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祖逖北伐

【内容摘要】

《祖逖(tì)北伐》叙述了东晋名将祖逖率军北伐,收复中原大批失地,最后却遭朝廷猜忌、饮恨而死的历史过程。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鉴于曹魏皇室孤立的教训,对皇叔、皇弟二十七人封王就国。司马炎死后,继承者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诸王争权夺利,最终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这场皇室恶战,历时十六年之久,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各族百姓无法生存,于是纷纷起义。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汉国刘聪派前军大将军呼延晏出兵攻打西晋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俘虏晋怀帝司马炽,并将他押送至汉国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建兴元年(313年),晋愍(mǐn)帝司马邺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即位,以司马睿为左丞相。建兴四年(316年),刘聪又派军攻陷长安,晋愍帝司马邺投降,西晋至此灭亡。当时琅邪(Lángyá)王司马睿(ruì)在王导、王敦等贵族的支持下,逃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并于次年建立东晋政权,改年号为建武。此后,司马睿致力于开拓江南地区,无暇顾及北伐。祖逖出身北方大族,本也可以在偏安一隅(yú)的朝廷里安享荣华富贵,步步高升,但他不愿苟且偷安,不贪恋安定舒适的生活。在门阀士族热衷于新政权权力的再分配时,祖逖义正辞严地提出收复半壁河山,拯救中原的强烈要求。

祖逖是晋朝著名将领,“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等历史典故即与他有关。当祖逖看到自己的国家失去北方大片领土,无数百姓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收复失地,重振国威。建兴元年(313年),祖逖向晋愍帝司马邺请缨北伐,司马睿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前锋都督,但只给予他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作为北伐物资。祖逖驻屯淮阴(今江苏清江附近)、起冶铸兵、招兵买马。最终,恢复河南各州郡,取得了“克复九州之半”的重大胜利。但正当他营缮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准备继续向北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权。同时,晋元帝司马睿听说祖逖在河南深得民心,屡建战功,怕将来不利于自己统治,便于大兴四年(321年)派遣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yǎn)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以监督祖逖。祖逖忧虑王敦和东晋政权对立,内乱爆发,北伐难成,当年,饮恨死于雍丘(今河南开封东南杞县),他收复的土地又被后赵石勒所攻占。祖逖死讯传出,百姓痛哭流涕,还自发为祖逖修建祠堂,纪念这位热爱祖国、热爱百姓、不畏强敌、百折不挠的爱国名将。

【原文】

晋愍帝建兴元年 [1]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2] !”因起舞 [3]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4]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5]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6]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7] 。[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8] !”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9]

【注文】

[1] 晋: 朝代名(266—420年),共历一百五十五年,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初,司马炎取代魏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公元316年,西晋皇帝被匈奴汉国君主刘聪所俘。次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今江苏南京)重建国家,史称东晋。 愍帝: 即司马邺(300—317年),字彦旗,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吴孝王司马晏之子,西晋第四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任皇帝,公元313年至316年在位。初封秦王。公元312年,刘曜陷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怀帝被俘,他被群臣拥立为皇太子。次年怀帝被杀,他即位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年号建兴。公元316年,刘曜围攻长安,切断长安粮运,他在粮食断绝的情况下出城投降前赵,西晋灭亡。次年被杀,谥孝愍皇帝。 建兴: 晋愍帝司马邺的年号,共计五年,即公元313年至317年,这也是西晋的最后一个年号。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投降匈奴汉国,西晋灭亡。次年,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改年号为建武元年。

[2] 初: 当初。这是古文中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语。 范阳: 国名,今河北涿州、涞水一带。治所设在涿县(今河北涿州)。 祖逖(266—321年): 东晋名将。字士雅,范阳遒(qiú)县(今河北涞水)人,士族出身。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在东晋朝廷偏安一隅时,力主北伐,以收复半壁河山。因东晋朝廷内乱,北伐失败。后营建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筑垒未竣工便病故于雍丘(今河南开封东南杞县),被东晋朝廷册赠为车骑将军。 刘琨(kūn)(271—318年): 西晋将领,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永嘉之乱发生后,担任并州刺史之职。他曾据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孤城抵御匈奴刘渊、刘聪和羯人石勒的围攻十余年,后败归辽东,欲与鲜卑合力恢复中原,被鲜卑猜忌而杀。 司州: 西晋时以京师周围地区为司州,位于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治所设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东晋南迁不设。 主簿: 官名,初置于汉朝,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即起草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事务。魏晋以后,统兵大臣的幕府中,主簿为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大致相当于现代秘书一职。 恶(è): 不好。恶声,古代人认为半夜鸡叫是不吉之兆。

[3] 因起舞: 于是起床舞剑。因,于是。舞,指舞剑。成语“闻鸡起舞”即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努力。

[4] 及渡江: 指当时北方陷于混乱,祖逖流亡到长江以南。 左丞相: 官名,辅助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春秋时齐景公置左、右丞相各一人,后代多沿置。在古代中国,“左”尊还是“右”尊,在不同的时期,存在着不同的规定。秦汉时以“右”为尊。而从东汉至隋唐、两宋,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此时,左丞相要高于右丞相。 睿: 即司马睿(276—323年),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初袭封琅邪王。后担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并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他依靠中原南迁大族顾荣、贺循等人的支持,统治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公元317年,刘曜攻占长安,时任西晋丞相的司马睿在建康称王,改元建武;次年称帝,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公元322年,王敦起兵攻入建康,他忧愤而死。 军谘(zī)祭酒: 晋代文武大臣皆开设幕府,军谘祭酒为幕府中幕僚之一。谘同“咨”,军谘祭酒的职责是参谋军事。祭酒本指年高而有声望的人。古时宴会,推一个年长的人举酒祭神,这人称为祭酒,后来就用“祭酒”作官名。有“首领”或“主管官”的意思。

[5] 京口: 地名,位于今江苏镇江,是长江下游军事重镇,建康的东大门。 纠合骁(xiāo)健: 集合勇猛健壮的人。纠合,集合。骁健,指勇猛健壮的人。 宗室争权: 指西晋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史称“八王之乱”。 戎狄: 古时称西方少数民族为戎,称北方少数民族为狄。此指匈奴、羯等西北方少数民族。他们乘晋朝内乱,纷纷起兵,争城夺地,建立国家。 毒流: 犹言流毒。此指戎狄南侵。 中土: 又名中州、中原,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华夏之中。

[6] 中原: 狭义“中原”指河南,而广义“中原”则是以河南四大古都(洛阳、开封、安阳、郑州)或河南六大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开封、郑州、南阳、商丘、濮阳)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郡国: 指全国各地。晋朝州统辖郡、国,郡、国统辖县。

[7] 奋威将军: 将军名号。西汉置,杂号将军。魏晋沿置,皆四品。南朝宋时,与建威、振威、扬威、广威将军合称“五威将军”。 豫州: 古九州之一,作为实际的行政区划,始于汉武帝时。西晋时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辖境包括今河南东南部、安徽西北部、湖北东部。 刺史: 官名,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刺史地位在郡国之上,同时也不受丞相制约,直接隶属于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到南北朝时,刺史有单车、领兵之别,单车即不领兵之意,而领兵刺史多加将军号。西晋初年,曾一度停止刺史加将军号。但到西晋末年又再度恢复。 廪(lǐn): 官府发的粮米,此指军粮。 疋(pǐ): 同“匹”。

[8] 部曲: 泛指某人统率下的军队。魏晋南北朝时指家兵、私兵。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联称泛指某人统率下的军队。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及其后的军阀混战时,许多苦于战乱的农民都跑去请求世家大族的保护,而世家大族为聚众自保或出师作战,也需要充实武装力量,这样部曲就大量出现,也成了世家大族私人武装的常用代称。魏晋以后,部曲地位卑微。 击楫(jí): 敲打船桨。成语“中流击楫”即来源于此: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9] 淮阴: 今江苏清江附近。淮,指淮河,水名。古代水的南面称为阴,故淮阴指淮河的南面。

【译文】

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元年(313年)。当初,范阳人祖逖早在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他和好友刘琨都任司州主簿,同床而睡。半夜里,祖逖听见鸡叫,急忙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什么不祥的声音!”于是二人起床开始舞剑练功。后来中原大乱,祖逖渡江来到建康,镇守建康的左丞相司马睿任命他为军谘祭酒。祖逖居住在京口,为了准备北伐,恢复中原,他集结了一些勇猛强壮的人在他的周围,然后对司马睿说:“晋朝之所以发生动乱,并不是因为皇上昏庸无道、臣下怨恨背叛引起的,而是由于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相互残杀,以致戎狄有机可乘,侵扰中原。现在北方的老百姓正处在苦难当中,人人都有奋起反抗之心,您若能任命将帅出兵北伐,派遣像我祖逖这样请缨杀敌的将领统率军队前去收复中原,北方的军民肯定会起来响应的。”但是司马睿只求在南方建立一个偏安政权,没有北伐中原的雄心壮志。司马睿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率军北伐,但仅仅拨发给他一千人的粮草、三千匹布,还不给铠甲和武器,兵员也是祖逖自行招募。八月,祖逖率领随从及家兵、家将及其家属百余家渡过长江,当船行驶至江心时,他敲拍着船桨对天发誓道:“祖逖不能收复中原,重新渡江返回江南的话,就和这东逝的江水一样!”表示出不收复中原誓不返回的决心。祖逖北上驻屯淮阴,建起冶铁作坊铸造兵器,招募二千多名士兵之后,立即沿淮河向西进军豫州。

【原文】

元帝建武元年 [1] 。初,流民张平、樊雅各聚众数千人在谯,为坞主 [2] 。王之为丞相也,遣行参军谯国桓宣往说平、雅,平、雅皆请降 [3] 。及豫州刺史祖逖出屯芦州,遣参军殷乂诣平、雅 [4] 。乂意轻平,视其屋曰:“可作马厩 [5] 。”见大镬曰:“可铸铁器 [6] 。”平曰:“此乃帝王镬,天下清平方用之,奈何毁之!”乂曰:“卿未能保其头,而爱镬邪!”平大怒,于坐斩乂,勒兵固守。逖攻之,岁余不下,乃诱其部将谢浮使杀之 [7] 。逖进据太丘,樊雅犹据谯城,与逖相拒 [8] 。逖攻之不克,请兵于南中郎将王含 [9] 。桓宣时为含参军,含遣宣将兵五百助逖。逖谓宣曰:“卿信义已著于彼,今复为我说雅。”宣乃单马从两人诣雅曰:“祖豫州方欲平荡刘、石,倚卿为援,前殷乂轻薄,非豫州意也 [10] 。”雅即诣逖降。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王含复遣桓宣救之,虎解去 [11] 。逖表宣为谯国内史 [12]

【注文】

[1] 元帝: 即晋元帝司马睿。 建武: 东晋元帝司马睿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东晋的第一个年号,即建武元年(317年)三月至建武二年(318年)二月。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改元建武。次年正式登基,同时改元大兴元年。

[2] 流民: 因受灾而流亡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张平: 生卒年不详,流民起义首领。 樊雅: 生卒年不详,流民起义首领。 谯: 地名,在今安徽亳(bó)州。 坞: 又称庳(bēi)城,防卫用的小堡。

[3] 行: 兼任。中国古代官制有行、守、假之制。以官阶高的人担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以官阶低的人担任较高职务的官称“守某官”。 参(cān)军: 官名,即参谋军务之称,简称“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魏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此官员。 谯国: 今安徽亳县、涡阳、蒙城一带,晋初封宗室司马逊为谯王,改谯郡为谯国。谯国属豫州,桓宣任谯国内史,同豫州刺史祖逖是上下级的从属关系。 桓宣(?—344年): 东晋将领。谯国铚(zhì)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义阳太守桓诩(xǔ)之孙,冠军长史桓弼之子。他长期驻守边境,与北方后赵政权发生过多场战斗。曾经领兵协助收复襄阳(今湖北襄阳),后镇守、经营襄阳长达十余年。但最终因北伐时战事失利而遭贬职,由于受此打击,不久患病而死,追赠镇南将军。 说(shuì): 说服;劝说。

[4] 芦州: 地名,今安徽亳州东,涡(guō)河北。 音yì。

[5] 马厩(jiù): 即马棚,泛指牲口棚。

[6] 镬(huò): 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无足的鼎。

[7] 谢浮: 流民起义军首领张平的部将,生卒年不详。

[8] 太丘: 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9] 南中郎将: 武官名。西汉时设中郎将,统帅皇帝的侍卫。东汉末年,又增设东、南、西、北中郎将等,为统兵的军将,率师征伐。魏晋沿置。 王含(?—324年): 琅邪临沂(yí)(今山东临沂北)人,字处弘,王敦之兄。累迁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敦举兵时,他为王敦军元帅,与钱凤等率众攻打建康(今江苏南京)。后兵败逃奔荆州(治今湖北江陵),被荆州刺史王舒沉杀于长江。

[10] 祖豫州: 即祖逖,祖逖时任豫州刺史,在中国古代常常用官职称呼某人。 刘: 即刘聪(?—318年),字玄明,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匈奴汉国开创者刘渊第四子,十六国时汉国国君。公元310年,匈奴汉国君主刘渊去世,太子刘和继位,他随即杀死刘和自立,改元光兴。公元311年,他率大军俘虏晋怀帝司马炽,并将其押送至汉国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公元316年,他派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他共在位九年(310—318年),他统治期间是匈奴汉国最为强盛的时期。死后谥“昭武皇帝”。 石: 即石勒(274—333年),字世龙,原名匐(fú)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jié)族,五胡十六国时后赵开国君主,公元319年至333年在位。初年投靠汉赵君主刘渊,后从汉赵分裂出去。在谋臣张宾辅助之下以襄国(今河北邢台)为根据地,陆续消灭王浚、邵续、段匹 (dī)等西晋在北方的势力,继而消灭曹嶷(yí),进侵东晋以及消灭刘曜领导的汉赵,又北征代国,令后赵成为当时北方最强盛的国家。

[11] 石虎(295—349年): 字季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后赵开国君主石勒的侄子,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公元334年至349年在位。公元333年,石勒去世,皇位由其子石弘继承。翌年,他废杀石弘,自称为居摄赵天王。公元335年,将都城由襄国(今河北邢台)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公元337年,自称天王。公元349年,称帝。他在位期间,生活荒淫奢侈,对百姓施行暴政,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名的暴君;不过他厚待来自西域的佛教僧侣佛图澄,客观上对当时佛教的传播有一定贡献。

[12] 表: 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战国时统称为“书”。至汉代,这类文字又被分成章、表、奏、议四类,即臣下向皇帝进呈的上行文章。魏晋南北朝时,又统称为“表”。 内史: 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国家政务。秦朝时,为京师政区行政长官官名。魏晋时,以内史代替太守出任特别重要郡的行政长官。

【译文】

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317年)。当初,流民首领张平、樊雅各自在谯城聚集几千人,建立坞堡,自号坞主。司马睿担任左丞相时,曾派遣时任行参军的谯国人桓宣劝说张平、樊雅投降,他们都答应归顺。祖逖出任豫州刺史后,又派遣部下参军殷 去见张平、樊雅。殷 看不起张平,对他非常傲慢无礼,殷 看了一眼张平的房子,说:“这屋只能用来养马。”看见大鼎,他说:“这可以用来铸造铁器。”张平说:“这是帝王用的鼎,天下太平时能使用,为何要毁掉呢!”殷 说:“你的头都保不住了,还爱惜鼎干什么呢!”张平十分愤怒,于是杀死了殷 ,率领军队固守城堡。祖逖率军进攻,一年多都未能攻克,后来引诱张平的部将谢浮杀掉张平。祖逖率领军队进据谯城附近的太丘。此时樊雅仍然盘踞在谯城,与祖逖对峙。祖逖几次进攻都未能取胜,于是向南中郎将王含求援。桓宣当时是王含的参军,王含便派遣桓宣率领五百名士兵前去救援。祖逖对桓宣说:“您的诚信节义在这里早已出名,请再为我劝说劝说樊雅吧。”桓宣于是携带两名随从,单人匹马去见樊雅,说:“祖逖正准备平定刘聪、石勒,想依靠你的大力支援,先前殷 轻视张平,这并不是祖逖的本意,与他没有关系。”樊雅听说后,立即归降。祖逖进驻谯城后,石勒派石虎率兵包围谯城,王含又派遣桓宣前去救援,石虎离去。祖逖于是上表朝廷推荐桓宣担任谯国内史。

【原文】

六月己巳,晋王传檄天下,称 [1] :“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琅邪王裒等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授祖逖节度。 [2] ”寻复召裒还建康 [3]

【注文】

[1] 己巳(sì):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月、日,如甲戌、辛丑等。六十年(月、日)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晋王: 司马睿原封琅邪王,晋愍帝被俘虏后称晋王,晋愍帝遇害后称皇帝。 檄(xí): 古代文书、文告的一种,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

[2] 琅邪: 郡名,亦作琅琊,秦朝始置郡,为秦三十六郡之一,治所设在琅邪(今山东青岛黄岛)。东汉章帝刘炟(dá)建初五年(80年)移治开阳(今山东临沂),辖境为今山东半岛东南部。三国时,辖区有所缩小,仅有今山东临沂、临沭(shù)、苍山等地区。到西晋时,向北扩展到沂南、费县、蒙阴等地区。 裒(póu): 即司马裒(300—317年),字道成,晋元帝司马睿之子,琅邪王。他曾率军随祖逖北伐,卒于北伐期间。 九军: 古代天子六军、诸侯三军,通称九军,这里当指军队的总称。

[3] 建康: 故城在今江苏南京。三国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先后在此建都,六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原名金陵。秦置县,名秣(mò)陵。东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在此筑石头城,改称建业。西晋统一全国后,仍名秣陵。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秣陵北另置建邺县,治所设在今江苏南京。后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更名建康。东晋南朝相承不改。

【译文】

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六月己巳,晋王司马睿向全国发布征讨书,说:“石虎胆敢率领军队渡过黄河侵扰毒害百姓,今派遣琅邪王司马裒等率领精锐兵卒三万人,分水陆四路,直接开赴战场。并受祖逖的节制调动。”不久,又命琅邪王司马裒返回建康。

【原文】

大兴二年 [1] 。初,蓬陂坞主陈川自称陈留太守,祖逖之攻樊雅也,川遣其将李头助之 [2] 。头力战,有功,逖厚遇之。头每叹曰:“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川闻而杀之。头党冯宠帅其众降逖,川益怒,大掠豫州诸郡,逖遣兵击破之。夏四月,川以浚仪叛降石勒 [3]

【注文】

[1] 大兴: 或作太兴,东晋元帝司马睿所用第二个年号,共计四年,即公元318年至321年。

[2] 蓬陂(bēi): 即蓬关,又叫蓬泽,在今河南开封陈留东南。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年),秦孝王曾派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于此。东晋名将祖逖,曾与石勒在此反复交战。 陈留: 国名,治所设在小黄县(今河南开封东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睢县等地。 太守: 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西汉景帝刘启时,郡守改称太守,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此后历代不变。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的辖境缩小,太守权力为州刺史所夺。

[3] 浚仪: 县名,今河南开封附近。

【译文】

晋元帝司马睿大兴二年(319年)。当初,蓬陂的坞主陈川自称陈留太守。在祖逖率军进攻樊雅时,他曾派遣部将李头前去援助。李头在奋战中立下功绩,受到祖逖的优厚礼待。李头常常叹息说:“如果能做祖逖的手下,那我死而无憾啊。”陈川听后非常生气,于是杀死李头。李头的同党冯宠率领部下归降祖逖。陈川得知后更加愤怒,于是发兵侵扰祖逖收复的豫州所属各郡,祖逖派兵击破陈川。夏季四月,陈川在浚仪叛变,投降石勒。

【原文】

祖逖攻陈川于蓬关,石勒遣石虎将兵五万救之。战于浚仪,逖兵败,退屯梁国 [1] 。勒又遣桃豹将兵至蓬关,逖退屯淮南 [2] 。虎徙川部众五千户于襄国,留豹守川故城 [3]

【注文】

[1] 梁国: 晋初司马肜(róng)的封国,治所设在今河南商丘南。司马肜(?—302年),西晋宗室王。字子徽,司马懿之子。西晋建立后,封为梁王,后迁北中郎将。

[2] 桃豹(?—339年): 字安世。或字安步。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部将。石勒最初起家的十八骑之一。跟随石勒东征西讨,也是曾经和东晋大将祖逖斗智斗勇的老将,被封为豫州刺史。石虎时期,被任命为横海将军,官拜太保。 淮南: 即淮南郡,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属扬州。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怀远、凤台以南,寿县、肥西以东,凤阳、定远、来安以西及巢湖以北地区。咸和三年(328年),石勒控制淮南郡,辖寿春、阜陵、合肥、逡(qūn)遒(qiú)四县。

[3] 襄国: 地名,今河北邢台。后赵建国之后以此为首都,因石勒是羯人,皇帝又称单于,因此襄国城既有汉族皇宫风格,又有北方游牧民族风格。 故城: 此指蓬陂坞。

【译文】

祖逖在蓬关攻打陈川,石勒派遣石虎率领五万军队前去救援,双方在浚仪大战。祖逖兵败,退兵驻守梁国。石勒又派桃豹率兵至蓬关增援,祖逖又后退至淮南。石虎将陈川部下五千户迁徙到襄国,留桃豹镇守陈川原先占据的城池。

【原文】

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豹居西台,潜居东台,豹由南门,潜由东门,出入相守四旬 [1] 。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别将冯铁邀击于汴水,尽获之 [2] 。豹宵遁,屯东燕城,逖使潜进屯封丘以逼之 [3] 。冯铁据二台,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 [4]

【注文】

[1] 后赵: 政权名(319—351年),十六国之一。为羯族人石勒所建,建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公元329年,石勒率军攻破长安,消灭前赵政权。至此,后赵政权以淮水与东晋为界,初步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公元349年,后赵内乱,诸子争立,互相残杀。次年,冉闵乘乱夺取后赵政权。后赵政权强盛时疆域有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一部分。后赵共七主,历三十三年。 西台、东台: 均在陈川故城蓬陂坞内。

[2] 馈: 接济、救济。 别将: 主将以外的统兵官,即配合主力军队在他处作战的军队将领。正如唐代颜师古所解释的:“别将,谓小将别在他所者。” 汴水: 也称汴河、汲水、汴渠,即今河南荥阳至开封的索河及其下游,主要流经河南、安徽境内。

[3] 遁(dùn): 逃避,躲闪。 东燕城: 地名,今河南延津东北。 封丘: 地名,今河南开封东南杞县。

[4] 雍丘: 地名,今河南开封东南杞县。 蹙(cù): 收缩。

【译文】

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年)夏季六月,祖逖部将韩潜与后赵石勒部将桃豹分别据守陈川所筑旧城,桃豹居城西之西台,韩潜居城东之东台,桃豹由南门出入,韩潜则由东门出入,两军对峙四十多天。祖逖用布袋装上泥土,酷似米袋一样,命令一千多名士兵将其运上台去,同时又让很多人担着米在路上歇息。遇见桃豹士兵追赶,他们丢下米袋就跑。后赵士兵长期饱受饥饿,抢到米袋后,以为晋军粮食充足,兵强马壮,十分恐惧。后赵将领刘夜堂用千头驴运粮接济桃豹,祖逖派遣韩潜和另一部将冯铁率军在汴河附近拦截,粮食均被缴获。桃豹率领部众连夜逃跑,退守东燕城,祖逖命令韩潜进驻封丘以威胁桃豹。另使冯铁驻守蓬关东西二台,祖逖自己则镇守雍丘,几次派兵出击,后赵戍守的军队纷纷投降,所占领土面积日益缩小。

石勒与祖逖对峙示意图

【原文】

先是,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互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 [1] 。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 [2]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 [3] 。河上诸坞先有任子在后赵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 [4] 。坞主皆感恩,后赵有异谋,辄密以告,由是多所克获,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 [5]

【注文】

[1] 李矩(?—325年): 东晋将领,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初为征西将军梁王司马肜牙门将,后在讨伐氐人齐万年的战斗中立下大功,而获封东明亭侯。晋元帝司马睿即位后,被任命为都督司州军事、司州刺史。 郭默: 晋朝将领,生卒年不详,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因作战英勇,被太守裴整任为督将。永嘉之乱时,他率众投奔河东太守李矩,共同抵御刘曜、石勒。晋明帝司马绍时,被任命为后将军,领屯骑校尉。后为部下所杀。

[2] 诏: 帝王颁发的命令,文告。 镇西将军: 官名。为镇西、镇东、镇南、镇北四镇将军之一,职掌征伐背叛、镇戍四方,权势颇重。晋时为三品,任持节都督者,则进为二品。资深者为镇西大将军。

[3] 约己务施: 严格要求自己,宽厚对待他人。 劝课农桑: 即劝谕人们勤勉于农事。中国古代在重农思想的指导下,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劝课农桑是这一政策的重点。最高统治者经常颁布劝农诏书,要求地方官吏以劝课农桑为己任,在整个农忙时节要保证农民不违农时播种、收获。

[4] 河上: 指接近黄河一带、后赵与晋两国争夺的地区。 任子: 即人质。 游军: 无固定防地,随机作战的军队。

[5] 辄(zhé): 总是,往往。

【译文】

在这之前,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互相攻击,祖逖派遣使者前去调解,向他们指明利害关系。于是这几个将领都愿意接受祖逖的指挥调度。大兴三年(320年)秋季七月,朝廷下诏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严格约束自己,待人宽厚,奖励发展农业,对新来归附的人全力安抚,不论亲疏贵贱都一律以恩情礼遇相待。黄河两岸各坞坞主过去有人质在后赵的,许可他们可以同时归属于晋和后赵双方,并经常派一些游击的军队假意去抄掠,表示其并未降晋,以免后赵讨伐他们、杀其人质。这些坞主都很感恩戴德,后赵一有阴谋诡计,他们都秘密告知祖逖,所以祖逖在同后赵的战争中多次获胜,黄河以南各地很多人都叛逃后赵而归属东晋。

【原文】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 [1] 。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2]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逖牙门童建杀新蔡内史周密降于后赵,勒斩之,送首于逖曰:“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将军之恶,犹吾恶也 [3] 。”逖深德之。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4]

【注文】

[1] 积谷: 屯集粮食。 河北: 古代指黄河以北地区。

[2] 幽州: 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据《周礼》记载,幽州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战国时,燕与其他六国并为七雄。秦始皇灭燕,在燕地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东汉幽州治所设在蓟(jì)县(故址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魏晋以后,辖境日渐缩小,至北魏时仅有燕、范阳、渔阳三郡。 守冢(zhǒng): 守墓者。 通使: 互派使者。 互市: 即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之间,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各朝统治者在边境关口开设关市,作为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市场。魏、晋以后,“互市”又称“交市”。当时陆路贸易更加繁荣,海上贸易也开始发展。

[3] 牙门: 官名,即牙门将,晋时负责统领守卫营门的军队。古时主帅或主将帐前竖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 新蔡: 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新蔡。春秋蔡平侯自上蔡徙都于此,故名新蔡。 首: 即首级:古人对人头的别称。秦汉初年为褒奖军功,曾设立嘉奖制度,凡是斩下敌人的一颗人头,赐爵一级。古人称头为首,一“首”一级,故将人头称为首级。

[4] 休息: 即休养生息。春秋末,越国败于吴国后,经历“十年生聚”,终于转弱为强,战胜了吴国。后来人们把长期战争以后实行恢复生产、积聚财物的一系列政策,称为休养生息。

【译文】

祖逖操练士兵,囤积粮食,积极做好恢复黄河以北地区的准备。后赵王石勒对此十分担忧,于是设计笼络祖逖,下令幽州官吏修建祖逖的祖父、父亲的坟墓,安置守墓人两家,又写信给祖逖,请求通使往来并开设贸易市场。祖逖没有回信,但听任双方贸易往来,从中获得十倍利润。祖逖的牙门将童建杀死新蔡内史周密投降后赵,石勒将他斩首,命人将他的首级送还祖逖,说:“像童建这样的叛臣逃吏,我是最憎恶的。将军您所厌恶的,也就是我所憎恶的。”祖逖对此深表感激。从此以后,后赵来降者一概不接纳,同时严禁部将侵犯后赵百姓,于是晋赵边境民众稍得安宁。

【原文】

四年秋七月甲戌,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 [1] 。八月,豫州刺史祖逖以戴渊吴士,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 [2] 。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 [3] 。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壬寅 ,卒于雍丘 [4] 。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 [5] 。王敦久怀异志,闻逖卒,益无所惮 [6]

【注文】

[1] 尚书仆射(yè): 晋制尚书仆射等级与尚书令同,尚书令缺时,由仆射主持尚书省事。仆是主管的意思。仆射起源很早,在秦代就有仆射的称谓。汉代的仆射本属武官之号,有主射之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长官之意。魏晋南北朝至宋时仆射专指尚书仆射,即尚书省的长官。 戴渊(?—322年):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字若思。琅邪王司马睿镇守江东时,他担任镇东右司马,为司马睿心腹。公元321年,任都督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守合肥(今安徽合肥西)。次年,王敦攻打建康,他还卫京师,结果战败被杀。 征西将军: 将军名号。东汉置,因西进征讨赤眉军而得名。晋沿置,三品,为持节都督时,升为二品。其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 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 即都督司、兖(今河南东北部、山东西部一带)、豫、并(今山西大部)、雍(今陕西秦岭以北地区)、冀(今河北南部中部一带)六州的军事事务。两晋以都督一州或者数州诸军事为职权最高,督一州或者数州诸军事职权次之,监一州或者数州诸军事职权又次之。 合肥: 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西。

[2] 吴士: 戴渊为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广陵为西汉时吴王刘濞的都城,故称戴渊为吴士。 翦荆棘: 剪除带刺的荆条杂木。此喻祖逖平定河南各部所作的种种努力。 河南: 即黄河以南的地区。 怏怏: 因不平或不满而郁郁不乐。

[3] 王敦(266—324年): 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东晋丞相王导堂兄。他出身琅玡王氏,曾镇压湘州流民起义和平定杜曾叛乱,并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但他一直有夺权之心,后发动政变,威胁晋室,历史上称之为“王敦之乱”。 刘: 即刘隗(wěi),生卒年不详,字太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晋元帝司马睿即位后,他担任镇北将军,都督青、平、徐、幽四州诸军事,为王敦所妒忌。公元322年,王敦以诛杀他为名起兵进攻建康(今江苏南京),他战败投奔后赵。 刁: 即刁协,字玄亮,饶安(今河北盐山)人。公元318年,晋元帝司马睿为遏制王导兄弟势力,任命他担任尚书令,后为王敦所杀。

[4] 卒: 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通称。古代人们对“死”有诸多别称。《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5] 士女: 意指百姓。 祠: 为纪念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

[6] 异志: 指叛变或篡国的意图。

【译文】

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秋季七月甲戌(十七日),晋元帝司马睿任命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守合肥。八月,豫州刺史祖逖认为戴渊是出生吴地的官吏,虽然有才能和声望,但却没有远见卓识,而且自己历尽艰难才收复的黄河以南各地,现在戴渊却非常轻松、悠闲自得地接收,祖逖心里十分不高兴。又听说王敦与刘隗、刁协之间矛盾日益加深,即将发生内部变乱。深感北伐事业难以成功,由此忧愤成疾。九月壬寅,祖逖在雍丘病逝。豫州百姓非常悲痛,如同失去了父母,谯、梁各地都建立了祭祀他的祠堂。王敦久怀代晋之心,听说祖逖已死,更是无所顾忌。

【原文】

冬十月壬午 ,以逖弟约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领逖之众 [1] 。约无绥御之才,不为士卒所附 [2] 。初,范阳李产避乱依逖,见约志趣异常,谓所亲曰:“吾以北方鼎沸,故远来就此,冀全宗族 [3] 。今观约所为,有不可测之志 [4] 。吾托名姻亲,当早自为计,无事复陷身于不义也,尔曹不可以目前之利而忘久长之策 [5] 。”乃帅子弟十余人间行归乡里。

【注文】

[1] 约: 即祖约(?—330年),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字士少,祖逖之弟。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祖逖死后,他担任平西将军、豫州刺史。此后,石勒挥军南下,进攻祖逖所收复的河南故地,但他无力抵御。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三年(328年),他与苏峻起兵反晋,失败后投奔后赵石勒,被杀。 平西将军: 将军名号,为三国所置平东、平西、平南、平北等“四平”将军之一,职掌征战讨伐。魏晋时期,多持节都督或监督某一地区的军事。在魏晋时期,将军的职权由高到低分别是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然后是前、后、左、右四将军,再后就是杂号将军。

[2] 绥御: 驾驭部下。

[3] 李产: 字子乔,生卒年不详。最初投靠祖逖,后投奔后赵,任后赵范阳太守。及前燕慕容儁(jùn)南征,他兵败投降,官任尚书。 北方鼎沸: 形容北方局势不安定,如鼎中沸腾的水。

[4] 不可测之志: 比喻怀有叛变和篡国的意图。

[5] 托名: 假借名义。 姻亲: 因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关系。

【译文】

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冬季十月壬午,东晋任命祖逖弟弟祖约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统领祖逖的军队。祖约没有安抚驾驭部下的才能,不为士兵所亲附。起初,范阳人李产为躲避战乱,南下投靠祖逖,祖逖逝世后,他发现祖约志向与常人相比有所不同,便对他的亲友说:“我因北方战乱,所以远道而来,希望能够保全宗族。现在观察祖约的所作所为,居心叵测。我是祖氏的亲戚,应当早些为自己打算,没有必要跟他做不义的事情,你们切不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忘掉作长远的计划。”于是率领他的子弟十余人绕道返回家乡。

【原文】

永昌元年冬十月,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 [1] 。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2]

【注文】

[1] 永昌: 东晋元帝司马睿所用第三个年号,共计二年,即公元322年至323年。 襄城: 地名,今河南襄城。 城父: 地名,今安徽亳州东南。

[2] 寿春: 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寿县。 梁、郑之间: 即今河南商丘至新郑之间。

【译文】

晋元帝司马睿永昌元年(322年)冬季十月,祖逖死后,后赵军队多次侵犯黄河以南地区,并攻占襄城、城父,围攻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御不了,于是退驻寿春,后赵又轻而易举地攻占了陈留,梁、郑一带又重新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ShYNv74yw88W0FqXWth1CPKxjUM/oviBg3g1/9bvYpvgmwPxOn0QMMa75e8jvlC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