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容提要】

《伪楚之乱》叙述了东晋末年围绕着争夺东晋皇权而引发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这一斗争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反司马道子擅权的斗争。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执政时期,其胞弟司马道子及其亲信王国宝专权,遭到孝武帝的反感,孝武帝重用青兖(yǎn)二州刺史王恭和荆州刺史殷(yīn)仲堪(kān)对付司马道子。计划还未实施,孝武帝被张贵人所杀。孝武帝之子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安帝几乎是个白痴,大权仍握于司马道子之手。王恭入朝参与孝武帝葬礼,斥责了司马道子乱政,但司马道子没有收敛(liǎn)。397年,王恭与殷仲堪以清除王国宝为借口,起兵叛乱,司马道子只好无奈地答应了王恭退兵的要求,杀掉了王国宝。之后,司马道子为对付王恭、殷仲堪等强藩重用王愉,但因强割庾(yǔ)楷之地给王愉,引起庾楷不满,庾楷联合王恭、殷仲堪、桓(huán)玄再次叛乱。司马道子对叛乱无能为力,把朝廷大权交给长子司马元显,纵酒逃避。此时王恭大将刘牢之反戈(gē)杀王恭投降司马道子。司马道子听信桓修的建议,拉拢桓玄和殷仲堪的大将杨佺(quán)期,贬(biǎn)黜(chù)殷仲堪。殷仲堪得知这个阴谋,怕二人反戈,于是解散了他们的部队,桓玄和杨佺期为保存自己实力和相互利用,只好用交换人质为条件再次联合。桓玄趁荆州水灾之机进攻殷仲堪,杀杨佺期,殷仲堪兵败逃走后也被擒杀。荆州和襄州归入桓玄囊中。402年,司马元显采用谋士张法顺的建议,派刘牢之率兵讨伐桓玄,刘牢之担心消灭掉桓玄后司马元显无人能制,因此隐而不发,桓玄派人说服刘牢之倒戈,先后杀掉司马道子父子,执掌朝政。

第二阶段是桓玄专权并篡(cuàn)位建楚。首先,消灭了司马元显父子的势力后,为树立权威、独掌朝权,桓玄夺去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愤怒之极欲起兵讨伐桓玄,但因消息外泄而逃,在逃亡途中自缢(yì)而亡。接着,桓玄多方笼络朝臣,并制造符命,谋划篡位。先后任职大将军、相国,封楚王,加九锡等,一步步迈开称帝的步伐,终于在403年逼晋安帝禅(shàn)让退位,建立楚政权。

第三阶段是刘裕讨伐桓玄,消灭楚国,恢复东晋政权。刘裕听到桓玄篡位建楚,与刘毅、何无忌等在京口起兵,占领京口、广陵二城,发布讨伐桓玄檄(xí)文。刘裕杀掉桓玄的大将吴甫(fǔ)之、皇甫敷(fū),桓玄败逃被益州兵所杀,楚政权灭亡。此后,刘裕成为东晋政权的实际操纵者。

本篇通过细致的描述,生动地勾勒出了历史人物的性格,如司马道子的懦弱、司马元显的自负、王恭的义气、殷仲堪的多疑、杨佺期的粗犷、刘牢之的反复无常、桓玄的凶狠、刘裕的狡猾等。通过三个阶段的叙述,为读者再现了东晋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原文】

晋武帝太元十四年 [1] 。初,帝既亲政事,威权己出,有人主之量 [2] 。已而溺于酒色,委事于琅邪王道子 [3] 。道子亦嗜酒,日夕与帝以酣歌为事 [4] 。又崇尚浮屠,穷奢极费,所亲昵者皆姏姆、僧尼 [5] 。左右近习,争弄权柄,交通请托,贿赂公行,官赏滥杂,刑狱谬乱 [6] 。尚书令陆纳望宫阙叹曰:“好家居,纤儿欲撞坏之邪 [7] !”左卫领营将军会稽许营上疏曰:“今台府局吏、直卫武官及仆隶婢儿取母之姓者,本无乡邑品第,皆得为郡守县令,或带职在内,及僧尼乳母,竞进亲党,又受货赂;辄临官领众,政教不均,暴滥无罪,禁令不明,劫盗公行 [8] 。昔年下书敕群下尽规,而众议兼集,无所采用 [9] 。臣闻佛者清远玄虚之神,今僧尼往往依傍法服,五诫粗法尚不能遵,况精妙乎 [10] ?而流惑之徒,竞加敬事,又侵渔百姓,取财为惠,亦未合布施之道也 [11] 。”疏奏,不省 [12]

【注文】

[1] 晋: 朝代名(266—420年),共历一百五十五年,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公元316年,西晋怀、愍(mǐn)二帝被匈奴汉国所俘。次年琅(láng)邪(yá)王司马睿(ruì)在建业(今江苏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武帝: 即司马曜(yào)(362—396年),东晋第九任皇帝(372—396年在位)。字昌明,简文帝司马昱(yù)第三子,初封会稽(Kuàijī)王,后被立为太子,十一岁继位,由太后摄(shè)政,376年始亲政,改革税收,任用谢安,加强皇权,淝(féi)水之战大败前秦,后任用司马道子,政治昏乱,导致政局再度混乱,被张贵人所杀。庙号烈宗,谥(shì)号孝武,葬隆平陵(今江苏南京江宁区蒋山西南)。 太元十四年: 太元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在位期间所用的年号,共计二十一年,即公元376年至396年。太元十四年即389年。

[2] 初: 当初。 既: 已经。 亲政事: 亲自主持朝政。 威权: 威势和权力。 人主: 即人君,君主,古代专指一国之主,帝王。 量(liàng): 器度,气度,风度。

[3] 已而: 不久,后来。 溺(nì): 沉溺,迷恋。 委: 委托,托付。 琅邪: 郡国名。秦始皇始置,治琅琊(今山东胶南西北)。西汉移治东武(今山东诸城),约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章帝改置琅邪国,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东晋后复为郡。北魏移治即丘(今山东临沂西)。东晋侨置,初无实土,咸康元年(335年)分江乘之地立郡,治金城(今江苏句容北)。南朝宋初年改称南琅邪郡。萧齐侨置,治朐(qú)山城(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属青州。郡名。亦作琅琊、琅玡。秦置。晋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 道子: 即司马道子(364—402年),简文帝司马昱的幼子,孝武帝司马曜同母弟,封琅邪王,后代谢安把持朝政,广树党羽,宠信奸臣,卖官鬻(yù)爵,崇信佛教,致使政刑紊乱、兄弟失和。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后改封其为会稽王。辅政期间,先后受到王恭、桓玄兵谏,元兴元年(402年)被桓玄贬至安成郡,后被毒死。

[4] 嗜(shì)酒: 喝酒成瘾。 酣(hān)歌: 尽兴歌唱。

[5] 浮屠: 又称浮图、佛陀。佛教为佛所创,故称佛教徒为浮图。又并称佛塔为佛屠。这里指司马道子佞佛。 姏(gān)姆: 又称姏母,指能说会道的婆子。 僧尼: 佛教徒的统称。僧指男性信徒,尼指女性信徒。

[6] 近习: 身边亲近的人。 交通: 结交、勾结。 请托: 以私事相托,走门路。 贿赂: 用财物买通别人。 公行: 公然进行。 刑狱: 即刑罚。 谬(miù)乱: 错乱,悖乱。

[7] 尚书令: 官职名。始于秦,西汉沿置,原为少府的属官,专掌文书及群臣的奏章。汉武帝时以宦官提任,汉成帝时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政令的首脑。 陆纳: 东晋大臣。生卒年不详。字祖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姑苏区)人,司空陆玩之子,少有清操,州举秀才,历任建威长史、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吴兴太守、左民尚书、太常、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左仆射、尚书令。 宫阙(què): 古代帝王所居住的宫殿,宫门外有双阙,称宫阙。这里泛指皇宫。 家居: 即家业。 纤(xiān)儿: 小儿,小孩子,此含鄙视之意。

[8] 左卫领营将军: 武官名。品级不详。 会稽: 郡国名。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姑苏区),汉初先后属韩信楚国、刘贾荆国、刘濞吴国。汉成帝时领二十六县,人口逾百万,隶属扬州刺史部。东汉分割北部十三县置吴郡。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建安郡、东阳郡。西晋初会稽郡领十县,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至南朝末年,会稽郡辖境不变。唐肃宗时改为越州,会稽郡不复存在。 许营: 东晋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东晋左卫领营将军。 疏: 朝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章。古代臣子向皇帝上奏政务有“疏”和“奏”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略有区别。一般宋以前常称“疏”。疏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章。而奏是臣下向皇帝进言或上书,是一种公文程式,即奏本,根据官员言事内容及章疏形式不同,又有奏片、奏书、奏折等名称。 台府: 泛指古代中央政府机构。 品第: 指门第等级。 郡守: 官职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战国各国在边地设郡,派官防守,官名为“守”。本系武职,后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秦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改称太守。后世唯北周称郡守,余均以太守为正式官名,郡守为习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县令: 官职名。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的行政长官则成为郡守的下属。秦汉政府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县长。隋唐以后,县官一律称令。 辄(zhé): 副词。立即,就。 临官: 即任职。临:管理、统治、治理。

[9] 昔年: 往年,从前。 敕(chì): 帝王的诏书、命令。 群下: 古代泛指僚属或群臣。 尽规: 竭力谋划。 众议兼集: 百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10] 清远: 清明,高远。 玄虚: 原指道家玄妙虚无的道理,后引申为神秘莫测之意。 依傍: 依赖,依靠。 五诫: 即五戒,佛教的五条基本戒律或行为准则。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粗法: 佛教基本的戒法,此指五戒。 精妙: 精致巧妙,指佛教精深的佛法。

[11] 流惑: 流于迷惑。 侵渔: 侵夺,从中侵吞牟(móu)利。 布施: 将金钱、实物布散施舍给别人。布施是大乘佛教六度中的一项,有法施、财施和无畏施三种。

[12] 不省(xǐng): 不理会。

【译文】

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年)。当初,孝武帝司马曜亲自处理国家政事,权力和威信都出于他的手中,很有君主的器度。但不久就沉迷于酒色,把朝廷的政事委托给其胞弟琅邪王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也是个嗜酒之徒,从早到晚与孝武帝一起饮酒作乐和欣赏歌舞。孝武帝崇信佛教,极度奢侈浪费,他所亲昵的人都是三姑六婆、和尚尼姑,因此身边的亲贵乘机争权夺利,相互勾结,公开进行贿赂行为,封官加赏杂乱不堪,冤假错案层出不穷。尚书令陆纳望着皇宫叹息道:“好端端的一个家业,就要被这个毛头小儿毁掉了啊!”左卫领营将军会稽人许营上奏章说:“现在朝廷部属小官小吏、禁卫武官以及男女仆隶中姓母亲之姓的人,本来没有官品,但都做到郡守县令,有的甚至挂职继续留在朝廷里。至于和尚尼姑、皇帝的奶妈等人,更是争先恐后安置亲党,收受贿赂。以至于任用官吏、治理百姓、政治教化没有了规范,无罪之人受到暴行,朝廷禁令不明,抢劫、偷盗者公然而行。前些年,陛下诏敕要求群臣要积极进谏,但群臣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我听说佛是清净高远、玄妙虚幻的神祇,但现在这些僧尼虽然身披袈裟,但连佛教中最基本的五戒都不能遵守,更何况精妙的佛理呢!而流于世俗的信徒竞相崇敬佛事,侵害抢夺百姓的钱财,这些抢夺来的财物为自己带来了实惠,也不合乎佛教布施的教义。”奏章呈给朝廷后,没有了回音。

【原文】

道子势倾内外,远近奔凑,帝渐不平,然犹外加优崇 [1] 。侍中王国宝以谗佞有宠于道子,扇动朝众,讽八座启道子宜进位丞相、扬州牧,假黄钺,加殊礼 [2] 。护军将军南平车胤曰:“此乃成王所以尊周公也 [3] 。今主上当阳,非成王之比;相王在位,岂得为周公乎 [4] ?”乃称疾不署 [5] 。疏奏,帝大怒,而嘉胤有守 [6]

【注文】

[1] 势倾内外: 形容权势极大,压倒朝廷内外一切人。 奔凑: 会合,会聚,聚集。 不平: 愤慨,不满。 优崇: 优待而尊崇。

[2] 侍中: 官职名。秦始置,为丞相属官,因往来东厢奏事,故称侍中。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预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南朝宋文帝以侍中掌机要,梁、陈相沿,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晋朝开始也把侍中作为三公的加衔。北魏时地位尤其高。隋朝时称纳言,唐恢复为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位居正二品,与尚书仆射、中书令同居宰相之职。南宋后废。 王国宝(?—397年): 东晋大臣。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父王坦之,曾与谢安制止了桓温篡位。谢安之婿,但被谢安轻视。当时受权臣会稽王司马道子所宠信。晋安帝即位后,任秘书丞、琅邪内史,后官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与司马道子共擅朝政。力主削弱方镇势力,贪婪纵欲,隆安元年(397年),在王恭、殷仲堪的武力逼迫下,被司马道子诛杀。 谗(chán)佞(nìng): 说人坏话与用花言巧语谄媚。 讽: 用含蓄的话劝告。 八座: 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八种高级官员。东汉以六曹尚书并令、仆射为“八座”,三国至齐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隋唐以六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 启: 开导,启发,暗示。 丞相: 职官名。又称宰相、相国,春秋战国时已出现,齐置左、右相各一人。秦置左、右丞相各一人。秦汉因之。为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 扬州: 州名。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历阳(今安徽和县),后移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三国魏、吴各置扬州,魏治寿春,吴治建业(今江苏南京)。西晋灭吴后复合,治建邺(建业改名,后又改建康)。其后辖境渐小。 牧: 官职名。夏代已有,商周沿置。汉武帝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 假黄钺(yuè): 魏晋南北朝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假:借、授予、给予。黄钺:以黄金为饰的斧。 加殊礼: 增加特别的礼遇。

[3] 护军将军: 武官名。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唐以后逐渐衰微。 南平: 郡名。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后建郡,治作唐县(故治在今湖南安乡县安全乡槐树村),属荆州,后迁江安(由公安改名)。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复以作唐为郡治,属湘州,太元二十年(395年)湘州并入荆州,属荆州,后有反复。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后郡废。 车胤(yìn)(约333—约401年): 东晋大臣。字武子,南平江安(今湖北公安曾埠头乡)人。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历任中书侍郎、侍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被会稽王司马道子等逼令自杀,死后追谥忠烈王。 成王: 即姬诵(前1055—前1021年),西周第二位君主(前1042—前1021年在位)。周武王之子,年幼继位,由其叔父周公(武王弟)辅政,平定三监之乱。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死后谥号成王。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姬钊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史称“成康之治”。 周公: 即姬旦,西周宗室、大臣。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4] 主上: 指孝武帝司马曜。 当阳: 皇帝南面向阳而治。这里指孝武帝已经亲政。 相王: 指司马道子。

[5] 称疾: 称病,借口生病。 署: 署名,签字。

[6] 嘉: 夸奖,赞许。

【译文】

司马道子的权势在朝廷内外都达到顶点,朝野内外的人都想投靠于他。面对这种情景,孝武帝心中渐渐有点不高兴,但表面上却格外优待崇敬司马道子。侍中王国宝利用奸佞、谄媚的本事,得到司马道子的宠信。王国宝煽动朝臣,委婉劝说朝廷高官联名上书皇帝,请求提拔司马道子为丞相、扬州牧,假黄钺,并加以特别尊崇的礼节等。护军将军南平人车胤反对说:“这是周成王姬诵尊崇其叔父周公旦的做法。而现在皇上亲理朝政,和年幼的周成王不同,司马道子作为辅臣又怎么能和周公旦相比呢!”于是,车胤以生病为由,没有在奏疏上签名。奏章呈上后,孝武帝勃然大怒,但夸奖了车胤品行高洁。

【原文】

中书侍郎范宁、徐邈为帝所亲信,数进忠言,补正阙失,指斥奸党 [1] 。王国宝,宁之甥也,宁尤疾其阿谀,劝帝黜之 [2] 。陈郡袁悦之有宠于道子,国宝使悦之因尼支妙音致书于太子母陈淑媛云:“国宝忠谨,宜见亲信 [3] 。”帝知之,发怒,托以他事斩悦之。国宝大惧,与道子共谮范宁,出为豫章太守 [4] 。宁临发,上疏言:“今边烽不举,而仓库空匮 [5] 。古者使民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之休,至有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嫁娶 [6] 。臣恐社稷之忧,厝火积薪,不足喻也 [7] 。”

【注文】

[1] 中书侍郎: 官职名。晋代始置,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的副手。隋代改称内史或内书侍郎。唐初曾改称西台侍郎、凤阁侍郎。唐宋时多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职衔。因中书令不轻易授人,故中书侍郎也等于中书省的长官。南宋废。 范宁(339—401年): 东晋大臣、经学家。字武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徐兖二州刺史范汪之子,也是《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祖父。年少专心勤学,博览群书,后任余杭县令六年,兴办学校,培养学生,施行儒家礼教,历任临淮太守、中书侍郎、豫章太守,封阳遂县侯。因施行学校制度改革被弹劾免官。 徐邈(miǎo)(343—397年): 东晋大臣。字仙民,莒北境人,永嘉之乱南渡,落户京口(今江苏镇江)。经太傅谢安的举荐补中书舍人,历任散骑常侍、祠部郎、中书侍郎,负责起草诏书。后任东宫前卫率,辅导年幼的太子,虽身在东宫,仍入朝参议朝政,安帝继位后升任骁骑将军,隆安元年(397年)病逝。著有《正五经音训》《谷梁传注》《五经同异评》等。 阙(quē)失: 缺漏遗失,失误错误。 指斥: 指责,斥责。 奸党: 指背叛国家或君主的人物或小集体。

[2] 疾: 憎恨。 阿谀(yú): 说别人爱听的话迎合奉承。 黜(chù): 降职或罢免。

[3] 陈郡: 郡名。秦始置,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在合肥侨置,治汝阴,属豫州。 袁悦之(?—389年): 东晋臣僚。字元礼,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善言谈,有精理,始为谢玄参军,推崇《战国策》,后受会稽王司马道子所宠爱,劝其专揽朝权,被晋安帝所诛。 支妙音: 尼姑法名。生卒年不详,幼年出家,博学善文,受到孝武帝、司马道子等敬信,立简静寺以其为寺主,权倾一朝,威行内外。 陈淑媛(yuàn): 即陈归女(?—390年),孝武帝司马曜的妃子。松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父平昌太守陈广,晋安帝司马德宗和晋恭帝司马德文之母,原为教坊歌女,有美色,善弹唱,后应召入宫,受孝武帝宠幸,封淑媛。死后追赠为夫人。司马德宗即位后追谥为安德太后。淑媛:古代妃嫔称号之一。三国曹魏时始置。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

[4] 谮(zèn): 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豫章: 郡名。汉高帝初年(约前202)始设,治南昌,下辖十八县,地域范围与今江西省大致相当。莽新时易名九江郡。东汉、三国、晋、南北朝还名豫章,仍治南昌。隋开皇九年(589年)罢郡置洪州,唐至德元年(756年)改称章郡。

[5] 边烽(fēng)不举: 边烽: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争。举:发起,发动。 空匮(kuì): 穷乏;财用不足。

[6] 劳扰: 劳苦烦扰。 殆(dài): 相当于“大概”“几乎”,表示推测。 鳏(guān): 无妻或丧妻的男人。 寡: 丈夫死去后未再嫁的女人。 举养: 同“鞠(jū)养”,抚养,养育。

[7] 社稷(jì):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常用为国家的代称。 厝(cuò)火积薪: 厝:放置。薪:柴草。意指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语出西汉贾谊《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译文】

中书侍郎范宁、徐邈受到孝武帝的亲近和信任,多次进谏忠言,弥补朝政的缺失和漏洞,指责奸邪臣子。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范宁特别反感和讨厌王国宝阿谀奉承的行为,劝说孝武帝罢免他的官职。陈郡袁悦之受到司马道子的宠信,王国宝就让袁悦之请尼姑支妙音给太子司马德宗之母、孝武帝宠幸的妃子陈淑媛写信,说:“王国宝忠臣谨慎,可以作为亲信之臣。”孝武帝知道这件事,大发雷霆,找了个借口就把袁悦之杀了。王国宝知道后非常害怕,伙同司马道子诬陷范宁,范宁被贬为豫章太守。范宁离京前再次上疏说:“现在边防没有战争,而府库空乏。古时候人民服役一年内不超过三天,而如今民众辛苦烦扰,大概一年连三天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以至于百姓生儿养不起,独身男女不敢考虑嫁娶。我为国家的未来担忧,用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来比喻这种危险也不过分啊!”

【原文】

十五年 [1] 。琅邪王道子恃宠骄恣,侍宴酣醉,或亏礼敬 [2] 。帝浸不能平,欲选时望为藩镇以潜制道子 [3] 。问于太子左卫率王雅曰:“吾欲用王恭、殷仲堪何如 [4] ?”雅曰:“王恭风神简贵,志气方严;仲堪谨于细行,以文义著称。然皆峻狭自是,且干略不长,若委以方面,天下无事足以守职,若其有事必为乱阶矣 [5] 。”帝不从。恭,蕴之子;仲堪,融之孙也 [6] 。二月,以中书令王恭为都督青兖幽并冀五州诸军事、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 [7] 。九月,以侍中王国宝为中书令,俄兼中领军 [8]

【注文】

[1] 十五年: 即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

[2] 骄恣(zī): 骄纵无度。 酣(hān)醉: 比喻大醉。 亏: 缺损,缺失。

[3] 浸(jìn): 逐渐,渐渐。 时望: 当时有名望的人。 藩镇: 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 潜制: 暗中制约。

[4] 太子左卫率: 官职名。分太子左卫率七人和太子右卫率二人。二率职如二卫。秦时直称卫率,汉因之。掌管门卫。西晋初改称中卫率,后增左、右、前、后、中卫率,合称五卫率。东晋初省前后二率。南朝宋时置左右二率。秩四百石。 王雅(?—400年): 东晋大臣。字茂达,东海郯(tán,今山东郯县)人。少知名,举秀才,初任永兴令,以干练有理事之才著称。历任尚书左右丞、廷尉、侍中、左卫将军、丹阳尹,领太子左卫率。深受孝武帝礼遇,朝廷大事多所参谋。后任尚书、散骑常侍、左仆射。卒后追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殷仲堪(kān)(?—399年): 东晋大将。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殷融之孙。先任谢玄参军、长史等职,后受到晋孝武帝的亲信,授其都督荆州、益州、宁今州三州军事、荆州刺史。晋安帝时,在与桓玄的战争中被俘,桓玄在柞溪(今湖北江陵北)逼其自杀。 王恭(?—398年): 东晋权臣。字孝伯,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王蕴之子,孝武帝皇后之兄。起家任著作郎,后历任吏部郎、建威将军等职。孝武帝时任兖州、青州二州刺史。多次严肃批评司马道子辅政的失误。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兵谏,逼使司马道子赐死宠臣王国宝、诛杀王绪。面对司马道子削弱方镇的措施,王恭联合庾楷、桓玄、殷仲堪共同起兵。由于王恭大将刘牢之阵前倒戈,致使王恭兵败被杀。

[5] 风神简贵: 风度神韵优雅高贵。 志气方严: 志向气质方正严肃。 谨于细行: 对细节特别谨慎。 峻狭自是: 心胸狭窄,自以为是。 方面: 地方军政要职。 阶: 缘由、根源。

[6] 蕴(yùn): 即王蕴(?—478年),南朝宋大臣。字彦深,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历任宁朔将军,建安王刘休仁司徒参军、黄门郎,晋陵、义兴太守,东阳太守,在位贪婪放纵。曾参与平定桂阳王刘休范之乱,后任侍中、湘州刺史。后因参与沈攸之叛乱被萧道成所杀。 融: 即殷融,东晋大臣。生卒年不详。字洪远,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晋成帝咸和初,为庾亮都督府司马,后历任丹阳尹、尚书、太常卿、吏部尚书等职。

[7] 中书令: 官职名。汉武帝时以宦者为之,掌传宣诏命。西汉后期改为中书谒者令。曹丕称帝后,以幕僚分任中书监及中书令,此后历代相沿,非君主亲信不居此职,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到南朝末,中书令权任更重。隋避讳改为内史令,成为三省长官之首。唐代曾改称右相。宋以后仅存其名无实职,明代废。 都督青兖(yǎn)幽并冀五州诸军事: 指挥青州、兖州、幽州、并州、冀州等地的最高军事长官。 青: 即青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德州、齐河以东,马颊河以南,济南、临朐、安丘、高密、莱阳、栖霞、乳山等以北、以东和河北吴桥等地。东汉治临淄(今山东临淄北),东晋移治东阳城(北齐置益都县)。东晋初于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置侨置州,南朝宋初并入南兖州。 兖: 即兖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南部,北至茌平、淄博,东至沂河流域,东南以莒县、平邑并泗水东岸为界,及河南东部的南乐、濮阳、延津、开封、尉氏以东、扶沟、淮阳、鹿邑等地。东汉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其后屡有迁移,辖境逐渐缩小。南朝宋移治瑕丘城。东晋时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置兖州。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灭南燕,复兖州旧地,因南方已有兖州,改旧兖州为北兖州。治滑台(今河南滑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泗流域及鲁西平原,河南滑台、延津、杞县以东地区。南朝宋初复名兖州。 幽: 即幽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蓟县(今北京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分及朝鲜大同江流域。魏、晋以后渐缩小。东晋时曾于三阿侨置幽州。 并: 即并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东汉治晋阳(隋改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扩大,包括今陕西北部与河套地区。三国后渐小。东晋曾侨置,治所不详。 冀: 即冀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东汉治高邑(今河北柏乡北),末年移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魏移治信都(今河北冀州),晋移治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辖境渐小。东晋时曾侨置,治所不详。 刺史: 官职名。西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以六条察问郡县,本为监察官性质,其官阶低于郡守。成帝时刺史为州牧。东汉初复称刺史,灵帝时再改称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三国至南北朝各州也多置刺史,一般以都督兼任,并加将军之号,权力很大。 京口: 地名。六朝时长江下游军事重镇。原属扬州丹阳郡丹徒县。东汉建安中,孙权治此称“京城”,后迁建业改名“京口”。西晋属扬州毗陵郡。东晋南渡,曾为徐州、东海等侨郡治所。今江苏镇江。

[8] 俄: 短时间,突然间。 中领军: 武官名。汉末曹操为丞相时设领军,为相府属官,后更名中领军。魏晋时有领军将军,均统率禁军。南朝沿设,北朝略同。与护军将军或中护军同掌中央军队,为重要军事长官之一。隋代设左右领军府。唐代左右领军卫在十六卫之内,各设上将军、大将军及将军,宿卫宫禁。

【译文】

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年),琅邪王司马道子凭借孝武帝的宠信骄傲放纵,常常陪孝武帝饮酒喝得大醉,有时甚至对孝武帝缺少应有的礼节。孝武帝渐渐不满,因此打算选择几位当时有名望的人担任地方大员,以暗中牵制司马道子。孝武帝向太子左卫率王雅询问道:“我想重用王恭、殷仲堪,你看怎么样?”王雅答:“王恭气度神韵优雅高贵,志向气质方正严肃;殷仲堪对细节特别谨慎,因文章义气而著称。但是,这两个人都是心胸狭窄、自以为是的人,而且才干和谋略都不是他们的特长,如果任命他们做地方大员,国内没有动乱的话,是可以尽忠职守的,但如果国家发生动乱,他们一定会成为祸乱的根源。”孝武帝没有听从王雅的分析。王恭是王蕴的儿子;殷仲堪是殷融的孙子。二月,孝武帝任命中书令王恭为都督青、兖、幽、并、冀五州诸军事,兖州、青州二州刺史,镇守北府京口。九月,孝武帝任命侍中王国宝为中书令,不久又让其兼任中领军。

【原文】

十六年秋九月癸未,以尚书右仆射王珣为左仆射 [1] 。珣,桓温之故吏也 [2]

【注文】

[1] 癸(guǐ)未: 干支记日,即农历九月十四日。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公元纪年出现之前,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天干有十,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共有六十个组合。这也就是俗语“六十甲子”。 尚书右仆射(yè): 官职名。尚书仆射西汉置,为尚书令之副,定员一人。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尚书仆射始分左右,为二人。三国两晋时不常置。凡置二人则称左、右仆射;如果置一人则仅称尚书仆射;若尚书令缺则以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若左右仆射都缺则置尚书仆射执掌左仆射之事,祠部尚书掌右仆射之职。南朝宋、齐、梁皆置尚书左、右仆射。右仆射与左仆射同居宰相之任,有“朝右”之称。掌出纳王命,协理全国政务。 王珣(xún)(349—400年): 东晋大臣。字元琳,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与殷仲堪、徐邈(miǎo)、王恭、郗(xī)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zhān)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谥“献穆”。

[2] 桓(huán)温(312—373年): 东晋杰出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字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历任征西大将军、侍中、大司马、扬州牧、录尚书事等职,封南郡公。因剿灭“成汉”政权声名大振,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威名赫赫。公元361年至373年独揽朝政,欲行篡位之事,后因病而死。谥宣武公。 故吏: 过去的属吏。

【译文】

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秋季九月癸未(十四日),朝廷任命尚书右仆射王珣为左仆射。王珣是桓温的老部下。

【原文】

十七年冬十一月癸酉,以黄门郎殷仲堪为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 [1] 。仲堪虽有英誉,资望犹浅,议者不以为允 [2] 。到官,好行小惠,纲目不举 [3]

【注文】

[1] 黄门郎: 官职名。又称黄门侍郎,秦始置,汉因袭。东汉并给事中与黄门侍郎为一官,始设专职,故或称给事黄门侍郎,出入禁中,省尚书事,侍从皇帝,传达诏令。魏晋时为侍卫之官。南朝以来因掌管机密文件,备黄帝顾问,职位日渐重要。唐初曾改称东台侍郎、鸾台侍郎。天宝元年改名为门下侍郎。 荆: 州名。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东汉治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其后屡迁,东晋时定治江陵(今湖北江陵),晋以后辖境渐小。它是东晋、南朝时长江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其重要性仅次于首都所在地扬州。 益: 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四川折多山、云南怒山、哀牢山以东,甘肃武都、两当、陕西秦岭以南,湖北郧县、保康西北,贵州除东部以外地区。东汉治雒(今四川广汉北),后移治绵竹(今四川德阳东北)、成都(今四川成都)。东汉以后辖境渐小。 宁: 州名。晋泰始七年(271年)分益州置,治味县(今云南曲靖),一说在滇池(今云南晋宁东)。辖境约相当于云南大部和贵州、广西一小部分,其后东部扩大至贵州大部。南朝齐时治所移至同乐(今云南陆良东北),梁大宝以后废。 江陵: 郡名。荆州治所,今湖北江陵。

[2] 英誉: 才能出众的美誉。 资望: 资历和声望。 允: 公平得当。

[3] 小惠: 小小的恩惠。 纲目: 大纲和细目。 举: 提出。

【译文】

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年)冬季十一月癸酉(初十日),朝廷任命黄门郎殷仲堪为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守江陵。殷仲堪虽有英名美誉,但还是有很多人因他资历和威望不足,认为这个任命决定不太公平合理。殷仲堪到任后,喜欢对下属施以小恩小惠,提不出提纲挈领的方针政策。

【原文】

南郡公桓玄负其才地,以雄豪自处,朝廷疑而不用,年二十三始拜太子洗马 [1] 。玄尝诣琅邪王道子,值其酣醉,张目与众客曰:“桓温晚涂欲作贼,云何 [2] ?”玄伏地流汗,不能起,由是益不自安,常切齿于道子 [3] 。后出补义兴太守,郁郁不得志,叹曰:“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4] 。”遂弃官归国,上疏自讼曰:“先臣勤王匡复之勋,朝廷遗之,臣不复计 [5] 。至于先帝龙飞,陛下继眀,请问谈者,谁之由邪 [6] ?”疏寝不报 [7]

【注文】

[1] 公: 爵位名。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汉代封爵仅有王、侯两级,其他均废。魏晋恢复五等封爵制,晋有上公(太宰、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郡公等爵。魏晋以后相沿。唐宋有开国公、郡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爵。清代置公、侯、伯爵,为超品,一般以公爵为最高爵位(分一、二、三等),公前又加以美名,如嘉勇、忠勇等公。 桓玄(369—404年): 东晋权臣。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桓温之子,袭南郡公之爵,因其父晚年有篡位之嫌,不受朝廷重用。隆安二年(398年),因平定司马休之、王愉之功升任江州刺史。后消灭劲敌殷仲堪、杨佺期,兼任荆、江二州刺史,尽占长江中游地区。元兴元年(402年),杀司马元显,自任太尉、扬州牧,控制朝政。次年,自任大将军,加授相国,封楚王,加九锡,准备篡位。十二月称帝,建国号楚,改元永始,后被刘裕所灭。本篇“伪楚之乱”就是以桓玄为中心展开的。 拜: 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 太子洗马: 官职名。秦称洗马,汉称先马,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属官。太子出行则为前导,为先驱、侍从、使者之意。晋时改掌图籍,隋唐于司经局置洗马,成为掌管书籍的官,历代沿置。

[2] 诣(yì): 到,古代特指到尊长那里去拜访。 张目: 瞪大眼睛,愤怒之貌。 晚涂: 即“晚途”,晚年。

[3] 益: 更加。 切齿: 牙齿磨切,表示极端愤怒。

[4] 义兴: 郡名。晋永嘉四年(310年)分吴兴、丹阳二郡置,治阳羡(今江苏宜兴),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宜兴、溧阳等地。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太守: 官职名。又称郡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边地置郡,其长官称守,尊称为太守。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每郡置郡守,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刘启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行政长官。隋初,废州存郡,以刺史为郡长官。 九州伯: 全国的盟主。 五湖长: 五湖指太湖流域附近的几个小湖。意指权力范围很小。

[5] 自讼(sòng): 替自己申诉。 勤王匡复之勋: 指桓玄之父桓温消灭蜀地的“成汉”政权,三次北伐(讨伐前秦、姚襄、前燕)的功勋。

[6] 先帝: 指简文帝司马昱(320—372年),371—372年在位。晋元帝少子,先后封琅邪王、会稽王,桓温废司马奕后被拥立为帝,听命于桓温,形同傀儡。公元372年病死,庙号太宗,谥号“简文”。 陛(bì)下: “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就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龙飞: 指发迹。 谈: 谈论、评议。此处专指对桓氏说三道四、评头论足的行为。

[7] 寝(qǐn): 停止,搁置。

【译文】

南郡公桓玄因其才能和地位非常自负,以英雄豪杰自居,朝廷鉴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权倾向,对他也不放心,所以一直没有重用他,直到二十三岁,他才做了太子洗马。桓玄曾经拜访司马道子,当时司马道子正大醉不醒,他张开眼睛对身边的宾客说:“桓温晚年想篡夺皇位,是不是?”桓玄吓得趴在地上,汗流浃背,几乎站不起来。于是桓玄越来越担心,经常对司马道子咬牙切齿怀恨在心。后来,朝廷补任桓玄做义兴太守,但他嫌官位太小,郁郁不得志,叹息道:“父亲做了全国的盟主,而我却只做了这么个小官!”于是弃官回到南郡国,并呈上奏章说:“我的父亲为朝廷平定祸乱、匡复晋室的功劳,恐怕朝廷已经忘掉了,我也不再计较。但是,请问那些非议的人,先帝登基、陛下承继帝位,是凭什么实现的呢?”奏章被搁置下来,并没有上报。

【原文】

玄在江陵,仲堪甚敬惮之。桓氏累世临荆州,玄复豪横,士民畏之,过于仲堪 [1] 。尝于仲堪厅事前戏马,以矟拟仲堪 [2] 。仲堪中兵参军彭城刘迈谓玄曰:“马矟有余,精理不足 [3] 。”玄不悦,仲堪为之失色。玄出,仲堪谓迈曰:“卿狂人也 [4] 。玄夜遣杀卿,我岂能相救邪?”使迈下都避之。玄使人追之,迈仅而获免。征虏参军豫章胡藩过江陵,见仲堪,说之曰:“桓玄志趣不常,每怏怏于失职,节下崇待太过,恐非将来之计也 [5] 。”仲堪不悦。藩内弟同郡罗企生为仲堪功曹,藩退谓企生曰:“殷侯倒戈以授人,必及于祸 [6] 。君不早图去就,后悔无及矣 [7] 。”

【注文】

[1] 累世临荆州: 桓氏在荆州的势力达数十年之久,桓氏历任荆州刺史的有桓温、桓豁、桓冲、桓石民、桓修、桓玄等。 豪横: 仗势欺人,强暴蛮横。

[2] 厅事: 官署视事问案的厅堂。 戏马: 驰马取乐。 矟(shuò): 长矛。 拟: 比拟,比划,模仿。

[3] 中兵参军: 官职名。参军或参军事,本参谋军务之称。东汉末始设。南北朝随其职司,称谘议参军、中兵参军等,亦单称参军、参军事,从此为诸曹之长的官名。 彭城: 郡名。传说帝尧封彭祖于此地,为大彭氏国。秦时设县。西汉地节元年(前69年)改楚国为彭城郡,治彭城(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微山、江苏徐州、铜山、沛县东南部、邳县西北部及安徽濉溪东部。南朝宋仍为郡,隋初废。 刘迈(?—404年): 东晋臣僚。彭城沛(今江苏徐州)人,字伯群。少有才干,历任殷仲堪中兵参军、桓玄刑狱参军、竟陵太守等职,因参与刘裕等讨伐桓玄时做内应,被桓玄所杀。

[4] 卿: 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

[5] 征虏参军: 即征虏将军的参军。征虏将军,武官名。汉代始置,魏晋南朝沿置,是重要的统兵将领之一,秩三品。下设长史、司马、记室掾(yuàn)、中兵参军、咨议参军、行参军和主簿等。 胡藩(372—433年): 东晋南朝大臣。字道序,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为人重义气,性刚直,通武善射,足智多谋。初参郗恢、殷仲堪军事,转投桓玄。桓玄灭亡后归故里。南朝宋武帝刘裕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镇军军事,从征鲜卑,攻讨卢循,有战功,升为正员郎。复伐羌征魏,皆率先力战。以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官至太子左卫率。卒谥“壮侯”。 说(shuì): 用话劝说别人,使其听从自己的意见。 志趣: 志向、兴趣。 不常: 不是常人,非常。 每: 常常,经常。 怏(yàng)怏: 不高兴,不满意。 失职: 没有好职位。 节下: 对将领的敬称。古代授节予将帅以加重职权,故敬称将领为节下。后对使臣或地方疆吏亦称节下。

[6] 内弟: 妻子的弟弟,相当于今之小舅子。古代男人谦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后引申把妻子的弟弟称内弟。 罗企生(362—399年): 东晋臣僚。字宗伯,一字孟子,豫章(今江西南昌)人。自幼多才多艺,历任著作郎、临汝县令、州别驾、殷仲堪功曹、咨议参军、武陵太守,后被桓玄所杀。 功曹: 吏职名。辅助郡守、县令,主管选署。东汉各州有功曹,而名称略有变更,属司隶校尉者称功曹从事,下设门功曹、书佐等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事。其他的功曹从事改称治中从事,属员仍称功曹书佐。历代沿置。两晋、南北朝多改称西曹,也有并设西曹、功曹的,官名有功曹从事、功曹史、西曹书佐、西曹参军等。 倒戈以授人: 把戈的手柄交结别人,倒持武器。

[7] 图: 考虑,思考。 去就: 去留。

【译文】

桓玄在江陵时,荆州刺史殷仲堪对他既恭敬又非常害怕。桓氏家族几代都做过荆州刺史,根基很深,而且桓玄本人也是个强横的人,所以当地官民都非常怕他,甚至超过怕殷仲堪。桓玄曾经在殷仲堪官署视事问案的厅堂外骑马玩乐,并且用长矛假装刺向殷仲堪。殷仲堪的中兵参军、彭城人刘迈对桓玄说:“马术精湛、长矛有力,但做人的道理还不太懂。”桓玄不高兴,殷仲堪听到这些话大惊失色。桓玄走后,殷仲堪对刘迈说:“你真是疯了啊!桓玄夜里派人来杀你,我哪能救得了你啊!”于是,殷仲堪让刘迈到京城避难,桓玄果然派人追杀他,刘迈九死一生躲过一劫。征虏参军、豫章人胡藩路过江陵,见到殷仲堪,劝说道:“桓玄志向兴趣不同常人,对他的职位常常表现出不满,您对他尊敬太过分了,这恐怕不是一个长久的解决办法啊!”殷仲堪听后不高兴。胡藩的妻弟罗企生是殷仲堪的功曹,胡藩见到罗企生后,对他说:“殷大人掉转长戈,授人以柄,将来一定会遭遇灾难。你不如早点考虑去留,以免后悔来不及啊!”

【原文】

庚寅,立皇子德文为琅邪王,徙琅邪王道子为会稽王 [1]

【注文】

[1] 德文: 即晋恭帝司马德文(386—421年),东晋末代皇帝(418—420年在位)。晋孝武帝之子,晋安帝之弟。最早封琅邪王,之后被封为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职。晋安帝被桓玄所废时,司马德文与晋安帝都居于浔阳;桓玄败死后被迁至江陵。刘裕当政后于义熙十四年(418年)立司马德文为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元熙。 徙(xǐ): 调职。 会稽: 郡国名。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姑苏区),汉初先后属韩信楚国、刘贾荆国、刘濞吴国。汉成帝时领二十六县,人口逾百万,隶属扬州刺史部。东汉分割北部十三县置吴郡。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建安郡、东阳郡。西晋初会稽郡领十县,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至南朝末年,会稽郡辖境不变。唐肃宗时改为越州,会稽郡不复存在。

【译文】

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年)十一月庚寅(二十七日),孝武帝立其子司马德文为琅邪王,把原琅邪王司马道子改封为会稽王。

【原文】

二十年春三月,皇太子出就东宫,以丹杨尹王雅领少傅 [1] 。时会稽王道子专权奢纵,嬖人赵牙本出倡优,茹千秋本钱塘捕贼吏,皆以谄赂得进 [2] 。道子以牙为魏郡太守,千秋为骠骑谘议参军 [3] 。牙为道子开东第,筑山穿池,功用钜万。帝常幸其第,谓道子曰:“府内乃有山,甚善,然修饰太过。”道子无以对。帝去,道子谓牙曰:“上若知山是人力所为,尔必死矣。”牙曰:“公在,牙何敢死。”营作弥甚 [4] 。千秋卖官招权,聚货累亿。博平令吴兴闻人奭上疏言之,帝益恶道子,而逼于太后,不忍废黜 [5] 。乃擢时望及所亲幸王恭、郗恢、殷仲堪、王珣、王雅等使居内外要任,以防道子 [6] 。道子亦引王国宝及国宝从弟琅琊内史绪以为腹心 [7] 。由是朋党竞起,无复向时友爱之欢矣 [8] 。太后每和解之。中书侍郎徐邈从容言于帝曰:“汉文明主,犹悔淮南;世祖聪达,负愧齐王 [9] 。兄弟之际,实为深慎 [10] 。会稽王虽有酣媟之累,宜加宏贷,消散群议,外为国家之计,内慰太后之心 [11] 。”帝纳之,复委任道子如故。

【注文】

[1] 皇太子: 又称皇储、储君或太子。这里指孝武帝司马曜长子司马德宗。 东宫: 这里指太子所居的宫殿。也常代指太子。 丹杨: 郡名。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改秦鄣郡置,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西晋太康二年(281年),移治建邺(今江苏南京)。领建邺、秣陵、丹杨(今安徽当涂)、江宁、永(今江苏溧阳)、溧阳、湖熟、句容、于湖(今属安徽当涂)、芜湖、江乘等县。相当于今安徽宣城、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黄山,江苏南京,浙江杭州、湖州等地。 丹杨尹: 官职名。东晋南朝皆定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建康隶于原丹杨郡(晋治建康)。为提高京都地位,显天子之尊,参照两汉京兆、河南尹故事,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改丹杨太守为丹杨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但参与朝议。 领: 兼任,兼职。 少傅: 官名,太子少傅的省称,是负责教导太子道德文章的官职。

[2] 嬖(bì): 宠信。 赵牙: 人名。生卒年不详。艺伎出身,东晋时因贿赂得到司马道子的宠信和提拔,任魏郡太守,是司马道子营建府第、寻欢作乐的帮凶。 倡优: 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娼妓及优伶的合称。倡,指乐人;优,指伎人。 茹千秋: 人名。生卒年不详。出身于捕贼小吏,东晋时因贿赂得到司马道子的赏识,提拔为骠骑谘议参军,在任贪赃弄权,为非作歹。 钱塘: 县名。又称钱唐。秦置,治今浙江杭州西灵隐山麓,隋移今杭州市,唐代讳“唐字”,改为钱塘。西汉时为会稽郡治所。南朝为钱唐郡治所。 谄赂: 奉承贿赂。 得进: 得以晋升。

[3] 魏郡: 郡名。西汉高祖始置,治邺,属冀州,汉末三国时,曹操以邺为据点,建安十七年(212年)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建安十八年(213年)割河内、东郡、巨鹿郡、安平郡、赵郡等十四县入魏郡。曹丕建魏代汉后,魏郡北部被划归广平郡。西晋时统八县,仍治邺。最大范围包括今河北南部邯郸以南,及河南北部安阳一带,其中心在邺城。 骠(piào)骑: 即骠骑将军,武官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为之,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东汉各代沿置,有时称骠骑大将军。由汉至三国,军号泛滥,但始终以骠骑、四征、前后左右为最高。历代沿置,有时加大将军,虽位高望高,但多为褒赠性质,属虚衔加官。

[4] 营作: 建造,营造。 弥: 更加。

[5] 博平: 县名。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始置,治博陵(今山东茬平博陵镇),因县境广阔且平得名,属东郡。莽新时改名嘉睦。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三国魏属平原郡,晋属平原国。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属魏郡。 吴兴: 郡名。三国吴甘露二年(266年),吴主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改乌程为吴兴,并设吴兴郡,辖地相当于今浙江湖州、杭州、宜兴等地。隋代因地濒太湖而更名湖州。 闻人奭(shì): 东晋臣僚。生卒年不详。曾任博平令,上奏折弹劾司马道子。闻人:复姓。 太后: 即李陵容(351—400年),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妃子,出身微贱,身体强壮,容貌丑陋,生孝武帝司马曜、会稽王司马道子、鄱阳长公主。司马曜继位先后封为淑妃、贵人、夫人、皇太妃、皇太后,司马德宗继位后封太皇太后,死后谥文皇太后,葬于修平陵。

[6] 擢(zhuó): 提拔。 郗(xī)恢(?—398年): 东晋将领。字道胤,郗昙之子,历任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领太子右卫率、梁秦雍司荆扬并等州诸军事、建威将军、雍州刺史、征虏将军、秦州刺史、尚书,后被殷仲堪所杀,追赠镇军将军。

[7] 内史: 官职名。西周始置,原为中央官职。西汉诸侯王国掌民政之官亦称内史。晋沿置,为王国的地方行政长官。魏晋要郡亦有以内史代太守者,如东晋会稽郡、彭城郡即是其例。南北朝沿袭。 绪: 即王绪(?—397年),东晋臣僚。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仲业,王国宝的堂弟,曾任琅邪内史,深受会稽王司马道子宠爱,后与王国宝同时被杀。

[8] 朋党: 原指一些人为自私的目的而互相勾结,朋比为奸,后来泛指士大夫结党,即结成利益集团。 向时: 先前,从前。

[9] 从容: 斡旋,周旋。

[10] 之际: 之间。 深慎: 特别慎重。

[11] 酣媟(xiè): 酣,醉酒;媟,轻慢,傲慢。 累: 连及、连带。 宏贷: 宽大对待。贷同“待”,担待,优待。

【译文】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春季三月,皇太子司马德宗搬到太子的东宫居住,孝武帝任命丹阳尹王雅兼任太子少傅。当时会稽王司马道子大权独揽,奢侈放纵,他的亲信赵牙出身优伶,茹千秋出身钱塘抓捕犯人的小吏,都是凭着谄媚贿赂得到提拔。司马道子任命赵牙为魏郡太守,茹千秋为骠骑府谘议参军。赵牙为司马道子建造东第,堆起了假山,挖掘了水池,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费用。孝武帝曾到过司马道子的东第,看到后对司马道子说:“你的府中竟然有山,很好,但是修筑和装饰得太过分了。”司马道子无法回答。孝武帝离开后,司马道子对赵牙说:“皇帝要是知道这座山是用人力堆积而成,你必死无疑啊!”赵牙说:“有您在,赵牙怎么能死了呢?”于是加紧为司马道子营建东第。茹千秋则卖官鬻爵,招揽权贵,收受贿赂,搜刮的钱财多达数亿。博平县令吴兴人闻人奭上奏章报告了这些事,孝武帝越发憎恨司马道子,但迫于李太后的面子,不忍心罢黜他。于是,孝武帝只好提拔当时有名望、自己所亲信的王恭、郄恢、殷仲堪、王珣、王雅等人,派他们担任朝廷内外的重要职位,以制约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也把王国宝及王国宝的堂弟、琅邪内史王绪作为心腹。从此以后,东晋朝廷内外拉帮结派,不再像过去那样团结友爱。李太后也经常会调解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的矛盾。中书侍郎徐邈从中斡旋说:“汉文帝刘恒可谓英明皇帝,还后悔杀掉了庶弟淮南王刘长;晋世祖司马炎聪明通达,对贬废胞弟齐王司马攸也后悔过。兄弟之间的关系,应该慎重考虑。会稽王虽然有嗜酒轻慢的坏毛病,您应该加以宽容和担待,消散大臣们议论。这样做对外是为了朝廷的长久之计,对内也可以安慰太后的爱子之心。”孝武帝采纳了徐邈的劝告,还是像原来一样信任司马道子。

【原文】

二十一年。帝嗜酒,流连内殿,醒治既少,外人罕得进见 [1] 。张贵人宠冠后宫,后宫皆畏之 [2] 。秋九月庚申,帝与后宫宴,妓乐尽侍。时贵人年近三十,帝戏之曰:“汝以年亦当废矣,吾意更属少者 [3] 。”贵人潜怒,向夕,帝醉,寝于清暑殿 [4] 。贵人遍饮宦者酒,散遣之,使婢以被蒙帝面,弑之,重赂左右,云“因魇暴崩” [5] 。时太子暗弱,会稽王道子昏荒,遂不复推问 [6] 。王国宝夜叩禁门,欲入为遗诏,侍中王爽拒之曰:“大行晏驾,皇太子未至,敢入者斩 [7] 。”国宝乃止。爽,恭之弟也。辛酉,太子即皇帝位,大赦 [8]

【注文】

[1] 流连: 留连,依恋而舍不得离去。

[2] 张贵人: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宠妃。生卒年及出身皆不详,年十四入宫,年纪略小于司马曜,据说因千杯不醉而受宠日隆,后怕被废黜,趁司马曜酒醉熟睡将其闷死,事后重金贿赂及威胁左右侍从,谎称“因魇(yǎn)暴崩”,朝廷也无人追究,后不知所终。 后宫: 帝王妻妾所生活的地方,通常指代生活在后宫的女性,古人常用“后宫佳丽三千人”来形容古代皇帝嫔妃之众。

[3] 意更属: 意属即属意,指在意,归心。 少: 年轻。

[4] 潜怒: 内心愤怒。 向: 临,近。 清暑殿: 宫殿名。东晋都城建康皇宫的宫殿,孝武帝司马曜被妃子张贵人暗杀于此殿。

[5] 弑(shì): 中国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魇(yǎn): 梦中遇可怕的事而呻吟、惊叫。 暴: 又猛又急,突然而来。 崩: 古代指皇帝死亡。古时为避讳起见,人们对“死”有诸多别称。据《礼记》记载,古时各个等级的人去世时的称谓有所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薨(hōng);大夫曰卒;士(知识分子)曰不禄;庶人(百姓)曰死。这反映出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地位至高无上,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诸如驾崩、晏驾等。如果是一般官员和平民百姓的死亡,则称殁(mò)、殒(yǔn)命、终等。

[6] 暗弱: 懦弱无能。 昏荒: 昏乱荒谬。 推问: 审问,追究。

[7] 遗诏: 古代皇帝驾崩之后,为后人留下的遗书,遗言等。诏: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体名称之一。战国以前,上下相告常用“诏”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诏”字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用词,他人不得使用,诏书亦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凡皇帝即位或去世,或颁布其他重要命令,都以诏书布告天下。魏晋以后直到唐初,诏书一直是皇帝发布政令的主要方式。 王爽(?—398年): 东晋大臣。字季明,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王蕴之子,王恭之弟,历任黄门侍郎、侍中。后参与王恭起兵,王恭兵败后被诛杀。 大行: 古代称刚死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皇后。取一去不返之意。 晏驾: 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

[8] 大赦(shè): 以君主命令的方式对某个时期的特定罪犯或一般罪犯实行免除或减轻罪责或刑罚。古代帝王常在登基、更换年号、册立皇后等情况下,以施恩为名,颁布赦令,赦免犯人。

【译文】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经常醉酒,留连内殿,头脑清醒的时候很少,宫外很少人能被允许觐见。张贵人是孝武帝最宠爱的妃子,后宫里的人们都很怕她。秋季九月庚申(二十日),孝武帝在后宫和嫔妃宴饮,伎女乐队侍候在侧。当时张贵人年近三十,孝武帝对张贵人开玩笑说:“以年龄来说,应当废掉你,我更喜欢年轻一点的女人。”张贵人心中暗暗发怒,临近晚上,孝武帝喝醉,在清暑殿中睡觉,张贵人把酒赏赐给孝武帝身边的宦官,把他们遣散,让贴身的侍女用被子蒙住孝武帝的脸,杀掉了他,并用重金贿赂身边的侍从,声称“睡梦中惊悸突然死亡”。当时太子司马德宗愚昧孱弱,会稽王司马道子昏庸迷乱,于是没有继续追究孝武帝的真实死因。王国宝夜间敲打宫门,想进入宫内替孝武帝撰写遗诏,侍中王爽拒绝了他的请求,说:“皇帝去世,皇太子还没有赶到,胆敢闯入者,格杀勿论!”王国宝才没有得逞。王爽是王恭的弟弟。辛酉(二十一日),太子司马德宗即皇位,宣布大赦。

【原文】

癸亥,有司奏会稽王道子宜进位太傅、扬州牧,假黄钺,诏内外众事动静咨之 [1] 。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己出 [2] 。母弟琅邪王德文性恭谨,常侍左右,为之节适,始得其宜 [3]

【注文】

[1] 有司: 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太傅: 官名。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是君主的辅佐大臣,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国三公之一。秦朝废止。东汉长期设立该职,以后各代均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2] 安帝: 即晋安帝司马德宗(382—418年),397—418年在位。孝武帝长子,继位后昏庸懦弱,先后由司马道子、司马德文揽权。在位期间,爆发孙恩、卢循起义。公元403年,楚王桓玄自称皇帝,被废为平固王(今江西赣州东),移居寻阳(今江西九江),东晋中绝。公元404年,大将刘裕消灭桓玄后复位。公元418年12月,被刘裕谋杀,伪称暴病而死,谥号安帝。 寝: 睡觉。 兴: 起床。

[3] 母弟: 同母兄弟,胞弟。 节适: 调节安排。 宜: 适当,恰当,合理。

【译文】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九月癸亥(二十三日),有关部门上奏说:会稽王司马道子应当晋升为太傅、扬州牧,假黄钺,诏令朝廷内外一切事务都要请示司马道子。晋安帝司马德宗从小就是个白痴,有嘴不会说话,甚至天气冷热、肚子饥饱都不能分辨,他的饮食起居都不能自理。他的同母弟司马德文性情恭敬谨慎,经常在身边侍候他,调节安排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他正常生活。

【原文】

初,王国宝党附会稽王道子,骄纵不法,屡为御史中丞禇粲所纠 [1] 。国宝起斋,侔清暑殿,孝武帝甚恶之 [2] 。国宝惧,遂更求媚于帝而疏道子,帝复宠昵之 [3] 。道子大怒,尝于内省面责国宝,以剑掷之,旧好尽失 [4] 。及帝崩,国宝复事道子,与王绪共为邪谄,道子更惑之,倚为心腹,遂参管朝权,威震内外,并为时之所疾 [5]

【注文】

[1] 党附: 结党阿附。党:名词动用,结党。 御史中丞: 官职名。秦始置。汉为御史大夫之副,秩千石。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唯官名时有变动,掌纠弹百官朝仪之事。 禇粲(Chǔ Càn): 东晋大臣。生卒年不详。曾任御史中丞。 纠: 纠察,纠正。

[2] 起斋: 修建府第。 侔(móu): 相等,齐。 清暑殿: 宫殿名。东晋都城建康台城中的宫殿,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营建。殿前重楼复道通华林园,奇丽无比,虽暑月常有清风,故以为名。

[3] 疏: 疏远。

[4] 内省: 犹言禁省,指宫中。 面责: 当面指责。 旧好: 过去的交情。

[5] 倚: 靠,依仗。 参管: 参与管理。 疾: 痛恨。

【译文】

当初,王国宝作为司马道子的死党,依仗着司马道子的势力,骄横放纵,违法乱纪,多次被御史中丞褚粲所纠察。王国宝修建的房屋,可以与孝武帝清暑殿相媲美,孝武帝非常憎恶他。王国宝知道了非常害怕,于是便调转方向,向孝武帝大献谄媚而疏远了司马道子,孝武帝重新宠信了他。司马道子大发脾气,曾在中书省内当面指责王国宝,并把佩剑掷向他,他们两个的交情算是彻底结束。等到孝武帝去世后,王国宝再次投靠了司马道子,他和王绪一起谄媚巴结司马道子,司马道子受其迷惑,再次把他当作心腹倚重。于是,王国宝开始参与、掌管朝政,威风震动了朝野内外,与此同时,王国宝也遭到了当时人们的痛恨。

【原文】

王恭入赴山陵,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之 [1] 。恭罢朝叹曰:“榱栋虽新,便有黍离之叹 [2] 。”绪说国宝,因恭入朝,劝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 [3] 。道子欲辑和内外,乃深布腹心于恭,冀除旧恶,而恭每言及时政,辄厉声色 [4] 。道子知恭不可和协,遂有相图之志 [5]

【注文】

[1] 入: 入朝。 山陵: 皇帝陵墓。

[2] 罢朝: 帝王退朝或臣子朝罢退归。 榱(cuī)栋: 榱,房屋的椽子。栋,房屋的脊檩。 黍(shǔ)离之叹: 典故。出自《诗经》的《黍离》篇。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目睹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灭亡,悲伤而作此诗。后泛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家破亡之痛。

[3] 相王: 即司马道子,因其任丞相和会稽王,故称。

[4] 辑和: 和睦。 深: 深入,彻底。 布: 宣布,对众陈述。 冀: 希望,期望。

[5] 和协: 同心协力。 相图之志: 谋划消灭王恭的想法。

【译文】

王恭从京口入朝参加孝武帝葬礼时,多次严肃直言告诫,司马道子为此很怕王恭。王恭退朝后,叹息着说:“宫殿的梁椽虽然都是新的,但我却有亡国的担忧啊!”王绪游说王国宝,乘王恭入朝之机,请司马道子埋伏军队杀了他,王国宝不同意。司马道子也想使朝廷内外和谐,于是对王恭推心置腹,希望能消除以往的仇怨,而王恭每次谈及朝政,经常声色俱厉。司马道子知道王恭不会妥协合作,于是产生了除掉他的念头。

【原文】

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恭以豫州刺史庾楷士马甚盛,党于国宝,惮之,不敢发 [1] 。王珣谓恭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之罪逆未彰,今遽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 [2] 。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众心以除之,亦无忧不济也 [3] 。”恭乃止。既而谓珣曰:“比来视君一似胡广 [4] 。”珣曰:“王陵廷争,陈平慎黙,但问岁晏何如耳 [5] 。”

【注文】

[1] 或: 有人。 因: 乘着,顺着。 豫州: 州名。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地。东汉治谯(今安徽亳州),三国魏以后屡有移徙,辖境也伸缩不常。东晋、南朝时治所最北在悬瓠(hù)城(今河南汝南),最南在邾城(今湖北黄冈西北),辖境最大时相当于今江苏、安徽长江以西,安徽望江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区。 庾楷(Yǔ Kǎi)(?—402年): 东晋将领。表字不详,颍川鄢(yān)陵(今河南鄢陵)人,庾亮之孙,官至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庾楷曾依附辅政的司马道子,后转而支持王恭讨伐朝廷,事后欲转依桓玄,作为朝廷内应,遭到揭发被杀。 盛: 强大。

[2] 要之: 总的来说。 彰: 明显,显著。 遽(jù): 急,仓猝。 朝野: 指朝廷和民间;中央和地方。

[3] 窃发: 私自发动。 京辇(niǎn): 指国都。 济: 成功。

[4] 既而: 紧接着。 彼来: 近来,最近。 胡广(91—172年): 东汉末大臣。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湖南岳阳西)人。历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六朝,为官三十多年,清廉正直,明辨是非,主张无拘选才,反对外戚梁冀专权,博学多闻,学究五经,著有《百官箴》等。

[5] “王陵”句: 王陵是汉高祖刘邦起事建国的元从,刚正不阿,不依附权贵,后代曹参为相辅政,因不满吕后封吕姓子弟为王,朝堂之上指斥吕后,被吕后罢相。陈平也是刘邦起事的元从,王陵罢相后,吕后以陈平代相,吕后封诸吕为王时,陈平默不作声,等吕后去世后,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诛杀诸吕,拥立文帝刘恒继位。 岁晏(yàn): 原指一年中的岁末,引申为“最终”“结果”。 何如: 即“如何”。

【译文】

有人劝说王恭趁前去朝见皇帝之机,动用军队杀掉王国宝,王恭因为豫州刺史庾楷兵强马壮,且与王国宝结交,所以害怕不敢发兵。王珣对王恭说:“王国宝虽然最终会叛乱,但目前还没有明显的罪行,如果现在就仓猝起兵,必定会导致朝廷内外的失望。况且你私发京城之兵,哪个人会认为你不是反叛?王国宝如果还不思悔改,罪恶一定会大白于天下,到那时你再顺应人心起兵诛杀他,就不用担心不会成功。”王恭听从王珣话,停止了行动。后来,王恭对王珣说:“最近以来,我看你越来越像胡广了。”王珣说:“王陵在皇帝面前争执,陈平却谨慎沉默,只管看最终结果如何就可以了。”

【原文】

冬十月甲申,葬孝武帝于隆平陵 [1] 。王恭还镇,将行,谓道子曰:“主上谅暗,冢宰之任,伊、周所难,愿大王亲万机,纳直言,放郑声,远佞人 [2] 。”国宝等愈惧。

【注文】

[1] 隆平陵: 帝陵名。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陵墓,在今江苏江宁蒋山西南。

[2] 谅暗: 借指居丧。多用于皇帝。 冢(zhǒng)宰: 官名,太宰的别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周礼》中作为天官,成为六卿之首,总管全国大事。 尹: 即伊尹(前1630—前1550年),商初大臣。名伊,一说名挚。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都作出过卓越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中华厨祖。 周: 即周公。 郑声: 又称郑音。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佞(nìng)人: 巧言令色、工于谄媚的人。

【译文】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冬季十月甲申(十四日),埋葬孝武帝于隆平陵。王恭准备返回藩镇京口,出发前,对司马道子说:“新皇帝正在守丧期间,宰相的职责,就算是伊尹、周公也很难履行好,希望您亲理朝政,采纳忠言,放弃淫靡之音,远离身边的奸佞小人。”王国宝等人更加害怕王恭。

【原文】

安帝隆安元年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 [1] 。以左仆射王珣为尚书令;领军将军王国宝为左仆射,领选,仍加后将军、丹阳尹 [2] 。会稽王道子悉以东宫兵配国宝,使领之。

【注文】

[1] 隆安元年: 隆安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即公元397年至401年。隆安元年即公元397年。 朔(shuò): 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月球与太阳的黄经相等的时刻,也指当时的月相。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古代农历指每月初一。 元服: 古代男子成年开始戴冠的仪式。内容是改变发型和服饰,加冠,废止幼名,起正式的名字。这里指司马德宗刚满十五岁,穿元服,行冠礼,表示成人。 改元: 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

[2] 领军将军: 武官名。三品资深将军。 领选: 兼管荐举官吏的职责。 后将军: 武官名。战国已出现,秦代因袭。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掌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名称之前增加前、后、左、右之类,逐渐废弃。但十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中仍袭用。地位高于杂号将军。 尹(yǐn): 官职名。商、西周时为辅弼之官。春秋时楚国长官多称尹。汉代始以都城的行政长官称尹,有京兆尹、河南尹。元代州、县长官也称尹。

【译文】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春季正月己亥朔(初一日),东晋安帝穿上元服,举行成人礼仪,改年号为隆安。任命左仆射王珣为尚书令;领军将军王国宝为左仆射,兼管官吏的选任,仍兼任后将军、丹阳尹。会稽王司马道子把东宫全部的兵马交给王国宝统领。

【原文】

夏四月,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依附会稽王道子,纳贿穷奢,不知纪极 [1] 。恶王恭、殷仲堪,劝道子裁损其兵权,中外汹汹不安 [2] 。恭等各缮甲勒兵,表请北伐 [3] 。道子疑之,诏以盛夏妨农,悉使解严 [4]

【注文】

[1] 建威将军: 武官名。四品杂号将军。始见于西汉。魏晋南北朝时诸政权多设此官,魏、晋、宋实际兵权,多为刺史或郡守兼职的方镇。 不知纪极: 纪极:终极,极限。形容贪得无厌。

[2] 裁损: 解除,减少。 汹(xiōng)汹: 形容动荡不安或骚乱不宁。

[3] 缮甲: 修补盔甲。 勒(lè)兵: 统率操练军队。 表请: 上奏请求。 北伐: 泛指中国历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规模战略攻击。此指南方的东晋对北方十六国的进攻。

[4] 疑之: 对……怀疑。 盛夏: 时令节气名词。又称仲夏。古代按时间先后分夏季为孟夏、仲夏、季夏,仲夏最热。 解严: 解除戒严状态。

【译文】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夏季四月,左仆射王国宝、建成将军王绪依附司马道子,收受贿赂、穷奢极欲,毫无极限。他们憎恨王恭、殷仲堪,于是游说司马道子裁掉二人兵权。朝廷内外,骚动不安。王恭等人各自修补盔甲,操练军队,上奏章请求出兵北伐。司马道子对他们的请求表示怀疑,下诏以夏季出兵有碍农事为由,命令解除集结。

【原文】

恭遣使与仲堪谋讨国宝等。桓玄以仕不得志,欲假仲堪兵势以作乱,乃说仲堪曰 [1] :“国宝与君诸人素已为对,唯患相毙之不速耳 [2] 。今既执大权,与王绪相表里,其所回易,无不如志 [3] 。孝伯居元舅之地,必未敢害之 [4] 。君为先帝所拔,超居方任,人情皆以君为虽有思致,非方伯才 [5] 。彼若发诏征君为中书令,用殷觊为荆州,君何以处之 [6] ?”仲堪曰:“忧之久矣,计将安出 [7] ?”玄曰:“孝伯疾恶深至,君宜潜与之约,兴晋阳之甲以除君侧之恶,东西齐举,玄虽不肖,愿帅荆、楚豪杰荷戈先驱,此桓、文之勋也 [8] 。”仲堪深然之 [9] 。乃外结雍州刺史郗恢,内与从兄南蛮校尉觊、南郡相陈留江绩谋之 [10] 。觊曰:“人臣当各守职分,朝廷是非,岂藩屏之所制也。晋阳之事,不敢预闻 [11] 。”仲堪固邀之,觊怒曰:“吾进不敢同,退不敢异 [12] 。”绩亦极言其不可 [13] 。觊恐绩及祸,于坐和解之。绩曰:“大丈夫何至以死相胁邪!江仲元行年六十,但未获死所耳 [14] 。”仲堪惮其坚正,以杨佺期代之 [15] 。朝廷闻之,征绩为御史中丞。觊遂称疾散发,辞位 [16] 。仲堪往省之,谓觊曰:“兄病殊为可忧 [17] 。”觊曰:“我病不过身死,汝病乃当灭门 [18] 。宜深自爱,勿以我为念!”郗恢亦不肯从。仲堪疑未决,会王恭使至,仲堪许之。恭大喜。甲戌,恭上表罪状国宝,举兵讨之。

【注文】

[1] 欲: 想要。 假(jiǎ): 凭借,依靠。

[2] 素: 平时。 对: 对手,敌人。 速: 疾,快。

[3] 表里: 外面和里面。 回易: 改变,更改,变换。 志: 意愿。

[4] 孝伯: 即王恭,字孝伯。 元舅: 长(zhǎng)舅。王恭是晋安帝司马德宗之母(非生母)孝武皇后王法慧的兄长。王法慧(360—380年):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皇后。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王蕴之女,母刘氏,王恭之妹,375年被立为皇后,嗜酒粗鲁,举止不端。380年因病去世,葬于隆平陵,谥号“孝武定皇后”。

[5] 超居方任: 超越常规提拔而且位掌一方大任。 思致: 指人的思想意趣或性情、才思。 方伯: 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一方之长。

[6] 殷觊(jì)(?—398年): 东晋将领。字伯通,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殷融之孙。性通率有才气,与从弟殷仲堪俱知名。历任中书郎、南蛮校尉,莅政清明,政绩肃举。曾阻止殷仲堪兴兵作乱未果,忧愤而卒,追赠冠军将军,有文集十一卷传于世。

[7] 安: 疑问代词,如何。

[8] 晋阳之甲: 典故名。春秋时期,晋国内政混乱,争权夺利的杀戮时常出现。大夫赵鞅不满时政,兴晋阳之甲,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反叛,杀入国都,驱逐了当年晋王身边的宠臣荀寅、士吉射等。典故出自《公羊传》定公十三年。后泛指地方官吏因不满朝廷而举兵对抗中央。 不肖: 谦词,不才,不贤。 荷(hè): 用肩扛或担,背负。 戈(gē):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 桓、文之勋: 桓是指齐桓公,文是指晋文公。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曾经为周王朝的统治立下过功勋。齐桓公北伐戎狄,南攻楚国,尊王攘夷,受到周天子的赏赐;晋文公建立霸业后,率大军勤王,平定了周襄王胞弟叔带等人的叛乱,迎周襄王归都。齐桓公(前716—前643年):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姓,吕氏,名小白,僖公第三子,襄公之弟。在位时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多次会盟诸侯,成为中原霸主。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晋文公:即重耳(前671—628年,或前697—628年),春秋晋国诸侯王,春秋五霸之一。汉族,姬姓,名重耳。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因受迫害逃至齐国十九年,后杀晋怀公称王。在位期间,对内以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赵衰、胥臣辅政,栾枝、冀缺佐事;郤溱、霍伯将兵;贾佗、阳子制礼;魏犨、荀伯御戎,使晋国逐渐强盛。对外联合秦齐,尊王攘楚,在城濮大败楚军,会盟诸侯,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9] 深: 副词,很,甚。 然: 认为对,同意。

[10] 雍(yōng)州: 州名。古九州之一。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分凉州置。三国魏治长安(今陕西西安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其后逐渐缩小。东晋孝武帝太元中(376—384年)在襄阳(今湖北襄阳)侨置。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荆州北部为境,治所不变。南朝梁以后逐渐缩小。东晋、南朝时控扼南北,为汉水上游重镇。 从兄: 堂兄。 南蛮校尉: 武官名。始置于西晋武帝年间,亦称护南蛮校尉,主持荆州少数民族事务,典统地方武装,立府置僚佐,治于襄阳(今湖北襄阳)。东晋初省,后复置,改治江陵(今湖北荆州)。晋、南宋皆四品。宋孝武帝孝建年间省。南齐高帝建元(479—482年)初复置,三年(481年)省。后置省不定。 校尉: 武官名。秦末已有。西汉略次于将军,随职务冠以名号,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总称八校尉,为西汉掌管特种军队的将领。又有城门、司隶校尉等。东汉略同。汉以后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长官,也有称校尉的,如护羌、乌桓校尉等。隋唐以后为武散官。 觊(jì): 即郗(xī)觊,东晋臣僚。生卒年不详。郗恢堂兄,曾任南蛮校尉等职。 南郡: 郡名。秦朝始置,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唐代更名为江陵郡,后又改为江陵府。参见李步嘉《汉末魏晋南朝江陵城又称“荆州城”“南郡城”考释》,《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陈留: 郡名。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置,治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属兖州刺史部,领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民权、宁陵以西,开封、尉氏以东,延津、长垣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 江绩: 东晋臣僚。生卒年不详。字仲元,陈留圉(yǔ)(今河南杞县圉镇)人。江灌之子,有志气,历任秘书郎、骠骑主簿、谘议参军、南郡相、御史中丞,为官正直,不屈不挠,严辞拒绝与殷仲堪起兵。

[11] 预闻: 谓参与其事并得知内情。

[12] 固: 坚持,坚决。 同: 同意,答应。 异: 反对,接纳。

[13] 极言: 竭力陈说。

[14] 行年: 年龄,年岁。 死所: 值得死的地方。

[15] 坚正: 坚决、正派。 杨佺(quán)期(?—399年): 东晋将领。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太尉杨震八世孙,官至龙骧将军、雍州刺史,曾参与王恭举兵讨伐朝臣的行动,亦与荆州刺史殷仲堪一同对抗桓玄,但因殷仲堪对其畏惧而不信任,终被桓玄先发制人,杨佺期兵败被擒,后遇害。

[16] 散发: 魏晋南北朝以来上层社会流行的一种贵族病。当时,贵族多服食“寒食散”(又称“五石散”)。东晋葛洪认为它是由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合成,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由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合成。尽管“五石”配方不同,但药性都燥热、有毒,人服食后全身发热、迷迷糊糊,实际上是慢性中毒。服用后伴随毒性发作,产生巨大的内热,因此需一整套极其细微而烦琐的程序,将药中的毒性和热力散发掉,即所谓“散发”。如果散发得当,体内疾病会随毒热一起发出。如果散发不当,则五毒攻心,后果不堪设想,即使不死,也将终身残废。因为服药,必须冷食、温酒、冷浴、散步、薄衣,故称寒食散。

[17] 省(xǐng): 看望,探视。

[18] 灭门: 全家人都被杀尽。

【译文】

王恭派使者去和殷仲堪商议讨伐王国宝等的事情。桓玄因仕途不顺,想凭借殷仲堪的军势发动叛乱,于是劝谏殷仲堪说:“王国宝平时已经与诸位成为死对手,只嫌消灭你们速度太慢。现在既然王国宝执掌朝廷大权,与王绪里应外合,他们想要改变的事情,没有达不到的。王恭是安帝司马德宗的长舅,王国宝未必敢加害于他。您是先帝破格提拔起来的一方大员,人们都认为您虽然有才思,但并非具有封疆大吏之才。如果他们下诏召您回朝做中书令,而改任殷觊为荆州刺史,您怎么处理呢?”殷仲堪说:“这个问题我担忧了很久,你觉得怎么办才好?”桓玄说:“王恭对王国宝等人恨之入骨,您应该暗中与他约定,效仿当年赵鞅晋阳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出兵讨伐,东西夹击,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也愿意率领荆楚之地的勇士,手拿武器充当先锋,这是在建立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伟业啊!”殷仲堪心里认同了桓玄的说法,于是对外结交雍州刺史郄恢,在内与堂兄南蛮校尉殷觊、南郡相陈留人江绩谋划起事。殷觊说:“人臣应当各自遵守自己的职责和本分,朝廷的对错,地方官员怎么可以制约呢!效仿晋阳起兵之事,我不敢提前听到。”殷仲堪坚持邀请他参与,殷觊生气地说:“我既不敢同意,也不敢反对。”江绩也竭力劝说殷仲堪不可起兵。殷觊担心江绩的反对招致灾祸,便坐下来调解。江绩说:“大丈夫怎么可以用死来威胁?我江绩活了六十岁,还没有找到值得我去死的地方呢!”殷仲堪被他的坚决正派所吓住,于是任命杨佺期代替江绩的南郡相之职。朝廷听到这个消息,把江绩征诏回朝任命为御史中丞。于是,殷觊借口服寒食散后药性发作,辞去了官职。殷仲堪听说后去探视殷觊,问殷觊道:“兄长的病特别令人担忧。”殷觊说:“我的病不过是个人生死,您的病可能会招致灭门之祸的。您应该好好爱惜自己,不要再为我操心了!”郄恢也不愿意和殷仲堪起兵。殷仲堪犹豫不决之时,正好王恭派使者来到,殷仲堪答应王恭起兵之事,王恭非常高兴。隆安元年(397年)四月甲戌(初七日),王恭上奏章列举了王国宝的罪状,起兵讨伐。

【原文】

初,孝武帝倚任王珣,及帝暴崩,不及受顾命,珣一旦失势,循然而已 [1] 。丁丑,王恭表至,内外戒严。道子问珣曰:“二藩作逆,卿知之乎?”珣曰:“朝政得失,珣勿之预。王、殷作难,何由可知!”王国宝惶惧,不知所为,遣数百人戍竹里,夜遇风雨,各散归 [2] 。王绪说国宝矫相王之命召王珣、车胤杀之,以除时望,因挟君相发兵以讨二藩。国宝许之。珣、胤至,国宝不敢害,更问计于珣。珣曰:“王、殷与卿素无深怨,所竞不过势利之间耳。”国宝曰:“将曹爽我乎 [3] ?”珣曰:“是何言欤?卿宁有爽之罪,王孝伯岂宣帝之俦邪 [4] ?”又问计于胤,胤曰:“昔桓公围寿阳,弥时乃克 [5] 。今朝廷遣军,恭必城守。若京口未拔,而上流奄至,君将何以待之 [6] ?”国宝尤惧,遂上疏解职,诣阙待罪,既而悔之,诈称诏复其本官 [7] 。道子暗懦,欲求姑息,乃委罪国宝,遣骠骑谘议参军谯王尚之收国宝付廷尉 [8] 。尚之,恬之子也 [9] 。甲申,赐国宝死,斩绪于市,遣使诣恭深谢愆失 [10] 。恭乃罢兵还京口。国宝兄侍中恺、骠骑司马愉并请解职,道子以恺、愉与国宝异母,又素不协,皆释不问 [11] 。戊子,大赦。

【注文】

[1] 顾命: 临终遗命。 循然: 依照沿袭的样子。 一旦: 用于已然,表示“忽然有一天”。 而已: 罢了。

[2] 竹里: 地名。今江苏句容北,是京口通往京城建康的必经之路。

[3] 曹爽(?—249): 三国曹魏宗室。字昭伯,明帝曹叡晚期任大将军,假节钺。齐王曹芳即位后,加任侍中,封武安侯。曹爽起初谦虚谨慎,后来任用亲信,独断专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将曹爽诛族。

[4] 欤(yú):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宣帝: 即司马懿(179—251年),三国曹魏大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士族家庭出身,历任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魏国三代托孤重臣,后为掌控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最著名的战功是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在屯田、水利等方面也有贡献。其孙司马炎建晋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 俦(chóu): 同类,同辈。 邪: 疑问词。古同“耶”。

[5] 桓公围寿阳: 此指桓温夺取寿阳,平定袁真、袁瑾父子反叛的典故。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后,把责任推到负责运粮草的将领袁真头上,袁真上疏申诉无果,于是投靠前秦和前燕,占据寿阳反叛,袁真死后,其子袁瑾继续割据,永和五年(349年)桓温从广陵率兵讨伐袁瑾,大败前秦与袁瑾联军,收复寿阳,生擒袁瑾。 寿阳: 县名。秦置,治今安徽寿县。东晋改名寿阳,南朝宋又改睢阳,北魏复原名。秦汉时为九江郡治所,隋唐为寿州治所。濒淮水南岸,又当南北交通要冲,为南北分裂时代淮南的重要军事重镇。 弥(mí)时: 历时很久。弥:满。

[6] 奄(yǎn): 忽然,突然。

[7] 上疏: 臣下向朝廷进呈奏章。 解职: 解除职务;辞去职务。 诣(yì)阙(quē): 到皇宫门外拜见皇帝。 既而: 副词。不久,表转折。 诈称: 谎称,谎说。 本官: 原来的官职。

[8] 暗懦: 愚昧懦弱。 姑息: 苟且求安,无原则地宽恕别人。 尚之: 即司马尚之(?—402年),东晋宗室、大臣。字伯道,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司马恬长子,历任秘书郎、散骑侍郎、振威将军、广陵相、骠骑将军、会稽王谘议参军、前将军、豫州刺史等职,袭封谯(qiáo)王。曾为朝廷对抗王恭等反叛和孙恩起事,协助守护建康。后因讨伐桓玄失败被杀。 廷尉: 官职名。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9] 恬(tián): 即司马恬(?—390年),东晋宗室。字元愉,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袭父谯王爵,有勋望才略,受孝武帝重用,任命都督兖、青、冀、幽并扬州之晋陵、徐州之南北郡军事,领镇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有四子: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司马允之、司马休之,其四子在东晋晚期都是比较重要的人物。

[10] 赐死: 古代皇帝对有过错的罪人赐其物品,让其自行了断。常见有赐毒酒、赐剑、赐绫、赐绳等。 谢: 道歉,认罪。 愆(qiān)失: 罪过,过失。

[11] 恺: 即王恺,东晋大臣。生卒年不详。字茂仁,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中书令王坦之之子,少践清阶,袭父爵,官至侍中、右卫将军,王恭等讨王国宝,自请解职。后任吴郡内史、丹阳尹,死后追赠“太常”。 司马: 官职名。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沿置,掌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掌宫廷实权。东汉大司马改称太尉,大将军营各部均设司马一人。魏晋至宋代,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事务,参与军事计划。 愉: 即王愉(?—404年),东晋大臣。字茂和,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王坦之次子,历任骠骑将军、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司马、辅国将军,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被刘裕诛杀。 不协: 不一致,不和睦。 问: 审讯,追究。

【译文】

先前,晋孝武帝重用王珣,孝武驾崩后,他没有来得及接受顾命大臣之命,失势后循规因袭、默默不语。隆安元年(397年)四月丁丑(初十日),王恭的奏疏到达朝廷,京城内外戒严。司马道子问王珣说:“王恭、殷仲堪要发动叛乱,你知道吗?”王珣答:“朝政的得失,我不敢参与,我怎么会知道他们将发动叛乱呢?”王国宝异常恐惧,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派几百军士到竹里防守,因为夜间遇到大风雨,都跑回自己的家里。王绪劝说王国宝假借司马道子的命令召集王珣、车胤,先把他们杀掉,除去了那些有声望的人,然后可以胁迫安帝和司马道子讨伐王恭和殷仲堪这两个不臣之藩。王国宝同意王绪的建议。王珣、车胤到了以后,王国宝不敢杀害他们,而是向王珣咨询如何解决问题。王珣说:“王、殷二人与您平常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他们所要争夺的只是一些权力罢了。”王国宝说:“难道他们要把我当成三国时的曹爽杀掉吗?”王珣说:“这是什么话啊?您哪有曹爽那么重的罪,再说,王恭哪里会是司马懿那类人呢?”王国宝又问车胤,车胤说:“以前桓温兵围寿阳,用了很长时间才攻克。现在朝廷如果派兵攻打二藩,王恭一定死守。如果京口没有攻克,而上游荆州的殷仲堪又率兵而至,您将如何应付呢?”国宝更加害怕,于是上疏请求解除职务到宫门口待罪。不久又反悔了,欺骗人说朝廷让他官复原职。司马道子昏庸懦弱,只是一味姑息迁就,于是把罪责都推到王国宝身上,派遣骠骑府谘议参军、谯王司马尚之把王国宝拘捕入狱。司马尚之是司马恬的儿子。甲申(十七日),安帝司马德宗下诏赐死王国宝,并在建康街市中斩首,然后派遣使者前去拜访王恭,对自己的过失深深地表示歉意。王恭罢兵退回京口。王国宝之兄侍中王恺、骠骑司马王愉都请求解除职务,司马道子认为王恺和王愉同王国宝是异母兄弟,而且平时意气并不相投,所以没有继续追究。戊子(二十一日),宣布大赦。

【原文】

殷仲堪虽许王恭,犹豫不敢下,闻国宝等死,乃始抗表举兵,遣杨佺期屯巴陵 [1] 。道子以书止之,仲堪乃还 [2]

【注文】

[1] 许: 答应,同意。 抗表: 向皇帝上奏章。 巴陵: 郡县名。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设巴陵县。惠帝元康元年(291年)置巴陵郡,治巴陵(今湖南岳阳),辖境相当于今湖南岳阳及湖北监利、通城、崇阳等地。后废。南朝宋元嘉十年(433年)重置巴陵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郡,改为巴州。

[2] 书: 信件,信函。

【译文】

殷仲堪虽然答应与王恭一同起兵,但仍然犹豫不决,不敢率兵东下,此时听说王国宝已被朝廷处死,才开始上奏朝廷,准备发动大军,派遣杨佺期驻守巴陵。司马道子回信阻止发兵,殷仲堪才回师荆州。

【原文】

会稽世子元显,年十六,有隽才,为侍中,说道子以王、殷终必为患,请潜为之备 [1] 。道子乃拜元显征虏将军,以其卫府及徐州文武悉配之 [2]

【注文】

[1] 世子: 周代时,指天子、诸侯的嫡子;后世则是继承王爵、诸侯爵位者的正式封号,多由嫡长子充任。汉初,亲王法定继承人的正式封号为“王太子”,后为与皇太子相区别,改为世子,后代沿袭不改。另外,对于贵族、高官之子,也习尊称为世子,但非正式称呼。 元显: 即司马元显(382—402年),东晋宗室、权臣。司马道子之子,历任中书令、尚书令。执政期间搜括百姓,富过帝室。隆安三年(399年),征调江南诸郡已免奴为客者,到建康服兵役,称为“乐属”,激起孙恩起义。又任用刘牢之为前锋讨桓玄,桓玄起兵东下,牢之倒戈,兵败被桓玄所杀。 隽(jùn)才: 亦作“隽材”,隽通“俊”,才智出众的人。 潜: 暗中,暗地。

[2] 拜: 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 征虏将军: 武官名。三品杂号将军。汉代始置,下设长史、司马、记室掾、中兵参军、咨议参军、行参军和主簿等职。 徐州: 州名。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东南部地区。东汉治郯(tán)(今山东郯城),三国魏移治彭城(今江苏徐州)。东晋失淮北,治所南迁,后得淮北,义熙七年(411年)乃分淮北为北徐州,治彭城,淮南仍为徐州,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刘宋永初二年(421年)又改徐州为南徐州,北徐州为徐州。东晋、北朝以后辖境缩小。

【译文】

会稽王司马道子的长子司马元显,当时十六岁,聪明有才略,担任侍中之职,劝说司马道子,认为王恭和殷仲堪终究会成为朝廷的祸患,请暗中做些准备。于是,司马道子任命司马元显为征虏将军,并把自己的卫队以及徐州文武官员都交给司马元显统领。

【原文】

司徒左长史王廞,导之孙也,以母丧居吴 [1] 。王恭之讨王国宝也,版廞行吴国内史,使起兵于东方 [2] 。廞使前吴国内史虞啸父等入吴兴、义兴召募兵众,赴者万计 [3] 。未几,国宝死,恭罢兵,符廞去职,反丧服 [4] 。廞以起兵之际,诛异已者颇多,势不得止,遂大怒,不承恭命,使其子泰将兵伐恭,笺征于会稽王道子,称恭罪恶 [5] 。道子以其笺送恭。五月,恭遣司马刘牢之帅五千人击泰,斩之 [6] 。又与廞战于曲阿,众溃,廞单骑走,不知所在 [7] 。收虞啸父下廷尉,以其祖潭有功,免为庶人 [8]

【注文】

[1] 司徒: 官职名。西周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西汉元寿二年(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西汉末,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而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司徒,魏晋之后所授多系虚衔,以示尊崇,南北朝时又主持“九品中正制”。 左长(zhǎng)史: 官职名。秦始置,西汉丞相下设两长史,将军幕府亦设。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亦设。三国、晋、南北朝沿置。魏、晋以后,州、郡刺史中带将军称号开府者亦设,多兼任首郡太守。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有长史,掌兵马。长史又分为左、右,职重。 王廞(xīn): 东晋臣僚、书法家。生卒年不详。字伯舆,王导之孙,官至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后因反对王恭,兵败逃亡。 导: 即王导(276—339年),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历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历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侍中、司空、中书监、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等职,封武冈侯。曾参与平定王敦、苏峻之乱,为东晋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谥“文献公”。 吴: 即吴郡(国),郡国名。楚汉之际分会稽郡置。汉武帝后废。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复置,治吴县(今苏州姑苏区),领吴县、海盐(今海盐一带)、乌程(今湖州市境内)、余杭(今杭州市市区内)、毗陵(今常州市市区内)、丹徒(今镇江市境内)、曲阿(今镇江丹阳市境内)、由拳(今嘉兴市境内)、安县(所在不明)、富春(今杭州富阳、桐庐境内)、阳羡(今宜兴境内)、无锡(今无锡市区内)、娄县(今昆山境内)等十三县。三国吴后辖境渐小。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司马岳被封为吴王,曾改称吴国,后废。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2] 版: 授职,任命。 行(xíng): 代理。在中国古代官制中,以官阶低的人担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担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3] 虞(yú)啸父: 东晋大臣。生卒年不详。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历任吴国内史、尚书、侍中等职,后因反对王恭专兵被捕,废为庶人。

[4] 反: 通“返”,回,归。 丧服: 指服丧或服丧的期限。

[5] 泰: 即王泰(?—397年),生卒年不详,王廞之子,后因与其父讨伐王恭专兵,兵败被杀。 笺(jiān): 一种古代文体,指写给尊贵者的书信。 征: 证明,验证。

[6] 刘牢之(?—402年): 东晋北府名将。字道坚,因“淝水之战”立功任龙骧将军,后随谢玄北伐。东晋后期内争激烈,王恭﹑司马元显﹑桓玄等为争权夺利,都想拉拢手握强兵的刘牢之,刘牢之对他们反复无常,致使将佐逐渐离散,后兵权为桓玄所夺。元兴元年(402年)讨伐桓玄失败被逼自缢。

[7] 曲阿: 县名。战国始置,初为云阳邑。秦改云阳邑设云阳县,后更名曲阿县。新莽又改曲阿县为凤美县。东汉初复云阳县,后复曲阿县。即今江苏丹阳。 单骑: 一人一马,独自骑马。

[8] 潭: 即虞潭(约263—341年),东晋将领。字思奥,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经学大师虞翻之孙,历任庐陵太守、屯骑校尉、右卫将军、冠军将军、会稽内史、吴兴太守、辅国将军、侍中、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封武昌县侯。参与平定王敦之乱、苏竣之乱等战争,为维护东晋统一屡立战功,修筑“沪渎垒”,以防海盗。追赠左光禄大夫,谥号孝烈。 庶人: 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秦朝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兴起,他们自恃清显,不仅歧视无官爵者,将一些位卑职微的小吏或门第不显的品官亦贬为“寒庶”“寒素”。

【译文】

司徒左长史王廞是王导的孙子,正在吴地为母亲守丧。王恭起兵讨伐王国宝时,任命王廞为吴国内史,并让其在东方起兵配合王恭。王廞派前吴国内史虞啸父等进入吴兴、义兴征募士兵,征召了几万名士兵。不久,王国宝被杀,王恭罢兵,他写信告知王廞去职回家继续守丧。王廞因为在起兵之时杀掉了许多异己分子,已经无法停止,于是怒气冲冲,拒绝接受王恭之命,并派其子王泰率兵讨伐王恭,并写信给会稽王司马道子,报告王恭的罪行。司马道子把王廞的信件送给王恭看。隆安元年(397年)五月,王恭派遣司马刘牢之率五千人回击,杀掉了王泰。又和王廞在曲阿大战,王廞兵败单独逃走,下落不明。刘牢之拘捕虞啸父入狱,因其祖父虞潭之功免死,贬为百姓。

【原文】

二年。会稽王道子忌王、殷之逼,以谯王尚之及弟休之有才略,引为腹心 [1] 。尚之说道子曰:“今方镇强盛,宰相权轻,宜密树腹心于外以自藩卫 [2] 。”道子从之,以其司马王愉为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及豫州之四郡军事,用为形援,日夜与尚之谋议,以伺四方之隙 [3]

【注文】

[1] 休之: 即司马休之(?—417年),东晋宗室、大臣。字季豫,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司马恬第四子,历任平西将军、荆州刺史。桓玄之乱时曾逃奔南燕慕容德,后还,复任荆州刺史。415年被刘裕所逐,投奔后秦姚兴,417年刘裕灭后秦后,又投奔北魏,卒于军中。 腹心: 心腹之人。

[2] 方镇: 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 宰相: 官职名。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宰相均另有正式官名,其职权广狭程度、行使权力的方式都不同。秦汉称相国或丞相,东汉称司徒,魏晋以后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及重要的将军等官执政者均称宰相,无定名也无定员。隋唐定制,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为宰相,唐中期以后,由君主选他官加以参知政事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衔者为宰相,后历代相沿。 密树: 秘密安排。 藩卫: 捍卫,保卫。

[3] 江州: 州名。西晋元康元年(291年),分荆、扬二州置,治豫章(今江西南昌),其后或治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或治半洲城(今江西九江西),或治湓口城(今江西九江),东晋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福建两省,湖北陆水以东、长江以南及湖南舂陵水中上游以东地区。其后渐小。 形援: 指军事布局上的声援、呼应。 伺(sì): 观察,侦候。 隙: 机会。

【译文】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会稽王司马道子痛恨王恭、殷仲堪对他的威逼,把有才略的司马尚之及其弟司马休之引为心腹。尚之对道子说:“现在外面方镇强大,宰辅权力变小,应该暗中在方镇安排心腹之人,用来防止藩镇。”道子听从了司马尚之的意见,派其司马王愉担任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及豫州四郡的军事,引为援手。司马道子昼夜与司马尚之谋划商议,等待藩镇出现可乘之机。

【原文】

秋七月,桓玄求为广州,会稽王道子忌玄,不欲使居荆州,因其所欲,以玄为督交广二州军事、广州刺史 [1] 。玄受命而不行。豫州刺史庾楷以道子割其四郡使王愉督之,上疏言:“江州内地,而西府北带寇戎,不应使愉分督 [2] 。”朝廷不许。楷怒,遣其子鸿说王恭曰:“尚之兄弟复秉机权,过于国宝;欲假朝威削弱方镇,惩艾前事,为祸不测 [3] 。今及其谋议未成,宜早图之。”恭以为然,以告殷仲堪、桓玄。仲堪、玄许之,推恭为盟主,刻期同趣京师 [4]

【注文】

[1] 广州: 州名。三国吴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治番禺(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两省区(除广东廉江以西)、海南岛、广西桂江中上游、容县、北流以南、宜山西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南朝以后渐小。 交: 即交州,州名。东汉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治广信(今广西梧州),旋移番禺,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的大部,越南承天以北诸省。三国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交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东),辖境限于今越南部分及广西钦州地区、广东雷州半岛。

[2] 西府: 东晋咸和四年(329年)侨立豫州于历阳(今安徽和县),置军府于此,蔚为重镇。以在建康之西,故称西府。东晋以京口为北府,历阳为西府。豫州治历阳,在江西,故云“北带寇戎”。戎:指戎人,泛指中国古代西部、北部少数民族,又称西戎。常用为非华夏民族泛称。春秋时期戎人相当活跃,其中以允姓、姜氏、犬戎最为著名。经春秋战国长时期的民族交往,逐渐与华夏民族融合。

[3] 鸿: 即庾鸿,人名。庾楷之子,生平事迹不详。 惩艾(yì): 吸取过去教训,以前失为戒。

[4] 刻期: 又作克期,在严格规定的期限内。 趣(cù): 古通“促”,督促,催促。

【译文】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秋季七月,桓玄请求任广州刺史。会稽王司马道子憎恨桓玄,但也不想让他一直驻守荆州,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桓玄为督交广二州军事、广州刺史。桓玄接到诏书后并没有出发赴任。豫州刺史庾楷对司马道子割其四郡给王愉不满,上奏章说:“江州地处内地,而西府历阳与北方贼寇相接,就不应该让王愉分统。”朝廷没采纳他的意见。庾楷大怒,派遣其子庾鸿游说王恭说:“司马尚之兄弟独揽朝政,已经超过了王国宝的程度,想借朝廷的威势来削弱我们方镇,回顾前面发生过的事情,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灾难。现在乘他们的谋划还没有完成,应当早点想办法对付。”王恭同意,并把这些想法告诉了殷仲堪、桓玄。殷、桓二人答应,并推举王恭作为盟主,约定好时间,一起督军前往京师。

【原文】

时内外疑阻,津逻严急,仲堪以斜绢为书,内箭干中,合镝漆之,因庾楷以送恭 [1] 。恭发书,绢文角戾,不复能辨仲堪手书,疑楷诈为之,且谓仲堪去年已违期不赴,今必不动,乃先期举兵 [2] 。司马刘牢之谏曰:“将军,国之元舅,会稽王,天子叔父也。会稽王又当国秉政,向为将军戮其所爱王国宝、王绪,又送王廞书,其深伏将军已多矣 [3] 。顷所授任,虽未允惬,亦非大失 [4] 。割庾楷四郡以配王愉,于将军何损?晋阳之甲,岂可数兴乎?”恭不从,上表请讨王愉、司马尚之兄弟。

【注文】

[1] 疑阻: 疑惑,惑乱。 津逻(luó): 古代渡口上巡逻的士卒。 内: 名词动用,放在……内。 干: 同“杆”。 镝(dí): 箭头。 漆(qī): 名词动用,涂上漆。 因: 通过,特指通过某种关系。

[2] 发书: 打开信件。 角戾(lì): 乖戾,古怪。

[3] 谏(jiàn): 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言谏是中国古代规劝君主并促其改正过失的一种制度。进谏需要大智大勇,有胆有识。在古代,大臣向帝王进谏,往往被视为藐视朝廷,冒犯君威,常常要冒杀头危险。 戮(lù): 杀死,斩杀。 伏: 通“服”。屈服,顺从。

[4] 顷: 不久之前。 允惬(qiè): 妥帖,适当。

【译文】

当时,东晋朝野内外互相猜疑,长江各口岸派重兵守卫,殷仲堪用斜纹绢写好信,藏在箭杆中,装上箭头,涂上漆,委托庾楷送达王恭。王恭拆开书信,发现绢上纹理怪异,不能辨别出是否为殷仲堪的手书,怀疑庾楷欺骗了他。再联想到去年殷仲堪延误军期不赴战场,以为这次他也会这样,于是提前发兵起事。司马刘牢之劝谏说:“您是皇帝的长舅,会稽王司马道子是皇帝的叔叔。会稽王现在又执掌国政,以前为了您杀掉了他所宠信的王国宝、王绪,又把王廞背叛的书信给您看,他惧怕您的表现已经很多次了。不久之前的任命,虽然不能说非常公允合理,但也没有什么大错。割掉庾楷四郡给王愉,对您有什么损失?晋阳起兵这样的事,哪能一次又一次使用呢?”王恭不听从,上表请求讨伐王愉和司马尚之兄弟。

【原文】

道子使人说楷曰:“昔我与卿,恩如骨肉,帐中之饮,结带之言,可谓亲矣。卿今弃旧交,结新援,忘王恭畴昔陵侮之耻乎?若欲委体而臣之,使恭得志,必以卿为反覆之人,安肯深相亲信 [1] 。身首且不可保,况富贵乎?”楷怒曰:“王恭昔赴山陵,相王忧惧无计,我知事急,寻勒兵而至,恭不敢发。去年之事,我亦俟命而动 [2] 。我事相王,无相负者。相王不能拒恭,反杀国宝及绪,自尔以来,谁敢复为相王尽力者 [3] ?庾楷实不能以百口助人屠灭。”时楷已应恭檄,正征士马 [4] 。信返,朝廷忧惧,内外戒严 [5]

【注文】

[1] 畴(chóu)昔: 往昔,以前。 陵侮: 凌辱,欺压。

[2] 俟(sì)命: 等待命令。

[3] 尔: 那,其(指时间)。

[4] 檄(xí): 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5] 戒严: 在战时或其他非常情况下所采取的严密防备措施。

【译文】

司马道子派人游说庾楷说:“以前我们的恩情像骨肉兄弟,在帷帐中痛饮美酒,结带谈论,可以说再亲近不过了。您现在抛弃往日的交情,结交新的帮手,难道忘记了王恭以前欺凌和污辱的羞耻了吗?如果您计划屈就而臣服于王恭,当他达到目的后,一定认为你是一个反复的小人,哪里会深信于你?性命恐怕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富贵呢!”庾楷大怒,回信说:“之前,王恭参加孝武帝的葬礼,您担心害怕无计可施,我知道了这个紧急情况后,马上率兵而去,致使王恭不敢发兵。去年桓玄等人起兵,我也一直原地待命。我侍奉您,没有对不起的地方。而您对抗不过王恭,反而杀掉自己的宠臣王国宝和王绪,从此以后,谁还敢为您卖命!庾楷实在不能把一家几百口人的性命拿来让别人屠杀。”当时,庾楷已响应了王恭的檄文,正在征召兵马。司马道子看到回信,更加忧虑害怕,下令京城内外戒严。

【原文】

会稽世子元显言于道子曰:“前不讨王恭,故有今日之难。今若复从其欲,则太宰之祸至矣 [1] 。”道子不知所为,悉以事委元显,日饮醇酒而已 [2] 。元显聪警,颇渉文义,志气果锐,以安危为己任 [3] 。附会之者,谓元显神武,有眀帝之风 [4]

【注文】

[1] 太宰: 官职名。不同朝代职责及地位不同。甲骨文中已出现“宰”的官名。西周始设太宰,又称大冢宰、大宰,掌国家六种典籍(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辅佐国王,为百官之首,春秋地位下降,被排除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秦朝为负责皇帝饮食、祭祀食物的官员。汉朝为太常(主管宗庙礼仪的九卿之一)的辅官。晋朝改太师为太宰,地位才恢复。此指司马道子。

[2] 醇(chún)酒: 味浓香郁的纯正美酒。

[3] 聪警: 聪明机警。 果锐: 果断敏锐。

[4] 神武: 英明威武之意,多用以称颂帝王将相。语出《易经·系辞上》:“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明帝: 即司马绍(shào)(299—325年),东晋第二任皇帝(322—325年在位)。字道畿,晋元帝司马睿长子,在位时平定王敦之叛,重用王导,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的关系。325年病死,年仅27岁,葬于武平陵,谥号明帝,庙号肃祖。

【译文】

会稽王司马道子的长子司马元显对道子说:“以前不讨伐王恭,因此才有了今天的灾难。如果现在再次满足王恭的条件,那么您的杀身之祸就即将来临了。”道子不知道怎么办,把这个困难委托给了元显,整天饮酒。司马元显聪明机警,通晓文章道理,志向风度果敢敏锐,把朝廷的安危当成责任。依附他的人都说他英明威武,有明帝司马绍的气度。

【原文】

殷仲堪闻恭举兵,自以去岁后期,乃勒兵趣发 [1] 。仲堪素不习为将,悉以军事委南郡相杨佺期兄弟 [2] 。使佺期帅舟师五千为前锋,桓玄次之,仲堪帅兵二万相继而下 [3] 。佺期自以其先汉太尉震至父亮,九世皆以才德著名,矜其门地,谓江左莫及 [4] 。有以比王珣者,佺期犹恚恨 [5] 。而时流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佺期及兄广、弟思平、从弟孜敬皆粗犷,每排抑之 [6] 。佺期常慷慨切齿,欲因事际以逞其志,故亦赞成仲堪之谋 [7] 。八月,佺期、玄奄至湓口,王愉无备,惶遽奔临川,玄遣偏将军追获之 [8]

【注文】

[1] 去岁: 去年。 后期: 延误期限。

[2] 相: 官职名。郡守的辅官,品级不详。

[3] 舟师: 水军。春秋后期,相互争霸的楚、吴、越等国,为适应在江河水网地区作战的需要,各自建立了舟师。后代普遍沿置。

[4] 震: 即杨震(59—124年),东汉大臣。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身名门,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时誉“关西孔子”。东汉初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太尉等职,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兴办教育,唯才是举,成为历代为官为学者的楷模。 亮: 即杨亮,东晋将领。生卒年不详。杨佺期之父,西晋灭亡后留在北方,曾仕于姚襄政权,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北伐时投奔东晋,累任梁州刺史等职,是东晋重要的边防将领。 矜(jīn): 自尊,自大,自夸。 门地: 即门第。古代指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等级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 江左: 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5] 恚(huì): 恨,怒。

[6] 婚宦: 婚姻和仕途。 失类: 不伦不类。 广: 即杨广(?—399年),东晋臣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杨佺期之兄,强犷粗暴,历任南蛮校尉,宜都、建平二郡太守,后与杨佺期皆被桓玄将领所擒并被杀。 思平: 即杨思平,东晋臣僚。生卒年不详。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杨佺期之弟,强犷粗暴,杨佺期死后逃到北方,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时归国,后因罪被杀。 孜(zī)敬(?—399年): 即杨孜敬,东晋臣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杨佺期堂弟,原为江夏相,后被桓玄所擒,为其谘议参军。杨佺期死后逃到北方,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时归国。后因擅杀雍州刺史鲁宗之参军而被处死。 粗犷(guǎng): 粗率豪放。 排抑: 排挤,抑制。

[7] 慷慨: 情绪激昂。 切齿: 齿相磨切,表示极端愤怒。 事际: 时会,情势。 逞: 炫耀,卖弄。

[8] 奄(yǎn): 忽然,突然。 湓(pén)口: 地名。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汉初灌婴始筑此城,后改名湓城,唐初又改浔阳,为沿江镇守要地。故址在今江西九江。 惶遽(huángjù): 惊恐慌张。 临川: 郡名。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置,治临汝,今江西抚州临川区。

【译文】

殷仲堪听说王恭起兵,认为去年自己延误军期,于是也督兵出发。仲堪对带兵打仗并不熟悉,把军权委托给杨佺期兄弟二人,命杨佺期率领水军五千人作为先锋部队,桓玄继其后,自己也亲自帅兵二万,前后顺流而下。杨佺期认为自己的先祖,从汉朝的太尉杨震到父亲杨亮,九代都以才略和德行著称,以其门第而自傲,不是江南士族所能企及的。有的人把他与左仆射王珣相比,他还特别生气。当时东晋的名流都因为其先祖过江较晚,婚姻和仕途都不伦不类。杨佺期及其兄长杨广、弟弟杨思平、堂弟杨孜敬都是豪爽之人,常常受到别人的排挤和抑制。杨佺期经常对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咬牙切齿,想做出点大事以显示自己的远大志向,所以非常赞同殷仲堪的计划。隆安二年(398年)八月,杨佺期突然到达湓口,王愉没有防备,急忙仓惶逃奔临川,桓玄的偏军追击抓获了他。

【原文】

秋九月辛卯,加会稽王道子黄钺,以世子元显为征讨都督。遣卫将军王珣、右将军谢琰将兵讨王恭,谯王尚之将兵讨庾楷 [1] 。己亥,谯王尚之大破庾楷于牛渚,楷单骑奔桓玄 [2] 。会稽王道子以尚之为豫州刺史,弟恢之为骠骑司马、丹阳尹,允之为吴国内史,休之为襄城太守,各拥兵马,以为己援 [3] 。乙巳,桓玄大破官军于白石 [4] 。玄与杨佺期进至横江,尚之退走,恢之所领水军皆没 [5] 。丙午,道子屯中堂,元显守石头;己酉,王珣守北郊,谢琰屯宣阳门以备之 [6]

【注文】

[1] 卫将军: 汉高祖时就已出现,掌南北军。汉文帝时,设一员,总领京城各军,是防卫部队的统帅,二品。后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开府(即设将军府),置官属,掌握禁兵,预闻政务。 右将军: 武官名。战国已有,秦沿袭,汉代不常置,金印紫绶,位仅次于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逐渐废弃。 谢琰(yǎn)(?—400年): 东晋将领。字瑗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宰相谢安次子。淝水之战时任辅国将军,与谢玄以精锐八千渡淝水,大败前秦苻(fú)坚,有功封望蔡公,镇守会稽,后参与平定王恭、孙恩的叛乱,讨伐孙恩中兵败遇害。有子谢肇、谢峻、谢混。

[2] 牛渚(zhǔ): 地名。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采石矶。

[3] 恢之: 即司马恢之,东晋宗室、臣僚。生卒年不详。字季明,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司马恬次子,历官骠骑司马、丹阳尹。桓玄除掉司马尚之后,贬其于广州途中杀害。安帝反正,追赠抚军将军。 允之: 即司马允之,东晋宗室、臣僚。生卒年不详。字季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司马恬第三子,出继叔父司马愔(yīn),袭爵广晋伯,历任辅国将军,吴国、宣城、谯、梁内史。桓玄贬其于广州,途中被杀害。追赠太常卿。 襄城: 侨郡名。今安徽繁昌。

[4] 白石: 地名。今安徽安庆东北。

[5] 横江: 地名。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入口。

[6] 石头: 地名。今南京西北清凉山后,地势险峻,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军事重镇。 宣阳门: 宫门名。东晋都城建康城的南门,又名白门。

【译文】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秋季九月辛卯(初二日),朝廷给会稽王司马道子加黄钺,任命其子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派遣卫将军王珣、右将军谢琰率兵讨伐王恭,谯王司马尚之率兵讨伐庾楷。己亥(初十日),司马尚之在牛渚大破庾楷军,庾楷骑马单独逃奔桓玄。司马道子任命司马尚之为豫州刺史,其弟司马恢之为骠骑司马、丹阳尹,其弟司马允之为吴国内史,其弟司马休之为襄城太守,各自率兵作为司马道子的外援。乙巳(十六日),桓玄在白石大败朝廷军队,并与杨佺期进驻横江,司马尚之退兵,司马恢之率领的水军全军覆没。丙午(十七日),司马道子驻屯中堂,司马元显驻防石头。己酉(二十日),王珣守卫京师北郊,谢琰在京师宣阳门重兵驻守。

【原文】

王恭素以才地陵物,既杀王国宝,自谓威无不行 [1] 。仗刘牢之为爪牙,而但以部曲将遇之,牢之负其才,深怀耻恨 [2] 。元显知之,遣庐江太守高素说牢之,使叛恭,许事成即以恭位号授之 [3] 。又以道子书遗牢之,为陈祸福。牢之谓其子敬宣曰:“王恭昔受先帝大恩,今为帝舅,不能翼戴王室,数举兵向京师 [4] 。吾不能审恭之志,事捷之日,必能为天子、相王之下乎?吾欲奉国威灵以顺讨逆,何如 [5] ?”敬宣曰:“朝廷虽无成、康之美,亦无幽、厉之恶,而恭恃其兵威,暴蔑王室 [6] 。大人亲非骨肉,义非君臣,虽共事少时,意好不协,今日讨之,于情义何有?”恭参军何澹之知其谋,以告恭 [7]

【注文】

[1] 才地: 才能和门第。 陵物: 藐视人,看不起人。

[2] 爪(zhǎo)牙: 本意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代则用之比喻得力帮手,现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党羽、帮凶。 部曲: 魏晋南北朝时指家兵、私兵,隋唐时期指介于奴婢与良人之间属于贱口的社会阶层。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联称泛指某人统率下的军队。以后,部曲地位卑微化。在南北朝前期,主人视部曲为贱口,但并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 负: 仗恃,依靠。

[3] 庐江: 郡名。西汉始置,治舒城(今安徽庐江西南),汉末徙治今安徽潜山,三国至隋治所屡有迁变,唐代废。 高素: 东晋臣僚。生卒年不详。曾任庐江太守、刘牢之司马,曾受司马道子之命劝降王恭大将刘牢之。

[4] 敬宣: 即刘敬宣(?—415年),东晋将领。字万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镇北将军刘牢之之子。先任王恭前军参军,后因平定王恭之乱封宁朔将军,破孙恩加临淮太守、辅国将军。桓玄之乱时投奔姚兴,又奔南燕慕容德。桓玄之乱平定后,回国任晋陵太守、建威将军、江州刺史等职。后因伐蜀无功被免官,后参与征讨慕容超、卢循有功,任淮西诸军郡事、北青州刺史、冀州刺史等职。后被其下属王猛之子所杀。 翼戴: 辅佐拥戴。

[5] 审: 知道,知悉。 威灵: 威望。

[6] 成: 即西周成王姬诵。 康: 即周康王,西周第三任君主(前1020—前996年在位)。生卒年不详。姬姓,名钊,周成王姬诵之子,当成王将崩之时,担心太子钊不胜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康王即位之初,在召公、毕公辅佐之下,遍告诸侯,申之以文武之业,继续推行成王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了统治,同时先后平定东夷大反,北征略地,西伐鬼方。天下安宁,国家富强,史称“成康之治”。 幽: 即周幽王姬宫湦(shēng)(前795—前771年),西周末代君王(前781—前771年在位)。周宣王姬静之子,为政昏庸,任用佞臣虢石父为卿,废申皇后和太子姬宜臼,宠幸妃子褒姒(sì),烽火戏诸侯,后被西夷犬戎杀死于骊山,谥号幽王。 厉: 即周厉王姬胡(?—前828年),西周第十任君王(前877—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在位期间,重用奸佞荣夷公,不听贤臣周定公、召穆公等人劝阻,实行残暴的“专利”政策奴役百姓,民众没有丝毫的言论自由,行人来往只能以目光、眼神示意。国势衰落,朝政腐败,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前842年,“国人暴动”时逃跑,政权由共伯和执政(一说是周定公及召公代为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前828年,厉王死,周定公及召公立厉王之子静,是为宣王。 暴蔑: 欺罔蔑视。

[7] 大人: 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敬称。 何澹(dàn)之: 东晋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王恭参军,后依附桓玄,历任游击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刘裕平定桓玄之乱后逃往后秦。

【译文】

王恭平常恃才傲物,很轻视别人,逼杀王国宝后,认为自己声威已无人敢抗,所以任用刘牢之为党羽,但对他却又像私家奴隶一样。刘牢之以才略自负,认为王恭的做法侮辱了他,因此非常怨恨他。司马元显知道这个情况后,派庐江太守高素游说刘牢之,让他背叛王恭,答应事成之后把王恭的职位和封号授予他,又让刘牢之看了司马道子的亲笔信,向他陈述了祸福利害关系。刘牢之对其子刘敬宣说:“王恭以前受到先帝的恩宠,如今又是帝舅,不能拥戴王室,还多次起兵攻进京师,我猜测不出王恭的野心有多大,如果他的计划得以实现,还能屈就于皇帝和司马道子之下吗?我准备遵奉朝廷威力,以顺应民心的行为来讨伐叛逆,你看怎么样?”刘敬宣说:“现在朝廷虽然比不上周代的成康之治,但也没有周幽王、周厉王时那么昏庸,而王恭凭借其兵力强大,粗暴、蔑视朝廷。父亲您与王恭既没有骨肉之情,又不是君臣关系,虽然以前共事过一小段时间,但脾性爱好并不投机,现在你去讨伐他,就情理来说,有什么关系?”王恭的参军何澹之得知刘牢之的想法后,报告给了王恭。

【原文】

恭以澹之素与牢之有隙,不信,乃置酒请牢之,于众中拜之为兄,精兵坚甲,悉以配之,使帅帐下督顔延为前锋 [1] 。牢之至竹里,斩延以降。遣敬宣及其婿东莞太守高雅之还袭恭 [2] 。恭方出城曜兵,敬宣纵骑横击之,恭兵皆溃 [3] 。恭将入城,雅之已闭城门,恭单骑奔曲阿,素不习马,髀中生疮 [4] 。曲阿人殷确,恭故吏也,以船载恭,将奔桓玄 [5] 。至长塘湖,为人所告,获之,送京师,斩于倪塘 [6] 。恭临刑,犹理须鬓,神色自若,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至此 [7] 。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邪!但令百世之下,知有王恭耳 [8] 。”并其子弟党与皆死。以刘牢之为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晋陵诸军事,以代恭 [9]

【注文】

[1] 隙: 感情上的裂痕。 悉: 全部,全都。 帐下督: 武官名。军队中的佐官。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 颜延: 人名。生卒年不详。曾在王恭军中任帐下督之职。

[2] 东莞(guān): 郡县名。春秋时的东郓改,西汉设县,东汉末设郡,治莒(今山东莒县),后世沿置。东晋侨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南齐末废。今山东莒县东莞镇。 高雅之(?—404年): 东晋名将。刘牢之女婿,曾任东莞太守,参与刘牢之讨伐王恭和孙恩起事,后据守山阳抗击桓玄,失败后与刘敬宣北逃,投靠南燕慕容德。后欲谋杀南燕主慕容备德,事泄被南燕追杀。

[3] 曜(yào)兵: 炫耀武力。

[4] 髀(bì): 大腿,亦指大腿骨。

[5] 殷确: 人名。生卒年不详。东晋时曾为王恭故吏。

[6] 长塘湖: 地名。今地不详。 倪(ní)塘: 地名。今江苏南京江宁区方山附近。

[7] 临刑: 即将受死刑。 须鬓(bìn): 胡须和鬓发。 神色自若: 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自若:如常,像原来的样子。 暗: 糊涂,愚昧。

[8] 原: 推究,追究。 但令: 但愿。

[9] 晋陵: 郡名。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因避东海王越世子司马毘讳,由毘陵改名,治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南丹徒镇),东晋初移治京口,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移治晋陵(今江苏常州),辖今江苏常州、无锡、镇江及丹阳、金坛、江阴、武进、无锡等地。南朝宋以后渐小。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译文】

王恭因何澹之平时与刘牢之有矛盾,不相信他的话。于是,王恭置办酒席宴请刘牢之,当众结拜为兄弟,并把精兵锐甲分配给刘牢之,让他率领自己的亲兵,以帐下督颜延作为前锋。刘牢之到达竹里,杀死了帐下督颜延,投降了朝廷军,并派其子刘敬宣及女婿东莞太守高雅之回军偷袭王恭。王恭正好出城检阅部队,刘敬宣命令骑兵横冲直撞地攻击,王恭部队溃散。王恭正要入城,高雅之已经关闭了城门。王恭单枪匹马逃奔曲阿,因为平时不熟悉骑马,大腿被磨破生了疮。曲阿人殷确是王恭以前的下属,准备用船搭载王恭投奔桓玄,行至长塘湖,被人告密,朝廷抓获后押送京师,在倪塘斩首。王恭即将被杀时,从容地梳理着胡须,神情自然地对监斩者说:“我昏了头相信别人,才落得今天的地步。究我的本心,哪有不忠于王室呢!但愿百代之后能有人知道我王恭。”朝廷把王恭的儿子、兄弟及其党羽全部杀掉。任命刘牢之代替王恭,担任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晋陵诸军事的职务。

【原文】

俄而杨佺期、桓玄至石头,殷仲堪至芜湖 [1] 。元显自竹里驰还京师,遣丹阳尹王恺等发京邑士民数万人据石头以拒之 [2] 。佺期、玄等上表理王恭,求诛刘牢之 [3] 。牢之帅北府之众驰赴京师,军于新亭,佺期、玄见之失色,回军蔡洲 [4] 。朝廷未知西军虚实,仲堪等拥众数万充斥郊畿,内外忧逼 [5]

【注文】

[1] 芜湖: 地名。今安徽芜湖。

[2] 王恺(kǎi): 东晋大臣。生卒年不详。字君夫,东海郯(tán)(今山东郯城)人,名儒王肃之子,晋武帝司马炎的母舅,官至龙骧将军、骁骑将军、散骑长侍,生活极其奢侈,曾得武帝之助,与石崇斗富。

[3] 理: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申辩。

[4] 北府: 东晋建都建康,军府设在建康之北的广陵(今江苏扬州),故称军府为北府。 新亭: 位于今南京市雨花台区。地名。三国吴筑。东晋时为朝士游宴之所,地位江滨,依山为城垒,为军事及交通重地。南朝宋孝武帝即位于此,因改名中兴亭,通常仍称新亭。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大破金兀术于此。后废。 蔡洲: 岛屿名。今江苏南京西南江中小岛。

[5] 郊畿(jī): 京城郊外王畿之地。

【译文】

不久,杨佺期、桓玄到达石头,殷仲堪到达芜湖。司马元显从竹里飞奔回京师,派遣丹阳尹王恺等征发京城内外百姓几万人,在石头驻守以抵挡叛军的进攻。杨佺期、桓玄等上疏替王恭申辩,要求朝廷诛杀刘牢之。刘牢之率北府兵奔赴京师,驻扎于新亭,杨佺期、桓玄见到朝廷防守严密,大惊失色,退军蔡洲。朝廷军也不知道西部殷仲堪军队的虚实,看到殷仲堪等人拥军几万,布防于京郊,朝廷上下忧虑恐慌。

【原文】

左卫将军桓修,冲之子也,言于道子曰:“西军可说而解也 [1] 。修知其情矣。殷、桓之下,专恃王恭,恭既破灭,西军沮恐。今若以重利啖玄及佺期,二人必内喜,玄能制仲堪,佺期可使倒戈取仲堪矣 [2] 。”道子纳之,以玄为江州刺史,召郗恢为尚书,以佺期代恢为都督梁雍秦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 [3] 。以修为荆州刺史,权领左卫文武之镇,又令刘牢之以千人送之 [4] 。黜仲堪为广州刺史,遣仲堪叔父太常茂宣诏,敕仲堪回军 [5]

【注文】

[1] 左卫将军: 武官名。三国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分中卫将军置。西晋属中军将军,后改中领军(领军将军),职掌宫禁宿卫,是中央禁军主要将领。晋、南朝宋皆四品。 桓修(?—404): 东晋将领。字承祖,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简文帝武昌公主的驸马,历任吏部郎、振武将军,桓玄篡位后任抚军大将军,封安成王,刘裕起兵后被杀。 冲: 即桓冲(328—384年),东晋将领。字幼子,小字买德郎,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桓温之弟。历征虏将军、振威将军、江州刺史,封丰城公。桓温死后,历中军将军、徐州刺史、车骑将军、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忠于晋室,以国家为重,牺牲宗族利益,与谢氏和谐相处。死后追赠太尉,谥号宣穆。桓玄称帝后追赠太傅、宣城王。

[2] 啖(dàn): 拿利益引诱人。 倒戈: 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

[3] 纳: 采纳。 尚书: 官职名。战国始置,或称掌书。秦代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分曹治事,因侍从于皇帝身边,地位渐重。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魏晋以后事务繁杂。隋代设尚书省,下分六部,各部长官均称尚书,职权更重。 梁: 即梁州,州名。古九州之一。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分益州置,治沔阳(今陕西勉县东),晋太康中移治南郑(今陕西汉中),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任河以西,青川、江油、中江、遂宁、璧山、綦江等以东,大溪、分水河以西和贵州桐梓、正安等地。其后逐渐缩小。 秦: 即秦州,州名。晋泰始五年(269年)分雍、凉、梁三州置。初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后移上邽(今甘肃天水),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定西、静宁以南、清水县以西,陕西凤县、略阳,四川平武及青海黄河以南、贵德以东等地。其后渐小。

[4] 权领: 暂且代理。

[5] 黜(chù): 降职或罢免。 太常: 官职名。秦置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名太常,为九卿之一,掌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相沿,其职权则专为司祭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设太常寺,置太常寺卿和少卿各一人。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清末废。 茂: 即殷茂,东晋臣僚。生卒年不详。殷仲堪的叔父,曾任太常。

【译文】

左卫将军桓修是桓冲的儿子,他对司马道子说:“西军可以劝说而分化的,我知道他们的内情。殷、桓之下的人主要依靠王恭,既然王恭已经被杀,西军将会失望恐慌。现在如果用重赏去收买桓玄和杨佺期,他们两个内心一定高兴。桓玄能制约殷仲堪,杨佺期可能投降,并擒获殷仲堪。”司马道子采纳桓修的建议,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征诏郗恢回朝任尚书,任命杨佺期代替郗恢担任雍州刺史,都督梁、雍、秦三州军事,任命桓修为荆州刺史,暂领左卫将军下属的文武官员镇守江陵,又派刘牢之率一千人护送他。贬殷仲堪为广州刺史,派仲堪叔父、太常殷茂去宣读诏书,并下令让殷仲堪退军。

【原文】

冬十月,殷仲堪得诏书,大怒,趣桓玄、杨佺期进军。玄等喜于朝命,欲受之,犹豫未决。仲堪闻之,遽自芜湖南归,遣使告谕蔡洲军士曰 [1] :“汝辈不各自散归,吾至江陵,尽诛汝余口。”佺期部将刘系帅二千人先归 [2] 。玄等大惧,狼狈西还,追仲堪至寻阳,及之 [3] 。仲堪既失职,倚玄等为援,玄等亦资仲堪兵,虽内相疑阻,势不得不合 [4] 。乃以子弟交质,壬午,盟于寻阳,俱不受朝命,连名上疏申理王恭,求诛刘牢之及谯王尚之,并诉仲堪无罪,独被降黜 [5] 。朝廷深惮之,内外骚然,乃复罢桓修,以荆州还仲堪,优诏慰谕,以求和解,仲堪等乃受诏 [6] 。御史中丞江绩劾奏桓修专为身计,疑误朝廷,诏免修官 [7]

【注文】

[1] 遽(jù): 急,仓猝。 谕(yù): 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

[2] 刘系: 人名。生卒年不详,东晋时曾任殷仲堪部将。

[3] 狼狈: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寻阳: 郡名。晋永兴元年(304年),划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治寻阳(今江西九江境内),隶江州。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547—549年),郡治迁湓城(今江西省九江市区),太平二年(557年),分江州为二,属西江州,陈天嘉六年(565年)复江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寻阳郡。

[4] 疑阻: 疑惑隔阂。

[5] 子弟: 儿子和兄弟。 交质: 交换人质。 盟: 盟誓,结盟。 申理: 为受冤屈的人昭雪。

[6] 优诏: 褒美嘉奖的诏书。 慰谕: 解释宽慰。

[7] 身计: 为自身打算。 劾(hé): 揭发罪状。 疑误: 迷惑贻(yí)误。

【译文】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冬季十月,殷仲堪接到朝廷的诏书,怒火冲天,催促桓玄、杨佺期向京师进发。桓玄等对朝廷任命非常满意,正在犹豫着准备接受。仲堪听到近况,立即从芜湖南撤,派人告诉桓玄和杨佺期率领的驻守在蔡洲的军士说:“如果你们还不散伙回家的话,等我回到江陵,会把你们的家属全部杀死。”杨佺期的部将刘系首先率军二千撤离蔡洲。桓玄等人非常害怕,也只好匆匆忙忙向西撤退,追赶殷仲堪,一直到达寻阳时才追上。殷仲堪已经失去荆州刺史之职,只能依靠桓玄等人,桓玄等人也以殷仲堪的部队为资本,虽然说他们相互猜忌,但形势所逼又不得不联合。于是相互交换儿子兄弟做人质,壬午(二十三日),在寻阳结盟,宣称他们不接朝廷的诏命,联合上奏章为王恭申辩,要求诛杀刘牢之和谯王司马尚之,又质问朝廷为什么殷仲堪无罪而被降职。朝廷非常担心害怕,朝野内外骚动不安。于是朝廷宣布罢免桓玄荆州之职,把荆州归还给殷仲堪,并下诏安抚慰问,希望求得和平解决。殷仲堪等人这才接受诏命。御史中丞江绩弹劾桓修为了自己的利益,迷惑耽误朝政,下诏免去桓修荆州刺史之职。

【原文】

初,桓玄在荆州,所为豪纵,仲堪亲党皆劝仲堪杀之,仲堪不听 [1] 。及在寻阳,资其声地,推玄为盟主,玄愈自矜倨 [2] 。杨佺期为人骄悍,玄每以寒士裁之,佺期甚恨,密说仲堪以玄终为患,请于坛所袭之 [3] 。仲堪忌佺期兄弟勇健,恐既杀玄,不可复制,苦禁之 [4] 。于是各还所镇。玄亦知佺期之谋,阴有取佺期之志,乃屯于夏口,引始安太守济阳卞范之为长史,以为谋主 [5] 。是时诏书独不赦庾楷,玄以楷为武昌太守 [6]

【注文】

[1] 豪纵: 豪放不羁,跋扈而不守法纪。

[2] 资: 以……为资本。 声地: 名声和地位。 矜(jīn)倨(jù): 矜夸倨傲。

[3] 骄悍(hàn): 骄横凶悍。 寒士: 魏晋南北朝时称门第不高、出身低微之人,与门阀士族相对。 裁: 节制,抑制。 坛(tán): 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结盟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

[4] 复制: 重新控制。 苦: 有耐心地,尽力地。 禁: 制止。

[5] 阴: 暗中,暗地里。 夏口: 地名。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由于汉水自沔阳以下古称夏水,故名。夏口在江北,三国吴置夏口督屯于江南,北筑城于黄鹄(hú)山上,与夏口隔江相对。今湖北武汉汉口区。 始安: 郡名。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分零陵郡南部都尉置,治始安城(今广西桂林)。晋咸和四年(329年)为始安公国。南朝宋仍为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置桂州总管府。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桂州为始安郡,乾元元年(758年)恢复桂州建制,后不复置。 济阳: 郡名。西晋分陈留郡置济阳国,后改为郡,治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东晋郡废。 卞(biàn)范之(?—405年): 东晋臣僚。字敬祖,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识悟聪敏,见美于当世。历任丹阳丞、始安太守、桓玄江州长史,桓玄篡位后任侍中、后将军,封临汝县公。桓玄兵败后被斩于江陵。著有文集五卷。

[6] 是时: 当时。 赦(shè): 免除和减轻刑罚。 武昌: 郡名。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区),属荆州。晋元康元年(291年),划属江州。东晋建武元年(317年),为江州治所。南朝宋时改属郢州,陈时隶属北新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译文】

当初,桓玄在荆州时,行为放纵蛮横,殷仲堪的党羽都劝殷仲堪杀死他,殷仲堪没有听从。等寻阳结盟时,因桓玄的声望和地位又被推选为盟主,于是更为傲慢。杨佺期为人也很傲慢骄悍,桓玄常常以其出身寒微而轻慢他,杨佺期非常怨恨,暗中劝说殷仲堪,认为桓玄终究会成为祸害,请求祭坛结盟时袭杀他。殷仲堪知道杨佺期兄弟英勇劲健,担心杀了桓玄后,再没有人能制约杨氏兄弟,就苦口婆心地劝阻。于是回到各自的领地。桓玄也得知了杨佺期的阴谋,暗中准备消灭杨氏势力。于是桓玄屯兵夏口,引进始安太守、济阴人卞范之担任长史,为其出谋划策。当时,诏命中唯独没有赦免庾楷,桓玄就任命庾楷为武昌太守。

【原文】

三年夏四月,以世子元显为扬州刺史。元显以庐江太守张法顺为谋主 [1]

【注文】

[1] 张法顺(?—402年): 东晋臣僚。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庐江太守,司马元显的重要谋士,后被桓玄所杀。

【译文】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夏季四月,司马道子任命长子司马元显为扬州刺史。司马元显任用卢江太守张法顺作为自己的谋士。

【原文】

冬十二月,殷仲堪恐桓玄跋扈,乃与杨佺期结婚为援 [1] 。佺期屡欲攻玄,仲堪毎抑止之。玄恐终为殷、杨所灭,乃告执政,求广其所统 [2] 。执政亦欲交构,使之乖离,乃加玄都督荆州四郡军事,又以玄兄伟代佺期兄广为南蛮校尉 [3] 。佺期忿惧 [4] 。杨广欲拒桓伟,仲堪不听,出广为宜都、建平二郡太守 [5] 。杨孜敬先为江夏相,玄以兵袭而劫之,以为谘议参军 [6]

【注文】

[1] 跋扈(hù): 专横暴戾(lì)。

[2] 执政: 掌握国家大权的人,此指司马道子。 广: 扩大。 统: 统治地盘。

[3] 交构: 离间,搬弄是非。 乖离: 分离,离散。 伟: 即桓伟(?—403),东晋将领。字幼道,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桓温之子,桓玄之兄,平厚笃实,居藩为士庶所怀,其弟桓玄欲篡晋,桓伟却被委以方镇重任,历任使持节、都督荆益宁秦梁五州诸军事、安西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封西昌侯。死后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4] 忿(fèn): 生气,恨。

[5] 宜都: 郡名。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治宜都(今湖北枝城,一说宜都),三国时期属吴荆州,晋朝时属荆州,隋开皇七年(587年)废。 建平: 郡名。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宜都西部置,治巫县(今重庆巫山北)。

[6] 江夏: 郡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西汉时郡治不详,或云西陵(今湖北武汉新洲区一带),或云安陆(今湖北云梦)。东汉治西陵,属荆州刺史部。三国时分属魏、吴两国。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后移治安陆,改吴国所置江夏郡为武昌郡。南朝宋时移治夏口,为郢州州治。隋开皇中废,置鄂州。大业年间,复改鄂州为江夏郡,治江夏。唐至德以后废。

【译文】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冬季十二月,殷仲堪担心桓玄专横,于是和杨佺期结为亲家,互相支援。杨佺期多次计划攻打桓玄,都被殷仲堪制止了。桓玄担心最终被殷、杨所消灭,于是向朝廷请求扩大统治地盘。朝廷也希望在他们内部之间制造矛盾,以瓦解他们的联盟体系,于是加封桓玄都督荆州四郡军事,又任命桓玄兄桓伟代替杨佺期之兄杨广为南蛮校尉。杨佺期又气又怕。杨广想武装抗拒桓伟赴任,但殷仲堪不同意这样做,而是调任杨广为宜都、建平二郡太守。杨佺期的堂弟杨孜敬原任江夏相,桓玄出兵袭击并劫持了他,让他做了自己的谘议参军。

【原文】

佺期勒兵建牙,声云援洛,欲与仲堪共袭玄 [1] 。仲堪虽外结佺期,而内疑其心,苦止之,犹虑弗能禁,遣从弟遹屯于北境以遏佺期 [2] 。佺期既不能独举,又不测仲堪本意,乃解兵。

【注文】

[1] 建牙: 原为古代出师前树立的军旗,后引申为武臣出镇外省。

[2] 弗(fú): 不。 遹(yù): 即殷遹,人名。殷仲堪堂弟,生平事迹不详。 遏(è): 抑制,阻止,制止。

【译文】

杨佺期操练军队,树起军旗,声称要去救援洛阳,实际上想和殷仲堪一起袭击桓玄。殷仲堪虽然表面上结盟于杨佺期,但内心却怀疑他的用心,于是苦苦劝阻其行动,但还是担心制止不了,又派其堂弟殷遹驻守北境,以阻止杨佺期的行动。杨佺期既无法独自起兵,又猜不出殷仲堪的真实意图,只好取消行动。

【原文】

仲堪多疑少决,谘议参军罗企生谓其弟遵生曰 [1] :“殷侯仁而无断,必及于难。吾蒙知遇,义不可去,必将死之 [2] 。”

【注文】

[1] 遵生: 即罗遵生(365—?),东晋臣僚。字永伯,好学尚义,历任州祭酒、侍御史,与其兄罗企生以忠孝之举闻名后世。

[2] 蒙(méng): 受到。 知遇: 因赏识他人的才华,认为相遇恨晚,从而提携重用。 义: 道义。 死之: 为之而死。

【译文】

殷仲堪生性多疑,少决断,谘议参军罗企生对其弟罗遵生说:“殷侯为人仁慈,却少决断,祸患一定会波及到他。我承蒙殷侯的知遇之恩,从道义上讲,不能离他而去,必将因他而死。”

【原文】

是岁,荆州大水,平地三丈,仲堪竭仓廪以赈饥民 [1] 。桓玄欲乘其虚而伐之,乃发兵西上,亦声言救洛,与仲堪书曰:“佺期受国恩而弃山陵,宜共罪之。今当入沔讨除佺期,已顿兵江口 [2] 。若见与无贰,可收杨广杀之;如其不尔,便当帅兵入江 [3] 。”时巴陵有积谷,玄先遣兵袭取之。梁州刺史郭铨当之官,路经夏口,玄诈称朝廷遣铨为己前锋,乃授以江夏之众,使督诸军并进,密报兄伟令为内应 [4] 。伟遑遽不知所为,自赉疏示仲堪 [5] 。仲堪执伟为质,令与玄书,辞甚苦至。玄曰:“仲堪为人无决,常怀成败之计,为儿子作虑,我兄必无忧也。”

【注文】

[1] 是岁: 这一年。 仓廪(lǐn): 储藏米谷之所,藏谷之所为仓,藏米之所为廪。

[2] 沔(miǎn): 即沔水,又称汉水、汉江、襄河,初名漾(yàng)水,亦名漾川。发源于陕西汉中,在湖北武汉汉口汇入长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 顿兵: 驻屯军队。

[3] 无贰: 没有二心。 尔: 如此,这样。

[4] 郭铨(quán)(?—406年): 东晋臣僚。历任益州刺史、鹰扬将军、前将军、梁州刺史等职,曾投降桓玄,以数千人守湓口。桓玄的“桓楚国”被平定后,郭铨占据蜀地反叛,被殷仲堪斩杀。 当之官: 正当到任的路上。之:到,往。

[5] 遑遽(jù): 惊惧不安。 赉(lài)疏: 手持书信。

【译文】

当年,荆州发洪水,地面上水深三丈,殷仲堪竭尽仓库里的粮食以赈济灾民。桓玄想乘这个机会进攻殷仲堪,于是举兵向西进攻,也声称援救洛阳,并写信给殷仲堪说:“杨佺期蒙受朝廷恩宠而置先帝于不顾,我们应该一起向他问罪。您应该从沔水进发讨伐杨佺期,我已经屯兵江口了。如果您同意我的意见,可以先把杨广抓获杀掉;如果不这样做,我将率兵进攻您的江陵地区。”当时巴陵有积存的粮食,桓玄派兵偷袭获取。梁州刺史郭铨在赴任路上,正经过夏口,桓玄欺骗殷仲堪说郭铨是朝廷给他派来的前锋部队,于是把江夏的部队交给他,并命令其统领军队前进。同时,暗中又告知其兄桓伟作为内应。桓伟仓惶不知所措,把桓玄写给他的信送到殷仲堪的手里。殷仲堪拘押桓伟作为人质,命令他给桓玄写信,描述了他受到的苦处。桓玄说:“殷仲堪生性少决断,常常计划成败,又为自己的儿子考虑,我不会担心兄长的安全。”

【原文】

仲堪遣殷遹帅水军七千至西江口,玄使郭铨、苻宏击之,遹等败走 [1] 。玄顿巴陵,食其谷。仲堪遣杨广及弟子道护等拒之,皆为玄所败 [2] 。江陵震骇 [3]

【注文】

[1] 西江口: 地名。今湖北监利西南。 苻(fú)宏(356—405年): 前秦宗室、东晋将领。氐族人,前秦帝苻坚太子。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分崩离析,投奔东晋,官至辅国将军。桓玄称楚帝后,任梁州刺史,桓玄败死后,继续对抗东晋朝廷,被晋将檀祗讨灭。

[2] 道护: 即殷道护(?—399年),人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仲堪侄子,曾参加对抗桓玄的战争,兵败被杀。

[3] 震骇(hài): 震动,惊惧。

【译文】

殷仲堪派殷遹率水军七千人驻守西江口,桓玄派郭铨、苻宏攻击殷遹,殷遹战败逃走。桓玄屯驻巴陵,吃掉巴陵的粮食。殷仲堪派杨广及其侄子殷道护等抵挡,都被桓玄打败。江陵地区震惊恐惧。

【原文】

城中乏食,以胡麻廪军士 [1] 。玄乘胜至零口,去江陵二十里,仲堪急召杨佺期以自救 [2] 。佺期曰:“江陵无食,何以待敌?可来见就,共守襄阳 [3] 。”仲堪志在全军保境,不欲弃州逆走,乃绐之曰:“比来收集,已有储矣 [4] 。”佺期信之,帅步骑八千,精甲耀日,至江陵,仲堪唯以饭饷其军 [5] 。佺期大怒曰:“今兹败矣 [6] 。”不见仲堪,与其兄广共击玄。玄畏其锐,退军马头 [7] 。明日,佺期引兵急击郭铨,几获之,会玄兵至,佺期大败,单骑奔襄阳 [8] 。仲堪出奔酂城 [9] 。玄遣将军冯该追佺期及广,皆获而杀之,传首建康 [10] 。佺期弟思平、从弟尚保、孜敬逃入蛮中 [11] 。仲堪闻佺期死,将数百人将奔长安,至冠军城,该追获之,还至柞溪,逼令自杀,并杀殷道护 [12] 。仲堪奉天师道,祷请鬼神,不吝财贿,而啬于周急 [13] 。好为小惠以悦人,病者自为诊脉分药。用计倚伏烦密,而短于鉴略,故至于败 [14]

【注文】

[1] 胡麻: 植物名。汉时张骞通西域引进,可入药。 廪(lǐn): 名词动用,供给食物。

[2] 零口: 地名。今湖北江陵境内。 去: 距离。

[3] 见: 会晤。 就: 屈就,降低身份。 襄阳: 郡县名。西汉初置县,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置郡,治所在襄阳城内(今湖北襄阳)。东晋为雍州治所。隋开皇初废除。

[4] 绐(dài): 古通“诒”,欺骗,欺诈。 比来: 近来。

[5] 饷(xiǎng): 招待提供吃喝。

[6] 兹(zī): 这个,此。

[7] 马头: 地名。即马头戍。今湖北公安北,与长江中的江津戍相对,为江防要地。

[8] 几(jī): 将近,差一点。 会: 恰巧。

[9] 酂(cuó)城: 地名。今湖北光化。

[10] 冯该(?—405年): 东晋将领。曾任洛阳城守将,抵抗前秦的进攻,后追随桓玄,桓玄死后,投靠割据江陵的桓振,在灵溪大败刘道规、刘毅军,后被刘怀肃讨斩于石城(今湖北钟祥)。 建康: 南京古称,曾做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是六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

[11] 尚保: 即杨尚保,人名。生卒年不详。杨佺期堂弟,后参与反抗桓玄的战争,兵败逃亡。

[12] 冠军城: 地名。今河南邓州西北。 柞(zhà)溪: 地名。今湖北江陵北。

[13] 天师道: 又称五斗米教,早期道教的重要流派。它的起源有两说,一说是张陵于公元126年至144年(东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一说是张修在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之前在汉中创立。该道以《老子》为经典,信徒多为贫苦农民,教主自称“天师”“师君”,各地分设“祭酒”领导徒众,并设有“义舍”救济贫苦教徒。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多次利用该教组织起义。 啬(sè): 小气。 周急: 周济急需。

[14] 倚: 偏,歪。 伏: 起伏。 鉴略: 见识才略。

【译文】

江陵城中粮食短缺,只好让士兵用胡麻充饥。桓玄乘胜到达零口,距江陵只有二十里,殷仲堪紧急向杨佺期求援。杨佺期说:“江陵没有军粮,用什么抵抗敌人!请您屈尊到我这里,共守襄阳。”殷仲堪想保全自己的部队和地盘,不愿意放弃荆州逃走,于是欺骗杨佺期说:“最近收集粮食,已经有储备了。”杨佺期相信了,率步兵、骑兵八千人,崭新的铠甲金光闪闪,到达江陵后,殷仲堪仅能用米饭供给兵士。杨佺期非常生气地说:“这次必败无疑了!”杨佺期连与殷仲堪的面都不见,就与其兄杨广进攻桓玄,桓玄怕其锐气,退军驻守马头。第二天,杨佺期带兵急攻郭铨,差点抓获了他。此时正好桓玄大兵到达,杨佺期大败,独自骑马逃回襄阳。殷仲堪也逃奔酂城。桓玄派将军冯该追击杨佺期和杨广,抓获并杀掉二人,把他们的人头送至京城建康。杨佺期弟弟杨思平,堂弟杨尚保、杨孜敬逃跑到了蛮族地区。殷仲堪听到杨佺期被杀的消息,率领数百人计划奔走长安,到达冠军城,被冯该抓获,带到柞溪,被逼自杀,同时殷道护也被杀。殷仲堪信奉天师道,向鬼神祈祷祀奉,从不吝啬钱财,但对需要周济的人却很小气。喜欢用小恩小惠以取悦别人,亲自为病人诊治抓药。他运用计谋常有偏差、烦琐细密,但缺乏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因此导致了他的失败。

【原文】

仲堪之走也,文武无送者,惟罗企生从之。路经家门,弟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一执手!”企生旋马授手,遵生有力,因牵下之,曰:“家有老母,去将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及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玄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事 [1] 。或曰:“如此,祸必至矣。”企生曰:“殷侯遇我以国士,为弟所制,不得随之共殄丑逆,复何面目就桓求生乎 [2] !”玄闻之怒,然待企生素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 [3] 。”企生曰:“吾为殷荆州吏,荆州败不能救,尚何谢为 [4] ?”玄乃收之,复遣人问企生欲何言 [5] 。企生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 [6] 。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乃杀企生而赦其弟。

【注文】

[1] 诣(yì): 到,拜访。 营理: 料理。

[2] 遇: 对待。 国士: 本指一国中最勇敢、最有力量的人。后引申指一国中才能最优秀、最出众的人物。 殄(tiǎn): 尽,绝。 丑逆: 指叛逆的人。 就: 靠近,凑近。

[3] 谢: 认错,道歉。

[4] 为: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配合使用。

[5] 收: 逮捕,拘押。

[6] “文帝”句: 指三国曹魏时期,司马昭专权杀死嵇(jī)康。晋代曹魏,惠帝当政,八王之乱中,嵇康之子嵇绍以身守护惠帝,被乱箭射死,史称嵇绍是西晋忠臣。 文帝: 即司马昭(211—265年),三国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司马昭继承父兄的权力,弑魏帝曹髦,彻底控制曹魏政权,派钟会、邓艾灭蜀。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文皇帝。有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嵇(jī)康(224—263年): 魏晋名士。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人,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精通音律,其创作的《广陵散》是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嵇绍(253—304年): 西晋大臣。字延祖,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人,嵇康之子,历任秘书丞、汝阴太守、豫章内史、徐州刺史、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国子祭酒、侍中,后在“八王之乱”中舍身保卫晋惠帝司马衷时被杀。司马睿即位后,追谥曰忠穆。为彰显其忠勇,位《晋书·忠义传》之首。

【译文】

殷仲堪逃走时,下属的文武官员除了罗企生跟从他之外没有送行者。罗企生经过家门口时,他的弟罗遵生说:“作这样的分别,怎么可以不握一下手呢!”罗企生转过马头把手伸出去,罗遵生气力很大,把罗企生拉下马来,说:“家里有年迈的母亲,你要跑到哪里去?”罗企生挥泪说:“今天的事,我一定会去死,你奉养母亲,不失去孝道。我们一家之中,有忠臣有孝子,还有什么遗憾!”罗遵生把他抱得更紧了,殷仲堪在路上等他,看到罗企生脱不了身,于是策马而走。等到桓玄到达荆州,当地的士人都去拜访桓玄,唯独罗企生没有去,而在处理殷仲堪家里的后事。有人说:“你这样的话,灾祸就会降临!”罗企生说:“殷侯用国士的礼遇对待我,我被弟弟所阻止,不能跟殷侯去诛杀叛逆,还有何脸面去桓玄那里求生呢?”桓玄听到后大怒,但对企生还算厚道,先是派人对他说:“如果承认自己的错误,我就释放你。”罗企生说:“我是殷侯的属下,殷侯战败,我救不了他,怎么会向桓玄你认错呢!”桓玄拘捕了他,再次派人问他有何话说。罗企生说:“虽然司马昭杀了嵇康,但嵇康之子嵇绍却是晋国的忠臣。我请求桓公留下我的弟弟,让他奉养老母!”于是,桓玄杀掉罗企生而赦免了其弟罗遵生。

【原文】

四年春三月,桓玄既克荆、雍,表求领荆、江二州。诏以玄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以中护军桓修为江州刺史 [1] 。玄上疏固求江州,于是进玄督八州及扬豫八部诸军事,复领江州刺史。玄辄以兄伟为雍州刺史,朝廷不能违。又以从子振为淮南太守 [2]

【注文】

[1] 司: 即司州,州名。三国魏置司隶校尉部,通称为司州,西晋成为正式名称,治所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辖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西晋、北朝以京师周围地区为司州,东晋曾在徐县(今江苏泗洪)、合肥(今安徽合肥)、襄阳侨置司州。此处指南朝侨置司州,始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再置治平阳县(今河南信阳),辖今河南淮河以南及湖北北部部分地区。 中护军: 官职名。古代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秦代始置,两汉、魏晋发展到顶峰。唐末神策军亦置中护军,位次于护军中尉,由宦官充任。宋以后逐渐消失。

[2] 从子: 侄子。 振: 即桓振(?—405年),东晋将领。字道全,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桓豁之孙,桓石虔之子,桓玄之侄。历任扬武将军、淮南太守、江夏相,因凶横被黜免。桓玄败死后,桓振割据江陵,领导桓玄余部继续对抗东晋朝廷,兵败被杀。 淮南: 郡名。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袁术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后代沿置,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译文】

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春季三月,桓玄攻克荆州、雍州后,上疏朝廷请求管辖荆州、江州二州。安帝司马德宗下诏任命桓玄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任命中护军桓修为江州刺史。桓玄上疏再次请求加领江州刺史,于是朝廷升桓玄为都督八州及扬州、豫州诸军事,再兼领江州刺史。桓玄便让其兄桓伟任雍州刺史,朝廷也不敢反对。桓玄又任命其侄子桓振为淮南太守。

【原文】

五年冬十二月,桓玄表其兄伟为江州刺史,镇夏口;司马刁畅为辅国将军,督八郡军事,镇襄阳 [1] 。遣其将皇甫敷、冯该戍湓口 [2] 。移沮、漳蛮二千户于江南,立武宁郡 [3] 。更招集流民,立绥安郡 [4] 。诏征广州刺史刁达、豫章太守郭昶之,玄皆留不遣 [5]

【注文】

[1] 刁(diāo)畅(?—404年): 东晋臣僚。字仲远,渤海饶安(今河北孟村南)人。刁彝之子。晋安帝时任始兴相,以货殖为务。桓玄篡位后任辅国将军、右卫将军,后被刘裕所杀。 辅国将军: 武官名。始见于汉末。南朝宋曾改为辅师将军,旋复旧称。北魏、北齐沿置。明、清时为爵名。三品杂号将军。

[2] 皇甫敷(fū)(?—404年): 人名。东晋将领桓玄部下,曾任右卫将军,参与抗击刘裕、保卫桓楚政权的战争。

[3] 沮(jǔ)漳(zhāng): 地区名。指陕西南部的沮水和湖北中部的漳水流域。 蛮: 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字面上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 武宁郡: 郡名。东晋时设郡,治编县(今湖北荆门北)。

[4] 流民: 因受灾而流亡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绥(suí)安: 郡名。东晋时设郡。今地不详。

[5] 刁达: 人名。生卒年不详。东晋臣僚,曾任广州刺史。 郭昶(chǎng)之: 东晋臣僚。生卒年不详。历任豫章太守、江州刺史,曾匡助安帝复位。

【译文】

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冬季十二月,桓玄上表请求任命其兄桓伟为江州刺史,镇守夏口。任命其司马刁畅为辅国将军,都督八郡军事,镇守襄阳。派遣大将皇甫敷、冯该守卫湓口。把沮、漳一带的少数民族二千户迁到江南,设置了武宁郡。又把流浪的百姓召集在一起,增设了绥安郡。朝廷下诏书,征调广州刺史刁逵、豫章太守郭昶之回京城任职,但桓玄截留了他们。

【原文】

玄自谓有晋国三分之二,数使人上己符瑞,欲以惑众 [1] 。又致笺于会稽王道子曰:“贼造近郊,以风不得进,以雨不致火,食尽故去耳,非力屈也 [2] 。昔国宝死后,王恭不乘此威入统朝政,足见其心非侮于眀公也,而谓之不忠。今之贵要腹心,有时流清望者谁乎 [3] ?岂可云无佳胜,直是不能信之耳 [4] 。尔来一朝一夕,遂成今日之祸 [5] 。在朝君子,皆畏祸不言,玄忝任在远,是以披写事实 [6] 。”元显见之,大惧。

【注文】

[1] 符瑞: 吉祥的征兆。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

[2] 贼: 指孙恩。孙恩(?—402年):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和起义军首领。字灵秀,祖籍琅琊,家族世奉五斗米道,是永嘉南渡世族。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爆发王恭之乱,孙泰欲乘乱起义被杀,孙恩逃,聚众百余名立志为孙泰复仇。元兴元年(402年)三月,孙恩进攻临海失败,跳海自杀。 造: 造访,到达。 力屈: 力竭。

[3] 清望: 美好的名望。

[4] 佳胜: 指有名望地位的人。 直: 通“只”,只是。

[5] 尔来: 从那以来。

[6] 忝(tiǎn): 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披写: 倾吐,抒发,揭露。

【译文】

桓玄自以为拥有了晋国三分之二的地盘,多次派人向自己献上称帝的祥瑞征兆,希望可以迷惑百姓。他又写信给会稽王司马道子说:“孙恩等叛贼逼近京郊时,因逆风不能前进,因大雨不能用火攻,所以粮食吃完就撤退了,并不是他们的军队没有战斗力。过去,王国宝被诛后,王恭没有乘其军队的强大而统领朝政,完全可以说明他的内心并没有想辱慢您,而您却认为他不忠于朝廷。现在朝廷的心腹之臣,谁是有声望、威信的人呢?怎么能说没有忠臣呢?只是您不能信任罢了!从那以后的一天天积累,终于酿成了今天的祸患。朝中的臣子们因为害怕引来灾祸都不敢说话,我桓玄任职于外地,因此敢披露事实。”司马元显见到信后,非常害怕。

【原文】

张法顺谓元显曰:“桓玄承藉世资,素有豪气,既并殷、杨,专有荆、楚,第下之所控引,止三吴耳 [1] 。孙恩为乱,东土涂地,公私困竭,玄必乘此纵其奸凶,窃用忧之 [2] 。”元显曰:“为之奈何?”法顺曰:“玄始得荆州,人情未附,方务绥抚,未暇他图 [3] 。若乘此际使刘牢之为前锋,而第下以大军继进,玄可取也。”元显以为然。会武昌太守庾楷以玄与朝廷构怨,恐事不成,祸及于己,密使人自结于元显,云“玄大失人情,众不为用 [4] 。若朝廷遣军,己当为内应 [5] ”。元显大喜,遣张法顺至京口谋于刘牢之,牢之以为难。法顺还谓元显曰:“观牢之言色,必贰于我,不如召入杀之,不尔,败人大事。”元显不从。于是大治水军,征兵装舰,以谋讨玄。

【注文】

[1] 承藉(jiè): 凭藉,凭借。 世资: 世代的资望,先代的功业。 第下: 尊称,指司马元显。 控引: 控制,统治。 三吴: 地域名。即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等三郡辖地,由于这三郡都是从同一个会稽郡中析置,因此三郡地区被合称为“三吴”。

[2] 涂地: 彻底败坏而不可收拾。 窃: 谦辞,指自己。 用: 连词。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

[3] 附: 归附,依从。 绥抚: 安抚。 暇(xiá): 空闲。

[4] 武昌: 郡名。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州),属荆州。晋元康元年(291年)划属江州。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设于此郡。南朝宋时改属郢州,州治移夏口(今湖北武汉武昌区)。陈时属北新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构怨: 结怨,结仇。

[5] 内应: 隐藏在内部起事策应。亦指为对方做策应工作的人。

【译文】

张法顺对司马元显说:“桓玄凭借家族的名望,向来就有一股霸气,现在已经吞并了殷仲堪和杨佺期,独占荆楚大地,您所控制的地盘不过仅有三吴之地。孙恩之乱又使东部地区遭受损失,朝野困苦枯竭,桓玄一定会乘此机会放纵自己的不法行径,我觉得这是值得忧虑的事。”司马元显说:“那该怎么办呢?”张法顺说:“桓玄刚刚占领荆州,人心还没有归附,他正在安抚当地的民众,没有时间去想扩大地盘的事情。如果乘此机会派刘牢之做前锋,您率大军跟进,桓玄就可以消灭掉了。”司马元显认为有道理。正好武昌太守庾楷担心桓玄与朝廷对立,恐怕事情越弄越僵,而使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暗中派人主动向司马元显投靠,说“桓玄大失人心,部下也不听他的话,如果朝廷派兵进攻桓玄,我可以作为内应”。司马元显非常高兴,派张法顺到京口,与刘牢之谋划此事,刘牢之认为有很大的困难。张法顺回来后对司马元显说:“我观察刘牢之的言谈表情,一定怀有二心,不如把他召来京师杀掉算了。不然的话,他会坏我们的大事。”司马元显没有听从。于是,司马元显开始大力操练水军,招收士兵,武装战舰,准备讨伐桓玄。

【原文】

元兴元年春正月庚午朔,下诏罪状桓玄 [1] 。以尚书令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诸军事,加黄钺 [2] 。又以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前将军谯王尚之为后部 [3] 。因大赦,改元,内外戒严。加会稽王道子太傅。

【注文】

[1] 元兴元年: 元兴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期间所用的年号,共计三年,即公元402年至404年。元兴元年即公元402年。

[2] 骠(piào)骑大将军: 武散官名。西汉始置,历代沿置,品级不同,明废。 大都督: 武官名。古代军事统帅。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魏晋南北朝时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即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3] 镇北将军: 武官名。为统兵将领,四镇(东、西、南、北)将军之一,位次四征(东、西、南、北)将军。掌征伐背叛、镇戍四方。三国时期曹魏始置,位第二品,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资深者为大将军。十六国沿置。 前将军: 武官名。战国已出现,秦代因袭。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掌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名称之前增加前、后、左、右之类,遂渐废弃。但十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中仍袭用。地位高于杂号将军。

【译文】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春季正月庚午朔(初一日),朝廷下诏宣布桓玄罪状,任命尚书令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诸军事,加黄钺,又任命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前将军谯王司马尚之为后卫部队。下令全国大赦,更改年号,都城内外戒严。任命会稽王司马道子为太傅。

【原文】

元显欲尽诛诸桓。中护军桓修,骠骑长史王诞之甥也,诞有宠于元显,固陈修等与玄志趣不同,元显乃止 [1] 。诞,导之曾孙也。

【注文】

[1] 王诞([dàn],375—413年): 东晋臣僚。字茂世,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祖王导,祖父王恬,早年曾依附司马元显势力,曾任琅琊内史,桓玄专权时遭流放。后返回建康投奔刘裕,历任谘议参军、长史、齐郡太守、吴国内史等职,随军征战,后封唐县五等侯。 固陈: 反复陈说。 志趣: 志向和兴趣。

【译文】

司马元显打算把桓姓家族全部杀死。中护军桓修是骠骑府长史王诞的外甥,王诞很受司马元显的宠信,所以,他向元显反复陈说,桓修等人与桓玄志向兴趣完全不同,元显才打消这个想法。王诞是王导的曾孙。

【原文】

张法顺言于元显曰:“桓谦兄弟每为上流耳目,宜斩之以杜奸谋 [1] 。且事之济不,系在前军,而牢之反覆,万一有变,则祸败立至 [2] 。可令牢之杀谦兄弟,以示无贰心,若不受命,当逆为之所 [3] 。”元显曰:“今非牢之无以敌玄,且始事而诛大将,人情不安。”再三不可。又以桓氏世为荆土所附,桓冲特有遗惠,而谦,冲之子也,乃自骠骑司马除都督荆益宁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欲以结西人之心 [4]

【注文】

[1] 桓谦(?—410年): 东晋将领。字敬祖,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车骑将军桓冲次子,官至西中郎将、荆州刺史;桓楚政权时任侍中、卫将军。桓玄败死后继续与东晋相抗,兵败投奔后秦。后又因支持西蜀王谯纵对抗东晋而入蜀,再度与东晋作战,被刘道规击杀。 上流: 原指河流的上游,此专指以桓玄为主的长江中游地方势力。

[2] 济不: 成功与否。不,古通“否”。 系: 与……有关系,关联。

[3] 逆: 提前,预先。 为之所: 替其作出安排。为:替,给。所:名词动用,安排。

[4] 遗惠: 留予后世的恩惠。 除: 这是古代擢(zhuó)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即由皇帝或高级官吏直接征聘人才。对特别有名望的人才,由皇帝派人去聘任。中央各部门主要官吏聘用属员称公府辟除,州、郡地方长官聘用属员称州郡辟除。

【译文】

张法顺对司马元显说:“桓谦常充当上游桓玄的耳目,应该先斩掉他以防止计谋泄露。况且这次出兵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在先头部队,而刘牢之是个反复的人,万一他叛变了,就会立即战败,可以下令让刘牢之杀掉桓谦兄弟以表示他的忠心,如果刘牢之不执行命令,那我们就应当提前作出安排。”司马元显说:“现在除了刘牢之,没有人能对付得了桓玄;况且刚开始行动就诛杀大将,我怕军心动摇。”再三说明这个方案行不通。然后又因桓氏家族受到荆州士民的拥戴,桓冲执政时给荆州人留下过许多恩惠,而桓谦是桓冲的儿子,于是把桓谦由骠骑府司马升任都督荆、益、宁、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希望以此笼络荆州民心。

【原文】

东土遭孙恩之乱,因以饥馑,漕运不继 [1] 。桓玄禁断江路,商旅俱绝,公私匮乏,以粰、橡给士卒 [2] 。玄谓朝廷方多忧虞,必未暇讨己,可以蓄力观衅 [3] 。及大军将发,从兄太傅长史石生密以书报之 [4] 。玄大惊,欲完聚保江陵 [5] 。长史卞范之曰:“明公英威振于远近,元显口尚乳臭,刘牢之大失物情,若兵临近畿,示以祸福,土崩之势,可翘足而待,何有延敌入境,自取穷蹙者乎 [6] ?”玄从之,留桓伟守江陵,抗表传檄,罪状元显,举兵东下 [7] 。檄至,元显大惧。二月丙子 ,帝饯元显于西池,元显下船而不发 [8]

【注文】

[1] 饥馑(jǐn): 饥荒的书面用法。 漕运: 中国古代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粮称漕粮,运输方式称漕运,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

[2] 粰(fū): 古同“稃”。谷壳,粗糠。 橡: 即橡树,又名栎(lì)树,产坚果。 给(jǐ): 提供。

[3] 忧虞(yú): 忧虑。 蓄力: 积蓄力量。 观衅(xìn): 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4] 从兄: 堂兄。 石生: 即桓石生,东晋臣僚。生卒年不详。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桓豁之子,桓石虔、桓石秀之弟,曾任司徒左长史、侍中、长史。司马元显将讨伐桓玄时,桓石生致信通知桓玄,桓玄万分感激。桓玄篡晋建楚,封其为前将军、江州刺史。后卒于任上。

[5] 完聚: 修葺城郭,聚集粮食。

[6] 明公: 对地方割据长官的尊称,意为“贤能的主公”或“尊敬的主公”。 乳臭: 奶腥气,多指人年少无知。 物情: 众情,民心。 土崩: 比喻崩溃破败,无法收拾。 翘足: 抬起脚,形容时间短暂。 延: 引进,请。 穷蹙(cù): 窘迫,困厄。

[7] 抗表: 向皇帝上奏章。 传檄(xí): 传布讨伐檄文。

[8] 饯(jiàn): 饯行,设酒食送行。

【译文】

东晋东部地区由于孙恩之乱,造成了民众饥饿困苦,水陆不通。桓玄又禁断了长江航线,使得官民物资缺乏,部队军士也只能吃些稃皮和橡果。桓玄认为朝廷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一定没有工夫来讨伐自己,正好可以积蓄力量、寻找时机。等到朝廷大军就要出发之时,桓玄的堂兄、太傅长史桓石生才把消息暗中通报给了他。桓玄大惊失色,准备据守江陵。长史卞范之说:“您的英名威望震于四方,司马元显只是一个年少无知的小子,刘牢之已经失掉了军心。如果您率兵能攻到京郊,向朝廷表明祸福,官军土崩瓦解之势,我们踮起脚尖就可以等到,怎么可以引敌进入自己的地盘,自找窘迫和穷困呢?”桓玄听从了他的话,留下桓伟守卫江陵,上奏章揭发司马元显的罪行,然后挥军沿江东下。檄文传到京师,司马元显非常害怕。元兴元年(402年)二月丙子,安帝司马德宗在西池为司马元显饯行,元显登船后却没有出发。

【原文】

桓玄发江陵,虑事不捷,常为西还之计 [1] 。及过寻阳,不见官军,意甚喜,将士之气亦振。庾楷谋泄,玄囚之。

【注文】

[1] 捷: 战胜,胜利。

【译文】

桓玄从江陵出发,担心行动不能取胜,时常准备撤军西退的计划,等到大军过了寻阳,还没有看到朝廷的军队,心中非常高兴,将士们的士气和斗志也才激发出来。庾楷做朝廷内应的阴谋泄露后,桓玄拘禁了他。 DVoIQLgw2VjVa5YHf7NRYrIQwwziHgj/Yl7z6Zf238/7qSIDUcwRD5KnBzbdyxw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