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梁魏争淮堰

【内容提要】

《梁魏争淮堰》叙述了南北朝时期,南梁与北魏在公元514年至516年间,为了争夺寿阳(今安徽寿县),围绕淮河堰(又名浮山堰)的争斗过程。

寿阳,又名寿春,位于淮河中游南岸,时为南梁豫州梁郡属县,是南北争夺的要冲之一。自公元503年以来,寿阳被北魏占据已达十年之久,李崇戍边御敌,屡败南军,被誉为“卧虎”。公元513年五月始,阴雨连绵,淮河水位不断上涨,寿阳随时有被淹的危险,即使如此,北魏守将李崇仍坚守不退。

公元514年,北魏降将王足献计修筑拦淮大坝,水淹寿阳城。梁武帝萧衍派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gèng)前去视察地形,两人认为此处淮水水道虽窄但水流湍(tuān)急,且淮河两岸沙土松散,不宜筑堰。梁武帝不听,征发徐、扬二州十五万百姓,再加上五万军士,共计二十万人,南起浮山(今安徽嘉山境内),北到巉(chán)石山(今安徽盱眙[Xūyí]境内),沿岸夯(hāng)土,开始在淮河上修筑拦河大坝。结果如陈承伯、祖暅所料,次年,费时一年的浮山堰堤被水冲垮了。梁武帝下令调运了几千斤铁器,和(huò)着泥土倒入水中,仍然无济于事。于是,又下令砍伐大量树木,做成井字形的木桩,填进土石,沉入河内,以阻断水流,所费铁器、树木、山石无数,再加上天寒地冻,筑堰的军民死伤大半。

南梁一面筑堰,一面派兵与北魏争夺寿阳。公元515年,梁将赵祖悦与魏将李崇、崔亮对峙(zhì)于硖(xiá)石(今安徽寿阳西北),不分上下。次年,双方各自增兵边境,魏军攻克硖石,胡太后下令魏军乘胜进击南军。行台李平分派诸将水陆并进,攻打浮山堰。崔亮不听调遣,以生病为由擅自退兵,魏军东进攻堰的计划受阻搁浅,为南梁筑堰争取了一定的时间。

公元516年四月,历时两年之久的拦河大坝终于修成了,堰长九里,下宽一百四十丈,上宽四十五丈,高二十丈,南军在堰上种上杞(qǐ)柳,并将军营分布在堰上。欺骗魏军说“梁人所害怕的是挖渠,不怕野战”,以引诱魏军放水。魏军中计,开渠放水,水流淹没了淮河两岸方圆几百里之地。监理浮山堰的南将康绚(xuàn),因南梁徐州刺史张豹子的诬陷,被梁武帝下令调回建康(今江苏南京)。张豹子继其任,不再修筑淮河水堰。

九月,淮水暴涨,浮山堰受到巨大冲击,瞬间崩溃。北魏朝廷听说浮山堰坏,奖赏功臣,停止出兵。梁魏所谓淮堰之争就此作罢。

南梁筑堰工程浩大,所费奢靡,历时两年,四个月后即自行毁坏,关键的原因是此举违反了自然规律,不符合科学道理。但是,浮山堰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仍然不失为水利史上的一大壮举。

【原文】

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夏五月,寿阳久雨,大水入城,庐舍皆没 [1] 。魏扬州刺史李崇勒兵泊于城上,水增未已,乃乘船附于女墙,城不没者二板 [2] 。将佐劝崇弃寿阳保北山,崇曰:“吾忝守藩岳,德薄致灾 [3] 。淮南万里,系于吾身,一旦动足,百姓瓦解,扬州之地,恐非国物。吾岂爱一身,取愧王尊,但怜此士民无辜同死 [4] 。可结筏随高,人规自脱,吾必与此城俱没,幸诸君勿言。” [5]

【注文】

[1] 庐舍: 房屋。

[2] 扬州: 州名。此指北魏之扬州,领十郡、二十一县,治所在梁郡(今河南商丘)。北魏孝明帝孝昌中陷落,东魏孝静帝武定中复置。 女墙: 指城墙或房屋外墙上的短墙、小墙,也称女垣(yuán)、睥睨(bì nì),取其与城墙相比卑小的意思。

[3] 北山: 即八公山,时在南梁豫州梁郡境内,今安徽寿县西北。 忝(tiǎn): 辱没,古时常用的谦词,表示自己有愧于某人某事。 藩岳: 指边防重镇。亦指诸侯或统领一方的地方长官。

[4] 淮南: 地名。此处泛指淮河以南广大地区。 王尊: 生卒年不详,西汉名臣,少小丧父,家贫。西汉成帝刘骜(áo)时期,曾出任东郡(其地约相当于今河南东北部及山东西部部分地区)太守,在任期间,黄河水泛滥,百姓四处奔逃,王尊住在堤上指挥筑防,官员百姓叩头劝他,也不肯离去。等大水袭来,堤坝毁坏,众人奔逃,王尊岿(kuī)然不动,官员百姓无不为王尊的勇敢和气节而感叹。

[5] 筏(fá): 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译文】

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二年(513年)夏季五月,寿阳下了很长时间雨,大水灌入城内,房屋都被淹没了。北魏扬州刺史李崇率兵驻扎在城上,水位在不断地上升,于是乘船到了女墙上,城墙只有两板还没有被淹没。手下的将领劝李崇放弃寿阳退保北山,李崇说:“我为国家守卫边境,因德行不够,招致水灾。淮南万里之地的安危都系在我的身上,一旦移动,百姓就会溃散,扬州的土地恐怕就不会再为我国所有。我怎能因爱惜自身,而有愧于汉人王尊,只是可怜这些官民百姓无辜同死。可以让他们扎筏子乘坐,随着水位的增高而增高,大家自谋脱离险境,我一定要和这座城市共存亡,希望大家不要再劝我了。”

【原文】

扬州治中裴绚帅城南民数千家泛舟南走,避水高原 [1] 。谓崇还北,因自称豫州刺史,与别驾郑祖起等送任子来请降 [2] 。马仙琕遣兵赴之 [3]

【注文】

[1] 治中: 职官名,始置于西汉元帝刘奭(shì)时期,又名治中从事史,为州刺史属官,主管州郡的财政税收及钱粮登记事宜。南北朝沿置。 裴绚(?—513年): 南北朝时期名臣裴叔业之侄孙。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二年(513年),任北魏扬州治中,因水患投奔南梁,被魏扬州刺史李崇派兵追击,投河而死。

[2] 豫州: 北魏属州,领九郡、三十九县,治悬瓠(hú)城(今河南汝南),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南周口、漯(luò)河、项城、驻马店东北,及安徽亳(bó)州、阜(fù)阳等地。 别驾: 职官名,始置于西汉,又名别驾从事史,为州刺史的副职,协助刺史管理军政事务。州刺史出行时,别乘驿车随行,所以取名别驾。南北朝沿置。 郑祖起(?—513年): 北魏将领,曾任别驾,与扬州治中裴绚投降南梁。被魏扬州刺史李崇派兵追杀。 任子: 即质子。古代交战双方为相互约束,互派亲属去对方做人质,或求和的一方为表示臣服的诚意,派近亲做人质。

[3] 马仙琕(bǐng)(?—516年): 字灵馥(fù),扶风郿(méi)县(今陕西眉县)人。历齐、梁两朝。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年间,萧衍起兵反齐,率兵力保东昏侯。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降萧衍,数率军出征,勇冠三军,且善于体恤下情,深受军士爱戴。

【译文】

扬州治中裴绚率领城南的几千家百姓乘船向南逃去,在高地上躲避水灾。他听说李崇已经北归,于是自称豫州刺史,和别驾郑祖起等人到南梁送人质并请求归降。马仙琕派兵前往接应他们。

【原文】

崇闻绚叛,未测虚实,遣国侍郎韩方兴单舸召之 [1] 。绚闻崇在,怅然惊恨,报曰:“比因大水颠狈,为众所推。今大计已尔,势不可追,恐民非公民,吏非公吏,愿公早行,无犯将士。”崇遣从弟宁朔将军神等将水军讨之,绚战败,神追拔其营 [2] 。绚走,为村民所执,还至尉升湖,曰:“吾何面见李公乎 [3] !”乃投水死。绚,叔业之兄孙也。郑祖起等皆伏诛。崇上表以水灾求解州任,魏主不许。

【注文】

[1] 国侍郎: 职官名,中国古代王公可以自置官属(有时并未实置),国侍郎即为王公官署的属官。时魏扬州刺史李崇封爵为陈留公,所以有国侍郎随从左右。 韩方兴: 生卒年不详。北魏将领,曾任陈留公李崇国侍郎。李崇听说裴绚投梁,曾派他驾小船前去探访虚实。 单舸(gě): 小船。

[2] 宁朔将军: 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曹魏,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四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四品。 神: 即李神,李崇叔伯兄弟,生卒年不详。北魏领将,曾任宁朔将军,率水军平定投降南梁的裴绚。

[3] 尉升湖: 湖水名,位于南梁豫州梁郡境内,约在今安徽寿县西。

【译文】

李崇听说裴绚叛变,不知真假,就派国侍郎韩方兴独自驾船前去征召他。裴绚听说李崇还在,心中非常失落,惊恐悔恨,回报李崇说:“近来因为大水泛滥,我被大家所推举。现在大局已定,形势不可挽回了,恐怕百姓已不是你统治下的百姓,官吏也不是你所统领的官吏了,希望你早点返回,不要违背将士们的意愿。”李崇的堂弟宁朔将军李神等人率领水军讨伐裴绚,裴绚战败,李神追击拿下了他的营寨。裴绚逃跑,被村民抓住,送回到尉升湖,裴绚说:“我还有什么脸面见李公呢!”于是投水而死。裴绚,是裴叔业兄长的孙子。郑祖起等人都伏法被杀。李崇上表朝廷请求因水灾解去其州刺史的职务,魏宣武帝元恪没有答应。

【原文】

崇沈深宽厚,有方略,得士众心。在寿春十年,常养壮士数千人,寇来无不摧破,邻敌谓之“卧虎”。上屡设反间以疑之,又授崇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万户郡公,诸子皆为县侯。而魏主素知其忠笃,委信不疑 [1]

【注文】

[1] 沈深: 亦作“沉深”。深沉;沉着。 忠笃: 忠厚笃实。

【译文】

李崇性格深沉宽厚,有计谋,深得将士之心。在寿春待了十年,平常蓄养了几千名壮士,敌寇前来侵犯没有不被击溃的,邻近的敌人称他为“卧虎”。梁武帝萧衍屡次设反间计欲使北魏朝廷怀疑他,又授予他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万户郡公,封他的儿子们为县侯。然而魏宣武帝元恪向来了解李崇的忠诚,对他信任不疑。

【原文】

十三年冬十月,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 [1] 。上以为然,使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 视地形,咸谓“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功不可就 [2] ”。上弗听,发徐、扬民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假太子右卫率康绚都督淮上诸军事,并护堰作于钟离 [3] 。役人及战士合二十万,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筑土,合脊于中流 [4]

【注文】

[1] 堰: 挡水的堤坝。 淮水: 河流名,即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干流流经今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最后汇入长江,全长一千多公里。为中国南北地理的重要分界线。

[2] 水工: 中国古代秦汉以后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专称。 陈承伯: 生卒年不详。南梁水工。梁武帝为了争夺北魏占领的寿春,欲修建淮堰,命他与祖暅(gèng)一起勘探地形。他们认为此处淮河水道狭窄,水流湍(tuān)急,且淮河两岸沙土松散,不宜筑堰。梁武帝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材官将军: 职官名,掌工匠土木,源于两汉之左、右校令,曹魏名材官校尉。南北朝改名材官将军,隶尚书起部。南梁列二班。 祖暅(gèng): 生卒年不详,《南史》载其名为祖暅之,字景烁(shuò),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数学家祖冲之之子,少传家业,心思巧慧。梁武帝萧衍天监初,修改其父所编之《大明历》,颁行天下。南梁官至太舟卿。

[3] 徐、扬: 即南梁之徐、扬州。徐州,南梁设西、东、南、北徐四州,西徐州,治今安徽蒙城;东徐州治所在今江苏清江西北;南徐州治今江苏镇江;北徐州治所在今安徽蚌埠(Bèngbù)东。扬州,京畿(jī)所在地,领八郡,治建康(今江苏南京),所辖约相当于今江苏南京、苏州、马鞍山,上海以及浙江全境之地。 假: 任命、授予。 太子右卫率: 职官名,掌东宫禁卫。始置于秦汉,时称为卫率。晋初设中卫率,后分为左、右二卫率,各领一军。晋惠帝时,增设前、后二卫率及中卫率,与左、右二卫率并称为五率。南北朝沿置左、右二卫率。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三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三品。 康绚(xuàn)(464—520年): 字长明,华山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其先祖出自西域康居国,两汉时居于河西。少有志气,官历南朝之齐、梁二朝,数次率军与北魏交战。梁武帝萧衍普通元年(520年)去世,年五十七岁。 钟离: 地名,南梁北徐州属郡,领四县,治燕县(今安徽凤阳东南)。

[4] 浮山: 山名,位于梁南兖州盱眙(Xūyí)郡睢(suī)陵县境内,今安徽嘉山境内。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南梁开修的浮山堰,在浮山和巉(chán)石山之间的淮河之上,其目的是为了筑坝拦截淮水,夺回被北魏所占领的寿阳(今安徽寿县)。 巉(chán)石: 山名,在浮山北面,位于梁南兖州盱眙郡境内,今安徽盱眙境内。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冬季十月,自魏国降梁的王足献计,请求拦截淮水以淹灌寿阳城。梁武帝萧衍认为此计可行,派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前去视察地形,结果二人都认为“淮水内沙土轻松,不坚实,不能成功”。梁武帝不听,征发徐、扬二州的百姓,每二十户出五名壮丁修筑堤堰,让太子右卫率康绚为都督淮水诸军事,并且在钟离监护筑堰工程。服役的百姓及军士共有二十万人,南起浮山,北到巉石,沿岸筑土,在河中心合龙。

【原文】

十四年春三月,魏左仆射郭祚表称:“萧衍狂悖,谋断川渎,役苦民劳,危亡已兆 [1] 。宜命将出师,长驱扑讨。”魏诏平南将军杨大眼督诸军镇荆山 [2] 。夏四月,浮山堰成而复溃 [3] 。或言蛟龙能乘风雨破堰,其性恶铁,乃运东西冶铁器数千万斤沈之,亦不能合 [4] 。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木石无巨细皆尽,负檐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合 [5]

【注文】

[1] 狂悖(bèi): 疯狂且违背道义。 川渎(dú): 河流沟渠,此指淮河。梁武帝萧衍欲修筑浮山堰,截断淮水。渎,水沟、水渠。

[2] 杨大眼: 生卒年不详,北魏大将,氐(dī)族。祖父杨难当曾是氐族酋帅,南朝刘宋时投奔北魏。善骑射,武功高强。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间,毛遂自荐,随孝文帝南伐,历孝文、宣武两朝,屡立战功。 荆山: 山名。在南梁北徐州钟离郡境内,今安徽凤阳西。

[3] 浮山堰: 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十月到十五年(516年)四月间,在淮河上修筑的拦河大坝,南起浮山,北至巉石山,位于今安徽五河、嘉山及江苏泗洪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其目的是截断淮水倒灌寿阳,逼北魏退兵,夺回寿阳(今安徽寿县)。该工程规模浩大,所费甚巨,历时近两年,四个月后即被毁坏,但在水利史上却具有重要意义。

[4] 蛟龙: 古代传说中能发水的一种龙。 东西冶: 指南梁之东、西二冶。时南梁建康城中有东、西两冶,各设置冶令,负责冶铁。

[5] 井干: 井字形的栏杆。 负檐(yán): 肩挑背负。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春季三月,北魏左仆射郭祚上表说:“萧衍疯狂无道,想截断淮河水,使百姓深受役使之苦,南梁危亡的兆头已经显露。应当派将出兵,长驱直入进讨南梁。”魏孝明帝元诩下诏命令平南将军杨大眼率领各路军队驻镇荆山。夏季四月,浮山的堤堰筑成又被冲垮了。有人说蛟龙能乘风雨冲破堤堰,但其生性怕铁器,于是从东、西两冶运来几千斤冶炼的铁器沉到河里,但是也不能使水堰合龙。于是砍伐树木做成井栏,填上大石头,再在上面加土。沿淮水几百里内,大大小小的木头石块都用光了,扛担的人肩膀都被磨破了,夏天瘟疫疾病流行,死的人一个挨着一个,苍蝇蚊虫白天黑夜叫个不停。

【原文】

秋九月,左游击将军赵祖悦袭魏西硖石,据之以逼寿阳;更筑外城,徙缘淮之民以实城内 [1] 。将军田道龙等散攻诸戍,魏扬州刺史李崇分遣诸将拒之 [2] 。癸亥,魏遣假镇南将军崔亮攻西硖石,又遣镇东将军萧宝寅决淮堰 [3]

【注文】

[1] 游击将军: 武官名,掌宿卫之职,始置于汉武帝刘彻时期。南北朝沿置。 赵祖悦(?—516年): 曾任梁左游击将军,率军抗击北魏。兵败投降,被杀。 西硖(xiá)石: 地名。即西硖石城。位于梁豫州界内,八公山西北,今安徽寿县西北。据《水经注》记载,淮水向东流过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北,又向北流经山峡中,所过之山称为硖石。在淮水两岸各修有两座城池,在淮水西岸的称为西硖石。

[2] 田道龙: 生卒年不详。南梁将领,曾率军参与北魏与南梁争夺寿阳之战。

[3] 镇南将军、镇东将军: 武官名,始置于汉,四镇将军(东、西、南、北)之一,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二品。 萧宝寅(486—530年): 字智亮,齐明帝萧鸾第六子,东昏侯萧宝卷之弟。齐末丧乱,出逃至北魏,娶北魏南阳长公主为妻。身虽在魏,常思复国。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举兵反魏,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被杀。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秋季九月,南梁左游击将军赵祖悦袭击北魏西硖石,并以此为据点进逼寿阳;又修筑了外城,将沿淮河居住的百姓迁徙到城内以增加实力。将军田道龙等分别攻击各个戍守据点,北魏扬州刺史李崇分别派遣各位将领进行抵御。癸亥(二十三日),魏孝明帝元诩派代理镇南将军崔亮攻击西硖石,又派镇东将军萧宝寅掘开淮河水堰。

【原文】

冬十二月己酉 ,魏崔亮至硖石,赵祖悦逆战而败,闭城自守,亮进围之 [1]

【注文】

[1] 逆战: 迎战。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冬季十二月己酉,魏将崔亮到达硖石,赵祖悦率兵迎战被打败,紧闭城门坚守,崔亮进军包围了他。

【原文】

是冬寒甚,淮、泗尽冻,浮山堰士卒死者什七八 [1]

【注文】

[1] 泗: 河流名,即泗水。原为淮河下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流经江苏省沛县、徐州、泗阳、淮安汇入淮河。干流全长一百五十九公里。

【译文】

这年冬天十分寒冷,淮水、泗(sì)水都结了冰,浮山筑堰的士兵被冻死了十分之七八。

【原文】

十五年春正月,魏崔亮攻硖石未下,与李崇约水陆并进,崇屡违期不至 [1] 。胡太后以诸将不一,乃以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将步骑二千赴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 [2] 。萧宝寅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 [3] 。二月乙巳,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 [4] 。李平至硖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注文】

[1] 违期不至: 时魏扬州刺史李崇忙于镇守寿阳,所以不能如期而至。

[2] 吏部尚书: 职官名。两汉始置,掌管官员的考核、任免、调动、升降等事务。其官署原名常侍曹,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改为吏部曹,汉末改名选部,曹魏时复名吏部。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三品。 使持节: 职官名,始置于魏晋,代表皇帝掌地方军事。节,也称旌(jīng)节,是权力的象征,朝廷命将,以节为信物,等级分为三种:使持节、持节、假节,权限渐弱。 镇军大将军: 武官名,掌军事。魏与中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并称为右三大将军,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二品。 行台: 官署名。魏晋始有之,为将帅出征时在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临时政务机构。一般指尚书台(省)长官出征或出镇时的随军衙署。“台”指中央的尚书省。北魏时成为皇帝派出的特使,下置僚属,指挥军事,不常设,不管地方民政。 乖异: 违背军令,不服从指挥。乖,违背、抵触。

[3] 轻车将军: 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西汉。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五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五品。 刘智文: 生卒年不详,时为北魏轻车将军,参与了魏梁争夺寿阳之战,受萧宝寅指挥。

[4] 垣(yuán)孟孙: 生卒年不详,时为南朝梁将领,参与了魏梁争夺寿阳之战,在淮北被魏军击败。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五年(516年)春季正月,魏将崔亮攻击硖石没有拿下,和李崇约定水陆并进,李崇几次耽误了约定的期限而没有到达。胡太后因为各位将领不能统一行动,就任命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带领步兵、骑兵二千人赶赴寿阳,另设行台,指挥调度各路军队,如果有不服从的,就以军法处置。萧宝寅派轻车将军刘智文等人渡过淮水攻破了梁军的三座营垒。二月乙巳(初八日),又在淮北打败了南梁将军垣孟孙等人。李平到达硖石,督率李崇、崔亮等人确定日期水陆并进,没有人敢相互推诿(wěi),作战多次获胜。

【原文】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 [1] 。上使义之与直阁王神念泝淮救硖石 [2] 。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 [3] 。延伯取车轮去辋,削锐其辐,两两接对,揉竹为絙,贯连相属,并十余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没随意,不可烧斫 [4] 。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 [5] 。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出降,斩之,尽俘其众。

【注文】

[1] 昌义之(?—523年): 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南北朝时期齐、梁名将。性宽厚,善骑射。南齐时曾跟从曹虎征讨,屡立战功。后投奔萧衍,为平定建康、建立南梁立下功劳。

[2] 王神念(451—525年): 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通晓儒术,善骑射。原为北魏颍川太守,后投降南朝,深得梁武帝萧衍赏识,受封南城县侯,历任要职,为政清严。 泝(sù): 同“溯”,逆流而上。

[3] 博陵: 郡名。时北魏定州属郡,领饶阳、安平、深泽、安国四县,治安平(今河北安平),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北饶阳、安平、深泽、安国等地。 崔延伯(?—524年): 博陵(今河北安平)人。有胆气、谋略。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中,自南齐降魏,数次南征,与奚康生、杨大眼等并为北魏骁勇之将。 下蔡: 郡名。南梁设置,属豫州,境内沿淮河东、西分别有二城,即下蔡新城和下蔡故城。 别将: 职官名,始置于秦汉,配合主力军作战的将领称为别将。 伊瓮(wèng)生: 生卒年不详,时为魏将。

[4] 辋(wǎng): 车轮周围的框子。 絙(gēng): 粗绳子。 鹿卢: 同“辘轳”,安装在井上绞动汲(jí)水的工具。 斫(zhuó): 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5] 梁城: 地名,即南梁豫州梁郡之治所,今安徽寿县西北。

【译文】

梁武帝萧衍派左卫将军昌义之率军援救浮山,还没到浮山,康绚已攻打魏军,并将其击退。梁武帝派昌义之与直阁将军王神念沿淮水而上救援硖石。崔亮派将军博陵人崔延伯守卫下蔡,崔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在淮河两岸修筑营垒。崔延伯取下车轮,去掉外圈,削尖辐条,两两对接,用竹子搓成粗绳索,把车轮连接起来,一共十几排,横在水里作为桥梁,两头安置大辘轳,使桥可以随意升降出没,不能烧砍。此举既截断了赵祖悦的退路,又让敌人的战船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屯驻梁城不能前进。李平分派军队水陆并进攻击硖石,攻克了硖石外城。天监十五年(516年)二月乙丑(二十八日),赵祖悦出城投降,魏军将其斩杀,将其部众全部俘虏。

【原文】

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平奏处亮死刑,太后令曰:“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 [1] 。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杀,可特听以功补过。”魏师遂还 [2]

【注文】

[1] 咎(jiù): 怪罪,处分。

[2] 摄御: 全面管理;总揽。

【译文】

胡太后派人送信给崔亮,命令他乘胜进军。李平分派诸将,从水路、陆路同时进军,攻打浮山堰。崔亮不听李平的调遣,以生病为由请求退军,上表刚送出就擅自退兵了。李平奏请处崔亮以死刑,胡太后说:“崔亮擅自决定去留,违背了我军的战略计划,虽然取得了些战绩,怎能免除大的罪过?但是我统管朝政,有些厌恶杀人,可以按特例让他将功补过。”魏军于是班师还朝。

【原文】

三月,魏论西硖石之功,辛未,以李崇为骠骑将军,加仪同三司;李平为尚书右仆射;崔亮进号镇北将军 [1] 。亮与平争功于禁中,太后以亮为殿中尚书 [2]

【注文】

[1] 骠骑将军: 见前“骠骑大将军”条注。 镇北将军: 见前“镇西将军”条注。

[2] 殿中尚书: 职官名,始置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掌宫中事务,与吏部、五兵、田曹、度支、左民等并称六曹尚书。后世其名称及设置均有变化,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二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三品。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五年(516年)三月,北魏对西硖石之战论功行赏,辛未(初四日),任命李崇为骠骑将军,加仪同三司;李平为尚书右仆射;崔亮晋封为镇北将军。崔亮与李平在宫中争功,胡太后任命崔亮为殿中尚书。

【原文】

魏萧宝寅在淮堰,上为手书诱之,使袭彭城,许送其国庙及室家诸从还北 [1] 。宝寅表上其书于魏朝。

【注文】

[1] 国庙: 祖庙。指南齐政权祖庙。

【译文】

魏将萧宝寅在淮水堰时,梁武帝萧衍曾亲笔写信引诱他,让他袭击彭城,许诺护送他的祖庙、家室及随从回北方。萧宝寅把梁武帝的书信上呈给了魏朝。

【原文】

夏四月,淮堰成,长九里,下广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树以杞柳,军垒列居其上 [1]

【注文】

[1] 长九里,下广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 古代一里约合今576米,九里即5184米;一丈约合今2.33米。坝底宽约326.2米,顶宽约104.8米,高46.6米。 杞(qǐ)柳: 又名柜(jǔ)柳,多生长于河沟、溪流边。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五年(516年)夏季四月,淮水堰修成,长九里,下宽一百四十丈,上宽四十五丈,高二十丈,堰上种上杞柳,军营分布在堰上。

【原文】

或谓康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 [1] 。若凿湬东注,则游波宽缓,堰得不坏 [2] 。”绚乃开湬东注。又纵反间于魏曰:“梁人所惧开湬,不畏野战。”萧宝寅信之,凿山深五丈,开湬北注,水日夜分流犹不减,魏军竟罢归。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李崇作浮桥于硖石戍间,又筑魏昌城于八公山东南,以备寿阳城坏,居民散就冈垄 [3] 。其水清澈,俯视庐舍冢墓,了然在下。

【注文】

[1] 四渎(dú): 古代对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大河的并称,是中国古代自然崇拜中河神的代表。

[2] 湬: 同“湫”(qiū),水潭。

[3] 魏昌城: 城池名。北魏李崇于梁武帝天监十五年(516年)修筑于八公山东南(今安徽寿县),以备寿阳城被淹时,疏散居民所用。 冈(gǎng)垄(lǒng): 山丘。冈,指山脊;垄,指高丘。

【译文】

有人对康绚说:“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等四条河流,是老天爷用来调节它的气的,不可以长久地堵塞。如果挖渠向东泄水,那么水流宽缓,堰才能不被毁坏。”康绚于是开渠向东泄水。又对魏军使用反间计说:“梁人所害怕的是挖渠,不怕野战。”萧宝寅信了他的话,凿开山深五丈,开渠向北放水,水日夜分流,水势仍然不减,魏军只好撤军。水所流过的地方,涉及淮河两岸方圆几百里的地方。李崇在硖石戍军营间修浮桥,又在八公山东南修筑了魏昌城,以防备寿阳城被冲坏,百姓都疏散到高冈土丘之上。流过的水很清澈,透过水面可以看到下面的房屋和墓冢。

【原文】

初,堰起于徐州境内,刺史张豹子宣言,谓己必掌其事;既而康绚以他官来监作,豹子甚惭 [1] 。俄而敕豹子受绚节度,豹子遂谮绚与魏交通。上虽不纳,犹以事毕,征绚还。

【注文】

[1] 徐州: 指南梁之北徐州。领钟离、马头、济阴、新昌、沛郡等五郡,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所辖约相当于今安徽蚌埠、明光、滁(chú)州及淮南东部地区。淮堰即在北徐州钟离郡境内。 张豹子: 生卒年不详,时南梁徐州刺史。

【译文】

当初,淮河水堰从徐州境内修起,刺史张豹子放言,称自己一定会掌管这件事;不久康绚以他官的身份来监管修筑水堰,张豹子觉得很惭愧。不久梁武帝萧衍下令张豹子接受康绚指挥,张豹子于是就诬陷康绚与北魏有来往。梁武帝虽然没有听信他的话,还是以水堰修成为由,将康绚征召回朝。

【原文】

秋八月,康绚既还,张豹子不复修淮堰。九月丁丑,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皆漂入海。初,魏人患淮堰,以任城王澄为上将军、大都督南讨诸军事,勒众十万,将出徐州来攻堰 [1] 。尚书右仆射李平以为“不假兵力,终当自坏”。及闻破,太后大喜,赏平甚厚,澄遂不行。

【注文】

[1] 上将军: 武官名。战国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职掌为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遂渐废弃。三国魏晋时只作为尊称。 大都督: 职官名。曹魏置,第一品,不常设,属加官。魏晋南北朝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即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徐州: 此徐州为北魏之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位于淮堰之西北。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五年(516年)秋季八月,康绚已经还朝了,张豹子不再修筑淮河水堰。九月丁丑(十三日),淮水暴涨,堰被冲坏,水声像雷鸣一样,三百里以内都能听到,淮河沿岸城邑、镇戍及村落的十几万人口都被冲入了大海。当初,北魏人害怕淮河水堰,任命任城王元澄为上将军、大都督南讨诸军事,率兵十万,准备从徐州出兵来攻打水堰。尚书右仆射李平认为“不必借助兵力,水堰最终会自行毁坏”。等到水堰破坏,胡太后十分高兴,给予李平丰厚的赏赐,元澄于是不再出兵。 at+EeL9B/y477Ox9eBdSajzo+EnTbqfegJ3XCKNs4Soc+Rk5chPT8i9YX0Wcur5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