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分东西》叙述了公元533年至549年间,由边地军阀集团所掌控的元魏政权,因高氏和宇文氏集团的对立而分裂为东、西魏,以及两魏之间的政治及军事斗争。
从公元532年开始,北魏政权开始落入以高欢为首的怀朔军阀集团的手中。但是,在共同诛灭尔朱氏政权的过程中,壮大并入据关西的贺拔氏兄弟并不服从高欢的统治,高欢所拥立的北魏孝武帝元脩也不甘心受高欢的摆布。因此,元魏的分裂势在必行。
孝武帝元脩虽然是在危难之时被推上王位的落魄皇帝,但与孝庄帝元子攸(yōu)一样,不愿做傀(kuǐ)儡(lěi)皇帝。公元533年,孝武帝元脩派人联络关中大行台贺拔岳,并升迁了其兄长贺拔胜的官职,进而设计离间高乾(qián)兄弟与高欢的关系,并杀死了高乾。同时,招募天下勇士,以加强宫禁的禁卫力量。通过以上三方面的部署,孝武帝做好了对抗高欢的准备。公元534年,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宇文泰接手关西政权,并受封为侍中、关西大都督。孝武帝元脩假称南伐,意欲出兵讨伐高欢,被高欢识破,高欢首先率兵南下,以斩除奸佞(nìng)为名攻打洛阳(今河南洛阳)。孝武帝元脩为形势所迫,逃往关西,投奔宇文泰。
公元534年,高欢拥立北魏清河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yè)城(今河南安阳北),东魏建立。孝武帝元脩入关后,与宇文泰渐生隔阂,被毒死。公元535年,宇文泰拥立北魏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建立。东、西魏之争由此正式开启。
元魏分裂之后,东、西魏之间大规模的交战有五次: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máng)山之战、玉壁之战和颍(yǐng)川之战。
公元537年,东、西魏交战于小关(今陕西潼关西),东魏大将窦(dòu)泰战死。高欢为报小关之仇,出兵二十万讨伐西魏。宇文泰率军驻扎在沙苑(今陕西大荔[lì]南),依李弼(bì)之计,以少胜多,大败东魏军,不但巩固了自己在西魏的统帅地位,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及军事上奠定了东、西魏对峙(zhì)的基础。
公元538年,东、西魏对阵河桥(今河南孟县东南),双方势力相当,最终打成平手。
河桥之战后,东、西魏不时有小规模的交锋,互有胜负。公元543年,东魏虎牢守将高仲密投降西魏,高欢率军渡过黄河,占据邙山(今河南洛阳东北),以抗击西魏。双方开战后,东魏将领彭乐首战告捷,但因贪财放走了宇文泰,使高欢失去了消灭西魏的一次绝好的机会。之后,西魏各路人马接连败退,东魏取得了胜利。
公元546年,东魏丞相高欢调集所有人马攻打玉壁(今山西稷[jì]山西南),进讨西魏。西魏将领韦孝宽顽强防守,东魏军经过五十多天的围攻后,无功而返。次年,高欢含恨而死。
公元548年,东魏派兵攻打西魏之颍川(治今河南许昌北),遭到了西魏著名将领王思政的顽强抵抗。次年,东魏大将军高澄再次发兵围攻颍川,西魏军因缺盐浮肿,死去大半,再加上西北风起,将大水吹入城中,城墙垮塌,颍川失守,宇文泰撤兵回到关中。
总之,元魏分裂以后,东、西魏之间经过五次较大规模的交战,综合实力旗鼓相当,东、西对峙的局面依旧没有改变。
梁武帝中大通四年 [1] 。魏高欢之诛尔朱氏也,尔朱仲远来奔 [2] 。仲远帐下都督乔宁、张子期自滑台诣欢降 [3] 。欢责之曰:“汝事仲远,擅其荣利,盟契百重,许同生死。前仲远自徐州为逆,汝为戎首,今仲远南走,汝复叛之 [4] 。事天子则不忠,事仲远则无信。犬马尚识饲之者,汝曾犬马之不如!”遂斩之。
[1] 梁武帝: 指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开国皇帝萧衍(yǎn)(464—549年),字叔达,南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齐时官至雍州刺史;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二年(500年)十一月,趁齐内乱起兵;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502年),夺南齐帝位。南梁武帝萧衍太清三年(549年),因侯景之乱,饿死台城(南梁都城建康城内之宫城)。在位四十八年,颇有政绩。精于文学、音律,笃信佛教。武帝是其谥号。 中大通: 南北朝时期南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共计六年,即公元529年至534年。
[2] 魏: 朝代名(386—534年),即北魏,共历一百四十八年。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渐衰,鲜卑拓跋部势力渐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guī)登国元年(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尔北)。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又名元魏、拓跋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 高欢(496—547年): 鲜卑化汉人,原名贺六浑,世居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东魏的建立者,北齐的奠基人。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起家于六镇起义,先后投靠杜洛周、葛荣、尔朱荣。北魏孝武帝元脩太昌元年(532年),消灭尔朱氏,拥立元脩为帝,掌控北魏政权。二年后,废孝武帝,立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东魏。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五年(547年),病亡。在位期间,平衡鲜卑和汉族地主的权势,对峙西魏,为北齐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尔朱仲远: 生卒年不详,尔朱荣之堂弟;尔朱彦伯之弟;尔朱世隆之兄。天性贪暴,富于心计。北魏末,随尔朱荣起兵,孝庄帝元子攸(yōu)朝,历任要职。尔朱荣死后,率军攻打洛阳,屡败魏将。北魏前废帝元恭时,率军镇守大梁,外任兖州刺史,贪婪无度。后败于齐武献王高欢,投奔南梁,死于江南。
[3] 乔宁: 生卒年不详,时尔朱仲远帐下将领。 张子期: 生卒年不详,时尔朱仲远帐下将领。 滑台: 地名,即滑台城,原北魏司州东郡属县,孝文帝元宏太和中,属于西兖(yǎn)州,今河南滑县。
[4] 徐州: 州名,时北魏之属州,领七郡、二十四县,治彭城(今江苏徐州),所辖约相当于今山东枣庄、河南商丘、江苏徐州、安徽淮北及宿州等地。
南梁武帝萧衍中大通四年(532年),北魏丞相高欢诛灭尔朱氏,尔朱仲远投奔了南梁。尔朱仲远帐下的都督乔宁、张子期从滑台投降了高欢。高欢责问他们说:“你们原来为尔朱仲远效力,享受他给予的荣誉和利益,立下重重誓言,许下同生死的心愿。此前尔朱仲远在徐州反叛,你们是他手下的主要将领,如今尔朱仲远逃到了南梁,你们又背叛了。你们这种行为对天子而言,属于不忠,对尔朱仲远而言,属于无信。犬马尚且记得饲养它们的主人,你们却连犬马都不如!”于是将他们斩首。
五年春正月,魏侍中斛斯椿闻乔宁、张子期之死,内不自安,与南阳王宝炬、武卫将军元毗、王思政密劝魏主图丞相欢 [1] 。毗,遵之玄孙也 [2] 。舍人元士弼又言欢受诏不敬,帝由是不悦 [3] 。椿劝帝置阁内都督部曲,又增武直人数,自直阁已下,员别数百,皆选四方骁勇者充之 [4] 。帝数出游幸,椿自部勒,别为行陈,由是朝政、军谋,帝专与椿决之。帝以关中大行台贺拔岳拥重兵,密与相结,又出侍中贺拔胜为都督三荆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欲倚胜兄弟以敌欢,欢益不悦 [5] 。
[1] 侍中: 职官名,掌奏事、应对、护从。始置于秦,本为丞相属官,往来于殿内奏事,故名侍中。魏晋以后,职权渐重。北魏时职数六人,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二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三品。 斛(hú)斯椿(chūn)(493—534年): 字法寿,广牧富昌(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北魏末,从尔朱荣征讨。尔朱荣死后,参与拥立前废帝元恭,对抗高欢。北魏节闵帝元恭普泰二年(532年),尔朱氏韩陵战败后,又投奔高欢。北魏出帝元脩朝,惧为高欢所不容,劝出帝讨伐高欢,后逃奔宇文泰,亡于长安。 南阳王宝炬: 即西魏文帝元宝炬(507—551年),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母为杨氏。性格浮躁,沉湎于酒色。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时,特封为南阳王,后随孝武帝入关。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535年),宇文泰拥立其为帝。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亡,年四十五岁。在位期间,政归宇文氏。 武卫将军: 武官名,始置于曹魏,初名武卫中郎将,魏文帝曹丕时改为武卫将军,掌宫中禁卫,属左右卫府。晋不常置,南北朝复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二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三品。 元毗(pí): 生卒年不详,北魏昭成帝拓跋仕翼犍(jiān)之后;常山王拓跋遵之玄孙;拓跋益生之子。字休弼,元脩即帝位,颇受重用,后力谏孝武帝入关中,因功封魏郡王,被高欢所仇恨。 王思政: 生卒年不详,字思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容貌魁伟,有谋略。北魏孝明帝元诩(xǔ)正光中入仕,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时,任中军大将军。后随北魏孝武帝元脩入关中,屡立军功。大统十四年(548年),东魏围攻颍川之长社城(今河南长葛),被迫降于高澄。戎马一生,为政清廉。 魏主: 即北魏的第十四任皇帝元脩(510—534年),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广平王元怀之第三子。字孝则,母李氏。性格沉静,少言语。中兴二年(532年),被高欢拥立为帝。永熙三年(534年),投奔宇文泰,同年亡。谥号孝武,也称出帝。
[2] 遵: 即元遵(?—407年),北魏昭成帝拓跋仕翼犍之孙;拓跋寿鸠(jiū)之子。少壮勇,不拘小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初,赐爵略阳公。后因讨后燕之功,封常山王。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赐四年(407年),因好色,酒后失礼于太原公主,被赐死,以百姓礼下葬。
[3] 舍人: 职官名,东宫属官,职同散骑常侍、中书侍郎,掌顾问、护从。始置于晋,南北朝沿置。 元士弼(bì)(?—534年): 北魏孝武帝元脩时任舍人、散骑常侍,永熙三年(534年)八月,被高欢所杀。
[4] 阁内都督部曲: 即掌宫廷禁卫的武官及其属员,隶属于左右卫府。南北朝时置有直阁都督,北魏又置阁内都督。北齐时,阁内都督主要有:御仗正副都督、直荡正副都督、直入都督、勋武前锋都督、直卫都督、翊(yì)卫都督、前锋都督、直突都督、勋武前锋散都督、朱衣直阁等。 武直: 即指入值宫禁的武士。 直阁: 即直阁将军,武官名,禁卫武官,掌宫殿禁卫,始置于南朝宋齐之际。北魏孝文帝元宏官制改革时,引入北朝官制体系,其属官有直寝、直斋、直后等武职。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三品下。
[5] 关中: 地区名,始于春秋战国,一般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今陕西潼关以西、宝鸡以东的渭河平原地区,即陕西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等地。土地肥沃,易守难攻,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行台: 职官名,即出使关中地区的大行台。行台,即官署或职官名称,是当时北魏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派出地军事。北魏后期,因军事斗争的需要,行台广泛而频繁设置,而且常常与地方州府以及因实际需要而临时设置的“道”的范围相结合,其长官多兼任州刺史或都督诸州军事。行台称大者,始于尔朱荣,北魏末及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时期,掌军政大权者,多有此任。北齐及北周时期,大字渐省,复为行台,且开始兼有地方之财政、行政权力。 贺拔岳(?—534年): 字阿斗尼,贺拔度拔之子;贺拔胜之弟。善骑射,有谋略。北魏孝明帝正光末,与兄贺拔胜先后投奔元渊、尔朱荣。后从高欢,联合侯莫陈悦反对尔朱氏。孝武帝元脩朝,割据关陇。永熙三年(534年),因高欢挑拨,被侯莫陈悦所杀,部众追随宇文泰。 贺拔胜: 生卒年不详,字破胡,北魏神武郡尖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人,贺拔度拔之子。志大胆小。正光末,先后投奔元渊、尔朱荣、高欢。在孝庄帝、节闵帝、孝武帝时,屡任要职。永熙末,先后投奔萧衍、西魏文帝元宝炬。后下落不明。 都督三荆等七州诸军事: 职官名,即都督府州诸军事,始置于曹魏,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曾在地方设置了五个都督诸州诸军事,以控制地方军事大权。后世沿置,北魏前期列右从第一品上。七州,即三荆州(东荆州、荆州、南荆州)和襄州、南襄州、郢(yǐng)州、南郢州。 荆州: 即北魏之荆州,领八郡、四十一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中治上洛(今陕西商洛西北),太和中治穰(ráng)城(今河南邓州)。 刺史: 职官名,是中国古代府州一级地方长官。始置于秦汉,初为丞相之属官,分派地方负监察之职。西汉成帝刘骜(áo)时,改名为牧;西汉哀帝刘欣时复为刺史。东汉末,天下渐乱,刺史权重,渐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后世沿置,魏晋南北朝时期,刺史有领兵、不领兵之分,领兵刺史多加军号(使持节某州诸军事)。
南梁武帝萧衍中大通五年(533年)春季正月,北魏侍中斛斯椿听到了乔宁、张子期的死讯,内心觉得不安,和南阳王元宝炬、武卫将军元毗、王思政一同暗中劝说北魏孝武帝元脩除掉丞相高欢。元毗,是元遵的玄孙。舍人元士弼又通报说高欢接受诏书时不恭敬,北魏孝武帝因此更加不高兴了。斛斯椿劝孝武帝设置阁内都督部曲,又增设武直的人数,自直阁将军以下,分别定员几百人,全部从各地挑选勇猛的武士担任。孝武帝几次出宫巡游,斛斯椿亲自指挥部队,另设警戒军阵,因此,朝政、军事谋略等事宜,孝武帝只与斛斯椿商量决定。孝武帝因关中大行台贺拔岳手握重兵,秘密与贺拔岳联系,又派贺拔胜出任都督三荆州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打算依靠贺拔胜兄弟来对付高欢,高欢更加不满了。
侍中、司空高乾之在信都也,遭父丧,不暇终服 [1] 。及孝武帝即位,表请解职行丧,诏听解侍中,司空如故 [2] 。乾虽求退,不谓遽见许,既去内侍,朝政多不关预,居常怏怏 [3] 。帝既贰于欢,冀乾为己用,尝于华林园宴罢,独留乾谓之曰:“司空奕世忠良,今日复建殊效,相与虽则君臣,义同兄弟,宜共立盟约,以敦情契。”殷勤逼之。乾对曰:“臣以身许国,何敢有贰。”时事出仓猝,且不谓帝有异图,遂不固辞,亦不以启欢。及帝置部曲,乾乃私谓所亲曰:“主上不亲勋贤,而招集群小。数遣元士弼、王思政往来关西,与贺拔岳计议,又出贺拔胜为荆州,外示疏忌,实欲树党,令其兄弟相近,冀据有西方。祸难将作,必及于我。”乃密启欢。欢召乾诣并州面论时事,乾因劝欢受魏禅。欢以袖掩其口曰:“勿妄言 [4] 。今令司空复为侍中,门下之事一以相委 [5] 。”欢屡启请,帝不许。乾知变难将起,密启欢求为徐州。二月辛酉。以乾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 [6] 。
[1] 司空: 职官名,始于先秦,空,即穴,古人穴居,司空掌土木营建及水利等事宜。南北朝沿置,北魏时,司徒、司空、太尉并称三公,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一品。 高乾(496—532年): 字乾邕(yōng),魏将高祐(yòu)堂侄;高祐之堂弟高次同之长子。性聪慧,美仪容,仗义轻财。北魏末,从葛荣反于河北,后归顺朝廷。率军坚守冀州,抵御尔朱氏。后归附高欢,永熙初,陷入孝武帝元脩与高欢的争斗之中,被赐死于门下省,年三十七岁。 信都: 地名,时北魏冀州长乐郡治所,今河北冀县。 终服: 亦称终制,中国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吉庆、婚嫁之事,为官者要离职。自汉代开始,为官居丧称为丁忧,服丧期实为二十七个月。其间,国家因特殊原因,招其为官,称为夺情。
[2] 孝武帝: 即元脩。
[3] 怏怏(yàng): 不高兴、不满意的样子。
[4] 并州: 州名,时魏属州,领五郡、二十六县,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所辖约相当于今山西太原、榆次、阳泉、长治等地。
[5] 门下: 即门下省,官署名称,又名东台、鸾台、黄门。始置于魏晋,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自南北朝开始,逐渐成为中央的权力机构,掌政令之审议及封驳。其长官名为侍中、纳言,属官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
[6] 骠(piào)骑大将军: 武官名,始于汉武帝刘彻元狩(shòu)二年(前21年),掌军政,位次丞相。后世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二品。 开府仪同三司: 职官名,掌国之政要。始于魏晋。开府,开设府第,自选僚属;仪同,仪仗同于三司。三司,即司空、司马、司徒的合称,亦称三公。本是可以开府辟属的国家首脑,东汉以降,三公渐成虚位,有名无实,但待遇优厚、地位尊崇。因名额少,不能满足需求,于是逐渐产生了与之相比拟的荣誉虚衔“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二品。
侍中、司空高乾在信都的时候,遭遇父丧,没有时间为父亲按期限服丧。等到北魏孝武帝元脩即帝位后,上表请求辞去官职为父服丧,孝武帝下诏准其解除侍中一职,仍担任司空。高乾虽然请求解除职位,但没有想到孝武帝会立即应允,既然已辞去了内侍的职位,朝中政事就不能再多加过问了,为此常常闷闷不乐。孝武帝既然已经与高欢反目,希望高乾能为己所用,曾经在华林园内宴饮,宴会结束后,只留下高乾一人,对他说:“司空你是累世忠良之臣,如今又建立了特殊的功勋,我们之间虽然是君臣,但情义如同兄弟,应当共同订立盟约,以增进情义。”孝武帝态度十分恳切,逼着高乾立盟约。高乾对孝武帝说:“臣以身许国,怎么敢有贰心。”当时事情来得太突然,而且不认为皇帝会有什么其他的打算,所以高乾就没有坚决地推辞,也没有把此事报告高欢。等到孝武帝设置阁内都督部曲后,高乾私下里对身边的亲信说:“皇上不信勋贵贤臣,而招集一群小人,几次派遣元士弼、王思政往来关西,与贺拔岳计议,又让贺拔胜出任荆州刺史,表面上是疏离、猜忌之意,实则想树立党羽,培植势力,让贺拔岳兄弟相互接近,企图占据西方。祸患如果兴起,一定会殃及于我。”于是暗中密报高欢。高欢召高乾到并州当面谈论时事,高乾趁机劝高欢接受北魏的禅(shàn)让。高欢用袖子遮掩高乾的嘴说:“不要胡说。现在让司空重新担任侍中,门下省的事一并交与你处理。”高欢屡次请求让高乾重任侍中,孝武帝不答应。高乾知道变乱将要兴起,秘密请求高欢任自己为徐州刺史。中大通五年(533年)二月辛酉(初三日),北魏朝廷下诏任高乾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
三月,高乾将之徐州,魏主闻其漏泄机事,乃诏丞相欢曰:“乾邕与朕私有盟约,今乃反复两端 [1] 。”欢闻其与帝盟,亦恶之,即取乾前后数启论时事者遣使封上,帝召乾,对欢使责之。乾曰:“陛下自立异图,乃谓臣为反复。人主加罪,其可辞乎!”遂赐死。帝又密敕东徐州刺史潘绍业杀其弟敖曹 [2] 。敖曹先闻乾死,伏壮士于路,执绍业,得敕书于袍领,遂将十余骑奔晋阳 [3] 。欢抱其首哭曰:“天子枉害司空。”敖曹兄仲密为光州刺史,帝敕青州断其归路,仲密亦间行奔晋阳 [4] 。仲密名慎,以字行。
[1] 乾邕: 即高乾,字乾邕。
[2] 东徐州: 时北魏属州,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元年(525年)置,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二年(533年)陷落。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550年)复置。领下邳(pī)、武原、郯(tán)郡、临清等四郡、十六县。治下邳城(今江苏邳县西南)。 潘绍业(483—538年): 字绍业,名永基。北魏长乐郡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人,官宦出身,性格直率,轻财好施。北魏末,坚守信都,抗拒葛荣。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元象初,亡,年五十六岁。 敖曹: 即高昂(491—538年),字敖曹,高乾邕之三弟,母为张氏。胆力过人,骁勇善战。北魏末,起兵河北,后从高欢。北魏孝武帝元脩太昌初,其兄高乾被孝武帝赐死后,敖曹率军奔晋阳。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538年),与北周战于芒阴,亡,年四十八岁。
[3] 敕(chì)书: 中国古代指皇帝颁发的命令文书。 袍: 中国古代传统服装之一,直腰身、过膝、有衬里。 晋阳: 北魏并州太原郡属县,北齐之陪都所在地。今山西太原西南。
[4] 仲密: 即高仲密,生卒年不详,高乾之二弟,字仲密,名慎。志向与其兄弟高乾、高昂不同,喜读书、通经史。北魏末,投奔高欢,后降西魏。 光州: 时北魏之属州,领东莱、长广郡,治掖县(今山东掖县),所辖约相当于今威海、烟台、青岛等地。 青州: 时北魏属州,邻七郡、三十七县之地,治东阳城(今山东益都),所辖约相当于今山东寿光、潍坊、胶南等地。
梁武帝中大通五年(533年)三月,高乾到了徐州,北魏孝武帝元脩听说他泄露了自己的机密,于是诏令丞相高欢说:“高乾邕和我私下里订有盟约,如今又在你我之反复,耍两面派。”高欢听到高乾与皇帝订立盟约,也十分讨厌他,立即把高乾前后几次关于时事问题的奏章,密封后派使者交送皇上。皇帝召见高乾,当着高欢派来的使者的面责备于他。高乾说:“陛下您自己另有异图,于是说为臣两面反复。皇帝加罪于人,有什么可以分辨的呢。”于是孝武帝下令赐死高乾。孝武帝又秘密安排东徐州刺史潘绍业杀了他的弟弟高敖曹。高敖曹开始听到高乾的死讯后,安排壮士埋伏在半路上,抓住了潘绍业,从他的袍服的领子里找到了皇帝的诏书,于是率领十几名骑兵逃奔晋阳。高欢抱着高敖曹的头哭着说:“天子冤枉、害死了司空。”高敖曹的兄长高仲密时任光州刺史,孝武帝下令青州截断他的归路,高仲密也抄小路逃奔晋阳。高仲密名高慎,平常以其字仲密被时人所熟悉。
秋七月壬辰,魏以广陵王欣为大司马,赵郡王谌为太师 [1] 。庚戌,以前司徒贺拔允为太尉 [2] 。
[1] 广陵王欣: 即北魏宗室广陵王元欣,生卒年不详,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广陵王元羽之子。字庆乐,个性粗鲁轻率。北魏孝明帝元诩朝曾任荆州、齐州刺史。北魏出帝元脩朝,官至司州牧,后随出帝入关,亡于关中。 大司马: 职官名,始置于西汉武帝刘彻时,掌辅政,与大司徒、大司空合称为三公。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七年(51年),以太尉代替大司马。曹魏文帝曹丕黄初初,复置。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一品。 赵郡王谌(chén): 即元谌(?—536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赵郡王拓跋干之长子;元谧(mì)之兄。字兴伯,性平和。历北魏孝明帝、孝庄帝、出帝及东魏孝静帝等朝。本是长子,应袭父封,因其父钟爱次子元谧,故失世子之位。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三年(536年)亡。一生虽居要位,无大建树。 太师: 职官名,始置于西周,与太傅、太保并称为三公,为天子师,佐其安邦治国。秦不置,西汉末,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后世沿置,尊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一品。
[2] 司徒: 职官名,始置于先秦,掌教化。秦废,汉复置。西汉哀帝刘欣时,更名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为三公。汉末,罢置三公,置丞相。北魏正光后,司徒与丞相并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一品。 贺拔允(486—534年): 字可泥,贺拔度拔之长子,善弓马,有武力。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末,与弟先后投奔元渊、尔朱荣。后尔朱氏与高欢争权,投奔高欢。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年(534年),被赐死。年四十八岁。 太尉: 职官名,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始置于秦,掌军政。西汉武帝刘彻时置大司马,取代太尉之职。后汉复置,三公统领九卿,太尉所掌为太常、卫尉、光禄三卿。后世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一品。
梁武帝中大通五年(533年)秋季七月壬辰(初六日),北魏朝廷任命广陵王元欣为大司马,赵郡王元谌为太师。庚戌(二十四日),任命前司徒贺拔允为太尉。
初,贺拔岳遣行台郎冯景诣晋阳,丞相欢闻岳使至,甚喜,曰:“贺拔公讵忆吾邪 [1] !”与景歃血,约与岳为兄弟 [2] 。景还言于岳曰:“欢奸诈有余,不可信也。”府司马宇文泰自请使晋阳以观欢之为人,欢奇其状貌曰:“此儿视瞻非常 [3] 。”将留之,泰固求复命,欢既遣而悔之,发驿急追,至关不及而返。
[1] 行台郎: 职官名,即尚书省之派出机构——行台之属官,同尚书郎。尚书郎,始置于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协助尚书处理政务。初入者称为郎中,任期满称侍郎。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五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六品。 冯景: 生卒年不详,魏河间武垣(yuán)(今河北河间南)人。入仕从萧宝寅(yín)帐下,后从贺拔岳,从孝武帝元脩西迁关中,大统初,代理泾(jīng)州事,卒于任。 讵(jù): 同“岂”,哪里、怎么,表示反问语气。
[2] 歃(shà)血: 即歃血为盟,古代会盟或结义时,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歃,用嘴吸吮。
[3] 府司马: 职官名,始于秦,掌军事。后世,凡掌军事的各王公府、将军府,均设此属官。北魏孝文帝太和中诸开府司马列右从第四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五品。 宇文泰(507—556年): 西魏丞相,字黑獭(tǎ),代地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西魏、北周的建立、奠基者。鲜卑人,世居武川镇,起家于六镇起义。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556年)亡,年五十岁。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改革,为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所建立的兵制、官制,为后世所借鉴。被誉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当初,贺拔岳派行台郎中冯景到晋阳,丞相高欢听说贺拔岳的使者到了,十分高兴,说:“贺拔公还能想起我来!”与冯景歃血为盟,相约与贺拔岳结为兄弟。冯景回去后报告贺拔岳说:“高欢奸诈有余,不可信任。”府司马宇文泰自告奋勇请求出使晋阳,以观察高欢的为人,高欢见到宇文泰后,对其相貌感到惊奇,说:“这个人看起来非同寻常。”打算将其留下,宇文泰坚持请求回去复命,让他走后高欢又感到后悔,于是派驿骑急追,追到了函谷关没有追上,只好返回。
泰至长安,谓岳曰:“高欢所以未篡者,正惮公兄弟耳,侯莫陈悦之徒,非所忌也 [1] 。公但潜为之备,图欢不难。今费也头控弦之骑不下一万,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胜兵三千余人,灵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纥豆陵伊利等各拥部众,未有所属 [2] 。公若移军近陇,扼其要害,震之以威,怀之以惠,可收其士马,以资吾军。西辑氐、羌,北抚沙塞,还军长安,匡辅魏室,此桓、文之功也 [3] 。”岳大悦,复遣泰诣洛阳请事,密陈其状 [4] 。魏主喜,加泰武卫将军,使还报。八月,帝以岳为都督雍华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又割心前血,遣使者赍以赐之 [5] 。岳遂引兵西屯平凉,以牧马为名 [6] 。斛拔弥俄突、纥豆陵伊利及费也头万俟受洛干、铁勒斛律沙门等皆附于岳,唯曹泥附于欢 [7] 。秦、南秦、河、渭四州刺史同会平凉,受岳节度 [8] 。岳以夏州被边要重,欲求良刺史以镇之,众举宇文泰,岳曰:“宇文左丞,吾左右手,何可废也 [9] ?”沈吟累日,卒表用之。
[1] 长安: 魏雍州属县,今陕西西安。 侯莫陈悦: 生卒年不详,魏代郡(治今山西大同)人,父名婆罗门,曾任魏驼牛都尉,因随父生长于黄河以西地区。孝昌末,从尔朱氏征讨。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534年),诱杀贺拔岳,被贺拔岳部下追杀。
[2] 费也头: 北魏时期北边游牧民族的部落名称及姓氏之一。原为匈奴所役属的牧民,匈奴败亡后,逃至河套及代北(今山西大同及其以北、大漠以南)地区。其族属主要有鲜卑、铁勒等。 夏州: 州名,东晋十六国时期,为赫连屈孑(jié)所据之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四年(427年),属魏,设统万镇。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为夏州。治大夏(又称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领四郡、九县,所辖约相当于今陕西榆林、延安及内蒙古乌海、鄂尔多斯等地区。 斛拔弥俄突: 生卒年不详,魏末起兵于北部边镇的将领,属于费也头部族。永熙末,任夏州刺史。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二年(536年),高欢率军攻打夏州,被擒,归降东魏。 灵州: 时北魏属州,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二年(436年),置薄骨律镇,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中改州,后陷于关西乱军。东魏孝静帝天平中复置,寄治汾州隰(xí)城县界。郡县设置不详。 河西: 历史地理名称,泛指黄河以西地区,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孔道,即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 流民: 古时对因自然灾害或战争而流落他乡、衣食不保的人群的泛称。 纥(hé)豆陵伊利: 生卒年不详,出于魏末费也头部落,姓纥豆陵,永熙末,为河西流民首领。随从贺拔岳据守关西,被高欢所擒获,并将其部落迁徙(xǐ)到五原河以东地区。
[3] 辑: 聚集、安抚。
[4] 洛阳: 时属北魏司州,今河南洛阳。
[5] 雍华等二十州: 指雍、华、东华、岐、南岐、豳(bīn)、原、河、渭、泾、夏、东夏、秦、南秦、梁、南梁、东梁、巴、益、东益二十州。
[6] 平凉: 即平凉郡,魏泾州属郡,领鹑(chún)阴、阴密二县,治鹑阴(今甘肃华亭西)。
[7] 万(mò)俟(qí)受洛干: 人名,姓万俟,名洛,字受洛干,北齐将领万俟普之子,生卒年不详。太平郡(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人,属费也头部族。魏末,随孝武帝元脩入关中。天平中,随其父东归高欢,颇受重用。 铁勒: 古代民族名称,又名丁零、高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我国北部及西北部的一支游牧民族,包含斛律、袁纥等多个部落,语言及习俗与匈奴相近。5世纪末,柔然衰落,敕勒部落西迁,其首领阿伏至罗建立高车国,历七帝,五十五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三年(541年),被柔然所灭。
[8] 秦: 即秦州,北魏属州,领天水、略阳、汉阳三郡、十二县,治上封城(今甘肃天水),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定西、天水及宁夏隆德等地区。 南秦: 即南秦州,北魏属州,魏世祖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仇(qíu)池郡;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二年(488年),置梁州;魏世宗元恪正始初,置南秦州,领六郡、十八县,治洛谷城(今甘肃成县西北),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天水、陇南及陕西凤县、略阳等地。 河: 即河州,时北魏属州,太平真君六年(445年),曾置镇,后改州,治枹(bāo)罕(今甘肃临夏),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兰州、临夏、合作等地。 渭: 即渭州,时北魏属州,北魏后期,分秦州而置,领陇西、南安阳、广宁等三郡、六县之地,治襄武(今甘肃陇西)。
[9] 宇文左丞: 即宇文泰,时任尚书左丞。
宇文泰到了长安,对贺拔岳说:“高欢之所以没有篡(cuàn)权,正是因为害怕你们兄弟,侯莫陈悦之流,不是他所顾忌的。你只要为此暗中做好准备,对付高欢并不难。如今费也头所控制的骑兵不下一万人,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有精兵三千多人,灵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纥豆陵伊利各自统领自己的部众,没有归属。将军如果将军队移近陇右,控制住要害之地,以威势镇服他们,再施以恩惠,就可以将他们的军队和马匹收编,以壮大我军。西面安定氐(dī)、羌(qiāng),北面安抚沙塞,然后还军长安,匡辅魏室,这是如同齐恒公、晋文公的功业。”贺拔岳十分高兴。又派宇文泰到洛阳向孝武帝元脩请示相关事宜,秘密地陈述有关情况。孝武帝很高兴,加封宇文泰为武卫将军,让他回去转达朝廷的意思。八月,孝武帝任命贺拔岳为都督雍、华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又割破自己的前胸,派使者将血赐给贺拔岳。贺拔岳于是率领军队向西行进,屯驻平凉郡,名义上在此牧马。斛拔弥俄突、纥豆陵伊利及费也头万俟受洛干、铁勒斛律沙门等人都归附了贺拔岳,只有曹泥一人依附于高欢。秦、南秦、河、渭四州刺史一同会集平凉,共同受贺拔岳调遣。贺拔岳认为夏州是边要重地,想寻求一位出色的刺史来镇守夏州,大家都推举宇文泰,贺拔岳说:“宇文左丞,是我的左右手,怎么可以废弃?”他反复思考了好几天,最终上表请求派宇文泰出镇夏州。
冬十二月,魏丞相欢患贺拔岳、侯莫陈悦之强,右丞翟嵩曰:“嵩能间之,使其自相屠灭 [1] 。”欢遣之。欢又使长史侯景招抚纥豆陵伊利,伊利不从 [2] 。
[1] 右丞: 职官名,即尚书右丞,尚书令之属官,始置于秦。西汉成帝刘骜(áo)时,职数为四;东汉光武帝刘秀时,置尚书左、右丞。尚书左丞,辅佐尚书令,统领纲纪;尚书右丞,佐尚书仆射(yè),掌钱粮等事宜。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四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四品。
[2] 长史: 职官名,始置于秦。自魏晋以来,诸王、公、将军府皆置长史,掌府事。北魏孝文帝太和中诸开府长史列右从第四品上。 侯景(503—552年): 南北朝时期著名将领,字万景,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人,族属羯(jié)。起家于魏末六镇起义,后投至高欢麾下,受高欢重用。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五年(547年),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梁。次年(548年),反梁,攻入建康,尽杀门阀,史称为侯景之乱。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自立为帝,次年(552年),败亡,被杀。
梁武帝中大通五年(533年)冬季十二月,北魏丞相高欢害怕贺拔岳、侯莫陈悦的强大势力,右丞翟(zhái)嵩说:“我能离间他们,让他们自相残杀、灭亡。”高欢派翟嵩去做此事。高欢又派长史侯景招纳安抚纥豆陵伊利,纥豆陵伊利不从其议。
六年春正月壬辰,魏丞相欢击伊利于河西,擒之,遣其部落于河东。魏主让之曰:“伊利不侵不叛,为国纯臣,王忽伐之,讵有一介行人先请之乎?”
南梁武帝萧衍中大通六年(534年)春季正月壬辰(初九日),北魏丞相高欢在黄河之西攻击纥豆陵伊利,将其抓获,将他的部落迁到了黄河以东。北魏孝武帝元脩责备他说:“纥豆陵伊利没有入侵也没有反叛,是国家的忠臣,大王突然讨伐他,难道有一个使者事先来请示过我吗?”
魏贺拔岳将讨曹泥,使都督武川赵贵至夏州与宇文泰谋之 [1] 。泰曰:“曹泥孤城阻远,未足为忧。侯莫陈悦贪而无信,宜先图之。”岳不听,召悦会于高平,与共讨泥 [2] 。悦既得翟嵩之言,乃谋取岳。岳数与悦宴语,长史武川雷绍谏,不听。岳使悦前行,至河曲,悦诱岳入营,坐论军事,悦阳称腹痛而起,其婿元洪景拔刀斩岳 [3] 。岳左右皆散走,悦遣人谕之,云“我别受旨,止取一人,诸君勿怖”。众以为然,皆不敢动。而悦心犹豫,不即抚纳,乃还入陇,屯水洛城 [4] 。岳众散还平凉,赵贵诣悦请岳尸葬之,悦许之。岳既死,悦军中皆相贺,行台郎中薛憕私谓所亲曰:“悦才略素寡,辄害良将,吾属今为人虏矣,何贺之有 [5] ?”憕,真度之从孙也 [6] 。
[1] 都督: 职官名,掌军事。原为都军御史,始于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是临时派遣的监军,战后即撤。汉末曹魏,渐成为统军将领。并常以持节之名兼管地方军政,有时兼任州刺史。两晋南北朝时期,都督分为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等,权力渐次降低。北周改称总管。 武川: 即武川镇,北魏前期为防御柔然,在北边所设置的六镇之一,治所位于今内蒙古武川西,原名黑城,后改为武川。北魏孝明帝元诩武泰元年(528年)更镇为郡,后更名为神武郡,属魏之朔州。
[2] 高平: 即高平镇,位于北魏秦州之北,薄骨律镇之南,治所在今宁夏固原,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靖远、会宁及宁夏中卫、固原等地。
[3] 河曲: 即黄河拐弯处,时位于豳(bīn)州富平(今甘肃庆阳西南)西。黄河水流至此处,始拐向北流,所以称河曲。
[4] 水洛城: 时位于秦州略阳郡境内,今甘肃庄浪境内。
[5] 薛憕(chéng): 生卒年不详,字景猷(yóu),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幼孤,家贫。北魏末,从孝武帝元脩入关中,任征虏将军。西魏文帝元宝炬时,任中书侍郎、安东将军,并参与制定北周之仪制。
[6] 真度: 即薛真度,生卒年不详,薛安都之堂弟,初随其投奔南朝,后归降北魏。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间,颇受重用。魏世宗元恪朝,数率军南讨。魏世宗元恪永平中亡,年七十四岁。
北魏将领贺拔岳将要讨伐曹泥,派都督武川人赵贵到夏州和宇文泰商量此事。宇文泰说:“曹泥守的是一座孤城,距离也远,不值得忧虑。侯莫陈悦个性贪婪而且言而无信,应当先对付他。”贺拔岳不听,召集侯莫陈悦在高平会面,与他共同讨伐曹泥。侯莫陈悦听了翟嵩的话,于是计划除掉贺拔岳。贺拔岳几次和侯莫陈悦宴饮谈话,长史武川人雷绍建议他小心,贺拔岳不听。贺拔岳派侯莫陈悦先行,大军走到黄河拐弯处,侯莫陈悦引诱贺拔岳进入他的营帐,坐着谈论军事,侯莫陈悦假装肚子痛,起身离去,他的女婿元洪景拔出刀杀了贺拔岳。贺拔岳的手下人全都逃跑了,侯莫陈悦派人告诉他们,说“我奉了朝廷的密旨,只抓拿贺拔岳一人,你们不要害怕”。大家相信了他的话,都不敢动。然而侯莫陈悦内心犹豫,没有立即接纳贺拔岳的部下,就还军陇地,驻军在水洛城。贺拔岳的部众陆续回到平凉郡,赵贵到侯莫陈悦处,请求收取贺拔岳的尸体安葬,侯莫陈悦答应了他的要求。贺拔岳死后,侯莫陈悦军中的将士都相互祝贺,行台郎中薛憕私下里对身边的亲信说:“侯莫陈悦的才能和谋略素来一般,所以才会残害良将,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人俘虏了,有什么可庆贺的?”薛憕,是薛真度的族孙。
岳众未有所属,诸将以都督武川寇洛年最长,推使总诸军 [1] 。洛素无威略,不能齐众,乃自请避位 [2] 。赵贵曰:“宇文夏州英略冠世,远近归心,赏罚严明,士卒用命,若迎而奉之,大事济矣 [3] 。”诸将或欲南召贺拔胜,或欲东告魏朝,犹豫未决。都督盛乐杜朔周曰:“远水不救近火,今日之事,非宇文夏州无能济者,赵将军议是也 [4] 。朔周请轻骑告哀,且迎之。”众乃使朔周驰至夏州召泰。
[1] 寇洛(487—539年): 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南)人,官宦出身,父寇延寿,北魏文成帝和平中镇守武川,因家于武川。个性开朗,不拘小节。北魏末,先后从贺拔岳、宇文泰。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五年(539年)亡,年五十三岁。
[2] 齐: 管理、统御。
[3] 宇文夏州: 即宇文泰,时任夏州刺史。
[4] 盛乐: 地名,时属魏朔州云中郡,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北魏建国前,在神元帝拓跋力微时,曾在此建都,名盛乐古城。拓跋猗卢时,以此为北都,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南都。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定都盛乐。皇始元年(396年),迁都平城,盛乐后成为北魏前期帝王陵寝所在地。 杜朔周(?—573年): 原姓赫(hè)连,名达,字朔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人,十六国之大夏国开国君主赫连勃勃之后。其曾祖父库多汗为避难,改姓杜氏。性耿直,有胆略。北魏末,先后从贺拔岳、宇文泰征讨,后仕西魏、北周,为官清正。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二年(573年)亡。
贺拔岳的部众没有归属,各位将领认为都督武川人寇洛最年长,推举他统领各路军队。寇洛平常没有威信、谋略,不能服众,于是自己请求退让。赵贵说:“宇文夏州英才盖世,远近人心向附,赏罚严明,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效力,如果奉迎、推举他,大事就有希望了。”各位将领中有人想南请贺拔胜,有人想向东禀告北魏朝廷,犹豫不能决定。都督盛乐人杜朔周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今天的事情,没有宇文夏州不能解决,赵将军的建议十分正确。朔周请骑快马向宇文夏州报告贺拔岳将军的噩耗,并且将其迎回。”大家于是派杜朔周骑快马赶赴夏州去请宇文泰。
泰与将佐宾客共议去留,前太忠大夫颍川韩褒曰:“此天授也,又何疑乎 [1] ?侯莫陈悦井中蛙耳,使君往,必擒之。”众以为:“悦在水洛,去平凉不远,若已有贺拔公之众,则图之实难,愿且留以观变。”泰曰:“悦既害元帅,自应乘势直据平凉,而退屯水洛,吾知其无能为也。夫难得易失者,时也,若不早赴,众心将离。”
[1] 太忠大夫: 职官名,始于两汉,掌议论、顾问。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三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三品。 颍川: 即颍川郡,时属魏之豫州。置于太和六年(482年),领邵陵、临颍、曲阳三县,治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 韩褒(bāo)(?—572年): 魏颍川颍阳(今河南登封)人。字弘业,少好学,有谋略。魏末,从贺拔岳起兵,后归宇文泰,入仕西魏、北周,历任要职。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七年(572年)亡。
宇文泰和他的将领、宾客共同商议是去还是留,前太忠大夫颍川人韩褒说:“这是天意,还有什么可怀疑的?侯莫陈悦是井中之蛙,如果您前去,一定可以将其捉拿。”大家认为:“侯莫陈悦驻军在水洛,离平凉不远,如果他已拥有了贺拔岳留下的兵马,再对付他确实困难了,希望暂且留下来以观时局的变化。”宇文泰认为:“侯莫陈悦既然已经杀害了贺拔岳元帅,就应当趁势前进,直接占据平凉,而他现在却退兵屯守水洛城,我就知道他没什么能力。难以得到而容易失去的是时机,如果不早些赶赴,贺拔公留下的部众就会离散。”
夏州首望都督弥姐元进阴谋应悦,泰知之,与帐下都督高平蔡祐谋执之 [1] 。祐曰:“元进会当反噬,不如杀之。”泰曰:“汝有大决。”乃召元进等入计事,泰曰:“陇贼逆乱,当与诸人戮力讨之。诸人似有不同者,何也?”祐即被甲持刀直入,瞋目谓诸将曰:“朝谋夕异,何以为人!今日必断奸人首!”举坐皆叩头曰:“愿有所择。”祐乃叱元进,斩之,并诛其党,因与诸将同盟讨悦。泰谓祐曰:“吾今以尔为子,尔其以我为父乎?”
[1] 首望: 意即第一等望族。时弥姐元进的家族为夏州之第一等望族,其本人又官都督,所以称首望都督。 弥姐元进: 人名,弥姐为西羌(qiāng)之复姓,生卒年不详。 蔡祐(yòu): 生卒年不详,字承先,陈留圉(yǔ)(今河南杞县西南)人。魏末,随孝武帝元脩西迁,官至侍中。北周明帝宇文毓(yù)朝,出镇原州,亡。
夏州首屈一指的都督弥姐元进暗中谋划响应侯莫陈悦,宇文泰知道这一情况后,与帐下都督高平人蔡祐计划将其捉拿。高祐说:“弥姐元进一定会反咬我们一口,不如把他杀了。”宇文泰说:“你有大决断。”于是召集弥姐元进等人在府中商议事情,宇文泰说:“陇地的贼寇谋反叛乱,我应当与大家齐心合力讨伐他们。但是诸位当中似乎有人有不同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宇文泰的话音刚落,高祐就身穿盔甲,手执宝刀直接闯了进来,怒目圆睁地对众将说:“早上共同谋划,傍晚就离心离德,这样还怎么做人!我今日一定要斩掉奸人的脑袋!”所有在座的人都跪下叩头说:“但愿能区别好坏。”高祐于是大声呵斥弥姐元进,将其斩杀,并诛灭了他的党羽,宇文泰趁机与各位将领结成同盟,共同讨伐侯莫陈悦。宇文泰对高祐说:“我今天把你当儿子看,你愿意把我视作父亲吗?”
泰与帐下轻骑驰赴平凉,令杜朔周帅众先据弹筝峡 [1] 。时民间惶惧,逃散者多,军士争欲掠之,朔周曰:“宇文公方伐罪吊民,奈何助贼为虐乎 [2] !”抚而遣之。远近悦附。泰闻而嘉之。朔周本姓赫连,曾祖库多汗避难改焉,泰命复其旧姓,名之曰达。
[1] 弹筝峡: 地名,又名弹筝谷,时位于魏泾州陇东郡泾阳县境内,今甘肃泾源境内。据《水经注》载,因其山谷多有弹筝之回音而名。
[2] 伐罪吊民: 也称吊民伐罪,指为了安抚受害的百姓而起兵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宇文泰与帐下的轻骑兵一起赶赴平凉,命令杜朔周率领众人先占据弹筝峡。当时民间人心惶恐,四散逃离的人很多,军士争着想抢夺他们的财物,杜朔周说:“宇文公正在讨伐罪恶,安抚百姓,你们怎么能助贼为虐呢!”将这些百姓安抚并遣散,远近的人因此都高兴地前来归附。宇文泰听说后,对他进行了嘉奖。杜朔周本姓赫连,其曾祖父库多汗为了避难,改姓杜,宇文泰下令,准许他恢复旧姓,名叫赫连达。
丞相欢使侯景招抚岳众,泰至安定遇之,谓曰:“贺拔公虽死,宇文泰尚存,卿何为者 [1] ?”景失色,曰:“我犹箭耳,唯人所射”。遂还。
[1] 安定: 即安定郡,领安定、临泾、朝那、乌氏、石堂五县,治安定(今甘肃泾川),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镇原、泾川等地。
北魏丞相高欢派侯景招呼、安抚贺拔岳留下的部众,宇文泰到达安定郡后,遇上了侯景,对他说:“贺拔公虽然死了,宇文泰还在,你想干什么?”侯景大惊失色,说:“我如同在弦之箭,由人射到哪里就是哪里。”于是就返回去了。
泰至平凉,哭岳甚恸,将士皆悲喜 [1] 。
[1] 恸(tòng): 极度悲哀,大哭。
宇文泰到达平凉,痛哭贺拔岳,贺拔岳手下的将士都悲喜交加。
欢复使侯景与散骑常侍代郡张华原、义宁太守太安王基劳泰;泰不受,欲劫留之,曰:“留则共享富贵,不然,命在今日。” [1] 华原曰:“明公欲胁使者以死亡,此非华原所惧也。”泰乃遣之。基还,言“泰雄杰,请及其未定击灭之”。欢曰:“卿不见贺拔、侯莫陈悦乎?吾当以计拱手取之。”
[1] 散骑常侍: 职官名,始置于曹魏,掌顾问应对、规谏过失。后世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二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三品。 代郡: 北魏恒州属郡,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中陷落,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二年(535年),复置。领平城、太平、武周、永固四县,治平城(今山西大同),所辖约相当于今山西大同、左云及内蒙古丰镇等地。 张华原: 生卒年不详,字国满,代郡(治今山西大同)人。少聪敏,有气度。魏末,从高欢举兵。永熙末,出使关中,不辱使命。后迁任兖(yǎn)州刺史,为政有佳绩,卒于官。 义宁: 即义宁郡,魏晋州属郡,置于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元年(528年),领团城、义宁、安泽、沁源四县,治孤远城(今山西沁源境内)。 太守: 职官名,为地方郡一级长官,始置于秦。原名郡守,西汉景帝刘启中元二年(前148年),更名为太守。后世沿置。 太安: 即太安郡,魏朔州属郡,置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延和二年(433年),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末,侨置于并州。
高欢又派侯景和散骑常侍代郡人张华原、义宁太守太安人王基前去慰劳宇文泰,宇文泰不领情,想把这些人都扣留下来,说“留下就同享富贵,不然的话,你们的命就在今天了。”张华原说:“您想以死亡来威胁使者,这不是我张华原所害怕的。”宇文泰于是将他们放了回去。王基回去后,说“宇文泰是天下雄俊豪杰,请在他还未站稳脚跟前将他消灭”。高欢说:“你难道没有看到贺拔岳、侯莫陈悦的下场吗?我稍稍运用计谋,就可以将他们拿下。”
魏主闻岳死,遣武卫将军元毗慰劳岳军,召还洛阳,并召侯莫陈悦。毗至平凉,军中已奉宇文泰为主。悦既附丞相欢,不肯应召。泰因元毗上表称:“臣岳忽罹非命,都督寇洛等令臣权掌军事 [1] 。奉诏召岳军入京,今高欢之众已至河东,侯莫陈悦犹在水洛,士卒多是西人,顾恋乡邑,若逼令赴关,悦蹑其后,欢邀其前,恐败国殄民,所损更甚 [2] 。乞少赐停缓,徐事诱导,渐就东引。”魏主乃以泰为大都督,即统岳兵 [3] 。
[1] 罹(lí): 遭遇、遭受。
[2] 殄(tiǎn): 消灭、糟蹋。
[3] 大都督: 职官名,始置于汉末曹魏,统率诸军,常加都督诸军事之衔。南北朝沿置。
北魏孝武帝元脩听到贺拔岳的死讯后,派武卫将军元毗(pí)前去慰劳贺拔岳的军队,并将他们召回洛阳,一同召回的还有侯莫陈悦。元毗到达平凉,贺拔岳的军队已尊奉宇文泰为主人。侯莫陈悦既已依附高欢,不肯接受孝武帝的征召。宇文泰趁机让元毗上表说:“大臣贺拔岳突然遭遇非命,都督寇洛等人让我暂且掌控军事。我已接到您召集贺拔岳的军队进京的诏书,如今高欢的军队已到黄河以东,侯莫陈悦还屯兵在水洛城,他的手下多是西部人,顾念、眷(juàn)恋家乡,如果逼迫他们入关赶赴京城,侯莫陈悦的军队跟踪在我们后面,高欢在前面截击我们,恐怕会使国家遭殃,百姓被杀,所受的损失会更大。请求皇上能允许我们稍作停缓,再赶赴京城,让我慢慢地诱导他们,把他们逐渐带到东部地区。”北魏孝武帝元脩任命宇文泰为大都督,统领贺拔岳的军队。
初,岳以东雍州刺史李虎为左厢大都督,岳死,虎奔荆州,说贺拔胜使收岳众,胜不从 [1] 。虎闻宇文泰代岳统众,乃自荆州还赴之,至阌乡,为丞相欢别将所获,送洛阳 [2] 。魏主方谋取关中,得虎甚喜,拜卫将军,厚赐之,使就泰 [3] 。虎,歆之玄孙也 [4] 。
[1] 东雍州: 北魏属州,始置于魏世祖拓跋弘朝,孝文帝元宏太和中罢置,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初复置。领邵、正平、高凉等三郡、八县。 李虎(?—551年): 代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西凉王李暠(hào)之后。魏末,先后从贺拔岳、宇文泰,后入仕西魏。子李昺(bǐng)为北周骠(piào)骑大将军;孙李渊是李唐开国皇帝。 左厢大都督: 武官名,始于魏末,与右厢大都督同置,系统领禁军的将领。与京畿(jī)大都督相类,是魏末及东魏、北齐时期强化中央军事权力的结果。
[2] 阌(wén)乡: 地名,时在北魏司州境内,今山西芮(ruì)城西南。 别将: 职官名,始置于秦汉,配合主力军作战的将领称为别将。
[3] 关中: 古地名,又名关右、关西,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之地。 卫将军: 职官名,始置于汉,统军。后世沿置,北魏时,卫将军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并称右三将军,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二品。
[4] 歆: 即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第二位皇帝西凉后主李歆(xín)(?—420年),西凉武昭王李暠之次子,字士业,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人,北魏明元帝泰常二年(417年)即位,泰常五年(420年),被北凉之沮(jǔ)梁蒙逊所杀。西凉,十六国后期游牧民族政权之一,汉人李暠所建,先后都敦煌和酒泉。历三帝,共二十二年,即公元400年至421年。
当初,贺拔岳任用东雍州刺史李虎为左厢大都督,贺拔岳死后,李虎投奔了荆州,说服贺拔胜让他收留贺拔岳留下的部众,贺拔胜不听。李虎听说宇文泰接替贺拔岳统领他的部众,于是从荆州返回,走到阌乡的时候,被魏丞相高欢的别将抓获,送到了洛阳。魏孝武帝元脩正想夺取关中地区,得到李虎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卫将军,给了他很丰厚的赏赐,让他回到宇文泰那里。李虎,是李歆的玄孙。
泰与悦书,责以“贺拔公有大功于朝廷。君名微行薄,贺拔公荐君为陇右行台 [1] 。又高氏专权,君与贺拔公同受密旨,屡结盟约,而君党附国贼,共危宗庙,口血未干,匕首已发。今吾与君皆受诏还关,今日进退,唯君是视。君若下陇东迈,吾亦自北道同归;若首鼠两端,吾则指日相见 [2] ”。
[1] 陇右: 历史地理名称,古人以西为右,也称陇西。泛指陇山(六盘山)以西地区。
[2] 首鼠两端: 意为踌躇不决或动摇不定。首鼠,喻犹豫不决;两端,谓两头。典出《史记》之《魏其武安侯列传》,西汉丞相田蚡(fén)纳妾,魏其侯窦婴与大将灌夫前去祝贺。因与灌夫不和,田蚡故意怠慢灌夫,灌夫大骂,因此招致拘捕及满门抄斩之罪。窦婴向汉武帝刘彻求情,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可杀可不杀。田蚡因此抱怨韩安国,称其首鼠两端。
宇文泰给侯莫陈悦写信,责备他“贺拔公为朝廷立下了大功。你名气微小,品行低下,贺拔公推荐你为陇右行台。此外,高欢专权,你与贺拔公共同接受了密旨,屡次缔结盟约,但是你却像高的朋党一样依附于国家的敌人,共同危害国家,你与贺拔公缔结盟约时涂在嘴上的血还未干,手中的匕首就已拔出并刺向了他的胸膛。现在我和你共同接到了皇帝的诏令,返还京师,今天是进是退,就看你的啦。你如果从陇右撤军还京,我也从北道出发还京;如果你耍两面派,我不久就与你兵戎(róng)相见”。
魏主问泰以安秦、陇之策,泰表言:“宜召悦授以内官,或处以瓜、凉一藩,不然,终为后患 [1] 。”
[1] 内官: 相对外官而言,外官一般指地方官;内官指京官。 瓜、凉: 即瓜州和凉州。瓜州,古敦煌之地,时北魏属州,郡县设置不详。凉州,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神麚(jiā)中,曾置镇,太和中复为州,领十郡、二十县,治武威(今甘肃武威),所辖约相当于今青海西宁,甘肃张掖、金昌、武威、白银及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阿拉善高原等地。
魏孝武帝元脩向宇文泰询问安定秦、陇地区的办法,宇文泰上表说:“应当将侯莫陈悦召回京城,授以京官,或者将他安置在瓜、凉二州其中之一,不然的话,终究是国家的后患。”
原州刺史史归素为贺拔岳所亲任,河曲之变,反为悦守 [1] 。悦遣其党王伯和、成次安将兵二千助归镇原州,泰遣都督侯莫陈崇帅轻骑一千袭之 [2] 。崇乘夜将十骑直抵城下,余众皆伏于近路。归见骑少,不设备;崇即入,据城门,高平令陇西李贤及弟远、穆在城中,为崇内应 [3] 。于是中外鼓噪,伏兵悉起,遂擒归及次安、伯和等归于平凉。泰表崇行原州事。三月,泰引兵击悦,至原州,众军毕集。
[1] 原州: 时北魏属州,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镇,孝明帝元诩正光五年(524年),改原州,治高平城(今宁夏固原),领高平、长城等二郡、四县,所辖约相当于今宁夏中卫、固原及甘肃白银等地。
[2] 侯莫陈崇(?—563年): 字尚乐,代地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魏末从贺拔岳起兵,贺拔岳被杀后,投奔宇文泰,仕西魏、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hù)保定三年(563年),被北周晋公宇文护逼迫自杀。
[3] 陇西: 即陇右。 李贤(?—565年): 字贤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将李陵之后。魏末,从孝武帝元脩入关。后历西魏、北周两朝,累任要职。保定五年(565年),亡于京师。 远、穆: 即李贤之弟——李远和李穆。李远(?—557年),字万岁,魏末,与其兄李贤从贺拔岳起兵,后随宇文泰迎孝武帝元脩入关,受重于时。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元年(557年),因反对宇文护专权废帝,被迫自杀。李穆(510—586年),字显庆,魏末,与其兄李贤从贺拔岳起兵,归附宇文泰,迎孝武帝元脩入关。后历西魏、北周、隋三朝,隋文帝杨坚开皇六年(586年)亡,年七十七岁。
原州刺史史归平常被贺拔岳所信任,河曲事变中,却为侯莫陈悦效力。侯莫陈悦派他的党羽王伯和、成次安率领二千人帮助史归镇守原州,宇文泰派都督侯莫陈崇率领一千轻骑兵袭击他们。侯莫陈崇趁着黑夜,率领十名骑兵直接到达城下,其余的都埋伏在近处的路上。史归看到侯莫陈崇的骑兵少,没有进行防备;侯莫陈崇立即冲了进去,占据了城门,高平县令陇西人李贤和他的弟弟李远穆在原州城中,作为侯莫陈崇的内应。于是城里城外擂鼓呐喊,先前埋伏下的士兵一同跃起,将史归、成次安、王伯和等人抓获,送到了平凉。宇文泰上表孝武帝元脩,请求让侯莫陈崇代理原州事务。中大通六年(534年)三月,宇文泰领兵袭击侯莫陈悦,到达原州,各路军队全都集结在那里。
夏四月,魏南秦州刺史陇西李弼说侯莫陈悦曰:“贺拔公无罪而公害之,又不抚纳其众,今奉宇文夏州以来,声言为主报仇,此其势不可敌也。宜解兵谢之,不然,必及祸。” [1] 悦不从。
[1] 李弼(bì): 生卒年不详,字景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魏末因乱起家,先从侯莫陈悦,后奔宇文泰。西魏废帝元钦元年(552年),赐姓徒何氏。亡于北周明帝宇文毓(yù)朝。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夏季四月,北魏南秦州刺史陇西李弼劝说侯莫陈悦说:“贺拔公没有罪过,而您却杀了他,又不安抚、接纳他的部众,如今宇文夏州来这里,声称要为他的主人报仇,他的这种态势是不可抵挡的。应当放下武器向他谢罪,不然的话,一定会招致祸患。”侯莫陈悦不听。
宇文泰引兵上陇,留兄子导为都督,镇原州 [1] 。泰军令严肃,秋毫无犯,百姓大悦。军出木狭关,雪深二尺,泰倍道兼行,出其不意 [2] 。悦闻之,退保略阳,留万人守水洛 [3] 。泰至,水洛即降。泰遣轻骑数百趣略阳,悦退保上邽,召李弼与之拒泰 [4] 。弼知悦必败,阴遣使诣泰,请为内应。悦弃州城,南保山险。弼谓所部曰:“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辈何不装束 [5] ?”弼妻,悦之姨也,众咸信之,争趣上邽。弼先据城门以安集之,遂举城降泰,泰即以弼为秦州刺史。其夜,悦出军将战,军自惊溃。悦性猜忌,既败,不听左右近己,与其二弟并子及谋杀岳者七八人弃军迸走,数日之中,盘桓往来,不知所趣 [6] 。左右劝向灵州依曹泥,悦从之,自乘驴,令左右皆步从,欲自山中趣灵州。宇文泰使原州都督贺拔颖追之,悦望见追骑,缢死于野 [7] 。
[1] 导: 即宇文导(511—554年),宇文泰之兄宇文颢(hào)之子,字菩萨。少跟从宇文泰起兵,后随其入关,累立战功。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554年)亡,年四十四岁。
[2] 木狭关: 地名,应为木峡关,时位于原州境内,今甘肃固原西南。
[3] 略阳: 即略阳郡,时魏秦州属郡,西晋武帝司马炎时,分天水郡而置,领安戎、绵诸、陇城、清水、阿阳五郡,治陇城(今甘肃秦安东北)。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天水东北部地区。 水洛: 即水洛城,时位于魏秦州略阳郡境内,今甘肃庄浪。
[4] 趣: 同“趋”。 上邽(guī): 时魏秦州天水郡治所,今甘肃天水。
[5] 装束: 整理行装,准备出发。
[6] 迸(bèng)走: 逃跑。 盘桓(huán): 意即徘徊、逗留,踌躇不前。
[7] 缢(yì)死: 勒死、吊死。
宇文泰领兵向陇地进发,留下他兄长的长子宇文导为都督,镇守原州。宇文泰军令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百姓十分高兴。宇文泰的军队出了木狭关,大雪深二尺,宇文泰带领部队日夜间行,目的是要给侯莫陈悦一个出其不意。侯莫陈悦听说这一消息后,退守略阳,留下一万人驻守水洛城。宇文泰到达后,水洛城的守军就投降了。宇文泰派几百名骑兵赶到略阳,侯莫陈悦退守上邽,召李弼与他共同抗拒宇文泰。李弼知道侯莫陈悦必定会失败,暗中派遣使者到宇文泰那里,请求作为内应。侯莫陈悦放弃了州城,向南撤退到山中险要之处。李弼对他的部下说:“侯莫陈悦公想返回秦州,你们为什么还不整理行装?”李弼的妻子,是侯莫陈悦的姨母,所以大家都相信了他说的话,争先恐后地赶往上邽。李弼首先占据城门以安定人心,然后带领全城军民投降了宇文泰,宇文泰任命李弼为秦州刺史。当天夜里,侯莫陈悦出兵准备战斗,他的军队却惊溃逃散了。侯莫陈悦生性猜忌,战败之后,不让身边的人接近自己,和他的两个弟弟、儿子以及谋杀贺拔岳的七八个军人迅速逃跑,几天之内,他们徘徊往来,不知道去往哪里。手下的人劝他奔往灵州依靠曹泥,侯莫陈悦听了他们的劝说,自己乘驴前行,让手下人都步行跟随他,想从山路赶往灵州。宇文泰派原州都督贺拔颖追击他,侯莫陈悦看到骑兵追来,就在荒野中上吊自杀了。
泰入上邽,引薛憕为记室参军 [1] 。收悦府库,财物山积,泰秋毫不取,皆以赏士卒。左右窃一银瓮以归,泰知而罪之,即剖赐将士。
[1] 记室参军: 职官名,始置于魏晋,掌表章、文书。源于东汉之记室,东汉有记室令史,掌管文书,后世各王公、将军府,始设记室参军。
宇文泰进入上邽,召薛憕(chéng)为记室参军。收缴了侯莫陈悦的府库,其中的财物堆积如山,宇文泰什么都不拿,把这些财物全部赏给了士卒。他手下的人偷偷地拿了一只银瓮回来,宇文泰知道后便处罚了他,随即将银瓮剖开,赏赐给了将士。
悦党豳州刺史孙定儿据州不下,有众数万,泰遣都督中山刘亮袭之 [1] 。定儿以大军远,不为备。亮先树一纛于近城高岭,自将二千骑驰入城 [2] 。定儿方置酒,众猝见亮至,骇愕不知所为,亮麾兵斩定儿,遥指城外纛,命二骑曰:“出召大军!”城中皆慑服,莫敢动。
[1] 豳(bīn)州: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guī)皇始二年(397年),为华州;魏孝文帝元宏延兴二年(472年),为三县镇;太和十一年(487年),改为班州;太和十四年(490年)改为邠(bīn)州;太和二十年(496年),改为豳州。领西北地郡、赵兴郡、襄乐郡等三郡、十县,治定安(今甘肃宁县),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庆阳地区。 中山: 即中山郡,时属北魏定州,始置于汉高祖刘邦时期,汉景帝刘启时曾改为中山国。南北朝沿置,领卢奴、上曲阳等七县,治卢奴(今河北定县)。 刘亮(507—547年): 魏中山郡(今河北石家庄)人,本名刘道德,官宦出身。北魏节闵帝元恭普泰初,从贺拔岳征讨,贺拔岳被杀后,投奔宇文泰,为西魏、北周之名将,北周太祖宇文泰曾称之为“孤之孔明”,因赐名亮,并赐姓侯莫陈氏。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三年(547年),亡于东雍州,年四十四岁。
[2] 纛(dào): 中国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侯莫陈悦的党羽豳州刺史孙定儿占据该州,宇文泰的军队还没有将其攻下,孙定儿有几万军士,宇文泰派都督中山人刘亮袭击他。孙定儿认为宇文泰的大军离豳州还远,就没有防备。刘亮首先在靠近州城的山岭上竖起一面大旗,然后亲自率领两千名骑兵入城。孙定儿正在摆酒宴,突然看到刘亮到来,一时间惊恐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刘亮指挥士兵杀了孙定儿,远远地指着城外的大旗,命令两名骑兵说:“出城去叫大部队进来!”豳州城中的人都因害怕而屈服,没有人敢轻举妄动。
先是,故氐王杨绍先乘魏乱逃归武兴,复称王 [1] 。凉州刺史李叔仁为其民所执,氐、羌、吐谷浑所在蜂起,自南岐至瓜、鄯,跨州据郡者不可胜数 [2] 。宇文泰令李弼镇原州,夏州刺史拔也恶蚝镇南秦州,渭州刺史可朱浑[道]元镇渭州,卫将军赵贵行秦州事,征豳、泾、东秦、岐四州之粟以给军 [3] 。杨绍先惧,称藩,送妻子为质 [4] 。
[1] 杨绍先: 生卒年不详,南北朝时期活跃在今甘肃南部及四川西北部的氐(dī)族部落的首领。北魏宣武帝景明初,继其父杨集始之后,被北魏封为征虏将军、汉中郡公、武兴王。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在其两位叔父的胁迫下自立为帝,次年(506年),被魏将邢峦击败,国灭,降北魏。北魏孝明帝正光后,又逃归武兴郡,自立为王,后事不详。 武兴: 即武兴郡,也称武兴镇,原北魏梁州属地,正始三年(506年)改属东益州。领景昌、武兴、石门、五安四县,治武兴(今陕西略阳西北)。
[2] 李叔仁: 生卒年不详,陇西(今甘肃)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曾从魏扬州刺史薛真度南征,因功历任洛州、朔州刺史。魏节闵帝元恭时,任凉州刺史,因暗中交通东魏,被杀。 氐(dī)、羌(qiāng)、吐谷(yù)浑: 中国古代民族名称。氐:中国古代西部的游牧民族之一,又名白马。东汉时陆续内迁,主要居于今陕西、甘肃、四川地区。曾建立过前秦、后凉等政权。羌:指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的一支,主要居住在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及四川等地。吐谷浑:中国古代西北地区游牧民族之一。原系辽东鲜卑慕容的一个支系,西晋末迁徙(xǐ)至今甘肃临夏一带。南北朝时与南、北均有往来,其首领被封为陇西公、西平王。其民主营畜牧,兼事农业。唐末五代,吐谷浑东迁朔方、河东(今甘肃、宁夏及山西等地),此后逐渐与汉族同化。 南岐: 即南岐州,领固道、广化、广业三郡。县制不详。 鄯(shàn): 即鄯州,秃发鲜卑发详之地,时北魏属州,郡县设置不详。史载其地出产大瓜,狐狸入瓜中食瓜,首尾都能陷入瓜中。
[3] 拔也恶蚝(háo): 生卒年不详,复姓拔也,名恶蚝。 可朱浑[道]元(?—550年): 姓可朱浑,字道元,名元。辽东(今辽宁沈阳)人,曾祖可朱浑护野肱(gōng)曾为怀朔镇将,因家代北(今山西大同及其以北、大漠以南地区)。魏末,听令于尔朱荣帐下,魏孝武帝元脩朝,任渭州刺史。少即与高欢相知交好,因投奔高欢,颇受重用。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初亡。 赵贵: 生卒年不详,字元宝,天水南安(今甘肃陇西)人。祖赵仁供职于武川镇,遂定居武川。魏末,先后从尔朱荣、贺拔岳、宇文泰,官西魏、北周,后被北周晋公宇文护杀害。 泾: 时魏属州,领六郡、十七县,治临泾城(今甘肃泾川北),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平凉、宁夏泾源及陕西彬县和旬邑等地区。 东秦: 即东秦州,北魏末年,秦州被造反的义军所占领,魏朝廷在陇东郡设置东秦州,其治所为汧(qiān)城(今陕西陇县)。 岐: 时北魏属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雍城镇(今陕西宝鸡东北)。领平秦、武都、武功等三郡、八县,所辖约相当于今陕西宝鸡地区。 粟(sù): 即谷子。
[4] 质: 即人质。中国古代一般称质子,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通常有三种形式:其一,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互取信任,互相交换人质,称为质子;其二,弱国有求于强国,单方面派出人质;其三,中央为控制地方,任命地方长官的亲人入京为官,称为任子。
此前,原来的氐王杨绍先趁北魏离乱之际逃回武兴,再次称王。凉州刺史李叔仁被凉州的百姓抓住后,氐、羌、吐谷浑各部族聚居的地方纷纷反叛,从南岐州到瓜州、鄯州,占有州郡的人数不胜数。宇文泰命令李弼镇守原州,夏州刺史拔也恶蚝镇守南秦州,渭州刺史可朱浑道元镇守渭州,卫将军赵贵代理秦州事务,征调豳、泾、东秦、岐州四州的谷物供给军用。杨绍先害怕了,自称为藩属,并送妻、子到宇文泰处作为人质。
夏州长史于谨言于泰曰:“明公据关中险固之地,将士骁勇,土地膏腴 [1] 。今天子在洛,迫于群凶;若陈明公之恳诚,算时事之利害,请都关右,挟天子以令诸侯,奉王命以讨暴乱,此桓、文之业,千载一时也 [2] 。”泰善之。
[1] 于谨(493—568年): 字思敬,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将军世家出身。性沉静,有胆识,粗通经史。魏末入仕,魏节闵帝元恭普泰初,随贺拔岳入关,随从宇文泰东征南讨。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三年(568年)亡,年七十六岁。 膏腴(yú): 形容土地肥沃。
[2] 恳诚: 即诚恳。 桓、文: 此指齐桓公和晋文公。齐桓公:生卒年不详,姓姜,名小白,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改革吏制,拓展疆域,使齐国国力强盛,民富兵强。晋文公(前697—前628年):姓姬,名重耳。春秋霸主之一。在位期间,制定法令,推行改革,发展经济,为晋国雄踞中原打下了基础。
夏州长史于谨对宇文泰说:“您据有关中险要、坚固之地,将士们勇敢善战,关中的土地肥沃、富饶。现在天子在洛阳,被一群险恶之徒所逼迫;如果您把您的诚心向天子说明,讲清时事的利害关系,请皇上把都城迁到关右,您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之命讨伐暴乱之徒,这如同齐桓公、晋文公所建立的大业,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宇文泰认为他说的很对。
丞相欢闻泰定秦、陇,遣使甘言厚礼以结之。泰不受,封其书,使都督济北张轨献于魏主 [1] 。斛斯椿问轨曰:“高欢逆谋,行路皆知之。人情所恃,唯在西方,未知宇文何如贺拔?”轨曰:“宇文公文足经国,武能定乱。”椿曰:“诚如君言,真可恃也。”
[1] 济北: 即济北郡,时魏济州属郡,领临邑、东阿、卢三县,治卢子城(山东东阿境内)。 张轨(501—555年): 字元轨,济北临邑(今山东东阿)人。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中,随尔朱荣征讨元颢(hào),尔朱氏败后,随从贺拔岳、宇文泰,官历西魏、北周两朝。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赐姓宇文氏,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555年)亡,年五十五岁。
北魏丞相高欢听说宇文泰平定秦、陇之地,派遣使者用动听的语言和丰厚的礼物以结交宇文泰。宇文泰不接受,将高欢送来的信封好,派都督济北人张轨献给了魏孝武帝元脩。斛斯椿问张轨说:“高欢反叛谋乱,大家都知道他的野心。大家所畏惧的,只是西方的军队,不知道宇文泰与贺拔岳相比怎样?”张轨说:“宇文公文可经略国家,武可以平定叛乱。”斛斯椿说:“如果真如你所说的,真可以作为依靠。”
魏主命泰发二千骑镇东雍州,助为势援,仍命泰稍引军而东。泰以大都督武川梁御为雍州刺史,使将步骑五千前行 [1] 。先是,丞相欢遣其都督太安韩轨将兵一万据蒲坂以救侯莫陈悦,雍州刺史贾显度以舟迎之 [2] 。梁御见显度,说使从泰,显度即出迎御,御入据长安。
[1] 梁御(?—538年): 字善通,本贯安定(今甘肃泾川)人,后因官家于武川,并改姓纥(hé)豆陵氏。少好学,善骑射。魏末,先后从尔朱天光、贺拔岳、宇文泰。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四年(538年)亡。 雍州: 北魏属郡,领京兆、冯翊(píng yì)、扶风、咸阳、北地等五郡、三十一县,治长安(今陕西西安),所辖约相当于今陕西铜川、咸阳、西安等地。
[2] 韩轨: 生卒年不详,字百年,太安狄那(今山西寿阳)人。性格深沉,喜怒不形于色。魏末,从高欢起兵于信都。历任要职,北齐代魏后,封安德郡王,其妹嫁给高欢,但从不以富贵骄人。后随从齐文宣帝高洋北征柔然,亡于军中。 蒲坂(bǎn): 地名,时北魏司州河东郡治所,今山西永济西。 贾显度(?—534年): 贾显智之兄,形容伟岸,有志气。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末,投奔尔朱荣。尔朱荣死后,投奔萧衍。魏节闵帝元恭普泰初,北还,参与诛杀尔朱氏。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534年),亡于关中。
北魏孝武帝元脩命令宇文泰派二千骑兵镇守东雍州,造成援助京师的态势,又命令宇文泰率领部队稍稍向东移动。宇文泰任命大都督武川人梁御为雍州刺史,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先行。此前,北魏丞相高欢派他手下的都督太安人韩轨率领一万人占据蒲坂以救援侯莫陈悦,雍州刺史贾显度用小船迎接他。梁御见到贾显度后,说服他跟从宇文泰,贾显度立即出城迎接梁御,于是梁御进入并占领了长安。
魏主以泰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承制封拜。泰乃以寇洛为泾州刺史,李弼为秦州刺史,前略阳太守张献为南岐州刺史。南岐州刺史卢待伯不受代,泰遣轻骑袭而擒之。
北魏孝武帝元脩任命宇文泰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可以按照皇帝的授权,封官封爵。宇文泰于是任用寇洛为泾(jīng)州刺史,李弼为秦州刺史,前略阳太守张献为南岐州刺史。南岐州刺史卢待伯不接受由张献代替他的职务,宇文泰派轻骑兵袭击他,并将其擒获。
侍中封隆之言于丞相欢曰:“斛斯椿等今在京师,必构祸乱。”隆之与仆射孙腾争尚魏主妹平原公主,公主归隆之,腾泄其言于椿,椿以白帝 [1] 。隆之惧,逃还乡里,欢召隆之诣晋阳。会腾带仗入省,擅杀御史,惧罪,亦逃就欢 [2] 。领军娄昭辞疾归晋阳 [3] 。帝以斛斯椿兼领军,改置都督及河南、关西诸刺史。华山王鸷在徐州,欢使大都督邸珍夺其管钥 [4] 。建州刺史韩贤、济州刺史蔡俊,皆欢党也,帝省建州以去贤,使御史举俊罪,以汝阳王叔昭代之 [5] 。欢上言:“俊勋重,不可解夺。汝阳懿德,当受大藩。臣弟永宝 猥任定州,宜避贤路 [6] 。”帝不听。五月丙子 ,魏主增置勋府庶子,厢别六百人,又增骑官,厢别二百人 [7] 。
[1] 封隆之(485—545年): 字祖裔,小名皮,渤海修(今河北景县)人。官宦出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时,任河内太守。后从高欢对抗尔朱氏。东魏朝,受重于高欢父子,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三年(545年)亡,年六十一岁。 丞相: 职官名,始置于秦悼公二年(前489年),丞,意即奉;相,意即助。统百官,辅佐皇帝经邦治国。南北朝沿置。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置。 仆射(yè): 职官名,掌国之政要。始置于秦汉,初为少府属官,掌档案、文书,后职权渐重。古时重视武官,常用善射者掌管国事,所以称为仆射。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四年(199年),分设左、右仆射,左居其上,右居其下,协助尚书令处理政务。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二品。 孙腾(481—548年): 字龙雀,咸阳石安(今陕西高陵西北)人。祖曾仕北凉,北凉亡,投奔北魏,因居北边。正光中,从高欢举兵,与司马子如、高隆之、高岳并称四贵。武定六年(548年)亡,年六十八岁。 尚: 中国古代娶帝王之女为妻称为尚。
[2] 御史: 职官名,始置于秦,掌监察。两汉,御史分为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等。后世沿置。
[3] 领军: 此指领军将军。武官名,始于魏晋,掌禁兵。北魏孝文帝太和中,领军将军列右第二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二品。 娄昭: 生卒年不详,字菩萨,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人,北齐武明皇娄妃之弟。魏末,从高欢举兵,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时,历任要职,终于定州刺史任上。北齐代魏后,追封为太原王。
[4] 华山王鸷(zhì): 指元鸷(?—541年),魏平文帝拓跋郁律之后;高凉王拓跋孤之六世孙;拓跋斤之玄孙。字孔雀,少言寡语,身材魁梧。北魏高祖元宏末,因征讨之功,任都督。魏末,与尔朱荣交好。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朝,受封华山王。尔朱荣死后,与尔朱兆里应外合,诛杀孝庄帝。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三年(541年)亡。 邸(dǐ)珍: 生卒年不详,字安宝,本贯中山郡上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间,迁居武川镇,遂为武川人。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中,随杜洛周举兵,后归附尔朱荣、高欢。曾任殷州刺史。因为政严苛,为州人所杀。 管钥: 此指城门钥匙。夺其管钥意即夺其权力。
[5] 建州: 时北魏属州。西燕之慕容永分上党郡置建兴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罢置,北魏文成帝拓跋濬(jùn)和平五年(464年)复置。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今山西晋城东北),领高都、长平、安平、泰宁等四郡、十县之地。所辖约相当于今山西长治北部及晋城、阳城等地。 韩贤(?—534年): 字普贤,魏广宁石门(今山西寿阳)人,壮健有武力。魏末,从葛荣起后兵,葛荣亡,先后依附尔朱氏、高欢。东魏天平初,任洛州刺史,因平定洛州韩木兰之叛乱而亡。 济州: 北魏属州,置于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八年(423年)。领五郡、十五县,治济北郡碻(qiáo)磝(áo)城(今山东东阿西北),所辖约相当于今山东聊城及济宁西北部地区。 蔡俊: 生卒年不详,魏广宁石门(今山西寿阳)人,性豪爽,有胆略。魏末,随高欢起兵晋阳,屡立功,任要职。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中,亡于扬州刺史任上。 汝阳王叔昭: 即北魏宗室元暹(xiān),生卒年不详,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京兆王拓跋子推之子。字叔照。魏孝庄帝元子攸初,任南兖州刺史,为政严酷。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朝,位至侍中。
[6] 永宝: 据《资治通鉴》,此应为“元宝”,即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弟高琛(chēn),生卒年不详,字元宝。少善弓马,有志气。高欢起兵后,留守晋阳。天平中,任御史中尉,为官严正。后因乱高欢之后宫,被杖毙。年二十三岁。 定州: 皇始二年(397年)置,原名安州,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三年(400年)改为定州,治卢奴(今河北定县),领五郡、二十四县,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北石家庄及石家庄、保定、衡水交界地区。
[7] 勋府庶子、骑官: 都是宫中警卫人员。 厢: 正房两侧的房屋。此用作宿卫的单位。
侍中封隆之对丞相高欢说:“斛斯椿等人如今在京师,一定会构成祸乱。”封隆之与尚书仆射孙腾等人争相娶北魏孝武帝元脩的妹妹平原公主为妻,平原公主嫁给了封隆之,孙腾便把他说的话透露给了斛斯椿,斛斯椿告诉了孝武帝。封隆之害怕了,就逃回了乡里,高欢召封隆之到晋阳,正遇上孙腾带着兵器闯入宫禁中,擅自斩杀了御史,害怕皇上降罪,也逃奔了高欢。领军将军娄昭因病辞官返回了晋阳。孝武帝元脩任命斛斯椿兼任领军将军,改换都督及河南、关西各州的刺史。华山王元鸷在徐州,高欢派大都督邸珍夺取了他的城门钥匙。建州刺史韩贤、济州刺史蔡俊,都是高欢的党羽,孝武帝罢置建州,以免去韩贤的职权,并让御史列举蔡俊的罪状,让汝阳王元叔昭代替他的职位。高欢上表说:“蔡俊功勋卓著,不可以解除他的职务、剥夺他的职权。汝阳王有美德,应当封他大的藩国。臣的弟弟高元宝滥竽充数,担任定州刺史,应当规避,以让贤。”孝武帝不听他的意见。中大通六年(534年)五月丙子,孝武帝增设了勋府庶子,每厢各六百人,又增设了骑官,每厢各二百人。
魏主欲伐晋阳,辛卯,下诏戒严,云欲自将伐梁 [1] 。发河南诸州兵大阅于洛阳,南临洛水,北际邙山,帝戎服,与斛斯椿临观之 [2] 。六月丁巳,魏主密诏丞相欢,称:“宇文黑獭、贺拔胜颇有异志,故假称南伐,潜为之备,王亦宜共为形援。读讫燔之 [3] 。”欢表以为:“荆、雍将有逆谋,臣今濳勒兵马三万自河东渡,又遣恒州刺史库狄干等将兵四万自来违津渡,领军将军娄昭等将兵五万以讨荆州,冀州刺史尉景等将山东兵七万、突骑五万以讨江左,皆勒所部,伏听处分。 [4] ”帝知欢觉其变,乃出欢表,命群臣议之,欲止欢军。欢亦集并州僚佐共议,还以表闻,仍云:“臣为嬖佞所间,陛下一旦赐疑,臣若敢负陛下,使身受天殃,子孙殄绝 [5] 。陛下若垂信赤心,使干戈不动,佞臣一二人愿斟量废出。”
[1] 梁: 即梁国城。位于今陕西韩城南。
[2] 洛水: 古水名,黄河下游支流之一。源于今陕西洛南,东北向流入河南境内,经河南卢氏、洛宁、宜阳、洛阳等地,经洛口(河南巩义境内)北入黄河。 邙山: 位于今河南洛阳北。 戎服: 军服。
[3] 宇文黑獭(tǎ): 即宇文泰,字黑獭。 读讫(qì): 读完。 燔(fán): 烧或烤。
[4] 荆、雍: 原意为荆州、雍州。时贺拔胜在荆州,宇文泰在雍州,此借指贺拔胜和宇文泰。 恒州: 魏天兴中,置为司州,治代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中改置为恒州。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中陷落与北镇义军,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二年(535年),复置,寄治于肆州秀容郡(今山西忻州)领八郡、十四县,所辖约相当于今山西朔州、大同等地。 库狄干: 生卒年不详,善无(今山西大同左云西)人,代北士族出身。性耿直,少言语,有武艺,不识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初,入仕,孝昌初,北边乱起,随云州刺史费穆投奔尔朱荣,后跟随高欢,屡立战功,并娶高欢妹乐陵长公主为妻。后亡,谥号景烈。 来违津: 黄河之要津,时位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 冀州: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皇始二年(397年)置,治信都(今河北冀县),领四郡、二十一县,所辖约相当于今山东德州、滨州及河北衡水及沧州南部地区。 尉(yù)景: 生卒年不详,字士真,善无(今山西右玉)人,高欢之姐夫。性温厚,有豪侠之气。北魏末,随高欢起兵信都。为官贪婪,高欢多所护佑。
[5] 嬖(bì)佞(nìng): 指得宠、得势的小人。嬖,宠幸;佞,用花言巧语谄媚、吹捧。
魏孝武帝元脩想要攻伐晋阳,中大通六年(534年)五月辛卯(初十日),下诏令内外戒严,说是打算亲自率领军队攻打南梁。调发河南各州的兵,在洛阳大规模地检阅部队,阅兵场南临洛水,北到邙山,孝武帝身着军服,与斛斯椿一起亲临检阅。六月丁巳(初六日),孝武帝秘密地诏令丞相高欢,说:“宇文黑獭、贺拔胜等谋反叛乱的意图十分明显,所以假装说要南伐,实际上是为了防备他们而做准备,大王也应当一同做出增援的样子。读完后请烧掉此信。”高欢上表认为:“荆州、雍州的守将有谋反的意图,臣现在暗中率领三万兵马,从黄河东面渡河,又派恒州刺史库狄干等率领四万兵马从来违津渡河,领军将军娄昭等人率兵五万讨伐荆州军民,冀州刺史尉景等人率领七万山东兵马、五万惯于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讨伐江南,我们都率领自己的部队,敬听皇上的安排调遣。”孝武帝知道高欢已觉出了其中的变故,于是取出高欢的奏表,让大家来讨论此事,想制止高欢的军队。高欢也召集并州的幕僚及手下人共同商议,再次递交奏章,仍然说:“臣被奸佞小人所离间,使陛下一时对我有了怀疑,臣如果胆敢辜负陛下,就让臣身受天降的灾祸,断子绝孙。如果陛下相信臣的赤胆忠心,不要大动干戈,那一二位奸臣,希望您把他们赶出朝廷。”
丁卯,帝使大都督源子恭守阳胡,汝阳王暹守石济,又以仪同三司贾显智为济州刺史,帅豫州刺史斛斯元寿东趣济州 [1] 。元寿,椿之弟也。蔡俊不受代,帝愈怒。辛未,帝复录洛中文武议意以答欢,且使舍人温子昇为敕赐欢曰:“朕不劳尺刃,坐为天子,所谓生我者父母,贵我者高王 [2] 。今若无事背王,规相攻讨,则使身及子孙,还如王誓。近虑宇文为乱,贺拔应之,故戒严,欲与王俱为声援。今观其所为,更无异迹。东南不宾,为日已久,今天下户口减半,未宜穷兵极武。朕既暗昧,不知佞人为谁 [3] ?顷高乾之死,岂独朕意!王忽对昂言兄枉死,人之耳目何易可轻。如闻库狄干语王云:‘本欲取懦弱者为主,无事立此长君,使其不可驾御。今但作十五日行,自可废之,更立余者。’如此议论,自是王间勋人,岂出佞人之口?去岁封隆之叛,今者孙腾逃去,不罪不送,谁不怪王!王若事君尽诚,何不斩送二首?王虽启云西去,而四道俱进,或欲南度洛阳,或欲东临江左,言之者犹应自怪,闻之者宁能不疑。王若晏然居北,在此虽有百万之众,终无图彼之心。王若举旗南指,纵无匹马只轮,犹欲奋空拳而争死,朕本寡德,王已立之,百姓无知,或谓实可。若为他人所图,则彰朕之恶,假令还为王杀,幽辱虀粉,了无遗恨 [4] 。本望君臣一体,若合符契,不图今日分疏至此。”
[1] 源子恭(?—538年): 北魏名臣源贺之孙,源怀之子,源子雍之弟。字灵顺,少即聪慧好学。仕北魏、东魏两朝,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元象元年(538年)亡。 阳胡: 即阳胡城,时位于魏司州白水县境内,今山西垣(yuán)曲东南。 贾显智: 生卒年不详,字显智,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北魏末入仕,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初投奔高欢,后因罪亡,年四十五岁。 豫州: 魏属州,领九郡、三十九县,治悬瓠(hú)城(今河南汝南)。 斛斯元寿: 生卒年不详,魏末及西魏、北周将领斛斯椿之弟,个性耿直、刚毅,武力过人。魏末,从其兄起兵,魏孝武帝元脩时,任豫州刺史。后被部下所杀。
[2] 舍人: 此指中书舍人。职官名,掌文案及进奏。曹魏时名通事、通事舍人、通事侍郎。西晋初,始置中书舍人、通事各一,东晋合名通事舍人、中书通事舍人。南北朝时名中书舍人,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七品上。 温子昇(495—547年): 字鹏举,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出身寒微,世代居于江南,祖父温恭之时避难归魏。少好读书,以文风清婉著称于时。魏孝明帝元诩熙平初,入仕。魏孝庄帝元子攸朝,参与诛杀尔朱荣。后被齐文襄王高澄任用为大将军府咨议参军,被疑谋反,饿死在晋阳狱中。有文章传世。
[3] 暗昧: 愚昧、昏庸。
[4] 虀(jī)粉: 碎末。虀,同“齑”。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六月丁卯(十六日),魏孝武帝元脩派大都督源子恭镇守阳胡,汝阳王元暹(xiān)镇守石济,又派仪同三司贾显智担任济州刺史,率领豫州刺史斛斯元寿向东赶往济州。斛斯元寿,是斛斯椿的弟弟。蔡俊拒不离任,孝武帝更加愤怒。辛未(二十日),孝武帝再次整理出洛阳文武官员的意见以答复高欢,而且派中书舍人温子昇写诏书赐予高欢说:“我没动一刀一枪,就当上了皇上,正所谓生我的人是父母,而使我得以尊贵的却是高王。我现在如果无缘无故地背弃高王,谋划与你相互攻伐,就让我和我的子孙同样遭受上天所降的灾难。最近担忧宇文氏作乱,贺拔氏响应他,所以下令内外戒严,想和大王相互声援。如今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再没有异常的迹象。东南方向不为我们所统领已经很久了,如今天下的户口数减少了一半,不应当大规模地用兵。朕是一个愚昧的人,不知道奸佞小人是谁?不久前高乾之死,难道只是我一个人的意思吗!您突然间对高昂说他的兄长蒙冤而死,人的耳目怎么那么容易轻信。好像库狄干对您所说的:‘本来打算拥立一个懦弱的人做皇帝,却无端地立了这样一个皇帝,使其无法驾驭。如今只需用兵十五日,就可以将其废掉,再立其他的人。’这样的议论,自然是出自您身边的勋贵亲信,难道能出于奸佞之人的口中?去年封隆之反叛,今年孙腾逃离而去,大王您既不问罪也不遣送,谁不为此责怪大王!大王如果事奉皇帝竭尽忠诚,为何不斩杀此两人,将其首级送来洛阳?大王虽然在奏章中声称要向西进军,但是大王四道军并进,有的打算向南渡河到达洛阳,有的打算向东进军临近江南,说这些话的人尚且应当感到奇怪,听的人难道能不怀疑吗。大王如果安然待在北方,我即使拥有百万大军,最终也不会有图谋您的心思。大王如果兴兵向南,我纵然没有一匹马、一辆车,也仍然要赤手空拳一拼高下。我本来没什么德行,大王既然拥立了我,百姓无知,有的人认为我实际上可以做皇帝。如果被他人所图谋,就显露出我是有罪的,假设被大王您杀了,即使是受尽污辱,粉身碎骨,也没有什么遗恨。原本希望我们能君臣团结一体,犹如符信契约那样契合,没想到今天相互疏离到了这样的地步。”
中军将军王思政言于魏主曰:“高欢之心,昭然可知。洛阳非用武之地,宇文泰乃心王室,今往就之,还复旧京,何虑不克?” [1] 帝深然之,遣散骑侍郎河东柳庆见泰于高平,共论时事 [2] 。泰请奉迎舆驾,庆复命,帝复私谓庆曰:“朕欲向荆州何如 [3] ?”庆曰:“关中形胜,宇文泰才略可依。荆州地非要害,南迫梁寇,臣愚未见其可。”帝又问阁内都督宇文显和,显和亦劝帝西幸 [4] 。时帝广征州郡兵,东郡太守河东裴侠帅所部诣洛阳,王思政问曰:“今权臣擅命,王室日卑,奈何 [5] ?”侠曰:“宇文泰为三军所推,居百二之地,所谓已操戈矛,宁肯授人以柄;虽欲投之,恐无异避汤入火也。”思政曰:“然则如何而可?”侠曰:“图欢有立至之忧,西巡有将来之虑,且至关右徐思其宜耳。”思政然之,乃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 [6] 。
[1] 中军将军: 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西汉武帝刘彻时期。后世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二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二品。
[2] 散骑侍郎: 职官名,始置于曹魏,掌顾问、建议。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四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五品。 河东: 即河东郡,北魏泰州之属郡。领安定、蒲坂、南解、北解、猗氏五县,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西),所辖约相当于今山西临猗、运城、永济等地。 柳庆(516—566年): 字更兴,河东解(今山西永济东)人。官宦出身,父柳僧习于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中自南齐归附。幼聪敏,通经史。魏末,随孝武帝元脩西迁入关,后仕西魏、北周,屡历要职,性耿直,为官清正严明,不畏权贵。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元年(566年)亡,年五十岁。
[3] 舆(yú)驾: 皇帝的车马,此代指皇帝。
[4] 宇文显和: 生卒年不详,北周宗室东平公宇文神举之父。祖、父均仕魏。少袭爵位,通经史,臂力过人。魏孝武帝元脩即位,封为城阳县公。后建议并随孝武帝入关,位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亡。
[5] 东郡: 魏司州属郡,始置于秦,魏天兴中置兖州,太和八年(484年),改置东郡。领东燕、平昌、白马、凉城、酸枣、长垣、长乐七县,治白马县之滑台城(今河南滑县),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南浚(jùn)县、滑县、延津、长垣(yuán)等地。 裴侠(?—559年): 字嵩(sōng)和,河东解(今山西永济东)人。官宦出身,永安中拒从元颢(hào)反叛,后随孝武帝元脩入关,累任要职。为政清廉,爱民如子。北周明帝宇文毓(yù)武成元年(559年)病亡。
[6] 左中郎将: 武官名,始置于秦汉,掌管禁军及宫廷护卫。后世沿置,北魏、北齐时,置左、右中郎将各五人,属左、右卫府。
中军将军王思政对魏孝武帝元脩说:“高欢的心思,昭然若揭,谁都明白。洛阳不是用武的地方,宇文泰忠心于王室,现在前往他那里去,回头再光复旧京,还担心不能攻克吗?”孝武帝认为他说的很对,派散骑侍郎河东人柳庆在高平面见宇文泰,共同商讨时事。宇文泰请求奉迎皇帝来关中,柳庆回去复命,孝武帝私下里对柳庆说:“朕想前往荆州,你认为如何?”柳庆说:“关中地势显要,宇文泰的才能及谋略可以依靠。荆州不是要害之地,南面有南梁的威胁,臣没有看到其可行之处。”孝武帝又问阁内都督宇文显和,宇文显和也劝孝武帝西行。这时,孝武帝大规模地征召各州郡的兵马,东郡太守河东人裴侠率领其部众到达洛阳,王思政问他说:“如今权臣专断独行,皇室日渐衰微,该怎么办?”裴侠说:“宇文泰被三军推举为帅,占据着二万人就可以抵挡百万人的险要之地,正所谓自己手持武器,怎能愿意将权柄交给别人,虽然打算投奔他,恐怕无异于避开沸水又掉入火坑。”王思政说:“那么怎样做才合适呢?”裴侠说:“谋取高欢有祸患立致的忧虑,西行有将来不测的忧虑,暂且到关中,慢慢再想合适的办法吧。”王思政认为他说的很对,于是把裴侠引荐给了孝武帝,孝武帝任其为左中郎将。
初,丞相欢以为洛阳久经丧乱,欲迁都于邺 [1] 。帝曰:“高祖定鼎河、洛,为万世之基,王既功存社稷,宜遵太和旧事 [2] 。”欢乃止。至是复谋迁都,遣三千骑镇建兴,益河东及济州兵,拥诸州和籴粟,悉运入邺城 [3] 。帝又敕欢曰:“王若厌伏人情,杜绝物议,唯有归河东之兵,罢建兴之戌,送相州之粟,追济州之军,使蔡俊受代,邸珍出徐,止戈散马,各事家业,脱须粮廪,别遣转输,则谗人结舌,疑悔不生,王高枕太原,朕垂拱京洛矣。王若马首南向,问鼎轻重,朕虽不武,为社稷宗庙之计,欲止不能。决在于王,非朕能定,为山止篑,相为惜之 [4] 。”欢上表极言宇文泰、斛斯椿罪恶。
[1] 邺(yè): 即邺县,北魏相州魏郡治所,今河南安阳北。
[2] 高祖: 即北魏第七位皇帝元宏(467—499年),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因祖制被杀,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崇尚中原文化,儒雅有识,在位期间力主汉化,迁都洛阳,提高了拓跋鲜卑人的文化水平,促进了民族融合。谥号孝文,庙号高祖。 太和: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共计二十三年,即公元477年至499年。
[3] 建兴: 即建兴郡,北魏孝庄帝元子攸(yōu)永安中置州。 和籴(dí): 中国古代官府以平价向百姓购粮,以充军用或边备,称为和籴。
[4] 为山止篑(kuì): 意即功败垂成。语出《论语》之《子罕》,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意即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此时停下,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篑,土筐。
当初,北魏丞相高欢认为洛阳城久经丧乱,想把都城迁徙到邺城。孝武帝元脩说:“高祖定都在河、洛地区,作为万世之基业,大王既然为国家建功立业,就应当遵循太和年间的旧制办事。”高欢于是作罢。到现在又谋划迁都,派三千骑兵镇守建兴,又增加了河东及济州的兵马,掌控了各州进购的粮食,全部运入邺城。孝武帝又下诏命令高欢说:“大王如果想平服人心,杜绝大家的非议,只有撤回河东的兵马,停止在建兴驻军,送回相州的粮食,追回济州的守军,让蔡俊接受别人取代他的职位,让邸(dǐ)珍离开徐州,停止兵戈,遣散军马,各自从事自己的事业,如果需要粮食,另外派人转送,那么进谗言的就没话可说,怀疑和悔恨也不会发生,大王在太原高枕无忧,我在京师洛阳可以垂衣拱手不用操心了。大王如果挥师南下,想夺取王位,我虽然没有什么攻战的本事,但是为了江山社稷考虑,我就是想罢休也不可能。决定权在于大王,这不是我所能决定的,缺少了最后一筐土,也筑不成一座山,咱们相互珍惜吧。”高欢上表竭力陈述宇文泰、斛斯椿的罪恶。
帝以广宁太守广宁任祥兼尚书左仆射,加开府仪同三司 [1] 。祥弃官走,渡河,据郡待欢。帝乃敕文武官北来者任其去留,遂下制书数欢咎恶,召贺拔胜赴行在所 [2] 。胜以问太保掾范阳卢柔,柔曰:“高欢悖逆,公席卷赴都,与决胜负,死生以之,上策也。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兖、豫,西引关中,带甲百万,观衅而动,中策也 [3] 。举三荆之地,庇身于梁,功名皆去,下策也 [4] 。”胜笑而不应。
[1] 广宁: 即北魏之朔州广宁郡,领石门、中川二县。 尚书左仆射: 职官名,始置于秦汉。古时重视武官,常用善射者掌管国事,所以称为仆射。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四年(199年),分设左、右仆射,左居其上,右居其下。协助尚书令处理政务。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二品。
[2] 行在所: 也称行在,指古代天子出巡之居所。
[3] 太保掾(yuàn): 职官名,太保之属官。 范阳: 北魏幽州属郡,领涿、固安等七县,治涿县(今河北涿州),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北涿州、固安、涞水、定兴等地。 卢柔(?—557年): 字子刚。魏孝武帝元脩朝,逃奔南梁。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二年(536年)自南朝归魏。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即位,任内史大夫。 鲁阳: 地名。在今河南鲁山,时北魏北荆州属地。
[4] 三荆: 即东荆州、荆州、南荆州之合称。东荆州,后改称淮州,南梁武帝萧衍置,北魏沿置。领盱(xū)眙(yí)、山阳、淮阴、阳平等四郡、九县,治淮阴城(今江苏淮安)。
孝武帝元脩任命广宁太守广宁人任祥兼尚书左仆射(yè),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任祥弃官逃跑,渡过了黄河,占据了郡城,以等待高欢。孝武帝于是下诏规定凡北面来的文武官员,去留自愿,于是下诏列数高欢的过错和罪恶,召贺拔胜赶赴京城。贺拔胜就此事询问太保的属官范阳人卢柔,卢柔说:“高欢倒行逆施,您应当率领大军赶赴都城,与其一决胜负,生死由命,这是上策。在北面控扼鲁阳,南面并吞以前楚国的土地,东面联合兖(yǎn)州、豫州,西面与关中结好,集结百万人马,观察敌人的动向再做行动,这是中策。以三荆之地作为资本,投靠南梁,功名利禄全都放弃,这是下策。”贺拔胜笑而不作回答。
帝以宇文泰兼尚书仆射,为关西大行台,许妻以冯翊长公主 [1] 。谓泰帐内都督秦郡杨荐曰:“卿归语行台,遣骑迎我 [2] 。”以荐为直阁将军。泰以前秦州刺史骆超为大都督,将轻骑一千赴洛,又遣荐与长史宇文测出关候接。
[1] 冯(píng)翊: (yì)。郡名,三国时魏置,治临晋(今陕西大荔),辖境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
[2] 帐内都督: 职官名,即各将军府内都督。 秦郡: 置于北周。北魏雍州宁夷县(今陕西礼泉东北),西魏置宁夷郡,北周改为秦郡。 杨荐: 生卒年不详,字承略,秦郡宁夷(今陕西礼泉东北)人,性严谨。魏末,先后从尔朱天光、宇文泰,后从孝武帝元脩入关。西魏、北周时,曾奉命出使蠕蠕和突厥,不辱使命。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天和三年(568年)任梁州刺史,后亡。
孝武帝元脩任命宇文泰兼尚书仆射,关西大行台,并许其娶冯翊公主为妻。对宇文泰帐内都督秦郡人杨荐说:“你回去对关西大行台说,让他派骑兵迎接我。”并任命杨荐为直阁将军。宇文泰任用前秦州刺史骆超为大都督,率领一千轻骑兵赶赴洛阳,又派遣杨荐与长史宇文测出关等候迎接孝武帝。
丞相欢召其弟定州刺史琛使守晋阳,命长史崔暹佐之 [1] 。暹,挺之族孙也 [2] 。欢勒兵南出,告其众曰:“孤以尔朱擅命,建大义于海内,奉戴主上,诚贯幽明 [3] 。横为斛斯椿谗构,以忠为逆 [4] 。今者南迈,诛椿而已。”以高敖曹为前锋 [5] 。宇文泰亦移檄州郡,数欢罪恶,自将大军发高平,前军屯弘农,贺拔胜军于汝水 [6] 。
[1] 琛(chēn): 即高琛、高元宝。 崔暹(xiān): 生卒年不详,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间名臣崔挺之族孙;父名崔穆。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末,官度支尚书,兼尚书右仆射。北齐文襄帝高澄当政时,崔暹得宠,仗势跋扈,为时人所恨。
[2] 挺: 即崔挺(445—503年),字双根,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官宦出身,幼年丧父,好学,通经史,以秀才入仕,深得魏孝文帝元宏重用,其女为孝文帝嫔妃。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503年)亡于光州任上,年五十九岁。
[3] 幽明: 指阴阳两界,此引申为天地。
[4] 谗构: 进谗言陷害。
[5] 高敖曹: 即高昂,字敖曹。
[6] 弘农: 即弘农县,也名恒农。时魏义州恒农郡属县,今河南灵宝东北。 汝水: 古水名,位于今河南境内。
丞相高欢召集他的弟弟定州刺史高琛,让他镇守晋阳,命令长史崔暹辅佐他。崔暹,是崔挺的族孙。高欢统兵向南出发,告诉他的部众说:“我因为尔朱氏擅自发号施令,不受朝廷的命令,所以在海内伸张正义,拥奉皇上,一片诚心天地可知。却横遭斛斯椿的谗言离间,使皇上以忠臣为逆臣。如今南向进军,是为了诛灭斛斯椿而已。”于是任命高敖曹为前锋。宇文泰向各州郡传布声讨文书,历数高欢的罪恶,亲自率领大军从高平出发,前军屯驻在弘农,贺拔胜屯军在汝水。
秋七月己丑,魏主亲勒兵十余万屯河桥,以斛斯椿为前驱,陈于邙山之北 [1] 。椿请帅精骑二千夜渡河掩其劳弊,帝始然之。黄门侍郎杨宽说帝曰:“高欢以臣伐君,何所不至,今假兵于人,恐生他变 [2] 。椿若渡河,万一有功,是灭一高欢,生一高欢矣。”帝遂敕椿停行。椿叹曰:“顷荧惑入南斗,今上信左右间构,不用吾计,岂天道乎!”宇文泰闻之,谓左右曰:“高欢数日行八九百里,此兵家所忌,当乘便击之。而主上以万乘之重,不能渡河决战,方缘津据守。且长河万里,扞御为难,若一处得渡,大事去矣。”即以大都督赵贵为别道行台,自蒲坂济,趣并州,遣大都督李贤将精骑一千赴洛阳。
[1] 河桥: 桥名,时位于洛阳孟津境内黄河之上,今河南巩县西北。
[2] 黄门侍郎: 职官名,又名黄门郎、给事黄门郎、给事黄门侍郎,始置于秦,供职宫门内,随侍皇帝,掌饮食起居、引诸王入宫就坐、传达诏令等事务。因当时宫门皆为黄色而得名。南北朝沿置,其职掌亦有所改变,与侍中共同负责门下省之事。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三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第四品。 杨宽(?—561年): 字蒙仁,尚武艺。魏末,从其父平边乱。魏孝庄帝元子攸被杀,投奔南梁。魏孝武帝元脩初,任给事黄门侍郎,后从孝武帝入关,入仕西魏、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561年)亡于梁州刺史任。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秋季七月己丑(初九日),北魏孝武帝元脩亲自率领十几万人屯兵河桥,任命斛斯椿为前锋,在邙山之北列阵。斛斯椿请求率领精骑兵二千人连夜渡过黄河,突然进攻疲劳困乏的敌军,孝武帝开始认同他的计划。黄门侍郎杨宽说服孝武帝说:“高欢以为臣之身份讨伐国君,还有什么做不出来,如今兵权让别人掌控,恐怕会发生其他变故。斛斯椿如果渡过黄河,万一成功了,就是消灭了一个高欢,又生出一个高欢来。”孝武帝于是下令斛斯椿停止前行。斛斯椿感叹说:“近来火星进入南斗,如今圣上听信身边人的离间,不用我的计策,这难道是天意吗!”宇文泰听说此事后,对左右的人员说:“高欢几天来行军八九百里,这乃是兵家之大忌,我们应当趁机攻击他。然而皇上以万乘之尊,不能渡河与之决战,正沿着渡口防守。况且黄河万里,防御困难,如果一旦让他渡过河来,大事就完了。”于是立即任用大都督赵贵为别道行台,从蒲坂渡河,赶赴并州,派大都督李贤率领一千精骑兵赶赴洛阳。
帝使斛斯椿与行台长孙稚、大都督颍川王斌之镇虎牢,行台长孙子彦镇陕,贾显智、斛斯元寿镇滑台 [1] 。斌之,鉴之弟;子彦,稚之子也 [2] 。欢使相州刺史窦泰趣滑台,建州刺史韩贤趣石济 [3] 。窦泰与显智遇于长寿津,显智阴约降于欢,引军退 [4] 。军司元玄觉之,驰还,请益师,帝遣大都督侯几绍赴之,战于滑台东,显智以军降,绍战死 [5] 。北中郎将田怙为欢内应,欢潜军至野王,帝知之,斩怙 [6] 。欢至河北十余里,再遣使口申诚款。帝不报。丙午,欢引军渡河。
[1] 长孙稚(?—535年): 《北史》中记载为长孙幼。魏将长孙道生之曾孙;长孙观之子。原名孙冀归,字承业。年六岁,袭父爵,魏孝文帝元宏因其年幼即继承家业,赐名长孙幼。骁勇善战,南梁称之为“铁小儿”。正光末,数率军平乱,后随孝武帝元脩入关,大统元年(535年)亡。 斌之: 即元斌之,生卒年不详,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之孙;乐安王拓跋长乐之子;元鉴之弟。字子爽,个性凶险,北魏末,与其兄元鉴共举兵谋反,并降于葛荣。孝武帝元脩入关后,投奔南梁,后返长安。 虎牢: 也名成皋(gāo),时魏司州荥(xíng)阳郡属县。今河南荥阳西北。 长孙子彦: 生卒年不详,长孙稚之子,本名俊,有武力。魏孝武帝元脩时,助孝武帝对付高欢,后随其入关,历任要职。大统七年(541年)亡。 陕: 即陕城,也称北陕,时北魏义州恒农郡属县,今河南三门峡西南。
[2] 鉴: 即元鉴,生卒年不详,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之孙;乐安王拓跋长乐之子。字长文,北魏末叛乱,降葛荣。被杀,改为元氏。孝庄帝元子攸初,复其爵位。
[3] 窦泰(?—537年): 字世宁,大安捍殊(今山西寿阳)人。魏末,先后投奔尔朱荣、高欢,其妻为高欢之娄后之妹。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四年(537年),遭西魏宇文泰追杀,全军覆灭,自杀身亡。
[4] 长寿津: 时位于魏司州东郡凉城(今河南浚县东南)县东北六十里。
[5] 军司: 职官名,原为军师,始于春秋战国,掌参谋、监察军务。西晋时,为避司马师之讳,改称军司。后世沿置。 元玄: 生卒年不详,魏常山王拓跋遵之后代,字彦道,以节俭出名。魏孝庄帝元子攸时,任洛阳令。孝武帝元脩时,封临淄县子,后随孝武帝入关。 侯几绍: 侯几为北魏代北(今山西大同及其以北、大漠以南地区)复姓。生卒年不详。
[6] 北中郎将: 武官名,中郎将之一。中郎将,始置于秦,是郎中令属官,统领侍卫,掌宫中禁卫。西汉,郎中令改称光禄勋,下设五官署、左署、右署三署,各设置中郎将以统兵。东汉以后,中郎将不再只限于宫中禁卫官职,广泛用于武官官职。此北中郎将,指北魏北中郎府之中郎将。 怙: 音hù。 野王: 地名,魏司州河内郡治所,今河南沁阳。
孝武帝元脩派斛斯椿与行台长孙稚、大都督颍川王元斌之镇守虎牢,行台长孙子彦镇守陕城,贾显智、斛斯元寿镇守滑台。元斌之,是元鉴的弟弟;长孙子彦,是长孙稚的儿子。高欢派相州刺史窦泰赶赴滑台,建州刺史韩贤赶赴石济。窦泰与贾显智相遇于长寿津,贾显智暗中与窦泰相约,投降高欢,率领部队撤退了。军司元玄发觉了他的阴谋,骑快马返回,请求增派军队,孝武帝派大都督侯几绍赶到那里,与窦泰交战于滑台东,贾显智率军投降,侯几绍战死。北中郎将田怙是高欢的内应,高欢偷偷地行军至野王,孝武帝得知了这一情况,将田怙斩杀。高欢到达距离黄河十几里的地方,再次派遣使者口头申明他的诚意。孝武帝不作回应。中大通六年(534年)七月丙午(二十六日),高欢率军渡过黄河。
魏主问计于群臣,或欲奔梁,或云南依贺拔胜,或云西就关中,或云守洛口死战,计未决 [1] 。元斌之与斛斯椿争权,弃椿还,绐帝云:“高欢兵已至!” [2] 丁未,帝遣使召椿还,遂帅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以五千骑宿于于瀍西,南阳王别舍沙门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 [3] 。众知帝将西出,其夜,亡者过半,亶、湛亦逃归。湛,深之子也 [4] 。武卫将军云中独孤信单骑追帝,帝叹曰:“将军辞父母,捐妻子而来,‘世乱识忠臣’,岂虚言也 [5] !”戊申,帝西奔长安,李贤遇帝于崤中 [6] 。己酉,欢入洛阳,舍于永宁寺,遣领军娄昭等追帝,请帝东还 [7] 。长孙子彦不能守陕,弃城走。高敖曹帅劲骑追帝至陕西,不及。帝鞭马长骛,糗浆乏绝,三二日间,从官唯饮涧水 [8] 。至湖城,有王思村民以麦饭壶浆献帝,帝悦,复一村十年 [9] 。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鸿宾迎献酒食,从官始解饥渴 [10] 。
[1] 洛口: 洛水流经巩县(今河南巩县西南),后东北向流入黄河的入口处,谓之洛口。
[2] 绐(dài): 欺骗。
[3] 清河王亶: 即元亶(dǎn)(?—537年),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清河王元怿(yì)之长子。北魏肃宗元诩(xǔ)朝,受封为清河王。北魏孝武帝元脩入关后,依附于高欢,盼望有朝一日称帝。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534年),高欢立其子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三年(537年)亡。谥号文宣。 广阳王湛(zhàn): 即元湛,生卒年不详,元深之子,字士深。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初,袭父封为广阳王。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初,任冀州刺史,为政不佳。因受重于高欢,迁任太尉公。后亡。 瀍(chán): 即瀍水,古水名,西北东南走向,位于时北魏洛阳(今河南洛阳)西北部。 别舍: 也称别第、别业,古时官贵正宅以外的宅第。 沙门: 也称沙弥,僧人及和尚的别称。古时,出俗入道者,统称为僧人,受度而未受戒者,称为沙弥。度,即度化,指菩萨的超度和点化。受戒,指成为沙弥要接受的十种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mán)、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庄、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千牛刀: 帝王之护卫随身携带的防御用刀具。语出《庄子》卷五《养生主》:“(庖丁)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取其锐利之寓意。后以千牛刀指锋利的刀。
[4] 深: 即北魏宗室广安王元深(?—52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玄孙;广阳王拓跋嘉之子。字智远,继承父爵。北魏孝明帝元诩(xǔ)正光末,曾上书请改镇为州,以平息北人怨怒之情,不被采纳。孝昌二年(526年),被鲜于修礼的部将葛荣所杀。
[5] 云中: 即时北魏云州云中郡治所,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独孤信(503—557年): 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本名如愿,出生于魏初领民酋长之家,祖父俟尼于魏文成帝拓跋濬和平中镇守武川,遂家于武川。美容貌,善骑射,有谋略。正光末,先后从贺拔胜、宇文泰,后入仕西魏、北周,历任要职。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初,被宇文护逼死于家,年五十五岁。其长女、第四女、第七女,分别为北周明敬、唐元贞及隋文献皇后。
[6] 崤(xiáo): 即崤县,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属魏司州恒农郡,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7] 永宁寺: 北魏洛阳城内寺庙之一。北魏孝明帝元诩(xǔ)熙平元年(516年)魏灵太后所立,在洛阳宫阊阖门南一里御道之西。寺中有九层佛塔一座,高九十丈,离洛阳城百里之外,就可遥见此寺。魏肃宗元诩朝,波斯僧人菩提达摩曾行游至此。北魏孝庄帝元子攸(yōu)建义元年(528年),尔朱荣入洛,曾在此寺驻军。永安三年(530年),魏孝庄帝元子攸被尔朱兆囚禁于此。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534年),佛塔起火被毁。
[8] 糗(qiǔ): 干粮,多指炒熟的谷物。
[9] 湖城: 地名,又名湖县,时魏司州属县,今山西芮(ruì)城西南。 王思村: 村庄名称。
[10] 稠桑: 地名,时魏司州属地,今山西芮城东南。 潼关: 通往关中的重要关口,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时位于北魏华州华山郡境内,今陕西漳关东北。 毛鸿宾 :生卒年不详,毛遐之弟,鼻高眼大,面黑体肥,且有胆量,善骑射。北魏孝明帝元诩时,曾任岐州刺史。北魏孝武帝元脩时,镇守潼关,后被高欢掠至并州,忧愤而亡。
魏孝武帝元脩向群臣询问计策,有的人说投奔南梁,有的人说向南依靠贺拔胜,有的人说向西投奔关中,有的人说坚守洛阳与高欢决一死战,到底该怎么办,计策定不下来。元斌之和斛斯椿争权,丢下斛斯椿跑了回来,欺骗孝武帝说:“高欢的兵已到!”中大通六年(534年)七月丁未(二十七日),孝武帝派使臣召斛斯椿回来,于是率领南阳王元宝炬、清河王元亶、广阳王元湛,带领五千名骑兵在瀍水以西宿营,寄居在南阳王别第的出家人惠臻(zhén)背负着玉玺,手持千牛刀跟从左右。大家知道孝武帝将要向西奔赴长安,当天夜里,逃亡人数超过了一半,元亶、元湛也逃了回去。元湛,是元深的儿子。武卫将军云中人独孤信只身一人骑着马追上了孝武帝,孝武帝叹息说:“将军辞别父母,抛弃妻、子前来,‘乱世识忠臣’,这句话不假呀!”戊申(二十八日),孝武帝西奔长安,李贤在崤县境内遇上了皇帝。己酉(二十九日),高欢进入洛阳,住在永宁寺中,派领军将军娄昭等追赶皇帝,请求孝武帝东还洛阳。长孙子彦守不住陕城,弃城而逃。高敖曹率领精锐骑兵追孝武帝一直到陕城以西,没有追上。孝武帝策马长时间地奔跑,干粮和饮水都用光了,三两天里,跟从孝武帝的人只能喝山涧的水维生。到达湖城,有王思村的农民献给孝武帝麦饭和壶浆,孝武帝十分高兴,免除了这个村十年的徭役。到达稠桑,潼关大都督毛鸿宾迎接孝武帝,并献上酒和食物,跟从他的官员才解除了饥渴。
八月甲寅,丞相欢集百官谓曰:“为臣奉主,匡救危乱,若处不谏争,出不陪从,缓则耽宠争荣,急则委之逃窜,臣节安在!”众莫能对。兼尚书左仆射辛雄曰:“主上与近习图事,雄等不得预闻 [1] 。及乘舆西幸,若即追随,恐迹同佞党;留待大王,又以不从蒙责,雄等进退无所逃罪。”欢曰:“卿等备位大臣,当以身报国 [2] 。群佞用事,卿等尝有一言谏争乎?使国家之事一朝至此,罪欲何归!”乃收雄及开府仪同三司叱列延庆、兼吏部尚书崔孝芬、都官尚书刘 、兼度支尚书天水杨机、散骑常侍元士弼,皆杀之 [3] 。孝芬子司徒从事中郎猷间行入关,魏主使以本官奏门下事 [4] 。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决事,居尚书省 [5] 。
[1] 辛雄(485—534年): 字世宾,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北魏宣武帝元恪正始初入仕,宣武、孝明二朝,为政有佳绩。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朝,任度支尚书。永熙末,北魏孝武帝元脩入关,留守洛阳,被高欢所杀。 近习: 即左右亲信。
[2] 备位: 意即居官。
[3] 叱列延庆: 生卒年不详,代北(今山西大同及其以北、大漠以南地区)人,世代为领民酋长,娶尔朱世隆之姐为妻,故得幸于时。北魏孝武帝元脩初,任中军大都督。孝武帝逃奔关中后,被高欢所杀。 吏部尚书: 职官名,始置于东汉,掌选举、祭祀等。汉末改为选部,曹魏改为吏部。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三品。 崔孝芬(485—534年): 北魏太和年间名臣崔挺之长子,字恭梓,有才学,善言辞。北魏孝明帝元诩(xǔ)孝昌初,随军南征,因元乂之乱受牵连,免官,后复官。北魏孝武帝元脩太昌初,官至吏部尚书。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元脩入关,高欢攻入洛阳,被杀,年五十。 都官尚书: 职官名,始置于南北朝,刘宋高祖刘裕初,增置都官尚书,与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合为六曹尚书。领都官、水部、库部、功论四曹,掌京师非法、违法之事,兼掌刑狱。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二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三品。 刘 (xīn)(483—534年): 字景兴,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魏宣武、孝明二朝,屡任要职。北魏孝武帝元脩初,以国子祭酒,兼都官尚书。永熙末,北魏孝武帝入关,被高欢所杀,年五十二。 度支尚书: 职官名,始置于曹魏,领度支、仓部、金部、起部四曹,掌户籍、租赋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二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三品。
[4] 司徒从事中郎: 职官名,司徒府属官。北魏三公府属官有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从事中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五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五品。 猷: 即崔猷(yóu)(?—584年),崔孝芬之子,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末,自洛阳逃奔关中,历西魏、北周、隋三朝,隋文帝杨坚开皇四年(584年)亡。
[5] 尚书省: 官署名,始于南北朝时期。其前身为东汉之尚书台,原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后逐渐演变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为三省,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掌国家政务。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八月甲寅(初四日),丞相高欢召集百官对他们说:“做臣子的要侍奉皇上,解救国家于危难困乱之中,如果身处其位而不进谏,皇上出行不陪同,局势平和时就一心争宠求荣,紧急时就抱头逃窜,作为臣子的气节在哪里!”众人没人能应对。代理尚书仆射辛雄说:“皇上与身边的亲近人员谋划事情,我们这些人不能参与。等到皇上西行,我们要是立即追随,恐怕就与奸党一样了;留下来等待大王,您又以不跟从皇上这一点来责难我们,我们这些人无论进退都无法逃脱罪责了。”高欢说:“你们这些人身为大臣,应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皇上身边一群小人专权用事,你们何尝提出过一点反对意见?致使国家之事一时之间到了这种地步,你们还能把罪责推到谁的身上!”于是把辛雄以及开府仪同三司叱列延庆、代理吏部尚书崔孝芬、都官尚书刘 、代理度支尚书天水人杨机、散骑常侍元士弼等人一并斩杀。崔孝芬的儿子司徒从事郎中崔猷走小路进入关中地区,孝武帝元脩让他以本官进奏门下省的事宜。高欢推举司徒清河王元亶(dǎn)为大司马,按照皇帝的授权决断事务,入居尚书省。
宇文泰使赵贵、梁御帅甲骑二千奉迎,帝循河西行,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复见洛阳,亲谒陵庙,卿等功也。”帝及左右皆流涕。泰备仪卫迎帝,谒见于东阳驿,免冠流涕曰:“臣不能式遏寇虐,使乘舆播迁,臣之罪也 [1] 。”帝曰:“公之忠节,著于遐迩。朕以不德,负乘致寇,今日相见,深用厚颜 [2] 。方以社稷委公,公其勉之。”将士皆呼万岁。遂入长安,以雍州廨舍为宫 [3] 。大赦。以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军国之政,咸取决焉 [4] 。别置二尚书,分掌机事,以行台尚书毛遐、周惠达为之 [5] 。时军国草创,二人积粮储,治器械,简士马,魏朝赖之。泰尚冯翊长公主,拜驸马都尉 [6] 。
[1] 式遏寇虐: 语出《诗经》,意即阻止贼寇作乱。 乘舆播迁: 意即皇帝流亡在外。乘舆,皇帝乘坐的车马,代指皇帝;播迁,流离失所。
[2] 负乘致寇: 语出《周易》:“负且乘,致寇至。”孔颖达注曰:“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意即德行不够而身居尊位,以招致寇盗横行。 厚颜: 即不知羞耻。
[3] 廨(xìe)舍: 旧时官吏办公的场所。
[4] 尚书令: 职官名,始置于秦,系少府(掌山河湖海税收及手工业制造)属官。西汉武帝刘彻时常用宦官。西汉末东汉初,为尚书台长官,职权渐重,总揽政事,无所不统。南北朝沿置,为尚书省之长官,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二品。
[5] 行台尚书: 职官名,即中央尚书省派出机构——行台的属官,职掌同列曹尚书。南北朝时,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五曹尚书。 毛遐: 生卒年不详,字鸿远,北地三原(今陕西耀县西南)人,有智谋,仗义疏财。世为部落酋长。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中,曾率军讨伐萧宝寅,迫其南逃。后随北魏孝武帝元脩入关。
[6] 驸马都尉: 职官名,始置于西汉武帝刘彻时期,掌皇帝备用车马。古代帝王出行,为安全起见,常置副马(即备用马),并派专人掌管。驸,即副,驸马都尉,即掌管副马的官员。魏晋以后,帝婿多授此官,简称驸马,渐成帝婿之代称,而非实官。
宇文泰派赵贵、梁御率领两千名铁甲骑兵前去奉迎皇帝,孝武帝元脩沿着黄河向西行进,对梁御说:“这黄河水向东流去,而朕却西行而上,如果能够重见洛阳,亲自拜谒(yè)皇陵宗庙,就是你们的功劳。”皇帝及身边的人都流下了眼泪。宇文泰准备了仪仗和卫队迎接孝武帝,在东阳驿拜见皇帝,摘下帽子流着泪说:“臣不能遏制住敌寇的残害,致使皇上流亡在外,这是臣的罪过。”孝武帝说:“你的忠诚和气节,远近闻名。我因为缺乏德行,身居尊位而招致贼寇横行,今天与你相见,实在太惭愧了。正要把江山社稷托付与你,你好好努力吧。”将士们都高呼万岁。孝武帝于是入居长安,将雍州的官署暂作为宫殿。大赦天下。任命宇文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军国大事,都由宇文泰决断。另外设置了两名尚书,分别掌管军机大事,让行台毛遐、周惠达任尚书。当时政权草创,他们两人积蓄粮食,准备军械,调选军士战马,北魏王朝的一应事宜都仰仗此两人。宇文泰娶冯(píng)翊(yì)长公主为妻,封为驸马都尉。
先是,荧惑入南斗,去而复还,留止六旬 [1] 。上以谚云“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乃跣而下殿以禳之 [2] 。及闻魏主西奔,惭曰:“虏亦应天象邪 [3] !”
[1] 荧惑入南斗: 指火星进入南斗星,是一种天象。荧惑,即火星;南斗星,即南斗六星:天府星、天梁星、天机星、天同星、天相星、七杀星。古人相信天人感应,往往将天相与人事相对应。 六旬: 即六十天。
[2] 上: 此指梁武帝萧衍。 跣(xiǎn): 意即光脚。 禳(rǎng): 去除。
[3] 虏: 南北朝时期,南朝人对北朝人的蔑称。南称北为索虏;北称南为岛夷。
此前,火星进入南斗,离开了又返回,停留了六十天。梁武帝萧衍因为有谚语说“火星进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于是就光着脚下殿以祈福消灾。等到听说北魏孝武帝元脩西奔入长安,就惭愧地说:“胡虏也能应验天象啊!”
辛酉,魏丞相欢自追迎魏主。戊辰,清河王亶下制大赦。欢至弘农,九月乙巳,使行台仆射元子思帅侍官迎帝 [1] 。己酉,攻潼关,克之,擒毛鸿宾,进屯华阴长城 [2] 。龙门都督薛崇礼以城降欢 [3] 。
[1] 元子思: 生卒年不详,北魏宗室,高凉王拓跋孤的后代,上党王元天穆的同族。魏末,元天穆当权,举荐其为御史中尉。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时,位至侍中而死。
[2] 华阴: 即华阴县,时北魏华州华山郡属县,今陕西华阴。 长城: 位于华阴县境内,战国时魏国所筑。
[3] 龙门: 即龙门县,时属魏之南汾州北乡郡,今山西河津。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八月辛酉(十一日),北魏丞相高欢亲自追赶想迎回孝武帝元脩。戊辰(十八日),清河王元亶以皇帝的名义大赦天下。高欢到了弘农,九月乙巳(二十五日),派行台仆射元子思率领侍官迎接孝武帝。己酉(二十九日),攻克了潼关,擒获了毛鸿宾,进军屯驻在华阴长城,龙门都督薛崇礼献出城池投降了高欢。
贺拔胜使长史元颖行荆州事,守南阳,自帅所部西赴关中 [1] 。至淅阳,闻欢已屯华阴,欲还,行台左丞崔谦曰:“今帝室颠覆,主上蒙尘,公宜倍道兼行,朝于行在,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勠力,唱举大义,天下孰不望风响应 [2] 。今舍此而退,恐人人解体,一失事机,后悔何及。”胜不能用,遂还。
[1] 南阳: 即南阳郡,时属南梁雍州,治宛县(今河南南阳)。
[2] 淅(xī)阳: 即淅阳郡,也作析阳。时北魏之析州属郡,领西析阳、东析阳二县。析州,时魏属州,领五郡、十一县。治盖阳(今河南西峡)。 宇文行台: 指宇文泰。
贺拔胜派长史元颖代理荆州事,镇守南阳,亲自率领部下向西进军奔赴关中。到达淅阳,听说高欢已屯兵华阴,就想退回去,行台左丞崔谦说:“如今皇室倾覆,皇上蒙受风尘,你应当以加倍的速度日夜间行,到皇上的行宫进行朝拜,然后与宇文泰同心协力,倡导弘扬正义,天下人谁不闻风响应。如今舍此义举而退却,恐怕人人都会离去,一旦失去了此一时机,后悔就来不及了。”贺拔胜不肯采纳崔谦的意见,于是率军返回。
欢退屯河东,使行台尚书长史薛瑜守潼关,大都督库狄温守封陵 [1] 。筑城于蒲津西岸,以薛绍宗为华州刺史,使守之 [2] 。以高敖曹行豫州事。
[1] 封陵: 应为风陵,时位于北魏泰州境内,今陕西潼关东北,是黄河之要津,处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
[2] 蒲津: 即魏河东郡之蒲坂(bǎn)津,古代黄河津渡名,因蒲坂县而得名。位于今山西永济西。 华州: 魏属州,太和十一年(487年),分秦州之华山、澄城、白水三郡地,而置。领三郡、十三县,治所在今陕西蒲城东,所辖约相当于今陕西韩城、合阳、白水、澄城、蒲城、华阴、潼关等地。
高欢退兵屯驻黄河以东,派行台尚书长史薛瑜镇守潼关,大都督库狄温镇守封陵。在蒲津西岸修筑城池,任命薛绍宗为华州刺史,派其驻守。命高敖曹代理豫州事务。
欢自发晋阳,至是凡四十启,魏主皆不报。欢乃东还,遣行台侯景等引兵向荆州,荆州民邓诞等执元颖以应景。贺拔胜至,景逆击之,胜兵败,帅数百骑来奔。
高欢从晋阳出发,到现在一共呈递了四十封奏章,北魏孝武帝元脩都不作回应。高欢于是东返,派行台侯景领兵向荆州行进,荆州百姓邓诞等人把元颖抓获以响应侯景。贺拔胜到来,侯景对其进行截击,贺拔胜兵败,率领几百名骑兵投奔了南梁。
魏主之在洛阳也,密遣阁内都督河南赵刚召东荆州刺史冯景昭帅兵入援,兵未及发,魏主西入关。景昭集府中文武议所从,司马冯道和请据州待北方处分。刚曰:“公宜勒兵赴行在所。”久之,更无言者。刚抽刀投地曰:“公若欲为忠臣,请斩道和;如欲从贼,可速见杀。”景昭感悟,即帅众赴关中。侯景引兵逼穰城,东荆州民杨祖欢等起兵应之,以其众邀景昭于路,景昭战败,刚没蛮中 [1] 。
[1] 穰(rǎng)城: 也称穰县,时属南梁之雍州南阳郡,今河南邓县。
北魏孝武帝元脩在洛阳的时候,秘密派遣阁内都督河南人赵刚召东荆州刺史冯景昭率兵进入京师救援,冯景昭还未发兵,北魏孝武帝元脩已入关中。冯景昭召集府中的文武官员商议该何去何从,司马冯道和请求占据荆州等待北方的高欢来决断。赵刚说:“您应当率领军队前往皇帝所在的地方。”过了很久,再没有其他的意见。赵刚抽出刀扔在地上说:“您如果想做一个忠臣,就请斩杀了冯道和;如果想跟随高欢这个奸贼,可以马上杀了我。”冯景昭在赵刚的话语感召下,立即率领部众赶赴关中。侯景领兵逼近穰城,东荆州的百姓杨祖欢等人起兵响应侯景,率领他的部众在路上截击冯景昭,冯景昭战败,赵刚逃入蛮夷居住地。
冬十月,丞相欢至洛阳,又遣僧道荣奉表于孝武帝曰:“陛下若远赐一制,许还京洛,臣当帅勒文武式清宫禁;若返正无日,则七庙不可无主,万国须有所归,臣宁负陛下,不负社稷 [1] 。”帝亦不答。欢乃集百官耆老,议所立 [2] 。时清河王亶出入已称警跸,欢丑之,乃托以“孝昌以来,昭穆失序,永安以孝文为伯考,永熈迁孝明于夹室,业丧祚短,职此之由 [3] ”。遂立清河世子善见为帝,谓亶曰:“欲立王,不如立王之子 [4] 。”亶不自安,轻骑南走,欢追还之。丙寅,孝静帝即位于城东北,时年十一,大赦,改元天平 [5] 。魏宇文泰进军攻潼关,斩薛瑜,虏其卒七千人,还长安,进位大丞相。东魏行台薛修义等渡河据杨氏壁 [6] 。魏司空参军河东薛端纠帅村民击却东魏兵,复取杨氏,丞相泰遣南汾州刺史苏景恕镇之 [7] 。
[1] 式: 同“试”。 七庙: 指古代帝王之家庙,后以七庙作为王朝之代称。据《礼记》载,宗庙是贵族祭祀先祖的场所,宗庙制度始于西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卿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普通百姓)不准设立宗庙。昭、穆,是指先人在宗庙中的排列顺序,自始祖开始,父曰昭,在左;子曰穆,在右,世代递次。
[2] 耆(qí)老: 此指朝中元老。耆,古代指六十岁的老人。
[3] 警跸(bì): 古代皇帝出行时,沿途清道、警戒,称为警跸,出称警;入为跸。
[4] 清河世子善见: 即东魏孝静帝元善见(524—551年),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孙;清河王元怿(yì)之孙;清河王元亶(dǎn)之子。美仪容,文武双全。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534年),被高欢立为皇帝。武定八年(550年),被迫禅位给高洋,次年(551年)亡,年二十八岁,谥号孝静帝。
[5] 天平: 东魏孝静帝在位期间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共计四年,即公元534年至537年。
[6] 东魏: 朝代名(534—550年),共历十七年、一帝,继北魏之后的北朝政权(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之一,都邺(yè)城(今河南安阳北),所统为原北魏东部地区。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元脩入关投奔宇文泰,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帝(即孝静帝),东魏建立。武定八年(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孝静帝,建立北齐,东魏亡。 杨氏壁: 地名,位于时魏华州夏阳东北,今陕西韩城境内。
[7] 薛端(515—557年): 字仁直,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官宦出身,世为河东著姓。魏末归乡,后从宇文泰,入仕西魏、北周,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初,亡,年四十三岁。 南汾州: 西魏属州,领九郡、十八县。魏之汾州原治蒲子城(今山西隰县),孝昌中陷落,移治西河(今山西汾阳)。此时西河已属于东魏,所以西魏侨置南汾州于杨氏壁。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冬季十月,丞相高欢到达洛阳,又派遣僧人道荣向孝武帝元脩上表说:“陛下如果恩赐一份诏书,答应返回京师洛阳,臣必定率领文武百官清扫宫廷,恭候您归来;如果定不下返回的日子,那么七庙不能没有祭祀的主人,普天下必须有所归属,臣宁可辜负陛下,也不愿辜负江山社稷。”孝武帝不作回应。高欢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及元老,商议立谁做皇帝。当时清河王元亶出入已和皇帝一样警戒开道,高欢很讨厌他的做法,于是假称“孝昌以来,宗庙中神主排位的顺序混乱,永安年间敬宗皇帝把孝文帝尊为伯父,永熙年间孝武皇帝把孝明帝的牌位移到了宗庙的夹室中,皇家的基业丧失,国祚(zuò)短暂,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于是拥立清河王的嫡长子元善见为皇帝,对元亶说:“要拥立王爷您为皇帝,还不如立您的儿子为帝。”元亶觉得内心不安,就骑着马向南逃跑了,高欢将他追了回来。丙寅(十七日),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在洛阳城东北即帝位,年仅十一岁,下诏令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平。北魏宇文泰进军攻打潼关,斩杀了薛瑜,俘虏了他手下的七千军士,返回了长安城,进封为大丞相。东魏行台薛修义等渡过黄河占据了杨氏壁。北魏司空参军河东人薛端纠集、率领村民击败了东魏军,再次攻取了杨氏壁,丞相宇文泰派遣南汾州刺史苏景恕镇守杨氏壁。
丁卯,以信武将军元庆和为镇北将军,帅众伐东魏 [1] 。
[1] 信武将军: 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南北朝。 元庆和: 生卒年不详,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后代;汝阴王拓跋天赐之孙。原为魏东豫州刺史,后降南梁,梁武帝萧衍封其为北道总管、魏王,派其攻打北朝。 镇北将军: 武官名,始置于汉末,四镇将军(东、西、南、北)之一。后世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二品。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十月丁卯(十八日),梁武帝萧衍任命信武将军元庆和为镇北将军,率领众人攻伐东魏。
[庚午,东魏以赵郡王谌为大司马,咸阳王坦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高盛为司徒,高敖曹为司空 [1] 。坦,树之弟也 [2] 。
[1] 咸阳王坦: 即元坦,生卒年不详,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咸阳王元禧(xǐ)之子;元树之弟。性傲慢、凶狠,北魏孝明帝元诩(xǔ)正光中,封为敷(fū)城王,时称其为“驴王”。后入仕东魏、北齐。
[2] 树: 即北魏宗室元树(?—532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咸阳王元禧之子。美容貌,善谈吐。北魏宣武帝元恪朝,元禧谋反,与其诸兄弟被赦免。后遇大赦之年,请求葬父,宣武帝不许,与其兄弟等人投奔南梁。尔朱荣入洛,梁助其侵扰边境;北魏前废帝元恭时,占据谯(qiáo)城;北魏孝武帝元脩初,被魏将樊(fán)子鹄(hú)、杜德擒获,囚禁于永宁寺,后被赐死。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十月庚午(二十一日),东魏任命赵郡王元谌(chén)为大司马,咸阳王元坦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高盛为司徒,高敖曹为司空。元坦,是元树的弟弟。
丞相欢以洛阳西逼西魏,南近梁境,乃议迁邺,书下三日即行 [1] 。丙子,东魏主发洛阳,四十万户狼狈就道。收百官马,尚书丞郎已上非陪从者,尽令乘驴。欢留后部分,事毕,还晋阳。改司州为洛州,以尚书令元弼为洛州刺史,镇洛阳 [2] 。以行台尚书司马子如为尚书左仆射,与右仆射高隆之、侍中高岳、孙腾留邺,共知朝政 [3] 。诏以迁民赀产未立,出粟一百三十万石以赈之。
[1] 西魏(535—556年): 朝代名,历二十二年、三帝,北朝之一,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所辖约为原北魏西部地区。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元脩西入关中,投奔宇文泰,次年(535年)被杀,元宝炬被立为帝,改元大统,史称西魏。南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557年),西魏恭帝拓跋廓被逼禅位于北周孝闵帝宇文觉,西魏灭亡。
[2] 司州: 领十二郡、六十五县,治邺城(今河南安阳北)。北魏道武帝拓跋珪(guī)天兴四年(401年)曾置相州,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年(534年),改为洛州,改相州为司州。 洛州: 北魏太宗拓跋嗣时所置,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七年(493年)改为司州,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初,复置。领六郡、十二县,治洛阳(今河南洛阳)。 元弼(?—552年): 字宗辅,北魏宗室,昭成帝什翼犍(jiān)之后;司空元晖之子。性格温和,美仪容。因系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舅父之女婿,特封为广川县子。后仕东魏、北齐。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三年(552年)亡。
[3] 司马子如: 生卒年不详,字遵业,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官宦出身。少机敏,有口才,好结交豪杰。魏末,先后从尔朱氏、高欢。齐显祖高洋朝,因病而亡,年六十四岁。 高隆之(494—554年): 北齐名臣之一,字延兴,本姓徐,父高干曾被姑父高氏所养,所以改姓高,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北魏孝庄帝元子攸(yōu)建义初入仕,后从高欢起兵,入仕东魏、北齐。天保五年(554年),因人陷害,被杖责而亡,年六十一岁。 高岳(512—555年): 高欢之堂弟,魏末,从高欢起兵,后入仕东魏、北齐。天宝六年(555年),因高归彦陷害而亡,年四十四岁。
东魏丞相高欢因为洛阳西近西魏,南近南梁的边境,于是提议迁都邺城,诏书下发了三天即行迁都。中大通六年(534年)十月丙子(二十七日),东魏皇帝元善见从洛阳出发,四十万户人家十分狼狈地上路了。朝廷征收了文武百官的马匹,尚书丞郎以上的不是陪同孝静帝官员,都被命令乘驴前往邺城。高欢留下来处理有关事务,事情完毕后,回到了晋阳。改置司州为洛州,任尚书令元弼为洛州刺史,镇守洛阳。任命行台尚书司马子如为尚书仆射,与右仆射高隆之、侍中高岳、孙腾等人留守邺城,共同主持朝廷政务。下诏说因为迁徙(xǐ)百姓还没有收入,所以拿出一百三十万石(dàn)粮食来赈(zhèn)济他们。
十一月,兖州刺史樊子鹄据瑕丘以拒东魏,南青州刺史大野拔帅众就之 [1] 。庚寅,东魏主至邺,居北城相州之廨,改相州刺史为司州牧,魏郡太守为魏尹 [2] 。是时,六坊之众从孝武帝西行者不及万人,余皆北徙,并给常廩,春秋赐帛以供衣服,乃于常调之外,随丰稔之处,折绢籴粟以供国用。
[1] 兖(yǎn)州: 领六郡、三十一县,治瑕丘(今山东兖州),所辖约为今山东莱芜、济宁、菏泽等地。 樊(fán)子鹄(hú)(?—536年): 北魏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人,其先祖为荆州蛮酋,后徙(xǐ)居于平城,父樊兴曾任平城镇长史。魏末,因北镇之乱起家,先从尔朱氏,后从孝武帝元脩入关,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初,娄昭攻城,被手下所杀。 瑕(xiá)丘: 时魏兖州治所,今山东兖州。 南青州: 北魏献文帝时所置,名东徐州,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为南青州。领东安、东莞、义塘等三郡、九县,治团城(今山东沂水),所辖约相当于今山东沂源、蒙阴、沂水、莒(jǚ)南、日照等地。 大野拔: 姓大野,名拔,生卒年不详,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初,任东魏南青州刺史。
[2] 相州: 魏属州,领南赵、广平、阳平、清河、魏郡、顿丘等郡,治邺县(今河南安阳北),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北邢台、邯郸及河南安阳等地。 尹: 职官名。始置于西周。后世多指京畿(jī),即国都及其周围地区的地方长官。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十一月,兖州刺史樊子鹄占据瑕丘以抗拒东魏,南青州刺史大野拔率领部众投奔了他。庚寅(十一日),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到达了邺城,居住在北城相州府的官署,将相州刺史改称为司州牧,魏郡太守改称为魏尹。这时,六坊的警卫部队中跟随孝武帝西行的人不到一万人,其余的人都向北迁徙,朝廷仍常年供给他们俸禄,春秋两季赐给他们帛(bó)用以做衣服,于是,除了定额赋税之外,在那些年成较好的地区,朝廷将绸缎折价买进粮食以供给国用。
十二月,魏丞相泰遣仪同李虎、李弼、赵贵击曹泥于灵州。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十二月,北魏丞相宇文泰派开府仪同三司李虎、李弼、赵贵等人在灵州攻击曹泥。
魏孝武帝复与丞相泰有隙,帝饮酒遇酖而殂,泰奉太宰南阳王宝炬而立之 [1] 。
[1] 太宰(zǎi): 职官名,始置于西周,又名大宰、大冢宰,掌典籍、辅政。春秋战国时,其职为三公所取代,秦汉时期,为掌管祭祀的官员。西晋时,因避司马师之讳,改太师为太宰,南朝沿置。北魏初不置,魏末始现。
北魏孝武帝元脩又与丞相宇文泰产生了矛盾,孝武帝喝酒时遇毒身亡,宇文泰尊奉太宰南阳王元宝炬为皇帝。
东魏高敖曹、侯景兵至荆州,魏荆州刺史独孤信兵少,不敌,与都督杨忠皆来奔 [1] 。
[1] 杨忠(507—568年): 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出生于代北镇将之家,魏末随独孤信起兵,后随孝武帝元脩入关,仕西魏、北周,任要职。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天和三年(568年)病亡,年六十二岁。其子杨坚即隋文帝。
东魏高敖曹、侯景的军队到了荆州,北魏荆州刺史独孤信兵少,不能与之相敌,就和都督杨忠等人都投奔了南梁。
大同元年春正月戊申朔,魏文帝即位于城西,大赦,改元大统 [1] 。
[1] 大同: 南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所使用的第五个年号,共计十一年,即公元535年至545年。 大统: 西魏文帝元宝炬在位期间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共计十七年,即公元535年至551年。
南梁武帝萧衍大同元年(535年)春季正月戊申朔(初一日),西魏文帝元宝炬即帝位于长安城西,下诏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统。
魏渭州刺史可朱浑道元先附侯莫陈悦,悦死,丞相泰攻之,不能克,与盟而罢。道元世居怀朔,与东魏丞相欢善,又母兄皆在邺,由是常与欢通 [1] 。泰欲击之,道元帅所部三千户西北渡乌兰津抵灵州,灵州刺史曹泥资送至云州 [2] 。欢闻之,遣资粮迎候,拜车骑大将军 [3] 。
[1] 怀朔: 即怀朔镇,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所设置的六个军镇之一,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北魏孝明帝元诩(xǔ)正光四年(523年),改置为朔州。
[2] 乌兰津: 位于泾(jīng)州平凉郡西北,今甘肃靖(jìng)远西北。 云州: 原北魏属州,时属东魏。其地原置朔州,北魏孝明帝元诩(xǔ)正光末,六镇举兵作乱,改汉五原郡地的怀朔镇为朔州;朔州之地改称为云州,因其地有云中郡而得名。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中,寄治于并州。领盛乐、云中、真兴、建安四郡、九县,治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北)。
[3] 车骑(jì)大将军: 武官名,始置于汉,掌军事。后世沿置,北齐时,车骑大将军位在开国郡公之下。
北魏渭州刺史可朱浑道元先前依附于侯莫陈悦,侯莫陈悦死后,丞相宇文泰对他发起进攻,没能取胜,与他订立了盟约,罢兵而去。可朱浑道元世代居住在怀朔镇,和东魏丞相高欢十分友好,他的母亲和兄长又都在邺城,因此经常与高欢来往。宇文泰想攻击他,可朱浑道元率领所部三千户人家从西北方渡过乌兰津到达灵州,灵州刺史曹泥出资将他关到了云州。高欢听说此事后,派人准备财物和粮食,前去迎接,任命他为车骑大将军。
道元至晋阳,欢始闻孝武帝之丧,启请举哀制服。东魏主使群臣议之,太学博士潘崇和以为:“君遇臣不以礼,则无反服,是以汤之民不哭桀,周武之臣不服纣 [1] 。”国子博士卫既隆、李同轨议,以为:“高后于永熈离绝未彰,宜为之服 [2] 。”东魏从之。
[1] 太学博士: 职官名,始置于曹魏,掌经史、教导。后世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六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七品。北齐国子寺有太学博士十人,列从第七品;北周置太学博士下大夫六人,列正四品。 反服: 古时旧臣为已脱离关系的君主服丧称为反服。
[2] 国子博士: 职官名,始置于西晋,隶国子学,掌教导学生。后世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从五品上,宣武帝后改为第五品。北齐置国子学,设国子博士五人,列第五品。 高后: 即高欢之长女,生卒年不详。初为北魏孝武帝元脩之皇后,孝武帝西奔入关后,高后仍留在洛阳,后嫁于北魏宗室元韶。 永熈: 北魏孝武帝在位期间所使用的第三个年号,共计三年,即公元532年至534年。
可朱浑道元到达晋阳后,高欢才知道了孝武帝元脩去世的消息,他上书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请求为孝武帝举哀服丧。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让群臣议论此事。太学博士潘崇和认为:“君主如果对臣不以礼相待,那么臣子就不用再为旧君服丧,所以商汤的臣民不为夏桀(jié)哭泣,周武王的臣子也不为商纣(zhòu)王服丧。”国子博士卫既隆、李同轨也发表议论,认为:“高皇后在永熙末年没有同天子正式断绝夫妻关系,应当为死去的皇帝服丧。”东魏孝静帝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李虎等攻灵州,凡四旬,曹泥请降。
李虎等进攻灵州,前后共计四十天,曹泥请求投降。
己酉,魏进丞相略阳公泰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封安定王 [1] 。泰固辞王爵及录尚书,乃封安定公。以尚书令斛斯椿为太保,广平王赞为司徒 [2] 。
[1] 都督中外诸军: 职官名,掌军事。始置于曹魏,后世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一品。 录尚书事: 意即加录尚书事的名号。始自东汉,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尚书台,作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六曹尚书的权力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三公只有加“录尚书事”的头衔,才可以参与中枢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常带有“录尚书事”的名号。
[2] 太保: 职官名,始置于西周,与太师、太傅并称为三公,助天子治理国家。北魏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一品。 广平王赞: 即元赞,生卒年不详,北魏孝文帝元宏之曾孙;广平王元怀之孙;元悌(tì)之子;北魏孝武帝元脩之侄。魏末,从孝武帝入关,西魏初,位至司空。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正月己酉(初二日),西魏晋升丞相略阳公宇文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并封为安定王。宇文泰坚持辞去安定王的爵位及尚书一职,西魏文帝元宝炬仍然封其为安定公。任命尚令斛斯椿为太保,广平王元赞为司徒。
己巳,东魏以丞相欢为相国,假黄钺,殊礼,固辞 [1] 。
[1] 相国: 职官名,掌国事。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前196年),萧何任相国,罢置丞相。魏晋时期,为权贵任职。 假黄钺(yuè): 假,同“加”,即加黄钺。钺,也称斧钺,指古代像斧一样的兵器,黄钺,即黄金装饰的斧钺。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大会诸侯于牧野,武王左手执黄钺,右手执白旗指挥军队,后世以黄钺作为帝王的仪仗。古代帝王不能事必躬亲,把黄钺交与大臣代理,称为假黄钺或假节钺,即表示其代表皇帝,可以行使相应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臣出征,有时会加此称号。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正月己巳(二十二日),东魏任命丞相高欢为相国,假黄钺,赐以特殊的礼遇,高欢坚决推辞,不接受任命。
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帅大都督窦泰、太州刺史韩轨等攻潼关,魏丞相泰军于霸上 [1] 。子如与轨回军,从蒲津宵济,攻华州,刺史王罴合战,破之,子如等遂引去 [2] 。
[1] 霸上: 地名,又名灞上,时位于雍州京兆郡境内,今陕西西安东。
[2] 王罴(pí)(?—541年): 字熊罴,京兆霸城(今陕西西安东北)人。北朝名将,性耿直,不修边幅,为政清严,不畏权贵。魏太和中入仕,后入仕西魏,率军御边,令东魏军胆寒。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541年)亡。
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率领大都督窦泰、太州刺史韩轨等人攻打潼关,西魏丞相宇文泰屯军于霸上。司马子如和韩轨一起撤军,从蒲津连夜渡过黄河,进攻华州,刺史王罴与东魏军交战,击败了东魏军,司马子如等于是领兵退去。
夏四月,元庆和攻东魏城父 [1] 。丞相欢遣高敖曹帅三万人趣项,窦泰帅三万人趣城父;侯景帅三万人趣彭城,以任祥为东南道行台仆射,节度诸军 [2] 。
[1] 城父: 地名,即城父城,时魏豫州陈留郡浚仪县,今安徽涡阳西北。
[2] 项: 即项县,时魏豫州陈郡治所,今河南沈丘。 彭城: 魏徐州彭城郡治所,今江苏徐州。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夏季四月,南梁的元庆和攻打东魏的城父。丞相高欢派高敖曹率领三万人赶往项城,窦泰率领三万人赶往城父,侯景率领三万人赶往彭城,任命任祥为东南道行台仆射,统一指挥各路人马。
秋七月,魏下诏数高欢二十罪,且曰:“朕将亲总六军,与丞相扫除凶丑 [1] 。”欢亦移檄于魏,谓宇文黑獭、斛斯椿为逆徒,且言“今分命诸将,领兵百万,刻期西讨”。
[1] 六军: 也称六戎,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骑合称为六军。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秋季七月,西魏文帝元宝炬下诏历数高欢二十条罪状,而且说:“朕将亲自率领六军,和丞相宇文泰一起扫除贼寇。”高欢也向西魏传布声讨文书,说宇文泰、斛斯椿是叛逆之徒,而且说:“现在分别命令各位将领,统领百万人马,限定时期西讨逆贼。”
二年春正月甲子,东魏丞相欢自将万骑袭魏夏州,身不火食,四日而至,缚矟 [1] 为梯,夜入其城,擒刺史斛拔俄弥突,因而用之,留都督张琼将兵镇守,迁其部落五千户以归。
[1] 矟: 同“槊”,古代兵器,一种带长杆的矛。
南梁武帝萧衍大同二年(536年)正月甲子(二十二日),东魏丞相高欢亲自率领一万名骑兵袭击西魏之夏州。一路之上不生火做饭,只吃干粮,四天时间就赶到了夏州。将长矛绑起来结成云梯,连夜攻入夏州城,擒获了夏州刺史斛拔俄弥突,随后又起用了他,留下都督张琼领兵镇守夏州,迁徙斛拔俄弥突部落中的五千户人家返回晋阳。
魏灵州刺史曹泥复叛降东魏。
西魏灵州刺史曹泥又叛归东魏。
秋七月,魏降将贺拔胜等北还。
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秋季七月,北魏降将贺拔胜等人返回了北方。
冬十二月丁丑,东魏丞相欢督诸军伐魏,遣司徒高敖曹趣上洛,大都督窦泰趣潼关 [1] 。
[1] 上洛: 地名,即上洛县,魏洛州上洛郡治所,今陕西商洛。
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冬季十二月丁丑(十一日),东魏丞相高欢率领各路人马攻伐西魏,派司徒高敖曹赶赴上洛,大都督窦泰赶往潼关。
三年春正月,东魏丞相欢军蒲坂,造三浮桥,欲渡河 [1] 。魏丞相泰军广阳,谓诸将曰:“贼掎吾三面,作浮桥以示必渡,此欲缀吾军,使窦泰得西入耳 [2] 。欢自起兵以来,窦泰常为前锋,其下多锐卒,屡胜而骄,今袭之必克,克泰,则欢不战自走矣。”诸将皆曰:“贼在近,舍而袭远,脱有蹉跌,悔何及也 [3] 。不如分兵御之。”丞相泰曰:“欢再攻潼关,吾军不出灞上。今大举而来,谓吾亦当自守,有轻我之心,乘此袭之,何患不克?贼虽作浮桥,未能径渡,不过五日,吾取窦泰必矣。”行台左丞苏绰、中兵参军代人达奚武亦以为然 [4] 。庚戌,丞相泰还长安,诸将意犹异同。丞相泰隐其计,以问族子直事郎中深 [5] 。深曰:“窦泰,欢之骁将,今大军攻蒲坂,则欢拒守而泰救之,吾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不如选轻锐潜出小关,窦泰躁急,必来决战 [6] ,欢持重未即救,我急击,泰必可擒也。擒泰,则欢势自沮,回师击之,可以决胜。”丞相泰喜曰:“此吾心也。”乃声言欲保陇右,辛亥,谒魏主而潜军东出,癸丑旦,至小关。窦泰猝闻军至,自风陵渡,丞相泰出马牧泽,击窦泰,大破之,士众皆尽,窦泰自杀,传首长安 [7] 。丞相欢以河冰薄,不得赴救,撤浮桥而退。仪同代人薛孤延为殿,一日之中斫十五刀,折,乃得免 [8] 。丞相泰亦引军还。
小关之战示意图
[1] 坂: 音bǎn。
[2] 广阳: 即广阳县,时魏雍州冯(píng)翊(yì)郡属县,置于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元年(500年)。
[3] 脱: 如果。 蹉(cuō)跌(diē): 失误。
[4] 行台左丞: 即中央尚书省派出机构——行台的属官,其职位及职掌相当于尚书左丞。 苏绰(chuò)(498—546年): 西魏名臣之一,字令绰,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少好学,通经史。西魏时,主持、参与西魏政治、经济及军事制度的改革,为西魏、北周的发展立下了功劳。 中兵参军: 职官名,始置于西晋,掌军事,为各公府及将军府属官。南北朝沿置。 达奚(xī)武(503—570年): 字成兴,代(今山西大同及其以北、大漠以南地区)人,祖、父均为镇将。魏末,先后从贺拔岳、宇文泰征讨。后仕西魏、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五年(570年)亡,年六十七岁。
[5] 直事郎中: 职官名,始置于西晋武帝司马炎时期,系尚书诸曹郎之一,位在诸曹郎之上。南北朝沿置。 深: 即宇文深(?—568年),宇文泰之族子;宇文测之弟。少丧父,事兄甚恭。性耿直,喜读兵书。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中入仕,后随北魏孝武帝元脩入关,从于宇文泰帐下,入仕西魏、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三年(568年)亡。
[6] 小关: 地名,位于潼关(今陕西潼关)之西。
[7] 马牧泽: 地名,位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四百里,是放牧军马及休息的处所。
[8] 薛孤延: 生卒年不详,代(今山西大同及其以北、大漠以南地区)人。少善武艺,魏末,从高欢举兵,因征讨尔朱氏之功,任第一领民酋长。后从其西征,屡立战功,任要职。
南梁武帝萧衍大同三年(537年)春季正月,东魏丞相高欢屯军于蒲坂,建造了三座浮桥,打算渡黄河。西魏丞相宇文泰屯军在广阳,对各位将领说:“敌人从三个方向对准我们,搭建浮桥以显示其必定渡过黄河的决心,其实是想把我军牵制在这里,使窦泰得以西进。高欢自从起兵以来,窦泰经常作为他的前锋,窦泰的手下有很多精锐士卒,因屡战屡胜而心生骄傲,现在我们袭击他,必然将其攻克,攻克了窦泰,高欢会不战自败而逃。”各位将领都说:“敌人就在近处,我们舍弃近处的敌人而去袭击远处的敌人,如果有什么闪失,后悔也来不及了。不如分开兵力分别抵御他们。”西魏丞相宇文泰说:“高欢第二次攻打潼关的时候,我军没有从灞上出击。如今他率大军前来,认为我们还会单纯地防守,有轻视我们的心理,我们趁此机会袭击他们,还担心不能攻克吗?敌人虽然搭建了浮桥,但无法直接渡过黄河,不超过五天,我一定拿下窦泰。”行台左丞苏绰、中兵参军代人达奚武也有同样的看法。庚戌(十四日),西魏丞相宇文泰返回长安,各位将领的意见仍然不能统一。丞相宇文泰隐瞒了自己的计策,就现状询问他的同族侄子宇文深。宇文深说:“窦泰,是高欢手下的一名勇敢善战的猛将,如今我大军进攻蒲坂,高欢坚守不出,窦泰前来救援他,我们里外受到敌人的夹击,这是危险的打法。不如挑选轻装的精锐部队潜出小关攻击敌人,窦泰性格急躁,一定会前来决战,高欢老成持重,不会马上出兵营救,我们紧急进攻,必定可以将窦泰擒获。抓住了窦泰,高欢的气势自然会受挫,我们再回军攻击他,就可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丞相宇文泰高兴地说:“这正是我心里的想法。”于是声称要保护陇右地区,辛亥(十五日),拜见了西魏文帝元宝炬后,悄悄地向东出兵,癸丑(十七日)这天早上,西魏军到达了小关,窦泰突然间听说西魏军已到,就从风陵渡过黄河,西魏丞相宇文泰出兵马牧泽,攻击窦泰,将其打得大败,全军覆没,窦泰自杀了,他的首级被送到了长安。东魏丞相高欢因为黄河上的冰层太薄,没能前往营救,撤了浮桥退兵而去。开府仪同三司代人薛孤延殿后,一天之内砍坏了十五把战刀,才得以撤还。西魏丞相宇文泰也领兵返还。
高敖曹自商山转斗而进,所向无前,遂攻上洛 [1] 。郡人泉岳及弟猛略与顺阳人杜窋等谋翻城应之,洛州刺史泉企知之,杀岳及猛略 [2] 。杜窋走归敖曹,敖曹以为向导而攻之。敖曹被流矢,通中者三,殒绝良久,复上马,免胄巡城。企固守旬余,二子元礼、仲遵力战拒之,仲遵伤目,不堪复战,城遂陷 [3] 。企见敖曹曰:“吾力屈,非心服也。”敖曹以杜窋为洛州刺史。敖曹创甚,曰:“恨不见季式作刺史 [4] 。”丞相欢闻之,即以高季式为济州刺史。
[1] 商山: 时位于洛州上洛县(今陕西商洛市)境内。
[2] 泉企(?—537年): 字思道,上洛丰阳(今陕西山阳)人。官宦出身,少好学,九岁丧父,十二岁被乡里推举为县令。北魏孝明帝元诩(xǔ)孝昌初,率军抗拒萧宝寅之乱。北魏孝武帝元脩时,任洛州刺史,抵御高欢军西进。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三年(537年)亡。
[3] 元礼: 即泉元礼(?—537年),泉企之子。通文墨,善弓马。大统三年(537年),东魏军攻破洛州,与其父、弟同时被擒,半路逃归,纠合乡众,杀东魏所立洛州刺史。因功拜车骑大将军,世袭洛州刺史。后死于沙苑一战。 仲遵: 即泉仲遵(514—559年),泉企之子,西魏初,与父、兄共同抗击东魏,兄亡后,继任洛州刺史。后随从宇文泰征讨,屡立战功。北周明帝宇文毓(yù)武成初亡,年四十五岁。
[4] 季式: 即高季式(516—553年),高乾之四弟。魏末,与其兄高乾、高敖曹等并受重于高欢,并入仕东魏、北齐。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553年)病亡。
高敖曹从商山一路上转战进击,所向无敌,于是进攻上洛。上洛郡的泉岳和他的弟弟泉猛略,还有顺阳人杜窋(kū)等计划献出城池以接应高敖曹,洛州刺史泉企知道内情后,杀了泉岳及泉猛略。杜窋逃出,投奔了高敖曹,高敖曹让杜窋作向导攻打上洛城。高敖曹被流箭击中,有三箭射穿了他的身体,他昏死过去了很久,苏醒后再次上马,没有穿戴盔甲就巡视城防。泉企坚持守了十几天,他的两个儿子泉元礼和泉仲遵奋力战斗抵御敌人的进攻,泉仲遵伤了眼睛,不能再坚持战斗,于是,洛州城被攻陷了。泉企见到高敖曹后说:“我是筋疲力尽,内心并不服你。”高敖曹任用杜窋为洛州刺史。高敖曹的创伤很厉害,说:“遗憾的是我见不到我弟弟高季式当刺史了。”东魏丞相高欢听说此事后,立即任命高季式为济州刺史。
敖曹欲入蓝田关,欢使人告曰:“窦泰军没,人心恐动,宜速还 [1] 。路险贼盛,拔身可也。”敖曹不忍弃众,力战全军而还,以泉企、泉元礼自随,泉仲遵以伤重不行。企私戒二子曰:“吾余生无几,汝曹才器足以立功,勿以吾在东,遂亏臣节。”元礼于路逃还,魏以元礼世袭洛州刺史。
[1] 蓝田关: 时位于雍州京兆郡蓝田县,今陕西西安东南。
高敖曹想进入蓝田关,高欢派人告诉他说:“窦泰全军覆没了,人心恐惧躁动,你应当迅速返回。路途险阻,敌人的兵势很盛,你只要抽身而退就可以了。”高敖曹不忍心抛弃手下的部众,于是拼尽全力,带着全部人马返回,让泉企、泉元礼跟随,泉仲遵因伤势太重没有随行。泉企告诫他的两个儿子说:“我余下的时日不多了,你们的才能足以立功,不要因为我在东面,因此有损作为臣子的气节。”泉元礼半路上逃了回来,西魏朝廷诏令泉元礼世袭洛州刺史。
夏五月,魏以贺拔胜为太师。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夏季五月,西魏任命贺拔胜为太师。
秋七月,独孤信北还,与杨忠皆至长安。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秋季七月,独孤信离开南梁北返,和杨忠一起到了长安。
魏宇文深劝丞相泰取恒农。八月丁丑,泰帅李弼等十二将伐东魏,以北雍州刺史于谨为前锋,攻盘豆,拔之 [1] 。戊子,至恒农,庚寅,拔之,擒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俘其战士八千 [2] 。
[1] 北雍州: 北魏以雍州华原县(今陕西耀县)置北雍州,时属西魏。 盘豆: 即盘豆城,时位于司州恒农郡境内,今河南灵宝西北。
[2] 陕州: 始置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487年),后罢,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初复置,后陷。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西南),领恒农、西恒农、渑池、石城、河北等五郡、十一县。
西魏宇文深劝说丞相宇文泰攻取恒农。大同三年(537年)八月丁丑(十四日),宇文泰率领李弼等十二位将领攻伐东魏,任命北雍州刺史于谨为前锋,攻打并占领了盘豆。戊子(二十五日),到达了恒农,庚寅(二十七日),攻下了该城,抓获了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并俘获了他的八千名士兵。
时河北诸城多附东魏,左丞杨檦自言父猛尝为邵郡白水令,知其豪杰,请往说之,以取邵郡 [1] 。泰许之。檦乃与土豪王覆怜等举兵,收邵郡守程保及县令四人,斩之 [2] 。表覆怜为郡守,遣谍说谕东魏城堡,旬月之间,归附甚众 [3] 。
[1] 左丞: 即行台左丞。 杨檦(biǎo): 生卒年不详,字显进,正平高凉(今山西闻喜西北)人。祖、父均曾任北魏之县令。魏末,从孝武帝元脩入关,御西魏之东境二十余年,然晚节不保,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保定四年(564年),洛阳一战失败后降。 邵(shào)郡: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四年(470年)置郡,领白水、清廉、苌平、西太平四县,治白水(今山西垣曲东南)。 白水: 邵郡治所,今山西垣曲东南。
[2] 县令: 职官名,始置于秦,为县一级之行政长官。大者(人口万户以上)称令;小者(人口万户以下)称长。后世沿置,一般称令。
[3] 谍: 即间谍,刺探敌方情报的人员。
当时,河北很多城池都依附了东魏,左丞杨檦自称他的父亲杨猛曾经当过邵郡白水县令,认识那里的豪杰,请求前往白水县去说服他们,以攻取邵郡。宇文泰答应了他的请求。杨檦于是和当地的土豪王覆怜等人起兵,抓获了邵郡太守程保和四名县令,将他们斩首。上表建议任用王覆怜为邵郡太守,派间谍去游说东魏的各个城堡,一个月内,很多城堡都归附了西魏。
闰九月,东魏丞相欢将兵二十万自壶口趣蒲津,使高敖曹将兵三万出河南 [1] 。时关中饥,魏丞相泰所将将士不满万人,馆谷于恒农五十余日,闻欢将济河,乃引兵入关,高敖曹遂围恒农 [2] 。欢右长史薛琡言于欢曰:“西贼连年饥馑,故冒死来入陕州,欲取仓粟 [3] 。今敖曹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比及麦秋,其民自应饿死,宝炬、黑獭何忧不降?愿勿渡河。”侯景曰:“今兹举兵,形势极大,万一不捷,猝难收敛。不如分为二军,相继而进,前军若胜,后军全力;前军若败,后军承之。”欢不从,自蒲津济河。
[1] 壶口: 时位于泰州平阳郡禽昌(今山西临汾)东南,今山西吉县壶口镇。黄河在此形成了约九米的巨大落差,即壶口瀑布。 河南: 即黄河之南。
[2] 馆谷: 即吃住。
[3] 右长史: 即高欢之丞相府的右长史。 薛琡(shū): 生卒年不详,字昙(tán)珍,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其先祖出于代北(今山西大同及其以北、大漠以南地区),本姓叱(chì)干氏。魏末,从高欢帐下,后入仕东魏,终于尚书仆射。个性险恶,重猜忌,为政不佳。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闰九月,东魏丞相高欢率领二十万人的军队从壶口赶赴蒲津,派高敖曹率领三万人出兵黄河以南。当时关中发生饥荒,西魏丞相宇文泰所率领的将士不足一万人,在恒农郡食宿了五十多天,听说高欢将渡河,就率领部队进入了关中,高敖曹于是包围了恒农。高欢的右长史薛琡对高欢说:“西面的敌人连年遭受饥荒,所以冒死前来进入陕州,想要夺取仓库中的粮食。如今高敖曹已包围了陕城。城里粮食运不出去,我们只需在各条道路上部署兵力,不用和他们野战,等到秋天麦子熟了的时候,他们的百姓自然会饿死,还担忧元宝炬、宇文黑獭(tǎ)不投降吗?希望丞相不要渡过黄河。”侯景说:“这次出兵,规模浩大,万一不能成功,仓促之中很难控制住局面。不如分为两支军队,前后相继行进,前军如果胜利了,后军就可全力投入战斗;前军如果失败了,后军可以接替而上。”高欢不听从他们的意见,从蒲津渡过了黄河。
丞相泰遣使戒华州刺史王罴,罴语使者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 [1] 。”欢至冯翊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 [2] 罴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冢,死生在此 [3] 。欲死者来!”欢知不可攻,乃涉洛,军于许原西 [4] 。
[1] 罴(pí): 熊的一种。
[2] 冯翊城: 在冯翊县境内。冯翊县,时属西魏之同州。原北魏之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阴),西魏时改称同州冯翊县。
[3] 冢(zhǒng): 坟墓。
[4] 许原: 地名,原位于北魏华州境内,洛水之南,今陕西华阴北。
西魏丞相宇文泰派使者让华州刺史王罴加强警戒,王罴对使者说:“老熊当道卧,貉子哪能过得去呢。”高欢来到冯翊城下,对王罴说:“为何不早点投降?”王罴大叫道:“这座城池就是我王罴的坟墓,我生死都在这里。想死的就过来吧!”高欢知道不能攻克,于是渡过洛水,屯军在许原西。
泰至渭南,征诸州兵,皆未会 [1] 。欲进击欢,诸将以众寡不敌,请待欢更西以观其势。泰曰:“欢若至长安,则人情大扰。今及其远来新至,可击也。”即造浮桥于渭,令军士赍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冬十月壬辰,泰至沙苑,距东魏军六十里 [2] 。诸将皆惧,宇文深独贺。泰问其故,对曰:“欢镇抚河北,甚得众心,以此自守,未易可图。今悬师渡河,非众所欲,独欢耻失窦泰,愎谏而来,所谓忿兵,可一战擒也 [3] 。事理昭然,何为不贺?愿假深一节,发王罴之兵邀其走路,使无遗类。”泰遣须昌县公达奚武觇欢军,武从三骑,皆效欢将士衣服,日暮,去营数百步,下马潜听,得其军号,因上马历营,若警夜者,有不如法,往往挞之,具知敌之情状而还 [4] 。
沙苑之战示意图
[1] 渭南 :地名,渭水之南。渭水,古水名,是黄河的一大支流,源自今甘肃渭源,东西走向,流经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从陕西之潼关汇入黄河。
[2] 沙苑: 地名,位于渭水北岸,时华州华阴县境内,今陕西大荔南。南梁武帝萧衍大同三年(537年),东、西魏在此交战,西魏宇文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了东、西魏割据的局面。
[3] 愎(bì)谏: 拒绝劝告。
[4] 觇(chān): 暗中侦察。 挞(tà): 用鞭子或棍子打,以示责罚。
宇文泰到达渭南,召集各州的兵马,都没有按时赶到。宇文泰想进攻高欢,各位将领以众寡不可匹敌为由,请求等高欢再向西开进时,看情况再作打算。宇文泰说:“高欢如果到了长安,人心就会惊恐不安。如今他远道而来,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攻击他。”于是在渭水上建造浮桥,命令军士带好三天的干粮,率轻骑兵渡过渭水,辎(zī)重车辆从渭水南岸沿着渭水向西行进。大同三年(537年)冬季十月壬辰(初一日),宇文泰到达沙苑,距离东魏的军队六十里。各位将领都很害怕,只有宇文深一人为此而庆贺。宇文泰问其缘故,宇文深说:“高欢镇抚河北,很得民心,如果他凭借此一优势,固守疆土,也不容易对付。如今他率领一支孤军渡过黄河,这并不是众人所心甘情愿的做法,只高欢一人因失去窦泰而感到耻辱,不接受别人的劝阻,坚持前来,这就所谓的忿兵,我们可以一战将其擒获。事情的道理明明白白,为什么不庆贺呢?希望丞相能够赐给我一道符节,调动王罴的兵马拦截高欢的退路,让东魏兵无一遗漏,全部落网。”宇文泰派须昌县公达奚武前去侦察高欢的军队,达奚武带着三名骑兵,都效仿高欢的将士进行穿着,天黑时,在距离高欢营地几百步的地方,下马偷听,听到了对方军中的口令,随后上马穿过敌营,假装成巡夜的人员,发现有不守军规的军士,就抽打一顿,详细了解了敌情之后,返回了自己的营地。
欢闻泰至,癸巳,引兵会之。候骑告欢兵且至,泰召诸将谋之 [1] 。开府仪同同三司李弼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陈。此东十里有渭曲,可先据以待之 [2] 。”泰从之,背水东西为陈,李弼为右拒,赵贵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苇中,约闻鼓声而起 [3] 。晡时,东魏兵至渭曲,都督太安斛律羌举曰:“黑獭举国而来,欲一死决,譬如猘狗,或能噬人 [4] 。且渭曲苇深土泞,无所用力,不如缓与相持,密分精锐径掩长安,巢穴既倾,则黑獭不战成擒矣 [5] 。”欢曰:“纵火焚之何如?”侯景曰:“当生擒黑獭以示百姓,若众中烧死,谁复信之?”彭乐盛气请斗,曰:“我众贼寡,百人擒一,何忧不克?”欢从之。东魏兵望见魏兵少,争进击之,无复行列。兵将交,丞相泰鸣鼓,士皆奋起,于谨等六军与之合战,李弼等帅铁骑横击之,东魏兵中绝为二,遂大破之。李弼弟檦,身小而勇,每跃马陷陈,隐身鞍甲之中,敌见皆曰:“避此小儿 [6] 。”泰叹曰:“胆决如此,何必八尺之躯!”征虏将军武川耿令贵杀伤多,甲裳尽赤,泰曰:“观其甲裳,足知令贵之勇,何必数级 [7] !”彭乐乘醉深入魏陈,魏人刺之肠出,内之复战。丞相欢欲收兵更战,使张华原以簿历营点兵,莫有应者,还白欢曰:“众尽去,营皆空矣 [8] 。”欢犹未肯去。阜城侯斛律金曰:“众心离散,不可复用,宜急向河东 [9] 。”欢据鞍未动,金以鞭拂马,乃驰去。夜,渡河,船去岸远,欢跨槖驼就船,乃得渡,丧甲士八万人,弃铠仗十有八万 [10] 。丞相泰追欢至河上,选留甲士二万余人,余悉纵归。都督李穆曰:“高欢破胆矣,速追之,可获。”泰不听,还军渭南,所征之兵甫至,乃于战所人种柳一株以旌武功 [11] 。
[1] 候骑(hòu jì): 担任侦察任务的骑兵。
[2] 渭曲: 渭水拐弯的地方。
[3] 偃戈: 埋伏。
[4] 太安: 即太安郡,北魏孝明帝元诩(xǔ)正光末,与怀朔镇同时设置,原属朔州,魏末,侨置于并州。 斛律羌举(504—539年): 朔州太安(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人,出生于代北(今山西大同及其以北、大漠以南地区)部落酋长之家。北魏孝庄帝元子攸(yōu)永安中,从尔朱氏入洛阳,后依附于高欢,入仕东魏,历任要职。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初,亡于夏州刺史任上,年三十六岁。
[5] 泞: 音nìng。
[6] 檦: 即李檦(biǎo)(?—564年),魏末名将李弼之弟,字灵杰,身材矮小,个性果断,有胆略。魏末,从尔朱氏帐下,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末,孝武帝西迁,从大都督元斌之抗击高欢,战败,逃奔南梁,后归西魏,东击东魏,北讨茹茹、稽胡,屡立战功。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保定四年(564年)亡。
[7] 征虏将军: 武官名,始置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建中年间,掌军事。后世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三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三品。 数级: 古时战后,数将士斩获的敌人首级作为论功行赏之标准。
[8] 簿: 即花名册。
[9] 斛律金(?—567年): 字阿六敦,北魏朔州(今内蒙古五原)人,出生于敕勒部落,高祖倍侯利为部落首领,率部众投奔北魏。祖父及父亲都曾为北魏高官。性耿直,富于实战经验。北魏孝明帝元诩(xǔ)正光末,随破六韩拔陵起兵,后降归北魏,受封为第二领民酋长。后投奔尔朱荣、高欢,战功卓著。北齐后主高纬天统三年(567年)亡。
[10] 槖(tuó)驼: 骆驼。 铠仗: 铠甲和兵器。
[11] 甫: 刚、才。 旌: 表彰、表扬。
高欢听说宇文泰到了,大同三年(537年)十月癸巳(初二日),率领兵马前去与之会战。西魏的侦察兵报告宇文泰,高欢的部队快要到了,宇文泰于是召集各位将领商议对策。开府仪同三司李弼说:“敌人人多我们人少,不能在平地上排兵布阵。离此东十里有一个地方叫渭曲,可先在渭曲屯兵以等待高欢的军队。”宇文泰听从了李弼的意见,在渭曲背靠河水的东西两侧布下军阵,李弼负责右侧的军阵,赵贵负责左侧的军阵,命令将士们都把武器藏在芦苇丛中,听到鼓声再冲出来。大约在午后三时到五时之间,东魏的部队到达了渭曲,都督太安人斛律羌举说:“宇文黑獭倾尽全国的兵力前来,想要决一死战,就好比一条疯狗,有时候也能吃人。况且渭曲这个地方芦苇丛茂密幽深,土地泥泞,用不上力,不如暂缓与其对峙,秘密地分派精锐兵力径直突袭长安,他们的巢穴被捣毁了,那么宇文黑獭会不战自败,被我们所擒获。”高欢说:“放火烧他们怎么样?”侯景说:“我们应活捉宇文黑獭以昭示百姓,如果他混在众人当中烧死了,谁会相信他真的死了?”彭乐豪气冲天请求出战说:“我们人多,敌人人少,一百个人抓一个,还担忧不能攻克吗?”高欢允准了他的请求。东魏的军士看到西魏的兵少,争先恐后地进攻西魏军,队列完全乱了。两军将要交战,西魏丞相宇文泰命令开始击鼓,鼓声响起,西魏的将士们奋勇而起,于谨等六支军队与东魏军交战在一起,李弼等人率领铁甲骑兵从两侧拦击敌军,东魏的军队被从中间截为两段,于是西魏军大败东魏军。李弼的弟弟李檦,虽然身材矮小,然而勇敢善战,每次跃马冲锋陷阵,将身子隐藏在马鞍和盔甲之中,敌人见了他都说:“避开这个小孩儿。”宇文泰叹息说:“如此勇猛果断,何须八尺长的身躯!”征虏将军武川人耿令贵杀死、杀伤了很多敌人,盔甲和衣服都染成了红色,宇文泰说:“看看他的衣裳,就知道耿令贵的勇猛了,何必再去数他所杀死的敌人的首级呢!”彭乐趁着酒劲深入西魏的军阵,西魏人将他的肠子刺了出来,他把肠子塞进腹中,继续作战。东魏丞相高欢想收兵择日再战,派张华原拿着花名册到各营去清点人数,没有人答应,张华原回来报告高欢说:“大家都已经走了,军营已经空了。”高欢仍然不肯离去。阜城侯斛律金说:“大家的心离散了,无法再派上用场,应当紧急向黄河东面撤军。”高欢手按马鞍没有行动,斛律金用马鞭打马,高欢的马才飞驰而去。夜里,高欢的军队渡黄河,船离河岸较远,高欢乘坐骆驼靠近船,才得以渡过黄河,高欢损失了八万名精兵,丢弃的铠甲和武器十八万副。西魏丞相宇文泰追击高欢来到黄河边上,挑选了二万多名东魏精兵,其余的全部放还。都督李穆说:“高欢吓破胆了,迅速追击他,可将其擒获。”宇文泰不听他的意见,率领军队回到渭水以南,这时,从各州征召来的士兵才刚刚到达,宇文泰下令每人在战场上种植一株柳树,以表彰战功。
侯景言于欢曰:“黑獭新胜而骄,必不为备,愿得精骑二万,径往取之。”欢以告娄妃,妃曰:“设如其言,景岂有还理 [1] !得黑獭而失景,何利之有?”欢乃止。
[1] 娄妃: 即北齐神武明皇后娄氏(501—562年),名昭君,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人,鲜卑贵族出身。聪慧,宽厚,尚俭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三年(545年),为交好柔然,识大体,主动将正室之位让给柔然公主。北齐天保初,次子高洋即皇帝位,尊为皇太后。北齐武成帝高湛大宁二年(562年)病亡,年六十二岁。
侯景对高欢说:“宇文黑獭刚刚取得胜利,内心骄傲,一定不设防备,希望能给我二万精骑兵,径直前往将其擒获。”高欢把侯景的想法告诉了娄妃,娄妃说:“假设真像他所说的,侯景哪里还有返还的机会!得到了宇文黑獭而失去了侯景,有什么利益?”高欢于是作罢。
魏加丞相泰柱国、大将军,李弼等十二将皆进爵增邑有差 [1] 。
[1] 十二将: 即李弼、独孤信、梁御、赵贵、于谨、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侯莫陈崇、李远、达奚武。
西魏文帝元宝炬加封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李弼等十二位将领都加官晋爵,增加封地,大小、多少不等。
高敖曹闻欢败,释恒农,退保洛阳 [1] 。
[1] 释: 放弃。
高敖曹听说高欢战败了,放弃了对恒农的围困,退守洛阳。
己酉,魏行台宫景寿等向洛阳,东魏洛州大都督韩贤击走之。州民韩木兰作乱,贤击破之。一贼匿尸间,贤自按检收铠仗,贼歘起斫之,断胫而卒 [1] 。
[1] 歘(xú): 突然。 胫(jìng): 小腿。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十月己酉(十八日),西魏行台宫景寿等人向洛阳进军,东魏洛州大都督韩贤将其打跑了。洛州百姓韩木兰兴兵反叛,韩贤将其击败。一名反贼藏在尸体中间,韩贤独自一人手握宝剑收捡铠甲武器,此贼突然跳起来用刀砍韩贤,韩贤因小腿被砍断而死。
魏复遣行台冯翊王季海与独孤信将步骑二万趣洛阳,洛州刺史李显趣三荆,贺拔胜、李弼围蒲坂。
西魏再次派遣行台冯翊王元季海和独孤信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赶赴洛阳,洛州刺史李显赶赴三荆地区,贺拔胜、李弼等人包围蒲坂。
东魏丞相欢之西伐也,蒲坂民敬珍谓其从祖兄祥曰:“高欢迫逐乘舆,天下忠义之士皆欲剚刃于其腹 [1] 。今又称兵西上,吾欲与兄起兵断其归路,此千载一时也。”祥从之,纠合乡里,数日,有众万余。会欢自沙苑败归,祥、珍帅众邀之,斩获甚众。贺拔胜、李弼至河东,祥、珍帅猗氏等六县十余万户归之,丞相泰以珍为平阳太守,祥为行台郎中 [2] 。
[1] 敬珍: 生卒年不详,字国宝,河东蒲坂(今山西永济西)人,出身官宦,少好武艺,喜结交豪侠。大统三年(537年),高欢沙苑战败后,敬珍纠集乡里十几万户归降西魏,历任平阳太守、绛州刺史。后因病辞官,亡于家。 祥: 即敬祥,生卒年不详,敬珍之同族兄,大统三年(537年),与敬珍同归西魏,官至龙骧(xiāng)将军、行台郎中。 剚(zì)刃: 用刀剑刺杀。剚,用刀剑等利器刺。
[2] 猗(yī)氏: 即猗氏县,时属魏泰州河东郡,今山西运城西北。 平阳: 即平阳郡,时属晋州,领禽昌、平阳、襄陵、临汾、泰平五县,治禽昌(今山西临汾)。所辖约相当于今山西临汾、襄汾地区。
东魏丞相高欢出兵讨伐西魏时,蒲坂的百姓敬珍对他的族兄敬祥说:“高欢逼迫追击皇上,天下的忠义之士都恨不得用刀捅他的肚子。今天又率领军队向西进攻,我想与兄长联合起兵截断他的归路,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敬祥听从了他的建议,纠集乡里的百姓,几天之内,就集合了一万多人。正赶上高欢从沙苑战败返回,敬祥、敬珍率领乡众截击高欢,斩杀、擒获了很多人。贺拔胜、李弼到达河东,敬祥、敬珍率领猗氏等六个县的十几万户百姓前来归附,西魏丞相宇文泰任命敬珍为平阳郡太守,敬祥为行台郎中。
东魏秦州刺史薛崇礼守蒲坂,别驾薛善,崇礼之族弟也,言于崇礼曰:“高欢有逐君之罪,善与兄忝衣冠绪余,世荷国恩,今大军已临,而犹为高氏固守,一旦城陷,函首送长安,署为逆贼,死有余愧 [1] 。及今归款,犹为愈也 [2] 。”崇礼犹豫不决。善与族人斩关纳魏师,崇礼出走,追获之。丞相泰进军蒲坂,略定汾、绛,凡薛氏预开城之谋者,皆赐五等爵 [3] 。善曰:“背逆归顺,臣子常节,岂容阖门大小俱叨封邑。”与其弟慎固辞不受 [4] 。
[1] 秦州: 据上下文,此应为泰州。 别驾: 职官名,始置于西汉,又名别驾从事史,为州刺史的副职,协助刺史管理军政事务。州刺史出行时,别乘驿车随行,所以取名别驾。南北朝沿置。 薛善: 生卒年不详,字仲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初,任泰州别驾,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三年(537年),高欢沙苑战败,与其弟薛慎(shèn)降西魏,屡任要职,并被赐姓宇文氏,亡于京兆尹任上,年六十七岁。 忝(tiǎn): 旧时之谦词,意即有愧。 衣冠: 古时对士大夫的泛称。士大夫,也称缙(jìn)绅大夫士,即有一定官位及社会地位的读书人。 荷: 承蒙。 函首: 古时将重要战犯杀头后,装进匣子送往都城。
[2] 归款: 归附。
[3] 汾、绛: 即汾州、绛州。汾州,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延和三年(434年)置镇,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二年(488年)置州。领西河、吐京、五城、中阳等四郡、十县,治蒲子城(今山西隰县),孝昌中陷落,移治西河(今山西汾阳)。所辖约相当于今山西吕梁。绛州,北魏时为绛郡,属东雍州,分为北绛郡、南绛郡。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三年(527年),置北绛郡,领北绛、新安二县,治北绛县(今山西翼城东南),属唐州。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元年(528年),置南绛郡,领南绛、小乡二县,治浍交川(今山西绛县东北),属晋州。今山西南部绛县、新绛、翼城等地。北周时改为绛州。
[4] 阖(hé)门: 满门。 慎: 即薛慎,生卒年不详,薛善之弟,字佛护,少好学,善草书。大统三年(537年),与其兄同入仕西魏,并受重于时。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初,出任湖州刺史,长于教化,促进了湖州少数族群的华化。后因病去职,亡于家,有文集传世。
东魏秦州刺史薛崇礼镇守蒲坂,别驾薛善,是薛崇礼的族弟,对薛崇礼说:“高欢有追击皇帝的罪行,薛善与兄长都是读书人,世代承蒙国恩,如今西魏的大军已经到来,而我们仍然为高欢坚守,一旦城池被攻陷,你我两人的头颅就会被装在匣子里送往长安,被定性为谋逆的反贼,就是死了也有余愧。我们现在前去投城,还是个好的时机。”薛崇礼犹豫再三拿不定主意。薛善和族人一同劈开城门,迎西魏军进城,薛崇礼出逃,被西魏军抓获。西魏丞相宇文泰进军蒲坂,平定了汾、绛地区,下令凡是薛氏家族中参与开城纳迎西魏军队的人,都赐予五等爵位。薛善说:“背逆叛贼并归顺朝廷,是作为臣子应当具有的节操,怎么能让全家大小都受封赏呢。”于是薛善和他的弟弟薛慎坚决不接受封赏。
东魏行晋州事封祖业弃城走,仪同三司薛修义追至洪洞,说祖业还守,祖业不从 [1] 。修义还据晋州,安集固守,魏仪同三司长孙子彦引兵至城下,修义开府伏甲以待之,子彦不测虛实,遂退走。丞相欢以修义为晋州刺史。
[1] 行: 代理。 薛修义(498—554年): 字公让,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官贵出身,祖、父均曾仕北魏。少有豪侠之气,重义轻财。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末,举兵叛魏,后归降。尔朱荣因其反复,拘其于晋阳。尔朱荣死后,从高欢征讨。天保五年(554年)亡,年五十七岁。 洪洞(tóng): 即洪洞故城,时在汾州平阳郡北,今山西洪洞。
东魏代理晋州事务的封祖业弃城而逃,开府仪同三司薛修义追赶到洪洞,劝说封祖业归还守城,封祖业不听。薛修义返回占据晋州,安定、召集百姓固守州城。西魏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子彦率领军队来到晋州城下,薛修义打开城门,埋伏下士兵以等待敌军的到来,长孙子彦不知道晋州城中的虚实,于是率兵撤走了。东魏丞相高欢任命薛修义为晋州刺史。
独孤信至新安,高敖曹引兵北渡河 [1] 。信逼洛阳,洛州刺史广阳王湛弃城归邺,信遂据金墉城 [2] 。孝武帝之西迁也,散骑常侍河东裴宽谓诸弟曰:“天子既西,吾不可以东附高氏。”帅家属逃于大石岭 [3] 。独孤信入洛,乃出见之。时洛阳荒废,人士流散,唯河东柳虬在阳城,裴诹之在颍川,信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之为开府属 [4] 。
[1] 新安: 即新安郡,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初置,属洛州。
[2] 金墉城: 位于北魏洛阳城之西北角。始置于三国魏明帝曹叡(ruì)时期,魏晋时被废的帝、后常安置于此。北魏孝文帝元宏初迁洛阳,曾居于此城。
[3] 大石岭: 时位于洛阳新城县(今河南伊川西南)境内。
[4] 柳虬(qíu)(501—554年): 字仲盘,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官宦出身,少好学,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中以秀才入仕,魏末丧乱,归乡。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三年(537年),纠合乡里归附西魏,西魏恭帝元廓元年(554年)亡,年五十四岁。 阳城: 原为阳城县,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中置阳城郡,属洛州,今河南登封东南。 裴诹(zōu)之: 生卒年不详,字士平,少好学,七岁即知名于时。世居河东。亡于北周伊川太守任上。 开府属: 即开府属官。古代自秦汉以后,诸王公及将军等高级官员均可以建立府署(即自己的办公机构),并自行选任僚属。
独孤信到达新安,高敖曹率军队向北渡过黄河。独孤信进逼洛阳,洛州刺史广阳王元湛弃城而去,逃往邺城,独孤信占据了金墉城。北魏孝武帝元脩西迁时,散骑常侍河东人裴宽对他的弟弟们说:“天子既然已经向西迁动,我们不能再向东依附高氏。”于是率领家人逃到了大石岭。独孤信进入洛阳,裴宽才出来与他见面。当时洛阳城十分荒凉破败,名门士族流亡离散,只有河东人柳虬在阳城,裴诹之在颍川,独孤信把他们都征召过来,任用柳虬为行台郎中,裴诹之为开府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