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容提要】

《黄巢之乱》叙述了唐僖宗李儇(xuān)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间,由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的农民起义的历史。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领导几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揭竿而起。次年六月,王仙芝攻克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和曹州(治今山东曹县西北),部众增至数万。这时,黄巢率领数千人在冤句起兵,响应王仙芝,更大规模的农民暴动爆发了。

面对农民暴动的迅猛发展,唐朝政府急忙调兵遣将进行镇压。乾符三年(876年)七月,王仙芝在沂州(治今山东临沂)被诸道行营招讨使宋威打败,于是采取避实击虚、流动作战的方针,转而进军河南,转战湖北。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攻陷郓州(治今山东东平西北),斩杀节度使薛崇。当年七月,王仙芝、黄巢联合出兵进攻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意图切断运河交通,但不久后分兵。次年,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兵败被曾元裕部斩杀,余部逃奔亳州(治今安徽亳州)投靠黄巢。此后,黄巢被推举为王,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改元“王霸”,并设官分职,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尔后,转战黄河、淮河流域,进军长江下游一带,从浙江、福建攻入岭南。然后,挥师北伐。广明元年(880年),攻陷东都洛阳。同年底,占领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建立“大齐政权”,登基称帝,建年号为“金统”。以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皮日休为翰林学士。唐朝官员,四品以下留用。

广明二年(881年),唐军反攻长安,黄巢率军暂时撤出,驻军灞(bà)上。唐军入城后烧杀掳掠,不得民心。黄巢率军趁夜反攻,将唐军驱逐出城。中和二年(882年),唐朝军队再次反攻,负责东部防务的黄巢大将朱温在同州(治今陕西大荔)投降唐军,被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赐名朱全忠。次年四月,黄巢率军撤出长安,经蓝田(今陕西蓝田)向河南退却。中和四年(884年)春天,沙陀贵族李克用率领四万军队,自河中南渡,连败黄巢军于太康、汴河一带。黄巢败走山东。同年六月,黄巢在撤至泰山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时自刎身亡(一说为部下林言所杀)。此后,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到处流窜,号“浪荡军”。唐昭宗李晔天复元年(901年),黄皓被湘阴土豪邓进思所杀,唐末农民暴动至此结束。

黄巢起义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暴动,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原文】

唐僖宗乾符元年春正月丁亥,翰林学士卢携上言,以为:“陛下初临大宝,宜深念黎元 [1] 。国家之有百姓,如草木之有根柢,若秋冬培溉,则春夏滋荣 [2] 。臣窃见关东去年旱灾,自虢至海,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冬菜至少,贫者碨蓬实为面,蓄槐叶为齑 [3] 。或更衰羸,亦难采拾 [4] 。常年不稔,则散之邻境 [5] 。今所在皆饥,无所依投,坐守乡闾,待尽沟壑 [6] 。其蠲免余税,实无可征 [7] 。而州县以有上供及三司钱,督趣甚急,动加捶挞,虽撤屋伐木,雇妻鬻子,止可供所由酒食之费,未得至于府库也 [8] 。或租税之外,更有他徭。朝廷傥不抚存,百姓实无生计。乞敕州县,应所欠残税,并一切停征,以俟蚕麦 [9] 。仍发所在义仓,亟加赈给,行之不可稽缓 [10] 。”敕从其言,而有司竟不能行,徒为空文而已。冬十月,以吏部侍郎郑畋、户部侍郎卢携并守本官,同平章事 [11]

【注文】

[1] 唐: 即唐朝(618—907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攻克长安。次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定都长安,开启了李唐王朝的历史。此后,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相继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至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位灭亡,唐朝共历二十二位皇帝(含武则天),历时二百九十年,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僖宗: 即唐僖宗李儇(862—888年),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懿(yì)宗李漼(cuǐ)第五子,初名李俨。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在宦官的扶持下被立为皇太子。唐僖宗继位后,沉溺于游乐,朝廷政务一概委任宦官田令孜处理,唐朝统治越来越黑暗,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导致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 乾符: 唐僖宗李儇所用年号,共计六年,即公元874年至879年。 翰林学士: 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有秦府十八学士。武则天当政时,曾设立北门学士。到唐玄宗李隆基时,设立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心腹。唐德宗李适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员,经常值宿皇宫禁中,承命撰草任免诏书、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 卢携(?—880年): 字子升,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进士。初为浙东节度府属官,后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乾符五年(878年),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迁任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弘文馆大学士。在朝中内倚宦官田令孜,外靠藩镇高骈。次年,因围剿黄巢农民起义军时与郑畋政见不和,遂被免相。同年复拜相。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大军攻破潼关后,他被再次免相,当夜服毒自尽。 陛下: 皇帝的专有称号。“陛”本指宫殿台阶。据东汉蔡邕(yōng)《独断》记载,大臣与皇帝对话,因距离较远,先呼立陛下,大臣之言,由彼上达。陛下之称,即由此而来。 大宝: 登基帝位。出自《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曰位。” 黎元: 指黎民百姓。

[2] 根柢(dǐ): 草木的根。

[3] 关东: 隋唐时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 虢(guó): 州名。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置,治所设在卢氏县(今河南卢氏)。隋炀帝大业初年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治所移至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唐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西部灵宝、栾川以西、伏牛山以北地。 碨(wèi): 磨。 齑(jī): 切碎的腌菜。

[4] 或更衰羸(léi),亦难采拾: 有的百姓更为衰弱,连采野菜的能力都没有。

[5] 稔(rěn): 庄稼成熟。

[6] 沟壑(hè): 借指野死之处或困厄之境。

[7] 蠲(juān)免: 免除、除去。

[8] 上供: 指唐朝后期地方应上交朝廷的赋税。唐朝后期,逐渐形成了新的朝廷和地方分割赋税的制度,即将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各州的赋税分为三:一部分上交给朝廷,即上供;一部分输送于节度使、观察使府,亦称留使;一部分留作本州用度,称为留州。 三司钱: 此指户部、度支、盐铁使所征收的商税、杂税,以及粮、盐的赊卖款。 趣(cù): 古同“促”,催促,急促。 雇妻鬻(yù)子: 卖妻子、儿女。 所由: 即所由吏。此指催督租税的差役。

[9] 敕(chì): 帝王的诏书、命令。

[10] 义仓: 国家或地方储粮备荒的仓库。

[11] 吏部侍郎: 官名。唐朝吏部副长官,协助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隋唐时期的吏部是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兵部、刑部)之首。 郑畋(tián)(约823—882年): 字台文,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累迁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封荥阳郡侯。黄巢率军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他奉命留守关中(今陕西中部秦川及甘肃南部之地)抗击黄巢。但不久就因病解职,死于成都(今四川成都)。 户部侍郎: 官名。唐朝户部副长官,协助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财税钱谷、仓廪库藏等政务。 同平章事: 官名,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到中书省。后来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与朝政,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到唐末五代,以节度使而兼同平章事的,则为虚衔,被称为“使相”。

【译文】

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874年)春季正月丁亥(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卢携上书禀奏:“陛下刚刚登基,应当注重关心百姓疾苦。国家拥有百姓,就像草木有根基一样。倘若秋冬适时栽培浇水,那么春夏就会繁茂兴旺。据臣观察,关东去年遭受旱灾,从虢州到东海之滨,小麦只有一半收成,秋季庄稼几乎没有收获,冬菜就更少了。百姓中的穷户磨压蓬籽为面,采摘槐树叶当菜。更为穷困不堪的百姓,连拾蓬籽、采槐树叶的力气都没有了。以往没有收成的时候,百姓便逃散到相邻地区。如今,到处都闹饥荒,没有一处可以投靠,百姓只好坐守乡里,等待饿死沟壑。那些被免征的税,实际上根本就征收不来。然而,各州县却因有向朝廷进供以及向户部、转运、盐铁三司上交钱款的任务,加紧督促百姓交税,动不动就用棍棒捶挞那些无法交齐税款的百姓。一般百姓即使是拆毁住屋,砍伐门前树木,甚至出卖妻子儿女,所得的钱也只能供给催督租税吏卒们的酒食费用,一文钱也没能交到国库。有的地方除租税之外,还有其他各类徭役。朝廷如果再不抚恤救济,他们实在没有生路了。希望陛下下令州县,一律停止征收所欠的余税和其他徭役,等蚕丝和麦子有收成后再做打算。此外,还应当启用义仓储粮,赈济灾民,此事决不可以再拖延了。”唐僖宗李儇于是下诏按此建议办理。然而地方竟不照办,唐僖宗的诏令成为一纸空文。冬季十月,朝廷任命吏部侍郎郑畋、户部侍郎卢携以原职任同平章事。

【原文】

上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楯 [1] 。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 [2] 。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3] 。州县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习战,每与盗遇,官军多败。是岁濮州人王仙芝始聚众数千,起于长垣 [4]

【注文】

[1] 南牙北司: 即南衙、北司。唐代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称为南衙,由宦官掌握的各种机构称为北司。这是由这些机构在宫城和皇城中的位置而得名的。唐时,宰相议政的政事堂及中书、门下二省在宫城内南部,尚书省及六部、九卿、三监则在宫城之南的皇城内;宦官的机构内侍省本在宫城的西南角,但宦官出入宫掖,常在宫城北部。南北的对称,唐初就已出现。到唐中期以后,由于皇帝的宠信,宦官逐渐掌握权力,干预政事。安史之乱后,由宦官充任的使职逐渐增多,势力远在一些朝官之上。当时,朝廷为与地方机构相对应设立了许多由宦官掌握的使职,通称为司,因此有北司之称。唐后期,宦官和朝臣的斗争非常激烈。他们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相互对抗,使朝政更加混乱。 楯(dùn): 同“盾”。

[2] 懿(yì)宗: 即唐懿宗李漼(cuǐ)(833—873年),本名温,唐宣宗李忱之子。会昌六年(846年)封郓(yùn)王。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病危,他被宦官王宗实等矫诏立为皇太子。不久唐宣宗病逝,他即位于灵柩前。他在位期间,唐朝国势日渐衰败,先后爆发了浙东裘甫起义、桂林戍军庞勋起义,南诏亦屡次入侵,然而他不思进取,宠信宦官,专心事佛,置危亡于不顾,致使唐朝政局更加风雨飘摇。咸通十四年(873年),病逝,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葬于简陵(今陕西富平)。

[3] 流殍(piǎo): 流浪饿死。

[4] 是岁: 《资治通鉴》记载王仙芝暴动发生在乾符元年(874年)。关于这个问题在史学界有不同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在乾符二年(875年)初。 濮(pú)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鄄(juàn)城县(今山东鄄城北)。隋炀帝大业初年废置。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辖境相当于今山东鄄城及河南濮阳南部地区。 王仙芝(?—878年): 唐末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唐末农民暴动领袖之一。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聚众起义,称“均平天补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乾符五年(878年),在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兵败被杀。 长垣: 地名,位于今河南长垣东北附近。

【译文】

唐僖宗李儇年少,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大臣手中,南衙朝官与北衙宦官为了争权夺利,矛盾很深。自唐懿宗李漼以来,奢侈浪费日益严重,又因连年用兵,赋税更加繁重。潼关以东地区连年遭受水旱灾害,州县地方不如实上报,上下互相蒙蔽,官吏贪赃,百姓或流浪或饿死,无处控诉,于是就相聚为强盗,在各地蜂拥而起。州县地方兵少,又加上天下太平已久,士兵们已不习惯于作战,每次与盗贼遭遇,官军大多战败。这一年,濮州人王仙芝聚集数千人在长垣起兵。

唐末农民大起义示意图

【原文】

二年。初,上之为普王也,小马坊使田令孜有宠,及即位,使知枢密,遂擢为中尉 [1] 。上时年十四,专事游戏,政事一委令孜,呼为“阿父”。令孜颇读书,多巧数,招权纳贿,除官及赐绯紫皆不关白于上 [2] 。每见,常自备果食两盘,与上相对饮啖,从容良久而退。上与内园小儿狎昵,赏赐乐工、伎儿,所费动以万计,府藏空竭 [3] 。令孜说上籍两市商旅宝货悉输内库,有陈诉者付京兆杖杀之,宰相以下,钳口莫敢言 [4]

【注文】

[1] 小马坊使: 唐代内府诸司之一,掌饲养本坊御马等事,由宦官担任。唐懿宗李漼咸通年间,宦官田令孜曾任此职。 田令孜(?—893年): 唐朝宦官,字仲则,本姓陈,蜀(今四川)人。唐懿宗咸通年间,入内侍省为宦官,任小马坊使。后唐僖宗李儇提升他至左神策军中尉、左监门卫大将军。他恃宠横暴,把持朝政。在黄巢率军进逼长安时,挟持僖宗逃往四川。最终被养子永平节度使王建杀死。 知: 主管。 枢密: 即枢密使,官名,始置于唐中期,以宦官充任。唐后期,担任枢密使的宦官逐渐侵夺宰相权力,直接指挥公事,干预朝政,以至参与废立皇帝,权倾一时。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但到了宋代,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中尉: 即神策军中尉,唐德宗李适(kuò)贞元十二年(796年)置,有左、右二员,由宦官充任,掌管禁军。神策军中尉的设置使宦官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唐末宦官专权的军事保证。

[2] 除官: 授予官职。 绯(fēi)紫: 指红色和紫色官服,为古时高官的服饰。

[3] 内园小儿: 唐代禁苑中供使唤的杂役。 狎(xiá)昵(nì): 指过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乐工: 指歌舞演奏艺人。 伎儿: 指歌舞艺人。

[4] 说(shuì): 劝说、说服。 两市: 唐代都城长安城中东市、西市的合称。东市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周围坊里多为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宅第,而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1959至1962年对两市遗址的勘察与实测,东市遗址范围在今陕西西安碑林区咸宁路以南,西安铁路局以北,安东街以东,西安交通大学以西;西市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莲湖区中国航空器材公司西北分公司以南,东桃园桥以北,东桃园以东,糜家桥以西的范围。唐政府对长安城市场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两市大门早晚随唐长安城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并设有门吏专管。 内库: 唐朝皇宫的府库。 京兆: 府名。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雍州置,治所设在长安、万年二县(今陕西西安),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铜川以南,武功、乾县以东,蒲城、渭南以西地区。 杖杀: 唐朝一种用重杖击打并处死罪犯的行刑方式。 宰相: 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之前,唐僖宗李儇为普王时,负责养马的小马坊使田令孜很受他的宠信。等到李儇登基当上皇帝后,便任命田令孜为主管机要的枢密使,进而又提拔为掌管禁军的神策军中尉。当时唐僖宗李儇仅十四岁,喜好游戏玩乐,国家政事一概委托田令孜办理,并尊称其为“阿父”。田令孜很喜好读书,聪明伶俐,鬼点子很多,他独揽大权,收受贿赂,封官拜爵和赏赐高官厚禄都不向唐僖宗禀报。每次面见唐僖宗,他总是自备两盘点心,与皇帝对坐吃喝,从容过了好长时间才告退。唐僖宗和宫内杂役亲热戏耍,赏赐奏乐、歌舞艺人所用经费,动辄数以万计,以致宫内府库空竭。田令孜就怂恿唐僖宗将长安城东、西两市商贩的货物全部没收归入内库,凡敢陈诉的就交给京兆府以乱棍打死。自宰相以下的满朝文武大臣都闭口吞声,不敢说话。

【原文】

夏六月,王仙芝及其党尚君长攻陷濮州、曹州,众至数万 [1] 。天平节度使薛崇出兵击之,为仙芝所败 [2]

【注文】

[1] 尚君长(?—878年): 唐末起义军将领,籍贯字号均不详。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874年),与王仙芝一同起兵于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次年,跟随王仙芝攻占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曹州(治今山东曹县西北)。后又跟随王仙芝转战山东、河南等地区。不久,为唐军所杀。 曹州: 州名。北周武帝宇文邕改西兖州置,治所设在左城县(隋改为济阴县,今山东曹县西北)。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年间一度改为济阴郡,后复为曹州。唐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菏泽、曹县、成武、东明及河南兰考、民权等地。

[2] 天平: 唐后期藩镇之一。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军平定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后,从淄青节度所领州中分出曹州、郓州、濮州,置郓曹濮节度使。次年,赐号为天平军节度使,治所设在郓州(治今山东东平西北),领郓州、曹州(治今山东曹县西北)、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唐懿宗咸通年间曾一度增领齐州(治今山东济南)、棣州(治今山东惠民东南)。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为朱全忠所并,仍置天平军节度使。 节度使: 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意为节制调度,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jīng)节,故称此名。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沿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剑南、岭南共十个节度使。他们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威权颇重,已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 薛崇(?—877年): 唐末官吏,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任兵部员外郎,咸通十年(869年)任兵部郎中。后又担任天平节度使,参与镇压王仙芝起义。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三月,兵败被黄巢杀死。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夏季六月,王仙芝率领部将尚君长攻占了濮州、曹州等地区,军队扩大至数万人。天平节度使薛崇率兵出击,结果被王仙芝打败。

【原文】

冤句人黄巢亦聚众数千人应仙芝 [1] 。巢少与仙芝皆以贩私盐为事,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与仙芝攻剽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2]

【注文】

[1] 冤句(qú): 地名。在今山东菏泽西南。 黄巢(?—884年):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盐贩出身。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起义,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他被推举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率众攻取江、浙、闽、粤等地,并于广明元年(880年)北上攻陷洛阳(今河南洛阳)、长安,自号为帝,国号大齐。黄巢攻克长安之后,未能乘胜追击,消灭唐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最后被唐军反攻打败,自杀。

[2] 私盐: 指违反政府有关禁令而私自生产、运输、销售的食盐。私盐的产生和泛滥与古代政府的食盐专卖政策关系密切。 进士: 创立于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山东: 地区名。古代通称崤山(今河南洛宁西北)以东的河南、河北地区为山东。

【译文】

冤句人黄巢聚集了数千人响应王仙芝。黄巢年轻时与王仙芝都以贩卖私盐为生计。黄巢善于骑马射箭,性格侠义,粗略涉读经书史传,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就做了强盗,与王仙芝攻掠州、县,在崤山以东一带横行。饱受官府重征暴敛之苦的百姓都争先恐后地投奔他。几个月时间,起义军便达到了数万人。

【原文】

群盗侵淫,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 [1] 。诏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军节度使、监军亟加讨捕及招怀 [2] 。十二月,王仙芝寇沂州,平卢节度使宋威表请以步骑五千别为一使,兼帅本道兵所在讨贼 [3] 。乃以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仍给禁兵三千,甲骑五百 [4] 。因诏河南方镇所遣讨贼都头并取威处分 [5]

【注文】

[1] 侵淫: 亦作“浸淫”,逐渐扩展。

[2] 诏: 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唐代,诏书一般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尚书省执行。 淮南: 唐方镇名。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置,治所设在扬州(今江苏扬州)。辖境屡有变动,长期管辖的有扬州、楚州(治今江苏淮安)、滁州(治今安徽滁州)、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寿州(治今安徽寿县)、庐州(治今安徽合肥)、舒州(治今安徽潜山),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地区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的大部分。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为杨行密占据。 忠武: 唐方镇名。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以陈许节镇为忠武军,治所设在许州(今河南许昌)。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治所迁移到陈州(今河南淮阳)。 宣武: 唐方镇名。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置,治所设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治所迁至汴州(今河南开封)。辖境屡有变动,主要管辖的地区大致包括汴、宋(治今河南商丘)、亳(治今安徽亳州)、颖(治今安徽阜阳)等四州,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开封、封丘、尉氏、沈丘以东,山东单县及安徽颍上、阜阳、蒙城、涡阳、亳州、砀(dàng)山等地。 义成: 唐方镇名。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以永平军改名,治所设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更名为宣义军。 监军: 也称监军事、督军。秦汉时为临时委任的皇帝使者,负责监督出征的将帅,不常置。唐代中期以后成为常设官员,诸方镇及出征军队皆设有此官,多以宦官充任。直到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尽杀宦官,唐代宦官监军制度告终,至此监军制度亦走向衰落。 亟(jí): 急切。

[3] 沂(yí)州: 州名。北周改北徐州置,治所在即丘县(今山东临沂西)。隋初移治临沂县(今山东临沂),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沂河本支流域及沂水、新泰等地。隋炀帝大业初年、唐玄宗天宝年间曾一度改称琅邪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沂州。 平卢: 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置,治所设在营州(今辽宁朝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治所迁移至青州(今山东青州)。辖境大致在今济南、淄博到威海的山东东部、中部一带。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治所又迁移至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治所迁回青州。 宋威(?—878年): 唐朝大臣,唐僖宗时为平卢节度使。乾符二年(875年)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指挥河南诸镇兵马,镇压王仙芝、黄巢起义军。乾符四年(877年)劫持向宦官杨复光投降的黄巢部将尚君长,冒称获俘。次年,以年老久病,罢招讨使,返回青州,不久去世。 表: 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为大臣写给君主的呈文。

[4] 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 官名。招讨使置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为战时权置军事长官,掌管镇压暴乱和招降伐叛事务,其下有副使等。任命时多冠以某某道名或战争方位名。 甲骑: 身披铠甲的骑兵。

[5] 方镇: 又称“道”,唐代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关,是依山川形势而划分的监察区域。唐太宗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唐玄宗李隆基时分天下为十五道,至唐代后期,全国已被划分成四十余道。各道设采访处置使,最初并无地方实权,类似于汉代的刺史。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方镇(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

【译文】

群盗的势力逐渐扩大,劫掠了十多个州,到达淮南地区时,每伙强盗多者一千余人,少者几百人。朝廷于是下诏命令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军节度使、监军加紧讨伐追捕,而且进行招降与安抚。乾符二年(875年)十二月,王仙芝率领军队进攻沂州。平卢节度使宋威上表申请拨给他五千名步兵、骑兵,另给自己一个招讨使名义,兼带本道兵前往镇压。朝廷于是任命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配给三千禁军、五百骑兵,统一归宋威指挥。于是诏告河南方镇所派的讨贼都头一并接受宋威的调遣。

【原文】

三年春二月,敕福建、江西、湖南诸道观察、刺史皆训练士卒;又令天下乡村各置刀弓鼓板以备群盗 [1] 。三月,以左仆射王铎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2]

【注文】

[1] 福建: 即福建道。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置,治所设在福州(今福建福州)。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废,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管辖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等五州的二十四县,辖境约今福建大部分地区。 江西: 即唐代江南西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中部置,治所设在洪州(今江西南昌)。辖境相当于今江西、湖南两省大部和皖南、粤北、鄂东南的部分地区。安史之乱后,湖北南部设鄂岳道,湖南设湖南观察使,江南西道只剩今江西地区。 湖南: 即湖南道。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设置湖南观察使,治所设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大历四年(769年)治所移至潭州(今湖南长沙),辖境约今湖南长沙以南和广东连江流域地区。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改为钦化军节度,光启元年(885年)改为武安军节度。仍通称湖南。 观察: 即观察使。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唐前期常由中央不定期派出使者监察州县。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置十道巡察使。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置十道按察使。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职如汉代刺史,察访地方官政绩。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采访处置使改名为观察处置使。观察处置使负责考核州、县官吏政绩,还兼理民事,辖一道或数州。观察使无旌节,地位低于节度使,它的僚属将校略少于节度使。 刺史: 官名,又称郡守、太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始置于汉代,本为中央临时派到地方的监察官员。后来,随着职权的进一步扩大,逐渐变成地方常设的行政军事长官。 鼓板: 战鼓及盾牌。

[2] 左仆射(yè): 官名,亦称尚书左仆射。东汉末置,为尚书台副长官,位在右仆射之上,辅佐尚书令处理政务。如尚书令缺,则代掌尚书省事务。隋文帝时,尚书左仆射为朝廷首相。唐初,大抵继承隋文帝时制度,尚书省置仆射总领政务,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房玄龄为左仆射前后达二十年,号称贤相。唐中宗、睿宗以后,仆射被逐渐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唐代后期常以仆射为节度、观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此时仆射成为虚职,不但不是宰相,连尚书省本省事务也不过问。 王铎(?—884年): 字昭范,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武宗李炎会昌年间进士。唐懿宗李漼时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由礼部尚书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出为宣武节度使。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复任宰相并自请督军镇压北上的黄巢起义军,担任荆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镇守江陵。中和四年(884年),任义昌节度使,赴任路上被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所杀。 门下侍郎: 官名。秦、汉有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为帝王近侍。南北朝时地位逐渐提高,参与朝廷大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门下侍郎,为门下省的副长官,正三品。

【译文】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春季二月,唐僖宗下诏命令福建、江西、湖南诸道观察、刺史训练本道士卒;同时又命令全国各地乡村自备刀、弓、鼓、盾,以防备群盗。三月,任命左仆射王铎兼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原文】

秋七月,宋威击王仙芝于沂州城下,大破之,仙芝亡去。威奏仙芝已死,纵遣诸道兵,身还青州 [1] 。百官皆入贺。居三日,州县奏仙芝尚在,攻剽如故。时兵始休,诏复发之,士皆忿怨思乱。八月,仙芝陷阳翟、郏城,诏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发兵击之 [2] 。安潜,慎由之弟也 [3] 。又命昭义节度使曹翔将步骑五千及义成兵卫东都宫,以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守东都 [4] 。又诏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选步骑二千守汝、邓要路 [5] 。仙芝进逼汝州,诏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绹选步兵一千、骑兵五百守陕州、潼关 [6] 。九月丙子,王仙芝陷汝州,执刺史王镣 [7] 。镣,铎之从父兄弟也 [8] 。东都大震,士民挈家逃出城。乙酉,敕赦王仙芝、尚君长罪,除官以招谕之。仙芝陷阳武,攻郑州,昭义监军判官雷殷符屯中牟,击仙芝,破走之 [9]

【注文】

[1] 青州: 州名。西汉武帝刘彻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晋时治所设在东阳城(今山东青州)。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年间一度改称北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青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博兴、广饶、青州、临朐(qú)、昌乐、寿光等地。

[2] 阳翟: 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州。 郏(jiá)城: 县名。治所在今河南郏县。 崔安潜: 生卒年不详,字进之,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唐懿宗咸通年间,担任忠武军节度使。唐僖宗出逃蜀中时,任命他为太子少师。平卢节度使王敬武死后,朝廷又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加授检校太师兼侍中,但王敬武之子王师范拒绝他入境,他只得返回,被朝廷任命为太子太傅。

[3] 慎由: 即崔慎由,生卒年不详,字敬止,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唐文宗太和初年,考中进士。唐宣宗大中年间担任右拾遗、充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出为湖南观察使。回朝后,又作为刑部侍郎治理浙西。后任户部侍郎,不久升任工部尚书。大中十年(856年),以本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加任太中大夫兼礼部尚书。大中十二年(858年),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唐懿宗咸通初年,担任华州刺史,后改任河中节度使。

[4] 昭义: 唐方镇名。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置,治所设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大历十二年(777年)与泽潞节度使合为一镇。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治所迁往潞州(今山西长治),辖境有泽(治今山西晋城)、潞(治今山西长治)、磁(治今河北磁县)、邢(治今河北邢台)、洺(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五州,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隆尧、内丘以南,邱县、肥乡、巨鹿以西,邯郸、涉县以北,山西浊潼河、丹河流域和沁水、阳城等地。唐僖宗中和以后因李克用占据泽、潞二州,昭义军便分为二:一个治所设在邢州(今河北邢台),另一个治所设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唐昭宗天复初年再度合二为一,治所设在潞州。 曹翔(?—878年): 唐末官吏,历任福州刺史、昭义节度使、金吾大将军。乾符五年(878年)转任河东节度使,曾率军与沙陀军作战,同年暴卒。 东都: 指洛阳,因其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先后有东汉、西晋、北魏等十几个朝代建都于此。 左散骑常侍: 官名。汉有散骑,为皇帝侍从,又有中常侍。三国魏文帝曹丕将散骑与中常侍合为一官,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唐太宗李世民曾以散骑常侍为散官。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分为左右:左散骑常侍二人,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二人,属中书省。职掌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而为尊贵之官,常常作为将相大臣的加官。 曾元裕: 唐朝将领。生卒年不详。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任左散骑常侍充招讨副使,防守东都(今河南洛阳)。乾符五年(878年)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击破王仙芝,因功任平卢节度使,镇守青州(山东青州)。 招讨副使: 招讨使副职,位在招讨使下。

[5] 山南东道: 唐方镇名。贞观年间,唐太宗根据地形地势划分军事区域统一部署,共有十道,山南道为其一。唐玄宗开元后,以山南道所部阔远,于是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二道,其中,山南东道治所设在襄州(今湖北襄阳),辖境相当于今湖北长江以北、河南西南部及重庆东部的万州地区。 李福: 字能之,陇西(今甘肃陇西)人,生卒年不详。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进士,累迁尚书郎,出为商、郑、汝、颍四州刺史。唐宣宗大中时,担任检校工部尚书、滑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义成军节度、郑滑颍观察使。后入为刑部侍郎,累迁刑部、户部尚书。唐僖宗乾符初年,以检校右仆射、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山南东道节度。参与镇压王仙芝、黄巢起义,因功升任检校司空、同平章事,终于太子太傅。 汝: 即汝州。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伊州置,治所设在承休县(今河南临汝),次年改置襄城郡。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复置伊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复名汝州,治所设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邓: 即邓州,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荆州置,治所设在穰县(今河南邓州)。隋炀帝大业初年改置南阳郡。唐高祖武德初年复置邓州。

[6] 邠(bīn)宁: 唐方镇名。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置,治所设在邠州(今陕西彬州)。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辖有邠、宁(治今甘肃宁县)、庆(治今甘肃庆城)三州,大致相当于今甘肃东部的环江、马连河流域以东及陕西彬州、永寿、旬邑、长武等地。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号静难军。后为朱玫、王行瑜等割据。唐昭宗乾宁后为李茂贞占据。 李侃: 唐末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邠宁节度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凤翔: 唐方镇名。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置,治所设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统领凤翔府、陇州(治今陕西陇县东南),唐宣宗大中年间曾一度增领秦州(治今甘肃秦安西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宝鸡、岐山、凤翔、麟游、扶风、眉县、周至等地。因地处关中西部,东接京畿,南通巴蜀,西连甘青,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令狐绹(795—872年):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东南)人,字子直。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中进士,初入仕途任弘文馆校书郎。开成年间,为左拾遗,累官至户部员外郎。唐宣宗时,官至宰相。唐懿宗时,历任河中、宣武、淮南等道节度使。后召入知制诰,辅政十年,拜司空、检校司徒,封凉国公。咸通九年(868年),庞勋起义军攻占徐州(今江苏徐州),令狐绹受命为徐州南面招讨使,但屡被庞勋打败。僖宗时被任命为凤翔(今陕西凤翔)节度使,后又召为太子太保,徙封赵。卒于封地。 陕州: 州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所设在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三门峡、陕县、洛宁、渑池、灵宝等地以及山西平陆、芮城、运城东北部地区,以后辖境逐渐缩小。隋炀帝大业年间废置,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陕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陕州,后升为节度使。 潼关: 位于今陕西潼关东北黄河南岸。因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的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西出关中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7] 王镣: 字德耀,生卒年不详,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扬州(今江苏扬州)。唐懿宗、僖宗朝宰相王铎的堂弟。富有词学,于唐懿宗咸通中进士及第,累官主客员外郎。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迁左司郎中、汝州刺史。次年,王仙芝攻破汝州城,被俘,贬为韶州司马。官终太子宾客。

[8] 从父兄弟: 即叔伯堂兄弟。从父首先表示一种关系,表示具有同一祖父的关系,后加“兄弟”等词来描述自己与另一人的辈分距离。

[9] 阳武: 县名,郑州所属县,治今河南原阳。 郑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荥州置,治所在成皋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治所迁至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唐玄宗天宝初年改为荥阳郡,唐肃宗乾元初复置郑州。 判官: 官名。唐朝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属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辅佐政务。判官位在行军司马之下,分判仓、兵、骑、胄(zhòu)四曹事务。 雷殷符: 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曾任昭义监军判官,参与镇压王仙芝、黄巢起义。曾在中牟打败王仙芝,挫败了王仙芝继续北上、攻打东都洛阳的计划。 中牟(móu): 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中牟东。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省,北魏宣武帝景明初年复置。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移治圃田城(今河南中牟西)。隋文帝开皇初年更名内牟,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圃田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名中牟县。

【译文】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秋季七月,宋威在沂州城下攻击王仙芝,大破起义军,王仙芝逃跑。宋威上奏朝廷称王仙芝已死,请求遣散各路军马,自己也返回青州。百官都入朝向唐僖宗李儇祝贺。过了三天,地方州县上奏说王仙芝还活着,并且和以前一样攻掠他们。当时,诸道军队刚刚休整,又得到重新征发的诏令,士卒心怀怨恨,甚至有了作乱的念头。八月,王仙芝攻陷阳翟、郏城。唐僖宗下诏命令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发兵讨伐,崔安潜是崔慎由的弟弟。又命令昭义节度使曹翔率领五千名步兵、骑兵及义成兵保卫东都洛阳。任命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戍守东都。又下诏命令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挑选两千名步兵、骑兵扼守汝州、邓州等要道。此时,王仙芝军队进逼汝州,朝廷命令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绹挑选一千名步兵、五百名骑兵镇守陕州、潼关。九月丙子(初二日),王仙芝攻陷汝州,活捉刺史王镣。王镣是王铎的叔伯兄弟。消息传来,东都洛阳内外震动,士兵与百姓都带领家眷逃出城外。乙酉(十二日),唐僖宗下诏赦免王仙芝、尚君长,并给二人授职拜官,企图招降他们。王仙芝攻陷阳武,又转攻郑州,昭义监军判官雷殷符屯兵中牟,抵御王仙芝,王仙芝兵败而逃。

洛阳城历代变迁示意图

【原文】

冬十月,仙芝南攻唐、邓 [1] 。十一月,王仙芝攻郢、复二州,陷之 [2] 。十二月,王仙芝攻申、光、庐、寿、舒、通等州 [3] 。淮南节度使刘邺奏求益兵,敕感化节度使薛能选精兵数千助之 [4]

【注文】

[1] 唐: 即唐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显州置,治所在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唐玄宗天宝初改为淮安郡,唐肃宗乾元初复名唐州。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移治泌阳县(今河南唐河),后改名泌州。

[2] 郢: 即郢州。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置,治所在长寿县(今湖北钟祥)。北周改为石城郡,隋文帝开皇初复称郢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为竟陵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郢州。唐太宗贞观初废。贞观十七年(643年)又复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富水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郢州。唐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湖北钟祥、京山两地。 复: 即复州。北周武帝宇文邕置,治所设在建兴县(隋改为沔阳县,在今湖北仙桃西南)。隋炀帝大业初年改为沔阳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为复州,治所在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又移治沔阳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竟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为复州。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移治竟陵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仙桃、天门、监利、洪湖等地。

[3] 申: 即申州。北周改郢州置,治所设在义阳郡(今河南信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名义州。唐复名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一度改为义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申州。 光: 即光州。隋文帝开皇年间置,治所设在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治所迁至定城县(今河南潢川)。辖境大致包括今河南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新县、淮滨等地。 庐: 即庐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合州置,治所在合肥县(今安徽合肥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合肥、六(lù)安、霍山、庐江、巢湖等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庐江郡。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庐州,治所移至今安徽合肥,属淮南道。 寿: 即寿州。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淮南郡置,治所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称淮南郡。唐肃宗乾元初复名寿州,隶属于淮南节度使。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封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寿州为吴国地。 舒: 即舒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置,治所设在怀宁县(今安徽潜山),辖境相当今安徽天柱山、三官山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同安郡,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又改盛唐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舒州。 通: 即通州。经查阅史书,淮南道无通州,据胡三省考证,此“通州”当为“蕲州”之误。蕲州,北周以罗州改置,治所在齐昌县(隋改蕲春县,今湖北蕲春北)。唐辖境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北,巴河以东地区。

[4] 刘邺(?—880年): 字汉藩,润州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唐懿宗、僖宗朝宰相。进士出身。唐宣宗大中十四年(860年),擢左拾遗,召为翰林学士。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充翰林学士承旨,旋为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改兵部侍郎。次年拜相,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免相,任使相节度淮南。后被黄巢军杀死。 感化: 唐方镇名。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置徐海沂密都团练观察使。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置徐泗濠节度使,治所设在徐州(今江苏徐州)。贞元后时废时置,称号屡变。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置武宁军节度使,领徐、泗(治今江苏泗洪东南)、濠(治今安徽凤阳东北)、宿(治今安徽宿州)四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池河、江苏淮河以北,即江苏丰县,山东滕州、郯城以南,安徽濉溪、怀远以东地区。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复置徐泗观察使,次年更号为感化军节度使。唐僖宗中和初年,为时溥所据。唐昭宗李晔景福初年,为朱温所并。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罢。 薛能(约817—880年): 字太拙,汾州(治今山西汾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进士。曾任滑州观察判官。唐懿宗咸通年间,代理嘉州刺史,又先后担任度支、刑部郎中、同州刺史、京兆尹等职。咸通十二年(871年),出任感化军节度使。他一生仕宦他乡,游历众多地方,诗多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之作。晚唐一些著名诗人多有诗与其唱和。

【译文】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冬季十月,王仙芝向南进攻唐州、邓州。十一月,王仙芝攻克了郢州、复州。十二月,王仙芝进攻申州、光州、庐州、寿州、舒州、蕲州等地。淮南节度使刘邺上奏朝廷请求增兵救援,唐僖宗敕令感化节度使薛能率领数千精兵前往援助。

【原文】

郑畋以言计不行,称疾逊位,不许;乃上言:“自沂州奏捷之后,仙芝愈肆猖狂,屠陷五六州,疮痍数千里 [1] 。宋威衰老多病,自妄奏以来,诸道尤所不服,今淹留亳州,殊无进讨之意 [2] 。曾元裕拥兵蕲、黄,专欲望风退缩 [3] 。若使贼陷扬州,则江南亦非国有 [4] 。崔安潜威望过人,张自勉骁雄良将,宫苑使李瑑西平王晟之孙,严而有勇 [5] 。请以安潜为行营都统,瑑为招讨使代威,自勉为副使代元裕 [6] 。”上颇采其言。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奏尚君长弟让据查牙山,官军退保邓州 [7]

【注文】

[1] 逊位: 让位,退位。 沂州奏捷: 指宋威上奏朝廷击破王仙芝于沂州城下一事。 疮痍: 战争给地方所造成的创伤。

[2] 妄奏: 指宋威假报王仙芝已死之事。 亳(bó)州: 州名,为宣武军所领州。治今安徽亳州,唐时辖境相当今安徽亳州、蒙城、涡阳及河南永城、鹿邑等地。

[3] 黄: 即黄州。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改衡州置,治所在南安县(后改黄冈县,在今湖北武汉)。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永安郡。唐高祖武德初复为黄州,唐玄宗天宝初改为齐安郡,唐肃宗乾元初复为黄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湖北武汉、黄冈、大悟等地区。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治所迁至黄冈县(今湖北黄冈)。

[4] 扬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置,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改邗(hán)州为扬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广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扬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六合以北以东,高邮湖、兴化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及安徽天长等地。

[5] 张自勉(830—902年): 字敏文。曾任左威卫上将军、东南面行营招讨使、颍州刺史等。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黄巢进攻宋州,张自勉率领忠武兵救援宋州。此后,多次受命镇压王仙芝、黄巢领导的起义军。 宫苑使: 官名。唐代始置,掌京城宫苑囿园土地。多由宦官担任此职。 李瑑(zhuàn): 生卒年不详。西平王李晟孙子,曾担任宫苑使、招讨使。 西平王晟(shèng): 即李晟(727—793年),唐代名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勇武有才,善于骑射。初为边镇裨将,因功升至右神策军都将。唐德宗时讨平朱泚叛乱,收复长安,因功担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兼行营副元帅,封西平郡王。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册封为太尉、中书令,不久罢兵权。贞元九年(793年),病逝,被追赠为太师,谥号“忠武”。

[6] 行营都统: 官名。唐后期为讨伐藩镇和镇压农民暴动,设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的统帅。

[7] 都监: 官名。唐朝中期以后,出兵作战常以宦官为监军,因督察多路兵马,故称“都监”。 杨复光(843—883年): 本姓乔,唐末闽州(治今福建福州)人。因自幼被宦官杨玄价收养,而改姓杨。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历任唐将曾元裕、宋威、王铎的监军,曾诱降王仙芝。黄巢攻入长安(今陕西西安)后,唐忠武节度使周岌投降,他劝周岌复归唐朝,并袭杀黄巢使者。后又并蔡州割据者秦宗权部分军队,将他们分为八都,并任天下兵马都监。黄巢大将朱温驻守同州(治今陕西大荔),他遣使招降,又引沙陀李克用军自太原进攻关中,迫使黄巢军撤离长安,因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同华制置使,封弘农郡公,赐号“资忠辉武匡国平难功臣”。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六月,突然得病,不久去世。死后赠“观军容使”,谥“忠肃”。 让: 即尚让(?—884年),尚君长之弟,唐末农民战争领导人之一,生卒年不详。先随王仙芝起义,后投黄巢。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任大齐政权太尉中书令。后随黄巢撤出长安,驻守太康(今河南太康)。黄巢军败,尚让降于唐将时溥。也有学者认为他与黄巢同时战死。 查牙山: 又作“嵖岈山”,在今河南遂平西。

【译文】

郑畋因自己的计策不被朝廷采纳,于是借口患病而要求去职逊位,但未获批准;于是又向唐僖宗李儇上奏:“自从宋威在沂州妄自报捷以后,王仙芝越发放肆猖狂,攻陷了五六个州,数千里国土满目疮痍。宋威年老多病,自从失实妄奏以来,诸道对他更为不服,现在他久留亳州,根本没有进兵讨伐的计划。曾元裕拥兵于蕲州、黄州一带,一心观望形势退缩不前。如果让贼兵攻陷了扬州,那么整个江南地区就不再为国家所管辖了。臣认为崔安潜威望过人,张自勉是一名骁勇的良将,宫苑使李瑑是西平王李晟的孙子,既威严又勇敢。请陛下任命崔安潜为行营都统,李璩为招讨使代替宋威,张自勉为副使代替曾元裕。”唐僖宗采纳了郑畋的建议。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上奏朝廷,报尚君长的弟弟尚让占据查牙山,唐官军退保邓州。

【原文】

王仙芝攻蕲州。蕲州刺史裴渥,王铎知举时所擢进士也 [1] 。王镣在贼中,为仙芝以书说渥 [2] 。渥与仙芝约,敛兵不战,许为之奏官,镣亦说仙芝,许以如约。渥乃开城延仙芝及黄巢辈三十余人入城,置酒,大陈货贿以赠之,表陈其状。诸宰相多言:“先帝不赦庞勋,期年卒诛之。今仙芝小贼,非庞勋之比,赦罪除官,益长奸宄 [3] 。”王铎固请,许之,乃以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遣中使以告身即蕲州授之 [4] 。仙芝得之甚喜,镣、渥皆贺。未退,黄巢以官不及已,大怒曰:“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 [5] !”因殴仙芝,伤首,其众喧噪不已。仙芝畏众怒,遂不受命,大掠蕲州,城中之人,半驱半杀,焚其庐舍。渥奔鄂州,敕使奔襄州,镣为贼所拘 [6] 。贼乃分其军三千余人从仙芝及尚君长,二千余人从巢,各分道而去 [7]

【注文】

[1] 裴渥: 生卒年不详。唐朝官吏,进士出身。曾任兵部员外郎、蕲州刺史。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试图招安王仙芝未果。 知举: 即知贡举,为主管科举考试的官。唐初由考功员外郎担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以员外郎官职低微,于是改由礼部侍郎担任此职,从此,选拔士人由礼部主持。

[2] 贼: 唐朝统治者对王仙芝、黄巢等起义军的称呼。

[3] 先帝: 此指唐僖宗李儇之父唐懿宗李漼。 庞勋(?—869年): 唐末桂林戍卒起义军领袖。初在戍守桂林的徐州、泗州军中任粮料官。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唐朝政府在徐州、泗州募兵戍守桂林(今广西桂林)。原定戍卒三年调换一次,但至咸通九年(868年)已满五年仍未调换。于是戍边士兵发动兵变,庞勋被推举为领袖,经湖南、浙西,入淮南,攻克宿州(今安徽宿州),称兵马留后。之后,北渡濉水,取彭城(今江苏徐州),俘虏唐徐泗观察使崔彦曾等,得到民众的热烈响应,队伍很快发展至二十万人,占有今鲁南、皖北、苏北大片地区。唐朝政府于是任命康承训为都招讨使,并约沙陀朱邪赤心(之后唐赐名为李国昌)协助镇压。最后,庞勋为唐军所败,战死于蕲县(今安徽宿州南)河边。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赵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4] 左神策军押牙: 神策军有左、右二军,为宦官所掌握的禁卫军。押牙也作“押衙”,唐朝掌管仪仗侍卫的官员。所谓“押”就是“掌管”,“牙”就是“牙旗”,可以理解为“掌管牙旗的官员”,引申为“掌管仪仗的侍卫”。牙,后来也作“衙”。 监察御史: 官名。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监察御史属察院。品位不高,但权限很广,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整肃朝仪等事务。 中使: 内诸司使的简称,指由宦官担任的各种使职差遣,如监军使、宣徽使、观军容使、内枢密使、少阳院使等。它是与由朝臣担任的外使相对应而言的。它的数量很多,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册府元龟》等史籍的不完全统计,就达五十余种。到唐后期,政治重心由部司诸曹转向使职差遣,内诸司使的权力地位大大加强,可出使各地,传达诏命,任免将相,甚至废立皇帝。 告身: 任命官职的文凭,也称委任状。唐末官爵冗滥,有很多空白告身,可以随时填写人名。此处赐给张雄、冯弘铎的告身,即是高骈任诸道都统时朝廷赐给的空白告身。

[5] 左军: 即左神策军。 五千余众: 王仙芝、黄巢初起义时,数月之间部众达到数万。而此时才五千余人,概因游动作战,聚散无常所致。

[6] 鄂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置,治所设在江夏县(今湖北武汉)。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初年一度改为江夏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后复为鄂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武汉、嘉鱼、黄石、长江以南以东以西地区。 敕使: 即皇帝派出的使者。 襄州: 州名。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改雍州置,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襄阳)。隋炀帝大业初改为襄阳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襄州,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北襄阳、谷城、老河口、南漳、宜城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襄阳郡,肃宗乾元初复为襄州。

[7] 分道而去: 从此王仙芝、黄巢分兵作战。王仙芝转战赣、鄂,死于黄梅。黄巢北攻齐、鲁,转向淮南、浙西,进入闽、广。其后回师北上,攻陷东都洛阳,进而又向西进军,攻入长安,随即称帝。

【译文】

王仙芝进攻蕲州。蕲州刺史裴渥是王铎主持科举时所选拔的进士。王镣被俘后,在起义军中替王仙芝写信劝说裴渥。于是裴渥与王仙芝约定,双方休兵不战,并答应向朝廷上奏为王仙芝求官。王镣也劝王仙芝答应这个合约。于是裴渥打开城门请王仙芝及黄巢等三十余人进城,并置酒设宴,将大量钱物赠送给王仙芝等人。裴渥上表朝廷陈述这一情况,朝中宰相大多都认为:“先帝唐懿宗都不赦免庞勋,当年就将庞勋铲除。现在王仙芝不过是一小贼,连庞勋之类都不如。如果赦罪授官,只能是更加助长了奸坏小人的气焰。”只有王铎坚持请求招降王仙芝,朝廷最终同意了王铎的建议。于是,任用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派宦官带着委任状前往蕲州授给王仙芝。王仙芝得到委任状后非常高兴,王镣、裴渥都前来祝贺。还没等王仙芝退出蕲州,黄巢便因朝廷没给自己职位,而勃然大怒,他痛斥王仙芝道:“当初我们共同立下誓言,将来要横行天下,现在你独自接受朝廷的官位,到长安为禁军左军军官,让我们这五千人归于何处?”因而殴打王仙芝,把王仙芝的头打伤了。其部下也吵嚷不休。王仙芝畏惧众怒,于是拒绝了朝廷的任命,在蕲州大肆掠夺,城中百姓一半被赶跑,一半被杀掉,住宅也被烧毁。裴渥逃到鄂州,皇帝派来的使者逃至襄州,王镣被起义军拘押。起义军从此分兵行动,三千多人跟随王仙芝和尚君长,两千多人跟随黄巢北上。

【原文】

四年春二月,王仙芝陷鄂州。黄巢陷郓州,杀节度使薛崇 [1] 。三月,黄巢陷沂州。夏四月,黄巢与尚让合军保查牙山。

【注文】

[1] 郓(yùn)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置,治所设在万安县(后改郓城县,在今山东郓城东),隋炀帝大业初改为东平郡。唐高祖武德初复为郓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治所迁至须昌县(今山东东平西北)。唐玄宗天宝初改为东平郡,唐肃宗乾元初复为郓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郓城巨野、嘉祥、梁山、东平等地。

【译文】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春季二月。王仙芝进攻鄂州。黄巢攻陷郓州,杀死了节度使薛崇。三月,黄巢又攻克了沂州。夏季四月,黄巢与尚让合军保卫查牙山。

【原文】

(六月)[秋七月]庚申,王仙芝、黄巢攻宋州,三道兵与战,不利,贼遂围宋威于宋州 [1] 。甲寅,左威卫上将军张自勉将忠武兵七千救宋州,杀贼二千余人,贼解围遁去 [2] 。王铎、卢携欲使张自勉以所将兵受宋威节度,郑畋以为威与自勉已有疑忿,若在麾下,必为所杀,不肯署奏 [3] 。八月辛未,铎、携诉于上,求罢免;庚辰,畋请归浐川养疾,上皆不许 [4] 。王仙芝陷安州 [5]

【注文】

[1] 宋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设在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梁郡。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宋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睢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宋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商丘、柘城、睢县、宁陵、虞城、夏邑以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单县等地。 三道兵: 指平卢、宣武、忠武三道军队。

[2] 甲寅: 疑有误。这个时间应该在二十一日之后。 左威卫上将军: 官名,十六卫上将军之一。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置,为左威卫最高统兵官,从二品,职同左右卫上将军,负责宫禁宿卫。

[3] 署奏: 在奏章上署名。

[4] 浐(chǎn)川: 河谷名,指浐水(位于今陕西西安东)谷地。浐水为灞河支流,源出陕西蓝田西南秦岭山中,在今陕西西安东入灞水,号“关中八川”之一。

[5] 安州: 州名。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550年)置,治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初改名郧州,旋复名安州。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北安陆、云梦、应城、广水、孝感等地。

【译文】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秋季七月庚申(二十一日),王仙芝、黄巢进攻宋州,平卢、宣武、忠武三道军队迎战,最终官军失利,起义军将宋威包围在宋州城内。甲寅(十五日),左威卫上将军张自勉率领七千名忠武兵救援宋州,杀死起义军两千多人,解除了宋州之围,起义军逃走。宰相王铎、卢携想让张自勉将他所率领的部队接受宋威调遣,宰相郑畋则认为宋威与张自勉因互相猜忌而结怨,若将张自勉置于宋威指挥之下,必定会被宋威杀害,便不肯在奏章上署名。八月辛未(初三日),王铎、卢携在唐僖宗面前指诉郑畋,要求罢免郑畋职务。庚辰(十二日),郑畋请求回浐川养病,唐僖宗对两方面的请求都没批准。王仙芝攻陷了安州。

【原文】

乙卯,王仙芝陷随州,执刺史崔休征 [1] 。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遣其子将兵救随州,战死。福奏求援兵,遣左武卫大将军李昌言将凤翔五百骑赴之,仙芝遂转掠复、郢 [2] 。忠武大将张贯等四千人与宣武兵援襄州,自申、蔡间道逃归 [3] 。诏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宣武节度使穆仁裕遣人约还 [4]

【注文】

[1] 随州: 州名。西魏时置,治所在随县(今湖北随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汉东郡。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为随州,玄宗天宝初改为汉东郡,肃宗乾元初复为随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北随州、枣阳等地。王仙芝攻陷安州、随州,《旧唐书》《新唐书》及《资治通鉴》均记载为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八月事。但据岑仲勉《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王仙芝陷安州”及“王仙芝陷随州”条,攻破此二州,当在起义军由郢,复东向蕲、黄时,是乾符三年(876年)底的事。 崔休征: 唐朝官吏,生卒年不详,曾任随州刺史。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攻陷随州,被俘。

[2] 左武卫大将军: 官名。隋十二卫大将军之一,置一人,正三品。唐沿隋制,置一人,辖两将军,为左武卫最高统兵官,统领左武卫禁军,掌宫禁宿卫。朝会时,身披铠甲,执兵器盾牌及旌旗等,列为左右。 李昌言(?—884年): 唐末藩镇节帅,唐僖宗广明二年(881年)至中和四年(884年)担任凤翔节度使。中和三年(883年),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为使相。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死后由他的弟弟李昌符继任。

[3] 张贯: 生卒年不详,唐末忠武节度使崔安潜部将。曾参与镇压王仙芝、黄巢起义。 自申、蔡间道逃归: 忠武与宣武兵自许昌开赴襄阳,行至半路,即从申(治今河南信阳)、蔡(治今河南汝南)二州之间小路逃回本镇。

[4] 穆仁裕: 唐朝官吏,生卒年不详,曾任宣武节度使。曾参与镇压王仙芝、黄巢起义。 约还: 约束、告诫,使其仍赴援襄州。

【译文】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九月乙卯(十七日),王仙芝率军攻陷随州,俘虏了刺史崔休征。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派他的儿子带兵前往营救,结果战死。李福上奏朝廷请求援兵。朝廷派左武卫大将军李昌言率领凤翔五百骑兵前往增援。王仙芝于是转向攻掠复州、郢州两地。忠武军大将张贯等四千人与宣武军本来一同前去救援襄州,但他们却从申州、蔡州两处抄近道逃回本州。唐僖宗命令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宣武节度使穆仁裕派人劝诫张贯等将士继续前往襄州救援。

【原文】

冬十月,郑畋与王铎、卢携争论用兵于上前,畋不胜,退复上奏,以为:“自王仙芝俶扰,崔安潜首请会兵讨之,继发士卒,罄供资粮 [1] 。贼往来千里,涂炭诸州,独不敢犯其境。又以本道兵授张自勉,解宋州围,使江、淮漕运流通,不输寇手 [2] 。今蒙尽以自勉所将七千兵令张贯将之隶宋威。自勉独归许州,威复奏加诬毁 [3] 。因功为辱,臣窃痛之。安潜出师,前后克捷非一,一旦强兵尽付他人,良将空还,若勍寇忽至,何以枝梧 [4] ?臣请以忠武四千人授威,余三千人使自勉将之,守卫其境,既不侵宋威之功,又免使安潜愧耻。”时卢携不以为然,上不能决。畋复上言:“宋威欺罔朝廷,败衄狼籍 [5] 。又闻王仙芝七状请降,威不为闻奏,朝野切齿,以为宜正军法 [6] 。迹状如此,不应复典兵权。愿与内大臣参酌,早行罢黜 [7] 。”不从。

【注文】

[1] 俶(chù)扰: 骚扰、扰乱。 罄(qìng)供资粮: 竭本镇所有以供出征战士的物资粮食。

[2] 漕运: 中国古代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即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3] 许州: 州名。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置,治所在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隋朝时治所设在颍川县(今河南许昌),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颍川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许州,治所设在长社县(今河南许昌)。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颍川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许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南许昌、长葛、鄢陵、扶沟、临颍、舞阳等地。许州位于河南中部,历来是群雄逐鹿之地。

[4] 勍(qíng)寇: 强敌,劲敌。 枝梧(wú): 抗拒、抵触。

[5] 欺罔(wǎng): 欺骗、蒙蔽。 败衄(nǜ): 战败、失败。

[6] 七状: 七次上表。

[7] 内大臣: 即由宦官任职的两枢密使和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译文】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冬季十月,郑畋与王铎、卢携在唐僖宗面前争论如何用兵讨伐王仙芝等,郑畋说服不了王铎、卢携,于是退朝后再次上奏称:“自从王仙芝叛乱开始,崔安潜最先请求派军队共同讨伐他,紧接着又调发士兵,用尽全部经费、粮草。贼兵四处剽掠,往来千里,不少州县遭到破坏,唯独不敢侵犯崔安潜的辖境。崔安潜又把本道兵授予张自勉指挥,解除了宋州之围,使江、淮之间的漕运得以畅通,东南财赋不致落入贼寇之手。现在陛下又将张自勉所率领的七千名将士全部交给张贯统领,隶属于宋威,而让张自勉独自返回许州。宋威还上奏对张自勉加以诬蔑和诋毁。张自勉因功反受屈辱,臣深感痛心。崔安潜出兵征讨王仙芝以来,前后打了不少胜仗。一旦把强兵交给了别人,良将空手而归,倘若强寇忽然来袭,用什么来抵御敌人呢!臣请求将忠武军中的四千兵马交给宋威指挥,其余三千人仍由张自勉率领,守卫他的辖境,这样既没有侵夺宋威的功劳,又能避免崔安潜的耻辱、羞愧感。”卢携不同意这个建议,唐僖宗也无法决定。郑畋又上奏:“宋威欺骗蒙蔽朝廷,被贼军打得一败涂地。还听说王仙芝曾七次上表请求投降,宋威都不上奏朝廷,朝廷内外对此都恨得咬牙切齿。臣认为应该将他处以军法。宋威劣迹昭彰,不应该再让他执掌兵权,希望陛下与两枢密使和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商议,尽早罢免宋威的官职。”唐僖宗没有答应。

【原文】

黄巢寇掠蕲、黄,曾元裕击破之,斩首四千余级,巢遁去。

【译文】

黄巢率军攻掠蕲州、黄州,曾元裕打败了他,斩首四千余,黄巢率部逃走。

【原文】

十一月,招讨副都监杨复光遣人说谕王仙芝,仙芝遣尚君长等请降于复光,宋威遣兵于道中劫取君长等 [1] 。十二月,威奏与君长等战于颍州西南,生擒以献 [2] 。复光奏君长等实降,非威所擒。诏侍御史归仁绍等鞫之,竟不能明 [3] 。斩君长等于狗脊岭 [4]

【注文】

[1] 请降于复光: 当时杨复光在邓州驻军,王仙芝在郢州。尚君长请求投降,中途须经颍州。

[2] 颍州: 州名。北魏孝明帝时置,治所在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北齐废。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置信州,武德六年(623年)复为颍州,唐玄宗天宝初改为汝阴郡,唐肃宗乾元初复为颍州。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阜阳、颍上、阜南、太和、界首、临泉等地。

[3] 侍御史: 官名。亦称御史、侍御。西汉置,属御史大夫,由御史中丞统领。掌受纳章奏、纠举百官、出监郡国、收捕有罪官吏,平时给事殿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亦置。唐时侍御史为从六品下,属台院(御史台三院之一),掌纠察内外,受制出使及分判御史台内部事务。侍御史与门下省给事中、中书省中书舍人共同掌管冤狱的审理,称为“三司受事”,或“小三司”。中唐以后常作为外官。 归仁绍: 生卒年不详,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山南西道节度使归融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状元及第。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为侍御史,受命审查黄巢军将领尚君长受降一事,但终未查明。后历任度支郎中、御史中丞、礼部侍郎等。 鞫(jū): 审问。

[4] 狗脊岭: 地名,在唐长安城东市(今陕西西安)内。

【译文】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十一月,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派人说服王仙芝,王仙芝于是派尚君长等向杨复光请降,宋威派兵在中途将尚君长等人劫走。十二月,宋威上奏说与尚君长等在颍州西南交战,活捉尚君长等献给朝廷。杨复光上奏朝廷称尚君长等人实际是投降而来,并非宋威所擒获。唐僖宗下诏命侍御史归仁绍等审问这件事,最终没能查明真相。于是将尚君长等人斩首于狗脊岭。

【原文】

黄巢陷匡城,遂陷濮州,诏颍州刺史张自勉将诸道兵击之 [1]

【注文】

[1] 匡城: 县名,即长垣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今河南长垣西南。

【译文】

黄巢攻取匡城县,继而又攻陷了濮州。唐僖宗下诏命令颍州刺史张自勉率领诸道军队予以还击。

【原文】

王仙芝寇荆南。节度使杨知温,知至之兄也,以文学进,不知兵 [1] 。或告贼至,知温以为妄,不设备 [2] 。时汉水浅狭,贼自贾堑渡 [3]

【注文】

[1] 节度使: 此指荆南节度使,唐方镇名。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置,治所在荆州(后升江陵府,在今湖北江陵)。辖境时有变动,较长期领辖有今湖北江陵、石首等地区以西,重庆丰都、垫江以东的长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以西地区。唐哀帝李柷天祐二年(905年)为朱全忠所并,仍以高季兴为节度使。 杨知温: 生卒年不详,唐末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进士出身。唐末历任河南尹、陕虢观察使、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 知至: 即杨知至,字几之,生卒年不详,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杨知温的弟弟。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进士。历任京兆尹、工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秋天,蝗虫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庄稼都被吃得精光。杨知至却上奏道:“蝗虫进入京城管辖之地,不食庄稼,都抱着丛生的灌木死去了。”于是当朝宰相纷纷向唐僖宗道贺。这就是“杨知至奏蝗不吃稼”典故的由来。

[2] 设备: 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这里是“防备”的意思。

[3] 汉水: 即汉江,古称沔(miǎn)水,为长江最长支流。源出陕西西南宁强,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至武汉汇入长江。 贾堑: 地名。在今湖北钟祥南汉水北岸。

【译文】

王仙芝进犯荆南。荆南节度使杨知温是杨知至的哥哥,因通晓文章而走上仕途,但不懂军事。有人禀报起义军已到,杨知温还以为是谣言,不做防御的准备。当时正值汉水水浅河窄时期,起义军便从贾堑渡过汉水。

【原文】

五年春正月丁酉朔,大雪,知温方受贺,贼已至城下,遂陷罗城,将佐共治子城而守之 [1] 。及暮,而知温犹不出。将佐请知温出抚士卒,知温纱帽皂裘而行,将佐请知温擐甲,以备流矢 [2] 。知温见士卒拒战,犹赋诗示幕僚。遣使告急于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福悉其众自将救之。时有沙陀五百在襄阳,福与之俱,至荆门,遇贼,沙陀纵骑奋击,破之 [3] 。仙芝闻之,焚掠江陵而去 [4] 。江陵城下旧三十万户,至是死者什三四。

【注文】

[1] 朔: 农历每月的初一。 受贺: 唐时凡元旦、冬至,诸州镇长官都在衙门接受属下将吏祝贺。 罗城: 外城。 子城: 即内城或附在城垣上的瓮城或月城。

[2] 纱帽: 也叫“乌纱帽”,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用纱制成,故名。后用作官职的代称。 皂裘(qiú): 黑色的皮衣。 流矢(shǐ): 乱飞的箭。

[3] 沙陀: 中国古代部族名。曾为西突厥别部之一,即沙陀突厥。唐太宗贞观年间居于金莎山(今尼赤金山)以南,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以东。其境内有大碛(指沙漠,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而得此称。唐懿宗时因平乱之功,首领被赐姓李。五代李克用、后晋创建者石敬瑭、后汉创建者刘知远均为沙陀族人。 荆门: 县名,治所设在今湖北荆门。其地为从江陵北去襄阳必经之道,地势险要,北通京豫,南达湖广,东瞰吴越,西带川秦,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4] 江陵: 县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春季正月丁酉朔(初一日),天降大雪,杨知温正在接受新年祝贺,起义军已经来到城下并攻入外城,将佐们合力修整内城加强守卫。到了黄昏时分,杨知温还没有出节度使府,将领们请他出来抚慰士卒,杨知温头戴纱帽,身着黑皮衣走了出来,将领们又请他穿上铠甲以防流箭。杨知温看到士兵们抗击敌人,还写诗给幕僚们欣赏,同时派遣使者向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告急。李福调动所有兵马并亲自率领前来救援。当时有五百名沙陀族士兵驻守在襄阳,李福与他们会合后一并前往荆南,到荆门时,遇到起义军,沙陀军纵马奋力攻击,大败起义军。王仙芝听到这个消息,在江陵焚烧、抢劫一番后,扬长而去。江陵城下以前有三十万户,在这次战争中被杀的占到了十分之三四。

【原文】

壬寅,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以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副使 [1]

【注文】

[1] 还青州: 宋威本平卢节度使,故令还其治所。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正月壬寅(初六日),招讨副使曾元裕在申州东部击败了王仙芝的军队,杀死了一万人,招降、遣散的也有一万人。因为宋威久病,朝廷命令免去他的招讨使职务,返回青州镇所;任命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招讨副使。

【原文】

二月,贬杨知温为郴州司马 [1]

【注文】

[1] 郴(chēn)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置,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桂阳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桂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郴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永兴以南的耒(lěi)水流域和蓝山、嘉禾、临武、宜章等地。 司马: 官名,州、郡佐官。魏晋以后,刺史带将军开府者则置为幕僚。隋初废,置治中为郡府幕僚。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治中为司马,隋炀帝时废置。唐高祖武德初年复置治中,唐高宗继位后,又将诸州治中改为司马。司马掌本府军事,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二月,杨知温被贬为郴州司马。

【原文】

曾元裕奏大破王仙芝于黄梅,杀五万余人,追斩仙芝,传首,余党散去 [1] 。黄巢方攻亳州未下,尚让帅仙芝余众归之,推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署官属 [2] 。巢袭陷沂州、濮州。既而屡为官军所败,乃遗天平节度使张禓书,请奏之 [3] 。诏以巢为右卫将军,令就郓州解甲,巢竟不至 [4]

【注文】

[1] 黄梅: 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县置,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北。 传首: 将首级传送京师。

[2] 冲天大将军: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称号,全称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 改元: 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 王霸: 黄巢所用年号,共计三年,即公元878至880年。

[3] 张禓(?—878年): 字号不详。唐朝官吏,曾任天平节度使。

[4] 右卫将军: 官名。三国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晋王司马炎分中卫将军置。西晋初属中军将军,后隶于中领军(领军将军),职掌宫禁宿卫,是中央禁军主要将领。隋初置为十二卫中右卫的副长官,辅佐右卫大将军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隋炀帝时改称右翊卫将军。唐朝复置为右卫府副长官,从三品。 解甲: 投降。

【译文】

曾元裕上奏,称在黄梅打败了王仙芝,杀了五万多人,追击并斩杀了王仙芝,并把他的首级传送到了京师长安,王仙芝的余部散去。此时,黄巢正在进攻亳州,尚未攻下来,尚让率领王仙芝的余部投奔于他,推举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改年号为王霸,设立百官,任命官署。接下来,黄巢相继占领了沂州、濮州。此后,黄巢军队屡次被唐朝军队击败,于是就写信给天平节度使张裼,表示愿意投降,请向朝廷上奏任命官职。唐僖宗得到奏文后,下诏任命黄巢为右卫将军,命他在郓州解散军队,黄巢最终没有从命。

【原文】

加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同平章事,赏救荆南之功也。

【译文】

加封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同平章事,以嘉奖他救援荆南的功劳。

【原文】

三月,群盗陷朗州、岳州 [1] 。招讨使曾元裕屯荆、襄,黄巢自濮州掠宋、汴,乃以副使张自勉充东南面行营招讨使 [2] 。黄巢攻卫南,遂攻叶、阳翟 [3] 。诏发河阳兵千人赴东都,与宣武、昭义兵二千人共卫宫阙 [4] 。以左神武大将军刘景仁充东都应援防遏使,并将三镇兵,仍听于东都募兵二千人 [5] 。景仁,昌之孙也 [6] 。又诏曾元裕将兵径还东都,发义成兵三千守轘辕、伊阙、河阴、武牢 [7]

【注文】

[1] 朗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嵩州置,治所在武陵县(今湖南常德)。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湖南桃源以东沅江流域。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肃宗至德间改为武陵郡。后复为朗州。 岳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巴州置,治所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隋炀帝大业初年改为罗州,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复改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巴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岳州。

[2] 荆: 即荆州,当时荆南道治所所在地。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一部分,东汉治所在汉寿县(今湖南常德东北)。其后屡有迁徙。东晋时移治江陵县(今湖北江陵)。晋以后辖境渐小,唐时仅有湖北松滋至石首间长江流域和北部今荆门、当阳等地。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升为江陵府。 汴: 即汴州。北周宣帝宇文赟(yūn)改梁州置,治所设在浚仪县(今河南开封西北)。隋炀帝大业初废置,隋恭帝杨侑义宁元年(617年)复置。唐时迁治所至今河南开封,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陈留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汴州。 东南面行营招讨使: 相当于东南方面军征剿司令。

[3] 卫南: 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楚丘县,不久改名卫南县,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治所迁至城西北滨河之新城,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年)又移治故城之南。 叶: 即叶县,治所在今河南叶县西南。

[4] 卫宫阙: 此处指防卫东都洛阳。

[5] 左神武大将军: 官名。唐中期以后,由皇帝直接统率的禁军,共六军。左神武军为六军之一,其最高指挥官称“左神武大将军”。 刘景仁: 字号、生卒年不详,唐末将领,曾任左神武大将军、东都应援防遏使等。 东都应援防遏使: 官名,相当于东都洛阳支援卫戍司令,指挥河阳、宣武、昭义三镇军队。 三镇: 指河阳、宣武、昭义。

[6] 昌: 即刘昌(738—801年),字公明,汴州开封(今河南开封)人,行伍出身。唐玄宗天宝末年,他跟随张介然讨伐安禄山。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迁四镇、北庭行营兼泾原节度,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

[7] (huán)辕: 关塞名。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所设“八关”之一,在今河南偃师东南 辕山上。 伊阙: 关塞名。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置,在今河南洛阳南伊阙山上。 河阴: 县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为便利东南漕运,在今河南荥阳北古汴河口筑河阴仓,并置县,其治所在今河南荥阳北。 武牢: 即虎牢关,唐避其祖李虎讳,改名武牢,故址在今河南荥阳西北大怀山上,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三月,一群盗贼攻占了朗州、岳州。招讨使曾元裕率军屯驻荆州、襄州,黄巢自濮州进攻宋、汴二州。朝廷于是任命招讨副使张自勉充任东南面行营招讨使。黄巢率兵进攻卫南,继而又进攻叶县和阳翟等县。唐僖宗下诏调发一千名河阳兵前往东都洛阳,与两千名宣武、昭义兵共同保卫东都。又任命左神武大将军刘景仁充任东都应援防遏使,并统率河阳、宣武、昭义三镇军队,又同意他在东都洛阳招募两千兵马。刘景仁是刘昌的孙子。唐僖宗又诏令曾元裕率军直接返回东都,调发三千名义成兵守卫 辕、伊阙、河阴、武牢四个关隘要地。

【原文】

王仙芝余党王重隐陷洪州,江西观察使高湘奔湖口 [1] 。贼转掠湖南,别将曹师雄掠宣、润 [2] 。诏曾元裕、杨复光引兵救宣、润。黄巢引兵渡江,攻陷虔、吉、饶、信等州 [3]

【注文】

[1] 王重隐: 生卒年不详。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旧将。在王仙芝被杀后,他率领余部渡江转战江南、浙西等地,攻陷洪州(治今江西南昌),与黄巢相互呼应。 洪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豫章郡置,因州治内有洪崖井得名。治所设在豫章县(唐代宗宝应初年改为钟陵县,唐德宗贞元中改名南昌县,即今江西南昌)。隋炀帝大业及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年间曾一度改称豫章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后仍为洪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西修水、锦江流域及南昌、进贤、丰城等地。 高湘: 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唐僖宗初年,被召为太子右庶子。后迁任礼部侍郎、江西观察使。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余党王重隐攻陷洪州,他奔亡湖口(今江西湖口)。 湖口: 地名,即今江西鄱阳湖水入长江之口,在今江西湖口。

[2] 别将: 官名。唐代军官中设有别将一职,职掌侍卫陪从。此外,在各折冲府也设别将。别将一般也用作偏将的代称。 曹师雄: 生卒年不详。唐末王仙芝起义军将领,王重隐部别将。王仙芝被杀后,曹师雄跟随王重隐率领余部在南方活动,与黄巢相互呼应。 宣: 即宣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南豫州置,治所在宣城县(今安徽宣城)。隋炀帝大业及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年间,曾改为宣城郡,后复为宣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黄山、九华山以北及江苏溧水、溧阳以西地区。 润: 即润州。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置,以州东有润浦得名,治所在延陵县(今江苏镇江),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镇江、丹阳、句容、金坛等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置。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治所改名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丹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润州。

[3] 虔(qián): 即虔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以南康郡改置,因虔化水而得名,治所在赣县(今江西赣州西南,后徙今赣州)。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间复为南康郡,后仍为虔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西赣州以南赣江流域。 吉: 即吉州。隋灭陈后置,治所在庐陵县(今江西吉水北)。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庐陵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为吉州。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迁治今江西吉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庐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吉州。 饶: 即饶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鄱阳郡置,治所在鄱阳县(今江西鄱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鄱阳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饶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鄱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饶州。唐时辖境相当今江西鄱江、信江两流域(婺源、玉山除外)。 信: 即信州。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置,治所在上饶县(今江西上饶西北)。辖境相当于今江西贵溪以东,怀玉山以南地区。

【译文】

王仙芝余党王重隐攻陷了洪州,江西观察使高湘逃奔湖口。起义军转而剽掠湖南,王重隐部别将曹师雄抢掠了宣州、润州。朝廷命令曾元裕、杨复光率军救援宣州、润州。黄巢领兵渡过长江,攻陷了虔州、吉州、饶州、信州。

【原文】

夏四月,诏以东都军储不足,贷商旅富人钱谷以供数月之费,仍赐空名殿中侍御史告身五通,监察御史告身十通,有能出家财助国稍多者赐之 [1] 。时连岁旱、蝗,寇盗充斥,耕桑半废,租赋不足,内藏虚竭,无所佽助 [2] 。兵部侍郎、判度支杨严三表自陈才短,不能济办,乞解使务,辞极哀切,诏不许 [3]

【注文】

[1] 谷: 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殿中侍御史: 官名。唐代殿中侍御史掌宫门、库藏及纠察殿庭供奉朝会仪式,又以二人分掌左、右巡,负责京师治安、京畿军兵。初为二员,后增至六员,还有内供奉、里行等添差。隶属于御史台的殿院,位从七品下,地位低于侍御史。中唐以后,又作为外官的宪衔。 通: 量词。

[2] 内藏虚竭: 指各家各户积蓄耗尽。 无所佽(cì)助: 无人出来应诏资助。

[3] 兵部侍郎: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置,为尚书省兵部副长官,辅佐兵部尚书处理兵部事务。唐沿置,官四品下,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政务。唐中期以后,尚书多由他官兼领,由此兵部事务实际上由兵部侍郎主持。 判度支: 官名。唐代特派的主持户部度支司事务的官员。户部度支司是唐代最高财务主管机构。安史之乱后,军费开支浩大,度支司事务繁杂,往往以他官兼管度支事务,度支职司也超过本司的范围。开元年间,朝廷特派其他大臣总领度支事务,即判度支。所派大臣可能是户部的官员,也可能是户部以外的官员。 杨严(?—878年): 字凛之,同州冯翊(治今陕西大荔)人,唐懿宗朝宰相杨收的弟弟。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进士。唐懿宗咸通年间,历任给事中、工部侍郎、翰林学士等职。杨收为相时,出任浙东观察使。唐肃宗乾符年间,以兵部侍郎判度支。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夏季四月,唐僖宗下诏,因东都洛阳军需储存不足,向商旅富人借贷钱粮以供数月的费用,并赐下空白的殿中侍御史委任状五份,监察御史委任状十份,来赐予那些能捐出较多家财帮助国家的人。但是当时连年发生旱灾、蝗灾,加之盗贼猖狂,农耕和蚕桑多半废弃,租赋收不上来,内府储藏空虚,以致没有人能拿出钱来。兵部侍郎、判度支杨严三次上表朝廷陈述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办理此事,请求解除职务,言辞极其恳切,但唐僖宗没有批准。

【原文】

五月丁酉,郑畋、卢携皆罢为太子宾客分司 [1]

【注文】

[1] 太子宾客: 官名。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置,为太子东宫属官。负责侍从规谏,保卫太子。后多用作罢退大臣的加衔,不任实职。 分司: 唐代以洛阳为东都,仿效京师官府,另置职官机构,在此任职者即称分司。除分司御史有监察职责外,其余皆为闲职,一般用以安置老臣。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五月丁酉(初二日),郑畋、卢携都被免职为太子宾客、分司。

【原文】

六月,王仙芝余党剽掠浙西 [1] 。朝廷以荆南节度使高骈先在天平,有威名,仙芝党多郓人,乃徙骈为镇海节度使 [2]

【注文】

[1] 浙西: 方镇名,浙江西道的简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置,治所初在升州(今江苏南京),后徙治苏州(今江苏苏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唐德宗贞元后治所又屡有变动,先后移至润州(今江苏镇江)、杭州(今浙江杭州)。初期辖境约包括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各一部分;贞元后缩减为今浙江新安江以北,江苏长江以南及茅山以东地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改号镇海军节度。

[2] 高骈(821—887年): 晚唐名将。字千里,先世为渤海人,后迁居幽州(今北京西南)。出生于禁军世家。唐懿宗咸通年间曾担任安南都护,屡败南诏军,收复交趾(今越南北部,治河内)。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及诸道行营都统,统率诸军镇压黄巢起义。曾遣部将张璘屡败黄巢军。后因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高骈割据一方,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唐僖宗下令夺其兵权。晚年,迷信神仙道术,重用方士吕用之,上下离心,后被部将毕师铎所杀。 在天平,有威名: 高骈曾率军收复交趾,声威大振。 镇海: 唐方镇名。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改浙江西道节度使号镇海军节度,治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移治杭州(今浙江杭州)。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六月,王仙芝的余党在浙西一带抢掠。朝廷因荆南节度使高骈以前在天平军中有威名,而王仙芝党羽大多是郓州人,于是转调高骈为镇海节度使。

【原文】

秋八月,黄巢寇宣州,宣歙观察使王凝拒之,败于南陵 [1] 。巢攻宣州不克,乃引兵入浙东,开山路七百里,攻剽福建诸州 [2]

【注文】

[1] 宣歙(shè): 唐方镇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置观察使,治所设在宣州(今安徽宣城),领宣、歙(治今安徽歙县)、饶(治今江西鄱阳)三州,辖境大致包括今安徽南部,江西婺源,江苏溧水、溧阳、高淳等地。次年废。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复置,改领宣、歙、池三州及采石军使。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罢领采石军使。景福元年(892年),唐昭宗为了利用杨行密稳定江南局势,升宣歙观察使为宁国军节度使。 王凝(821—878年): 字致平,进士出身。历任中书舍人、湖南团练观察使、盐铁转运使等。曾率部打退黄巢军对宣城的围攻。 南陵: 县名。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置,治所在今安徽贵池西南。唐高祖武德初年移治今安徽繁昌西。武周长安四年(704年)又移治今安徽南陵。

[2] 浙东: 方镇名,浙江东道的简称。置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治所在越州(今浙江绍兴),辖越、婺(治今浙江金华)、台(治今浙江临海)、明(治今浙江宁波)、衢(治今浙江衢州)、温(治今浙江温州)、处[治今浙江丽(lí)水]七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衢江流域和浦阳江流域以东地区。唐僖宗中和以后,先后建号义胜军、威胜军、镇东军。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秋季八月,黄巢进犯宣州,宣歙观察使王凝率军抵御,结果在南陵击败了他。黄巢因未能攻克宣州,于是率军进入浙东,开辟山路七百里,进攻福建各州。

【原文】

九月,平卢军奏节度使宋威薨 [1] 。辛丑,以诸道行营招讨使曾元裕领平卢节度使 [2]

【注文】

[1] 薨(hōng): 古代指诸侯死亡。为避讳起见,人们对“死”取了诸多别称。据《礼记》记载:天子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知识分子)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唐制,凡丧三品以上称薨。

[2] 诸道行营招讨使: 官名,相当于各道特遣兵团征剿司令。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九月,平卢军上奏朝廷称节度使宋威去世。辛丑(初九日),朝廷任命诸道行营招讨使曾元裕领平卢节度使。

【原文】

冬十二月甲戌,黄巢陷福州,观察使韦岫弃城走 [1]

【注文】

[1] 福州: 州名。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改闽州置,治所在闽县(今福建福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长乐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福州。 韦岫(xiù): 字伯起,生卒年不详,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大中年间进士。曾任泗州刺史、福建观察使等。 走: 在古代汉语中“走”是逃跑的意思。

【译文】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冬季十二月甲戌(十三日),黄巢攻陷福州,观察使韦岫弃城逃跑。

【原文】

六年春正月,镇海节度使高骈遣其将张璘、梁缵分道击黄巢,屡破之,降其将秦彦、毕师铎、李罕之、许勍等数十人 [1] 。巢遂趣广南。彦,徐州人;师铎,冤句人;罕之,项城人也 [2]

【注文】

[1] 张璘(?—880年): 唐末镇海节度使高骈部将。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并屡战屡胜。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因中黄巢缓兵之计而战死。 梁缵(zuǎn)(?—887年): 唐末高骈部将,曾屡次击败黄巢起义军,并收降黄巢起义军将领秦彦、毕师铎等。高骈晚年迷信神仙道术,重用方士吕用之,他曾屡劝高骈提防吕用之,但未被采纳,后因惧怕罹祸而逃走。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遭杨行密杀戮。 秦彦(?—888年): 本名秦立,徐州(治今江苏徐州)人。原为徐州军卒,后加入黄巢起义军。黄巢战败后,又降于高骈,历任和州刺史、宣歙观察使。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入扬州,自领淮南节度使。次年,被杨行密击败,投奔秦宗衡,同年,被秦宗衡部将孙儒杀死。 毕师铎(?—888年): 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原为黄巢部将。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投降高骈,任淮南都将。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毕师铎再次反叛,斩杀高骈。后为杨行密所败,投奔孙儒。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被孙儒所杀。 李罕之(842—899年): 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一说河阳人),生性残暴,绰号“李摩云”。初随黄巢起义,后投降高骈,任光州刺史。此后又相继投奔李克用、朱全忠。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病逝。后梁朱全忠开平二年(908年),诏赠中书令。 许勍(qíng): 生卒年不详。初为黄巢部将,后投降淮南节度使高骈,担任滁州刺史。

[2] 广南: 指五岭以南地区,为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 徐州: 州名。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东南部和江苏长江以北地区。东汉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三国魏时移治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东晋初治所南迁京口(今江苏镇江)。隋炀帝大业及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间曾改为彭城郡,后复为徐州,治所迁回彭城县。 项城: 县名。隋文帝开皇初改秣陵县置,治所设在今河南沈丘。

【译文】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春季正月,镇海节度使高骈派他的部下张璘、梁缵分道进攻黄巢,屡次击败黄巢军。黄巢部将秦彦、毕师铎、李罕之、许勍等几十人投降高骈。黄巢于是急奔广南。秦彦是徐州人,毕师铎是冤句人,李罕之是项城人。

【原文】

上以群盗为忧,王铎曰:“臣为宰相之长,在朝不足分陛下之忧,请自督诸将讨之。”乃以铎守司徒兼侍中,充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 [1]

【注文】

[1] 守: 唐代加官、加职、加衔等制度运用十分普遍。以官阶低的人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司徒: 职官名。传说尧舜时代即有此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周朝时称为地官大司徒,被尊为“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之一。汉哀帝刘欣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多为加衔和荣誉衔,授予位高权重者。 侍中: 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为宰相之职。安史之乱以后,侍中经常用来加授给元勋功臣,逐渐变成虚衔。唐末五代时,以节度使而兼侍中也是虚衔,称为“使相”。 南面行营招讨都统: 职官名,相当于南方面军征剿总指战官。

【译文】

唐僖宗因群盗作乱而忧愁,王铎对唐僖宗说:“臣身为宰相之首,在朝中不能分担陛下的忧愁,请批准我亲自督领诸将前去讨伐群盗。”于是,任命王铎为司徒兼侍中,担任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

【原文】

泰宁节度使李系,晟之曾孙也,有口才而实无勇略,王铎以其家世良将,奏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使将精兵五万并土团屯潭州,以塞岭北诸之路,拒黄巢 [1]

【注文】

[1] 泰宁: 唐方镇名。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置沂海观察使,又称兖海观察使,治所设在沂州(今山东临沂),领沂、兖(治今山东兖州)、海(治今江苏连云港)、密(治今河南新密东南)四州。次年升为节度使,治所迁至兖州。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以沂海节度使号泰宁军。 李系: 生卒年不详,李晟曾孙。时为唐朝南面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行营副都统: 前秦苻坚建元十九年(383年),征二十岁以下富家子弟充军,以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都统之名始于此。唐玄宗天宝年间置天下兵马大元帅,都统诸道节度使,后遂以都统为官名。唐肃宗乾元年间,设都统总领数道军政,后又置诸道行营都统为统帅,职掌征伐,兵罢则省。行营副都统为行营都统副职。 土团: 唐代后期南方“土军”的构成之一,即由当地人组成的武装集团。 潭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湘州置,治所在长沙县(今湖南长沙)。隋炀帝大业初年改为长沙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潭州。 岭北: 地区名,即指五岭以北地区,今湖南、江西南部。

【译文】

泰宁节度使李系,是李晟的曾孙,口才很好而实际上却无勇无谋。王铎认为他家族世代都是良将,上奏朝廷请求任命他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率领五万名精兵连同土团,驻扎在潭州,以镇守岭北的通道,阻止黄巢北进。

【原文】

五月,黄巢与浙东观察使崔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书,求天平节度使 [1] 。二人为之奏闻,朝廷不许。巢复上表求广州节度使,上命大臣议之 [2] 。左仆射于琮以为:“广州市舶宝货所聚,岂可令贼得之 [3] 。”亦不许。乃议别除官。六月,宰相请除巢率府率,从之 [4]

【注文】

[1] 崔璆(qiú)(?—883年): 字致美,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曾任浙东观察使。唐僖宗广明元载(880年),黄巢率军攻入长安,任命当时罢职在京的崔璆为宰相。中和三年(883年),唐军收复长安,被杀。 岭南东道: 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为唐玄宗时边防十节度经略使之一。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升为岭南节度使,治所在广州(今广东广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东钦山港以东大部分地区(连州、连山、连南等地除外)。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分为东、西两道:岭南东道节度使治广州;岭南西道节度使治邕(yōng)州(今广西南宁)。 李迢(?—879年): 晚唐官吏,曾任岭南东道节度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后兵败被俘。黄巢命令他草拟奏表给朝廷,李迢宁死不屈,最后被杀。

[2] 广州节度使: 即岭南东道节度使。

[3] 于琮(?—880年): 字礼用,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一作河南人)。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进士,宣宗驸马(娶唐宣宗女广德公主为妻)。初以门资为吏,累迁兵部侍郎判户部。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拜相,因被人诬陷,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后被攻入京师的黄巢义军诛杀。 市舶: 往来贸易的中外海船。唐在广州设市舶司,以负责与海外的贸易等事。

[4] 率府率: 太子武卫官,“率”为“率府”之长,副长官称为“副率”。唐朝时期,“率府”下设太子卫、司御、清道、监门、内率府,各分左、右,共十率府,每府设一长,即“率府率”。

【译文】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五月,黄巢写信给浙东观察使崔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请求担任天平节度使的职位。崔璆、李迢二人为他上奏朝廷,但朝廷不准。黄巢又上表请求担任广州节度使。唐僖宗召集大臣们讨论这件事。左仆射于琮说:“广州是通商船舶载运珍贵物品的集中地,怎么能让贼人控制呢!”唐僖宗也没有答应。于是,商议授予黄巢别的官职。六月,宰相提请授予黄巢太子率府率职务。唐僖宗同意了这个意见。 SY35CnkWTiYnQoIQOAXeLdGRVwX8jYqkwfJtTCNUGMH98NhUDxUhB3MHjo1vc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