国号。癸丑日,朝廷任命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给异牟寻银窠金印,上刻文字“贞元册南诏印”。袁滋到南诏后,异牟寻面向北跪着接受册封的印信,叩头再拜后,接着宴请使者,异牟寻出示玄宗所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给袁滋看。又指着年老的笛工和歌女说:“皇帝所赐予的《龟兹乐》,只有这两个人在了。”袁滋说:“南诏应当深切地思念祖先,子子孙孙都要向唐朝竭尽忠诚。”异牟寻行拜礼说:“岂敢不恭敬地接受使者的指示。”

【原文】

十一年秋九月丁巳,加韦皋云南安抚使 [1] 。南诏攻吐蕃昆明城,取之,又虏施、顺二蛮王。 [2]

【注文】

[1] 十一年: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 加: 任。 安抚使: 古代官名,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

[2] 昆明城: 在西爨(cuàn)西北,有盐池之利。 施、顺二蛮: 都属乌蛮,施蛮在铁桥西北,居大施睒(shǎn)、敛寻睒。顺蛮在剑睒西北四百里。

【译文】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秋九月丁巳(二十三日),朝廷任韦皋为云南安抚使。南诏进攻吐蕃昆明城,攻取了此城,又俘虏了施蛮、顺蛮两个蛮王。

【原文】

十五年夏四月,南诏异牟寻遣使与韦皋约,共击吐蕃 [1] 。皋以兵粮未集,请俟他年 [2] 。冬十二月,吐蕃众五万分击南诏及巂州,异牟寻与韦皋各发兵御之,吐蕃无功而还。

【注文】

[1] 十五年: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 约: 约定。

[2] 以: 因。 兵粮: 军粮。 集: 汇集。 俟: 等待。 他年: 将来,以后。

【译文】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夏四月,南诏异牟寻派使者与韦皋约定,共同攻击吐蕃。韦皋因为军粮没有筹集好,请南诏等以后再说。冬十二月,吐蕃兵众五万分别攻击南诏及巂州,异牟寻和韦皋各自发兵抵抗,吐蕃没有任何收获而回。

【原文】

宪宗元和三年冬十二月,南诏异牟寻卒,子寻阁劝立 [1]

【注文】

[1] 宪宗: 即李纯。805—820年在位。在位期间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财政收入。并利用藩镇间的矛盾,先后平定刘辟、李锜(yí)、吴元济等藩镇的叛乱,其他藩镇也表示归附,形式上获得全国统一,但并未根除藩镇势力。元和十五年(820年)被宦官杀死。此后唐朝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元和三年: 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元和,唐宪宗在位时所使用的年号。

【译文】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冬十二月,南诏异牟寻去世,他的儿子寻阁劝继承王位。

【原文】

四年。云南王寻阁劝卒,子劝龙晟立。 [1]

【注文】

[1] 四年: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 晟: 音shèng。

【译文】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云南王寻阁劝去世,他的儿子劝龙晟继承王位。

【原文】

十一年春二月,南诏劝龙晟淫虐不道,上下怨疾,弄栋节度王嵯巅弑之,立其弟劝利 [1] 。劝利德嵯巅,赐姓蒙氏,谓之大容 [2] 。容,蛮言兄也。

【注文】

[1] 十一年: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 淫虐: 邪恶暴虐。 不道: 无道,胡作非为。 上下: 职位、辈分较高的人和较低的人。 怨疾: 不满,憎恨。 弄栋: 南诏于弄栋川即汉、晋弄栋县地置弄栋节度,为六节度之一。大理时改为统矢府(亦称姚府),元初改为姚州。胡三省注:南诏有六节度,曰弄栋、永昌、银生、剑川、拓东、丽水。 嵯: 音cuó。 巅: 音diān。 弑: 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2] 大容: 大兄,意即兄长、哥哥。容,在南诏语言里是兄长的意思。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春二月,南诏王劝龙晟淫乱暴虐、胡作非为,境内百姓官员上下对他非常怨恨,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杀死他,拥立他的弟弟劝利为王。劝利感谢王嵯巅的恩德,赐嵯巅姓蒙氏,称他为“大容”。容,在蛮语中是兄的意思。

【原文】

穆宗长庆三年秋七月,南诏劝利卒,国人请立其弟丰祐 [1] 。丰祐勇敢,善用其众,始慕中国,不与父连名 [2]

【注文】

[1] 穆宗: 即李恒。821—824年在位。唐宪宗第三子。游幸无常,喜欢宠幸小人,爱好击球、奏乐,喜欢吃丹药,在位时很长时间不上朝理政。穆宗是他的庙号。 长庆三年: 公元823年。长庆,唐穆宗的年号。 国人: 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属于统治阶级,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国君的废立,卿大夫间内讧的胜负,常由国人的相背而决定。同时国人有服军役和纳军赋的义务,各国军队多以国人作为主力。本文中“国人”特指南诏国的统治阶层,其身份、权利和义务与西周、春秋时的“国人”类似。

[2] 勇敢: 大胆,果敢。 善: 善于,擅长。 慕: 羡慕,仰慕。 连名: 即父子连名,是父系制时代父名与子名相连的命名制度,产生于母系氏族解体﹑父系氏族确立之后,为确保父系血统按直系血亲承递,私有制出现后,使父系直系亲属特别是直系子孙享有财产继承权。

【译文】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秋七月,南诏王劝利去世,南诏人请拥立他的弟弟丰祐为王。丰祐大胆果敢,善于使用他的部下,开始羡慕中国,名字不再与父名相连。

【原文】

文宗太和三年冬十一月丙申,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奏南诏入寇 [1] 。元颖以旧相,文雅自高,不晓军事,专务蓄积,减削士卒衣粮 [2] 。西南戍边之卒,衣食不足,皆入蛮境钞盗以自给,蛮人反以衣食资之 [3] 。由是蜀中虚实动静,蛮皆知之 [4] 。南诏自嵯巅谋大举入寇,边州屡以告,元颖不之信 [5] 。嵯巅兵至边城,一无备御。蛮以蜀卒为乡导,袭陷巂、戎二州 [6] 。甲辰,元颖遣兵与战于邛州南,蜀兵大败,蛮遂陷邛州 [7] 。诏发东川、兴元、荆南兵以救西川 [8] 。十二月丁未朔,又发鄂岳、襄邓、陈许等兵继之 [9] 。己酉,以东川节度使郭钊为西川节度使,兼权东川节度事 [10]

【注文】

[1] 文宗: 即李昂。827—840年在位。唐穆宗之子,唐敬宗之弟。为宦官王守澄等拥立。励精求治,出宫女三千余人,放五坊鹰犬,省冗食一千二百余元。太和初政号清明。其后宦官挠权,唐文宗依靠李训、郑注等试图消除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发动甘露之变,事败,被仇士良等软禁至死,在位十四年。庙号文宗。 太和三年: 公元829年。太和,唐文宗自827至835年间所用的年号,也作大和。 杜元颖: 唐朝名相杜如晦的五世孙。贞元末第进士。历翰林学士。才思敏捷,为唐宪宗、唐穆宗所欣赏。唐穆宗时官至宰相,后为西川节度使,在任上敛取苛重,不修戎备,被贬为循州司马。

[2] 旧相: 以前的宰相。 文雅: 文才高雅。 自高: 自傲,抬高自己。 晓: 明白,了解。 专务: 专心致力。 蓄积: 积聚,储存。 减削: 削减,降低,减少。

[3] 戍边: 戍守边疆。 钞盗: 抢劫,偷窃。钞,亦作“抄”。强取,掠夺。 自给: 依靠自己生产的东西满足自己。 反: 反而。 资: 提供。

[4] 由是: 因此。 蜀中: 蜀,古国名,为秦所灭。在今四川省中部地区,因泛称蜀地为蜀中。 虚实: 虚假和真实,多指对方的内部情况或势力。 动静: (打听或侦察的)情况。

[5] 大举: 大兴军旅。 告: 报告。 不之信: 不信之,宾语前置句。

[6] 边城: 靠近国界的城市。 备御: 防备。 乡导: 乡,通“向”。即“向导”。

[7] 邛州: 唐析临邛郡置,属剑南道,治临邛(或为临邛郡)。在四川境内。 陷: 攻破。

[8] 兴元: 唐改汉川郡置,属山南道。因年号为名。 荆南: 唐至德间置方镇名荆南,治荆州(改江陵府),辖区比行政区的江陵府大,常兼有川东及湘西北各一部。荆南节度使的治所在今湖北沙市北。

[9] 鄂岳: 鄂岳观察使,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兼有淮南道的安、黄、蕲(qí)三州。 陈许: 陈许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许昌。管许州、陈州二州,十三县。 继: 后援。

[10] 郭钊: 唐代宗外孙为奉礼郎。太和中拜四川节度使。入为太常卿。为人谦和有礼,恭谨自持。 权: 暂代官职。

【译文】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冬十一月丙申(二十日),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奏报南诏进犯。杜元颖因是德宗时的宰相,自负文才高雅,不懂军事,专心致力于聚集财富,减削士兵的衣服粮食。西南戍守边境的士兵,衣食不够,都进入蛮人境内抢夺盗窃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蛮人反而供给他们衣服粮食。因此蜀地境内的形势变化情况,蛮人都知道。南诏自从王嵯巅谋划大兴军旅入犯以来,边境各州多次报告,杜元颖不相信。王嵯巅率兵来到两国国界附近的城镇,这些城镇毫无防备。蛮人用蜀兵作为向导,袭击攻陷了巂州、戎州。甲辰(二十八日),杜元颖派兵与蛮兵在邛州之南交战,蜀兵大败,蛮人于是攻陷邛州。朝廷下诏征发东川、兴元、荆南的士兵援救西川。十二月丁未朔(初一日),又征发鄂岳、襄邓、陈许等地的士兵作为后援。己酉(初三日),任命东川节度使郭钊为西川节度使,兼管东川节度使的事务。

【原文】

嵯巅自邛州引兵径抵成都,庚戌,陷其外郭 [1] 。杜元颖帅众保牙城以拒之,欲遁去者数四 [2] 。壬子,贬元颖为邵州刺史 [3] 。己未,以右领军大将军董重质为神策诸道西川行营节度使,又发太原、凤翔兵赴西川 [4] 。南诏寇东川,入梓州西郭,钊兵寡弱,不能战,以书责嵯巅 [5] 。嵯巅复书曰:“杜元颖侵扰我,故兴兵报之耳。” [6] 与钊修好而退 [7]

【注文】

[1] 自邛州引兵径抵成都: 《九域志》:自邛州东至成都二百六十里。自,从。径,径直。抵,到达。 郭: 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2] 牙城: 唐代藩镇主帅所居之城。 拒: 抵挡,抵抗。 欲: 想要。 遁: 逃跑,逃走。 数四: 犹言再三再四,多次。

[3] 贬: 降低(封建时代多指官职)。 邵州: 州名。唐贞观十年(636年)改南梁州置。治所在邵阳。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新化以南的资水流域。

[4] 右领军大将军: 领军,汉末曹操置,为相府属官。建安十二年(207年)改为中领军,领禁兵。魏置领军将军,统五校、中垒、武卫三营。晋省,以中军将军任其职。西晋末,重置领军。东晋一度改为北军中候,旋复原名。南朝宋以领军将军统内军。齐、梁、陈都有领军将军、中领军。梁领军将军号为禁司,统天下兵要。北魏或设领军将军,或设中领军。北齐有领军府,领军将军、中领军掌禁卫宫掖。隋左右领军府不置将军,仅设长史、司马等官,掌十二军籍账、差科、词讼等事。唐左、右领军卫在十六卫内,各设大将军、将军、宿卫官禁。 董重质: 本淮西牙将吴少诚女婿。生性勇敢强悍,识军机,善用兵。曾随吴元济反叛,吴元济失败后,归降于李愬,累官夏绥银宥节度使。训兵立法,羌戎畏服。 行营: 旧时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也指专设的机构。 太原: 古冀州地。周并州之域,春秋晋国。战国属赵。秦置太原郡。汉因之,治晋阳。东汉并州太原郡,治晋阳。晋并州太原国,治晋阳。北魏并州太原郡,治晋阳。隋冀州太原郡,治晋阳,唐改太原府,属河东道,治晋阳。太原在唐时还是河东节度使的治所。 凤翔: 唐代方镇。在陕西省治西三百六十里,《禹贡》谓其属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为秦都,德公初居雍,即天兴县。至献公始徙栎阳。始皇并天下,属内史。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高帝更名为中地郡,属内史。景帝更名主爵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一起称为“三辅”。魏文帝更名为扶风郡。晋太康八年(287年)为秦国。北魏太武帝于州理筑雍城镇,文帝改镇为岐州。隋开皇元年(581年)于州城内置岐阳宫。大业三年(607年)罢州,为扶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岐州。至德元载(756年)改为凤翔郡,乾元元年(758年)改为凤翔府。府境东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三百八十九里。属关内道。上元元年(760年)置兴凤陇节度使,自此为唐后期方镇,领凤翔府、陇州。 赴: 奔赴,奔向。

[5] 入梓州西郭: 胡注《资治通鉴》作“入梓州西川”。胡三省注:十二行本“川”作“郭”。“川”乃“郭”之误。梓州,唐改新城郡置,属剑南道,治郪(或为梓潼郡)。 寡弱: 势孤力小。 责: 责备。

[6] 复书: 回信。 侵扰: 侵犯骚扰。 兴兵: 起兵。 报: 报复。

[7] 修好: 指人与人之间表示友好。 而: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才”。

【译文】

王嵯巅从邛州领兵直到成都城下,太和三年(829年)十二月庚戌(初四日),攻克成都外城。杜元颖率领部众保卫牙城抗拒南诏兵,几次想要逃跑。壬子(初六日),贬杜元颖为邵州刺史。己未(十三日),任命右领军大将军董重质为神策诸道西川行营节度使,又征发太原、凤翔兵赶往西川。南诏侵犯东川,进入梓州西城,郭钊的军队势孤力小,不能战斗,写信责备王嵯巅。王嵯巅回信说:“杜元颖侵犯骚扰我们,所以起兵报复他罢了。”与郭钊表示友好才退兵。

【原文】

蛮留成都西郭十日,其始慰抚蜀人,市肆安堵 [1] 。将行,乃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 [2] 。蜀人恐惧,往往赴江,流尸塞江而下 [3] 。嵯巅自为军殿,及大渡水,嵯巅谓蜀人曰:“此南吾境也,听汝哭别乡国。” [4] 众皆恸哭,赴水死者以千计 [5] 。自是南诏工巧埒于蜀中 [6] 。嵯巅遣使上表,称:“蛮比修职贡,岂敢犯边,正以杜元颖不恤军士,怨苦元颖,竞为乡导,祈我此行,以诛虐帅 [7] 。诛之不遂,无以慰蜀士之心,愿陛下诛之。”丁卯,再贬元颖循州司马 [8] 。诏董重质及诸道兵皆引还。郭钊至成都,与南诏立约,不相侵扰。诏遣中使以国信赐嵯巅 [9]

【注文】

[1] 西郭: 西边外城。 慰抚: 慰问,安抚。 市肆: 市中店铺。 安堵: 亦作“案堵”“按堵”。安居,不受骚扰。

[2] 将行: 将要离开。 掠: 夺取。 子女: 年青女子。 百工: 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珍货: 贵重的财物。

[3] 往往: 纷纷。 赴: 跳进,举身投入。 流尸: 在流水中漂浮的尸体。 塞: 堵,填满空隙。

[4] 殿: 行军走在最后。 大渡水: 古水名。一作大度。古涐水。也作渽(zāi)水、沫水。上源叫大金川。会小金川,始称大渡河。在乐山草鞋渡会青衣江,至乐山市城南入于岷江。此河流急多礁,航行不便。按《汉书·地理志·青衣县》:大渡水东南至南安入渽,是大渡,为今青衣江。渽水,今大渡河。《水经注》则以旄牛徼外之鲜水为大渡水。唐宋以后以渽水为大渡水。 哭别: 离别前痛哭。这里的离别一般作生离死别。 乡国: 这里指家乡故国。

[5] 恸(tòng)哭: 放声痛哭,号哭。 以千记: 用千作单位来计算,形容数量大。

[6] 埒(liè): 同等;(相)等。

[7] 比: 近来。 修: 从事某种活动。 职贡: 赋税贡品。 犯边: 侵犯边境。 恤: 怜悯。 怨苦: 怨恨痛苦。 竞: 比赛,争逐。 祈: 请求,希望。 诛: 把罪人杀死。 虐帅: 暴虐的统帅。

[8] 循州: 汉改龙川郡置,属岭南道,取循江为名。治归善(或为海丰郡)。隋开皇十年(590年)置,因循江得名。治所在归善(今惠州市东)。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兴宁、陆丰以西,新丰、博罗、惠阳以东地区。 司马: 官名。西周始置。与司徒、司工并称“三司”。掌军政与军赋,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诗·大雅·常武》:“王(周宣王)谓尹氏(太史),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毛传:“程伯休父始命为大司马”。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设有“三有司”。春秋时诸侯多设置,宋国有大司马、少司马。楚国有大司马、左右司马,其职位仅次于令尹。卿大夫也有司马或马正,为武职。战国时魏、燕有司马,楚有左、右司马。魏晋至宋,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参与军事计划。唐为郡的佐官。

[9] 中使: 帝王宫廷中派出的使者,指宦官。 国信: 两国通使作为凭证的文书符节。

【译文】

蛮兵在成都西边外城停留十日,开始时安抚蜀人,街市店铺都很安稳。将要离开时,大肆抢掠年青的妇女、各种工匠数万人以及珍宝财货等而去。蜀人害怕,投江自杀很多,水中尸体塞满江面顺流而下。王嵯巅自己在军中殿后,到了大渡河,王嵯巅对蜀人说:“此河的南面就是我们的境内,听任你们哭别家乡故国吧。”众人都大声痛哭,投水而死的人数以千计。从此南诏工匠的技艺水平和蜀地不相上下。王嵯巅派遣使者向朝廷上表,说:“我们蛮人近年来缴纳贡赋,哪敢进犯边境,正是因为杜元颖不爱惜士兵,士兵怨恨杜元颖,争相当向导,请求我们这次的讨伐之行,用以杀死暴虐的统帅。没杀死他,无法安慰蜀地士人的心,希望陛下杀死他。”太和三年(829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一日),再次贬降杜元颖为循州司马。下诏让董重质及各道的军队都退还本镇。郭钊到成都,与南诏订立盟约,不互相侵犯骚扰。下诏派遣宦官将文书赐给王嵯巅。

【原文】

四年 [1] 。(秋九月)西川节度使郭钊以疾求代,冬十月戊申,以义成节度使李德裕为西川节度使 [2] 。蜀自南诏入寇,一方残弊,郭钊多病,未暇完补 [3] 。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 [4] 。日召老于军旅、习边事者,虽走卒、蛮夷无所间,(诏)[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逾月,皆若身尝涉历 [5]

【注文】

[1] 四年: 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

[2] 疾: 病。 求: 要求。 代: 代替。 义成: 唐方镇名。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置滑卫节度使,治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改号为滑亳节度使。大历七年(772年),代宗赐号为永平军。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改号为义成军。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又改名为宣义军。辖区屡有变动,较常领有滑、郑、颖三州。 李德裕: 字文饶。唐敬宗时为浙西观察使。唐文宗时,裴度举荐他做宰相,但被李宗闵、牛僧孺所忌,没能为相。唐武宗时由淮南节度使入为宰相,任宰相六年,其间消弭藩镇之祸,决策制胜,威权独重。唐宣宗即位后,被贬为崖州司户,卒。

[3] 一方: 一带地方。 残弊: 伤害,毁坏。 暇: 没有事的时候,空闲。 完补: 修缮,修补,补充。

[4] 筹边楼: 位于四川省理县杂谷脑河岸的薛城镇,李德裕建于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用以与少数民族首领勾兑关系,联络感情。楼为正方形二层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通高18米。底楼为正方形,边长7.38米,高4.43米,以外柱12根、内柱4根将其空间隔成进深、面阔各3间。二楼高3.60米,中为方形大厅,边长3.64米。 图: 此处作动词,画图。 地形: 指的是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南入南诏,西达吐蕃: 蜀自清溪关则南入南诏,逾西山则西达吐蕃。南、西,名词作副词用,作状语,向南,向西。

[5] 日: 每天。 召: 召集。 老: 历时长久。 军旅: 指有关军队及作战的事。 习: 对某事熟悉。 虽: 即使。 走卒: 供使唤奔走的隶卒、差役。 间: 隔开。 (诏)[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 胡注《资治通鉴》作“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访,询问调查。 广狭远近: 广狭,宽广和狭窄。远近,远处和近处。 未逾月: 不超过一个月。 尝: 曾经。 涉历: 经历。

【译文】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秋九月)西川节度使郭钊因为有病要求替换。冬十月戊申(初七日),任命义成节度使李德裕为西川节度使。蜀地自从南诏进犯以后,这一带被毁坏,郭钊多病,没有时间修补完善。李德裕来到军镇,修建筹边楼,画蜀地地形图,南入南诏,西到吐蕃。每天召集那些长期在军队里、熟悉边防情况的人,即使是士卒或蛮夷人也不漏掉,询问调查山川、城市,道路的险易、宽窄和远近情况。不到一个月,全部像曾经经历过一样熟悉。

【原文】

上命德裕修塞清溪关以断南诏入寇之路,或无土,则以石垒之 [1] 。德裕上言:“通蛮细路至多,不可塞,惟重兵镇守,可保无虞 [2] 。但黎、雅以来得万人,成都得二万人,精加训练,则蛮不敢动矣 [3] 。边兵又不宜多,须力可临制 [4] 。崔旰之杀郭英乂,张朏之逐张延赏,皆镇兵也。 [5] ”时北兵皆归本道,惟河中、陈许三千人在成都,有诏来年三月亦归,蜀人恟惧 [6] 。德裕奏乞郑滑五百人,陈许千人以镇蜀 [7] 。且言:“蜀兵脆弱,新为蛮寇所困,皆破胆,不堪征戍 [8] 。若北兵尽归,则与杜元颖时无异,蜀不可保。恐议者云蜀经蛮寇以来,已自增兵 [9] 。向者蛮寇已逼,元颖始捕市人为兵,得三千余人,徒有其数,实不可用 [10] 。郭钊募北兵仅得百余人,臣复召募得二百余人,此外皆元颖旧兵也 [11] 。恐议者又闻一夫当关之说,以为清溪可塞 [12] 。臣访之蜀中老将,清溪之旁大路有三,自余小径无数,皆东蛮临时为之开通,若言可塞,则是欺罔朝廷 [13] 。要须大渡水北更筑一城,迤逦接黎州,以大兵守之方可 [14] 。况闻南诏以所掠蜀人二千及金帛赂遗吐蕃,若使二虏知蜀虚实,连兵入寇,诚可深忧 [15] 。其朝臣建言者,盖由祸不在身,望人责一状,留入堂案,他日败事,不可令臣独当国宪 [16] 。”朝廷皆从其请 [17] 。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 [18]

【注文】

[1] 修塞: 谓修缮堤防,堵塞决口。 断: 断绝,隔绝。 或: 倘若,假使。 垒: 把砖、石等重叠砌起来。

[2] 细: 小。 至多: 极多。 重兵: 指数量多、实力强的军队。 镇守: 军队驻扎在重要的地方防守。也泛指守护。镇,以武力维持安定。 保: 保证。 虞: 忧虑,忧患。

[3] 但: 只要。 以来: 以之来,缺宾语。此处为“从……招来”。 精加训练: 加以细致严密的训练。精,细致,严密。加,加以。训练,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辅导掌握某种技能。 动: 行动。

[4] 须: 助动词,必要,应当。 力可临制: 其兵力可以被朝廷控制。临制,监临控制。

[5] 崔旰(gàn): 是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爱将,时任西山都知兵马使。严武死后,他带兵袭击成都,杀节度使郭英 ,邛、泸、剑三州各举兵讨伐崔旰,蜀中大乱,史称“崔旰之乱”。 郭英 (yì): 字元武。以勇武有名于河陇间。安史之乱时,任秦州都督、陇右采访使。打败安禄山大将高嵩。又统淮南节度兵。唐代宗即位后,拜为尚书右仆射,封定襄郡王。功高自傲,为政苛暴。后拜剑南节度使。袭击崔宁(即崔旰),失败,被普州刺史韩澄杀死。 张朏(fěi)之逐张延赏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剑南西山兵马使张朏率部下士兵发起叛变,进入成都,西川节度使张延赏抛下成都,逃奔汉州。在鹿头屯戍的将领叱干遂等人讨伐叛兵,杀掉张朏及其同党,张延赏再次回到成都。张延赏,博涉经史,通吏治。唐大历初年除为河南尹,治行第一。拜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在地方任职时,受到百姓的爱戴,但为宰相后,饰情复怨,不称所望。死后谥号为“成肃”。 镇兵: 军镇的士兵。

[6] 北兵: 北方的军队。 河中: 河中节度使管河中府、绛州、晋州、慈州、隰州,三十七县。理所在河中府。 来年: 下一年,第二年。 恟(xiōng)惧 :恐惧,惊骇。

[7] 乞: 向人讨、要、求。 郑滑: 郑滑节度使管滑州、郑州二州,十四县。治所在滑州。滑州,《禹贡》记其为兖州之域。春秋时为卫国,卫文公自曹邑迁于楚丘,卫成公又迁于帝丘。战国时,属魏。始皇帝五年,拔魏二十城,初置东郡。汉因之,东汉末年,袁绍以曹公为东郡太守。东晋时,慕容德自邺南徙滑台,僭号南燕,都于胙城,至慕容超徙都广固,为南朝宋所灭。宋武帝平定慕容氏之后,尽得河南之地,于此置兖州,仍置东郡。南朝宋的北部边境在此地,其城在古滑台,甚为险固,后属后魏,宋文帝派王玄谟攻打,二十日不能攻克。隋开皇九年,置杞州,开皇十六年改杞州为滑州。隋大业三年改为东郡。唐武德元年罢郡置滑州。

[8] 脆弱: 经受不起挫折。 新: 不久以前。 困: 困扰;围困,为人所厄阻。 破胆: 吓破了胆。形容惊怖之至。 不堪: 不能胜任,不能承当。 征戍: 远行屯守边疆。

[9] 议者: 议论的人。 云: 说。 经: 经过,经历。

[10] 向者: 从前,过去。 逼: 近。 元颖始捕市人为兵: 胡注《资治通鉴》作“元颖始募市人为兵”。 市人: 市民,城市平民。 徒: 白白地。

[11] 此外: 除此之外。 旧兵: 以前的士兵。

[12] 一夫当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把守关隘,一万人也不能攻克。形容地势十分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出自唐朝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3] 老将: 久经战阵的将领。 旁: 附近。 自余: 其余,此外。 临时: 暂时。 欺罔: 欺骗。

[14] 要须: 必须、需要。 更: 再。 迤逦接黎州: 《九域志》:黎州南至大渡河一百里。迤逦,曲折绵延的样子。 大兵: 人数多、声势大的军队。 方可: 才可以。

[15] 况: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 赂遗: 以财物赠送或买通他人。 虚实: 多指对方的内部情况或势力。 诚: 确实,的确。 深忧: 十分担忧。

[16] 朝臣: 朝廷官员。 身: 本人。 望: 希望。 人: 每人。 责: 责令。 状: 文体的一种,叙述事情的文字。 堂案: 堂,唐大臣议事的政事堂。案,文案。 他日: 将来。 败事: 失败的事。 独当: 单独承当。 宪: 法。

[17] 从: 按照,采取。

[18] 葺(qì): 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屋。后泛指修理建筑物。 鄣: 交通线上的要塞性城堡。 粮储: 粮食储备。 备边: 守边。 粗: 略微。 安: 平静,稳定。

【译文】

皇帝(唐文宗)命令李德裕修缮清溪关来断绝南诏入犯之路,倘若没有土,就用石头垒砌。李德裕上书说:“通往蛮人的小路极多,不可能堵塞,只有派重兵镇守,可以保证无忧。只要从黎州、雅州招到一万人,成都招到二万人,仔细地加以训练,那么蛮人就不敢妄动。边境的军队又不宜太多,其兵力必须可以被朝廷控制。崔旰杀郭英 ,张朏驱逐张延赏,都是镇兵所为。”当时北方士兵都归还本镇,只有河中、陈许三千人在成都,有诏书说第二年三月他们也回归本道,蜀人感到不安和害怕。李德裕奏请留郑滑五百人、陈许一千人镇守蜀地。并且说:“蜀地士兵经不起挫折,刚刚被蛮人进犯所困扰,都吓破了胆,不能胜任戍守边疆。如果北方士兵都回去,那么就和杜元颖时期没有区别,蜀地就不可能保全。恐怕议论的人会说蜀地经过蛮人进犯以来,已经自己增加兵力了。以前在蛮寇逼近以后,杜元颖才捕捉市民当兵,得到三千多人,虚有其数,实际上并不可用。郭钊招募北方士兵仅得到一百余人,我又招募士兵得到二百余人,除此之外都是杜元颖以前的士兵。恐怕议论的人又听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认为可以堵塞清溪关。我询问了蜀中的老将,清溪关附近大路有三条,其余小路无数,都是东蛮临时开通的,如果说可以堵塞清溪关,那是欺骗朝廷。必须要在大渡河北面再修建一座城堡,与黎州相连,用重兵把守才可以。况且听说南诏用所掠夺的二千蜀人及金帛贿赂吐蕃,如果使吐蕃、南诏知道蜀中的内部情况,联合兵力进犯,实在是令人感到十分忧虑。那些提出建议的朝臣,因为祸患没有涉及自身,希望责令他们每人立一文书,留入政事堂备案,以后出现失败的事情,不可以让我一个人单独承当国法。”朝廷都听从了他的请求。李德裕于是训练士兵,修补城堡要塞,积贮粮食以守边境,蜀人略微安定下来。

【原文】

五年夏五月丙辰,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遣使诣南诏索所掠百姓,得四千人而还 [1]

【注文】

[1] 五年: 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 索: 要,取。

【译文】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夏五月丙辰(十九日),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请朝廷派遣使者到南诏索要被掠夺的百姓,得到四千人而回。 Z5i1iltRO/X+dgbrnWMLFzgF7OXawWzrkRsGFG6KlTlzlAr5dtWDzdlz5RwS3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