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刘裕篡晋

【内容提要】

《刘裕篡晋》叙述了东晋权臣刘裕篡夺东晋政权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历时约二十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刘裕崛起、执政东晋、篡晋建宋。刘裕篡晋标志着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结束,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

刘裕祖籍彭城绥里(今江苏徐州),曾祖刘混随晋室南迁客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裕虽出身官宦世家,但因其父刘翘早逝,家境贫苦,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的地步。但刘裕少时即有大志向,决心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胸怀着雄心壮志,刘裕毅然从军,成了东晋北府军中的一名下级军官。399年,孙恩、卢循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起兵反抗,东晋朝廷派前将军刘牢之前往镇压,刘裕有幸做了刘牢之的参军,因机智多谋、勇敢善战,多次克敌制胜,屡立战功,升任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彭城内史等职。桓玄篡晋建楚,激起东晋实力派的坚决反抗。404年,刘裕在京口参加起兵讨伐桓玄的队伍,终于在405年击败桓玄,恢复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位,因功升任侍中、车骑将军、中外诸军事、徐青二州刺史、兖州刺史、录尚书事等职,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

刘裕在执政的约二十年时间里,建立了更大的功勋。从409年开始,刘裕率兵南征北讨,先后消灭了国内外的割据势力:攻破南燕,杀南燕王慕容超,收复青州;南下击溃卢循,收复广州;攻克江陵,杀割据者刘毅;力取成都,灭割据者谯纵;直捣襄阳,赶跑割据者司马休之。至415年,南方各大割据势力全部灭亡,南方重归一统;同年,后秦主姚兴病逝,长子姚泓继位,因内部兄弟相残,导致人心离散、关中大乱。419年刘裕率军北伐,攻克长安,灭亡后秦。

令人瞩目的战功,巩固了刘裕在东晋朝廷无比显赫的地位。东晋朝廷先后封其为相国、宋公,加九锡,位在诸侯王之上。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十二月,刘裕令心腹鸩杀晋安帝司马德宗,改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420年,刘裕逼迫司马德文禅让,登上皇位,改国号宋,年号永初,是为武帝,东晋灭亡。东晋自司马睿建国以来,历一百零四年,传十一帝。中国历史自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刘裕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精于战术,尤其是水军和战车的运用堪称经典。纵观其军事生涯的多次战争,异常勇猛的战斗精神,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都在中国军事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传奇。刘裕还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善于运用政治手腕,恰当地笼络和打击对手,最终取得了东晋的政治特权。从政治集团的角度来看,刘裕的兴起是南方寒门地主对门阀士族的胜利。

【原文】

晋安帝隆安三年 [1] 。初,彭城刘裕生而母死,父翘侨居京口,家贫,将弃之 [2] 。同郡刘怀敬之母,裕之从母也,生怀敬未期,走往救之,断怀敬乳而乳之 [3] 。及长,勇健有大志 [4] 。仅识文字,以卖履为业,好樗蒲,为乡闾所贱 [5] 。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 [6] 刘裕击孙恩事见《卢循之乱》

【注文】

[1] 晋: 朝代名(266—420年),共历一百五十五年,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公元316年,西晋怀、愍(mǐn)二帝被匈奴汉国所俘。次年琅邪(yá)王司马睿在建业(今江苏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安帝: 即司马德宗(382—419年),东晋第十任皇帝(397—418年在位)。孝武帝司马曜长子,继位后昏庸懦弱,先后由司马道子、司马德文揽权。在位期间,爆发孙恩、卢循起义。公元403年,楚王桓玄自称皇帝,他被废为平固王,移居寻阳(今江西九江),东晋中绝。公元404年,大将刘裕消灭桓玄后安帝复位。义熙十四年(418年)底,被刘裕谋杀,伪称暴病而死,谥号安帝。 隆安三年: 隆安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期间的第一个年号,即公元397年至公元401年。隆安三年即公元399年。

[2] 初: 当初。这是古文中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语。 彭城: 古郡、国名。西汉宣帝地节元年(前69年)改楚国为彭城郡,治彭城(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微山,江苏徐州、铜山、沛县东南部、邳州市西北部,以及安徽濉溪东部。南朝宋改为郡,隋初废。 刘裕(363—422年): 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420—422年在位)。字德舆,小字寄奴,汉族,彭城县绥里(今江苏徐州)人。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参军起义,对内先后消灭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分裂割据势力,对外致力于北伐,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执政期间,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 翘(qiào)(生卒年不详): 即刘翘,东晋臣僚。字显宗,刘裕之父,曾任郡功曹,死后葬丹徒(今江苏镇江丹徒镇),后称兴宁陵。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追尊为孝穆皇帝。 京口: 古地名。今江苏镇江。六朝时长江下游军事重镇。原属扬州丹阳郡丹徒县。东汉献帝建安中,孙权治此称“京城”,后迁建业改名“京口”。

[3] 刘怀敬(生卒年不详): 东晋、刘宋大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裕从母弟。涩讷无才能,因其母乳养刘裕之恩,累见刘裕优宠,位至会稽太守、尚书,赐金紫光禄大夫。 从母: 指称母亲的姐妹,姨母。 未期(jī): 不满一年。

[4] 勇健: 勇敢强健。 大志: 远大的志向或理想。

[5] 履(lǚ): 鞋。 樗(chū)蒲: 博戏名。博戏中用于掷采的骰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又因此掷具系五枚一组,所以又叫五木之戏,或简称五木。类似于后代的掷色(shǎi)子。 乡闾(lǘ): 家乡,故里。 贱: 轻视,鄙视。

[6] 刘牢之(?—402年): 东晋北府名将。字道坚,因“淝水之战”立功任龙骧将军,后随谢玄北伐。东晋后期内争激烈,王恭﹑司马元显﹑桓玄等为争权夺利,都想拉拢手握强兵的刘牢之,刘牢之对他们反复无常﹐致使将佐逐渐离散,后兵权为桓玄所夺。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讨伐桓玄失败被逼自缢。 孙恩(?—402年): 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和起义军首领。字灵秀,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北),家族世奉五斗米道,是永嘉南渡世族。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爆发王恭之乱,孙泰欲乘乱起义被杀,孙恩逃,聚众百余名立志为孙泰复仇。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三月,孙恩进攻临海失败,跳海自杀。 参军事: 古代官职名。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位任颇重。晋以后,凡诸王及将军开府者皆置参军,始定为正式官名。有单称的,有冠以职名的,如咨议、记室、录事及诸曹参军等,沿至隋唐。明初各王府所属参军府安置,旋改称“长史”。

【译文】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当初,彭城人刘裕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刘翘客居于京口,家庭贫困,就想把刘裕丢弃。同郡人刘怀敬的母亲是刘裕的叔母,生下刘怀敬还不满一年,跑去刘翘家把刘裕救了回来,断掉刘怀敬的乳汁来喂养刘裕。刘裕长大后,异常勇敢且有大志向,但仅仅能识文断字,依靠卖鞋来维持生计,而且又爱好樗蒲的博戏,被同乡人所轻视。东晋大将刘牢之征讨孙恩时,征召刘裕做了他的参军事。 刘裕击孙恩事见《卢循之乱》

【原文】

元兴三年 [1] 。桓玄之乱,刘裕入朝 [2] 。玄谓其司徒王谧曰:“裕风骨不常,盖人杰也 [3] 。”玄后刘氏有智鉴,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终不为人下,不如早除之 [4] 。”玄曰:“我方平荡中原,非裕莫可用者,俟关、河平定,然后别议耳 [5] 。”

【注文】

[1] 元兴三年: 元兴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期间的第二个年号,即公元402年至404年。元兴三年即公元404年。

[2] 桓玄(369—404年): 东晋权臣。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东晋大司马桓温少子,袭南郡公之爵,因其父晚年有篡位之嫌,不受朝廷重用。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因平定司马休之、王愉之功升任江州刺史。后消灭劲敌殷仲堪、杨佺期,兼任荆、江二州刺史,尽占长江中游地区。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杀司马元显,自任太尉、扬州牧,控制朝政。次年,自任大将军,加授相国,封楚王,加九锡,准备篡位。十二月称帝,建国号楚,改元永始,后被刘裕所灭。 入朝: 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yè)见天子。

[3] 司徒: 古代官职名。西周为三公(司徒、司马、司空)之一,以司徒为地官之长,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西汉末,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而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司徒,魏晋之后所授多系虚衔,以示尊崇,南北朝时又主持“九品中正制”。 王谧(mì)(360—408年): 东晋大臣。字稚远,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宰相王导之孙。少有美誉,与桓胤、王绥齐名。初拜秘书郎,袭父爵,迁秘书丞,历中军长史、黄门郎、侍中,累至司徒。桓玄篡位后封其武昌县开国公。刘裕平定桓玄之乱后,为报答王谧的识人之恩,任命其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著有文集十卷。 风骨: 风度,气质。 不常: 异常,反常。

[4] 玄后刘氏(生卒年不详): 东晋桓楚皇帝桓玄的皇后。名不详,东晋名士刘乔的曾孙女,尚书令刘耽之女。公元404年正月,桓玄废黜晋安帝,自称大楚皇帝,以妻子刘氏为皇后。刘皇后认为北府军的将领刘裕是个威胁,建议桓玄把他除掉,桓玄没有听从。最后就是刘裕起兵反对桓玄,桓玄兵败被杀,晋朝光复,刘皇后不知所终。 智鉴: 智慧和鉴识。 龙行虎步: 形容人的仪态威严庄重,气度不凡。多形容帝王和将军。 视瞻: 形容眼睛顾盼的神态。

[5] 方: 正在,正当。 平荡: 亦作“平汤”,扫荡平定。 中原: 狭义“中原”指河南省一带,广义“中原”则是以河南四大古都(洛阳、开封、安阳、郑州)为中心以及河南六大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开封、郑州、南阳、商丘、濮阳)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中原是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俟(sì): 等,等到。 关、河: 关中及黄河,泛指北方。 别议: 再议。

【译文】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桓玄执政后,刘裕入朝觐见桓玄。桓玄对他的司徒王谧说:“刘裕气度不凡,应该是人中豪杰。”桓玄的皇后刘氏,有智慧,善鉴识人,她对桓玄说:“刘裕气宇轩昂,眼神顾盼非同凡人,恐怕最终不肯居于您的手下,还不如趁早杀掉他。”桓玄说:“我要平定中原地区,正需要刘裕这样的人。等到关中及黄河流域平定之后,我们再讨论对他的处置吧。”

【原文】

刘裕与何无忌密谋兴复,刘迈弟毅亦与无忌谋讨玄,于是相与合谋起兵 [1] 。刘裕克京口,玄惧,浮江南走 [2] 。裕入建康,王谧推裕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徐州刺史 [3] 。玄至寻阳,逼帝西上,刘毅等追之 [4] 。玄挟帝至江陵,毅等自寻阳西上,与玄遇,玄众大溃,挟帝西走,冯迁击斩之,乘舆返正于江陵 [5] 。桓振袭陷江陵 [6]

【注文】

[1] 何无忌(?—410年): 东晋将领。东海郯(tán)县(今山东郯城城北)人。东晋名将刘牢之之甥,酷似其舅。曾与刘裕等起兵讨伐篡位的桓玄,后官至江州刺史,在卢循之乱中与徐道覆作战时战死。 兴复: 复兴,恢复。 刘迈(?—404年): 东晋臣僚。彭城沛(今江苏沛县)人,字伯群。少有才干,历任殷仲堪中兵参军、桓玄刑狱参军、竟陵太守等职,因参与刘裕等讨伐桓玄时做内应,被桓玄所杀。 毅: 即刘毅(?—412年),东晋末将领。字希乐,小字盘龙,沛国沛县(今属江苏沛县)人。刚强勇猛,深沉果断,曾与刘裕和何无忌等一同举义兵消灭桓玄,后又参与讨伐卢循的战事。在东晋官至卫将军、荆州刺史。因不服刘裕,被刘裕所攻,兵败自缢而亡。 相与: 共同,一道。 合谋: 共同谋议。

[2] 京口: 古地名。今江苏镇江,六朝时长江下游军事重镇。原属扬州丹阳郡丹徒县。东汉献帝建安中,孙权治此称“京城”,后迁建业改名“京口”。 浮江: 指乘船。浮,漂在水面上。 走: 逃跑。

[3] 建康: 六朝古都。南京古称,曾做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是六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时的建康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朝文化,与西方的古罗马被称为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使持节: 魏、晋时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职官名。“节”为古代常用信物,皇帝所遣使者规定持旌(jīng)节,使命完成后归还。东汉后期,根据“节”所加方式不同而分为“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种。到晋朝时,则明确规定“使持节”最为尊贵,可以杀郡守级别的官员;其次为“持节”,能杀无官位人,若战争时期,得与使持节同;然后是“假节”,只可杀违反军令的人。 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 古代官职名。“都督某某地区诸军事”是魏晋时期的地方军事区划和军事组织制度。创立于东汉,发展完善于两晋时期,成为曹魏、两晋常设的地方军事区划制度,其数量逐步增加,职权亦日趋扩张。 扬: 即扬州,古州名。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历阳(今安徽和县),后移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三国魏、吴各置扬州,魏治寿春,吴治建业(今江苏南京)。西晋灭吴后复合,治建邺(建业改名,后又改建康)。其后辖境渐小。 徐: 即徐州,古州名。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东南部地区。东汉治郯(tán)(今山东郯城),三国魏移治彭城(今江苏徐州)。东晋失淮北,治所南迁,后得淮北,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乃分淮北为北徐州,治彭城,淮南仍为徐州,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又改徐州为南徐州,北徐州为徐州。东晋、北朝以后辖境缩小。 兖(yǎn): 即兖州,古州名。原是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南部:北至茌平、莱芜,东至沂河流域,东南以莒县、平邑并泗水东岸为界,及河南东部的南乐、濮阳、延津、开封、尉氏以东,扶沟、淮阳、鹿邑等地。东汉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其后屡有迁移,辖境逐渐缩小。南朝宋移治瑕丘城(今山东兖州)。东晋时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置兖州。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灭南燕,复兖州旧地,因南方已有兖州,改旧兖州为北兖州。治滑台(今河南滑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泗流域及鲁西平原、河南滑台、延津、杞县以东地区。南朝宋初复名兖州。 豫: 即豫州,古州名。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地。东汉治谯(今安徽亳州市),三国魏以后屡有移徙,辖境也伸缩不常。东晋、南朝时治所最北在悬瓠城(今河南汝南),最南在邾城(今湖北黄冈西北),辖境最大时相当于今江苏、安徽长江以西,安徽望江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区。 青: 即青州,古州名。原是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德州、齐河以东,马颊河以南,济南、临朐、安丘、高密、莱阳、栖霞、乳山等市县以北、以东和河北吴桥等地。东汉治临菑(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东晋移治东阳城(北齐置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东晋初于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置侨置州,南朝宋初并入南兖州。 冀: 即冀州,古州名。古九州之一,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东汉治高邑(今河北柏乡北),末年移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魏晋移治信都(今河北冀州),辖境渐小。东晋时曾侨置,治所不详。 幽: 即幽州,古州名。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蓟县(今北京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山西小部分、辽宁大部分及朝鲜大同江流域。魏、晋以后渐缩小。东晋时曾于三阿侨置幽州。 并(bīng): 即并州,古州名。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东汉治晋阳(隋改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扩大,包括今陕西北部与河套地区。三国后渐小。东晋曾侨置,治所不详。 刺史: 古代官职名。西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以六条察问郡县,本为监察官性质,其官阶低于郡守。西汉成帝时刺史为州牧。西汉哀帝时复称刺史,东汉灵帝时再改称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三国至南北朝各州也多置刺史,一般以都督兼任,并加将军之号,权力很大。

[4] 寻阳: 古郡名。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分庐江、武昌二郡置,治寻阳(今江西九江市西南),隶江州。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547—549年),郡治迁湓口城(今江西省九江市区),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分江州为二,属西江州,南朝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年)复江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寻阳郡。

[5] 江陵: 古郡名。荆州治所,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挟(xié): 倚仗势力或抓住人的弱点强迫人服从,挟持。 帝: 指晋安帝司马德宗。见前“安帝”注。 冯迁(生卒年不详): 东晋将领。汉嘉(今四川芦山)人,曾任益州督护,桓玄即死于此人之手。 乘舆(yú): 指皇帝的车驾,代指皇帝。 返正: 指帝王复位。

[6] 桓振(?—405年): 东晋将领。字道全,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大将军桓豁之孙,豫州刺史桓石虔之子,历任扬武将军、淮南太守、江夏相,因凶横被黜免。桓玄败死后,桓振割据江陵,领导桓玄余部继续对抗东晋朝廷,兵败被杀。

【译文】

刘裕与何无忌密谋恢复晋室,刘迈的弟弟刘毅也与何无忌密谋讨伐桓玄,于是他们几个互相通谋起兵反抗桓玄。刘裕攻克京口后,桓玄恐惧,渡江向南而逃。刘裕进入都城建康,王谧推举刘裕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徐州刺史。桓玄逃到寻阳后,胁迫晋安帝沿长江西上,刘毅等人从后面追击。桓玄又挟持着安帝跑到江陵,刘毅等人又从寻阳沿江西上继续追击,在江陵与桓玄军遭遇,桓玄军溃,只好继续挟持安帝向西逃跑,在逃跑途中被冯迁斩杀,冯迁护送安帝到江陵重新复位。但江陵不久就被桓振所攻陷。

【原文】

义熙元年春正月,刘毅等击破桓振军,迎帝于江陵,何无忌奉帝东还 [1] 。三月,帝至建康,以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2] 。裕固让不受,屡请归藩,诏百僚敦劝,帝幸其第 [3] 。裕复诣阙陈请,乃听归藩 [4] 并见《伪楚之乱》

【注文】

[1] 义熙元年: 义熙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期间的第四个年号,即公元405年至公元418年。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 迎: 迎接。

[2] 侍中: 古代官职名。秦始置,为丞相属官。两汉沿置,无定员。因为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地位逐渐提高,常代表皇帝与公卿辩论朝政,权势时或超过宰相。晋时侍中属门下省。南朝时始掌机要,北周仅为加官,隋改名纳言、侍内。唐代复称侍中,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为门下省的正式长官。北宋前期为二品寄禄官,无职事,只做兼管,南宋废除。 车骑将军: 古代官职名。汉代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是战车部队的统帅。 都督中外诸军事: 古代官名。始于曹魏,节制宫城内外,总领京师的中央禁军。曹魏时为实职武官。从西晋开始,其性质逐渐向虚衔、荣誉衔转化。东晋以后,京师中外诸军力量的削弱使其逐渐演化为虚职。

[3] 固让: 再三辞让。 归藩: 指回到封地。 诏: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体名称之一。战国以前,上下相告常用“诏”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诏”字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用词,他人不得使用,诏书亦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凡皇帝即位或去世,或颁布其他重要命令,都以诏书布告天下。魏晋以后直到唐初,诏书一直是皇帝发布政令的主要方式。 敦劝: 敦促劝勉。 幸: 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第: 府第,府宅。

[4] 诣(yì)阙(quē): 前往皇宫外拜见皇帝。 陈请: 陈述理由以请求。 听: 听凭,任凭。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春季正月,刘毅等人击败了桓振军,又迎接安帝回到江陵,并派何无忌护送安帝归京。三月,安帝到达京城建康,任命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刘裕坚决推辞不受,多次请求回到自己的封地,安帝下诏让文武百官敦促劝勉,而且安帝也亲自驾临刘裕的宅第劝说。刘裕再次到皇宫面见安帝,陈述了不接受封职的理由,于是,安帝同意了他回到封地的决定。 此事也载于《伪楚之乱》

【原文】

夏四月,刘裕旋镇京口,改授都督荆司等十六州诸军事,加领兖州刺史 [1]

【注文】

[1] 旋: 回,归。 荆: 即荆州,古州名。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东汉治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其后屡迁,东晋时定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晋以后辖境渐小。它是东晋、南朝时长江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其重要性仅次于首都所在地扬州。 司: 即司州,古州名。三国魏置司隶校尉部,通称为司州,西晋成为正式名称,治所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辖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西晋、北朝以京师周围地区为司州,东晋曾在徐县(今江苏泗洪南)、合肥(今安徽合肥西)、襄阳(今湖北襄阳)侨置司州。

【译文】

夏季四月,刘裕回到京口镇守,东晋朝廷改授他为都督荆、司等十六州诸军事,兼任兖州刺史。

【原文】

六月,刘裕遣使求和于秦,且求南乡等诸郡,秦王兴许之 [1] 。群臣咸以为不可 [2] 。兴曰:“天下之善一也。刘裕拔起细微,能讨诛桓玄,兴复晋室,内厘庶政,外修封疆,吾何惜数郡,不以成其美乎 [3] ?”遂割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十二郡归于晋 [4]

【注文】

[1] 秦: 即后秦(384—417年):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羌族姚苌(cháng)所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极盛时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的一部分,占据关中绝大多数的重要政治、经济城镇和关东大片领土,威服陇右、河西诸国。历三主(姚苌、姚兴、姚泓)。 南乡: 古郡名。治南乡,今河南淅川西南。 兴: 即后秦王姚兴(366—416年),十六国时期后秦第二任君主(394—416年)。后秦武昭帝姚苌长子,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治国安民,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关心农事。加强文化建设,尊崇佛教,广建寺院,翻译佛经,同时提倡儒学,发展儒家教育。

[2] 咸: 副词。都,全。

[3] 拔起: 崛起。 细微: 微小,卑贱。 厘: 治理,处理。 庶政: 各种政务。 修: 整治,治理。 封疆: 边疆。

[4] 顺阳: 古郡名。治南乡,今河南淅川南。 新野: 古郡名。治棘(jí)阳,今河南新野境内。 舞阴: 古郡名。今河南泌(bì)阳西北。

【译文】

六月,刘裕派遣使节向后秦求和,并且请求后秦归还南乡等几个郡。后秦王姚兴答应了他。后秦的文武百官都认为不可以割地。姚兴说:“天下的善恶标准都是一样的。刘裕从低贱的社会下层能够脱颖而出,能讨平桓玄,兴复东晋朝廷,对内处理好百姓的事务,对外处理好疆域问题,我又何必珍惜那区区数郡,不成全他的善政呢?”于是,就把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十二郡都归还给了东晋。

【原文】

二年冬十月,尚书论建义功,奏封刘裕豫章郡公 [1]

【注文】

[1] 尚书: 古代官职名。战国始置,或称掌书。秦代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四人,分曹治事,因侍从于皇帝身边,地位渐重。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魏晋以后事务繁杂。隋代设尚书省,下分六部,各部长官均称尚书,职权更重。 豫章: 古郡名。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始设,治南昌(今江西南昌),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以后地域范围与今江西省大致相当。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樟树等地。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冬季十月,东晋尚书评定平叛勤王之功,奏请册封刘裕为豫章郡公。

【原文】

四年春正月,刘毅等不欲刘裕入辅政,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刺史 [1] ;或欲令裕于丹徒领扬州,以内事付孟昶 [2] 。遣尚书右丞皮沈以二议谘裕,沈先见裕记室录事参军刘穆之,具道朝议 [3] 。穆之伪起如厕,密疏白裕曰:“皮沈之言不可从。”裕既见沈,且令出外,呼穆之问之。穆之曰:“晋朝失政日久,天命已移。公兴复皇祚,勋高位重,今日形势,岂得居谦,遂为守藩之将耶?刘、孟诸公与公俱起布衣,共立大义以取富贵,事有前后,故一时相推,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 [4] 。力敌势均,终相吞噬 [5] 。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 [6] 。前者以授王谧,事出权道,今若复以他授,便应受制于人 [7] 。一失权柄,无由可得,将来之危,难可熟念 [8] 。今朝议如此,宜相酬答,必云在我,措辞又难,唯应云‘神州治本,宰辅崇要,此事既大,非可悬论,便暂入朝,共尽同异’ [9] 。公至京邑,彼必不敢越公更授余人明矣。”裕从之。朝廷乃征裕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徐兖二州刺史如故 [10] 。裕表解兖州,以诸葛长民为青州刺史,镇丹徒,刘道怜为并州刺史,戍石头 [11]

【注文】

[1] 入: 入朝,进入朝廷中央。 中领军: 古代武官名。汉末曹操为丞相时改领军置,为相府属官。由亲信将领担任,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中领军可以开府,下设长史、司马。魏晋时有领军将军,均统率禁军。南朝沿设,北朝略同。与护军将军或中护军同掌中央军队,为重要军事长官之一。 谢混(?—412年): 东晋大臣、文学家。字叔源,小字益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太傅谢安之孙,东晋孝武帝之婿。历任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支持北府兵刘毅,对抗刘裕,后被刘裕抓捕入狱赐死。谢混工于诗,钟嵘《诗品》评价其诗“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

[2] 丹徒: 古县名。位于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 孟昶(chǎng)(?—410年): 东晋大臣。字彦达,平昌安丘(今山东潍坊)人,曾任吏部尚书,与刘裕一同起兵讨伐桓玄,后官至尚书左仆射。卢循之乱时因奉帝北渡长江的建议不被刘裕采纳而自杀。

[3] 尚书右丞: 古代官职名。东汉始置,为尚书台佐贰官,居尚书左丞下,掌钱谷等事,秩均四百石。历代沿置,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品级逐渐提高,隋从四品,唐初至正四品下。 皮沈(生卒年不详): 东晋臣僚。任尚书右丞,曾参与东晋朝廷机密之事。 记室: 古代官职名。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录事: 古代职官名。三国诸将军府始置。晋代骠骑将军及诸大将军不开府办事,属官有录事,掌总录文簿。后代刺史领军而开府者亦置,职任重要,省称“录事”。 刘穆之(?—417年): 东晋大臣。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跟随刘裕南征北战,为其得力干将。东晋时官至左仆射,赠侍中、司徒、南昌县侯。南朝宋时追封南康郡公,谥文宣。

[4] 委体: 归顺,臣服。 宿: 通“夙”,平素,平时。

[5] 吞噬(shì): 吞并,兼并。

[6] 假(jiǎ)人: 授予别人。

[7] 权道: 变通之道;临时措施,权宜之计。

[8] 熟念: 周密考虑,深思。

[9] 悬论: 空谈,高谈阔论。

[10] 开府仪同三司: 古代官职名,三司即三公。即开建府署,辟置僚属援引三公之例。东汉初,以司空﹑司徒、太尉(大司马)为三公,因均冠“司”字,故又称三司,东汉始有“同三司”“仪同三司”之称,三国魏时始设置“开府仪同三司”一职,两晋南北朝多沿用。隋唐以后成为文散官之高级阶位,元代正一品。 录尚书事: 古代官职名。初称领尚书事,西汉置。东汉时始有录尚书事之名,位在三公以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凡掌重权的大臣常加此名号。南齐始有单拜此职者。隋以后废。

[11] 表解: 上表请求解除。 诸葛长民(?—413年): 东晋将领。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曾与刘裕举兵讨伐篡位的桓玄,后来又在卢循之乱中参与防卫京师建康。诸葛长民先后迁任青州和豫州刺史,但后来却意图谋反,被刘裕派人所杀。工于书法,尤其是行书和草书。 刘道怜(368—422年): 东晋、南朝宋大臣。彭城绥里(今江苏徐州)人,刘裕之弟。初为国子监学生,后任徐州刺史谢琰从事史,东晋安帝义熙年间任堂邑太守、荆州刺史。刘裕受禅,封其为长沙王,谥曰“景”。 石头: 古地名。今南京西北清凉山后,地势险峻,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军事重镇。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春季正月,刘毅等人不希望刘裕入朝辅政,因此商议让中领军谢混任扬州刺史;也有人提议让刘裕在丹徒兼管扬州,把中央的政事交给孟昶管理。朝廷专门派尚书右丞皮沈前去,拿着这两种方案向刘裕征求意见,皮沈首先见到了刘裕的记室录事参军刘穆之,把朝廷商议的情况全告诉了他。刘穆之假装上厕所,秘密写信告诉刘裕说:“皮沈的话不要听从。”刘裕见过皮沈后,让他暂时回避一下,请刘穆之商量此事。刘穆之说:“东晋朝廷权柄丢失了很久,上天的福运已经转移了。您兴复晋朝,勋高位重,但现在的情势,您怎能一味自谦,而去做一个镇守藩地的将军呢?刘毅、孟昶等人,同您一样起家于平民百姓,共同起义获得富贵,起事时有先后,所以他们一起推举您做了盟主,但他们并不是彻底地服从于您,只是平时就有君臣之分;现在他们与您势均力敌,最终是要相互兼并的。扬州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地区,千万不能让朝廷授予别人来掌管。之前授予王谧,是权宜之计;如果现在再授予了别人,那您就该受制于人了。一旦权柄丢失,就没有夺回的理由和机会了,将来会遇到怎样的危机,我们现在还无法考虑周全。如今朝廷商议结果是这样的,您也应该表一下态,如果您直接说要任扬州刺史,又很难措词。所以,您可以说‘治理国家的根本,是朝廷中宰辅和地方要员的任免,这是大事情,千万不能空谈,我抽时间就会入朝,再与诸位王公探讨一下人选’。您到达京城后,他们一定不敢越过您,把扬州刺史之职授予别人,这是明摆着的。”刘裕听从了刘穆之的意见。于是,东晋朝廷征召刘裕任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等职,仍然兼任徐、兖二州刺史。刘裕上奏章请求解除兖州刺史之职,同时,请求任命诸葛长民为青州刺史,镇守丹徒,刘道怜为并州刺史,镇守石头城。

【原文】

五年春三月,刘裕伐南燕 [1] 事见《刘裕平南燕》

【注文】

[1] 南燕(398—410年): 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鲜卑慕容德所建,都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397年,北魏攻后燕,慕容德从邺城(今河北临漳)逃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后,建立南燕。北魏攻占滑台,慕容德迁都广固。慕容德病死后,其侄慕容超继位。慕容超喜好游猎,委政宠幸,诛杀功臣,赋役繁多。410年,慕容超被东晋大将刘裕俘斩,南燕灭亡。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春季三月,刘裕率军北伐南燕。 事见《刘裕平南燕》

【原文】

初,苻氏之败也,王猛之孙镇恶来奔,以为临沣令 [1] 。镇恶有谋略,善果断,喜论军国大事。或荐镇恶于刘裕,裕与语,悦之,因留宿。明旦,谓参佐曰:“吾闻将门有将,镇恶信然 [2] 。”即以为中军参军 [3] 。秋九月,加刘裕太尉,裕固辞 [4]

【注文】

[1] 王猛(325—375年): 前秦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南)人,后移家魏郡。任前秦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镇恶: 即王镇恶(373—418年),东晋名将。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南)人,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后随叔父归晋。好读兵书,长于谋略,为东晋录尚书事、中军将军刘裕所赏识。曾任振武将军、龙骧将军,随刘裕袭南征北,立下显赫的战功,为击败后秦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号征虏将军。418年因内部不和被中兵参军沈田子所杀。 临沣(fēng): 古县名。时属天门郡,今湖南临沣。 令: 即县令,古代官职名。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的行政长官则成为郡守的下属。秦、汉政府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县长。隋唐以后,县官一律称令。

[2] 参佐: 部下,僚属。 信然: 确实如此。

[3] 中军: 古代官职名。汉、晋将军中有此名,或主军事,或总宿卫,不常置。南北朝亦有此官号,用以安置权臣。

[4] 太尉: 古代官职名。战国始置,秦、西汉为辅佐皇帝实行统治的最高武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西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复称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历代多沿置,但一般为加官,无实权。

【译文】

当初,前秦苻氏政权衰败之时,王猛的孙子王镇恶前来投奔了东晋,东晋任命他为临沣令。王镇恶深谋远虑,善于果断行事,喜欢谈论军国大事。有人把王镇恶推荐给刘裕,刘裕和他交谈后非常喜欢,于是把他留在家里住下。第二天早上,刘裕对部下说:“我听说名将之门会出大将,王镇恶就是一个例子。”于是立即任命他为中军参军。秋季九月,东晋朝廷加封刘裕为太尉,刘裕坚决推辞。

【原文】

六年六月,以刘裕为太尉、中书监,加黄钺 [1] 。裕受黄钺,余固辞。司马国璠及弟叔璠、叔道奔秦 [2] 。秦王兴曰:“刘裕方诛桓玄,辅晋室,卿何为来 [3] ?”对曰:“裕削弱王室,臣宗族有自修立,裕辄除之 [4] 。方为国患,甚于桓玄耳。”

【注文】

[1] 中书监: 古代官职名。魏晋时与中书令职务相当而位次略高,同掌机要,为事实上的宰相。因地位重要,接近皇帝,有凤凰池之称。隋唐以后,只存中书令,不再设监。 黄钺(yuè): 以黄金为饰的斧。古代为帝王所专用,或特赐给专主征伐的重臣。

[2] 司马国璠(fán)、叔璠、叔道(生卒年均不详): 即司马国璠、司马叔璠、司马叔道,东晋宗室。分别为河间王司马昙之和章武王司马范之之子,刘裕专权清除异己时出逃后秦,司马国璠任建义将军、扬州刺史,封姚成王,司马叔道任平南将军、兖州刺史,刘裕灭后秦后又逃奔夏国,夏灭亡后归北魏,司马国璠封淮南公。 秦: 此指后秦。见前“后秦”注。

[3] 卿: 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

[4] 修立: 积极上进之意。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六月,东晋朝廷任命刘裕为太尉、中书监,加黄钺。刘裕接受了黄钺,其他的都坚决推辞掉。东晋皇室成员司马国璠及其弟弟司马叔璠、司马叔道一起逃奔后秦。后秦王姚兴问:“刘裕刚刚诛杀了桓玄,专心辅佐晋朝,你们为什么要逃到这里呢?”司马国璠等回答说:“刘裕正要削弱王室,司马氏宗族中有积极上进者,都被刘裕除掉了。他正是晋国的祸根,甚至比桓玄还厉害啊。”

【原文】

七年春正月己未,刘裕还建康。三月,刘裕始受太尉、中书监。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春季正月己未(十二日),刘裕回到建康。三月,刘裕接受了太尉、中书监的职务。

【原文】

八年夏四月,以后将军豫州刺史刘毅为卫将军、都督荆宁秦雍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1] 。毅谓左卫将军刘敬宣曰:“吾忝西任,欲屈卿为长史南蛮,岂有见辅意乎 [2] ?”敬宣惧,以告太尉裕。裕笑曰:“但令老兄平安,必无过虑。”

【注文】

[1] 后将军: 古代武官名。汉代为重号将军之一,与前、左、右将军并位上卿,位次大将军及骠骑、车骑、卫将军。掌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东晋南北朝为军府名号,用作加官,常不载官品。 卫将军: 汉高祖时就已出现,统兵征战。西汉文帝时,总领南、北军,始为重要武职。东汉时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开府(即设将军府),置官属,掌握禁兵,参与政务。 宁: 即宁州,古州名。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分益州置,治味县(今云南曲靖西北),一说在滇池(今云南晋宁东)。辖境约相当于云南大部和贵州、广西一小部分,其后东部扩大至贵州大部。南朝齐时治所移至同乐(今云南陆良南),南朝梁简文帝大宝以后废。 秦: 即秦州,古州名。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分雍、凉、梁三州置,初置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后移上邽(今甘肃天水),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兰州、永登、定西、静宁以南,清水、两当以西,陕西凤县、略阳,四川平武,及青海黄河以南贵德以东地。其后渐小。 雍(yōng): 即雍州,古州名。古九州之一,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分凉州置。三国魏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其后逐渐缩小。东晋孝武帝太元中在襄阳(今湖北襄阳)侨置,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荆州北部为境,治所不变。南朝梁以后渐缩小。东晋、南朝时控扼南北,为汉水上游重镇。

[2] 左卫将军: 魏晋武官名。三国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分中卫将军置。西晋属中军将军,后改中领军(领军将军),职掌宫禁宿卫,是中央禁军主要将领。晋、南朝宋皆四品。 刘敬宣(371—415年): 东晋将领。字万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镇北将军刘牢之之子。先任王恭前军参军,后因平定王恭之乱封宁朔将军,破孙恩加临淮太守、辅国将军。桓玄之乱时投奔姚兴,又奔南燕慕容德。桓玄之乱平定后,回国任晋陵太守、建威将军、江州刺史等职。后因伐蜀无功被免官,后参与征讨慕容超、卢循有功,任淮西诸军郡事、北青州刺史、冀州刺史等职。后被其下属王猛之子所杀。 忝(tiǎn): 辱,有愧于,常用做谦辞。 长(zhǎng)史: 古代官职名。战国秦置,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将军幕府亦设。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亦设。三国、晋、南北朝沿置。魏、晋以后,州、郡刺史中带将军称号开府者亦设,多兼任首郡太守。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有长史,掌兵马。长史又分为左、右,职重。 南蛮: 即南蛮校尉府,是东晋管理蛮族的最重要机构。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夏季四月,东晋朝廷改任后将军、豫州刺史刘毅为卫将军、都督荆宁秦雍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刘毅对左卫将军刘敬宣说:“我有愧于担当西部重任,想请您屈尊做我的南蛮校尉长史,难道您会有什么意见吗?”刘敬宣害怕,把事情告诉了太尉刘裕。刘裕笑着说:“只愿你老兄平安无事,一定不要过分忧虑。”

【原文】

毅性刚愎,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 [1] 。及居方岳,常怏怏不得志 [2] 。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 [3] 。”及败于桑落,知物情去已,弥复愤激 [4] 。裕素不学,而毅颇涉文雅,故朝士有清望者多归之,与尚书仆射谢混、丹阳尹郗僧施深相凭结 [5] 。僧施,超之从子也 [6] 。毅既据上流,阴有图裕之志,求兼督交、广二州,裕许之 [7] 。毅又奏以郄僧施为南蛮校尉后军司马,毛修之为南郡太守,裕亦许之,以刘穆之代僧施为丹阳尹 [8] 。毅表求至京口辞墓,裕往会之于倪塘 [9] 。宁远将军胡藩言于裕曰:“公谓刘卫军终能为公下乎 [10] ?”裕默然,久之曰:“卿谓何如?”藩曰:“连百万之众,攻必取,战必克,毅固以此服公。至于涉猎传记,一谈一咏,自许以为雄豪,以是搢绅白面之士辐凑归之 [11] 。恐终不为公下,不如因会取之。”裕曰:“吾与毅俱有克复之功,其过未彰,不可自相图也 [12] 。”

【注文】

[1] 刚愎(bì): 固执己见,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见。 埒(liè): 等同,相当。 矜(jīn)伐: 恃才夸功,夸耀。 权: 暂且,姑且。

[2] 方岳: 指州郡。 怏(yàng)怏: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3] 刘: 即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前202—前195年在位)。字季,沛(治今江苏沛县)人,出身平民,参与秦末的推翻暴秦行动,公元前206年首先进入关中要地,灭亡秦朝。后灭项羽,统一中国,建西汉王朝。在位期间,平定诸侯王叛乱,建章立制,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项: 即项羽(前232—前202年),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名籍,字羽,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随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大败秦军,秦亡后自称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被刘邦所败,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

[4] 桑落: 即桑落洲,古地名。长江边的小岛,今江西九江东北。 物情: 人心,民心。 弥: 更加,越发。 愤激: 愤怒激动。

[5] 清望: 指有清白名望的人或清白的望族。 尚书仆射(yè): 古代官职名。秦始置,秦、西汉为尚书令副贰,秩六百石。东汉置尚书台,主官为尚书令,尚书仆射为其副职。东汉献帝时分设左、右仆射,历代沿置。魏晋后,尚书令、尚书仆射号为“朝端”“朝右”,居宰相之任,成为贵官。 郗(xī)僧施(生卒年不详): 东晋大臣。字惠脱,东晋名臣郗超从弟郗俭之之子,因超无子,以僧施为其嗣,袭爵南昌公。弱冠时即与王绥、桓胤齐名,累居清显,历任宣城内史、丹阳尹等职。刘毅镇江陵,辟为南蛮校尉、假节,后与刘毅俱被刘裕所诛。 凭结: 依附结纳。

[6] 超: 即郗超(336—378年),东晋大臣。少年早熟,聪明过人,十几岁即被抚军大将军司马昱辟为掾吏。桓温灭成汉,进位征西大将军后,辟郗超为征西大将军掾吏。桓温任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郗超转为参军。桓温废海西公,改立简文帝,专制晋政,郗超入朝任中书侍郎。桓温死后去职。

[7] 交: 即交州,古州名。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治广信(今广西梧州),旋移番禺(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横山—班杜一线以北诸省。三国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交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东),辖境限于今越南中部、北部及广西钦州市、广东雷州半岛。 广: 即广州,古州名。三国吴大帝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置,治番禺(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两省区除广东廉江以西、广西桂江中上游、容县、北流以南、宜山西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南朝以后渐小。

[8] 毛修之(375—446年): 东晋、北魏将领。字敬之,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出身将门,读史习乐,骑马射箭,文武双全,先任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参军,后为桓玄参军,在平桓玄、卢循、谯纵之乱中均立功。刘裕北伐后秦任冠军将军戍守洛阳,因保护刘义真受伤,被夏国赫连勃勃所俘。夏灭后入仕北魏,随魏主拓跋焘伐柔然,征平凉、和龙立功,任散骑常侍、前将军、光禄大夫等职。 南郡: 古郡名。秦朝始置,治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北)。后迁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三国吴移治公安城(今湖北公安北),西晋又移江陵。

[9] 辞墓: 向祖坟辞行。 倪(ní)塘: 古地名。今江苏南京江宁区方山附近。

[10] 宁远将军: 古代武官名。三国魏始设,正五品。两晋南北朝及隋时为杂号、散号将军之一。隋为从七品上。唐、五代和宋时为武散官阶称号,正五品下。 胡藩(372—433年): 东晋、南朝宋大臣。字道序,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为人重义气,性刚直,通武善射,足智多谋。初参郗恢、殷仲堪军事,转投桓玄。桓玄灭亡后归故里。南朝宋武帝刘裕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镇军军事,从征鲜卑,攻讨卢循,有战功,升为正员郎。复伐羌、征魏,皆率先力战。以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官至太子左卫率。卒谥壮侯。 刘卫军: 指刘毅。古代常用官名代称本人,再如后文的“刘兖州”等。

[11] 以是: 因此。 搢(jìn)绅: 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一般称“缙绅”。 白面: 指阅历少、文弱的读书人。 辐凑: 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也作辐辏(còu)。

[12] 克复: 用武力收复失地。 彰: 明显,显著。

【译文】

刘毅性格刚愎自用,自以为当年勤王起义的功劳与刘裕等同,非常恃才自傲,因此,虽然暂时推举了刘裕,但心中并不服气。等做了藩镇首长后,常常因觉得志向没有机会实现而闷闷不乐。刘裕每次都对他柔和、顺服,导致刘毅更加骄纵。刘毅曾经说:“真恨不得与当年的刘邦和项羽共同争夺中原!”等败于桑落洲后,他知道人心已经不再归于自己了,于是更加恼怒激愤。刘裕平时不读书,而刘毅却常常涉猎文史,所以朝廷中有威望的士人都争着归附于他,刘毅与尚书仆射谢混、丹阳尹郗僧施等人互相攀附结纳。郗僧施是郗超的侄子。刘毅任荆州刺史后,占据了长江上游,暗中有图谋刘裕的想法,便请求掌管交州和广州,刘裕答应了。刘毅又上奏朝廷请求让郗僧施做南蛮校尉、后军司马,毛修之做南郡太守,刘裕也都答应了。刘裕让刘穆之代替郗僧施担任丹阳尹。刘毅上奏请求到京口向祖坟辞行,刘裕前往倪塘与他相会。宁远将军胡藩对刘裕说:“您说刘毅最终会屈居于您之下吗?”刘裕默然不答,很久后问:“您认为应该怎么办呢?”胡藩说:“统率百万大军攻战,您一定会打胜仗,刘毅对您的这种能力是非常佩服的。至于涉猎群书、清谈吟咏方面,刘毅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所以很多绅士和读书人都围绕在他的周围归附他。我担心刘毅最终不会心甘情愿居于您之下,不如趁倪塘会见之机杀了他。”刘裕说:“我与刘毅都有恢复晋室之功,他的罪行现在还没有显露,我们不能互相残杀。”

【原文】

秋九月,刘毅至江陵,多变易守宰,辄割豫州文武、江州兵力万余人以自随 [1] 。会毅疾笃,郄僧施等恐毅死,其党危,乃劝毅请从弟兖州刺史藩以自副,太尉裕伪许之 [2] 。藩自广陵入朝,己卯,裕以诏书罪状毅,云与藩及谢混共谋不轨,收藩及混,赐死 [3]

【注文】

[1] 辄(zhé): 擅自。

[2] 藩: 即刘藩(?—412年),东晋将领。彭城沛(今江苏沛县)人,荆州刺史刘毅堂弟。早年随刘裕在京口起兵,击灭桓玄。南燕灭亡后,刘藩出任兖州刺史。412年,刘毅病重,刘藩前往荆州继任,临行前入朝时被刘裕逼迫自杀。

[3] 广陵: 古代郡县侯国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县,其地在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上。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设江都国置广陵郡。元狩六年(前117年)分广陵郡部分地置广陵国,治广陵县。 不轨: 越出常规,此指反叛。

【译文】

秋季九月,刘毅到达江陵,把荆州的各级守宰作了大幅度调整,擅自从原任的豫州和江州调迁了不少文武官员和一万多名将士来跟随自己。此时,恰好刘毅病重,郗僧施等人害怕刘毅死后,他们的党羽受到威胁,于是劝刘毅让他的堂弟、兖州刺史刘藩做他的副手,太尉刘裕假装答应了他。刘藩从广陵入朝觐见皇帝,己卯(十二日),刘裕下诏书公布刘毅的罪行,说他与刘藩以及谢混等人共同谋反,逮捕了刘藩及谢混,下令让他们自杀。

【原文】

庚辰,诏大赦 [1] 。以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为都督荆雍梁秦宁益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 [2] 。使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监太尉留府事 [3] 。裕疑长民难独任,乃加刘穆之建武将军,置佐史,配给资力以防之 [4]

【注文】

[1] 大赦(shè): 以君主命令的方式对某个时期的特定罪犯或一般罪犯实行免除或减轻罪责或刑罚。古代帝王常在登基、更换年号、册立皇后等情况下,以施恩为名,颁布赦令,赦免犯人。

[2] 会(kuài)稽(jī): 古郡名。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西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仅天目山、淳安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移治山阴(今绍兴市)。其后辖境渐小,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 内史: 古代官职名。西周始置,原为中央官职。战国秦时为京师地方行政长官。西汉诸侯王国掌民政之官亦称内史,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省内史,设国相治民,相当于郡守。晋沿置,为王国的地方行政长官。魏晋要郡亦有以内史代太守者,如东晋会稽郡、彭城郡即是其例。南北朝沿袭。 司马休之(?—417年): 东晋宗室、大臣。字季预,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东晋谯敬王司马恬(tián)第四子,历任平西将军、荆州刺史。桓玄之乱时曾逃奔南燕慕容德,后还,复任荆州刺史。415年,被刘裕所逐,投奔后秦姚兴。417年,刘裕灭后秦后,又投奔北魏,卒于军中。 梁: 即梁州,古州名。古代九州之一,三国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分益州置,治沔阳(今陕西勉县东),西晋武帝太康中移治南郑(今陕西汉中),辖境相当于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任河以西,四川青川、江油、中江、遂宁,重庆璧山、綦江等市、县以东,大溪、分水河以西和贵州桐梓、正安等地。其后渐小。 益: 即益州,古州名。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四川折多山、云南怒山、哀牢山以东,甘肃陇南、两当、陕西秦岭以南,湖北郧阳、保康西北,贵州除东边以外地区。东汉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东汉灵帝中平中移治绵竹(今四川德阳东北),东汉献帝兴平中又移成都(今四川成都)。东汉以后辖境渐小。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蜀郡。 北徐州: 古州名。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分徐州淮北地置,治彭城(今江苏徐州),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箕屋山、沂山、蒙山及江苏沛县以南,河南商丘以东,安徽太和、蒙城、泗县及江苏淮河以北地区,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改名徐州。

[3] 留府事: 指留守、留后一类的官职。

[4] 建武将军: 古代武官名。四品杂号将军。东汉献帝兴平年间曹操置,四品。管辖内地小县军权。

【译文】

庚辰(十三日),东晋朝廷下诏大赦全国。朝廷任命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为都督荆、雍、梁、秦、宁、益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任命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守京口。派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监管太尉留府事。刘裕又担心诸葛长民一人难以担此重任,于是又加封刘穆之为建武将军,配置僚佐,并配备了物资和军队,以防意外发生。

【原文】

壬午,裕帅诸军发建康,参军王镇恶请给百舸为前驱 [1] 。丙申,至姑孰,以镇恶为振武将军,与龙骧将军蒯恩将百舸前发 [2] 。裕戒之曰:“若贼可击,击之;不可者,烧其船舰,留屯水际以待我 [3] 。”于是镇恶昼夜兼行,扬声言刘兖州上。

【注文】

[1] 舸(gě): 船只。

[2] 姑孰(shú): 古地名。当涂县治所,今安徽当涂。 振武将军: 古代武官名。四品杂号将军。 龙骧(xiāng)将军: 古代武官名。以龙骧将军中资深者为大将军。龙骧将军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南北朝时开始广泛沿置,北魏、北齐均第三品。 蒯(kuǎi)恩(生卒年不详): 东晋、南朝宋将领。字道恩,兰陵(今山东兰陵)人,勇敢忠诚,曾参与讨孙恩、平北燕、灭后秦等战争,迁龙骧将军、兰陵太守、谘议参军、辅国将军、淮陵太守等职。为人谦虚谨慎,抚待士卒,纪纲严明,民众亲附,后在保护刘义真返回江南的战斗中被赫连勃勃俘杀。

[3] 水际: 水边,河岸边。

【译文】

壬午(十五日),刘裕率几路大军从京城建康出发,参军王镇恶请求派给他一百条船担任前锋。丙申(二十九日),大军抵达姑孰城,刘裕任命王镇恶为振武将军,与龙骧将军蒯恩带着百条船只先行出发。刘裕告诫他们说:“如果敌人可以进攻就进攻;如果不能进攻,你们就烧掉敌人的船舰,留在岸边等待我的到来。”于是,王镇恶昼夜不停地行进,声称是刘藩前来。

【原文】

冬十月己未,镇恶至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舍船步上 [1] 。蒯恩军居前,镇恶次之,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立六七旗,旗下置鼓,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鼓严,令若后有大军状 [2] 。”又分遣人烧江津船舰 [3] 。镇恶径前袭城,语前军士,“有问者,但云刘兖州至”,津戍及民间皆晏然不疑 [4] 。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问:“刘兖州何在 [5] ?”军士曰:“在后。”显之至军后不见藩,而见军人担彭排战具,望江津船舰已被烧,鼓严之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驰去告毅,行令闭诸城门 [6] 。镇恶亦驰进,门未及下关,军人因得入城。卫军长史谢纯入参承毅,出闻兵至,左右欲引车归 [7] 。纯叱之曰:“我人吏也,逃将安之 [8] !”驰还入府。纯,安兄据之孙也 [9] 。镇恶与城内兵斗,且攻其金城,自食时至中晡,城内人败散 [10] 。镇恶穴其金城而入,遣人以诏及赦文并裕手书示毅,毅皆烧不视,与司马毛修之等督士卒力战 [11] 。城内人犹未信裕自来,军士从毅自东来者,与台军多中表亲戚,且斗且语,知裕自来,人情离骇 [12] 。逮夜,听事前兵皆散,斩毅勇将赵蔡,毅左右兵犹闭东西阁拒战 [13] 。镇恶虑暗中自相伤犯,乃引军出围金城,开其南面 [14] 。毅虑南有伏兵,夜半,帅左右三百许人,开北门突出。毛修之谓谢纯曰:“君但随仆去 [15] 。”纯不从,为人所杀。

【注文】

[1] 豫章口: 古地名。今湖北江陵东南。

[2] 语: 动词,对……说。 计: 估计。 鼓严: 急鼓,急促的鼓声。 令若: 假装,好像。

[3] 江津: 城戍名。亦称奉城,今湖北江陵南。

[4] 晏然: 安定,安宁。

[5] 朱显之(生卒年不详): 东晋将领。曾任刘毅的参军。

[6] 彭排: 彭通“旁”。旁排,即盾牌。

[7] 谢纯(?—412年): 东晋臣僚。字景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尚书右仆射谢景仁之弟,刘毅亲信将领,历任豫州别驾、卫军长史、南平相,刘裕讨伐刘毅时被杀。

[8] 叱(chì): 大声训斥。

[9] 安: 即谢安(320—385年),东晋宰相。字安石,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常谢裒(póu)之子。少以清谈知名,先隐居,后官至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指挥军队于淝水大败前秦军,因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遂低调避祸,后病逝。 据: 即谢据(生卒年不详),东晋臣僚。谢安之兄,东阳太守谢朗之父,早亡。

[10] 食时: 早饭之时,上午七时至上午九时。 晡(bū)时: 即申时,指下午三时到下午五时。

[11] 穴: 动词。挖掘地道。

[12] 台军: 南朝军队区分为中军及外军。中军又称台军,直属中央,平时驻守京城,有事出征。

[13] 逮: 到,及。 听事: 厅堂。官府治事之所。 赵蔡(生卒年不详): 东晋将领。刘毅属下将领。

[14] 伤犯: 伤害,冒犯。

[15] 但: 副词。尽管,只管。 仆(pú): 古代是“我”的谦称。

【译文】

冬季十月己未(二十二日),王镇恶到达了豫章口,离江陵城只有二十里,率军下船步行上岸行军。蒯恩军在前,王镇恶军殿后。每条船上只留下一两个人,靠船的岸边竖起六七面大旗,旗下放置了战鼓,王镇恶对留下的人说:“估计我快要到城门时,你们就紧急擂鼓,做出好像我们后面有大军的样子。”又分别派人去烧掉了刘毅的战船战舰。然后王镇恶径直率军前进袭击江陵城,他对队伍前面的士兵说,“如果有人问的话,只告诉他们是刘藩的军队到了”。渡口防守的士兵和老百姓都十分安定,没有人起疑心。离江陵城还有五六里的时候,恰好遇到刘毅的重要将领朱显之准备出江津,问前面的士兵说:“刘藩在哪里?”士兵说:“在后面。”朱显之赶到部队后面也没有见到刘藩,却看到军人正扛着盾牌和战具,远望江边的船只已被烧毁,急鼓之声震天响,明白了这不是刘藩的军队,于是跃上战马疾驰回报刘毅,并且下令关闭各个城门。王镇恶也疾驰紧跟其后,趁城门还未关闭士兵们蜂拥而入。刘毅的卫军长史谢纯刚拜见完刘毅,出门听说有军队杀来,他的左右侍从想让他赶快上车回家。谢纯呵斥道:“我是人家的下属,哪里能逃跑呢!”于是疾驰回到刘毅府中。谢纯是谢安之兄谢据的孙子。王镇恶一边与城内的守军战斗,一边进攻金城,战斗从早上吃饭时一直进行到下午五点,城内守军败退溃散。王镇恶于金城下挖了一个洞进入,派人拿着朝廷的诏书、赦文及刘裕的亲笔信让刘毅看,刘毅根本不看,全部烧毁,与司马毛修之等人督导战士奋力战斗。城内的守军都不相信刘裕会亲自率军而来,特别是刘毅从东部带到荆州的士兵,与朝廷军大多是表亲戚,一边打仗,一边问答,当确信刘裕亲自来后,士兵们都震惊离散。等到夜间,刘毅办公区前的守军全部溃散,守军们还杀掉刘毅的勇将赵蔡,刘毅左右的亲兵侍卫关闭东西阁楼顽强抵抗。王镇恶担心黑暗中战斗会导致自相残杀,于是把军队带出,包围了金城,只在金城南面开了一个口。刘毅担心南面有伏兵,半夜时率领左右亲兵约三百人从北门突围,毛修之对谢纯说:“你跟着我一起逃走吧。”谢纯没有听从,被人所杀。

【原文】

毅夜投牛牧佛寺 [1] 。初,桓蔚之败也,走投牛牧寺僧昌,昌保藏之,毅杀昌 [2] 。至是,寺僧拒之曰:“昔亡师容桓蔚,为刘卫军所杀,今实不敢容异人 [3] 。”毅叹曰:“为法自弊,一至于此!”遂缢而死 [4] 。明日,居人以告,乃斩首于市,并子侄皆伏诛。毅兄模奔襄阳,鲁宗之斩送之 [5]

【注文】

[1] 牛牧佛寺: 佛寺名。东晋时期江陵城中的一座佛教寺院。

[2] 桓蔚(生卒年不详): 东晋臣僚。东晋桓氏家族成员,桓玄败亡后,归附桓振,驻守襄阳,被鲁宗之击败,逃回江陵,后被东晋军战败,逃归后秦。

[3] 容: 收容,收留。 异人: 外人,陌生人。

[4] 弊: 同“毙”。 一至: 副词,竟然,乃至。 缢(yì): 吊死,用绳子勒死。

[5] 模: 即刘模(?—412年),人名。刘毅之兄,刘毅败亡后逃奔襄阳,被雍州刺史鲁宗之杀害。 鲁宗之(?—416年): 东晋大臣。字彦仁,雍州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东)人。先任南郡太守,因平桓玄之功升任雍州刺史,封霄城县侯。后因平江陵桓振之功,升为平北将军。又因随刘裕平江陵刘毅之功,升为镇北将军,封南阳郡公。后助司马休之对抗刘裕,兵败逃往后秦,率军攻打襄阳时中途病死。

【译文】

刘毅夜间想到牛牧佛寺投宿。当初,桓蔚战败后逃走,投奔到牛牧佛寺,僧人昌把桓蔚保护隐藏了起来,于是刘毅杀死了僧人昌。到了这个时候,寺中的僧人拒绝了刘毅投宿的请求,说:“以前亡故的师父因收留桓蔚,被卫将军刘毅所杀,现在实在不敢再容留外人。”刘毅叹息着说:“制定的法令最后断了自己的后路,竟然会这样!”于是,自己上吊而死。第二天,当地的百姓报告后,王镇恶把刘毅的尸首带到市中砍下脑袋,连带他的儿子、侄子一起杀死。刘毅的兄长刘模逃奔襄阳,鲁宗之斩了他送到建康。

【原文】

初,毅季父镇之闲居京口,不应辟召,常谓毅及藩曰:“汝辈才器,足以得志,但恐不久耳 [1] 。我不就尔求财位,亦不同尔受罪累。”每见毅、藩导从到门,辄诟之 [2] 。毅甚敬畏,未至宅数百步,悉屏仪卫,与白衣数人俱进 [3] 。及毅死,太尉裕奏征镇之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固辞不至 [4]

【注文】

[1] 季父: 最小的叔叔。古代兄弟排行称谓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镇之: 即刘镇之(生卒年不详),东晋、南朝宋大臣。刘毅叔父,经常责骂刘毅兄弟,刘毅败亡后任散骑常侍、光禄大夫。 辟召: 又称征辟、辟除,是中国汉代选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人才作为官吏。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人才作为幕僚。

[2] 导从: 古代帝王、贵族、官僚出行时,前驱者称导,后随者称从,合称导从。后泛指前导与后卫。 辄(zhé): 副词。总是,就。 诟(gòu): 辱骂。

[3] 屏(bǐng): 退避,隐退。 白衣: 此指给官府当差的小吏。

[4] 散骑常侍: 古代官职名。西汉有散骑、中常侍,作为皇帝侍从。东汉取消散骑,并让宦官任中常侍。魏文帝曹丕合并散骑、中常侍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魏、晋时期散骑常侍多为显职。 光禄大夫: 古代官职名。战国置中大夫,秦为郎中令属官,西汉武帝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在大夫中地位最尊,掌顾问应对,属光禄勋。魏、晋以后无定员,为加官及礼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宋以后为阶官,唐宋光禄大夫从二品,元明升为从一品,清升为正一品,为文官最高的阶官。

【译文】

当初,刘毅的叔叔刘镇之无官闲居,也不接受朝廷的征召,他常常对刘毅和刘藩说:“你们的才能和气度,实现自己的志向还是可以的,但恐怕不会长久。我不会靠着你们求得钱财和官位,也不同你们一起受累受罪。”每次见到刘毅、刘藩的随从走到自己的家门口,都会辱骂一番。刘毅特别恭敬和畏惧他,离他的宅第还有几百步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仪卫都撤下,只与几个小吏一起进宅。等刘毅被杀后,太尉刘裕上奏征召刘镇之,想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刘镇之坚决推辞不去上任。

【原文】

(冬)十一月己卯,太尉裕至江陵,杀郗僧施。初,毛修之虽为刘毅僚佐,素自结于裕,故裕特宥之 [1] 。赐王镇恶爵汉寿子 [2] 。裕问毅府谘议参军申永曰:“今日何施而可 [3] ?”永曰:“除其宿衅,倍其惠泽,贯叙门次,显擢才能,如此而已 [4] 。”裕纳之,下书宽租省调,节役原刑,礼辟名士,荆人悦之 [5]

【注文】

[1] 宥(yòu): 饶恕,原谅。

[2] 爵: 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一种封赐,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汉寿: 古县名。今湖南汉寿。

[3] 谘议参军: 古代官职名。又称谘议参军事。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位任颇重。晋以后,凡诸王及将军开府者皆置参军,始定为正式官名。有单称的,有冠以职名的,如谘议、记室、录事及诸曹参军等。 申永(生卒年不详): 东晋臣僚。曾任刘毅谘议参军,助刘裕治理江陵。

[4] 宿衅(xìn): 往昔的嫌隙和恩怨。 贯叙: 即贯序,按次序铨叙录用。

[5] 租、调: 租和调是中国古代的赋税项目。租为地租、田赋,即土地税,征收粮食;调征收的是乡土特产,包括绢(或绫、 )、绵(或布、麻)。 原刑: 放宽刑罚。

【译文】

十一月己卯(十三日),太尉刘裕到达江陵,杀死郗僧施。当初,毛修之虽然是刘毅的部下,但是平时就与刘裕私下往来,所以刘裕特别赦免了他。赐给王镇恶汉寿子的爵位。刘裕问刘毅府谘议参军申永说:“现在应该施行什么政策?”申永说:“消除以往的恩怨,加倍向百姓施加恩惠,按次序铨叙录用官吏,公开提拔有才能的士人,这样做就可以了。”刘裕采纳了申永的意见,下令减省租调,减轻劳役和刑罚,礼聘有名望的士人,荆州百姓都很高兴。

【原文】

诸葛长民骄纵贪侈,所为多不法,为百姓患,常惧太尉裕按之 [1] 。及刘毅被诛,长民谓所亲曰:“‘昔年醢彭越,今年杀韩信’,祸其至矣 [2] 。”乃屏人问刘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 [3] ?”穆之曰:“公溯流远征,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豪不尽,岂容如此邪 [4] ?”长民意乃小安。

【注文】

[1] 按: 核查,查处。

[2] 醢(hǎi): 酷刑名。将犯人剁成肉酱的一种刑罚。 彭越(?—前196年): 西汉开国功臣。字仲,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曾在巨野湖泽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后归附刘邦,楚汉战争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战争结束后被封为梁王。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后因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 韩信(?—前196年): 西汉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与萧何、张良并称为“汉初三杰”。曾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猜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 其: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3] 悠悠: 指世俗之人,众人。 不平: 不和,不睦。

[4] 稚: 幼小。 节下: 对将领的敬称。古代授节予将帅以加重职权,故敬称将领为节下。后对使臣或地方疆吏亦称节下。 一豪: 豪即“毫”。丝毫。

【译文】

东晋豫州刺史诸葛长民骄横放纵,贪婪奢侈,经常做违法之事,成为百姓的祸患,他一直担心太尉刘裕查处他。等到刘毅被杀后,诸葛长民对自己的亲信说:“‘往年刘邦先把彭越剁成肉酱,后来又杀掉了韩信。’看来我的大祸就要来到了!”于是,诸葛长民屏退手下的人,问刘穆之说:“外面在传言,都说太尉对我不满意,怎么会这样呢?”刘穆之说:“刘公逆长江西上远征刘毅,把自己的老母亲和未成年的孩子都交给了您。如果有一丝的不信任,哪里会这样做呢?”诸葛长民听到这话心里才稍微安定了一点。

【原文】

长民弟辅国大将军黎民说长民曰:“刘氏之亡,亦诸葛氏之惧也,宜因裕未还而图之 [1] 。”长民犹豫未发,既而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 [2] 。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邪 [3] ?”因遗冀州刺史刘敬宣书曰:“盘龙狼戾专恣,自取夷灭 [4] 。异端将尽,世路方夷,富贵之事,相与共之 [5] 。”敬宣报曰:“下官自义熙以来,忝三州七郡,常惧福过灾生,思避盈居损。富贵之旨,非所敢当。”且使以书呈裕,裕曰:“阿寿故为不负我也 [6] 。”

【注文】

[1] 辅国大将军: 古代职官名。新莽末汉宗室刘永置,任其弟刘防为之。三国蜀后主景耀四年(261年)复置,迁尚书令董厥为之,与诸葛瞻共同辅政。三国魏末亦置,二品。唐、宋时期为武散官名,正二品,为武官的第二级。 黎民(?—413年): 即诸葛黎民,东晋将领。诸葛长民之弟,曾任辅国大将军,曾劝说其兄先发制人,消灭刘裕,但未被采纳,后被刘裕所杀。

[2] 履(lǚ): 走过,经过。

[3] 布衣: 麻布制成的衣服,代指百姓。

[4] 盘龙: 指刘毅,刘毅小字盘龙。 狼戾(lì): 凶狠,暴戾。 专恣(zì): 专横放肆。 夷(yí)灭: 灭亡。

[5] 夷: 平,平坦。

[6] 阿寿: 指刘敬宣。刘敬宣字万寿。阿,某些人的姓、名、小名、排行前用作称呼,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尊卑关系。 故: 副词。仍,还是。

【译文】

诸葛长民的弟弟、辅国大将军诸葛黎民劝说诸葛长民:“刘毅及其家族被杀的事实,恐怕也是我们诸葛氏所恐惧的事情,应该趁刘裕还没有回来,我们抢先下手。”诸葛长民犹豫不决,没有采取行动,后来又叹息地说:“贫贱之时常常想得到富贵,但富贵之后必然要遭到危险。现在再想做一名丹徒的平民百姓,还怎么可能呢?”于是,写信给冀州刺史刘敬宣说:“刘裕凶狠暴戾,专横放肆,是自取灭亡。现在有叛乱之心的人都被杀掉了,天下将会太平,如果有更多富贵的事情,我们一起来享受吧。”刘敬宣复信说:“下官我从义熙以来,任职三州七郡长官,常常担忧福气太大就会生出灾难,于是力避太好的事情,宁愿吃亏受苦。您说的富贵之意,我实在不敢接受。”并且把诸葛长民写给他的信呈交给刘裕,刘裕看后说:“刘敬宣还是没有辜负我。”

【原文】

裕在江陵,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 [1] 。”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 [2] 。”裕笑曰:“卿勇过贲、育矣 [3] 。”乃听先还。

【注文】

[1] 辅国将军: 古代武官名。始见于汉末。南朝宋曾改为辅师将军,旋复旧称。北魏、北齐沿置。明、清时为爵名。三品杂号将军。 王诞(375—413年): 东晋臣僚。字茂世,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祖是丞相王导,祖父是后将军王恬,早年曾依附司马元显势力,任琅邪内史,元显败后遭流放。后返回建康跟随刘裕,任谘议参军、长史、齐郡太守、吴国内史等职,随军征战,后封唐县五等侯。 讵(jù): 岂,难道。 便: 顺利,没有困难或阻碍。

[2] 垂盼: 看重,抬爱。 无虞(yú): 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3] 贲(bēn)、育: 即孟贲和夏育。孟贲,战国时期著名的勇士,据说力大无穷,“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夏育,周代著名勇士,传说能力举千钧。

【译文】

刘裕在江陵,辅国将军王诞向刘裕请求,先沿长江东下回建康,刘裕说:“诸葛长民似乎有反叛的意图,你觉得能够顺利回去吗?”王诞说:“诸葛长民知道我蒙受您的抬爱,现在一个人轻装而回,一定会以为平安无事,这样也可以稍微安慰一下他的情绪吧。”刘裕笑着说:“你真比孟贲和夏育还勇敢啊。”于是听凭他先回去了。

【原文】

冬十二月,加太尉裕太傅、扬州牧 [1]

【注文】

[1] 太傅: 古代官名。西周置,是君主的辅佐大臣,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国三公之一,秦朝废止,东汉长期设立该职,以后各代均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牧: 即州牧,古代官职名。汉武帝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

【译文】

冬季十二月,东晋朝廷加授太尉刘裕太傅、扬州牧之职。

【原文】

九年春二月,太尉裕自江陵东还,骆驿遣辎重兼行而下,前刻至日,每淹留不进 [1] 。诸葛长民与公卿频日奉候于新亭,辄差其期 [2] 。乙丑晦,裕轻舟径进,潜入东府 [3] 。三月丙寅朔旦,长民闻之,惊趋至门 [4] 。裕伏壮士丁旿于幔中,引长民却人闲语,凡平生所不尽者皆及之,长民甚悦 [5] 。丁旿自幔后出,于座拉杀之,舆尸付廷尉 [6] 。收其弟黎民,黎民素骁勇,格斗而死。并杀其季弟大司马参军幼民、从弟宁朔将军秀之 [7]

【注文】

[1] 骆驿(yì): 连续不断,陆陆续续。 辎(zī)重: 指随军运载的军用器械、粮食等。 刻: 限定,规定。 淹(yān)留: 长期逗留,羁留。

[2] 频日: 连续多天。

[3] 晦(huì): 夜晚。 东府: 府第名。又名东城府。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冬建,原为简文帝司马昱任会稽王时的旧府第,后为会稽王司马道子居宅,时人称东府。后刘裕重修并居此,东、南、西三面开门,城周三里九十步。东晋以宰相领扬州牧,东府城既是相府,又是扬州刺史治所。形势险要,为防卫都城建康的必守之地。后改名为未央宫、齐王宫。南朝梁敬帝时因兵火焚毁。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属权臣独立的办事机构。

[4] 朔(shuò)旦: 初一早晨。朔,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月球与太阳的黄经相等的时刻,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古代农历指每月初一。

[5] 丁旿(wǔ)(生卒年不详): 东晋刘裕军中壮士,曾伏杀诸葛长民。 幔(màn): 张在屋内的帐幕。 却: 屏退,退下。

[6] 拉杀: 用杖击杀。 舆(yú): 用车拉。 廷尉: 古代官职名。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战国秦始置,西汉景帝刘启时改名大理,西汉武帝刘彻时恢复旧称。职掌天下刑狱,还负责掌管每年全国断狱总数,最后汇总,州郡疑难案件报请等事务。此外,常派员为地方处理某些重要案件。魏晋南北朝时廷尉职掌与两汉无太大区别。

[7] 大司马: 古代官职名。《周礼·夏官》载,大司马掌邦政。秦汉置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西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东汉又改为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魏晋为上公之一,一品官。南北朝置否更替,北朝是“二大”(大将军、大司马)之一,典武事,位在三公之上。明清时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幼民: 即诸葛幼民(?—413年),东晋将领。诸葛长民幼弟,曾任大司马参军,后被刘裕所杀。 宁朔将军: 古代武官名。四品杂号将军。 秀之: 即诸葛秀之(?—413年),诸葛长民堂弟,曾任宁朔将军,后被刘裕所杀。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春季二月,太尉刘裕从江陵东下,返回建康,把军用物资陆陆续续地沿江运回,因故意逗留而一再延迟之前限定的回程日期。诸葛长民与文武百官连续几天到新亭等候迎接,都因日期有误差没有接到刘裕。乙丑晦(三十日)夜里,刘裕乘快船迅速前进,悄悄地回到了东府。三月丙寅朔(初一日)早晨,诸葛长民听说刘裕已经回来,惊恐地到东府拜见。刘裕让壮士丁旿埋伏在帐幔内,然后屏退手下的人,与诸葛长民闲谈,凡是平时没有说透的话全都说了,诸葛长民非常高兴。这时丁旿从帐幔后走出来,在座位上杖杀了诸葛长民,把尸首抬到廷尉去问罪。然后去收捕他的弟弟诸葛黎民,诸葛黎民平时骁勇好斗,在拒捕时被杀。刘裕又杀了他的幼弟、大司马参军诸葛幼民和堂弟、宁朔将军诸葛秀之。

【原文】

三月戊寅,加裕豫州刺史,裕固让太傅、州牧。秋九月,再命太尉裕为太傅、扬州牧,固辞。

【译文】

三月戊寅(十三日),东晋朝廷加授刘裕豫州刺史之职,刘裕坚决辞让太傅、州牧。秋季九月,朝廷再次任命太尉刘裕为太傅、扬州牧,他坚决推辞。

【原文】

十年。司马休之在江陵,颇得江、汉民心。子谯王文思在建康,性凶暴,好通轻侠,太尉裕恶之 [1] 。三月,有司奏文思擅捶杀国吏,诏诛其党而宥文思 [2] 。休之上疏谢罪,请解所任,不许。裕执文思送休之,令自训厉,意欲休之杀之。休之但表废文思,并与裕书陈谢。裕由是不悦,江州刺史孟怀玉兼督豫州六郡以备之 [3]

【注文】

[1] 文思: 即司马文思(生卒年不详),北魏将领。司马休之长子,性格凶暴,多杀无辜,数为有司所纠,后与其父因怨恨起兵反叛,兵败逃奔北魏,任延尉卿,封郁林公,因平仇池有功,升任征南大将军,晋爵谯王,后任怀朔镇将。

[2] 有司: 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3] 江州: 古州名。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分荆、扬二州置,治豫章(今江西南昌),其后或治武昌县(今湖北鄂州市),或治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或治半洲城(今江西九江西),或治湓口城(今江西九江),东晋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福建两省,湖北陆水以东、长江以南及湖南舂陵水中上游以东地区。其后渐小。 孟怀玉(386—415年): 东晋末大臣。平昌安丘(今山东安丘西南)人,出身官宦,世居京口,早年追随刘裕,任建武司马,参与镇压孙恩起义,后随刘裕举兵反桓玄,封鄱阳县侯,历任下邳太守、西阳太守、中书侍郎、辅国将军等,因平定卢循之功封阳丰县男。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任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受命防备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卒后追赠平南将军。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司马休之任职江陵,得到江汉地区百姓的拥戴。他的儿子谯王司马文思留居建康,司马文思性格凶暴,喜欢结交江湖侠士,太尉刘裕非常讨厌他。三月,主管官员举报司马文思随意打死国家的官吏,朝廷下诏诛杀了他的同伙,但赦免了司马文思。司马休之上奏章替儿子请罪,要求朝廷解除他的官职,朝廷不许。刘裕把司马文思送交回司马休之那里,让他自己训导惩罚,意思是让司马休之自己把儿子处死。司马休之只是上奏章请朝廷废除司马文思的爵位,并写信给太尉刘裕请罪。刘裕对他的处理很不满意,派江州刺史孟怀玉兼领豫州六郡的兵马,以防备司马休之。

【原文】

十一年春正月,太尉裕收司马休之次子文宝、兄子文祖,并赐死,发兵击之 [1] 。诏加裕黄钺,领荆州刺史。庚午,大赦。辛巳,太尉裕发建康,以中军将军刘道怜监留府事,刘穆之兼右仆射,事无大小,皆决于穆之 [2] 。又以高阳内史刘锺领石头戍事,屯冶亭 [3] 。休之府司马张裕、南平太守檀范之闻之,皆逃归建康 [4] 。裕,邵之兄也 [5] 。雍州刺史鲁宗之自疑不为太尉裕所容,与其子竟陵太守轨起兵应休之 [6] 。二月,休之上表罪状裕,勒兵拒之。

【注文】

[1] 文宝: 即司马文宝(?—415年),司马休之次子,后被刘裕所杀。 文祖: 即司马文祖(?—415年),司马休之侄子,后被刘裕所杀。

[2] 中军将军: 古代武官名。西汉武帝时置。为杂号将军。主管京师及宫廷警卫。前秦时与镇军、抚军、冠军将军合称四军将军。隋避杨忠讳,改称内军将军。唐不置。 右仆射: 古代官职名。尚书仆射,东汉为尚书台次官,职权重。职掌拆封章奏文书,参议政事,谏诤驳议,监察百官。汉末分置左、右仆射。唐初不设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代居其位,为事实上的宰相。

[3] 高阳: 侨郡名。今江苏南京一带。 刘锺(377—419年): 东晋将领。字世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孤有志向,后为北府兵,历任参军、主簿、南齐国内史、振武将军、中兵参军、宁朔将军、下邳太守、给事中、龙骧将军、高阳内史、右卫将军,封安丘县五等侯。曾参与讨伐孙恩、卢循起义,平定谯纵、刘毅、司马休之、桓玄等内争以及北伐南燕等战争。 冶亭: 古地名。今江苏南京境内。

[4] 张裕(生卒年不详): 东晋将领。曾任司马休之的司马。 南平: 古郡名。治作唐,今湖南安乡北。 檀范之(生卒年不详): 东晋将领。曾任南平太守。

[5] 邵: 即张邵(生卒年不详),东晋、南朝宋臣僚。字茂宗,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会稽太守张裕之弟,初为扬州主簿,刘裕任荆州刺史时任中郎将,委以心腹,后历任征虏将军、雍州刺史、南蛮校尉等职,谥曰简伯。

[6] 轨: 即鲁轨(生卒年不详),北魏臣僚。雍州刺史鲁宗之之子,东晋时任竟陵太守,后父子起兵响应司马休之,对抗刘裕,兵败后父子逃奔后秦,后秦灭,再逃北魏,任荆州刺史、襄阳公等职。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年)春季正月,太尉刘裕收捕了司马休之的次子司马文宝、侄子司马文祖,下令让他们自杀,然后发兵进攻司马休之。东晋朝廷下诏赐给刘裕皇帝专用的黄钺,让他兼任荆州刺史。庚午(十六日),全国实行大赦。辛巳(二十七日),太尉刘裕率军从都城建康出发,任命中军将军刘道怜监管太尉留府事,刘穆之兼任右仆射,朝中的大小事情都由刘穆之决断。又派高阳内史刘锺统领石头戍的防务,屯驻于冶亭。司马休之的司马张裕、南平太守檀范之听说此事,都逃回了都城建康。张裕是张邵的哥哥。雍州刺史鲁宗之怀疑自己不能被刘裕所宽赦,与他的儿子、竟陵太守鲁轨共同起兵响应司马休之。二月,司马休之上奏朝廷,罗列刘裕的罪行,统率军队抵抗刘裕的进攻。

【原文】

裕密书招休之府录事参军南阳韩延之,延之复书曰:“承亲帅戎马,远履西畿,阖境士庶,莫不惶骇 [1] 。辱疏,知以谯王前事,良增叹息 [2] 。司马平西体国忠贞,款怀待物 [3] 。以公有匡复之勋,家国蒙赖,推德委诚,每事询仰 [4] 。谯王往以微事见劾,犹自表逊位,况以大过,而当嘿然邪 [5] ?前已表奏废之,所不尽者命耳。推寄相与,正当如此,而遽兴兵甲,所谓‘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6] !刘裕足下,海内之人,谁不见足下此心,而复欲欺诳国士 [7] 。来示云‘处怀期物,自有由来’,今伐人之君,啖人以利,真可谓‘处怀期物,自有由来’者乎 [8] ?刘藩死于阊阖之门,诸葛毙于左右之手,甘言诧方伯,袭之以轻兵,遂使席上靡款怀之士,阃外无自信诸侯,以是为得算,良可耻也 [9] 。贵府将佐及朝廷贤德,寄命过日 [10] 。吾诚鄙劣,尝闻道于君子,以平西之至德,宁可无授命之臣乎 [11] !必未能自投虎口,比迹郗僧施之徒明矣。假令天长丧乱,九流浑浊,当与臧洪游于地下,不复多言 [12] 。”裕视书叹息,以示将佐曰:“事人当如此矣。”延之以裕父名翘字显宗,乃更其字曰显宗,名其子曰翘,以示不臣刘氏。

【注文】

[1] 南阳: 古郡名。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宛县(今河南南阳)。汉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广水市、郧阳间地。其后渐小。隋初废。 韩延之(生卒年不详): 东晋臣僚。字显宗,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人,历任建威将军、荆州从事、录事参军。刘裕讨伐司马休之以书信劝降,韩延之回信言辞激厉,忠贞不屈,兵败后逃往后秦,后秦亡,又逃北魏,担任武牢镇将,封鲁阳侯。 阖(hé): 全。

[2] 辱: 谦词。承蒙。 谯(qiáo)王: 即司马休之之子司马文思,封谯王。 良: 副词。很,甚。

[3] 司马平西: 此指司马休之,司马休之曾任平西将军。

[4] 询仰: 咨询和仰赖。

[5] 嘿(mò)然: 沉默无言的样子。嘿,同“默”。

[6] 推寄: 推心置腹。 相与: 互相,彼此。 遽(jù): 突然,忽然。

[7] 足下: 敬称,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 诳(kuáng): 欺骗,迷惑。 国士: 本指一国中最勇敢、最有力量的人。后引申指一国中才能最优秀、才能最出众的人物。

[8] 啖(dàn): 拿利益引诱人。 处怀期物: 大意是敞开宽阔的胸怀,期待有识之士的到来。

[9] 阊(chāng)阖(hé): 此指皇宫正门。 甘言: 甜言蜜语。 诧(chà): 欺骗。 方伯: 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一方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如汉代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等。 靡(mí): 无,没有。 款怀: 真心诚意。 阃(kǔn)外: 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 得算: 达到目的。 良: 副词。实在,确实。

[10] 寄命: 寄身,托身。

[11] 授命: 拼命,效命。

[12] 臧洪(160—195年): 东汉末群雄之一。广陵射阳(今江苏射阳)人,为人雄气壮节,曾为关东联军设坛盟誓,共伐董卓,得到袁绍的崇重,治理青州,任东郡太守,政绩卓越,百姓拥护。后因袁绍不肯援救张超而与其反目为敌,兵败后被袁绍所杀。

【译文】

刘裕秘密写信招降司马休之的录事参军、南阳人韩延之,韩延之回信说:“承蒙您亲自统率兵马,远征荆州,全境的士人和百姓都非常惶恐惊骇。您写信告诉了我一些谯王司马文思的事情,更增添了我的感叹。平西将军司马休之对国家忠贞不贰,诚心对待士人。因为您对晋朝有匡复之功,晋朝国家和百姓都很依赖您,推重您的德行,把他们的诚信都委托于您,每件事情都要先向您请示。谯王之前做了一些不法的小事被弹劾,平西将军就亲自上奏章请求辞职,何况如果谯王犯了大错,平西将军哪能默不作声呢?之前将军已上奏请求废除谯王的封爵,只是最终没有杀掉谯王而已。我们互相推心置腹地想,将军这样做也是符合情理的,但您突然统军进攻,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刘裕足下,天下之人哪个看不出你的险恶用心,但你还是想再次欺骗天下的良臣!你的来信中说你正‘敞开宽阔的胸怀,期待有识之士的到来’,现在你前来进攻别人的上司,用利益引诱别人,真正是‘敞开了胸怀,等着他们上当’吧?刘藩死在宫门之外,诸葛长民死在你的手下;用甜言蜜语来欺骗地方长官,然后再轻装袭击他们,最终使朝堂之上不再有忠诚之士,朝堂之外不再有能自己保命的官员,你以为这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我认为实在是可耻之极啊!你府中的将士们及朝廷里的贤德之人,都命悬你一人之手。我确实是个鄙劣粗陋之人,但也曾经听说过君子之道,以平西将军司马休之的至诚品质,哪能没有为他拼死效命的人呢!我一定不会投入你的虎口,这一点我比郗僧施等人明白更多。假如上天要使晋朝离乱、天下浑浊的局面长久地下去,我宁愿像汉代的臧洪一样到九泉之下游荡,不用再多说了。”刘裕看完韩延之的回信,交给将领们传阅,说道:“做下属就应当如此啊!”韩延之因为刘裕父亲名翘,字显宗,于是把自己的字也改为显宗,而给他的儿子改名叫翘,以表示绝不做刘裕的臣属。

【原文】

太尉裕使参军檀道济、朱超石将步骑出襄阳 [1] 。超石,龄石之弟也 [2] 。江夏太守刘虔之将兵屯三连,立桥聚粮以待,道济等积日不至 [3] 。鲁轨袭击虔之,杀之。裕使其婿振威将军东海徐逵之统参军蒯恩、王允之、沈渊子为前锋,出江夏口 [4] 。逵之等与鲁轨战于破冢,兵败,逵之、允之、渊子皆死,独蒯恩勒兵不动 [5] 。轨乘胜力攻之,不能克,乃退。渊子,林子之兄也 [6]

【注文】

[1] 檀道济(?—436年): 东晋、南朝宋将领。祖籍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辅国将军檀祗之弟,出身寒门,从军二十余年。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封武陵郡公。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攻魏,粮尽退兵,敌不敢追。檀道济戎马倥(kǒng)偬(zǒng),一生战绩卓著。文帝刘义隆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 朱超石(382—418年): 东晋将领。沛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右将军朱龄石之弟。出身将门,果敢勇锐,文武双全。先为卫将军桓谦行参军;又任何无忌辅国右军军事;曾为卢循部将徐道覆俘获,任参军。后逃归刘裕,任徐州主簿。后历任车骑参军事、尚书都官郎、中兵参军、宁朔将军、沛郡太守、新野太守、河东太守、中书侍郎等职,封兴平县侯。曾参与讨伐司马休之和北魏的战争,后与其兄朱龄石在与赫连勃勃的夏军作战时,兵败被俘杀。

[2] 龄石: 即朱龄石(379—417年),东晋大将。字伯儿,沛(今江苏沛县)人,刘裕手下大将,自幼轻佻(tiāo)好武,后随刘裕平定桓玄、卢循之乱,受命为元帅讨伐占领四川的谯蜀,威名甚著,任右将军,封丰城侯。后以都督关中诸军事之职北伐后秦,功成后镇守要地。赫连夏南下掠地关中,南朝宋势力全线崩溃,朱龄石因水道被断遭擒,押解至长安被杀。

[3] 江夏: 古郡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西汉时郡治不详,或云西陵(今湖北武汉新洲区西),或云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东汉治西陵,属荆州刺史部。三国时分属魏、吴两国。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后移治安陆,改吴国所置江夏郡为武昌郡。南朝宋时移治夏口(今湖北武汉),为郢州州治。隋文帝开皇中废,置鄂州。隋炀帝大业年间,复改鄂州为江夏郡,治江夏。唐肃宗至德以后废。 刘虔(qián)之(?—415年): 东晋臣僚。曾任江夏太守,后在与鲁轨的战斗中兵败被杀。 三连: 古地名。今湖北安陆西。 积日: 很长时间。

[4] 振威将军: 古代武官名。东汉始置。三国魏沿置,位四品。南北朝废置不常。 东海: 古侨郡名。先治海虞(今江苏常熟虞山镇),后移至京口(今江苏镇江)。 徐逵(kuí)之(?—415年): 东晋末将领。秘书监徐钦之子,刘裕长婿,曾任彭城、沛二郡太守。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进攻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司马休之时充任前锋,战死。 王允之(?—415年): 东晋臣僚。曾任参军,后在与鲁轨的战斗中兵败而死。 沈渊子(381—415年): 东晋将领。字敬深,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少有志节,随刘裕克京城,封繁田寺县五等侯,参镇军车骑中军事,又任刘道规辅国征西参军、领宁蜀太守,与刘基共斩蔡猛于大簿,后从征司马休之,战亡。

[5] 破冢(zhǒng): 古地名。今湖北江陵东南,长江东岸一带。

[6] 林子: 即沈林子(387—422年),东晋、南朝宋大将。字敬士,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人。东晋将领沈田子之弟,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著《宋书》)的祖父。因才智而受到刘裕重用,参与了讨伐南燕、卢循、司马休之及后秦等战役,威名甚盛。历任建熙令、建威将军、河东太守、辅国将军等职,累封资中县五等侯、汉寿县伯等爵。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去世,追赠征虏将军,谥怀伯。

【译文】

太尉刘裕派参军檀道济、朱超石率步兵、骑兵进攻襄阳。朱超石是朱龄石的弟弟。江夏太守刘虔之率兵屯驻三连,修长桥、聚粮草等待檀道济大军的到来。但许多天之后檀道济大军还没有到达。鲁轨袭击刘虔之,杀掉了他。刘裕派他的女婿、振威将军、东海人徐逵之统领他的参军蒯恩、王允之、沈渊子为前锋,出击江夏口。徐逵之等人与鲁轨大战于破冢,刘裕军大败,徐逵之、王允之、沈渊子全都战死,只有蒯恩部队陈兵不动。鲁轨乘胜进攻蒯恩军,没有攻下来,于是退走。沈渊子是沈林子的哥哥。

【原文】

裕军于马头,闻逵之死,怒甚;三月壬午,帅诸将济江 [1] 。鲁轨、司马文思将休之兵四万临峭岸置陈,军士无能登者。裕自被甲欲登,诸将谏不从,怒愈甚。太尉主簿谢晦前抱持裕,裕抽剑指晦曰:“我斩卿 [2] !”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建武将军胡藩领游兵在江津,裕呼藩使登,藩有疑色 [3] 。裕命左右录来,欲斩之 [4] 。藩顾曰:“正欲击贼,不得奉教。”乃以刀头穿岸,劣容足指,腾之而上,随之者稍多。既登岸,直前力战,休之兵不能当,稍引却。裕兵因而乘之,休之兵大溃,遂克江陵。休之、宗之俱北走,轨留石城 [5] 。裕命阆中侯下邳赵伦之、太尉参军沈林子攻之,遣武陵内史王镇恶以舟师追休之等 [6]

【注文】

[1] 马头: 地名。又名马头戍。今湖北公安北,与长江中的江津戍相对,为江防要地。

[2] 主簿(bù): 古代官职名。汉始置,汉代以后为中央和地方郡县官署主管文书簿籍和印鉴的官吏,乃掾史之首。魏晋以后,渐为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的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历代或罢或设。 谢晦(huì)(390—426年): 东晋、南朝宋大臣。字宣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历任刘裕太尉参军、太尉主簿、从事中郎等职,南朝宋时任右卫将军、侍中、中领军,以佐命之功封武昌县公。南朝宋少帝时任中书令,与徐羡之、傅亮辅政,任抚军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等职。南朝宋文帝时任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因废杀少帝之事不安,举兵反叛,兵败被诛杀。

[3] 游兵: 巡逻部队。

[4] 录: 逮捕,抓获。

[5] 石城: 古地名。今湖北钟祥。

[6] 阆(làng)中: 古县名。东晋为巴西郡治,今四川阆中。 下邳(pī): 古郡、国名。战国时期,齐威王封邹忌于下邳,始称其地为“下邳”。秦设县。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分东海郡置国,治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辖境北至江苏新沂、邳州等市,南至盱眙和安徽明光市,东至江苏涟水、淮安等市县。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改置郡,西晋武帝太康初复为国。南朝宋改为郡。隋初废。 赵伦之(?—429年): 东晋、南朝宋将领。字幼成,下邳僮(tóng)(今江苏沭[shù]阳南)人,刘裕母孝穆皇后之弟。幼孤,事母以孝。南朝武帝起兵,他以军功封阆中县五等侯,任雍州刺史,随刘裕伐后秦。南朝宋时封霄城县侯、安北将军,镇襄阳,南朝宋文帝时任镇军将军、左光禄大夫、领军将军。虽贵为外戚,但生活俭朴,性情笨拙,不懂人情世故。 武陵: 古郡名。治临沅(yuán),今湖南常德武陵区。

【译文】

刘裕驻军于马头,听说女婿徐逵之战死,异常愤怒。三月壬午(二十九日),统率几路大将渡江进攻。鲁轨、司马文思率领司马休之的四万大军,在江岸的悬崖峭壁处列阵,刘裕的军队没有人能登上岸去。刘裕准备亲自披盔戴甲登岸,手下的大将劝阻,刘裕也不听,反而更加愤怒。太尉主簿谢晦上前抱住刘裕不放,刘裕抽出佩剑指着谢晦说:“我斩杀了你!”谢晦也回答:“国家可以没有谢晦,但不能没有太尉您啊!”建武将军胡藩正带领士兵在江边巡逻,刘裕叫胡藩登岸,胡藩面露畏惧之色。刘裕命令手下去抓胡藩,要斩杀他。胡藩回头对抓捕的人说:“我正准备前去杀敌,没时间前去接受教训!”于是,胡藩用刀尖在江壁上挖了一个仅能容下脚尖的小洞,踩着小洞飞腾上岸,后面跟着陆续上岸的将士逐渐多起来。胡藩登岸后奋力前进,拼死战斗,司马休之的军队抵挡不住,向后退去。刘裕军乘机进攻,司马休之军队溃散,刘裕军攻克了江陵。司马休之、鲁宗之等一起向北逃跑,只留下鲁轨在石头防守。刘裕命令阆中侯、下邳人赵伦之,太尉参军沈林子进攻鲁轨,派武陵内史王镇恶率军乘船追击司马休之等人。

【原文】

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司马道赐,宗室之疏属也 [1] 。闻太尉裕攻司马休之,道赐与同府辟闾道秀、左右小将王猛子谋杀敬宣,据广固以应休之 [2] 。[夏四月]乙卯,敬宣召道秀屏人语,左右悉出户。猛子逡巡在后,取敬宣备身刀杀敬宣,文武佐吏即时讨道赐等,皆斩之 [3]

【注文】

[1] 司马道赐(?—415年): 晋宗室司马氏的远亲。曾任青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司马休之反叛刘裕时,与同僚辟闾(lǘ)道秀、王猛子等谋反,杀刘敬宣,响应司马休之,自称齐王,占据广固,后被刘敬宣部下讨杀。 宗室: 又称皇族、帝宗、天潢(huáng),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历代均专设官职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大宗伯”“宗正”“宗正寺”“宗人府”等。此外,古代也称大宗的庙为宗室。

[2] 辟闾(lǘ)道秀(?—415年): 东晋臣僚。代郡太守辟闾浑之子,曾任刘敬宣参军,后响应司马休之的反叛,谋杀刘敬宣,后被刘敬宣部下讨杀。辟闾,复姓。 王猛子(?—415年): 东晋小将。后因谋杀刘敬宣被讨杀。 广固: 古郡名。青州治所,今山东青州西北。

[3] 逡(qūn)巡: 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译文】

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司马道赐是晋朝宗室的远亲。听到太尉刘裕讨伐司马休之,司马道赐与同僚辟闾道秀、手下的小将王猛子阴谋杀死刘敬宣,据守广固城,响应司马休之。夏季四月乙卯(初三日),刘敬宣召见辟闾道秀,准备与他单独谈话,然后让身边的人都撤出门外。王猛子慢吞吞地走在最后,突然拔出刘敬宣身上的佩刀把他杀了。刘敬宣手下的文武百官立即出发对付司马道赐等人,把反叛者全部杀掉。

【原文】

(夏)五月,赵伦之、沈林子破鲁轨于石城,司马休之、鲁宗之救之不及,遂与轨奔襄阳,宗之参军李应之闭门不纳 [1] 。甲午,休之、宗之、轨及谯王文思、新蔡王道赐、梁州刺史马敬、南阳太守鲁范俱奔秦 [2] 。宗之素得士民心,争为之卫送出境。王镇恶等追之,尽境而还。

【注文】

[1] 李应之(生卒年不详): 东晋臣僚。曾任鲁宗之的参军。

[2] 新蔡: 古郡名。西晋惠帝分汝阴郡置,治所在新蔡(今河南新蔡),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地。北齐改为广宁郡。 梁州: 侨置州名。治襄阳,今湖北襄阳。 马敬(生卒年不详): 东晋大臣。曾任梁州刺史,后叛晋,兵败后逃奔后秦。 鲁范(生卒年不详): 东晋臣僚。曾任南阳太守,后叛晋,兵败后逃奔后秦。

【译文】

(夏季)五月,赵伦之、沈林子攻克鲁轨据守的石城,司马休之、鲁宗之来不及救援,与鲁轨等一起向襄阳逃去,鲁宗之的参军李应之关闭城门不让他们进城。甲午(十二日),司马休之、鲁宗之、鲁轨及谯王司马文思、新蔡王司马道赐、梁州刺史马敬、南阳太守鲁范一起逃奔后秦。鲁宗之平时很得江汉地区的民心,所以百姓们争先恐后护送他出境。王镇恶等人一直追到东晋的边境也没有追得上,只好撤军回来。

【原文】

初,休之等求救于秦、魏,秦征虏将军姚成王及司马国璠引兵至南阳,魏长孙嵩至河东,闻休之等败,皆引还 [1] 。休之至长安,秦王兴以为扬州刺史,使侵扰襄阳。侍御史唐盛言于兴曰:“据符谶之文,司马氏当复得河、洛 [2] 。今使休之擅兵于外,犹纵鱼于渊也,不如以高爵厚礼留之京师。”兴曰:“昔文王卒免羑里,高祖不毙鸿门,苟天命所在,谁能违之?脱如符谶之言,留之适足为害 [3] 。”遂遣之。

【注文】

[1] 征虏将军: 古代武官名。三品杂号将军。汉代始置,下设长史,司马、记室掾、中兵参军、咨议参军,行参军和主簿等职。 姚成王(生卒年不详): 后秦将领。曾任征虏将军。 长孙嵩(sōng)(358—437年): 北魏大臣。代(今山西大同)人,十四岁代父统军,累著军功,历任冀州、相州刺史和侍中、司徒,明元帝时与崔宏、奚斤、安同、王建、拓跋屈、叔孙建、罗结共同辅政,世号“八公”。太子临朝监国时担任左辅,太武帝时晋爵北平王,官至太尉,柱国大将军。 河东: 古郡名。战国魏置,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阳城、沁水、浮山以西、霍州市以南地区。北魏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辖境缩小至今山西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历来为军事上控制关中的门户。

[2] 侍御史: 古代官职名。西汉在御史大夫之下,受命御史中丞,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时受命执行办案、镇压叛乱等任务,分掌令曹、印曹、供曹、尉马曹、乘曹。魏、晋、南北朝时,曹数时有增减,但均不止五曹。唐侍御史属台院,殿中侍御史属殿院,监察御史属监院,三者并列。 符谶(chèn): 符图谶纬的统称。也泛指各种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

[3] 文王(生卒年不详): 即姬昌,商朝诸侯、西周奠基人。季历之子,季历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又称伯昌,在位五十年,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后因崇侯虎向商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继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其子武王建西周后追尊为文王。 羑(yǒu)里: 古地名,一作牖(yǒu)里,今河南汤阴北。 高祖: 即汉高祖刘邦。 鸿门: 古地名。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北鸿门堡村。楚汉之争时,项羽入函谷关军于此。今当地称为项王营。 脱: 连词,倘若,如果。 适足: 恰好,正好。

【译文】

当初,司马休之等人向后秦、北魏请求救援,后秦的征虏将军姚成王及司马国璠带兵到达南阳,北魏派出的长孙嵩到达河东,但听说司马休之等人已经战败,于是都率兵返回。司马休之到达长安后,后秦王姚兴任命他为扬州刺史,派他去侵袭襄阳。侍御史唐盛对姚兴说:“根据符谶的内容,司马氏应该重新夺回黄河和洛水之间的地区。现在您派司马休之在外把持兵权,就好比把鱼儿放回水中;不如用高官厚禄为条件,把他留在京城长安。”姚兴说:“当年周文王姬昌从羑里被释放,汉高祖刘邦没有死于鸿门,如果真的天命在他们那里,谁又能违抗得了呢?如果真像符谶中所说,那把司马休之留在京城正好会成为祸患。”于是,派遣司马休之离开长安。

【原文】

诏加太尉裕太傅、扬州牧,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1]

【注文】

[1] 剑履上殿: 古代得到帝王特许的大臣,可以佩着剑穿着鞋上朝,被视为极大的优遇。 入朝不趋: 指入朝不急步而行。古代臣子入朝必须急步而行以示恭敬,入朝不趋是皇帝对大臣的一种殊遇。 赞拜不名: 臣子朝拜帝王时,赞礼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这是皇帝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殊礼遇。

【译文】

东晋朝廷加授刘裕太傅、扬州牧之职,允许其佩剑上殿,朝见皇帝可缓步而行,拜见皇帝时赞礼官不直呼其名等特殊的礼遇。

【原文】

秋八月甲子,太尉裕还建康,固辞太傅、州牧,其余受命。

【译文】

秋季八月甲子(十三日),太尉刘裕回到都城建康,坚决推辞太傅、州牧等职,接受其他职务。

【原文】

十二年春正月,加太尉裕兖州刺史、都督南秦州,凡都督二十二州 [1]

【注文】

[1] 兖州: 即“南兖”,古代侨置州名。东晋时治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 南秦州: 古代侨置州名。东晋置,治所在南郑(今陕西南郑),南北朝时期的宋、齐因照前例,兼置南秦州,梁时才并入后魏,废止入为梁州。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春季正月,东晋朝廷加授刘裕兖州刺史,都督南秦州,到此为止,刘裕一共都督了东晋的二十二个州。

【原文】

三月,加太尉裕中外大都督 [1] 。裕戒严,将伐秦,加裕领司豫二州刺史。

【注文】

[1] 大都督: 古代武官名。古代军事统帅。三国吴、魏置,属加官。魏晋南北朝时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即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译文】

三月,东晋朝廷加太尉刘裕为中外大都督。刘裕命令全城戒严,准备讨伐后秦,东晋朝廷又加授刘裕司州、豫州二州刺史之职。

【原文】

夏五月癸巳,加太尉领北雍州刺史 [1]

【注文】

[1] 北雍州: 古代侨置州名。东晋孝武帝太元中在襄阳(今湖北襄阳)侨置,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荆州北部为境,治襄阳,辖境相当于今湖北丹江口市、南漳以东,钟祥北境以北,大洪山、枣阳以西和河南淅川、内乡、方城以南、泌阳以西地区。梁以后缩小。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改为襄州。南朝时控扼南北,为汉水上游重镇。

【译文】

夏季五月癸巳(十七日),东晋朝廷加授太尉刘裕兼领北雍州刺史之职。

【原文】

秋八月,太尉裕以世子义符为中军将军,监太尉留府事 [1] 。刘穆之为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入居东府,总摄内外 [2] 。丁巳,发建康。

【注文】

[1] 义符: 即刘义符(406—424年),南朝刘宋第二任皇帝(422—424年在位)。小字车兵,南朝宋武帝刘裕长子,永初三年(422年)即位,年号景平。刘义符在位时居丧无礼,又好为游狎(xiá)之事,景平二年(424年),辅政大臣徐羡之等假借皇太后之命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

[2] 左仆射: 古代官职名。参见前“右仆射”条注。 监军: 古代官职名。监督军队的官员。古代监军皆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汉武帝时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皆有,省称监军,也称监军事。又有军师、军司,亦为监军之职。 军司: 古代武官名。军司即军师,晋为避司马师讳,改军师为军司。

【译文】

秋季八月,太尉刘裕以嫡长子刘义符为中军将军,监理太尉留府事。刘穆之任左仆射,兼领监军、中军二府的军司,住进东府,统摄内外一切事务。丁巳(十二日),刘裕率东晋大军从建康出发。

【原文】

冬十一月,太尉裕遣左长史王弘还建康,讽朝廷求九锡 [1] 。时刘穆之掌留任,而旨从北来,穆之由是愧惧发病。弘,珣之子也 [2] 。十二月壬申,诏以裕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宋公,备九锡之礼,裕在诸侯[王]上,领征西将军、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如故 [3] 。裕辞不受。

【注文】

[1] 王弘(379—432年): 东晋、南朝宋大臣。字休元,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少以好学知名,东晋时历任会稽王司马道子骠骑主簿,太尉刘裕谘议参军、左长史,封华容县五等侯。刘裕平定洛阳后,派其返回朝廷请求加授九锡。南朝宋时任尚书仆射、彭城太守、江州刺史,迁卫将军职,封华容县公。曾参与徐羡之等人废少帝之谋。南朝宋文帝时加车骑大将军,任侍中、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等职。死后追谥文昭公,配食武帝庙庭。 讽: 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 九锡: 古代“锡”通“赐”,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 钺、弓矢、秬(jù)鬯(chàng)。这些礼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2] 珣(xún): 即王珣(349—400年),东晋名士。字元琳,小字法护,丞相王导之孙,书法家王羲之之侄。雅好典籍,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孝武帝司马昌明的宠爱,官至尚书令,加征虏将军,领太子詹事等职。

[3] 相国: 古代官职名。初为春秋、战国时期对宰辅大巨的尊称,秦统一后废,唯置丞相。西汉承秦制置丞相。西汉高帝、惠帝时萧何、曾参曾由丞相迁相国,后复改丞相。三国曹魏重设,两晋南北朝时由权臣担任。 百揆(kuí): 商周以前的官名,最早见于《尚书》。后世多引喻为丞相、相国等总揽朝政的官员,也代指百官及天下各种政务。 征西将军: 武官名。为四征(东、南、西、北)将军之一。诸征将军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的地位与偏裨杂号将军相同。东汉末年丞相曹操因战乱经常征伐四方,乃常置四征将军,秩二千石。三国魏文帝时将官职定为九品,四征将军为第二品,地位次于三公,晋朝时则为第三品,加“大”并开府则位同诸公,乃成为常设的高级将军官名。南北朝时亦为次于大将军的高级将军。唐朝之后废除。

【译文】

冬季十一月,太尉刘裕派遣左长史王弘回到建康,劝告东晋朝廷加授刘裕九锡。当时刘穆之掌管留守之权,知道旨意是从北方刘裕那里传来,因此既惭愧又害怕,突发急病。王弘是王珣的儿子。十二月壬申(二十九日),东晋朝廷下诏任命刘裕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并封宋公之爵,领有食邑十郡,赐给九锡礼器,地位在诸侯之上,兼领征西将军,继续担任司州、豫州、北徐州、雍州四州刺史之职。刘裕坚决推辞不受。

【原文】

十三年春正月,太尉裕引水军发彭城。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春季正月,太尉刘裕带领水军从彭城出发。

【原文】

三月,太尉裕将水军自淮、泗入清河,将溯河西上,先遣使假道于魏 [1] 。魏人以数千骑随裕军西行,裕遣兵击之,魏军奔溃。

【注文】

[1] 淮: 淮河。源出河南省桐柏山,干流自西向东,经河南南部、安徽等省,在江苏省注入洪泽湖,经洪泽湖调蓄后,主流出三河经高邮湖由江都三江营注入长江。 泗(sì): 泗河。在山东西南部,又名泗水。发源于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西南流经泗水县、曲阜市、兖州区,折南于济宁市东南鲁桥镇注入京杭大运河。 清河: 古河流名。是古黄河的一段。 假(jiǎ)道: 借道,经由,取道。

【译文】

三月,太尉刘裕统率水军从淮河、泗河进入清河,准备顺黄河逆流西上,先派遣使节向北魏借道。北魏派几千名骑兵沿着黄河岸边随刘裕大军向西而行,刘裕派兵进攻北魏骑兵,北魏军逃奔溃散。

【原文】

秋八月,太尉裕至潼关,王镇恶大破秦兵于渭桥,姚泓将妻子群臣诣镇恶降 [1] 。九月,裕至长安,以秦金玉、缯帛颁赐将士,送姚泓至建康,斩之 [2] 事见《刘裕灭后秦》

【注文】

[1] 潼(tóng)关: 古关隘名。今陕西潼关县东北。古为桃林塞地,东汉末设潼关,为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 渭桥: 泛指汉、唐时期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有中渭桥,秦始皇建,本名横桥。汉名渭桥、横门桥(与长安城西面横门相对)、石柱桥;增建东西二桥,始有中渭桥之称。故址在秦咸阳城正南,汉长安城北偏西,今陕西咸阳市东约二十里。历代屡毁屡复,至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东移约十里,在今西安市正北。唐后毁。东渭桥,故址在今高陵南耿镇白家嘴西南。西汉景帝五年(前152年)始建。唐后废。西渭桥,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始建,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叫便桥或便门桥,故址在今咸阳市南。唐也叫咸阳桥。唐末废。此处大约是指中渭桥。 姚泓(388—417年): 十六国时期后秦末代君主(416—417年在位)。字元子,后秦文桓帝姚兴长子,博学善谈,喜好文学。416年,即位。因兄弟争位相杀,关中大乱,417年,刘裕派遣王镇恶、檀道济攻后秦,秦将姚前不敌,王镇恶率军攻入长安平朔门,姚泓出城投降,后被斩首于建康。

[2] 缯(zēng)帛(bó):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译文】

秋季八月,太尉刘裕到达潼关,其大将王镇恶攻破了后秦的渭桥,后秦王姚泓带着妻子、儿女、文武百官到王镇恶军营投降。九月,刘裕到达长安,把后秦的金银珍宝、丝织品等都分赏给将士,把姚泓送到建康,斩杀了他。 事见《刘裕灭后秦》

【原文】

癸酉,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国璠、司马道赐、鲁轨、韩延之等皆降于魏。司马休之寻卒。魏赐国璠爵淮南公、道赐爵池阳子、鲁轨爵襄阳公。

【译文】

癸酉(初四日),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国璠、司马道赐、鲁轨、韩延之等人投降北魏。司马休之到北魏不久以后就去世了。北魏赐予司马国璠淮南公之爵、司马道赐池阳子之爵、鲁轨襄阳公之爵。

【原文】

冬十月,诏进宋公爵为王,增封十郡,辞不受 [1]

【注文】

[1] 增封: 增加封地。

【译文】

冬季十月,东晋朝廷进封宋公刘裕为宋王,增加食邑十个郡,刘裕坚决推辞不受。

【原文】

十一月辛未,穆之卒。太尉裕以根本无托,决意东还 [1] 。十二月,太尉裕发长安。

【注文】

[1] 根本: 这里指朝廷内的亲信。 无托: 没有值得托付的人。 决意: 拿定主意。

【译文】

十一月辛未(初三日),刘穆之去世。太尉刘裕考虑到东晋朝廷内没有可以托付的亲信,所以决定返回都城建康。十二月,太尉刘裕从长安出发。

【原文】

十四年春正月,太尉裕至彭城,解严 [1]

【注文】

[1] 解严: 解除戒严状态。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春正月,太尉刘裕到达彭城,宣布解除戒严。

【原文】

夏六月,太尉裕始受相国、[宋公]、九锡之命,赦国中殊死以下 [1] (宗) [崇]继母兰陵萧氏为太妃 [2] 。以太尉军谘祭酒孔靖为宋国尚书令,左长史王弘为仆射,领选,从事中郎傅亮、蔡廓皆为侍中,谢晦为右卫将军,右长史郑鲜之为奉常,行参军殷景仁为秘书郎,其余百官,悉依天朝之制 [3] 。靖辞不受。亮,咸之孙 [4] 。廓,谟之曾孙 [5] 。鲜之,浑之玄孙 [6] 。景仁,融之曾孙也 [7] 。景仁学不为文,敏有思致,口不谈义,深达理体。至于国典、朝仪、旧章、记注,莫不撰录,识者知其有当世之志 [8]

【注文】

[1] 赦(shè): 赦免,免除。 殊死: 古代刑罚名。指斩首的死刑。由于受刑时罪犯的身体被斧钺断开,故曰殊死。

[2] 兰陵: 古郡名。治氶(zhěng),今山东枣庄南。永嘉之乱时南渡,东晋于武进侨置,今江苏常州西北,又称南兰陵。

[3] 军谘(zī)祭酒: 古代武官名。相当于后世军队中的参议﹑参谋。 孔靖(jìng)(?—455年): 东晋、南朝宋大臣。字季恭,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任司徒左西掾、山阴令,刘裕平定桓玄,先后任会稽内史、侍中、吴兴太守,在政重视学校教育。随刘裕北伐,任太尉军谘祭酒、后将军。后任宋王府尚书令、加散骑常侍等职,后辞官。死后追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领选: 兼管荐举官吏之事。 从事中郎: 古代官职名。东汉置,为大将军、车骑将军之属官,参与谋议。 傅亮(374—426年): 东晋、南朝宋大臣。字季友,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人。佐刘裕建国有功,被封建城县公。南朝宋武帝临死前,以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宋少帝立,不亲政事,辅政的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于景平二年(424年)废杀之。迎立宋文帝,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426年被刘义隆所杀。 蔡廓(kuò)(?—425年): 东晋、南朝宋大臣。字子度,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人。初为著作佐郎,曾反对桓玄议复肉刑。后任刘裕参军,以耿直纯朴被刘裕所知。后历任刘裕别驾从事史、中军咨议参军、从事中郎等职。南朝宋时任侍中、御史中丞、司徒左长史、豫章太守、吏部尚书、祠部尚书。 郑鲜之(364—427年): 东晋、南朝宋大臣。字道子,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唯读书,绝交游。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后迁为御史中丞。性刚愎,不阿强贵。与刘裕善,刘裕任东晋宰相,他任长史、奉常,以敢说敢做而著称,时人称为“格佞”(破除谄媚阿谀)。刘裕称帝后,任太常都官尚书,为人率直,言无所隐,百官非常敬畏。后出任豫章太守。 奉常: 古代官职名。秦置奉常,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名太常,为九卿之一,掌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相沿。 行(xíng): 代理。在中国古代官制中,以官阶低的人担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担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殷景仁(390—440年): 南朝宋大臣。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谧见而以女妻之。先任刘毅的后军参军,刘裕的行参军,建议百官举才,后任宋台秘书郎、世子中军参军、主簿、衡阳太守、中书侍郎等职。学不为文,敏有思致,口不谈义,深达理体;参与国典朝仪、旧章记注等撰录。 秘书郎: 古代官职名。东汉置,马融曾任之,诣东观典校图书。魏晋时置,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的收藏管理事务。南朝时贵族子弟初仕多以此职为美官,故当时有“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之语。仅具虚名不任实职。

[4] 咸: 即傅咸(239—294年),西晋文学家。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东南)人,司隶校尉傅玄之子,曾任太子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为官峻整,疾恶如仇,直言敢谏,曾上疏主张裁并官府,唯农是务,并力主俭朴。诗作今存十余首,多为四言诗。

[5] 谟(mó): 即蔡谟(生卒年不详),东晋大臣。字道明,陈留考城(河南民权东北)人,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参与平定苏峻叛乱,升任太常,赐爵洛阳男,后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成为东晋对抗北方势力的主要人物。

[6] 浑: 即郑浑(生卒年不详),东汉、曹魏臣僚。字文公,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东汉名儒郑众曾孙,东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官员,多次出任地方官员,对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百姓生活作出了贡献。

[7] 融: 即殷融(生卒年不详),东晋大臣。字洪远,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东晋成帝咸和初,为庾亮都督府司马,后历任丹阳尹、尚书、太常卿、吏部尚书等职,文集已佚。

[8] 国典: 国家的典章制度。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时的典礼仪式。 旧章: 前代的典章制度。 记注: 起居注,编年实录。

【译文】

夏季六月,太尉刘裕接受了东晋朝廷的相国、宋公、九锡的任命,赦免宋国内犯殊死罪以下罪行的犯人,尊崇其继母兰陵萧氏为太妃,任命太尉府军谘祭酒孔靖为宋国尚书令,左长史王弘为仆射,掌管选官,从事中郎傅亮、蔡廓都为侍中,谢晦为右卫将军,右长史郑鲜之为奉常,行参军殷景仁为秘书郎,其他的文武百官,都按照东晋朝廷的规制来任命。孔靖拒绝不受。傅亮是傅咸的孙子;蔡廓是蔡谟的曾孙;郑鲜之是郑浑之的玄孙。殷景仁是殷融的曾孙。殷景仁学识渊博,但是从不写文章,思维敏捷,善于思考,从不空谈义理,却熟悉国家大事。至于国家的典章制度、朝廷的礼仪规范、过去的典故惯例、国家法令的注疏和解释,他没有不用心地抄录下来,有识之士都认为他有治理当朝事务的志向。

【原文】

冬十二月,彗星出天津,入太微,络紫微,八十余日而灭 [1] 。魏主嗣复召诸儒术士问之曰:“今四海分裂,灾咎之应果在何国?朕甚畏之 [2] 。卿辈尽言,勿有所隐。”众推崔浩使对,浩曰:“夫灾异之兴,皆象人事,人苟无衅,又何畏焉 [3] ?昔王莽将篡汉,彗星出入,正与今同 [4] 。国家主尊臣卑,民无异望。晋室陵夷,危亡不远,彗之为异,其刘裕将篡之应乎 [5] !”众无以易其言。

【注文】

[1] 彗星、天津、太微、紫微: 均为星宿名。

[2] 嗣: 即拓跋嗣(392—423年),北魏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鲜卑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之子。先被立为太子,因生母被赐死,悲伤不已被废。409年,道武帝被其子拓跋绍所杀,他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拓跋绍即位,年号永兴。423年,进攻南朝宋,攻占虎牢关,进逼宋北境,取得了第一次南北战争的胜利。但因征战劳顿成疾而终,终年仅32岁。谥号元明帝,庙号太宗。 灾咎(jiù): 灾难,祸殃。 朕: 皇帝的自称。秦朝统一六国前,意为“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3] 衅(xìn): 裂痕,争端。

[4] 王莽(前45—23年): 新莽王朝建立者(9—23年在位)。字巨君,西汉外戚,谦恭俭让,礼贤下士,素有威名。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新朝末期天下大乱,地皇四年(23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5] 陵夷: 衰落,衰败。

【译文】

冬季十二月,彗星从天津星穿出,进入太微星,与紫微星相联结,八十多天后才消失。北魏君主拓跋嗣再次征召多位儒士、术士,向他们询问说:“现在天下分裂,这次彗星预示的灾祸将在哪个国家应验呢?朕很害怕。你们可以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隐瞒!”大家都推举崔浩来回答,崔浩说:“上天灾异的发生,与人间的事情有很大关系,人间如果没有什么争端的话,又何必害怕天象呢?当年王莽将要篡夺西汉政权时,彗星出入的方位,正好与现在相同。我们大魏主尊臣卑,百姓没有不安分的想法。而东晋衰败,离危亡不远了。彗星表征的灾异,预示着东晋刘裕将要篡夺晋国呢!”大家都没有不同意见。

【原文】

宋公裕以谶云“昌明之后尚有二帝”,乃使中书侍郎王韶之与帝左右密谋酖帝,而立琅邪王德文 [1] 。德文常在帝左右,饮食寝处,未尝暂离。韶之伺之经时,不得间 [2] 。会德文有疾,出居于外,戊寅,韶之以散衣缢帝于东堂 [3] 。韶之,廙之曾孙也 [4] 。裕因称遗诏,奉德文即皇帝位,大赦。

【注文】

[1] 昌明: 即孝武帝司马曜(362—396年),东晋第九任皇帝(372—396年在位)。字昌明,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第三子,初封会稽王,后被立为太子,十一岁继位,由太后摄政,公元376年始亲政,改革税收,任用谢安,加强皇权,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后任用司马道子,政治昏乱,导致政局再度混乱,被张贵人所杀。庙号烈宗,谥号孝武,葬隆平陵(今江苏南京江宁区蒋山西南)。 中书侍郎: 古代职官名。三国魏设中书郎,亦称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的副手。晋代沿之。隋代改称内史或内史侍郎。唐初复称中书侍郎。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曾改称西台侍郎、凤阁侍郎。唐宋时多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职衔。因中书令不轻易授人,故中书侍郎也等于中书省的长官。南宋废。 王韶之(380—435年): 东晋、南朝宋大臣。字休泰,山东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好史籍,博涉多闻。记录东晋安帝太元、隆安之事,编写成《晋安帝阳秋》,后任著作佐郎、黄门侍郎等职,续写晋史。南朝宋建立后,任骁骑将军、本郡中正,黄门侍郎等职。怕在写史过程被人所害,于是结交重臣徐羡之、傅亮等人。少帝刘义符即位,加侍中,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征为祠部尚书,加给事中。元嘉十二年(435年),出任吴兴太守。 酖(zhèn): “鸩”的异体字,用毒酒杀人。 德文: 即晋恭帝司马德文(386—421年),419—420年在位,东晋孝武帝之子,东晋安帝之弟。最早封琅邪王,之后被封为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职。晋安帝被桓玄所废时,司马德文与晋安帝都居于浔阳;桓玄败死后被迁至江陵。刘裕当政后于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十二月立司马德文为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元熙。

[2] 经时: 经过了很长时间。 间: 空隙,机会。

[3] 散衣: 指平常穿的衣服。

[4] 廙(yì): 即王廙(276—322年),东晋大臣,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音乐家。字世将,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丞相王导从弟、晋元帝的姨弟。晋室过江,廙书、画为第一,为晋明帝的图画老师,历任太傅掾、参军、辅国将军、尚书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平南将军、荆州刺史,封武陵县侯。

【译文】

宋公刘裕听说谶书有“昌明之后尚有二帝”的说法,于是派中书侍郎王韶之与晋安帝司马德宗手下的人密谋用酒毒死安帝,再拥立他的弟弟琅邪王司马德文。司马德文常常侍奉于安帝左右,吃饭睡觉都不曾离开。王韶之等候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机会下手。正好司马德文生病,出去居住在宫外,戊寅(十七日),王韶之趁机在东堂用便衣勒死了安帝。王韶之是王廙的曾孙。然后,刘裕根据安帝的遗诏,拥立司马德文继位称帝,大赦全国。

【原文】

恭帝元熙元年春正月甲午,征宋公裕入朝,进爵为王,裕辞 [1]

【注文】

[1] 元熙: 元熙是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在位期间的年号,即元熙元年(419年)至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元熙元年即公元419年。

【译文】

东晋恭帝元熙元年(419年)春季正月甲午(初三日),朝廷征召宋公刘裕入朝,改封刘裕公爵为王爵,刘裕推辞了。

【原文】

初,司马楚之奉其父荣期之丧归建康,会宋公裕诛翦宗室之有才望者,楚之叔父宣期、兄贞之皆死,楚之亡匿竟陵蛮中 [1] 。及从祖休之自江陵奔秦,楚之亡之汝、颍间,聚众以谋复仇。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下士,有众万余,屯据长社 [2] 。裕使刺客沐谦往刺之 [3] 。楚之待谦甚厚,谦欲发,未得间。乃夜称疾,知楚之必往问疾,因欲刺之。楚之果自赍汤药往视之,情意勤笃,谦不忍发,乃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之,曰:“将军深为刘裕所忌,愿勿轻率以自保全。”遂委身事之,为之防卫。

【注文】

[1] 司马楚之(390—464年): 字德秀,东晋梁、益二州刺史司马荣期之子,刘裕诛夷司马家族时渡江逃走,后降北魏,历任征南将军、荆州刺史、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等,封琅邪王,曾参与讨伐南朝宋、北凉等战争,从政时以清俭著称,谥贞王,陪葬金陵。 司马荣期(?—406年): 东晋臣僚。曾任梁、益二州刺史,在平定谯纵之乱时被其参军杨承祖所杀。 宣期(生卒年不详): 即司马宣期,东晋臣僚。司马荣期之弟,后被刘裕所杀。 贞之: 即司马贞之(生卒年不详),东晋臣僚。司马楚之之兄,后被刘裕所杀。 竟陵: 古地名。今湖北天门。

[2] 折节: 降低自己身份。 长社: 古县名。今河南长葛东北。

[3] 沐(mù)谦(生卒年不详): 曾作为刘裕的杀手前去刺杀司马楚之,后叛裕归司马楚之。

【译文】

当初,司马楚之护送他父亲司马荣期的灵柩回建康安葬时,正好宋公刘裕着手诛杀司马宗室中有才干和威望的人,司马楚之的叔父司马宣期、兄长司马贞之都被杀死,司马楚之逃到竟陵地区的蛮人中躲藏起来。等到他的堂祖父司马休之被刘裕所败,从江陵逃亡后秦后,司马楚之又向北逃到汝水、颍水地区,聚集徒众,阴谋复仇。司马楚之年少时就很英勇,能够降低自己的身份笼络将士,聚众一万多人,据守长社。刘裕派刺客沐谦前往刺杀司马楚之。司马楚之对待沐谦非常好,沐谦几次想行刺,没有找到机会,于是夜里说自己生病,他知道司马楚之必定会来探望自己,准备到时候行刺。司马楚之果然亲自端着汤药前来,情深意切地询问病情,沐谦不忍心行刺,于是从病床的席子下拿出了匕首,并把实际情况告诉了司马楚之,他说:“将军您被太尉刘裕忌恨太深了,希望您不要轻率行事,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于是,沐谦投靠司马楚之,成了其贴身侍卫。

【原文】

时宗室多逃亡在河南,有司马文荣者,帅乞活千余户屯金墉城南,又有司马道恭自东垣帅三千人屯城西,司马顺明帅五千人屯陵云台,司马楚之屯柏谷坞,皆降于魏 [1]

【注文】

[1] 河南: 古代地区名。泛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司马文荣(生卒年不详): 东晋宗室。后被刘裕所逼逃奔北魏。 乞活: 逃亡求食的饥民。 金墉(yōng)城: 古城名。三国魏明帝时筑,为当时洛阳城(今河南洛阳东)西北角上一小城。城小而固,为攻战戍守要地。 司马道恭(生卒年不详): 东晋宗室。后被刘裕所逼逃奔北魏。 东垣(yuán): 古城名。今河北石家庄东。 司马顺明(生卒年不详): 东晋宗室。后被刘裕所逼逃奔北魏。 陵云台: 洛阳城中的高楼。 柏谷坞: 古地名。今河南偃师东南。

【译文】

当时晋朝的宗室大多逃亡在黄河以南地区,有个叫司马文荣的人,带领着乞食的一千多户屯驻在金墉城的南边;又有叫司马道恭的人,从东垣带领着三千人屯驻在金墉城西边;另有司马顺明带领五千人屯驻在陵云台附近;而司马楚之就屯驻在柏谷坞。这些人后来都投降了北魏。

【原文】

秋七月,宋公裕始受进爵之命。八月,移镇寿阳 [1] 。以度支尚书刘怀慎为督淮北诸军事、徐州刺史,镇彭城 [2]

【注文】

[1] 寿阳: 古县名。秦置寿春县,治今安徽寿县。东晋改名寿阳,南朝宋又改睢阳,北魏复为寿春县。秦汉时为九江郡治所,东晋侨置豫州治所,隋唐为寿州治所。濒淮水南岸,又当南北交通要冲,为南北分裂时代淮南的重要军事重镇。

[2] 度支: 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三国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晋及南朝宋、齐,北朝北魏、北齐均设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隋文帝开皇时改称民部,为六部尚书之一。唐初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下有度支侍郎。宋代,度支使与户部使、盐铁使合称三司使,总领全国财赋。 刘怀慎(?—424年): 东晋、南朝宋大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左将军刘怀肃之弟。为人谨慎,性格质朴。历任振威将军、彭城内史。从征鲜卑、广固,伐卢循,身先士卒,屡战屡胜,封辅国将军、徐州刺史、南城县男。为政严猛,境内震肃。后刘裕北伐,任中领军、征虏将军等。南朝宋建立,以佐命之功进爵为侯,封平北将军、五兵尚书,加散骑常侍,光禄大夫等职。

【译文】

秋季七月,宋公刘裕接受了宋王之爵。八月,从彭城移镇寿阳。东晋朝廷任命度支尚书刘怀慎为都督淮北诸军事、徐州刺史,镇守彭城。

【原文】

九月,宋王裕自解扬州牧 [1]

【注文】

[1] 自解: 自请解职。

【译文】

九月,宋王刘裕主动辞去扬州牧的职务。

【原文】

冬十二月辛卯 ,宋王裕加殊礼,进王太妃为太后,世子为太子 [1]

【注文】

[1] 殊礼: 特殊的礼遇,超越臣子的礼遇。 太妃: 又称皇太妃,和太嫔(亦称皇太嫔)一样,是一种中国古代皇帝用来尊封给先朝嫔御的位号。 太后: 古代对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时,以后历代皆然。 世子: 周代时,指天子、诸侯的嫡子;后世则称继承王爵、诸侯爵位者的正式封号,多由嫡长子充任。汉初,亲王法定继承人的正式封号为“王太子”,后为与皇太子相区别,改为世子,后代延习不改。另外,对于贵族、高官之子,也习惯尊称为世子,但非正式称呼。 太子: 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古代君主预定的皇位继承人。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世子。秦汉时期,天子号称皇帝,故其嫡子称皇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译文】

冬季十二月辛卯日,东晋朝廷加授宋王刘裕特殊礼遇,进封宋王太妃为太后,封嫡长子为太子。

【原文】

(高祖) [武帝]永初元年春正月,宋王欲受禅而难于发言,乃集朝臣宴饮,从容言曰:“桓玄篡位,鼎命已移 [1] 。我首唱大义,兴复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遂荷九锡。今年将衰暮,崇极如此,物忌盛满,非可久安;今欲奉还爵位,归老京师。”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 [2] 。亮入但曰:“臣暂宜还都。”王解其意,无复他言,直云:“须几人自送?”亮曰:“数十人可也。”即时奉辞。亮出已夜,见长星竟天,拊髀叹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 [3] 。”亮至建康。

【注文】

[1] 宋: 即南朝宋(420—479年),为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王朝。公元420年,刘裕取代东晋政权建立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因皇族姓刘,为了与后来赵匡胤所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共传八帝,历六十年。其间,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424—453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经济有所恢复,被称为“元嘉之治”。刘宋末年,由于王室诸子争位,混战不止,帝王荒淫残暴,朝政日益腐败,国家实力从此一蹶不振。479年,宋顺帝刘准把帝位禅让给了权臣萧道成,南朝宋终被萧齐所取代。 永初: 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位期间的年号,即永初元年(420年)四月至永初三年(422年)五月。 受禅(shàn): 即接受禅让。禅让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继承人。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后来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从容: 若无其事。 鼎(dǐng)命: 帝王之位。

[2] 中书令: 古代官职名。西汉武帝时以宦者为之,掌传宣诏命。西汉后期改为中书谒者令。三国魏曹丕称帝后,以幕僚分任中书监及中书令。此后历代相沿,非君主亲信不居此职,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到南朝末,中书令权任更重。隋避讳改为内史令,成为三省长官之首。唐代曾改称凤台右相、凤阁内史、紫微令、右相。宋以后仅存其名无实职。明代废。 扉(fēi): 门。

[3] 长星: 星名。类似彗星,有长形光芒。 竟天: 满天。 拊(fǔ): 抚摸,拍,表示惊讶、恼怒或欢喜。 髀(bì): 大腿。

【译文】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春季正月,宋王谋划让晋恭帝禅让皇位却又难于开口,于是召集宴请文武百官,在宴席上刘裕若无其事地说:“当年桓玄篡夺了晋朝的皇位,实际皇位已经转移。是我首先倡导君臣之义,复兴了晋朝的皇位,后来又南征北伐,平定了混乱的天下,功成名就,又接受了朝廷赐给的九锡。如今的我已经到了生命的晚年,朝廷给我这样崇高的地位,简直无以复加了,东西就怕装得太满,太满了一定不会长久。现在我准备把王爵和官位都归还给皇帝,回到京师颐养天年。”文武百官只是一味地称赞他的功绩,没有人理解刘裕的真实意图。这天宴饮到很晚,百官才回去。中书令傅亮走出了宫外,突然醒悟了刘裕的言外之意,但是返回去时宫门已经关闭,傅亮叩门请求和宋王见一面,宋王马上给他开了门。傅亮进入宫中,只说了一句话:“我现在应该返回京师去。”宋王立即明白傅亮的意思,也没有说别的,只说了一句:“需要派几个人护送你?”傅亮说:“几十人就可以了。”说完马上告辞。傅亮出宫后已经深夜,见到长星满天,拍着大腿惊叹地说:“我常常不相信天文历象,现在算是应验了。”傅亮抵达建康。

【原文】

夏四月,征王入朝。王留子义康为都督豫司雍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寿阳 [1] 。义康尚幼,以相国参军南阳刘湛为长史,决府州事 [2] 。湛自弱年即有宰物之情,常自比管、葛,博涉书史,不为文章,不喜谈议,王甚重之 [3]

【注文】

[1] 义康: 即刘义康(409—451年),南朝宋宗室、大臣。小字车子,宋武帝刘裕第四子,封彭城王,历任南豫、南徐二州刺史,骠骑将军、侍中,都督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司徒、录尚书事、平北将军等职,后入朝与王弘共同执政,势倾天下,渐受文帝猜忌,以谋反罪被废为庶人,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451年)被袭杀。

[2] 刘湛(zhàn)(?—440年): 南朝宋大臣。字弘仁,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东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不尚浮华,常以管仲、诸葛亮自比。不为文章,不喜谈议。刘义符继位,昏暴淫乱,被徐羡之、谢晦等废掉,另立刘义隆为文帝。文帝时,任彭城王刘义康的长史,深得刘义康宠信。刘义康专权时他也势倾朝野。后因阴谋立刘义康为帝,被刘义隆捕杀。

[3] 宰物: 从政治民,掌理万物。 管: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年),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名夷吾,字仲,亦称敬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少时丧父,生活贫苦,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葛: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封武乡侯,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时追封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译文】

夏四月,东晋朝廷征召宋王(刘裕)入朝辅政。宋王把他的儿子刘义康留下,任命他为都督豫、司、雍、并四州诸军事及豫州刺史,镇守寿阳。刘义康当时年幼,宋王让相国参军、南阳人刘湛担任他的长史,决断府、州的事务。刘湛从小就有从政的能力,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诸葛亮,博览群书,但不写文章,不喜欢清谈,因此宋王特别器重他。

【原文】

(夏)六月壬戌,王至建康,傅亮讽晋恭帝禅位于宋,具诏草呈帝,使书之。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 [1] 。今日之事,本所甘心。”遂书赤纸为诏。甲子,帝逊于琅邪第,百官拜辞,秘书监徐广流涕哀恸 [2]

【注文】

[1] 欣然: 非常愉快的样子。

[2] 秘书监: 古代官职名。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始置,属太常寺,典司图籍,后省。三国魏文帝时重设,掌管艺文图籍,初属少府。晋初并入中书,西晋惠帝永平时(291年)又置,并统著作局,掌三阁图书。南北朝时为秘书省长官。隋炀帝时曾称秘书令。唐初曾改称秘书监、兰台太史,旋复旧。武则天天授初改称麟台监,唐中宗时复旧。 徐广(?—425年): 东晋大臣。字野民,东莞姑幕人(今山东莒县东北),骁骑将军徐邈之弟。家世好学,尤精百家、数术。谢玄任兖州刺史时辟为从事,东晋孝武帝时,除秘书郎,典校秘书。后为散骑常侍、著作郎。桓玄篡位,陪晋安帝出宫。刘裕受禅,晋恭帝逊位,再次哀感涕泗。后辞官乞归。撰车服、仪注及《晋纪》共四十六卷,答礼问百余条,有文集十五卷。 恸(tòng): 痛哭,极其悲痛。

【译文】

六月壬戌(初九日),宋王(刘裕)到达建康。傅亮等人暗示晋恭帝应把皇位禅让给宋王,并呈上已经起草好的诏书,请求签署。恭帝愉快地提笔,对左右的侍臣说:“桓玄篡位时,晋朝已经失去天下了,后来依赖刘公才延续到现在,快二十年了。今天禅位于刘公,是我心甘情愿的。”于是,把拟好的诏书抄在红色的诏书纸上。甲子(十一日),晋恭帝让位,回到其原来琅邪王的府第,文武百官辞拜恭帝,秘书监徐广泪流满面,哀号痛哭。

【原文】

丁卯,王为坛于南郊,即皇帝位 [1] 。礼毕,自石头备法驾入建康宫 [2] 。徐广又悲感流涕,侍中谢晦谓之曰:“徐公得无小过 [3] !”广曰:“君为宋朝佐命,身是晋室遗老,悲欢之事,固不可同 [4] 。”广,邈之弟也 [5] 。帝临太极殿,大赦,改元 [6] 。其犯乡论清议,一皆荡涤,与之更始 [7]

【注文】

[1] 南郊: 国都南面的郊区,古代天子多在此筑圜(yuán)丘以祭天。

[2] 法驾: 天子车驾的一种。天子车驾分大驾、法驾、小驾三种,三种仪卫繁简各有不同。

[3] 得无: 恐怕,是不是。 小过: 稍微过分。

[4] 佐命: 辅助帝王创业的人。 遗老: 指先帝旧臣。

[5] 邈(miǎo): 即徐邈(343—397年),东晋大臣。字仙民,东莞姑幕(今山东莒县东北)人,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经太傅谢安举荐任中书舍人,为晋孝武帝讲授文学,升任散骑常侍。后任祠部郎、中书侍郎,专职负责起草诏书。后任东宫前卫率,授太子儒经,虽身在东宫,仍参议朝政,修饰文诏,拾遗补阙。东晋安帝时任骁骑将军。著有《正五经音训》和《穀梁传注》《五经同异评》等。

[6] 太极殿: 古代宫殿名。东晋南朝都城建康宫城中的正殿。规模宏大,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广十丈,初为十二间,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两翼设太极东堂和太极西堂,各七间,是皇帝日常议政、筵宴、延见、起居的所在。南朝梁武帝时将太极殿扩为十三间,以契合闰月之数,并在太极殿和东西两堂内铺砌花纹锦石。 改元: 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

[7] 清议: 对时政的议论。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犯清议,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 荡涤(dí): 清洗,清除。 更始: 改过自新。

【译文】

丁卯(十四日),宋王(刘裕)在建康南郊设祭坛,登上皇帝之位。典礼完毕,乘坐准备好的天子车驾从石头城进入都城建康的皇宫。徐广又一次痛哭流涕,侍中谢晦对他说:“徐公您是不是稍微有点过分了!”徐广说:“您作为宋朝的佐命功臣,而我却是晋朝的遗民,所以,是悲痛还是欢喜,自然不会相同的。”徐广是徐邈的弟弟。宋武帝登临太极殿,宣布大赦全国,改年号。并且宣称之前犯乡论清谈之罪者一律赦免,让他们改过自新。

【原文】

裴子野论曰:昔重华受终,四凶流放,武王克殷,顽民迁洛 [1] 。天下之恶一也,乡论清议,除之,过矣。

【注文】

[1] 裴子野(469—530年): 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几原,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曾祖裴松之,南朝宋太中大夫,曾为《三国志》作注;祖父裴骃,南齐中郎外兵参军,著有《史记集解》,是著名史学家。子野聪颖早慧,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以善于著述文章闻名,后仕于齐、梁两朝。 重华: 即舜(shùn)帝。舜是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都城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四凶: 指三苗、 (huān)兜、共工与鲧(gǔn)。 武王: 即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殷: 即商朝(约前16—前11世纪),朝代名。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农业比较发达,已用多种谷类酿酒,手工业已能铸造青铜器和烧制白陶,交换也较前扩大,出现规模较大的早期城市,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传至纣,被周武王攻灭。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

【译文】

裴子野评论说:当年舜帝当政,把三苗、 兜、共工和鲧四大恶人流放;周武王征服殷商,将顽劣之民迁到洛阳。天下的罪恶都是一样的,现在把犯乡论清议之罪者全部赦免,太过分了!

【原文】

奉晋恭帝为零陵王,优崇之礼,皆仿晋初故事,即宫于故秣陵县,使冠军将军刘遵考将兵防卫 [1] 。降褚后为王妃。

【注文】

[1] 零陵: 古县名。今湖南永州零陵区北。 优崇: 优待而尊崇。 秣(mò)陵: 古县名。今江苏南京市。 冠军将军: 古代武官名。三国魏齐王正始中,以文钦为冠军将军。南北朝沿置。隋亦置。唐置冠军大将军,为正三品武散官。 刘遵考(392—473年): 东晋、南朝宋大臣。彭城绥里(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族弟。刘裕北伐后他任并州刺史兼河东太守,镇守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刘裕即位初年,被封为营浦县侯。后升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衔。在任贪婪残暴,聚敛财富。南朝宋孝武帝时任左仆射。死后,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元公”。

【译文】

宋武帝(刘裕)尊奉晋恭帝为零陵王,对他优宠之礼,全部仿效西晋优宠曹魏的先例,在秣陵县为他修筑了专门的宫殿,派冠军将军刘遵考领兵保卫。降晋恭帝的禇(chǔ)皇后为王妃。

【原文】

追尊皇考为孝穆皇帝,皇妣赵氏为孝穆皇后,尊王太后萧氏为皇太后 [1] 。上事萧太后素谨,及即位,春秋已高,每旦入朝太后,未尝失时刻 [2]

【注文】

[1] 皇考: 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妣(bǐ): 对亡母的敬称。 萧氏: 即萧文寿(342—422年),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继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父萧卓,官洮阳令,追赠金紫光禄大夫,爵封阳县侯,母赵氏,封吴郡昌寿县君。公元420年被刘裕尊为皇太后。

[2] 春秋: 年龄,年岁。

【译文】

刘裕追封亡父为孝穆皇帝,亡母赵氏为孝穆皇后,又追封他的继母、王太后萧氏为皇太后。宋武帝侍奉萧太后一向恭敬谨慎,等到即皇帝位后,虽然年岁已高,但每天清晨必到后宫向太后请安,从来没有误过。

【原文】

诏:“晋氏封爵,当随运改,独置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康乐五公,降爵为县公及县侯,以奉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玄之祀,其宣力义熙,豫同艰难者,一仍本秩 [1] 。”

【注文】

[1] 王导(276—339年): 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 谢安(320—385年): 东晋政治家、军事家。字安石,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尚书仆射、后将军、扬州刺史、中书监、录尚书事、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为缓和朝廷内争、匡扶社稷作出重大贡献。因不恋权位,激流勇退,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 温峤(qiáo)(288—329年): 东晋政治家。字泰真,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初为司隶都官从事、东阁祭酒、上党潞令、刘琨平北参军、上党太守。后回朝参与平定王敦、苏峻的叛乱。东晋成帝时任江州刺史、始安郡公。 陶侃(kǎn)(259—334年): 东晋名将。字士行,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初为县吏,渐至郡守。历任武昌太守、荆州刺史等职。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 谢玄(343—388年): 东晋名将、文学家、军事家。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初任大司马桓温部将,后官至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为抵御前秦袭扰,经谢安荐任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 宣力: 效力,尽力。

【译文】

宋武帝下诏:“晋朝的封爵随着改朝换代应该变化了,把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康乐五个郡公降为县公或县侯,以延续东晋元勋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玄等的祭祀,而在义熙年间效命,并与朕同甘共苦之臣的封爵和官位不变。”

【原文】

庚午,以司空道怜为太尉,封长沙王 [1] 。追封司徒道规为临川王,以道怜子义庆袭其爵 [2] 。其余功臣徐羡之等,增位、进爵各有差 [3] 。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王镇恶为龙阳县侯 [4] 。上每叹念穆之曰:“穆之不死,当助我治天下。可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5] ’!”又曰:“穆之死,人轻易我 [6] 。”

【注文】

[1] 司空: 古代官职名。西周始置,金文作“司工”,是主管土木工程和官府手工业的最高行政长官。春秋战国沿置。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空置,与太尉、司徒并为三公,掌水土工程。魏晋南北朝为名誉丞相。元以后废。

[2] 道规: 即刘道规(370—412年),东晋、南朝宋大臣。字道则,彭城绥里(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少弟。少有大志,任征虏中兵参军、荆州刺史。宋武帝受禅,追封他为临川王。 义庆: 即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宗室、大臣、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幼才华出众,性情简素,清新寡欲,过继给刘道规为子,袭封临川王,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政绩颇佳。病死于建康。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著作有《世说新语》《幽明录》等。

[3] 徐羡之(364—426年): 东晋、南朝宋大臣。字宗文,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东晋时历官琅琊内史、吏部尚书、丹阳尹、尚书仆射。南朝宋时进位司空,录尚书事,后与傅亮、谢晦同为顾命大臣,辅佐少帝,后废杀庐陵王刘义真与少帝,迎立宜都王刘义隆为帝,被封为南平郡公,转任司徒。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以废君弑君等罪名下诏治罪,徐羡之自杀。

[4] 南康: 古郡名。西晋置,治雩(yú)都(今江西于都东北)。东晋迁至赣县(今江西赣州市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罢。 龙阳: 古县名。三国吴分汉寿县置,治今湖南汉寿,属武陵郡。晋、南北朝因之。

[5] 殄(tiǎn)瘁(cuì): 困穷,困苦。

[6] 轻易: 轻视,简慢。

【译文】

庚午(十七日),宋武帝改封司空刘道怜为太尉、长沙王。追封司徒刘道规为临川王,以刘道怜之子刘义庆袭临川王之爵。其他功臣徐羡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升位加爵。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王镇恶为龙阳县侯。宋武帝每当怀念起刘穆之就叹息地说:“如果刘穆之没有去世的话,一定能帮助我治理好天下。真是‘贤臣去世,国家遭灾’!”又说:“刘穆之死后,人们就轻视我了。”

【原文】

立皇子桂阳公义真为庐陵王,彭城公义隆为宜都王,义康为彭城王 [1]

【注文】

[1] 义真: 即刘义真(407—424年),南朝宋宗室。刘裕次子。仪貌俊美清秀,聪明,爱好文学,但轻率无德。先后封桂阳县公、庐陵王。十二岁就跟随父亲北伐后秦,后留镇长安。因年幼无知,导致手下大将王镇恶、沈田子、王修等相互残杀,人心离散,且赏赐无节制,不听劝谏。因与少帝刘义符和执政徐羡之不和,被废为庶人,不久被杀,年仅十八岁。 义隆: 即宋文帝刘义隆(407—453年),南朝宋第三任皇帝(424—453年在位)。刘裕第三子。在位期间贯彻刘裕的治国方略,继续清理户籍,免除百姓债务,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措施,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是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因其年号为元嘉,史称“元嘉之治”。453年,被太子刘劭所杀。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译文】

南朝宋武帝刘裕又册封皇子桂阳公刘义真为庐陵王,彭城公刘义隆为宜都王,刘义康为彭城王。

【原文】

己卯,改《泰始历》为《永初历》 [1]

【注文】

[1] 《泰始历》: 西晋历法名。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改元泰始,并改三国魏《景初历》为《泰始历》。改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改正朔,表示正统的重要程序。 《永初历》: 南朝宋历法名。南朝宋武帝刘裕代晋建宋后改《泰始历》为《永初历》。

【译文】

己卯(二十六日),南朝宋朝廷取消西晋以来使用的《泰始历》,改用新的历法《永初历》。

【原文】

秋八月辛未,追谥妃臧氏为敬皇后,立王太子义符为皇太子 [1]

【注文】

[1] 追谥(shì): 对已死的人追加谥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谥号是指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 臧氏: 即臧爱亲(?—408年),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结发妻子。东莞(今山东莒县东莞镇)人,祖父臧汪,字山甫,任尚书郎。父亲臧俊,字宣 ,郡功曹。后嫁刘裕,生会稽宣长公主刘兴弟。东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病逝,终年四十八岁。刘裕对患难发妻的早逝非常痛心,当其称帝后,追谥已经辞世十二年的臧爱亲为敬皇后,七个儿子(包括皇太子)的母亲都仅封妃嫔。

【译文】

秋季八月辛未(十九日),刘裕追赠妃子臧氏为敬皇后,册立宋王太子刘义符为皇太子。

【原文】

二年。初,帝以毒酒一甖授前琅邪郎中令张伟,使酖零陵王 [1] 。伟叹曰:“酖君以求生,不如死。”乃于道自饮而卒。伟,邵之兄也。太常褚秀之,侍中褚淡之,皆王之妃兄也,王每生男,帝辄令秀之兄弟方便杀之 [2] 。王自逊位,深虑祸及,与嫔[褚]妃共处一室,自煮食于床前,饮食所资,皆出褚妃,故宋人莫得伺其隙。九月,帝令淡之与兄右卫将军叔度往视妃,妃出就别室相见 [3] 。兵人逾垣而入,进药于王。王不肯饮,曰:“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兵人以被掩杀之 [4] 。帝帅百官临于朝堂三日。

【注文】

[1] 甖(yīng): 同“罂”,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 郎中令: 古代官职名。汉朝置,为诸王国属官,负责戍卫王宫。魏晋南北朝沿置,为王国三卿之一,品秩随国主地位而高下不等。 张伟(?—421年): 南朝宋臣僚。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张邵之兄,曾任郎中令,因不忍心毒杀司马德文,饮毒酒自尽。

[2] 太常: 古代官职名。参见前“奉常”条注。 褚(chǔ)秀之(377—424年): 东晋、南朝宋臣僚。字长清,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其妹为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的皇后,历任东晋琅邪王从事、中郎、黄门侍郎,宋武帝时任镇西长史、侍中、大司马、右司马、祠部尚书、太常。虽身为皇戚,但后来却背叛东晋朝廷,灭绝人性,杀死外甥,成为刘裕篡晋建宋的帮凶。 褚淡之(?—424年): 东晋、南朝宋臣僚。字仲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父褚爽,褚秀之弟。历任车骑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廷尉卿、左卫将军、侍中、会稽太守,虽身为皇戚,但后来却背叛东晋朝廷,灭绝人性,杀死外甥,成为刘裕篡晋建宋的帮凶。

[3] 右卫将军: 古代武官名。三国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分中卫将军为左、右卫将军。北齐时为右卫府长官,员一人,三品。隋初,为十二卫中右卫副长官,员二人,从三品,协助右卫大将军掌皇宫禁卫。 叔度: 即褚叔度(378—424年),字长倩,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曾祖是东晋太傅褚裒(póu),祖父是秘书监褚歆(xīn),父金紫光禄大夫褚爽,褚秀之之弟,妹妹是晋恭帝皇后,虽为晋氏姻戚,但尽心于刘裕。历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长史、侍中、大司马、祠部尚书等,南朝宋建立后任太常。

[4] 掩杀: 乘人不备而袭杀。

【译文】

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当初,宋武帝把一瓶毒酒给了前琅邪府郎中令张伟,派他毒杀零陵王(司马德文)。张伟叹息着说:“为了自己生存而毒死君主,不如我自杀算了!”于是,在路上饮酒自杀。张伟是张邵的哥哥。太常禇秀之、侍中禇淡之,都是零陵王妃的兄长,王妃每次生下男孩,宋武帝就让禇秀之兄弟趁便杀死。零陵王自从禅位以来,就一直担心灾祸波及自己,于是与禇妃住在一个房间里,自己在床前做饭,其他的食物都出自禇妃之手,所以宋武帝派来的人没有机会下手。九月,宋武帝派禇淡之与他的哥哥、右卫将军禇叔度前往看望禇妃,禇妃出门到别的房间接待其兄长。宋武帝派来的士兵翻墙而入,把毒酒赐给零陵王。零陵王不愿意饮下毒酒,说:“佛教里说,自杀的人来生不能再为人身。”士兵就用被子蒙头闷死了零陵王。宋武帝率领文武百官到零陵王的灵堂哀悼了三天。 LEeS7kwMWth3refCSNmHsRA8KvzidFahq2VSbIdwNwAH7DjrvJMuCZzjNgpT3z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