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江左经略中原

【内容摘要】

《江左经略中原》叙述了东晋谋划出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历史。东晋建立后,中原地区已沦陷于胡人之手。虽然皇室只想偏安江南,但是爱国将士仍以北伐中原为己任,先后有庾(yǔ)亮北伐、褚(chǔ)裒(póu)北伐、殷浩北伐以及桓温的二次北伐。

祖逖(tì)死后,东晋政权经过王敦和苏峻两次内乱,无力北伐,反而遭到后赵的连年进攻,中原之地尽失。此后,东晋太尉陶侃(kǎn)乘机收复了襄(xiāng)阳(今湖北襄阳)和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地区,稳定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局面。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庾亮得知后赵石勒已死,意图夺回北方失地,于是上书请求北伐。在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决定移镇所至石城(今湖北钟祥),但没有得到朝廷同意。此时,邾(zhū)城(今湖北黄冈西北)突然被后赵攻陷,北伐计划无奈搁浅。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东晋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掌管镇守长江中游的军事大权。次年,桓温乘成汉政权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攻蜀。永和四年(348年),桓温灭亡成汉,俘获成汉皇帝李势,声威大振。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石虎病死,后赵宗室争权,国内大乱,桓温认为这又是兴师北伐的大好机会,于是屡次要求出兵北伐。当时执掌朝政的司马昱(yù)不便直接阻拦,于是派遣褚裒出兵北伐,结果遭到后赵攻击,全军覆没。次年,后赵大将军冉(rǎn)闵(mǐn)杀戮(lù)后赵宗室,自称魏国皇帝,建立冉魏政权。东晋朝廷看到中原大乱,决定再次北伐,于是以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委以北伐重任。最终,殷浩大败而回,被免职为庶人。此后,东晋大权集于桓温一身。

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桓温首次北伐前秦,他亲自率领四万多名步兵、骑兵,连破苻(fú)健军队,直抵灞(bà)上(今陕西西安东)。但最终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退返襄阳(今湖北襄阳)。翌(yì)年,桓温第二次北伐,打败羌(qiāng)族姚襄,成功收复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东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建议还都洛阳,并将西晋末年南迁的士庶人等一律迁返故乡。但东晋朝廷上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都偏安于江南一隅(yú),不愿北还,纷纷反对。桓温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前燕趁东晋内部相互猜忌和牵制,又夺回洛阳。桓温的两次北伐,尽管取得了一些军事上的胜利,但总的来看,仍然没有达到恢复中原的目的。

纵观东晋王朝,虽曾“屡屡兴师北伐”,但“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地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晋内乱频发不断。东晋偏安江南,大权多掌握在重臣悍将之手,致使内乱频发,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以及桓玄篡立等,这都影响到北伐的根本大计。

【原文】

晋成帝咸康五年春三月,征西将军庾亮欲开复中原,表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司州刺史,镇襄阳 [1] 。又表其弟临川太守怿为监梁雍二州诸军事、梁州刺史,镇魏兴;西阳太守翼为南蛮校尉,领南郡太守,镇江陵;皆假节 [2] 。又请解豫州,以授征虏将军毛宝 [3] 。诏以宝监扬州及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帅精兵万人戍邾城 [4] 。以建威将军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入沔中 [5] 。称将二百人下见亮,亮素恶称轻狡,数称前后罪恶,收而斩之 [6] 。后以魏兴险远,命庾怿徙屯半洲 [7] 。更以武昌太守陈嚣为梁州刺史,趣汉中,遣参军李松攻汉巴郡、江阳 [8] 。夏四月,执汉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送建康 [9] 。汉主寿以李奕为镇东将军,代闳守巴郡 [10]

【注文】

[1] 晋: 朝代名(266—420年),共历一百五十五年,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初,司马炎取代魏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时至公元316年,西晋皇帝被匈奴汉国所俘。次年琅(láng)邪(yá)王司马睿(ruì)在建业(今江苏南京)重建国家,史称东晋。 成帝: 即晋成帝司马衍(321—342年),字世根,东晋明帝司马绍之子,东晋第三代皇帝,公元325年至342年在位。他即位时由于年幼,便由母亲庾(yǔ)太后辅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导与庾亮辅政。他重用外戚庾亮,试图排斥王导势力,振兴东晋皇室。司马衍死后葬于兴平陵(今江苏南京江宁区鸡笼山)。 咸康: 东晋成帝司马衍所用年号,即公元335年至342年。 征西将军: 将军名号。东汉置,因西进征讨赤眉军而得名,与征东、征南、征北将军合成“四征将军”。晋沿置,三品,为持节都督时,升为二品。其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 庾亮(289—340年): 东晋外戚、大臣,字元规,颍川鄢(yān)陵(今河南鄢陵北)人,他的妹妹为晋明帝司马绍皇后。东晋初,被拜为中书郎,领著作,侍讲东宫,与太子交好。明帝司马绍即位后,任命他为中书监。东晋成帝太宁三年(325年),明帝司马绍去世,庾亮以外戚身份与王导一同接受遗命辅立成帝司马衍,任中书令,执掌朝政。公元328年,苏峻和祖约联合谋反作乱,但都被他成功平定。此后,他历任征西将军,镇武昌,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仍遥制朝政。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后赵石勒去世,一时混乱,庾亮趁机进军北伐。庾亮工行书、草书,为“四庾”(庾亮、庾翼、庾怿、庾准)之一。 中原: 狭义“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中原”则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中原是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表: 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为大臣写给君主的呈文。 桓宣(?—344年): 谯(qiáo)国铚(zhì)县(今安徽濉溪西南)人。东晋将领,义阳太守桓诩(xǔ)之孙,冠军长史桓弼(bì)之子。长期驻守边境,与北方后赵政权发生过多次战争。曾领兵协助收复襄阳(今湖北襄阳),之后镇守、经营襄阳长达十余年。但最终因北伐战事失利而遭贬职,因受此打击,不久患病而死,追赠镇南将军。 都督沔(miǎn)北前锋诸军事: 官名,即都督沔北前锋军事事务的统帅。两晋以都督一州或数州诸军事为职权最高,督一州或数州诸军事次之,监一州或数州诸军事又次之。沔北,即东晋时荆州北部的襄阳一带。 司州: 西晋以京师周围地区为司州,位于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东晋南迁不设,后赵置司州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刺史: 官名,州最高军政长官。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同时也不受丞相制约,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到魏晋南北朝时,刺史有单车、领兵之别,单车即不领兵之意,而领兵刺史多加将军号,如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即任一州刺史同时还都督数州军事)。西晋统一之初,曾一度停止刺史加将军号。但到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又再度恢复。 襄阳: 县名,隶属于荆州襄阳郡,因治所在襄水之北而得名。东晋时,因雍州百姓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2] 临川: 郡名,治所临汝(rǔ)县(今江西临川),辖境相当于今江西抚州的绝大部分,并囊括庐陵、豫章、瓯(ōu)闽部分地区。东连吴越,西接潇湘,南控闽粤,北襟江湖,横跨吴、越、楚三地,为古代通往闽粤沿海地区的要冲。 太守: 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刘启将郡守改称太守,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此后历代不变。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的辖境缩小,太守权力逐渐为州刺史所夺。 怿(yì): 即庾怿(293—342年),字叔豫,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庾亮的弟弟。曾参与讨平苏峻叛乱,以功封广饶男。后密谋毒杀江州刺史王允之,但事情败露,王允之将此事密奏晋成帝司马衍,成帝大怒,庾怿心存恐惧而饮鸩(zhèn)自杀。 监梁雍二州诸军事: 即监管梁州、雍州两州的军事事务。梁州:州名。三国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分益州置,治所设在沔阳县(今陕西勉县东)。晋武帝太康年间治所迁至南郑县(今陕西汉中)。辖境相当于今陕西汉中、四川东部、重庆全境、贵州北部的广大地区。雍州: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分凉州置,治所设在姑臧县(今甘肃武威)。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治所迁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一带。西晋沿置,东晋时将雍州侨治襄阳县(今湖北襄阳)。 魏兴: 郡名。治所西城县(今陕西安康西北汉江北岸)。 西阳: 郡名。西晋元康初年分弋阳置国,治所设在西阳县(今河南光山西南)。永嘉之乱后,治所迁至今湖北黄冈东。东晋改为西阳郡,治所设在西阳县(今湖北黄冈)。 翼: 即庾翼(305—345年),东晋将领、书法家。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庾亮的弟弟。初为陶侃太尉府参军,累迁南蛮校尉,领南郡太守。庾亮死后,他出任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庾翼很有才能,他以北伐为己任,一心想收复江北失地。公元343年,他率领军队开始北伐,但不久晋康帝司马岳病重而死,因朝中立帝之争事关重大,他只好放弃北伐回朝。庾翼书法造诣很深,为“四庾”(庾亮、庾翼、庾怿、庾准)之一,年轻时与王羲(xī)之齐名。 南蛮校尉: 两晋南朝时管理荆楚一带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亦称护南蛮校尉。 领: 古代指高级职务者担任较低官职时用“领某官”来表示。此外,中国古代官制有行、守、假之制。行:官缺则由职位低者兼代其事。守:试职,期限自初授起一年,到期称职转正。假:暂时代理。 南郡: 郡名。始置于秦朝,三国时刘备设郡治于公安(今湖北公安东北)。晋代郡治移至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江陵: 地名,今湖北江陵。 假节: 魏、晋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职官名。“节”为古代常用信物,皇帝所遣使者须持旌节,使命完成后归还。根据“节”所加方式不同,可分为“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种。“使持节”可以杀郡守级别的官员;“持节”可杀无官位之人;“假节”可杀违反军令的人。

[3] 豫州: 古九州之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除中央之外的地域分为十三个州刺史部,豫州辖境约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豫东、皖北与江苏丰、沛两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域,其中豫州治所设在谯县(今安徽亳州),辖区在河南东部和安徽西部。三国曹魏时期,治所迁至安城县(今河南正阳东北)。西晋时期,豫州治所设在陈县(今河南淮阳)。东晋治所屡有迁徙,辖境伸缩无常。 征虏将军: 武官名号,负责统兵出征,下设长史、司马、记室掾(yuàn)、中兵参军、咨议参军、行参军和主簿等。 毛宝(?—339年): 东晋名将,字硕真,荥(xíng)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苏峻、祖约叛乱后,他劝说温峤与陶侃共同出兵征讨,并率军为温峤前锋。平定叛乱后,因功升任辅国将军、征虏将军、南中郎将等职。后参加庾亮北伐,结果为后赵石虎重兵包围,最终突围失败身亡。

[4] 诏: 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是一种命令文体。 监扬州及江西诸军事: 即监管扬州及江西郡军事事务的官员。 樊(fán)峻(?—339年): 东晋西阳太守。庾亮北伐时,他和征虏将军毛宝共同守卫战略要地邾城(今湖北黄冈西北),与后赵对峙,后被后赵石虎重兵包围,最终突围失败而死。 邾城: 城名。汉邾城县故城,在今湖北黄冈西北。

[5] 建威将军: 官名,杂号将军之一,负责统兵征战。“杂号将军”又称列将军,中国古代武职官衔的一种统称,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魏晋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陶称(?—339年): 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人,名将陶侃之子,官至南平太守、建威将军。东晋成帝司马衍末年,为庾亮所忌,获罪被杀。 南中郎将: 官名,负责率师征伐,其地位高于一般将领,职任颇重。 江夏: 郡名。西汉置,治所设在西陵(今湖北武汉新洲西)。三国时,魏、吴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治所设在上昶(chǎng)城(今湖北云梦西南),吴江夏郡治武昌县(今湖北鄂州)。晋灭吴(280年)后,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并将原魏江夏郡治所迁至安陆旧城(今湖北云梦)。 沔中: 即沔阳,以在沔水之北而名。

[6] 轻狡: 轻薄狡猾。

[7] 半洲: 地名,今江西九江西,时属江州。

[8] 武昌: 县名,三国吴置,治所设在今湖北鄂州。 趣(qū): 前往、赶赴。 汉中: 郡名。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治所设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它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汉族”的称谓与汉中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晋末年,汉中地区归于成汉。桓温平定蜀地后,复设汉中郡,属梁州。 参(cān)军: 官名,即参谋军务之称,简称“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魏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此官员。大致相当于现在政府军事参议官一职。 汉: 又称“成汉”“大成”,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十六国之一。公元301年,巴氐(dī)族领袖李特在蜀地领导流民反抗晋朝的统治。公元304年,他的儿子李雄称成都王。两年后称帝,国号“成”,定都成都。公元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据有今四川东部、重庆全部和云南、贵州一带。公元347年,被东晋桓温所灭。 巴郡: 初为巴国领地。秦朝时设郡,辖今四川东部和重庆。到西晋时,只辖四县,基本都在今重庆。巴郡也与蜀郡合称“巴蜀”,至今仍是对四川、重庆地区的别称。 江阳: 郡名,治所江阳县(今四川泸州)。

[9] 荆州: 古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之一,西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因境内有荆山而得名。自古就有“七省通衢(qú)”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治所设在汉寿县(今湖南常德东北),辖境约为今湖南、湖北二省及河南、广西、广东、贵州一部分。汉末以后辖境渐小。东晋治所迁至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为当时长江中游重镇。 李闳(hóng)(生卒年不详): 十六国时成汉荆州刺史。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五年(339年),被东晋军擒获,随后押送至建康。 黄植(生卒年不详): 十六国时成汉巴郡太守。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被东晋军擒获,随后押送至建康。 建康: 故城在今江苏南京。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先后在此建都,是六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原名金陵。秦置县,名秣(mò)陵。东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在此筑石头城,改称建业。西晋统一全国后,仍名秣陵。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秣陵北另置建邺县,治所设在今江苏南京。后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更名建康。东晋南朝相承不改。

东晋南朝建康示意图

[10] 寿: 即李寿(300—343年),十六国成汉政权皇帝,字武考,李骧(xiāng)之子、李特之弟,公元338年至343年在位。他聪明好学,豁达大度,深受武帝李雄器重,先后担任前将军、征东将军、大将军、大都督、侍中等职。成幽公李期玉恒四年(338年),他攻陷成都(今四川成都),废成幽公李期为邛(qióng)都县公,自立为皇帝,改元汉兴,改国号为汉。 李奕(?—346年): 李寿部将。公元338年,李寿率军进攻成都,他被任命为先锋。李寿废黜李期后,他受封为西夷校尉。公元339年,出任镇东大将军。公元346年,他起兵反叛李势,却被士兵射死。 镇东将军: 将军名号,为东汉末临时设置的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四镇”将军之一。职掌征伐镇戍,位在常设将军之下。魏晋时期,镇东将军统领兖(yǎn)、青、徐、扬等四州,屯驻扬州(治今江苏扬州)。地位低于征东、征南、征西、征北等“四征将军”。资深者为镇东大将军。

【译文】

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春季三月,征西将军庾亮想要收复中原地区,于是上表朝廷奏请任命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守襄阳。又上表奏请他的弟弟临川太守庾怿(yì)担任监梁雍二州诸军事、梁州刺史,镇守魏兴;西阳太守庾翼为南蛮校尉,兼任南郡太守,镇守江陵;均被授予假节。又请求解除自己豫州刺史的职务,转授予征虏将军毛宝。朝廷于是诏令任命毛宝为监扬州及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率领精兵一万人戍守邾城。任命建威将军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进入沔中地区。陶称率领二百人顺流而下面见庾亮,庚亮厌恶陶称轻浮狡猾,于是历数陶称的各种罪恶,收捕并杀了他。后因魏兴地处偏远,地势险恶,于是命令庾怿将军队驻扎在半洲。改任武昌太守陈嚣为梁州刺史,奔赴汉中,派遣参军李松攻打成汉的巴郡、江阳郡。夏季四月,擒获成汉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并将他们押送至建康。成汉君主李寿任命李奕为镇东将军,代替李闳镇守巴郡。

【原文】

庾亮上疏言:“蜀甚弱而胡尚强,欲帅大众十万移镇石城,遣诸军罗布江、沔,为伐赵之规 [1] 。”帝下其议。丞相导请许之 [2] 。太尉鉴议,以为“资用未备,不可大举” [3] 。太常蔡谟议,以为:“时有否泰,道有屈伸,苟不计强弱而轻动,则亡不终日,何功之有 [4] 。为今之计,莫若养威以俟时。时之可否撃胡之强弱,胡之强弱系石虎之能否 [5] 。自石勒举事,虎常为爪牙,百战百胜,遂定中原,所据之地,同于魏世 [6] 。勒死之后,虎挟嗣君,诛将相,内难既平,翦削外寇,一举而拔金墉,再战而禽石生,诛石聪如拾遗,取郭权如振槁,四境之内,不失尺土 [7] 。以是观之,虎为能乎,将不能也?论者以胡前攻襄阳不能拔,谓之无能为 [8] 。夫百战百胜之强,而以不拔一城为劣,譬诸射者百发百中而一失,可以谓之拙乎?且石遇,偏师也,桓平北,边将也,所争者疆场之土,利则进,否则退,非所急也 [9] 。今征西以重镇名贤,自将大军欲席卷河南,虎必自帅一国之众来决胜负,岂得以襄阳为比哉 [10] 。今征西欲与之战,何如石生?若欲城守,何如金墉?欲阻沔水,何如大江 [11] ?欲拒石虎,何如苏峻 [12] ?凡此数者,宜详校之。石生猛将,关中精兵,征西之战,殆不能胜也 [13] 。金墉险固,刘曜十万众不能拔,征西之守,殆不能胜也 [14] 。又当是时,洛阳、关中皆举兵击虎,今此三镇反为其用,方之于前,倍半之势也 [15] 。石生不能敌其半,而征西欲当其倍,愚所疑也。苏峻之强不及石虎,沔水之险不及大江,大江不能御苏峻,而欲以沔水御石虎,又所疑也。昔祖士稚在谯,佃于城北界,胡来攻,豫置军屯以御其外 [16] 。谷将熟,胡果至,丁夫战于外,老弱获于内,多持炬火,急则烧谷而走。如此数年,竟不得其利。当是时,胡唯据河北,方之于今,四分之一耳,士稚不能捍其一,而征西欲以御其四,又所疑也 [17] 。然此但论征西既至之后耳,尚未论道路之虑也。自沔以西,水急岸高,鱼贯泝流,首尾百里 [18] 。若胡无宋襄之义,及我未阵而击之,将如之何 [19] ?今王土与胡,水陆异势,便习不同 [20] 。胡若送死,则敌之有余,若弃江远进,以我所短击彼所长,惧非庙胜之算也。”朝议多与谟同,乃诏亮,不听移镇。

【注文】

[1] 蜀: 此指成汉政权。 胡: 此指后赵(319—351年),十六国之一。为羯(jié)族人石勒所建,建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公元329年,石勒率军攻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消灭前赵政权。至此,后赵政权以淮水与东晋为界,初步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公元349年,后赵内乱,诸子争立,互相残杀。次年,冉闵乘乱夺取后赵政权,后赵政权至此灭亡。后赵强盛时疆域东起大海,南至淮河流域,西至今宁夏银川,北至今长城沿线,包括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一部分。 石城: 地名,今湖北钟祥。

[2] 丞相: 也称宰相,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职责为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两晋南北朝时期,常以此职授予权臣,独揽军政大权。 导: 即王导(276—339年),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司马炽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他相随南渡,任安东将军司马。此后,他主动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政权。他在位期间,官居宰辅,总揽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国政。

[3] 太尉: 官名。秦朝以“丞相”“太尉”与“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太尉为中央掌武事的最高官员。魏晋以后,太尉位居极品而实权甚少,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的加官、赠官或虚衔。 鉴: 即郗(xī)鉴(269—339年),东晋重臣。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山东嘉祥阿城铺)人。官至车骑大将军、太尉。曾协助晋明帝司马绍平定王敦叛乱。他一生中虽然宦海沉浮,但始终忠于皇室,所以人称“乱世忠臣”。

[4] 太常: 官名,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原名奉常,西汉景帝时改称太常。其主要职责是主管社稷祭祀、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皇帝的助手。 蔡谟(mó)(281—356年): 字道明,陈留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人。晋元帝司马睿时历任中书侍郎、义兴太守、大将军从事中郎、司徒左长史等职。苏峻叛乱爆发后,他曾参与讨伐苏峻。叛乱被平定后,以功封济阳男。后改任太常卿,领秘书监。东晋穆帝永和六年(350年),因固辞司徒而获罪,免为庶人。 否(pǐ)泰: 本为《周易》两卦名。否:坤下乾上,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阂,闭塞不通之象。泰:乾下坤上,为上下交通之象。引申为通畅、安宁。后人们把命运的好坏、事情的顺逆,皆称为“否泰”。

[5] 石虎(295—349年): 字季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后赵开国君主石勒侄子,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公元333年,石勒死后,他的儿子石弘继位。次年,石虎废杀石弘,自称为居摄赵天王。公元335年,石虎将都城由襄国(今河北邢台)迁至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公元337年,自称天王。公元349年,称帝。石虎在位期间,生活十分荒淫奢侈,对百姓施行暴政,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名的暴君。

[6] 石勒(274—333年): 字世龙,原名 (bèi),小字匐(fú)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五胡十六国时后赵开国君主,公元319年至333年在位。早年曾投靠汉赵君主刘渊,后从汉赵分裂出去。在谋臣张宾辅助之下以襄国(今河北邢台)为根据地,陆续消灭王浚、邵续、段匹 (dī)等西晋在北方的势力,继而消灭曹嶷(yí),进侵东晋以及消灭刘曜领导的汉赵,又北征代国,使后赵成为当时北方最强盛的国家。 魏世: 指三国时期的魏国(220—265年),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公元220年由魏文帝曹丕建立,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代魏称帝,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魏国灭亡,共历五帝。它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它开创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的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7] 嗣(sì)君: 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此指石弘。石勒死后,石弘成为傀儡皇帝。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石虎逼石弘让位,自称天王,夺取皇位。 金墉(yōng): 地名,位于今河南洛阳东。 石生(?—333年): 十六国后赵官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石勒养子。曾任卫将军、司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后封河东王。石勒死后,石虎专擅朝政,石生自称秦州刺史,起兵攻讨石虎,后被部下杀死。 石聪(?—333年): 十六国后赵将领,石勒养子,曾任汲郡内史等职。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去世,石虎专权,石聪向东晋请降求援,援军还未到达,石聪便被石虎杀死。 振槁(gǎo): 击落枯叶。比喻事情极容易办成。

[8] 不能拔: 指公元335年,后赵征虏将军石遇向驻守在襄阳的桓宣发动进攻,结果未能攻下襄阳(今湖北襄阳)一事。

[9] 石遇(生卒年不详): 十六国后赵征虏将军,其余事迹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平北: 即平北将军,与平东、平西、平南将军合称“四平将军”。平北将军多兼任镇守地区的刺史,统掌军事、政务。

[10] 河南: 古地区名,泛指黄河以南地区。

[11] 沔: 即沔水。汉水流经沔县后,又称沔水。其发源地在陕西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嶓(bō)冢(zhǒng)山,而后向东南穿越陕南汉中、安康等地区。《水经》中只称沔水,不称汉水,《水经注》中则“沔”、“汉”共见。

[12] 苏峻(?—328年): 东晋将领,字子高。永嘉之乱,他率自己的军队泛海南行,行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先后担任淮陵内史和兰陵相。东晋元帝时,他被任命为鹰扬将军。王敦之乱平定后,庾亮执政,企图解除他的兵权。东晋咸和三年(328年),他以讨伐庾亮为名,与祖约起兵反晋,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大肆杀掠并专擅朝政。不久温峤、陶侃起兵讨伐,他战败被杀。

[13] 关中: 指陕西秦岭北麓(lù)渭河平原区。因其东有潼(tóng)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居四关之内,故称关中。

[14] 刘曜(yào)(?—329年), 匈奴族,字永明,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十六国前赵国君,也是汉赵最后一位君主。曾参与覆灭西晋的战争,并于西晋灭亡后驻镇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于靳准之乱中登上帝位,但登位不久,将领石勒自立,于是国家分裂。他在位期间,多次出兵平定和招降仇池、前凉等割据势力,但终被石勒所杀,前赵政权随后灭亡。

[15] 当是时: 指东晋成帝咸和八年(333年),石生、石朗、郭权举兵反石虎一事。 洛阳: 古都,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五代唐等政权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宣宗以后)皆以经后陪都。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位于中国腹地,古人认为处“天下之中”。 三镇: 指石生所据守的关中,石朗所据守的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与郭权所据守的上邽(guī)县(今甘肃天水)。

汉魏洛阳遗址示意图

晋朝洛阳城布局示意图

[16] 祖士稚: 即祖逖(tì)(266—321年),字士稚,范阳遒(qiú)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名将。他为人豁达,讲义气,与司空刘琨(kūn)交好,著名的“闻鸡起舞”讲的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他虽力主北伐,但因东晋朝廷内乱,北伐失败,病故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册赠为车骑将军。 谯: 即谯县,今安徽亳(bó)州。 军屯: 汉代以来,政府利用军队开垦土地,以为军饷(xiǎng),战时又可使军队迅速进入战斗,这种方式就是军屯。

[17] 河北: 地区范围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18] 里: 长度单位,在不同时代长度各不相同。汉魏时期一里等于1800尺,约为415.8米。现今的市里一里为500米。则知汉魏的一里为今市里的83.16%。

[19] 宋襄: 即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兹父。公元前642年,霸主齐桓公死,内臣易牙、寺人貂等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齐国内乱,齐太子昭逃至宋国避难,宋襄公认为此时正是自己称霸的好时机。于是他以送齐太子昭回国继位为名,率诸侯伐齐。齐人恐惧,杀其君无亏,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宋齐之间发生战争,以宋军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领军队与楚国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交战,结果宋军大败,次年宋襄公因重伤而亡。

[20] 便习: 所熟悉的作战技能。此指南方便于用船,北方便于用马。

【译文】

庾亮上疏说:“蜀地的成汉国很弱小,而后赵却很强大,我打算率领十万军队驻军在石城,派遣各路军队沿长江、沔水流域布阵,做好征讨后赵的准备。”晋成帝(司马衍)把庾亮的奏疏交给群臣商议,丞相王导同意庾亮的建议。然而太尉郗鉴却认为“军资费用尚未准备充足,不能大举行动”。太常蔡谟则认为:“时运有背有顺,事理有曲有伸。如果不考虑力量的强弱而轻举妄动,那么会迅速败亡,还谈什么功业呢!现在最好的计策莫过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时机成熟与否则取决于胡虏的强弱,而胡虏的强弱又在于石虎的能力。自从石勒起兵以来,石虎作为干将,百战百胜,最终平定中原地区,所占据的土地,与当年的曹魏相当。石勒死后,石虎挟持刚刚继位的幼主,诛杀将相,内部祸乱刚刚平定,又开始剪灭和削弱外部敌寇,一举攻占金墉城,再战又生擒石生,诛杀石聪如同拾起遗弃在路上的物品,战胜郭权好比摇摆枯朽的树叶那么容易,国境四周,没有丧失一尺土地。由此看来,石虎到底是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呢?议论者因为后赵先前攻打襄阳没能攻下,就说他没有能力。然而百战百胜的强将只因没有攻下一座城池就被认为才能低劣,就好比射手百发百中却只有一次失误,就说他技艺拙劣吗?况且石遇率领的只是后赵的非主力军队,平北将军桓宣也仅是一名戍边将领,他们所争夺的只是领土,有利则进攻,否则就退却,并不是急迫的事情。现在征西将军庾亮以军事重镇统帅的地位,想要亲率大军席卷黄河以南地区,石虎必定会亲自率领全国的军队来决一胜负,难道可以用襄阳之战来作比较吗?现在征西将军想要与石虎交战,比起石生又怎么样呢?若想要坚守城池,比起金墉城又如何?想要借助沔水设阻,比起长江又怎么样?想要抵御石虎,比起苏峻又如何呢?这几个问题,我们应当仔细比较。石生是位猛将,拥有关中地区的精锐士卒,庾亮前去进攻,恐怕难以取胜。金墉城险要坚固,刘曜十万大军都没能攻下,征西将军的防守能力,恐怕不能胜过。况且那时洛阳、关中地区都起兵攻打石虎,现在这三镇反被石虎所用,比起从前,石虎现在的实力有超出一倍的势头。石生不能抵敌石虎一半的兵力,而征西将军却想抵挡石虎相当于从前一倍的兵力,这不得不让我怀疑。苏峻的强盛比不上石虎,沔水的天险比不上长江,长江都不能阻挡住苏峻,却想用沔水来阻挡石虎,这又是我所怀疑的。以前祖逖在谯县城北开荒种田,担心胡虏前来进攻,预先在外围布置军队驻守。等到谷子将要成熟的时候,胡虏果然来了,于是强壮的民夫在外围作战,年老体弱的百姓则在田内收割谷物,并携带很多火炬,战况紧急时就焚烧谷物逃走。这样连续几年下来,最终也没有得到屯田的益处。在那时,胡虏仅仅占据黄河以北的地区,和现在相比,仅拥有四分之一的土地,祖逖无法抵御胡虏当初的一,而征西将军却想抵御胡虏现在的四,这又是我所疑惑的。然而,这还只是讨论征西将军到达中原之后的事情罢了,还没有讨论行军路途上所担忧的问题。从沔水往西,水流湍急,两岸高耸,战船溯流鱼贯而上,船只首尾相连绵延百余里。如果胡人没有宋襄公那样的仁义,趁我军还没有列好阵势就进行攻击,我们将怎么办呢?现在我们与胡虏的情况不同,双方军队的作战习惯与技能也不同。胡虏若前来送死,我们抵抗他们还有余力,倘若我们放弃长江天险远征北方,用我们的短处攻击敌人的长处,这恐怕不是朝廷取胜敌人的谋略。”朝臣们的议论大多与蔡谟相同,于是朝廷诏令庾亮不许迁移镇所。

【原文】

秋八月,南昌文成公郗鉴疾笃,以府事付长史刘遐,上疏乞骸骨,且曰:“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 [1] 。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与田宅,渐得少安。闻臣疾笃,众情骇动,若当北渡,必启寇心。太常臣谟,平简贞正,素望所归,谓可以为都督、徐州刺史 [2] 。”诏以蔡谟为太尉军司,加侍中 [3] 。辛酉 ,鉴薨,即以谟为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领徐州刺史、假节 [4]

【注文】

[1] 南昌文成公: 东晋爵位名,此指郗鉴。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苏峻发动叛乱,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他率领军队渡江,与陶侃等奋力平叛。因功拜司空、加侍中,改封南昌县公。 疾笃(dǔ): 病重。 长(zhǎng)史: 官名,战国末期秦国始置。西汉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府及主要将军幕府皆设长史,相当于相府中的事务主官。此后历代均设此官,成为幕僚之长,总管府内事务等。此外,西汉少数民族各郡太守下亦设长史,辅太守掌一郡兵马。至魏晋,凡刺史带将军称号者,其幕府亦设长史。 刘遐(xiá)(?—326年): 东晋将领。字正长,广平易阳(今河北永年)人。历任龙骧将军、临淮太守、兖州刺史等,封泉陵公。 疏: 朝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章。古代臣子向皇帝上奏政务有“疏”和“奏”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略有区别。一般宋以前常称“疏”。疏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章。而奏是臣下向皇帝进言或上书,是一种公文程式,即奏本,根据官员言事内容及章疏形式不同,又有奏片、奏书、奏折等名称。 乞骸(hái)骨: 古时官员因年老等原因自请退休。在封建社会,官员年纪大了不能继续为君效力,便请求君主赐还自己的残躯,以归葬故里,故把请求退休叫作乞骸骨,也叫乞身。

[2] 都督: 古代军事长官。最初作为监督军队的官员。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因征伐四方,于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御史以监督诸军,事成回师后则罢官。魏晋后,发展为地方军事长官。 徐州: 州名。辖境范围大致相当于在今山东东南和江苏长江以北地区。东晋时由于淮河以北地区被割据政权占领,州治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丹陡区)。

[3] 太尉军司: 相当于太尉的参谋长。军司,即军师,西晋时因避司马师名讳而改称。系军队出征时主帅的主要僚佐,职掌监察诸军,辅佐主帅统领军队,常为主帅的继任人选。 侍中: 官名。秦始置,以往来殿中奏事,故名。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因此官身居君侧,侍从左右、常备顾问应对,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汉武帝以后,地位渐高。晋朝建立,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不仅开始成为三公、执政的加衔,而且直接参与朝政。

[4] 薨(hōng): 古时各等级人去世时的称谓有所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知识分子)曰不禄;庶人曰死。 征北将军: 武官名号。与征西、征南、征东合称“四征将军”,权任甚重,多为持节都督。征北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北大将军。 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 即都督徐州、兖州、青州地区军事事务的统帅。兖州:古“九州”之一。传说大禹(yǔ)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兖州是其中之一。至汉武帝时,兖州为十三刺史部之一,约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魏晋时,治所设在廪(lǐn)丘(今山东郓城西北)。晋惠帝司马衷永熙元年(290年),兖州全境沦陷,附属后赵。东晋末,刘裕平定河南,治所设在滑台(今河南滑县东)。青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治所设在临淄(zī)县(今山东淄博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除东南部以外的地区。

【译文】

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秋季八月,南昌文成公郗鉴病重,于是把府中事务交付给长史刘遐,上奏请求退休,并说:“臣所统领的军队来源错综复杂,大多是北方人,其中有的是受到逼迫而迁徙来的,有的则是新近归附的,百姓怀念故土,都有返回家乡的愿望。臣宣扬国家恩德,指明正义与邪恶,赐给他们田地和宅院,才逐渐使得他们安定下来。听说我病重之后,众人的情绪惊骇骚动,如果此时北渡长江,必然诱发叛乱之心。太常蔡谟,忠贞正直,众望所归,可以任命为都督、徐州刺史。”朝廷于是下诏任命蔡谟为太尉军司,加授侍中。辛酉日,郗鉴病死。朝廷立即任命蔡谟为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兼徐州刺史、假节。

【原文】

时左卫将军陈光请伐赵,诏遣光攻寿阳 [1] 。谟上疏曰:“寿阳城小而固。自寿阳至琅邪,城壁相望,一城见攻,众城必救 [2] 。又王师在路五十余日,前驱未至,声息久闻,贼之邮驿,一日千里,河北之骑,足以来赴 [3] 。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 [4] 。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 [5] 。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而顿之坚城之下,以国之爪士击寇之下邑,得之则利薄而不足损敌,失之则害重而足以益寇,惧非策之长者也。”乃止。

【注文】

[1] 左卫将军: 武官名。三国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分中卫将军置,职掌宫禁宿卫,是中央禁军主要将领。晋、南朝宋皆四品。 寿阳: 县名,治所设在今安徽寿县。本为寿春县,孝武帝时因避简文帝之母祁太后讳而改名。

[2] 琅邪: 郡名,亦作琅琊,为秦朝所设置的三十六郡之一,治所设在琅邪(今山东胶南)。东汉建初五年(80年)治所迁至开阳(今山东临沂),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半岛东南部。三国时,辖区有所缩小,仅有今山东临沂、临沭(shù)、苍山等地区。晋时,向北扩展到沂南、费县、蒙阴等地区。

[3] 邮驿: 即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4] 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 白起攻打楚国时,率领军队深入敌境,一路上破坏桥梁,焚烧船只,打消士兵撤退的心理;项羽与秦军作战时,破釜沉舟,以激发士兵的斗志;韩信同田广交战时,也曾背水列阵。白起(?—前257年):战国秦昭王时名将,曾为秦国攻取七十余座城池。因战功被封为武安君。后为相国范雎(jū)所妒忌,被逼自杀。韩信(约前231—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为汉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后遭到刘邦的猜忌,最后以谋反的罪名处死。项籍(前232年—前202年):字羽,即项羽,秦末起义军领袖。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打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wěn)而死。

[5] 桓子: 即荀林父(?—前593年),春秋时晋国正卿、中军元帅。晋文公扩编步卒分为左、中、右三行(háng)(军队的名称,皆为徒兵,不用战车),他率领中行,故称中行桓子。 舟中之指可掬(jū): 公元前597年,晋楚交战,楚军向晋军进攻,晋军统帅荀林父惊慌失措,下令撤退,并说“先逃到河对面的将士有奖赏”。士兵们争相逃命,船中的士兵担心船体过重,于是挥刀向士兵们攀着船沿的手砍去,结果满船都是被砍断的手指,多得可用手捧起来。

【译文】

当时左卫将军陈光请求讨伐后赵,朝廷下诏派遣陈光攻打寿阳。蔡谟上疏说:“寿阳城虽小却很坚固,从寿阳到琅邪,可以互相望见城墙,此城被攻,其余各城必定会来救援。另外,我们的前驱部队要在路上行军五十余日,军队还没有到达战场,消息已经传出去了,敌人的驿马邮递,一日千里,黄河以北的骑兵完全可以赶来救援。以白起、韩信、项籍那样的勇将,还要拆毁桥梁,焚烧战船,背水而战。现在我军打算把舰船停泊在水中的小岛上,率兵前往敌人城下,前面面对着敌人,还要回头看退路,这是兵法的大忌。如果进攻没能得手,胡人的骑兵突然到来,恐怕就连中行桓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到时士兵争相渡河以致船里被砍断的手指多得可以捧起来的局面又将重演。现在陈光所率领的都是朝廷的精兵,应当让他们所到之处,不会遇到抵抗,而现在却要让他们停留在坚固的城池之下,用国家的精锐士卒去攻打敌人的一个小城,即使获胜也是利益微薄,不足以重创敌人,但倘若失败则会损失惨重,让敌人更加猖狂,这不是上策啊。”讨伐后赵的事这才作罢。

【原文】

初,陶侃在武昌,议者以江北有邾城,宜出兵戍之 [1] 。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又非所资也 [2] 。”及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以夔安为大都督,帅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将军,兵五万人,寇荆、扬北鄙,二万骑攻邾城 [3] 。毛宝求救于庾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兵。

【注文】

[1] 陶侃(259—334年): 字士行,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原籍东晋鄱阳郡(治今江西鄱阳),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历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在东晋建立和稳定东晋初年政局上,颇有建树。

[2] 吴: 即三国时期孙权所建立的政权(221—280年),史称孙吴或东吴。221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最初建都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后移至建业(今江苏南京)。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东吴被西晋消灭,三国时代至此结束。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九年。 江南: 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羯虏: 此指后赵。后赵是羯族建立的政权,称其为“羯虏”含有贬义。

[3] 夔(kuí)安(?—340年): 十六国时后赵官吏。曾帮助石勒向河北发展势力,为追随石勒起事的十八骑之一。石勒称赵天王后,他被任命为左司马。石弘继立后,又任命他以镇军将军领左仆射。后石虎废石弘自立后,他被授为侍中、太尉、守尚书令、太保,曾带领文武百官力劝石虎称帝。公元339年,他受命担任征讨大都督,率军攻打东晋荆、扬二州北部,大胜而归。 大都督: 官名。三国时吴国、魏国在征战时临时设置的统领重兵的高级军事主帅。魏末成为常设职务,地位极高。晋朝多以权臣担任大都督,职掌数州军事。“大都督”与“都督”有所不同,“大都督”一般是统帅诸军的大将,而“都督”一职是军中执法和办理事务的武官。 石鉴(?—350年): 十六国后赵国君主,字大郎,石虎第三子,石遵、石世之兄。石虎在位时,他受封义阳公,拥兵镇守关中。石世即位后,他又被任命为右丞相。石遵在位时,他担任侍中,封义阳王。公元349年,他与石(冉)闵合谋杀死石遵,自立为帝。但即位后的他时时受制于石闵。公元350年,石鉴打算杀死冉闵,但事情败露,石鉴反被冉闵杀死。 石闵: 即冉闵(?—352年),字永曾,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公元350年至352年在位。公元350年,趁后赵内乱之时,他自立称帝,建立冉魏政权。公元352年,他被慕容儁(jùn)俘虏,并被斩首。后被追封为武悼天王。 张貉(hé): 后赵将领,生卒年不详,以善战闻名。 扬: 即扬州。古“九州”之一,当时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地区。治所设在会(kuài)稽(jī)(今浙江绍兴)。东汉时治所迁至历阳(今安徽和县)。汉献帝时,曹操又将治所移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移至合肥(今安徽合肥),曹魏建国后,再度移至寿春。西晋灭吴后,治所设在建邺(原称建业,即今江苏南京)。

【译文】

当初,陶侃驻守在武昌,参议政事的人认为长江北岸有邾城,应当分兵戍守。陶侃总是不予回答,但是却总有人提及此事。陶侃于是渡江狩猎,召集将佐们并对他们说:“我之所以能够设置险阻抵御敌寇,正是因为有长江的缘故。邾城在长江之北,对内没有所能依仗的地势,对外同各夷族接壤。夷人居住地区的物产丰富,如果晋朝人再贪图财物,夷族不堪忍受,必然招领贼寇领兵入侵。这是招灾惹祸的根本原因,不是用以抵御贼寇的好方法。况且三国东吴时只用三万士兵戍守这座城池,现在即使有士卒守卫,对长江以南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好处,如果羯寇获得可乘之机,占据这座小城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等到庾亮镇守武昌,最终还是派遣毛宝、樊峻戍守邾城。后赵石虎对此感到憎恶,于是任命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位将军,以及军队共五万人,进犯荆州、扬州的北部边境,另外派遣二万骑兵攻打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迅速派兵增援。

【原文】

九月,石闵败晋兵于沔阴,杀将军蔡怀;夔安、李农陷沔南;朱保败晋兵于白石,杀郑豹等五将军;张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宝、樊峻突围出走,赴江溺死 [1] 。夔安进据胡亭,寇江夏,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皆降于赵 [2] 。安进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拒战,破之,斩首五千余级,安乃退 [3] 。遂掠汉东,拥七千余户迁于幽、冀 [4]

【注文】

[1] 沔阴: 即沔水南岸。古人观察太阳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因而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的日照比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充足,故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蔡怀(?—339年): 东晋将军。公元339年,被石闵斩杀。 沔南: 即沔水以南。 白石: 地名,在今安徽含山西南地区。 郑豹(?—339年): 东晋将军。公元339年,被后赵将领朱保斩杀。

[2] 胡亭: 地名,在今安徽阜(fù)阳西北。 义阳: 郡名,西晋时治所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南),辖境大致包括今河南信阳、罗山、桐柏、唐河、新野、邓州,湖北广水、枣阳、随州等地。东晋末,治所迁至平阳(今河南信阳)。

[3] 竟陵: 郡名。西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分江夏郡置,治所设在石城(今湖北钟祥)。 级: 古人对人头的别称。秦商鞅变法时,实行军功爵制:士兵每斩获一个敌人的头颅,则获爵一级。古人称头为首,一“首”对应一“级”,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头颅称为“首级”。

[4] 汉东: 即汉水以东地区。汉水为长江最长支流,发源于陕西西南部宁强县,流经陕西南部及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 幽: 即幽州,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据《周礼》记载,辖境大致包括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东汉时幽州治所设在蓟(jì)县(故址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山西小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魏晋以后,幽州辖境日渐缩小。 冀: 即冀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治所初设高邑(yì)县(今河北柏乡北),后迁至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魏文帝黄初年间治所迁至信都县(今河北冀州)。西晋又移治房子县(今河北高邑西南)。辖境大致包括今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东最西部的一部分,这里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

【译文】

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九月,石闵在沔水南岸打败了晋军,斩杀了将军蔡怀;夔安、李农攻陷了沔水以南地区;朱保在白石打败了晋军,斩杀了郑豹等五位将军;张貉攻陷邾城,杀死东晋六千名士兵,毛宝、樊峻突围逃走,渡江时溺水而亡。夔安进而占据胡亭,入侵江夏地区,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都相继投降后赵。夔安进而包围了石城,竟陵太守李阳奋起抵抗,大败夔安,斩杀五千多人,夔安方才撤退。后赵军队于是乘势抢掠汉水以东地区,挟持七千多户百姓迁往幽州、冀州。

【原文】

是时庾亮犹上疏欲迁镇石城,闻邾城陷,乃止。上表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 [1] 。有诏复位。以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节,镇芜湖 [2]

【注文】

[1] 行: 官缺时由职位低者兼代其事即称“行”。 安西将军: 武官,为出镇西方的军事长官,或作为刺史兼理军务的加官,权任颇重。与安东、安南、安北将军合称“四安将军”。晋朝地方官员兼任将军者,等级依次为征、镇、安、平等几个等级。庾亮原为征西将军,现请求贬为安西将军,等于降低了三级。

[2] 辅国将军: 将军名。始见于东汉末年,多授予外戚,魏晋沿置。位在“四镇”将军之上。 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 即监管宣城郡、庐江郡、历阳郡以及安丰郡等四郡军事事务的长官。宣城:治所设在宛陵县(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庐江:治所设在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历阳:治所设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安丰:治所设在安风县(今安徽霍邱)。 芜(wú)湖: 县名,今安徽芜湖东北。

【译文】

这时庾亮还在上奏,打算把镇所迁至石城,听说邾城失陷,方才停止。于是上表请求治罪。请求自行贬官三等,暂时代理安西将军。朝廷诏令他官复原位。任命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赐予符节,镇守芜湖。

【原文】

六年春正月庚子朔,都亭文康侯庾亮薨 [1] 。以护军将军、录尚书何充为中书令 [2] 。庚戌,以南郡太守庾翼为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假节,代亮镇武昌 [3] 。时人疑翼年少,不能继其兄。翼悉心为治,戎政严明,数年之间,公私充实,人皆称其才。

【注文】

[1] 朔(shuò): 指农历每月初一。 文康: 庾亮的谥(shì)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一般而言,帝王后妃的谥号由礼部官员议定,再由皇上颁赐;贵族、大臣、士大夫的谥号则由朝廷直接赐予。

[2] 护军将军: 官名。魏、晋时,负责军职选用,掌管中央军队,是重要军事长官之一。 录尚书: 即录尚书事。官名。初置时名为“领尚书事”。东汉永平十八年(75年),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自此,“领尚书事”更名为“录尚书事”。“录”为总领之意。录、领相比虽职事相近,但“录”的权位更重。魏晋时期,权臣均带“录尚书事”名号。 何充(292—346年): 东晋大臣,字次道,庐江郡灊(qián)县(今安徽霍山)人,以文章德行著称。初为王敦幕僚,敢于直言。东晋成帝司马衍时,任命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吏部尚书等。曾参与平定苏峻叛乱,因功封都乡侯。晋穆帝司马聃(dān)即位时年仅两岁,他与大臣庾(yú)冰共同辅佐幼主。他身居宰相之位,执掌国政时刚强果敢,选任官员时功臣优先。但酷爱佛典,崇修佛寺,供养僧人数以百计,却从不对贫困亲友给予帮助,因此遭到时人的讥讽。 中书令: 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置,与中书监并为中书省长官,位在中书监下,掌皇帝诏命的起草与发布,并典尚书奏事,权任颇重。晋朝沿置,但东晋以后,发布诏命的权力或归他省,或移到中书侍郎、舍人,中书令位居三品,位望虽高,但权任渐轻。

[3] 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 即都督江州、荆州、司州、雍州、梁州、益州六州军事事务的统帅。

【译文】

晋成帝咸康六年(340年)春季正月庚子朔(初一日),都亭文康侯庾亮去世。朝廷任命护军将军、录尚书何充为中书令。庚戌(十一日),朝廷任命南郡太守庾翼为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赐予符节,代替庾亮镇守武昌。当时有人怀疑庾翼年轻,没有能力继承他哥哥的事业。但庾翼尽心治理,军政严正分明,几年之间,官府和百姓的积蓄都很充实,人们都称赞他的才能。

【原文】

八年[春三月],庾翼在武昌,数有妖怪,欲移镇乐乡 [1] 。征虏长史王述与庾冰笺曰:“乐乡去武昌千有余里,数万之众,一旦移徙,兴立城壁,公私劳扰 [2] 。又江州当溯流数千里供给军府,力役增倍 [3] 。且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捍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 [4] 。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方岳重将,固当居要害之地,为内外形势,使窥觎之心不知所向。昔秦忌亡胡之谶,卒为刘、项之资 [5] 。周恶檿弧之谣,而成褒姒之乱 [6] 。是以达人君子,直道而行,禳避之道,皆所不取,正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耳。”朝议亦以为然,翼乃止。

【注文】

[1] 乐乡: 地名,今湖北松滋东北长江南岸。

[2] 征虏长史: 即征虏将军的长史。参见前文“征虏将军”“长史”条注。 王述(303—368年): 东晋大臣,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海太守王承之子。封蓝田侯,人称王蓝田。历任征虏长史、临海太守、建威将军、会稽内史、扬州刺史、卫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令等。 庾冰(296—344年): 字季坚,颍(yǐng)川鄢(yān)陵(今河南鄢陵北)人,庾亮之弟,曾参与平定苏峻、祖约之乱。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五年(339年)拜相,任中书监、录尚书事、扬州刺史。他为相期间,廉洁奉公、勤于政事、选贤任能,时称贤相。东晋咸康八年(342年)免相,迁任车骑将军,后出镇武昌兼江州刺史。终年四十九岁,赠侍中、司空,谥“忠成”。

[3] 江州: 州名,治所设在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福建一带,为东晋镇守长江中游的重要战略地区。

[4] 江东: 古地区名,泛指今长江下游以南的江苏、上海、安徽、浙江地区。此指东晋政权。

[5] 秦忌亡胡之谶(chèn): 方士卢生曾向秦始皇进献图谶:“亡秦者胡也。”秦始皇非常忌讳,便派大将军蒙恬(tián)重兵防守北方,以抵御胡人。但国内矛盾逐渐激化,秦朝政权最终被刘邦、项羽推翻。胡:中国古代称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为胡。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 刘: 即汉高祖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年),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曾担任泗(sì)水亭长,后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西汉景帝刘启时改为太祖。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不久去世。

[6] 周恶檿(yǎn)弧之谣: 檿弧,山桑木做的弓。根据《国语》记载,周宣王时,有童谣唱道:“檿弧萁(qí)服,实亡周国。”即山桑木做的弓和箕草编成的箭袋,将会使周朝灭亡,于是周宣王禁止民间买卖这些物品,有一对夫妇无意中触犯了这个禁令,结果妻子被杀,丈夫逃亡。在逃亡的路上,丈夫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即后来嫁给周幽王的褒(bāo)姒(sì)。古代史家把周幽王时的衰落归咎到褒姒身上,而推究其根源,又认为由宣王时的童谣所引起。 褒姒之乱: 褒姒为周幽王的宠妃。周幽王宠爱褒姒,从此不理朝政,还为博取褒姒一笑,不惜采用虢(guó)国石父的“烽火戏诸侯”奇计,最终导致失信于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至,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王朝至此灭亡。

【译文】

东晋成帝咸康八年(342年)春季三月,庾翼驻守在武昌,常有妖异荒诞的事情发生,于是计划把镇所迁移到乐乡。征虏长史王述写信给庾冰说:“乐乡距离武昌一千余里,数万军队,一旦迁徙,则要兴建城池堡垒,官府、百姓都会受到劳累,不得安宁。此外,江州需要溯流几千里供给军府物资,所费的劳役将会加倍。况且,武昌地处江东镇戍地的中心位置,不仅可抵御从上流而下的敌寇,而且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或有需要快速向朝廷禀报的事情,快马扬鞭便可及时达到。如果把镇所迁至乐乡,地处遥远的西部边陲(chuí),一旦长江沿岸出现危险,就不能立刻前去救援。镇守一方的重要将领,本来就应当居住在要害之地,成为对内对外的有利屏障,让那些伺机而动的敌人不知从哪里下手。从前秦始皇忌惮秦朝将被胡人灭亡的谶言,结果被刘邦、项羽所利用。周宣王厌恶檿弧的童谣,却造成了褒姒之乱。明晓事理的正人君子依据正道行事,不采用驱凶避祸的歪门邪道,只是在人事方面选择合理的处置,思考国家的长久计划而已。”朝臣们的议论也都认为这种说法有理,庾翼这才作罢。

【原文】

秋七月己未,以何充为骠骑将军,都督徐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州刺史,镇京口,避诸庾也 [1]

【注文】

[1] 骠(piào)骑(jì)将军: 将军名号。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征伐匈奴,建立卓著功勋,被任命为骠骑将军。此后一些立有大功的高级军官或重臣,常被授予此称号,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统领中央常备军,职掌征战讨伐。东汉以后各代沿置,有时加“骠骑大将军”。 都督徐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 即负责都督徐州和扬州的晋陵郡地区军事事务的统帅。晋陵:郡名。西晋末年改毘(pí)陵郡置,治所设在丹徒(今江苏镇江东丹陡镇),东晋时治所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西晋末年,中原大乱,徐州、淮北流民相继逃到江南,居于晋陵郡界。咸和四年(329年),郗鉴又将淮南流民迁徙至晋陵各县,并设立侨郡加以统辖。徐州在江北实际上只有广陵、堂邑、钟离三郡,而扬州境内的晋陵郡由于迁徙过来的徐州流民太多,因而也属徐州,即所谓都督徐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 京口: 地名,今江苏镇江。

【译文】

东晋成帝咸康八年(342年)秋季七月己未(初四日),朝廷任命何充为骠骑将军,都督徐州、扬州的晋陵郡诸军事,兼徐州刺史,镇守京口,以避开庾氏家族。

【原文】

康帝建元元年 [1] 。庾翼为人慷慨,喜功名,不尚浮华。琅邪内史桓温,彝之子也,尚南康公主,豪爽有风概,翼与之友善,相期以宁济海内 [2] 。翼尝荐温于成帝曰:“桓温有英雄之才,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邵之任,必有弘济艰难之勋 [3] 。”时杜乂、殷浩并才名冠世,翼独弗之重也,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徐议其任耳 [4] 。”浩累辞征辟,屏居墓所,几将十年,时人拟之管、葛 [5] 。江夏相谢尚、长山令王濛常伺其出处,以卜江左兴亡 [6] 。尝相与省之,知浩有确然之志。既返,相谓曰:“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 [7] !”尚,鲲之子也 [8] 。翼请浩为司马;诏除侍中、安西军司,浩不应 [9] 。翼遗浩书曰:“王夷甫立名非真,虽云谈道,实长华竞。明德君子,遇会处际,宁可然乎 [10] ?”浩犹不起。

【注文】

[1] 康帝: 即晋康帝司马岳(322—344年),字世同,晋成帝司马衍之弟,先后获封吴王、琅邪王。咸康八年(342年)六月,晋成帝去世,司马岳即帝位,由中书监庾冰、录尚书事何充辅政。建元二年(344年),去世,葬崇平陵(今江苏南京),谥康皇帝。 建元: 东晋康帝司马岳所用年号,即公元343年至344年。建元二年(344年)九月,晋穆帝司马聃即位沿用,次年改元永和元年(345年)。

[2] 内史: 官名,京师行政长官。魏晋时期以内史代替太守出任特别重要郡的行政长官。 桓温(312—373年): 东晋名将,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晋明帝司马绍女婿。历任琅邪内史、徐州刺史、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等。他曾率军剿灭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又三次出兵北伐(前秦、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威名赫赫。自公元361年至373年独揽朝政,晚年欲废帝自立,未果而死。 彝(yí): 即桓彝(276—328年),东晋将领,字茂伦,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历任安东将军、散骑常侍等。曾参与平定王敦叛乱,因功封万宁县男。苏峻叛乱时,他率军前去讨伐,并在芜湖(今安徽芜湖)打败叛军,后被苏峻部将韩晃所害。朝廷追赠为廷尉,谥“简”。 南康公主: 即司马兴男,晋明帝司马绍与明穆皇后庾文君所生女儿,后嫁给桓温。

[3] 陛(bì)下: 臣下对君主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来称皇帝,成为皇帝的专有称号。“陛”本指宫殿台阶。据东汉蔡邕(yōng)《独断》记载,大臣与皇帝对话,因距离较远,要先呼立在陛下的侍者,由彼上达。陛下之称,即由此而来。 方、邵: 方即方叔,邵即邵虎,两人都是周宣王时的名臣,辅佐周宣王,使得西周得以中兴。

[4] 殷浩(303—356年): 东晋大臣,字渊源(一作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他曾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等职,后因司马昱提拔而一度与桓温于朝中抗衡。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后赵随即就因诸子夺位而大乱,东晋朝廷亦决定乘后赵大乱而收复中原和关中地区,统一全国。殷浩于是在永和六年(350年)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率师北伐,但作战不力,被废为庶人。 束之高阁: 捆起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束,捆扎起来。之,代词。高阁:储藏书籍、器物的高架子。

[5] 征辟: 又称特诏或特征,即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这是擢(zhuó)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其意义在于通过皇帝征聘和高官辟除的方式给予应征者以特殊礼遇,可以使得一些本不愿为官的名儒加入到统治阶层中来。 管: 即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名夷吾(wú),颍上(颍水之滨)人。管仲少时丧父,生活贫苦,经常受到鲍(bào)叔牙的接济。后经鲍叔牙力荐,被任为齐国上卿(即丞相)。他在齐国任相四十余年,实行一系列革新,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誉。 葛: 即诸葛亮(181—234年),三国蜀汉政治、军事家。字孔明,东汉末年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早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被称为“卧龙”。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请诸葛亮帮助自己实现统一。诸葛亮便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著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即位,诸葛亮被加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

[6] 谢尚(308—357年): 字仁祖,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家大族出身。精通音律,善于舞蹈,工书法,尚清谈。曾任江州刺史、豫州刺史、安西将军、尚书仆射等职,后进号镇西将军,累官至散骑常侍、卫将军,并开府仪同三司。世称“谢镇西”。 长山令: 即长山县令。长山:县名,治所在今浙江金华。 王濛(309—347年): 字仲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曾任长山县令、中书郎等。 江左: 江,指长江。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身处中原的古人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左右,故江左也称“江东”,包括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东晋及南朝各代的根据地都在江左,故当时人亦称其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左。

[7] 深源: 即殷浩,“深源”是他的表字。

[8] 鲲(kūn): 即谢鲲(280—323年),两晋之际玄学名士。字幼舆(y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官至豫章太守,世称“谢豫章”。

[9] 司马: 官名,州、郡佐官。魏晋南北朝,诸将军开府,府置司马一人,位次将军,掌本府军事,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参谋长。 军司: 官名,又称司马、军司马。总管将军府的具体事务。

[10] 王夷甫: 即王衍(256—311年),西晋大臣。字夷甫,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士族出身,善清谈。累居显职,历任尚书令、司空、司徒、太尉等。他虽身负重要官职,但专谋自保,不关心国家大事。永嘉五年(311年),为石勒所杀。

【译文】

东晋康帝建元元年(343年)。庾翼为人慷慨,喜好建立功业,谋取名声,不推崇华而不实的事情。琅邪内史桓温是桓彝的儿子,娶南康公主为妻,为人豪爽而又有风采气概,庾翼与他关系友善,两人相约共同平定天下。庾翼曾向晋成帝司马衍推荐桓温,说:“桓温是位英才,希望陛下不要把他当一般人对待,也不要把他当作寻常的女婿看待,应当委派他如周宣王时方叔、邵虎那样的重任,他一定能建立拯救世间的功勋。”当时杜 (yì)、殷浩二人才气、名望冠绝于世,唯独庾翼轻视他们,说:“这类人应束之高阁,等到天下太平后,再慢慢来商议他们的职位。”殷浩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隐居陵园将近十年,当时人把他比作管仲、诸葛亮。江夏相谢尚、长山县令王濛经常窥探他的举动,以推测晋朝的兴亡。他们曾一同前去探望殷浩,得知殷浩有隐居的志向。回来后相互说:“殷浩不出来为官,黎民百姓们该怎么办啊!”谢尚,是谢鲲的儿子。庾翼邀请殷浩担任司马;朝廷下诏任命他为侍中、安西军司,殷浩均不应召。庾翼致信殷浩说:“王衍的名声偏离事实,虽说表面上谈论老子、庄子之道,但实际上是助长了竞相浮华之风。有智慧德行的君子,遇到建立功勋的机会时能这样吗?”殷浩依然不肯出来为官。

【原文】

殷羡为长沙相,在郡贪残,庾冰与翼书属之 [1] 。翼报曰:“殷君骄豪,亦似由有佳儿,弟故小令物情容之 [2] 。大较江东之政,以妪煦豪强,常为民蠹,时有行法,辄施之寒劣 [3] 。如往年偷石头仓米一百万斛,皆是豪将辈,而直杀仓督监以塞责 [4] 。山遐为余姚长,为官出豪强所藏二千户,而众共驱之,令遐不得安席 [5] 。虽皆前宰之惛谬,江东事去,实此之由 [6] 。兄弟不幸,横陷此中,自不能拔足于风尘之外,当共明目而治之。荆州所统二十余郡,唯长沙最恶,恶而不黜,与杀督监者复何异邪!”遐,简之子也 [7]

【注文】

[1] 殷羡(?—348年): 字洪乔,东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出身世家大族,喜读《老子》《庄子》,好玄学清谈。曾担任光禄勋等职,后被任命为豫章太守。成语“付诸洪乔”即与此人有关。史书记载,殷羡离开南京赴任的时候,很多人都托他带信拉关系,殷羡则将信都抛进了水里,并说我不能做邮递员。后人就把托人捎信捎不到的情况,叫作“付诸洪乔”。 长沙: 郡名,治所设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辖境大致涵盖了今湖南大部分地区。

[2] 佳儿: 有个好儿子,此指殷浩。

[3] 大较: 大概。 妪(yù)煦(xù): 生养抚育。妪,指地赋物以形体;煦,指天降气以养物。

[4] 斛(hú): 古代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多用于粮食,一斛本为十斗,后改为五斗。

[5] 山遐(生卒年不详): 字彦林,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西晋名士山简之子。担任余姚县令时,以严刑峻法闻名。 余姚长: 即余姚县令。余姚,今浙江余姚。

[6] 前宰: 此指王导(276—339年)。 惛(hūn)谬(miù): 糊涂荒谬。

[7] 简: 即山简(253—312年),字季伦,“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曾任太子舍人、侍中、雍州刺史、镇西将军、征南将军等。西晋末年,任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当时战乱不断,他却不理政务,终日饮酒游乐。永嘉六年(312年)去世,死后追赠征南大将军。

【译文】

殷羡担任长沙相,在郡中贪婪残暴,庾冰写信给庾翼,托他关照殷羡。庾翼回信说:“殷羡骄横放任,也似是因为有个好儿子,所以我也从人情出发对他稍加宽容。大概晋朝朝政由于纵容豪强,常常成为侵害百姓的蠹虫,执行法令时仅仅针对平民百姓而已。比如往年有人偷石头城粮仓一百万斛谷米,都是豪强之流,却只诛杀了仓库督监来搪塞罪责。山遐担任余姚县令,为官府搜出豪强隐藏的二千户佃户,于是众豪强共同驱逐他,使山遐日夜不得安宁。这虽然都是由于前任宰相的昏庸、荒谬所致,但晋朝大业日渐衰微,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你我兄弟不幸,陷入其中,既然自己无法从尘世中脱身而出,就应当共同擦亮眼睛惩治那些贪污腐败的事件。荆州所辖的二十多个郡,只有长沙郡的官吏最为凶恶,凶恶而不加贬黜,这与诛杀仓库督监有什么不同呢!”山遐,是山简的儿子。

【原文】

翼以灭胡取蜀为己任,遣使东约燕王皝,西约张骏,刻期大举 [1] 。朝议多以为难,唯庾冰意与之同,而桓温、谯王无忌皆赞成之 [2] 。无忌,氶之子也 [3]

【注文】

[1] 燕: 此指前燕(337—370年),十六国之一,鲜卑族首领慕容皝(huàng)所建。东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前燕自此建立。建国初期定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后迁都至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盛时疆域包括今河北、山东和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的一部分,西接前秦,与东晋以淮水为界。公元366年,前燕重臣慕容恪(kè)病死,前燕王朝走向衰落。公元369年,东晋桓温北伐,燕军连败失地,国力更加衰落。公元370年,前秦军队攻破前燕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前燕幽帝慕容 (wěi)被俘,前燕至此宣布灭亡。前燕共历三主、三十四年。 皝(huàng): 即慕容皝(297—348年),字元真,小字万年,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慕容廆(wěi)第三子,十六国时前燕创建者。东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他自称燕王,史称前燕。此后,他先后击败辽西段氏、宇文氏等割据势力,国势渐强。后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在位期间,招徕(lái)流民,垦辟土地,鼓励学习汉族文化。 张骏(307—346年): 字公庭,前凉明王张寔(shì)之子,前凉成王张茂之侄。公元316年,封霸城侯。公元324年,张茂病死,张骏继位。羁(jī)留凉州的西晋愍帝司马邺使节史淑以晋廷名义(时西晋已亡)拜张骏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领护羌校尉、西平公。同年,前赵主刘曜也遣使拜张骏为凉州牧、凉王。张骏接受任命,但仍沿用晋愍帝建兴年号。他秉(bǐng)政期间,极度扩大版图,尽有陇西之地,先后打败龟(qiū)兹(cí)、鄯(shàn)善等国,称霸西域,军力强盛。又发展经济,减轻刑罚。公元346年,去世,葬大陵。其子张祚(zuò)称凉王时,追谥他为文王,庙号世祖。

[2] 谯王: 东晋爵位名。谯,今安徽亳州、涡阳、蒙城一带。晋初封宗室司马逊为谯王,改谯郡为谯国。 无忌: 即司马无忌(?—350年),字公寿,谯王司马氶(chéng)之子。袭封谯王。历任散骑侍郎、屯骑校尉、中书侍郎、黄门侍郎、辅国将军、南郡太守等。曾跟随桓温伐蜀,以功加前将军。公元350年,去世,赠卫将军,谥“烈”。

[3] 氶: 即司马氶(264—322年),氶亦作“承”。晋朝宗室。字敬才,晋惠帝司马衷之孙,嗣封谯王,领湘州刺史。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举兵反晋,他联合建昌、零陵等太守共同声讨王敦。后在与王敦军队的交战中,兵败被俘,在押送至武昌的途中遇害。王敦叛乱平定后,被追赠为车骑将军。

【译文】

庾翼以消灭胡虏、夺取蜀地为己任,派使者东约前燕王慕容皝,西约前凉张骏,商定日期开展大规模行动。朝臣的议论大多认为这样做会很困难,只有庾冰的意见和庾翼相同,而桓温、谯王司马无忌也都赞成这个建议。司马无忌,是司马氶的儿子。

【原文】

秋七月,赵汝南太守戴开帅数千人诣翼降 [1] 。丁巳,下诏议经略中原 [2] 。翼欲悉所部之众北伐,表桓宣为都督司雍梁三州荆州之四郡诸军事、梁州刺史,前趣丹水;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帅众入临淮,并发所统六州奴及车牛驴马,百姓嗟怨 [3]

【注文】

[1] 汝南: 郡名,本秦陈郡地。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分陈郡颍河中下游以西地置。治所在上蔡县(今河南上蔡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遂平、西平、商水以南,汝、洪、颍三河流域及潢川等地。东汉徙治平舆县(今河南平舆北)。东晋时治所设在悬瓠(hù)城(今河南汝南)。

[2] 经略中原: 即收复、筹划、治理中原地区。

[3] 都督司雍梁三州荆州之四郡诸军事: 即都督司州、雍州、梁州三州以及荆州四郡军事事务的官员。荆州四郡是指南阳、新野、襄阳、南乡四郡。 丹水: 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淅川西南。 前锋小督: 晋代军事职官名,桓温曾任此职。据严衍《资治通鉴补》,“小”为“都”字。 临淮: 郡名,治所设在盱(xū)眙(yí)县(今江苏盱眙东北)。 六州: 庾翼为都督江州、荆州、司州、雍州、梁州、益州诸军事。

【译文】

东晋康帝司马岳建元元年(343年)秋季七月,后赵汝南太守戴开率领几千人向庾翼投降。丁巳(初八日),朝廷下诏论议收复中原的事宜。庾翼打算率领自己的部队北伐,上表奏请桓宣为都督司、雍、梁三州和荆州四郡诸军事及梁州刺史,前往丹水;举荐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率领军队进入临淮,同时调发他所统辖的六州奴仆和车牛驴马,百姓叹息怨恨。

【原文】

八月,庾翼欲移镇襄阳,恐朝廷不许,乃奏云移镇安陆 [1] 。帝及朝士皆遣使譬止翼,翼遂违诏北行。至夏口,复上表请镇襄阳 [2] 。翼时有众四万,诏加翼都督征讨诸军事 [3] 。先是,车骑将军、扬州刺史庾冰屡求出外,辛巳,以冰都督荆江宁益梁交广七州豫州之四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假节,镇武昌,以为翼继援 [4] 。征徐州刺史何充为都督扬豫徐州之琅邪诸军事、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辅政 [5] 。以琅邪内史桓温为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 [6] 。征江州刺史褚裒为卫将军,领中书令 [7]

【注文】

[1] 安陆: 县名,秦置,治所在今湖北云梦。东晋时,治所迁至今湖北安陆。

[2] 夏口: 地名,为汉水入江之口,因汉水自沔阳以下称为夏水,故称夏口。即今湖北武汉的汉口。

[3] 都督征讨诸军事: 官名,为征讨军队最高统帅。

[4] 都督荆江宁益梁交广七州豫州之四郡诸军事: 即负责荆州、江州、宁州、益州、梁州、交州、广州等七州和豫州四郡军事事务的官员。晋武帝司马炎将益州所管辖的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划分出来,设置为宁州,其辖境范围较之今云南略小;交州,治所在交趾(今越南境内);广州,治所在番(pān)禺(yú)(今广东广州);豫州之四郡指宣城、历阳、庐江、安丰四郡。

[5] 都督扬豫徐州之琅邪诸军事: 即负责扬、豫二州和徐州所辖琅邪郡军事事务的官员。 辅政: 在君主制下,已经即位的皇帝暂时不能管理国家时,由他人代替皇帝处理国政即为辅政。辅政者或由在位皇帝的直系亲属担任,或由被称为摄政王的皇亲国戚担任,或由德高望重、深具资历经验的大臣担任。在摄政期间,摄政者给予建议,并让皇帝从各项建议与执行中进行学习,直至能亲自执政为止。

[6] 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 即都督青州、徐州、兖州三州军事事务的统帅。

[7] 褚裒(póu)(303—349年): 字季野,河南阳翟(dí)(今河南禹州)人,他的女儿为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东晋穆帝司马聃继位之初,他因不肯以皇太后父的地位执政,而受到时人的推重。穆帝永和五年(349年),他乘后赵石虎病死之机,率领军队北伐,进驻彭城(今江苏徐州),最终失利退兵,不久病死。 卫将军: 官名。西汉文帝刘恒由代王入继帝位,始设卫将军,由亲信宋昌担任,统帅京城南北军等禁兵。魏晋南北朝沿置,为重号将军,多授予朝中大臣为加官。

【译文】

东晋康帝司马岳建元元年(343年)八月,庾翼打算把镇所移到襄阳,担心朝廷不准许,于是上奏说打算迁到安陆。晋康帝司马岳和朝廷大臣都派遣使者晓谕阻止庾翼,庾翼于是违抗诏令向北行进。到夏口后,又上表请求镇守襄阳。庾翼当时拥有四万军队,朝廷下诏加授庾翼为都督征讨诸军事。在此之前,车骑将军、扬州刺史庾冰屡次请求外出任职。辛巳(初二日),朝廷任命庾冰为都督荆江宁益梁交广七州和豫州四郡诸军事、兼江州刺史,授予符节,镇守武昌,作为庾翼的后援。征召徐州刺史何充为都督扬豫二州和徐州琅邪郡诸军事、兼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辅佐朝政。任命琅邪内史桓温为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征召江州刺史褚裒任卫将军,兼中书令。

【原文】

二年夏四月,征西将军庾翼使梁州刺史桓宣击赵将李罴于丹水,为罴所败,翼贬宣为建威将军 [1] 。宣惭愤成疾,秋八月庚辰,卒。翼以长子方之为义城太守,代领宣众。又以司马应诞为襄阳太守,参军司马勋为梁州刺史,戍西城 [2]

【注文】

[1] 罴: 音pí。

[2] 司马勋(?—366年): 东晋权臣,字伟长。曾以梁州刺史一职北伐,但被前秦苻(fú)雄打败。他为政暴酷,有谋位之心。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他拥兵入剑阁,自号梁益二州牧、成都王。次年,被桓温部将朱序杀死。 西城: 县名,治所设在今陕西安康。

【译文】

东晋康帝建元二年(344年)夏季四月,征西将军庾翼派遣梁州刺史桓宣前往丹水攻打后赵将领李罴,但被李罴打败,庾翼于是把桓宣贬为建威将军。桓宣愤恨成疾,秋季八月庚辰(初七日),去世。庾翼任用他的长子庾方之为义城太守,接管桓宣的军队。又任用司马应诞为襄阳太守,参军司马勋为梁州刺史,戍守西城。

【原文】

中书令褚裒固辞枢要,闰月丁巳,以裒为左将军,都督兖州徐州之琅邪诸军事、兖州刺史,镇金城 [1]

【注文】

[1] 闰月: 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月的长度约为29.5日,这样一年共354天,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为克服这一缺点,古人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即每隔二到四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 左将军: 官名。秦汉时有前、后、左、右将军,均为领兵官。魏晋不常置,通常仅为虚衔。 金城: 古城名,位于今江苏句容北。曾为侨置琅邪郡治所。

【译文】

中书令褚裒坚持辞让中枢重任,建元二年(344年)闰八月丁巳(十四日),朝廷任命褚裒为左将军,都督兖州及徐州琅邪郡诸军事、兖州刺史,镇守金城。

【原文】

秋九月,帝崩,穆帝即位 [1] 。以裒为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藩,改授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二郡诸军事、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镇京口 [2]

【注文】

[1] 穆帝: 即东晋穆帝司马聃(343—361年),字彭子,晋康帝之子,东晋第五代皇帝。公元344年,东晋康帝司马岳去世,东晋穆帝即位,当时年仅一岁。由于年幼,便由褚太后执政、何充辅政。何充去世后,改由蔡谟(mó)与司马昱(yù)辅政。晋穆帝在位期间,桓温消灭了成汉政权,并于公元356年夺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虽然不久就因为粮运不继而撤退,但东晋的版图仍然有所扩大。

[2] 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二郡诸军事: 即负责徐、兖、青三州和扬州二郡军事事务的官员。扬州二郡是指晋陵、义兴二郡。

【译文】

东晋康帝建元二年(344年)秋季九月,晋康帝司马岳去世,晋穆帝司马聃即位。朝廷任命褚裒为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依旧持节,担任都督、刺史。褚裒因为是近臣外戚,害怕遭到讥讽和嫌疑,便上奏请求出任藩镇长官,朝廷改授他为都督徐兖青三州和扬州二郡诸军事、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镇守京口。

【原文】

冬十月,江州刺史庾冰有疾,太后征冰辅政,冰辞,十一月庚辰,卒。庾翼以家国情事,留子方之为建武将军,戍襄阳 [1] 。方之年少,以参军毛穆之为建武司马以辅之 [2] 。穆之,宝之子也。翼还镇夏口。诏翼复督江州,又领豫州刺史。翼辞豫州,复欲移镇乐乡,诏不许。翼仍缮修军器,大佃积谷,以图后举。

【注文】

[1] 家国情事: 指从兄弟的情谊上讲,庾翼应当给庾冰奔丧,而从国家大事上讲,庾翼则应整顿军队北伐,以图收复中原。 建武将军: 将军名号。东汉献帝兴平(194—195年)间曹操置,负责统兵征战。魏晋沿置,四品。

[2] 毛穆之(?—380年): 东晋将领。字宪祖,小字虎生(《晋书》因避讳作武生),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毛宝长子。初为安西将军庾翼参军。后跟随桓温平定成汉,收复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因功授冠军将军,封建安侯,累迁益州刺史,后在巴东(今重庆奉节东)去世。 建武司马: 即建武将军的司马。

【译文】

东晋康帝建元二年(344年)冬季十月,江州刺史庾冰患病,太后征召庾冰入朝辅佐朝政,庾冰辞让,十一月庚辰(初九日),庾冰去世。庾翼因为家事、国事难以兼顾,于是留下儿子庾方之担任建武将军,戍守襄阳。因庾方之年轻,便任用参军毛穆之为建武将军司马,辅佐庾方之。毛穆之,是毛宝之子。庾翼返回夏口镇守。朝廷下诏让庾翼恢复督统江州,并兼任豫州刺史。庾翼辞让豫州刺史一职,想把镇所迁到乐乡,朝廷没有同意。庾翼于是修缮兵器,大规模屯田,积蓄粮食,以便日后行事。

【原文】

穆帝永和元年春正月,诏征卫将军褚裒欲以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 [1] 。吏部尚书刘遐、长史王胡之说裒曰:“会稽王令德雅望,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授之 [2] 。”裒乃固辞,归藩。壬戌 ,以会稽王昱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 [3]

【注文】

[1] 永和: 东晋穆帝司马聃所用年号,即公元345年至356年。

[2] 吏部尚书: 官名。吏部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王胡之(?—348年): 字修龄,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书法家王廙次子。年少时就很有声誉。初为褚裒(póu)部将,后历任郡守、侍中、丹阳尹,颇有作为。后赵石虎死后,关中大乱,东晋朝廷欲乘机安抚河、洛,他被任命为西中郎将、司州刺史,却不幸于临行前去世。 说(shuì): 说服、劝说。 会稽王: 晋朝爵位名。会稽:位于今浙江绍兴及周边地区。 周公: 姓姬(jī),名旦,西周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被尊为“元圣”。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同母弟。因采邑在周,而被称为周公。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于是周公摄政当国,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作用。 足下: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3] 昱: 即司马昱(320—372年),字道万,晋元帝司马睿少子。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他被桓温拥立为帝,改年号为咸安。次年七月病逝,在位仅约八个月,朝政完全控制在桓温手中。 抚军大将军: 将军名号,三国时曹魏置,位在大将军之下、三公之上。 录尚书六条事: 官名,录尚书事之下。尚书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录尚书六条事,即录尚书六曹事。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春季正月,朝廷下诏征召卫将军褚裒,打算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长史王胡之劝说褚裒:“会稽王司马昱德行美善,声望高尚,是当代的周公,足下您应该把大政交给他。”褚裒于是坚决辞让朝廷的授官,返回藩镇。壬戌日,朝廷任命会稽王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

【原文】

都亭肃侯庾翼疽发于背,表子爰之行辅国将军、荆州刺史,委以后任;司马义阳朱焘为南蛮校尉,以千人守巴陵 [1] 。秋七月庚午,卒。

【注文】

[1] 都亭肃侯: 即庾翼,都亭侯是他的爵位名,肃为他的谥号。 疽(jū): 一种毒疮。 爰(yuán)之: 即庾爰之,生卒年不详,庾翼之子。他曾跟随父亲庾翼出兵北伐。桓温执政后,被免官,徙居豫章(今江西南昌)。 巴陵: 郡名。治所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辖境相当于今湖南岳阳及湖北监利、通城、崇阳等地。

【译文】

都亭肃侯庾翼背上的毒疮发作,上表朝廷推荐他的儿子庾爰之为代理辅国将军、荆州刺史,把后任委托给他;推荐司马义阳人朱焘为南蛮校尉,率领一千人镇守巴陵。永和元年(345年)秋季七月庚午(初三日),庾翼故去。

【原文】

庾翼既卒,朝议皆以诸庾世在西藩,人情所安,宜依翼所请,以庾爰之代其任 [1] 。何充曰:“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地势险阻,周旋万里 [2] 。得人则中原可定,失人则社稷可忧,陆抗所谓‘存则吴存,亡则吴亡’者也,岂可以白面少年当之哉 [3] !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器干,西夏之任,无出温者 [4] 。”议者又曰:“庾爰之肯避温乎?如令阻兵耻惧,不浅。 [5] ”充曰:“温足以制之,诸君勿忧。”

【注文】

[1] 西藩: 西部藩镇。

[2] 荆楚: 即荆楚之地。泛指今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和汉水下游的江汉平原腹地。

[3] 陆抗(226—274年): 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之子。历任建武校尉、立节中郎将、奋威将军等。三国吴孙皓凤凰元年(272年),他率领军队打退晋将羊祜(hù)的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 存则吴存,亡则吴亡: 出自陆抗临死时给皇帝上的奏书。吴国即三国时孙权建立的政权(222—280年),史称孙吴或东吴。 白面少年: 指缺乏经验的年轻人。

[4] 西夏: 华夏西部,此指荆州西部。

[5] 耻惧: 指万一控制不了庾爰之,将是国家的耻辱,而后果却令人担忧。

【译文】

庾翼死后,朝臣们议论都认为庾氏家族世代驻守在西部藩镇,已经习以为常,应当依照庾翼的请求,让庾爰之接替他父亲的职位。何充说:“荆楚地区是国家西部门户,有一百万户,北边与强大的胡虏接壤,西边与强劲的成汉为邻,地势险要,要应付万里军机。用人得当可以平定中原,用人失当就会因此招致祸患,正如陆抗所说‘荆楚存则东吴存,荆楚亡则东吴亡’的道理,怎么能够让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来担当这个重任呢!桓温英武谋略过人,具有文武才干,驻守西部的重任没有比桓温更合适的人了。”参议政事的人又说:“庾爰之肯让给桓温吗?如果庾爰之率兵抗拒,就会给国家带来不小的耻辱和恐慌。”何充说:“桓温完全可以制伏他,各位不必担忧。”

【原文】

丹杨尹刘惔每奇温才,然知其有不臣之志,谓会稽王昱曰:“温不可使居形胜之地,其位号常宜抑之 [1] 。”劝昱自镇上流,以己为军司,昱不听;又请自行,亦不听。

【注文】

[1] 丹杨尹: 又作丹阳尹。官名,东晋丹阳郡最高行政长官。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隶属于原丹阳郡。为提高京都地位,显示天子之尊,参照两汉京兆、河南尹旧制,东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改丹阳郡守为丹阳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并参与朝议。 刘惔(dàn)(生卒年不详): 东晋政治家、玄学家,字真长,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人。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他被任命为丹阳尹。他为政清廉,两袖清风,年仅三十六岁,便卒于任所。

【译文】

丹阳尹刘惔对桓温的才能常常感到惊讶,同时也知道桓温有不甘做人臣的野心,于是对会稽王司马昱说:“不能让桓温驻守在地势优越便利的地方,他的官位、名号应当加以抑制。”劝说司马昱亲自镇守长江上游,任用他本人为军司,司马昱不听;刘惔又请求自己前往,也没有获得批准。

【原文】

[八月]庚辰 ,以徐州刺史桓温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爰之果不敢争 [1] 。又以刘惔监沔中诸军事,领义成太守,代庾方之 [2] 。徙方之、爰之于豫章 [3]

【注文】

[1] 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 都管荆州、司州、雍州、益州、梁州、宁州等六州军事事务的统帅。

[2] 监沔中诸军事: 监管沔阳地区军事事务的长官。 义成: 郡名,为东晋孝武帝时设置,治所设在襄阳(今湖北襄阳)。

[3] 豫章: 郡名。楚汉之际置。辖境与今江西大致相当,治所设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三国吴以后辖境缩小,大致相当于今江西彭泽、星子、永修、南昌、丰城、新干、安福等以西地区。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八月庚辰日,朝廷任命徐州刺史桓温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州、司州、雍州、益州、梁州、宁州等六州诸军事,兼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庾爰之果然不敢相争。朝廷又任命刘惔为监沔中诸军事,兼义成太守,代替庾方之。将庾方之、庾爰之迁徙到豫章。

【原文】

桓温尝乘雪欲猎,先过刘惔,惔见其装束甚严,谓之曰:“老贼欲持此何为 [1] ?”温笑曰:“我不为此,卿安得坐谈乎 [2] ?”

【注文】

[1] 尝乘雪欲猎: 曾趁着下雪去打猎。 老贼: 此指桓温。

[2] 卿: 您。古代用于第二人称,表示尊敬。

【译文】

桓温曾经趁着下雪出去狩猎,出发时经过刘惔那里,刘惔看到他装束十分整齐,对他说:“老贼这身打扮,想干什么?”桓温笑着说:“我不这样,您怎么能坐着闲谈呢?”

【原文】

二年春二月,褚裒荐前光禄大夫顾和、前司徒左长史殷浩 [1] 。三月丙子,以和为尚书令,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 [2] 。和有母丧,固辞不起,谓所亲曰:“古人有释衰绖从王事者,以其才足干时故也 [3] 。如和者,正足以亏孝道,伤风俗耳。”识者美之。浩亦固辞。会稽王昱与浩书曰:“属当厄运,危弊理极,足下沈识淹长,足以经济 [4] 。若复深存挹退,苟遂本怀 [5] 。吾恐天下之事于此去矣。足下去就,即时之废兴,则家国不异,足下宜深思之。”浩乃就职。

【注文】

[1] 光禄大夫: 官名。初期职掌顾问应对,隶属于光禄勋(负责皇宫保卫工作的官员)。魏晋以后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凡加金章紫绶者,称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紫绶者,则称为银青光禄大夫。 顾和(288—351年): 字孝君,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初为扬州从事、车骑参军。后累迁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领尚书令。 司徒左长史: 官名,三国魏分司徒长史置。与司徒右长史并为司徒府僚属之长,协助司徒总管府内各部。两晋南北朝及隋初治置。

[2] 尚书令: 官名,始于秦汉。本为少府属官,掌管文书及群臣的奏章。东汉时,尚书令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职权渐重。魏晋时,担任此职者实际上即为宰相。

[3] 衰(cuī)绖(dié): 居丧之服。衰是缀在胸前的麻布,绖是头上及腰间的散麻绳。

[4] 经济: 经国济民。

[5] 挹(yì)退: 谦抑,退让。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春季二月,褚裒(póu)推荐前任光禄大夫顾和、前任司徒左长史殷浩。三月丙子(十二日),朝廷任命顾和为尚书令,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顾和正在为母亲服丧,坚决推辞不去,并对亲近的人说:“古人有脱下丧服跟随君王建功立业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才干足以扭转时势的缘故。像我这样的人如果那样做,只会有损于孝道,伤风败俗了。”有识之士都称赞他。殷浩也坚决辞让。会稽王司马昱(yù)写信给殷浩说:“现在国家正处于艰难困苦之时,足下见多识广,可以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如果总持有退避的想法,苟且满足了自己个人的心愿。我担心害怕国家的事情就无法挽回了。您的去留事关时局的衰败与兴盛,而且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没有什么不同,请您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殷浩于是就职。

【原文】

四年(夏四月)[秋八月],会稽王昱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温;由是与温浸相疑贰 [1] 。浩以征北长史荀羡、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擢羡为吴国内史,羲之为护军将军,以为羽翼 [2] 。羡,蕤之弟;羲之,导之从子也。羲之以为内外协和,然后国家可安,劝浩及羡不宜与温构隙,浩不从 [3]

【注文】

[1] 心膂(lǚ): 比喻得力的武将、亲信或近侍武臣。膂,指脊骨。 浸相疑贰: 渐渐地产生猜疑和隔阂。

[2] 征北长史: 征北将军的长史。 荀羡(322—359年): 字令则,东晋颍川郡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崧之子。少年时即有大志,后拜驸马都督,累立战功。二十八岁时已官至徐州、兖州二州刺史。是东晋立国以来最年轻的刺史。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07—365年):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王导之侄,初为秘书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又称王会稽,后称病去职,与东土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王羲之出身于两晋名门望族,自十二岁开始,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yáo)。观摩学习“兼撮(cuō)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3] 蕤(ruí): 即荀蕤(生卒年不详),金紫光禄大夫荀崧之子,字令远。初为秘书郎,稍迁尚书左丞。此后,他逐渐为简文帝司马昱器重,先后担任散骑常侍、东阳太守、建威将军、吴国内史等。 构隙: 结怨、结下隔阂。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秋季八月,会稽王司马昱因为扬州刺史殷浩久负盛名,朝廷内外推崇敬佩,于是拉拢他为心腹骨干,让他参与总揽朝廷大权,想要以此来与桓温抗衡。从此,司马昱与桓温之间渐渐地产生了猜疑和隔阂。殷浩因为征北长史荀羡、前江州刺史王羲之素来就有好名声,于是擢升荀羡为吴国内史,王羲之为护军将军,作为羽翼。荀羡,是苟蕤的弟弟。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王羲之认为朝廷内外应当同心协作,然后国家才可以安宁,于是劝说殷浩和荀羡不要与桓温结怨,殷浩没有听从。

【原文】

五年夏六月,桓温闻赵乱,出屯安陆,遣诸将经营北方。赵扬州刺史王浃举寿春降,西中郎将陈逵进据寿春 [1] 。征北大将军褚裒上表请伐赵,即日戒严,直指泗口 [2] 。朝议以裒事任贵重,不宜深入,宜先遣偏师。裒奏言:“前已遣前锋督护王颐之等径造彭城,后遣督护麋嶷进据下邳,今宜速发,以成声势 [3] 。”

【注文】

[1] 王浃(jiā)(生卒年不详): 十六国时期后赵官吏,官至扬州刺史一职。东晋永和五年(349年),他率领军队投降晋朝。 寿春: 魏晋南北朝时期淮南军事重镇,即今安徽寿县。 西中郎将: 官名。与南中郎将、东中郎将、北中郎将,合称“四中郎将”。两晋时多授予司马氏及王氏皇亲国戚,职任较重,镇所设在历阳(今安徽和县)。 陈逵(kuí)(生卒年不详): 晋朝官吏,字大义,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历任太子洗马、西中郎将等。

[2] 征北大将军: 将军名号,将军中地位较高者。三国时期,与征南、征西、征东将军合称四征将军。征北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北大将军。晋朝沿置。 泗口: 又名清口,即古泗水入淮水之口,今江苏淮安西南。

[3] 彭城: 地名,位于今江苏徐州。 督护: 官名。晋朝置,为州、郡及军府僚属,掌管军务,有时也奉命率领军队出征。如刺史所属的督护就有军事指挥权,能统领部队。因其所隶官府级别而地位高低不同,一般隶军府者地位较高。与监军有所不同的是,督护有直接指挥作战的权力。 麋(mí)嶷(yí): 晋朝官吏,生卒年不详,曾任督护。 下邳(pī): 地名,位于今江苏睢(suī)宁西北。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夏季六月,桓温听说后赵发生内乱,便率领军队驻扎安陆,并派遣众将领开拓北方。后赵扬州刺史王浃献出寿春投降,西中郎将陈逵进兵占据了寿春。征北大将军褚裒上表朝廷请求讨伐后赵,当天实行戒严,率兵直奔泗口。朝臣们认为褚裒身份高贵、责任重大,不应当亲自率领军队深入敌境,应派遣偏师先行。褚裒上奏说:“先前已派遣前锋督护王颐之等人直达彭城,后又派遣督护麋嶷进兵占据下邳,现在应当迅速发兵,以造成强大声势。”

【原文】

秋七月,加裒征讨大都督、督徐兖青扬豫五州诸军事。裒帅众三万,径赴彭城,北方士民降附者日以千计。朝野皆以为中原指期可复,光禄大夫蔡谟独谓所亲曰:“胡灭诚为大庆,然恐更贻朝廷之忧 [1] 。”其人曰:“何谓也?”谟曰:“夫能顺天乘时济群生于艰难者,非上圣与英雄不能为也,自余则莫若度德量力 [2] 。观今日之事,殆非时贤所及,必将经营分表,疲民以逞 [3] 。既而材略疏短,不能副心,财殚力竭,智勇俱困,安得不忧及朝廷乎!”

【注文】

[1] 朝野: 朝廷内外。 贻(yí): 导致、带来。

[2] 顺天乘时: 顺应天意,利用时机。

[3] 时贤: 此指褚裒等人。 经营分表: 经营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分表指分量之外,即力量所达不到的事。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秋季七月,朝廷加授褚裒为征讨大都督,都督徐、兖、青、扬、豫五州诸军事。褚裒率领三万军队直趋彭城,北方官吏与百姓投降归附的人日以千计。朝廷内外都认为中原光复指日可待,但唯独光禄大夫蔡谟(mó)对他亲近的人说:“消灭胡虏确实是大庆,但只怕会给朝廷带来更多的忧患。”那些亲近的人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蔡谟说:“凡是能够顺应天意,利用有利时机,把百姓从艰难困苦中拯救出来的人,不是圣人和英雄是做不到的,其他的人最好掂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谨慎从事。观察今日的事情,恐怕不是现在的贤才所能办到的。如果一定要处理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便只会烦扰百姓而逞强。不久之后,才疏智浅,力不从心,财力耗尽,智慧和勇气全都枯竭,怎能不祸及朝廷呢?”

【原文】

鲁郡民五百余家相与起兵附晋,求援于褚裒,裒遣部将王龛、李迈将锐卒三千迎之 [1] 。赵南讨大都督李农帅骑二万与龛等战于代陂,龛等大败,皆没于赵 [2] 。八月,裒退屯广陵,陈逵闻之,焚寿春积聚,毁城遁还 [3] 。裒上疏乞自贬,诏不许,命裒还镇京口,解征讨都督 [4] 。时河北大乱,遗民二十余万口渡河欲来归附,会裒已还,威势不接,皆不能自拔,死亡略尽 [5]

【注文】

[1] 鲁郡: 即兖州。参见前文“兖州”条注。

[2] 代陂(bēi): 地名,位于今山东滕(téng)州。

[3] 广陵: 地名,今江苏扬州。

[4] 乞自贬: 请求降职。 征讨都督: 官名。两晋时职掌征伐的都督,不同于都督诸州军事、都督中外诸军事。西晋末年始置征讨都督,以利于各地都督诸州军事相互配合。东晋时期,征讨都督开始在征讨战争中广泛使用。

[5] 遗民: 晋朝遗留的百姓。

【译文】

鲁郡百姓五百多家共同起兵归附晋朝,向褚裒求援,褚裒于是派遣部将王龛(kān)、李迈率领三千名精锐士卒前去营救。后赵南讨大都督李农率领二万名骑兵与王龛等人在代陂交战,王龛大败,全军覆没。永和五年(349年)八月,褚裒撤退驻扎在广陵,陈逵听到这个消息后,焚烧掉寿春的储备,毁坏城池后逃回。褚裒上奏请求降低自己官职,朝廷不准,命令褚裒返回京口镇守,解除征讨都督的职务。当时黄河以北地区大乱,二十多万晋朝遗民渡过黄河打算前来归附朝廷,恰巧此时,褚裒已经撤退,威势不在,遗民无法自救,几乎全部死亡。

【原文】

冬十一月,都乡元穆侯褚裒还至京口,闻哭声甚多,以问左右 [1] 。对曰:“皆代陂死者之家也。”裒惭愤发疾。十二月己酉,卒。以吴国内史荀羡为使持节、监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徐州刺史,时年二十八,中兴方伯未有如羡之少者 [2]

【注文】

[1] 都乡元穆侯: 此指褚裒。都乡侯,是其爵位名;元穆,是其谥号。

[2] 中兴: 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亦称“晋朝中兴”。 方伯: 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一方之长。唐代后泛称地方长官。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冬季十一月,都乡元穆侯褚裒回到京口,听到很多哭声,便询问左右随从。回答说:“这些都是代陂死难者的家属。”褚裒羞愧忧郁而病。十二月己酉(初七日),褚裒去世。朝廷任命吴国内史荀羡为使持节、监徐兖二州和扬州的晋陵郡诸军事、徐州刺史。当时荀羡年仅二十八岁,晋朝中兴以来的地方高级长官中没有像荀羡这样年轻的。

【原文】

六年春正月,朝廷闻中原大乱,复谋进取。己丑,以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以蒲洪为氐王、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蒲健为假节、右将军、监河北征讨前锋诸军事、襄国公 [1]

【注文】

[1] 中军将军: 官名。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置,统率左卫、右卫、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及骁骑等宿卫七营禁军,负责京师及宫廷警卫。东晋亦置,但不统禁军。出外镇守时,加持节都督,权任较重。 蒲洪(285—350年): 又名苻洪,字广世,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原姓蒲,后改为苻姓,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奠基者。他原是氐族酋长,因为骁勇而多谋略而得氐人畏服,西晋永嘉四年(310年),被前赵刘聪任命为平远将军,但蒲洪不受,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阳公。东晋咸康四年(338年),被石虎拜为使持节、都督六夷诸军事、冠军大将军,西平郡公。东晋永和五年(349年),迁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雍秦二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进封为略阳郡公。同年,石虎去世,石遵继位,削去蒲洪都督一职。此举触怒了蒲洪,于是愤而向东晋投降。次年,东晋朝廷以苻洪归降,封他为氐王、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不久,被降将麻秋设计毒杀,享年六十六岁。他的儿子苻健称帝后,追谥他为惠武皇帝,庙号太祖。 氐: 古代少数民族名称。原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游牧。从东汉起陆续内迁,主要居住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在中原汉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氐人大量接受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历史上曾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 蒲健(317—355年): 又名苻健,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氐族,字建业,蒲(苻)洪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秦高祖景明皇帝。苻洪死后,他据有关中,建立前秦。在位期间,东扰关东,西击前凉,推行省刑薄赋,修尚儒学,使关中稍得复苏。庙号世宗,后改称高祖,陵号原陵。 襄国公: 晋朝爵位名。襄国:封邑,位于今河北邢台。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六年(350年)春季正月,东晋朝廷得知中原地区大乱,再次谋划进军收复失地。己丑(十七日),任命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任命蒲洪为氐王、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任命蒲健为假节、右将军、监河北征讨前锋诸军事、襄国公。

【原文】

七年。初,桓温闻石氏乱,上疏请出师经略中原,事久不报 [1] 。温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 [2] 。屡求北伐,诏书不听。十二月辛未,温拜表辄行,帅众四五万顺流而下,军于武昌,朝廷大惧。殷浩欲去位以避温,又欲以邹虞幡驻温军 [3] 。吏部尚书王彪之言于会稽王昱曰:“此属皆自为计,非能保社稷,为殿下计也 [4] 。若殷浩去职,人情离骇,天子独坐,当此之际,必有任其责者,非殿下而谁乎?”又谓浩曰:“彼若抗表问罪,卿为之首 [5] 。事任如此,猜衅已成,欲作匹夫,岂有全地邪 [6] !且当静以待之,令相王与手书,示以款诚,为陈成败,彼必旋师;若不从,则遣中诏;又不从,乃当以正义相裁,奈何无故怱怱,先自猖獗乎 [7] !”浩曰:“决大事正自难,顷日来欲使人闷。闻卿此谋,意始得了。”彪之,彬之子也 [8]

【注文】

[1] 石氏乱: 此指公元351年,石祗联合鲜卑、羌人夹击冉闵,冉闵因屡胜而轻敌,导致大败,伤亡惨重。 经略: 治理,收复。桓温上疏当在东晋永和五年(349年)驻军于安陆(今湖北安陆)时,于此已两年有余。

[2] 相持: 此指殷浩与桓温对峙。 羁(jī)縻(mí): 指维系松散的关系。“羁縻政策”是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通过这种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之间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羁”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八州: 即桓温所管辖的荆州、司州、雍州、益州、梁州、宁州、交州、广州等八州。

[3] 邹(zōu)虞(yú)幡(fān): 一种绘有邹虞图形的旗帜,用以传旨解兵。晋制有白虎幡、邹虞幡。以白虎威猛,主杀,故用于督战;邹虞乃仁兽之名,每于危急时,用以传旨解兵罢战。

[4] 王彪之(305-377年): 王彬之子,字叔武,晋代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简文帝司马昱死后,他出任尚书仆射,曾力阻桓温夺取帝位。桓温死后,他又改任尚书令,与谢安共掌朝政。 此属: 这帮人,这些人。此指殷浩、桓温等。 殿下: 原指殿阶之下,与“陛下”同义,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后来成为对皇族成员的尊称。

[5] 问罪: 宣布对方罪状,加以讨伐。此指问殷浩专权之罪。

[6] 匹夫: 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7] 相王: 即会稽王司马昱。 中诏: 宫中不经主管官吏而直接发出的帝王亲笔诏令。

[8] 彬: 即王彬(278—336年),字世儒,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晋朝官员,东晋初年权臣王敦和王导的堂弟,荆州刺史王廙(yì)的弟弟。他先后担任光禄勋和度支尚书等职。东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被平定后,因宫殿在战乱中被毁而以王彬为将作大匠,负责改筑新宫。后迁尚书右仆射。东晋咸康二年(336年)二月,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九岁。朝廷追赠他为特进、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号为“肃”。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七年(351年)。当初,桓温听说石氏发生内乱,于是上奏朝廷请求再次出师北伐中原,过了很久都没有得到答复。桓温知道朝廷倚仗殷浩来对抗自己,非常愤恨,然而他一向知道殷浩的为人,也不惧怕他。因为没有发生其他的祸患,朝廷与桓温平静地相处了一年,虽然名义上保持着君臣关系,实际上仅仅是维持松散的关系而已。西部八州的财政赋税,国家几乎不能征用。桓温屡次要求北伐,朝廷下诏皆不允许。十二月辛未(十一日),桓温向朝廷上表后即刻踏上征程,率领四五万军队顺长江而下,驻军于武昌,朝廷大为震动。殷浩想要辞职以避让桓温,又想用邹虞幡来让桓温军队停止前进。吏部尚书王彪之对会稽王司马昱说:“他们这些人都是为自己考虑,而不能保全国家,更不可能为殿下考虑。如果殷浩辞职,人心离散惊骇,天子独自一人坐在宫中,到这时候,必然要有承担起责任的人,这人不是殿下还能是谁呢?”又对殷浩说:“他如果态度强硬地上表兴师问罪,您是首当其冲的。这是由您所担任的职务决定的,与桓温猜忌和隔阂已经筑成,您现在想要做平民,哪里还有保全之地呢?暂且应当冷静地对待桓温。让宰相写封亲笔信给桓温,向他表明诚意,分析成败的利害,他一定回师;如果不听从,就送去皇帝的诏书;若还不听从,就用正义的礼法制裁他。为何要无故匆忙,自己先败下阵来呢!”殷浩说:“我正为决定大事为难,近日来非常烦闷。听到您的这个计谋,我才明白了您的意思。”王彪之,是王彬的儿子。

【原文】

抚军司马高崧言于昱曰:“王宜致书,谕以祸福,自当返旆 [1] 。如其不尔,便六军整驾,逆顺于兹判矣 [2] 。”乃于坐为昱草书曰:“寇难宜平,时会宜接。此实为国远图,经略大算,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但以比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运转之艰,古人所难,不可易之于始而不熟虑。顷所以深用为疑,惟在此耳。然异常之举,众之所骇,游声噂 ,想足下亦少闻之 [3]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或能望风振扰,一时崩散 [4] 。如此则望实并丧,社稷之事去矣 [5] 。皆由吾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镇静群庶,保固维城,所以内愧于心,外惭良友 [6] 。吾与足下虽职有内外,安社稷,保家国,其致一也。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当先思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温即上疏,惶恐致谢,回军还镇。

【注文】

[1] 抚军司马: 古代官名。抚军将军府掌管军事的属官。当时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以高崧为司马。 高崧(sōng)(生卒年不详): 字茂琰(yǎn),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人。简文帝司马昱辅政时,他为抚军司马。公元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今江苏南京太平门的东郊约十公里的仙鹤山,挖掘了六座墓葬。其中二号墓的主人就是高崧。 旆(pèi): 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liú),泛指旌旗。

[2] 六军: 泛指皇帝的禁军。

[3] 异常之举: 此指桓温率领四五万军队顺长江而下,驻军武昌(今湖北鄂州)这个举动。 噂(zǔn) (tà): 指相对谈笑或议论纷纷。

[4]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语出《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假若害怕失去,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此患失之语是指桓温而言。

[5] 社稷(jì):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泛指国家。若桓温失败,名利皆无,国家亦失去倚靠,只能两败俱伤,所以说“社稷之事去矣”。

[6] 暗弱: 愚昧软弱。

【译文】

抚军司马高崧对司马昱说:“您应当写信给桓温,向他说明利害关系,他自然就会率军返回了。如果他不这样做,朝廷就要整顿军队出兵讨伐,叛逆和忠顺就会明朗了。”于是就在座位上为司马昱起草书信,写道:“敌寇发难应当被平定,有利的机会应该抓住。北伐的确是为国家长远打算,也是光复中原的远大宏图,能够抓住这个时机,除了足下您还能有谁呢?但因接连兴师动众,需要以财力、物力为基础。辗转运输的艰辛,古人也常常感到困难,不能刚开始的时候就轻视它而不加反复考虑。近来朝廷对您北伐的行动深感疑虑,原因只在这里啊。然而您非同寻常的举动,众人都感到惊骇,路人的流言蜚语,议论纷纷,想必足下也有所耳闻了。假如百姓担心失去自己的既得利益,就会做出任何事情来,或许有的人观望乘机起兵扰乱,您的军队就有可能崩溃逃散。倘若这样,您的名望和实力将全部丧失,国家的大业也就无法挽回了。这一切都是由于我昏庸懦弱,没有表现出崇高的道德和信誉,无法安定民众,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对内有愧,对外辜负好友。我和足下虽然有内外职务之分,但安定朝廷,保家卫国的目标是一致的。天下安危,掌握在贤明仁德的人手中。应当先考虑安定国内,然后再谋取向外扩展,以使帝王的基业兴隆昌盛,道义弘扬彰显。我寄希望于足下,这颗诚挚之心,怎么还能再顾虑嫌疑而不把话说完呢!”桓温接到信后立即呈上奏章,承认自己的过错,率军返回原来的镇所。

【原文】

八年春正月,尚书左丞孔严言于殷浩曰:“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 [1] ?愚谓宜明受任之方,韩、彭专征伐,萧、曹守管籥,内外之任,各有攸司 [2] 。深思廉、蔺屈身之义,平、勃交欢之谋,令穆然无间,然后可以保大定功也 [3] 。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 [4] 。”浩不从。严,愉之从子也 [5]

【注文】

[1] 孔严(?—370年): 晋朝官吏,字彭祖。历任司徒掾、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晋废帝太和年间,拜为吴兴太守。 使君: 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成为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指殷浩。

[2] 韩、彭: 即韩信和彭越,均为刘邦部将,汉初功臣。彭越(?—前196年),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西汉开国功臣,拜魏相国、建成侯,楚汉战争结束后又被封为梁王。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后因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 萧、曹: 即萧何和曹参,均为汉初开国功臣。萧何(前257—前193年),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刘邦称帝后,他重新制定律令制度,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公元前193年去世,谥文终侯。曹参(?—前190年),字敬伯,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赐爵平阳侯,西汉惠帝时官至丞相。 管籥(yuè): 钥匙。此指掌管后方的日常事务。萧何在楚汉战争中,为汉丞相,留守关中,掌管府库,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汉朝建立后,又与曹参相继为相。故曰“守管籥”。

[3] 廉、蔺(lìn): 即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蔺相如。廉颇(生卒年不详),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的主要军事生涯在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98年至前244年间。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赵国上卿,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重要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等。孔严所谓“廉蔺屈身之义”即指“负荆请罪”而言。 平、勃: 即陈平、周勃,均为西汉开国功臣。陈平(?—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在楚汉相争时,他曾多次献计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吕后死后,他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周勃(?—前169年),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受封绛(jiàng)侯。继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后官至右丞相。

[4] 降附之徒: 指当时投降东晋的张遇、姚襄、段龛(kān)等人。

[5] 愉: 即孔愉(268—342年),字敬康,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国吴湘东太守孔恬之子。历任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等。 从子: 从祖兄弟或从父兄弟的儿子称为从子。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年)春季正月,尚书左丞孔严对殷浩说:“近来众人的情绪确实非常令人寒心,不知您将会用什么办法安定人心呢?我认为应当明确每个人接受委任的职责,韩信、彭越专管征伐,萧何、曹参掌管国库的钥匙,对内外的责任,各有管辖的范围。深深缅怀廉颇、蔺相如委曲求全的道义,陈平、周勃相互交好的谋略,使大家和睦相处,然后可以保平定天下的功业。观察近日来投降归附的那些人,都是人面兽心,贪婪成性,残酷无情,恐怕很难用大义来感化他们。”殷浩不听。孔严,是孔愉的侄子。

【原文】

浩上疏请北出许、洛,诏许之 [1] 。以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都统,进屯寿春 [2] 。谢尚不能抚慰张遇,遇怒,据许昌叛,使其将上官恩据洛阳,乐弘攻督护戴施于仓垣,浩军不能进 [3] 。三月,命荀羡镇淮阴,寻加监青州诸军事,又领兖州刺史,镇下邳 [4]

【注文】

[1] 许: 即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位于河南中部,历来是群雄逐鹿之地。 洛: 即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2] 北中郎将: 又称“匈奴中郎将”,领兵屯于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地区,以护卫南匈奴。与南中郎将、东中郎将、西中郎将,合称“四中郎将”。 都统: 武官名号,为率领青年士兵的将官。

[3] 仓垣(yuán): 城名。一名仓垣亭,位于今河南长垣西。

[4] 淮阴: 古县名。治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

【译文】

殷浩上奏请求出兵许昌、洛阳,朝廷下诏批准。任命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都统,驻军寿春。谢尚没有能够安抚好张遇,张遇恼怒,占据许昌反叛,让他的部将上官恩占据洛阳,乐弘攻打在仓垣的戴施,殷浩的军队无法前进。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年)三月,朝廷命令荀羡镇守淮阴,不久加授监青州诸军事,又兼兖州刺史,镇守下邳。

【原文】

姚弋仲卒,子襄帅归晋 [1] 。襄单骑渡淮,见谢尚于寿春 [2] 。尚闻其名,命去仗卫,幅巾待之,欢若平生 [3] 。襄博学,善谈论,江东人士皆重之 [4]

【注文】

[1] 姚弋(yì)仲(280—352年): 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十六国时羌族首领,十六国后秦奠基人。西晋末年,他率部东徙榆眉(今陕西千阳东),自称扶风公。先后投靠前赵、后赵,曾任冠军大将军。东晋穆帝永和七年(351年)任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封高陵郡公。次年,病故。姚苌(cháng)建立后秦后,追尊他庙号为始祖,谥景元皇帝。 襄: 即姚襄(331—357年),字景国,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羌族,姚弋仲第五子,后秦开国皇帝姚苌之兄。曾随姚弋仲归附后赵。姚弋仲死后,他率部众西入关中,被苻生打败,于是转而归附东晋,因与东晋大臣殷浩不合而反叛东晋,但被桓温击破。后在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与前秦军作战时因战马倒地而被杀。姚苌称后秦帝时,他被追谥为魏武王。

[2] 单骑: 一人一马,独自骑马。 淮: 即今淮河,源自今河南境内的桐柏山,东经河南、安徽等省,自江苏汇流于洪泽湖。

[3] 幅巾: 古代男子束发的巾。因多裁取一幅长度和幅度各三尺的丝帛(bó)做成,故名。东汉后期王公名士多以戴幅巾为风雅。此风一直延续至魏晋时期。

[4] 江东: 此指吴越地区。东晋王朝正处于春秋时代的吴越两国的故土上。

【译文】

姚弋仲去世后,他的儿子姚襄率领军队归附晋朝。姚襄单人匹马渡过淮河,到寿春去谒见谢尚。谢尚听说过他的名声,于是命令撤去仪仗侍卫,头上用丝巾束发来接待他,欢快得就像老朋友一样。姚襄博学,善于谈论,江东的人士都很敬重他。

【原文】

夏四月,秦以张遇为征东大将军、豫州牧 [1] 。六月,谢尚、姚襄共攻张遇于许昌。秦主健遣丞相东海王雄、卫大将军平昌王菁略地关东,帅步骑二万救之 [2] 。丁亥,战于颍水之诫桥,尚等大败,死者万五千人 [3] 。尚奔还淮南,襄弃辎重,送尚于芍陂,尚悉以后事付襄 [4] 。殷浩闻尚败,退屯寿春。秋七月,秦丞相雄徙张遇及陈、颍、许、洛之民五万余户于关中,以右卫将军杨群为豫州刺史,镇许昌 [5] 。谢尚降号建威将军。

【注文】

[1] 秦: 此指前秦(351—394年),十六国时期氐族苻健所建政权,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疆域东至大海,西抵葱岭,南控江淮,北极大漠,东南以淮﹑汉与东晋为界。历六主,共四十四年。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同时也是十六国时期汉化程度最深的国家。 张遇(?—353年): 十六国时后赵豫州(今安徽芜湖)刺史。公元350年,冉闵灭后赵,他据许昌(今河南许昌)降晋,因得不到谢尚安抚,又叛晋。次年被前秦苻健击败,苻健任命他为司空、豫州刺史。苻健把张遇的继母纳为自己的夫人,并对张遇经常加以侮辱。张遇于是阴谋起兵叛变,结果事情败露被杀。 征东大将军: 武官名号。始置于曹操,与征西、征南、征北合称“四征将军”,权力很大。魏晋后,多为持节都督。征东将军中资深者加为“征东大将军”。 豫州牧: 豫州的最高地方官员。古代将州的长官称为“牧”,掌握军政实权。“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2] 雄: 即苻雄(319—354年),字元才,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氐族,苻洪之子,苻坚之父,十六国时期前秦宗室、将领。他熟读兵书、富于谋略,为前秦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苻健建立前秦后,他被任命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领雍州刺史。他虽然具有辅国元勋的身份,权力接近君主,然而却态度谦恭,爱民奉法,因此深得苻健倚重,被比作周公。公元354年,苻雄病逝,谥“敬武”。公元357年,其子苻坚即位后,他被追尊为文桓皇帝。 菁(jīng): 即苻菁(?—355年),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氐族,苻健侄子。公元351年,苻健在长安自称天王,他以取长安之功进位为大将军,封平昌公。苻健称帝后,他晋爵为王。他帮助苻健掠地关中,打败晋军,击退凉兵,后官至太尉。公元355年,他乘苻健病重时发动宫廷政变,欲杀太子苻生自立,最终兵败被杀。 关东: 地区名。古代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

[3] 诫桥: 地名,今河南许昌东。

[4] 淮南: 淮河以南地区。 辎(zī)重: 行军时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芍(què)陂(bēi): 古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在今安徽寿县南。

[5] 陈: 即陈留郡。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置,治所设在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时属兖州刺史部,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民权、宁陵以西,开封、尉氏以东,延津、长垣以南,杞(qǐ)县、睢县以北地区。西晋时,治所迁至小黄(今河南开封东北)。 颍: 即颍川郡。秦朝始置,原韩国旧地,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南许昌、平顶山、漯(luò)河、登封等地,治所设在阳翟(dí)(今河南禹州)。曹丕代汉后,治所迁至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右卫将军: 官名。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分中卫将军置。两晋南北朝沿置,与左卫将军共同掌管宫禁宿卫,为禁军主要将领之一。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年)夏季四月,前秦任命张遇为征东大将军、豫州牧。六月,谢尚、姚襄在许昌共同攻打张遇。前秦主苻健派遣丞相东海王苻雄、卫大将军平昌王苻菁出兵关东地区,率领二万名步兵、骑兵救援张遇。丁亥(二十八日),双方在颍水的诫桥交战,谢尚等人大败,将士阵亡一万五千余人。谢尚逃回淮南,姚襄则抛弃军用物资,将谢尚送到芍陂,谢尚把后事全都托付给姚襄。殷浩听说谢尚战败的消息,退回寿春驻扎。秋季七月,前秦丞相苻雄把张遇和陈留、颍川、许昌、洛阳的五万多户迁徙到关中地区,任命右卫将军杨群为豫州刺史,镇守许昌。谢尚降职为建威将军。

【原文】

殷浩之北伐也,中军将军王羲之以书止之,不听。既而无功,复谋再举。[八月],羲之遗浩书曰:“今以区区江左,天下寒心,固已久矣,力争武功,非所当作 [1] 。自顷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哉 [2] !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所复及 [3] 。莫若还保长江,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引咎责躬,更为善治,省其赋役,与民更始,庶可以救倒悬之急也 [4] 。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 [5] 。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 [6] ?此愚智所不解也。”又与会稽王昱笺曰:“为人臣者,谁不愿尊其主比隆前世,况遇难得之运哉?顾力有所不及,岂可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喜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喜。功未可期,遗黎歼尽,劳役无时,征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 [7] ?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者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8] 。’愿殿下更垂三思,先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若不行,恐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 [9] 。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也。”不从。

【注文】

[1] 江左: 此指东晋。

[2] 处内外之任者: 指担任朝官和地方官的人。 任其事者: 犹谓当权的人。此指殷浩等人。

[3] 保淮之志: 指以淮河为界并加以守卫的设想。

[4] 倒悬之急: 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局势,比喻处境极端危险。

[5] 布衣: 原指平民百姓所穿的衣服,后泛指普通百姓。 董统之任: 督察百官和总理朝政的重任。

[6] 前事: 指殷浩派遣谢尚、姚襄进攻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一事。

[7] 遗黎: 亡国之民。即遗留在中原的汉族百姓。 吴、越: 指吴越地区。东晋王朝正处于春秋时代的吴越两国的故土上。

[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出自《论语·微子》,意思是说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这是春秋战国时楚国人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隐士)走过孔子身边时劝告孔子不要再从政而唱出的歌。

[9] 麋鹿之游,不止林薮(sǒu): 指国家一片荒凉,到处是野兽出没。薮,有草无水的沼泽,或者是长满水草的湖泊。

【译文】

殷浩北伐时,中军将军王羲之写信劝阻他,殷浩不听。最终北伐没有成功,但殷浩却又策划第二次北伐。永和八年(352年)八月,王羲之写信给殷浩说:“现在我们凭借区区江左地区,天下人感到寒心,这种情况本来已经很久了,力争建立功勋不是现在应当做的事情。近来占据着朝廷内外重要职务的人没有深谋远虑,但却竭尽资财,使国家的根基受损,以满足各自的心愿,最终没有一项功勋值得论说,就使国家有土崩瓦解的趋势,担任要职的人怎么能推卸责任呢?现在,对外军队大败,对内资财用光,保卫淮河的想法不再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不如退回来确保长江,督促将领们各自回到原来镇守的地区,长江以外的地区,维持松散的约束就可以了。勇于承担罪责,进行深刻检讨,再从善治国,减免百姓的赋税和劳役,给百姓迎换一个新的良好开端,或许可以解救国家存亡的危急局势。使君您出身平民百姓,肩负着天下的重任,身居督统的要职,却使国家败亡到如此地步,恐怕满朝的贤臣们没有一个肯为别人分担责任的。如果您还认为以前的事情做得不够完美,因而要求再次寻找机会,那么宇宙虽然广阔,哪里还能容身呢?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又去信给会稽王司马昱说:“作为臣子,谁不愿意尊奉自己的君主比前代王朝更加兴隆,何况又遇上了难得的机会?只是在顾虑力所不及的情况下,怎么可以不权衡轻重缓急而行事。现在虽然有了可喜的机会,但是扪心自问,忧患要大于喜庆。成功的日子遥遥无期,遗留在中原的百姓已经被屠杀得所剩无几,劳役没有时间的限制,赋税一天比一天沉重,依靠区区的吴越之地想谋取天下十分之九的土地,这不是自取灭亡吗?不揣度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到彻底失败不罢休,这就是百姓们感到哀叹却不敢实话实说的问题。‘以往的行为无法挽回,未来的事情还能补救。’希望殿下您再三思,先奠定不可战胜的基础,等到根基稳固,势力壮大的时候,再商议北伐的事情也不算晚。如果不这样做,恐怕麋鹿的游荡将会不仅仅限于山林水泽的范围之内了(而是在朝廷的废墟上了)。希望殿下暂且放弃北伐的想法,来解救百姓的危急,这可以说是亡而复存,转祸为福了。”司马昱不听。

【原文】

九月,浩屯泗口,遣河南太守戴施据石门,荥阳太守刘遯戍仓垣 [1] 。浩以军兴,罢遣太学生徒,学校由此遂废 [2]

【注文】

[1] 河南: 郡名。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治所设在雒(luò)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jì)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其后辖境渐小。 石门: 地名,今河南荥阳北。 荥阳: 郡名。三国时,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分河南郡置,不久废除。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因荥阳地势险要,复置荥阳郡,治所设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巩义、新密以东,至原阳、中牟及开封西南部、偃师东南部地,时属司州。 刘遯(dùn)(生卒年不详): 晋朝官吏,曾任荥阳太守。

[2] 罢遣: 废除和遣散。 太学: 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太学的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任用为官吏。太学以《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教材。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年)九月,殷浩屯军泗口,派遣河南太守戴施据守石门,荥阳太守刘遯戍守仓垣。殷浩因为兴兵出征,停办太学,把太学学生遣送回去,学校从此就关闭了。

【原文】

冬十月,谢尚遣冠军将军王侠攻许昌,克之 [1] 。秦豫州刺史杨群退屯弘农。征尚为给事中,戍石头 [2]

【注文】

[1] 冠军将军: 武官名。负责统兵。西晋时定为三品,有营兵。

[2] 弘农: 郡名。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置,治所设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北),辖境约为今河南新安、嵩县以西及陕西商洛地区。魏晋沿置,但只领有河南西部范围。十六国前秦时治所迁至陕县(今河南陕县)。 给事中: 加官。加此号得给事宫禁,服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yè)见,分平尚书奏事,负责实际政务,为中朝要职,多以宗亲充任。晋以后为正官。 石头: 地名,在今江苏南京清凉山。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是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年)冬季十月,谢尚派遣冠军将军王侠攻打许昌,攻占了该城。前秦豫州刺史杨群撤退到弘农驻扎。东晋朝廷征召谢尚为给事中,戍守石头城。

【原文】

九年秋七月,张遇叛秦,伏诛。九月,姚襄屯历阳,以燕、秦方强,未有北伐之志,乃夹淮广兴屯田,训厉将士。殷浩在寿春,恶其强盛,囚襄诸弟,屡遣刺客刺之,刺客皆以情告襄。安北将军魏统卒,弟憬代领部曲 [1] 。浩潜遣憬帅众五千袭之,襄斩憬,并其众。浩愈恶之,使龙骧将军刘启守谯,迁襄于梁国蠡台,表授梁国内史 [2]

【注文】

[1] 安北将军: 武官名号,与安南、安西、安东将军合称“四安将军”。为出镇北方某一地区的军事长官。或作为刺史兼理军务的加官,权势较大。 魏统(?—353年): 原为魏兖州刺史,东晋穆帝永和七年(351年)八月降晋。永和九年(353年)去世。 憬(jǐng): 即魏憬(?—353年),魏统兄弟。魏统死后,他代管其部下。公元353年,奉殷浩命,率军袭击姚襄,结果反被姚襄杀死,其军队也被姚襄兼并。 部曲: 原为军队编制的名称,泛指某人统率下的军队。到东汉末期,部曲逐渐成为世家大族的私人武装。部曲绝对服从主人的命令,并对主人效忠。主人对部曲同时也有“保护”的责任。魏晋南北朝时,部曲专指家兵与私兵。

[2] 龙骧(xiāng)将军: 将军名号。西晋武帝司马炎意图伐吴,因吴童谣“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之语,于是拜益州刺史王濬(jùn)为龙骧将军,使造船备战,龙骧之号始此。龙骧将军位居三品,两晋时沿置。 刘启(?—353年): 殷浩部将,曾任龙骧将军。公元353年,奉殷浩命攻打姚益,结果遭到姚襄反击,最终兵败身亡。 梁国: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治所设在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商丘、宁陵、虞城、夏邑,安徽砀(dàng)山,山东曹县、成武、单(shàn)县等地。三国魏改为梁郡,西晋时复为梁国。 蠡(lǐ)台: 地名,今河南商丘南。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秋季七月,张遇反叛前秦,遭到诛杀。九月,姚襄驻军历阳,因为前燕、前秦实力正是强盛之时,没有北伐的想法,于是在淮河两岸大兴屯田,勉励将士、训练士兵。殷浩在寿春,厌恶姚襄的强盛,于是囚禁了姚襄的弟弟们,并屡次派遣刺客行刺姚襄,而刺客们都把内情转告给了姚襄。安北将军魏统死后,兄弟魏憬代管他的部下。殷浩暗中派遣魏憬率领五千军队袭击姚襄,姚襄杀了魏憬,兼并了他的军队。殷浩因此更加憎恶姚襄,命令龙骧将军刘启守卫谯城,把姚襄迁徙到梁国蠡台,上表请求授予姚襄为梁国内史。

【原文】

魏憬子弟数往来寿春,襄益疑惧,遣参军权翼使于浩 [1] 。浩曰:“身与姚平北共为王臣,休戚同之。平北每举动自专,甚失辅车之理,岂所望也 [2] 。”翼曰:“平北英姿绝世,拥兵数万而远归晋室者,以朝廷有道,宰辅明哲故也。今将军轻信谗慝之言,与平北有隙,愚谓猜嫌之端,在此不在彼也 [3] 。”浩曰:“平北姿性豪迈,生杀自由,又纵小人掠夺吾马,王臣之体,固若是乎?”翼曰:“平北归命圣朝,岂肯妄杀无辜。奸宄之人,亦王法所不容也,杀之何害!”浩曰:“然则掠马何也?”翼曰:“将军谓平北雄武难制,终将讨之,故取马欲以自卫耳。”浩笑曰:“何至是也。”

【注文】

[1] 权翼(生卒年不详): 字子良,十六国时略阳(治今甘肃秦安东南)豪门,曾任姚襄参军。姚襄兵败被杀后,他投奔前秦苻坚,历任给事黄门侍郎、司隶校尉、侍中、尚书右仆射等。淝水之战前,力谏苻坚不要伐晋;淝水之战失败后,投靠后秦姚苌,任太常。

[2] 姚平北: 姚襄曾担任平北将军一职,故称姚平北,古人常用官职来称呼某人。 辅车: 古代车辆车轴两旁用以夹持车轴、不使倾侧的方木。“辅”与“车”互相依存,因用以比喻一种互相支持的形势。

[3] 谗慝(tè): 邪恶奸佞。

【译文】

魏憬的子弟屡次往来于寿春,姚襄越来越疑虑、担心,于是派遣参军权翼为使,面见殷浩。殷浩说:“我与姚襄同是皇帝的臣下,休戚与共。但是姚襄的举动总是独断专行,完全失去了辅车相依的道理,这难道是我所期望的吗?”权翼说:“姚襄英姿盖世,拥有军队数万人却远归晋朝皇室,是因为朝廷有道,辅政大臣贤明的缘故。如今将军轻信谗言恶语,与姚襄产生了误会与隔阂,我认为猜忌的开端在您这里而不是其他方面。”殷浩说:“姚襄生性豪放不羁,随意杀人,又纵容小人掠夺我的马匹,君王臣下之间的体统,原本就是这样的吗?”权翼说:“姚襄归顺朝廷,怎么肯滥杀无辜。奸恶作乱之徒,皇帝的法律是不能容忍的,杀了他们有什么错误吗?”殷浩说:“那为什么要掠夺我的马匹呢?”权翼说:“将军认为姚襄雄强威武,难以控制,最终会去讨伐他,所以他夺取马匹想要自卫而已。”殷浩笑着说:“哪里会到这种地步。”

【原文】

初,浩阴遣人诱秦梁安、雷弱儿,使杀秦主健,许以关右之任 [1] 。弱儿等伪许之,且请兵应接。浩闻张遇作乱,健兄子辅国将军黄眉自洛阳西奔,以为安等事已成 [2] 。冬十月,浩自寿春帅众七万北伐,欲进据洛阳,修复园陵。吏部尚书王彪之上会稽王昱笺,以为:“弱儿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不从。浩以姚襄为前驱。襄引兵北行,度浩将至,诈令部众夜遁,阴伏甲以邀之。浩闻而追襄至山桑,襄纵兵击之,浩大败,弃辎重走保谯城 [3] 。襄俘斩万余,悉收其资仗,使兄益守山桑,襄复如淮南。会稽王昱谓王彪之曰:“君言无不中,张、陈无以过也 [4] 。”

【注文】

[1] 梁安(?—355年): 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南)人,前秦左仆射。他曾与雷弱儿以诈降计大破晋殷浩军,并受苻健遗命辅政。公元355年,被刚刚即位的苻生杀害。 雷弱儿(?—355年): 十六国时前秦丞相,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人,羌人首领。公元354年,他以诈降计大破东晋殷浩军队,因功拜为丞相。次年,受遗诏辅佐朝政。他性情刚烈直爽,因赵韶、董荣扰乱朝政,他常在朝廷中公开发表言论,因而得罪赵韶、董荣。后遭赵韶、董荣诬陷,而被苻生杀害。 关右: 古时泛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2] 张遇作乱: 张遇投靠前秦后,前秦皇帝苻健把张遇的继母纳为自己的夫人,并对张遇经常加以侮辱。张遇于是阴谋起兵叛变,事情败露被杀。 黄眉: 即苻黄眉(?—357年),前秦名将。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氐族,苻健之侄,苻生堂兄。苻生即位后,他受封广平王。曾任卫大将军,一生屡建功勋。后因劝谏苻生杀戮,为苻生所忌。公元357年,他谋反未果,为苻生所杀。

[3] 山桑: 县名,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北。

[4] 张、陈: 即张良、陈平。张良(?—前189年或前190年),西汉初大臣,字子房,曾密谋刺杀秦始皇未遂,后更名改姓。公元前208年,投靠刘邦,成为其重要谋士,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以功封留侯。

【译文】

当初,殷浩暗中派人引诱前秦的梁安、雷弱儿,让他们刺杀前秦主苻健,并许诺事成之后封给他们关右地区的最高职位。雷弱儿等人假装答应,并且请求派兵接应。殷浩听说张遇作乱,苻健哥哥的儿子辅国将军苻黄眉从洛阳往西逃奔,以为梁安等人答应的事情已经成功。永和九年(353年)冬季十月,殷浩率领七万军队从寿春出发北伐,计划进军洛阳,修复先帝陵园。吏部尚书王彪之向会稽王司马昱上书,认为:“雷弱儿等人或许有诈,殷浩不应当轻易进军。”司马昱不听。殷浩让姚襄作为前锋。姚襄率兵向北进发,估计殷浩将到,假装下令让军队趁夜色逃亡,暗中却设下伏兵截击殷浩。殷浩得到消息后,就追赶姚襄到达山桑之后,姚襄出兵攻击殷浩,殷浩大败,丢弃军用物资逃跑到谯城防守。姚襄俘虏斩杀敌军一万多人,收缴了所有的军资兵器,并派遣哥哥姚益守卫山桑,姚襄则又回到了淮南。会稽王司马昱对王彪之说:“您的预言不幸而言中,张良、陈平也不如您。”

【原文】

冬十一月,殷浩使部将刘启、王彬之攻姚益于山桑,姚襄自淮南击之,启、彬之皆败死 [1] 。襄进据芍陂。十二月,姚襄济淮,屯盱眙,招掠流民,众至七万,分置守宰,劝课农桑 [2] 。遣使诣建康罪状殷浩,并自陈谢。诏以谢尚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历阳 [3]

【注文】

[1] 王彬之(?—353年): 殷浩部将。公元353年,奉殷浩命攻打姚益,结果遭到姚襄反击,最终兵败身亡。

[2] 盱(xū)眙(yí): 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盱眙东北。 劝课农桑: 即劝谕人们勤勉于农事。最高统治者时有劝农诏发布,责成地方官吏以劝农桑为己任,在整个农忙时节要保证农民不违农时播种、收获。

[3] 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 负责长江以西地区、淮河以南地区军事事务的统帅。江西,与江东相对称,指长江以西地区。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冬季十一月,殷浩命令部将刘启、王彬之进军山桑,攻打姚益,姚襄从淮南出击,刘启、王彬之都兵败身亡。姚襄占据了芍陂。十二月,姚襄渡过淮河,驻扎盱眙,招募或强行掠夺流民,人数达七万余人,分别设置地方长官,鼓励和督责他们种田生产。同时,还派遣使者到都城建康控告殷浩的罪行,同时也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朝廷于是下诏任命谢尚为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及豫州刺史,镇守历阳。

【原文】

十年。故魏降将周成反,自宛袭洛阳 [1]

【注文】

[1] 魏: 即冉魏政权(350—352年),十六国时期汉人冉闵所建立的政权。公元350年,冉闵杀死后赵君主石鉴,自立为帝,定都邺(今河北临漳),国号大魏,史称冉魏。公元352年,冉闵被前燕君主慕容儁(jùn)擒获并处斩,冉魏灭亡。 周成(生卒年不详): 原为冉闵部将。公元351年,降于东晋。 宛(wǎn): 古城名,位于今河南南阳宛城区一带,至今仍保留有残存的城门和护城河、城河桥。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归降东晋的前冉魏将领周成反叛,由宛城袭击洛阳。

【原文】

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粮械都尽。征西将军桓温因朝野之怨,上疏数浩之罪,请废之。朝廷不得已,免浩为庶人,徙东阳之信安 [1] 。自此,内外大权一归于温矣。

【注文】

[1] 庶人: 原指平善之人,后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徙: 古代的一种流放刑罚。 东阳: 郡名。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以郡在瀔(gǔ)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而得名,治所设在长山县(今浙江金华),属扬州。 信安: 县名。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一说太康三年)改东阳郡的新安县置,治所在今浙江衢州。

【译文】

殷浩连年北伐,屡战屡败,粮食吃光了、兵器用尽了。征西将军桓温利用朝野百姓对他的怨声,上书皇帝历数殷浩的罪状,请求废黜他。朝廷不得已,免去殷浩的官职,将他贬为平民,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从此,朝廷内外的大权都集中到桓温一人之手了。

【原文】

春二月乙丑 ,桓温统步骑四万发江陵,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兵自淅川趣武关,命司马勋出子午道以伐秦 [1]

【注文】

[1] 均口: 地名,今湖北老河口,均水(今丹江)入江汉之口。 南乡: 郡名。治所南乡县(今河南淅川西南)。 淅(xī)川: 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淅川东。 武关: 关名。在今陕西丹凤东南武关镇。 子午道: 古隘(ài)道名。是关中到汉中的南北通道。古人以“北”为“子”,“南”为“午”,故名。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春季二月乙丑,桓温统率四万步兵、骑兵由江陵出发,水军从襄阳进入均口,抵达南乡;步兵从淅川奔赴武关;命令司马勋经由子午道出发讨伐前秦。

【原文】

姚襄遣使降燕。三月,桓温别将攻上洛,获秦荆二州刺史郭敬,进击青泥,破之 [1] 。司马勋掠秦西鄙,凉秦州刺史王擢攻陈仓以应温 [2] 。秦主健遣太子苌、丞相雄、淮南王生、平昌王菁、北平王硕帅众五万,军于峣柳以拒温 [3] 。夏四月己亥,温与秦兵战于蓝田 [4] 。秦淮南王生单骑突陈,出入以十数,杀伤晋将士甚众。温督众力战,秦兵大败,将军桓冲又败秦丞相雄于白鹿原 [5] 。冲,温之弟也。温转战而前,壬寅,进至灞上 [6] 。秦太子苌等退屯城南,秦主健与老弱六千固守长安小城,悉发精兵三万,遣大司马雷弱儿等与苌合兵以拒温 [7] 。三辅郡县皆来降,温抚谕居民,使安堵复业 [8] 。民争持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观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图今日复睹官军 [9] !”

【注文】

[1] 别将: 主将以外的统兵官,即配合主力军队在其他地方作战的军队将领。 上洛: 地名,位于今陕西商洛。 秦州: 州名。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置,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废。太康七年(286年)复置,并移治上邽(guī)县(今甘肃天水),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渭水平原的广大地区,以后辖境逐渐缩小。 青泥: 城名,今陕西蓝田。

[2] 凉: 十六国时期张寔(shí)建立的前凉政权(320—376年,一说314—376年)。公元301年,凉州汉族大姓张轨被晋朝任命为凉州刺史。公元314年,张轨病死,张寔袭位后据守凉州,使用西晋愍帝司马邺的建兴年号,成为地方割据政权。公元320年,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成为独立政权。公元345年,张寔之子张骏称凉王,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史称“前凉”。自张轨开始至张曜灵,前凉一直自称晋臣,奉行晋朝年号,爵位仅为公爵。直到张祚(zuò)即位后才称帝。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前凉历史,开始一概不称国名,而为晋朝藩属。前凉都城设在姑臧(今甘肃武威),鼎盛时有今甘肃、新疆及宁夏、青海部分地区,它是十六国中存在时间最久的国家。 王擢(zhuó)(生卒年不详): 后赵将领,曾任西中郎将。公元352年,他投靠东晋,被拜为秦州刺史,盘踞在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同年十月,他又投靠前燕,受封益州刺史。十一月,他被苻雄打败后又转投前凉,被前凉王张重华委任为秦州刺史。公元354年,因受凉主排挤,又投向前秦。 陈仓: 县名。因山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为关中、汉中间的交通要冲。

[3] 太子: 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之子。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卫队。 苌(cháng): 即苻苌(?—354年),略阳临渭(甘肃秦安东南)人,氐族,苻健太子。公元354年,他在征讨反秦大族乔秉的战斗中,因箭疮突发而卒,谥号为献哀太子。 生: 即苻生(335—357年),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苻健第三子,氐族。他即位后暴虐至极,以残忍手段杀人无数,尽诛顾命大臣。后欲杀苻坚兄弟,结果反被苻坚杀死。 硕: 即苻硕,生卒年不详,前秦开国皇帝苻健第六子,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受封北平王。曾领军拒战晋朝桓温于峣柳(今陕西蓝田东南)。 峣(yáo)柳: 地名,今陕西蓝田东南。

[4] 蓝田: 地名,今陕西蓝田西。

[5] 桓冲(328—384年): 东晋大将,字幼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桓温弟弟。曾跟从桓温讨伐成汉,担任宁朔将军,镇守襄阳(今湖北襄阳)。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代替哥哥桓温掌握兵权。 白鹿原: 地名,一名灞陵原。位于今陕西西安东蓝田西灞、浐(chǎn)二水之间,南连秦岭,北抵灞岸。

[6] 灞上: 也作霸上。古地区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蓝田西,为古代咸阳、长安附近军事要地。

[7] 大司马: 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武职最高长官的称呼。晋代大司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根据《晋书》记载,魏晋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居第一品。

[8] 三辅郡县: 西汉时管辖首都长安地区的三个职官分别是京兆尹、左冯(píng)翊(yì)、右扶风,称为三辅。后来就把三辅所管辖的地区称为三辅地区。

[9] 耆(qí)老: 指六七十岁的老人。在中国古代,六十岁曰耆,七十岁曰老。

【译文】

姚襄派遣使者归降前燕。永和十年(354年)三月,桓温别将率领军队进攻上洛,俘获秦、荆二州刺史郭敬,进而又进攻青泥,攻占了该城。司马勋劫掠前秦的西部边境地带,前凉秦州刺史王擢攻打陈仓以响应桓温。前秦主苻健派遣太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苻菁、北平王苻硕率领五万军队,驻扎于峣柳以抵抗桓温。夏季四月己亥(二十二日),桓温与前秦的军队在蓝田地区交战。前秦淮南王苻生单枪匹马冲入桓温军阵,往返出入达十余次,杀死、杀伤了很多东晋将士。桓温督促军队奋力苦战,前秦军队被打得大败,将军桓冲又在白鹿原打败了前秦丞相苻雄。桓冲,是桓温的弟弟。桓温转战向前,壬寅(二十五日),军队抵达灞上地区。前秦太子苻苌等人退兵驻扎在城南,前秦主苻健与年老体弱的六千名士兵固守长安小城,调发全部三万精兵,派遣大司马雷弱儿等人与苻苌合兵用以抵御桓温。三辅地区的郡县全都前来归降东晋,桓温安抚晓谕居民,让他们安居并恢复生产。百姓争着手持牛肉美酒来慰劳东晋将士,男女老少夹道欢迎,有的老人流下了热泪,说:“没有想到今日又见到朝廷的军队了!”

【原文】

夏五月,北海王猛,少好学,倜傥有大志,不屑细务,人皆轻之 [1] 。猛悠然自得,隐居华阴 [2] 。间桓温入关,披褐诣之,扪虱而谈当世之务,旁若无人 [3] 。温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将锐兵十万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 [4] ?”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敌境,今长安咫尺而不度灞水,百姓未知公心,所以不至 [5] 。”温嘿然无以应,徐曰:“江东无卿比也 [6] 。”乃署猛军谋祭酒 [7]

【注文】

[1] 北海: 郡、国名。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始置,治所设在营陵县(今山东昌乐东南)。东汉改为国,治所移至剧县(今山东昌乐西)。魏、晋沿置。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及安丘、昌乐、寿光、昌邑等地。 王猛(325—375年): 字景略。初为桓温高官督护。前秦永兴元年(357年),他进见苻坚,倍受重用。历任始平令、京兆尹、尚书令,官至丞相。执政十六年,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兴复儒学、选拔人才、劝课农桑、整军经武、严明法令,为苻坚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在军中历任辅国将军、车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他善于治军,军纪严明,且用兵精于谋略。

[2] 华阴: 县名。在西岳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华阴东南,是进入关中的门户。

[3] 褐(hè): 粗布或粗布衣服。 扪(mén)虱(shī): 手捉虱子,形容不拘细节。

[4]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秦朝故地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而得名。

[5] 咫(zhǐ)尺: 比喻距离很近。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灞水: 水名。本作“霸水”,在今陕西西安东。

[6] 无卿比: 即“无比卿”,意为没有比得上你的。

[7] 军谋祭酒: 即军师祭酒,军中文职,职掌参谋、礼仪等事务。因避讳司马师之讳,所以改“师”为“谋”。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夏季五月,北海人王猛,从小好学,胸有大志,不屑于做细小琐碎的事务,人们都轻视他。王猛悠然自得,隐居在华阴。听说桓温已入函谷关,便穿着粗布衣服去见桓温,一边捉虱子一边谈论当世的事务,旁若无人。桓温觉得他与众不同,问道:“我奉天子的命令,率领十万精兵为百姓扫除残余的寇贼,而三秦地区的豪杰却没有人前来迎接,这是为什么呢?”王猛说:“您不畏数千里的路途,深入敌境,现在长安近在咫尺却不渡过灞水,百姓不了解您的意图,所以不来。”桓温默然无话可答,慢慢地说:“江东没有一人能与您相比。”于是任命王猛为军谋祭酒。

【原文】

温与秦丞相雄等战于白鹿原,温兵不利,死者万余人。初,温指秦麦以为粮,既而秦人悉芟麦,清野以待之,温军乏食 [1] 。六月丁丑,徙关中三千余户而归。以王猛为高官督护,欲与俱还,猛辞不就 [2] 。呼延毒帅众一万从温还 [3] 。秦太子苌等随温击之,比至潼关,温军屡败,失亡以万数 [4] 。温之屯灞上也,顺阳太守薛珍劝温径进逼长安,温弗从 [5] 。珍以偏师独济,颇有所获。及温退,乃还,显言于众,自矜其勇而咎温之持重,温杀之。

【注文】

[1] 芟(shān): 割草,引申为除去。 清野: 指战时在前线转移人口物资,使入侵之敌无所掠夺。

[2] 高官督护: 职务是督护,但又加封了高官的头衔。

[3] 呼延毒(生卒年不详): 东晋将领。初为前秦将领,后率领三秦豪族起兵反秦,屯于长安之东的霸城。公元354年,东晋桓温率军北伐,曾与他联络。次年,桓温兵败退兵,他于是率领军队归属东晋。

[4] 潼关: 古关名,在今陕西潼关县。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关中的东大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地势非常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5] 顺阳: 郡名。治所设在南乡县(今河南淅川南),辖境约为今河南西峡、淅川、老河口、丹江口和湖北谷城以及十堰、郧(yún)县以东地区,属荆州。 薛珍(?—354年): 东晋官吏,曾任顺阳太守。公元354年,他跟随桓温征讨前秦,屡立战功。桓温北伐失败退军后,他将失败责任归咎于桓温。公元354年,被桓温杀害。

【译文】

桓温与前秦丞相苻雄等人在白鹿原交战,桓温军队失利,阵亡一万多人。当初,桓温指望抢夺前秦的麦子作为军粮。过后,前秦人收割了全部麦子,清理完了田野,让桓温无所掠夺,桓温军队军粮匮乏。永和十年(354年)六月丁丑(初一日),桓温迁徙关中地区三千多户返回东晋。任命王猛为高官督护,想要与他一同返回,王猛推辞没有接受。呼延毒率领一万军队跟随桓温返回东晋。前秦太子苻苌等人尾随而至,对桓温发动攻击,等到了潼关,桓温军队屡次失败,丧失了一万多人。桓温屯军灞上时,顺阳太守薛珍劝说桓温直接进攻长安,桓温不听。薛珍则率领自己的军队独自渡过灞水,收获颇丰。等到桓温撤退时,薛珍才返回。薛珍在大家面前高谈阔论,自夸他的勇敢而怪罪桓温的慎重,最终桓温杀了薛珍。

【原文】

秋九月,桓温还自伐秦,帝遣侍中黄门劳温于襄阳 [1]

【注文】

[1] 黄门: 宦官。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职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秋季九月,桓温从讨伐前秦的前线返回,晋穆帝派遣侍中黄门在襄阳慰劳桓温。

【原文】

十一年夏四月,姚襄所部多劝襄北还,襄从之。五月,襄攻冠军将军高季于外黄,会季卒,襄进据许昌 [1]

【注文】

[1] 高季(?—355年): 曾任冠军将军,其余事迹不详。 外黄: 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民权西北。

【译文】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355年)夏季四月,姚襄的部下都劝姚襄返回北方,姚襄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五月,姚襄进攻驻扎在外黄的冠军将军高季,恰巧此时高季死去,姚襄进军占据了许昌。

【原文】

冬十月,以豫州刺史谢尚督并冀幽三州,镇寿春 [1]

【注文】

[1] 并(bīng): 即并州。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复置。治所设在晋阳县(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辖境约为今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后辖境日渐缩小。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355年)冬季十月,朝廷任命豫州刺史谢尚督统并、冀、幽三州,镇守寿春。

【原文】

十二年春二月,桓温请移都洛阳,修复园陵,章十余上,不许 [1] 。拜温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以讨姚襄。

【注文】

[1] 修复园陵: 因西晋建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西晋皇帝的陵墓分布在洛阳附近,随着晋王室的东迁,皇帝陵墓多毁于战火。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年)春季二月,桓温请求迁都洛阳,修复先帝的陵园,奏章呈上十余次,朝廷都没有准许。朝廷任命他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以便讨伐姚襄。

【原文】

夏(四)[五]月,姚襄自许昌攻周成于洛阳。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年)夏季五月,姚襄从许昌出兵攻打驻守在洛阳的周成。

【原文】

秋七月,姚襄攻洛阳,逾月不克。长史王亮谏曰:“明公英名盖世,兵强民附。今顿兵坚城之下,力屈威挫,或为他寇所乘,此危亡之道也 [1] 。”襄不从。

【注文】

[1] 明公: 古人在日常交流中对称呼很讲究,“明公”即对地方割据长官的尊称,意为“贤能的主公”,或“尊敬的主公”。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年)秋季七月,姚襄攻打洛阳,一个多月也没有攻下。长史王亮劝谏道:“您英名盖世,军队强盛,百姓归附。现在军队停顿在坚固的洛阳城之下,军力受到损失,威势受到挫折,假如被其他敌寇偷袭,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姚襄不听。

【原文】

桓温自江陵北伐,遣督护高武据鲁阳,辅国将军戴施屯河上,自帅大兵继进 [1] 。与寮属登平乘楼,望中原,叹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2] !”记室陈郡袁宏曰:“运有兴废,岂必诸人之过 [3] 。”温作色曰:“昔刘景升有千斤大牛,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杀以享军 [4] 。”

【注文】

[1] 鲁阳: 地名,今河南鲁山。 河: 此指黄河。

[2] 平乘楼: 大船中的楼。

[3] 记室: 古代官衙中的秘书部门。当时三公、州、郡府中皆设有记室,处理文书,内有记室令史、记室督、阁下记室令、记室省事令等名目的秘书官吏。 陈郡: 郡名,三国魏时辖今河南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zhè)城等地,西晋时陈郡并入梁国。 袁宏(生卒年不详): 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初为安西将军谢尚参军,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他为人刚直不阿,官至东阳太守。

[4] 刘景升: 即刘表(142—208年),字景升,东汉至三国时期人,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汉室宗亲,曾任荆州牧。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代,他占据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刘表在任期间,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先杀江东孙坚,后又常抗曹操,是曹操强敌之一。然而刘表为人性多疑忌,后更宠溺后妻蔡氏。 啖(dàn): 吃或给人吃。 刍(chú)豆: 草和豆。指牛马的饲料。 羸(léi)牸(zì): 瘦弱的母牛。牸,雌性的牲畜。 魏武: 即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三国曹魏政权奠基人。他出身低微,父亲为宦官养子。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受任为骑都尉,参加了平定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的战争。在汉末群雄混战中,他逐渐崭露头角,并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败袁术、灭吕布、平张绣,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受封为魏王。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正月,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病逝。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译文】

桓温从江陵出兵北伐,派遣督护高武占据鲁阳,辅国将军戴施驻军于黄河岸边,自己则率领大军随后出发。桓温与幕僚们登上大船的高楼,遥望中原,叹息说:“神州大地沉沦,成为百年废墟,王衍等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记室陈郡人袁宏说:“时运有兴衰,难道一定是这些人的罪过吗?”桓温脸色一沉说:“从前刘表有一头千斤重的大牛,吃的草料和豆子是一般牛的十倍,但是背负重物走远路,还不如一头瘦弱的母牛,魏武帝(曹操)进入荆州后,杀掉大牛来犒劳军队。”

【原文】

八月己亥,温至伊水,姚襄撤围拒之,匿精锐于水北林中,遣使谓温曰:“承亲帅王师以来,襄今奉身归命,愿敕三军小却,当拜伏路左 [1] 。”温曰:“我自开复中原,展敬山陵,无预君事。欲来者便前,相见在近,何烦使人?”襄据水而战,温结陈而前,亲被甲督战,襄众大败,死者数千人。襄帅麾下数千骑奔于洛阳北山,其夜,民弃妻子随襄者五千余人 [2] 。襄勇而爱人,虽战屡败,民知襄所在,辄扶老携幼奔驰而赴之。温军中传言襄病创已死,许、洛士女为温所得者,无不北望而泣。襄西走,温追之不及。弘农杨亮自襄所来奔,温问襄之为人,亮曰:“襄神明器宇,孙策之俦,而雄武过之 [3] 。”

【注文】

[1] 伊水: 古水名,今名伊河。源出熊耳山,东北流至偃师市杨村注入洛河。桓温即至洛阳城南的伊水。 路左: 古代尊右,以左为较低级的位置。

[2] 洛阳北山: 即北邙(máng)山,又称郏(jiá)山,位于今河南洛阳北。

[3] 孙策(175—200年): 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为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后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他的弟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孙权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己亥(初六日),桓温抵达伊水,姚襄撤回包围洛阳的军队来抵抗桓温,把精锐士卒隐藏在伊水北边的树林之中,并派遣使者对桓温说:“承蒙您亲自率军前来,姚襄现在以身归顺,希望您敕命三军稍稍后退,我要恭敬地在路边跪拜。”桓温说:“我独自恢复中原,祭扫先帝的陵园,与您不相干。如果想来就到面前,何必麻烦使者呢?”姚襄凭借伊水而战,桓温列阵向前推进,亲自穿着铠甲督战,最终姚襄军队大败,数千人阵亡。姚襄于是率领手下几千名骑兵逃到洛阳北山。当天夜里,抛弃妻子儿女跟随姚襄而去的有五千余人。姚襄作战勇敢而又爱戴百姓,虽然屡战屡败,百姓只要知道姚襄在何处,便会扶老携幼跑来归附。桓温军中谣传姚襄因受伤已死,被桓温迁徙而来的许昌、洛阳的男女老幼,没有一人不遥望北方哭泣的。姚襄向西逃走,桓温没有追赶上。弘农人杨亮从姚襄那里前来投奔,桓温询问他姚襄的为人如何,杨亮说:“姚襄的智慧、度量,与孙策匹敌,而雄才武略却超过孙策。”

【原文】

周成帅众出降,温屯故太极殿前,既而徙屯金墉城 [1] 。己丑 ,谒诸陵,有毁坏者修复之,各置陵令 [2] 。表镇西将军谢尚都督司州诸军事,镇洛阳 [3] 。以尚未至,留颍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以二千人戍洛阳,卫山陵 [4] 。徙降民三千余家于江、汉之间,执周成以归 [5]

【注文】

[1] 太极殿: 洛阳皇宫内建有太极殿。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是东汉旧都,宫廷及苑囿(yòu)都毁于汉末董卓之手。曹魏自邺城迁都洛阳之后,就原来的旧址予以重建、改建和扩建。西晋时仍建都洛阳,利用原有宫殿和御苑。另有太极殿东堂,为皇帝议政之所;太极殿西堂,为皇帝休息之所。

[2] 陵令: 官名,负责皇帝陵墓的管理和护卫,隶属于太常。

[3] 镇西将军: 军事职官名称,为镇西、镇东、镇南、镇北等四镇将军之一,职掌征伐背叛、镇戍四方,权势颇重。资深者为镇西大将军。

[4] 陈午(生卒年不详): 晋朝官吏,曾任督护,后奉桓温命率军戍守洛阳。

[5] 江、汉: 即长江、汉江之间。

【译文】

周成率领所属军队出城投降,桓温驻军于原来的太极殿前,不久又迁移驻地至金墉城。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己丑日,桓温拜谒先帝的陵墓,有毁坏的都重新修复,各处陵墓分别设置了守陵官。上表奏请镇西将军谢尚为都督司州诸军事,镇守洛阳。因为谢尚还没有到任,于是留下颍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率领二千军队戍守洛阳,护卫陵园。把三千多家归降东晋的百姓迁徙到长江、汉水流域之间,押送周成返回。

【原文】

姚襄奔平阳,秦并州刺史尹赤复以众降襄,襄遂据襄陵 [1] 。秦大将军张平击之,襄为平所败,乃与平约为兄弟,各罢兵。

【注文】

[1] 平阳: 郡名。三国魏齐王正始八年(247年)分河东郡置,治所设在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霍州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尹赤(生卒年不详): 羌族人。本是姚弋仲、姚襄父子的部下。公元352年,投降前秦,任前秦并州刺史。公元356年,又降于姚襄。 襄陵: 县名。治所在今山西临汾东南。

【译文】

姚襄逃往平阳,前秦并州刺史尹赤又率领军队投降姚襄,姚襄于是占据襄陵。前秦大将军张平率军进攻姚襄,姚襄被张平打败,于是同张平结拜为兄弟,双方各自罢兵。

【原文】

冬十一月,诏遣兼司空、散骑常侍车灌等持节如洛阳,修五陵 [1] 。十二月庚戌,帝及群臣皆服缌,临于太极殿三日 [2]

【注文】

[1] 散骑常侍: 官名。秦汉时设散骑和中常侍。三国魏文帝曹丕将散骑与中常侍合并为一官,即散骑常侍。初为临时性质,后才成为有定员的正式官职。两晋、南北朝沿置,其职责是侍从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东晋时参掌机密,地位与侍中相当。 车灌(生卒年不详): 东晋官吏,曾任尚书、司空、散骑常侍等。桓温收复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后,他曾和其他大臣持节前往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修整先帝的五座陵墓,并纂《晋修复山陵故事》五卷。 五陵: 指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五人的陵墓,怀、愍二帝为匈奴所俘而害,无陵。

[2] 缌(sī): 细麻布。这是守丧时穿的一种丧服。

【译文】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年)冬季十一月,朝廷下诏派遣司空、散骑常侍车灌等人手持符节前往洛阳,修缮先帝的五座陵墓。十二月庚戌(十九日),晋穆帝和群臣都穿着麻布做的丧服,在太极殿祭吊先帝三日。

【原文】

司州都督谢尚以疾不行,以丹杨尹王胡之代之,未行而卒。胡之,廙之子也 [1]

【注文】

[1] 廙(yì): 即王廙(276—322年),字世将,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他曾与王导一起倡导晋室南渡。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将军、荆州刺史,同年卒,谥“康”。

【译文】

司州都督谢尚因病不能前往,朝廷让丹杨尹王胡之代替他,王胡之还没有来得及出发就去世了。王胡之,是王廙的儿子。

桓温第一次北伐示意图

桓温第二次北伐示意图 vvjri+JdpJhcDLwF5QnoRoC7FU6M1ghL5EpuW9MSerjSvH8RPpTzUvyswQ7kSV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