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容摘要】

《诸镇相攻》详细记载了唐僖宗李儇(xuān)广明元年(880年)至唐昭宗李晔天复二年(902年)藩镇混战的史实。

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开始,朱温首先联合时溥(pǔ)、朱瑄(xuān)等,集中对付恃强称帝的秦宗权,并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将他消灭。接下来,朱温又狡诈地对付曾经相助他的朱瑄。他制造借口,诬陷朱瑄引诱士兵叛变,并命令葛从周袭击曹州(治今山东曹县西北),打败朱瑄、朱瑾(jǐn)兄弟。此后,朱温又将矛头指向淮南地区,原淮南节度使高骈在争战中被杀。唐昭宗任命朱温兼任淮南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这遭到淮南杨行密的反对,也受到占据徐州(治今江苏徐州)的时溥的抵制。朱温于是向东进军,对付时溥和原先逃脱的朱瑾兄弟。朱温率兵攻克徐州,时溥及他的族人自焚身亡。次年,朱温与朱瑾兄弟大战,以火攻取胜,最后擒杀朱瑄,朱瑾逃奔杨行密。经过多年的征战,朱温扫清了众多对手,完全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

朱温在相继征服河北、河中之后,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把矛头转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当初,李克用打败黄巢属将尚让,因功升任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从此以后,河东成为李克用的大本营。黄巢起义军逼近朱温辖地时,朱温求救于李克用,李克用为扩充地盘,派遣军队夹攻黄巢起义军。朱温为答谢李克用出兵相助,特地在汴州上源驿(位于今河南开封)设宴款待。此时的李克用年轻气盛,自认为对朱温有恩,因此在酒席上异常骄横,不把朱温放在眼里。当天晚上,被惹怒的朱温包围驿馆,李克用在亲随的保护下才得以逃脱。从此,双方战争不断。李克用与朱温争霸中原的过程中,重要的地区应数魏博了。长期以来,魏博的牙兵极为强悍,但也骄横无比,经常邀功请赏,稍不如意便哗变杀死主帅,另外拥立将帅。魏博节度使乐彦祯被牙兵杀死后,罗弘信担任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只得逃奔朱温,请求派兵援助。朱温便发兵魏博。李克用派遣军队救助朱瑾兄弟,军队借道魏博。李克用的部将李存信大败而归,从此魏博与河东关系断绝。

罗弘信死后,他的儿子罗绍威继任魏博节度使。此后,刘仁恭率军攻占魏博,罗绍威于是向朱温求救。朱温大将葛从周率领军队打败刘仁恭。罗绍威对朱温异常感激,为进一步拉拢罗绍威,朱温又与罗绍威联姻,巩固魏博这个盟友。朱温得到魏博,安定北方后,又向西攻克河中(今山西永济西),然后猛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最初李克用屡战屡败,后期通过重新部署军队,最终打败了朱温,但此后数年无力再与朱温对抗了。

【原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冬十一月,以忠武大将周岌为忠武节度使 [1] 。初,薛能遣牙将上蔡秦宗权调发至蔡州,闻许州乱,托云赴难,选募蔡兵,遂逐刺史,据其城 [2] 。及周岌为节度使,即以宗权为蔡州刺史。先是,秋九月,周岌逐节度使薛能自称留后,至是遂授以节度使 [3]

【注文】

[1] 唐: 即唐朝(618—907年)。隋炀帝杨广大业十三年(617年),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次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定都长安,开启了李唐王朝的历史。此后,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相继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至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位灭亡,唐朝共历21位皇帝(含武则天),历时290年,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僖宗: 即唐僖宗李儇(862—888年),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懿(yì)宗李漼(cuǐ)第五子,初名李俨。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在宦官的扶持下被立为皇太子。唐僖宗继位后,沉溺于游乐,朝廷政务一概委任宦官田令孜处理,唐朝统治越来越黑暗,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导致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 广明: 唐僖宗李儇所用年号,共计两年,即公元880年至881年。 忠武: 唐、五代方镇名。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以陈许节镇为忠武军,治所设在许州(今河南许昌)。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治所迁至陈州(今河南淮阳)。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长葛以南至舞钢、沈丘、太康、淮阳以西至襄城。唐僖宗光启初年为秦宗权所占据。 周岌(jí)(?—884年): 唐末忠武军节度使。最早驻守许州(治今河南许昌),后投降黄巢。唐军收复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他又投降唐军,并与杨复光商议,力抗朱温。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杨复光病逝。次年十一月,他被杨复光部将鹿晏弘杀死。 节度使: 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意为节制调度,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jīng)节,故称此名。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沿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剑南、岭南共十个节度使。他们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威权颇重,已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

[2] 薛能(约817—880年): 字太拙,汾州(治今山西汾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进士。曾任滑州观察判官。唐懿宗咸通年间,先后担任度支、刑部郎中、同州刺史、京兆尹、感化军节度使等。他一生仕宦他乡,游历众多地方,诗多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之作。晚唐一些著名诗人多有诗与其唱和。 牙将: 统帅牙军的将领。唐末节度使专门组织一支保护牙城与使牙的军队,叫做牙军,或称衙兵。他们有时也被派到外地作战。牙军是藩镇中最精锐的军队,常由节度使派遣心腹将领统领,是藩镇对抗朝廷、进行割据的重要武装力量。 上蔡: 县名。隋炀帝大业初年改武津县置,治所在今河南上蔡。 秦宗权(?—889年): 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一作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初为许州牙将,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驱逐蔡州刺史,占据蔡州。同年冬,黄巢军入关,唐僖宗逃奔四川,他因进攻起义军有功授蔡州奉国军节度使。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黄巢退出关中,进入河南。他迎战失败,投降黄巢。黄巢失败后,他于光启元年(885年)在蔡州(治今河南汝南)称帝,并攻占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西)、洛州(治今河南洛阳)等二十多个州,成为当时中原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军阀。随后,与盘踞汴州(今河南开封)的宣武节度使朱温展开争霸。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在与朱温的交战中,战败被擒,后被押送至京师斩首。 蔡州: 州名。隋炀帝大业初改溱州置,治所在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后改为汝南郡。唐初改为豫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汝南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豫州,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改为蔡州。辖境大致在今河南淮河以北,桐柏山以东,洪河上游以南地区。 许州: 州名。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置,治所在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隋朝时治所设在颍川县(今河南许昌),隋炀帝大业初改为颍川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许州,治所设在长社县(今河南许昌)。唐玄宗天宝元载(742年)改为颍川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许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许昌、长葛、鄢陵、扶沟、临颍、舞阳等地。许州位于河南中部,历来是群雄逐鹿之地。 刺史: 官名,又称郡守、太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始置于汉代,本为中央临时派到地方的监察官员。后随着职权的进一步扩大,逐渐变成地方常设的行政军事长官。

[3] 留后: 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唐玄宗时,宰相或大臣遥领节度使、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置留后知节度事,以后成为惯例。安史之乱后,藩镇跋扈,河北三镇和淄青、淮西诸镇的节度使多于临死时遗表请以子弟为留后;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他的子弟或大将为留后的。朝廷往往予以承认,随后即补行任命为正式节度使或观察使。

【译文】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冬季十一月,任命忠武大将周岌为忠武节度使。起初,薛能派遣牙将上蔡人秦宗权调发军队前往蔡州,听说许州发生叛乱,便借口前去救难,挑选招募蔡州人为兵,然后赶走蔡州刺史,占据了蔡州。等到周岌担任忠武节度使,便任命秦宗权为蔡州刺史。在此以前,秋季九月,周岌驱逐节度使薛能自称留后,到此时被任命为节度使。

【原文】

中和元年秋八月,武宁节度使支详遣牙将时溥、陈璠将兵五千人入关讨黄巢 [1] 。溥至东都,自知留后 [2] 。溥送详归朝,璠杀之。诏以溥为武宁留后。溥表璠为宿州刺史 [3]

【注文】

[1] 中和: 唐僖宗所用年号,共计五年,即公元881年至885年。 武宁: 疑误。唐懿宗咸通年间武宁军已改为感化军。据《新唐书·方镇表》记载,咸通十一年(870年)“置徐泗观察使,寻赐号感化军节度使”。自此至唐朝灭亡,都未曾恢复武宁旧称,故此处武宁当作感化节度使。感化:唐方镇名。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置徐海沂(yí)密都团练观察使。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置徐泗濠(háo)节度使,治所设在徐州(今江苏徐州)。贞元后时废时置,称号屡变。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置武宁军节度使,领徐、泗(治今江苏泗洪东南)、濠(治今安徽凤阳东北)、宿(治今安徽宿州)四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池河、江苏淮河以北,即江苏丰县,山东滕(téng)州、郯(tán)城以南,安徽濉(suī)溪、怀远以东地区。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复置徐泗观察使,次年更号为感化军节度使。唐僖宗中和初年,为时溥所据。唐昭宗景福初年,为朱温所并。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罢。 支详(?—881年): 唐末军阀,历任四方馆事、太仆卿、宣谕通和使、司农卿、大同宣尉使、感化军节度使等,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被部将陈璠杀死。 时溥(?—893年):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末军阀。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时任牙将的他率兵入关镇压黄巢起义军,行至河阴(今河南荥阳东北),军士哗变,返归徐州(治今江苏徐州),驱逐节度使支详,他被拥立为留后,后又被朝廷正式任命为节度使。中和三年(883年),他发兵征讨黄巢,捷报频传,因功授东面兵马都统。又合兵追击黄巢部将尚让。中和四年(884年),尚让叛降,黄巢死,黄巢之甥林言亦降。时溥论功第一,获封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晋升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受封巨鹿郡王。朱温不服,与他产生矛盾,从此双方争战不息。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徐州被攻破,时溥自焚而死。 陈璠(fán)(?—881年): 唐末官吏。初与时溥结为兄弟,后任时溥副将。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他杀死感化军节度使支详,随后被任命为宿州刺史,但不久便被时溥杀死。 关: 此指潼关,位于今陕西潼关东北黄河南岸。因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今陕西西安)至洛阳(今河南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的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西出关中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黄巢(?—884年):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盐贩出身。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起义,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他被推举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率众攻取江、浙、闽、粤等地,并于广明元年(880年)北上攻陷洛阳、长安,自号为帝,国号大齐。黄巢攻克长安后,未能乘胜追击,消灭唐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最后被唐军反攻打败,自杀。

[2] 东都: 此指洛阳。洛阳:因其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先后有东汉、西晋、北魏等十几个朝代建都于此。

[3] 表: 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为大臣写给君主的呈文。 宿州: 州名。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置,因古宿国得名。治所初设虹县(今安徽五河西),后移治符离县(今安徽宿州北)。辖境大致为今安徽北淝河以东,濉溪以南,泗县以西,淮河以北地区。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废,大和七年(833年)复置,治所迁至今安徽宿州南。

洛阳城历代变迁示意图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秋季八月,武宁节度使支详派遣牙将时溥、陈璠率领五千兵马进入关中讨伐黄巢。时溥到达东都洛阳后,自称武宁军留后。时溥将支详送回朝廷,陈璠杀死了他。唐僖宗下诏任命时溥为武宁军留后。时溥上奏朝廷请求任命陈璠为宿州刺史。

【原文】

忠武监军杨复光奏升蔡州为奉国军,以秦宗权为防御使 [1]

【注文】

[1] 监军: 也称监军事、督军。秦汉时为临时委任的皇帝使者,负责监督出征的将帅,不常置。唐代中期以后成为常设官员,诸方镇及出征军队皆设有此官,多以宦官充任。直到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尽杀宦官,唐代宦官监军制度告终,至此监军制度也走向衰落。 杨复光(843—883年): 本姓乔,唐末闽州(治今福建福州)人。因自幼被宦官杨玄价收养,而改姓杨。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历任唐将曾元裕、宋威、王铎的监军,曾诱降王仙芝。黄巢攻入长安(今陕西西安)后,唐忠武节度使周岌投降,他劝周岌复归唐朝,并袭杀黄巢使者。后又并蔡州割据者秦宗权部分军队,将他们分为八都,并任天下兵马都监。黄巢大将朱温驻守同州(治今陕西大荔),他遣使招降,又引沙陀李克用军自太原进攻关中,迫使黄巢军撤离长安,因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同华制置使,封弘农郡公,赐号“资忠辉武匡国平难功臣”。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六月,突然得病,不久去世。死后赠“观军容使”,谥“忠肃”。 防御使: 官名,全称为防御守捉使。唐初置于西北边镇,安史之乱时分设于中原军事要地,负责一州或数州的军事,因常由刺史或观察使兼任,故他们实际上是唐朝后期一个州或一个方镇的军政长官。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诏停各州防御使。唐代宗时复置,并一直延续到唐末五代。

【译文】

忠武军监军杨复光上奏朝廷请将蔡州升为奉国军,任命秦宗权为防御使。

【原文】

秋九月,昭义十将成麟杀节度使高浔,引兵还据潞州 [1] 。天井关戍将孟方立起兵攻麟,杀之 [2] 。方立,邢州人也 [3]

【注文】

[1] 昭义: 唐方镇名。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置,治所设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大历十二年(777年)与泽潞节度使合为一镇。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治所迁往潞州(今山西长治),辖境有泽(治今山西晋城)、潞(治今山西长治)、磁(治今河北磁县)、邢(治今河北邢台)、洺(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五州,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隆尧、内丘以南,邱县、肥乡、巨鹿以西,邯郸、涉县以北,山西浊潼河、丹河流域和沁水、阳城等地。唐僖宗中和以后因李克用占据泽、潞二州,昭义军便分为二:一个治所设在邢州(今河北邢台),另一个治所设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唐昭宗天复初年再度合二为一,治所设在潞州。 十将: 官名,又称什将,是唐代藩镇行军作战的先锋和整训军队的军将,位在兵马使下。 成麟(?—881年): 初为昭义节度使高浔部将。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他杀死高浔,占据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后被孟方立杀死。 高浔(xún)(?—881年): 唐末官吏,高骈侄孙。曾任陕虢(guó)观察使、昭义节度使等。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军,在石桥(今陕西华县西)被黄巢将领李详打败。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被部将成麟杀死。 潞(lù)州: 州名。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置,治所设在襄垣县(今山西襄垣北)。隋文帝杨坚开皇时移治壶关县(今山西壶关东南),唐移治上党县(今山西长治)。辖境约当今山西长治、武乡、襄垣、沁县、黎城、屯留、平顺、长子、壶关及河北涉县等地。

[2] 天井关: 一名太行关,在今山西晋城南。 孟方立(?—889年): 邢州(治今河北邢台)人,唐末军阀。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因功升任昭义节度使属下的泽州天井关守将。昭义节度使高浔被成麟杀死后,他率军从天井关进入潞州(今山西长治),自称留后,后依附于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在与李克用部将李罕之、李存孝的交战中,战败自杀。

[3] 邢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设在龙冈县(今河北邢台)。唐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巨鹿、广宗以西,泜(zhī)河以南及沙河以北地区。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秋季九月,昭义军十将成麟杀死节度使高浔,率领军队返回潞州。天井关守将孟方立率军攻打并杀死了成麟。孟方立,是邢州人。

【原文】

冬十二月,以感化留后时溥为节度使 [1]

【注文】

[1] 感化: 参见前文“武宁”条注。

【译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冬季十二月,任命感化留后时溥为感化军节度使。

【原文】

二年秋八月,魏博节度使韩简亦有兼并之志,自将兵三万攻河阳,败节度使诸葛爽于修武 [1] 。爽弃城走,简留兵戍之,因掠邢、洺而还 [2]

【注文】

[1] 魏博: 方镇名。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所置河北三镇之一。治所设在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辖境屡有变动,较长期领有魏、博(今山东聊城东北)、贝(今河北清河西)、卫(今河南卫辉)、澶(今河南清丰西南)、相(今河南安阳)六州,相当今山东武城、高唐、聊城、莘县以西,河北清河、威县、成安以东,河南新乡、浚(xùn)县、清丰以北地区。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改号天雄军。五代时为梁所并。 韩简(?—883年): 唐末军阀。先后担任魏博留后、魏博节度使。乾符三年(876年),唐僖宗授予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荣衔。唐僖宗中和年间被封为郡王(《旧唐书》作昌黎郡王,《新唐书》作魏郡王)。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被部下杀死。 河阳: 唐方镇名,全称河阳三城节度使,又名怀卫节度使,因治河阳三城而得名。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置,治所在河阳三城的北中城(今河南孟州西南),长期领有河阳三城和五县(后又置孟州)及怀、卫二州,辖境约今河南黄河故道以北,太行山以南,浚(xùn)县以西及黄河南岸孟津、荥(xíng)阳的汜(sì)水、广武等地。 诸葛爽(?—886年): 山东博昌(今山东博兴)人,唐末军阀。原为庞勋部下小校,后归顺朝廷,历任汝州防御使、振武节度使、夏绥(suí)银节度使等。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僖宗诏命他率军增援关中。当他抵达栎(yuè)阳(今陕西临潼东北)时,得知唐僖宗已经出奔蜀中,便投降黄巢,被任命为河阳节度使。黄巢失败后,他又归顺朝廷,进位检校司徒。 修武: 县名。治所设在今河南获嘉。

[2] 洺(míng): 即洺州。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置,因境内有洺水而得名,治所设在广年县(隋改永年县,在今河北永年东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邯郸、武安和鸡泽、永年、曲周、肥乡等地。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武安郡。唐高祖武德初复为洺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广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洺州。

【译文】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秋季八月,魏博节度使韩简也有兼并的意图,亲自率领三万军队进攻河阳,在修武打败了节度使诸葛爽。诸葛爽弃城逃跑,韩简派遣军队在此驻守,顺势掠夺邢州、洺州一番后返回。

【原文】

九月,黄巢所署同州防御使朱温杀其监军严实,举州降王重荣 [1] 。王铎承制以温为同华节度使 [2]

【注文】

[1] 同州: 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华州置,治所在武乡县(今陕西大荔)。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辖境大致为今陕西大荔、合阳、韩城、澄城、白水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置冯翊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同州。 朱温(852—912年): 五代后梁开国皇帝。又名朱晃,砀(dàng)山(今安徽砀山东)人。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加入黄巢起义军,任大齐政权同州防御使。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投降唐朝,赐名“全忠”,并被任命为右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参与镇压起义军。后逐渐成为唐末最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占有黄河流域地区。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被任命为太尉、兼中书令、宣武等军节度使、诸道兵马副元帅,进爵梁王。天祐元年(904年),杀害唐昭宗,拥立年仅十三岁的李柷(zhù)为唐哀帝,自任摄政。开平元年(907年),废唐哀帝,自立为帝,改名为朱晃,建国号梁,定都开封,史称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被他的儿子朱友珪杀死。 严实(?—882年): 唐末黄巢派驻朱温军队的监军。朱温投降唐朝时,被杀死。 王重荣(?—887年): 唐末军阀,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南)人,唐僖宗广明年间担任河中马部都虞候。黄巢攻入长安后,投降起义军。后又投降唐朝,任河中节度使,镇压黄巢起义军。与宦官杨复光部联合,召河东李克用军南下,迫使黄巢离开长安,因功进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因与宦官田令孜争夺盐池之利,引李克用军攻入关中,致使唐僖宗外逃。次年,拥唐僖宗复归长安。光启三年(887年),为部下所杀。

[2] 王铎(duó)(?—884年): 字昭范,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武宗会昌年间进士。曾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由礼部尚书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出为宣武节度使。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复任宰相并自请督军镇压北上的黄巢起义军,后担任荆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镇守江陵(今湖北江陵)。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被任命为义昌节度使,赴任途中被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杀死。 承制: 秉承皇帝旨意行事。 同华: 唐方镇名。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分河中的同(今陕西大荔)、华(今陕西华县)二州置,治所在华州(今陕西华县)。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以同州为奉诚军。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又更名为匡国军。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省。

【译文】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九月,黄巢任命的同州防御使朱温杀死监军严实,率领同州所有军队投降王重荣。王铎按照皇帝旨意任命朱温为同华节度使。

【原文】

冬十月,韩简复引兵击郓州,节度使曹存实逆战,败死 [1] 。天平都将下邑朱瑄收余众,婴城拒守,简攻之不下 [2] 。诏以瑄权知天平留后 [3]

【注文】

[1] 郓(yùn)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置,治所万安县(后改郓城县,在今山东郓城东),隋炀帝大业初改为东平郡。唐高祖武德初复为郓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治所迁至须昌县(今山东东平西北)。唐玄宗天宝初改为东平郡,唐肃宗乾元初复为郓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郓城巨野、嘉祥、梁山、东平等地。 曹存实(?—882年): 天平节度使曹全晸(zhěng)侄子,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曹全晸在镇压黄巢起义军时战死,他被拥立为天平留后。次年,他在抵抗魏博节度使韩简的进攻中,战败被杀。

[2] 天平: 唐后期藩镇之一。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军平定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后,从淄青节度所领州中分出曹州、郓州、濮州,置郓曹濮节度使。次年,赐号为天平军节度使,治郓州(治今山东东平西北),领郓州、曹州(治今山东曹县西北)、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唐懿宗咸通年间曾一度增领齐州(治今山东济南)、棣州(治今山东惠民东南)。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为朱全忠所并,仍置天平军节度使。 下邑: 县名。治所设在今河南夏邑。 朱瑄(?—897年): 唐末宋州下邑(今河南夏邑)人。初入伍为小校,后以功授濮州刺史、郓州马步军都统。唐僖宗光启年间,任太平军节度使,后官至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朱温部将庞师古攻陷郓州,他兵败被杀。

[3] 权知: 以朝廷临时差派某地的名义治事,在官衔前常带“知”字。“知”为主持之意。“权知”则为暂时代理的意思,以后遂被沿用,如“权知枢密院事”“权知某州事”等。

【译文】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冬季十月,韩简再次出兵进攻郓州,天平节度使曹存实迎战,结果战败身亡。天平都将下邑人朱瑄招收余部,环绕城池拒敌死守,韩简无法攻克郓州。唐僖宗下诏任命朱瑄暂任天平留后。

【原文】

以朱温为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 [1]

【注文】

[1] 右金吾大将军: 武官名。在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置上将军前,为右金吾卫长官,掌京城巡警。 河中: 方镇名。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置,治所在蒲州(后升为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辖境屡有变迁,较长期领有河中、晋(治山西临汾西南)、绛(治今山西新绛)、慈(治今山西吉县)、隰(xí)(治今山西隰县)五府州地,相当今山西霍州、汾西、石楼以南和垣曲、安泽以西地区。唐僖宗光启初年赐军号为护国军,唐昭宗天复初年为朱全忠占据。 招讨使: 官名。置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为战时权置军事长官,掌管镇压暴乱和招降伐叛事务。兵罢则停,其下有副使等,任命时多冠以某某道名或战争方位名。

【译文】

任命朱温为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为朱全忠。

【原文】

十二月,以忻、代等州留后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 [1] 。事见《李克用归唐》 [2]

【注文】

[1] 忻(xīn): 即忻州。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治所在秀容县(今山西忻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省。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定襄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复为忻州。忻州素有“晋北锁钥”之称。 代: 即代州。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改肆州置,治所在广武县(今山西代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代县、原平、五台、繁畤、灵丘等地区。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初年一度改称雁门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代州。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置雁门节度使。 李克用(856—908年): 本姓朱耶氏,西突厥小部沙陀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杀死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后,占据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他率军镇压黄巢起义军。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黄巢退出长安,他因功授封河东节度使。从此以太原为据点,发展为割据势力。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封为晋王。此后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连年战争。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李克用仍用唐“天祐”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次年,病死,其子李存勖称帝后,追尊他为后唐太祖。 雁门: 唐方镇名。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分河东节度忻、代二州为雁门节度使。治所设在代州(今山西代县)。唐僖宗光启年间,并入河东节度。

[2] 李克用归唐: 乾符五年(878年),唐僖宗任命朱邪赤心为大同军节度使,赐名为李国昌,沙陀李氏从此成为北方的一个藩镇。同年,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乘机率军袭击唐防御使段文楚,占据云州(治今山西大同)。黄巢起义爆发后,为镇压农民起义,唐朝被迫同意招请李克用父子。李克用迅速扩充军队,成功镇压了黄巢起义。

【译文】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十二月,任命忻州、代州等州留后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事见《李克用归唐》。

【原文】

孟方立既杀成麟,引兵归邢州,潞人请监军吴全勖知留后 [1] 。是岁,王铎墨制以方立知邢州事,方立不受,遂迁昭义军于邢州,自称留后,表其将李殷锐为潞州刺史 [2]

【注文】

[1] 吴全勖(xù): 生卒年不详,唐朝宦官,曾任潞州监军。

[2] 墨制: 亦作“墨敕”,由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盖印而直接下达的命令。 李殷锐(?—883年): 唐末昭义节度使孟方立部将,曾任潞州刺史。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他在与李克用的弟弟李克修的交战中,兵败被杀。

【译文】

孟方立杀死成麟后,率领军队回到邢州,潞州人请求监军吴全勖主持留后事宜。这年,王铎受命让孟方立主持邢州事务,孟方立拒不接受,于是把昭义军调往邢州,自称昭义军留后,上表朝廷请求任命他的部将李殷锐为潞州刺史。

【原文】

三年春正月,成德节度使常山忠穆王王景崇薨,军中立其子节度副使镕知留后事,时镕生十年矣 [1]

【注文】

[1] 成德: 唐方镇名,又称恒冀节度使、镇冀节度使。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置。治所设在恒州(今河北正定)。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恒、冀(治今河北冀州)、深(治今河北深州西南)、赵(治今河北赵县)等四州,约当今河北沙河,漳沱河下游以南,老漳河以西和泜河以北地区。 忠穆: 王景崇的谥号。 王景崇(846—883年): 唐末军阀,字孟安。唐僖宗时,担任成德军节度使。后因平定庞勋叛乱有功,进爵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封赵国公。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又进封常山王、检校太傅。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去世,谥“忠穆”,他的儿子王镕继位为成德军节度使。 薨(hōng): 古代指诸侯死亡。为避讳起见,人们对“死”取了诸多别称。据《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知识分子)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唐制,凡丧三品以上称薨。 镕(róng): 即王镕(873—921年),唐朝成德节度使王景崇之子。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王景崇去世,当时年仅十岁的他继位为成德军节度使。中和五年(88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保,封常山郡王。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进位太傅。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加检校太师。后为中书令,册拜太师。朱温建立后梁后,封他为赵王。后梁末帝贞明七年(921年),被部将王德明杀死,割据一百六十余年的成德军从此消失。

【译文】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春季正月,成德节度使常山忠穆王王景崇去世,成德军拥立他的儿子节度副使王镕主持留后事务,当时王镕只有十岁。

【原文】

以天平留后朱瑄为节度使。

【译文】

任命天平留后朱瑄为节度使。

【原文】

[二月]初,光州刺史李罕之为秦宗权所攻,弃州奔项城,[帅]余众归诸葛爽,爽以为怀州刺史 [1] 。韩简攻郓州,半年不能下。爽复袭取河阳,朱瑄请和,简乃舍之,引兵击河阳 [2] 。爽遣罕之逆战于武陟,魏军大败而还 [3] 。大将澶州刺史乐行达先归,据魏州,军中共立行达为留后,简为部下所杀 [4] 。己未,以行达为魏博留后 [5]

【注文】

[1] 光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年间置,治所设在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治所迁至定城县(今河南潢川)。辖境大致包括今河南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新县、淮滨等地。 李罕之(842—899年): 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生性残暴,绰号“李摩云”。初随黄巢起义,后投降高骈,任光州刺史。此后又相继投奔李克用、朱全忠。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病逝。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诏赠中书令。 项城: 县名。隋开皇初改秣陵县置,治所在今河南沈丘。 怀州: 州名。北魏献文帝天安二年(467年)置,治所设在野王(隋改名河内,今河南沁阳),唐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焦作、沁阳、武陟、修武、博爱、获嘉等地。

[2] 爽复袭取河阳: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韩简打败诸葛爽,攻占河阳(今河南孟州西南)。

[3] 武陟(zhì): 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南。隋炀帝大业年间废,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 魏军: 此指韩简的军队。

[4] 澶(chán)州: 州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黎州澶水和魏州顿丘、观城等县置。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以魏州顿丘、临黄两县复置,治所设在顿丘县(今河南清丰西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清丰、范县及山东莘县部分地区。 乐行达(?—888年): 唐末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初为魏博军校。韩简任魏博节度使后,他被提升为马步军都虞候,后转任博州刺史、澶州刺史。韩简被部下所杀后,唐僖宗任命他为节度使。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被赐名为乐彦祯,获授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因魏博百姓不满他的统治而辞官,在龙兴寺出家为僧。

[5] 己未: 中国古代用干支纪年、月、日。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rén)、癸(guǐ)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月、日,如甲午、乙未等。六十年(月、日)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译文】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二月。起初,光州刺史李罕之受到秦宗权的进攻,便放弃光州逃往项城,率领剩余的士兵归附诸葛爽,诸葛爽任命他为怀州刺史。韩简进攻郓州,半年也没能攻下。诸葛爽又袭击攻取河阳,朱瑄请求讲和,韩简便放弃进攻郓州,率领军队进攻河阳。诸葛爽派遣李罕之在武陟迎战,结果魏州军队大败而归。魏博大将澶州刺史乐行达抢先返回,占领了魏州,军营上下便共同拥立乐行达为魏州留后,韩简被部下杀害。己未(二十二日),朝廷任命乐行达为魏博留后。

【原文】

以王镕为成德留后。

【译文】

任命王镕为成德军留后。

【原文】

三月己丑,以河中行营招讨副使朱全忠为宣武节度使,俟克复长安令赴镇 [1] 。夏六月,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帅所部数百人赴镇,秋七月丁卯,至汴州 [2]

【注文】

[1] 宣武: 唐、五代方镇名。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改汴宋军置,治所设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治所迁至汴州(今河南开封)。辖境屡有变动,主要管辖汴、宋(治今河南商丘)、亳(治今安徽亳州)、颍(治今安徽阜阳)等四州,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开封、封丘、尉氏、沈丘以东,山东单(shàn)县及安徽颍上、阜阳、蒙城、涡阳、亳州、砀山等地。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朱温担任宣武军节度观察等使,并以此为据点,历时二十五年,逐步吞并中原诸镇,取代唐朝,建立后梁。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改汴州为开封府。开平三年(909年)别置宣武军节度于宋州,领宋、亳、辉(治今山东单县)、颍四州。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改为归德军,而改开封府为汴州,复置宣武军。 长安: 即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195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多次对该城遗址进行勘查发掘。根据考古发掘,长安城外郭城为长方形,东西(由春明门到金光门)长972l米,南北(由明德门到宫城北面玄武门偏东处)长865l米,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先后发掘了大明宫的含元殿和麟德殿、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以及西市、青龙寺、西明寺、外郭城的明德门、皇城的含光门等建筑遗址。

[2] 汴(biàn)州: 州名。北周宣帝改梁州置,治所设在浚仪县(今河南开封西北)。隋炀帝大业初废置,隋恭帝杨侑义宁元年(617年)复置。唐时迁治所至今河南开封,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陈留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汴州。辖境约为今河南开封全境及新乡南部的封丘。

【译文】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己丑(二十三日),任命河中行营招讨副使朱全忠为宣武节度使,等待收复都城长安的时候再前往镇所。夏季六月,宣武节度使朱全忠率领数百名士兵赶赴镇所,秋季七月丁卯(初三日),到达汴州。

【原文】

以成德留后王镕、魏博留后乐行达、天平留后朱瑄为本道节度使。

【译文】

任命成德留后王镕、魏博留后乐行达、天平留后朱瑄分别为本道节度使。

【原文】

昭义节度使孟方立,以潞州地险人劲,屡篡主帅,欲渐弱之,九月,乃迁治所于邢州,大将家及富室皆徙山东,潞人不悦 [1] 。监军祁审诲因人心不安,使武乡镇使安居受潜以蜡丸乞师于李克用,请复军府于潞州 [2] 。冬十月,克用遣其将贺公雅等赴之,为方立所败;又遣李克修击之 [3] 。克修,克用弟也。辛亥,取潞州,杀其刺史李殷锐。是后克用每岁出兵争山东,三州之人半为俘馘,野无稼穑矣 [4]

【注文】

[1] 山东: 唐昭义节度使镇所设在潞州(治今山西长治),称邢(治今河北邢台)、洺(治今河北永年东南)、磁(治今河北磁县)三州为山东,即指今河北南部邯郸、邢台地区。

[2] 祁审诲: 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曾任昭义监军。 武乡: 县名。唐武则天时改乡县置,治所在今山西武乡东。 镇使: 官名,镇遏使的省称。节度使属官,掌军镇防守事务。 安居受(?—890年): 唐末官吏,曾任武乡镇使。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他奉昭义监军祁审诲的命令通过蜡丸传递消息请求李克用出兵,希望把军府重新设在潞州。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潞州军发生叛乱,节度使李克恭被杀死,他被推举为留后。当时潞州的冯霸拥有三千骑兵,拒绝招安。他被迫逃往长子(今山西长子),被乡村小吏杀死。 蜡丸: 蜡制成的中空球形物。古人用以装书信,以防泄漏。

[3] 贺公雅: 生卒年不详,唐末河东李克用部将。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他奉李克用的命令率领军队进攻潞州,结果被孟方立打败。 李克修(860—890年): 李克用的叔伯兄弟,字崇远,沙陀部人,唐末应州(今山西应县)人。自幼善于骑马射箭,多次跟随父亲征战。参与镇压庞勋起义,因功担任朔州刺史。李克用镇守雁门时,升任奉诚军使。李克用入关镇压黄巢起义,他担任先锋,因剿灭黄巢起义军有功,迁为检校刑部尚书、左营军使。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出任昭义节度使。死于任上。

[4] 三州: 此指邢、洺、磁三州。磁州:置于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治滏阳县(即今河北磁县)。因州西北有慈石山,出磁石,故名。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分相州复置。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省。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复置。辖境相当于今河北邯郸、磁县及武安等地。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改名惠州。五代时后唐复名磁州。 馘(guó): 古代战时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以计功。亦指所割下的左耳。 稼穑(sè): 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稼,播种五谷。穑,收获谷物。

【译文】

昭义节度使孟方立,因为潞州地势险要、百姓强劲勇猛,曾经数次强夺主帅,所以想逐渐削弱这里的力量。九月,孟方立将镇所迁到邢州,军中将领的家属和富贵人家都搬到山东,潞州百姓很不高兴。监军祁审诲因为人心不稳定,于是派遣武乡镇使安居受偷偷地通过蜡丸传递消息请求李克用出兵,希望把军府重新设在潞州。中和三年(883年)冬十月,李克用派遣他的将领贺公雅等人前往,结果被孟方立打败;李克用又派遣李克修前去进攻。李克修,是李克用的弟弟。辛亥(十八日),李克修攻下潞州,杀死潞州刺史李殷锐。此后,李克用每年都派出军队争夺山东的地盘,邢州、洺州、磁州三州的百姓有一半被俘获,田野里见不到庄稼。

【原文】

四年春正月,赐魏博节度使乐行达名彦祯。

【译文】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春季正月,赐魏博节度使乐行达姓名为乐彦祯。

【原文】

周岌、时溥、朱全忠以黄巢兵尚强,共求救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 [1] 。夏(四)[五]月甲戌,李克用至汴州,营于城外。朱全忠固请入城,馆于上源驿 [2] 。全忠就置酒,声乐、馔具皆精丰,礼貌甚恭。克用乘酒使气,语颇侵之,全忠不平。薄暮,罢酒,从者皆沾醉,宣武将杨彦洪密与全忠谋,连车树栅以塞衢路,发兵围驿而攻之,呼声动地 [3] 。克用醉,不之闻。亲兵薛志勤、史敬思等十余人格斗,侍者郭景铢灭烛,扶克用匿床下,以水沃其面,徐告以难,克用始张目援弓而起 [4] 。志勤射汴人,死者数十。须臾,烟火四合,会大雨,震电,天地晦冥,志勤扶克用帅左右数人逾垣突围,乘电光而行,汴人把桥,力战得度,史敬思为后拒,战死。克用登尉氏门,缒城得出,监军陈景思等三百余人,皆为汴人所杀 [5] 。杨彦洪谓全忠曰:“胡人急则乘马,见乘马者则射之。”是夕,彦洪乘马适在全忠前,全忠射之,殪 [6]

【注文】

[1] 河东: 方镇名。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改太原以北诸军州节度置,负责防御突厥,治所设在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领太原及石州(治今山西吕梁)、岚州(治今山西岚县)、汾州(治今山西汾阳)、沁州(治今山西沁源)、仪州(治今山西左权)、忻州(治今山西忻州)、代州(治今山西代县)等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西内长城以南,左权、榆社、沁源、灵石、中阳以北地区。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号“保宁军”,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复称河东节度使。

[2] 上源驿: 馆驿名,在今河南开封。

[3] 沾醉: 饮酒大醉,胸襟沾湿,不能自持。 杨彦洪(?—884年): 唐末宣武节度使朱全忠部将。曾参与谋害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发兵放火围攻上源驿(今河南开封),后在兵乱中被朱全忠射杀。 衢(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

[4] 薛志勤(836—898年): 小名铁山,蔚州(治今河北蔚县)奉诚人,原任云州牙将,为沙陀李国昌的亲信。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与李尽忠、康君立等执杀州帅,共推李国昌之子沙陀副兵马使李克用为留后。后跟从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并参加唐末军阀混战。因功官至昭义节度使,死于任所。 史敬思(?—884年): 唐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部将。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朱温发兵围攻上源驿(今河南开封),李克用仓皇逃出。他为保护李克用撤退,力战而死。 郭景铢(zhū): 生卒年不详,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侍卫。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朱温发兵围攻上源驿(今河南开封),他成功保护李克用撤退。

[5] 尉氏门: 汴州城南门。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改为高明门,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年)改为薰风门。根据考古资料,汴州城共开七座城门。 缒(zhuì): 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陈景思(?—884年): 唐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部将。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朱温发兵围攻上源驿(今河南开封),李克用仓皇逃出。他为保护李克用撤退,力战而死。

[6] 殪(yì): 杀死。

【译文】

周岌、时溥、朱全忠因为黄巢兵势强大,于是共同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请求救援。中和四年(884年)夏季五月甲戌(十四日),李克用到达汴州,在城外安营扎寨。朱全忠坚持请李克用进入城内,安排他在上源驿住宿。朱全忠为李克用置办酒席招待,有精彩的歌舞音乐、丰盛的美食佳肴,对待李克用非常礼貌,特别恭敬。李克用乘着酒兴大发脾气,多次言语中伤朱全忠,朱全忠心里愤愤不平。到了傍晚,酒宴结束,李克用的随从都饮酒大醉,胸襟沾湿而不能自持,宣武将杨彦洪秘密和朱全忠谋划,把马车连起来用树木做栅栏以堵塞主要道路,然后派出军队包围上源驿攻打李克用,呼喊声惊天动地。此时,李克用大醉,没有听见。他的亲兵薛志勤、史敬思等十几人展开激烈的搏杀,侍卫郭景铢扑灭蜡烛,搀扶李克用藏到床下,用凉水浇李克用的脸,慢慢地告诉他所发生的事情,李克用开始睁开眼睛拉着弓箭起来。薛志勤射死几十个汴州士兵。不一会儿,浓烟烈火从四面扑来,此时恰好天下大雨,雷电交加,天昏地暗,薛志勤搀扶着李克用率领身边的几名卫兵,越过墙垣突破包围,乘着闪电的光亮前进,汴州士兵扼守渡桥,他们经过激烈的交战才得以脱身,史敬思在后面阻击掩护,最终战死。李克用登上汴州城的尉氏门,顺着绳子爬下城墙,才得以逃出,监军陈景思等三百余人,都被汴州士兵杀害。杨彦洪对朱全忠说:“胡人遇有急事就乘骑马匹,您见到骑马的人就用箭射他。”这天晚上,杨彦洪恰巧骑着马出现在朱全忠的面前,朱全忠当即射箭,杀死了杨彦洪。

【原文】

克用妻刘氏多智略,左右先脱归者以汴人为变告 [1] 。刘氏神色不动,立斩之,阴召大将约束,谋保军以还。比明,克用至,欲勒兵攻全忠。刘氏曰:“公比为国讨贼,救东诸侯之急,今汴人不道,乃谋害公,自当诉之朝廷。若擅举兵相攻,则天下孰能辨其曲直?且彼得以有辞矣。”克用从之,引兵去,但移书责全忠 [2] 。全忠复书曰:“前夕之变,仆不之知。朝廷自遣使者与杨彦洪为谋,彦洪既伏其辜,惟公谅察。”

【注文】

[1] 刘氏(?—925年): 李克用正室夫人,代北(今山西恒山北)人。李克用封晋王时,她被封为秦国夫人。自从李克用代北起兵,她就常跟随李克用征战。她为人明敏多智略,熟悉兵机战略,经常教导侍妾骑马射箭,尽心辅佐李克用。她一生无子,生性贤惠不妒忌,经常劝李克用善待侍妾曹氏,她与曹氏也相处得甚为融洽。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曹氏之子庄宗李存勖册封刘氏为皇太妃。同光三年(925年)五月,刘氏病死,葬于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

[2] 移书: 即行移文书,古代公文文种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官吏互通信函,称作遗书,又称贻书,后改称移书,多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之间。

【译文】

李克用的妻子刘氏足智多谋,李克用身边的人有的先从汴州城内逃脱回去,把汴州城内朱全忠发动变乱一事告诉她。刘氏不动声色,立刻斩杀逃回来的人,暗中召集各位将领加以控制,谋划保全官军回去。等到天亮,李克用回到军中,打算立即率领军队攻打朱全忠。刘氏说:“您现在为国讨贼,挽救东面各路官军的燃眉之急,现在汴州朱全忠不仁道,居然想谋害您,您自然应当向朝廷申诉。如果擅自举兵攻打他,那么天下的人谁还能辨明这件事的是非曲直?而且那样会让朱全忠有话可说了。”李克用采纳了她的意见,带领军队离去,只是写信责备朱全忠。朱全忠回信说:“前天晚上的变乱,我实在不知道。是朝廷派来的使臣与杨彦洪相谋划的,杨彦洪已经伏罪处死,望您谅解明察。”

【原文】

克用养子嗣源年十七,从克用自上源出矢石之间,独无所伤 [1] 。嗣源本胡人,名邈佶烈,无姓。克用择军中骁勇者多养为子,名回鹘张政之子曰存信,振武孙重进曰存进,许州王贤曰存贤,安敬思曰存孝,皆冒姓李氏 [2] 。丙子,克用至许州故寨,求粮于周岌,岌辞以粮乏,乃自陕济河还晋阳 [3]

【注文】

[1] 嗣源: 即后唐明宗李嗣源(867—933年),沙陀部人,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原名邈佶(jí)烈。因擅于骑马射箭,被李克用收为养子,并获赐姓名为李嗣源。早年追随李克用父子征战,屡立战功,先后担任代州刺史、相州刺史、昭德军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魏州发生兵变,他奉命镇压,不料军队哗变,他被迫反叛。随后杀死李存勖,自称监国,后称帝,改名李亶(dàn)。他登基后革除弊政,减轻刑罚,提倡节俭,任用贤臣,并减免赋税,发展经济,使后唐一度出现繁荣景象。但他晚年疑心过重,随便杀戮大臣,致使群臣离心,他也在兵乱中惊恐而死。 矢(shǐ): 箭。

[2] 名: 改名。用如动词。 回鹘(hú): 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回鹘部落联盟以药罗葛为首,驻牧在仙娥河(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回纥汗国建立,到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汗国灭亡的近二百年里,回鹘曾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位于漠北的回鹘汗国灭亡后,分三支西迁和南迁到了新疆和甘肃,后形成今维吾尔族和裕固族。 存信: 即李存信(862—902年),原名张污落,唐末回鹘人,沙陀首领李克用养子。早年为牧羊奴,因善于骑射,而受到李克用重用。被李克用收为养子后,改名为李存信。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后,李克用率军入关,他屡建功勋,受封为马步军都指挥使。此后,又跟随李克用四出征伐,因功担任郴州刺史。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连续被罗弘信、刘仁恭等击败,于是称病不再随从李克用出战。 振武: 唐方镇名。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置,治所设在东受降城(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黄河东岸)。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治所迁至单于都护府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从朔方军节度使中分置振武军节度使,治所仍在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辖境约今陕西绥德以北及内蒙古南部地区。内蒙古文物工作队于1960年对和林格尔以北土城子古城进行考古发掘,首次确定此城为唐代单于都护府和振武军节度使的治所。此外,在和林格尔城北还曾出土了唐朝振武节度使李玉祥墓志铭。 存进: 即李存进(856—922年),原名孙重进,初为唐末岚州刺史汤群部校,后依附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收为养子,并改名李存进。此后他不断立功,被任命为石州刺史。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初年,他入朝为步军右都检校司空,授行营马军都虞候、检校司徒,兼任西南面行营招讨使。天祐十二年(915年),担任天雄军都巡按使。天祐十六年(919年),以本职兼领振武节度使。 存贤: 即李存贤(860—924年),字子良,本姓王,名贤,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僖宗时加入黄巢军,李克用进攻黄巢起义军时,他率领军队投降李克用,被李克用收为养子,并赐名李存贤。后追随李克用、李存勖逐鹿中原,屡立战功,历任蔚州刺史、沁州刺史、武州刺史、山北团练使,加检校司徒。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他被授为右武卫上将军。次年,任幽州卢龙节度使,不久病死。

[3] 陕: 即陕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所设在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三门峡、陕县、洛宁、渑池、灵宝等地以及山西平陆、芮城、运城东北部地区,以后辖境逐渐缩小。隋炀帝大业年间废置,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陕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陕州。 河: 此指黄河。 晋阳: 地名,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译文】

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十七岁,跟随李克用从上源驿突围出来,枪林弹雨之中,唯独他没有受伤。李嗣源本来是北方的胡人,名叫邈佶烈,没有姓。李克用挑选军中骁勇善战的人收作养子,回鹘人张政的儿子起名为存信,振武人孙重进起名为存进,许州人王贤起名为存贤,安敬思起名为存孝,都冠以李姓。中和四年(884年)五月丙子(十六日),李克用来到许州原来的营寨,向周岌请求支援军粮,周岌以粮食缺乏为由拒绝了,李克用于是从陕州渡过黄河回到晋阳。

【原文】

夏六月,蔡州节度使秦宗权纵兵四出,侵噬邻道 [1] 。天平节度使朱瑄有众三万,从父弟瑾勇冠军中 [2] 。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为宗权所攻,势甚窘,求救于瑄,瑄遣瑾将兵救之,败宗权于合乡 [3] 。全忠德之,与瑄约为兄弟 [4]

【注文】

[1] 侵噬(shì): 侵犯吞并。

[2] 瑾: 即朱瑾(867—918年),唐末军阀,天平节度使朱瑄堂弟,宋州下邑(yì)(今河南夏邑)人。初为朱瑄牙将。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驱逐兖(yǎn)州节度使齐克让,自称留后。曾与朱瑄一起,帮助朱温打败秦宗权。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朱瑄被朱温杀死,他逃奔杨行密,与杨行密联军在青口(今江苏清江西南)击败朱温,使朱温不敢再窥淮南。后被杨行密任命为行营副都统、平卢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年),击杀徐温之子徐知训,但随即被子城使翟虔等追杀,翻墙逃跑时,不慎摔折腿骨,于是自刎而死。

[3] 势甚窘(jiǒng): 形势极为紧迫困难。 合乡: 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滕州东。

[4] 约为兄弟: 订立盟约。朱全忠与朱瑄同姓,故结为兄弟。

【译文】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夏季六月,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放纵士兵四处出击,侵略邻近各道。天平节度使朱瑄拥有军队三万人,他的叔伯弟弟朱瑾勇猛过人,在军中可称第一。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受到秦宗权的进攻,处境十分紧迫,于是向朱瑄求救,朱瑄派遣朱瑾带领军队前去救援,在合乡打败了秦宗权。朱全忠很感激他,于是和朱瑄结为兄弟。

【原文】

秋七月,朱全忠击秦宗权,败宗权于溵水 [1]

【注文】

[1] 溵(yīn)水: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今河南商水南。

【译文】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秋季七月,朱全忠进攻秦宗权,在溵水将秦宗权打败。

【原文】

李克用至晋阳,大治甲兵,遣榆次镇将雁门李承嗣奉表诣行在,自陈:“有破黄巢大功,为朱全忠所图,仅能自免,将佐以下从行者三百余人,并牌印皆没不返 [1] 。全忠仍牓东都、陕、孟,云臣已死,行营兵溃,令所在邀遮屠翦,勿令漏失,将士皆号泣冤诉,请复仇雠 [2] 。臣以朝廷至公,当俟诏命,拊循抑止,复归本道 [3] 。乞遣使按问,发兵诛讨,臣遣弟克勤将万骑在河中俟命 [4] 。”时朝廷以大寇初平,方务姑息,得克用表,大恐,但遣中使赐优诏和解之 [5] 。克用前后凡八表,称:“全忠妬功疾能,阴狡祸贼,异日必为国患 [6] 。惟乞下诏削其官爵,臣自帅本道兵讨之,不用度支粮饷。”上累遣杨复恭等谕指,称:“吾深知卿冤,方事之殷,姑存大体 [7] 。”克用终郁郁不平。时藩镇相攻者,朝廷不复为之辨曲直 [8] 。由是互相吞噬,惟力是视,皆无所禀畏矣。

【注文】

[1] 榆次: 县名,治所在今山西榆次。 李承嗣(866—920年): 唐末五代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部将,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随李克用到关中镇压黄巢起义军,因功授汾州司马。唐僖宗光启年间,他到渭桥迎接、扈从唐僖宗。唐僖宗还朝后,赐封他为迎銮功臣、检校工部尚书、岚州刺史。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他与史俨投奔杨行密,被任命为淮南行军副使。 行在: 即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师,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 牌印: 官吏行使职权或表示身份的令牌印信。

[2] 牓(bǎng): 古同“榜”。 孟: 即孟州。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州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孟州、济源、温县以及荥阳北部地区。 雠(chóu): 古同“仇”。

[3] 俟(sì): 等到。 拊(fǔ): 古同“抚”,安抚,抚慰。

[4] 克勤: 即李克勤,生卒年不详,沙陀人。唐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弟弟。

[5] 大寇初平: 指黄巢起义军刚刚被消灭。黄巢起义爆发于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被镇压。 中使: 内诸司使的简称,指由宦官担任的各种使职差遣,如监军使、宣徽使、观军容使、内枢密使、少阳院使等。它是与由朝臣担任的外使相对应而言的。它的数量很多,据《资治通鉴》、两《唐书》、《册府元龟》等史籍的不完全统计,就达五十余种。到唐后期,政治重心由部司诸曹转向使职差遣,内诸司使的权力地位大大加强,可出使各地,传达诏命,任免将相,甚至废立皇帝。

[6] 妬(dù): 同“妒”。 异日: 将来。

[7] 杨复恭(?—894年): 字子烙,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本姓林,后投到大宦官杨玄翼门下,成其养子,并改姓杨。其家世代权宦。因通文墨,常监各藩镇军。唐僖宗时,因参与镇压庞勋起义有功,由河南监军升为宣徽使,不久迁为枢密使。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后,因与田令孜有矛盾,称病退居蓝田(今陕西蓝田)。田令孜失势后,复任枢密使。唐僖宗回京师后,任左神策军中尉、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封魏国公。唐僖宗去世,拥立唐昭宗,专典禁兵,操纵朝政。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被解除兵权,出任凤翔监军。后被李茂贞所杀。 指: 古同“旨”。

[8] 藩镇: 屏藩之镇。唐初,设都督于要地,主管军事防务,统率相应兵力。唐睿宗景云年间设节度使,授以行政、财政、司法、监察等事权,辖区已超过一州。安史之乱后,唐朝廷仍以安史旧将担任魏博、成德、幽州三镇节度使。以后山东、江淮地区也仿设节度使,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这些藩镇在辖区内自行任免官吏,管辖州县;掌管财政税收,不向朝廷缴纳;拥有强悍兵力。这样节度使名为唐朝的屏藩之镇,实为割据一地的军阀。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不断征战,割据局面延续了百余年。

【译文】

李克用到达晋阳,大规模修整盔甲武器训练士兵,并派遣榆次镇将雁门人李承嗣携带表文前往唐僖宗那里,李克用在表文中陈述道:“臣有打败黄巢的大功,不料却遭到朱全忠的暗算,仅仅保全了性命,身边的将领辅佐官员之下跟随的三百多人,以及朝廷授给的牌印全都落到朱全忠手中。朱全忠还在东都洛阳、陕州、孟州张贴告示,说臣已经死了,军营中的人马溃散,他命令各地拦截阻击全部斩杀,想要斩草除根,为此军营中的将领和士兵都哭诉冤屈,请求出兵报仇。臣认为朝廷能够主持公道,应当等皇上颁发了诏命再行动,因此安抚军队遵循朝纲,制止他们要擅自报仇的请求,又回到原来的营地。现在恳求皇上派遣使臣审查讯问这一事件,发兵讨伐朱全忠,臣派弟弟李克勤率领一万名骑兵在河中等待朝廷的命令。”当时朝廷认为黄巢贼寇刚刚平灭,应当休养生息,接到李克用的表文,大为吃惊,立即派宦官赐发褒嘉奖励李克用的诏书,劝二人和解。李克用先后共八次进呈表文,称:“朱全忠嫉功妒能,是阴险狡诈的乱臣贼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祸患。请求皇上颁发诏令削去他的官职和爵位,臣自己率本道兵马讨伐他,而且不用朝廷支给粮食和军饷。”唐僖宗多次派遣杨复恭等人向李克用传达谕令:“我深知你的冤屈,但现在正值多事之秋,您暂且还是以大局为重吧。”对此李克用一直愤愤不平。当时藩镇互相攻打,朝廷不再为他们分辨是非曲直。于是各藩镇互相吞并,只看谁的实力大小,都不再向朝廷请示禀报,无所畏惧。

【原文】

八月,李克用奏请割麟州隶河东,又奏请以弟克修为昭义节度使,皆许之 [1] 。由是昭义分为二镇,进克用爵陇西郡王。克用奏罢云蔚防御使,依旧隶河东,从之 [2]

【注文】

[1] 麟州: 州名。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置,不久废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置,治所设在新秦县(今陕西神木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陕西神木地区。

[2] 云蔚: 唐方镇名,又称大同军防御使。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置,治所设在云州(今山西大同)。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废置。

【译文】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八月,李克用上奏朝廷请求将麟州归于河东节度使管辖,又奏请任命他的弟弟李克修为昭义节度使,朝廷都准许了。从此昭义分为两个军镇,李克用晋爵位为陇西郡王。李克用上奏请求裁撤云蔚防御使,下辖各州仍归河东节度使管辖,朝廷也依从了。

【原文】

冬十二月,义昌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铎过魏州,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从训,伏卒数百人于漳南高鸡泊,围而杀之,彦祯奏云“为盗所杀”,朝廷不能诘 [1]

【注文】

[1] 义昌: 唐方镇名,又称横海节度使。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置,治所设在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天津马厂减河以南,运河以东,山东津浦铁路线以东,黄河以北及博兴北部地区。 中书令: 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年间置,与中书监并为中书省长官,位在中书监下,掌皇帝诏命的起草与发布,并典尚书奏事,权任颇重。隋朝因避隋文帝杨忠讳改称内史令、内书令。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置,为中书省长官,掌草拟诏敕,呈奏表章并草拟批答,参与朝政机要。唐中后期,其职逐渐成为文武大臣的荣誉职位,不实际参与政事,且不常置。 从训: 即乐从训(?—888年),唐末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人,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曾任六州都指挥使、相州刺史等。后被罗弘信杀死。 漳南: 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治所设在今河北故城东北。 高鸡泊: 地名,位于今河北故城西南。

【译文】

冬季十二月,义昌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铎经过魏州时,魏博节度使乐彦祯的儿子乐从训在彰南高鸡泊一带埋伏数百名士兵,围攻并将王铎杀掉,乐彦祯上奏说“王铎被盗贼杀害”,朝廷无法责问。

【原文】

光启元年春正月,秦宗权寇颍、亳,朱全忠败之于焦夷 [1]

【注文】

[1] 光启: 唐僖宗所用年号,共计四年,即公元885年至888年。 颍(yǐng): 即颍州。北魏孝明帝时置,治所在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北齐废。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置信州,武德六年(623年)复为颍州,唐玄宗天宝初改为汝阴郡,唐肃宗乾元初复为颍州。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阜阳、颍上、阜南、太和、界首、临泉等地。 亳(bó): 即亳州。北周末改南兖州置,治所设在今安徽亳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安徽亳州、蒙城、涡阳及河南永城、鹿邑等地。 焦夷: 县名。治所设在今安徽亳州东南。

【译文】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春季正月,秦宗权进犯颍州、亳州,朱全忠在焦夷打败了他。

【原文】

三月,秦宗权称帝,置百官。诏以武宁节度使时溥为蔡州四面行营兵马都统以讨之。

【译文】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三月,秦宗权自称皇帝,设置百官。朝廷下诏命令武宁节度使时溥为蔡州四面行营兵马都统,讨伐秦宗权。

【原文】

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成德节度使王镕,恶李克用之强,而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与克用亲善,为侄邺娶克用女 [1] 。又,河北诸镇惟义武尚属朝廷,可举等恐其窥伺山东,终为己患,乃相与谋曰:“易、定,燕、赵之余也 [2] 。”约共灭处存而分其地。又说云中节度使赫连铎使攻克用之背 [3] 。可举遣其将李全忠将兵六万攻易州,镕遣将将兵攻无极 [4] 。处存告急于克用,克用遣其将康君立等将兵救之 [5]

【注文】

[1] 卢龙: 唐方镇名,又称幽州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置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契丹,治所设在幽州(今北京西南),统辖幽州、檀州(治今北京密云)、蓟州(治今天津蓟县)、妫(guī)州(治今河北怀来东南)、涿州(治今河北涿州)、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北)、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平州(治今河北任丘)、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唐末迁至今河北昌黎)等九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范阳、河东、平卢为根据地,发动叛乱,建立大燕,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后,改为幽州节度使,因领卢龙军,又称卢龙节度使。 李可举(?—885年): 回纥阿布思部落人,卢龙节度使李茂勋之子。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接替他的父亲担任卢龙节度使。光启元年(885年),部将李全忠发动叛乱,他猝不及防,无力反抗,最后自焚而死。 义武: 唐方镇名,又称易定节度使。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置,治所设在定州(今河北定州),统领定、易(治今河北易县)、沧(治今河北沧州东南)三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太行山、曲阳、无极以东,涞水、容城、安国、深泽以西地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后为王处存、王处直等割据。 王处存(831—895年):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为长安城中富豪,拥有数百万家财。初为右军镇使,历骁卫将军、左军巡使。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迁检校刑部尚书、定州制置使、义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唐僖宗出逃并任命他为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京城东面都统,率军收复长安。因功进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邺: 即王邺,生卒年不详,王处存侄子,李克用女婿。

[2] 河北诸镇: 黄河以北的各个藩镇。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黄河以北共有六镇,分别是河阳节度使、魏博节度使、成德军节度使、横海军节度使、义武军节度使及卢龙节度使。 易: 即易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置,治所设在易县(今河北易县)。隋炀帝大业初年改为上谷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易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内长城以南,安新、满城以北,南拒马河以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上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易州。 定: 即定州。北魏道武帝天兴三年(400年)改安州置,治所设在卢奴县(今河北定州)。隋炀帝大业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曾短暂改称博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定州。

[3] 赫连铎(?—894年): 晚唐军阀。原为吐谷(yù)浑酋长,封阴山府都督。后参与讨伐庞勋叛军及讨伐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因功被任为云州刺史、大同军防御使。后被李克用杀死。

[4] 李全忠(?—886年): 唐末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龙节度使李可举部将。唐僖宗光启初年,奉命攻打易(治今河北易县)、定(治今河北定州)二州,战败后率领部众袭取幽州(治今北京西南),逼死李可举,拜为留后。 无极: 县名。因境内有无极山而得名。治所设在今河北无极。

[5] 康君立(847—894年): 唐末将领,蔚州兴唐(今河北行唐)人。唐僖宗乾符年间担任云州牙校,后与薛铁山、程怀信、王行审等共同推举李克用为大同军防御留后,他被授为左都押牙。入关之后,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军。因功相继担任检校工部尚书、昭义节度使等。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他奉李克用命进击李存孝,以功加检校太保。后因不慎触怒李克用而遭囚禁致死。

【译文】

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成德节度使王镕忌恨李克用实力强大,但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与李克用关系亲密友好,王处存的侄子王邺娶了李克用的女儿为妻。另外,河北各镇中只有王处存所统辖的义武军仍服从于朝廷,李可举等人担心他有占据山东的意图,最终成为自己的后患,于是他们互相谋划说:“易州、定州,是燕、赵的旧有属地。”相约一起消灭王处存,然后瓜分他的土地。又说服云中节度使赫连铎进攻李克用的后方。李可举派遣他的部将李全忠率领六万军队进攻易州,王镕派遣他的部将率领军队攻打无极。王处存向李克用告急,李克用派遣部将康君立等人带领军队前往救援。

【原文】

夏五月,卢龙兵攻易州,裨将刘仁恭穴地入城,遂克之 [1] 。仁恭,深州人也 [2] 。李克用自将救无极,败成德兵。成德兵退保新城,克用复进击,大破之,拔新城 [3] 。成德兵走,追至九门,斩首万余级 [4]

【注文】

[1] 刘仁恭(?—914年): 深州(今河北深州西)人。本为原卢龙节度使李可举麾下将领。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在进攻易州的一场战役中,以挖地道进城的方法攻陷城池,因此被军中号为“刘窟头”。后投靠李克用。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协助李克用攻克幽州。次年,被任命为卢龙节度使,但很快又背叛李克用。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年),李存勖攻破幽州,他被杀身亡。

[2] 深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以故深城为名,治所设在安平县(今河北安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省。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治所迁至饶阳县(今河北饶阳)。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又省。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复置,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治所迁至陆泽县(即今河北深州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深州、安平、饶阳、辛集等地。

[3] 新城: 县名。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置,治所在今河北高碑店东南。

[4] 九门: 县名。治所在今河北藁(gǎo)城西北。

【译文】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夏季五月,卢龙军队攻打易州,副将刘仁恭挖地道进入城内,最终攻克易州。刘仁恭,是深州人。李克用亲自率领军队救援无极,打败成德的军队。成德军退到新城,李克用再次发动进攻,大破守兵,攻占了新城。成德军逃跑,李克用追到九门,斩杀一万余人。

【原文】

卢龙兵既得易州,骄怠,王处存夜遣卒三千蒙羊皮造城下,卢龙兵以为羊也,争出掠之,处存奋击,大破之,复取易州,李全忠走。李全忠既丧师,恐获罪,收余众还袭幽州 [1] 。六月,李可举窘急,举族登楼自焚死,全忠自为留后。

【注文】

[1] 幽州: 州名。治所设在蓟县(今北京),辖境相当于今北京、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一些地区。南面是冀州(河北南部),西面是并州(山西东部、北部),北面和东面则是长城以外。汉至西晋期间设有幽州刺史部。隋炀帝时改名涿郡,唐玄宗天宝年间又改名范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幽州。

【译文】

卢龙军队占据易州后,便骄傲松懈下来,王处存趁夜色派遣三千名士兵蒙着羊皮来到易州城下,卢龙军以为是羊群,争先恐后地出城掠夺,王处存率军奋力攻打,大破卢龙军队,又夺回了易州,李全忠逃跑。李全忠损兵折将,担心会被治罪,于是召集剩下的士兵回去袭取幽州。光启元年(885年)六月,李可举因形势紧迫,率领全族人登上幽州城楼自焚而死,李全忠便自称幽州留后。

【原文】

秦宗权陷东都。

【译文】

秦宗权攻陷了东都洛阳。

【原文】

秋七月,以李全忠为卢龙留后。

【译文】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秋季七月,任命李全忠为卢龙留后。

【原文】

乙巳,右补阙常浚上疏,以为:“陛下姑息藩镇太甚,是非功过,骈首并足,致天下纷纷若此,犹未之寤,岂可不念骆谷之艰危,复怀西顾之计乎?宜复振典刑,以威四方 [1] 。”田令孜之党言于上曰:“此疏传于藩镇,岂不致其猜忿 [2] 。”庚戌,贬浚万州司户,寻赐死 [3]

【注文】

[1] 右补阙: 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置,为中书省谏官,与门下省左补阙对置(唐代门下省称左省,中书省称右省,故属于门下省者,称左补阙,属于中书省者,称右补阙)。负责规谏皇帝,并举荐人才,从七品上,品秩不高,却颇受重视,充任者都是政绩杰出的地方官。 常浚(?—885年): 唐朝官吏,曾任右补阙。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因上书主张削藩,先被贬为万州司户,后被赐死。 寤(wù): 古同“悟”,理解、明白。 骆谷: 谷名。关中通往汉中的谷道之一,位于今陕西周至西南。此处似指骆谷道,即秦岭南北交通的要道。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攻入长安,唐僖宗逃至骆谷,故云“骆谷之艰危”。 西顾: 指唐僖宗西奔成都(今四川成都)。

[2] 田令孜(?—893年): 唐朝宦官,字仲则,本姓陈,蜀(今四川)人。唐懿宗咸通年间,入内侍省为宦官,任小马坊使。后唐僖宗李儇提升他至左神策军中尉、左监门卫大将军。他恃宠横暴,把持朝政。在黄巢率军进逼长安(今陕西西安)时,挟持僖宗逃往四川。最终被养子王建杀死。 之党: 据《通鉴考异》,此指韦昭度。韦昭度(?—895年),字正纪,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进士。唐僖宗乾符年间,累迁尚书郎、知制诰、中书舍人。唐僖宗广明二年(881年),黄巢起义军攻陷京师,他跟随唐僖宗至成都,拜户部侍郎。中和元年(881年),权知礼部贡举。次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兼吏部尚书。返回长安后,授司空、太保,兼侍中。唐昭宗即位后,守中书令,封岐国公。后被王行瑜派人杀于都亭驿(位于今陕西西安)。 忿(fèn): 生气,恨。

[3] 万州: 州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浦州置,治所设在南浦县(今重庆万州),辖境相当于今重庆万州、梁平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南浦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万州。 司户: 官名。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

【译文】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七月乙巳(二十三日),右补阙常浚呈上奏章,他认为:“陛下太放纵藩镇了,是非曲直功劳过错,齐头并足不分高低,致使天下纷纷攘攘如此混乱,可是皇上对此还不醒悟,怎么能不想想骆谷时的艰难险境,难道还有西走蜀地的打算吗?现在应该重新整顿一下朝纲法纪,以使四方敬畏朝廷的威严。”田令孜的党羽对唐僖宗说:“常浚这个奏疏的内容若是传到各藩镇,岂不引起他们猜忌和怨恨。”庚戌(二十八日),贬常浚为万州司户,不久赐死。

【原文】

秦宗权攻邻(州)道二十余州,陷之。唯陈州距蔡百余里,兵力甚弱,刺史赵犨日与宗权战,宗权不能屈 [1] 。诏以犨为蔡州节度使。犨德朱全忠之援,与全忠结婚,凡全忠所调发,无不立至 [2]

【注文】

[1] 陈州: 州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淮阳郡置,治所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淮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陈州。辖地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项城、商水、沈丘等地。 赵犨(chōu)(824—889年): 唐末大臣,宛丘(今河南淮阳)人。以死守陈州(治今河南淮阳),抗拒黄巢起义军而闻名。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加封为检校兵部尚书、右仆射。中和五年(885年),任蔡州节度使。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加检校司徒,授浙西节度使。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以平黄巢、秦宗权的功劳,加平章事,充忠武军节度使。后病死于陈州。

[2] 结婚: 缔结婚姻关系。

【译文】

秦宗权攻打邻近各道二十多个州,都攻克了。只有陈州距离蔡州一百多里,兵力较弱,刺史赵犨每日与秦宗权交战,秦宗权不能使赵犨屈服。唐昭宗下诏任命赵犨为蔡州节度使。赵犨感激朱全忠的援助,于是与朱全忠联姻,但凡朱全忠有所调动分派,赵犨马上就到。

【原文】

冬十月癸丑,秦宗权败朱全忠于八角 [1]

【注文】

[1] 八角: 地名,位于今河南开封西。

【译文】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冬季十月癸丑(初二日),秦宗权在八角打败了朱全忠。

【原文】

二年秋七月,秦宗权陷许州。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秋季七月,秦宗权攻陷了许州。

【原文】

八月,卢龙节度使李全忠薨,以其子匡威为留后 [1]

【注文】

[1] 匡威: 即李匡威(?—893年),唐末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龙节度使李全忠的儿子。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接替他的父亲李全忠担任卢龙节度使。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他率兵援救成德军节度使王镕时,被弟弟李匡筹兵变夺位,只得逃往成德投靠王镕。后企图夺取王镕的辖区,被王镕杀死。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八月,卢龙节度使李全忠去世,朝廷任命他的儿子李匡威为卢龙留后。

【原文】

九月,李克修攻孟方立,甲午,擒其将吕臻于焦冈,拔故镇、武安、临洺、邯郸、沙河;以大将安金俊为邢州刺史 [1] 。冬十月,李克修攻邢州,不克而还。

【注文】

[1] 吕臻(zhēn): 生卒年不详,唐末孟方立部将。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他在与河东将领李克修的交战中,兵败被俘。 焦冈: 地名,在今河北武安西。 故镇: 又名固镇,位于今河北武安西南。 武安: 县名。秦置,治所设在今河北武安西南。北魏后治所迁至今河北武安。 临洺: 县名。县治在今河北永年西,唐属河北道洺州。 邯郸: 县名。秦置,治所设在今河北邯郸西南。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治所迁至今河北邯郸。 沙河: 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设在今河北沙河北。 安金俊(?—890年): 唐末李克修部将,曾任邢州刺史、邢沼团练使等。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他跟随李克用攻打云州防御使赫连铎,赫连铎向卢龙节度使李匡威请求救援。他在与李匡威的交战中,被乱箭击中身亡。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九月,李克修攻打孟方立,甲午(十八日),李克修在焦冈擒获孟方立的将领吕臻,攻克故镇、武安、临洺、邯郸、沙河;任命大将安金俊为邢州刺史。冬季十月,李克修进攻邢州,未能攻克,便率军返回了。

【原文】

十二月,秦宗权遣孙儒将兵攻陷郑州,进陷河阳,儒自称留后 [1]

【注文】

[1] 孙儒(?—892年): 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唐末割据军阀。原为秦宗权部将,为人残暴,曾随秦宗权投降黄巢。黄巢死后,秦宗权称帝,他率军攻占洛阳(今河南洛阳)、孟州(治今河南孟州南)、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虢州(治今河南灵宝)等地。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淮南节度使高骈被部将所杀,淮南陷入混乱,秦宗权命令他的弟弟秦宗衡率他南下争夺扬州(治今江苏扬州)。不久,他杀死秦宗衡自立为主,占据扬州一带,称“土团白条军”,兵势强盛,后被唐朝封为淮南节度使。此后,他与原高骈部将杨行密展开征战,争夺淮南。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在与杨行密决战时,被俘处死。 郑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荥州置,治所在成皋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治所迁至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唐玄宗天宝初年改为荥阳郡,唐肃宗乾元初复置郑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郑州、荥阳、新郑、中牟及原阳西南。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十二月,秦宗权派遣孙儒率领军队攻克郑州,进而攻占河阳,孙儒自称留后。

【原文】

天平牙将朱瑾逐泰宁节度使齐克让,自称留后,朝廷因以瑾为泰宁节度使 [1]

【注文】

[1] 泰宁: 唐方镇名。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置沂海观察使,又称兖海观察使,治所设在沂州(今山东临沂),领沂、兖(治今山东兖州)、海(治今江苏连云港)、密(治今河南新密东南)四州。次年升为节度使,治所迁至兖州(治今山东兖州)。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建号泰宁军节度使。 齐克让: 唐朝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汝郑把截制置都指挥使、泰宁军节度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遭时任天平军节度使朱瑄的堂弟朱瑾袭击而被逐出泰宁,朱瑾就此控制泰宁并被任为泰宁军节度使,此后齐克让下落不明。

【译文】

天平牙将朱瑾赶走泰宁节度使齐克让,自称泰宁留后,朝廷于是任命朱瑾为泰宁节度使。

【原文】

三年。秦宗权自以兵力十倍于朱全忠,而数为全忠所败,耻之,欲悉力以攻汴州。全忠患兵少,二月,以诸军都指挥使朱珍为淄州刺史,募兵于东道,期以初夏而还 [1]

【注文】

[1] 指挥使: 官名。唐僖宗时始置的领兵将领,唐末、五代藩镇多置。 朱珍(?—889年): 唐末军阀朱温部将,徐州丰县(今江苏丰县)人。早年加入黄巢起义军,后跟随朱温投降唐朝,参与镇压黄巢和秦宗权的军事斗争。在上源驿事件中,他受命围攻晋王李克用。又在唐末军阀争霸战中,多立有战功。他曾帮助朱温在宣武军创立军制,选将练兵。后因触怒朱温,被绞死。 淄(zī)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贝丘县(后改为淄川县,即今山东淄博)。隋炀帝大业初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治所不变,辖境相当于今山东邹平、高青、淄博及桓台、博兴部分地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淄川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淄州。

【译文】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秦宗权因为自己兵力要强于朱全忠十倍,却多次被朱全忠打败而感到耻辱,于是想集中全部兵力攻打汴州。朱全忠担心兵力太少,二月,委任诸军都指挥使朱珍为淄州刺史,前往东道招募军队,预计初夏时节返回。

【原文】

夏四月,朱珍至淄青旬日,应募者万余人,又袭青州,获马千匹 [1] 。辛亥,还至大梁,朱全忠喜曰:“吾事济矣 [2] 。”时蔡人方寇汴州,其将张晊屯北郊,秦贤屯板桥,各有众数万,列三十六寨,连延二十余里 [3] 。全忠谓诸将曰:“彼蓄锐休兵,方来击我,未知朱珍之至,谓吾兵少畏怯,自守而已。宜出其不意,先击之。”乃自引兵攻秦贤寨,士卒踊跃争先。贤不为备,连拔四寨,斩万余级,蔡人大惊,以为神。

【注文】

[1] 淄青: 唐方镇名,又名淄青平卢节度使,或平卢节度使。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改青密节度使置,治所设在青州(今山东青州),统领青、淄(治今山东淄博)、齐(治今山东济南)、沂(治今山东临沂)、密(治今山东诸城)、海(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等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除临清、聊城以外的地区,为当时最强大的方镇之一。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治所迁至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还治青州(今山东青州)。唐懿宗咸通后辖区大为缩小,仅为今山东东北部半省之地。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为王敬武、王师范父子割据。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又为朱全忠所据。 青州: 州名。西汉武帝刘彻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晋时治所设在东阳城(今山东青州)。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年间一度改称北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青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博兴、广饶、青州、临朐(qú)、昌乐、寿光等地区。

[2] 大梁: 城名。战国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自安邑迁都于此,故址在今河南开封西北。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时被毁。南北朝、隋唐通称今河南开封为大梁。

[3] 张晊(zhì): 生卒年不详,唐末军阀秦宗权部将,曾奉命率军攻占汝(治今河南临汝)、郑(治今河南郑州)等州。 秦贤: 生卒年不详,唐末军阀秦宗权部将,曾奉命率军进攻江南地区。 板桥: 地名,位于今河南开封西。

【译文】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夏季四月,朱珍到达淄青十余天,应募的士兵就有一万多人,朱珍又率军进攻青州,缴获千匹战马。辛亥(初八日),朱珍回到大梁,朱全忠高兴地说:“我的事业成功了。”当时蔡州军队正侵扰汴州,蔡州军队的将领张晊在汴州城的北郊驻扎,秦贤驻扎在板桥,他们各有数万军队,排成三十六个营寨,连绵二十多里。朱全忠对各位将领说:“敌人养精蓄锐休整军队,现在才来攻打我们,但不知朱珍军队已经回来,认为我们军队弱小害怕胆怯,闭城固守而已。我们应当乘他们没有准备,抢先进攻。”于是朱全忠亲自率军进攻秦贤的营寨,手下士兵踊跃向前。秦贤没有防备,结果被朱全忠接连攻克四个营寨,斩杀一万多人,蔡州军队大为震惊,认为是神兵降临了。

【原文】

全忠又使牙将新野郭言募兵于河阳、陕、虢,得万余人而还 [1]

【注文】

[1] 新野: 县名,治所设在今河南新野。 郭言(?—893年): 唐末将领,朱温部将,原为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后迁往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初为朱温裨校,后因屡立战功,担任宿州刺史、检校右仆射。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时溥大举进攻宿州(今安徽宿州南),他被流箭击中而亡。 虢(guó): 州名。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置,治所设在卢氏县(今河南卢氏)。隋炀帝大业初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唐玄宗贞观八年(634年)移治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唐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西部灵宝、栾川以西,伏牛山以北地。

【译文】

朱全忠又派遣牙将新野人郭言到河阳、陕州、虢州招募军队,召集了一万多人回来。

【原文】

蔡将卢塘屯于万胜,夹汴水而军,以绝汴州运路,朱全忠乘雾袭之,掩杀殆尽 [1] 。于是蔡兵皆徙就张晊,屯于赤冈。全忠复就击之,杀二万余人。蔡人大惧,或军中自相惊。全忠乃还大梁,养兵休士。

【注文】

[1] 卢塘: 生卒年不详,唐末秦宗权部将。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他率领军队攻打汴州(治今河南开封),攻陷附近二十余州。所过之处屠残百姓,焚烧城邑,致使当地人烟断绝,百姓生灵涂炭。 万胜: 地名,位于今河南中牟西北。 汴水: 隋通济渠、唐广济渠东段的称呼,自隋至北宋为中原通往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水运干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东南流,经今开封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地,复东南经今安徽宿州、灵璧、泗县和江苏泗洪,至盱眙(Xū yí)对岸入淮河。

【译文】

蔡州军队将领卢塘驻扎在万胜,他在汴水两侧安置军营,以便断绝汴州城的运输道路,朱全忠乘着大雾突袭敌营,卢塘的军队几乎被杀光了。于是,蔡州的军队都转移到张晊那里,在赤岗安营扎寨。朱全忠又乘胜攻打他们,斩杀二万多人。蔡州人十分恐惧,有时在军营内就自相惊慌起来。朱全忠于是回到大梁,休养整顿军队。

【原文】

五月丙子,朱全忠出击张晊,大破之。秦宗权闻之,自郑州引精兵会之。

【译文】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五月丙子(初三日),朱全忠出兵攻打张晊,大破张晊军队。秦宗权听说后,从郑州率领精兵赶来与张晊汇合以抗击朱全忠。

【原文】

朱全忠求救于兖、郓,朱瑄、朱瑾皆引兵赴之,义成军亦至 [1] 。辛巳,全忠以四镇兵攻秦宗权于边孝村,大破之,斩首二万余级 [2] 。宗权宵遁,全忠追之,至阳武桥而还 [3] 。全忠深德朱瑄,兄事之。蔡人之守东都、河阳、许、汝、怀、郑、陕、虢者,闻宗权败,皆弃去 [4] 。宗权发郑州,孙儒发河阳,皆屠灭其人,焚其庐舍而去。宗权之势,自是稍衰。

【注文】

[1] 兖: 即兖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昌邑县(今山东金乡西北)。魏、晋时,兖州治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东晋末,刘裕平河南,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年)移治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又寄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元嘉二十年(443年)废,元嘉三十年(453年)复治,治所在瑕丘(今山东郓城西)。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为鲁州,次年又改为鲁郡。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置兖州都督府,辖兖、泰、沂三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鲁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兖州,同时设兖海节度使,隶属河南道,辖兖、海、沂、密四州。唐时治瑕丘(今山东兖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兖州、曲阜、泰安、邹城、泗水、微山、金乡、宁阳等地。 义成: 方镇名。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以永平军改名,治所设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东),领滑、郑(治今河南郑州)、陈(治今河南淮阳)三州。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更名为宣义军。

[2] 边孝村: 地名,位于今河南开封北。

[3] 阳武桥: 地名,位于今河南原阳东南。

[4] 汝(rǔ): 即汝州。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伊州置,治所设在承休县(今河南临汝),次年改置襄城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伊州,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年)复命汝州,治所设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译文】

朱全忠向兖州、郓州请求救援,朱瑄、朱瑾都率领军队前往,义成军也赶来救援。光启三年(887年)五月辛巳(初八日),朱全忠集中四镇的军队在汴州北郊的边孝村攻打秦宗权,将他打败,斩杀两万余人。秦宗权连夜逃跑,朱全忠追赶他,直到阳武桥才返回。朱全忠十分感激朱瑄,把他当作兄弟对待。蔡州军队中护守东都、河阳、许州、汝州、怀州、郑州、陕州、虢州的人,听说秦宗权战败后,都纷纷弃城而去。秦宗权征发郑州,孙儒征发河阳,都大肆屠杀那里的百姓,焚烧当地的房屋后离去。秦宗权的势力自此逐渐衰弱。

【原文】

秋八月,朱全忠欲兼兖、郓,而以朱瑄兄弟有功于已,攻之无名,乃诬瑄招诱宣武军士,移书诮让。瑄复书不逊,全忠遣其将朱珍、葛从周袭曹州,壬子,拔之,杀刺史丘弘礼 [1] 。又攻濮州,与兖、郓兵战于刘桥,杀数万人,朱瑄、朱瑾仅以身免 [2] 。全忠与兖、郓始有隙。

【注文】

[1] 葛从周(?—916年): 唐末五代后梁名将。字通美,濮州鄄(juàn)城(今山东鄄城北)人。为人豁达,富有谋略,早年曾在黄巢起义军中担任军校,后投靠朱温,参与唐末军阀混战,因勇猛善战,成为朱温的一员勇将。在讨伐秦宗权的战争中,曾救过朱温的命。朱温废唐建立后梁,他被任命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后又改授右卫上将军。后梁末帝时,又被封为潞州节度使,加官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封陈留郡王。死后,追赠太尉。 曹州: 州名。北周武帝宇文邕改西兖州置,治所设在左城县(隋改为济阴县,今山东曹县西北)。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年间一度改为济阴郡,后复为曹州。唐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菏泽、曹县、成武、东明及河南兰考、民权等地。 丘弘礼(?—887年): 唐末官吏,曾任曹州刺史。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他在与朱全忠部将朱珍、葛从周的交战中,兵败被杀。

[2] 濮(pú)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鄄城县(今山东鄄城北)。隋炀帝大业初年废置。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辖境相当于今山东鄄城及河南濮阳南部地区。 刘桥: 地名,位于今山东菏泽东北。

【译文】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秋季八月,朱全忠想要兼并兖州、郓州,可是因为朱瑄兄弟对自己有功,进攻他们又师出无名,于是诬陷朱瑄招纳引诱宣武军士兵,写信责备他。朱瑄在给朱全忠的回信中言语不逊,朱全忠于是派遣部将朱珍、葛从周袭击曹州,壬子(十一日),攻占了曹州,杀死曹州刺史丘弘礼。朱全忠的军队接着又进攻濮州,在刘桥与兖州、郓州的军队交战,斩杀几万人,朱瑄、朱瑾仅仅保住了性命。朱全忠从此与兖州的朱瑄、郓州的朱瑾结下了怨仇。

【原文】

九月,朱珍攻濮州,朱瑄遣其弟罕将步骑万人救之 [1] 。辛卯,朱全忠逆击罕于范,擒斩之 [2] 。冬十月丁未,朱珍拔濮州,刺史朱裕奔郓 [3] 。珍进兵攻郓,瑄使裕诈遗珍书,约为内应。珍夜引兵赴之,瑄开门纳汴军,闭而杀之,死者数千人,汴军乃退。瑄乘胜复取曹州,以其属郭词为刺史 [4]

【注文】

[1] 罕: 即朱罕(?—887年),唐末宋州下邑(今河南夏邑)人,朱瑄弟弟。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他奉命率领军队前往救援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在与朱全忠的交战中,兵败被杀。

[2] 范: 地名,位于今山东梁山西北。

[3] 朱裕: 生卒年不详,唐末朱瑄部将,曾任濮州刺史。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朱全忠部将朱珍攻占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他逃亡依附于朱瑄。

[4] 郭词(?—891年): 唐末朱瑄部将,曾任曹州刺史。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被曹州将领郭铢(zhū)杀死。

【译文】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九月,朱珍攻打濮州,朱瑄派遣他的弟弟朱罕率领一万步兵、骑兵前去救援。辛卯(二十一日),朱全忠在范县迎战朱罕,将朱罕擒获斩杀。冬季十月丁未(初七日),朱珍攻占濮州,刺史朱裕逃往郓州。朱珍接着进攻郓州,朱瑄让朱裕假装给朱珍写一封信,约朱珍做内应。朱珍信以为真,当天夜里便前赴郓州,朱瑄打开城门迎接汴州军队,然后关门斩杀,杀死数千人,汴州军队于是撤退。朱瑄乘胜收复了曹州,委任属下郭词为刺史。

【原文】

初,宣武都指挥使朱珍与排陈斩斫使李唐宾勇略、功名略相当,全忠每战,使二人偕往,无不捷,然二人素不相下 [1] 。珍使迎其妻于大梁,不白全忠,全忠怒,追还其妻,杀守门者,使亲吏蒋玄晖召珍,以(汉)[唐]宾代总其众 [2] 。馆驿巡官冯翊敬翔谏曰:“朱珍未易轻取,恐其猜惧生变 [3] 。”全忠悔,使人追止之。珍果自疑,[十一月]丙子夜,珍置酒召诸将。唐宾疑其有异图,斩关奔大梁,珍亦弃军单骑继至。全忠两惜其才,皆不罪,遣还濮州,因引兵归。全忠多权数,将佐莫测其所为,惟敬翔能逆知之,往往助其所不及。全忠大悦,自恨得翔晚,凡军机、民政悉以咨之。

【注文】

[1] 李唐宾(?—889年): 唐末峡(今河南三门峡西)人。初为黄巢起义军尚让偏将,后依附于朱温,最后被朱珍杀死于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

[2] 蒋玄晖(?—905年): 唐末朱温心腹。唐昭宗迁往洛阳(今河南洛阳),任命他为枢密使。天复四年(904年),他与龙武统军朱友恭、氏叔琮(cóng)杀害唐昭宗,不遗余力地协助朱温获得帝位,但最终被朱温杀死。

[3] 馆驿巡官: 官名。据《新唐书·百官志》,“节度使条”下有“馆驿巡官四人”,位列判官、推官之下,为节镇重要僚属之一。 冯翊(Píng yì): 县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武乡县置,治所在今陕西大荔。 敬翔(?—923年): 字子振,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自幼爱好读书,擅长文章写作,应用敏捷自如。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客居于大梁(今河南开封),为朱温所识,此后多次参与策谋,深受朱温信任。历任检校礼部尚书、检校右仆射、太府卿等。朱温称帝后,又先后担任知崇政院事、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等,后被封为平阳郡侯。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xù)攻入开封,他自杀身亡。 猜惧: 猜疑而恐惧。

【译文】

当初,宣武都指挥使朱珍与排阵斩斫使李唐宾勇猛与胆略、功劳与名望不相上下,朱全忠每次出战,都让二人陪同,所到之处战无不胜,可是朱珍、李唐宾二人却一向互不服气。朱珍派人从大梁接来他的妻子,事前没有禀告朱全忠,朱全忠大怒,派人追回他的妻子,杀死守卫城门的士兵,让他的亲信蒋玄晖召回朱珍,并让李唐宾代替朱珍总管他的军队。馆驿巡官冯翊人敬翔进谏说:“朱珍不可轻易取代,恐怕他会猜疑畏惧发动变乱。”朱全忠后悔了,于是派人追赶蒋玄晖让他返回。朱珍果然开始怀疑,光启三年(887年)十一月丙子(初七日)夜晚,朱珍设置酒席召请各位将领。李唐宾怀疑他有叛乱的图谋,于是斩杀关卡士兵奔赴大梁,朱珍也只身一人骑马随后追到大梁。朱全忠爱惜这两人的才能,都没有降罪,命令他们返回濮州,二人便率领军队返回。朱全忠善于玩弄权术,将领对他的所作所为都难以预测,只有敬翔能预先知道,往往帮助朱全忠完善他没有考虑周全的事情。朱全忠十分高兴,以得到敬翔太晚而感到遗憾,从此所有机要军务、地方行政事宜都和敬翔商议。

【原文】

己亥,秦宗权陷郑州。

【译文】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十一月己亥(三十日),秦宗权攻陷了郑州。

【原文】

朝廷以淮南久乱,闰月,以朱全忠兼淮南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 [1]

【注文】

[1] 闰月: 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月的长度约是29.5日,这样一年共354天,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古人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即每隔二到四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 淮南: 唐方镇名。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置,治所在扬州(今江苏扬州)。辖境屡有变动,长期管辖的有扬州、楚州(治今江苏淮安)、滁州(治今安徽滁州)、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寿州(治今安徽寿县)、庐州(治今安徽合肥)、舒州(治今安徽潜山),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地区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的大部分。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为杨行密占据。

【译文】

朝廷因为淮南长期战乱不停,光启三年(887年)闰十一月,任命朱全忠兼任淮南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

【原文】

朱全忠以宣武行军司马李璠为淮南留后,遣牙将郭言将兵千人送之,感化节度使时溥自以于全忠为先进,官为都统,顾不得淮南,而全忠得之,意甚恨望 [1] 。全忠以书假道于溥,溥不许。璠至泗州,溥以兵袭之,郭言力战,得免而还 [2] 。徐、汴始构怨。

【注文】

[1] 行军司马: 官名。始建于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职务相当于军谘祭酒。唐代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具有今参谋长的性质。唐后期军事行动频繁,多以掌实权者充任,协助主将指挥战斗。 李璠(?—892年): 朱温部将。唐僖宗光启年间曾担任宣武节度使府行军司马、淮南留后等。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在与朱瑄的交战中阵亡。 都统: 唐后期为讨伐藩镇与镇压农民起义而设置的军事官职。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始置,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又置诸道行营都统,统率各都统。

[2] 泗(sì)州: 州名。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改安州置,治所在宿预县(今江苏宿迁东南)。隋文帝大业初改为下邳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泗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移治临淮县(今江苏泗洪东南,盱眙西北,淮水西岸)。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泗洪、泗阳、宿迁、涟水、灌南、邳州、睢宁及安徽泗县等地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临淮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泗州。

【译文】

朱全忠委任宣武行军司马李璠为淮南留后,派遣牙将郭言率领一千名士兵护送他赴任,感化节度使时溥自认为在朱全忠之前进入仕途,官至都统,不能管领淮南,而被朱全忠获得,心里十分不满。朱全忠写信给时溥,希望让李璠借道经过他那里,时溥没有答应。李璠到达泗州,时溥出兵袭击,郭言奋力而战,才得以脱死逃回。徐州、汴州从此结下了仇怨。

【原文】

十二月癸巳,秦宗权所署山南东道留后赵德陷荆南,节度使张瓌留其将王建肇守城而去,遗民才数百家 [1]

【注文】

[1] 山南东道: 唐方镇名。贞观年间,唐太宗根据地形地势划分军事区域统一部署,共有十道,山南道为其一。唐玄宗开元后,以山南道所部阔远,于是山南道分为山南东、西二道,其中,山南东道治所设在襄州(今湖北襄阳),辖境相当于今湖北长江以北、河南西南部及重庆东部的万州地区。 赵德(yīn)(?—892年): 字光仪,蔡州(治今河南汝南)人。初为秦宗权帐下部将,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因功被封为申州刺史。秦宗权失败时,他转而依附朱全忠,历任忠义节度使、蔡州四面行营副都统等,封淮安郡王。 荆南: 方镇名。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置,治所在荆州(后升江陵府,在今湖北江陵)。辖境时有变动,较长期领有今湖北江陵、石首等地区以西,重庆丰都、垫江以东的长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以西地区。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为朱全忠所并,仍以高季兴为节度使。 张瓌(guī)(?—888年): 唐末官吏,初任淮南将,后受到吕用之排挤,反叛高骈而投靠荆南节度使陈儒。此后又发动叛乱,杀死陈儒,自称荆南节度使。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秦宗权派遣赵德进攻荆南(治今湖北江陵)。次年,他兵败被杀。 王建肇(zhào): 生卒年不详,原为唐末荆南节度使张瓌部将,曾任武泰节度使。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投降王建。

【译文】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十二月癸巳(二十五日),秦宗权任命的山南东道留后赵德攻陷荆南,荆南节度使张瓌留下部将王建肇守卫荆南城,然后率军离去,荆南城中剩下的百姓只有几百家。

【原文】

文德元年春正月,蔡将石璠将万余人寇陈、亳,朱全忠遣朱珍、葛从周将数千骑击擒之 [1] 。癸亥,以全忠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代时溥,诸镇兵皆受全忠节度 [2]

【注文】

[1] 文德: 唐僖宗李儇所用年号,共计约一年,即文德元年(888年)二月至十二月。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唐昭宗李晔即位沿用。 石璠: 生卒年不详,唐末秦宗权部将。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他在与朱全忠部将朱珍、葛从周的交战中,战败被俘。

[2] 行营都统: 官名。唐后期为讨伐藩镇和镇压农民暴动,设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的统帅。

【译文】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春季正月,蔡州将领石璠率领一万余名士兵侵扰陈州、亳州,朱全忠派遣朱珍、葛从周率领数千骑兵出击并擒获了石璠。癸亥(二十五日),任命朱全忠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取代时溥,各镇都受朱全忠的指挥调遣。

【原文】

二月,魏博节度使乐彦祯骄泰不法,发六州民筑罗城,方八十里,人苦其役 [1] 。其子从训尤凶险,既杀王铎,魏人皆恶之 [2] 。从训聚亡命五百余人为亲兵,谓之子将,牙兵疑之,藉藉不安 [3] 。从训惧,易服逃出,止于近县,彦祯因以为相州刺史 [4] 。从训遣人至魏运甲兵、金帛,交错于路,牙兵益疑。彦祯惧,请避位,居龙兴寺为僧,众推都将赵文知留后事 [5] 。从训引兵三万至城下,文不出战,众复杀之,推牙将贵乡罗弘信知留后事 [6] 。弘信引兵出与从训战,败之。从训收余众保内黄,魏人围之 [7] 。先是,朱全忠将讨蔡州,遣押牙雷邺以银万两请籴于魏 [8] 。牙兵既逐彦祯,杀邺于馆。从训既败,乃求救于全忠。

【注文】

[1] 六州: 此指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博州(治今山东聊城)、贝州(治今河北清河)、相州(治今河南安阳)、澶州(治今河南濮阳西南)、卫州(治今河南卫辉)等六州。 罗城: 指外郭城。

[2] 杀王铎: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王铎被授以沧景节度使,启程赴任。王铎平素奢侈聚敛,起程时服饰华丽,财货连车载运。途经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率军杀死王铎,劫掠了他的资财、侍妾。乐彦祯奏称王铎为盗所杀。朝廷虽怀疑,却无法追查,更无法治其罪,最终不了了之。

[3] 牙兵: 亲兵或卫兵。“牙”通“衙”,唐朝节度使是独镇一方的将帅,他们出镇,赐双旌双节,称官署为牙,称所树之旗为牙旗,称所居之城为牙城,所居之屋为牙宅,称所亲之将为牙将,卫队为牙队,而亲兵则称牙兵。

[4] 相州: 州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邺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相州,治所设在安阳(今河南安阳),辖地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安阳、林州、内黄及河北成安、广平、魏县等地。

[5] 赵文(?—888年):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乐彦祯离任魏博节度使,隐居到龙兴寺出家为僧。军中一致推举他主持魏博留后事宜。不久,乐从训率领三万军队到达魏州城下,他不敢出战,众人又将他杀死,推举罗弘信掌管魏博留后事宜。

[6] 贵乡: 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大名。 罗弘信(836—898年): 字德孚,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初仕魏博节度使韩简、乐彦贞,官至裨将。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乐彦祯被杀,乐从训在朱温支持下率军进攻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他率领军队打败乐从训,自称魏博节度使。唐昭宗即位后,封他为豫章郡公。死后,追封他为北平郡王,谥庄肃。

[7] 内黄: 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内黄西北。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治所迁至今河南内黄。

[8] 押牙: 官名,亦作“押衙”。唐末方镇使府掌衙内事务的官员,负责仪仗、侍卫,有左、右押牙,左、右厢都押牙等。 雷邺(?—888年): 唐末朱温部将,曾任押牙。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他奉命携带白银一万两到魏州请求购买粮食,结果被魏州牙兵杀死。 籴(dí): 买粮食。

【译文】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二月,魏博节度使乐彦桢骄横不法,征发魏、博、贝、相、澶、卫等六州的百姓在魏州城墙外修筑外城,方圆八十里,百姓都苦于沉重的劳役。乐彦桢的儿子乐从训更为凶狠险恶,他杀死王铎后,魏州百姓都憎恨他。乐从训募集了五百多名亡命之徒组成亲兵,称为“子将”,魏州牙兵感到疑虑,喧闹不安。乐从训十分畏惧,更换衣服乔装打扮逃出魏州城,停留在附近州县,乐彦祯于是委任乐从训为相州刺史。乐从训派人到魏州运送甲胄武器、金银布帛,运送的人来往于道路,牙兵更加怀疑。乐彦祯害怕出事,主动请求离开魏博节度使的官位,隐居到龙兴寺出家为僧,大家公推都将赵文主持魏博留后事宜。乐从训率领三万军队到达魏州城下,赵文不敢出战,众人又把他杀掉,推举牙将贵乡人罗弘信掌管魏博留后事宜。罗弘信带领军队出城与乐从训交战,打败了乐从训。乐从训于是收集剩余人马退保内黄,魏州军队随着围攻内黄。在这之前,朱全忠想要讨伐蔡州,派遣押牙将雷邺带着一万两白银到魏州请求购买粮食。魏州牙兵已经驱逐了节度使乐彦祯,便在馆舍将雷邺斩杀。乐从训失败以后,便向朱全忠请求救援。

【原文】

初,河阳节度使李罕之与河南尹张全义刻臂为盟,相得欢甚 [1] 。罕之勇而无谋,性复贪暴,意轻全义,闻其勤俭力穑,笑曰:“此田舍一夫耳 [2] 。”全义闻之,不以为忤。罕之屡求谷帛,全义皆与之;而罕之征求无厌,河南不能给,小不如所欲,辄械河南主吏至河阳杖之,河南将佐皆愤怒 [3] 。全义曰:“李太傅所求,奈何不与 [4] !”竭力奉之,状若畏之者,罕之益骄。罕之所部不耕稼,专以剽掠为资,啖人为粮 [5] 。至是悉其众攻绛州,绛州刺史王友遇降之 [6] 。进攻晋州,护国节度使王重盈密结全义以图之 [7] 。全义潜发屯兵,夜乘虚河阳,黎明,入三城,罕之逾垣步走,全义尽俘其家,遂兼领河阳节度使 [8] 。罕之奔泽州,求救于李克用 [9]

【注文】

[1] 河南尹: 唐朝河南府的行政长官。安史之乱后,河南尹常兼东都副留守,或兼御史中丞主持东都洛阳政务。 河南: 即河南府。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置,治所设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河南黄河故道以南、淮河中下游以北地区。 张全义(852—926年): 初名言,又作居言,字国维,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出身农家。黄巢攻陷长安时,他被俘虏,被任为吏部尚书、水运使。黄巢败亡后,投降河阳(今河南孟州东南)节度使诸葛爽,担任裨校一职,因屡立战功,又迁为泽州(今山西晋城)刺史。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被任命为河南尹,镇守洛阳。后因政绩卓著,朝廷将他赐名为张全义。朱温建梁称帝后,兼任河阳节度使,累官至中书令、天下兵马副元帅,封魏王,赐名宗奭(shì)。后唐庄宗灭梁后,归降后唐,被任为太师、尚书令,封齐王。 刻臂: 古人盟誓的一种形式,割臂出血以昭信义。

[2] 力穑(sè): 尽力耕作。

[3] 谷: 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4] 李太傅: 指李罕之,因他曾担任太傅,故称。

[5] 啖(dàn): 吃。

[6] 绛(jiàng)州: 州名。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置,治所在龙头城(今山西闻喜东北)。隋炀帝大业初改为绛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绛州,治所在正平县(今山西新绛),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绛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绛州,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曲沃、侯马、稷山、新绛、绛县、翼城、垣曲、闻喜等地区。 王友遇: 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曾任绛州刺史。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李罕之率领军队攻打绛州(今山西新绛),他率军投降。

[7] 晋州: 州名。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年)改唐州置,治所设在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北齐后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又以平阳郡复置,治所在临汾县(今山西临汾西南),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山西临汾、霍州、洪洞、浮山、汾西、安泽等地区。 护国: 唐方镇名。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置,称河东节度使,治所在蒲州(后升为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辖境屡有变迁,较长期领有河中、晋(治山西临汾西南)、绛(治今山西新绛)、慈(治今山西吉县)、隰(xí)(治今山西隰县)五府州地,相当于今山西霍州、汾西、石楼以南和垣曲、安泽以西地区。唐僖宗光启初年赐军号为护国军,唐昭宗天复初年为朱全忠占据。 王重盈(?—895年): 唐末将领,河中(今山西永济)人,王重荣哥哥。以雄武矫健著称,历任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师、中书令、河中尹,封琅琊郡王。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后病死。

[8] 三城: 指河阳境内于黄河孟津两岸及河中洲上所修筑的北中城、中 (dàn)城、南城的总称。北中城在今河南孟州西南黄河北岸,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筑;中 城在北城南黄河中沙洲上,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538年)筑,并置河阳关于此;南城在中 城南黄河南岸,亦筑于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538年),三面临河。

[9] 泽州: 州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治所设在濩泽县(今山西阳城)。武德八年(625年)移治端氏县(今山西沁水东)。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移治晋城(今山西晋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高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泽州。辖地大致相当于今山西东南部晋城、阳城、沁水、高平、陵川等地。

【译文】

当初,河阳节度使李罕之与河南尹张全义在臂膀刺字结盟,彼此相处十分融洽。李罕之有勇无谋,性情又贪婪粗暴,内心轻视张全义,他听说张全义非常节俭而且注重耕种,便笑道:“这不过是个田间的农夫罢了。”张全义听说后,并没有和他计较。李罕之多次向张全义索要谷物布帛,张全义每次都给他;可是李罕之索要没有止境,河南也无力供给,可是稍不满足李罕之的要求,他就用刑具将河南的官吏押到河阳用棍棒殴打,河南的将领佐官都非常愤怒。张全义说:“太傅李罕之所要的东西,怎么能不给呢!”张全义竭力顺从,样子好像害怕李罕之似的,李罕之因此更加骄横起来。李罕之的部下不耕种粮食,专门通过抢劫掠夺搜刮资财,吃人肉当作粮食。这时,李罕之率领全部人马攻打绛州,绛州刺史王友遇投降。李罕之又进攻晋州,护国节度使王重盈秘密同张全义图谋对付李罕之。张全义暗中发兵,夜里乘李罕之防备空虚攻打河阳,黎明时分,张全义的军队已经占领了河阳三城,李罕之翻过城墙徒步逃跑,张全义擒获了他的全部家人,于是兼领河阳节度使。李罕之逃至泽州,向李克用请求救援。

【原文】

三月,朱全忠裹粮于宋州,将讨秦宗权。会乐从训来告急,乃移军屯滑州,遣都押牙李唐宾等将步骑三万攻蔡州,遣都指挥使朱珍等分兵救乐从训 [1] 。自白马济河,下黎阳、临河、李固三镇,进至内黄,败魏军万余人,获其将周儒等十人 [2]

【注文】

[1] 宋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梁郡。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宋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睢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宋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商丘、柘城、睢县、宁陵、虞城、夏邑以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单县等地。 滑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杞州置,治所设在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东)。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兖州。唐初复为滑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灵昌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滑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滑县、延津、长垣等地区。

[2] 白马: 县名。因其地有白马山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 黎阳: 地名,在今河南浚县北。 临河: 县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改东黎县置,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李固: 地名,在今河南大名西。 周儒: 生卒年不详,魏州军队将领。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他在与朱温部将朱珍的交战中,战败被俘。

【译文】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三月,朱全忠在宋州裹带粮食,准备讨伐秦宗权。此时正赶上乐从训前来请求救援,朱全忠于是把军队调到滑州驻扎,派遣都押牙李唐宾等率领三万名步兵、骑兵进攻蔡州,命令都指挥使朱珍等人分别带领军队去救援乐从训。朱珍等人从白马渡过黄河,攻克了黎阳、临河、李固三镇,到达内黄,打败魏州军队一万余人,擒获魏州军队将领周儒等十人。

【原文】

李克用以其将康君立为南面招讨使,督李存孝、薛阿檀、史俨、安金俊、安休休五将,骑七千,助李罕之攻河阳 [1] 。张全义婴城自守,城中食尽,求救于朱全忠,以妻子为质 [2] 。夏四月,朱全忠遣其将丁会、葛从周、牛存节将兵数万救河阳 [3] 。李存孝令李罕之以步兵攻城,自帅骑兵逆战于温,河东军败,安休休惧罪,奔蔡州 [4] 。汴人分兵欲断太行路,康君立等惧,引兵还 [5] 。全忠表丁会为河阳留后,复以张全义为河南尹。会,寿春人;存节,博昌人也 [6] 。全义德全忠出已,由是尽心附之,全忠每出战,全义主给其粮(使)[仗]无乏。

【注文】

[1] 李存孝(?—894年): 唐末将领,原名安敬思,唐末代州(治今山西代县)人,后被李克用收为养子,追随李克用南征北战,骁勇善战,常为先锋,出入阵中。历任汾州刺史、邢台留后等。后因李存信进谗言,被李克用车裂。 薛阿檀(?—894年): 唐末李克用沙陀军将领,曾率领军队跟随李克用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各将领都嫉妒他。他于是秘密跟李存孝相交往。李存孝被杀以后,他害怕事情败露,自杀身亡。 史俨(?—916年): 唐末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初为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将,跟随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他与李承嗣投奔杨行密。次年,他率领军队在清口(今江苏清江西南)打败朱温的军队,斩杀庞师古。 安休休: 唐末李克用部将。

[2] 质: 即人质。

[3] 丁会(?—910年): 字道隐,唐末安徽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最初他参加黄巢起义军,为朱温部将。朱温投降唐朝后,他被封为都押衙,南征北战,多次立有战功,历任怀州刺史、滑州留后、河阳节度使、昭义军节度使等。因不满朱温代唐,便归附晋王李克用,李克用赐他上等府第,位列诸将之上。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政权后,曾任命他为都招讨使。 牛存节(852—915年): 唐末五代后梁将领。本名礼,字赞贞,青州博昌(今山东博兴)人。初为宣义军小将,后屡建战功,累官至邢州团练使、元帅府左都押衙、右千牛卫上将军、右龙武统军、左龙武统军、兴州马步都指挥使、同州节度使、郓州节度使、淮南西北面行营招讨使等,进封开国公。梁末帝朱友贞即位后,他镇守天平(治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以功进封太尉。

[4] 温: 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温县西南。北齐废。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为李城县,不久又复为温县,治所迁至今河南温县。

[5] 太行路: 在今河南沁阳北、山西晋城南太行山中。

[6] 寿春: 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寿县。 博昌: 县名。西汉始置,治所设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治所迁至今山东博兴,时属青州。

【译文】

李克用任命部将康君立为南面招讨使,督帅李存孝、薛阿檀、史俨、安金俊、安休休等五位将领,率领七千骑兵,协助李罕之进攻河阳。张全义据城固守,因城中粮食吃光了,于是向朱全忠求救,并以妻子和子女做为人质。文德元年(888年)夏季四月,朱全忠派遣部将丁会、葛从周、牛存节率领数万人马救援河阳。李存孝命令李罕之率领步兵攻城,自己率领骑兵在温县迎战,河东军队大败,安休休害怕获罪,于是逃奔蔡州。朱全忠分兵想要截断河阳以北的太行路,康君立等人恐惧,于是率军返回。朱全忠上表朝廷请求任命丁会为河阳留后,任命张全义为河南尹。丁会,是寿春人;牛存节,是博昌人。张全义感激朱全忠救出自己,因此诚心实意地归附他,朱全忠每次出战,张全义都负责供给粮食、兵器,从来没有缺乏。

【原文】

李罕之为泽州刺史,领河阳节度使。罕之留其子颀事克用,身还泽州,专以寇钞为事,自怀、孟、晋、绛数百里间,州无刺史,县无令长,田无麦禾,邑无烟火者,殆将十年 [1] 。河中、绛州之间有摩云山,绝高,民保聚其上,寇盗莫能近,罕之攻拔之,时人谓之李摩云 [2]

【注文】

[1] 颀(qí): 即李颀,生卒年不详,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唐末李罕之之子。李罕之担任泽州刺史、河阳节度使后,留下他担任李克用的部将,充当人质。 邑: 古时大城市叫都,小城市为邑。

[2] 摩云山: 山名,位于今山西永济、新绛之间。

【译文】

李罕之担任泽州刺史,兼任河阳节度使。李罕之留下他的儿子李颀侍奉李克用,自己回到泽州,专门侵扰抢掠,自怀州、孟州、晋州、绛州数百里的范围,州府没有刺史,县里没有县令县长,田间见不到谷麦庄稼,村落小城看不到百姓做饭的烟火,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十年。河中、绛州之间有座摩云山,绝壁高峰,百姓都聚集在这座山上自保,贼寇强盗无法靠近,李罕之率军占据了这座山,因此当时的百姓都叫他“李摩云”。

【原文】

乐从训移军洹水,罗弘信遣其将程公信击从训,斩之,与父彦祯皆枭首军门 [1] 。癸巳,遣使以厚币犒全忠军,请修好,全忠乃召军还。诏以罗弘信权知魏博留后。

【注文】

[1] 洹(huán)水: 县名。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置,治所在今河北魏县西南。 程公信: 生卒年不详,唐末罗弘信部将。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他奉罗弘信的命令率领军队追击并斩杀了乐从训。 枭(xiāo)首: 古代一种刑罚,即把人的头颅割下后悬挂起来。

【译文】

乐从训率领军队转移到洹水,罗弘信命令他的部将程公信率军攻打乐从训,将乐从训斩首,与他的父亲乐彦祯一起在军营大门悬首示众。文德元年(888年)四月癸巳(二十六日),罗弘信派使者带着重金慰问犒劳朱全忠的军队,希望与他和好,朱全忠于是召令军队返回。唐僖宗颁布诏令,任命罗弘信暂代魏博留后。

【原文】

加李克用兼侍中,五月己亥,加朱全忠兼侍中 [1]

【注文】

[1] 侍中: 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为宰相之职。安史之乱以后,侍中经常用来加授给元勋功臣,逐渐变成虚衔。唐末五代时,以节度使而兼侍中也是虚衔,称为“使相”。

【译文】

加封李克用兼任侍中,文德元年(888年)五月己亥(初三日),加封朱全忠兼侍中。

【原文】

赵德既失荆南,且度秦宗权必败,壬寅,举山南东道来降,且自托于朱全忠。全忠表请以德諲自副,制以山南东道为忠义军,以德諲为节度使,充蔡州四面行营副都统。

【译文】

赵德已经失去荆南,并推测秦宗权必将失败,文德元年(888年)五月壬寅(初六日),赵德率领山南东道军队向朱全忠投降,并且把他自己托付给朱全忠。朱全忠上表朝廷请求任命赵德为自己的副手,唐僖宗颁发诏令,将山南东道改为忠义军,任命赵德为节度使,充任蔡州四面行营副都统。

【原文】

朱全忠既得洛、孟,无西顾之忧,乃大发兵击秦宗权,大破宗权于蔡州之南,克北关门 [1] 。宗权退守中州,全忠分诸将为二十八寨以环之 [2]

【注文】

[1] 洛: 即洛州。唐初改河南郡置,治所设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为河南府。 北关门: 城门名,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城北门。

[2] 中州: 城名。此指唐末蔡州中城,位于今河南汝南。

【译文】

朱全忠占据洛州、孟州后,没有西面的顾虑,于是大举进攻秦宗权,在蔡州南面大败秦宗权军队,攻克北关门。秦宗权后退驻守中州,朱全忠分派各位将领设置二十八个营寨,把秦宗权包围起来。

【原文】

六月,置佑国军于河南府,以张全义为节度使 [1]

【注文】

[1] 佑国军: 唐方镇名。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置,治所设在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北)。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治所迁至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改称永平军。 河南府: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置,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

【译文】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六月,在河南府设置佑国军,任命张全义为节度使。

【原文】

秋七月,李罕之引河东兵寇河阳,丁会击却之。

【译文】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秋季七月,李罕之率领河东军队进攻河阳,丁会率军击退李罕之。

【原文】

以权知魏博留后罗弘信为节度使。

【译文】

任命代理魏博留后罗弘信为节度使。

【原文】

八月戊辰,朱全忠拔蔡州南城。九月,朱全忠以馈运不继,且秦宗权残破不足忧,引兵还。丙申,朱珍将兵五千送楚州刺史刘瓒之官 [1] 。冬十月,徐兵邀朱珍、刘瓒不听前,珍等击之,取沛、滕二县,斩获万计 [2]

【注文】

[1] 楚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置,治所设在寿张县(后改淮阴县,今江苏淮安西南),开皇十二年(592年),治所迁至山阳县(今江苏淮安)。隋炀帝大业初废。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又改东楚州置,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淮河以南,盱眙以东,宝应、盐城以北地区。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时曾改为淮阴郡。 刘瓒(zàn): 唐末官吏,生卒年不详,曾任楚州刺史。

[2] 徐兵: 当时时溥驻守徐州(治今江苏徐州),故称时溥军队为徐兵。 沛: 县名。治所在今江苏沛县。 滕: 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今山东滕州。

【译文】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八月戊辰(初三日),朱全忠攻克蔡州南城。九月,朱全忠因为粮食输送跟不上,并且认为秦宗权的军队已经残败不堪,不值得忧虑,便带领军队返回。丙申(初二日),朱珍率领五千士兵护送楚州刺史刘瓒赴任。冬季十月,时溥的徐州军队半路拦击朱珍、刘瓒,不让他们前往楚州,朱珍等攻打徐州军队,夺取沛县、滕县,斩杀擒获一万余人。

【原文】

孟方立遣其将奚忠信将兵袭辽州,李克修邀击,擒之 [1]

【注文】

[1] 奚忠信: 生卒年不详,唐末孟方立部将,曾任昭义行军司马。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他奉命率军袭击辽州(今山西左权),在与李克修的交战中,兵败被俘。 辽州: 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设在乐平县(今山西昔阳西南)。隋炀帝大业初废。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治所迁至辽山县(今山西左权)。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西左权、和顺、榆社等地。

【译文】

孟方立派遣部将奚忠信率领军队袭击辽州,李克修半路拦截,大败奚忠信的军队,并抓获了奚忠信。

【原文】

十一月,时溥自将步骑七万屯吴(旌)[康]镇,朱珍与战,大破之 [1] 。朱全忠又遣别将攻宿州,刺史张友降之 [2]

【注文】

[1] 吴康镇: 镇名,位于今江苏丰县南。

[2] 张友: 生卒年不详,唐末将领,曾任宿州刺史。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朱全忠派遣别将进攻宿州(治今安徽宿州),他兵败投降。

【译文】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十一月,时溥亲自率领七万步兵、骑兵驻扎在吴康镇,朱珍与他交战,时溥大败。朱全忠又派遣别将攻打宿州,宿州刺史张友投降。

【原文】

丙申,秦宗权别将攻陷许州,执忠武留后王蕴,复取许州 [1]

【注文】

[1] 王蕴: 生卒年不详,唐末朱全忠部将。秦宗权战败后,朱全忠任命他为忠武军留后。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秦宗权别将进攻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他兵败被俘。

【译文】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十一月丙申(初三日),秦宗权的别将攻陷许州,擒获了忠武军留后王蕴,又收复了许州。

【原文】

十二月,蔡将申丛执宗权,折其足而囚之,降于全忠 [1] 。全忠表丛为蔡州留后。

【注文】

[1] 申丛(?—889年): 原为秦宗权部将。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他发动兵变囚禁秦宗权,向朱全忠投降。朱全忠于是奏请朝廷任命他为蔡州留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他被蔡州将领郭璠杀死。

【译文】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十二月,蔡州军队将领申丛抓获秦宗权,砍断他的脚囚禁起来,然后向朱全忠投降。朱全忠上表朝廷请求任命申丛为蔡州留后。

【原文】

昭宗龙纪元年春正月,汴将庞师古拔宿迁,军于吕梁,时溥逆战,大败,还保彭城 [1]

【注文】

[1] 昭宗: 即唐昭宗李晔(867—904年),原名杰,又名敏,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弟。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封寿王。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领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去世,他被当时掌权的宦官杨复恭立为皇太弟监国,改名李敏。即皇帝位后,又改名李晔。他在位期间,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军阀混战,为挽回颓势,于是重视人才选拔,提高宰相地位,并厉行节约,重新组建中央禁军,抑佛崇道,重视儒学,收到一定成效。大顺二年(891年),除掉杨复恭,并采取各种手段打击宦官。曾以武力维护朝廷权威,终因缺乏实力而受制于藩镇。天祐元年(904年)已成为傀(kuǐ)儡(lěi)的他被朱温杀死,葬于和陵(今河南偃师),庙号“昭宗”,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 龙纪: 唐昭宗李晔所用年号,共计一年,即龙纪元年(889年)正月至十二月。 庞师古(?—897年): 唐末军阀朱温部将。初名从,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早年参加黄巢起义军,后追随朱温投降唐朝,参与镇压黄巢和秦宗权的军事斗争。历任都指挥使、徐州节度使、检校司徒等职。在唐末军阀争霸战中,多立有战功。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在进攻割据淮南的杨行密时,兵败身亡。 宿迁: 县名。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置,治所在今江苏宿迁东南。 吕梁: 地名,位于今江苏徐州东南。 彭城: 县名。秦置,治所设在今江苏徐州。

【译文】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春季正月,汴州将领庞师古攻克宿迁,驻扎在吕梁,时溥前去迎战,结果大败,退回彭城固守。

【原文】

壬子,蔡将郭璠杀申丛,送秦宗权于汴,告朱全忠,云丛谋复立宗权 [1] 。全忠以璠为淮西留后 [2]

【注文】

[1] 郭璠: 生卒年不详,原为秦宗权部将。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他杀死申丛,并向朱全忠投降。朱全忠于是委任他为淮西留后。

[2] 淮西: 淮南西道节度使简称,方镇名。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置,是唐朝为了防止安禄山叛军南下设置的方镇,治所设在蔡州(今河南汝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漯河以南、信阳以北地区。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改号淮宁军,同年又改为申光蔡节度使。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改号彰义军。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再改淮西节度使。

【译文】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正月壬子(二十日),蔡州军队将领郭璠杀死申丛,将秦宗权送到汴州,对朱全忠说申丛筹划再次拥立秦宗权。朱全忠于是任命郭璠为淮西留后。

【原文】

二月,朱全忠送秦宗权至京师,斩于独柳 [1] 。京兆尹孙揆监刑,宗权于槛车中引首谓揆曰:“尚书察宗权岂反者邪?但输忠不效耳 [2] 。”观者皆笑。揆,逖之族孙也 [3]

【注文】

[1] 独柳: 唐代处斩死刑犯一般选在闹市区。唐肃宗后,除在长安城两市之外,又在独柳处斩死刑犯。经考证发掘,初步确定独柳位于唐长安城的皇城西南角。

[2] 京兆尹: 首都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所谓京,是极大的意思,兆则表示数量众多。唐初京师所在地的行政机构称为雍州府,以亲王担任雍州牧,唐太宗、唐中宗、唐睿宗未即位之前都曾担任过这一职务。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雍州为京兆府,治所在长安、万年二县(今陕西西安)。 孙揆(kuí)(?—890年): 字圣圭,唐末博州武水(今山东聊城西南)人,进士。历任中书舍人、户部巡官、京兆尹、兵马招讨制置宣慰副使等。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担任昭义军节度使。后在与李克用的交战中,战败被杀。被追赠为左仆射。 槛车: 囚车。 尚书: 对孙揆的尊称。唐京兆尹为重任,往往出为节镇,内迁尚书侍郎,故称。

[3] 逖(tì): 即孙逖(696—761年),唐末博州武水(今山东聊城西南)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唐玄宗朝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位终太子詹事。他在任期间知人善任,重用人才,亲自录用的颜真卿、李华等人均成为朝廷重臣。现有作品《宿云门寺阁》《赠尚书右仆射》《晦日湖塘》等传世。

【译文】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二月,朱全忠把秦宗权送到京师长安,在独柳将他斩首。京兆尹孙揆主持行刑,秦宗权从槛车中伸出头对孙揆说:“尚书您看我是谋反的人吗?只是献纳忠心而没有功效罢了。”围观的百姓都笑了。孙揆,是孙逖的族孙。

【原文】

三月,加朱全忠兼中书令,进爵东平郡王 [1] 。全忠既克蔡州,军势益盛。加奉国节度使赵德中书令 [2] 。加蔡州节度使赵犨同平章事,充忠武节度使,以陈州为治所 [3]

【注文】

[1] 郡王: 古代爵位名。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皇帝”作为天子的称号。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分封功臣及皇子为王,这时的“王”正式成为爵位名。西晋武帝司马炎封孙永为东莞郡王,自此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两级。唐朝皇太子、诸王与亲王之子承恩泽者皆封郡王。

[2] 奉国: 唐方镇名。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升蔡州防御使置,治所在蔡州(今河南汝南)。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增领申州(治今河南信阳)、和州(治今安徽和县)。中和二年(882年),唐僖宗任命秦宗权为节度使。文德元年(888年),任命赵德为忠义节度使。秦宗权死后,奉国节度使一职未再授予他人。故此处“奉国”似为“忠义”之误。

[3] 同平章事: 官名,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到中书省。后来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与朝政,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到唐末五代,以节度使而兼同平章事的,则为虚衔,被称为“使相”。 治所: 古代指地方政权的政府驻地所在,包括省治、府治、州治、县治等。

【译文】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三月,朝廷加封朱全忠兼任中书令,晋爵为东平郡王。朱全忠攻克蔡州后,军队气势更加强盛。朝廷加封奉国节度使赵德为中书令。加封蔡州节度使赵犨为同平章事,充任忠武节度使,以陈州为忠武节度使的治所。

【原文】

夏五月,李克用大发兵,遣李罕之、李存孝攻孟方立,六月,拔磁、洺二州。方立遣大将马溉、袁奉韬将兵数万拒之,战于琉璃陂,方立兵大败,二将皆为所擒,克用乘胜进攻邢州 [1] 。方立性猜忌,诸将多怨,至是皆不为方立用。方立惭惧,饮药死。弟摄洺州刺史迁素得士心,众奉之为留后,求援于朱全忠 [2] 。全忠假道于魏博,罗弘信不许。全忠乃遣大将王虔裕将精甲数百,间道入邢州共守 [3]

【注文】

[1] 马溉: 生卒年不详,唐末孟方立部将。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他在与李克用的部将李罕之、李存孝的交战中,兵败被俘。 袁奉韬(?—898年): 初仕唐末孟方立。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他在与李克用的部将李罕之、李存孝的交战中,兵败被俘。后协助李克用攻占邢州(治今河北邢台)。历任河东牙将、磁州刺史。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他在与朱全忠的部将葛从周交战中,兵败自杀。 琉璃陂: 地名,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2] 迁: 即孟迁,生卒年不详。孟方立死后,他被推举为昭义军留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他向李克用投降,被委任为汾州刺史。《旧唐书·昭宗纪》《新五代史·庄宗纪》记载孟迁为孟方立的弟弟,《新唐书·孟方立传》记载他为孟方立的儿子,《旧五代史·武皇纪》又记载他为孟方立的侄子。

[3] 王虔裕(?—890年): 唐末朱温部将,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后改居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从小胆识过人,力大,擅长射箭。唐僖宗乾符年间,跟随诸葛爽造反。后归顺朝廷,辗转成为宣武节度使朱温部下,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多立有战功。后在晋汴争霸中遇害。

【译文】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夏季五月,李克用大举发兵,派遣李罕之、李存孝进攻孟方立,六月,攻克磁州、洺州。孟方立派遣大将马溉、袁奉韬率领数万军队抗击,双方在琉璃陂展开激战,孟方立的军队大败,马溉、袁奉韬都被俘虏,李克用乘胜进攻邢州。孟方立性情猜忌,属下将领多有怨恨,到现在谁也不肯为他效力。孟方立惭愧害怕,于是服毒自杀。他的弟弟代理洺州刺史孟迁一向深得士兵的拥护,大家拥戴他为昭义军留后,孟迁向朱全忠求援。朱全忠想借道经过魏博,罗弘信没有答应。朱全忠于是派遣大将王虔裕率数几百名精锐士兵,通过偏僻的小路进入邢州,与孟迁共同防守。

【原文】

朱珍拔萧县,据之,与时溥相拒,朱全忠欲自往临之 [1] 。珍命诸军皆葺马厩,李唐宾部将严郊独惰慢,军吏责之,唐宾怒,见珍诉之 [2] 。珍亦怒,以唐宾为无礼,拔剑斩之,遣骑白全忠,云唐宾谋叛。淮南左司马敬翔恐全忠乘怒,仓猝处置违宜,故留使者,逮夜,然后从容白之,全忠果大惊 [3] 。翔因为画策,诈收唐宾妻子系狱,遣骑往慰抚,全忠从之,军中始安 [4] 。秋七月,全忠如萧县,未至,珍出迎,命武士执之,责以专杀而诛之。诸将霍存等数十人叩头为之请,全忠怒,以床掷之,乃退 [5] 。丁未,至萧县,以庞师古代珍为都指挥使。八月丙子,全忠进攻时溥壁,会大雨,引兵还。

【注文】

[1] 萧县: 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安徽萧县西北。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改名为龙城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又改名临沛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复名萧县。

[2] 严郊: 生卒年不详,唐末李唐宾部将。

[3] 左司马: 官名。唐末节度使重要属官,职掌军政。

[4] 系狱: 囚禁于牢狱。

[5] 霍存(?—893年): 唐末朱温部将,洛州曲周(治今河北曲周东北)人,骁勇善战,擅长骑马射箭。早年曾参加黄巢起义军,担任将领。后投靠朱温,任曹州刺史,兼诸军都指挥使。参与唐末军阀混战,在讨伐秦宗权、时溥和晋汴争霸中,多立有战功。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在进攻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时,与军阀朱瑾大战,被流箭射中而死。

【译文】

朱珍攻占萧县,与时溥军队对阵,朱全忠想亲自前往指挥作战。朱珍于是命令各军都修缮马厩,唯独李唐宾的部将严郊懒惰怠慢,军中官吏斥责他,李唐宾很生气,去见朱珍申诉此事。朱珍发怒,认为李唐宾无礼,拔剑将他杀了,朱珍派遣骑兵去告诉朱全忠,说李唐宾图谋叛乱。淮南左司马敬翔担心朱全忠发怒时仓猝处理,免不了失当欠妥,所以把朱珍派来的使者留下,直到深夜,才从容不迫地把这件事告诉朱全忠,朱全忠听后果然大为震惊。敬翔趁机为朱全忠出谋划策,假装逮捕李唐宾的妻子和儿子关押在监狱,并派遣骑兵前往慰问安抚朱珍,朱全忠听从了这个意见,军中这才逐渐安定下来。秋季七月,朱全忠前往萧县,还未到达,朱珍出城迎接,朱全忠命令武士把他抓起来,以擅自杀人罪要将他处死。霍存等几十位将领跪下磕头为朱珍求情,朱全忠很恼怒,用坐卧器具投打他们,这些将领才退去。龙纪元年(889年)五月丁未(十七日),朱全忠到达萧县,任命庞师古代替朱珍担任都指挥使。八月丙子(十七日),朱全忠进攻时溥的营垒,适逢天下大雨,不得不带兵返回萧县。

【原文】

大顺元年春正月,李克用急攻邢州,孟迁食竭力尽,执王虔裕及汴兵以降 [1] 。克用以安金俊为邢洺团练使 [2]

【注文】

[1] 大顺: 唐昭宗李晔所用年号,共计两年,即公元890年至891年。

[2] 团练使: 官名,全称为团练守捉使。唐时在不设节度使、防御使的地区陆续设置团练使,负责一方或一州军事,地位低于节度使,等同于防御使。分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两种。都团练使负责方镇的军事,多由观察使兼任;州团练使负责一州的军事,常由刺史兼任。

【译文】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春季正月,李克用猛烈进攻邢州,孟迁粮食吃尽兵力疲惫,抓住王虔裕,带着汴州军队向李克用投降。李克用任命安金俊为邢洺团练使。

【原文】

二月,李克用将兵攻云州防御使赫连铎,克其东城 [1] 。铎求救于卢龙节度使李匡威,匡威将兵三万赴之。丙子,邢洺团练使安金俊中流矢死,河东万胜军申信叛降于铎 [2] 。会幽州军至,克用引还。

【注文】

[1] 云州: 州名。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置,治所在定襄县(后改为云中县,在今山西大同)。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右玉以东至阳高,怀仁、浑源以北至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兴和、河北尚义等地。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废,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复置。唐玄宗天宝初年改称云中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云州。

[2] 万胜军: 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一支部队。 申信: 生卒年不详,原为唐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所率领的万胜军使。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他率领军队投降云州防御使赫连铎。

【译文】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二月,李克用率领军队进攻云州防御使赫连铎,攻克云州东城。赫连铎向卢龙节度使李匡威请求救援,李匡威带领三万军队前去救援。丙子(二十日),邢洺团练使安金俊在激战中被乱箭击中身亡,河东万胜军使申信叛变,向赫连铎投降。此时正好幽州援军赶到,李克用便率领军队返回了。

【原文】

时溥求救于河东,李克用遣其将石君和将五百骑赴之 [1]

【注文】

[1] 石君和: 生卒年不详,唐末李克用部将。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他曾奉命率领军队援助时溥,后被朱友裕俘获。

【译文】

时溥向河东节度使请求救援,李克用派遣他的部将石君和率领五百名骑兵前去增援。

【原文】

李克用巡潞州,以供具不厚,怒昭义节度使李克修,诟而笞之 [1] 。克修惭愤成疾,三月,薨。克用表其弟决胜军使克恭为昭义留后 [2]

【注文】

[1] 供具: 摆设酒食的器具。此处指供应给与。

[2] 军使: 官名。掌管军中的赏功罚罪。 克恭: 即李克恭(?—890年),唐末五代时后唐将领。沙陀部人,李克修弟弟。唐昭宗龙纪年间,担任决胜军使。唐昭宗大顺初年,李克修死后,他接任昭义节度使。在任期间,他骄横不法,不习军政,后为牙将安居受杀死。

【译文】

李克用巡视潞州,因为供给的酒食等不够丰厚,便对昭义节度使李克修发怒,责骂并鞭打了他一顿。李克修羞愧怨愤以致身患重病,大顺元年(890年)三月,便死去了。李克用上呈表章请求任命他的弟弟决胜军使李克恭为昭义留后。

【原文】

夏四月,宿州将张筠逐刺史张绍光,附于时溥,朱全忠帅诸军讨之 [1] 。溥出兵掠砀山,全忠遣牙内都指挥使朱友裕击之,杀三千余人,擒石君和 [2] 。友裕,全忠之子也。

【注文】

[1] 张筠(yún)(?—937年): 唐末五代将领,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人。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他驱逐宿州刺史张绍光,向时溥投降,因功授宿州刺史。后时溥与朱温不和,梁军攻打宿州(治今安徽宿州),他被擒获。朱温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四镇客将、长直军使,累拜宣徽使、右卫上将军、永平军节度使、大安尹等。 张绍光: 唐末五代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宿州刺史等。

[2] 砀山: 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治所设在今安徽砀山东。 朱友裕(?—904年): 字端夫,砀山(今安徽砀山东)人,朱温长子。自幼善于骑射,跟随父亲朱温四处征战。性格宽厚,颇得军心。历任宣武军牙校、检校左仆射、衙内马步都指挥使、检校司空、武宁军节度留后、天平军留后、检校司徒、奉国军节度留后、护国军节度留后、华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兴德尹等。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他在讨伐杨崇本叛乱时病死。后追封为彬王,又追赠太师。他的过早去世使朱全忠在传位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导致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残杀。

【译文】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夏季四月,宿州将领张筠驱逐刺史张绍光,依附于时溥,朱全忠于是率领各路军队讨伐张筠。时溥出兵到砀山一带抢劫,朱全忠派遣牙内都指挥使朱友裕进攻时溥的军队,杀死三千余人,擒获石君和。朱友裕,是朱全忠的儿子。

【原文】

赫连铎、李匡威请讨李克用。朱全忠亦上言:“克用终为国患,今因其败,臣请帅汴、滑、孟三军与河北三镇共除之。乞朝廷命大臣为统帅 [1] 。”

【注文】

[1] 河北三镇: 又称河朔三镇,是卢龙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等三个节度使的合称。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为了笼络河北降将,先后任命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由于这三镇都在唐朝的河北道,故称河北三镇。

【译文】

赫连铎、李匡威上表朝廷请求讨伐李克用。朱全忠也上奏说:“李克用最终必定成为国家的祸患,现在趁他兵败的机会,我请求率领汴州、滑州、孟州三路军队与河北三镇的军队共同去消灭他。恳请朝廷任命大臣充任统帅。”

【原文】

初,张浚因杨复恭以进,复恭中废,更附田令孜而薄复恭 [1] 。及复恭再用事,深恨之。上知浚与复恭有隙,特亲倚之。浚亦以功名为己任,每自比谢安、裴度 [2] 。克用之讨黄巢屯河中也,浚为都统判官 [3] 。克用薄其为人,闻其作相,私谓诏使曰:“张公好虚谈而无实用,倾覆之士也。主上采其名而用之,他日交乱天下,必是人也。”浚闻而衔之。上从容与浚论古今治乱,浚曰:“陛下英睿如此,而中外制于强臣,此臣日夜所痛心疾首也 [4] 。”上问以当今所急,对曰:“莫若强兵以服天下。”上于是广募兵于京师,至十万人。

【注文】

[1] 张浚(?—903年): 字禹川,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中书舍人张仲素孙子。唐僖宗乾符年间,被枢密使杨复恭举荐为太常博士,后历任度支员外郎、兵部郎中、谏议大夫。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自兵部侍郎、诸道租庸使,拜同平章事。次年,任中书侍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宣慰使,率军征讨李克用,战败而回。次年,罢相,出为鄂岳观察使,再贬连州刺史。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自绣州司户为太子宾客,后拜兵部尚书,领租庸使。乾宁四年(897年),被免去租庸使职务,改任尚书右仆射。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罢租庸使。不久以左仆射致仕,退居洛阳(今河南洛阳)。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为朱全忠所杀。

[2] 谢安(320—385年): 东晋政治家、书法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晋末,他避乱于江南,深得王导等人器重,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司马,后累迁郡太守、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孝武帝亲政后,他被任命为中书监、录尚书事,不久又迁任司徒。他仿效王导为政,镇以和静,务存大纲,善于调节君臣、大族之间的关系,使东晋统治集团出现了少有的和睦局面。尤其是在淝水之战中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但战后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于是前往广陵(今江苏扬州)避祸,后病死。 裴度(765—839年): 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朝宰相。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自幼饱读经史,能诗善文,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历任司封郎中、中书舍人、御史中丞、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山南西道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等,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后又以拥立唐文宗有功,进位至中书令。他曾率兵讨平淮西割据者吴元济势力,使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

[3] 都统判官: 当时王铎为都统,张浚为判官。判官:官名。唐朝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属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辅佐政务。判官位在行军司马之下,分判仓、兵、骑、胄(zhòu)四曹事务。

[4] 陛下: 皇帝的专有称号。“陛”本指宫殿台阶。据东汉蔡邕(yōng)《独断》记载,大臣与皇帝对话,因距离较远,先呼立陛下,大臣之言,由彼上达。陛下之称,即由此而来。 中外制于强臣: 指内则受制于宦官,外则受制于方镇。

【译文】

当初,张浚凭借杨复恭的提拔而得到升官,但杨复恭失宠后,张浚便依附田令孜而疏远了杨复恭。等到杨复恭再次当权时,便对张浚深怀忌恨。唐昭宗知道张浚与杨复恭有隔阂,便格外地亲近倚重张浚。张浚也以立功成名作为自己的大任,常常把自己比作谢安、裴度。李克用讨伐黄巢时驻扎在河中,张浚担任都统判官。李克用蔑视他的为人,听说他做了宰相,私下对传达诏令的使臣说:“张浚喜好空谈而不务实,是个颠覆朝廷的人。皇上听信他的虚名而重用他,将来祸乱天下,必定是这个人。”张浚听说后怀恨在心。唐昭宗从容地与张浚谈论从古到今乱世治理之道,张浚说:“陛下这样英明聪慧,却在内在外受制于宦官、藩镇,这是我日夜所痛心疾首的事。”唐昭宗问他现在最为紧迫的事情是什么,张浚回答道:“任何事情都不如增强军队以威服天下重要。”唐昭宗于是在京师大规模招募军队,人数达到十万之多。

【原文】

及全忠等请讨克用,上命三省、御史台四品以上议之,以为不可者什七六,杜让能、刘崇望亦以为不可 [1] 。浚欲倚外势以挤杨复恭,乃曰:“先帝再幸山南,沙陀所为也 [2] 。臣常虑其与河朔相表里,致朝廷不能制 [3] 。今两河藩镇共请讨之,此千载一时 [4] 。但乞陛下付臣兵柄,旬月可平。失今不取,后悔无及。”孔纬曰:“浚言是也 [5] 。”复恭曰:“先朝播迁,虽藩镇跋扈,亦由居中之臣措置未得其宜。今宗庙甫安,不宜更造兵端 [6] 。”上曰:“克用有兴复大功,今乘其危攻之,天下其谓我何 [7] ?”纬曰:“陛下所言,一时之体也;张浚所言,万世之利也。昨计用兵馈运、犒赏之费,一二年间未至匮乏,在陛下断志行之耳。”上以二相言叶,僶俛从之,曰:“兹事今付卿二人,无贻朕羞 [8] !”

【注文】

[1] 三省: 即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合称。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由尚书省颁发执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行”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凡中央各部、寺、监及地方各部门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后,方送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或草拟批答。 御史台: 官署名。东汉置,管理国家图书档案,负责监察内外百官,审核疑案。名义上属少府,以御史中丞为长官,领治书侍御史、侍御史等。魏晋南北朝沿置,但不再属少府。北魏以御史中尉为长官。隋朝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但实际上由治书侍御史主持台务。唐朝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与察院。唐高宗以后虽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但实际由台院的侍御史主持台务。五代沿置。 三省、御史台四品以上: 即指尚书左右丞及六部侍郎,门下、中书省左右谏议以上,御史台中丞以上。 杜让能(841—893年): 字群懿,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进士。曾任宣武节度使王铎推官。后历任右补阙、侍御史、起居郎、礼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广明元年(880年),跟随唐僖宗逃往成都,三度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充任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升礼部尚书,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再转兵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后又随唐僖宗出逃汉中,被擢为同平章事,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拜特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封襄阳郡公。文德元年(888年),唐昭宗即位,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封晋国公,赐铁券。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李茂贞进兵京城。唐昭宗无奈赐他自尽,以平息兵乱。 刘崇望(838—899年): 字希徒,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年)进士。唐僖宗时,为剑南节度使崔安潜属官。唐僖宗中和年间,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与宦官田令孜争盐池利,引李克用军队入关,唐僖宗再次出逃,他奉命从蜀中前往河中劝说王重荣归顺,以功擢翰林学士。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免相,出任武宁军节度使。

[2] 先帝: 此指唐僖宗李儇。 再幸山南: 指唐僖宗第二次逃亡山南。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李克用请求诛杀田令孜,田令孜便挟持唐僖宗奔赴兴元(今陕西汉中东)。 沙陀: 中国古代部族名。曾为西突厥别部之一,即沙陀突厥。唐太宗贞观年间居于金莎山(今尼赤金山)以南,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以东。其境内有大碛(指沙漠,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而得此称。唐懿宗时因平乱之功,首领被赐姓李。五代李克用、后晋创建者石敬瑭、后汉创建者刘知远均为沙陀族人。

[3] 河朔: 地区名,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故有“河朔三镇”“河朔五镇”之称。

[4] 两河藩镇: 此指河南藩镇朱全忠、河北藩镇李匡威。

[5] 孔纬(?—895年): 字化文,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唐僖宗、唐昭宗两朝宰相。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状元,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崔慎由镇守梓州时,他被举荐为从事,后跟从崔铉为扬州支使,再迁监察判官,又被宰相杨收奏封为长安尉,值弘文馆,进为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拜相,后加司徒,封鲁国公。卒于相位,赠太尉。

[6] 播迁: 流离迁徙。唐僖宗曾因避黄巢之乱、藩镇之乱两次出逃。 宗庙: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7] 兴复大功: 指破黄巢、收复京城长安的功劳。

[8] 二相: 此指孔纬、张浚。 僶俛(mǐn miǎn): 努力,勉力。此处有勉强不得已的意思。 无贻(yí)朕羞: 不要给我留下羞辱。唐昭宗此言是担心李克用太过强大,如果讨伐不成功,反使国家受累。

【译文】

等到朱全忠等人请求讨伐李克用,唐昭宗命令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和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共同商议这件事,他们中认为不可以兴兵讨伐的占到了十分之六七,杜让能、刘崇望也认为不能这样做。张浚此时想靠外部势力来排挤杨复恭,于是说:“先帝第二次巡幸山南,是李克用所率领的沙陀军队导致的。我经常担心他们会与黄河以北的藩镇内外勾结,以致朝廷无法控制。现在河南的朱全忠、河北的李匡威共同请求讨伐李克用,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只请求陛下授予我统领军队的大权,一个月就可以消灭李克用。如果错失良机,必将后悔莫及啊。”孔纬说:“张浚说得对。”杨复恭说:“先帝流离迁徙,虽说是藩镇骄横跋扈造成的,但朝中大臣举止不当措施不力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现在国家刚刚安定,不应当再兴兵出战。”唐昭宗说:“李克用有打败黄巢收复京城的大功,现在趁着他危难而攻打他,天下将怎么评价我呢?”孔纬说:“皇上说的,是一时的考虑;而张浚所说,是对今后世代的大利啊。昨天臣计算调遣军队、运送物资、犒劳奖赏的费用,一两年内都不缺乏,陛下要当机立断啊。”唐昭宗认为张浚和孔纬两位丞相说的一致,勉强听从了他们的意见,说:“此事现在交付给你们二人去处理,但不要给朕带来羞辱。”

【原文】

五月,诏削夺克用官爵、属籍,以浚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孙揆副之 [1] 。以镇国节度使韩建为都虞候兼供军粮料使,以朱全忠为南面招讨使,王镕为东面招讨使,李匡威为北面招讨使,赫连铎副之 [2]

【注文】

[1] 属籍: 皇族的名册。李克用原为沙陀人,他的父亲朱邪赤心曾协助唐朝镇压庞勋起义,而获赐姓李。同时,李克用立有军功,故编入属籍。 制置使: 官名。唐后期在用兵前后为控制地方秩序而设置,位在刺史之下。 宣慰使: 官名。唐置,为朝廷所派宣谕敕命,安抚民众的使臣。

[2] 镇国: 方镇名。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置,治所设在华州(今陕西华县),辖华州、同州(今陕西大荔),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陕西黄河以西,澄城、华县以东,陇海路以北,梁山以南地区。 韩建(855—912年): 唐末割据军阀。字佐时,许州长社(今河南许昌)人。初为蔡州军校,后随杨复光镇压黄巢起义。黄巢退出长安后,率部迎接唐僖宗返京,被任命为潼关防御使、华州刺史、节度使。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被封为太傅、许国公。后参与唐末军阀混战,战败后投降朱温。后梁代唐后,任司徒、平章事、诸道盐铁转运使、陈许蔡观察使等职。后梁太祖朱温乾化二年(912年),被乱兵所杀。 都虞候: 武官名。唐代后期,藩镇多置此官,以亲信充任,为军中执法官。 供军粮料使: 官名。临时设置的军事长官,负责粮草供应等事务。

【译文】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五月,唐昭宗下诏削去李克用的官职爵位及赐他李姓后所编的属籍,任命张浚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孙揆为副职。任命镇国节度使韩建为都虞候兼供军粮料使,任命朱全忠为南面招讨使,王镕为东面招讨使,李匡威为北面招讨使,赫连铎为副使。

【原文】

浚奏给事中牛徽为行营判官 [1] 。徽曰:“国家以丧乱之余,欲为英武之举,横挑强寇,离诸侯心,吾见其颠沛也。”遂以衰疾固辞。徽,僧孺之孙也 [2]

【注文】

[1] 给(jǐ)事中: 官名。秦置,为朝中官员的加官,加此官衔者可以出入宫禁,侍从皇帝左右。西汉沿置,为中朝要职。魏晋时仍作为加官,但也可单授,五品,属散骑省。南朝设为职事官,掌收发文书,谏诤皇帝,属集书省。北魏置为内朝官,派驻外朝诸曹,参掌政务,并进行监察,从六品上。北齐属集书省,从六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于门下省置给事郎,掌省读奏案。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名给事中,为门下重职,处理门下省日常事务,具体负责审议封驳诏敕奏章,有异议可直接批改驳回,权任颇重,正五品上。 牛徽: 生卒年不详,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孙,又名牛勋美,安定鹑觚(Chún gū)(今甘肃灵台)人。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等。唐僖宗广明年间,担任检校左散骑常侍、中书舍人、给事中、刑部尚书等职,曾以孝义闻名一时。

[2] 僧孺: 即牛僧孺(779—847年),唐穆宗、文宗朝宰相。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以贤良方正对策,直言批评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所斥,很长一段时间不得叙用。至唐穆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唐敬宗即位后,进封奇章郡公。后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再次入相,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在朝与李宗闵交结,同为“牛党”首领,极力排斥李德裕党,两派相互倾轧四十余年,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当权,他被罢为太子少师。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再被贬为循州长史。唐宣宗时,召为太子少师。后病逝,追赠太尉。

【译文】

张浚奏请朝廷任命给事中牛徽为行营判官。牛徽说:“国家刚刚经历了先帝逝世和战乱,现在采取威武壮举,粗暴挑起与李克用强兵的战斗,离间各藩镇的归心,我看天下又要动荡变乱了。”于是以年纪大身体有病为借口坚决拒绝担任行营判官。牛徽,是牛僧儒的孙子。

【原文】

李克恭骄恣,不晓军事。潞人素乐李克修之简俭,且死非其罪,潞人怜之,由是将士离心。初,潞人叛孟氏,牙将安居受等召河东兵以取潞州 [1] 。及孟迁以邢、洺、磁州归李克用,克用宠任之,以迁为军城都虞候,群从皆补右职,居受等咸怨且惧 [2]

【注文】

[1] 孟氏: 指原昭义节度使孟方立。

[2] 右职: 古代崇右,以右为上、为贵。此指重要的职位。

【译文】

李克恭骄横放纵,不懂军事。潞州人一向对李克修的简朴节约有好感,并且他不是因为自身的罪过而致死,潞州百姓都怜悯他,因此军中将领士兵离心离德。当初,潞州人背叛昭义节度使孟方立,牙将安居受等人召来河东军队攻取潞州。等到孟迁将邢州、洺州、磁州献给李克用后,李克用更加宠信他,并委以重任,任命孟迁为军城都虞候,跟随他的人都补授了重要的职位,安居受等人对此既怨恨又惧怕。

【原文】

昭义有精兵号“后院将”。克用既得三州,将图河朔,令李克恭选后院将尤骁勇者五百人送晋阳,潞人惜之 [1] 。克恭遣牙将李元审及小校冯霸部送晋阳,至铜鞮,霸劫其众以叛,循山而南,至于沁水,众已三千人 [2] 。李元审击之,为霸所伤,归于潞。庚子,克恭就元审所馆视之,安居受帅其党作乱,攻而焚之,克恭、元审皆死。众推居受为留后,附于朱全忠。居受使召冯霸,不至。居受惧,出走,为野人所杀。霸引兵入潞,自为留后。时朝廷方讨克用,闻克恭死,朝臣皆贺。全忠遣河阳留后朱崇节将兵入潞州,权知留后 [3] 。克用遣康君立、李存孝将兵围之。

【注文】

[1] 三州: 此指邢州、洺州及磁州。

[2] 李元审(?—890年): 唐末军官,曾任李克恭牙将。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安居受率军反叛,他兵败被杀。 冯霸: 生卒年不详,唐末军官,原为李克恭小校。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他带领军队发动叛乱,打败李元审。不久,又率领军队进入潞州(治今山西长治),自任昭义留后。 铜鞮(dī): 县名。治所设在今山西沁县西南。 沁水: 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济源东北。北齐废。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重置,治今山西沁水。

[3] 朱崇节: 生卒年不详,唐末朱温部将,曾任河阳留后、昭义留后等。

【译文】

昭义有支精兵号称“后院将”。李克用得到邢、洺、磁三州后,想要进一步占据黄河以北地区,于是命令李克恭挑选“后院将”中特别勇敢善战的五百人送到晋阳,潞州人对此颇感惋惜。李克恭派遣牙将李元审和小校冯霸把他们成批送到晋阳,队伍到达铜鞮时,冯霸劫持这批人马叛逃,沿着高山向南前进,到达沁水时,兵力已扩充至三千人。李元审率军追击,被冯霸打伤,于是返回潞州。大顺元年(890年)五月庚子(十五日),李克恭到李元审的馆舍去看望他,此时安居受率领军队发动叛乱,攻打并焚烧了李元审的馆舍,李克恭、李元审都死于变乱之中。众人推举安居受为留后,依附朱全忠。安居受派人召请冯霸,冯霸不肯来。安居受有些害怕,于是离开潞州,结果为乡下人所杀。冯霸于是带领军队进入潞州,自任昭义留后。当时朝廷正兴兵讨伐李克用,听说李克恭死了,朝廷大臣都向唐昭宗表示庆贺。朱全忠派遣河阳留后朱崇节率兵进入潞州,暂任昭义留后。李克用派遣康君立、李存孝率军包围潞州。

【原文】

壬子,张浚帅诸军五十二都及邠、宁、鄜、夏杂虏合五万人发京师,上御安喜楼饯之 [1] 。浚屏左右言于上曰:“俟臣先除外忧,然后为陛下除内患 [2] 。”杨复恭窃听,闻之。两军中尉饯浚于长乐坂,复恭属浚酒,浚辞以醉,复恭戏之曰:“相公杖钺专征,作态邪 [3] ?”浚曰:“俟平贼还,方见作态耳!”复恭益忌之。

【注文】

[1] 都: 唐朝后期军队编制单位。其将领称为都将、都头。 邠(bīn): 即邠州。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豳(bīn)州置,治所设在新平(今陕西彬县),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永寿等地。 宁: 即宁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豳(bīn)州置,治所设在定安县(今甘肃宁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北地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宁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彭原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宁州。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县、正宁等地。 鄜(fū): 即鄜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以北华州改名,治所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移治洛交县(今陕西富县),改为鄜城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鄜州,仍治洛交县。领有洛交、三川、伏陆、洛川、中部、鄜城六县。辖境约当今陕西甘泉以南,宜君及黄陵以北洛河中游地区。次年,分中部、鄜城二县设坊州,辖境后缩小为今陕西甘泉、富县及洛川北部地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洛交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鄜州。 夏: 即夏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统万镇置,治所设在岩绿县(今陕西靖边东北)。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年间曾改为朔方郡,后复为夏州。唐时辖境约当今陕西大理河以北的红柳河流域及内蒙古杭锦旗、乌审旗等地。唐末以后为党项族拓跋氏所居,后在此建立西夏政权。 安喜楼: 位于今陕西西安。

[2] 内患: 此指杨复恭。

[3] 两军: 即左、右神策军,唐朝后期主要禁卫军。本是陇右节度使所属驻守临洮城西的军队,安史之乱爆发后,这支军队由军将卫伯玉率领入援,后被宦官鱼朝恩控制。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犯,鱼朝恩领军护驾,入居禁中,从此而为禁军。唐德宗时进一步扩充,贞元十二年(796年),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以宦官充任,成为宦官掌权甚至废立皇帝的工具。唐僖宗时,神策军在黄巢之乱中溃败,唐僖宗避难蜀地,由宦官田令孜招募新神策军。由于宦官控制了神策军及其他禁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从而造成宦官集团长期专权的局面,它对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有重大影响。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朱温诛杀宦官,神策军同时被解散。 中尉: 即神策军中尉,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置,有左、右二员,由宦官充任,掌管禁军。神策军中尉的设置使宦官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唐末宦官专权的军事保证。 长乐坂: 地名,即长乐坡,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北浐(chǎn)河西岸。 属(zhǔ): 倾注,引申为劝酒。 钺(yuè): 即斧钺。古代授予官员或将帅,为权力的标志。

【译文】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五月壬子(二十七日),张浚率领各路军队五十二都及邠州、宁州、鄜州、夏州的各少数民族共五万人从京师长安出发,唐昭宗亲临安喜楼为他们饯行。张浚屏退身边的人后对唐昭宗说:“等臣先清除外忧,然后再为皇上您解除内患。”杨复恭偷听到这些话。两军中尉在长乐坂给张浚饯行,杨复恭向张浚敬酒,张浚以已经喝醉为托辞而辞谢,杨复恭开玩笑地说:“您亲执兵钺率军出征,现在是故作姿态吗?”张浚说:“等我消灭了贼寇回到京师,再让你看我的故作姿态。”杨复恭更加忌恨他了。

【原文】

癸丑,削夺李罕之官爵。六月,以孙揆为昭义节度使,充招讨副使。

【译文】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五月癸丑(二十八日),朝廷削夺李罕之的官职爵位。六月,朝廷任命孙揆担任昭义节度使,充任招讨副使。

【原文】

张浚会宣武、镇国、静难、凤翔、保大、定难诸军于晋州 [1]

【注文】

[1] 静难: 方镇名。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置邠宁节度使,治所设在邠州(今陕西彬县)。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邠、宁(治今甘肃宁县)、庆(治今甘肃庆城)三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甘肃东部的环江、马连河流域以东及陕西彬县、永寿、旬邑、长武等地。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改号静难军。后为朱玫、王行瑜等割据。唐昭宗乾宁后为李茂贞占据。 凤翔: 唐方镇名。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置,治所设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统领凤翔府、陇州(治今陕西陇县东南),唐宣宗大中年间曾一度增领秦州(治今甘肃秦安西北)。辖境大致相当今陕西宝鸡、岐山、凤翔、麟游、扶风、眉县、周至等地。因地处关中西部,东接京畿(jī),南通巴蜀,西连甘青,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保大: 唐方镇名。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置,称鄜延节度使,治所设在坊州(今陕西黄陵西南),领坊、鄜(治今陕西富县)、丹(治今陕西宜川)、延(治今陕西延安东北)四州,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富县、延安、宜川等地。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移治鄜州(今陕西富县)。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改号保大军。 定难: 方镇名。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为防御党项、吐蕃置夏绥节度使,治所设在夏州(今陕西靖边北),辖境屡次变迁,长期领有夏、绥(治今陕西绥德)、银(治今陕西榆林)、宥(yòu)(治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四州,大致相当于今陕西长城、清涧河以北,秃尾河流域以南及内蒙古南部地区。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改号定难军,自此以后为党项族拓跋思恭及其子孙所据。

【译文】

张浚联合宣武、镇国、静难、凤翔、保大、定难各节度使的军队在晋州会师。

【原文】

秋七月,官军至阴地关,朱全忠遣骁将葛从周将千骑潜自壶关夜扺潞州,犯围入城 [1] 。又遣别将李谠、李重胤、邓季筠将兵攻李罕之于泽州,又遣张全义、朱友裕军于泽州之北,为从周应援 [2] 。季筠,下邑人也。全忠奏“臣已遣兵守潞州,请孙揆赴镇”。张浚亦恐昭义遂为汴人所据,分兵二千,使揆将之趣潞州。

【注文】

[1] 阴地关: 关名。又名汾水关,位于今山西灵石西南。 壶关: 一名壶口关。因山形似壶,于此置关,故名。位于今山西长治东南壶口。

[2] 李谠(dǎng)(?—890年): 唐末河中临晋(今山西临猗西南)人。早年曾浪迹于关中和陇东一带,为人勇武彪悍,颇讲义气。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克长安时,参加起义军,被任命为内枢密使。后投靠朱温,历任骑军都将、元从骑将、检校右仆射。曾参与讨伐军阀秦宗权和王师范,屡立战功。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在晋汴争霸战中,因违抗军令,为朱温所杀。 李重胤(?—890年): 宋州下邑(今河南夏邑)人。初入黄巢起义军,以刚悍著称,后率军归降朱温,被任为先锋步军都头,官至右厢马步军指挥使。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在晋汴争霸战中,因违抗军令,被朱温所杀。 邓季筠(?—912年): 唐末五代将领。宋州下邑(今河南夏邑)人。初入黄巢起义军,为朱温部将。朱温篡唐后,他被任命为郑州刺史、华州防御使,累官至检校司空。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年),被朱温处死。

【译文】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秋季七月,唐朝官军到达阴地关,朱全忠派遣骁将葛从周率领一千名骑兵趁着夜色偷偷从自壶关出发抵达潞州,冲破外围进入潞州城。朱全忠又派遣他的将领李谠、李重胤、邓季筠带领军队在泽州攻打李罕之,还派遣张全义、朱友裕率领军队驻扎在泽州的北面,作为葛从周的援军。邓季筠,是下邑人。朱全忠上奏说“臣已派遣军队守护潞州,请派孙揆前往藩镇上任”。张浚也担心昭义会被朱全忠占据,于是分出两千军队,命令孙揆带领奔赴潞州。 dntEJ4xbqZL2jF5rIWv2vxscu2oqWa9/YmcGjwrWWDW7yAy30GAUe8WdTGE+4S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