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邢峦寇巴西

【内容提要】

《邢峦寇巴西》叙述了北魏名将邢峦率军南征,攻打南梁之梁、秦、益等州的故事。

公元505年,南梁梁州汉中郡太守夏侯道迁,原跟随南梁梁秦二州刺史庄丘黑镇守边地。庄丘黑死后,梁武帝萧衍下诏以王珍国接任梁秦二州刺史,引起夏侯道迁的不满,于是,杀掉帮助他戍守汉中的征虏将军杨灵珍后归降北魏。

梁失汉中,魏宣武帝元恪于是任命尚书邢峦为镇西将军、都督征讨梁汉诸军事,率兵赴汉中。邢峦抵达汉中,接连攻破南梁之城垒、镇戍,所向披靡。居于魏仇池郡(治今甘肃礼县南)的氐(dī)族部落,见北魏攻破汉中,遂据北魏梁州武兴郡建立武兴国,阻断了北魏南通汉中的粮道。但是,此举并未阻止魏军南下的脚步,邢峦率军入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据梓(zǐ)潼(tóng)(今四川梓潼),所过之处一路报捷。四月,南梁之梁、秦二州十四郡之地,东西七百里,南北一千里的土地,全部纳入了北魏的版图。

此后魏军乘胜向西南进军,梁军节节败退,魏将王足率军包围了南梁益州巴西郡治所涪(fú)城(今四川绵阳),蜀人十分惊恐,戍守益州城的南梁将士有十分之二三投降了北魏,百姓自行向魏军登记归顺的有五万多户。邢峦审时度(duó)势,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及力量对比,提出了可以攻取益州的五点理由,上表魏宣武帝元恪,请求乘胜攻取蜀地。魏宣武帝下诏,平定蜀地之事以待后命。邢峦再次上书朝廷,力陈攻取蜀地之时机不再;梓潼已获,不可不守;剑阁天险不可放弃;巴西之地广袤(mào)千里,民户众多,如置州镇守,可省去征伐之劳顿,请求进兵取蜀。魏宣武帝仍然不从其计,并以羊祉(zhǐ)取代王足为益州刺史,王足因而心生不满,率兵退还梁州。

此后,王足叛魏投梁,邢峦率军攻克巴西郡,派军主李仲迁镇守。李仲迁沉溺于酒色,疏于政务,巴西城中的百姓杀了他,打开城门投降了南梁。巴西之地得而复失,魏将邢峦平定蜀地之举就此作罢。

邢峦此番进军西南,先胜后败。攻下南梁十四郡之地,胜在指挥得力、军士骁(xiāo)勇,再加上南梁益州刺史邓元起为求自保,不及时救援。围困涪城、攻占巴西,而不能进据蜀地,败在朝廷掣(chè)肘(zhǒu)、守将不贤。

魏军此举虽然未能进据蜀地,但北魏对原南梁梁、秦二州的控制,对割据仇池的氐族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公元506年春季,在魏军的强大攻势下,杨集起、杨集义逃跑,杨绍先入洛,武兴国灭亡,北魏在其地设置武兴镇,又改称东益州。

【原文】

梁武帝天监四年。初,谯国夏侯道迁以辅国将军从裴叔业镇寿阳,为南谯太守,与叔业有隙,单骑奔魏 [1] 。魏以道迁为骁骑将军,从王肃镇寿阳,使道迁守合肥 [2] 。肃卒,道迁弃戍来奔,从梁、秦二州刺史庄丘黑镇南郑,以道迁为长史,领汉中太守 [3] 。黑卒,诏以都官尚书王珍国为刺史,未至,道迁阴与军主考城江(忱)[悦]之等谋降魏 [4]

【注文】

[1] 谯(qiáo)国: 地名。又名谯郡、谯国郡,始建于东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19年),治谯县(今安徽亳[bó]州)。 夏侯道迁: 生卒年不详,谯国(今安徽亳州)人。年十七岁逃婚到益州,后任南谯郡太守,随裴叔业镇守寿阳,因与叔业不和,投降北魏,随王肃镇守寿阳。王肃死后,又投降南梁,任梁、秦二州长史,后又北归降魏,历任南兖(yǎn)、华、瀛等州刺史,为政清严。 辅国将军: 武官名,掌军事,汉末始置,南北朝沿置。南梁列十四班。 裴叔业(?—500年): 南朝刘宋官员,宋亡仕齐,历五朝。东昏侯萧宝卷即位后,怀疑其欲反叛朝廷,发兵征讨。 寿阳: 县名。南齐豫州治所,今安徽寿县。 南谯: 郡名。即南谯郡,时南齐南豫州属郡,领山桑、蕲(qí)、北许昌、扶阳、曲阳、嘉平等县,治山桑(今安徽含山西南)。 太守: 职官名,为地方郡一级长官,始置于秦。原名郡守,属官有郡丞和郡尉。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更名为太守。后世沿置。

[2] 骁(xiāo)骑将军: 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汉武帝刘彻元光六年(前129年),南北朝沿置。南梁列二十四班。 合肥: 县名。时南齐豫州南汝阴郡治所汝阴,今安徽合肥。

[3] 梁: 即梁州。州名。时南梁属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最广时领六十八郡,所辖约相当于今四川巴中、广元、南充、达州,湖北的十堰(yàn),陕西的汉中、安康等地区。 秦: 即秦州。州名。时南梁属州,原南齐南豫州之临江郡,南梁置秦州,治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庄丘黑: 生卒年不详。曾任南朝梁梁、秦二州刺史。 南郑: 县名。南齐梁州治所,今陕西汉中。 汉中: 郡名。南齐梁州所属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

[4] 都官尚书: 职官名,始置于南北朝,宋高祖刘裕初,增置都官尚书,与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合为六曹尚书。领都官、水部、库部、功论四曹,掌京师非法、违法之事,兼掌刑狱。南梁列十三班。 王珍国(?—515年): 字德重,沛国相(今安徽淮北)人,南齐将领王广之的儿子。历南齐、梁二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初,任都官尚书,后数率军北征。 军主: 职官名。军中长帅称为军主,即一军之主。 考城: 地名。时属北魏兖州,今河南民权东北。 江悦之(?—505年): 字彦和,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晋江统之后,祖、父均被宋武帝刘裕所杀。喜兵书,有将才,仕南朝宋、齐、梁三朝。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与夏侯道迁一同投奔北魏。

【译文】

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当初,谯国人夏侯道迁以辅国将军的身份和裴叔业一同镇守寿阳,担任南谯郡太守,因与裴叔业有隔阂,独自一人骑马投奔了北魏。北魏任命夏侯道迁为骁骑将军,跟从王肃守寿阳,王肃派夏侯道迁守合肥。王肃死后,道迁又抛弃戍守之地,投奔南梁,跟从南梁梁、秦二州刺史庄丘黑镇守南郑,被任命为长史,兼任汉中太守。庄丘黑死后,梁武帝萧衍下诏任命都官尚书王珍国为刺史,还未到任,夏侯道迁暗中与军主考城人江悦之等人谋划投降北魏。

【原文】

先是,魏仇池镇将杨灵珍叛魏来奔,朝廷以为征虏将军、假武都王,助戍汉中,有部曲六百余 人,道迁惮之 [1] 。上遣左右吴公之等使南郑,道迁遂杀使者,发兵击灵珍父子,斩之,并使者首送于魏 [2] 。白马戍主尹天宝闻之,引兵击道迁,败其将庞树,遂围南郑 [3] 。道迁求救于氐王杨绍先、杨集起、杨集义,皆不应,集义弟集朗独 引兵救道迁,击天宝,杀之 [4] 。魏以道迁为平南将军、豫州刺史、丰县侯 [5] 。又以尚书邢峦为镇西将军、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将兵赴之 [6] 。道迁受平南,辞豫州,且求公爵,魏主不许。

【注文】

[1] 仇池: 郡名。北魏梁州属郡,治骆谷城(今甘肃西河南)。 杨灵珍: 生卒年不详,时任北魏仇池镇将,氐(dī)族将领,后降南梁,被夏侯道迁杀害。 征虏将军: 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南北朝沿置。 假武都王: 即代理武都王。武都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授予活跃在今甘肃南部及四川西北部的氐族部落首领的官职。武都,即武都镇,时属北魏梁州,治石门(今甘肃武都)。

[2] 吴公之: 生卒年不详,时南梁武帝萧衍身边近臣,奉命出使南郑(今陕西汉中),被夏侯道迁所杀。

[3] 白马戍(shù): 地名,时处南北两朝交界地带,在南朝梁州界内,今四川汉中西北。 尹天宝(?—505年): 南梁将领,曾任华阳太守、白马戍主。约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被杨集朗杀害。 庞树: 生卒年不详,原梁将夏侯道迁手下将领。

[4] 氐(dī): 中国古代民族。原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游牧。从东汉起陆续内迁,主要居住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广大地区。从事畜牧、农业。魏晋时大量接受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曾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 杨绍先: 生卒年不详,南北朝时期,活跃在今甘肃南部及四川西北部的氐族部落首领。魏宣武帝元恪景明初,继其父杨集始之后,被北魏封为征虏将军、汉中郡公、武兴王。因年幼,诸事均由二位叔父杨集起、杨集义作主。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在二位叔父的胁迫下自立为帝,次年(506年)被魏将邢峦击败,国灭,与其二位叔父投降北魏。魏孝明帝元诩(xǔ)正光后,又逃归武兴郡,自立为王,后事不详。 杨集起、杨集义: 生卒年不详,南北朝时期活跃在今甘肃南部及四川西北部的氐族部落首领杨集始的弟弟、杨绍先的叔父。正始二年(505年),联合南梁,拥立杨绍先为王,反叛北魏,次年(506年)失败,率众投降北魏。 集朗: 即杨集朗,生卒年不详,杨集绍的弟弟,正始二年(505年),率众攻击南梁及杨集义、杨集起所部氐族军队,为北魏平定叛乱、保全梁州立下功劳。

[5] 平南将军: 武官名,掌军事,始于曹魏,四平将军之一。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二品上,宣武帝后列右第三品。 豫州: 州名。传说中的古九州之一。为汉武帝刘彻所设十三州部刺史之一。东汉时,治所在谯(qiáo)(今安徽亳[bó]州)。北魏时,移治汝南(今河南汝南)。 丰县侯: 爵位名。县侯,曹魏始置。北魏孝文帝改革封爵制度,县侯分为两类:开国县侯,第二品,为实封,其职责相当于县令;散县侯,从第二品,为虚封。丰县,古称凤城、丰邑、秦台。秦时建县,南北朝刘宋时期,隶属北济阴郡;北魏沿袭。

[6] 邢峦(464—514年): 字洪宾,河间鄚(mào)县(今河北任丘)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出身官宦,少好学,有文才。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入仕,深受孝文帝赏识。宣武帝元恪朝,累历战功。 镇西将军: 武官名,始置于汉,四镇将军(东、西、南、北)之一,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二品。 都督征梁汉诸军事: 职官名,同都督府州诸军事。

【译文】

此前,魏仇池镇将杨灵珍反叛北魏投奔梁朝,梁朝任命他为征虏将军、代理武都王,帮助戍守汉中,手下有六百多人,夏侯道迁很怕他。梁武帝萧衍派身边亲信吴公之等人出使南郑,夏侯道迁于是杀了使者,发兵攻击杨灵珍父子,把他们杀了,并派人将首级送到了北魏。南梁白马戍的戍主尹天宝听说此事后,就领兵袭击夏侯道迁,打败了他手下的将领庞树,于是包围了南郑。夏侯道迁向氐王杨绍先、杨集起、杨集义求救,三杨都未理睬他,杨集义的弟弟杨集朗独自领兵救援夏侯道迁,攻击尹天宝,杀了他。北魏任命夏侯道迁为平南将军、豫州刺史、丰县侯。又任命尚书邢峦为镇西将军、都督征梁、汉诸军事,率兵赴任。夏侯道迁接受了平南将军一职,辞任豫州刺史,而且求封公爵,但魏宣武帝元恪并未答应。

【原文】

春二月,魏邢峦至汉中,击诸城戍,所向摧破。晋寿太守王景胤据石亭,峦遣统军李义珍击走之 [1] 。魏以峦为梁秦二州刺史。巴西太守庞景民据郡不下,郡民严玄思聚众自称巴州刺史附于魏,攻景民,斩之 [2] 。杨集起、集义闻魏克汉中而惧,闰月,帅群氐叛魏,断汉中粮道,峦屡遣军击破之。

【注文】

[1] 晋寿: 郡名。指南梁梁州之晋寿郡,领晋寿、邵欢、兴安、白水四县,治晋寿(今四川剑阁东北),所辖约相当于今四川广元地区。 王景胤(yìn)(?—505年): 南朝梁大臣。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为晋寿太守。时北魏大举向西南进攻取汉中,景胤败退入川。魏军进逼涪(fú)城(今四川绵阳),兵败阵亡。 石亭: 地名,即石亭戍,位于梁州晋寿郡晋寿县东。今四川广元北。 李义珍: 生卒年不详,曾任魏将邢峦手下统军,随征汉中,击跑南梁晋寿太守王景胤。

[2] 巴西: 郡名。指南梁益州之巴西郡,领阆(làng)中、安汉等九县,治益昌(今四川绵阳),所辖约相当于今四川绵阳西北部地区。 庞景民(?—505年): 南朝梁大臣。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任巴西太守。魏将邢峦来攻,郡民严玄思聚众投降,攻杀之。 严玄思: 生卒年不详,原南梁巴西郡百姓。天监四年(505年),魏将邢峦攻巴西,玄思聚众起事,自称巴州刺史,斩杀郡守庞景民,依附北魏。 巴州: 州名。时南梁属州之一,位于梁州之东南,南齐高帝萧道成建元二年(480年),分荆州之巴东、建平及益州之巴郡,建州。领巴东、建平、巴、涪陵等四郡、二十县,治鱼复(今四川奉节),所辖约相当于今四川重庆东北地区。

【译文】

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春季二月,魏将邢峦到达汉中,攻击各个城垒、镇戍,所向皆破。晋寿太守王景胤据守石亭,邢峦派统军李义珍将他打跑了。北魏任命邢峦为梁、秦二州刺史。巴西太守庞景民据守郡城,郡民严玄思聚众自称巴州刺史,并依附于北魏,攻击庞景民,将其斩首。杨集起、杨集义听说北魏攻克汉中,十分害怕,闰二月,率领氐族各部落背叛了北魏,截断了北魏在汉中的粮道,邢峦几次派军打败氐人。

【原文】

夏四月,冠军将军孔陵 等将兵二万戍深杭,鲁方达戍南安,任僧褒等戍石同以拒魏 [1] 。邢峦遣统军王足将兵击之,所至皆捷,遂入剑阁 [2] 。陵等退保梓潼,足又进击,破之 [3] 。梁州十四郡地,东西七百里,南北千里,皆入于魏 [4]

【注文】

[1] 孔陵: 生卒年不详。南朝梁将军,曾任梁冠军将军。天监四年(505年),率二万兵戍守深杭,抵抗魏将邢峦。 深杭: 地名。时南梁梁州属地,今四川剑阁北。 鲁方达(?—505年): 南梁辅国将军,曾任梁、秦二州刺史,天监四年(505年),戍守南安,抵抗魏将邢峦,被魏将王足所杀。 南安: 地名。即南梁梁州之南安郡之治所南安(今四川剑阁)。 任僧褒: 生卒年不详。南朝梁将军。天监四年(505年),镇守石同,抵御魏将邢峦来犯。 石同: 地名。时南梁梁州属地,今四川剑阁东北。

[2] 王足: 生卒年不详。北魏将领。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随魏将邢峦进攻梁汉中、巴西等地,屡立战功,魏宣武帝元恪下诏任命他为代理益州刺史。后因魏帝改任羊祉(zhǐ),因此怀恨在心,于是叛魏投梁。 剑阁: 地名,时南朝梁州白水郡属地,今四川剑阁东北。

[3] 梓潼(Zǐtóng): 地名,时南梁益州梓潼郡治所(今四川梓潼)。

[4] 梁州: 州名。按《南齐书》所载,南朝之梁州共辖六十八郡。其中,汉中、晋昌等二十二郡,郡县建置完备,有民户居住;东晋寿郡、齐安郡等四十六郡,只存郡名,无县邑建置,是无民户居住的荒野之地。宣武帝元恪正始二年(505年),北魏夺取了其中十四郡之地。

【译文】

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夏季四月,冠军将军孔陵等人领兵二万戍守深杭,鲁方达戍守南安,任僧褒等人戍守石同以抗拒北魏。邢峦派统军王足领兵攻击他们,所过之处一路报捷,于是入守剑阁。孔陵等人退守梓潼,王足又进攻,并打败了他们。梁州十四郡之地,东西七百里,南北一千里的土地,都纳入了北魏的版图。

【原文】

初,益州刺史当阳侯邓元起,以母老乞归,诏征为右卫将军,以西昌侯渊藻代之 [1] 。渊藻,懿之子也 [2] 。夏侯道迁之叛也,尹天宝驰使报元起。及魏寇晋寿,王景胤等并遣告急。众劝元起急救之,元起曰:“朝廷万里,军不猝至,若寇贼侵淫,方须扑讨,董督之任,非我而谁?何事怱怱救之。” [3] 诏假元起都督征讨诸军事,救汉中,而晋寿已陷。萧渊藻将至,元起营还装,粮储器械,取之无遗。渊藻入城,恨之,又求其良马,元起曰:“年少郎子,何用马为?”渊藻恚,因醉,杀之 。元起麾下围城,哭,且问故,渊藻曰:“天子有诏。”众乃散。遂诬以反,上疑焉。元起故吏广汉罗研诣阙讼之,上曰:“果如我所量也。” [4] 使让渊藻曰:“元起为汝报仇,汝为仇报仇? [5] 忠孝之道如何?”乃贬渊藻号为冠军将军,赠元起征西将军,谥曰忠侯。

【注文】

[1] 益州: 州名。时南梁属州,治成都(今四川成都),领三十三郡、一百一十三县,所辖约相当于今四川全境及重庆地区。 邓元起(458—505年): 字仲居,南郡当阳(今湖北当阳)人。胆识过人,乐善好施。历官南朝齐、梁二朝。曾随梁武帝萧衍起兵反齐,后任益州刺史,封当阳侯。天监四年(505年),北魏攻梁之晋寿,梁武帝派宗室西昌侯萧渊藻代替他,渊藻到任后,指责他救援不力,将他逮捕下狱,自杀身亡,年四十八岁。梁武帝知道这件事后,贬谪(zhé)了萧渊藻,追赠邓元起为征西将军,谥号忠侯。 右卫将军: 武官名,掌军事,属禁卫系统。始置于秦汉,汉武帝刘彻时分置左、右二卫将军。南北朝沿置,南梁位列十二班。 渊藻(zǎo): 即南齐之萧渊藻(?—549年),南梁长沙宣武王萧懿(yì)次子,梁武帝萧衍之侄。字靖艺,累历要职,但性格恬淡,不乐仕进。梁武帝太清二年(549年),侯景攻入建康,困饿而死。

[2] 懿: 即南齐萧懿(?—500年),梁武帝萧衍之兄。南齐大将,多次率军北征,历仕南齐五朝。后被东昏侯萧宝卷下令毒死。

[3] 猝: 突然,出乎意料。 侵淫: 渐进,渐次发展。 董督: 统率;监督。

[4] 麾(huī)下: 部下。麾,古代指挥军队的军旗;指挥。 广汉: 郡名。即广汉郡,时南梁益州属郡,治雒(luò)县(今四川广汉),领雒、什方、新都、郪(qī)、伍城、阳泉等五县,所辖约相当于今四川什邡(fāng)、德阳、广汉等地区。 罗研: 生卒年不详。南梁广汉人,曾为益州刺史邓元起的部下,邓元起自杀后,他曾赴朝廷诉冤。

[5] 为汝报仇: 此指邓元起为萧渊藻报杀父之仇。萧渊藻是南齐重臣萧懿之子,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二年(500年)十月,萧懿被东昏侯所杀。邓元起时随南齐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反齐,诛杀东昏侯,等于是为萧渊藻报了杀父之仇。

【译文】

当初,益州刺史当阳侯邓元起,以母亲年老为由,乞求辞官归田,梁武帝萧衍下诏征调他为右卫将军,让西昌侯萧渊藻代替他的原职。萧渊藻,是萧懿的儿子。夏侯道迁反叛一事,尹天宝派快马报告邓元起。等到魏军入侵晋寿时,王景胤等人都派人前来告急。众人劝邓元起赶快前往救援,邓元起说:“朝廷离这里有一万里地,援军不能立刻到来,如果贼寇进一步入侵,正须讨伐,督帅的责任,舍我其谁?为什么要匆匆地前去救援呢?”朝廷下诏命邓元起都督征讨诸军事,前去救援汉中,而晋寿已陷落。萧渊藻将要到来,邓元起的军队收拾行装,粮草储备及军事器械全部带走了。萧渊藻进城后,对他的做法非常气愤,又向他索要好马,邓元起说:“年轻小伙子,要马干什么?”萧渊藻十分生气,趁着酒醉,杀了邓元起。邓元起的手下围城,大哭,而且责问其中的缘故,萧渊藻说:“天子下了诏令。”众人才散去。于是萧渊藻诬告邓元起谋反,梁武帝对此心怀疑惑。邓元起的老部下广汉人罗研到朝廷告发萧渊藻,梁武帝说:“果然和我猜想的一样。”派人责备萧渊藻说:“邓元起为你报仇,你为仇人报仇?你懂不懂忠孝的道理?”于是将萧渊藻贬为冠军将军,赠邓元起为征西将军,谥号忠侯。

【原文】

李延寿论曰:元起勤乃胥附,功惟辟土,劳之不图,祸机先陷 [1] 。冠军之贬,于罚已轻,梁之政刑,于斯为失。私戚之端,自斯而启,年之不永,不亦宜乎。

【注文】

[1] 李延寿: 生卒年不详,字遐龄,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史学家。参加唐代官修史书《隋书》《五代史志》及《晋书》的修撰,并在其父李大师的基础之上私撰了通史性史著《南史》《北史》,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胥附: 指善于为官,迎奉上级,善待下级。

【译文】

唐代史家李延寿评论说:邓元起善于为官,军民归附,有开疆辟土的功劳,劳苦而不图回报,却先陷于祸患之中。将萧渊藻贬为冠军将军的处罚太轻了,梁朝的政令刑法,在这件事情上是个败笔。私人、外戚扰乱朝政的祸端,自此开启,梁朝国祚不长,不也是应该的吗?

【原文】

益州民焦僧护聚众数万作乱,萧渊藻年未弱冠,集僚佐议自击之 [1] 。或陈不可,渊藻大怒,斩于阶侧。乃乘平肩舆巡行贼垒,贼弓乱射,矢下如雨,从者举楯御矢,渊藻命去之 [2] 。由是人心大安,击僧护等,皆平之。

【注文】

[1] 焦僧护: 生卒年不详,南梁益州百姓。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聚众起事,被萧渊藻平定。 弱冠: 中国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称为弱冠,要举行冠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由有身份的长辈为其加冠三次,喻示成人。

[2] 平肩舆(yú): 古代的一种轿子。指用肩膀抬着的一种轿子。 楯: 同“盾”,即盾牌。

【译文】

益州百姓焦僧护聚集了几万人起兵叛乱,萧渊藻当时年龄不到二十岁,召集手下人商议亲自率兵攻击焦僧护。有人说不可以这样做,萧渊藻大怒,将其人斩杀于台阶的旁边。并乘坐着轿子巡视反贼的营垒。叛贼用弓箭乱射,箭如雨下,跟从他的人举着盾牌抵御飞箭,萧渊藻命令撤去盾牌。因此人心安定,全力攻打焦僧护等人,将他们全部击败。

【原文】

秋八月庚戌,秦梁二州刺史鲁方达与魏王足统军纪洪雅、卢祖迁战,败,方达等十五将皆死 [1] 。壬子,王景胤等又与祖迁战,败,景胤等二十四将皆死。

【注文】

[1] 秦梁二州: 此指南梁之秦州和梁州。 纪洪雅: 生卒年不详,北魏将领。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随王足进攻梁汉中、巴西,击杀梁将鲁方达等人。 卢祖迁(?—527年): 北魏将领。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随王足进攻梁汉中、巴西,在击杀梁将鲁方达等人之后,又乘胜击杀王景胤等梁将。北魏末年,随萧宝寅反叛,被杀。

【译文】

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秋季八月庚戌(十二日),南梁秦梁二州刺史鲁方达和魏将王足的统军纪洪雅、卢祖迁交战,败下阵来,鲁方达等十五位将领都战死了。壬子(十四日),王景胤等人又与卢祖迁交战,战败,王景胤等二十四位将领又都战死了。

【原文】

冬十一月,魏王足围涪城,蜀人震恐,益州城戍降魏者什二三,民自上名籍者五万余户 [1] 。邢峦表于魏主,请乘胜取蜀,以为:“建康、成都相去万里,陆行既绝,惟资水路,水军西上,非周年不达,益州外无军援,一可图也 [2] 。顷经刘季连反,邓元起攻围,资储空竭,吏民无复固守之志,二可图也 [3] 。萧渊藻裙屐少年,未洽治务,宿昔名将,多见囚戮,今之所任,皆左右少年,三可图也 [4] 。蜀之所恃,惟在剑阁,今既克南安,已夺其险,据彼境内,三分已一;自南安向涪,方轨无碍,前军累败,后众丧魄,四可图也。渊藻是萧衍骨肉至亲,必无死理,若克涪城,渊藻安肯城中坐而受困,必将望风逃去;若其出战,庸、蜀士卒驽怯,弓矢寡弱,五可图也 [5] 。臣内省文吏,不习军旅,赖将士竭力,频有薄捷。既克重阻,民心怀服,瞻望涪、益,旦夕可屠,正以兵少粮匮,未宜前出,今若不取,后图便难 [6] 。况益州殷实,户口十万,比寿春、义阳,其利三倍。朝廷若欲进取,时不可失;若欲保境宁民,则臣居此无事,乞归侍养 [7] 。”魏主诏以:“平蜀之举,当更听后敕。寇难未夷,何得以养亲为辞!”峦又表称:“昔邓艾、钟会帅十八万众,倾中国资储,仅能平蜀,所以然者,战实力也 [8] 。况臣才非古人,何宜以二万之众而希平蜀?所以敢者,正以据得要险,士民慕义,此往则易,彼来则难,任力而行,理有可克。今王足已逼涪城,脱得涪,则益州乃成禽之物,但得之有早晚耳。且梓潼已附,民户数万,朝廷岂可不守?又剑阁天险,得而弃之,良可惜矣。臣诚知战伐危事,未易可为。自军度剑阁以来,鬓发中白,日夜战惧,何可为心。所以勉强者,既得此地而自退不守,恐负陛下之爵禄故也。且臣之意算,正欲先取涪城,以渐而进。若得涪城,则中分益州之地,断水陆之冲,彼外无援军,孤城自守,何能复持久哉!臣今欲使军军相次,声势连接,先为万全之计,然后图功,得之则大利,不得则自全。又巴西、南郑相距千四百里,去州迢遰,恒多扰动 [9] 。昔在南之日,以其统绾势难,曾立巴州,镇静夷獠,梁州藉利,因而表罢 [10] 。彼士民望,严、蒲、何、杨非惟一族,虽率居山谷,而豪右甚多,文学风流,亦为不少。但以去州既远,不获仕进,至于州纲,无由厕迹,是以郁怏,多生异图 [11] 。比道迁建义之始,严玄思自号巴州刺史,克城以来,仍使行事。巴西广袤千里,户余四万,若于彼立州,镇摄华獠,则大帖民情,从垫江已还,不劳征伐,自为国有 [12] 。”魏主不从。

【注文】

[1] 涪(fú)城: 县名。即涪县,时南梁益州梓潼郡治所,今四川绵阳东。 蜀: 地名。泛指南朝益州(今四川)之地。 名籍: 名册,此指政府的户口名册。

[2] 建康: 地名。当时南朝梁都城,即今江苏南京。建康是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因避西晋愍(mǐn)帝司马邺讳而改建邺名为建康。 成都: 地名。时南梁益州蜀郡属地,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 陆行既绝: 当时从南梁雍州襄阳出发,走陆路西北行,经梁州可到达蜀地,梁州为北魏所占据,所以说陆路断绝。

[3] 刘季连(?—505年): 字惠续,彭城人。南朝刘宋宗室。有声望,早历清官。齐代宋,历任要职。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在任益州刺史时发动叛乱。梁代齐后,梁武帝派邓元起为益州刺史,进讨。天监二年(503年)投降,被押送至建康,免为平民百姓。四年(505年),被仇人蔺道恭所杀。

[4] 裙屐(jī)少年: 指只知讲究衣着的年轻人。裙,古代指下裳,即下衣;屐,指木底鞋,也泛指鞋。

[5] 庸: 地名,指上庸之地。即时南梁梁州上庸郡,治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领上庸、武陵等九县,所辖约相当于今陕西安康南以及湖北十堰西南地区。 驽怯: 指士兵战斗力弱、胆怯。

[6] 匮(kuì): 缺少。

[7] 寿春: 县名。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改寿春邑置县(治今安徽寿县寿春镇)。南北朝时期,常为侨置的睢(suī)阳等县取代,或称寿春、寿阳、梁城等。 义阳: 郡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部,三国魏文帝曹丕时置,治所在安昌(今湖北枣阳东南),西晋移治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东晋末移治平阳(今河南信阳)。东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乞归侍养: 指请求辞官回家赡养父母。

[8] 邓艾(197—264年): 本名邓范,字士载,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公元263年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率先进入成都,灭亡蜀汉。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杀。 钟会(225—264年): 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将,太傅钟繇(yáo)之子,钟毓(yù)之弟。自幼才华横溢,颇受赏识,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公元263年,他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钟会欲据蜀自立,因部下的反叛而失败,死于部将兵变。 平蜀: 此指邓艾、钟会平定蜀地之举。三国曹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大将军司马昭指挥魏将邓艾、钟会,率十万大军讨伐蜀汉,灭亡蜀国。

[9] 迢遰(dì): 同“迢递”。遥远。

[10] 南: 即南朝。 统绾(wǎn): 统辖管理。 夷獠: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的蔑称。

[11] 严、蒲、何、杨: 巴西豪族。 州纲: 指州一级长官的高级辅佐官员,如别驾、通判。 无由厕迹: 没有办法跻(jī)身其中。 郁怏(yàng): 不高兴、不满意。

[12] 华獠(liáo): 指华夏和蛮獠。獠,中国古代对南方及西南民族的蔑称。 大帖民情: 使民心安定、顺服。 垫江: 地名,时属南梁益州巴郡,今重庆巴县东北。

【译文】

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冬季十一月,魏将王足包围涪城,蜀人十分震惊恐惧,戍守益州城的南梁将士有十分之二三投降了北魏,百姓自行向魏军登记归顺的有五万多户。邢峦给魏宣武帝元恪上表,请求乘胜攻取蜀地,认为:“建康、成都相离万里,陆路既然已断绝,只有依靠水路,水军向西进军,没有一年不能到达,益州外无援军,这是可以图取的第一个理由。蜀地刚刚经过刘季连的反叛、邓元起的围攻,物资储备空虚耗竭,官民再没有坚守的信心,这是可以图取的第二个理由。萧渊藻还是个只知穿戴的少年,不懂治理军队的政务,往日的名将,多被囚禁或杀害,如今在任的,都是他身边亲信的少年,这是可以图取的第三个理由。蜀地所凭借的,只在于剑阁,如今既然已经攻克南安,已夺取了蜀地的险要之地,我军已占据蜀地三分之一的地盘;从南安向涪州,交通行军没有妨碍,梁朝前军屡败,后军丧胆,这是第四个可以图取的理由。萧渊藻是萧衍的骨肉至亲,一定不会拼死作战,如果攻克涪州城,萧渊藻怎么可能安于被困围城中,一定会望风而逃;如果他出战,他手下庸、蜀之地的士兵笨拙而胆怯,缺少弓箭,战斗力弱,这是可以图取的第五个理由。臣本是内廷的文职官吏,不熟习军旅事务,全凭将士们尽力而战,才频有小小的捷报相传。攻克重重困阻后,民心顺服,观望涪、益二城,旦夕之间就可以攻取,正因为他们兵少、粮草匮乏,不适合正面迎战,如今如果不攻取,以后再图谋就难了。况且益州富庶,户口有十万之众,相比寿春、义阳,可以获得三倍的利益。朝廷如果打算进取,时机不可失去;如果只想保守地盘安宁百姓,那么臣待在这里无事,请求还家侍奉父母。”魏帝下诏说:“平定蜀地的行动,应当听候以后的命令。敌寇入侵的灾难尚未平息,怎么能以侍养亲人为托词!”邢峦又上表说:“往日邓艾、钟会率领十八万大军,用尽了国家的物资储备,才能平定蜀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战争靠的是实力。况且臣之才能不能与古人相比,怎么可能靠二万人就想平定蜀地?所以敢这样做,正是因为占据了险要之地,百姓都倾慕我军之义举,我军进军容易,他们来战就难,凭实力而行动,有可以攻克的理由。现在王足已逼近涪城,如果得到涪城,那么益州就成了囊中之物,得到它只是早晚的事。况且梓潼已归附,有几万百姓,朝廷怎能不守卫?再者剑阁天险,得到而放弃它,实在是可惜呀。臣确实明白征战讨伐是危险的事,不能轻易而为。自从我军过剑阁以来,臣的鬓发已白,日夜征战忧惧,怎么能安心,之所以勉强坚持,是因为既然已经得到此地而自行退却不再坚守,恐怕辜负了陛下给臣的爵位和俸禄而已。而且,臣打算先攻取涪城,以此为根据地,逐渐推进。如果得到涪城,就可以从中间分割益州之地,截断水、陆要冲,他们外无援军,自守孤城,怎么能够再坚持持久之战!臣如今想让各军依次推进,声势相连,先做万无一失的准备,然后再图谋进攻,得到蜀地就获得大利,得不到就可以自我保全。再者,巴西、南郑相距一千四百里,离州城遥远,经常发生骚乱。往日属于南朝时,由于这里难于统辖管理,曾经设立巴州,镇守安定夷獠,梁州借助这个好处,因而上表罢置巴州。那里的士家望族,有严、蒲、何、杨,不止一族,虽然都居于山谷,但豪强大族很多,文学风流之士,也为数不少。只是因为离州城遥远,不能获得仕进的机会,至于州一级长官的高级辅史,也无法跻身其中,因此心怀不满,多有叛乱的想法。到夏侯道迁开始起义时,严玄思自称为巴州刺史,我军攻克城池以来,仍然让他主持政务。巴西广袤千里,还有四万多户口,如果在那里建立州制,镇守统辖华夏夷狄,就可以大大地使民情服帖,从垫江以西,不用再劳动征伐,自然就为我国所有。”魏帝没有听从邢峦的建议。

【原文】

先是,魏主以王足行益州刺史 [1] 。上遣天门太守张济将兵救益州,未至,魏主更以梁州军司泰山羊祉为益州刺史 [2] 。王足闻之,不悦,辄引兵还,遂不能定蜀。久之,足自魏来奔。邢峦在梁州,接豪右以礼,抚小民以惠,州人悦之 [3] 。峦之克巴西也,使军主李仲迁守之 [4] 。仲迁溺于酒色,费散兵储,公事咨承,无能见者,峦忿之切齿。仲迁惧,谋叛,城人斩其首,以城来降。

【注文】

[1] 行: 中国古代任用官员的用词,此指代理。 益州: 州名。此指北魏之益州,置于魏宣武帝元恪正始年间,领东、西晋寿郡等五郡、十县,治晋寿(今四川剑阁东北)。

[2] 天门: 郡名。即南梁荆州天门郡,领零阳、澧(lǐ)阳、临澧、溇(lóu)中等四县,治澧阳(今湖南石门),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南张家界以北地区。 张济: 生卒年不详。曾任南梁天门太守,受命率军救益州。 军司: 职官名,掌监督军事,始置于汉魏时期,原为军师,西晋时为避司马师之讳,改为军司。南北朝沿置。 羊祉(zhǐ)(?—515年): 字灵佑,太山钜平(今山东泰安)人,晋太仆羊卿琇(xiù)之六世孙,父羊规之在魏太武帝拓跋焘时降魏,任雁门太守。魏孝文帝元宏时入仕,历孝文、宣武两朝,为政贪婪。魏宣武帝元恪正始二年(505年)出任益州刺史。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年)死亡。

[3] 豪右: 特指西汉中后期在土地兼并中发展起来的大地主,东汉以后,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渐成为拥有经济、政治、文化特权的门阀地主。

[4] 李仲迁(?—505年): 北魏将领,曾任军主之职。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魏将邢峦率军攻克巴西郡,派他镇守。他沉溺于酒色,疏于政务,城中的百姓杀了他,打开城门投降了南梁。巴西之地得而复失,致使邢峦平定蜀地之举就此作罢。

【译文】

此前,魏宣武帝元恪任命王足代理益州刺史。梁武帝萧衍派天门太守张济率兵救援益州,援军未到,魏帝又派梁州军司泰山人羊祉为益州刺史。王足听到此消息后,很不高兴,就领兵而还,于是魏军不能平定蜀地。过了很久,王足从北魏投奔南梁。邢峦在梁州,对豪强大族以礼相待,对百姓施以恩惠,梁州人对他心悦诚服。邢峦攻克巴西后,派军主李仲迁镇守。李仲迁沉溺于酒色,挪用、浪费军需储备,部下向他询问公事,没人能见到他,邢峦恨得咬牙切齿。李仲迁害怕,计划反叛,巴西城中的人杀了他,打开城门投降了南梁。

【原文】

五年春正月,杨集义围魏关城,邢峦使建武将军傅竖眼讨之,集义逆战,击破之 [1] 。乘胜逐北,壬申,克武兴,执杨绍先,送洛阳 [2] 。杨集起、杨集义亡走,遂灭其国,以为武兴镇,又改为东益州 [3]

【注文】

[1] 关城: 地名,也称阳平关城,位于北魏梁州武兴附近(今陕西略阳东北)。 建武将军: 武官名,始置于曹魏,南北朝沿置,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四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四品。 傅竖眼: 生卒年不详,南北朝名将傅灵越之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随王肃北奔,数率军南征,屡立战功,为官清廉。魏孝明帝孝昌末,因其子傅敬绍谋反被杀,羞愧、怨恨成疾,亡故。

[2] 武兴: 地名,原北魏梁州属地,正始三年(506年)改属东益州。领景昌、武兴、石门、五安四县,治武兴(今陕西略阳西北)。

[3] 其国: 此指氐人杨绍先于正始二年(505年)据梁州武兴郡所建立的武兴国。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19年),氐族首领杨腾率领部众徙居于仇池(今甘肃天水以南)。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其首领杨茂称王,建立仇池国。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年),前秦灭仇池国。前秦灭亡,杨定率众复归旧地,自称为仇池公。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仇池氐部依附于北魏,所据仅武兴地区,欲在南、北朝之间自立。6世纪末,部众逐渐亡散。 东益州: 州名,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6年)设置,领武兴、仇池等七郡、十六县,治武兴(今陕西略阳西北)。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陇南南部、东部及陕西汉中西部等地区。

【译文】

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春季正月,杨集义包围北魏关城,邢峦派建武将军傅竖眼征讨他,杨集义迎战,被傅竖眼打败。魏军乘胜北进,壬申(初六日),攻克武兴,捉拿了杨绍先,押送到洛阳。杨集起、杨集义逃跑,魏军于是消灭了他们的国家,设置了武兴镇,又改名为东益州。

【原文】

杨集起兄弟相率降魏。

【译文】

杨集起兄弟相继投降北魏。 Ta26PuhBFHoUXqGLUETU5+8KDsml5T1alBYh26LM/xfHwVqdcuz5F9ebtMqjWPx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