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容提要】

《契丹灭晋刘知远复汴京附》叙述了契丹(辽朝)南下中原灭亡后晋以及刘知远建立后汉、收复汴(biàn)京(今河南开封)的历史。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以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称臣、称儿,并割让幽(yōu)(治蓟[jì]县,今北京西南)、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等十六州,以及每年向契丹奉送三十万匹绢帛(bó)为条件,获得契丹的支持,灭掉后唐建立后晋王朝。然而石敬瑭的这一出卖中原王朝利益和向契丹卑躬屈膝的行为遭到了后晋人民和一些地方藩镇的反对。成德军节度使(治镇州,今河北正定)安重荣就公开指责石敬瑭甘做儿皇帝,耗竭中原财物以向契丹讨好的屈节行径,并以此为借口联合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安从进起兵反晋,企图夺取后晋的政权。石敬瑭虽然平定了安重荣和安从进的叛乱,对契丹皇帝卑躬屈膝,极力讨好,却也常常遭到契丹的责备,由此常常感到烦闷不快,于是在做了六年多的儿皇帝之后,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六月在忧郁中死去。其侄石重贵继承皇位,史称后晋出帝或齐王、少帝。石重贵在大臣景延广等人的支持下,对契丹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称孙而不称臣,表示只有亲属关系而无臣属关系,从而惹恼了契丹。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从后晋开运元年(辽会同七年,944年)开始,先后三次大规模驱兵南下,企图消灭后晋政权。晋军在契丹前两次的进攻中,英勇抵抗,击退了契丹军。但在第三次进攻中,由于元帅杜重威的投降,其部下引契丹军南下,于开运三年(946年)十二月十七日进入开封。次年(947年)正月,契丹俘虏后晋出帝石重贵及宗室后宫百余人北迁,后晋王朝灭亡。然而契丹虽然灭了后晋,却未能在中原地区站得住脚,耶律德光在开封做了三个月的皇帝后,便在中原人民的打击下北还并病卒于回归的途中,正如他所感叹道:“我不知中国之人(按指中原地区的人民)难制如此!”

在契丹军南下进军开封期间,后晋河东节度使(治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刘知远驻守太原。他怀有政治野心,隔岸观火,按兵不动,坐看契丹灭掉了后晋。而当耶律德光灭了后晋率军北撤后,他虚张声势地从太原出兵进行了一番追击,随后便率军南下,击败契丹留守官员,进入开封,建立了后汉王朝。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向契丹称臣、甘做“儿皇帝”的行为,受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也由此背上了千古骂名。

【原文】

后晋高祖天福四年 [1]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出于行伍,性粗率,恃勇骄暴,每谓人曰:“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 [2] 。”府廨有幡竿,高数十尺 [3] 。尝挟弓矢谓左右曰:“我能中竿上龙首者,必有天命 [4] 。”一发中之,以是益自负 [5] 。帝之遣重荣代秘琼也,戒之[曰]:“琼不受代,当别除汝一镇,勿以力取,恐为患滋深 [6] 。”重荣由是以帝为怯,谓人曰:“秘琼匹夫耳,天子尚畏之,况我以将相之重,士马之众乎 [7] ?”每所奏请多逾分,为执政所可否,意愤愤不快,乃聚亡命,市战马,有飞扬之志 [8] 。帝知之,义武节度使皇甫遇与重荣姻家,七月,徙遇为昭义节度使 [9]

【注文】

[1] 后晋(936—946年): 五代时期“沙陀三王朝”之一。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取代后唐自立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以区别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的西晋和东晋王朝,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历二帝十一年,946年为契丹所灭。 高祖: 即后晋高祖石敬瑭(892—942年),沙陀化的昭武九姓胡人,其祖上随沙陀人从西域迁至中原。后唐明宗李嗣(sì)源的女婿,后唐时历任保义、宣武、天雄、河阳、河东等镇节度使。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因受后唐末帝李从珂(kē)的猜忌,举兵反唐,以向契丹称臣、称儿,割让幽(治蓟县,今北京西南)、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等十六州,以及每年向契丹贡献绢帛三十万匹为条件,获得契丹的支持,灭后唐称帝。936—942年在位。 天福: 后晋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和后汉高祖刘知远在位时使用的年号,分别为公元936年至944年和947年。

[2] 节度使: 古代武官名。唐初,武将在行军时称总管,在本道则称都督。唐永徽(650—655年)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称节度使。唐景云二年(711年),始有节度使之号。至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年间,边疆地区共设置了十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在内地普遍设置。一节度使一般统领数州或十数州,称“道”或“镇”“藩镇”,军事民政,用人理财,皆得自主,形成了跋扈(hù)割据的局面,其中魏博、成德、卢龙河朔三镇(即河北三镇)是割据藩镇的典型代表。 成德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又称恒冀节度使、镇冀节度使等,为唐河北三镇之一。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置,治恒州(后改名镇州,今河北正定)。唐天祐二年(905年)更名武顺军。五代后唐时复名成德军。长期领有镇、冀(治今河北冀州)、深(治今河北深州)、赵(治今河北赵县)四州,辖境约当今河北武强、阜(fù)城、枣强以西,平山、赞皇、井陉(xíng)以东,临城、南宫以北,西北至阜平,东北抵安平、饶阳之地。 安重荣(?—942年): 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州)中亚粟特(又称昭武九姓)胡人,小名铁胡。以武勇见称,历事后唐、后晋,累官至成德军节度使。因不满石敬瑭向契丹称儿、称臣,又有篡权野心,于是起兵反晋,后兵败被杀。 行(háng)伍: 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人为行,故常以“行伍”作为军队的代称。 恃(shì): 依仗、依赖。 每: 常常。 耳: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 府廨(xiè): 官署、府衙。官吏办公处所通称为廨。 幡(fān)竿: 即旗杆。幡,挑起来直着挂的长形旗子。

[4] 尝: 曾经。 挟(xié): 用胳膊夹住。 左右: 身边跟随伺候的人。 龙首: 龙头。首,头。

[5] 以是: 由此、因此。 益: 更加、越发。 自负: 自以为了不起。

[6] 秘(bì)琼(qióng)(生卒年不详): 镇州平山县(今河北平山)人。后唐清泰(934—936年)中,董温琪任成德军节度使时,提拔他为衙内指挥使,视为心腹。后董温琪陷于契丹,秘琼于是自称成德军留后。后晋高祖即位,遣安重荣代秘琼,改授琼为齐州防御使,赴任时被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所杀。 当: 副词,意思是“则”。 别: 另、另外。 除: 授、任命。 滋(zī): 副词,益、更加。

[7] 匹夫: 一个人,古时指平民百姓中的男子。

[8] 奏: 本为“进上”之意。古代将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称为奏,有奏议、奏章、奏疏、奏折等名目。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始称“奏”。 逾(yù)分: 超越本分。逾,越过、超越。 执政: 宋代称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等为执政官。这里泛指掌管朝政的大臣。 飞扬: 放纵、任性、跋扈。这里有背叛、叛变之意。

[9] 义武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设置,又称易定节度使,领有易(治易县,今河北易县)、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州)二州,节度使治所定州。辖境约当今河北省中部一带地区。五代沿袭。义武与成德连界,朝廷恐其合而为变,故徙皇甫遇而离析之。 皇甫(fǔ)遇(?—946年): 镇州(即恒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后唐时历任龙武都指挥使、邓州节度使等职。入晋后历中山、上党、平阳、河阳诸镇节度使。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契丹国主耶律德光首次南下中原,皇甫遇在郓(yùn)州(治今山东东平西北)大败契丹军。开运三年(946年),契丹军再次南下,后晋军主帅杜重威投降,皇甫遇心中悲愤,不降,绝食而死。 昭义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又称泽潞(lù)节度使,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唐肃宗时期设置,领有泽(治晋城,今山西晋城)、潞(治上党,今山西长治)、邢(治龙岗,今河北邢台)、洺(治永年,今河北永年东)、磁(治滏[fǔ]阳,今河北磁县)等州,节度使治所潞州。辖境约当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北西南部地区。五代沿袭,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增领辽(治辽山,今山西左权)、沁(治沁源,今山西沁源)二州。

【译文】

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年)。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出身于军人,性格粗鲁莽撞,依仗勇力骄纵暴虐,常常对人说:“现在的天子,兵强马壮的人就可以做。”节度使官署里有一根旗杆,高数十尺。他曾经用胳膊夹着弓箭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我能射中旗杆上面的龙头,就必定有当天子的命。”结果一发而中,于是更加觉得自己不同于凡人。当初,后晋高祖(石敬瑭)派安重荣去取代秘琼的位置,告诫他说:“如果秘琼不接受替代,就另外给你一个节镇,不要用武力强取,以免日后为患越来越深。”安重荣便以为后晋高祖怯懦,对人说:“秘琼不过是一介匹夫,天子尚且怕他,何况我拥有将相的位子、众多的兵马呢?”他向朝廷呈递报告请求,往往超越本分,常常被掌管朝政的官员否决,于是心里愤愤不平,便聚集亡命之徒,购买战马,有飞扬跋扈、取代后晋称王称帝的野心。后晋高祖(石敬瑭)发现了安重荣的野心,七月,调任义武节度使皇甫遇为昭义节度使,因为皇甫遇与安重荣是儿女亲家关系。

【原文】

五年 [1] 。初,帝割雁门之北以赂契丹,由是吐谷浑皆属契丹,苦其贪虐,思归中国 [2]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复诱之,于是吐谷浑帅部落千余帐自五台来奔 [3] 。契丹大怒,遣使让帝以招纳叛人 [4]

【注文】

[1] 五年: 即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

[2] 雁门: 古地名,即代州治所(今山西代县)。隋唐时期代州亦称雁门郡;代州境内有雁门关,因此,此“雁门”或指雁门关。 赂(lù): 贿(huì)赂。此指当年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与契丹之事。 契丹: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北魏时即见于史籍记载,隋唐时期分为八部,活动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即今内蒙古赤峰一带。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契丹,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947年,改国号为辽,1125年被金朝所灭。 吐谷(yù)浑: 中国古代部落。是鲜卑人的一支,3世纪末4世纪初叶进入今青海、甘肃一带并建立地方政权。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被唐朝征服,后被吐蕃(bō)统治。唐中期以后陆续迁至今山西一带地区,又称为“吐浑”或“退浑”。五代后晋时期开始受契丹统治。 贪虐(nüè): 贪婪(lán)暴虐。 中国: 指中原地区的后晋王朝。

[3] 五台: 古地名,指五台县或五台山,今山西五台县一带。从五台取飞狐道可直达镇州成德军。 奔(bèn): 原意为跑,这里是投奔、投靠的意思。

[4] 让: 责备、责怪。

【译文】

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当初,后晋高祖(石敬瑭)为获得契丹的支持,割让雁门以北地区以贿赂契丹,于是吐谷浑部落都归属了契丹。吐谷浑不堪忍受契丹的贪婪与暴虐,盼望着归附中原王朝。再加上成德节度使安重荣的诱惑,于是吐谷浑首领率领部落一千余帐自五台前来投奔后晋。契丹大怒,派遣使臣责备后晋高祖招引接纳叛变他们的人。

【原文】

六年春正月丙寅,帝遣供奉官张澄将兵二千索吐谷浑在并、镇、忻、代四州山谷者,逐之,使还故土 [1]

【注文】

[1] 六年: 即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 丙寅: 干支纪日的丙寅日。天福六年正月丙寅,即正月初六。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月、日,如戊寅、甲午、辛丑等。六十年(月、日)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供奉官: 古代官职名。唐制以中书门下两省官员即侍中、中书令、左右散骑常侍、黄门中书侍郎、谏(jiàn)议大夫、给(jǐ)事中、中书舍人、起居郎、起居舍人、左右补阙(quē)、左右拾遗等以及御史台官员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等为供奉官,又称“内供奉”,因常侍奉皇帝身边,故名,地位甚为重要。后成为一种专称。 张澄: 籍贯及生卒年不详,后晋高祖时曾任供奉官。 将(jiàng): 带领、率领。 索: 求取、搜索。 并(bīng): 即并州,古州名。唐武德元年(618年)设,开元十一年(723年)升为太原府。治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领太原、晋阳、太谷、祁县、文水、榆次、寿阳、乐平、广阳、清源、交城、阳曲等县。唐辖境约相当于今山西太原、阳泉两市及所属各县市地。五代沿袭。 镇: 即镇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恒(héng)山郡设。原称恒州,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因避讳唐穆宗李恒之名而改称镇州,治真定县(今河北正定),领真定、藁(gǎo)城、石邑、行唐、九门、灵寿、井陉(xíng)、鹿泉(后改名获鹿)、房山等县。辖境约当今河北石家庄、藁城、正定、灵寿、行唐、井陉、平山、阜平等市、县地。五代沿袭,称恒州或镇州。 忻(xīn): 即忻州,古州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治秀容(今山西忻州),隋大业时改为新兴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再次改为忻州。唐时领秀容、定襄二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西牧马河流域及其西北的忻州、定襄一带地区。五代沿袭。 代: 即代州,古州名。隋开皇五年(585年)改肆州置,治广武县(后改雁门县,今山西代县)。隋大业时改称雁门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恢复为代州,唐时领雁门、五台、繁峙(shì)、崞(guō)县、唐林等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四县地。五代沿袭。

【译文】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春季正月丙寅(初六日),后晋高祖派遣供奉官张澄率领两千名士兵搜索因躲避契丹而隐藏在并、镇、忻、代四州山谷之中的吐谷浑人,驱逐他们还归故土。

【原文】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耻臣契丹,见契丹使者,必箕踞慢骂,使过其境,或潜遣人杀之 [1] 。契丹以让帝,帝为之逊谢 [2] 。六月戊午,重荣执契丹使拽剌,遣轻骑掠幽州南境,军于博野 [3] 。上表称:“吐谷浑、两突厥、浑、契苾、沙陀各帅部众归附,党项等亦遣使纳契丹告身职牒,言为虏所陵暴,又言自二月以来,令各具精甲壮马,将以上秋南寇,恐天命不佑,与之俱灭,愿自备十万众与晋共击契丹 [4] 。又朔州节度副使赵崇已逐契丹节度使刘山,求归命朝廷 [5] 。臣相继以闻 [6] 。陛下屡敕臣承奉契丹,勿自起衅端 [7] 。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诸节度使没于虏庭者,皆延颈企踵以待王师,良可哀闵 [8] 。愿早决计 [9] 。”表数千言,大抵斥帝父事契丹,竭中国以媚无厌之虏 [10] 。又以此意为书遗朝贵及移藩镇,云已勒兵,必与契丹决战 [11] 。帝以重荣方握强兵,不能制,甚患之 [12]

【注文】

[1] 箕(jī)踞(jù): 箕即簸(bò)箕。箕踞,指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簸箕,是一种轻视对方的傲慢姿态。 慢骂: 随口辱骂。 潜: 偷偷地、秘密地。

[2] 逊谢: 道歉谢罪。

[3] 执: 捉拿、拘捕。 拽(yè)剌: 契丹语,意为壮士、健儿、走卒。 幽州: 古州名。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隋涿(zhuō)郡设,治蓟(jì)县(今北京西南),领蓟县、广平、潞(lù)县、永清、安次、武清、良乡、昌平、固安、归义等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涿州、雄县、香河、霸州等地。五代沿袭。 军: 驻扎。 博野: 古县名,隋唐五代时属瀛(yíng)州,治所在今河北蠡(lǐ)县。

[4] 表: 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战国时期统称为“书”。至汉代,这类文字又被分成四类,即章、表、奏、议。唐令规定,大臣写给皇帝的文书一般称作“表”,其近臣所写的文书也称作“状”。 两突厥: 即东突厥和西突厥。突厥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6世纪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552年首领土门建立突厥汗国,隋开皇二年(582年)分裂为东、西两突厥汗国,唐太宗和高宗时期分别被唐朝所灭。这里的“两突厥”,系指进入中原地区的突厥部落。 浑: 中国古代部落,铁勒诸部之一。起初活动于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部一带地区,原属突厥汗国,后相继隶属于薛延陀汗国和回纥(hé)汗国,也有一些迁至今宁夏东部、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一带地区。 契苾(bì): 中国古代部落,铁勒部落之一。起初活动于今新疆焉(yān)耆(qí)西北一带地区,臣属于突厥。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开始东迁至甘(治今甘肃张掖)、凉(治今甘肃武威)一带。唐后期逐渐迁徙至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一带地区。 沙陀: 中国古代部落。起初活动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一带。唐德宗时被吐蕃迁至甘州(治今甘肃张掖)。唐宪宗年间(806—820年),酋长朱邪执宜内附,处盐州(治今陕西定边)。唐末,沙陀首领李克用曾建立河东割据政权,五代后唐、后晋和后汉,都由沙陀人或沙陀化的昭武九姓胡人所建,被称作“沙陀三王朝”。 党项: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又作党项羌。起初主要活动于今四川、青海一带,唐前期大规模迁徙至今陕北、宁夏及甘肃地区。唐末,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功被授予夏州节度使,并赐予“李”姓。自此,党项拓跋部据有夏(治朔方,今陕西靖边白城子)、绥(治上县,今陕西绥德)、银(治儒林,今陕西横山东)、宥(yòu)(治延恩,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等州。1038年,其后裔(yì)李元昊(hào)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1227年被蒙古军所灭。 告身: 也称官告或官诰(gào),委任官职的文凭,类似后世的委任状。 职牒: 古代官职证书。职,职务;牒,授官的簿录、证书。 具: 准备、备办。 上秋: 农历七月为孟秋,也称上秋。 佑: 保佑。 俱: 副词,意为全、都。

[5] 朔州节度副使: 古代官职名,朔州节度使的副官。朔州节度使即振武节度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设置,领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土城子)和麟(治今陕西神木北)、胜(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二州,约当今陕西秃尾河以北,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北,乌兰察布西南和呼和浩特、包头等地,节度使治所在单于都护府。五代沿袭,增领并迁治所于朔州(治今山西朔州)。后晋天福(936—943年)初,石敬瑭献地,朔州北属契丹。 归命: 归顺。

[6] 闻: 报告上级、使上级知道。

[7] 敕(chì): 本意为告诫、嘱咐,后特指皇帝的诏书、命令。 承奉: 奉承讨好。 衅端: 争端、事端。

[8] 诸节度使: 指赵德钧、董温琪、翟璋、沙彦珣(xún)等。 延颈企踵(zhǒng): 延颈,伸长脖子;企踵,踮起脚跟。形容急切盼望。 良可哀闵(mǐn): 实在是可怜。良,副词,意为甚、很;可,本义为可以,这里有“值得”的意思;闵同“悯”,怜悯。

[9] 决计: 作出决断、拿定主意。

[10] 媚: 谄(chǎn)媚、讨好。 无厌: 不能满足,贪得无厌。厌,饱、满足。 虏: 对敌人的蔑称,这里指契丹。

[11] 遗(wèi): 给(jǐ)予、赠送。 移: 传递文书。 勒兵: 统率军队。勒,统帅、率领。

[12] 患: 担忧、忧虑。

【译文】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对后晋王朝向契丹称臣深感耻辱,在会见契丹使臣时,必定双腿叉开坐着,随口辱骂。契丹使臣经过他管辖的境内时,他往往派人秘密将他们杀害。契丹因此责备后晋高祖,后晋高祖便恭恭顺顺地向契丹道歉谢罪。天福六年(941年)六月戊午(二十九日),安重荣拘留了契丹使者拽剌,派遣轻骑兵掳掠幽州南境,驻军于博野。他向朝廷上表说:“吐谷浑、两突厥、浑、契苾、沙陀各自率领部众前来归附,党项等也派遣使者交出契丹授予他们官职的任官凭信和任职凭证,诉说他们被契丹所欺凌虐待的情况。又说自今年二月以来,契丹命令他们各自准备精兵壮马,将要在入秋时分南下侵掠。他们恐怕上天不保佑,与契丹一同灭亡,愿意自备十万人马与晋室共同攻击契丹。此外,朔州节度副使赵崇也已驱逐了契丹所任命的节度使刘山,请求归顺朝廷。为臣我已将上述情况相继向朝廷报告。陛下多次命令为臣我奉承讨好契丹,不要从我方挑起事端。无奈天意人心难以违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那些陷于契丹王庭的节度使们,都在伸长脖子、踮起脚跟等待着国家军队的到来,实在是可怜。希望朝廷尽快作出决断。”奏表有数千字,大抵都是斥责后晋高祖将契丹皇帝当作父亲一样侍奉,耗竭中原的财物向贪得无厌的契丹胡虏讨好的行为。安重荣又写信给朝廷的权贵和地方藩镇节度使,表达自己的这种意愿,并且说自己已调动军队,一定要与契丹决一死战。后晋高祖因为安重荣正掌握着强大的兵力,不能约束他,非常忧虑。

【原文】

时邺都留守、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刘知远在大梁 [1] 。泰宁节度使桑维翰知重荣已蓄奸谋,又虑朝廷重违其意,密上疏曰:“陛下免于晋阳之难而有天下,皆契丹之功也,不可负之 [2] 。今重荣恃勇轻敌,吐浑假手报仇,皆非国家之利,不可听也 [3] 。臣窃观契丹数年以来,士马精强,吞噬四邻,战必胜,攻必取,割中国之土地,收中国之器械,其君智勇过人,其臣上下辑睦,牛马蕃息,国无天灾,此未可与为敌也 [4] 。且中国新败,士气彫沮,以当契丹乘胜之威,其势相去甚远 [5] 。又和亲既绝,则当发兵守塞,兵少则不足以待寇,兵多则馈运无以继之 [6] 。我出则彼归,我归则彼至,臣恐禁卫之士疲于奔命,镇、定之地无复遗民 [7] 。今天下粗安,疮痍未复,府库虚竭,蒸民困弊,静而守之,犹惧不济,其可妄动乎 [8] ?契丹与国家恩义非轻,信誓甚著,彼无间隙而自启衅端,就使克之,后患愈重,万一不克,大事去矣。议者以岁输缯帛谓之耗蠹,有所卑逊谓之屈辱 [9] 。殊不知兵连而不休,祸结而不解,财力将匮,耗蠹孰甚焉 [10] ?用兵则武吏功臣过求姑息,边藩远郡得以骄矜,下陵上替,屈辱孰大焉 [11] ?臣愿陛下训农习战,养兵息民,俟国无内忧,民有余力,然后观衅而动,则动必有成矣 [12] 。又邺都富盛,国家藩屏,今主帅赴阙,军府无人,臣窃思慢藏诲盗之言,勇夫重闭之义,乞陛下略加巡幸,以杜奸谋 [13] 。”帝谓使者曰:“朕比日以来,烦懑不决,今见卿奏,如醉醒矣,卿勿以为忧 [14] 。”

【注文】

[1] 邺(yè)都: 古州府名,即魏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武阳郡置,治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领贵乡、昌乐、元城、莘(shēn)县、临黄、顿丘、魏县、冠氏、馆陶、武圣等县,辖境约当今河南濮(pú)阳、内黄、南乐、清丰、范县,河北魏县、大名、馆陶,山东莘县、冠县等地。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改为邺都,后唐天成四年(929年)复旧名魏州,不久又改为邺都。 留守: 古代官职名。隋唐以后,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得以便宜行事,称京城留守;其陪都和行都也常设留守,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总理军民、钱谷、守卫等事务。邺都曾是后唐的陪都。 侍卫马步都指挥使: 古代武将名,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的简称。五代后晋时,废除六军诸卫制度,中央禁军全部由侍卫亲军司统领,长官称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yú)候。其下分设马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和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宋朝建立后,侍卫亲军司分为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与殿前司一起合称为“三衙”。 刘知远(895—948年): 即五代后汉高祖。沙陀人,世居太原。石敬瑭任后唐河东节度使时,为石的部下。后晋建立后,历任河东节度使、邺都留守等职。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军攻入开封,他不出兵救援,坐观后晋灭亡,并在太原称帝,国号汉,用后晋高祖天福年号。契丹北归后,南下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947年至948年在位,仅十个月。 大梁: 古地名,即后晋国都开封(今河南开封)。战国魏惠王自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即后之开封,故隋唐后通称开封为大梁。唐时开封属汴州,故后亦被称为汴梁。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皆定都于此,故又称为汴京。

[2] 泰宁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亦称兖(yǎn)海节度使,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分平卢淄青节度使设置,领兖(治瑕[xiá]丘,今山东兖州)、海(治朐[qú]山,今江苏连云港)、沂(治临沂,今山东临沂)、密(治诸城,今山东诸城)四州,节度使治兖州。五代时领兖、沂、密三州。 桑维翰(hàn)(?—947年): 字国侨,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唐同光进士。初为石敬瑭掌书记。后唐清泰二年(935年),石敬瑭叛后唐,他献计石敬瑭向契丹称儿、称臣、割地,以获取契丹的支持。石敬瑭即位后,历任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枢密使等职,是当时的实权派官僚。后晋出帝即位后失势,947年在契丹兵入开封时被军将张彦泽所杀。 疏: 本义为分条陈述,后多指大臣给皇帝的奏议。 晋阳之难: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朝廷怀疑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有异志,于是调任其为天平节度使,遭到拒绝。朝廷派张敬达率大军进讨,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击败后唐军队。所谓“晋阳之难”即指此事。晋阳,即河东节度使的治所太原。

[3] 假: 借用、利用。

[4] 窃: 谦词,私下。 吞噬(shì): 兼并、吞并。噬:咬。 辑睦: 和睦。

[5] 中国新败: 胡三省认为是指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的张敬达晋安之败和赵德钧团柏之败。张、赵都是后唐将帅,与契丹交战失败。 彫(diāo)沮(jǔ): 凋敝衰败。彫同“凋”,损伤、衰败;沮,败坏、毁坏。

[6] 待寇: 对付敌人。待,对待、对付;寇,敌人,这里指契丹。 馈(kuì)运: 运送军队的给养。馈:军队的供给。

[7] 镇、定之地: 镇即镇州;定即定州,均为古州名。定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高阳郡设,治安喜(今河北定州),领安喜、义丰、北平、望都、恒阳、陉(xíng)邑、唐县、新乐、深泽、鼓城、无极等县,辖境约当今河北定州、顺平、晋州、深泽、无极、安国、唐县、望都、新乐、曲阳等市县地。五代沿袭。

[8] 粗安: 稍微安定。粗,粗略、稍微。 疮痍(yí): 创伤。比喻遭受破坏或遭受灾害后的景象。 蒸(zhēng)民: 众民。蒸,众多。 犹: 尚且。 不济: 不成功。

[9] 缯(zēng)帛: 丝绸的总称。 耗蠹(dǔ): 耗费。蠧,损害。 卑逊: 谦虚恭谨。

[10] 孰(shú): 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焉(yān): 语气词,意思是“呢”。

[11] 骄矜(jīn): 骄傲夸耀。 下陵上替: 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这里主要指地方藩镇凌慢朝廷,而朝廷衰弱,纲纪不振。陵通“凌”,凌驾;替,废弃。

[12] 俟(sì): 等待、等到。 观衅(xìn): 见机。衅,缝隙、机会。

[13] 藩屏: 藩篱屏蔽。 赴阙(què): 入朝。阙,宫殿,引申为朝廷。 慢藏诲盗: 出自《周易·系辞上》,意思是收藏财物不隐蔽,等于引诱别人偷窃。慢藏,收藏不慎;诲,教导。 勇夫重(chóng)闭: 出自《左传·成公八年》:“勇夫重闭,况国乎!”意思是说即令是勇士把守,门户也要严密关闭。重闭,即重重关闭。 巡幸: 指皇帝到某处巡视。

[14] 比日: 连日。比,副词,接连地。 烦懑(mèn): 烦闷。

【译文】

当时,担任邺都留守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刘知远在京城大梁。泰宁节度使桑维翰看出安重荣有叛变的野心,又担心朝廷难以违背他的意见,就秘密向后晋高祖上奏说:“陛下当初幸免于晋阳之难而拥有今日的天下,这全都是契丹的功劳,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恩德。现在安重荣倚仗着勇猛而轻视敌人,吐谷浑想借助我们的手来报仇,这些都是对国家不利的事,不可以听信。为臣我私下观察,契丹这些年来,兵强马壮,吞并四邻,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割据中原的土地,收缴中原的器械,他们的君主智谋勇气过人,臣僚上下和睦,牛马繁衍兴旺,国家没有发生天灾,我们不可以与他们为敌。况且我们刚刚遭到晋安之役和团柏之役的挫败,士气低落,以此来抵挡契丹新近胜利的声威,气势相差太远了。再者,如果与契丹断绝和亲,就应当发兵戍守边塞,兵力少了则不足以对付敌寇,兵力多了又使得后勤运输接济不上。我军出战,他们就退走;我军回守,他们又出来骚扰。为臣我担心禁卫的士兵疲于奔命,镇州、定州的土地上不再有中原百姓了。现在天下稍稍安定,国家的创伤还没有恢复,国库空虚耗竭,人民穷困潦倒,我们小心翼翼地去保守现状,尚且恐怕无济于事,怎么还可以轻举妄动呢?契丹对我国的恩义不轻,信守誓约十分重要,人家没有差错而我们自己挑起争端,即使战胜,后患也会更加严重。万一不胜,那大事就彻底完了。有人议论说每年送给契丹缯帛钱物是耗费,有原则的卑恭谦让是屈辱。却不曾考虑一旦战争发生,兵连祸结,长期不能结束,财力就会匮乏,国家的耗费哪个更厉害呢?用兵还会导致武将功臣过分要求对他们的姑息迁就,边藩远郡因此得以骄横,下级凌驾于上级,中央废弛无所作为,相比之下,哪个屈辱又更大呢?为臣我希望陛下训劝农耕,习练军战,培养兵士,与民休息,等到国家没有内忧,民众有了余力,然后观察形势的变化再采取行动,这样才能成功。再者,邺都富庶昌盛,是国家的屏障,现在邺都主帅入朝,军府无人掌管。为臣我私下想起了‘慢藏诲盗’(收藏财物不隐蔽,等于引诱别人偷窃)和‘勇夫重闭’(即令是勇士把守,门户也要严密关闭)的道理,请陛下略加巡视检查,以杜绝奸谋的发生。”后晋高祖让使者转告桑维翰说:“朕这几天心情烦闷,不能决定该如何办,今天见到您的奏表,如酒醉醒来一样,您不必担忧。”

【原文】

秋七月,帝忧安重荣跋扈,己巳,以刘知远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 [1]

【注文】

[1] 跋扈: 霸道、蛮横、独断专行。 北京留守: 古代官职名,即太原留守。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三朝都以太原为北京。 河东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为唐前期设置的边疆十节度使之一,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设置,治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领有太原府、石(治离石,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岚(治宜芳,今山西岚县北)、汾(治隰[xí]城,今山西汾阳)、沁(治沁源,今山西沁源)、辽(治辽山,今山西左权)、忻(治秀容,今山西忻州)、代(治雁门,今山西代县)等州,辖境约相当于今山西中部地区。五代沿袭。

【译文】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秋季七月,后晋高祖对安重荣的跋扈十分担忧,己巳(十一日),任命刘知远为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

【原文】

八月,帝以诏谕安重荣曰:“尔身为大臣,家有老母,忿不思难,弃君与亲 [1] 。吾因契丹得天下,尔因吾致富贵,吾不敢忘德,尔乃忘之,何邪 [2] ?今吾以天下臣之,尔欲以一镇抗之,不亦难乎 [3] !宜审思之,无取后悔 [4] 。”重荣得诏愈骄,闻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有异志,阴遣使与之通谋 [5]

【注文】

[1] 谕(yù): 告诉,使人知道。 忿(fèn)不思难: 意思是因为愤怒而不考虑后果。出自《论语·季氏》,原文作“忿思难”,意为君子遇事发怒,要考虑会不会有后患。忿,生气、恨、愤怒。

[2] 因: 通过。 邪(yé): 同“耶”,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3] 吾以天下臣之: 意思是我把整个天下都向契丹称臣了。 欲: 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4] 宜: 应该、应当。

[5] 闻: 听说。 山南东道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设置,治襄州(治襄阳,今湖北襄樊)。辖境屡变,久领襄、随(治随县,今湖北随州)、唐(治比阳,今河南泌阳)、邓(治穰[ráng]县,今河南邓州)、均(治武当,今湖北丹江口西北)、房(治房陵,今湖北房县)等州,辖境约当今湖北郧(yún)西、白河、竹溪以东,随州、河南桐柏、泌阳以西,伏牛山、方城以南,湖北大神农架、荆山、大洪山以北地区。五代沿袭。 安从进(?—942年): 代北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索葛部昭武九姓胡人,以勇力著称。随后唐庄宗李存勖(xù)起兵灭后梁,历任护驾马军都指挥使,保义、彰武军节度使等职。后晋高祖石敬瑭即位,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后与安重荣连兵叛变,兵败后举族自焚而死。 异志: 有叛变的意图。 阴: 暗地、秘密。

【译文】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八月,后晋高祖下诏书告诫安重荣说:“你身为朝廷大臣,家有年迈老母,因一时的愤怒而不考虑后果,舍弃君主和亲人。我靠着契丹取得天下,你靠着我而得到富贵,我不敢忘记人家的恩德,你却全忘了,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以整个国家臣服于契丹,而你却想用一镇之地来与他们抗衡,这不是很困难吗!你应该好好地想一想,不要招致后悔!”安重荣看到后晋高祖的诏书后愈发骄横,他听说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有叛乱的意图,便秘密派遣使臣与安从进串通谋划。

【原文】

九月,帝以安重荣杀契丹使者,恐其犯塞,乙亥,遣安国节度使杨彦询使于契丹 [1] 。彦询至其帐,契丹主责以使者死状,彦询曰:“譬如人家有恶子,父母所不能制,将如之何 [2] ?”契丹主怒乃解。

【注文】

[1] 塞: 边界上的险要地方,这里指边境。 安国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即保义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昭义军设置,领有邢(治龙冈,今河北邢台)、洺(治永年,今河北邯郸市永年区东)、磁(治滏[fǔ]阳,今河北磁县)三州,节度使治所邢州。辖境约当今河北西南部地区。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名安国军。 杨彦询(871—944年): 字成章,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石敬瑭镇太原,以彦询充北京副留守。曾劝谏石敬瑭勿叛后唐,不听。后晋建立后,历任邓州节度使、宣徽使、邢州节度使、华州节度使等职,颇受后晋高祖重用。

[2] 契丹主: 即辽太宗耶律德光(902—94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辽天显元年(926年)阿保机去世,耶律德光被述律皇后和大臣拥立为契丹国主。辽天显十一年(936年),契丹借石敬瑭起兵机会,攻入中原,立石敬瑭为皇帝,取得幽云等十六州,疆域扩大。辽会同九年(946年),灭后晋。次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于回师途中病死。 状: 情形、情况。 譬(pì)如: 比如。 将如之何: 将,副词,意思是且、又。将如之何,意思是那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译文】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九月,后晋高祖因为安重荣杀害了契丹使者,担心契丹进犯边境,乙亥(十八日),派遣安国节度使杨彦询出使契丹。杨彦询到达契丹牙帐后,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责问起契丹使者被杀的情况,杨彦询回答说:“这就好比家中出了一个不孝之子,父母管不住他,那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契丹国主的怒气这才消解。

【原文】

刘知远遣亲将郭威以诏旨说吐谷浑酋长白承福,令去安重荣归朝廷,许以节钺 [1] 。威还,谓知远曰:“虏惟利是嗜,安铁胡止以袍裤赂之,今欲其来,莫若重赂乃可致耳 [2] 。”知远从之,且使谓承福曰:“朝廷已割尔曹隶契丹,尔曹当自安部落 [3] 。今乃南来助安重荣为逆,重荣已为天下所弃,朝夕败亡。尔曹宜早从化,勿俟临之以兵,南北无归,悔无及矣 [4] 。”承福惧,冬十月,帅其众归于知远。知远处之太原东山及岚、石之间,表承福领大同节度使,收其精骑以隶麾下 [5] 。始,安重荣移檄诸道,云与吐谷浑、鞑靼、契苾同起兵,既而承福降知远,鞑靼、契苾亦莫之赴,重荣势大沮 [6]

【注文】

[1] 郭威(904—954年): 即后周太祖。五代时后周的建立者,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西南)人,出身平民,十八岁时以勇力应募,先后在后唐、后晋、后汉任职,官至枢密副使、邺都留守兼天雄军节度使。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起兵反汉,击败后汉隐帝刘承祐。951年正月正式称帝,国号周,年号广顺,定都汴京,史称后周。郭威即位后,针对唐末五代的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为后周的强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是一位历史上公认的清廉勤政有所作为的皇帝。 说(shuì): 劝说。 酋(qiú)长: 即一个部落的首领。 白承福(?—946年): 吐谷(yù)浑首领。后唐庄宗李存勖(xù)时,置宁朔、奉化两都督府,以白承福为都督,赐姓名李绍鲁。石敬瑭割让雁门以北地区与契丹,吐谷浑被契丹统属。安重荣叛晋时,曾招吐谷浑为援,后被刘知远所杀。 节钺(yuè): 符节与斧钺。斧钺是一种兵器,符节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竹、木、金、铜、玉、角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古代天子任命大将时,授予符节与斧钺,后来就以节钺指称大将。这里主要是指藩镇节帅。

[2] 惟(wéi): 只有、仅仅、只是。同“唯”。 嗜(shì): 喜欢、特殊的爱好。 安铁胡: 安重荣的小名。 袍裤: 长袍和套裤。 重赂: 用丰厚的财物贿赂。

[3] 割: 放弃。 尔曹: 你们。

[4] 从化: 顺从归化。 勿俟: 不要等到。

[5] 岚: 即岚州,古州名。唐武德六年(623年)设置,治宜芳(今山西岚县北),领宜芳、静乐、合河、岚谷等县,辖境约当今山西岢(kě)岚、兴县、岚县、静乐等地。五代沿袭。 石: 即石州,古州名。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隋离石郡设置,治离石(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领离石、平夷、定胡、临泉、方山等县,辖境约当今山西三川河、小川河、南川河、湫(qiū)水河流域即离石、中阳、临县等地。五代沿袭。 大同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又称云中节度使、雁门节度使。唐会昌四年(844年)设置大同军都防御使,唐乾符五年(878年)升为节度使,治云州(治今山西大同),领云、朔(治善阳,今山西朔州)、蔚(治灵丘,今山西灵丘)、忻(治秀容,今山西忻州)、代(治雁门,今山西代县)等州,辖境约当今山西云中山、河曲、右玉以东,河北涞源、蔚县、山西五台以西,系舟山以北,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山西天镇以南地区。五代沿袭。 麾(huī)下: 将帅的大旗之下,即部下。麾,指挥作战的旗子。

[6] 移檄(xí): 发布文告。移,传递文书;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声讨的文书。 鞑(dá)靼(dá): 亦称达怛(dá)等,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原居住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一带地区,最早记载见于公元732年的突厥文《阙特勤碑》,大抵相当于汉文典籍中的室韦。后来,鞑靼人逐渐进入蒙古高原中部、南部地区。唐末,李克用曾借鞑靼兵万人镇压黄巢军和进行权力角逐。同时,九姓鞑靼则据有原回鹘(hú)汗国腹心地区鄂尔浑河流域。随着鞑靼人取代突厥语族部落成为蒙古高原上的主体居民,鞑靼一名也逐渐演变为对蒙古高原各部族的泛称。 莫之赴: 没有前往。莫,没有、不要;赴,往、去。 大沮(jǔ): 大大受阻。沮,阻止。

【译文】

刘知远派遣心腹将领郭威带着朝廷诏旨的精神去说服吐谷浑酋长白承福,让他脱离安重荣归顺朝廷,许诺给他一个节度使的职务。郭威归来,对刘知远说:“吐谷浑唯利是图,安铁胡(安重荣的小名)只不过是用长袍套裤之类的东西贿赂了他,现在要想把他们争取过来,必须用更丰厚的财物贿赂他才可以实现。”刘知远听从了郭威的建议,并且让使者告诉白承福说:“朝廷已将你们划归给了契丹,你们就应当自己安顿好部落。现在却南下协助安重荣叛逆,安重荣已经被天下所唾弃,早晚要失败灭亡。你们应该尽早归化朝廷,不要等到朝廷大军来临,南边待不住,北边又回不去,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白承福害怕,天福六年(941年)冬季十月,率领部众归附了刘知远。刘知远将他们安置在太原东部山区及岚州、石州之间,上表奏请朝廷任命白承福领大同节度使,而将他的精锐骑兵收编隶属在自己的部下。开始,安重荣传发檄文给各藩镇,说自己与吐谷浑、鞑靼、契苾共同起兵,但不久白承福就投降了刘知远,鞑靼、契苾也没有响应,于是安重荣的气势大大受阻。

【原文】

冬十二月,安重荣闻安从进举兵反,谋遂决,大集境内饥民,众至数万,南向邺都,声言入朝 [1] 。初,重荣与深州人赵彦之俱为散指挥使,相得欢甚 [2] 。重荣镇成德,彦之自关西归之,重荣待遇甚厚,使彦之招募党众,然心实忌之,及举兵,止用为排陈使,彦之恨之 [3]

【注文】

[1] 遂: 于是。 决: 下定决心。 集: 招集、集合。 声言: 宣布、宣称。

[2] 深州: 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唐先天二年(713年)移治陆泽(今河北深州西南),领陆泽、饶阳、鹿城、安平等县,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深州、饶阳、安平、辛集等县地。五代沿袭。 散指挥使: 古代武官名。五代禁军军号中有“散指挥”一名,亦称“散员”,其将领称散指挥使、散指挥都头或散员都指挥使,散指挥使大约是该军的小军校。 相得欢甚: 意思是相处甚好。欢,喜悦、高兴。

[3] 关西: 汉唐等时代泛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境内)或潼关以西的地区。 止: 只。 排陈(zhèn)使: 古代武官名。唐末五代时期军队作战时特设的指挥职务,负责指挥排阵(冲阵)部队及组织排阵的战术等事项。陈,同“阵”。

【译文】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冬季十二月,安重荣听说安从进举兵反叛后,便下定决心谋反。他大张旗鼓地招集境内饥民,人数达到数万之众,举兵南向邺都,声称要进入朝廷。当初,安重荣与深州人赵彦之都担任散指挥使,两人相处得很好。安重荣任成德节度使后,赵彦之从关西前来投靠他,安重荣对待赵彦之很优厚,让他招募军队,然而内心其实猜忌他。等到举兵造反时,只任用他当了一个排陈使的小将,于是赵彦之心里十分怨恨安重荣。

【原文】

帝闻重荣反,壬辰,遣护圣等马步三十九指挥击之 [1] 。以天平节度使杜重威为招讨使,安国节度使马全节副之,前永清节度使王周为马步都虞候 [2]

【注文】

[1] 护圣: 即护圣左右军,五代禁军军号,始置于后唐时期,后晋时成为禁军(侍卫亲军)的主力部队。下面的马步三十九指挥,亦是指禁军(侍卫亲军)中的各支部队。

[2] 天平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分平卢淄青节度使设置郓(yùn)曹濮(pú)节度使,次年,号天平军,治郓州(治须昌,今山东东平西北),领郓、曹(治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濮(治鄄[juàn]城,今山东鄄城北)等州,辖境约当今山东嘉祥、成武以西,郓城、东明以东,东平以南,河南民权以北地区。五代沿袭。 杜重威(?—948年): 五代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州)人,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妹婿。历任潞州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成德军节度使等职,曾击败范延光、安重荣的叛乱,居功自傲,大肆搜刮民财,百姓怨声载道。后晋开运三年(946年),他作为后晋军元帅率十万大军北上抵御契丹,以全军投降。后汉建国后,任中书令。后被处死,市民争食其肉。 招讨使: 古代官职名,唐德宗贞元(785—805年)末始设,为战时临时设置的军事长官,常以大臣、将帅或节度使等地方军政长官兼任,任命时一般都冠以某某道或战争地区方位名。军中急事来不及奏报,可便宜行事,兵罢则停。其下有副使等职。遇有大的战事,则往往设置多名招讨使及都招讨使。 马全节(891—945年): 字大雅,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少从军旅,后唐时任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河西节度使,后晋时任横海节度使、昭义节度使、义武节度使、邺都留守等职,为政较为清廉。屡败契丹军,多立战功。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卒。 永清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设置,治贝州(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领贝、博(治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冀(治信都,今河北冀州)三州,辖境约当今山东聊城以北、德州以西,河北武强以南、新河以东地区。 王周(?—948年): 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少从军,历事后唐庄宗李存勖(xù)、明宗李嗣源,以战功升任州刺史。后晋天福(936—943年)中,因参加讨伐范延光和安重荣叛变功,累迁贝州、泾(jīng)州、武胜、保义、义武等镇节度使,同情百姓疾苦,曾革除前任虐政二十余项,深受民众欢迎,所在皆有善政。杜重威投降契丹后,被迫出降,契丹任命其为武胜军节度使。后汉建立后,徙镇武宁。不久,卒于镇。 马步都虞(yú)候: 古代武官名。都虞候一名最初出现在唐朝中后期,为军事职官名称,掌管军法,各藩镇军队中都设有此职。到五代时,都虞候为禁军高级军官。后梁有六军马步都虞候,后唐以后有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殿前司都虞候、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侍卫亲军步军都虞候等,权位仅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

【译文】

后晋高祖听说安重荣反叛,天福六年(941年)十二月壬辰(初七日),派遣禁军护圣等马步三十九指挥去攻打他。任命天平节度使杜重威为招讨使,安国节度使马全节为副使,原永清节度使王周为马步都虞候。

【原文】

戊戌,杜重威与安重荣遇于宗城西南,重荣为偃月陈,官军再击之,不动 [1] 。重威惧,欲退。指挥使宛丘王重胤曰:“兵家忌退 [2] 。镇之精兵尽在中军,请公分锐士击其左右翼,重胤为公以契丹直冲其中军,彼必狼狈 [3] 。”重威从之。镇人陈稍却,赵彦之卷旗策马来降 [4] 。彦之以银饰铠胄及鞍勒,官军杀而分之 [5] 。重荣闻彦之叛,大惧,退匿于辎重中 [6] 。官军从而乘之,镇人大溃,斩首万五千级 [7] 。重荣收余众走保宗城,官军进攻,夜分,拔之 [8] 。重荣以十余骑走还镇州,婴城自守 [9] 。会天寒,镇人战及冻死者二万余人。

【注文】

[1] 宗城: 古县名,时属贝州,在今河北威县东。 偃(yǎn)月陈(zhèn): 古代作战时部署的似半月形的一种军阵。陈,同“阵”。

[2] 指挥使: 古代武官名。唐始置,唐末五代时,藩镇皆置指挥使或都指挥使,为领兵将领之称号,大到统领整个禁军的都指挥使,小到统领一支小部队的指挥使、都指挥使。 宛(wǎn)丘: 古县名,时属陈州,今河南淮阳。 王重胤(yìn): 即王重裔(yì)(899—951年),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善骑射,初事后唐庄宗李存勖,掌管契丹直军。累迁至禁军指挥使。后晋天福(936—943年)中,以破安重荣功,迁护圣右厢都指挥使,领费州刺史。后汉初,仍典禁军,后迁深州刺史、亳(bó)州防御使等职。

[3] 契丹直: 五代后唐和后晋时期以契丹骑兵组成的禁军军号。后唐天成三年(928年),义武节度使王都在定州造反,明宗李嗣源派军讨伐。耶律德光两次派兵救援王都,被后唐军击败,俘获甚众。明宗挑选其中壮健者五千多人编为“契丹直”,作为禁军中的一支部队。后晋时继续保留了这支部队。 狼狈: 形容困顿和窘(jiǒng)迫的样子。

[4] 却: 后退。 策马: 用马鞭驱马,让马快跑。

[5] 饰: 装饰。 铠(kǎi)胄(zhòu): 铠甲与头盔。铠为古代打仗时穿的一种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用以保护身体;胄即头盔。 鞍勒: 鞍即马鞍;勒,带嚼子的笼头。

[6] 匿(nì): 隐藏、躲藏。 辎(zī)重(zhòng): 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营帐等军事装备的统称。

[7] 级: 即首级。古人称人头为“首”。秦及汉初,为褒奖军功,曾设立嘉奖制度,凡是斩下敌人一个人头,赐爵一级。一“首”一级,故将人头称为首级。后多用做作战所斩敌人之首的量词。

[8] 夜分: 夜半、半夜。

[9] 婴城自守: 环城固守。婴,绕、环绕。

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叛变示意图

【译文】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十二月戊戌(十三日),杜重威与安重荣在贝州宗城县西南相遇,安重荣布下偃月阵,官军两次进攻都不能破阵。杜重威心里害怕,打算撤退。指挥使、宛丘人王重胤说:“用兵之道忌讳阵前退兵。安重荣镇州的精兵都在中军,请您分派精锐兵士攻击他的左右两翼,重胤我为您率领契丹兵直接冲击他的中军,安重荣必定会狼狈不堪。”杜重威听从了王重胤的建议。镇州兵的阵列稍稍退却,赵彦之卷起旗子策马奔驰前来投降。赵彦之的铠甲头盔和马鞍马笼头都用银子装饰,官军将他杀掉而瓜分了他的这些银器。安重荣听说赵彦之叛降官军,大为恐惧,撤退藏匿在运送军需物资的队伍中,官军趁机进攻,镇州兵大败,被斩首一万五千级。安重荣收集残兵败将退保宗城,官军向宗城发起进攻,天将黑时,城被攻下。安重荣率领十多名骑兵逃回镇州,环城固守。正逢天气寒冷,镇州兵战死及冻死的有两万多人。

【原文】

契丹闻重荣反,乃听杨彦询还 [1]

【注文】

[1] 听: 任凭。

【译文】

契丹听说安重荣反叛,于是听任杨彦询归返后晋。

【原文】

七年春正月丁巳,镇州牙将自西郭水碾门导官军入城,杀守陴民二万人,执安重荣,斩之 [1] 。杜重威杀导者,自以为功。庚申,重荣首至邺都,帝命漆之,函送契丹 [2]

【注文】

[1] 七年: 即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 牙将: 古代武官名。唐五代藩镇节度使治所(会府)的军队称牙军(亦称衙军),军将称牙将。古代军营门前置牙旗,故营门亦称“牙门”。 郭: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有时也指外城。 陴(pí): 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俗称“城垛子”,也泛指城墙。

[2] 函: 匣(xiá)子、套子。

【译文】

后晋高祖天福七年(942年)春季正月丁巳(初二日),镇州牙将从城西水碾门引导官军入城,杀守城军民两万人,抓获安重荣,将他斩首。杜重威杀掉引导入城的牙将,把全部功劳据为己有。庚申(初五日),安重荣的头颅被送到邺都,后晋高祖命令将他的头颅涂上油漆,装入木盒子中送往契丹。

【原文】

夏四月,契丹以晋招纳吐谷浑,遣使来让。帝忧悒,不知为计,五月己亥,始有疾 [1] 。帝寝疾,一旦,冯道独对 [2] 。帝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又令宦者抱重睿置道怀中,其意盖欲道辅立之 [3]

【注文】

[1] 忧悒(yì): 忧虑、愁闷。

[2] 寝疾: 卧病。 一旦: 一天早晨。旦,天明、早晨。 冯道(882—954年): 字可道,沧州(一作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唐末曾任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的幕僚,后投靠河东李克用,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后,任翰林学士,逐渐显贵,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以及契丹,拜相二十余年,自号“长乐老”,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曾在后唐明宗时主持校订了《九经》文字,雕版印刷,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3] 重睿(ruì)(生卒年不详): 后晋高祖石敬瑭第七子,封许州节度使。契丹灭后晋后,随后晋出帝北迁,后不知所终。

【译文】

后晋高祖天福七年(942年)夏季四月,契丹因为后晋收容投降的吐谷浑部落,派遣使臣前来责备。后晋高祖非常忧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五月己亥(十六日),开始生病。后晋高祖卧病在床,一天早晨,将冯道召来单独对话。高祖命令小儿子重睿出来拜见冯道,又让宦官抱着石重睿放到冯道的怀中,意思是希望冯道辅立石重睿为帝。

【原文】

六月乙丑,帝殂 [1] 。道与天平节度使、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议 [2] ,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乃奏广晋尹齐王重贵为嗣 [3] 。是日,齐王即皇帝位。延广以为己功,始用事,禁都下人毋得偶语 [4]

【注文】

[1] 殂(cú): 死亡。

[2] 侍卫马步都虞候: 古代武官名,禁军高级将领。参见前“马步都虞候”条注。 景延广(892—947年): 字航川,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西)人。后梁、后唐时为军校。后晋时累迁至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敬瑭死后,辅立后晋出帝石重贵,专断朝政,反对向契丹称臣。契丹军南下,后晋朝廷命他指挥抗战,他却按兵不动。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契丹灭后晋,被囚解送北方。次年初,至陈桥(今河南封丘县城东南十三公里的陈桥镇)自杀。

[3] 长君: 年长的君主。 广晋尹: 古代官职名,为广晋府长官。广晋府即唐魏州(治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升为东京,都督府称兴唐府,置留守、府尹;三年(925年),改为邺都。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改为广晋府;三年(938年)十一月,复为邺都;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四月,依旧为邺都留守、广晋尹、天雄军节度使。唐制,府尹为从三品官职。 重贵: 即石重贵(914—964年),石敬瑭侄子,生于太原,其父石敬儒早死,石敬瑭养以为子,封齐王。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即帝位,是为后晋出帝,或称少帝、齐王,942年至946年在位。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并两度击败契丹兵的进攻。开运三年(946年),契丹第三次大举攻晋,入开封,他被契丹掳去,废为负义侯。后死于建州(治今辽宁朝阳西南)。 嗣(sì): 接续、继承。

[4] 都下: 都城之下,这里指开封城下。 毋(wú)得: 不得,不要。 偶语: 相对私语,说悄悄话。

【译文】

后晋高祖天福七年(942年)六月乙丑(十三日),后晋高祖(石敬瑭)去世。冯道与当时担任天平节度使兼禁军侍卫马步都虞候的景延广商议,认为国家正处于多难之际,应该拥立年龄大的人为君主,于是上奏皇太后,拥立广晋尹、齐王石重贵为继承人。当日,齐王(石重贵)即皇帝位。景延广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从此开始专权用事,禁止京城的人们相互议论。

【原文】

初,高祖疾亟,有旨召河东度使刘知远入辅政,齐王寝之,知远由是怨齐王 [1]

【注文】

[1] 疾亟(jí): 急病。亟,急、赶快。 寝: 息、止,引申为扣住不发。

【译文】

当初,后晋高祖病重时,曾经写下诏书召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入朝辅政,被齐王(石重贵)压下不发,刘知远于是怨恨齐王。

【原文】

秋七月癸卯,加景延广同平章事,兼侍卫马步都指挥使 [1]

【注文】

[1] 同平章事: 古代文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唐五代宰相别名。初用于唐太宗时,自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唐代宗大历(766—779年)以后,同平章事几乎成为宰相专称,五代亦如此。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藩镇节度使带此号者则称使相,只是一种荣誉地位的象征。

【译文】

后晋高祖天福七年(942年)秋季七月癸卯(二十一日),后晋出帝(石重贵)加封景延广为同平章事,兼侍卫马步都指挥使。

【原文】

冬十一月庚寅,葬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于显陵,庙号高祖 [1]

【注文】

[1]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这是石敬瑭的谥(shì)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一般而言,帝王后妃的谥号由礼部官员议定,再由皇帝颁赐;贵族、大臣、士大夫的谥号则由朝廷直接赐予。 显陵: 石敬瑭墓葬,位于今河南宜阳县城西北的石陵村西。 庙号: 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依其生前事迹追尊某祖、某帝、某宗的名号,如“高祖”“武帝”“太宗”等,称庙号。

【译文】

后晋高祖天福七年(942年)冬季十一月庚寅(初十日),安葬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于显陵,庙号为高祖。

【原文】

帝之初即位也,大臣议奉表称臣告哀于契丹,景延广请致书称孙而不称臣 [1] 。李崧曰:“屈身以为社稷,何耻之有?陛下如此,他日必躬擐甲胄与契丹战,于时悔无益矣 [2] 。”延广固争,冯道依违其间。帝卒从延广议 [3] 。契丹大怒,遣使来责让,且言:“何得不先承禀,遽即帝位 [4] ?”延广复以不逊语答之。

【注文】

[1] 奉表: 上表。奉,恭敬地用手捧着。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战国时期统称为“书”。至汉代,这类文字又被分成四类,即章、表、奏、议,为臣下向皇帝进呈的上行文章。唐令规定,大臣写给皇帝的文书一般称作“表”,其近臣所写的文书也称作“状”。

[2] 李崧(sōng)(?—948年): 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初事后唐,历任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等职。入后晋,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契丹辽大同元年(947年),契丹灭后晋,被胁迫北行。后归后汉,任太子太傅。后汉乾祐元年(948年),被诬以谋反而遭诛杀。 社稷(jì): 国家。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后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躬擐(huàn)甲胄: 亲自穿着铠甲戴着头盔。躬,亲自;擐,穿;甲,铠甲;胄,头盔。

[3] 固: 坚持。 卒: 副词,终于、最终。

[4] 禀(bǐng): 报告、汇报。 遽(jù): 立刻。

【译文】

后晋出帝(石重贵)初即帝位时,大臣讨论向契丹奉表称臣、通报本国国丧的事,景延广主张不用奏章,只写封书信给契丹,而且在信中称孙不称臣。李崧反对说:“屈身侍奉契丹,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可耻的?陛下如不肯这样做,日后必定得亲自披甲戴胄与契丹作战,到那时后悔也没有用了。”景延广据理力争,冯道则模棱两可。后晋出帝最终听从了景延广的意见。契丹大怒,派遣使者前来责问,并且质问说:“为什么不先禀告,自己就匆忙即帝位呢?”景延广再次以傲慢的语言回复契丹。

【原文】

契丹卢龙节度使赵延寿欲代晋帝中国,屡说契丹击晋,契丹主颇然之 [1]

【注文】

[1] 卢龙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为防御奚、契丹置幽州节度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节度使。治幽州(今北京西南)。领幽、蓟(jì)(治渔阳,今天津蓟州区)、妫(guī)(治怀戎,今河北怀来)、檀(tán)(治密云,今北京密云)、平(治卢龙,今河北卢龙)等州。安史之乱结束后,改为幽州节度使,因领卢龙军,又称卢龙节度使。五代沿袭。 赵延寿(?—948年): 常山(今河北正定)人。本姓刘,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养子,改姓赵。仕后唐,任宣徽使、枢密使等职,娶后唐明宗女兴平公主为妻。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奉命率兵讨伐石敬瑭,兵败后投靠契丹,任契丹幽州节度使,不久任枢密使,兼政事令。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随契丹兵南下灭后晋,被契丹任命为中京留守、大丞相。次年(947年)为契丹永康王耶律阮所囚,押送契丹而卒。 帝: 这里当动词用,即做皇帝。帝中国,即做中原的皇帝。

【译文】

契丹任命的卢龙节度使赵延寿想要代替后晋做中原的皇帝,多次劝说契丹进攻后晋,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同意他的意见。

【原文】

齐王天福八年 [1] 。帝闻契丹将入寇,二月己未,发邺都;乙丑,至东京 [2] 。然犹与契丹问遗相往来 [3] ,无虚月。

【注文】

[1] 齐王: 即后晋出帝(少帝)石重贵。石重贵曾被封为齐王,尽管此时已即帝位,但司马光一直称其为齐王。 天福八年: 即公元943年。天福为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年号,古代皇帝即位,一般在次年才改年号。

[2] 二月己未,发邺都;乙丑,至东京: 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于邺(yè)都(今河北大名东北)保昌殿高祖灵柩(jiù)前,以后一直在邺都,此时始还开封。东京即开封,亦称汴京。

[3] 问遗(wèi): 问讯和赠送礼物。

【译文】

后晋齐王天福八年(943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听说契丹将要入侵,二月己未(十一日),从邺都出发;乙丑(十七日),到达东京大梁。然而继续与契丹保持联络,双方互相通问和赠送礼物,没有一个月间断过。

【原文】

[九月]初 ,河阳牙将乔荣从赵延寿入契丹,契丹以为回图使,往来贩易于晋,置邸大梁 [1] 。及契丹与晋有隙,景延广说帝囚荣于狱,悉取邸中之货 [2] 。凡契丹之人贩易在晋境者,皆杀之,夺其货。大臣皆言契丹有大功于晋,不可负。戊子,释荣,慰赐而归之。荣辞延广,延广大言曰:“归语而主,先帝为北朝所立,故称臣奉表。今上乃中国所立,所以降志于北朝者,正以不敢忘先帝盟约故耳。为邻称孙,足矣,无称臣之理。北朝皇帝勿信赵延寿诳诱,轻侮中国 [3] 。中国士马,尔所目睹。翁怒则来战,孙有十万横磨剑,足以相待 [4] 。他日为孙所败,取笑天下,毋悔也。”荣自以亡失货财,恐归获罪,且欲为异时据验,乃曰:“公所言颇多,惧有遗忘,愿记之纸墨 [5] 。”延广命吏书其语以授之,荣具以白契丹主 [6] 。契丹主大怒,入寇之志始决。晋使如契丹者,皆絷之幽州,不得见 [7]

【注文】

[1] 河阳: 古代方镇名。即河阳节度使,又名怀卫节度使。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设置,治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西),较长期领有河阳三城和所属五县(后置孟州)及怀(治河内,今河南沁阳)、卫(治汲[jí]县,今河南卫辉)二州,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黄河故道以北、太行山以南、浚(xùn)县以西及黄河南岸孟津、荥(xíng)阳县的汜(sì)水、广武两镇等地。五代沿袭。 回图使: 古代官名,五代时契丹设置的掌管与中原地区贸易的官员。 邸(dǐ): 即邸店,亦称邸舍,古代供客商居住、堆货和交易的店栈。唐五代时期,地方藩镇多在京城设有此种邸店。

[2] 隙(xì): 缝隙、隔阂。 悉: 副词,都、全。

[3] 诳(kuáng)诱: 欺骗引诱。诳,欺骗、迷惑;诱,引诱、诱惑。

[4] 翁: 老人,此处指契丹主耶律德光。 横磨剑: 比喻精锐善战的士卒。

[5] 据验: 依据、验证。

[6] 白: 下级对上级禀告、陈述。

[7] 如: 前往,到……去。 絷(zhí): 用绳索拴住马足,引申为拘禁、束缚。

【译文】

后晋齐王天福八年(943年)九月。当初,河阳牙将乔荣跟随赵延寿进入契丹,契丹任命他为回图使,在契丹与后晋之间往返贸易,并在后晋的都城大梁设置了邸店。当契丹与后晋产生隔阂后,景延广说服后晋出帝(石重贵)把乔荣关进监牢,没收了他邸店中储存的全部货物。凡是在后晋境内贩卖贸易的契丹商人,都杀掉,夺取了他们的货物。大臣纷纷上言说契丹对后晋有大功,不可辜负。戊子(十三日),这才释放了乔荣,并予以慰问赏赐,让他返回契丹。乔荣向景延广辞行,景延广大话连篇地说:“回去告诉你的主子,我们先皇帝是你们契丹国所立,因此向你们奉表称臣。而当今皇上是我们中国所立,之所以向你们北朝降低身份,是因为我们不敢忘记先帝与你们缔结盟约的缘故。作为邻邦而称孙,已经足够了,没有再向你们称臣的道理。你们北朝皇帝不要听信赵延寿的欺骗引诱,轻视侮辱中原国家。中原国家的将士战马,是你亲眼所见的。老头子如果发怒,就来交战,孙儿自有十万精锐军队,足够对付你们。以后如果为孙儿打败,被天下人笑话,不要后悔。”乔荣因为自己丧失了全部财产,担心回到契丹后被治罪,并且想为日后留下证据,就说:“您所说的内容太多,我恐怕会忘记,希望把您的话用纸笔记录下来。”景延广便命令小吏将自己所说的话记下来交给乔荣,乔荣将这一切连同证据全部报告给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契丹国主大怒,进犯中原的决心开始确定下来。后晋使臣到达契丹,都被扣留在幽州,不能见到契丹国主。

【原文】

桑维翰屡请逊辞以谢契丹,每为延广所沮 [1] 。帝以延广为有定策功,故宠冠群臣,又总宿卫兵,故大臣莫能与之争 [2] 。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知延广必致寇,而畏其方用事,不敢言,但益募兵,奏置兴捷、武节等十余军以备契丹。

【注文】

[1] 沮(jǔ): 阻止。

[2] 定策: 拥立皇帝。策,竹简。把拥立皇帝的事写在竹简上,告于宗庙,称定策。 冠: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 宿(sù)卫兵: 宫禁中的警卫部队。

【译文】

桑维翰多次请求用谦逊的语言向契丹道歉,但都被景延广所阻止。后晋出帝(石重贵)因为景延广有拥立他登上皇帝宝座的功绩,所以对他的恩宠超过其他所有官员。景延广又总管着宫廷宿卫兵的军权,于是朝中大臣没有人敢和他抗争。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知道景延广必然会招致契丹的入侵,但也害怕景延广正在专权用事,不敢直言,只是进一步招兵买马,奏请朝廷设置兴捷、武节等十多支军队,以防备契丹。

【原文】

杨光远之叛也 ,密告契丹以晋主负德违盟,境内大饥,公私困竭,乘此际攻之,一举可取 [1] 。赵延寿亦劝之。契丹主乃集山后及卢龙兵合五万人,使延寿将之,委延寿经略中国,曰:“若得之,当立汝为帝 [2] 。”又常指延寿谓晋人曰:“此汝主也。”延寿信之,由是为契丹尽力画取中国之策 [3] 。朝廷颇闻其谋,丙辰,遣使城南乐及德清军,征近道兵以备之 [4]

【注文】

[1] 杨光远(?—944年): 字德明,小字阿檀,沙陀部人。初为晋王李存勖(xù)的骑将,后唐建立后,任幽州马步军都指挥使。石敬瑭叛后唐,他随张敬达前往镇压,被契丹援军围困在晋安寨(今山西太原南),坚持数月,后粮尽援绝,遂杀张敬达投降。后晋时,历任宣武节度使、平卢节度使等职,封东平王。在任期间,穷奢极欲,重赋暴敛,并秘密招引契丹。后晋朝廷派泰宁节度使李守贞围困青州,他被其子承勋所囚,送降被杀。 负德违盟: 辜负恩德,违背盟约。

[2] 山后: 卢龙镇以妫(guī)(治怀戎,今河北怀来)、檀(tán)(治密云,今北京密云)、新(在今河北涿鹿至怀安一带)、武(治文德,今河北宣化)四州为“山后”,因位于燕山山脉北部而名。 经略: 筹划治理。

[3] 画: 同“划”,谋划、策划。

[4] 城: 此处当动词,意思是修筑、筑城。 南乐: 古地名,今河南南乐县。 德清军: 本为驻军机构,后演化为行政区划单位,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清丰、范县及山东莘(shēn)县部分地区。

【译文】

后晋齐王天福八年(943年)十二月。杨光远叛变之时,秘密向契丹报告说,后晋皇帝辜负恩德,违背盟约,境内饥荒严重,官府和老百姓都陷入困境,如果乘此时进攻,一举可以夺取。赵延寿也劝契丹攻取后晋。于是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招集幽州山后及卢龙镇的军队共计五万人,让赵延寿统领,委派他经略中原,说:“如果能夺得中原,定当立你为皇帝。”又常常指着赵延寿对流亡到契丹管辖境内的后晋人说:“这是你们的主子。”赵延寿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尽力为契丹谋划攻取中原的计策。赵延寿的计谋多被后晋朝廷所探听到,丙辰(十二日),后晋朝廷派遣军使修筑南乐城和德清军,征调附近各道的兵力进行防备。

【原文】

开运元年春正月乙亥,边藩驰告契丹前锋将赵延寿、赵延照将兵五万入寇,逼贝州 [1] 。延照,思温之子也 [2] 。先是,朝廷以贝州水陆要冲,多聚刍粟,为大军数年之储,以备契丹 [3] 。军校邵珂性凶悖,永清节度使王令温黜之 [4] 。珂怨望,密遣人亡入契丹,言“贝州粟多而兵弱,易取也”。会令温入朝,执政以前复州防御使吴峦权知州事 [5] 。峦既至,推诚抚士。会契丹入寇,峦书生,无爪牙,珂自请愿效死,峦使将兵守南门,峦自守东门 [6] 。契丹主自攻贝州,峦悉力拒之,烧其攻具殆尽 [7] 。己卯,契丹复攻城,珂引契丹自南门入,峦赴井死,契丹遂陷贝州,所杀且万人。

【注文】

[1] 开运: 后晋出帝石重贵在位时使用的年号,即从公元944年至946年。 赵延照: 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卢龙节度使赵思温之子。曾任契丹贝州留后。 逼: 靠近。 贝州: 古州名。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分相州置,隋大业初废。唐复置,治清河(今河北清河),领有清阳、清河、武城、宗城、临清、经城、漳南、历亭、夏津等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威县、故城、临西及山东临清、武城、夏津等地。五代沿袭。

[2] 思温(?—939年): 即赵思温,字文美,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初为卢龙节度使刘仁恭部下,后任后唐平州刺史兼平、营、蓟三州都指挥使。辽神册二年(917年)耶律阿保机进攻卢龙时降辽。历任辽保静军节度使、南京留守、卢龙军节度使、临海军节度使等职,为契丹在中原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3] 先是: 在此之前。是,指示代词,这。 刍(chú)粟(sù): 饲草粮食。刍,牲口吃的草;粟,粟米。

[4] 王令温(895—956年): 字顺之,瀛州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少以武勇著称,事后唐。从李嗣源与契丹战于上谷,力战击退敌兵,救出李嗣源,以功升任神武彰圣都校。后晋时从杜重威讨安重荣,以功历洺州团练使、永清军节度使等职。后汉时,任安州节度使。后周初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后周世宗即位,迁镇安军节度使。 黜(chù): 罢免、贬退。

[5] 复州: 古州名。唐武德五年(622年)改隋沔(miǎn)阳郡设,初治沔阳(今湖北仙桃西南),后迁治所于竟陵(五代后晋改景陵,今湖北天门东北),领沔阳、竟陵、监利三县,辖境约当今湖北仙桃、天门、监利、洪湖等县市地。五代沿袭。 防御使: 古代官职名。唐武则天时始设于夏州,安史之乱时分设于中原军事要地,掌本区军事防务,以刺史兼任,常与团练使互兼。安史之乱后,在不设节度使和观察使处,往往设都防御使以领军事,地位低于节度使、观察使。五代沿袭。 吴峦(luán)(?—944年): 字宝川,郓(yùn)州卢县(今山东茌[chí]平西南)人。少好学,后唐时为大同军(即云州)节度使判官。石敬瑭召契丹军过云州时,节度使沙彦珣(xún)被虏,军士推峦主州事。石敬瑭割云州与契丹,他率将卒拒守,契丹围攻半年不下,由是知名。后晋出帝时,出镇贝州(治清河,今河北清河)。契丹军南下,四面围攻州城。牙将邵珂(kē)引契丹兵入城,吴峦投井而死。 权知州事: 临时行使州刺史的职务。权,权且、暂且;知,主持。

[6] 爪(zhǎo)牙: 本意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代则用之比喻得力帮手,现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党羽,帮凶,是贬义词。

[7] 悉力: 全力。 殆(dài): 几乎,将近。

【译文】

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春季正月乙亥(初二日),后晋边境藩镇紧急奏报,说契丹前锋将赵延寿、赵延照率领五万军队入侵,逼近贝州。赵延照是赵思温的儿子。在此之前,后晋朝廷因贝州是水陆要道,就在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粮食和草料,作为大军数年的储备,以防备契丹。贝州军校邵珂,性情凶狠,蛮不讲理,被永清节度使王令温免职。邵珂心怀怨恨,就秘密派人逃到契丹,说“贝州粮多而兵弱,很容易攻取”。适逢王令温入朝,执政大臣任命原复州防御使吴峦代理贝州事务。吴峦到达贝州后,对军士推心置腹,诚恳相待。正赶上契丹入侵,吴峦是个书生,没有可靠的心腹军将,邵珂便自告奋勇,请求希望为国家效死。吴峦派他率兵守护南门,吴峦自己守卫东门。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亲自率兵攻打贝州,吴峦全力进行抵抗,将契丹兵攻城的器具几乎烧尽。己卯(初六日),契丹兵再次攻城,邵珂引导契丹兵从南门入城,吴峦投井而死,契丹于是攻陷贝州城,杀死军民将近一万人。

【原文】

庚辰,以归德节度使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以河阳节度使符彦卿为马军左厢排陈使,以右神武统军皇甫遇为马军右厢排陈使,以陕府节度使王周为步军左厢排陈使,以左羽林将军潘环为步军右厢排陈使 [1]

【注文】

[1] 归德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后梁宣武军额为归德军,治宋州(治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区),领宋、亳(bó)(治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颍(治汝阴,今安徽阜阳)、单(shàn)(治单父,今山东单县)四州。辖境约当今山东单县、曹县以南,河南睢(suī)县至安徽临泉以东,阜南、颍上以北,蒙城至砀(dàng)山以西的鲁、豫、皖地区。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割单州隶曹州彰信军节度,颍州隶陈州镇安军节度。 高行周(885—952年): 字尚质,幽州(治蓟县,今北京西南)人。出身军将世家。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朝。历任振武、彰武、昭义等军节度使和西京留守、归德军节度使、邺都留守等职,进封齐王。勇而知义,功高不矜,为人敬重,谥(shì)号“武懿”。 北面行营都部署: 北面行营总指挥。 行营: 指古代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也指专设的机构。 都部署: 古代武官名,即总指挥。五代时有马步军都部署、马军都部署、步军都部署、大内都部署、山陵都部署等多种名称。胡三省云:“部署之官始见于《通鉴》,本在招讨使之下,其后有都部署,遂为专任主帅之任。” 符彦卿(898—975年): 字冠侯,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出身武将世家,其父符存审为后唐太祖李克用养子。符彦卿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王朝,历任吉州刺史,同州、凤翔节度使,大名尹、天雄军节度使等职,进封魏王。其女儿分别为周世宗、宋太宗皇后。 左厢: 厢为军队编制。五代时禁军、出征军等军队中,或分设左、右厢,厢下设军。 右神武统军: 古代武官名。唐朝以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为北衙六军,分掌禁兵宿卫,有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唐兴元元年(784年),又设置统军各一人,从二品。五代沿袭。 陕府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即唐保义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名镇国军;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旧名。长期领陕(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虢(guó)(治弘农,今河南灵宝)二州,辖境约当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灵宝、卢氏等地。 左羽林将军: 古代武官名。唐朝以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为北衙六军,分掌禁兵宿卫,有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五代沿袭。 潘环(?—946年): 字楚奇,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梁时官至左雄威指挥使;后唐以后时历任棣(dì)、易、庆等州刺史、金州节度使、左神武统军、澶州节度使等职。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契丹灭后晋时,被契丹将高牟(móu)翰杀于洛阳。

【译文】

后晋齐王开运元年(944年)正月庚辰(初七日),后晋朝廷任命归德节度使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总指挥),河阳节度使符彦卿为马军左厢排陈使,右神武统军皇甫(fǔ)遇为马军右厢排陈使,陕府节度使王周为步军左厢排陈使,左羽林将军潘环为步军右厢排陈使。

【原文】

太原奏契丹入雁门关。恒、邢、沧皆奏契丹入寇 [1]

【注文】

[1] 恒: 即恒州,亦即镇州,古州名,参见前“镇”条注。 邢: 即邢州,古州名。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隋襄国郡设,治龙冈(今河北邢台),领龙冈、尧山、巨鹿、南和、任县、平乡、沙河、内丘等县。辖境约当今河北巨鹿、广宗以西,泜(zhī)河以南,沙河以北地区。五代沿袭。 沧: 即沧州,古州名。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隋渤海郡设,治清池(今河北沧州),领清池、盐山、南皮、长芦、乐(lào)陵、饶安、无棣、临津、鲁城、弓高、胡苏、景城等县。辖境约当今河北海河以南,天津静海和河北青县、泊头以东,东光及山东宁津、乐陵、无棣以北地区。五代沿袭。

【译文】

太原奏报说契丹进入雁门关。恒州、邢州、沧州也都奏报说契丹入侵。

【原文】

成德节度使杜威遣幕僚曹光裔往说杨光远,光远遣光裔入奏,朝廷遣使与光裔(往)复[往]慰谕之 [1] 。事见《范杨之叛》。

【注文】

[1] 慰谕(yù): 抚慰劝谕。谕,使明白。

【译文】

成德节度使杜威派遣幕僚曹光裔去说服杨光远,杨光远派遣曹光裔入朝廷上奏,后晋朝廷派遣使臣与曹光裔一道再次去安抚告谕杨光远。(事见《范杨之叛》)

【原文】

帝遣使持书遗契丹,契丹已屯邺都,不得通而返。壬午,以侍卫马步都指挥使景延广为御营使,前静难节度使李周为东京留守 [1] 。是日,高行周以前军先发。时用兵方略号令皆出延广,宰相以下皆无所预。延广乘势使气,陵侮诸将,虽天子亦不能制 [2]

【注文】

[1] 侍卫马步都指挥使: 古代官职名,禁军高级将领,详见前“侍卫马步都指挥使”条注。 御营使: 即皇帝行营长官。唐天祐元年(904年)置。 静难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即邠(bīn)宁节度使,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设,唐光启元年(885年)号静难军节度,治邠州(治新平,今陕西彬县),领邠、宁(治定安,今甘肃宁县)、庆(治安化,今甘肃庆城)等州,辖境约当今甘肃环县、陕西长武以东,陕西吴旗、甘肃华池和正宁以西,以及陕西永寿以北地区。五代沿袭。 李周(约872—945年): 本名敬周,后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去“敬”字。字通理,邢州内丘(今河北内丘)人,唐代名将李抱真之后,事后唐、后晋,历任相州、蔡州刺史,邠、徐、安、雍、汴等镇节度使,东京留守、开封尹等职。 东京留守: 即开封府留守。

[2] 乘势使气: 倚仗权势逞性子。

【译文】

后晋出帝派遣使者带书信给契丹,但契丹军队已经进驻邺都,使者不得通过而返回。后晋开运元年(944年)正月壬午(初九日),后晋朝廷任命侍卫马步都指挥使景延广为御营使,原静难节度使李周为东京留守。这一天,高行周率领前军先行出发。当时用兵过程中的调兵遣将、发号施令,都由景延广一人说了算,包括宰相在内的所有官员都不能参与意见。景延广凭借着权势任性使气,欺凌侮辱众将领,甚至就连天子(石重贵)也控制不了他。

【原文】

乙酉,帝发东京。丁亥,滑州奏契丹至黎阳 [1] 。戊子,帝至澶州 [2]

【注文】

[1] 滑州: 古州名。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隋东郡设,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领白马、卫南、韦城、匡城、胙(zuò)城、酸枣、灵昌等县,辖境约当今河南滑县、长垣(yuán)、延津等县地。五代沿袭。 黎阳: 古县名,治今河南浚(xùn)县东北。

[2] 澶(chán)州: 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顿丘(今河南清丰县西南),领顿丘、澶水、观城等县,辖境约当今河南清丰、范县及山东莘(shēn)县部分地区。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年),州及顿丘县俱移治德胜北城(今河南濮阳市区西南)。

【译文】

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正月乙酉(十二日),后晋出帝从东京出发。丁亥(十四日),滑州奏报说契丹军到达了黎阳。戊子(十五日),后晋出帝抵达澶州。

契丹一攻后晋时于邺都集结示意图

【原文】

契丹主屯元城,赵延寿屯南乐,以延寿为魏博节度使,封魏王 [1]

【注文】

[1] 元城: 古县名,历代屡有废置。唐武后圣历二年(699年)复置,治今河北大名东北,与贵乡县同为魏州州治。五代后唐时改为兴唐县,后晋时恢复旧名。 魏博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为唐河朔三镇之一。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置,治魏州(治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辖境屡变,久领魏、博(治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贝(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卫(治汲县,今河南卫辉)、澶(治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相(治安阳,今河南安阳南)六州,约东至今山东武城、茌(chí)平,西达河南林州、辉县,北至河北磁县、馆陶、故城,南抵河南新乡、濮阳和山东范县、聊城一带地区。自创立后,长期为田承嗣、何进滔、罗弘信等世袭割据。唐天祐元年(904年)号天雄军。

【译文】

契丹国主(耶律德光)驻扎在元城,赵延寿屯守南乐,契丹任命赵延寿为魏博节度使,封魏王。

【原文】

契丹寇太原,刘知远与白承福合兵二万击之。甲午,以知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杜威为副使,马全节为都虞候。丙申,遣右武卫上将军张彦泽等将兵拒契丹于黎阳 [1]

【注文】

[1] 右武卫上将军: 古代武官名。隋开皇时设置右武卫府,为十二卫之一,禁卫军指挥机构。唐龙朔二年(662年)改为武卫,掌宫禁宿卫,分左右,各设上将军一人,从二品,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五代沿袭。 张彦泽(?—947年): 突厥人,世居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历事后唐、后晋,历任左龙武军大将军、右武卫上将军、右神武统军、彰国军节度使、镇国军节度使等。屡与契丹战,后投降契丹,祸乱中原,残杀无辜,为人所不齿。后因故被契丹主耶律德光所杀,市民争割其肉,破脑取髓而食。

【译文】

契丹侵犯太原,刘知远会同白承福,集结大军两万人反击。后晋开运元年(944年)正月甲午(二十一日),后晋朝廷任命刘知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杜威为副使,马全节为都虞候。丙申(二十三日),派遣右武卫上将军张彦泽等率军在黎阳抵御契丹兵。

【原文】

帝复遣译者孟守忠致书于契丹,求修旧好。契丹主复书曰:“已成之势,不可改也。”

【译文】

后晋出帝再次派遣翻译孟守忠给契丹送信,要求恢复往日的友好关系。契丹国主在回信中说:“已经形成的局势,是不能更改的了。”

【原文】

辛丑,太原奏破契丹伟王于秀容,斩首三千级 [1] 。契丹自鸦鸣谷遁去 [2]

【注文】

[1] 契丹伟王: 可能是指耶律李胡次子耶律宛,据《辽史》,其封爵为卫王。而从下文“胡法,优礼大臣则赐之,如汉赐几仗之比,惟伟王以叔父之尊得之”的记载看,也有可能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兄弟,太宗耶律德光的叔父,具体事迹不详。 秀容: 古代县名,治今山西忻州。

[2] 鸦鸣谷: 古地名。在今山西寿阳县东南,是与平定县连通的重要管道,谷径幽邃,据说曾有人在谷中迷路,见鸦飞鸣得路,因名。

【译文】

后晋齐王开运元年(944年)正月辛丑(二十八日),太原奏报说在秀容击败了契丹伟王的军队,斩首三千人。契丹人从鸦鸣谷逃走。

【原文】

天平节度副使、知郓州颜衎遣观察判官窦仪奏:“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契丹,又与杨光远通使往还,引契丹自马家口济河,擒左武卫将军蔡行遇 [1] 。”仪谓景延广曰:“虏若济河与光远合,则河南危矣。”延广然之。仪,蓟州人也 [2]

【注文】

[1] 郓(yùn)州: 州名。唐武德年间改隋东平郡设,初治郓城(今山东郓城东),后移治须昌(今山东东平西北),领郓城、寿张、钜野、须昌、宿城等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梁山、东平、郓城、巨野、嘉祥等地。五代沿袭。 颜衎(kān)(889—962年): 字祖德,兖州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后梁龙德(921—923年)中擢第。后唐明宗时拜太常博士。入后晋后历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 观察: 即观察使,古代官职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由节度使兼领,掌巡查官吏善恶,兼理民事,成为道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不设节度使的道,即以观察使为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判官: 古代官职名。隋初置,唐遍置,设于采访、节度、观察、招讨、经略、防御、团练、营田、监军等使以及州县幕府,亦设于王府。为幕府主要佐官,掌理本府日常事务。五代时开始领州郡事务,成为州府职事官员。 窦仪(914—966年): 字可象,蓟(jì)州渔阳(今天津蓟州区)人。后晋进士,历后晋、后汉、后周,官至端明殿学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学识渊博,宋初曾奉命主撰《建隆重定刑统》(即《宋刑统》)三十卷、《建隆编敕》四卷,与弟严、侃(kǎn)、称、僖(xī)时称“窦氏五龙”。 博州: 古州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治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领聊城、博平、武水、清平、高唐、堂邑等县,辖境约当今山东聊城、高唐、茌(chí)平等地。唐、五代沿袭。 周儒(生卒年不详): 时为后晋博州刺史。 马家口: 古地名。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亦名清口戍,其西南为邹家口,又西即东阿(ē)县之杨刘镇,今堵塞。 左武卫将军: 古代武官名,参见前“右武卫上将军”条注。

[2] 蓟州: 古州名。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置,领渔阳、三河、玉田等县,州治渔阳(今天津蓟州区),辖境约相当于今天津蓟州区、河北三河、玉田、遵化等市、县及唐山市丰润区。五代沿袭。

【译文】

天平节度副使、代理郓州刺史颜衎派遣观察判官窦仪到京城上奏说:“博州刺史周儒献出城池向契丹投降,又与杨光远互派使者往来,引导契丹军从马家口渡过黄河,俘虏了左武卫将军蔡行遇。”窦仪对景延广说:“如果契丹军渡过黄河与杨光远会合,那黄河以南地区就十分危险了。”景延广同意窦仪的看法。窦仪是蓟州人。

【原文】

二月甲辰朔,命前保义节度使石赟守麻家口,前威胜节度使何重建守杨刘镇,护圣都指挥使白再荣守马家口,西京留守安彦威守河阳 [1] 。未几,周儒引契丹将麻荅自马家口济河,营于东岸,攻郓州北津以应杨光远 [2] 。麻荅,契丹主之从弟也 [3]

【注文】

[1] 朔: 阴历的每月初一。 保义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始置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初称陕虢(guó)节度使,治陕州(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辖境屡变,久领陕、虢(治弘农,今河南灵宝)二州,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三门峡、陕县、灵宝、卢氏等地。其后屡经废置。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号保义军。后梁太祖时改为镇国军,后唐复名保义军。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保义为保平,故《通鉴》有时亦称作保平节度使。 石赟(yūn): 即石敬赟(约897—946年),字德和,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堂弟。原为乡间无赖,石敬瑭称帝后,任为太原牙将,升保义节度使等职。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出任威胜军节度使。在任以贪婪残暴著称。张彦泽攻汴京时,他连夜逃走,堕入沙壕而死。 麻家口: 古地名,又名麻家渡,在今河南范县西南濮城西北。 威胜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设置宣化军节度使,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改为威胜军。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又改名武胜军,初领邓、泌、隋、复、郢(yǐng)等州,节度使治所邓州(治穰[ráng]县,今河南邓州),辖境约当今河南南阳、泌阳;湖北随县、京山、沔(miǎn)阳一带地区。 何重建: 即何建(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时回鹘(hú)人,少隶于后晋高祖石敬瑭帐下,石敬瑭即位后,任禁军将领,后历任曹州刺史,泾(jīng)、邓、贝、澶、孟等镇节度使。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契丹入汴,他以秦州归后蜀,任秦州节度使、阆州保宁军节度使等职,后卒于蜀。 杨刘镇: 古地名。在今山东东阿县北六十里,旧有城临河津,今城迹不可考。 白再荣(?—950年): 五代时蕃部人。少为军卒,渐迁至护圣左厢指挥使。后晋末,从契丹北去,至真定(今河北正定),与诸将逐契丹守将麻荅,被推为留后,恃势勒索在真定的后晋朝臣财物,被称为“白麻荅”。后汉时,累迁至义成军节度使,所到之处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后被郭威军士所杀。 西京留守: 古代官职名,即洛阳留守。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各朝以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安彦威(生卒年不详): 字国俊,代州崞(guō)县(今山西原平)人。少以军卒隶后唐明宗李嗣源麾下,明宗立,任护圣指挥使,遥领镇州节度使。后晋高祖石敬瑭即位,拜为北京留守,后移镇宋州。时黄河在滑州决口,彦威集丁夫塞之,又出私钱募民治堤。后迁西京留守,遇饥荒,开仓廪赈饥民,民免于流散。后晋出帝时,授北面行营副都统,出家财助军,人称其忠。

[2] 未几: 不久。 麻荅: 即耶律拔里得(生卒年不详)。出身于契丹贵族,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堂弟。自幼被其伯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抚养于宫中。在辽太宗末年,依靠家族的军政势力和私人武装,成为辽朝中的实权人物。

[3] 从弟: 即堂弟。

【译文】

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二月甲辰朔(初一日),后晋出帝命令原保义节度使石赟防守麻家口,原威胜节度使何重建防守杨刘镇,护圣都指挥使白再荣防守马家口,西京(洛阳)留守安彦威防守河阳。不久,周儒引导契丹大将耶律麻荅从马家口渡过黄河,在黄河东岸安营扎寨,进攻郓州北边的黄河渡口以接应杨光远。耶律麻荅是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的堂弟。

【原文】

乙巳,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李守贞、神武统军皇甫遇、陈州防御使梁汉璋、怀州刺史薛怀让将兵万人,缘河水陆俱进 [1] 。守贞,河阳;汉璋,应州 [2] ;怀让,太原人也。

【注文】

[1]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古代武官名,禁军骑兵中的最高统帅。参见前“侍卫马步都指挥使”条注。 义成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唐宣义节度使设,领滑(治白马,今河南滑县)、濮(治鄄[juàn]城,今山东鄄城)二州,后晋时加领河堤使,后割濮州隶镇宁军节度使,而以卫州(治汲县,今河南卫辉)来属。节度使治所滑州。辖境约当今河南延津至山东鄄城一带。 李守贞(?—949年):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初为本郡牙将,后晋高祖石敬瑭时任宣徽使。后晋出帝石重贵时,因平杨光远叛乱功拜同平章事,后任兵马都监。与杜重威出征契丹,大败,随杜重威降契丹。后又投靠后汉。后汉隐帝时,据河中(今山西永济)反汉,称秦王,被郭威讨平,他兵败自焚而死。 陈州: 古州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隋淮阳郡设,治宛丘(今河南淮阳),领宛丘、箕(jī)城、扶乐、太康、新平等县,辖境约当今河南太康、西华、项城、商水、淮阳、沈丘等县地。五代沿袭。 梁汉璋(?—943年): 字国宝,应州(治今山西应县)人。少事后唐明宗,历突骑、奉德等军指挥使。后晋时,历任护圣都指挥使、陈州和郑州防御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永清军节度使等职。熟于戎马,累有军功,但好聚敛,无善政可纪。后戍冀州,与契丹骑军相遇,苦战数日,中流矢而亡。 怀州: 古州名。唐武德二年(619年)设,初治柏崖城(今河南济源西),后徙治河内(今河南沁阳),领河内、武德、武陟(zhì)、修武、获嘉等县,辖境约当今河南焦作、沁阳、武陟、修武、博爱、获嘉等地。五代沿袭。 薛怀让(892—960年): 先世为西北少数民族,后移居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薛怀让自后唐庄宗李存勗(xù)时开始从军打仗,抗击契丹入侵,屡立战功。自五代至宋初,历任绛、申、沂、辽、权、密、怀等州刺史,任上横征暴敛,以贪婪无度而留恶名于史。

[2] 应州: 古州名。唐朝末年设置,治金城(今山西应县),领金城、浑源二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西应县、浑源之地。

【译文】

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二月乙巳(初二日),后晋朝廷派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兼义成军节度使李守贞、神武军统军皇甫遇、陈州防御使梁汉璋、怀州刺史薛怀让率领军队一万人,沿着黄河水陆并进。李守贞是河阳人;梁汉璋是应州人;薛怀让是太原人。

契丹一攻后晋时双方隔黄河对峙示意图

【原文】

丙午,契丹围高行周、符彦卿及先锋指挥使石公霸于戚城 [1] 。先是,景延广令诸将分地而守,无得相救。行周等告急,延广徐白帝,帝自将救之,契丹解去,三将泣诉救兵之缓,几不免 [2]

【注文】

[1] 先锋指挥使: 先锋军为古代军号,指挥使即其将领。 石公霸: 五代时人,籍贯及生卒年不详。后晋时曾任卫州刺史,后周太祖广顺年间任陇州防御使。 戚城: 古地名,又称“孔悝(kuī)城”,春秋时卫国城邑,在今河南濮阳北戚城故址。

[2] 徐: 缓慢、慢慢地。 解: 除去、停止,这里是解除包围之意。

【译文】

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二月丙午(初三日),契丹军队在戚城包围了后晋将领高行周、符彦卿以及先锋指挥使石公霸。在此之前,景延广命令他们分别驻扎在各地守卫,不准互相救援。高行周等向朝廷告急,却被景延广拖延了一段时间后才上奏给后晋出帝,出帝亲自率军前去救援,契丹撤围离去。三位将领哭泣着向出帝诉说救兵来得太慢,几乎使他们不免于难。

【原文】

戊申,李守贞等至马家口。契丹遣步卒万人筑垒,散骑兵于其外,余兵数万屯河西,船数千艘渡兵,未已,晋兵薄之,契丹骑兵退走,晋兵进攻其垒,拔之 [1] 。契丹大败,乘马赴河溺死者数千人,俘斩亦数千人。河西之兵恸哭而去,由是不敢复东 [2]

【注文】

[1] 垒: 防护军营的城墙或建筑物。 薄(bó): 迫近。

[2] 溺(nì): 淹没。 恸(tòng)哭: 痛哭、大哭。恸,极度悲哀。

【译文】

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二月戊申(初五日),李守贞等人到达马家口。契丹派遣步兵一万人修筑堡垒,一些骑兵散处在周边进行守护,其余数万大军驻扎在黄河西岸,由数千艘船只运送渡河,没渡完,后晋军队迫近修筑堡垒的契丹步兵,契丹骑兵退走,后晋军进攻他们修筑的堡垒,攻下。契丹兵大败,骑着马过河被淹死的有几千人,俘虏和被杀的也有千人。黄河西岸的契丹军人痛哭着离去,从此再也不敢向东而来。

【原文】

辛亥,定难节度使李彝殷奏将兵四万自麟州济河,侵契丹之境 [1] 。壬子,以彝殷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

【注文】

[1] 定难节度使: 古代方镇名。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改夏州节度使置,治夏州(治今陕西靖边白城子),长期领有夏、银(治儒林,今陕西横山东)、绥(治上县,今陕西绥德)、宥(yòu)(治延恩,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等州,辖境约当今陕西白于山以北,内蒙古杭锦旗以南及乌海市、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一带地区。五代沿袭。 李彝(yí)殷(?—967年): 党项族首领。后唐清泰二年(935年)任定难军节度使。后晋时历加官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后晋出帝时加检校太师。后汉时又兼侍中。李守贞在河中叛乱,李彝殷曾为之出师。后周时,加官至守太傅兼中书令,封西平王。入宋,又加官守太尉,为避宋宣祖赵弘殷讳,改名李彝兴。卒后追封夏王。 麟州: 古州名。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设,后废,唐天宝元年(742年)复置,治新秦(今陕西神木北),领新秦、连谷、银城等县,辖境约相当于今神木一带地。五代沿袭。

【译文】

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二月辛亥(初八日),定难节度使李彝殷奏报说率领军队四万人从麟州渡过黄河,侵入契丹境内。壬子(初九日),后晋朝廷任命李彝殷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

【原文】

初,契丹主得贝州、博州,皆抚尉其人,或拜官赐服章 [1] 。及败于戚城及马家口,忿恚,所得民皆杀之,得军士燔炙之 [2] 。由是晋人愤怒,戮力争奋 [3]

【注文】

[1] 服章: 衣服和印章。

[2] 忿(fèn)恚(huì): 愤怒、怨恨。 燔(fán)炙(zhì): 焚烧。

[3] 戮(lù)力争奋: 戮力,并力、合力;争奋,争夺、奋斗。

【译文】

当初,契丹国主占领贝州、博州时,对这两州的百姓招抚安慰,有的人还被授予官职爵位,发给官服印章。但当他在戚城和马家口败退后,恼羞成怒,把所掳掠来的后晋百姓都杀死,俘虏的后晋军士都烧死。于是激起后晋人民的愤怒,他们团结起来,奋力反抗。

【原文】

杨光远将青州兵欲西会契丹,戊午,诏石赟分兵屯郓州以备之 [1]

【注文】

[1] 青州: 古州名。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临菑(zī)(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后移治益都(今山东青州)。唐时领有益都、临淄、博昌、寿光、千乘、临朐(qú)、北海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临朐、青州、广饶、博兴、寿光、昌乐、昌邑等地。五代沿袭。

【译文】

杨光远率领青州兵西上,打算与契丹兵会合,后晋开运元年(944年)二月戊午(十五日),后晋出帝下诏令石赟(yūn)分出兵力屯守郓州进行防备。

【原文】

诏刘知远将部兵自土门出恒州击契丹,又诏会杜威、马全节于邢州 [1] 。知远引兵屯乐平不进 [2]

【注文】

[1] 土门: 古关隘名,即井陉(xíng)关。在今河北井陉县北,为太行八陉之一。 邢州: 古州名,参见前“邢”条注。

[2] 乐平: 古县名,治今山西昔阳,时属辽州。

【译文】

后晋出帝下诏令刘知远率领本部兵马从土门进入恒州,攻击契丹,又命令他在邢州与杜威、马全节会合。但刘知远行军到乐平后便不再前进。

【原文】

契丹伪弃元城去,伏精骑于古顿丘城,以俟晋军与恒、定之兵合而击之 [1] 。邺都留守张从恩屡奏虏已遁亡,大军欲进追之,会霖雨而止 [2] 。契丹设伏旬日,人马饥疲 [3] 。赵延寿曰:“晋军悉在河上,畏我锋锐,必不敢前。不如即其城下,四合攻之,夺其浮梁,则天下定矣 [4] 。”契丹主从之,三月癸酉朔,自将兵十余万陈于澶州城北,东西横掩城之两隅,登城望之,不见其际 [5] 。高行周前军在戚城之南,与契丹战,自午至晡,互有胜负 [6] 。契丹主以精兵当中军而来,帝亦出陈以待之 [7] 。契丹主望见晋军之盛,谓左右曰:“杨光远言晋兵半已馁死,今何其多也 [8] ?”以精骑左右略陈,晋军不动,万弩齐发,飞矢蔽地 [9] 。契丹稍却。又攻晋陈之东偏,不克。苦战至暮,两军死者不可胜数 [10] 。昏后,契丹引去,营于三十里之外 [11]

【注文】

[1] 古顿丘城: 春秋时卫国城邑,在今河南浚(xùn)县西北。

[2] 张从恩(898—966年): 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回鹘(hú)部人。父存信,为晋王李克用养子。从恩后晋初以外戚擢为右金吾卫将军,后累迁北京副留守、澶州防御使、枢密副使、宣徽南院使、天平军节度使等职。后汉时拜右卫上将军。后周时迁左金吾卫上将军加检校太师,封褒国公。宋初,改封许国公。 霖(lín)雨: 久下不停的雨。

[3] 旬(xún)日: 十天。

[4] 浮梁: 即浮桥。

[5] 陈(zhèn): 布阵。陈,同“阵”。 掩: 突袭。 隅(yú): 角落。 际: 边际。

[6] 午: 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 晡(bū): 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时至五时。

[7] 当: 对着、面对。

[8] 馁(něi): 饥饿。

[9] 略陈(zhèn): 巡视阵地。陈,同“阵”。 弩(nǔ): 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也泛指弓。

[10] 暮(mù): 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11] 引去: 退走。引,退却。

【译文】

契丹兵假装放弃元城而退去,在古顿丘城埋伏下精锐骑兵,等待后晋主力部队与恒州、定州的军队会合时发起攻击。后晋邺都留守张从恩多次向朝廷奏报,说契丹兵已经逃走,大军打算追击,但却遇上阴雨连绵,不得不停止。契丹兵设置埋伏十多天,人饥马乏。赵延寿对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说:“晋国的军队都在黄河边上,惧怕我们的兵力强盛,一定不敢追来。我们不如主动进军到澶州城下,从四面发起进攻,夺取黄河上面的浮桥,这样天下就可以平定了。”契丹国主听从了赵延寿的建议,开运元年(944年)三月癸酉(初一日),亲自率领军队十余万,在澶州城北布开阵势,从东西两边横向包围了澶州城的两侧。后晋军登上城楼观望,看不见契丹军队的边际。高行周率领的前锋部队在戚城南边与契丹军展开了战斗,两军从中午一直交战到傍晚,互有胜负。契丹国主率领精兵向后晋的中军杀了过来,后晋出帝(石重贵)也率兵出阵迎敌。契丹国主望见后晋军队阵容盛大,对身边的将领说:“杨光远说晋兵有一半已经饿死了,怎么现在还有这么多呢?”派遣精锐骑兵从左右两边向后晋军队发起冲击,后晋军丝毫不动,万箭齐发,遍地都是落下的飞矢。契丹兵稍稍后退,又向后晋军阵的偏东方向发起进攻,也攻不下来。苦战到天黑,两军战死的士兵不可胜数。天黑以后,契丹兵撤退,在三十里之外安营扎寨。

【原文】

乙亥,契丹主帐下小校窃其马亡来,云契丹主已传木书,收军北去 [1] 。景延广疑其诈,闭壁不敢追 [2]

【注文】

[1] 帐下: 指营帐中,将帅的部下,同麾下。 木书: 辽朝发号施令使用的一种工具,犹如中原王朝的令箭。当时契丹将文字写在木板上。

[2] 闭壁: 关闭营垒。壁,营垒,壁垒。

【译文】

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三月乙亥(初三日),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的帐下小将盗窃他的马匹逃到了后晋军中,说契丹国主已用木书传下命令,收军北归。景延广怀疑其中有诈,关闭营垒不敢追击。

【原文】

契丹主自澶州北分为两军,一出沧、德,一出深、冀而归 [1] 。所过焚掠,方广千里,民物殆尽。留赵延照为贝州留后 [2] 。麻荅陷德州,擒刺史尹居璠 [3]

【注文】

[1] 沧: 即沧州。 德: 即德州,古州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隋平原郡置,治安德(今山东陵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平原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德州。领安德、平原、长河、将陵、平昌、安陵六县,辖境约当今山东德州、陵县、平原及河北吴桥、景县等地。 深: 即深州。 冀: 即冀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信都郡置,治信都(今河北冀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复为信都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冀州。领信都、南宫、堂阳、枣强、武邑、武强、衡水、阜城、下博九县,辖境约当今河北阜城、景县、枣强以西至滏(fǔ)阳河一带,南宫至武强之间各县地。

[2] 留后: 古代官名。唐中期后,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的代理官职。

[3] 尹居璠(fán)(生卒年不详): 后晋出帝时任德州刺史,后被契丹军俘虏,不知所终。

【译文】

契丹国主从澶州北兵分两路,一路取道沧州、德州,一路取道深州、冀州,北上归国。所过之处,焚烧掳掠,方圆千里之内的土地上,人民财物几乎被杀戮抢劫一空。留下赵延照任贝州留后。耶律麻荅攻陷德州,俘虏刺史尹居璠。

【原文】

丁亥,诏太原、恒、定兵各还本镇。

【译文】

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三月丁亥(十五日),后晋出帝下诏令太原、恒州和定州的军队都各归本镇。

契丹一攻后晋后大军北返示意图

【原文】

辛卯,马全节攻契丹泰州,拔之 [1] 。敕天下籍乡兵,每七户共出兵械资一卒 [2]

【注文】

[1] 泰州: 古州名。辽置,治乐康(今吉林洮南东北),领乐康、兴国二县,属上京道,辖境相当于今吉林洮儿河上游地区。

[2] 籍: 名册、户口册,引申为登记。

【译文】

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三月辛卯(十九日),马全节进攻契丹所属的泰州,攻下。后晋出帝下诏令天下按户籍征集乡兵,每七户人家出一名士兵并共同负担这名士兵的兵器和粮食薪饷。

【原文】

夏四月丁未,缘河巡检使梁进以乡社兵复取德州 [1] 。己酉,命归德节度使高行周、保义节度使王周留镇澶州。庚戌,帝发澶州,甲寅,至大梁。

【注文】

[1] 缘河巡检使: 古代官职名。巡检使一职始设于五代后梁时期,主要掌管地方士兵训练、缉捕盗贼等事。缘河巡检使即沿黄河巡检使,负责沿河地区的巡逻等事务。 乡社兵: 即乡兵、民兵。

【译文】

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夏季四月丁未(初五日),缘河巡检使梁进率领乡社兵再次收复德州。己酉(初七日),后晋出帝命令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和保义节度使王周一起留下来镇守澶州。庚戌(初八日),后晋出帝从澶州出发,甲寅(十二日),抵达都城大梁。

【原文】

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景延广既为上下所恶,帝亦惮其不逊难制;桑维翰引其不救戚城之罪,辛酉,加延广兼侍中,出为西京留守 [1] 。以归德节度使兼侍中高行周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延广郁郁不得志,见契丹强盛,始忧国破身危,遂日夜纵酒。

【注文】

[1] 恶(wù): 讨厌、憎恨。 不逊: 不谦逊、不恭顺。 引: 引用。这里有指出、提起之意。 侍中: 古代文官名。秦朝始置,为丞相府属吏,因往来殿内奏事,故称侍中。西汉时仅作为朝廷官员的加官,无品秩。东汉以后地位趋于重要,多授予功臣、外戚及儒学名家,秩比二千石。唐时为门下省长官,正三品,二员,掌封驳制诰,即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令,与中书、尚书省长官共同参议军国大政,皆为宰相。唐中期以后,多作为朝中重臣及将帅的加官,以示优崇,而不真正执掌宰相之权。

【译文】

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景延广一方面被朝廷上下所厌恶,后晋出帝也感觉到他桀骜不驯,难以制服;另一方面,桑维翰又提出他先前不去救援戚城的罪过,于是,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四月辛酉(十九日),后晋出帝加封景延广兼任侍中,调他离开朝廷,出任西京留守。任命归德节度使兼侍中高行周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景延广忧郁不能得志,眼看契丹日益强盛,开始忧虑国破身亡的危险,于是日夜放纵饮酒。

【原文】

朝廷因契丹入寇,国用愈竭,复遣使者三十六人分道括率民财,各封剑以授之 [1] 。使者多从吏卒,携锁械、刀杖入民家,小大惊惧,求死无地 [2] 。州县吏复因缘为奸 [3]

【注文】

[1] 括(kuò)率(lǜ): 搜刮。括,搜求;率,原意为捕鸟的网,引申为网罗、聚敛。 封剑: 指帝王授予宝剑。

[2] 从吏卒: 随从小吏、兵卒。 锁: 锁链、枷(jiā)锁。 械(xiè): 木枷和镣铐之类的刑具。 杖: 兵器。

[3] 因缘: 借机、乘机。

【译文】

后晋朝廷由于契丹入侵,国家财政更加枯竭,再次派遣使臣三十六人分赴各道去搜刮民财,每人都赐给他们一枚尚方宝剑,授予生杀之权。使臣们率领众多的随从吏卒,携带着锁链、刑具、刀枪棍棒,闯入民宅,老百姓小孩大人无不惊慌恐惧,求生无路,求死无地。州县官吏也借此机会为非作歹,与他们狼狈为奸。 cdQgutuYL414gaXdz19Rk0aoY/4RBA6M+wXlLUu5RtU13/oQ2glj9qfCKujvjO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