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容提要】

《突厥朝隋》叙述了隋朝建国后,对突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的策略,终于使其大部归附中原,使得隋朝北方地区得以安宁的历史过程。

突厥是北朝后期在北方兴起的强大的民族政权。突厥本来是西方的小国,姓阿史那氏,世代居住在金山(阿尔泰山)的南面,为柔然人的奴仆,到突厥酋长土门统治时期才开始强大。公元551年,土门向柔然求婚,遭到拒绝,于是断绝了与柔然的关系,转而与西魏通婚。

552年,土门自称伊利可(kè)汗(hán)。次年,伊利可汗去世,他的儿子科罗即位,称乙息记可汗。一个月后,乙息记去世,他的弟弟俟斤即位,称为木杆可汗。木杆可汗生性刚强勇猛,足智多谋,善于用兵,镇服塞北各国。统辖的范围东至辽海,西达西海,南至大漠,北到北海(贝加尔湖),在广大地域建立起了强大的突厥汗国。556年,木杆可汗与西魏联合击溃了吐谷浑。

572年,木杆可汗去世,他的弟弟佗(tuó)钵(bō)可汗即位。随着突厥的强大,北周、北齐都臣服于突厥,争着用厚礼贿赂他们。即使如此,突厥仍不断侵扰边境,杀害抢掠官民。

581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佗钵可汗病死。突厥人迎立摄图为可汗,建号为沙钵略可汗。此外,庵(ān)逻(luó)称为第二可汗,大逻便为阿波可汗,沙钵略的叔父玷(diàn)厥,占据突厥西面,称为达头可汗。各位可汗分别统领自己的部众,占据四面,但沙钵略可汗仍为突厥共主。

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对待突厥的礼遇冷淡,突厥十分怨恨。沙钵略妻子千金公主为北周公主,北周王朝覆灭后,她向沙钵略进言,请求为北周复仇。582年,沙钵略大举攻隋,隋文帝组织反击。583年,沙钵略被隋军打败。达头可汗和沙钵略可汗之间出现矛盾,突厥一分为二,分为西突厥和东突厥,双方互相攻伐不断。584年,沙钵略请求向隋朝和亲。

隋奉车都尉长孙晟(shèng)熟知突厥的山川地势、部众强弱。他建议利用突厥内部矛盾,实行远交近攻的政策,离间其上下,待时机成熟后再一举荡平。隋文帝十分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突厥果然上下猜忌,心怀二心。

沙钵略可汗与西突厥阿波可汗互相攻伐,阿拔国(铁勒诸部之一,居独洛水,在今蒙古国境内)乘虚袭击沙钵略,掠走其妻子。隋朝替沙钵略击败了阿拔国,将缴获的战利品都还给了沙钵略。沙钵略十分高兴,于是和隋朝订立盟约,做了隋朝的藩国,从此每年按时不断进贡。587年,沙钵略可汗去世后,他的弟弟叶护处罗侯即位,是为莫何可汗。588年,莫何可汗战死,国人拥立沙钵略的儿子雍虞闾(lǘ),称为颉(xié)伽(jiā)施多那都蓝可汗。

589年,隋灭陈后,处罗侯(沙钵略之弟)的儿子染干号称突利可汗,来隋朝求婚,隋朝对他赏赐十分优厚。都蓝可汗感到愤怒,于是断绝了对隋朝的朝贡,还多次到边境抢掠。599年,都蓝可汗与达头可汗结盟,进攻突利可汗。突利可汗大败,投奔隋朝,隋文帝授予他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同时,隋朝派军进攻达头可汗,突厥大败,都蓝也为部下所杀。都蓝死后,达头自立为步迦可汗。601年(隋文帝仁寿元年),隋又派杨素挟启民可汗北击达头。603年,达头所部大乱,西奔吐谷浑,启民可汗于是拥有了步迦可汗的全部部众。

从此以后,突厥启民可汗与隋朝保持了十分亲密的往来关系,北方解除了边患,边疆地区出现了和平安宁的局面。这为隋朝统一中国以及极盛时代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直到隋末,天下变乱,突厥才重新成为边患。

【原文】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春二月,魏丞相泰遣酒泉胡安诺槃陀始通使于突厥 [1] 。突厥本西方小国,姓阿史那氏,世居金山之阳,为柔然铁工 [2] 。至其酋长土门始强大,颇侵魏西边 [3] 。安诺槃陀至,其国人皆喜曰:“大国使者至,吾国其将兴矣 [4] 。”

【注文】

[1] 梁(502—557年): 朝代名。共历五十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502年),萧衍(yǎn)取代南齐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梁,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辖境早期北到秦岭淮河一线,南至今广东、云南及越南中北部,东到大海,西到今四川大雪山一带,侯景之乱后辖境逐渐缩小,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557年)被陈朝取代。 武帝: 即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南朝梁的建立者。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武进西北)。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齐高帝萧道成的族侄。他原为南齐官员,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参军,后任雍州刺史。齐东昏侯永元三年(501年)起兵拥立萧宝融为帝,齐中兴二年(502年)自立为帝,建国号梁,定都建康。在位颇有政绩,又笃(dǔ)信佛教,曾三次舍身寺院。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谥号武,庙号高祖。 大同: 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十二年,即公元535年至546年。 魏: 即西魏(535—557年),朝代名。共历三帝二十三年,北朝之一。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至长安。次年,宇文泰杀元修,另立元宝炬为文帝,史称西魏,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辖有原北魏洛阳以西地区。西魏实际掌握在宇文泰手中,政治比较清明。宇文泰大力推行关中本位体制,建立府兵制,改革官制,通过一系列改革,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其子宇文觉于次年初废西魏恭帝拓跋廓,自立为帝(即北周孝闵帝),建立北周。 丞相: 官职名。战国时期正式确立,为百官之长。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处置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魏晋时期,丞相与相国、司徒经常相轮置。魏晋以来,多以他官总管机要,总揽政事,丞相、相国或不置,或成为赠官,多已没有丞相的实际权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授权臣,为其篡夺帝位的先奏,非复辅助皇帝管理国务的宰相之职。魏晋南北朝,丞相皆一品(梁称十八班)。隋朝废。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至天宝元年(742年),曾改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为主管行政的宰相之职,从二品。 泰: 即宇文泰(507—556年),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字黑獭(tǎ),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鲜卑族。公元535年建立西魏。统治西魏期间,推行了府兵制、六官制等一系列改革,实行了关陇本位政策,促进了关陇集团的形成,西魏国力也随之增强。西魏禅周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北周明帝宇文毓(yù)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皇帝。 遣(qiǎn): 派,送,打发。 酒泉: 郡名。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置。治禄福(晋改为福禄,隋改为酒泉,今甘肃酒泉),元鼎后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疏勒河以东、高台以西地区。十六国时西凉曾迁都于此。北魏太延元年(435年)废,北魏孝昌中复置。隋开皇初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一度改肃州(治酒泉,今甘肃酒泉)为酒泉郡。 安诺槃(pán)陀: 生卒年不详。西魏使臣,为侨居酒泉的粟(sù)特人。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年)奉命出使突厥,至金山牙庭。他是中央王朝最早派到突厥的使节,也是中原王朝与突厥通使的开端。 始通: 开始与……相来往。 突厥(jué): 中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方民族及其所建汗国名。广义的突厥泛指古代所有行突厥文的部族。狭义的突厥专指6世纪中至8世纪中两度建立汗国的民族。其先人6世纪中居金山(今阿尔泰山)之阳,金山形似战盔,其俗称为突厥,因以为号。首领姓阿史那氏。552年破柔然,土门自立为伊利可(kè)汗(hán),建立汗国,置汗庭于漠北鄂尔浑河流域的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史家称之为突厥第一汗国或东突厥(也作北突厥)。曾向隋称臣纳贡并迁居漠南。隋末变乱,突厥又强盛起来。群雄争事突厥以求援助。至唐太宗李世民继位,联结薛延陀(tuó)、回纥(hé)等铁勒诸部,于630年消灭了东突厥汗国。682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骨咄(duō)禄起而反唐。公元686年至688年间夺取乌德鞬(jiān)山(郁督军山),重建汗庭,史家称之为突厥第二汗国或后突厥。公元745年,回纥骨力裴罗攻杀白眉可汗,后突厥灭。

[2] 阿史那: 突厥可汗的姓氏。原为突厥神话中突厥人的始祖。传说阿史那是一个男子与一头母狼生的十个儿子中的其中一个,后成为突厥可汗的姓氏,意思就是苍色的狼眼。 金山: 即阿尔泰山,山名。位于中国新疆北部和蒙古国西部,西北延伸到俄罗斯境内。西北—东南走向,长2000公里,宽数百公里。海拔1500—3500米。 阳: 山的南面。 柔然: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也有蠕(rú)蠕、蝚(róu)蠕、芮(ruì)芮、茹茹等名,均为同音异译。本为东胡苗裔(yì),与鲜卑(bēi)同源。4—6世纪间游牧于蒙古高原。4世纪与5世纪之交,鲜卑拓跋部南迁平城(今山西大同),柔然得以兴起扩张。402年,首领社仑自称可汗,即丘豆伐可汗(一作豆代可汗),这也是北方游牧民族首次把它用作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以后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均沿用。在丘豆伐可汗的率领下,柔然建立了部落联盟国家,一度控制大漠南北。后柔然因内部纷争和外部反抗而逐渐衰落。6世纪中叶,突厥部落强大起来。552年,突厥发兵击柔然,可汗阿那瓌(guī)大败自杀。其后又屡被突厥所败,555年亡国,余众辗转西迁。 铁工: 指从事制造或修理铁器工作的工匠。

[3] 酋(qiú)长: 部落首领。 土门(?—553年): 即吐门,也作布民,突厥汗国的创建者。出身突厥贵族阿史那氏,起初臣服柔然。546年,柔然合并铁勒部落,逐渐强大。551年,土门娶西魏长乐公主。552年,土门大败柔然,迫使其主阿那瓌自杀,土门始自称伊利可汗。 西边: 西部边境。

[4] 国人: 国内之人,全国的人。

【译文】

梁武帝萧衍大同十一年(545年)春季二月,西魏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胡人安诺槃陀首次出使突厥,与他们建立联系。突厥本来是西方的一个小国,姓阿史那氏,世代居住在金山的南面,是为柔然人做锻铁的奴仆。到突厥的酋长土门统治时期才开始强大,不断侵扰西魏的西部边境。安诺槃陀抵达突厥后,突厥人都高兴地说:“大国使者来了,我国就要兴盛了。”

【原文】

简文帝大宝二年夏六月,土门恃其强盛,求婚于柔然 [1] 。柔然头兵可汗大怒,使人詈辱之曰:“尔,我之锻奴也,何敢发是言 [2] !”土门亦怒,杀其使者,遂与之绝,而求婚于魏,魏丞相泰以长乐公主妻之 [3]

【注文】

[1] 简文帝: 即南朝梁简文帝萧纲(503—551年)。字世缵(zuǎn),梁武帝第三子。四岁封晋安王,七岁出任云麾(huī)将军,在属官辅佐下掌管石头城军事。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禁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被侯景杀害,后被追谥为简文帝。 大宝: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两年,即公元550年至551年。 恃(shì): 依仗,依赖。

[2] 头兵可汗(?—552年): 即敕连头兵豆伐可汗,柔然可汗,名郁久闾(lǘ)阿那瓌,豆罗伏跋豆伐可汗弟。520年,豆罗伏跋豆伐可汗去世后继位。因柔然内乱,他率一部归附北魏,次年,北魏遣还。552年,遭突厥人袭击,战败自杀,柔然灭亡。可汗:又称大汗,北方游牧民族对首领的尊称,原意为王朝、神灵和上天,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记载于《宋书》,类似于汉字的天子。古代鲜卑、柔然、高车、吐谷浑、突厥、铁勒、回纥、女真、蒙古等民族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都称为可汗。 詈(lì)辱: 谩骂侮辱。 锻奴: 指突厥是为柔然炼铁的奴隶。

[3] 绝: 断交。 长乐公主: 西魏公主。突厥可汗土门求婚于西魏。经宇文泰同意,于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六月,将长乐公主嫁与土门可汗。 妻: 嫁给;给……做妻子。

【译文】

梁简文帝萧纲大宝二年(551年)夏季六月,土门依仗突厥国势强盛,向柔然求婚。柔然头兵可汗大怒,派人去辱骂土门道:“你只是为我锻铁的奴仆,怎么敢说出这样的话!”土门也很愤怒,杀了柔然的使者,于是与柔然断绝了关系,转而向西魏求婚,西魏丞相宇文泰将长乐公主嫁给土门为妻。

【原文】

元帝承圣元年春正月,突厥土门自号伊利可汗,号其妻为“可贺敦”,子弟谓之“特勒 ”,别将兵者皆谓之“设” [1]

【注文】

[1] 元帝: 即南朝梁元帝萧绎(yì)(508—555年),梁武帝萧衍第七子。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封湘东王,后任荆州刺史。侯景之乱时,他派遣王僧辩讨平叛乱。鉴于建康遭兵乱后荒废不堪,就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即帝位。后被雍州刺史萧詧(chá)杀死,在位仅三年。擅长诗文,风格靡(mǐ)丽。善于绘画,其画作栩(xǔ)栩如生。又精于绘画理论,提倡仔细观察景物。生平爱好藏书,得十余万卷,临死前愤而付之一炬。诗集有《梁元帝集》,画论有《山水松石格》,并绘《职贡图》《宣尼像》等。 承圣: 南朝梁元帝萧绎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四年,即承圣元年(552年)十一月至承圣四年(555年)四月。 自号: 自称。 伊利可汗: 即土门。 可贺敦: 突厥语音译,意为皇后。也作“可敦”“恪尊”“贺敦”“可孙”“合屯”“合敦”等。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诸游牧民族对可汗之妻的称呼。 特勒: 即“特勤”之误。古突厥语音译。突厥可汗子弟及宗族的官衔。地位仅次于“叶护”及“设”,各有封地及部曲,历代可汗有不少出身此职。 设: 古突厥语音译。别部领兵者之称号。

【译文】

梁元帝萧绎承圣元年(552年)春季正月,突厥土门自称伊利可汗,称他的妻子为“可贺敦”,子弟们都称为“特勤”,其他的领兵将领都称为“设”。

【原文】

二年春二月,突厥伊利可汗卒,子科罗立,号乙息记可汗 [1] 。三月,遣使献马五万于魏。乙息记卒,舍其子摄图而立其弟俟斤,号木杆可汗 [2] 。木杆状貌奇异,性刚勇,多智略,善用兵,邻国畏之 [3]

【注文】

[1] 卒: 死亡。 科罗: 即乙息记可汗,突厥伊利可汗的儿子。西魏废帝元钦元年(552年),土门死后继立,击破柔然。次年,遣使向西魏朝贡,不久病死。

[2] 舍: 放弃;舍弃。 摄(shè)图(?—587年): 即沙钵(bō)略可汗,佗钵可汗的侄子,为东突厥可汗。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年),佗钵的儿子庵(ān)罗让汗位给他。庵罗为第二可汗,据独洛水(今土拉河)。开皇二年(582年),率军进攻隋境,遭到隋朝反击,损失严重。不久突厥内乱,分裂为东西突厥,他占据东突厥。东西突厥连年用兵,势力日衰。开皇四年(584年),与隋朝通和,后内附称臣。开皇七年(587年)病卒,由他的弟弟莫何可汗继位。 俟(qí)斤(?—572年): 又名燕都,又称木杆可汗、木汗可汗、术汗可汗。阿史那氏。伊利可汗的儿子,乙息记可汗的弟弟。突厥汗国著名军事首领。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立为突厥可汗。恭帝二年(555年),消灭柔然汗国残余势力,后又东败契(qì)丹,北并契骨,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建德元年(572年)卒,在位期间国势强大,威服塞外诸国。 木杆可汗: 即俟斤。

[3] 状貌: 相貌,容貌;形状,外貌。 奇异: 奇特,很新奇。 刚勇: 刚强勇猛。 智略: 才智与谋略。

【译文】

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春季二月,突厥伊利可汗去世,他的儿子科罗即位,称为乙息记可汗。三月,乙息记可汗派遣使节向西魏进献五万匹马。乙息记可汗去世时,放弃了他的儿子摄图而另立他的弟弟俟斤为继承人,称为木杆可汗。木杆可汗相貌奇特,生性刚强勇猛,足智多谋,善于用兵,邻国都很畏惧他。

【原文】

冬十一月癸亥,齐主自晋阳亲追突厥于朔州,突厥请降,许之而还,自是贡献相继 [1]

【注文】

[1] 癸(ɡuǐ)亥(hài): 中国古代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即以甲、乙、丙、丁、戊(wù)、己、庚(gēng)、辛、壬(rén)、癸十天干和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月、日、时),如癸亥、甲午、丙申等。六十年(月、日、时)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癸亥为干支中的第六十个。此处十一月癸亥即十一月初五。 齐: 即北齐(550—577年),朝代名。共历二十八年,是北朝政权之一。公元550年,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称帝,国号齐,建元天保,都城邺(yè)(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577年被北周消灭。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南朝梁、南朝陈等。 齐主: 即北齐文宣帝高洋(529—559年),字子进。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南)人。高欢次子,北齐的建立者。公元550年,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改元天保。以鲜卑贵族为政权基础,任用汉人杨愔(yīn)改定律令,抑制贪污。连年出击柔然、突厥,均获大胜。并修建长城,巩固边防。又乘侯景乱梁之后,发兵南征,北齐疆土扩展至淮南,后与陈朝划江为界。高洋在位初年,治国谨慎,执法公允,后居功自傲,荒淫暴虐,并推行鲜卑化,胡汉矛盾比较突出。只是依赖杨愔辅政,得以维持政局。后因酗(xù)酒暴卒,谥号文宣皇帝,庙号显祖。 晋阳: 县名。战国时秦置,治今山西太原西南。以后历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不久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城池被毁。 朔州: 州名。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六年(555年)置,治新城(今山西朔州西南),因西河郡置南朔州,故此处称为北朔州。天保八年(557年),移治招远(隋改为善阳县,今山西朔州),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隋大业初改置代郡,不久改为马邑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朔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马邑郡,乾元初仍改为朔州,建中初移治马邑(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不久还故治。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朔州、应县、偏关、河曲、神池、五寨等市县。 请降: 请求投降。 许: 允许,答应。 贡献: 进奉;进贡。 相继: 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相承袭,递相传授。

【译文】

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冬季十一月癸亥(初五日),北齐国主高洋从晋阳亲自率兵追击突厥直到朔州,突厥请求投降,高洋答应突厥的请降要求,然后撤军,从此突厥接连不断地向北齐进贡。

【原文】

敬帝绍泰元年冬十二月,木杆西破嚈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 [1] 。其地东自辽海,西至西海,长万里,南自沙漠以北,五六千里皆属焉 [2]

【注文】

[1] 敬帝: 即梁敬帝萧方智(543—558年),字慧相,梁元帝萧绎第九子。封晋安郡王。梁元帝死后即位。北齐送还贞阳侯萧渊明,王僧辩立其为帝,以萧方智为太子。后陈霸先杀王僧辩,废萧渊明,复立萧方智为帝。不久陈霸先自立为帝,将他废为江阴王,随后将他杀死。 绍泰: 南朝梁敬帝萧方智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两年,即绍泰元年(555)年十月至绍泰二年(556年)八月。 嚈(yàn)哒(dā): 古代中亚游牧部族,也称白匈奴,为大月氏人的后裔。嚈哒人起源于蒙古草原,公元4世纪70年代初跨阿尔泰山向西南迁徙,版图从裕勒都斯河上游(焉〈yān〉耆〈qí〉西北)起,越过伊犁河流域到巴尔喀什湖,再到楚河和塔拉斯河草原、锡尔河地区,一直达到咸海,全盛时,其领域东至葱岭到天山南路的一部分,西至里海的库尔干河。5世纪与波斯萨珊王朝、贵霜帝国发生冲突,扩展其势力于妫(guī)水之南、定都于拔底延城。6世纪初,嚈哒人北上同高车争夺准噶尔盆地及其以西地区,并控制高昌,遏制柔然势力的西进。与此同时,嚈哒人又东进控制塔里木盆地西部,南北朝时期,嚈哒人频繁地开展同中国北魏、西魏、北周乃至梁朝的交往。向东则趁柔然衰败之机,占据了塔里木盆地的许多地方。南北朝时期,在大漠南北与北魏争雄。约558—567年间,萨珊波斯和当时北亚新兴的游牧部族突厥联盟,夹击并最终灭亡嚈哒,其领土被瓜分,部众散居于北亚、中亚及南亚各地,后渐与各地民族融合。 契丹: 中古时期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属东胡族系,鲜卑族的一支。北魏时,始见其名,游牧于潢(huáng)水(今西拉木伦河)及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一带,分为八个部落。唐初,已形成部落联盟,首领为大贺氏,臣服于突厥。公元628年,其首领摩会背弃突厥,归附唐朝。648年,在首领窟哥的率领下举诸部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都督,赐姓李。又置十羁(jī)縻(mí)州,以各部首领为刺史。武则天时,松漠都督李尽忠及内兄孙万荣不堪唐营州都督赵文翙(huì)的凌辱,起兵杀赵文翙,据营州(今辽宁朝阳)反,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唐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715年,唐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首领李失活为都督,并把宗女嫁给他为妻。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度叛唐,至天宝末年以后,又归顺。双方聘使往来不绝,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契丹也受崛起漠北的回鹘(gǔ)控制。及至唐末,回鹘政权衰亡,中原内乱不已,无力控制边疆,契丹势力渐强。916年,耶律阿保机称王,建国号契丹。947年改称辽,与北宋、西夏并立。1125年,辽朝被金朝灭亡。辽亡前一年,辽皇族耶律大石西迁建契丹国,仍用辽国号,史称西辽,后被蒙古所灭。 契骨: 民族名。又作结骨、纥骨,今柯尔克孜族先祖。公元6世纪中叶,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向北占领并统治了叶尼塞河流域的古柯尔克孜人,也即史籍中的契骨人。后来,突厥势力向西发展,契骨人的分布地也随军事行动向西伸展,其势力达到伊吾(今新疆哈密)以西、白山(今天山)一带。 威服: 以武力慑服。 塞外: 指长城以北,也泛指北边地区。

[2] 辽海: 泛指今辽宁辽河流域及其以东至海地区。 西海: 我国古时有关中西交通的史籍记载中,常称西方极远处的海为西海,包括今咸海、里海、波斯湾、地中海都曾经被称为西海。 属: 归属;隶属。

【译文】

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冬季十二月,木杆可汗在西方击溃了嚈哒,在东方打退了契丹,在北面吞并了契骨,以武力镇服了塞北各国。突厥统辖的范围东起辽海,西到西海,横跨上万里,南起沙漠以北,五六千里都归属突厥。

【原文】

太平元年 [1] 。突厥木杆可汗袭击吐谷浑,魏太师泰使凉州刺史史宁帅骑随之,吐谷浑奔南山 [2] 。宁说木杆使攻树敦、贺真二城,以拔其根本,木杆从之 [3] 。木杆破贺真,获吐谷浑可汗夸吕 [4] 。宁破树敦、虏其征南王,还,与木杆会于青海 [5] 。详见《吐谷浑盛衰》。

【注文】

[1] 太平: 南朝梁敬帝萧方智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二年,即公元556年至557年。

[2] 吐谷(yù)浑: 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原游牧于今辽宁锦州一带。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fú)罕(今甘肃临夏)。其后扩展,逐渐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qiāng)、氐(dī)部落,建立国家。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317年),吐谷浑去世,子吐延继位。至吐延子叶延继位后,开始用吐谷浑作为族名、国号。吐谷浑首领曾被不同政权封为河南王。南朝称吐谷浑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主要从事游牧,盛产良马,兼营农业。住庐帐,后来渐渐有城居。使用汉文。与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隋初,吐谷浑不断侵掠边境,隋文帝杨坚两次派兵大破其众。唐高宗时期,吐谷浑灭亡,故地全部为吐蕃占领。 太师: 官职名。西周始置,与太傅、太保并称三公,地位崇高,后代渐成重臣加官,以示恩宠,无实际职权。两晋南北朝为一品,隋之后为正一品。也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的官。西晋时设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太子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师、三少,后代沿置。明清时以朝臣兼任,三师、三少成为荣誉性的虚衔。 凉州: 州名。本为汉武帝刘彻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220年)再置,治姑臧(zāng)(今甘肃武威),辖金城、西平、武威、张掖、西郡、酒泉、敦煌、西海八郡,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兰州和会宁、永靖、靖远三县以西至敦煌市地,以及青海海晏、西宁及海东地区,内蒙古额济纳旗等地。西晋末年,凉州被张轨占据,史称前凉。此后,除前秦时期外,凉州辖境不断缩小。后凉、北凉也建都于此。隋大业年间改为武威郡,唐代又数度废置。 刺史: 官职名。自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刺”为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在郡守管辖之下。东汉灵帝刘宏改刺史为州牧,职权益重,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地方行政长官。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持节、都督诸军事衔,隋唐时期,也为州一级建制的长官,但职权减轻,宋代保留刺史官称,但无职掌,辽、金也有刺史,为州长官。明清时刺史仅作为知州的别称。 史宁(?—563年): 北周将领,字永和。祖籍建康表氏(今甘肃高台西)。早年凭借军功,任别将,升任直阁将军、都督,持节征东将军。又随贺拔胜镇守荆州,随贺拔胜投奔梁。后从梁归西魏,历任东义州刺史、凉州刺史等职,多谋善战,颇有政绩。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即位,晋爵安政郡公、拜小司徒、荆州刺史,因奢侈贪污,不守法度,受人讥讽。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卒。 南山: 山名。位于今青海省青海湖西南,又称库库诺尔岭。

[3] 说(shuì): 劝说。 树敦: 吐谷浑旧都。故址在今青海共和。 贺真: 吐谷浑城名。位于今青海共和西。有学者认为即伏俟城。 拔: 攻下;攻取;指夺取军事上的据点。

[4] 破: 打败,打垮。 获: 抓获,俘获。 夸吕(?—591年): 吐谷浑可汗,吐谷浑首领伏连筹子。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二年(529年)嗣位。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六年(540年)始称可汗,居伏俟城(今青海共和西北)。仿汉制设立官职,与西魏、东魏、北周、北齐联系密切。后屡攻西魏、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576年),曾遭北周攻伐,一度被迫弃伏俟城西遁。隋初,曾率部攻隋边境,后内部分裂,未敢再扰边,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一年(591年)死,他的儿子世伏向隋称臣。

[5] 虏: 俘虏,俘获。 征南王: 吐谷浑封王。具体不详。 青海: 此处指青海湖,湖泊名。古代又称西海。在青海东北部。面积有458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5米,湖最深处可达32.8米。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译文】

梁敬帝太平元年(556年)。突厥木杆可汗率兵袭击吐谷浑,西魏太师宇文泰派凉州刺史史宁率领骑兵跟随突厥一起出兵,吐谷浑逃奔南山。史宁劝说木杆可汗派兵进攻树敦、贺真这两座城池,以拔除吐谷浑的老巢,木杆听从了史宁的建议。木杆攻克贺真,俘获了吐谷浑可汗夸吕。史宁攻克树敦,俘虏了吐谷浑征南王,然后撤退,和木杆在青海会师。详见《吐谷浑盛衰》。

【原文】

陈文帝天嘉四年 [1] 。初,周人与突厥木杆连兵伐齐,许纳其女为后,遣御伯大夫杨荐等往结之,齐人亦遣使求昏 [2] 。木杆欲执荐等送齐,荐知而责之,木杆许共平东贼,然后送女 [3] 。详见《周伐齐》。

【注文】

[1] 陈(557—589年): 朝代名。共历五帝三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由陈武帝陈霸先创建,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仅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地区。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朝刚建立时面临北方政权的入侵,形势十分危急。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带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形势有所好转。亡国君为陈后主陈叔宝,最后被隋文帝杨坚所灭。 文帝: 即陈文帝陈蒨(qiàn)(522—566年),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的侄子。初任吴兴太守。陈霸先即位,封临川郡王,拜侍中、安东将军。永定三年(559年),陈霸先死,遗诏立为帝。公元559年至566年在位。次年,改元天嘉。即位后,继续完成统一江南的事业。平时勤于政事,事事节俭,又比较注意农业生产,令地方官员及时劝课农桑,还曾整理户口。在他统治期间,南方的经济文化都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天康元年(566年)病死。谥为文皇帝,庙号世祖。 天嘉: 南朝陈文帝陈蒨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七年。即天嘉元年(560年)一月至天嘉七年(566年)二月。

[2] 初: 起初;当初;以前。 周: 即北周(557—581年),朝代名。共历五帝二十五年。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立国基础,由其子宇文觉正式建立。疆域继承西魏,统治关陇一带。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亡。 连兵: 联合兵力;集结军队。 纳: 迎娶。 御伯大夫: 即御伯中大夫,官职名。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为西魏、北周天官府御伯司长官,掌管出入侍从,皇帝出入皆陪侍左右,正五命。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更名为纳言中大夫。 杨荐: 生卒年不详,西魏、北周大臣。字承略,秦郡宁夷(今陕西礼泉)人。北魏永安中随并州刺史尔朱天光出讨关陇,后又随宇文泰镇夏州,不久受命迎孝武帝元脩到长安。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535—551年)中,进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即位,授大将军,行大司徒。天和三年(568年)迁总管、梁州刺史,后病卒。 结: 联络。 昏: 古同“婚”,婚姻。

[3] 执: 拘捕,捕捉,逮捕。 责: 质问,诘(jié)问。 东贼: 指北齐。

【译文】

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起初,北周人和突厥木杆可汗联合讨伐北齐,许诺娶木杆可汗的女儿做皇后,还派遣御伯大夫杨荐等人前往突厥联络,北齐人也派使节向木杆可汗求婚。木杆可汗想要抓住杨荐等人送到北齐,杨荐得知消息后责备木杆可汗,木杆可汗于是答应一起讨伐北齐,然后再送女儿到北周。详见《周伐齐》。

【原文】

冬十二月,突厥木杆、地头、步离三可汗以十万骑会周师于晋阳 [1]

【注文】

[1] 木杆、地头、步离三可汗: 木杆可汗分国为三部:木杆牙帐居于都斤山(都斤山:学界有争议,有杭爱山东脉说、阿尔泰山、杭爱山、都兰哈拉山、南阿尔泰山东部说、杭爱山总称、杭爱山主峰说等。近来有学者论证即今杭爱山脉之西部以最高峰鄂托浑腾格里为主的山,即汉文史所记登凝黎山、天山、天灵山);地头可汗(名库头,木杆可汗弟)统东方;步离可汗(名室点密,木杆可汗叔父)统治西方。 骑(jì): 骑兵。 会: 会师。

【译文】

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冬季十二月,突厥木杆、地头、步离三位可汗率领十万骑兵在晋阳与北周大军会师。

【原文】

五年春正月,突厥引兵出塞,纵兵大掠,自晋阳[以往]七百里,人畜无遗 [1]

【注文】

[1] 引兵: 领兵。 出塞: 出边塞,出长城。 纵兵: 放纵兵士。 大掠: 大肆抢掠。以往:用于地名之后,表示位置已过这一地点。 遗(yí): 遗漏或余留。

【译文】

陈文帝天嘉五年(564年)春季正月,突厥人领兵撤回长城北面,放纵兵士大肆抢掠,从晋阳往北七百里的地带,百姓、牲畜都被洗劫一空。

【原文】

秋九月,突厥寇齐幽州,众十余万,入长城,大掠而还 [1] 。突厥自幽州还,留屯塞北 [2] 。闰月,突厥寇齐幽州 [3]

【注文】

[1] 寇: 入侵;侵犯。 幽州: 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蓟(Jì)县(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北部及辽宁等地。魏、晋以后渐缩小。北魏辖燕郡、范阳、渔阳三郡。隋炀帝大业(605—618年)初改幽州为涿郡。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幽州。治蓟县。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 长城: 指北齐所筑长城,主要是在文宣帝高洋时期所建。天保三年(552年),北齐南起黄栌岭(今山西吕梁离石西北)北至社平戍(今山西朔州西),筑长城约四百多里。天保六年(555年)诏发军民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今北京居庸关南口附近)至恒州(今山西大同)共九百多里。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总秦戍(今内蒙古清水河)向东新筑长城,至今山海关海边止。东西长达三千多里。天保八年(557年),又自库洛拔(今山西偏关)而东至于坞纥戍(今山西灵丘),长城内筑重城四百多里。此外,563年,北齐武成帝高湛修筑了今山西河北交界处沿太行山走向的一段长城。565年,对原东魏时所筑一段旧长城增筑至雁门关,又对在公元557年所筑内长城进行修葺(qì)。

[2] 留屯: 驻军。屯,驻扎。 塞北: 指长城以北。也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3] 闰: 每四年加一日,称“闰日”。有闰日的这一年称“闰年”。这是公历的“闰”。中国的农历,两年或三年,需要加一个月,所加的这个月称“闰月”,平均十九年有七个闰月。

【译文】

陈文帝天嘉五年(564年)秋季九月,突厥侵扰北齐幽州,人数达到十多万,攻入长城,大肆掳掠后撤回。突厥从幽州撤退后,留守驻扎在塞北。闰九月,突厥再次入侵北齐幽州。

【原文】

六年春二月辛丑 ,周遣陈公纯、许公贵、神武公窦毅、南阳公杨荐等备皇后仪卫行殿,并六宫百二十人,诣突厥可汗牙帐逆女 [1] 。夏五月,突厥遣使至齐,始与齐通 [2]

【注文】

[1] 公: 此处指国公。爵位名。北周置国公,正九命,食三千户到一万户。后代多沿置。隋初国公为九等爵第三等,从一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仅保留王、公、侯三等,其余皆废。唐代复置国公,为从一品。 纯: 即宇文纯(?—580年),字堙(yīn)智突,宇文泰子。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559—560年)初,封陈国公,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574年),晋爵为王,为并州总管。宣帝初为太傅。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元年(579年),到封国去。宣帝死,召回长安,被杨坚所杀。 贵: 即宇文贵(?—567年),北周将领。字永贵。其先为昌黎大棘(今辽宁义县西北)人,后徙居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少时投笔从戎。北魏末从征农民起义有功,任郢州刺史,封革融县侯。随北魏孝武帝西迁,受宇文泰信任,因战功,进位大将军、兴州刺史。又代尉迟迥(Yùchí Jiǒng)镇蜀,平定诸郡叛乱。北周孝闵帝即位后,拜柱国,领兵讨吐谷浑。后官至大司徒、太保,封许国公。 神武: 郡名。北魏置,治神武川(今山西朔州),辖尖山、殊颓二县。后迁至今山西寿阳北。 公: 此处指郡公,也称开国郡公。爵位名。晋代始置,一品。其后各朝多置。南朝梁位视三公,陈列为九等爵第二等,二品。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定为一品。北齐从一品。北周正九命。隋定开国郡公为九等爵之第四等,从一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仅保留王、公、侯三等,其余皆废。唐朝复置,正二品。 窦毅(519—582年): 也叫纥豆陵毅,北周、隋大臣。字天武。起家员外散骑侍郎。随北魏孝武帝入关中。娶宇文泰女儿。北周时,封神武郡公。为邠(bīn)州刺史,后为大司马。隋开皇初,为定州总管。开皇二年(582年),卒于任上。其第二女即为唐高祖李渊妻子。 南阳: 郡、国名。战国秦昭襄王嬴稷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宛县(今河南南阳)。辖今河南西南及湖北西北部分地区。西晋改为南阳国。十六国南北朝复为郡,辖境缩小。南朝齐辖宛县、涅(niè)阳、冠军、舞阴、郦县、云阳、许昌诸县,隋开皇初改为邓州。隋大业年间复置,移治穰(ráng)县(今河南邓州),辖穰县、新野、南阳、课阳、顺阳、冠军、菊潭、新城八县。后废。唐天宝、至德年间两度改邓州为南阳郡。唐时辖境西至西峡、淅(xī)川地,北至南召。乾元元年(758年)改为邓州。 仪卫: 仪仗与卫士的统称。 行殿: 可以移动的宫殿。指一种安稳的大车。 六宫: 本义是指古代皇后的寝宫,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后来代指皇后或皇帝的其他妻子。 诣(yì): 到;去。尤指到尊长处。 牙帐: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羌、铁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的“首都”称为牙帐。 逆女: 男子迎娶女子的礼仪。为婚姻六礼之一。逆即迎。

[2] 通: 友好往来。

【译文】

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年)春季二月辛丑,北周派遣陈公宇文纯、许公宇文贵、神武公窦毅、南阳公杨荐等人配备了皇后的仪仗、侍卫、行殿,连同六宫一百二十人,到突厥可汗的大帐迎娶可汗的女儿。夏季五月,突厥派遣使节到北齐,开始与北齐交往。

【原文】

临海王光大二年春二月,突厥木杆可汗贰于周,更许齐人以昏,留陈公纯等数年不返 [1] 。会大雷风,坏其穹庐,旬日不止 [2] 。木杆惧,以为天谴,即备礼送其女于周,纯等奉之以归 [3] 。三月癸卯,至长安,周主行亲迎之礼 [4]

【注文】

[1] 临海: 郡名。三国吴会稽王孙亮太平二年(257年)置。初治临海(今浙江临海),不久移治章安(浙江台州椒江区)。辖境相当于今浙江象山港以南,天台、缙(jìn)云、丽水、龙泉以东地区。东晋以后,辖境逐渐缩小。南朝齐辖章安、临海、宁海、始丰、乐安五县,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年)废。 临海王: 即南朝陈废帝陈伯宗(554—570年),字奉业,小字药王,陈文帝陈蒨嫡长子。陈武帝陈霸先永定二年(558年)立为临川王世子,次年陈文帝即位,立为皇太子。天康元年(566年)即位。即皇帝位后,其叔父陈顼(xū)辅政专权,后被废为临海郡王。 王: 此处指郡王。爵位名。汉、魏时只封王爵。晋武帝司马炎封子弟二十多人为王,以郡为国,后称之为郡王。南朝陈置为封爵,为十二等爵第一等,一品。隋朝为九等爵第二等,从一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仅保留王、公、侯三等,其余皆废。唐朝复置,为九等爵第二等,从一品。 光大: 南朝陈废帝临海王陈伯宗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两年,即光大元年(567年)正月至光大二年(568年)十二月。 贰(èr): 变节,背叛。

[2] 会: 恰好,正好,适逢。 穹(qióng)庐: 指蒙古人所住的毡帐,略同于今蒙古包,用毡子做成,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因而称为穹庐。 旬日: 十天。也指较短的时日。旬,十日为一旬(一个月为三旬)。

[3] 天谴: 上天责罚。

[4] 长安: 古都名。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置县,治今陕西西安西北,高帝七年(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即汉长安城。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初、西晋愍(mǐn)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初等相继以此为都。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杨坚下令在汉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定名大兴城,次年迁都于此,一般仍称为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唐代沿用,改称长安,此即隋唐长安城。 行: 履行。 亲迎: 古代婚礼,又称迎亲。婚姻礼仪。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

【译文】

陈临海王光大二年(568年)春季二月,突厥木杆可汗开始对北周产生二心,又答应了北齐人的求婚,扣留陈公宇文纯等人好几年不让他们返回。适逢雷电风雨大作,摧毁了木杆可汗的帐篷,一连十天都没有停息。木杆可汗感到恐惧,认为这是上天的责罚,于是立即准备礼仪,送女儿去北周,宇文纯等人侍奉可汗女返回。三月癸卯(初八日),抵达长安,北周国君用亲迎礼迎接。

【原文】

宣帝太建四年 [1] 。突厥木杆可汗卒,复舍其子大逻便而立其弟,是为佗钵可汗 [2] 。佗钵以摄图为尔伏可汗,统其东面,又以其弟褥但可汗之子为步离可汗,居西面 [3] 。周人与之和亲,岁给缯絮锦彩十万段 [4] 。突厥在长安者,衣锦食肉,常以千数 [5] 。齐人亦畏其为寇,争厚赂之 [6] 。佗钵益骄,谓其下曰:“但使我在南两儿常孝,何忧于贫 [7] !”

【注文】

[1] 宣帝: 即陈宣帝陈顼(xū)(530—582年),字绍世,小字师利。陈文帝陈蒨的弟弟。梁元帝萧绎时为中书侍郎,江陵陷落,被掳入关,陈天嘉三年(562年)南归,历任扬州刺史、尚书令、太傅。光大二年(568年),宣太后废废帝陈伯宗为临海王,立他为帝。在位时曾大举北伐,收复淮南。北周灭齐后,江北之地尽亡入周,陈朝自此愈加衰落。太建十四年(582年)病卒。谥孝宣皇帝,庙号高宗。 太建: 南朝陈宣帝陈顼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十四年,即太建元年(569年)正月至太建十四年(582年)十二月。

[2] 大逻便(?—587年): 隋代东突厥可汗。公元581年至587年在位。木杆可汗的儿子,沙钵略可汗授他为阿波可汗。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随沙钵略可汗攻隋。开皇三年为隋将窦荣定所败,于是遣使与隋联系。后沙钵略攻破他的北牙,阿波可汗投奔达头可汗。达头遣阿波率兵东攻沙钵略。开皇五年(585年),为沙钵略所败。开皇七年(587年),沙钵略的弟弟莫何可汗西击阿波,阿波被俘杀。 佗钵可汗: 突厥可汗。木杆可汗的弟弟。木杆卒,继立可汗。当时,北齐、北周相互攻伐,争相与之结好。北齐灭亡后,佗钵可汗联合北齐残余势力,助高绍义为北齐皇帝,攻北周。公元581年,病死,传位给沙钵略可汗。

[3] 褥(rù)但可汗: 突厥可汗。佗钵可汗的弟弟。生平事迹不详。 步离可汗: 突厥可汗,褥但可汗的儿子,佗钵可汗的侄子,佗钵可汗命他统治突厥西部。生平事迹不详。

[4] 和亲: 指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历史上著名的和亲事例,如汉朝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唐朝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 岁给: 每年送给。 缯(zēng)絮(xù): 缯帛丝绵,也指缯帛丝绵所制的衣服。 锦彩: 指华美的丝织品。 段: 量词。布帛或条形物的丈量单位。

[5] 衣锦: 穿锦绣衣裳。

[6] 赂(lù): 用财物买通公职人员。

[7] 益: 更加。 骄: 傲慢,骄横。 两儿: 指北周和北齐。

【译文】

陈宣帝太建四年(572年)。突厥木杆可汗去世,也舍弃他的儿子大逻便,转而立他的弟弟为可汗,这就是佗钵可汗。佗钵可汗授予摄图为尔伏可汗,统治突厥东部,又授予他的弟弟褥但可汗的儿子为步离可汗,居住在突厥西部。北周与突厥和亲,每年送给突厥十万段丝绵锦帛彩缎。住在长安的突厥人,穿锦衣吃肉,人数常常达到上千人。北齐人也害怕突厥人侵扰,争着用优厚的礼物贿赂他们。佗钵可汗更加骄横,对他的部下说:“只要让我南方的两个儿子经常孝敬,又何必忧虑贫困呢!”

【原文】

五年,突厥求昏于齐。

【译文】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突厥向北齐求婚。

【原文】

九年,周师之克晋阳也,齐使开府仪同三司纥奚永安求救于突厥,比至,齐已亡 [1]

【注文】

[1] 克: 战胜,攻下。 开府仪同三司: 官职名。三司即三公,即开建府署,辟置僚属援引三公之例。东汉初,以司空、司徒、太尉(大司马)为三公,因均冠司字,故又称三司,东汉始有“同三司”“仪同三司”之称,曹魏时始设置“开府仪同三司”一职,为大臣加号,意即与三司即太尉、司徒、司空礼制、待遇相同,允许开设府署,自辟僚属。两晋、南北朝多沿用。隋初置为正四品上阶散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从一品,位次王、公。唐沿置,为文散官第一等;也用为勋官,从四品上。宋初为从一品文散官。明代废除。此外,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设十二大将军,每一将军也下设二开府,为统兵官。 纥(hé)奚(xī)永安: 生卒年不详。北齐官员。北齐末为开府,受命赴突厥求援。北齐灭,突厥主降他的班位在吐谷浑使者以下,自称宁死不受辱。突厥主赠马放他回来。 比至: 等到到达。

【译文】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北周军队攻克晋阳,北齐派开府仪同三司纥奚永安向突厥求救,等纥奚永安到达突厥,北齐已经灭亡。

【原文】

十年夏四月庚申,突厥寇周幽州,杀掠吏民 [1] 。五月己丑,周高祖帅诸军伐突厥,遣柱国原公姬愿、东平公神举等将兵五道俱入 [2] 。帝不豫,诏停诸军 [3] 。六月,帝殂 [4] 。冬十一月,突厥寇周边,围酒泉,杀掠吏民。

【注文】

[1] 杀掠: 抢劫杀戮。 吏民: 官吏与百姓。

[2] 周高祖: 即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543—578年)。宇文泰第四子,初封鲁国公。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继位。初期政权为宇文护所掌握,北周武帝天和七年(572年)杀宇文护后亲政。亲政后,整顿内政,禁断佛道二教,建德六年(577年),率军攻灭北齐。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柱国: 官职名。始见于战国时期楚国,后代屡有设立。十六国后燕慕容垂始置柱国大将军,北魏太武帝于神(jiā)四年(431年)也设置,后废除。北魏末又设置,位在丞相之上,权臣尔朱荣即自大将军迁此职。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三年(537年)又置此官,由宇文泰担任。宇文泰建西魏后,置柱国,共任命八人,称“八柱国”,其中六人分掌全国府兵,地位显赫。北周后除授渐多,成为没有具体职掌的勋官,正九命。隋代为正二品散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唐代为十一转勋官。 姬愿: 即宇文姬愿,北周臣,曾封神水公、原国公,生平事迹不详。 东平: 郡、国名。历史上东平不止一处。此处指西汉宣帝刘询甘露二年(前52年)置东平国。治无盐(今山东东平东)。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济宁、汶上、东平等地。南朝宋改为郡,北齐废。 神举: 即宇文神举(?—579年),北周将领。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宇文泰族子。勇而有谋。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572—578年)中,出任熊州刺史,参与讨平北齐并州,留任刺史,以功进位柱国大将军,封东平郡公,授并州总管。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将其杀害。

[3] 不豫: 天子有病的讳称。

[4] 殂(cú): 死亡。

【译文】

陈宣帝太建十年(578年)夏季四月庚申(二十三日),突厥侵扰北周幽州,杀害抢掠官吏百姓。五月己丑(二十三日),北周武帝宇文邕率领各路部队讨伐突厥,派遣柱国原公宇文姬愿、东平公宇文神举等人率军分五路一起进兵。适逢北周武帝宇文邕生病,下诏各军停止前进。六月,北周武帝宇文邕驾崩。冬季十一月,突厥侵扰北周边境,包围酒泉,杀害抢掠官吏百姓。

【原文】

十一年春二月,突厥佗钵可汗请和于周,周主以赵王招女为千金公主,妻之 [1] 。突厥寇周并州,六月,周发山东诸民修长城 [2]

【注文】

[1] 请和: 求和。 王: 此处指亲王。爵位名。始于南北朝,指皇族中封王者。北周时为十一等爵之第一等。隋朝以“国王”中皇伯叔昆弟、皇子为亲王,以别于嗣王。正一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仅保留王、公、侯三等,其余皆废。唐置,为九等爵之第一等,正一品。 招: 即宇文招(?—580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弟,北周大臣。字豆卢突。初封正平郡公,进封赵国公,任益州总管。武帝即位,晋爵为王。跟随武帝东讨灭齐,又破稽胡,位进上柱国。宣帝时,为太师。杨坚辅政,他曾设计于宴会中杀杨坚,事未成。不久因谋反罪被杀。 千金公主: 即宇文芳(约563—593年),北周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北周与突厥和亲,封千金公主,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嫁为佗钵可汗可敦。佗钵未娶先死,从突厥俗,于大象二年(580年),嫁与突厥沙钵略可汗。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次年,突厥以为北周复国为名进攻隋朝,但最终未能取胜。突厥请和,隋文帝赐千金公主杨姓,收为养女,改封大义公主。587年,沙钵略病死,其弟莫何即位,莫何死后,沙钵略的儿子即位,大义公主又嫁给沙钵略的儿子都蓝可汗。后隋文帝下诏废除了大义公主的公主封号,公元593年公主被都蓝可汗所杀。

[2] 并(bīng)州: 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相当于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地区。东汉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扩大,包括今陕西北部与河套地区。三国后渐小。唐代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开元中改为太原府。北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时又改为并州,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宋仁宗赵祯嘉祐四年(1059年)升为太原府。 山东: 崤(xiáo)山或华山以东地区。 长城: 此处指北周长城。为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犯边袭扰,北周静帝宇文阐于公元579年,征调山东各州人民对原北齐长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整,并新建了一些地段,大体是西自雁门(今山西代县),东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北)。

【译文】

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春季二月,突厥佗钵可汗向北周请求讲和,北周宣帝宇文赟封赵王宇文招的女儿为千金公主,嫁给佗钵可汗为妻。突厥侵扰北周并州,六月,北周征发崤山以东各地百姓修筑长城。

【原文】

十二年春二月戊午,突厥入贡于周,且迎千金公主 [1] 。夏六月,周遣汝南公神庆、司卫上士长孙晟送千金公主于突厥 [2]

【注文】

[1] 入贡: 进贡,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

[2] 汝南: 郡名。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治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cí)河、西淝(féi)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其后治所屡迁,辖境渐小。东晋移治悬瓠(hù)城(即上蔡,今河南汝南),隋开皇初废。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分别改蔡州、豫州为汝南郡。 神庆: 即宇文庆,生卒年不详。北周宗室、隋将领。字神庆,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通经史。后应募从征,以功授都督,官至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后从武帝征战,以功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又历任延、宁二州总管。杨坚为北周丞相时,引为心腹,晋升上大将军。隋建国后,拜左武卫将军,封上柱国。后出任凉州总管,不久征还京,未再任职,卒于家。 司卫上士: 官职名。北周置,分左右,为东宫侍卫官。 长孙晟(shèng)(552—609年): 隋朝名将。字季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北周时,历任司卫上士、奉车都尉。曾出使突厥,了解其山川形势和部众强弱。隋初,突厥沙钵略可汗侵扰隋境。他建议隋文帝杨坚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离间突厥,取得成效,最终使得突厥沙钵略可汗向隋朝称臣。后又数次出使突厥,宣扬朝廷威德。历官左勋卫车骑将军、左勋卫骠骑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内卫宿卫、相州刺史、淮阳太守、右骁卫将军。其女即为唐太宗李世民皇后。

【译文】

陈宣帝太建十二年(580年)春季二月戊午(初二日),突厥向北周进贡,并且迎娶千金公主。夏季六月,北周派遣汝南公宇文神庆、司卫上士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去。

【原文】

十三年(冬十二月)。突厥佗钵可汗病且卒,谓其子庵逻曰:“吾兄不立其子,委位于我 [1] 。我死,汝当避大逻便 [2] 。”及卒,国人将立大逻便。以其母贱,众不服 [3] 。庵逻母贵,突厥素重之 [4] 。摄图最后至,谓国人曰:“若立庵逻者,我当帅兄弟事之 [5] 。若立大逻便,我必守境,利刃长矛以相待 [6] 。”摄图长,且雄勇,国人莫敢拒,竟立庵逻为嗣 [7] 。大逻便不得立,心不服庵逻,每遣人詈辱之,庵逻不能制,因以国让摄图 [8] 。国中相与议曰:“四可汗子,摄图最贤 [9] 。”共迎立之,号沙钵略可汗,居都斤山 [10] 。庵逻降居独洛水,称第二可汗 [11] 。大逻便乃谓沙钵略曰:“我与尔俱可汗子,各承父后 [12] 。尔今极尊,我独无位,何也 [13] ?”沙钵略患之,以为阿波可汗,还领所部 [14] 。又沙钵略从父玷厥,居西面,号达头可汗 [15] 。诸可汗各统部众,分居四面。沙钵略勇而得众,北方皆畏附之 [16]

【注文】

[1] 庵(ān)逻: 突厥佗钵可汗之子。佗钵可汗去世,国人立他为嗣。后因堂兄大逻便不服,让位与沙钵略可汗,自称第二可汗。曾多次随沙钵略侵隋。后被西突厥兼并,可汗之位取消。 且: 将要、将近。 委位: 指传给君位。

[2] 避: 指回避大逻便,不登可汗之位。

[3] 贱: 地位低下,卑贱。

[4] 素: 一直,一向。 重: 敬重;尊重。

[5] 事: 侍奉;服侍。

[6] 守境: 守备边境。 相待: 对待。

[7] 雄勇: 勇猛威武。 拒: 违抗。 竟: 最后;最终。 嗣(sì): 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

[8] 每: 常常。 制: 限定,约束,管束,制止。

[9] 相与: 共同;一道。 贤: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

[10] 沙钵略可汗: 参见“摄图”条注。 都斤山: 山名。参见前“木杆、地头、步离三可汗”条注。

[11] 降居: 贬谪迁居。也称天子之子出为诸侯。 独洛水: 即土拉河,河流名。位于今蒙古国中北部,发源于今蒙古国肯特山特热勒基国家公园,注入鄂尔浑河,并经色楞格河流入贝加尔湖。

[12] 乃: 于是,就。

[13] 极尊: 泛称至尊的人。

[14] 患: 担心、忧愁。 还: 返回。

[15] 从父: 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 玷(diàn)厥(jué): 生卒年不详。西突厥可汗,也称达头可汗,室点密可汗的儿子、摄图的叔叔。当时突厥内部纷争,五可汗争雄,他为西面可汗,居乌孙故地(今伊犁河上游)。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582年),随沙钵略可汗攻隋,后因不服沙钵略可汗,引兵西去。开皇三年(583年),沙钵略攻破阿波可汗后,达头支持阿波东攻沙钵略,形成西突厥可汗国。阿波可汗被沙钵略擒获后,他联合东突厥都蓝可汗,击败突利可汗,乘机占领漠北。开皇二十年(600年)称步迦可汗。其后屡扰隋境,为隋所败。仁寿三年(603年),境内部落南降启民可汗,于是向西投奔吐谷浑,不知所终。

[16] 畏附: 畏惧依附。

【译文】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年)冬季十二月。突厥佗钵可汗病危,临死前对他的儿子庵逻说:“我哥哥不立他的儿子为可汗,将君位传给我。我死之后,你应该避让大逻便,不登可汗之位。”等到佗钵可汗去世后,突厥国人准备立大逻便为主。但因为他的母亲地位低微,众人不服。而庵逻的母亲地位高贵,突厥人一向很敬重她。摄图可汗最后到来,对国人说:“如果立庵逻为可汗,我一定率领各位兄弟侍奉他。如果拥立大逻便,我必定据守边境,用利刃长矛来对付他。”摄图年龄大,且雄武勇猛,突厥国人没人敢抗拒他,最终拥立庵逻为可汗继承人。大逻便没能被立为可汗,心中不服庵逻,常常派人去辱骂他,庵逻无法控制大逻便,因此就把国家大权让给摄图。突厥人相互商议说:“在四位可汗的儿子中,摄图最为贤德。”于是一起迎立他为可汗,建号为沙钵略可汗,居住在都斤山。庵逻降格居住在独洛水,称为第二可汗。大逻便于是对沙钵略可汗说:“我和你都是可汗的儿子,分别继承父亲的基业。现在你的地位至高无上,只有我没有可汗的地位,这是为什么?”沙钵略对他很头疼,于是授予他阿波可汗,返回故地统领自己的部落。此外,沙钵略的叔父玷厥,居住在突厥西面,称为达头可汗。各位可汗各自统领自己的部众,分别占据着突厥的四面。沙钵略可汗勇武,很得人心,北方一带都敬畏依附他。

【原文】

隋主既立,待突厥礼薄,突厥大怨 [1] 。千金公主伤其宗祀覆没,日夜言于沙钵略,请为周室复雠 [2] 。沙钵略谓其臣曰:“我,周之亲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复何面目见可贺敦乎 [3] !”乃与故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合兵为寇 [4] 。隋主患之,敕缘边修保障,峻长城,命上柱国武威阴寿镇幽州,京兆尹虞庆则镇并州,屯兵数万以备之 [5]

【注文】

[1] 隋(581—618年): 朝代名。共历三帝三十八年。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定国号隋,杨坚即为隋文帝,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文帝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强盛,对后世及东亚各国影响颇大。全盛时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新疆东部,西南至云南、广西和越南北部,北到大漠,东北至辽河。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死,太子杨广继位,改元大业,即为隋炀帝。隋炀帝时期,劳役沉重,巡幸不断,加之三次征伐高丽,耗费了大量国力,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国内矛盾迅速激化。从大业七年(611年)起,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逐步形成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与此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不断有人起兵反抗隋炀帝的统治,隋朝统治陷于土崩瓦解。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并很快进兵关中,占据长安,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yòu)为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杀。五月,李渊代隋称帝,国号唐,改元武德。隋王朝覆亡。 隋主: 即隋代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541—604年),小名那罗延。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庙号高祖,谥文皇帝。北周重臣杨忠之子,其女为北周宣帝皇后,袭爵隋国公。北周陈宣帝太建十二年(580年),宣帝死,年仅8岁的静帝即位,他总揽大权,任丞相,封隋王。次年,代周自立。隋开皇七年(587年)灭后梁。九年,灭陈,统一全国,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统治期间,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三省六曹(即六部),地方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废除九品官人法,开始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吏均由中央任免;制定法律,改革府兵制,统一度量衡;在农业上,推行均田制,扩大垦田,减免租赋徭役及盐酒商税;清查户口,重编户籍。崇佛教,好猜忌,废太子杨勇。仁寿四年(604年),为其子杨广所杀。 薄: 冷淡,不热情。 怨: 不满意,责备。

[2] 伤: 悲哀。 宗祀(sì): 对祖宗的祭祀,也称庙祭。 覆没: 覆灭;全部被消灭。 复雠(chóu): 也作“复仇”。报仇。

[3] 隋公: 指杨坚,杨坚曾被北周封为隋公。 可贺敦: 即“可敦”,此处指千金公主。

[4] 营州: 传说中的古九州之一。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设。治和龙城(今辽宁朝阳),辖昌黎、建德、辽东、乐良、冀阳、营丘六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大小凌河、女儿河、六股河流域。其后辖境渐小。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属奚。历为东北重镇,唐盛时曾一再被契丹攻取;开元后平卢节度使治此。 高宝宁(?—583年): 北齐至隋初地方割据首领。北周渤海郡人。原为北齐皇族,任营州刺史。北齐灭亡后,据地独立。杨坚执政,他联结契丹、靺鞨(Mò hé)频繁骚扰,并引突厥连兵南下,使隋东北边境大受威胁。开皇三年(583年),隋朝对突厥发动全面出击,他被隋将阴寿击败,逃奔漠北,隋收复营州,阴寿派人离间他的部属,于是被部下杀死。

[5] 缘边: 沿边。缘,沿着。指沿着边境。 保障: 特指供防御戍守的军事建筑物。 峻: 增高,加高。 上柱国: 官职名。始置于战国。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置为勋官,正九命,为最高勋官。隋朝为从一品散实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置为十二转勋官,比正二品。唐以后也为勋官。 武威: 郡名。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置。治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于此。隋开皇初废。隋大业复置,辖姑臧、昌松、番和、允吾四县。后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凉州为武威郡。 阴寿(?—583年): 隋代将领。字罗云。武威(治今甘肃武威)人。仕周,以军功进位开府。杨坚为相,跟随韦孝宽平定尉迟迥叛乱,以功进位上柱国,封赵国公,拜幽州总管。当时高宝宁据营州(今辽宁朝阳),时常引突厥、契丹犯边,他率部众反击,逼迫其逃入漠北,被部下所杀,北边才安定下来。 京兆尹: 官职名、政区名。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置。作为职官,为京兆长官,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三国魏改为京兆郡,设太守。西魏、北周、隋仍称郡,改太守为尹。唐开元初改雍州为京兆府,常以亲王领雍州牧,以长史为京兆尹,并增设少尹,协助处置府事。元代废。作为政区,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三国魏改称京兆郡,西魏、北周、隋都沿用,唐开元初改雍州为京兆府。 虞庆则(?—597年): 隋代大臣。京兆栎(yuè)阳(今陕西临潼北)人。本姓鱼,世为北方豪强。北周时官至石州总管。隋开皇初年迁内史监兼吏部尚书、京兆尹,怂(sǒng)恿(yǒng)隋文帝杨坚诛灭宇文氏势力。开皇四年(584年),出使突厥,说服突厥归隋。回来后封鲁国公,得到隋文帝杨坚宠信。后进位上柱国、右武侯大将军。开皇十七年(597年),平定岭南李世贤反叛时,被他的妻弟诬陷而被诛杀。

【译文】

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对待突厥的礼遇很冷淡,突厥十分怨恨。千金公主对北周皇室覆灭很伤心,日夜向沙钵略可汗进言,请求他为北周复仇。沙钵略可汗对他的大臣说:“我是北周的亲戚,现在杨坚自立为帝却不能制止他,还有何面目见夫人可贺敦呢!”于是和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联合起兵进攻隋朝。隋文帝对此很担忧,下令沿着边境修筑屏障,加高加固长城,命令上柱国、武威人阴寿镇守幽州,京兆尹虞庆则镇守并州,驻扎数万军队以防备突厥。

【原文】

初,奉车都尉长孙晟送千金公主入突厥,突厥可汗爱其善射,留之竟岁,命诸子弟贵人与之亲友,冀得其射法 [1] 。沙钵略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为沙钵略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 [2] 。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靡不知之 [3] 。及突厥入寇,晟上书曰:“今诸夏虽安,戎虏尚梗,兴师致讨,未是其时,弃于度外,又相侵扰,故宜密运筹策,渐以攘之 [4] 。玷厥之于摄图,兵强而位下,外名相属,内隙已彰,鼓动其情,必将自战 [5] 。又处罗侯者,摄图之弟,奸多势弱,曲取众心,国人爱之,因为摄图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迹示弥缝,实怀疑惧 [6] 。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间,颇畏摄图,受其牵率,唯强是与,未有定心 [7] 。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通使玷厥,说合阿波,则摄图回兵,自防右地 [8] 。又引处罗,遣连奚、霫,则摄图分众,还备左方 [9] 。首尾猜嫌,腹心离阻,十数年后,乘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 [10] 。”帝省表,大悦,因召与语 [11] 。晟复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 [12] 。帝深嗟异,皆纳用之 [13] 。遣太仆元晖出伊吾道,诣达头,赐以狼头纛 [14] 。达头使来,引居沙钵略使上 [15] 。以晟为车骑将军,出黄龙道,赍币赐奚、霫、契丹,遣为乡导,得至处罗侯所,深布心腹,诱之内附 [16] 。反间既行,果相猜贰 [17]

【注文】

[1] 奉车都尉: 官职名。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执掌御乘舆车。东汉属光禄勋,奉朝,无员额。魏、晋、南北朝作为加官、冗散官。魏、晋、宋六品,陈七品,北魏从五品上,北齐从五品,北周五命。隋初沿置,掌驭副车,从五品上,隋炀帝废。唐时不常置,宋废。 善射: 善于射箭。 竟岁: 终岁;整年。 贵人: 古代对高官显贵者的尊称。 冀: 希望。 射法: 指射箭的技术要领。

[2] 处罗侯(?—588年): 隋初东突厥可汗,沙钵略可汗摄图的弟弟。隋开皇七年(587年)沙钵略卒,处罗侯继任东突厥可汗,为莫何可汗,又称叶护可汗。他有勇有谋,在隋的支持下,击败了西突厥的阿波可汗,并将他俘虏,后在征战时中箭而死,沙钵略的儿子雍虞闾继位为东突厥可汗。 突利设: 突厥官职名。为突厥东部统领。 尤: 更加,格外。 忌: 猜忌,嫉妒,憎恨。 密托: 秘密委托。 心腹: 左右亲信。在身边参与机密的人物。 阴: 暗中,暗地里。 盟: 缔结盟誓。

[3] 游猎: 指出游打猎。 因: 趁着;乘便。 部众: 指部下兵众;部族兵众。 靡(mǐ): 没有。

[4] 入寇: 入侵;以征服或掳掠为目的窜犯。 上书: 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诸夏: 原指周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后泛指中原地区。 戎虏: 古时对西方或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梗(gěng): 阻塞,妨碍。 兴师: 举兵,起兵。 致讨: 讨伐。讨,征伐,发动攻击。 度外: 心意计虑之外。 侵扰: 侵犯,扰乱。含贬责、憎恶的感情色彩。适用于表示骚扰和破坏别国或别的民族。 密运: 周密运筹。 筹策: 即筹算。谋划;揣度料量。 攘(rǎng): 推,排斥,指抵御外族侵略。

[5] 位下: 地位低下。 外名: 即对外宣称。 相属: 从属。 内隙: 内部矛盾。 彰: 明显,显著。 鼓动其情: 指对这种情绪加以煽动。

[6] 曲取: 即迎合。曲意取悦。 众心: 人之心;民心。 忌: 忌恨。 殊: 特别,很。 不自安: 内心不安。 迹示弥缝: 表面上要弥补过失。弥缝,缝合;补救。 疑惧: 猜疑畏惧。

[7] 首鼠: 指犹豫观望,进退不定。 介: 在两者中间。 牵率: 牵制,牵缠。 唯强是与: 指谁势力强大就听谁的。 定心: 指确定的主张。

[8] 远交而近攻: 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最早为战国时范雎(jū)建议秦国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 离强而合弱: 离间强大的,联合弱小的。 通使: 互派使者。 说合: 说服。 自防右地: 防守自己的西部地区。右,指西方。

[9] 引: 拉拢。 遣连: 派遣使节联络。 奚: 东北地区古代民族之一。东胡后裔,鲜卑族的一部,最早见于《魏书》,称为库莫奚。其住地在弱落水(今辽宁西拉木伦河)以南、吐护真水(今辽宁辽河上游老哈河)流域,东北与契丹族毗邻,逐水草而居。北魏侵库莫奚居地,于是受北魏辖治。隋朝时改称奚。唐贞观年间,臣属唐朝。唐末,奚部势力逐渐衰落,被契丹征服。金朝兴起后,归金,后逐渐与女真、汉族融合。 霫(xí): 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一支。隋唐时居潢(huáng)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北,习俗与契丹相近。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其君长遣使向唐朝贡。后迁潢水以南,并入奚。唐末,依附契丹,逐渐与其融合。 分众: 分兵。 左方: 东方。

[10] 猜嫌: 猜忌嫌怨。 腹心: 指要害或中心部分。 离阻: 分离,阻隔。 乘衅(xìn): 利用机会,趁空子。 空: 指荡平。

[11] 省(xǐng): 审阅。 表: 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 与语: 与之交谈。

[12] 口陈: 口头陈说。陈,述说;陈述。 指掌: 比喻事理浅显易明或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

[13] 嗟异(jiē yì): 赞叹称异。 纳用: 采纳。

[14] 太仆: 即太仆卿。官职名。始置于西周,称太仆。秦、汉沿袭,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将九卿增设为十二卿,太仆卿由此得名。负责管理畜牧事务,位居十班。陈沿置,三品。北齐置,为太仆寺长官,为九卿之一,三品。历朝沿置,也称太仆寺卿,隋初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沿用。唐高宗、武则天时,曾改名司驭正卿、司仆卿,不久即恢复旧称。南宋时,太仆寺并入兵部。 元晖(约526—586年): 北周、隋官员。字叔平,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北周时历任相府中兵参军、司宪大夫等职。曾出使突厥。隋开皇初,拜都官尚书,兼领太仆。后历官兵部尚书、魏州刺史等。 伊吾道: 指由敦煌(今甘肃敦煌)出发到伊吾(今新疆哈密),再到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西北的巴里坤湖)的道路。 狼头纛(dào): 省称“狼纛”。用狼头作标志的大旗,为突厥国之旗。狼头为突厥人之图腾。纛指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15] 引居沙钵略使上: 指拜见隋文帝杨坚时,安排达头可汗的使节,位居沙钵略可汗的使节之上。

[16] 车骑将军: 将军名号。汉代始置,位在骠骑将军下。魏晋南北朝沿置,仍为重号将军,但仅为军府名号,加授大臣、地方长官。曹魏、晋、南朝宋二品,位高者一品;梁二十四班;陈一品;北魏,北齐二品;北周正八命。唐以后废。 黄龙: 即和龙,地名。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黄龙道: 通往黄龙的道路。 赍(jī): 把东西送给别人。 乡(xiàng)导: 向导,带路的人。乡通“向”。 深布心腹: 指推心置腹地交谈。 内附: 归附朝廷。

[17] 反间: 诱使敌方的间谍或其他人反为我用,制造敌人内讧而伺机取胜。 果: 果然。 猜贰: 疑忌,有二心。

【译文】

起初,奉车都尉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来到突厥,突厥可汗喜爱他高超的射术,留他在突厥待了一年,让自己的子弟和达官贵人和他亲密来往,希望能够学到他的箭法。沙钵略的弟弟处罗侯,称为突利设,特别得人心,因此被沙钵略所猜忌,他秘密通过自己的亲信,暗中与长孙晟缔结盟誓。长孙晟和处罗侯一起游玩打猎,趁机侦察突厥的山川地势,部众强弱,各种情况全都了解。等到突厥入侵时,长孙晟给隋文帝杨坚上书说:“现在中原地区虽然平定,但突厥仍然不肯臣服,出兵讨伐,时机还不成熟,弃之不管,又来侵扰,所以应当周密筹划,逐渐排除掉突厥的威胁。玷厥可汗对于沙钵略可汗而言,兵力强大但地位较低,名义上属于摄图,但内部的矛盾已经很明显,我们只要对这种情绪加以煽动,他们必将自相残杀。并且处罗侯是摄图的弟弟,为人奸诈但势力弱小,处处曲意造作,迎合民心,国人都很爱戴他,因此被摄图所猜忌。他的心中极为不安,表面上要弥补过失,实际上心存疑惧。此外,阿波持首鼠两端的态度,处在玷厥和摄图之间,他很畏惧摄图,受到他的牵制和督率,谁势力强大就听谁的,没有确定的主张。现在应该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离间强大的,联合弱小的,向玷厥派出使节,劝说阿波可汗与我们联合,这样摄图就会率兵返回,防守自己的西部地区。再拉拢处罗侯,派遣使节联络奚、霫部族,这样摄图就要分派部队,兼防守东部地区。如此一来突厥上下猜忌,离心离德,十几年后,趁机讨伐他们,必定可以一举荡平突厥。”隋文帝杨坚看了奏章后,十分高兴,便召来长孙晟和他面谈。长孙晟又陈述了突厥的形势,并亲手绘制突厥的山川地势,描摹出各处的虚实,了如指掌。隋文帝十分赞叹称异,对他的建议全都予以采纳。隋文帝派遣太仆元晖从伊吾道出发,抵达达头可汗那里,赐予他狼头旗。达头可汗使节来到长安拜见隋文帝时,被安排在位居沙钵略可汗的使节之上。隋文帝任命长孙晟为车骑将军,从黄龙道出发,携带钱币赏赐给奚、霫、契丹等部族,让他们做向导,得以抵达处罗侯那里。长孙晟与他推心置腹地交谈,诱使他归附隋朝。隋朝的反间计策实行后,突厥内部果然上下猜忌,心怀二心。

【原文】

十四年夏四月庚寅,隋大将军韩僧寿破突厥于鸡头山,上柱国李充破突厥于河北山 [1] 。五月己未,高宝宁引突厥寇隋平州,突厥悉发五可汗控弦之士四十万入长城 [2] 。六月乙酉,隋上柱国李光败突厥于马邑 [3] 。突厥又寇兰州,凉州总管贺娄子干败之于可洛峐 [4] 。冬十月癸酉,隋太子勇屯兵咸阳以备突厥 [5]

【注文】

[1] 大将军: 官职名。本为将军的最高称号。战国始置,汉代及魏晋南北朝均沿用,掌统兵作战。南朝齐、陈为赠官,皆为一品(梁为十八班),北周开始成为勋官。西魏、北周推行府兵制,置大将军,属柱国大将军所辖,隋十二卫也置,为各卫统帅,唐十六卫沿置,唐中期后成为虚职。 韩僧寿(548—612年): 隋朝将领,韩擒虎的弟弟。字玄庆,以勇猛著名。北周末,参与平定尉迟迥之乱,立有战功,授大将军。隋开皇时,历任刺史、行军总管。有战功,进位上柱国。隋炀帝杨广时改封新蔡郡公,大业八年(612年)卒于长安。 鸡头山: 山名。位于今甘肃陇东一带,具体地点有争议,有平凉说,镇原说、西和说。 李充: 生卒年不详。隋朝将领。自称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隋开皇中,多次任行军总管征讨突厥有功,名闻于时。官至上柱国、武阳郡公,拜朔州总管,很有威名,为胡人所惧。后有人诬陷他谋反,征还京师,忧愤而死。 河北山: 山脉名。当在黄河河套之北。

[2] 平州: 地名。北魏天赐四年(407年)置,治肥如(今河北卢龙西北),辖辽西、北平二郡。隋炀帝大业初改为北平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复置。移治卢龙(今河北卢龙)。辖境相当于今河北陡河流域以东、长城以南地区。唐天宝初又改为北平郡,乾元初复为平州,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改为兴平府。 控弦: 拉弓;持弓,借指士兵。

[3] 李光: 生卒年不详。隋朝将领,曾任上柱国,并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六月,率军于马邑打败突厥的侵犯。 马邑: 郡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置。治善阳(今山西朔州)。辖善阳、神武、云内、开阳四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宁武和恒山以北,黑驼山、洪涛山、左云以东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朔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马邑郡,乾元初复改朔州。

[4] 兰州: 州、府名。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置。治子城(后改金城,又改五泉,今甘肃兰州)。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兰州及临洮等地。唐辖境仅有今兰州附近。安史之乱后地属吐蕃。宋元丰中复置。辖境相当于今兰州及榆中一带。 总管: 官职名。地方军政长官。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559年)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隋及唐初也在各州设总管,边镇或大州设大总管。后复称都督,只有统兵出征的将帅才称总管。 贺娄子干(535—594年): 隋代将领。字万寿。代郡(今山西大同)人。少以骁勇善战知名。北周时,官至仪同大将军。北周末,与宇文述、韦孝宽等讨原相州总管尉迟迥,进位上开府,封武川县公。隋初数次率军抵御突厥、吐谷浑,有战功,进位上大将军。隋文帝杨坚视他为边城干臣。授榆关总管。后授云州总管。卒于任上。 可洛峐(gāi): 山名。位于今甘肃武威东南。

[5] 太子: 又称世子、储君等。中国古代嗣君的称号。是皇帝选定并册立的皇位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dí)长子,但也常以“传贤不传长”为名,另选皇帝所偏爱者。 杨勇(?—604年): 字睍(xiàn)地伐,隋文帝杨坚长子,初立为太子。好学,颇懂词赋,行事率意任情,无所掩饰。后遭杨坚疑忌。又因多内宠,服饰华丽,招致母亲独孤氏不满。其弟杨广与大臣杨素等人从中离间,于是被废黜,囚禁在东宫。杨广即位后,立即假拟隋文帝诏书,逼令自杀。 咸阳: 郡、县名。十六国前秦苻(fú)坚置,治今陕西咸阳东北。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辖石安、池阳、灵武、宁夷、泾阳五县,属雍州。隋开皇初废。也为县名。公元前350年,秦迁都于今陕西咸阳东北,并在此置咸阳。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更名新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改为渭城。晋时设置灵武。后赵时更名石安。隋开皇三年(583年)废石安入泾阳(位于今陕西泾阳境)。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泾阳为咸阳,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入泾阳,唐武德二年(619年)再置咸阳,治今陕西咸阳东。

【译文】

陈宣帝太建十四年(582年)夏季四月庚寅(十七日),隋朝大将军韩僧寿在鸡头山击溃突厥军队,上柱国李充在河北山击溃突厥军队。五月己未(十六日),高宝宁引诱突厥军队侵扰隋朝的平州,突厥军出动五位可汗的全部四十万兵力攻入长城。六月乙酉(十三日),隋朝上柱国李光在马邑击败突厥军队。突厥军又侵扰兰州,凉州总管贺娄子干在可洛峐打败他们。冬季十月癸酉(初三日),隋朝太子杨勇率军驻扎在咸阳以防备突厥人。

【原文】

十二月乙酉,隋遣沁源公虞庆则屯弘化以备突厥 [1] 。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将兵二千,与突厥沙钵略可汗遇于周槃,沙钵略有众十余万,军中大惧 [2] 。长儒神色慷慨,且战且行,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四面抗拒 [3] 。转斗三日,昼夜凡十四战,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骨见,杀伤万计 [4] 。虏气稍夺,于是解去 [5] 。长儒身被五疮,通中者二 [6] 。其战士死伤者什八九 [7] 。诏以长儒为上柱国,余勋回授一子 [8]

【注文】

[1] 沁源: 县名。北魏孝庄帝元子攸(yōu)建义元年(528年)置,治今山西沁源城南。 弘化: 郡名。西魏置,治岩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庆州置,治合水(今甘肃庆城)。辖合水、马岭、华池、归德、洛源、弘化、弘德七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合水、庆阳、华池、环县及陕西吴旗等县地。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置为庆州。

[2] 行军总管: 官职名。北周武帝宇文邕因对南朝齐、陈战争频繁,规模愈大,乃置行军总管,统率一军。其属佐有长史等。水军也别置总管。隋、唐时期也置。 达奚长儒(?—约588年): 北周及隋将领。字富仁,代(今山西大同东北)人。北周时数立军功,天和中进骠骑大将军。参与平齐之战,晋爵成安郡公。又与乌丸轨击破陈朝大将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隋初,进位上大将军,封蕲(qí)郡公。隋开皇二年(582年),率军奋战,大破突厥,以功授上柱国。后历任宁、鄜(Fū)二州刺史,夏、襄、兰三州总管,后转任荆州总管,卒于任上。 周槃: 地名。确切地址不详,当在弘化郡境内。

[3] 神色: 神情面色。 慷慨: 情绪激昂。 虏(lǔ): 古代对北方民族的贬称,此处指突厥。 冲突: 冲杀奔突。 抗拒: 抵抗。

[4] 转斗: 转战。 凡: 共,总共。 五兵: 五种兵器,所指不一,泛指军队。 咸: 全;都。 殴(ōu): 打人。

[5] 气: 士气。 稍夺: 逐渐消退。 解去: 解围后离开。

[6] 身被: 身受。被通“披”。 疮: 通“创”,伤。 通中: 指贯穿全身的重伤。

[7] 什(shí)八九: 十之八九。

[8] 余: 其余。 勋: 指勋官,官称的一种。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隋置勋官十一等,即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以奖赏勤勉和立功的将士。 回授: 转授(官职)。

【译文】

陈宣帝太建十四年(582年)十二月乙酉(十六日),隋朝派遣沁源公虞庆则率军驻扎在弘化以防备突厥军队。行军总管达奚长儒率领二千名将士,和突厥沙钵略可汗在周槃遭遇,沙钵略可汗拥有十多万大军,隋军将士都十分恐惧。达奚长儒神色慷慨,一边交战,一边行进。隋军被突厥人所冲杀突击,部队被冲散后又重新聚拢,四面抵抗。隋军转战三天,昼夜与敌作战,前后共打了十四战。各种兵器都用尽了,将士们就用拳头打击突厥人,手上的骨头都露出来,杀伤上万敌军。突厥军队的气焰逐渐消退,于是自动解围撤走。达奚长儒身上五处受伤,其中重伤有两处。将士伤亡达到十分之八九。隋文帝杨坚下诏封达奚长儒为上柱国,剩余封赏不尽的功劳转授给他的一个儿子。

【原文】

时柱国冯昱屯乙弗泊,兰州总管叱列长叉守临洮,上柱国李崇屯幽州,皆为突厥所败 [1] 。于是突厥纵兵自木硖、石门两道入寇,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咸尽 [2] 。沙钵略更欲南入,达头不从,引兵而去。长孙晟又说沙钵略之子染干 诈告沙钵略曰:“铁勒等反,欲袭其牙 [3] 。”沙钵略惧,回兵出塞 [4]

【注文】

[1] 冯昱(yù): 生卒年不详。隋代边将。多谋略,有武艺。北周杨坚为丞相时,任行军总管,与王谊、李威等征讨蛮人,以功拜柱国。隋初,又为行军总管,与突厥作战,数有战功,闻名于时。 乙弗泊(bó): 地名。约在今青海乐都西。 叱(chì)列长叉: 生卒年不详。北朝、隋将领。北齐武平末,任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封新宁王。隋开皇中,任上柱国,卒于泾州长史任上。 临洮(táo): 郡、县名。历史上多次出现,此处指北周时置洮阳郡和洮州,治美相(唐改名临潭,今甘肃临潭)。隋废郡,改洮州为临洮郡,辖美相、叠川、合川、乐川、归政、洮源、洮阳、洮潭、临洮、当夷、和政十一县。唐又改为洮州,后改临洮郡,不久复为洮州。 李崇(536—583年): 北周、隋将领。字永隆,北周位至开府仪同三司,封广宗郡(县)公,后进爵郡公。杨坚执政时,任怀州刺史。隋初,为幽州总管,屡破突厥,颇有威名。后在与突厥作战时阵亡。谥号壮。 屯: 驻扎。

[2] 纵兵: 发兵;出兵。 木硖(xiá): 即木硖关。位于今宁夏固原西南。 石门: 即石门关。位于今宁夏固原北须弥山下寺口子。 天水: 郡名。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清水、张家川、庄浪、静宁、定西等县及榆中东北部、天水西北部地。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改名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三国魏文帝曹丕时复为天水郡。西晋沿置,移治上邽(guī)(今甘肃天水)。隋开皇初废。隋大业年间改秦州为天水郡,治上邽(今甘肃天水),辖上邽、冀城、清水、秦岭、陇城、成纪六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天水及静宁、庄浪、张家川、清水、秦安、甘谷县地。不久复为秦州。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两度改秦州为天水郡。唐乾元(758—760年)初复为秦州。此外,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也置天水郡。治天水南(今甘肃礼县东)。西魏改为长道郡,隋开皇初废。 安定: 郡、县名。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宁夏中南部,甘肃平凉、白银北部和东部及镇原一带。东汉改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西晋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北魏辖安定、临泾、朝那、乌氏、石堂五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隋大业五年(609年)复置安定郡,治安定县(今甘肃泾川县北),辖安定、鹑觚(gū)、阴盘、朝那、良原、临泾、华亭七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废。唐天宝时又改泾州为安定郡。也为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泾川北,属安定郡。东汉废。北魏复置,为泾州及安定郡治。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保定。 金城: 郡、县名。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置郡,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湟水南岸)。三国魏移治榆中(今甘肃榆中西北黄河南岸)。西汉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兰州以西,青海湖以东的河、湟二水流域和大通河下游地区。东汉建安以后辖境西部缩小,仅至今大通河下游以东。东晋时,郡治迁到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魏时,改金城县为子城县(隋开皇初移治今甘肃兰州),仍为金城郡治所。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大业三年(607年)复置金城郡,治金城(隋大业初将子城县复改名金城县,隋末改称五泉县,唐咸亨二年〈671年〉复改名为金城县,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五泉县,即今甘肃兰州),领金城、狄道二县。唐武德二年(619年),改金城郡为兰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金城郡,乾元二年(759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也为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兰州西,曾改名为子城、五泉等,隋代治所移到今甘肃兰州。 上郡: 郡名。战国魏文侯置郡。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上郡归秦国。秦昭王三年(前304年),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南)。秦亡,项羽改称翟(dí)国。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复改为上郡。西汉辖境相当于今陕西榆林、延安以及富县、甘泉、安塞、志丹、子长、子洲、横山、靖边等市县地。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废,此处用上郡之名,为古称。此外,隋大业三年(607年)也置上郡。治洛交(今陕西富县),辖洛交、内部、三川、鄜城、洛川五县,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富县、洛川、甘泉、黄陵、黄龙县地。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鄜州。 延安: 郡名。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延州置。治肤施(今陕西延安北)。辖肤施、丰林、魏平、义川、金明、临真、延川、延安、因城、汾川、咸宁十一县,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延河、清涧河、仕望河、周河等流域。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延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延州为延安郡。 六畜(chù): 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

[3] 染干(?—609年): 即启民可汗。东突厥可汗。沙钵略可汗的侄子,其父处罗侯(即莫何可汗)为沙钵略的弟弟。染干初即汗位,也称突利可汗。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娶隋宗室女安义公主。开皇十九年(599年),突利可汗被突厥都蓝、达头两可汗击败,归降隋朝。安义公主死后,隋又以义成公主嫁突利可汗,封他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居朔州大利城。在隋朝的支持保护下,突厥部众纷纷投归,后统一北方,始终与隋保持臣属关系。 诈: 欺骗。 铁勒: 又作狄历、丁零、敕勒、高车。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操突厥语游牧部落的泛称。其语言、风俗都与突厥相近。最早出现的铁勒政权是5世纪下半期,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在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自立为王,反抗柔然统治。至6世纪30年代,复为柔然所灭。北朝末,铁勒部落众多,分布遍及漠北草原,各有部帅,互不统属。6世纪中叶,诸部又受突厥汗国统治。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唐初,铁勒诸部中薛延陀最强,其首领夷男为可汗,受唐册封,助唐灭东突厥。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统辖其故地。646年,唐灭薛延陀汗国。次年,唐在铁勒诸部分置羁(jī)縻(mí)都督府、州。7世纪80年代,后突厥汗国兴起,铁勒诸部重受突厥统治。8世纪40年代,回纥(788年改称回鹘)灭后突厥,统有铁勒诸部,建立汗国。840年,回鹘被黠戛斯所破,汗国瓦解,部众西迁。铁勒一名逐渐消失。 牙: 将帅所居的营帐。前建牙旗,故名。

[4] 回兵: 退兵。

【译文】

当时柱国冯昱驻扎在乙弗泊,兰州总管叱列长叉守卫临洮,上柱国李崇屯驻在幽州,都被突厥军打败。于是突厥军队从木硖、石门两路出兵入侵隋朝,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的牲畜都被劫掠一空。沙钵略可汗还想要南进,达头可汗不服从,领兵返回。长孙晟又劝说沙钵略可汗的儿子染干,对沙钵略可汗谎称:“铁勒等部族反叛,想要袭击你的牙帐。”沙钵略可汗感到害怕,于是撤军退回塞外。

【原文】

长城公至德元年春二月,突厥寇隋北边 [1]

【注文】

[1] 长城: 县名。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282年)置,治今浙江长兴东南。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八年(342年),迁治箬(ruò)溪地北(今浙江长兴东)。 长城公: 即陈后主陈叔宝(553—604年),南朝陈皇帝。字元秀,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整日与妃嫔、文臣游宴,写作艳词。隋兵南下时,他依仗长江天险,并不重视。祯(zhēn)明三年(589年),隋兵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病死,追封为长城县公。 公: 此处指县公,也称开国县公。爵位名。晋代始置,位在郡公之下,一品。其后各朝多置。梁位视三公。陈置为九等爵第二等,二品。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定为从一品。北齐二品。北周也置。隋定开国县公为九等爵之第五等,正四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仅保留王、公、侯三等,其余皆废。唐朝复置,从二品。 至德: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四年,即至德元年(583年)正月至至德四年(586年)十二月。 北边: 指隋朝的北部边境。

【译文】

陈长城公陈叔宝至德元年(583年)春季二月,突厥进犯隋朝北方边境。

【原文】

夏四月,突厥数为隋寇,隋主下诏曰:“往者周、齐抗衡,分割诸夏,突厥之虏,俱通二国 [1] 。周人东虑,恐齐好之深;齐氏西虞,惧周交之厚 [2] 。谓虏意轻重,国遂安危,盖并有大敌之忧,思减一边之防也 [3] 。朕以为厚敛兆庶,多惠豺狼,未尝感恩,资而为贼 [4] 。节之以礼,不为虚费,省傜薄赋,国用有余 [5] 。因入贼之物,加赐将士,息道路之民,务为耕织,清边制胜,成策在心 [6] 。凶丑愚暗,未知深旨,将大定之日,比战国之时,乘昔世之骄,结今时之恨 [7] 。近者尽其巢窟,俱犯北边,盖上天所忿,驱就齐斧 [8] 。诸将今行,义兼含育,有降者纳,有违者死,使其不敢南望,永服威刑 [9] 。何用侍子之朝,宁劳渭桥之拜 [10] 。”

【注文】

[1] 抗衡: 彼此对抗,不相上下。对抗;匹敌。 俱通: 同时交往。

[2] 虞(yú): 忧虑。

[3] 虏意: 指突厥的意图。 轻重: 指走向。 安危: 安全与危险。 盖(gài): 文言虚词,用于句子或词汇之首。

[4] 朕(zhèn): 我,我的。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厚敛: 重敛财物。也指征收重税。 兆庶: 即兆民。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 豺狼: 豺和狼是两种凶狠的野兽,比喻凶狠残忍的坏人或恶势力。此处指突厥。 资: 供给,帮助。

[5] 节之以礼: 用礼义节制它。 虚费: 靡费。白白地消耗。 省傜(yáo): 减轻徭役。傜同“徭”。 薄赋: 指降低赋税。 国用: 国家的费用或经费。

[6] 加赐: 额外赏赐。 息: 停止,歇。 道路之民: 指奔波在道路服劳役的百姓。 务: 致力于。 耕织: 耕种纺织。特指农桑。 清边制胜: 消除边患,克敌制胜。 成策: 成熟的计策。

[7] 凶丑: 凶恶不善之人。此处指突厥。 愚暗: 也作“愚黯”。愚钝而不明事理。 深旨: 深刻的意旨。 大定: 天下平定。 战国: 时代名。指周元王元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即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另一说认为是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即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战国时期,小国大多灭亡,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雄并立的局面。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央集权制度也开始确立。伴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大变革,在思想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得战国时期成为学术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各国之间还互相征战不休,进行激烈的兼并战争,最后实力强大的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战国时期最终落幕。 乘昔世之骄: 依靠以往的骄横。 结今时之恨: 结下当今的仇恨。

[8] 近者: 最近。 尽其巢窟: 倾巢而出。巢窟原为鸟兽虫类栖身之处,借指敌人或盗贼盘踞之地。 俱犯: 一起进犯。 上天: 古人观念中的万物主宰者,能降祸福于人。 忿: 生气,愤怒。 就: 凑近,靠近。 齐(zī)斧: 利斧。齐通“资”。

[9] 义兼: 兼有。 含育: 包容化育。 违: 反抗。 南望: 指南侵。 永服: 永远遵从。 威刑: 严厉的刑法。

[10] 何用侍子之朝,宁劳渭桥之拜: 指西汉宣帝刘询时,匈奴派遣质子入侍,并到渭桥朝拜之事。 侍子: 古代诸侯或属国国王把自己的儿子送入皇宫侍奉皇帝称为侍子。实质上等于是人质。 宁劳: 哪里用。 渭桥: 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共有三处,即中渭桥、东渭桥、西渭桥。此处指中渭桥,位于今陕西咸阳东。

【译文】

陈长城公至德元年(583年)夏季四月,突厥多次进犯隋朝,隋文帝杨坚下诏说:“以前北周、北齐两国相互抗衡,分别占据中原,突厥这支胡虏,和两个国家同时交往。北周人顾虑东方的安危,担心突厥和北齐交好过深;北齐则害怕西方出危险,忧虑北周和突厥交情深厚。两国都认为突厥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双方都有大敌当前的担忧,都想要减轻一面国境的防御。我认为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对突厥施加很多恩惠,突厥却不曾知道感恩,反而资助他们成了贼寇。对突厥要以礼义节制它,不能再白白耗费钱财,轻徭薄赋,国家的物资就会有剩余。将那些送给突厥的财物,加赐给将士们,让奔波在道路服劳役的百姓止息,致力于耕织,消除边患,克敌制胜,我心中已经有了成熟的计策。突厥凶顽愚蠢,不了解深邃的意旨,将天下平定的今天,比成战国时期,依仗以往的骄横,结下当今的仇恨。最近突厥又要倾巢而出,一起进犯我国的北部边境,这是连上天都愤恨的举动,驱使他们来送死。众将现在就要出发,要做到含养教化,有投降的要接受,有反抗的就处死,使突厥不敢再有南侵的企图,永远遵从我国的严格法度。哪里用得着对方国主派遣质子入朝侍奉,并在渭水桥头下朝拜呢?” yPvcyfXGIWe9xivl5TX5ebwi1DEJsqBIbOpeYLeaZf3RLmF11La6fGjPzlkNqQ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