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刘渊据平阳
杀太弟义附

【内容摘要】

《刘渊据平阳》叙述了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汉国(304—319年),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以及其子刘聪灭亡西晋后,汉国内部争夺权位斗争的历史过程。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分匈奴为五部,以刘豹为左部帅,居于新兴(今山西忻州)。刘豹死后,刘渊代为左部帅。西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晋武帝司马炎任命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由杨峻辅政,封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汉光乡侯。八王之乱爆发后,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由于中原战乱,并(bīng)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境内的汉族民众大都逃往江南,导致并州胡汉势力的分布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匈奴贵族见有机可乘,开始策划“兴邦复业”,起兵反晋。刘渊被诸部匈奴共推为大单于。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刘渊自称汉王,改年号为元熙,设置百官,建立汉国。刘渊是汉化的匈奴贵族后裔,他在西晋日趋衰败、各地纷纷爆发流民反晋的浪潮中,趁势在中原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进一步把中原推向战争和动乱,同时改变了曹操以来匈奴五部统治结构,重新恢复了匈奴传统旧制。

刘聪是刘渊的第四子,自幼聪慧好学,汉化程度很高,对孙吴兵法尤为精熟。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后由太子刘和继位,刘聪杀刘和自立,改元光兴,立刘义为皇太弟。刘聪在位期间,是汉国最强盛的时期。永嘉五年(311年),刘聪命令前军大将军呼延晏出兵进攻西晋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最终俘虏晋怀帝司马炽,押送至汉国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西晋愍(mǐn)帝建兴四年(316年),刘聪派兵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晋愍帝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

刘聪所建立的行政机构,形式上虽是曹操对匈奴五部分治法的继承和大范围的应用,但实际上却有很大不同。刘聪的行政机构仍然保存了大单于的职能,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担任大单于的大都是皇位继承者。在刘氏统治机构中虽然也吸收了一部分汉人,但大权基本上掌握在匈奴贵族手中。同时,为了掩盖矛盾,又不断挑动民族之间的仇杀,借以巩固其统治。汉国对于汉族上层分子虽然基本上采取了拉拢利用的政策,但有时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时,各民族之间以及各族统治者内部也都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并呈现出错综复杂、此起彼伏的形态。

【原文】

汉灵帝中平五年春三月,诏发南匈奴兵配刘虞讨张纯,单于羌渠遣左贤王将骑诣幽州 [1] 。国人恐发兵无已,于是右部醢落反,与屠各胡合,凡十余万人,攻杀羌渠 [2] 。国人立其子右贤王於扶罗为持至尸逐侯单于 [3]

【注文】

[1] 汉: 朝代名,分为“西汉”(前202—8年)与“东汉”(25—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击败楚王项羽所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9—23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灵帝: 即刘宏(156—189年),东汉皇帝,公元168年至189年在位。公元168年,汉桓(huán)帝刘志病死,因桓帝无子,他被拥立为帝,是为灵帝。他在位期间,生活荒淫,聚敛无度,卖官鬻(yù)爵,大修宫殿苑囿(yòu),搜刮民财,激起民众反抗,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民变爆发。东汉桓帝与灵帝统治时期是东汉最黑暗的时期,诸葛亮《出师表》中就有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叹息痛恨于桓灵”的陈述。 中平: 东汉灵帝刘宏所用第四个年号,共计六年,即公元184年至189年。 南匈奴: 南部匈奴贵族日逐王比建立的政权。公元48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二部,南部匈奴人立日逐王比为呼韩邪单于,建王庭于五原塞(今内蒙古包头),依附东汉称臣,被汉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区。次年,迁王庭于美稷(jì)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即“南庭”。汉朝置使匈奴中郎将率兵保护其安全。统治地区包括今甘肃庆阳、宁夏、山西、陕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公元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末代单于呼厨泉单于,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 刘虞(yú)(?—193年): 字伯安,东海郯(tán)(今山东郯城)人。东汉末年太傅、幽州牧,汉室宗亲。他镇守幽州时为政宽仁,深得人心。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少数民族,但由于与公孙瓒(zàn)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因而进兵攻击公孙瓒,兵败被杀。 张纯(?—189年): 东汉渔阳(北京密云西南)人。公元187年,张温领导乌桓突骑三千人讨伐凉州马腾、韩遂等人,他自荐为将,被张温拒绝,于是心生愤怒,与同郡张举及乌桓丘力居等人发动叛乱,掠夺幽州(治今北京西南)、冀州(治今河北临漳西南),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后被部下刺杀。 单(chán)于: 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mò)顿(dú)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之后这个称号一直继承下去,直到匈奴灭亡为止。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也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时期,皆改称为大单于的称号,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羌(qiāng)渠(?—188年): 东汉南匈奴人。初为右贤王,东汉灵帝刘宏光和二年(179年)使匈奴中郎将张修杀死南匈奴单于,他被立为单于。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前中山太守张纯联合鲜卑叛汉,入寇边郡,东汉诏发南匈奴兵平叛,他派遣左贤王率军前往。中平五年(188年),南匈奴诸部担心他发兵不止,于是左部十余万人反叛,他也被杀死。 左贤王: 匈奴等少数民族贵族封号。在匈奴诸王侯中,地位最高,常由太子担任。乌珠留单于时,任左贤王者相继死亡,认为此号不祥,曾改称“护于”。与左谷蠡(lǐ)王、右贤王、右谷蠡王合称“四角”。 幽(yōu)州: 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据《周礼》记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北京地区及辽宁一带。周武王平殷(yīn),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yān)。战国时,燕国与其他六国并为七雄。秦始皇灭燕,在燕地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东汉时治所设在蓟(jì)县(今北京城区西南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河北北部、山西东北地区小部分、天津海河以北、辽宁大部及朝鲜西北部。魏晋以后,辖境日渐缩小,至北魏时仅领燕、范阳、渔阳三郡。

[2] 右部醢(xī)落: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25—56年),右部匈奴日逐王比(后自立为呼韩邪单于)附汉称臣,立为醢落尸逐鞮(dī)单于;右部醢落即日逐王比及其所属部众的支庶,因分居右部,遂以为种落之号。 屠各胡: 又作休屠各,匈奴部落之一。后汉至西晋杂居西北沿边诸郡,为南匈奴各部落中最高贵的部落。

[3] 右贤王: 匈奴等少数民族贵族封号,即右屠耆(qí)王,为匈奴单于之下最高官职,常由单于子弟担任。 於(yú)扶罗(?—195年): 东汉末年南匈奴单于栾(luán)提羌渠之子、栾提呼厨泉之兄、刘豹之父、汉赵帝刘渊祖父。初为右贤王。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单于羌渠被杀,他继立为南匈奴单于,公元188年至195年在位,号持至尸逐侯单于。 持至尸逐侯单于: 即於扶罗。

【译文】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春季三月,下诏调发南匈奴兵,由刘虞率领,讨伐张纯,南匈奴单于羌渠则派遣左贤王率领骑兵前往幽州听候调遣。南匈奴人非常担心以后会不断征兵,于是右部醢落反叛,与屠各胡联合,共有十余万人,进攻并杀死了羌渠。南匈奴人立羌渠的儿子右贤王於扶罗为持至尸逐侯单于。

【原文】

六年。初,南单于於扶罗既立,国人杀其父者遂叛,共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 [1] 。於扶罗诣阙自讼 [2] 。会灵帝崩,天下大乱,於扶罗将数千骑与白波贼合兵寇郡县 [3] 。时民皆保聚,钞掠无利,而兵遂挫伤。复欲归国,国人不受,乃止河东平阳 [4] 。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一年而死,南庭遂虚其位,以老王行国事 [5]

【注文】

[1] 须卜骨都侯(?—189年): 南匈奴单于之一。汉灵帝刘宏中平五年(188年),匈奴十万人反叛,攻杀羌渠,羌渠之子於扶罗继立为单于,国人担心会遭到於扶罗报复,于是不承认於扶罗单于之位,而另外拥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次年,须卜骨都侯去世。

[2] 诣阙(què): 古代奏章一般要按照司法管辖逐级呈上,但如果蒙受冤屈,可以越级,直接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阙”即宫阙,中央司法机关所在地。这一规定,对纠正地方司法不公,减少冤假错案,缓和社会矛盾有积极意义。

[3] 崩: 古代指皇帝死亡。古时为避讳起见,人们对“死”有诸多别称。据《礼记》记载,古时各个等级的人去世时的称谓有所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薨(hōng);大夫曰卒;士(知识分子)曰不禄;庶人(百姓)曰死。这反映出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地位至高无上,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诸如驾崩、晏驾等。如果是一般官员和平民百姓的死亡,则称殁(mò)、殒(yǔn)命、终等。 白波贼: 东汉末年河北、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一带起兵的一支武装力量,属黄巾军的一支。

[4] 河东: 郡名,因在黄河之东,故名。秦朝时治所设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北)。晋朝时,移治蒲(pú)坂(bǎn)(今山西永济东南),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西西南地区。 平阳: 郡名。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八年(247年)分河东郡置,治所设在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霍州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5] 行(xíng): 代理。在中国古代官制中,以官阶低的人担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担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译文】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当初,南匈奴单于於扶罗继位后,谋杀他父亲的南匈奴人开始叛变,共同拥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於扶罗于是到洛阳,亲自向汉朝廷控告他们的行为。适逢此时灵帝驾崩,天下大乱,於扶罗于是率领数千骑兵联合白波贼军,共同攻击郡县。当时百姓都相聚城坞里面互保,於扶罗的军队劫掠无果,士气受到了挫伤。於扶罗于是打算重归故国,但南匈奴人却不接纳他,他只好停留在河东平阳地区。须卜骨都侯只做了一年的单于就死了,南匈奴空下单于之位,由须卜骨都侯的父亲代为处理国家事务。

【原文】

献帝兴平二年冬十二月,南单于於扶罗死,弟呼厨泉立,居于平阳 [1]

【注文】

[1] 献帝: 即汉献帝刘协(181—234年),汉灵帝次子,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少帝刘辩即位,他被封为渤海王,后徙封陈留王。董卓废掉少帝后,他于同年即位。董卓死后,他重用司徒王允总理朝政。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掌握朝政。不久,被曹操逼迫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他也成为曹操的傀(kuǐ)儡(lěi)。曹操死后,其子曹丕(pī)袭魏王。后被曹丕逼迫逊(xùn)位,被废为山阳公,东汉王朝至此结束。 兴平: 汉献帝所用第二个年号,共历两年,即公元194年到195年。兴平取“兴旺平安”之意。 呼厨泉: 即栾提呼厨泉,南匈奴单于栾提羌渠之子,栾提於扶罗之弟。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於扶罗去世,他继任为单于。在位期间曾派右贤王去卑(bēi)帮助汉献帝东归。后来,曹操借他入朝朝见之际,将他扣留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登基时,他被授玺(xǐ)绶(shòu)、青盖车和宝剑等。他归降曹操后,其部众被分为五部,散居诸郡县,由右贤王去卑统监,自此匈奴单于徒有虚名。

【译文】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冬季十二月,南匈奴单于於扶罗去世,他的弟弟呼厨泉即位,率军驻守在平阳。

【原文】

建安二十一年秋七月,南单于呼厨泉入朝于魏,魏王操因留之于邺,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 [1] 。单于岁给绵、绢、钱、谷如列侯,子孙传袭其号 [2] 。分其众为五部,各立其贵人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 [3]

【注文】

[1] 建安: 汉献帝刘协所用年号,共历二十五年,即公元196年至220年。这时期政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同时,建安是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足定鼎时期的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这一时期在文学上也成绩斐然,涌现出了以曹操、曹丕、曹植“三曹”父子和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幹、阮瑀(yǔ)、应(yīng)玚(yáng)、刘桢(zhēn)“建安七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文学家,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建安风骨”。 魏王操: 即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三国曹魏政权奠基人。他出身低微,父为宦官养子。黄巾军反叛时,他受任为骑都尉,参加了平定黄巾军和董卓之乱的战争。在汉末群雄混战中,他逐渐崭露头角,并于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打败袁术、消灭吕布、扫平张绣,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受封为魏王。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正月,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病逝。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邺: 古地名,在今河北临漳西南。春秋时齐桓公始筑城。三国魏为邺都,后改为临漳。此后,相继为前秦、后赵、东魏、北齐的都城。 去卑: 大约生于东汉末年,历经三国时代,为西晋初年匈奴支系铁弗部首领,南匈奴右贤王。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受命派军协助汉献帝刘协及董承等人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逃往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2] 绵: 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供絮衣被、装墨盒等用。 绢: 一种薄而坚韧的丝织物。 谷: 粟的别称,亦指稻的籽实。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最高级称彻侯。后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侯。后又改为列侯。魏晋时多沿袭汉制。

[3] 司马: 官名,掌管军事之职。魏晋南北朝,将军开府,府置司马一人,地位低于将军,掌本府军事,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参谋长。

【译文】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秋季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到魏王曹操的属地朝见,魏王曹操借机把他留在了邺城,命令右贤王去卑监理其国事务。单于每年所享受的绵、绢、钱、谷供给,与列侯的待遇相同,子孙可以世袭其封号。同时又把他的军队分为五部,每部各立一个贵族为统帅,选派汉人做司马,监督他们的行动。

【原文】

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 [1] 。初,南匈奴自谓其先本汉室之甥,因冒姓刘氏 [2] 。太祖留单于呼厨泉于邺,分其众为五部,居并州境内 [3] 。左贤王豹,单于於扶罗之子也,为左部帅,部族最强 [4] 。城阳太守邓艾上言:“单于在内,羌夷失统,合散无主 [5] 。今单于之尊日疏而外土之威日重,则胡虏不可不深备也 [6] 。闻刘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势 [7] 。去卑功显前朝,而子不继业,宜加其子显号,使居雁门 [8] 。离国弱寇,追录旧勋,此御边长计也 [9] 。”又陈“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以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 [10] ”。司马师皆从之 [11]

【注文】

[1] 魏: 指三国时期的魏国(220—265年),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公元220年由魏文帝曹丕建立,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魏国灭亡,共历五帝。它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它开创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的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邵陵厉公: 即魏废帝曹芳(232—274年),字兰卿,沛郡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明帝曹睿(ruì)养子。明帝临终前,年仅八岁的他被立为太子。明帝死后,继位为帝。他在位时,政权控制在司马氏手中,他对此恨之入骨,便与心腹密谋,准备削压司马师兄弟兵权,不料事情泄露,被废,降封为齐王。司马炎代魏建晋后,又降封为邵陵公。 嘉平: 三国魏齐王曹芳所用第二个年号,共计六年,即公元249年至254年。

[2] 汉室之甥: 汉高祖刘邦曾嫁公主给匈奴冒顿单于和亲,并约为兄弟,因此匈奴冒顿后裔自称刘氏外甥。

[3] 太祖: 此指魏太祖曹操。 并州: 州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三国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220年)复置。治所设在晋阳县(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约为今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后辖境日渐缩小。

[4] 豹: 即刘豹,生卒年不详,南匈奴单于栾提於扶罗之子、刘渊之父。公元188年,由于南匈奴动乱,他留居汉地。公元196年,呼厨泉继位单于后,他任左贤王,接掌匈奴左部(匈奴五部中的一部)。董卓余党作乱之际,他纳蔡文姬为妾。公元207年,在曹操的威迫下,将蔡文姬交还。

[5] 太守: 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西汉景帝刘启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此后历代不变。南北朝时期,新增州渐多。郡的辖境缩小,太守权力为州刺史所夺。 邓艾(197—264年): 三国时魏国名将。字士载,义阳棘(jí)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曾被司马懿(yì)召为掾(yuàn)属,后又迁尚书郎。他曾建议在两淮屯田,为灭蜀、吴做准备。公元249年,与征西将军郭淮击败蜀将姜维,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迁城阳太守。后随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击退吴将孙峻(jùn),任安西将军,封方城亭侯。公元255年,率军再败蜀将姜维,并多次击退蜀军进攻,因功迁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封邓侯。公元263年,率西路军攻打蜀国,接连收降蜀将马邈(miǎo)、诸葛瞻(zhān),并进军蜀国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刘禅(shàn)率领太子诸王及群臣投降,蜀国至此灭亡,因他严整军纪,且妥善安置归降官吏,而得到蜀人拥护。后遭钟会诬告谋反而被杀。 羌夷: 古指少数民族。

[6] 外土: 国家边境线以外的地区。

[7] 叛胡: 指反叛的少数民族。

[8] 雁门: 郡名,战国赵武灵王赵雍所置。秦、西汉时,治所设在善无县(今山西右玉东南);东汉时,迁至阴馆县(今山西朔州东南);三国魏移治广武县(今山西代县西南);晋沿置。

[9] 追录: 表彰死者生前的功绩。

[10] 奸宄(guǐ): 犯法作乱的人。宄,内乱。

[11] 司马师(208—255年): 司马懿(yì)长子,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曾同父亲司马懿一起密谋诛杀曹魏宗室、权臣曹爽,事成后因功封长平乡侯。三国魏齐王曹芳嘉平四年(252年),继任大将军。后废掉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击灭东吴诸葛恪(kè)大军,基本控制曹魏政权。司马炎称帝后,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译文】

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251年)。当初,南匈奴自称其祖先是汉朝的外甥,于是就冒充刘姓。曹操把单于呼厨泉留在邺城,把他的部众分为五部,居住在并州境内。左贤王刘豹,是单于於扶罗的儿子,担任左部帅,他的部族力量最为强大。城阳太守邓艾上书说:“单于在内地,羌夷人失去统辖,时合时散,无人主政。现在单于的势力日渐衰落,而境外少数民族的威胁却日渐加重,所以您对胡人不可不加强防备啊。目前听说刘豹的部族已经发现有反叛的胡人,我们应当借此机会,将其分割为二国,以达到削弱刘豹势力的目的。去卑在前朝时功勋卓著,但他的儿子却不能继承父业,应该给他儿子加封显耀的官号,让他居住在雁门。分割他们的国家,削弱他们的力量,追记他们旧日的功勋,这才是统治边疆的长久之计啊。”又接着陈述:“羌胡人与汉人同居一处的,应该逐渐把他们分离出来,让他们居住在汉人之外,以便奉行尊崇廉耻教化,切断作奸犯科之路。”司马师听从了他的全部建议。

【原文】

晋武帝泰始六年 [1] 。初,魏人居南匈奴五部于并州诸郡,与中国民杂居,自谓其先汉氏外孙,因改姓刘氏 [2]

【注文】

[1] 晋: 朝代名(266—420年),共历一百五十五年,分为西晋与东晋。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取代魏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公元316年,西晋怀、愍(mǐn)二帝被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汉国君主刘聪所俘。次年琅(láng)邪(yá)王司马睿在建业(今江苏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武帝: 即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晋朝开国皇帝,公元266年至290年在位。公元265年继承父亲司马昭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huàn)将帝位禅(shàn)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公元279年,又命杜预、王浚(jùn)等人分兵伐吴,并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公元290年病逝,谥(shì)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jùn)阳陵(在今河南偃[yǎn]师境内首阳山)。 泰始: 西晋武帝司马炎所用第一个年号,共计十年,即公元265年至274年,这也是西晋第一个年号。

[2] 中国: 本意为居中之国,得天地之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中国”实为“京城”,在当时人的眼里,京师以外非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概念逐渐形成,这时“中国”指华夏民族居住区,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中国开始指中原地区,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

【译文】

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当初,魏国人把南匈奴五部安置在并州各郡居住,与中原汉人杂居,南匈奴人自称他们的祖先是汉朝的外孙,所以改姓刘。

【原文】

咸宁五年 [1] 。初,南单于呼厨泉以兄於扶罗子豹为左贤王,及魏武帝分匈奴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豹子渊,幼而俊异,师事上党崔游,博习经史 [2] 。尝谓同门生上党朱纪、雁门范隆曰:“吾尝耻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随、陆遇高帝而不能建封侯之业,绛、灌遇文帝而不能兴庠序之教,岂不惜哉 [3] !”于是兼学武事。及长,猿臂善射,膂力过人,姿貌魁伟 [4] 。为任子在洛阳,王浑及子济皆重之,屡荐于帝 [5] 。帝召与语,悦之。济曰:“渊有文武长才,陛下任以东南之事,吴不足平也 [6] 。”孔恂、杨珧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渊才器诚少比,然不可重任也 [7] 。”及凉州覆没,帝问将于李憙,对曰:“陛下诚能发匈奴五部之众,假刘渊一将军之号,使将之而西,树机能之首可指日而枭也 [8] 。”孔恂曰:“渊果枭树机能,则凉州之患方更深耳 [9] 。”帝乃止。

【注文】

[1] 咸宁: 西晋武帝司马炎所用第二个年号,共计六年,即公元275年至280年。因含义吉祥,曾多次被用作年号。

[2] 渊: 即刘渊(?—310年),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南匈奴单于於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匈奴汉国的创立者,公元304年至310年在位(308年称帝)。刘渊是汉化的匈奴贵族后裔,他在西晋日趋衰败、各地流民纷纷起兵反晋的浪潮中,趁势在中原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匈奴汉国”政权。 上党: 郡名。战国时韩国置,治所设在长子县(今山西长子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东汉末移治至壶关县(今山西长治北)。西晋时移治至潞县(今山西黎城南古城)。 崔游(212—304年): 字子相,上党(治今山西黎城南)人。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初年,拜为郎中,此时已年逾七十,仍好学不倦,撰有《丧服图》。

[3] 朱纪: 生卒年不详,上党(治今山西黎城南)人。曾与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南)人范隆共同协助刘渊建立“汉”政权,历任十六国汉中书监、录尚书事、前赵司徒等。 范隆: 字玄嵩(sōng),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南)人。生卒年不详。曾与上党(治今山西黎城南)人朱纪共同协助刘渊建立“汉”政权。刘聪即位后,授中书令,后迁任太尉、尚书令。刘粲即位后,靳(jìn)准作乱,他与朱纪一道出奔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拥立刘曜(yào)为帝。 随: 即随何,西汉初年人,生卒年不详。初为汉高祖刘邦军中负责传达禀报的人,后被派去说服淮南王英布降汉。刘邦灭楚后,汉高祖贬低他的功劳,他用分析推理的手段为自己的功劳辩护,后官至护军中尉。 陆: 即陆贾(约前240—前170年),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刘邦起义时﹐他因口才突出,能言善辩,常被派遣出使诸侯各国。公元前196年,奉命出使今两广一带,成功招谕故秦南海尉赵佗(tuó)臣属汉朝。汉文帝刘恒(héng)即位后,他再次出使南越,劝说南越武帝赵佗废去帝号,重新恢复与中原的臣属关系。 绛(jiàng): 即周勃(约前240—前169年),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军事家、政治家、开国功臣。公元前201年,受封绛侯。后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吕后死后,他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一举歼灭吕氏诸王,拥立汉文帝刘恒即位。官至右丞相。公元前169年去世,谥“武侯”。 灌: 即灌婴(前250—前176年),睢(suī)阳(今河南商丘睢阳)人,原为商贩。公元前208年,参加刘邦军队,以骁勇善战著称。公元前201年,受封颍(yǐng)阴侯。后以车骑将军相继参加平定臧(zāng)荼(tú)、韩信、陈豨(xī)、英布叛乱。吕后死,因与周勃等拥立汉文帝有功,升为太尉。公元前176年去世,谥“懿侯”。 文帝: 即汉文帝刘恒(前203—前157年),汉朝第三任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初封代王。汉惠帝死后,吕后专权,他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诸吕势力,登基为文帝。他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和儿子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称为“文景之治”。 庠(xiáng)序: 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4] 膂(lǚ)力: 体力;力气。

[5] 任子: 人质,指为取信对方而用作抵押的人。 洛阳: 古都,位于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政权定都于此。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因位于中国腹地,古人认为处“天下之中”。 王浑(223—297年): 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曹魏末年,曾为大将军曹爽幕僚。司马炎代魏建晋后,担任东中郎将,监淮北诸军事,镇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改任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守寿春(今安徽寿县)。曾在皖(wǎn)城(今安徽潜山附近)等地大败吴军,声威更盛。此后,西晋大举伐吴,他率师直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斩获吴将多人。 济: 即王济(约246—291年),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西晋大将军王浑次子,晋武帝司马炎女婿(娶常山公主)。他爱好弓马,勇力超人,又善读《易经》《老子》《庄子》等,文辞俊秀,驰名于当时。

[6] 陛下: 臣下对君主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来称皇帝,成为皇帝的专有称号。“陛”本指宫殿台阶。据东汉蔡邕(yōng)《独断》记载,大臣与皇帝对话,因距离较远,先呼立陛下,大臣之言,由彼上达。陛下之称,即由此而来。

[7] 孔恂(xún)(261—289年): 三国时魏济南相孔 (yì)之子。字士信,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之后。晋时为平东将军、卫尉。 杨珧(yáo)(?—291年): 字文琚(jū),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骏(jùn)之弟。深得晋武帝司马炎赏识,曾任尚书令、卫将军等。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他自思权位过盛而辞职。

[8] 凉州: 州名。西汉置,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因在中国西部,故称西凉,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东汉治所设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辖境约为今甘肃及宁夏全境、青海东北部、新疆东南部及内蒙古阿拉善盟一带。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治所迁至姑臧(zāng)县(今甘肃武威)。魏晋以后辖境渐小,仅为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西凉、后凉等都曾在此建立政权。 李憙(xǐ): 字季和,上党铜鞮(dī)(今山西沁县南)人。生卒年不详。曹魏末,被司马懿引为掾属,后历任御史中丞、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司隶校尉等。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历太子太傅,迁尚书仆射。曾弹劾(hé)尚书山涛、中山王睦等违法占田之事。 枭(xiāo): 鸟名,俗称猫头鹰。常用来比喻贪恶之人。古人曾言:“鸱(chī)枭食母之物。”意即吃完自己的父母,留一头悬挂于枝头,可谓忘恩负义之徒。

[9] 树机能(?—279年): 西晋时鲜卑族首领,居住于河西(今宁夏、甘肃武威、青海一带)。晋武帝泰始年间,起兵反晋,杀死秦州刺史胡烈,击败凉州刺史苏愉,占据凉州之地,朝廷大为震动,派遣武威太守马隆前去征讨,在交战中被部下杀死。

【译文】

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当初,南匈奴单于呼厨泉任命他哥哥於扶罗的儿子刘豹为左贤王,到魏武帝曹操把匈奴分为五部时,任命刘豹为左部帅。刘豹的儿子刘渊,年幼时便才智出众,曾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博览经史。他曾对同门上党人朱纪、雁门人范隆说:“我常常为随何、陆贾没有武功,绛侯周勃、灌婴没有文才而感到羞耻。随何、陆贾遇到了汉高祖刘邦而不能建立功业,绛侯、灌婴遇到了汉文帝刘恒而不能振兴学校的教育,真是可惜啊!”于是他在习文的同时也兼学武。他长大成人后,臂长如猿,善于射箭,体力超常,身材魁梧伟岸。当时刘渊留在洛阳,王浑和儿子王济都很器重他,屡次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晋武帝于是召见刘渊,并与他交谈,结果也十分欣赏他。王济说:“刘渊有文武大才,陛下如果把东南的事情交给他去处理,不需要使出全部才智,就可以平定吴国。”孔恂、杨珧则反驳道:“他与我们不是同族,必不同心。刘渊虽然很有才能,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但不能重用他。”等到凉州陷落,晋武帝司马炎问李憙,谁能收复凉州时,李憙回答说:“陛下如果真能征发匈奴五部部众,给刘渊一个将军的官号,让他率领匈奴兵向西进发,那么将树机能的头颅高悬示众的日子便指日可待了。”孔恂说:“刘渊要是真能砍下树机能的头颅示众,那么凉州的祸患就会更深了。”晋武帝司马炎这才作罢。

【原文】

东莱王弥,家世二千石 [1] 。弥有学术勇略,善骑射,青州人谓之“飞豹 [2] ”。然喜任侠,处士陈留董养见而谓之曰:“君好乱乐祸,若天下有事,不作士大夫矣 [3] 。”渊与弥友善,谓弥曰:“王、李以乡曲见知,每相称荐,适足为吾患耳 [4] 。”因歔欷流涕 [5] 。齐王攸闻之,言于帝曰:“陛下不除刘渊,臣恐并州不得久安 [6] 。”王浑曰:“大晋方以信怀殊俗,奈何以无形之疑杀人侍子乎?何德度之不弘也!”帝曰:“浑言是也。”会豹卒,以渊代为左部帅。

【注文】

[1] 东莱: 郡名。西汉高帝刘邦置,治所设在掖(yè)县(今山东莱州)。东汉时治所迁至黄县(今山东龙口)。西晋改郡为国,治所仍设在掖县。现东莱也作为烟台的古称,或作为地理名词泛指烟台地区。 王弥(?—311年): 东莱(治今山东莱州)人,世家子弟,曾与刘渊为友。西晋惠帝司马衷永兴三年(306年),率领家僮参加刘伯根起兵,拜为长史。后为晋军所败,逃入长广山(山东莱阳境内)为盗。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元年(307年),自称征东大将军,发兵进攻青、徐二州,但被兖(yǎn)州刺史荀晞(xī)击败。之后率亡散部众归降汉主刘渊,被封为镇东大将军,青、徐二州牧,东莱公。永嘉五年(311年),应石勒邀请,前往兖州己吾(河南睢[suī]县东)赴宴,席间被杀,部众也被石勒吞并。 二千石(dàn): 中国古代官员常以俸禄多少来表明其职位的尊卑,所以职官名称往往又叫若干“石”。秦汉时,地方郡守的年禄是二千石,故后世常以二千石来代指地方郡守级别的官员。

[2] 青州: 州名。古代《禹贡》所载“九州”之一。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治所设在临淄(zī)县(今山东淄博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3] 任侠: 又称为“尚义任侠”“为气任侠”“使气任侠”,“附带意气,以侠义自任”的意思,即凭借权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帮助他人。任侠有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等三大特点。 处士: 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为处士,有时还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陈留: 古国名,治所设在小黄县(今河南开封东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qǐ)县、睢县等地。 董养: 字仲道,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晋惠帝初年,杨皇后被废,著有《元化论》一书,预言天下行将大乱。永嘉年间(307—313年),携妻入蜀。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古代,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造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士大夫”出现于战国,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

[4] 乡曲: 乡村行政区划。此指乡亲、同乡。

[5] 歔(xū)欷(xī): 同“唏嘘”,叹息、抽泣之意。

[6] 攸(yōu): 即司马攸(248—283年),字大猷(yóu),小名桃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之弟,八王之乱中齐王司马冏(jiǒng)之父。西晋建立之初,他颇有政治建树,深得人心。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齐王继位的呼声高涨,荀勖(xù)、冯紞(dǎn)趁机进谗言将他排挤出朝,他气恨发病,吐血而死,享年三十六岁,谥“献”。

【译文】

东莱人王弥出身于二千石的官僚世家。他博学勇敢富有谋略,善于骑马射箭,青州人都称他为“飞豹”。他喜欢打抱不平,隐士陈留人董养见到他后说:“您喜好动乱和灾祸,如果天下发生大乱,您会连士大夫都不想做了。”刘渊和王弥交情很好,刘渊对王弥说:“王浑、李憙和我是同乡,都非常了解我,他们每次在晋武帝司马炎面前称赞和推荐我,但这却是我担心的。”说完之后,抽噎流泪。齐王司马攸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对晋武帝司马炎说:“陛下如不除掉刘渊,恐怕并州就不能长治久安。”王浑说:“我朝正要用信义来安抚异族,为什么因为毫无根据的猜疑,就要杀了侍奉皇帝的人呢?为什么恩德和度量就这样狭小呢!”晋武帝回答道:“王浑说得有道理。”此时正值刘豹去世,便任命刘渊替代父亲担任左部帅。

【原文】

太康十年冬十一月,诏以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 [1] 。渊轻财好施,倾心接物,五部豪杰,幽、冀名儒,多往归之 [2]

【注文】

[1] 太康: 西晋武帝司马炎所用第三个年号,共计十年,即公元280年至289年。咸宁六年(280年),司马炎消灭孙吴政权,统一中国,改元太康元年。 匈奴北部都尉: 官名。东汉末年,曹操将内迁的三万余匈奴部落分左、右、南、北、中五部,各置部帅统领。魏晋时,改五部帅为五都尉,北部都尉即其中之一。

[2] 冀: 即冀州,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为十三刺史部之一。治所初设高邑县(今河北柏乡北),后迁至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魏文帝黄初年间治所迁至信都(今河北冀州旧城)。晋惠帝司马衷后,北方的鲜卑、氐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后归属后赵、前燕、前秦和后燕,随所属国家的变换,冀州的治所也经常变动。后赵时,治所自信都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前秦时又迁回信都(今河北冀州旧城),至后燕慕容垂时沿袭下来。 名儒: 著名儒者。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代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

【译文】

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冬季十一月,下诏任命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刘渊不贪财物,爱好施舍,倾心与普通百姓交往,五部的英雄豪杰和幽、冀二州的著名儒者,大多前往归附于他。

【原文】

惠帝永熙元年冬十月,以刘渊为建威将军、匈奴五部大都督 [1]

【注文】

[1] 惠帝: 即晋惠帝司马衷(259—306年),字正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第二任皇帝,公元290年至306年在位。他为人痴呆不任事,即位初期由太傅杨骏辅政,之后皇后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大权。在他统治期间发生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从此西晋开始走向衰败。公元306年,他因食物中毒而死(相传是东海王司马越下毒),享年四十八岁。 永熙: 西晋惠帝司马衷所用第一个年号,仅用九个月,即永熙元年(290年)四月至十二月。 建威将军: 官名。西汉置,为杂号将军,负责统兵征战,不常设。但到魏、晋后为常设武职,有实际兵权。晋朝位居四品。 匈奴五部大都督: 官名。西晋专门设置的掌管居住于塞内的五部匈奴事务的官员,多由匈奴贵族担任,下设左部、右部、南部、北部、中部都尉,分治各部。

【译文】

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冬季十月,任命刘渊为建威将军、匈奴五部大都督。

【原文】

永兴元年 [1] 。初,太弟颖表匈奴左贤王刘渊为冠军将军,监五部军事,使将兵在邺 [2] 。渊子聪骁勇绝人,博涉经史,善属文,弯弓三百斤 [3] 。弱冠游京师,名士莫不与交 [4] 。颖以聪为积弩将军 [5] 。渊从祖右贤王宣谓其族人曰:“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 [6] 。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 [7] !左贤王英武超世,天苟不欲与匈奴,必不虚生此人也。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复呼韩邪之业此其时矣 [8] !”乃相与谋推渊为大单于,使其党呼延攸诣邺告之 [9] 。渊白颖,请归会葬,颖弗许。渊令攸先归告宣等,使招集五部及杂胡,声言助颖,实欲叛之 [10] 。王浚、东嬴公腾攻颖,渊请归发五部兵以击浚、腾,颖许之 [11] 。渊至左国城,宣等上大单于号,二旬之间,有众五万,都于离石 [12] 。渊闻颖去邺,命刘景等将兵击鲜卑,刘宣等谏而止 [13] 。事并见《西晋之乱》。

【注文】

[1] 永兴: 西晋惠帝司马衷所用年号,共计三年,即公元304年至306年。永兴三年六月改元光熙元年。

[2] 太弟: 储君的一种,即经选定继承皇位的皇弟。此指司马颖。 颖: 即司马颖(279—306年),字章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西晋宗室,“八王之乱”的参与者。公元289年,受封为成都王。公元304年,任丞相,自立为皇太弟,遥制朝政。当年七月,他派人迎晋惠帝司马衷入邺城(今河北临漳西),改元建武。 表: 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战国时期统称为“书”。至汉代,这类文字又被分成四类,即章、表、奏、议,即臣下向皇帝进呈的上行文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统称为“表”。 冠军将军: 武官名。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年间(196—220年)置,负责统兵。西晋时定为三品,有营兵。 监五部军事: 军事官职。西晋监管居于塞内的五部匈奴军事事务的官员。

[3] 聪: 即刘聪(?—318年),字玄明,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匈奴汉国开创者刘渊第四子,十六国时汉国国君。公元310年,匈奴汉国君主刘渊去世,太子刘和继位,他随即杀死刘和自立,改元光兴。公元311年,他率大军俘虏晋怀帝司马炽,并将其押送至汉国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公元316年,他又派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他在位九年(310—318年),他统治期间是匈奴汉国最为强盛的时期。死后谥“昭武皇帝”。 骁(xiāo)勇: 亦作“枭勇”,指矫健勇猛,善于作战。 属(zhǔ)文: 撰写文章。

[4] 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京师: 指都城。“京”最初是指非常壮观的高台建筑,有登高望远、防御敌人的作用。“师”则常用作屯聚军队地点的称呼。到东周时期,“京”逐步演化为地名并被作为首都的专称。

[5] 积弩将军: 三国、晋朝将军名号,领禁卫营兵。

[6] 从祖: 父亲的堂伯叔,即堂祖父。 汉亡: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东汉至此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分裂时期——三国时期。东汉自汉光武帝刘秀开国,共历十二帝。 编户: 即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编户制度是一种户口登记制度。西汉建立后,为加强对平民百姓的控制,下令逃散在外的农民一律返回本乡,并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然后根据土地和人口多少来征收赋税和徭役。

[7] 不减: 不次于,不少于。

[8] 司马氏: 姓氏。司马氏始于春秋,遍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司马”是古代官名,指调遣武装部队的武官,掌管天下军事。司马氏就是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司马作为姓氏,发展得相当快。司马氏望族居住于河内郡(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武陟[zhì]西南一带)。 呼韩邪(?—前31年): 匈奴单于。公元前58年至前31年在位。汉宣帝刘询神爵四年(前58年),被乌禅幕及左地贵人等拥立,发兵击败握衍朐(qú)鞮(dī)单于。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秋,击败右地屠耆(qí)单于。五凤四年(前54年)夏,被其兄郅(zhì)支单于击败,对汉称臣,欲借汉朝之力保全自己。甘露三年(前51年)正月,朝见汉宣帝于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受特殊礼遇。数年后,鉴于郅支单于西迁,内患已消,力量渐强,便率部重归漠北。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第三次朝汉,并娶王昭君为妻,号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此后,汉与匈奴四十余年无战事。

[9] 大单于: 西晋末、南北朝时授予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虚衔,一般有大单于封号就有权力号令少数民族。 呼延攸(?—310年): 匈奴族,呼延翼之子。西晋时前赵人。公元304年,与右贤王刘宣等谋议乘司马氏内争之机举兵,并推刘渊为大单于。汉国建立后,不为刘渊所重用,终身未迁官。公元310年,在刘渊临终前,因未能受遗诏承顾命,密谋叛乱,被刘聪擒杀。

[10] 宣: 即刘宣,生卒年不详,字士则,东汉末匈奴单于羌渠之子,於扶罗之弟。为人纯朴少言,好学有修养,精通汉文,饱读诗书,曾拜著名学者孙炎为师,是孙氏门下最优秀的弟子之一,孙氏曾将他比作西汉武帝时的金日 (dī)。

[11] 王浚(253—314年): 字彭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王沈之子,后继承其父博陵公爵位。历任西晋员外散骑侍郎、越骑校尉、右军将军、河内太守、东中郎将、青州刺史、都督幽州诸军事、司空等。他为政苛暴,民不堪命。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石勒伪称前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拥戴他称帝,但实际上却亲率轻骑兵乘其不备奇袭幽州,王浚被俘处死。 腾: 即司马腾(?—307年),字元迈,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西晋宗室,高密王司马泰次子,东海王司马越之弟。公元306年,司马越等率军击败司马颙(yóng),迎接晋惠帝司马衷返回洛阳,获封东燕王。次年,改封新蔡王,同年被李丰杀害,谥武哀王。

[12] 左国城: 地名,在今山西省方山境内。为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jié)、氐(dī)、羌的核心区域,十六国时期匈奴汉国都城,曾辉煌四百余年,在民族融合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今仅存遗址。 二旬: 十日为一旬,二旬即二十日。 离石: 地名,大致在今山西省离石一带。

[13] 鲜卑: 中国古代东胡系民族。因居于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地区)而得名。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其语言、习俗与乌桓较为接近。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打败,分为乌桓、鲜卑两部,对匈奴称臣。汉武帝大败匈奴之后,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至乌桓故地饶乐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拓跋(tuò bá)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拓跋氏先建代,后改魏,最终统一北方地区。

【译文】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当初,皇太弟司马颖上奏朝廷,奏请任命匈奴左贤王刘渊为冠军将军,监理五部军政事务,让他率兵驻扎在邺城。刘渊的儿子刘聪骁勇过人,博览经史,善于作文,可以拉开三百斤张力的大弓。成年后游学京城,京城的著名人士没有不与他结交的。司马颖任命刘聪为积弩将军。刘渊的堂祖父右贤王刘宣对他的族人说:“自从汉朝灭亡以来,我们的首领单于徒有虚名,没有一寸土地,自单于以下的王侯,地位都降到了与编户普通百姓一样。如今我们的军队虽然衰落,尚且不少于二万,为什么束手待毙,甘愿受役于他人,像这样已经过了一百年了!左贤王刘渊英雄威武盖世,如果上天不想使匈奴族兴盛,必定不会白白降生此人。如今司马氏骨肉间相互残杀,四海纷乱如同沸腾的开水,光复呼韩邪伟业的时候到了!”于是密谋推举刘渊为大单于,派遣同党呼延攸前往邺城告诉刘渊。刘渊告知司马颖,请求回去参加葬礼,司马颖没有应允。刘渊让呼延攸先回去告诉刘宣等人,让他们招集匈奴五部及其他种族的胡人,扬言援助司马颖,实际打算反叛他。王浚、东赢公司马腾率军进攻司马颖,刘渊请求归国调发五部军队反击王浚、司马腾等人,司马颖答应了刘渊的要求。刘渊到了左国城,刘宣等人立即献上大单于尊号,二十天之间,便拥有部众五万人,定都离石。刘渊听说司马颖离开了邺城,命令刘景等人率兵进攻鲜卑,刘宣等人极力劝谏,方才作罢。此事同时可参见《西晋之乱》。

【原文】

冬十月,刘渊迁都左国城,胡、晋归之者愈众。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 [1] !”乃建国号曰汉 [2] 。刘宣等请上尊号,渊曰:“今四方未定,且可依高祖称汉王 [3] 。”于是即汉王位,大赦,改元曰元熙 [4] 。追尊安乐公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5] 。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 [6] 。以右贤王宣为丞相,崔游为御史大夫,左于陆王宏为太尉,范隆为大鸿胪,朱纪为太常,上党崔懿之、后部人陈元达皆为黄门郎,族子曜为建武将军 [7] 。游固辞不就。

【注文】

[1] 兄亡弟绍: 即兄终弟及。绍,继承之意。

[2] 国号: 即国家或一个朝代的名称,国家或朝代创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综合考察古代历史,国号的由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根据发迹地定国号;二是根据所封爵名定国号;三是根据谶(chèn)语定国号。 汉: 即汉国(304—329年),亦称汉赵,是西晋时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政权,由匈奴贵族刘渊所建,自称为汉政权的延续。公元304年,刘渊自称汉王,改年号为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设置文武百官,建立汉国,史称“匈奴汉国”。公元316年,其子刘聪即位,灭亡西晋。公元318年,刘聪死,其子刘粲(càn)继立,不久便被匈奴贵族靳(jìn)准所杀。镇守长安的刘聪族弟刘曜(yào)闻变,发兵进攻靳准。公元319年,刘曜徙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公元328年,刘曜、石勒两军大战于洛阳,刘曜兵败被擒,前赵主力被消灭。次年,石勒杀前赵太子刘熙,前赵灭亡。

[3] 尊号: 古代皇帝在世时的称号。由群臣讨论后,经皇帝批准并向臣民公布。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尊号起于秦汉时期,如汉哀帝称“陈圣刘太平皇帝”。魏晋以后,尊号成为在某种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所采取的改朝换代措施。 高祖: 即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字季,沛(今江苏沛县)人,平民出身。秦朝时担任泗(sì)水亭长。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起义,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人称沛公。陈胜失败后,他领导的义军成为反秦主力之一。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后与项羽争夺天下达五年之久。公元前202年,垓(gāi)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一战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他遂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在位期间,继承秦制,加强中央集权;消灭异姓王割据势力;将各地豪强迁徙至关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税,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为汉初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4] 大赦(shè): 以君主命令的方式对某个时期的特定罪犯或一般罪犯实行免除或减轻罪责或刑罚。古代帝王常在登基、更换年号、册立皇后等情况下,以施恩为名,颁布赦令,赦免犯人。 改元: 指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元熙: 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汉光文帝刘渊所用第一个年号,共计五年,即公元304年至308年。

[5] 追尊: 为死去的皇帝追加尊号。 禅(shàn): 即蜀汉后主刘禅(207—271年),字公嗣,涿(zhuō)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刘备长子。公元223年,刘备去世,时年十七,继位于成都(今四川成都),由丞相诸葛亮辅政。他为人懦(nuò)弱,不懂政事。诸葛亮死后,宠信宦官黄皓(hào),朝政完全为其所控制。公元263年,蜀汉为曹魏所灭,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一次,司马昭问刘禅:“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答道:“这里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成语“乐不思蜀”即源于此。 三祖、五宗: 按照历史上帝王的庙号称法,南北朝以前开邦立国的叫“祖”,有大功绩的叫“宗”。这里所说的“三祖”分别是:太祖高帝刘邦、世祖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五宗”分别是太宗孝文帝刘恒、世宗孝武帝刘彻、中宗孝宣帝刘询、显宗孝明帝刘庄、肃宗孝章帝刘炟(dá)。

[6] 王后: 国王的正妻。

[7] 丞相: 也称宰相,官名,古代中国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古代皇帝的股肱(gōng)大臣。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国理政,无所不统。至明朝初期,丞相制度被废除,之后大权集中于皇帝。 御史大夫: 官名。秦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 太尉: 官名。秦朝以丞相、太尉与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太尉为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魏晋以后,太尉位居极品而实权甚少,渐次演化成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或虚衔。 大鸿胪(lú): 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秦及汉初本名典客,为九卿之一。汉景帝刘启中元六年(前144年),更名大行令。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名大鸿胪。汉成帝刘骜(áo)时,将典属国所辖职务并入。因所辖诸王入朝、郡国上计、封拜诸侯及少数民族首领等,多与礼仪有关,后遂变为襄赞礼乐之官。魏晋时,大鸿胪在掌一般殿廷礼仪的同时,还负责夺爵削地事务,其余权力分归尚书省吏部、礼部、刑部。 太常: 官名,掌宗庙礼仪。原名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为太常,其主要职责有二: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常职掌基本与汉代相同。 崔懿(yì)之(?—318年): 十六国时汉中书监,屯留(今山西屯留南)人。刘聪时担任中书监,后因规劝刘聪不可纳中常侍王沈养女为皇后而被杀。 陈元达(?—316年): 字长宏,十六国时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匈奴族。刘渊称汉王后,征为黄门郎。刘聪继位后,拜为廷尉,以犯颜切谏(jiàn)闻名。 黄门郎: 官名,又称黄门侍郎,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宫禁之门称为黄闼(tà),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魏、晋、南朝官名前均有“给事”二字。因掌管机密文字,职位日渐重要。 曜: 即刘曜(?—328年),匈奴族,字永明,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十六国前赵国君,也是汉赵最后一位君主。曾参与覆灭西晋的战争,并于西晋灭亡后驻镇长安。后于靳准之乱中登上帝位,但登基不久,将领石勒自立,于是国家分裂。他在位期间多次出兵平定和招降仇池、前凉等割据势力,终被石勒俘虏杀死,汉赵政权随后灭亡。 建武将军: 将军名号。东汉末年,曹操始置,负责统兵征战。三国魏、两晋沿置,定为四品。

【译文】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冬季十月,刘渊迁都于左国城,胡人、晋朝人归附于他的非常多。刘渊对群臣说:“以往汉朝长久拥有天下,是因为用恩德结交百姓。我作为汉朝的外甥,两家相互约为兄弟,兄死弟及,不也可以嘛!”于是建国号为汉。刘宣等人请求献上皇帝尊号,刘渊说:“如今全国尚未平定,暂且可以依照汉高祖的旧例称汉王。”于是即汉王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元熙。追尊安乐公刘禅为孝怀皇帝,制作汉高祖、汉世祖、昭烈皇帝三祖和汉太宗、世宗、中宗、显宗、肃宗五宗的神主用来祭祀。立他的妻子呼延氏为王后。任命右贤王刘宣为丞相,崔游为御史大夫,左于陆王刘宏为太尉,范隆为大鸿胪,朱纪为太常,上党人崔懿之、后部人陈元达为黄门郎,同族侄子刘曜为建武将军。崔游坚决推辞不赴任。

左国城示意图

【原文】

元达少有志操,渊常招之,元达不答。及渊为汉王,或谓元达曰:“君其惧乎?”元达笑曰:“吾知其人久矣,彼亦亮吾之心,但恐不过三二日,驿书必至 [1] 。”其暮,渊果征元达。元达事渊,屡进忠言,退而削草,虽子弟莫得知也 [2]

【注文】

[1] 驿(yì)书: 经驿站递送的文书。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员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亦称“邮驿”。在中国,驿站已经约有三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便有驿站或类似的通信体制,专门办理公文或军事情报的传递。在驿站传递文书的驿道(邮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转递机构,规模较大的常配备房舍、马匹等食宿交通条件,供运送官物以及来往官员和传递文书人员使用。规模较小的只负责传递文书。按运输手段,有陆驿、水驿之分,其中陆驿又有步递、马递之分。

[2] 削草: 古时大臣上书奏稿,事成后都要销毁,以示谨慎保密。

【译文】

陈元达年轻时很有志向和节操,刘渊曾多次想招用他,但陈元达始终没有答应。等到刘渊为汉王时,有人问陈元达:“您害怕吗?”陈元达笑着说:“我了解刘渊已经很久了,他也明白我的想法,我想在几日之内,驿站必定会把书信送到。”当天傍晚,刘渊果然征召陈元达。陈元达供职于刘渊,屡次进谏忠言,退朝后就销毁奏稿,即使是他的子弟也没法知道奏折中的内容。

【原文】

曜生而眉白,目有赤光。幼聪慧,有胆量。早孤,养于渊。及长,仪观魁伟,性拓落高亮,与众不群。好读书,善属文。铁厚一寸,射而洞之。常自比乐毅及萧、曹,时人莫之许也,惟刘聪重之,曰:“永明,汉世祖、魏武之流,数公何足道哉 [1] !”

【注文】

[1] 乐毅: 生卒年不详,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裔,战国后期杰出军事家。曾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萧: 即萧何(前257—前193年),沛郡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入关中,占领咸阳,灭亡秦朝。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刘邦称帝后,他重新制定律令制度,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公元前193年去世,谥“文终侯”。 曹: 即曹参(?—前190年),字敬伯,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是继萧何之后的第二任相国。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他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 永明: 即刘曜,此处以字来称呼他。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礼时所取,用来和名相匹配,有时和名的含义相反,有时做名的补充,有时还表示在家中的排行。称呼别人要称呼字,不能直呼其名,否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 汉世祖: 即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年),字文叔,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开国皇帝。公元25年,在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经过数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平定了更始、赤眉和关东、陇、蜀等诸多割据势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分崩战乱的中国再次归于一统。死后葬于原陵(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洛阳故城西北),庙号世祖,谥号光武。

【译文】

刘曜生来就是白眉毛,眼睛中泛有红光。幼年时很聪明,有胆量。早年就成为孤儿,被刘渊收养。长大成人后,仪表魁梧伟岸,性格洒脱磊落,与众不同。非常喜好读书,并善于作文。一寸厚的铁板,一箭穿透。他常常把自己比作乐毅和萧何、曹参,当时的人没有谁赞许他,唯独刘聪非常看重他,说:“刘曜是汉世祖刘秀、魏武帝曹操一类的人物,以上几人与他相比简直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

【原文】

怀帝永嘉二年冬十月甲戌,汉王渊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永凤 [1]

【注文】

[1] 怀帝: 即西晋第三位皇帝司马炽(284—313年),字丰度,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司马炎第二十五子。初封豫章王。晋惠帝司马衷在位时,任镇北大将军,被立为皇太弟。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永嘉”。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被掳走。永嘉七年(313年)春正月被杀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谥“怀帝”。 永嘉: 晋怀帝司马炽所用第一个年号,也是唯一一个年号,共计七年,即公元307年至313年。 甲戌: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xū)、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纪月、纪日,如甲戌、辛丑等。六十年(月、日)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永凤: 十六国汉国刘渊所用第二个年号,共计两年,即公元308年至309年。永凤二年五月,改元河瑞元年。

【译文】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冬季十月甲戌(初三日),汉王刘渊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永凤。

【原文】

十一月,以其子和为大将军,聪为车骑大将军,族子曜为龙骧大将军 [1]

【注文】

[1] 和: 即刘和(?—310年),字玄泰,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刘渊之子,十六国时期汉国君主。刘渊死后,继位为帝,不久被刘聪杀死。 大将军: 古代领兵的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事实上多由贵戚担任,掌握政权,职位甚高。三国至南北朝时,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将军”之号,统领军队。 车骑(jì)大将军: 将军名号,将军中地位较高者。魏晋时以车骑将军中资深者为车骑大将军,地位相当于上卿。职掌京师兵卫,掌管皇宫戍(shù)卫。 龙骧(xiāng)大将军: 将军名号。西晋置,十六国后赵沿置。

【译文】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十一月,刘渊任命他的儿子刘和为大将军,刘聪为车骑大将军,同族侄子刘曜为龙骧大将军。

【原文】

十二月乙亥,汉主渊以大将军和为大司马,封梁王;尚书令欢乐为大司徒,封陈留王;后父御史大夫呼延翼为大司空,封雁门郡公 [1] 。宗室以亲疏悉封郡县王,异姓以功伐悉封郡县公侯 [2]

【注文】

[1] 大司马: 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武职最高长官的称呼。晋代大司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根据《晋书》记载,魏晋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居第一品。 尚书令: 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属官,掌文书及奏章。东汉国家政务均归尚书台。尚书令作为尚书台的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职权渐重。魏晋时,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参议军国大事,总领日常政务,担任此职者实际上即为宰相。 欢乐: 即刘欢乐,生卒年不详,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匈奴族,与刘渊同族。曾任十六国时汉尚书令、大司徒、太傅等,并获封陈留王。刘渊临终时,被任命为太宰,与太傅刘洋等一道辅佐嗣君。 大司徒: 官名。西周始置,负责掌管国家土地与百姓。汉哀帝刘欣时罢丞相之职,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 呼延翼(?—309年): 十六国时期汉(前赵)大臣,刘渊皇后之父。公元308年,刘渊称帝,被封为大司空、雁门郡公。次年在宜阳(今河南洛阳)之役中被乱兵杀死。 大司空: 官名。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沿置,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奴隶。西汉成帝刘骜(áo)绥(suí)和元年(前8年)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复旧称。汉哀帝刘欣时,再改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总称“三公”,主管水土及营建工程,成为共同负责最高国务的长官。

[2] 宗室: 又称皇族、帝宗、天潢(huáng),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历代均专设官职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大宗伯”“宗正”“宗正寺”“宗人府”等。此外,古代也称大宗的庙为宗室。

【译文】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十二月乙亥(初五日),汉主刘渊任命大将军刘和为大司马,封为梁王;尚书令刘欢乐为大司徒,封为陈留王;皇后的父亲御史大夫呼延翼为大司空,封为雁门郡公。皇室宗族根据亲疏关系封为郡县王,异姓之臣根据功劳大小封为郡县公侯。

【原文】

三年春正月,徙都平阳,大赦,改元河瑞 [1] 。五月,汉主渊封子裕为齐王,隆为鲁王 [2] 。汉主渊遣楚王聪等寇洛阳,军失利,渊召聪等还。事见《西晋之乱》。

【注文】

[1] 河瑞: 十六国时汉光文帝刘渊所用第三个年号,共计两年,即公元309年至310年。

[2] 裕: 即刘裕(?—310年),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匈奴族,刘渊次子,封齐王。 隆: 即刘隆(?—310年),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匈奴族,刘渊第三子,封鲁王。

【译文】

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春季正月,刘渊迁都平阳,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河瑞。五月,汉主刘渊封儿子刘裕为齐王,刘隆为鲁王。汉主刘渊派遣楚王刘聪等人攻打洛阳,军队失利,刘渊召刘聪等返回。事情可参见《西晋之乱》。

【原文】

十二月,汉主渊以陈留王欢乐为太傅,楚王聪为大司徒,江都王延年为大司空 [1] 。遣都护大将军曲阳王贤与征北大将军刘灵、安北将军赵固、平北将军王桑东屯内黄 [2] 。王弥表左长史曹嶷行安东将军,东徇青州,且迎其家,渊许之 [3]

【注文】

[1] 太傅: 官名。商周时,与太师、太保合称为“三公”,为天子的辅佐大臣,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除秦朝短时间被废止外,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并无实权。能够获得这个称号的,一般都是朝中权臣。 江都: 国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西南夹江北小沙洲上。三国时省,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六年(285年)复置。

[2] 都护大将军: 将军名号,西晋置,二品。 曲阳: 邑名,在今河北曲阳西。 征北大将军: 将军名号,将军中地位较高者。三国时期,与征南、征西、征东将军合称四征将军。征北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北大将军。晋朝沿置。 安北将军: 武官名号,列将军之一。三国魏置,与安南、安西、安东将军合称“四安将军”。负责统兵征战,或出镇北方地区,也可作为刺史兼理军务的加官,权势较大。晋代沿置,位居三品。 平北将军: 武官名号,东汉末始置,与平东、平西、平南合称为“四平将军”。负责统兵征伐,或作为刺史兼理军务的加官,掌管所在州的军政大权,位在“四安将军”之下。 内黄: 地名,在今河南内黄西附近。

[3] 左长(zhǎng)史: 官名,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长史最早设于汉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除此之外,边地的郡亦设长史,为太守的佐官。魏晋南北朝时州郡官员多设左、右长史。 曹嶷(yí)(?—323年): 东莱(今山东莱州)人,西晋末参加王弥暴动,因屡立战功,升为左长史。后归附后赵,担任征东大将军、青州刺史等。 安东将军: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武官名号。曹操始置,与安西、安北、安南将军合称四安将军。位次四镇将军,三品,掌征讨或镇戍。为出镇东方地区的军事长官,或作为刺史兼理军务的加官,权任较重。

【译文】

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十二月,汉主刘渊任命陈留王刘欢乐为太傅,楚王刘聪为大司徒,江都王刘延年为大司空。派遣都护大将军曲阳王刘贤与征北大将军刘灵、安北将军赵固、平北将军王桑驻军于东边的内黄县。王弥上表奏请左长史曹嶷兼任安东将军,向东攻取青州,并且迎接他的家眷(juàn),刘渊答应了。

【原文】

四年春正月,汉主渊立单征女为皇后,梁王和为皇太子,大赦 [1] 。封子义为北海王。以长乐王洋为大司马 [2]

【注文】

[1] 单(shàn): 姓。 皇太子: 简称“太子”,即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儿子。太子地位在朝廷中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卫队。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嫔一样,有正式的封号,如太子妃、良娣(dì)、孺(rú)人等。

[2] 长乐: 国名。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五年(284年)改安平国置,治所设在信都(今河北冀州)。

【译文】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春季正月,汉主刘渊立单征的女儿为皇后,梁王刘和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封儿子刘义为北海王。任命长乐王刘洋为大司马。

【原文】

秋七月庚午,汉主渊寝疾。辛未,以陈留王欢乐为太宰,长乐王洋为太傅,江都王延年为太保,楚王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 [1] 。置单于台于平阳西 [2] 。以齐王裕为大司徒,鲁王隆为尚书令,北海王义为抚军大将军、领司隶校尉,始安王曜为征讨大都督、领单于左辅,廷尉乔智明为冠军大将军、领单于右辅,光禄大夫刘殷为左仆射,王育为右仆射,任 为吏部尚书,朱纪为中书监,护军马景领左卫将军,永安王安国领右卫将军,安昌王盛、安邑王钦、西阳王璿皆领武卫将军,分典禁兵 [3] 。丁丑,渊召太宰欢乐等入禁中,受遗诏辅政 [4] 。己卯,渊卒,太子和即位 [5]

【注文】

[1] 太宰: 官名。相传殷商时即已设置,负责管理天下政务,辅佐君王;秦朝太宰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汉代太宰是辅佐太常(九卿之一,主管宗庙礼仪)的属吏。西晋初年,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之职,为避司马师之名讳,以太宰之名代太师,才恢复其重要地位。东晋、南朝时多不实授,而用作重臣死后的赠官。 太保: 官名,商周时期与太师、太傅合称为“三公”,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国君。 录尚书事: 官名。初置时名为“领尚书事”。公元75年,以太傅赵熹(xī)、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自此“领尚书事”更名为“录尚书事”。“录”为总领之意。录与领相比虽职事相近,但权位更重。魏晋时掌大权的大臣均带“录尚书事”名号。

[2] 单于台: 专门管理和统治其他少数民族的机构。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占据了广大的中原地区,同原有的汉人杂居。对此,统治者采用了“胡汉分治”政策,其中用于专门管理和统治其他少数民族的机构就叫作单于台,可见统治者很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这也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3] 抚军大将军: 将军名号。三国时曹魏置,位在大将军之下、三公之上。 司隶校尉: 官名,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刘彻征和四年(前89年),秩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汉成帝刘骜时一度罢废,后置司隶,掌监察。东汉置,掌监察宫廷内外,捕杀盗贼,兼司隶州长官,职尊权重,秩比二千石。三国魏、晋初为司州长官,官三品,至东晋罢废。 始安: 郡名。三国吴末帝孙皓甘露元年(265年)置,治所设在始安(今广西桂林)。晋沿置。 征讨大都督: 西晋末置,专掌征伐,与都督诸州军事不同。因西晋末年国内战乱频仍、外族势力进逼中原,为应对战乱形势,方便各地都督诸州军事相互配合,而设置此职。东晋时,征讨大都督广泛使用于征讨战争中,并成为国家设置的都督的一个重要类别。 单于左辅: 大单于的主要辅政大臣之一。十六国汉置,一般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该职,与单于右辅一起负责治理北方诸少数民族事务。 廷尉: 官名,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秦始皇时始置,汉景帝刘启时改名大理,汉武帝刘彻时恢复旧称。职掌天下刑狱,还负责掌管每年全国断狱总数,最后汇总,州郡疑难案件报请等事务。此外,常派员为地方处理某些重要案件。魏晋南北朝时廷尉职掌与两汉无太大区别。 乔智明(?—313年): 字元达,鲜卑前部人。永安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等人与晋惠帝司马衷一同讨伐时为丞相的司马颖,司马颖于是任命他为折冲将军、参丞相前锋军事。永嘉五年(311年),汉赵军队攻陷洛阳并掳走晋怀帝,他投降汉赵,并被任命为冠军大将军、司隶校尉。 冠军大将军: 官名,十六国后赵置,前凉、后凉、西秦亦置,权任颇重。 单于右辅: 大单于的主要辅政大臣之一。十六国汉置,一般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该职,与单于左辅一起负责治理北方诸少数民族事务。 光禄大夫: 官名。战国时置中大夫,汉武帝刘彻时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隶属于光禄勋(负责皇宫保卫工作的官员)。魏晋以后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紫绶者,称为银青光禄大夫。 刘殷(?—312年): 字长盛,十六国时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刘渊登基后,历任侍中、左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等。刘聪时任大司徒,太保、录尚书事,赐剑履上殿等。 左仆射(yè): 魏晋南北朝至宋时尚书省长官。“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魏晋南北朝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汉献帝刘协建安四年(199年)始分置左右仆射。左右仆射分领尚书诸曹,左仆射又有纠弹百官之权,权力大于右仆射。 王育: 字伯春,晋朝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因其才华出众,被成都王司马颖任为破虏将军。后被刘渊俘虏,历任匈奴汉国右仆射、太傅。 右仆射: 官名。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次官,与尚书令、左仆射同居宰相之任,有“朝右”之称,负责出纳王命,协理全国政务。 音yǐ。 吏部尚书: 官名。为吏部最高长官,负责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中书监: 官名。三国魏始置,魏文帝曹丕改秘书令为中书监,职掌机密,诏命多出于此。至魏明帝曹睿时,中书监已成为实质上的宰相。晋朝、南北朝沿置。 护军: 官名。秦朝置,掌监督军中将帅。东汉时禁军主要将领,负责选拔武官。后改为中护军。三国魏晋沿置。十六国时期,在一些郡县地区,曾取代太守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马景: 生卒年不详,十六国汉建国之初,担任护军将军。公元311年,被授为大司徒。 左卫将军: 魏晋武官名。三国魏元帝曹奂(huàn)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分中卫将军置。西晋属中军将军,后改中领军(领军将军),职掌宫禁宿卫,是中央禁军主要将领。晋、南朝宋皆四品。 永安: 郡名。治所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城。 安昌: 侯国名。治所在今河南确山西。 安邑: 县名。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 西阳: 国名。治所在今湖北黄冈东。 璿: 音xuán。 武卫将军: 武官名。三国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220—226年)置,掌宿卫禁军,权任颇重。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267年)罢。晋惠帝司马衷永康年间(300—301年)复置,四品,但权任渐轻。东晋时省时置。 禁兵: 古代皇帝的护卫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hù)从的部队。

[4] 禁中: 又称“省中”,指皇宫内禁令所及范围之内。皇宫是皇帝居处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古代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皇宫作为皇帝威严的象征,一直是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建筑。具体而言,禁中包括静态与动态两种形态:静态禁中为皇宫内皇帝居所;动态禁中为皇帝日常行止活动之所。 遗诏: 皇帝死后留下的遗书、遗言等。 辅政: 在君主制下,已经即位的皇帝暂时不能管理国家时,由他人代替皇帝处理国政即为辅政。辅政者或由在位皇帝的直系亲属担任,或由被称为摄政王的皇亲国戚担任,或由德高望重、深具资历经验的大臣担任。在摄政期间,摄政者给予建议,并让皇帝从各项建议与执行中进行学习,直至能亲自执政为止。

[5] 卒: 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为避讳起见,人们对“死”采取了诸多别称。《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里用“卒”表示刘渊死亡,反映出作者对少数民族的蔑视。

【译文】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秋季七月庚午(初九日),汉主刘渊病重。辛未(初十日),任命陈留王刘欢乐为太宰,长乐王刘洋为太傅,江都王刘延年为太保,楚王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兼任录尚书事。在平阳西边设置单于台。任命齐王刘裕为大司徒,鲁王刘隆为尚书令,北海王刘义为抚军大将军、兼司隶校尉,始安王刘曜为征讨大都督、兼单于左辅,廷尉乔智明为冠军大将军、兼单于右辅,光禄大夫刘殷为左仆射,王育为右仆射,任 为吏部尚书,朱纪为中书监,护军马景兼左卫将军,永安王刘安国兼右卫将军,安昌王刘盛、安邑王刘钦、西阳王刘璿皆兼武卫将军,分别统领禁兵。丁丑(十六日),刘渊征召太宰刘欢乐等人进入皇宫禁中,接受遗诏辅佐朝政。己卯(十八日),刘渊去世,太子刘和继承帝位。

【原文】

和性猜忌无恩。宗正呼延攸,翼之子也,渊以其无才行,终身不迁官 [1] 。侍中刘乘素恶楚王聪,卫尉西昌王锐耻不预顾命,乃相与谋,说和曰:“先帝不惟轻重之势,使三王总强兵于内,大司马拥十万众屯于近郊,陛下便为寄坐耳。宜早为之计 [2] !”和,攸之甥也,深信之。辛巳夜,召安昌王盛、安邑王钦等告之。盛曰:“先帝梓宫在殡,四王未有逆节,一旦自相鱼肉,天下谓陛下何 [3] !且大业甫尔,陛下勿信谗夫之言以疑兄弟。兄弟尚不可信,他人谁足信哉?”攸、锐怒之曰:“今日之议,理无有二,领军是何言乎!”命左右刃之。盛既死,钦惧,曰:“惟陛下命。”壬午,锐帅马景攻楚王聪于单于台,攸帅永安王安国攻齐王裕于司徒府,乘帅安邑王钦攻鲁王隆,使尚书田密、武卫将军刘璿攻北海王义 [4] 。密、璿挟义斩关归于聪,聪命贯甲以待之 [5] 。锐知聪有备,驰还,与攸、乘共攻隆、裕。攸、乘疑安国、钦有异志,杀之。是日斩裕。癸未,斩隆。甲申,聪攻西明门,克之,锐等走入南宫,前锋随之 [6] 。乙酉,杀和于光极西室,收锐、攸、乘,枭首通衢 [7]

【注文】

[1] 宗正: 官名。秦至东晋时负责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由皇族充任该职。宗正掌握皇族名籍簿,并根据他们的嫡庶身份或与皇帝在血缘上的亲疏关系,每年排出同姓诸侯王世谱。此外,还负责关押服苦役的犯人,也常拘系宗族或外戚有罪者。魏晋设宗正,东晋将宗正并入太常。

[2] 侍中: 官名。秦始置,以往来殿内东厢奏事,故名。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因此官身居君侧,侍从左右、常备顾问应对,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汉武帝以后,地位渐高。晋朝建立,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不仅开始成为三公、执政的加衔,而且直接参与朝政。 卫尉: 武官名号。统率卫士守卫宫禁。秦汉为九卿之一。职责为昼夜巡警,检察门籍。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bēn)三令、丞。吏民若向皇帝上书,则由其属官公车司马转达。 顾命: 出自《尚书》,本为《尚书》一书的篇名,取其临终遗命之意。后代因此称帝王临终前的遗诏为顾命。所谓“顾命制”,即指帝王临终前选取若干顾命大臣辅佐幼主的政治制度。 寄坐: 谓居客位。比喻地位不稳且无实权。

[3] 梓(zǐ)宫: 古代帝王、皇后所用的以梓木制做的棺材,后世也借指已死而未入葬的皇帝灵柩(jiù)。 在殡(bìn): 指尚未下葬。 自相鱼肉: 当作鱼肉一般任意宰割。比喻内部自相残杀。

[4] 司徒府: 魏晋南北朝时“掌邦教”的机构。司徒长史或司徒是司徒府最高行政长官。如果士人品行有失礼仪或不符合要求,司徒有权对其提出弹劾。

[5] 贯甲: 穿着盔甲。形容充满杀气的样子。

[6] 西明门: 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即汉、魏洛阳城西城南起第二门。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刘聪攻洛阳,曾屯兵于此。 南宫: 遗址位于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故城内。洛阳南宫本是周公修建的成周城宫殿区。秦王嬴(yíng)政统一中国,置洛阳为三川郡,封相国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吕不韦在成周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城池,并在今洛阳东郊修建了南宫,用以迎接招待前来探望的宾客。

[7] 光极: 即光极殿,位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宫中。 枭(xiāo)首通衢(qú): 在繁华的街道斩首。枭首:古代一种刑法,即把人头砍下挂在城门上示众;通衢:宽敞平坦、四通八达的道路。

【译文】

刘和本性多疑。宗正呼延攸,是呼延翼的儿子,刘渊认为他没有才能和品行,终身没有给他升官。侍中刘乘向来憎恶楚王刘聪,卫尉西昌王刘锐因不能参与临终遗命而感到耻辱,于是三人互相密谋,对刘和说:“先帝没有考虑到目前军队部署上头轻脚重的形势,使三王在都城之内握有重兵,大司马拥兵十万屯驻在都城近郊,这样陛下便成为寄人篱下的傀儡了。应当尽早想办法解决!”刘和,是呼延攸的外甥,所以对他深信不疑。永嘉四年(310年)七月辛巳(二十日)夜晚,刘和召见安昌王刘盛、安邑王刘钦等人通告他们。刘盛说:“先帝的棺材尚未出殡,刘聪等四王也没有变节的行为,一旦自相残杀,天下人将怎样评说陛下呢!何况现在大业远未成功,陛下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猜疑兄弟。兄弟尚且不能相信,其他人谁还值得信任呢!”呼延攸、刘锐发怒道:“今日商议的事情,没有别的道理可讲,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命令手下把他处斩。刘盛死后,刘钦害怕地说:“我听从陛下的命令。”壬午(二十一日),刘锐率领马景攻打驻扎于单于台的楚王刘聪,呼延攸率领永安王刘安国进攻在司徒府的齐王刘裕,刘乘率领安邑王刘钦攻打鲁王刘隆,让尚书田密、武卫将军刘璿攻打北海王刘义。田密、刘璿挟持刘义,砍断关门的门闩(shuān),归附刘聪,刘聪命令士兵披上铠(kǎi)甲严阵以待。刘锐得知刘聪已有防备,便迅速返回,并与呼延攸、刘乘共同进攻刘隆、刘裕。呼延攸、刘乘怀疑刘安国、刘钦怀有二心,于是将他们杀死。当日斩杀了刘裕。癸未(二十二日),斩杀了刘隆。甲申(二十三日),刘聪攻克西明门,刘锐等人逃入南宫,前锋部队尾随着他。乙酉(二十四日),刘聪在光极殿西室杀死了刘和,收捕了刘锐、呼延攸、刘乘,在闹市上斩下他们的头颅(lú),并高悬示众。

【原文】

群臣请聪即帝位,聪以北海王义,单后之子也,以位让之。义涕泣固请,聪久而许之,曰:“义及群公正以祸难尚殷,贪孤年长故耳 [1] 。此国家之事,孤何敢辞!俟义年长,当以大业归之。”遂即位,大赦,改元光兴 [2] 。尊单氏曰皇太后,其母张氏曰帝太后。以义为皇太弟,领大单于、大司徒。立其妻呼延氏为皇后。呼延氏,渊后之从父妹也 [3] 。封其子粲为河内王,易为河间王,翼为彭城王,悝为高平王 [4] 。仍以粲为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5] 。以石勒为并州刺史,封汲郡公 [6] 。九月辛未,葬汉主渊于永光陵,谥曰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7] 。汉主聪自以越次而立,忌其嫡兄恭,因恭寝,穴其壁间,刺而杀之。

【注文】

[1] 孤: 古代帝王的自称。

[2] 光兴: 十六国汉国昭武帝刘聪所用第一个年号,共计两年,即公元310年至311年。

[3] 从父妹: 伯父、叔父之女,即堂妹。

[4] 粲: 即刘粲(?—318年),字士光,匈奴族,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刘聪之子,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他即位后沉醉于酒色,又大杀辅政大臣,将军国大事全交给靳准。之后靳准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叛乱,将他杀害。 河内: 郡名。治所在野王县(今河南泌阳)。 河间: 王国名。治所在今河北献县东南。 彭城: 郡名。治所在今江苏徐州。 悝: 音lǐ。 高平: 地名。治所在今宁夏固原。

[5] 都督中外诸军事: 官名。始于曹魏,指节制宫城内外,总领京师的中央禁军。曹魏时为实职武官。从西晋开始,其性质逐渐向虚衔、荣誉衔转化。东晋以后,京师中外诸军力量的削弱使其逐渐演化为虚职。

[6] 石勒(274—333年): 字世龙,原名匐(fú)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jié)族,五胡十六国时后赵开国君主,公元319年至333年在位。早年投靠汉赵主刘渊,后从汉赵分裂出去。在谋臣张宾辅助之下以襄国(今河北邢台)为根据地,陆续消灭王浚、邵续、段匹磾(dī)等西晋在北方的势力,继而消灭曹嶷(yí),进侵东晋以及消灭刘曜领导的汉赵,又北征代国,使后赵成为当时北方最强盛的国家。 刺史: 官名,汉武帝时始置。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刺史地位在郡国之上,同时也不受丞相制约,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到魏晋南北朝时,刺史有单车、领兵之别,单车即不领兵之意,而领兵刺史多加将军号,如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即任一州刺史同时还都督数州军事)。西晋初年,曾一度停止刺史加将军号,但到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又再度恢复。 汲(jí)郡: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所设在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辖汲县、朝歌(今河南淇[qí]县)、共县(今河南辉县)、获嘉(今河南新乡)。

[7] 谥(shì): 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平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一般而言,帝王后妃的谥号由礼部官员议定,再由皇上颁赐;贵族、大臣、士大夫的谥号则由朝廷直接赐予。 庙号: 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学术界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到魏晋南北朝时庙号开始泛滥。

【译文】

群臣请求刘聪即皇帝位,刘聪因为北海王刘义是单皇后的儿子,于是想把皇位让给刘义。刘义感动得流泪,坚持请求刘聪即位,过了很久,刘聪方才答应此事,说道:“刘义和诸公正是因为现在祸难比较多,同时看在我年长几岁的缘故,才推举我做皇帝的。这是国家的事情,我怎么能推辞呢!将来等刘义长大之后,我将把皇位归还给他。”刘聪于是登基当了皇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光兴。尊奉单氏为皇太后,自己的母亲张氏为帝太后。立刘义为皇太弟,兼大单于、大司徒。立自己的妻子呼延氏为皇后。呼延氏是刘渊皇后的堂妹。封儿子刘粲为河内王,刘易为河间王,刘翼为彭城王,刘悝为高平王。仍然任命刘粲为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任命石勒为并州刺史,封汲郡公。永嘉四年(310年)九月辛未(十一日),把汉主刘渊安葬在永光陵,谥号为光文皇帝,庙号为高祖。汉主刘聪自己是越过排行而做的皇帝,因此猜忌他的嫡(dí)兄刘恭,于是趁刘恭睡觉的时候,在墙壁上挖洞进去,将他杀死。

【原文】

汉太后单氏卒,汉主聪尊母张氏为皇太后。单氏年少美色,聪烝焉 [1] 。太弟义屡以为言,单氏惭恚而死 [2] 。义宠由是渐衰,然以单氏故,尚未之废也。呼延后言于聪曰:“父死子继,古今常道 [3] 。陛下承高祖之业,太弟何为者哉!陛下百年后,粲兄弟必无种矣 [4] !”聪曰:“然,吾当徐思之。”呼延氏曰:“事留变生。太弟见粲兄弟浸长,必有不安之志,万一有小人交构其间,未必不祸发于今日也。”聪心然之。义舅光禄大夫单冲泣谓义曰:“疏不间亲。主上有意于河内王矣,殿下何不避之 [5] ?”义曰:“河瑞之末,主上自惟嫡庶之分,以大位让义 [6] 。义以主上齿长,故相推奉 [7] 。天下者,高祖之天下,兄终弟及,何为不可?粲兄弟既壮,犹今日也。且子弟之间,亲疏讵几,主上宁可有此意乎 [8] !”

【注文】

[1] 烝(zhēng): 古代指与母辈淫乱。

[2] 惭恚(huì): 羞惭怨恨,羞惭愤怒。

[3] 父死子继: 父亲死后,由其儿子继承其一切特权。这是古代世袭制的核心,多指皇帝皇位及领地等的继承权。在有多个儿子的情况下,一般由嫡长子直接承袭。其他子弟用分封领地的办法,给予土地和臣民。

[4] 百年: 死亡的委婉称呼。

[5] 殿下: 原指殿阶之下,与“陛下”同义,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后来成为对皇族成员的尊称,次于代表君主的陛下。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6] 嫡(dí)庶(shù): 指嫡子与庶子。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各个妻妾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便体现在嫡庶之分上。“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正妻与丈夫地位平等,在服装、车辆等礼仪制度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除正妻以外的其他配偶就是庶妻,或称作姬妾,按地位从高到低有序排列。

[7] 齿长: 年纪较大。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有关牙齿的词汇表示年龄。如“生齿”称代七八个月的婴儿(因男孩出生后八个月,女孩出生后七个月开始长牙),“稚齿”称代儿童(因幼童齿嫩),“齿危”称谓老年人(因老人牙齿松落)。

[8] 讵: 音jù。

【译文】

汉太后单氏去世,汉主刘聪尊奉母亲张氏为皇太后。单氏年轻貌美,刘聪与她私通。太弟刘义对此屡加劝谏,单氏惭愧怨恨而死。从此对刘义的宠信逐渐减弱,但因为单氏的缘故,还没有将他废黜。呼延后对刘聪说:“父死子继,这是古今常理。陛下继承高祖刘渊的事业,太弟算是什么呢!陛下百年之后,刘粲兄弟必遭灭门之祸!”刘聪说:“好吧,让我慢慢考虑这个问题吧。”呼延氏说:“事情留下来不及时处理,就难免会发生变故。太弟刘义见刘粲兄弟渐渐长大,内心必然感到不安,万一有人从中进行挑拨,祸乱就有可能发生在今天啊。”刘聪认为说得非常对。刘义的舅舅光禄大夫单冲哭着对刘义说:“关系疏远的人不能离间关系亲近的人。当今主上已经有意要把皇位传给河内王刘粲了,您为什么还不回避呢?”刘义说:“河瑞末年,主上自己考虑过嫡、庶的分别,把大位让给我。我因为主上年长,所以推戴他为帝。天下是高祖的天下,兄长死了,弟弟继承,有什么不可以的?刘粲兄弟长大成人之后,还应该像今天这样。况且儿子和兄弟之间,难道还有什么亲疏差别,主上难道会有这个意思吗!”

【原文】

愍帝建兴二年春正月,聪置丞相等七公,又置辅汉等十六大将军,各配兵二千,以诸子为之 [1] 。又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 [2] 。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 [3] 。左右选曹尚书,并典选举 [4] 。自司隶以下,六官皆位亚仆射 [5] 。以其子粲为丞相,领大将军,录尚书事,进封晋王。江都王延年录尚书六条事,汝阴王景为太师,王育为太傅,任 为太保,马景为大司徒,朱纪为大司空,中山王曜为大司马 [6]

【注文】

[1] 愍(mǐn)帝: 即司马邺(yè)(300—317年),字彦旗,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吴孝王司马晏之子,西晋第四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任皇帝,公元313年至316年在位。初封秦王。公元312年,刘曜攻陷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怀帝被俘,他被群臣拥立为皇太子。次年怀帝被杀,即位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年号建兴。公元316年,刘曜围攻长安,切断长安粮运,被迫出城投降,西晋灭亡。次年被杀,谥孝愍皇帝。 建兴: 西晋愍帝司马邺的年号,共计五年,即公元313年至317年,这也是西晋的最后一个年号。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投降前赵,西晋灭亡。建兴五年(317年)三月,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改年号为建武元年。 辅汉等十六大将军: 即辅汉、都护、中军、抚军、镇军、卫京、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上军、下军、辅国、冠军、龙骧、虎牙等十六大将军。刘曜建前赵时,匈奴政权的兵制粗具规模,拥有三万人以上的中央禁军,于是将这支禁军分成十六军,每军设将军一人,这十六位领兵将军即上述十六大将军。

[2] 左右司隶: 十六国汉地方行政长官,官号沿袭汉魏。刘聪继位后,对各族百姓实行胡汉分治政策,设立了两套统治机构。其中,左右司隶负责统治汉人。左司隶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右司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东南)。左右司隶下分管四十三个内史,每内史下有一万户左右。 内史: 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国家政务。秦朝时为京师地区行政长官官名。魏晋时期,以内史代替太守出任特别重要郡的行政长官。

[3] 六夷: 即胡、羯、鲜卑、氐、羌、巴蛮六族。另一说法无“巴蛮”而有“乌丸”。 都尉: 武官名。战国始置,职位次于将军。秦与汉初,每郡都设有郡尉,辅助太守主管军事。汉景帝刘启时改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全郡军事。魏晋时,都尉任命范围由广转狭,除武职外,唯有宗室外戚才能被任命为都尉,并且只在用兵时临时设置。不过此时都尉名号逐渐增多,如建忠都尉、扬武都尉等。

[4] 左右选曹尚书: 官名。十六国汉尚书省属官,负责选拔官吏。

[5] 仆射: 官名。秦始置。汉成帝刘骜(áo)建始四年(前29年),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魏晋以后,仆射已处于副相地位。

[6] 录尚书六条事: 晋朝官制。晋朝尚书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录尚书六条事,即录尚书六曹事,常成为录尚书众曹事的概称。至于具体录几条事,则根据时势之变更而时或有异,但基本保持习惯上的“录尚书六条事”的称谓。 汝阴: 郡名。治所在今安徽阜阳。 太师: 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晋之后复称太师,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译文】

晋愍帝司马邺建兴二年(314年)春季正月,刘聪设置了丞相等七公,又设置了辅汉等十六个大将军,各配备二千名士兵,由他的儿子们担任。此外,又设置左右司隶,各自掌管二十多万户,每一万户设置一个内史。单于左右辅各自掌管胡、羯、鲜卑等六个少数民族共十万部落,每一万部落设置一个都尉。左、右选曹尚书,共同掌管选举事宜。自司隶以下,六官地位仅次于仆射。任命自己的儿子刘粲为丞相,兼大将军,录尚书事,晋封为晋王。江都王刘延年为录尚书六条事,汝阴王刘景为太师,王育为太傅,任 为太保,马景为大司徒,朱纪为大司空,中山王刘曜为大司马。

【原文】

十一月,汉主聪以晋王粲为相国、大单于,总百揆 [1] 。粲少有俊才,自为宰相,骄奢专恣,远贤亲佞,严刻愎谏,国人始恶之 [2]

【注文】

[1] 相国: 官名,或称“相邦”“丞相”。春秋时为辅佐大臣的尊称。战国时成为官职,为最高行政官员。西汉初置丞相,后改为相国。东汉末,献帝时改司徒为丞相。两晋南北朝时期,常以此职授予权臣,独揽军政大权。 总百揆(kuí): 即总管百官,大致相当于今国务院总理。

[2] 骄奢专恣: 原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等四种恶习。后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佞: 音nìng。

【译文】

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十一月,汉主刘聪任命晋王刘粲为相国、大单于,总领群臣百官。刘粲年轻时就很能干,自从当了宰相后,骄奢淫逸,独断专行,疏远贤能人士,亲近奸佞小人,对待臣下严厉刻薄,一意孤行,不听劝谏,于是开始遭到百姓的憎恶。

【原文】

三年三月,雨血于汉东宫延明殿 [1] 。太弟义恶之,以问太傅崔玮、太保许遐。玮、遐说义曰:“主上往日以殿下为太弟者,欲以安众心耳。其志在晋王久矣,王公已下莫不希旨附之。今复以晋王为相国,羽仪威重,逾于东宫,万机之事,无不由之 [2] 。诸王皆置营兵以为羽翼。事势已去,殿下非徒不得立也,朝夕且有不测之危,不如早为之计。今四卫精兵不减五千,相国轻佻,正烦一刺客耳。大将军无日不出其营,可袭而取。余王并幼,固易夺也。苟殿下有意,二万精兵指顾可得,鼓行入云龙门,宿卫之士孰不倒戈以迎殿下者 [3] ?大司马不虑其为异也。”义弗从。东宫舍人荀裕告玮、遐劝义谋反,汉主聪收玮、遐于诏狱,假以他事杀之 [4] 。使冠威将军卜抽将兵监守东宫,禁义不听朝会 [5] 。义忧惧不知所为,上表乞为庶人,并除诸子之封,褒美晋王,请以为嗣;抽抑而弗通 [6]

【注文】

[1] 东宫: 太子所居之宫。在中国古代,坐北朝南是最尊贵的,其次是坐东朝西。另外,古代风水学认为,家中长子宜居住东房。太子一般为长子,故应该居住东房。 延明殿: 宫殿名,魏晋时太子东宫内的宫殿之一。

[2] 崔玮: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魏晋时期,曾任刘聪汉政权太傅,因劝说皇太弟刘义发动宫廷政变,事泄被杀。 许遐: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魏晋时期,曾任刘聪汉政权太保,因劝说皇太弟刘义发动宫廷政变,事泄被杀。 羽仪: 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礼仪用品,用鸟羽制成,多由人执掌,或置于车顶。表示和君王比较接近的侍卫。

[3] 鼓行: 击鼓行军。中国古代军队前进击鼓,鸣金则表示收兵,主要作用是保持战斗队形,减少伤亡。击鼓是冲锋,所谓一鼓作气,就是交战时听到第一声鼓响,会士气大增。 云龙门: 洛阳宫城正南门,在今河南洛阳东北白马寺东。 倒戈: 倒持武器。形容军队投降敌人,反过来打自己人。

[4] 东宫舍人: 又称“太子舍人”,设置于秦代。最初执掌东宫宿卫,后来也兼管秘书、侍从之职。 诏狱: 即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一般而言,九卿、郡守一级的高官犯罪,需皇帝下诏书才能审判。

[5] 冠威将军: 十六国汉赵时所设杂号将军。 卜抽: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魏晋时期,曾任刘聪汉政权冠威将军,深得刘聪信任,负责监禁东宫皇太弟刘义。 朝会: 即百官朝见天子。因诸侯、百官朝见天子的时间是在早晨,故称之为“朝”。朝会既是一种礼制,也是天子对诸侯的一种约束。朝会时,百官身着朝服,依文武品阶班立。

[6] 庶人: 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秦朝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兴起,他们自恃清显,不仅歧视无官爵者,而且一些位卑职微的小吏或门第不显的品官,亦被其贬为“寒庶”“寒素”。 嗣: 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

【译文】

晋愍帝司马邺建兴三年(315年)三月,汉东宫延明殿降下了血雨。太弟刘义非常厌恶这样的事情,便向太傅崔玮(wěi)、太保许遐(xiá)询问原由。崔玮、许遐于是对刘义说:“皇上往日立殿下为太弟,不过是为了安定众人之心。他想把皇位传给晋王刘粲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从王公以下没有一个人不迎合他的旨意。如今又任命晋王为相国,仪仗威严庄重,超过了东宫,所有政务,都需要经过他的同意。诸王都设置营兵作为羽翼。往日皇储的优势已经失去,您不仅不可能继承皇位,而且每天都有预想不到的危险,请您尽早想办法解决。如今东宫左、右、前、后四卫所属的精兵不少于五千,相国行动不很慎重,现在只需要一名刺客就可以解决问题。大将军每天都走出他的兵营,可以采取袭击的办法把他拿下。其余的诸王都还年幼,很容易控制。如果您有这样的意思,二万精兵在举手之间就可以得到,然后一鼓作气进攻云龙门,守卫皇宫的士兵谁敢不倒戈迎接您呢?不必顾虑大司马刘曜会采取异常行动。”刘义没有应允。东宫舍人荀裕告发崔玮、许遐劝说刘义谋反,汉主刘聪收捕崔玮、许遐入狱,借口其他罪名把他们杀掉。命令冠威将军卜抽率军监视守卫东宫,禁锢刘义,不允许他参加朝会。刘义非常忧虑恐惧,不知所措,上表乞求辞官做平民百姓,把儿子们的封爵全部免去,褒扬赞美晋王刘粲,请求立他为皇储;卜抽压下他的奏章,不为他上报。

【原文】

四年。汉中常侍王沈、宣怀、中宫仆射郭猗等皆宠幸用事 [1] 。汉主聪游宴后宫,或三日不醒,或百日不出,自去冬不视朝,政事一委相国粲,唯杀生、除拜乃使沈等入白之 [2] 。沈等多不白,而自以其私意决之,故勋旧或不叙,而奸佞小人有数日至二千石者。军旅岁起,将士无钱帛之赏,而后宫之家赐及僮仆,动至数千万 [3] 。沈等车服、第舍逾于诸王,子弟中表为守令者三十余人,皆贪残为民害。靳准阖宗谄事之 [4]

【注文】

[1] 中常侍: 西汉时皇帝近臣,服侍左右,职掌顾问应对,是仅有虚衔的加官。西汉前期只有常侍之名,获此号者多为皇帝爱幸之臣。中常侍之名出现于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此时中常侍已非加官,而成为有具体职掌的官职,多以宦者担任此职。居此位的宦官有时竟可权倾朝野。 王沈: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魏晋时期,任刘聪汉政权中常侍,深得刘聪信任。 宣怀: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魏晋时期,任刘聪汉政权中常侍,深得刘聪信任。 中宫: 皇后居住的宫殿,亦常用作皇后的代称。古代建筑宫城时,皇后的宫室都位于子午线上,且皇后寝宫前是君王的居室,左右两旁夹挟着嫔妃的居室,后方多为太后及宫中年老女性养老之处。整体而言,是以周围建筑来衬托出皇后统辖后宫的领导地位,因此皇后又有六宫之长一称。 郭猗(yī):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魏晋时期,为刘聪汉政权属官,深得刘聪信任。 宠幸: 古指帝王对后妃、臣下的宠爱。泛指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的宠爱。

[2] 后宫: 帝王妻妾所生活的地方,通常指代生活在后宫的女性,古人常用“后宫佳丽三千人”来形容古代皇帝嫔妃之众。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yuàn)、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jié yú)、容华、充华。 除拜: 除旧职,拜新官。

[3] 钱帛(bó): 在古代,绢帛和铜钱一样,能作为货币流通使用。 僮(tóng)仆: 仆人,仆役。汉晋以来所谓“僮仆”是与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奴才,替主人种田、经商、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僮仆亦称为“僮”或“僮客”。

[4] 靳准(?—318年): 匈奴人,十六国时汉政权外戚权臣。刘聪死前,被任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刘粲。公元318年,刘聪死,刘粲即位。同年,他发动政变,带领亲兵闯入后宫杀死刘粲,自号“汉天王”。但不久便被左、右车骑将军乔泰、王腾和卫将军靳康等人杀死。 阖(hé)宗: 整个家族。

【译文】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汉中常侍王沈、宣怀、中宫仆射郭猗等人都受到皇帝宠信,控制政权。汉主刘聪整日在后宫游玩饮宴,有时三日醉酒不醒,有时百日不出后宫,自从去年冬季以来从未上朝,政事一概委托相国刘粲,只有诛杀、任命官员的事情才让王沈等人入宫禀报。王沈等人常常不请示,而私自决断,所以有些往日功臣不被任用,而有些奸诈谄媚小人几日之内就能提升到二千石俸禄的高官。征伐之事年年都有,但将士们得不到钱帛赏赐,而后宫里面赏赐遍及奴婢仆人,赏赐动辄高达几千万钱。王沈等人的舆车、服饰和宅院的规格都超过诸王,他们的子弟以及亲戚担任郡守县令的有三十多人,这些人大都贪婪残暴,为害百姓。靳准家族的人都巴结谄媚王沈等人。

【原文】

郭猗与准皆有怨于太弟义。猗谓相国粲曰:“殿下,光文帝之世孙,主上之嫡子,四海莫不属心,奈何欲以天下与太弟乎 [1] !且臣闻太弟与大将军谋,因三月上巳大宴作乱,事成许以主上为太上皇,大将军为皇太子,又许卫将军为大单于 [2] 。二王处不疑之地,并握重兵,以此举事,无不成者 [3] 。然二王贪一时之利,不顾父兄,事成之后,主上岂有全理?殿下兄弟固不待言!东宫、相国、单于,当在武陵兄弟,何肯与人也 [4] !今祸期甚迫,宜早图之。臣屡言于主上,主上笃于友爱,以臣刀锯之余,终不之信 [5] 。愿殿下勿泄,密表其状。殿下傥不信臣言,可召大将军从事中郎王皮、卫军司马刘惇,假之恩意,许其归首以问之,必可知也 [6] 。”粲许之。猗密谓皮、惇曰:“二王逆状,主上及相国具知之矣,卿同之乎?”二人惊曰:“无之。”猗曰:“兹事已决,吾怜卿亲旧并见族耳 [7] 。”因歔欷流涕。二人大惧,叩头求哀,猗曰:“吾为卿计,卿能用之乎?相国问卿,卿但云‘有之’;若责卿不先启,卿即云‘臣诚负死罪,然仰惟主上宽仁,殿下敦睦,苟言不见信,则陷于诬谮不测之诛,故不敢言也 [8] 。’”皮、惇许诺。粲召问之,二人至不同时,而其辞若一,粲以为信然。

【注文】

[1] 光文帝: 指刘渊。刘渊死后谥号为光文帝。 世孙: 即嫡孙。

[2] 大将军: 指刘骥,刘聪之子。生卒年不详,封济南王、大将军。 三月上巳: 上巳指农历每月上旬的巳日。三月上巳即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汉以前,上巳必取巳日,但不一定是三月初三。自魏以后,一般习用三月初三。最初人们于此日沐浴以除灾祈福,又名“修禊(xì)”,后来逐渐成为人们春日到水边饮宴游玩的节日。

[3] 举事: 指起兵,夺取政权。

[4] 武陵兄弟: 即刘义的儿子们。

[5] 笃(dǔ): 忠实,一心一意。 刀锯之余: 指阉人。刀锯:古代刑具。

[6] 傥(tǎng): 同“倘”,如果,倘若。 大将军从事中郎: 官名。西汉末始置。东汉大将军、车骑将军僚属,职参谋议。三国魏、晋、南北朝皆置,其职依时依府而异,或主官吏,或分掌诸曹,或掌机密,或参谋议,地位较高。 王皮: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魏晋时期,为刘聪汉政权属官,曾任大将军从事中郎之职,曾参与诬陷皇太弟刘义活动。 卫军: 官名,卫将军的省称。魏晋时为重号将军,统领禁军,多授予朝中大臣作为加官,二品。 刘惇(dūn):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魏晋时期,为刘聪汉政权属官,曾任卫军司马,曾参与诬陷皇太弟刘义活动。

[7] 族: 亲属株连制度。一人有罪,往往牵累其亲属共同受刑。尽管族刑非中国古代所独有,但中国可能是有史可载的族刑制度实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程度最严厉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夷三族”“诛九族”的刑罚。

[8] 诬谮(zèn): 进谗诬陷。

【译文】

郭猗、靳准与皇太弟刘义素有恩怨。郭猗于是对相国刘粲说:“殿下,您是光文帝刘渊的长孙,主上的嫡子,四海之内莫不归心,为什么要把天下交给皇太弟刘义呢!况且臣下听说太弟与大将军刘骥密谋,趁三月上巳节大宴之机发动叛乱,事成之后许诺主上做太上皇,大将军做皇太子,又许诺卫将军做大单于。二王处于不受怀疑的位置,都手握重兵,以此发动政变,没有不成功的。然而二王贪图一时的利益,不顾父兄,事成之后,主上岂能有保全之理?您与他们是兄弟关系,就更不用说了!东宫、相国、单于这些官位,将在武陵兄弟之间进行分配,怎么肯让与他人!现在距离祸乱的日期已经很近了,应该尽早想办法解决这件事。臣屡次进言主上,可是主上对兄弟的友爱之情深厚,又因为臣是宦官,不肯相信于臣。希望您不要泄露,秘密上奏,说明刘义等人谋反的情况。您如果不相信臣的话,可以召来大将军从事中郎王皮、卫军司马刘惇,先假意施与他们恩惠,许诺他们归顺自首,然后进行盘问,一定能够了解这件事。”刘粲表示同意。郭猗秘密地对王皮、刘惇说:“二王谋逆的情况,主上和相国都知道了,你们还和他们站在一边吗?”二人吃惊地说:“没有谋逆这件事!”郭猗说:“这件事已成定案,我只是可怜你们的亲戚全都要被灭族。”说完抽噎流泪。二人大为恐惧,磕头乞求哀怜,郭猗说:“我为你们谋划,你们能够采用我的方法吗?相国如果询问你们,你们只说‘有这件事’;如果问你们为什么不事先启奏,你们就说‘臣确实负有死罪,但是我们考虑到您宽宏仁慈,殿下敦厚和睦,如果我们的话不被相信,就会落得个诬陷的罪名,难说不被诛杀,所以不敢说。’”王皮、刘惇答应照他的意思办。刘粲召见他们询问这件事,两人来的时间不同,所说的话却相似,刘粲就认为事情确实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原文】

靳准复说粲曰:“殿下宜自居东宫以领相国,使天下早有所系。今道路之言,皆云‘大将军、卫将军欲奉太弟为变,期以季春’。若使太弟得天下,殿下无容足之地矣 [1] !”粲曰:“为之奈何?”准曰:“人告太弟为变,主上必不信。宜缓东宫之禁,使宾客得往来;太弟雅好待士,必不以此为嫌,轻薄小人不能无迎合太弟之意为之谋者 [2] 。然后下官为殿下露表其罪,殿下收其宾客与太弟交通者考问之,狱辞既具,则主上无不信之理也 [3] 。”粲乃命卜抽引兵去东宫。少府陈休、左卫将军卜崇,为人清直,素恶沈等,虽在公座,未尝与语,沈等深疾之 [4] 。侍中卜干谓休、崇曰:“王沈等势力足以回天地,卿辈自料亲贤孰与窦武、陈蕃 [5] ?”休、崇曰:“吾辈年逾五十,职位已崇,唯欠一死耳。死于忠义,乃为得所,安能俛首低眉以事阉竖乎 [6] !去矣卜公,勿复有言!”

【注文】

[1] 季春: 古代用孟、仲、季来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古人按阴历(即农历)分一年十二个月为四季,每季三个月,把孟、仲、季与每一季中的三个月相配。例如“孟”表示每一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

[2] 宾客: 古时指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门下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汉代养客之风仍盛,有时皇帝甚至下诏不许诸王养客。宾客为主人营治产业、出谋划策、奔走效命。此后,宾客降为附从,逐渐变成贵族、豪强的家兵、部曲。

[3] 交通: 勾结、串通。 狱辞: 亦作“狱词”,指现代意义上的供词。

[4] 少府: 官名。战国始置,掌管手工业和皇帝的财产。秦汉时,负责征收山海湖泽收入和管理手工业制造,所领诸事均为皇帝私人财政事项。魏晋及南朝,少府部分权力转归殿中监,而专事工艺制造及钱币铸造。 陈休(?—316年): 十六国时汉国大臣,刘聪时任少府。为人清直,因厌恶王沈等人谄佞用事,而不屑于与他们言语。后王沈陷害他与皇太弟刘义通谋,被杀害。 卜崇(?—316年): 十六国时汉国大臣,刘聪时任左卫将军。为人清直,因厌恶王沈等人谄佞用事,而不屑于与他们言语。后王沈陷害他与太弟刘义通谋,而被杀害。

[5] 卜干: 生卒年不详。十六国时汉国大臣,刘聪时任侍中。因犯颜直谏而被免职。 窦武(?—168年): 字游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末外戚权臣。汉桓帝刘志延熹八年(165年),他的长女被立为皇后。次年,担任城门校尉。汉桓帝死后,担任大将军,封闻喜侯,与太傅陈蕃共同管理朝政。汉灵帝刘宏建宁元年(168年),与陈蕃定计剪除诸宦官。后事机泄露,兵败自杀。 陈蕃(?—168年): 字仲举,汝南平舆(yú)(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末大臣。汉桓帝时任太尉,汉灵帝时任太傅。为官耿直,汉桓帝时,因犯颜直谏曾多次被降职。汉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剪除宦官,事败被杀。

[6] 俛(fǔ)首: 低头,表示服从。“俛”同“俯”。 阉: 宦官。指正常男性经过阉割,失去性能力后进入皇宫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官员。宦官来源不一,有自宫、因罪被宫、进贡、拐卖、挑选后被强行阉割而成等。史书上对宦官称谓很多,如以曾遭阉割而称为阉宦、刑臣,以任职宫中称为内侍、中官,以官职称为军容、太监等。

【译文】

靳准又对刘粲说:“您应当自居东宫兼任相国,使国家能够早一点有所依托。现在平民百姓都说‘大将军、卫将军想要遵照太弟的命令发动政变,时间就约定在晚春’。如果让太弟刘义得到天下,您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刘粲说:“那我应该怎么办呢?”靳准接着说:“有人告发太弟发动政变,主上必不会相信。应当放松对东宫的禁令,让宾客得以随意出入;皇太弟性好高雅,喜欢接待士人,一定不会因为禁令放松而产生疑虑,轻浮的小人之中,不可能没有为了迎合太弟的意愿而为他谋划的人。然后卑职为您揭露太弟的罪行,殿下逮捕那些与太弟有勾结的宾客进行审问,有了供词之后,主上就会相信我们了。”刘粲于是命令卜抽率兵撤离东宫。少府陈休、左卫将军卜崇,为人清廉正直,素来厌恶王沈等人,虽然同坐公堂,但却从未与他说过话,王沈等人对他俩恨之入骨。侍中卜干对陈休、卜崇说:“王沈等人的势力足够扭转乾坤,你们揣度一下自己贤能的程度和与皇帝的亲近关系,谁能比得上窦武、陈蕃?”陈休、卜崇答道:“我们已年过五十,官位已经很高了,唯求一死罢了。为了忠义而死,死得其所,怎么能俯首低眉为宦官做事呢!去吧卜公,不要再说了!”

【原文】

二月,汉主聪出临上秋阁,命收陈休、卜崇及特进綦毋达、太中大夫公师彧、尚书王琰、田歆、大司农朱谐,并诛之,皆宦官所恶也 [1] 。卜干泣谏曰:“陛下方侧席求贤,而一旦戮卿大夫七人,皆国之忠良,无乃不可乎!藉使休等有罪,陛下不下之有司,暴明其状,天下何从知之?诏尚在臣所,未敢宣露,愿陛下熟思之 [2] 。”因叩头流血。王沈叱干曰:“卜侍中欲拒诏乎!”聪拂衣而入,免干为庶人 [3] 。太宰河间王易、大将军渤海王敷、御史大夫陈元达、金紫光禄大夫西河王延等皆诣阙表谏曰:“王沈等矫弄诏旨,欺诬日月,内谄陛下,外佞相国,威权之重,侔于人主,多树奸党,毒流海内 [4] 。知休等忠臣,为国尽节,恐发其奸状,故巧为诬陷。陛下不察,遽加极刑,痛彻天地,贤愚伤惧 [5] 。今遗晋未殄,巴、蜀不宾,石勒谋据赵、魏,曹嶷欲王全齐,陛下心腹四支,何处无患 [6] ?乃复以沈等助乱,诛巫咸,戮扁鹊,臣恐遂成膏肓之疾,后虽救之,不可及已 [7] !请免沈等官,付有司治罪。”聪以表示沈等,笑曰:“群儿为元达所引,遂成痴也。”沈等顿首泣曰:“臣等小人,过蒙陛下识拔,得洒扫闺阁,而王公朝士疾臣等如雠,又深恨陛下。愿以臣等膏鼎镬,则朝廷自然雍穆矣 [8] 。”聪曰:“此等狂言常然,卿何足恨乎!”聪问沈等于相国粲,粲盛称沈等忠清,聪悦,封沈等为列侯。太宰易又诣阙上疏极谏,聪大怒,手坏其疏 [9] 。三月,易忿恚而卒。易素忠直,陈元达倚之为援,得尽谏争。及卒,元达哭之恸,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吾既不复能言,安用默默苟生乎 [10] !”归而自杀。

【注文】

[1] 上秋阁: 汉都平阳城规模及建筑布局无史料可考知。但据文献记载,平阳城中上秋阁,可登高远眺观光。 特进: 官名。始设于西汉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 綦(Qí)毋(wú)达(?—316年): 前赵刘聪时任特进,因得罪宦官而被杀。綦毋,复姓。 太中大夫: 官名。秦置,掌论议及顾问应对,名义上为郎中令(光禄勋)属官,实际上并不受其管辖,而是皇帝的高级参谋。若加“给事中”“侍中”等官号,则职权更大,成为皇帝的近侍之臣。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置。 公师彧(yù)(?—316年): 襄陵(治今山西临汾东南)人,善于相面,前赵刘聪时为太中大夫,曾撰有《高祖本纪》及功臣传二十人。后来修书诽谤(bàng)刘渊,刘聪怒而将他诛杀。 王琰(yǎn)(?—316年): 前赵刘聪时任尚书,因得罪宦官而被杀。 田歆(xīn)(?—316年): 前赵刘聪时任尚书,因得罪宦官而被杀。 大司农: 官名。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大农令置,负责全国财政收支、仓储、农业、水利、盐铁专卖、平抑物价等,为九卿之一。东汉沿置,兼掌王室财政收支。三国魏时主管全国民屯事务。西晋时全国财政收支已改由尚书省掌管,因此权任渐轻,三品。东晋时仅掌仓储及供膳等。 朱谐(?—316年): 前赵刘聪时任大司农,因得罪宦官而被杀。

[2] 诏: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体名称之一。战国以前,上下相告常用“诏”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诏”字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用词,他人不得使用,诏书亦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凡皇帝即位或去世,或颁布其他重要命令,都以诏书布告天下。魏晋以后直到唐初,诏书一直是皇帝发布政令的主要方式。

[3] 拂衣: 指拂袖,表示愤怒。

[4] 太宰河间王易(?—316年): 即刘易,匈奴族,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前赵昭武帝刘聪之子,官拜太宰,封河间王。为人正直,忠心耿耿,因劝谏刘聪,不听,忧愤而死。 大将军勃海王敷: 即刘敷,匈奴族,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前赵昭武帝刘聪之子,官拜大将军,封勃海王。为人正直忠心,曾劝谏汉赵主刘聪。 金紫光禄大夫: 战国时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紫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 西河: 郡名。汉武帝刘彻元朔四年(前125年)置,治所设在平定县(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部,山西吕梁山、芦芽山以西、石楼以北及陕西宜川以北黄河沿岸地带。东汉顺帝刘保永和五年(140年)移治离石县(今山西离石)。三国魏,北境入羌胡,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移治兹氏县(今山西汾阳),后复还治离石(今山西离石),但辖境缩小至今山西灵石、离石、中阳、石楼、汾阳、介休等地。西晋改为西河国,后废。 王延(?—318年): 字延元,十六国汉大臣。十六岁时便仕于刘聪,官至尚书右丞。公元318年,靳准杀刘粲夺位,想要任命他担任左光禄大夫,但他拒绝并怒斥靳准,被杀害。 诏旨: 古代皇帝的命令,即“诏书”。

[5] 遽(jù): 急,仓促。

[6] 殄(tiǎn): 尽,绝。 巴、蜀: 巴蜀地区在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称为梁州。周代称为巴国和蜀国。秦代为巴郡和蜀郡。两汉为益州。三国时为蜀国。晋代开始把四川盆地东部和陕南汉中盆地称为梁州,把盆地西部称为益州。

[7] 巫咸: 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或作唐尧时人,或作商王太戊之大臣。甲骨文作咸戊。擅长卜星术和医术,据说是用筮(shì)占卜的创始者。 扁鹊(前407—前310年): 春秋战国时名医。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济南长清)人。由于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时人借用上古神话中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他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相传中医典籍《难经》即为他所著。

[8] 顿首: 九拜之一,跪而头叩地。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古时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 闺(guī)阁: 闺、阁,都是宫中小门,代指禁宫。“闺阁之臣”为禁宫中的臣仆,指宦官。 雠(chóu): 同“仇”,仇恨、仇怨。 镬(huò): 古时无足之鼎。北方人叫锅或锅子。自古以来形制虽有不同,但基本无变化。自商周以后,镬和鼎都是华夏族煮食物的主要工具。此后,逐渐发展成为烹人的刑具。 雍穆: 和睦;融洽。

[9] 疏: 朝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章,古代臣子向皇帝上奏政务有“疏”和“奏”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略有区别。一般宋以前常称“疏”。疏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章,而奏是臣下向皇帝进言或上书,是一种公文程式,即奏本。根据官员言事内容及章疏形式不同,又有奏片、奏书、奏折等名称。

[10] 邦国殄(tiǎn)瘁(cuì): 形容国家贫困,陷于绝境。

【译文】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二月,汉主刘聪来到上秋阁,下令逮捕陈休、卜崇以及特进綦毋达、太中大夫公师彧、尚书王琰、田歆、大司农朱谐,一律处死,他们都是宦官仇恨的人。卜干哭着劝谏道:“陛下正在诚心诚意招求贤才时,却在一个早晨就杀戮了七位卿大夫,他们都是国家的忠良之臣,这样做恐怕不妥!假使陈休等人有罪,陛下应当把他们交给有关部门,揭露他们的罪行,否则平民百姓从哪里能够了解到真相呢?诏书还在臣下之处,没敢宣布,希望陛下三思而后行啊。”说完后连续磕头直到流血。王沈呵斥卜干道:“你想要抗拒皇帝的命令吗!”刘聪甩着衣袖走了进去,免去卜干的官职,把他贬为平民百姓。太宰河间王刘易、大将军勃海王刘敷、御史大夫陈元达、金紫光禄大夫西河人王延等人都来到皇宫门前,上表劝谏说:“王沈等人假托圣旨,欺瞒天下,对内谄媚陛下,对外讨好相国,权力之重,可以同皇帝相比,他们还树立很多奸党,流毒遍及海内。他们深知陈休等人皆为忠臣,为国家尽心尽力,他们担心这些忠臣揭发他们的邪恶罪行,所以设计诬陷他们。陛下没有详察,即施加极刑,悲痛贯彻天地,贤士愚夫无不感伤畏惧。现在残存的晋朝还没有被消灭,巴、蜀地区也没有臣服,石勒图谋占据赵、魏之地,曹嶷打算在山东称王,陛下江山的四周,何处没有忧患?再加上王沈等人聚众为乱,诛巫咸,杀扁鹊,臣担心最后会病入膏肓,成为不治之症,以后虽想挽救,恐怕也来不及了!请求罢免王沈等人的官职,交付有关部门治罪。”刘聪把这份奏表给王沈等人看,并笑着说:“这些人被陈元达引导,才变得这样痴呆。”王沈等人磕头哭着说:“臣等都是小人物,承蒙陛下过分的赏识和提拔,得以出入皇宫禁中,而朝臣憎恨臣等如同仇敌,又深深地怨恨陛下。希望陛下把臣等投入鼎镬中炼成油脂,朝廷自然就会和谐肃穆了。”刘聪说:“这样狂妄的言论经常有,你不用担心!”刘聪向相国刘粲询问他对王沈等人的看法,刘粲极力称赞王沈等人忠心清正,刘聪很高兴,封王沈等人为列侯。太宰刘易又来到皇宫上书极力规劝,刘聪大怒,撕碎了奏章。三月,刘易愤恨而死。刘易平素忠心正直,陈元达依靠他为后援,才得以尽全力劝谏。刘易死后,陈元达哭得非常伤心,说:“‘贤人都说要离去,国家将要更加贫困!’我既然不能再进忠言了,像这样默默地苟且偷生还有什么用呢!”回去后便自杀了。

【原文】

九月,汉主宴群臣于光极殿,引见太弟义。义容貌憔悴,鬓发苍然,涕泣陈谢 [1] 。聪亦为之恸哭,乃纵酒极欢,待之如初 [2]

【注文】

[1] 鬓(bìn)发: 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2] 恸(tòng)哭: 放声痛哭。

【译文】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九月,汉主在光极殿宴请群臣,召见皇太弟刘义。刘义面容憔悴,鬓发苍白,哭着谢罪。刘聪也为之痛哭,于是开怀畅饮,极尽欢娱,对待刘义又像当初一样。

【原文】

元帝建武元年春三月,汉相国粲使其党王平谓太弟义曰:“适奉中诏,云京师将有变,宜衷甲以备非常 [1] 。”义信之,命宫臣皆衷甲以居。粲驰遣告靳准、王沈,准以白汉主聪曰:“太弟将为乱,已衷甲矣。”聪大惊曰:“宁有是耶!”王沈等皆曰:“臣等闻之久矣,屡言之而陛下不之信也。”聪使粲以兵围东宫,粲使准、沈收氐、羌酋长十余人穷问之,皆悬首高格,烧铁灼目,酋长自诬与义谋反 [2] 。聪谓沈等曰:“吾今而后知卿等之忠也。当念知无不言,勿恨往日言而不用也。”于是诛东宫官属及义素所亲厚,准、沈等素所憎怨者大臣数十人,阬士卒万五千余人 [3] 。夏四月,废义为北部王,粲寻使准贼杀之。义形神秀爽,宽仁有器度,故士心多附之 [4] 。聪闻其死,哭之恸,曰:“吾兄弟止余二人,而不相容,安得使天下知吾心邪!”秋七月,汉主聪立晋王粲为皇太子,领相国、大单于,总摄朝政如故,大赦。

【注文】

[1] 元帝: 即东晋元帝司马睿(276—323年),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初袭封琅邪王。后担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并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他依靠中原南迁大族顾荣、贺循等人的支持,统治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公元317年,刘曜攻占长安,时任西晋丞相的司马睿在建康称王,改元建武;次年称帝,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公元322年,王敦起兵攻入建康,他忧愤而死。 建武: 东晋元帝司马睿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东晋的第一个年号,共计两年,即公元317年至318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改元建武。次年正式登基,同时改元大兴元年。 王平: 十六国汉赵时人,刘粲亲信,曾参与陷害皇太弟刘义事件。 中诏: 宫中直接发出的帝王亲笔诏令。 衷甲: 在衣服里面穿铠甲。

[2] 氐: 古代少数民族名称。原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游牧。从东汉起陆续内迁,主要居住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广大地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魏晋时期,氐人已经遍布关中地区,今甘肃天水至陕西略阳一带成为氐人的主要聚居区。在中原汉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氐人大量接受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历史上曾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 羌: 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散居在甘肃、新疆南部、青海、西藏东北部和四川西部。历史上因时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被称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 酋(qíu)长: 部落首领。据考,酋长制度最初是从原始氏族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

[3] 阬(kēng): 同“坑”。活埋。

[4] 士: 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魏晋之后,士逐渐成为封建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

【译文】

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317年)春季三月,汉相国刘粲让党羽王平对皇太弟刘义说:“刚刚接到密诏,说是京城马上就要发生变乱,应当穿上铠甲以防万一。”刘义信以为真,命令东宫的将士臣属都在里面穿上了铠甲。刘粲派人飞马告知靳准、王沈,靳准以此向汉主刘聪禀报说:“太弟将要发动叛乱,现在都已经穿好铠甲了。”刘聪大为吃惊地说:“难道会有这种事情!”王沈等人都说:“臣等很久以前就听说皇太弟打算发动叛乱,屡次向陛下进言,但陛下始终不相信我们。”刘聪命刘粲率兵包围东宫,刘粲让靳准、王沈收捕了十多个氐族、羌族酋长,立即进行审讯,把他们的脑袋高悬在木格之上,烧红烙铁,烫他们的眼睛,酋长们被逼承认自己与刘义谋反。刘聪对王沈等人说:“我如今才知道你们的忠心!应当念及知无不言的训导,不要怨恨过去的建议没有被采用。”于是诛杀东宫属官以及刘义平时最亲近厚待的人,以及靳准、王沈等人平时最憎恨的数十名大臣,坑杀士卒一万五千多人。夏季四月,废黜皇太弟刘义,贬为北部王,不久刘粲又指使靳准把他杀害。刘义形体俊美,神态清朗,为人宽厚仁和有度量,所以士人大多归心于他。刘聪听说他的死讯后,哭得十分伤心,说:“我们兄弟只剩下两人,却不能相容,怎么能使天下人知道我的心呢!”秋季七月,刘聪立晋王刘粲为皇太子,兼相国、大单于,总掌朝政,大赦天下。

【原文】

大兴元年夏四月,汉中常侍王沈养女有美色,汉主聪立以为左皇后 [1] 。尚书令王鉴、中书监崔懿之、中书令曹恂谏曰:“臣闻王者立后,比德乾坤,生承宗庙,没配后土,必择世德名宗,幽闲令淑,乃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心 [2] 。孝成帝以赵飞燕为后,使继嗣绝灭,社稷为墟,此前鉴也 [3] 。自麟嘉以来,中宫之位,不以德举 [4] 。借使沈之弟女,刑余小丑,犹不可以尘污椒房,况其家婢邪 [5] !六宫妃嫔,皆公子公孙,奈何一旦以婢主之?臣恐非国家之福也。”聪大怒,使中常侍宣怀谓太子粲曰:“鉴等小子,狂言侮慢,无复君臣上下之礼,其速考实!”于是收鉴等送市,皆斩之。金紫光禄大夫王延驰将入谏,门者弗通。鉴等临刑,王沈以杖叩之曰:“庸奴,复能为恶乎?乃公何与汝事!”鉴瞋目叱之曰:“竖子,灭大汉者,正坐汝鼠辈与靳准耳!要当诉汝于先帝,取汝于地下治之 [6] 。”准谓鉴曰:“吾受诏收君,有何不善,君言汉灭由吾也?”鉴曰:“汝杀皇太弟,使主上获不友之名。国家畜养汝辈,何得不灭!”懿之谓准曰:“汝心如枭镜,必为国患。汝既食人,人亦当食汝 [7] 。”

【注文】

[1] 大兴: 或作太兴,晋元帝司马睿所用第二个年号,共计四年,即公元318年至321年。

[2] 王鉴(?—318年): 十六国汉大臣,官至尚书令。其人性格刚直,敢于直谏。公元318年,刘聪纳奸臣王沈之养女为左皇后,他因进谏,被杀害。 中书令: 官名。西汉年间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汉元帝刘奭(shì)时,中书令权势很大,甚至超过丞相。三国魏文帝曹丕时,改秘书为中书,分设中书监与中书令,掌握机要。两晋沿设。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曹恂(?—318年): 十六国汉大臣,官至中书令、大司空、南郡公。因与王鉴等劝谏刘聪纳王沈之养女为左皇后,被杀。 宗庙: 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神祇(qí): “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

[3] 孝成帝: 即汉成帝刘骜(áo)(前51—前7年),西汉第九位皇帝,公元前33年至前7年在位,死后谥号“孝成皇帝”,葬于延陵(今陕西咸阳北),庙号统宗。在中国古代昏君排行榜上,汉成帝是“赫赫有名”的。在他统治时期,纵情声色、政治腐败,土地严重兼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西汉王朝从此衰落。 赵飞燕(前45年—前1年): 原名宜主,阳阿公主家婢女。由于她舞姿特别轻盈,故人称“赵飞燕”。因受到汉成帝赏识,召入宫中,封为“婕妤”,数年后立为皇后,成为汉成帝第二任皇后。正史上对她的记载很少,然而在野史中却又很多。在民间传说中,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4] 麟嘉: 十六国汉昭武帝刘聪所用第四个年号,共计三年,即公元316年至318年。麟嘉三年七月,汉隐帝刘粲即位,改元汉昌元年。

[5] 椒房: 亦称椒室,即椒房殿。西汉皇宫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因以椒和泥涂墙壁得名。后亦用作皇后的代称。

[6] 瞋(chēn)目: 瞪大眼睛,表示愤怒。 竖子: 对人的鄙称。类似于“小子”。

[7] 枭(xiāo)镜: 指枭鸟和破镜。枭鸟,传说中的凶禽,吞食母亲;破镜,传说中的凶兽獍,吞食父亲。比喻忘恩负义之徒或狠毒的人。

【译文】

晋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318年)夏季四月,汉中常侍王沈的养女容颜美丽,汉主刘聪把她立为左皇后。尚书令王鉴、中书监崔懿之、中书令曹恂规劝道:“臣听说君王册立王后,取法天地相配之道,生时要承担起接续宗庙的责任,死后要配得上后土,一定要选择世代有德、名门望族出身、秉性娴雅善良的女子,才能满足天下人的期望,使神祇称心如意。汉孝成帝刘骜立赵飞燕为皇后,使子嗣断绝,社稷化为废墟,这是前车之鉴。自从麟嘉年间以来,中宫的位置,不是以德行作为推举的标准。即使是王沈的妹妹或者女儿,阉宦之辈,也不可以让她们玷污后妃之位,何况是他家的婢女呢!六宫妃嫔,都是王公贵族的子孙,怎能让婢女去管理呢?臣担心这不能给国家带来福运。”刘聪大怒,让中常侍宣怀对太子刘粲说:“王鉴这些人,言事狂妄,态度轻慢,不再有君臣的礼节,希望从速定罪!”刘粲于是逮捕王鉴等人,把他们押到闹市,全部斩首。金紫光禄大夫王延飞马奔来,想要入宫劝谏,守门人却不给通报。王鉴等人临刑前,王沈用手杖敲打着他们说:“无用的奴才,还能作恶吗?我的事与你们有什么关系!”王鉴瞪圆眼睛,大声骂道:“小子,你们鼠辈和靳准是毁灭大汉的人!我一定要向先帝控告你,把你弄到地下治罪。”靳准对王鉴说:“我接受诏令收捕你,有什么不对,为什么说汉国灭亡是由于我呢?”王鉴说:“你杀死了皇太弟,使主上蒙受不亲的名声。国家豢(huàn)养你们这类人,怎么能不灭亡!”崔懿之对靳准说:“你的心如同枭鸟和破獍,一定会成为国家的祸患。你既然吃人,别人也会吃你。” 8Z2YcX9Nh9YWuWbFD32MisrIkmujhBqGG59UbjoMBsXXPSqzvL88QEp4ETTPg0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