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林甫专政

【内容提要】

《李林甫专政》记述了权相李林甫在唐玄宗朝玩弄权术的故事。其中包含着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不同的社会群体、重大的政治事件,贯穿着玄宗统治时代皇帝与宦官、权相、储君之间的微妙关系,文学(即擅长诗词、学术)之臣与吏干(即精于行政事务)之臣的矛盾纠葛,中央政府与藩镇将领的复杂关系,等等。

李林甫出自皇族。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他因谄附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而得以逐步升迁至朝廷要员、宰相。他善于媚事左右,迎合皇帝之心意,因而获得信任,得以掌握大权;他为人阴险狡诈,杜绝言路,妒忌贤能,排抑胜己者以保全其权位;他又屡起大狱,排挤贵臣,以扩张自己的势力。他极力支持玄宗废太子李瑛(赵丽妃所生),劝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而玄宗却立忠王李玙(yú)(后改名亨,即唐肃宗)为太子。李林甫担心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多次妄图谋害太子。他久居相位,独揽朝政,同为宰相的牛仙客和陈希烈均惧怕他而不敢过问政事。天宝十一载(752年),林甫死。在这之前,他已经和皇帝、一大批朝臣产生矛盾。他死后,杨国忠唆使安禄山诬告李林甫与蕃将阿布思谋反。于是玄宗追削林甫官爵,没收其家产,流放其家人。

史书记载李林甫工于心计、善耍手段,并将他列入“奸臣”的行列,给后世留下一个可憎的人物形象。在现代社会,我们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完全拘泥于绝对化的道德标准,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唐玄宗时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以及边疆形势等各方面较之唐初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国家政策及政治运作与唐初相比,也有很大差异,迫切需要富有行政能力的官员。李林甫在处理行政事务方面颇为精明强干。玄宗朝出现“开天盛世”的局面,李林甫功不可没。但是,玄宗晚年骄奢淫逸、政治腐败,以及后来藩镇将领坐大,酿成“安史之乱”,他也负有很大的责任。通过《李林甫专政》这一故事,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唐玄宗时代,了解李林甫在玄宗朝政局中所起的作用,更透彻地理解和评判李林甫这个历史人物。

【原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1]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 [2] 。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瑁,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浸疏薄 [3] 。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4] 。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 [5] 。五月戊子,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6]

【注文】

[1] 唐玄宗: 即唐朝第七代皇帝李隆基(685—762年),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之第三子,昭成皇后窦氏(唐睿宗为皇帝时,窦氏被封为德妃,后因其子李隆基即皇帝位,被尊为皇后)所生,公元712—75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共用了先天(712—713年)、开元(713—741年)和天宝(742—756年)三个年号。玄宗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史称“开元之治”。从开元末年起,玄宗深居宫中,委政事于宰相,对政事懈怠,耽于声色,在天宝十四载(755年)酿成“安史之乱”。后在逃离长安途中,太子李亨即位,是为肃宗,玄宗被迫退位为太上皇,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去世。 开元: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二十九年,即公元713—741年。开元二十二年,即公元734年。

[2] 吏部侍郎: 唐前期职事官,正四品上。吏部为尚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之一。吏部长官为吏部尚书,侍郎为吏部尚书的副职。吏部尚书、侍郎掌管天下官吏的选拔、授职、授勋、授爵、封赐和考核。参见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职官简表、唐朝中央政务机构职官简表。

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职官简表

唐朝中央政务机构职官简表

注:*屯田:利用士兵在驻扎的地区种地,或招募农民垦荒种地。

李林甫(?—752年): 唐玄宗朝著名的权臣、奸相。出自皇族,小字哥奴。他累积迁官至国子司业。唐玄宗开元中,迁御史中丞、吏部侍郎,深结玄宗宠妃武惠妃及宦官等,能按玄宗的心意说话、办事。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真正的宰相,开始执掌朝廷大权。他又历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并代张九龄为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天宝十载(751年),他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因为胡人将领(即蕃将)不识字,不能入朝任宰相,不可能威胁自己的地位,因此,林甫请皇帝重用蕃将。这使得许多胡人将领长期在边疆地区统领重兵。玄宗后期对政事懈怠,将国家大权委托给李林甫。李林甫身居宰相之位长达19年,独揽朝政,同为宰相的牛仙客和陈希烈均惧怕他而不敢过问政事。他在处理行政事务方面颇为精明强干。他善于迎合玄宗意旨,为人阴险,排斥有才干、受玄宗重视的官员,表面上甜言蜜语相交结,背后却阴谋陷害。他又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扩张自己的权势。他为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天盛世”的局面作出贡献,但对玄宗晚期的政治腐败及“安史之乱”的爆发也负有很大责任。 柔佞(nìng)多狡数: 柔佞即能说会道,多狡数指非常狡猾。 宦官: 在皇宫内侍候皇帝、后妃的受过宫刑的男性。 奏对: 奏,向皇帝进言或上书;对,回答,多用于对上的回答或对话;也特指一种文体,即奏对、对策。

[3] 武惠妃(?—738年): 唐玄宗的宠妃。武则天堂侄恒安王武攸止之女。唐玄宗即位后,她渐渐受到宠幸。玄宗的元配王皇后被废后,她被册封为惠妃,正一品,宫中的礼秩与皇后相同。武惠妃死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以皇后之礼安葬,赠贞顺皇后。唐朝在后宫,设皇后一名。皇后之下设内命妇(指受帝王封号的妇女):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并为夫人,皆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充仪、充容、充媛并为嫔,正二品。婕妤九员,正三品。美人九员,正四品。才人九员,正五品。宝林二十七员,正六品。御女二十七员,正七品。采女二十七员,正八品。开元年间,唐玄宗于皇后之下设三妃、六仪,以惠妃、丽妃、华妃充三妃之位,即将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改为三夫人。后来玄宗册杨玉环为贵妃,又恢复贵妃名号。 寿王瑁: 即李瑁(?—775年),唐玄宗之第十八子,武惠妃所生。开元十三年(725年)被封为寿王。因生母宠冠后宫,所以寿王也非常受玄宗喜爱。惠妃很想让寿王当皇太子,而玄宗后来却立忠王玙(yú)(后改名亨,即唐肃宗)为太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瑁纳已故蜀州(今四川崇州)司户杨玄琰(yǎn)之女杨玉环为寿王妃。杨玉环后来被玄宗看中,玄宗令玉环自请出家为女道士,另为寿王娶韦昭训之女,然后册杨玉环为贵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李瑁死于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赠太傅。 太子: 指当时的太子、唐玄宗的次子李瑛,赵丽妃所生。李瑛能被立为太子,与玄宗即位之初,其生母赵丽妃十分受宠很有关系。后武惠妃夺宠,丽妃失宠,李瑛也随之失去父皇的宠爱,其太子之位也开始不稳固。李瑛后被武惠妃陷害,废为庶人,不久赐死。 浸(jìn): 逐渐。 疏: 关系远、不亲近。 薄: 轻视、看不起。

[4] 因: 依靠、凭借。

[5] 德: 感激、感恩。 擢(zhuó): 提拔、提升。 黄门侍郎: 唐前期职事官,正四品上,为中央机构门下省长官侍中的副手。负责参议施政,在大祭祀之时,随从升坛,侍候皇帝洗手,在元正、冬至日天子视朝时,奏天下祥瑞。参见 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职官简表

[6] 裴耀卿(681—743年): 唐玄宗朝大臣。字焕之,有文学之才,也精于行政事务。唐玄宗时,裴耀卿受命改进漕运(官方督管的水运),江南的粮食大量运送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大大节省了运费。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升侍中。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左丞相罢知政事(即罢去宰相之职),不久转尚书右仆射,无实权,后卒。 侍中: 唐前期职事官,正三品,为中央机构门下省的长官。掌管出纳帝命,总管吏职,赞相礼仪,辅佐天子统领大政。参见 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职官简表 张九龄(678—740年): 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西武水西岸)人。他聪慧能文,考中进士(科举考试科目,考察文章、诗赋),后入朝廷做官。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任命张九龄为宰相。他主张选贤任能、不循资历,重视地方官人选,对国家经济建言献策。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与玄宗争执,李林甫乘机进谗言中伤。玄宗于是罢去张九龄宰相之职,后又贬荆州(治今湖北荆沙江陵)长史,死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他是玄宗时代文学之臣的代表,为人正派,为玄宗开元年间的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中书令: 唐前期职事官,正三品,中央机构中书省的长官。掌管军国政令,辅佐天子执掌大政,奉皇帝旨意拟成文书,作为管理国家的准则。参见 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职官简表 礼部尚书: 唐前期职事官,正三品。礼部是中央机构尚书省所属的六部之一。礼部尚书为长官,礼部侍郎为副职。礼部尚书、侍郎掌管天下礼仪、祭祀、宴会、科举考试。参见 唐朝中央政务机构职官简表 同中书门下三品: 唐朝宰相称号。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综理政务。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与朝政机密,其官位、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也成为宰相。“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省、门下省的正三品官,加此衔以表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唐太宗之后,以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之衔为参政标志。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吏部侍郎李林甫能说会道,十分狡猾。他与宫廷内的宦官及妃嫔深深结交,让他们打探唐玄宗李隆基的一举一动。因此,李林甫对皇帝的动静无不知晓,每逢向玄宗进言或回答玄宗的问题,皆能符合玄宗的心意,玄宗因此对他非常满意。当时在后宫中,武惠妃最受皇帝宠幸。惠妃生下寿王李瑁,其他皇子所受的皇恩都无法与寿王相比,太子李瑛也逐渐被玄宗疏远、轻视。李林甫于是通过宦官对惠妃说:我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惠妃感激李林甫的恩德,就秘密在后宫帮助他。因此,李林甫被提拔为黄门侍郎。五月戊子(二十八日),唐玄宗任命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原文】

二十四年。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1] 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2] 。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 [3]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4] 。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5]

【注文】

[1] 宰相: 辅佐天子、总理百官、治领万事的最高行政长官。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自唐初以来均为宰相。唐太宗之后,以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省长官的宰相之任已经渐渐消失,中书门下(中书省、门下省的合称)是宰相办公之所,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在宰相群体中的地位显得十分突出。 陛下: 陛本指宫殿的台阶。陛下成为对君主的尊称。在秦朝以后,陛下只用于称呼皇帝。 庙社: 庙,指太庙,供奉本朝先代帝王之庙;社,即土神。历朝历代必立庙社以祭祀祖先、土地神,所以古代常用“庙社”作为王朝或国家政权的代称。

[2] 文学: 指文章诗赋。在唐玄宗朝,与“文学”相对的是“吏治”(即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文学之臣与吏治之臣的矛盾纠葛是唐玄宗朝政治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包含用人标准、选官制度、政见之争、个人恩怨、争权夺利以及社会风气的转变等诸多问题。唐玄宗所任用的宰相既有文学之士,也有吏治之臣。 曲意事之: 之,指张九龄。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去奉承张九龄。

[3] 善: 友好,亲善。 疾: 厌恶,憎恨,妒忌。

[4] 渐肆奢欲: 渐渐放肆地过着奢侈的生活。 怠于政事: 对政事怠慢、松懈。

[5] 力争: 据理力争。 伺(sì): 侦察、探察。 所以: 即以所,倒装。指用什么理由。 中伤: 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开始,唐玄宗想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征询意见。张九龄回答道:“宰相与国家的安危息息相关。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恐怕将来会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玄宗不采纳张九龄的意见。当时,张九龄以文章诗赋之才被唐玄宗看重。李林甫虽然心里痛恨张九龄,但仍然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去奉承他。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融洽,李林甫就连同裴耀卿一起憎恨。在那时,唐玄宗当皇帝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渐渐放肆地过着奢侈的生活,对政事怠慢、松懈。而张九龄却无论遇到大事还是小事,都跟玄宗据理力争。李林甫则巧妙地刺探到皇帝的意图,天天思索用什么方式来污蔑张九龄。

【原文】

上之为临淄王也,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皆有宠 [1] 。丽妃生太子瑛,德仪生鄂王瑶,才人生光王琚 [2] 。及即位,幸武惠妃,丽妃等爱皆弛 [3] 。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 [4] 。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 [5] 。驸马都尉杨洄尚咸宜公主,常伺三子过失以告惠妃 [6] 。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 [7] 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 [8] 。九龄曰:“陛下践 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 [9] 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 [10] 九龄叱之 [11] ,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 [12] 。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13]

【注文】

[1] 临淄王: 李隆基于武周长寿二年(693年)被封为临淄郡王(从一品)。按唐朝官制,爵位共有九等。第一等:王(或亲王),正一品。第二等:郡王,从一品。第三等:国公,从一品。第四等:郡公,正二品。第五等:县公,从二品。第六等:县侯,从三品。第七等:县伯,正四品。第八等:县子,正五品。第九等:县男,从五品。皇帝的兄弟、皇子皆封亲王;亲王的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嗣王;皇太子的诸子并封为郡王;亲王的儿子承恩泽者也封郡王,亲王的诸子一般封郡公。 赵丽妃(?—726年): 唐玄宗的妃子。李隆基在当皇帝之前,在潞州(今山西长治)见到美貌、能歌善舞的歌妓赵氏,将她纳为自己的小妾。他对赵氏非常宠爱,即位后,封为丽妃(唐朝后宫妃嫔名号,正一品),其父、兄都被封为高官。赵丽妃所生的李瑛被立为皇太子。武惠妃受宠后,赵丽妃失宠。丽妃死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皇甫德仪: 德仪,唐朝后宫妃嫔名号,六德之一。皇甫德仪是唐玄宗为藩王时所纳的姬妾,因容色而为玄宗所喜爱,生鄂王李瑶。武惠妃得宠后,德仪失宠。 刘才人: 才人,唐朝后宫妃嫔名号,正五品。刘才人是玄宗为藩王时所纳的姬妾,因姿色而为玄宗所喜爱,生光王李琚。武惠妃得宠后,才人失宠。

[2] 太子瑛: 即唐玄宗第二子李瑛(?—737年),生母赵丽妃。因母宠,于开元三年(715年)被立为皇太子。开元十三年(725年),纳妃薛氏。因为武惠妃得宠、其生母失宠而对玄宗、惠妃有怨言。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遭武惠妃、李林甫等陷害,被废为庶人,后被赐死。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昭雪李瑛之罪,赠瑛为皇太子。 鄂王瑶: 即唐玄宗第五子李瑶(?—737年),皇甫德仪所生。开元二年(714年)封鄂王。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因太子李瑛案被牵连、陷害,废为庶人。宝应元年(762年),随着废太子李瑛被昭雪,李瑶也复赠为鄂王。 光王琚: 即唐玄宗第八子李琚(?—737年),刘才人所生。李琚与鄂王李瑶都是皇子中有学识和才干者,二人都居住于宫中的内宅,关系最为亲密。李琚有勇力、善骑射,起初还得玄宗喜爱。后来因生母失宠,对玄宗常有怨言。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因太子李瑛案被牵连、陷害,废为庶人。宝应元年(762年),随着废太子李瑛被昭雪,李琚也复赠为光王。

[3] 弛: 废弛、消失。

[4] 宠冠: 最受宠爱。

[5] 内第: 即内宅。唐玄宗即位后,为抑制诸皇子的势力,不让封王的皇子在宫廷外建立自己的王府。皇子幼年居住在宫内,成年后居住在“十王宅”(玄宗开始有十个儿子封王,他们集中居住在宫内的宅第叫“十王宅”。后来子嗣增加,又演变为“十六王宅”)。诸位皇子集中在宫廷旁边生活,皇帝命宦官管理和监视。 以母失职: 指太子李瑛等的母亲失去玄宗的宠爱。

[6] 驸马都尉: 官名。汉武帝时置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俸禄二千石(dàn),多以宗室及外戚与诸公子孙任之。自魏晋以来,凡娶公主者皆拜驸马都尉,简称驸马,非握实权之官。后世因此作为皇帝女婿的俗称。 杨洄(huí): 生卒年不详,出自名门弘农(今河南灵宝)杨氏,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娶武惠妃之女咸宜公主,成为武惠妃的乘龙快婿。他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投武惠妃之所好,为其卖命。 尚: 仰攀婚姻。特指娶公主为妻。 咸宜公主(?—784年): 唐玄宗之女,武惠妃所生,因母亲受宠而得到玄宗的喜爱,礼遇优于其他公主。本来按唐朝制度,公主视正一品,食封户是五百户(用五百户的赋税来供养),咸宜公主却破例加到了一千户。此例一开,其他公主也全都加到一千户。咸宜公主初嫁杨洄,后又改嫁崔嵩,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逝世。

[7] 至尊: 大臣称皇帝为“至尊”。这里指最高统治者唐玄宗。

[8] 之: 指代太子瑛、鄂王瑶和光王琚。

[9] 在中国古代,帝王登阼阶(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以主持祭祀,因此以“阼”指帝王之位。践祚,即皇帝位。 垂三十年: 临近三十年。唐玄宗于先天元年(712年)即皇帝位,到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共二十五年,接近三十年。 蕃昌: 茂盛、昌盛。 无根: 没有根据。 太子天下本: 历朝皆以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皇太子为“国本”。因此,可说“太子天下本”。 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 晋,西周、春秋时姬姓诸侯国。晋献公(?—651年),公元前676年至公元前651年在位。晋献公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guó)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外族。骊戎之首领以二女献给晋献公。骊姬受献公宠爱,意图以自己的儿子奚齐取代太子申生的地位,造成内乱。直到晋献公之子重耳(前697或前671—前628年)流亡十九年后,由秦军护送回到晋国继承王位,是为晋文公(前636—前628年在位),晋国才又安定下来。 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lì)太子,京城流血: 西汉武帝刘彻最初宠爱卫子夫,立为皇后。卫皇后所生之子刘据被立为太子。随着时间推移,卫皇后色衰,逐渐失去汉武帝的宠爱。太子刘据的性格、作风又与武帝完全不同。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善迎人意的江充见卫后宠衰,趁搜查巫蛊(gǔ)(即把木偶写上仇人的名字埋在地下诅咒,是一种毒害人的巫术)之机,说在太子宫中找到桐木人,诬陷太子行巫蛊之术。太子得知后,十分紧张,恐无法辩白,于是发兵捕杀江充。武帝派兵围捕太子,结果太子兵败自杀,其家人也多被杀。卫皇后被废,自杀。这次皇室内部的大屠杀,史称“巫蛊之祸”,对皇位继承人的确定及汉武帝晚年、汉昭帝、汉宣帝时期的政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刘据之孙宣帝刘询(前92—前49年)即位后,给刘据上谥(shì)号(古代帝王、高官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为“戾太子”。 晋惠帝用贾后之谮(zèn)废愍(mǐn)怀太子,中原涂炭: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晋惠帝司马衷(259—306年)的贾皇后于元康九年(299年),设计挑拨晋惠帝与太子司马遹(yù)(278—300年)(晋惠帝长子,生母谢夫人,谥愍怀太子)的父子关系,借机废太子为庶人,后假托惠帝的诏书杀之。统领禁卫军的赵王司马伦又起兵杀贾后。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废惠帝自立。此后,政争由宫廷内扩展到地方军队。地方手握重兵的诸王起兵讨伐司马伦,迎惠帝复位,杀司马伦。后来,诸王之间又相互残杀。参战的诸王多相继败亡,被杀害的民众动辄以万计,京城洛阳和长安反复遭到烧杀劫掠,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诸王在混战中还利用北方民族的贵族参加内战,匈奴、鲜卑等由此得以长驱直入中原地区。 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本来立长子杨勇为太子。杨勇好奢侈,多姬妾,渐渐不为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所喜爱。杨广是文帝的次子,在隋朝灭陈的统一战争中,充任行军元帅,立了大功,重臣宿将多曾由他指挥。他很得独孤后的宠爱,又联合重臣杨素揭露杨勇的丑事。最终,文帝在独孤后、杨素等的怂恿下,在开皇二十年(600年)废太子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杨广就是后来的隋炀帝。隋朝的基业就断送在隋炀帝手上。 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 此时张九龄为中书令,即中书省的长官,负责奉皇帝之命拟定诏书。在这里,张九龄是想表明:如果玄宗执意要废太子,他将拒绝奉承皇帝的旨意而草拟诏书。

[10] 官奴: 指没入官府的奴婢,完全属官府所有。 援: 指支持废太子李瑛、立武惠妃所生的寿王为太子。

[11] 叱(chì): 大声呵斥。

[12] 白: 下对上告诉、陈述。 讫(qì): 终了、完毕。

[13] 短: 陷害,说别人的坏话。

【译文】

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都很受宠。丽妃生皇太子李瑛,德仪生鄂王李瑶,才人生光王李琚。玄宗即皇帝位之后,宠幸武惠妃,对丽妃等的宠爱都衰减了。惠妃生寿王李瑁,李瑁在诸位皇子当中最受玄宗宠爱。有一天,太子与李瑶、李琚在自己居住的内宅相会,他们各自因为自己的母亲失宠而对唐玄宗颇有怨言。驸马都尉杨洄与咸宜公主(武惠妃所生)结婚,他常常刺探李瑛、李瑶和李琚三位皇子的过失,报告给惠妃。于是,惠妃抓住这些把柄,哭泣着向玄宗倾诉:“太子暗中纠结党羽,想加害我们母子。他们还指斥了您。”玄宗听了非常愤怒,并把这些话告诉了宰相,想把太子等三位皇子都废掉。张九龄回答道:“陛下即皇帝位以来,已经将近三十年。太子和诸王居住在深宫中,从不曾离开,每天都接受您的教导。天下的百姓都庆幸陛下当皇帝的时间长久,儿孙繁茂。现在三位皇子都已经长大成人,没有听说他们犯了什么大的过错,陛下为什么一听到无根据的话,就仅凭自己的喜怒,而要把他们都废掉呢?而且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不可轻易动摇。以前,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杀了太子申生,结果造成晋国三代政局混乱。汉武帝听信江充的诬告,将戾太子刘据治罪,酿成京城大规模的流血、屠杀。晋惠帝采用贾皇后的谗言而废愍怀太子,导致中原混战,生灵伤亡。隋文帝采纳独孤皇后的意见,废黜太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为太子,杨广就是后来的隋炀帝,结果隋朝的基业就毁灭在炀帝手里。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废立太子之事不可不慎重考虑。陛下如果执意要废太子,我不敢奉承您的旨意而拟定诏书。”玄宗听了张九龄的这席话,很不高兴。对废太子之事,李林甫刚开始不表态。从宫廷退下之后,他私自对受皇帝宠幸而具有尊贵地位、权势的宦官说:“这是皇帝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呢?”但玄宗对废太子之事仍然犹豫不决。惠妃秘密让官奴牛贵儿告诉张九龄:“有废太子,就必定有新立太子的崛起。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肯帮我,你的宰相之位就可以长期保持。”张九龄大声呵斥了牛贵儿,并将这番话告诉了玄宗。玄宗为此事动了脸色。因此,即使到后来张九龄最终被罢去宰相之职,太子李瑛的地位仍然没有被动摇。李林甫整日整夜地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于是玄宗对张九龄也渐渐疏远了。

【原文】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 [1] 。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 [2] 。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 [3] 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4] 。林甫恨之益深。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坐赃罪下三司按鞫,挺之为之营解 [5] 。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上谓宰相曰:“挺之为罪人请属所由。” [6] 九龄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上曰:“虽离,乃复有私。” [7] 于是上积前事,以耀卿、九龄为阿党,十一月壬寅,以耀卿为左丞相,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政事 [8] 。以林甫兼中书令,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如故 [9] 。严挺之贬洺州刺史,王元琰流岭南 [10] 。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11]

【注文】

[1] 萧炅(jiǒng): 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时曾被李林甫引荐为户部侍郎,因其不学无术,将“伏腊”(参见前“伏腊”条注)误读为“伏猎”而被称为“‘伏猎’侍郎”。他和李林甫同属于精于行政事务的吏干之臣。 户部侍郎: 唐前期职事官。户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户部长官为户部尚书,正三品;副官为户部侍郎,正四品下。户部尚书、侍郎掌管天下户口、田地、徭役、赋税、储存货物、经费核算等。

[2] 素: 向来、一向。 中书侍郎: 唐前期职事官,中央机构中书省的副官,正四品上,为中书令的副手,参议朝廷政事,传递诏书或接受外邦的表、疏。 严挺之: 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大臣。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名浚,以字行。好佛,中进士。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任左拾遗,成为谏官。玄宗开元年间,为吏部考功员外郎,负责选拔官吏,做事公允。不久,迁给(jǐ)事中,又出任登州(治今山东蓬莱)刺史,改太原尹(负责唐朝的北都太原的一切事务),后升为刑部侍郎。张九龄为宰相,用挺之为尚书左丞,负责吏部选官。他和张九龄同为擅长学术的文学之臣,鄙薄李林甫。到张九龄罢去宰相之职,严挺之也被贬为洺州(治今河北永年)刺史,移绛(jiàng)郡(治今山西绛县)太守。天宝元年(742年),授太子员外詹事,无实权。卒于洛阳,年七十余。 尝: 曾经。 伏腊: 夏季的伏日(也叫三伏天,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专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和冬季的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是祭祀日),合称伏腊。 “伏猎”侍郎: 指唐户部侍郎萧炅。因其将“伏腊”误读为“伏猎”,故被讥为“‘伏猎’侍郎”。历史典故“伏猎侍郎”即来源于上述史实,最初的记载见《旧唐书·严挺之传》。后世以“伏猎侍郎”泛指不学无术之人。 岐州: 地名。治雍县(今陕西凤翔南),辖雍县、陈仓、郿(méi)县、虢(guó)县、岐山、凤泉县,相当于今陕西凤翔、扶风、岐山、宝鸡。 刺史: 唐朝地方长官名。在唐前期,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或郡)县二级制。州或郡的长官分别称为刺史或太守,负责管理地方。上州(户满四万以上的州)的刺史为从三品,中州(户满三万以上的州)为正四品上,下州(户不满三万的州)为正四品下。

[3] 方: 副词,正在。 足下: 对人的尊称。 宜: 应该、应当。 造: 到……去。 款: 款待、招待。 昵(nì): 亲近、亲昵。

[4] 诣: 到……去。

[5] 出: 使出,遗弃。 蔚州: 地名。治灵丘(今山西灵丘),辖灵丘、飞狐、兴唐县,相当于今山西灵丘、河北涞源、蔚县。 坐: 因犯……罪或错误。 赃: 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获得财物,贪污受贿。 三司: 这里指唐代中央的司法机构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大理寺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的重大案件。刑部是最高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复核大理寺审理的流刑以下及州县审理的徒刑以上案件。御史台主要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同时也参与审判。如遇特别重大案件,大理寺卿要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叫“三司推事”或“三司按鞫(jū)”。地方移送到中央的重大案件,往往由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大理评事充当“三司使”共同审判。“三司推事”是唐代司法制度中的创举。 鞫: 审讯、审问。 营: 谋求。 解: 消除。

[6] 左右使: 这里泛指皇宫中带使职的宦官。在唐玄宗时代,宦官势力膨胀,其机构日益完备、严密,某些有权势的宦官还带有使职。 禁中: 也称省中,即宫禁之内、皇宫之内。

[7] 私: 男女不正当的性关系。

[8] 前事: 指以前发生在张九龄身上的、令玄宗不满之事。 阿(ē)党: 偏袒自己的党羽。 左丞相、右丞相: 指尚书省的左、右丞相,即唐初以来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从二品。唐初因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正二品)职权崇重,一直无人实际担任此职。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尚书令。唐太宗之后,尚书令更为缺置,其副官左、右仆射遂成为尚书省内实际长官,并直接参与军国事务,出席宰相会议。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省仆射已经演变为纯粹的尚书省行政长官,其宰相之职权已遭侵夺。张九龄、裴耀卿由中书省、门下省的三品长官改任尚书省的二品长官,实则明升暗降,被排斥于政治决策核心之外。张九龄从此被罢除宰相之职。

[9] 工部尚书: 唐前期职事官,尚书省工部的长官,正三品。掌管手工业、屯田、山泽之政令。 朔方节度: 唐朝使职。这时牛仙客已经到中央担任宰相,他“领朔方节度如故”系遥领,并不具体掌管朔方节度使之事务。在唐前期,朝廷为了防御高度机动的周边各族的袭击,不得不维持一条广阔的安全地带和边界,扩大军力。为保证边地军事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障必要的后勤支援,唐廷在边疆实行军政一体的节度使制度,在唐玄宗时逐渐形成缘边十节度经略使(简称“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是其中之一,为防御北方民族,治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西南),初领单于都护府,丰安、定远二军,西受降城、东受降城、中受降城,盐、夏、绥、银、丰、胜六州。节度使领当地军事、民政、监察、财政等大权。节度使制度在一定时期有效地防御了周边外族的进攻,巩固了唐朝的边疆,但也造成边将拥兵自重、国家军事防御体系“外重内轻”(即边地节度使手握重兵,京城长安地区兵力空虚)的局面。在安史之乱中,朝廷为平定叛乱急需用兵,不仅在边疆地区,在中原内地也广泛设置节度使。在唐中后期,节度使的辖区又称为道、节镇、方镇,节度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在一些地区逐渐形成割据一方的藩镇。在某些地区,节度使拥兵自重,自行任命官吏,赋税不上缴中央,节度使死后,由其亲属接任,或由军中推举。

唐开元、天宝十节度表

续表

注:*羁縻:羁指马笼头;縻指牛缰绳。引申为笼络、控制。唐朝在归附于中央的各族地区设置羁縻州,作为地方行政单位。中央任命各族的部落首领为羁縻州的军政长官,世袭,享有很大的自主权。羁縻州的户籍不上报中央的户部,也不承担赋税。仅有时向天子进贡。

[10] 洺州: 地名。治永年(今河北永年),辖永年、洺水、临洺、鸡泽、肥乡、曲周、平恩、新章县,相当于今河北永年、曲周、鸡泽、肥乡。 岭南: 地名。即岭表、岭外,泛指五岭[又称南岭,系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yú)五岭的总称]以南地区。在唐代,岭南地区处于五岭之外,属于边缘蛮荒之地。另外,根据自然山川形势,在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将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十道。在此基础上,开元年间,唐玄宗又再细分为十五道。太宗、玄宗均在岭南地区设岭南道。唐玄宗开元时,岭南道治南海(今广东广州),辖南海、番(pān)禺、增城、四会、化蒙、怀集、东莞、清远等县,相当于今广东全部、广西大部、云南东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

[11] 自: 从。 是: 指示代词,这,这件事。 容身保位: 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官位。

【译文】

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向来不学无术,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把“伏腊”误读为“伏猎”。严挺之把这件事告诉了张九龄,并说:“中书省中怎么能容许读‘伏猎’的侍郎呢?”于是,把萧炅贬出京城,任岐州刺史。因为这件事,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关系和睦,想引荐他为宰相。张九龄曾经对严挺之说:“李尚书(指李林甫)正受皇帝的恩宠。您应该到他的门下,与他亲近。”可是,严挺之一向讲究气节,轻视李林甫的为人,竟然不到李林甫门下去。这样,李林甫越来越恨严挺之。起先,严挺之娶了一个妻子,然后又遗弃她。严挺之的前妻又嫁给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因为犯贪污受贿罪被三司(指中央司法机构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审讯。严挺之谋求消除王元琰的罪行。李林甫通过左右使到宫禁之中,把这件事告诉了玄宗。玄宗对宰相说:“严挺之为犯罪之人请求开脱。”张九龄回答道:“这是严挺之已经遗弃的妻子,不应当还有感情。”玄宗却说:“他们俩虽然离婚了,却还是有不正当的关系。”于是,玄宗积累以前发生的事情和不满,认为裴耀卿、张九龄偏袒自己的党羽,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壬寅(二十七日),任命裴耀卿为尚书左丞相,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二人一起被罢去宰相之职权。玄宗以李林甫兼中书令,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然遥领朔方节度使。严挺之被贬为洺州刺史,王元琰被流放到岭南地区。张九龄已经开罪了皇帝。从此以后,朝廷上的官员都考虑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官位,没有敢直言不讳的大臣了。

【原文】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1] 补阙杜璡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 [2] 。自是谏争路绝矣。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进,专给唯诺而已 [3] 。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 [4] 。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5]

【注文】

[1] 谏官: 官名。唐朝设有专门规谏皇帝的谏官制度。唐代谏官有左右散骑常侍(从三品)、左右谏议大夫(正五品上)、左右补阙(从七品上)、左右拾遗(从八品上)等,分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谏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国家决定的政策、法令及某些重大制度,如认为不妥,有权向皇帝规谏。谏官制度既可以监督宰相的政务,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权力。 乌: 副词,哪,怎么。 立仗马: 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置仗内飞龙、祥麟、凤苑、鹅鸾、吉良、六群。飞龙厩(皇宫中的马圈)每日以八匹马列于宫门之外,号南衙立仗马,随仗下而退。因为李林甫的这一席话,后人以“立仗马”比喻贪恋厚禄而不敢有所作为之人。

[2] 补阙: 唐朝谏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始置左、右补阙各二员,从七品上,分隶门下省(在宫殿左边)和中书省(在宫殿右边),掌供奉、讽谏。 璡: 音jìn。 黜: 废,贬退。 下邽(guī): 县名。即下邽县,隶属于华州(治今陕西华县),相当于今陕西渭南北下邽镇。 令: 官名。在唐代,县的行政长官称为县令,负责管理本县的地方事务。

[3] 牛仙客(675—742年): 唐玄宗朝大臣。泾州鹑(chún)觚(gū)(今甘肃灵台)人,初为县中小吏(官府中的胥吏与差役,即地位品秩较低的为官府做事之人),职掌杂事,颇有才干。后因军功吏能逐步升为河西节度使(即今甘肃、宁夏一带的军政长官,治凉州,今甘肃武威),负责保卫唐西北边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朝廷在边境地区设立十节度使(参见 《唐开元天宝十节度表》 ),河西节度使是其中之一。牛仙客清勤不倦,仓库积实,器械精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牛仙客在边疆河西地区颇有治绩,玄宗大加赞赏。在李林甫的推荐下,牛仙客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事,做了宰相。这项任命标志着边陲将领开始卷入朝廷政治。牛仙客既居宰相之位,独善其身,与时沉浮,对李林甫唯唯诺诺,依据常规的法度办事。又封豳(bīn)国公,进侍中、兼兵部尚书,与李林甫合掌文武官员的选拔任用。 唯诺: 应答声,表示同意。

[4] 然: 不过,但是。 格式: 唐代法律有律、令、格、式。律指刑律,令指与国家政权构成及其运作有关的各种规章和制度,格指皇帝不断用制、敕的形式临时颁布的法令汇编,式指政府机构办事的程序和操作细则。令、格、式都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 迁除: 迁,调动官职。除,任命、授职。 常度: 常规的制度、法度。 常调: 常规的调动。

[5] 巧谄: 巧妙地巴结、奉承。 腾: 上升、飞腾。 次: 按顺序排列、等次。 蹊(xī): 本义指小路,这里引申为常规之外的升官捷径。

【译文】

李林甫想遮敝唐玄宗的视线,堵塞唐玄宗的耳朵,以便自己执掌朝廷的大权,就公开召集诸位谏官,对他们说:“现在有英明的君主在上,诸位大臣顺从他都来不及,怎么用得着向他多提意见呢?诸位不见立仗马吗?虽然给它们喂的是三品官员的食料,但是它们一旦鸣叫就会被立即拉下去。如果你们也出现这种情况,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璡曾经向皇帝上书,论及国事。第二天,杜璡即被贬为下邽令。从此,向皇帝进谏言的道路被断绝了。牛仙客是因为李林甫的引荐而当上宰相的,因此他对李林甫的行事唯唯诺诺,只表示同意而已。但是,李林甫、牛仙客二人都谨慎地遵守常规的办事程序和操作细则。所有官吏的调动和任命,各自按照常规的制度。某些人虽然有出众的才华,仍然不免熬到老年,只能按照常规的方式调动或任官。而以巧妙巴结、阴险手腕来追求升官之人,却能超越常规的顺序升官。他们这群人有常规之外的升官捷径。

【原文】

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 [1] 。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2] 。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相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其术者 [3]

【注文】

[1] 际: 里面、中间。

[2] 好以甘言啖(dàn)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啖,本义吃,给……吃。这里引申为利诱、引诱。意指李林甫擅长用甜言蜜语利诱人,而在背后中伤人,表面上不露任何言语和表情。历史典故“口蜜腹剑”即来源于上述史实。最初的记载见于此。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后世因以“口蜜腹剑”比喻嘴甜心毒。

[3] 厚: 看重。 逼: 接近、迫近。 辄(zhé): 立即、就。 虽: 即使、纵然。

【译文】

李林甫的城府很深,人们无法观察到他心里究竟盘算什么。他喜好用甜言蜜语引诱人,却在背地里中伤人,表面上不露任何言语和表情。凡是被玄宗器重的官吏,李林甫开始时与他们结交、亲近。当他们的地位和权势接近自己的时候,就立即用计谋除掉他们。即使是老奸巨猾之人,也不能逃脱李林甫的权术。

【原文】

二十五年夏四月辛酉,监察御史周子谅弹牛仙客非才,引谶书为证 [1] 。上怒甚,命左右 于殿庭,绝而复苏,仍杖之朝堂,流瀼州,至蓝田而死 [2] 。李林甫言:“子谅,张九龄所荐也。”甲子,贬九龄荆州长史 [3]

【注文】

[1] 监察御史: 唐朝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官员,正八品上。掌管分察百官,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谶(chèn)书: 古人相信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在古代社会,谶书常常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唐朝皇帝及中央政府对谶书很敏感,对其控制也很严。

[2] (bó、pò): 掷击、投落。 杖: 即杖刑,唐朝的一种刑法,用官杖捶击犯人的脊背、臀部或腿部。唐律定为“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之二,重于笞刑,轻于徒刑。 瀼(ráng)州: 地名。治临江(今广西上思西南),辖临江、波零、鹄山、弘远县,相当于今广西上思西南部、宁明东南部一带。 蓝田: 县名。即蓝田县,隶属于京兆府(京城长安及附近地区),相当于今陕西蓝田。

[3] 荆州: 地名。治江陵(今湖北荆沙江陵),辖江陵、长宁、当阳、长林、石首、松滋、公安县,相当于今湖北荆沙、荆门、当阳、石首、松滋、公安。 长史: 地方上州长官刺史或郡长官太守的辅佐。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二月,天下诸州改为郡,刺史改为太守。上州(户满四万以上的州)的长史为从五品上;中州(户满三万以上的州)为正六品上;下州(户不满三万的州)为从六品上。多无实际职任,用以安置闲散及被贬的官员。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夏四月辛酉(十七日),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没有才干,并引用谶书作为证据。玄宗非常愤怒,命左右之人在殿庭上暴打周子谅。周子谅被打得死去活来。玄宗又在朝堂上对周子谅施以杖刑,还把他流放到瀼州。在途中,周子谅到蓝田就死了。李林甫(趁此机会)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当月甲子(二十日),玄宗又把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

【原文】

杨洄又谮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云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潜构异谋 [1] 。上召宰相谋之,李林甫对曰:“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上意乃决 [2] 。乙丑,使宦者宣制于宫中,废瑛、瑶、琚为庶人,流锈于瀼州。瑛、瑶、琚寻赐死城东驿,锈赐死于蓝田 [3] 。瑶、琚皆好学,有才识,死不以罪,人皆惜之。丙寅,瑛舅家赵氏、妃家薛氏、瑶舅家皇甫氏坐流贬者数十人,惟瑶妃家韦氏以妃贤得免。

【注文】

[1] 谮(zèn): 说坏话诬陷别人。 太子妃: 皇太子的正妻。 太子妃兄驸马薛锈: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太子李瑛纳妃薛氏。薛氏之兄薛锈又尚公主,成为皇家的驸马。

[2] 豫: 通“与”,参加。

[3] 制: 唐代公文书之一。皇帝颁发的公文书称制、敕、册。 城东驿: 指长安城东的驿站。

【译文】

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又说坏话诬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说他们与太子妃之兄、驸马薛锈暗中策划谋反。玄宗于是召集宰相商议此事,李林甫回答道:“这是陛下的家事,不是我们这些大臣应当参与议论的。”玄宗于是下定决心废太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夏四月乙丑(二十一日),玄宗让宦官到宫中宣读制书:废李瑛、李瑶、李琚为庶人,把薛锈流放到瀼州。不久,李瑛、李瑶、李琚在长安城东的驿站被赐死,薛锈也在蓝田被赐死。李瑶、李琚都是好学、有才识之人,虽没有正当的罪名,皇帝却把他们杀害,人们对此感到很惋惜。丙寅(二十二日),李瑛的舅家赵氏、太子妃薛氏之家、李瑶的舅家皇甫氏,因为此事被流放、贬官的达几十人。唯独李瑶之妃韦氏的家族因为韦妃贤淑而免除了这场灾祸。

【原文】

二十六年。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数劝上立寿王瑁 [1] 。上以忠王玙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意欲立之,犹豫岁余不决 [2] 。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诛死,继嗣未定,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高力士乘间请其故 [3] 。上曰:“汝,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上曰:“然。”对曰:“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上曰:“汝言是也!汝言是也!”由是遂定 [4] 。六月庚子,立玙为太子。

【注文】

[1] 数(shuò): 屡次。

[2] 忠王玙(yú): 即唐肃宗李亨(711—762年),公元756年至762年在位。曾名嗣升、浚、玙、绍,小字阿奴。玄宗第三子,生母杨氏出自名门弘农杨氏,与隋朝皇室有亲戚关系。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立为太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谋反。次年,李亨跟随玄宗西奔蜀地,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他支持一部分禁军杀宰相杨国忠,逼玄宗杀杨贵妃,随即分兵北上,在灵武(今宁夏吴忠)即皇帝位。他任用朔方军的将领郭子仪、李光弼,又向唐朝北方的游牧民族回纥借兵,平定安禄山的叛乱。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其长子李俶(chù)与郭子仪统回纥及唐兵收复两京(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后肃宗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节制郭子仪等九节度使之兵讨伐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遭遇溃败。又以宦官李辅国掌管宫中禁军,并使之参与国家大政,百官一旦违背他的意思,都被贬逐。肃宗又复猜忌功臣,崇尚佛教,听任张皇后专权乱政。张皇后谋杀李辅国,反为所害,肃宗亦受惊恐而病死。葬建陵(今陕西礼泉东北),谥大圣大宣皇帝,庙号肃宗。

[3] 高力士(684—762年): 唐玄宗朝大宦官。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他入宫先为武则天的宦官,与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相交,又倾心附结临淄王李隆基。后来,他跟从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武则天之女),帮助隆基铲除政敌。李隆基(唐玄宗)登上皇位后,十分宠信高力士,因此高力士的权势越来越大。皇子、公主、权臣、藩将都巴结他。他常在玄宗身边,有时也进谏言。在安禄山叛乱时,他跟随玄宗逃奔蜀地。唐军收复京城长安后,他跟随玄宗回到京城,为新皇帝唐肃宗所宠信的大宦官李辅国所诬陷,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后遇到赦令,返回京城。在途中,他听到玄宗的死讯,呕血而亡。

[4] 郎君: 贵族子弟的通称。 邪(yé): 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大家: 宫中近侍对皇帝的称呼。 推长而立: 当时,唐玄宗的长子李琮(cóng)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脸部不幸被野兽抓破,不太适合做君王,而次子李瑛又被废去太子之位。这样,三皇子李玙在诸位皇子中是最年长的。因此,选李玙为太子可说是“推长而立”。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既然废太子李瑛已经死了,李林甫就屡次劝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玄宗因为李玙在诸位皇子中年龄最大,而且为人仁孝恭谨,又好学,想立他为太子。玄宗犹豫一年多都没有决定下来。他想到自己岁数渐渐大了,在一天之内杀死三位皇子,皇位继承人却还没有确定下来,常常不高兴,睡眠和饮食也因此而减少。高力士乘间隙问玄宗是什么原因。玄宗反问道:“你是我家的老奴才,怎么可能没有揣摩到我的心思呢?”高力士回答说:“是不是因为太子的人选还没有定呢?”玄宗说:“是的。”高力士答:“这事何必让您这样操心呢?就推年长的皇子立为太子,谁还敢提出异议?”玄宗说:“你的话有道理!你的话有道理!”于是,下定决心按自己的意图册立太子。六月庚子日(初三日),玄宗正式立李玙为太子。

【原文】

二十七年夏四月己丑,以牛仙客为兵部尚书兼侍中,李林甫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总文武选事 [1] 。秋九月(戊午),太子更名绍。

【注文】

[1] 兵部尚书: 唐朝前期职事官,正三品。尚书省兵部的长官为尚书,副官为侍郎,掌管天下军卫、武官的选授,包括士兵的军籍、山川要害之图,兵器、战马之数等。 吏部尚书: 唐朝前期职事官,正三品。尚书省吏部的长官为尚书,副官为侍郎,掌管天下官吏的选授、封爵、策勋、考核。吏部尚书的班列次序位于其他各部尚书之上。 文武选事: 指选拔文官和武官之事。按唐代制度,文官的选任(即文选)由吏部尚书、侍郎掌管,武官的选任(即武选)由兵部尚书、侍郎掌管。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夏四月己丑(二十八日),玄宗任命牛仙客为兵部尚书、兼侍中,李林甫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由二人总管国家文官和武官的选拔和任命。秋九月戊午(二十九日),皇太子改名为李绍。

【原文】

天宝元年 [1]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 [2] 。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3] 。上尝陈乐于勤政楼下,垂帘观之 [4] 。兵部侍郎卢绚谓上已起,垂鞭按辔,横过楼下 [5] 。绚风标清粹,上目送之,深叹其蕴藉 [6] 。林甫常厚以金帛赂上左右,上举动必知之,乃召绚子弟谓曰:“尊君素望清崇,今交、广藉才,圣上欲以尊君为之,可乎 [7] ?若惮远行,则当左迁。不然,以宾、詹分务东洛,亦优贤之命也,何如?” [8] 绚惧,以宾、詹为请。林甫恐乖众望,乃除华州刺史 [9] 。到官未几,诬其有疾,州事不理,除詹事、员外、同正 [10]

【注文】

[1] 天宝: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十五年,即公元742年至756年。天宝元年即742年。

[2] 右: 古代尊崇右,以右为尊。这里引申为比……尊贵。

[3]历史典故“口蜜腹剑”即来源于上述史实。

[4] 勤政楼: 即勤政务本楼,在唐长安城东部兴庆宫(李隆基为藩王时的旧宅扩建而成)的西南角,南向,两层。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楼名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之意。从开元十六年(728年)开始,玄宗正式到兴庆宫听政,兴庆宫成为新的权力中枢。玄宗经常在兴庆宫内的勤政务本楼处理朝政、颁发诏书、举行科举考试、举办宴会、表演各种戏剧。参见唐长安兴庆宫示意图。

唐长安兴庆宫示意图

[5] 兵部侍郎: 唐朝前期职事官,正四品下。尚书省兵部的副长官,与兵部尚书分掌武官的选任、勋阶和考核。 辔(pèi): 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6] 清粹: 纯净、高洁、纯粹。 蕴藉: 含蓄宽容。唐代选拔官吏,重视相貌、身材、仪表。因此,玄宗赞赏卢绚的仪表、风度会引起李林甫的不安。

[7] 帛(bó): 丝织品的总称。在唐代,丝织品和贵金属金、银、铜都作为货币,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因此,李林甫用帛来贿赂,也等同于用金钱贿赂。 清崇: 指崇尚“清”。魏晋南北朝以来,山东[崤(xiáo)山以东地区,大致相当于北齐的统治区域]名门望族多,人才荟萃。山东士族崔、卢、李、郑家族更是文化上的望族。卢绚应属于这一集团。 交、广: 地名。指交趾(又称交州,治今越南河内西北,辖交趾、怀德、南定、宋平县,相当于今越南河内)、广州(治南海,即今广东广州,辖南海、番禺、增城、四会、化蒙、怀集、东莞、清远、洊水、浈阳、政宾、宝安县,相当于今广东广州、增城、四会、广宁、怀集、深圳、清远、英德)。这些地区在唐代属于远离中原的边远之地。 左迁: 古人尊崇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降职。

[8] 宾、詹: 指太子宾客、詹事,属于唐朝东宫官体系。太子宾客,正三品,负责侍从、规谏太子和教导礼仪。太子詹事府设詹事一人,正三品,统东宫之政令、法度和事务。在唐玄宗时期,皇太子的权力、地位下降,东宫官逐渐成为闲职和虚衔。 分务东洛: 唐朝设长安(即西京)和洛阳(即东都)两个都城。分务东洛指到东都洛阳的分司机构任职。东都分司机构的官员往往都是闲职,没有实权。

[9] 乖: 违背,不协调。 华州: 地名。治郑县(今陕西华县),辖郑县、华阴、下邽(guī)县,相当于今陕西华县、华阴、渭南北下邽镇。

[10] 员外、同正: 即员外置同正员。按唐朝制度,在官僚正规编制之外置员外官。员外官加同正员,其俸禄、赏赐与编制内的正官相同,唯独不给职田(又作职分田、公田、禄田,指依据官职品级所授予的田地,作为官员俸禄的补充)。如果只是员外官,则俸禄为正官的一半。

【译文】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林甫作为宰相,对凡是才能、威望、功劳高于自己的人,以及被玄宗器重的,权势、地位即将逼近自己的人,必定想尽各种办法除掉。李林甫尤其憎恨擅长文章、诗赋的大臣,或者表面上与他们亲善,用甜言蜜语引诱他们,暗地里却陷害他们。世人称“李林甫口中含蜜,而腹中带剑”。玄宗曾经在勤政楼下摆设音乐,把门帘放下来观赏。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玄宗已经离开,放下马鞭,按住驾马的缰绳,从勤政楼下横穿而过。卢绚风度翩翩,显得高洁、纯粹。玄宗的眼睛一直盯着卢绚,目送他离开,深深地赞叹卢绚含蓄宽容的风度、仪态。李林甫常常用重金和丝织品贿赂玄宗的左右侍从。玄宗的一举一动他必定知道。李林甫知道了玄宗赞赏卢绚之事,于是召集卢绚的儿子、弟弟,对他们说:“尊贵的君主一向重视有清望的名族。现在交州和广州需要派驻一些人才。皇上想派卢绚到那里去,可以吗?如果他害怕到边远的地方去,则应当降职。如果不这样的话,把他派到东都洛阳去做太子宾客、詹事(都是闲散之职),这也是拥有优厚待遇、受尊重的官位,怎么样?”卢绚感到害怕,于是自己请求调任太子宾客、詹事。李林甫担心他的这一举动会违背众人的意愿,于是授予卢绚华州刺史之职。卢绚到华州任官,没过多久,李林甫就诬陷卢绚有病,不能处理州内的事务,让卢绚做太子詹事、员外置同正员。

【原文】

上又尝问林甫以“严挺之今安在?是人亦可用”。挺之时为绛州刺史 [1] 。林甫退,召挺之弟损之,谕以“上待尊兄意甚厚,盍为见上之策,奏称风疾,求还京师就医” [2] 。挺之从之。林甫以其奏白上,云挺之“衰老得风疾,宜且授以散秩,使便医药” [3] 。上叹叱久之 [4] 。夏四月壬寅,以为詹事。又以汴州刺史、河南采访使齐澣为少詹事 [5] 皆员外、同正,于东京养疾 [6] 。澣亦朝廷宿望,故并忌之。

【注文】

[1] 绛(jiàng)州: 地名。治绛县(今山西绛县),辖正平、太平、曲沃、闻喜、稷山、垣县、襄陵县,相当于今山西曲沃、绛县、稷山、垣曲。

[2] 盍(hé): 何不。 风疾: 指风痹、半身不遂等症,或指麻风病。 京师: 指唐朝的都城长安,相当于今陕西西安。

[3] 散秩: 散指散官,只有名号,不实际任事之官。秩即官吏的俸禄。

[4] 叱(chì): 呼喝,呼喊。

[5] 汴(biàn)州: 地名。治浚仪(今河南开封),辖浚仪、开封、尉(yù)氏、陈留、封丘、雍丘等县,相当于今河南开封、尉氏、封丘、杞县。汴州位于水陆之要津,是黄河与各运河集中之地,四通八达,舟车汇集。由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通向东部地区的道路就经过汴州,此地也是国家漕运(官方督管的水运)的咽喉。汴州的主要交通凭借漕运要道汴渠。特别是唐中叶以后,控制汴渠即能控制漕运。汴州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成为四战之地。 河南采访使: 唐朝使职。即河南道的采访使。河南道是唐太宗贞观十道和唐玄宗开元十五道之一,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因在黄河以南而得名。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河南两省黄河故道以南,山西中条山以南,和江苏、安徽二省淮河以北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东都洛阳附近地区为都畿(jī)道,河南道辖境缩小。河南道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废。采访使即采访处置使,为唐朝使职名,是中央派出的巡按各道(即按自然山川形势划分的监察区域)的官员。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始置于河南、扬州(今江苏扬州)等地,选朝廷要员担任。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称采访处置使,但仍沿称采访使。采访使负责考核地方官政绩、察访善恶。 齐澣(huàn): 生卒年不详。唐睿宗、玄宗朝大臣。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为监察御史,尽职守。唐玄宗开元初,中书令张说(yuè)选他为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迁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刺史,充江南东道采访处置使。他任地方官期间改移漕运物资的通道,安抚流民。后贬归田里。天宝五载(746年)为平阳(治今山西临汾西南)太守,卒于官。 少詹事: 唐朝东宫官名。太子的东宫官署有詹事府。詹事府设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一人,正四品上。太子詹事统领东宫之政令、法度、事务,少詹事是詹事的副职。但是到唐玄宗朝,随着皇太子权势和地位的下降,东宫的官僚被大力裁减,几乎成为闲职。因此,太子詹事、少詹事也变成无实权之虚职。

[6] 东京养疾: 东京即东都洛阳。洛阳是唐朝的陪都,在此设置的一套官僚机构多是闲散之职。说让齐澣到东都养病,只是托词,实质是想让他远离权力中心。

【译文】

唐玄宗又曾经问李林甫:“严挺之现在在哪里?这个人还可以再任用。”严挺之当时已经被贬为绛州刺史。李林甫退下后,召见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告诉他:“皇上非常看重您的哥哥,你哥哥为什么不寻找面见皇上的策略呢?你哥哥可以上奏,称自己患了风疾,请求回到京师长安看医生。”严挺之听从了李林甫的话。李林甫就把严挺之上奏的内容告诉了玄宗,说挺之“衰老了,患上了风疾,应当只授予散官的名号、俸禄,以方便他看医生、服药”。玄宗听了,叹息了很久。天宝元年(742年)夏四月壬寅(二十八日),任命严挺之为太子詹事。李林甫又把汴州刺史、河南采访使齐澣调为太子少詹事。严挺之和齐澣都是员外置同正员,被发配到东都洛阳养病。齐澣在朝中也一向有威望,因此,李林甫把他连同严挺之一同忌恨。

【原文】

秋七月辛未,左相牛仙客薨 [1] 。八月丁丑,以刑部尚书李适之为左相 [2]

【注文】

[1] 左相: 牛仙客当时兼门下省长官侍中,而门下省位于唐代宫殿的左边,所以门下省长官又称“左相”。侍中在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称东台左相。相应地,李林甫此时兼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中书省位于唐代宫殿的右边,所以中书省长官又称“右相”。龙朔二年,曾改中书令为西台令、右相。 薨(hōng): 在唐朝,皇后、妃嫔、皇子、公主、王侯、三品以上官员的死叫“薨”。

[2] 刑部尚书: 唐前期职事官,正三品。尚书省刑部长官,掌管天下刑法、关禁之政令。唐玄宗时期,多以京城之外的官员兼任,渐渐变成虚衔。 李适之(?—747年): 唐宗室,玄宗朝大臣。名昌,废太子李承乾(唐太宗之嫡长子,长孙皇后所生)之孙。唐玄宗开元中,担任过通州(治今四川达川)刺史、御史大夫、刑部尚书等。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代牛仙客为左相,担任宰相之职。天宝五载(746年),被李林甫诬陷,罢为太子少保,从二品。官品很高,但无实权。李林甫又诬陷适之与韦坚结成朋党(指官员互相之间结成的小集团。历代皇帝都很忌讳朋党),再贬宜春(治今江西宜春)太守。第二年自杀。

【译文】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秋七月辛未(二十九日),左相(即门下省长官侍中)牛仙客死。八月丁丑(初五日),任命刑部尚书李适之为左相。

【原文】

二年。上以右赞善大夫杨慎矜知御史中丞事 [1] 。时李林甫专权,公卿之进,有不出其门者,必以罪去之 [2] 。慎矜由是固辞,不敢受。五月辛丑,以慎矜为谏议大夫 [3]

【注文】

[1] 赞善大夫: 唐朝太子东宫官名,正五品上。掌管传令,讽谏过失,教导礼仪,以儒家经典教授诸位郡王。 杨慎矜(?—747年): 唐玄宗朝大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炀帝玄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沉毅有才干。历任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县令、监察御史、侍御史。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升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兼诸道铸钱使,成为朝廷中掌管经济事务的重臣。后来李林甫嫉恨他,诬陷他想恢复隋朝的基业,被玄宗下诏赐自尽。 知御史中丞事: 知,以他官暂时主持某一官署事务。知御史中丞事指暂时负责御史中丞之事务。在唐朝,“检校”、“摄”、“判”、“知”这些职任多系特命,运用灵活。任职者的官品与所委事之间多有差距,所“摄”、“知”的事务都不是其本来的官位之职责,即“越局”、“出位”掌他职,属临时差遣官。皇帝常以此表示对某人的倚重或对某事的重视。 御史中丞: 唐朝中央监察机构的官员。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中,御史大夫为长官,从三品;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的副职,正五品上。御史大夫掌管国家的监察,以肃正朝纲,中丞辅助他。

[2] 公卿: 原为三公九卿的合称。后又泛指中央政府高级行政官员。

[3] 谏议大夫: 唐朝谏官。分左、右谏议大夫,正五品上,分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谏官有权规劝皇帝,向其进谏言。

【译文】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玄宗任命右赞善大夫杨慎矜代理御史中丞之职权。当时,李林甫独掌大权,能在朝廷中做到显官的,如果不是出自他的门下,他就一定找个罪名除去。于是,杨慎矜固执地辞让,不敢接受皇帝的这项任命。五月辛丑(初三日),玄宗任命杨慎矜为谏议大夫。

【原文】

三载冬十二月,户部尚书裴宽素为上所重,李林甫恐其入相,忌之 [1] 。刑部尚书裴敦复击海贼还,受请托,广序军功,宽微奏其事 [2] 。林甫以告敦复,敦复言“宽亦尝以亲故属敦复” [3] 。林甫曰:“君速奏之,勿后于人。”敦复乃以五百金赂女官杨太真之姊,使言于上 [4] 。甲午,宽坐贬睢阳太守 [5]

【注文】

[1] 三载: 指天宝三载(744年)。天宝三载正月,唐玄宗改年为载。 户部尚书: 唐中央尚书省六部之一户部的长官,正三品。掌管天下户口、田地、徭役、赋税、储存货物、经费核算等。 裴宽(685—755年): 唐玄宗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善骑射、弹棋。历任河南丞、长安尉、江东覆田判官、太常博士、刑部员外郎、户部侍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刺史、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一切事务的长官)、范阳(治今北京地区)节度使、户部尚书、御史大夫。李林甫担心他成为宰相,就指使人奏劾其罪。裴宽被贬为地方官。

[2] 微: 隐蔽,藏匿。

[3] 属(zhǔ): 通“嘱”,委托,交付。

[4] 杨太真(719—756年): 本名杨玉环,即后来赫赫有名的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东)人。杨玉环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聪明过人,初为寿王李瑁的妃子。唐玄宗开元末年,武惠妃去世后,杨玉环开始得到玄宗的宠爱。玄宗令杨玉环自己请求当女官,号“太真”,目的是让她跟寿王撇清关系。天宝四载(745年),玄宗封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还推恩及其家族,杨贵妃的母亲、姐姐均被封为国夫人(国夫人为唐朝命妇封号,视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来定品级,取其高者),叔叔、兄弟皆封为高官,其从(zòng)祖兄(同曾祖父但不同祖父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祖兄”)杨国忠还逐步升为宰相。杨家权倾天下,生活奢侈。朝廷内外依附杨家的官吏颇多,东北边将安禄山也与之交结,认杨贵妃为母亲,以巩固自己的权势。但是,安禄山与杨家之间的矛盾也非常深。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第二年,玄宗被迫逃往蜀地。杨贵妃跟随玄宗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随从的禁军发动叛乱,杀死宰相杨国忠,逼迫玄宗勒死杨贵妃。

[5] 睢(suī)阳: 地名。即睢阳郡,治宋城(今河南商丘南),辖宋城、襄邑、宁陵、虞城、下邑、谷熟、柘(zhè)城、砀(dàng)山、单(shàn)父、楚丘县,相当于今河南商丘、睢县、宁陵、虞城、夏邑、柘城,安徽砀山,山东单县、曹县。 太守: 唐朝地方官。在唐前期,地方行政制度采用州县两级制。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为县令。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二月,天下诸州改为郡,刺史改为太守。在中晚唐时代,节度使权力膨胀,凌驾于州或郡之上。节度使的辖区又称为道,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因此,唐后期,地方上实际演变为道—州(或郡)—县三级制。

【译文】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冬十二月。户部尚书裴宽向来被玄宗器重,李林甫担心他成为宰相,因此憎恨他。刑部尚书裴敦复率兵打击海盗之后,回到京城。他受了别人的请托,给相关的熟人广泛地评定功勋。裴宽暗中把此事上奏给皇帝。李林甫就将这件事告诉了裴敦复。裴敦复说:“裴宽也曾经因为亲戚、同乡的事来委托过我。”李林甫说:“您可以把这件事迅速上奏给皇帝,不要落在他人之后。”裴敦复于是用五百两黄金贿赂杨太真(即后来的杨贵妃)的姐姐,让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玄宗。甲午(初五日),裴宽就因为这事被贬为睢阳太守。

【原文】

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増近道粟赋及和籴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 [1] 。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2] 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 [3] 。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 [4] 。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 [5] 上乃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万岁。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

【注文】

[1] 道: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地势,分全国为十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增为十五道。道为监察区,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每道置巡察使、存抚使、按察使或采访处置使,由中央临时派遣,负责监察地方。 巡幸: 指唐朝天子及中央政府经常在两京(长安和洛阳)之间来回移动办公。在隋唐时代,西京长安为西魏、北周以来关陇集团的根据地,但是因为地势原因,它的经济运输远不如东都洛阳。虽然关陇地区经济富庶,但随着国家的统一、关中地区人口的增加,当地已经不能充分供给帝王、宫卫、百官的俸禄、食物。且其地水陆交通不便,运输米谷也颇困难。因此隋唐帝王若遇天灾,农产品不足,往往移幸洛阳,待关中农产丰收,然后西还长安。唐玄宗朝是唐代最鼎盛的时期,当时长安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人口非常多,其所在的关中地区的经济供给问题比前代更加严重,皇室及中央政府有时不得不东巡洛阳就食。 和籴(dí): 官方出钱向民间购买粮食或其他实物。江淮地区经济发达,本来向关中地区运送粮食,到唐玄宗时改运重量更轻的布(相当于货币),朝廷再用这些布买进关中之地的农产品。李林甫、牛仙客充分利用这些方法解决了长安及附近地区的粮食供应问题。 关中: 地区名。或称关中平原,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包括故秦函谷关以西,即今河南灵宝以西、秦岭以北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以及陕北地区。关中盆地的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古代中国农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2] 朕: 我。从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时起,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无为: 本是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一种统治术,标榜黄帝、老子的思想,又称“黄老无为”,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必人为进行干预,不滋事扰民,以维护社会安定。这里指唐玄宗不想管事,想委托宰相李林甫管理朝政。

[3] 天子巡狩: 中国领土辽阔,帝王常常到各地巡察,可以增进对民情的了解,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高力士想劝玄宗坚持两都巡幸制度,是因为西京长安处于西北的关陇一带,帝王长期龟缩于此,怕对广大东部地区的控制不利。

[4] 假: 委托。

[5] 顿首: 叩头、磕头。

【译文】

刚开始,玄宗从东都洛阳返回西京长安。李林甫知道玄宗厌恶在两京之间来回移动处理政事。于是,李林甫与牛仙客经过策划,决定多征收长安邻近诸道的粟赋,用和籴之法来充实关中。几年之后,中央政府的粮食储蓄稍稍丰富起来。(于是,玄宗及中央政府不用担心长安缺粮。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非转移到东都洛阳去办公。)玄宗从容地对高力士说:“我不出长安城已经将近十年了。天下没有什么事。我想居住在宫中,什么事都不管,把政事完全委托给李林甫处理,怎么样?”高力士回答说:“天子到各地巡狩,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而且,管理天下大事的权力,不能委托别人。如果他(指李林甫)的威势已经形成,谁还敢再议论他!”玄宗听了,心里不高兴。高力士看到这种情况,就向玄宗叩头,自己陈述道:“我身上猛烈的疾病发作了,所以说了荒谬的话,该当死罪。”玄宗于是给高力士倒酒,左右之人都呼喊“万岁”。从此以后,高力士再也不敢有深度地谈论天下之事了。

【原文】

四载。李适之与李林甫争权,有隙 [1] 。适之领兵部尚书,驸马张垍为侍郎,林甫亦恶之 [2] 。使人发兵部铨曹奸利事,收吏六十余人付京兆与御史对鞫之,数日,竟不得其情 [3] 。京兆尹萧炅使法曹吉温鞫之,温入院,置兵部吏于外,先于后厅取二重囚讯之,或杖或压,号呼之声,所不忍闻 [4] 。皆曰:“茍存余生,乞纸尽答。” [5] 兵部吏素闻温之惨酷,引入,皆自诬服,无敢违温意者。顷刻而狱成,验囚无榜掠之迹 [6] 。及林甫欲除不附己者,求治狱吏,炅荐温于林甫,林甫得之,大喜。温常曰:“若遇知己,南山白额虎不足缚也。” [7] 时又有杭州人罗希奭,为吏深刻,林甫引之,自御史台主簿再迁殿中侍御史 [8] 。二人皆随林甫所欲深浅,锻炼成狱,无能自脱者,时人谓之“罗钳吉网” [9]

【注文】

[1] 隙: 隔阂。

[2] 张垍(jì): 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重臣张说(yuè)之次子。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以文章见长。张说与李玙(即后来的唐肃宗)的生母杨氏、李玙本人关系密切,因此,张垍尚李玙的同母妹宁亲公主,成为驸马都尉。唐玄宗对他特加恩宠,准许他在宫廷中置内宅,赏赐珍玩不可胜数。张垍被授予中书舍人,玄宗曾一度想任命他为宰相。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张垍遭杨国忠谗言中伤,被贬为卢溪郡[治今湖南沅(yuán)陵]司马。同年召还,拜太常寺卿。安史之乱爆发,张垍投奔叛军,被任命为伪宰相,后死于乱中。

[3] 兵部铨曹: 指兵部负责武官选授的机构,以三铨领其事:一曰中铨,二曰东铨,三曰西铨。兵部尚书为中铨,兵部两侍郎分为东、西铨。 收: 逮捕。 吏: 官府中的胥吏与差役,地位品秩较低的为官府做事之人。 付京兆与御史对鞫: 这里指京兆尹(参见下注“京兆尹”)和御史台共同审理案子。

[4] 京兆尹: 官名。唐玄宗开元初升雍州(今陕西西安)为京兆府,往往以亲王领雍州长官雍州牧,而改雍州长史为京兆尹,从三品,并增置少尹二人,从四品下,实际管理京兆府境内之事。京兆府治长安城光德坊,辖长安城的万年县、长安县,又领长安城周边的蓝田、渭南、昭应、三原、富平、栎(lì)阳、咸阳、高陵、泾阳、醴(lǐ)泉、云阳、兴平、鄠(hù)县、武功、好畤(zhì)、盩(zhōu)厔(zhì)、奉先、奉天、华原、美原、同官县,相当于今陕西西安、蓝田、渭南、临潼、三原北、富平北、临潼东北栎阳镇、咸阳、高陵、泾阳、礼泉北之泔(gān)北镇、泾阳北云阳镇、兴平、户县、武功西北武功镇、永寿西南好畤河镇、周至、蒲城、乾县、耀县、富县东北美原镇、铜川北城关镇。 法曹: 官名。京兆尹之下设法曹参军事二人,正七品下,掌管法律、审刑狱定刑,督捕盗贼,地方治安。 吉温(?—755年): 唐玄宗朝酷吏。洛州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酷吏吉琚之子。历任新丰县(属今陕西西安)县丞、万年县(属今陕西西安)县尉,与京兆尹萧炅相勾结,又攀附李林甫为爪(zhǎo)牙(本义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这里用之比喻得力帮手,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帮凶)。他肆掠朝廷、严刑逼供,被李林甫提拔为户部侍郎兼侍御史。又媚附杨国忠、安禄山、高力士,得为河东节度副使、御史中丞,兼京畿关内采访处置使等。后因杨国忠与安禄山倾轧,被贬至岭南,死于狱中。 杖: 即杖刑,唐朝一种刑法,用官杖捶击犯人的脊背、臀部或腿部。唐律定为“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之二,重于笞刑,轻于徒刑。

[5] 苟: 连词,如果、假设。

[6] 榜: 捶击、捶打。 掠: 拷打。

[7] 白额虎: 比喻凶恶之人。

[8] 杭州: 地名。治钱塘(今浙江杭州),辖钱塘、盐官、余杭、富阳、新城、於潜、临安、紫溪、唐山县,相当于今浙江杭州、海宁西南盐官镇、余杭西南余杭镇南、富阳及附近地区、临安及附近地区。 罗希奭(shì): 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酷吏。杭州(治今浙江杭州)人,迁居洛阳(今河南洛阳)。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李林甫引之与吉温共掌刑狱,排斥异己,罗织罪名,制造冤狱。他曾受命审理左相李适之、刑部尚书韦坚等案,极为苛刻。后转刑部员外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卒,被贬为地方官。 御史台主簿: 唐朝职事官。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设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管印及处理具体事务、文书。 殿中侍御史: 唐朝职事官,为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下所设的殿院的主要官员,从七品下。掌管纠察朝会、朝仪、郊祀、维护朝廷秩序,巡察京师,监察太仓、左藏(zàng)(宫廷仓库)的出纳等。

[9] 锻炼: 本义冶金,这里引申为罗织罪名。

【译文】

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李适之与李林甫二人因为争夺权力而产生隔阂。李适之领兵部尚书,驸马都尉张垍为兵部侍郎,李林甫也厌恶张垍。李林甫指使人告发兵部选官过程中的丑事,逮捕兵部的吏员六十余人,交付京兆尹和御史台审讯。过了好几天,竟然没有得到相关的犯罪信息。京兆尹萧炅就指使法曹参军事吉温去审问。吉温一走进院子,便把被逮捕的兵部吏员放在外面,先从后厅提取出两名犯重罪的囚犯进行审讯,对这二人施以杖刑或挤压之刑。这两名囚犯大声喊叫、呼唤的声音,令在场之人不忍心听。这两名重罪犯都说:“如果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我们乞求把所有的犯罪情况都写在纸上。”兵部的吏员向来听说吉温审案子用刑惨酷,他们被吉温引入这个院子,都诬陷自己犯了罪,服从吉温,没有人敢违背吉温的意图。不久,这些兵部吏员被判入狱。经检验,他们的身上没有被捶击、拷打的痕迹。当时正值李林甫想除掉不依附自己的人,他寻求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处理刑狱的官吏。萧炅就把吉温推荐给了李林甫。李林甫得到吉温,非常高兴。吉温常常说:“如果遇到知己,终南山的白额虎都不值得去捆绑。”当时,又有杭州人罗希奭身为官吏,对人、做事都非常苛刻。李林甫就引荐他,把他从御史台的主簿提升到殿中侍御史。吉温和罗希奭二人都按照李林甫的意愿来对犯人量刑,严刑拷打,罗织罪名,铸成刑狱,没有人能够逃脱他们的魔掌。当时的人称他们二人为“罗钳吉网”。

【原文】

秋九月癸未,以陕郡太守、江淮租庸转运使韦坚为刑部尚书,罢其诸使,以御史中丞杨慎矜代之 [1] 。坚妻姜氏,皎之女,林甫之舅子也,故林甫昵之 [2] 。及坚以通漕有宠于上,遂有入相之志,又与李适之善;林甫由是恶之,故迁以美官,实夺之权也 [3]

【注文】

[1] 陕郡: 地名。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辖陕县、峡石、灵宝、芮城、平陆县,相当于今河南三门峡、灵宝东北、山西芮城、平陆。 江淮租庸转运使: 唐朝使职。指专门负责将江南的粮食、租税运送到京城长安的临时性差遣。在天宝二年(743年),玄宗以陕郡太守韦坚为勾当(办理、处理之意)租庸使。通过漕运把粮食、租税从江南运送到长安,主要经过长江、淮河及其相关支流。因此,也可称“江淮租庸转运使”。 韦坚(?—746年): 唐玄宗朝大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子金。他的姊妹皆为太子(李玙)的妃子。他历任长安县县令,又转运江淮的租赋,每年收巨万钱,玄宗认为他能干。天宝元年(742年)升任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改革漕运。玄宗对他的宠信越来越深,授特进三品,为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权倾宰相,为李林甫所嫉恨。天宝五载(746年),李林甫诬陷他与边将通谋,谋立太子为帝,贬缙(jìn)云(治今浙江丽水东南)太守,再贬江夏(治今湖北武汉)员外别驾,长流岭南。不久被杀。 诸使: 指韦坚担任的使职差遣。在唐玄宗时代,临时性的使职差遣已经兴起,在国家政治制度的运作和社会经济方面掌握重要权力,尚书省六部的职权基本被侵夺。因此让韦坚担任刑部尚书,实际上是给他闲职,夺其实权。使职差遣因事临时而设,事情结束则罢去。凡是任使职者,都带着自己原有的职事官衔,所居职事官成为其地位、待遇等次的一种标志。唐玄宗时,原职官制度之外权宜设置的使职差遣已经普遍化,这使尚书省六部官员的职任在很大程度上被抽空。原职事官系统失其职任的现象十分明显。

[2] 姜皎(673—722年): 唐玄宗朝大臣。秦州上邽(guī)(今甘肃天水)人。武周时为尚衣奉御,与李隆基关系很好。李隆基即位,授殿中少监,甚得宠信。他参与翦除太平公主等密谋,进殿中监,封楚国公,转太常寺卿,权势很大。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宰相宋璟(jǐng)见其权宠太甚,请玄宗抑损之。玄宗下诏令姜皎归田自娱。开元十年(722年),姜皎因泄露玄宗的话,被杖流钦州(治今广西钦州东北),病死途中。

[3] 迁以美官: 刑部尚书是尚书省刑部的长官,正三品,名位不错。但是,在唐玄宗时代,临时性的使职差遣兴起,侵夺原尚书省六部之权,六部的官员也日益演变为只表示品级的阶官。所以对韦坚的这次调动表面上是“迁以美官”,实际上是夺取他的实权。

【译文】

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九月癸未(二十九日),李林甫将陕郡太守、江淮租庸转运使韦坚调为刑部尚书,罢去他的使职,用御史中丞杨慎矜取代他。韦坚的妻子姜氏是姜皎的女儿,韦坚是李林甫的舅子,因此李林甫与韦坚的关系亲近。当时,韦坚因为疏通漕运而受到玄宗的宠信,于是他有了当宰相的志向。韦坚又与李适之关系好。因此,李林甫厌恶韦坚,把他调到名位不错的官位,实际上是夺取了他的实权。

【原文】

五载春正月乙丑,以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兼河西节度使 [1]

【注文】

[1] 陇右节度使: 唐朝方镇陇右节度的军政长官。陇右节度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沿边所设十节度之一。参见 《唐开元、天宝十节度表》 。开元元年(713年),朝廷为防御吐蕃,设置陇右节度使,治鄯(shàn)善(今青海乐都),辖临洮(táo)、河源、莫门、宁塞、积石五军,及秦、河、渭、鄯、兰、武、洮、岷、廓、叠、宕(dàng)等州,相当于今青海、甘肃一带。唐肃宗上元年间、唐代宗广德年间,其地被吐蕃攻占。 皇甫惟明(?—747年): 唐玄宗朝大臣,曾为忠王李玙的朋友。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他奉玄宗之命出使吐蕃,唐与吐蕃于是重修旧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任陇右节度使,防御吐蕃有功。他于天宝五载(746年)到京城拜见皇帝,见李林甫专权,心颇不平,曾劝玄宗除掉李林甫。当时,忠王已经被立为太子。于是李林甫诬称皇甫惟明与太子妃之兄韦坚谋拥立太子即位,被贬播川(治今贵州遵义)太守,次年被杀。 河西节度使: 唐朝方镇河西节度的军政长官。河西节度也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沿边所设十节度之一。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设置河西节度使,治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另设副使治甘州(治今甘肃张掖),辖赤水、建康、玉门、墨离、新泉、豆庐六军,赤水、白亭、交城、张掖四守捉,以及凉、瓜、沙、肃、甘五州,相当于今甘肃、宁夏一带。负责保卫唐西北边疆,防御吐蕃。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移治所于沙州(治今甘肃敦煌西南)。不久,其地被吐蕃攻占,遂废河西节度。

【译文】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春正月乙丑(十三日),任命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兼河西节度使。

【原文】

李适之性疏率,李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 [1] 他日,适之因奏事言之。上以问林甫,对曰:“臣久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 [2] 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 [3] 适之由是束手矣。适之既失恩,韦坚失权,益相亲密,林甫愈恶之。

【注文】

[1] 华山: 中国五大名山——五岳(指中岳嵩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之一,位于今陕西华阴境内。传说五岳为群神所居住,历代王朝多有祭祀五岳之礼仪。在唐朝,五岳祭祀也是国家重要的祭祀活动。

[2] 华山陛下本命: 唐玄宗以华岳为自己的本命所在。他即位后,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在唐玄宗统治时期,五岳之中的华山地位提升,这与玄宗的个人因素有很大关系。唐玄宗时,正值帝王和国家举行五岳祭祀的高潮。玄宗本人又十分看重这类信仰、符命和王气。所以,李林甫抓住了玄宗的心态,精心策划,以打击李适之。

[3] 脱: 说出。

【译文】

李适之的性格粗犷、轻率。李林甫曾经对他说:“华山藏有金矿,如果开采出来,可以使国家富裕。皇上还不知道这事呢。”有一天,李适之趁着向皇帝汇报事情之时,把华山有金矿的信息告诉了玄宗。玄宗就向李林甫问起这件事,李林甫回答说:“我知道这事已经很久了。但是,华山是陛下的本命山,是王气的所在地。开凿华山不合适,因此我不敢告诉您。”玄宗听了,认为李林甫爱护自己,于是就轻视李适之,认为他考虑问题不成熟。于是,他对李适之说:“今后你要上奏什么事,应当先和李林甫商议,不要轻易说出口。”从此之后,李适之受到李林甫的约束。李适之既然已经失去皇帝的恩典,而韦坚又失去了权力,这样,二人的关系就越来越亲密。因此,李林甫也越发讨厌他们。

【原文】

初,太子之立非林甫意,林甫恐异日为己祸,常有动揺东宫之志 [1] 。而坚,又太子之妃兄也 [2] 。皇甫惟明尝为忠王友,时破吐蕃,入献捷,见林甫专权,意颇不平 [3] 。时因见上,乘间微劝上去林甫,林甫知之,使杨慎矜密伺其所为。会正月望夜,太子出游,与坚相见,坚又与惟明会于景龙观道士之室 [4] 。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 [5] 。林甫因谮坚与惟明结谋,欲共立太子。坚、惟明下狱,林甫使慎矜与御史中丞王鉷、京兆府法曹吉温共鞫之 [6] 。上亦疑坚与惟明有谋,而不显其罪。癸酉,下制责坚以干进不已,贬缙云太守,惟明以离间君臣,贬播川太守 [7] ,仍别下制戒百官。

【注文】

[1] 东宫: 在古代,太子在皇宫中的住处称为东宫。因此,又以东宫指代太子本人。

[2] 太子之妃: 这里指皇太子妃韦氏,出自名门京兆韦氏家族。李玙还是忠王之时纳韦氏为妃。李玙被立为太子后,韦氏成为太子妃。后因李林甫罗织罪名陷害其兄韦坚,太子感到害怕,上表请求与韦氏离婚,玄宗准许。

[3] 吐蕃(bō): 古族名,政权名。本是西部羌人的一支,隋唐时代在今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国。共历经九世赞普(意为强势丈夫或有权势的君主),二百余年。吐蕃也是今日藏族之先民。隋初,吐蕃渐渐强盛。囊(朗)日论赞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兼并其他部落,势力向外发展,统治中心迁往逻些(今西藏拉萨),囊日论赞被各部尊为赞普。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其子松赞干布即赞普位,统一了青藏高原其他诸部,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他仿照中原制度改革机构,严密军制,修订法典,创立文字,统一度量衡,又多次遣使到唐朝请求和亲。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汉藏关系日益密切,中原许多生产技术传到吐蕃地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唐中宗当政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弃隶缩赞。而后,唐蕃双方多次会盟。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驻守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唐军大批东调参与平叛,吐蕃乘机攻占河西地区。而后,吐蕃不断侵扰唐朝的西部边境。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唐蕃双方会盟,并立碑,明确“和同一家”,长期保持舅甥关系。赤松德赞在位时,吐蕃强盛一时,极力对外扩张。后内部矛盾加剧,军队叛变,下层民众反抗,社会动荡。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赞普达磨遇刺死,王室陷入内部纷争,统一的吐蕃王朝从此瓦解。

[4] 望: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每三年左右有一年置闰月。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在唐朝,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景龙观: 道观名。位于长安崇仁坊西南角。崇仁坊在皇城(皇帝上朝、办公之地,中央各官衙署所在地,在皇室日常生活起居的宫城的南面)和东市附近,本是尚书左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唐开国功臣,唐高祖、太宗朝大臣)的宅第和左金吾卫(属长安的禁军)所在地。唐中宗时并为长宁公主(韦皇后所生)的宅第。韦后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诛杀后,长宁公主随丈夫到京城外,于是奏请改自己的宅第为景龙观。天宝十三载(754年)改为玄真观。

[5] 戚里: 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借指外戚;泛指亲戚邻里。 狎(xiá): 亲近而不庄重。皇亲国戚与手握重兵的边境将领交结本来就一直是皇帝非常忌讳的事情。皇帝担心他们互相勾结,威胁皇权或者谋反。

[6] 王鉷(hóng)(?—752年): 唐玄宗朝大臣。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历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京城和市和籴使、户口色役使,兼京畿、关内采访等使、御史中丞。他依附权相李林甫,为其爪牙,极力敛财。后因其弟犯法,被赐死。

[7] 干: 求取。 缙(jìn)云: 地名。即缙云郡,治丽水(今浙江丽水东南),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县,相当于今浙江丽水、缙云、青田、遂昌。 播川: 地名。即播川郡,治遵义(今贵州遵义),辖遵义、芙蓉、带水县,相当于今贵州遵义。

【译文】

刚开始,立李玙为太子并不是李林甫的意思。李林甫担心将来太子即位后,打击报复自己,于是他常常想办法动摇东宫(这里用太子居住的宫殿来指代太子本人)的地位。而韦坚又是太子妃韦氏的哥哥。李玙还是忠王时,皇甫惟明曾经跟他是朋友。当时,皇甫惟明打败了吐蕃,入朝廷进献捷报。他看见李林甫独掌大权,心里感到很不平。他趁着面见皇帝的机会,暗中劝皇帝除掉李林甫。李林甫知道了这事,就指使杨慎矜秘密刺探皇甫惟明的所作所为。正值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夜,太子出游,与韦坚相见。韦坚又与皇甫惟明在景龙观一个道士的房间里相会。杨慎矜(向皇帝)告发了这件事,认为韦坚身为皇室的亲戚,不应该与边境的将领走得太近。李林甫趁机诬陷韦坚与皇甫惟明策划阴谋,想共同拥立皇太子即皇帝位。韦坚、皇甫惟明被逮捕下狱。李林甫派杨慎矜和御史中丞王鉷、京兆府的法曹参军事吉温共同审讯他们。玄宗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阴谋拥立太子即位,但并不公开宣布他们的罪行。天宝五载(746年)春正月癸酉(二十一日),玄宗下制书责备韦坚过分追求升官,贬他为缙云太守;皇甫惟明离间君臣关系,贬为播川太守。玄宗仍然另外下制书,让朝廷所有的官员都引以为戒。

【原文】

夏四月,韦坚等既贬,左相李适之惧,自求散地 [1] 。庚寅,以适之为太子少保,罢政事 [2] 。其子卫尉少卿霅尝盛馔召客,客畏李林甫,竟日无一人敢往者 [3]

【注文】

[1] 散地: 指闲职。

[2] 太子少保: 唐朝太子东宫官,从二品,负责辅导太子。唐代多为安置退免大臣的闲职或加官(只表示官品、身份、地位,并不掌管实际职事)、赠官(授予已故官员或现任在职官员的已故直系亲属的荣誉衔)。

[3] 卫尉少卿: 唐朝中央机构九卿之一卫尉寺的属官。卫尉寺设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卫尉寺卿掌管国家器械、文物,总领武库、武器,镇守皇宫。少卿为卿的副手。 霅: 音xiá。 馔(zhuàn): 陈设或准备食物。 竟: 从头到尾。

唐朝中央事务机构职官简表

【译文】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夏四月,韦坚等人已经被贬官,身为左相的李适之感到害怕,于是自己主动请求调到闲散的职位上去。庚寅(初八日),任命李适之为太子少保,罢去他的宰相之职。李适之的儿子卫尉少卿李霅曾经陈设很多美食以召集宾客。现在,客人们畏惧李林甫,整整一天都没有一个人敢到李霅那里参加宴请。

【原文】

以门下侍郎、崇玄馆大学士陈希烈同平章事 [1] 。希烈,宋州人,以讲《老》、《庄》得进,专用神仙符瑞取媚于上 [2] 。李林甫以希烈为上所爱,且柔佞易制,故引以为相。凡政事一决于林甫,希烈但给唯诺。故事,宰相午后六刻乃出,林甫奏今太平无事,巳时即还第 [3] 。军国机务皆决于私家,主书抱成案诣, 希烈书名而已 [4]

【注文】

[1] 门下侍郎: 唐中央机构门下省的次官,“黄门侍郎”之改名。参见前“黄门侍郎”条注。 崇玄馆大学士: 崇玄馆为唐朝中央设置的教授道教的学校。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改崇玄学而置,改博士为学士,改助教为直学士,置大学士一员,以宰相任大学士,统领两京(长安、洛阳)玄元宫(道观名)及道院。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罢大学士。 陈希烈(?—757年): 唐玄宗朝大臣。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人,精于玄学,擅长文章。唐玄宗开元中,他常常在宫中讲《老子》、《周易》,专以神仙符瑞取悦玄宗。历任集贤院(国家典藏图籍、撰修著作的机构)学士、黄门侍郎、崇玄馆大学士。天宝五载(746年),李林甫认为他柔佞易制,引为宰相。后罢为太子太师,从一品。官品很高,但无实权,心里颇不满。“安史之乱”中,他投降于叛将安禄山。唐肃宗时,论陷贼罪,赐死于家。 同平章事: 参见前注“同中书门下三品”条注。

[2] 宋州: 地名。即睢(suī)阳郡。参见前注“睢阳”条注。 《老》、《庄》: 指道家的经典《老子》和《庄子》。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家强力推行道教,道举为唐代科举考试中常举(每年都要进行的例行考试)的科目之一。道举考《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 符瑞: 表明君主“受命于天”的祥瑞、征兆。这是古代政权取得合法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玄宗本人非常讲究神仙信仰和各种符瑞。

[3] 午后六刻: 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午后六刻大约相当于现在下午一至二点。 巳: 十二时辰之一,等于现在的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一日中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4] 主书: 唐代中书省的吏员(战国后期指官位和俸禄较低的官员,秦汉沿用。隋唐以下,官与吏之间的区分日渐严格。吏多指官府中的胥吏与差役,具体处理政府机构的事务。吏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转变为官)。中书省置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以职官体制之外进入体制之内(即“流外入流”)的迁转官为之,负责掌管文书档案。 成案: 已经处理好的文书、案卷。 诣: 到……去。

【译文】

玄宗任命门下侍郎、崇玄馆大学士陈希烈为同平章事。陈希烈是宋州人,以擅长宣讲《老子》、《庄子》而得以升官。他专门讲解神仙、符瑞来讨好玄宗。李林甫认为陈希烈被玄宗赏识,而且是个巧言谄媚、容易控制之人,因此把他引荐为宰相。凡是国家政事都由李林甫一人裁决,陈希烈只是唯唯诺诺,表示同意而已。按以往的先例,宰相在官衙署内办理公务,午后六刻才出去。而李林甫却向皇帝说现在天下太平,没有什么事,他在巳时(上午九至十一时)就从衙署回到自己的住宅了。军国机务都由李林甫在自己家中决断。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员抱着已经处理好的公文书来到,陈希烈仅仅在这些文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已。

【原文】

秋七月,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为其兄坚讼冤,且引太子为言,上益怒 [1] 。太子惧,表请与妃离婚,乞不以亲废法。丙子,再贬坚江夏别驾,兰、芝皆贬岭南 [2] 。然上素知太子孝谨,故谴怒不及。李林甫因言坚与李适之等为朋党,后数日,坚长流临封,适之贬宜春太守、太常少卿韦斌贬巴陵太守,嗣薛王琄贬夷陵别驾,睢阳太守裴宽贬安陆别驾,河南尹李齐物贬竟陵太守,凡坚亲党连坐流贬者数十人 [3] 。斌,安石之子;琄,业之子,坚之甥也。琄母亦令随琄之官 [4]

【注文】

[1] 将作少匠: 唐朝职事官名。即将作少监,将作监长官将作大匠的副官,从四品下。将作大匠掌管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总领百工。将作少匠辅助大匠。 兵部员外郎: 唐朝职事官名,尚书省兵部所属的兵部司的副长官,置二人,从六品上。一位掌管武官选举及杂请;另一位掌管每年选人,审核其简历、资历、考核情况等。

[2] 江夏: 地名。即江夏郡,治江夏(今湖北武汉),辖江夏、永兴、武昌、蒲圻(qí)、唐年县,相当于今湖北武汉、阳新、鄂州、蒲圻、崇阳。 别驾: 唐朝地方官,常与“长史”互改名称,亦或并置,正四品下。按唐朝官制,地方州或郡设置“别驾”、“长史”、“司马”为“上佐”,按制度规定应负责辅佐地方长官,其实多无实际职任。因为上佐官品高,俸禄优厚,常用以安置被贬官之大臣或闲冗官员,时有废罢。

[3] 朋党: 指官员互相之间结成的小集团。历代皇帝都很忌讳朋党。 临封: 地名。即临封郡,治封川(今广东封开东南封川镇),辖封川、开建县,相当于今广东封开一带。 宜春: 地名。即宜春郡,治宜春(今江西宜春),辖宜春、萍乡、新喻县,相当于今江西宜春、萍乡、新余。 太常少卿: 唐朝职事官名。中央九卿之一太常寺长官太常卿的副手,正四品上。太常卿负责掌管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少卿辅助他。 韦斌(?—755年): 唐前期大臣。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安石之子,其家族世代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他少年时善文艺。在唐睿宗景云初年,被授予太子通事舍人。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他担任中书舍人,兼集贤院学士、太常少卿。天宝五载(746年),宰相李林甫诬陷太子妃韦氏之兄韦坚,韦斌因亲属的缘故受到牵连,被贬为巴陵太守。安史之乱中,韦斌被叛军任命为黄门侍郎,不久忧愤而死。 巴陵: 地名。即巴陵郡,治巴陵(今湖南岳阳),辖巴陵、华容、沅(yuán)江、湘阴、昌江县,相当于今湖南岳阳、华容、沅江、湘阴、平江。 嗣薛王琄(juān): 按唐朝制度,亲王诸子中,正妻所生的为嗣王。嗣薛王即薛王的嫡子、亲王爵位的继承人。在这里,薛王即唐玄宗的弟弟李隆业。 夷陵: 地名。即夷陵郡,唐高祖武德年间治夷陵府(今湖北宜昌西),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移治陆抗故垒(今湖北宜昌),辖夷陵、宜都、长阳、远安、巴山县,相当于今湖北宜昌、枝城、长阳、远安。 安陆: 即安陆郡,治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辖安陆、孝昌、云梦、应城、吉阳、应山县,相当于今湖北安陆、孝感、云梦、应城、吉阳、广水。 河南尹: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长史置,从三品,为河南府(东都洛阳及附近地区)实际管事的长官,管理当地政务,巡逻属县、劝课农桑、观察民风、审查囚徒、查阅丁口、考核官吏、纠举不法、举荐贤才。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东都尹。 李齐物: 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大臣,开凿河南三门峡地区的漕运通道有功。自秦汉以来,关东地区(秦、汉、唐等定都在今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又称关外)运送到关中地区的粮食、财富常由黄河、渭水转入京师长安(即漕运),需途经三门峡段。因其中岩石屹立,水流湍急,常有翻船之危险。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三门峡市陕州区)刺史李齐物为改善三门峡段的漕运,在人门岛左岸岩石间开凿了一条运道。十一月开工,于次年即天宝元年(742年)正月二十五日完工,并开其山巅以为挽路。这条运道无定名,《唐会要》《旧唐书》称为“渠”,《通典》《册府元龟》称“石渠”,《开天传信录》称“天宝河”,《资治通鉴》称“三门运渠”,宋后又名“开元新河”,《新唐书》称“新门”。这条新运河的开通,提高了漕运的运输效率,增加了安全性。但不久因河泥淤塞,不能通船。 竟陵: 地名。即竟陵郡,治沔(miǎn)阳(今湖北仙桃西南沔城),辖沔阳、竟陵、监利县,相当于今湖北仙桃、天门、监利。 连坐: 一人犯罪他人连带受罚的制度和规定。

[4] 安石: 即韦安石(651—714年),唐前期大臣。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考中明经(科举考试科目之一,考察儒家经典的记诵),初任乾封县(今山东泰安东南)县尉,迁任雍州司兵参军。他因为苏良嗣的推荐,被提拔为膳部员外郎,并州(今山西地区)司马。他有政绩,受到武后的褒奖。后来,他历任德州(治今山东平原)、郑州(治今河南郑州)刺史。他性格持重,为政清严。武周久视元年(700年),他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当时,女皇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和其男宠张易之兄弟擅权,安石却敢于当面驳斥他们,朝廷中的大臣称赞他为“真宰相”。武周长安三年(703年),安石担任东都洛阳留守,兼管天官、秋官两尚书事,不久知纳言事,仍为凤阁鸾台三品、兼太子左庶子,再次成为宰相。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重登皇位后,安石历任侍中、中书令,仍然为宰相,进爵郇(xún)国公。当时,太平公主(武则天的爱女)谋废太子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想引安石为同谋,被安石拒绝。后来,安石因事被罢官,忧愤而死。 之: 到……去。

【译文】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秋七月,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为他们的哥哥韦坚鸣冤,而且在叙述中引太子为证。这使玄宗更加愤怒。太子害怕了,于是上表请求跟太子妃韦氏离婚。太子还乞求:不能因为是自己的亲属(明显针对韦坚兄弟)就不讲究国法。丙子(二十六日),再贬韦坚为江夏别驾,韦兰、韦芝都被贬到岭南地区。但是,玄宗向来知道太子孝顺、谨慎,因此他的谴责和愤怒之情并没有波及到太子身上。李林甫趁机诬称韦坚与李适之等人是朋党。过了几天,韦坚被长期流放到临封,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太常少卿韦斌被贬为巴陵太守,嗣薛王(即薛王爵位的继承人)李琄被贬为夷陵别驾,睢阳太守裴宽被贬为安陆别驾,河南尹李齐物被贬为竟陵太守。凡是韦坚的亲属、党羽,因为这次事件受牵连而被流放、贬官的多达几十人。韦斌是韦安石的儿子。李琄是薛王李隆业的儿子、韦坚的外甥。李琄的母亲也被勒令跟随李琄到他被贬的地方去。

【原文】

冬十一月,赞善大夫杜有邻女为太子良娣,良娣之姊为左骁卫兵曹柳勣妻 [1] 。勣性狂疏,好功名,喜交结豪俊。淄川太守裴敦复荐于北海太守李邕,邕与之定交 [2] 。勣至京师,与著作郎王曾等为友,皆当时名士也 [3] 。勣与妻族不协,欲陷之,为飞语,告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4] 。林甫令京兆士曹吉温与御史鞫之,乃勣首谋也 [5] 。温令勣连引曾等入台。十二月甲戌,有邻、勣及曾等皆杖死,积尸大理,妻子流远方,中外震栗 [6] 。嗣虢王巨贬义阳司马 [7] 。巨,邕之子也。别遣监察御史罗希奭往按李邕,太子亦出良娣为庶人。

【注文】

[1] 良娣(dì): 东宫内命妇之一,正三品,地位仅次于皇太子妃。 左骁卫兵曹: 左、右骁卫是唐朝宫廷禁卫军指挥机构,掌管宫廷宿卫。左、右骁卫下设仓曹、兵曹、骑曹、胄曹,掌判诸曹之事。其中兵曹掌管武官的职员、簿书、名数。 勣: 音jì。

[2] 淄川: 地名。即淄川郡,治淄川(今山东淄博西南淄川),辖淄川、长山、高苑、邹平县,相当于今山东淄博、邹平、高青。 北海: 地名。即北海郡,治益都(今山东青州),辖益都、临淄、博昌、寿光、千乘、临朐(qú)、北海县,相当于今山东青州、淄博、博兴、寿光、广饶、临朐、潍坊。 李邕(yōng)(678—747年): 唐玄宗朝大臣、著名学者。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有文名,亦善书,擅长以行书、楷书写碑。武则天时,拜左拾遗,成为谏官,助宋璟弹劾张昌宗(武则天的男宠、李隆基的政敌)。唐玄宗时,历任御史中丞,陈州(治今河南淮阳)、括州(治今浙江丽水东南)、淄川(治今山东淄博西南淄川)、华州(治今陕西华县)等刺史,汲郡(治今河南卫辉)和北海(治今山东青州)太守,故称李北海。后为李林甫所害。

[3] 著作郎: 唐朝职事官。中央秘书省著作局官员,从五品上。掌管修撰碑志、祝文、祭文。

[4] 图谶(chèn): 方士、巫师编造的隐语或预言叫谶,谶附有图,因此叫“图谶”。在古代社会,图谶常常和政治密不可分,也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构: 把某些事情牵和在一起,作为罪状陷害人。 乘舆: 按唐朝制度,天子的车称“乘舆”,天子在行幸时称“车驾”。乘舆本义指帝王乘坐之车,这里引申为皇帝。

[5] 京兆士曹: 具体处理京兆府(长安)的官府舍宇修建、修缮、工匠等事务的机构。

[6] 大理: 这里是大理寺的省称。大理寺是唐中央机构九卿之一,国家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的重大案件。

[7] 嗣虢(guó)王: 亲王诸子中,正妻所生的为嗣王,继承爵位。嗣虢王指虢王的继承人。虢王李凤为唐高祖李渊之第十五子,生卒年不详。 义阳: 地名。即义阳郡,治义阳(今河南信阳南),辖义阳、钟山、罗山县,相当于今河南信阳、罗山。 司马: 唐朝地方州或郡长官的佐官,与“别驾”、“长史”并为州郡的上佐,名义上负责纪纲众务,协助地方长官管理当地事务,官品高、俸禄优厚,其实并无具体职事。多用于安置被贬官的大臣,或用作迁转之官阶。

【译文】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冬十一月,赞善大夫杜有邻有一个女儿嫁给太子为良娣。杜良娣的姐姐是左骁卫兵曹柳勣的妻子。柳勣性格放荡、粗野,喜好功名、交结豪俊。淄川太守裴敦复把他推荐给北海太守李邕,李邕与柳勣于是成为朋友。柳勣到京师长安,与著作郎王曾等也成为朋友,他们都是当时的名士。柳勣与妻族杜氏之间关系不融洽,想陷害杜家。他制造流言,告岳父杜有邻胡乱称图谶,与太子勾结,还指责皇帝。李林甫命令京兆府士曹吉温和御史台官员审讯这一案件。结果,他们审定柳勣是这一事件的主谋。吉温还命令柳勣牵扯王曾等人,引他们入御史台接受审讯。十二月甲戌(二十七日),杜有邻、柳勣及王曾等人都被施以杖刑,被杖打致死。他们的尸体堆积在大理寺。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流放到远方。朝廷内外对这一案件都感到毛骨悚然。嗣虢王李巨被贬为义阳司马。李巨是李邕的儿子。李林甫又另外派遣监察御史罗希奭去按察李邕的罪行。太子也遗弃杜良娣,把她废为庶人。

【原文】

乙亥,邺郡太守王琚坐赃贬江华司马 [1] 。琚性豪侈,与李邕皆自谓耆旧,久在外,意怏怏 [2] 。李林甫恶其负材使气,故因事除之。

【注文】

[1] 邺郡: 地名。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辖安阳、尧城、邺县、临漳、林虑、内黄、汤阴、洹(huán)水、成安、临河县,相当于今河南安阳、临漳、林州、内黄、范县,河北汤阴、魏县、成安。 王琚(jū)(?—747年): 唐玄宗朝大臣。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聪敏有才略。曾助玄宗诛杀太平公主,晋户部尚书,封赵国公,眷宠特异。后历任十五州刺史、两郡太守。李林甫指使人弹劾他贪赃,贬江华(治今湖南道县西)员外司马,闻酷吏将至,自缢而死。 江华: 地名。即江华郡,治弘道(今湖南道县西),辖弘道、延唐、江华、永明县,相当于今湖南道县、宁远、江华、江永。

[2] 耆(qí): 老。 怏(yàng)怏: 不满意、不服气的样子。

【译文】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十二月乙亥(二十八日),邺郡太守王琚因犯贪污受贿罪被贬为江华司马。王琚的性格豪迈、放纵,与李邕都自称是玄宗的老功臣。王琚在京城之外呆了很长时间,心里不服气。李林甫讨厌王琚仗着自己的才华而对自己使怒气,因此,故意找个茬把他除掉了。

【原文】

六载春正月辛巳,李邕、裴敦复皆杖死。邕才艺出众,卢藏用常语之曰:“君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然终虞缺折耳。” [1] 邕不能用。

【注文】

[1] 卢藏用(?—约714年): 武周朝、唐中宗、睿宗朝大臣。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字子潜,以辞学著称,善于占卜、书法、琴棋。初中进士,未能任官,隐居于长安城南的终南山。武周时,征为右拾遗,担任谏官。唐中宗、睿宗时,历任吏部、黄门、工部侍郎,尚书右丞。他依附于太平公主。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败给李隆基(唐玄宗)后,卢藏用被流放到岭南地区。他在隐居时即意在做官,人称“随驾(指皇帝的车驾)隐士”。他入朝廷做官后,专事权贵、奢靡淫纵,世人讥之。他曾著《析滞论》,强调得失兴亡在于人事。唐玄宗开元初年卒,年五十余。有文集二十卷,已散佚。 干将、莫邪(yé): 古剑名。相传春秋时吴人干将与妻子莫邪善于铸剑,铸有二剑,锋利无比,一名干将,一名莫邪,献给吴王阖(hé)闾。后来以干将、莫邪为利剑的代称。 虞(yú): 忧患。

【译文】

天宝六载(747年)春正月辛巳(初五日),李邕、裴敦复都被施以杖刑,被杖打致死。李邕的才艺超越众人。卢藏用常常对李邕说:“你就像干将和莫邪(两把著名的利剑之名),别人难以和你争锋。但是你自己终究忧患被折断呀!”而李邕却不把卢藏用的这番话当回事。

【原文】

林甫又奏分遣御史即贬所赐皇甫惟明、韦坚兄弟等死 [1] 。罗希奭自青州如岭南,所过杀迁谪者,郡县惶骇 [2] 。排马牒至宜春,李适之忧惧,仰药自杀 [3] 。至江华,王琚仰药不死,闻希奭已至,即自缢。希奭又迂路过安陆,欲怖杀裴宽,宽向希奭叩头祈生,希奭不宿而过,乃得免 [4] 。李适之子霅迎父丧至东京,李林甫令人诬告霅,杖死于河南府 [5] 。给事中房琯坐与适之善,贬宜春太守 [6] 。琯,融之子也 [7]

【注文】

[1] 御史: 自隋唐以来,御史是对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的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的统称。御史具体负责各类监察事务。

[2] 青州: 地名。这里指邕州都督府(属岭南道)所辖之羁縻州——青州,位于今广西、越南一带,具体位置待考。 迁谪(zhé): 被罚流放或贬职。 惶骇: 恐惧、惊慌、害怕。

[3] 排马牒: 牒是唐代官府的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传递的上行公文书的一种。排马牒是唐朝驿站中负责传递公文的马的排单。

[4] 怖: 恐吓。

[5] 河南府: 地名。指唐朝东都(或东京)洛阳。治河南(今河南洛阳),辖河南、洛阳、偃(yǎn)师、巩县、缑(gōu)氏、告成、登封、陆浑、伊阙、伊阳、寿安、新安、福昌、渑(miǎn)池、长水、永宁、密县、河清、颍阳、王屋县,相当于今河南洛阳、偃师东、巩义东巩县老城、偃师南、登封东南告成镇、登封、嵩县东北、伊川西南、嵩县西南旧县镇、宜阳、新安、宜阳西、渑池、洛宁西长水镇、洛宁北、新密、孟县西南、登封西南颍阳镇、济源西王屋镇。

[6] 给(jǐ)事中: 唐朝职事官,正五品上。中央机构门下省重职,分判本省日常事务,具体负责审议封驳诏敕章奏。有异议可直接批改驳还,无异议则封下经门下省长官审复后,交尚书省执行。 房琯(guǎn)(697—763年): 唐玄宗、肃宗朝大臣。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好学。在玄宗开元年间,任监察御史。安史之乱时,他跟随唐玄宗到蜀地,升为文部(即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唐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吴忠)即皇帝位后,房琯奉玄宗之命送来传国玺和册印,受到肃宗的器重,参与机要之事。后率兵反攻被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大败而归。之后,他多称病不上朝。他喜好高谈虚论,招权纳贿。后被贬为地方官。

[7] 融: 即房融(?—705年),武周朝宰相。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初为怀州(治今河南沁阳)刺史。武周长安四年(704年),他担任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成为宰相。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重登皇位,他因为依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被下狱,不久被贬死高州(治今广东高州东北)。房融好佛,曾在岭南地区抄录《楞严经》。

【译文】

李林甫又上奏:要求分别派遣御史到皇甫惟明、韦坚兄弟等被贬的地方,去赐他们死。罗希奭从青州到岭南,在途中经过的地方杀害被贬职流放的官员,沿途郡县的官民都感到恐惧、害怕。驿站中负责传递公文的马的排单把罗希奭排到了宜春,李适之感到忧虑、害怕,服药自杀。罗希奭到了江华,王琚服药自杀未遂,听说罗希奭到了,当即自己勒死了自己。罗希奭又绕道经过安陆,想恐吓、杀害裴宽。裴宽向罗希奭磕头,请求放他一条生路。于是,罗希奭不在安陆过夜住宿,裴宽得免一死。李适之的儿子李霅把父亲的尸骨迎到东都洛阳。李林甫又指使人诬告李霅,李霅在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被杖打致死。给事中房琯因为与李适之关系好而被扣上罪名,贬为宜春太守。房琯是房融的儿子。

【原文】

林甫恨韦坚不已,遣使于循河及江、淮州县求坚罪,所在收系纲典船夫,溢于牢狱,征剥逋负,延及邻伍,皆裸露死于公府,至林甫薨乃止 [1]

【注文】

[1] 河: 黄河。 江: 长江。 淮: 淮河。 纲: 唐代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典: 主管。 溢: 原指水漫出来,这里引申为满、充满。因为韦坚曾任江淮租庸转运使,改革长江、淮河、黄河一带的漕运有功,所以,李林甫指使人沿着长江、淮河、黄河到附近的州县去罗织韦坚的罪证。 逋(bū): 拖欠。 公府: 官衙门。

【译文】

李林甫非常憎恨韦坚。他派遣使者沿着黄河、长江、淮河到附近的州县去罗织韦坚的罪名。他们从沿岸各州县逮捕的运输货物的船夫及其主管,把牢房都装满了。李林甫派去的使者在当地惩罚拖欠税赋的民众,搜刮百姓,还波及这些百姓的邻居。这批人都身体裸露,死在官方办公的衙门。这些悲剧直到李林甫死了才结束。

【原文】

李林甫以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相,忌之 [1] 。董延光之攻吐蕃也,过期不克,言王忠嗣沮挠军计,上怒 [2] 。李林甫因使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尝自言“我幼养宫中,与忠王相爱狎”,欲拥兵以尊奉太子 [3] 。敕征忠嗣入朝,委三司鞫之 [4]

【注文】

[1] 王忠嗣(705—749年): 唐玄宗朝大臣。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本名训。在玄宗开元初,其父亲战死,玄宗把他养于宫中,赐名忠嗣,与忠王李玙(后来的皇太子、唐肃宗)交结。忠嗣长大以后,威武有方略,被引为河西兵马使,勇敢善战。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升为河东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兼灵州(治今宁夏吴忠)都督,屡次与周边各族作战,有战功。于是兼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控制西北、北方万里边疆,唯以安边为任务。天宝六载(747年),忠嗣不愿强攻吐蕃的石堡寨(今青海湟源西南),违反玄宗的意旨。李林甫妒忌其功劳,乘机诬陷他想拥立太子为皇帝,于是下狱受审。后贬汉阳郡(治今湖北武汉汉阳)太守,又移至汉东郡(治今湖北随州)太守,死于汉东郡太守任上。

[2] 沮: 阻止。 挠: 扰乱。

[3] 济阳: 县名。即济阳县,隶属于淄州(今山东淄博一带),相当于今山东邹平东北。

[4] 敕: 唐朝公文书之一。皇帝颁发的公文书称制、敕、册。 入朝: 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到京城拜见天子。或谓进入中央朝廷做官。

【译文】

王忠嗣的功劳、名望一天天大起来,李林甫担心他入朝当上宰相,心里妒忌他。董延光攻打吐蕃,过了一定的期限却仍然没有攻下。于是他向朝廷报告王忠嗣阻挠、扰乱军事计划,玄宗听了很生气。李林甫趁机指使济阳别驾魏林控告王忠嗣,说王忠嗣自己曾经说过:“我幼年被养在皇宫中,与忠王的关系非常亲近。”魏林还诬称王忠嗣想拥兵尊奉太子当皇帝。于是,玄宗下敕书征王忠嗣入朝,并委托三司(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审问他。

【原文】

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慎矜为上所厚,李林甫浸忌之。慎矜与王鉷父晋,中表兄弟也,少与鉷狎 [1] 。鉷之入台,颇因慎矜推引 [2] 。及鉷迁中丞,慎矜与语,犹名之。鉷自恃与林甫善,意稍不平 [3] 。慎矜夺鉷职田,鉷母本贱,慎矜尝以语人,鉷深衔之 [4] 。慎矜犹以故意待之,尝与之私语谶书。

【注文】

[1] 中表: 父亲的姊妹(姑母)的儿女叫外表,母亲的兄弟(舅父)姊妹(姨母)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

[2] 台: 这里指中央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御史台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下设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台院置侍御史四员,从六品下,掌管监察、弹劾百官;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六员,从七品上,掌管监督殿廷朝会、巡幸供奉仪节,负责宫廷门户库藏及京城内外治安,统领京城及其附近地区的兵马;察院置监察御史十员,正八品上,负责分察朝廷官员、地方州县官员,监督地方行政。

[3] 恃(shì): 依靠、依赖。

[4] 职田: 又称职分田、公田、禄田,指唐代依据官职品级授予官员的田地,作为官吏俸禄的补充,或以职田所得的收成供给官吏作为俸禄。官员离职时交还。唐代官员从一品至九品,所给职田为一千二百亩至二百亩不等。 衔: 藏在心中,特指怀恨。唐朝是贵族社会,十分讲究门第、家庭背景、等级和身份。因此,王鉷对别人议论其母亲身份卑贱感到非常敏感和气愤。

【译文】

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慎矜受到皇帝的器重,因此李林甫逐渐开始嫉恨他。杨慎矜与王鉷的父亲王晋是中表兄弟。杨慎矜年少时,与王鉷关系亲密。王鉷能进入中央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做官,杨慎矜的推荐起了很大作用。王鉷已经升到御史中丞,杨慎矜跟他说话,却仍然直接称呼其名字。王鉷自认为与李林甫关系好,有靠山,对杨慎矜直呼自己的名字感到有点不舒服。杨慎矜夺取了王鉷的职田。王鉷的母亲本出身卑贱,杨慎矜曾经把此事跟别人说起过。王鉷打心眼儿里深深地怨恨慎矜的做法。可是杨慎矜(对这些征兆丝毫没有觉察到),仍然像故旧朋友那样对待王鉷,还曾经与他悄悄地谈论过谶书。

【原文】

慎矜与术士史敬忠善,敬忠言天下将乱,劝慎矜于临汝山中买庄为避乱之所 [1] 。会慎矜父墓田中草木皆流血,慎矜恶之,以问敬忠。敬忠请禳之,设道场于后园,慎矜退朝,辄裸贯桎梏坐其中 [2] 。旬日血止,慎矜德之。慎矜有侍婢明珠,色美,敬忠屡目之,慎矜即以遗敬忠,车载过贵妃姊柳氏楼下,姊邀敬忠上楼,求车中美人,敬忠不敢拒 [3] 。明日,姊入宫,以明珠自随。上见而异之,问所从来,明珠具以实对。上以慎矜与术士为妖法,恶之,含怒未发。

【注文】

[1] 术士: 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临汝: 地名。即临汝郡,治梁县(今河南汝州),辖梁县、郏(jiá)县、鲁山、叶县、襄城、龙兴、临汝县,相当于今河南汝州、郏县、鲁山、宝丰、叶县、襄城、临汝。

[2] 禳(ráng): 古代以祭祀、祈祷消除灾祸的一种活动。 裸: 露体。 桎(zhì)梏(gù): 桎,拘束犯人两脚的刑具。梏,木制的手铐,监禁。这里引申为约束,束缚。

[3] 遗(wèi): 给予,赠送。

【译文】

杨慎矜与擅长方术之术士史敬忠关系好。史敬忠说天下将要大乱,劝杨慎矜在临汝山中买下庄园,作为将来的避难之所。当时恰逢杨慎矜父亲的墓田中的花草树木都流血了。杨慎矜很厌恶此事,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史敬忠。史敬忠请他采用祭祀、祈祷的方式来消除灾祸。杨慎矜于是在其父墓田的后园设置道场举行这种仪式。杨慎矜一退朝就光着身体,自己坐在道场中,把自己束缚在那里。过了十天,其父墓田中的草木果然不流血了。因此,杨慎矜感激史敬忠的恩德。杨慎矜有个侍女叫明珠,貌美。史敬忠见了,有好几次眼睛都盯着明珠看。杨慎矜见状,当即就把明珠送给了史敬忠。史敬忠用车载着明珠经过杨贵妃的姐姐柳氏的楼下。柳氏邀请史敬忠上楼,向他索取车中的美人明珠。史敬忠不敢拒绝。第二天,杨贵妃的姐姐柳氏入宫,让明珠跟随自己。玄宗一见到明珠,就感到很惊奇,问她是从哪儿来的。明珠如实向玄宗详细地陈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于是,玄宗认定杨慎矜与术士史敬忠作妖孽之法,心里厌恶,但却强忍着心中的愤怒,没有爆发出来。

【原文】

杨钊以告鉷,鉷心喜,因侮慢慎矜,慎矜怒 [1] 。林甫知鉷与慎矜有隙,密诱使图之。鉷乃遣人以飞语告:“慎矜隋炀帝孙,与凶人往来,家有谶书,谋复祖业” [2] 。上大怒,收慎矜系狱,命刑部、大理与侍御史杨钊、殿中侍御史卢铉同鞫之 [3] 。大府少卿张瑄,慎矜所荐也,卢铉诬瑄尝与慎矜论谶,栲掠百端,瑄不肯答辨 [4] 。乃以木缀其足,使人张其枷柄,向前挽之,身加长数尺,腰细欲绝,眼鼻出血,瑄竟不答 [5]

【注文】

[1] 杨钊(?—756年): 即杨国忠,杨钊是他的本名。唐玄宗朝宰相。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东南)人,杨贵妃的从(cóng,旧读zòng)祖兄(同曾祖而不同祖父的兄长)。他年少时嗜好赌博、酗酒,曾经从军。天宝初年,因为杨贵妃受到唐玄宗的宠爱,他一路升官至监察御史、御史中丞,赐名杨国忠。他与李林甫勾结,接连兴起几次大狱,诛杀、驱逐异己。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死后,代为宰相,先后兼领四十余职,权势倾天下。他一意谄媚玄宗,结党营私。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第二年,杨国忠跟随玄宗逃往蜀地,在途中经过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被随从的禁军杀死。

[2] 隋炀帝: 即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569—618年),隋文帝杨坚的次子,独孤皇后所生。公元604至618年在位。隋文帝开皇元年(580年)封为晋王。历任武卫大将军、上柱国、雍州牧、内史令。开皇八年(587年),隋朝攻打南方的陈朝,杨广担任行军元帅,许多军将、重臣归他指挥。第二年,杨广率兵攻灭陈朝,为隋朝统一中国立下大功,进位太尉,迁扬州(治今江苏扬州)总管。杨广后与朝廷重臣杨素、宇文述等合谋,使其长兄杨勇被废去太子之位,自己取而代之。后来,在隋文帝病重期间,杨广杀死其父自立为皇帝。他在位期间,颁布《大业律》,整顿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置明经(考察儒家经典的记诵)、进士(考察文章、诗赋)二科,以试策(即策论。策论在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取士。他又大力征发民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营造东都洛阳。他巡游无度,穷奢极欲,民不堪命,又大力对外扩张、征战,特别是攻打高丽(今朝鲜半岛北部的政权)使民力疲敝。杨广性猜忌、用法苛暴,诛杀功臣,对民众横征暴敛,导致各地爆发反隋的起义。东部地区的山东豪杰及一部分西北地区的关陇贵族也起兵反隋。隋炀帝被迫避地江都(今江苏扬州)。后来,江都发生兵变,炀帝被勒死。

[3] 刑部: 参见 《唐朝中央政务机构职官简表》 侍御史: 唐代职事官。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官员,从六品下。御史台分为台院、殿院和察院。侍御史居台院,居三院之首,掌管纠弹百官,入内宫接受诏书,受皇帝之命出使,分判御史台事务,与门下省的给(jǐ)事中、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共同受理词讼。遇重大案件则与刑部、大理寺会审。 铉: 音xuàn。

[4] 大府少卿: 应为太府少卿。太府寺为唐中央政府九卿之一。太府少卿之品级、职掌,参见 《唐朝中央事务机构职官简表》 栲(kǎo): 木名,即山樗(chū)。 掠: 拷打。

[5] 缀: 牵制。 枷: 一种套在犯人脖子上的刑具。

【译文】

杨钊(即后来的杨国忠)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王鉷,王鉷心里暗暗高兴,就借这件事来侮辱、怠慢杨慎矜,杨慎矜被激怒了。李林甫知道王鉷与杨慎矜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就秘密引诱王鉷图谋陷害杨慎矜。王鉷于是指使人制造流言蜚语,称:“杨慎矜是隋炀帝的孙子,与凶人有往来,家里藏有谶书,图谋恢复其祖先的基业(即恢复杨隋政权)。”玄宗听了非常愤怒,命令逮捕杨慎矜入狱,令刑部、大理寺和侍御史杨钊、殿中侍御史卢铉共同审问杨慎矜。太府少卿张瑄是杨慎矜推荐的。卢铉诬陷张瑄曾经与杨慎矜谈论谶书。无论卢铉怎么对张瑄严刑拷打,张瑄都不肯(按卢铉的意图)进行答辩。于是,卢铉用木头牵制他的脚,使人张开他身上所带的刑具的把子,向前使劲拉。张瑄的身体被拉长了好几尺,腰部很细,像要断了,张瑄的眼睛和鼻子都出血了,可他竟然还是不回答卢铉的问题。

【原文】

又使吉温捕史敬忠于汝州 [1] 。敬忠与温父素善,温之幼也,敬忠常抱抚之。及捕获,温不与交言,锁其颈,以布蒙首,驱之马前。至戏水,温使吏诱之曰:“杨慎矜已款服,惟须子一辨,若解人意则生,不然必死,前至温汤,则求首不获矣。” [2] 敬忠顾谓温曰:“七郎,求一纸。”温阳不应。去温汤十余里,敬忠恳请哀切,乃于桑下令答三纸,辨皆如温意。温徐谓曰:“丈人且勿怪。” [3] 因起拜之。

【注文】

[1] 汝州: 地名。即临汝郡。参见前“临汝”条注。

[2] 戏水: 古水名。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源出骊山,北流经过古戏亭东,又北流入渭河。 款: 诚恳,恳切。 温汤: 地名。在京兆府(长安)所辖昭应县(今陕西临潼)西温泉处。

[3] 丈人: 对年长之人的尊称。

【译文】

李林甫又指使吉温到汝州去逮捕史敬忠。史敬忠与吉温的父亲向来关系不错。吉温还是幼儿的时候,史敬忠常常抱着他、抚摸他。史敬忠被吉温捕获之时,吉温不与他说话,而是把他的颈部锁住,用布蒙住他的头,在马前驱赶他。到了戏水,吉温让手下的小吏引诱史敬忠,说:“杨慎矜已经诚恳地服了、认罪了。只需要你再辩一下就行了。如果你能了解人意(指吉温的意图)就能继续活下去,不然的话必定是死路一条。往前走,到了温汤,你的脑袋就保不住了。”史敬忠回过头对吉温说:“七郎,请给我一张纸。”吉温表面上装作不答应。在离温汤还有十几里路的时候,史敬忠诚恳、悲痛地苦苦哀求,才被责令在桑树下写了三张纸,作为自己回答的供词,所辩论的内容完全遵从吉温的意思。然后,吉温慢慢地对他说:“丈人姑且不要怪我。”于是站起身来参拜史敬忠。

【原文】

至会昌,始鞫慎矜,以敬忠为证 [1] 。慎矜皆引服,惟搜谶书不获,林甫危之,使卢铉入长安搜慎矜家。铉袖谶书入暗中,诟而出曰:“逆贼深藏祕记。” [2] 至会昌,以示,慎矜叹曰:“吾不蓄谶书,此何从在吾家哉!吾应死而已。”十一月丁酉,赐慎矜及兄少府少监慎馀、洛阳令慎名自尽 [3] 。敬忠杖一百,妻子皆流岭南。瑄杖六十,流临封,死于会昌。嗣虢王巨虽不预谋,坐与敬忠相识,解官,南宾安置 [4] 。自余连坐者数十人。慎名闻敕,神色不变,为书别姊。慎馀合掌指天而缢。

【注文】

[1] 会昌: 县名。即会昌县,隶属于京兆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分京兆府的新丰县、万年县置会昌县。天宝七载(748年),省新丰县,改会昌县为昭应县,治温泉宫之西北,相当于今陕西临潼一带。参见前“温汤”条注。

[2] 暗(àn): 昏暗。 诟(gòu): 辱骂。

[3] 少府少监: 唐朝职事官名。少府监的次官,从四品下,负责佐理皇宫中百工技巧之事。 洛阳令: 唐朝职事官名。唐东都洛阳分为河南县和洛阳县。洛阳县(今河南洛阳)设洛阳令,为长官,正五品。负责管理辖境内的各种事务。

[4] 南宾: 地名。即南宾郡,治临江(今重庆忠县),辖临江、丰都、南宾、垫江、桂溪县,相当于今重庆忠县、丰都县、垫江县。 安置: 对犯罪官员的一种处分。即指定地区居住,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行动。

【译文】

到了会昌县,开始审问杨慎矜,并以史敬忠所写的供词为证。杨慎矜见了,都表示服罪,唯独没有搜查到谶书。李林甫感到危险,就指使卢铉入长安搜查杨慎矜的家。卢铉先在袖子里藏了谶书,进入一扇昏暗的门,然后出来骂道:“逆贼把谶书藏得可深了!”到了会昌县,卢铉把他从慎矜家里搜出的谶书给慎矜看。杨慎矜感叹道:“我不储藏谶书。凭什么从我的家里搜出这谶书!这说明我该死而已。”天宝六载(747年)十一月丁酉(二十五日),皇帝下诏赐杨慎矜及其哥哥少府少监杨慎馀、洛阳令杨慎名自尽。史敬忠被杖打一百大板,他的妻子、儿女都被流放到岭南地区。张瑄被杖打六十大板,流放到临封,但他在会昌县就死了。嗣虢王李巨虽然没有参与这一事件,但因为与史敬忠相识而获罪。李巨被解除官职,发配到南宾安置。其他因为连坐而获罪的达几十人。杨慎名听到皇帝所下的敕书,神色不变,写信告别姐姐。杨慎馀双手合掌指着天,自缢而死。

【原文】

三司按王忠嗣,上曰:“吾儿居深宫,安得与外人通谋,此必妄也。但劾忠嗣沮挠军功。”哥舒翰之入朝也,或劝多赍金帛以救忠嗣 [1] 。翰曰:“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将丧,多赂何为。”遂单囊而行。三司奏忠嗣罪当死。翰始遇知于上,力陈忠嗣之冤,且请以己官爵赎忠嗣罪。上起,入禁中,翰叩头随之,言与泪俱。上感悟,己亥,贬忠嗣汉阳太守 [2]

【注文】

[1] 哥舒翰(?—757年): 唐玄宗朝西北边将。西突厥哥舒部人,以部族名为姓。勇敢有谋略。四十岁后在河西地区从军,王忠嗣任用他为自己的亲军。他屡次攻破吐蕃,因此成为名将。他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代替王忠嗣担任陇右节度使。后又破吐蕃,经营唐朝的西北边境有功,兼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后因患风疾回到长安。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军队坚守长安东边的门户潼关(位于今陕西潼关县东北杨家庄附近)。当时的宰相杨国忠说服玄宗令哥舒翰出潼关迎战叛军,结果大败。哥舒翰被俘虏,后被杀。 赍(jī): 携带。

[2] 汉阳: 地名。即汉阳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沔(miǎn)阳郡置沔州,治汉阳(今湖北武汉汉阳),后并入鄂州(江夏郡,今湖北武汉)。

【译文】

三司(指唐代中央的司法机构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推究审问王忠嗣的罪行。玄宗说:“我的儿子(指太子)居住在深宫之中,怎么可能与外面的将领通谋呢?这一定是乱说。只弹劾王忠嗣阻挠军事行动就可以了。”哥舒翰将赴朝廷,有人劝他多带些金银、丝织品(等同于货币)以营救王忠嗣。哥舒翰说:“如果世间正道还在,王公必定不会被冤死。如果他真的要被人整死,我多贿赂一些又有什么用呢?”于是哥舒翰只带着自己的行李到了京城长安。三司上奏,认为王忠嗣应该判死罪。哥舒翰当时正被玄宗赏识,他在玄宗面前极力陈述王忠嗣的冤情,而且还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之罪。玄宗(感到不高兴)起身,进入皇宫之中。哥舒翰一直边叩头边跟随着玄宗,同时声泪俱下地诉说王忠嗣的冤情。玄宗终于被他感动了。己亥(二十七日),玄宗下诏贬王忠嗣为汉阳太守。

【原文】

李林甫屡起大狱,别置推事院于长安 [1] 。以杨钊有掖廷之亲,出入禁闼,所言多听,乃引以为援,擢为御史 [2] 。事有微渉东宫者,皆指擿使之奏劾,付罗希奭、吉温鞫之 [3] 。钊因得逞其私志,所挤陷诛夷者数百家,皆钊发之。幸太子仁孝谨静,张垍、高力士常保护于上前,故林甫终不能间也。

【注文】

[1] 推事院: 官衙名。最初,武则天为了给自己称帝扫清障碍,任用酷吏来俊臣。来俊臣另外设置推事院,专门审讯囚犯、大用刑具,进入推事院的一百人中不到一人能活下来。李林甫担任宰相,为了自己的私利,排除异己,也仿效来俊臣的做法设推事院。

[2] 掖廷: 又作掖庭、液廷,指皇宫中妃嫔居住的处所。这里指杨钊与正得玄宗盛宠的杨贵妃是亲戚。 闼(tà): 门。 御史: 自隋唐以来,御史是对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的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的统称。御史具体负责各类监察事务。这里指杨钊担任监察御史,是唐朝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官员,正八品上。掌管分察百官,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3] 擿(tì): 本义挑,这里引申为挑动、指使、揭发。

【译文】

李林甫屡次兴起大狱,在长安另外设置推事院,作为自己刑讯逼供、排斥异己的工具。因为杨钊跟后宫中的杨贵妃有亲戚关系,能常常出入皇宫,他所说的话皇帝多能听进去。因此,李林甫将杨钊发展为自己的党援,提升为监察御史。杨钊稍微发现跟太子有关的事情,李林甫都指使他向皇帝上奏、弹劾,并交付罗希奭、吉温审问。杨钊也因为这个缘故得以发泄自己的私愤。被排挤、诬陷、诛杀的几百家人,都是杨钊告发的。幸好太子的性格仁孝、谨慎,张垍、高力士在唐玄宗面前常常保护他,因此李林甫最终不能离间玄宗跟太子的父子关系。

【原文】

十二月丙寅,命百官阅天下岁贡物于尚书省,既而悉以车载赐李林甫家 [1] 。上或时不视朝,百司悉集林甫第门,台省为空 [2] 。陈希烈虽坐府,无一人入谒者 [3] 。林甫子岫为将作监,颇以满盈为惧,尝从林甫游后园,指役夫言于林甫曰:“大人久处钧轴,怨仇满天下,一朝祸至,欲为此得乎?” [4] 林甫不乐,曰:“势已如此,将若之何!”

【注文】

[1] 天下岁贡物: 在唐朝,各地每年要根据当地的出产物向朝廷输送贡赋。 尚书省: 唐朝中央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一。尚书省为最高政令执行机关。中书省所拟的诏书、敕书,经过门下省审议,皇帝批准后,都交给尚书省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参见 《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职官简表》 《唐朝中央政务机构职官简表》

[2] 百司: 朝廷各政府机构。 台省: 东汉至隋唐对中央的中枢机构尚书台(省)、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等的简称及其合称。

[3] 谒(yè): 拜见。

[4] 岫: 音xiù。 将作监: 官衙名。负责掌管营建、修缮宫室、宗庙、城门、东宫、王府、中央官署及京城其他土木工程。 役夫: 服徭役者。 钧轴: 钧,陶人用来制作圆形器物所用的转轮。轴,用来转车的器物。钧轴比喻执掌国政,指宰相之职。

【译文】

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十二月丙寅(二十五日),玄宗命令百官到尚书省,观看各地每年向朝廷进贡的财货,然后把这些东西全部用车装载,赐给李林甫家。玄宗有的时候不上朝处理朝政,各个机构的官员都聚集在李林甫宅第的门前,中央的中枢机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等官衙里都没有人。陈希烈虽然坐在自己的府中,却没有一个人去拜见他。李林甫的儿子李岫担任将作监的官员,他因为自己家里财货太满和权势太大而感到非常恐惧。他曾经跟随李林甫游览后园,指着一名服徭役的工匠对李林甫说:“大人居宰相之位已经很久了,所结下的冤家、仇家布满了天下。万一哪天灾祸降临,您就是想当一名普通的徭役工都不可能吧?”李林甫听了不高兴,说:“我现在的情况已经这样了,又有什么办法呢!”

【原文】

先是,宰相皆以德度自处,不事威势,驺从不过数人,士民或不之避 [1] 。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2] 。宰相驺从之盛,自林甫始。

【注文】

[1] 驺(zōu): 骑马的侍从。

[2] 金吾: 即金吾卫,唐朝禁军名。唐初为左、右武候府,高宗时改为左、右金吾卫,各置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左、右金吾卫掌管皇宫与京城的巡警、抓捕奸盗等。 甃(zhòu): 用砖砌(井、池子等)。

【译文】

以前,宰相都以自己的品德、度量自处,不显摆威势,骑马的侍从不过几人而已,士人或民众有时不用专门回避宰相。李林甫认为自己结下的仇敌太多,常常担心刺客行刺他,出门则用步兵、骑兵百余人分为左右两翼护卫,金吾卫的将军负责清理街道、戒严。他们在前面驱赶几百步之外的人,连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都要避让宰相李林甫。李林甫居住在家里,则设置很多重机关、墙壁,用石块和砖铺地,墙壁中安装板子,就像防备大敌一样。他一天晚上换好几张床睡觉,即使是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究竟睡在哪儿。宰相的骑兵侍从大规模扩张,人数众多,这种情况肇始于李林甫。

【原文】

八载夏四月,咸宁太守赵奉璋告李林甫罪二十余条;状未达,林甫知之,讽御史逮捕,以为妖言,杖杀之 [1]

【注文】

[1] 咸宁: 地名。即咸宁郡,治义川(今陕西宜川),辖义川、汾川、咸宁、云岩、门山县,相当于今陕西宜川一带。 讽: 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译文】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夏四月,咸宁太守赵奉璋状告李林甫,罗列罪行二十余条;所写的状子还没有送达中央的监察机构,李林甫就知道了。他暗示御史台逮捕赵奉璋。御史台的官员(按李林甫的意思)认定赵奉璋写的是妖言,把他杖打致死。

【原文】

九载夏四月己巳,御史中丞宋浑坐赃巨万,流潮阳 [1] 。初,吉温因李林甫得进,及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钊恩遇浸深,温遂去林甫而附之,为钊画代林甫执政之策 [2] 。萧炅及浑,皆林甫所厚也,求得其罪,使钊奏而逐之,以翦其心腹,林甫不能救也。

【注文】

[1] 潮阳: 地名。即潮阳郡,治海阳(今广东潮州),辖海阳、潮阳、程乡县,相当于今广东潮州、潮阳、梅州。

[2] 执政: 即执政官,掌握国家政事、国家大权的人。古代常指宰相。

【译文】

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年)夏四月己巳(十一日),御史中丞宋浑因为贪污巨万钱而犯罪,被流放到潮阳。刚开始,吉温因为李林甫的抬举而得以升任显官。到后来,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钊受玄宗的恩宠日益深厚,吉温于是抛弃李林甫去依附杨钊,还为杨钊谋划取代李林甫执政地位(即宰相之职权)的计策。萧炅和宋浑都是李林甫看重的亲信,吉温抓住他们的罪行,让杨钊上奏给皇帝,然后驱逐他们。杨钊、吉温采用这种方式来剪除李林甫的心腹,而李林甫却不能解救自己的党徒。

【原文】

十载春正月丁酉,命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使 [1]

【注文】

[1] 遥领: 即挂某节度使之职,但并不实际到当地掌管此节度的事务。

【译文】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春正月丁酉(十三日),玄宗命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使。

【原文】

十一载。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京兆尹王鉷弟户部郎中銲凶险不法,召术士任海川问:“我有王者之相否?”海川惧,亡匿 [1] 。鉷恐事泄,捕得,托以他事杖杀之。王府司马韦会,定安公主之子,王繇之同产也,话之私庭 [2] 。鉷又使长安尉贾季邻收会系狱,缢杀之 [3] 。繇不敢言。

【注文】

[1] 御史大夫: 唐朝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长官。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中,御史大夫为长官,从三品;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的副职,正五品上。御史大夫掌管国家的监察,以肃正朝纲,中丞辅助他。 户部郎中: 唐前期职事官。唐朝中央尚书省户部设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户部郎中、员外郎掌管天下各州县的户籍,各地向中央交纳的贡赋。 銲: 音hàn。

[2] 司马: 高级幕僚,其品级随着府主的地位而定。 定安公主: 生卒年不详。唐中宗的女儿。开始时嫁王同皎,王同皎得罪了皇帝,又嫁给中宗韦皇后的从(cóng,旧读zòng)祖弟(同曾祖而不同祖父的弟弟)韦濯(zhuó),后又更嫁崔铣(xiǎn)。 繇: 音yáo。 同产: 同母所生的兄弟。

[3] 长安尉: 唐长安城官员。长安县与万年县同为京兆府(长安)统辖。唐长安城设置尉六人,正五品,掌管抓捕盗贼。

【译文】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京兆尹王鉷的弟弟户部郎中王銲是一个凶险、不遵守法度的人。有一天,他召来方术之士任海川询问道:“我具有王者的面相吗?”任海川听了,感到害怕,就逃走藏匿起来。王鉷担心这件事情泄露出去,就把任海川抓捕起来,推诿其他的事情将任海川杖打致死。王府中的司马韦会是定安公主的儿子,与王繇是同母所生的兄弟。韦会把这些事(指王鉷杀任海川的内幕)在自己的庭院里随意讲了出来。于是,王鉷又指使长安尉贾季邻把韦会抓到监狱里,用绳子勒死。看到自己的兄弟这样惨死,王繇连吭都不敢吭一声。

【原文】

銲所善邢縡,与龙武万骑谋杀龙武将军,以其兵作乱,杀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 [1] 。前期二日,有告之者。夏四月乙酉,上临朝,以告状面授鉷,使捕之。鉷意銲在縡所,先遣人召之,日晏,乃命贾季邻等捕縡 [2] 。縡居金城坊,季邻等至门,縡帅其党数十人,持弓刀格斗突出 [3] 。鉷与杨国忠引兵继至,縡党曰:“勿伤大夫人。”国忠之傔密谓国忠曰:“贼有号,不可战也。” [4] 縡斗且走,至皇城西南隅。会高力士引飞龙禁军四百至,击斩縡,捕其党,皆擒之 [5]

【注文】

[1] 縡: 音zǎi。 龙武万骑(jì): 唐朝宫廷北衙禁军名,又称龙武军。在唐朝的宫殿布局中,皇帝的居住地(即宫城)在宫廷的北部,因此驻守宫廷北门的北衙禁军的向背在历次宫廷政变中起决定性作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从原来的北衙禁军左右羽林军中分出龙武万骑营,另外设置左、右龙武军。各有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龙武军与羽林军分别负责宫廷北门的禁卫兵宿卫与扈(hù)从皇帝。 龙武将军: 参见“龙武万骑”条注。从“邢縡事变”可以看出:在玄宗朝,负责宫廷警卫的一部分北衙禁军与南衙(宰相等其他中央官僚办公的衙署)的宰相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很尖锐。

[2] 晏: 晚、迟。

[3] 金城坊: 坊名。在唐长安城中皇城的西边。

[4] 傔(qiàn): 侍从。

[5] 飞龙禁军: 唐朝负责守卫宫廷的一支禁军。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设立,用宫中的宦官统领,掌管皇宫的飞龙厩(jiù)马。飞龙禁军不仅饲养、调习御马,而且训练有素,是宦官掌握的一支精锐骑兵。

【译文】

邢縡与王銲关系很好,他与龙武万骑的士兵图谋杀死龙武将军,然后率领龙武军发动叛乱,杀死李林甫、陈希烈和杨国忠。在邢縡等人举事之前两天,有人向皇帝告密。天宝十一载(752年)夏四月乙酉(初九日),玄宗上朝,把告密的状子当面交给王鉷,让他去抓捕邢縡等叛将。王鉷猜测王銲在邢縡的住所,事先派遣人把王銲召来。等天晚了,王鉷才命令贾季邻等逮捕邢縡。邢縡居住在长安城的金城坊,贾季邻等率兵赶到邢縡的家门。邢縡率领他的党羽几十人,手持弓箭、刀剑与贾季邻的士兵打斗,突围而出。王鉷与杨国忠又带兵来到这里(作为援兵)。邢縡的党徒说:“不要伤害大夫人。”杨国忠的侍从偷偷告诉他:“这是反贼的暗号,是不再继续战斗的意思。”邢縡边打边逃走,到了皇城的西南角。邢縡正好碰上高力士率领飞龙禁军四百人赶到。飞龙禁军攻击邢縡,并把他杀死,逮捕他的党徒。邢縡的党羽都被抓住了。

【原文】

国忠以状白上曰:“鉷必预谋。”上以鉷任遇深,不应同逆,李林甫亦为之辩解。上乃命特原銲不问,然意欲鉷表请罪之。使国忠讽之,鉷不忍,上怒。会陈希烈极言鉷大逆当诛,戊子,敕希烈与国忠鞫之,仍以国忠兼京兆尹 [1] 。于是任海川、韦会等事皆发,狱具,鉷赐自尽,銲杖死于朝堂,鉷子准、偁流岭南,寻杀之 [2] 。有司籍其第舍,数日不能遍 [3] 。鉷宾佐莫敢窥其门,独采访判官裴冕收其尸葬之 [4]

【注文】

[1] 敕: 唐代公文书之一。皇帝颁发的公文书称制、敕、册。

[2] 偁: 音chēng。

[3] 有司: 官吏和官署的泛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门的衙署,故称有司。 第舍: 王鉷的旧宅位于唐长安城南安化门内安乐坊,处于偏僻之地。后来,王鉷迁至位于长安城中轴线朱雀门街西第二街的太平坊居住,离皇城非常近。在长安城,有权势的贵族官僚的住宅常常位于皇城或宫城附近。宅第越靠近皇城和宫城,地理位置越优越。

[4] 采访判官: 唐朝使职名。采访使之下设有判官,负责管理本使的日常事务,权力大,任务繁重。采访使即采访处置使,是中央派出的巡按各道(按自然山川形势划分的监察区域)的官员。 裴冕(?—769年): 唐玄宗、肃宗、代宗朝大臣。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南)人,世代为名门望族。唐玄宗天宝初年,因家族背景而进入仕途,任渭南县(今陕西渭南)县尉。后被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聘为行军司马。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叛乱后,跟随太子李亨往西北到灵武,与杜鸿渐等劝太子即皇帝位,升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被任命为宰相。他建议卖官、卖度牒(僧人出家的凭证),以筹集军费,来平定安史之乱。唐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后,被贬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后又复入中央为右仆射(yè),官品很高,但无实权。他为人豪爽、图利益。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当时掌权的宰相元载认为裴冕年龄大了,而且顺从自己,于是又引荐他为宰相。不到一个月,裴冕就死了。

【译文】

杨国忠写了状子,对玄宗说:“王鉷一定参与了这场阴谋。”玄宗认为自己对王鉷很信任,给他的待遇也非常好,他不应当与邢縡等人共同叛乱。李林甫也为王鉷辩解。玄宗于是特别命令原谅王銲,不问他的罪行,但是希望王鉷自己上表请求治王銲之罪。玄宗还指使杨国忠暗示王鉷那样做。王鉷不忍心,这令玄宗感到非常恼怒。当时正值陈希烈极力说王鉷谋反,大逆不道,该杀。天宝十一载(752年)夏四月戊子(十二日),玄宗下敕书,命陈希烈和杨国忠共同审讯王鉷,仍然用杨国忠兼任京兆尹。于是,关于王鉷、王銲兄弟与任海川、韦会等事情都被揭发出来,他们的罪行足够被关押到监狱里了。王鉷被赐自尽,王銲在朝堂上被杖打致死。王鉷的儿子王准、王偁被流放到岭南地区,不久被杀死。相关部门搜查王鉷的住宅,几天都不能查遍。王鉷的宾客、手下的属官当中,没有人敢偷看他的家门,唯独采访判官裴冕给王鉷收尸,并安葬了王鉷。

【原文】

初,李林甫以陈希烈易制,引为相,政事常随林甫左右,晩节遂与林甫为敌,林甫惧 [1] 。会李献忠叛,林甫乃请解朔方节制,且荐河西节度使安思顺自代 [2] 。(夏四月)庚子,以思顺为朔方节度使。

【注文】

[1] 晚节: 晚年节操。

[2] 李献忠(?—754年): 即阿布思,唐代铁勒(又称九姓铁勒,为分布在北部草原的诸部落,各部分散,无统一君长,多以游牧为业)部落之一同罗部的首领。阿布思本来臣服于突厥第二汗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归顺唐朝,封奉信王,赐姓名为李献忠。他率领自己的部众居住在朔方节度的河南地(今宁夏)。天宝八载(749年),他跟随哥舒翰攻打吐蕃,有战功,升朔方节度副使。玄宗命令李献忠的部落迁移到唐东北边疆地区的幽州(今北京地区)。但他与驻守东北边境、手握重兵的安禄山不和,心里恐惧,于是不遵从玄宗的命令。天宝十一载(752年),安禄山上表请李献忠率部众帮助他讨伐东北部的契丹,实际上是想陷害他。于是李献忠叛唐,率部众往北逃到漠北地区。李献忠攻打唐朝边境,被击退,又为回纥所败,向西逃跑。天宝十二载(753年),安禄山派兵追击,大破其军队,收编其部落。后来李献忠被押送到长安处死。在唐玄宗统治时期,边疆地区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形成了不同的军事集团,它们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其中西北军事集团(以朔方节度使为首)与东北军事集团(以幽州节度使为首)之间的争斗很激烈。属于西北军事集团的李献忠被东北军事集团的安禄山逼迫,发动叛乱,最后被杀,这只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中的一个环节。 朔方节制: 即朔方节度使。参见前“朔方节度”条注。 安思顺(?—756年): 唐朝胡人将领。思顺为安禄山的继父安延偃哥哥的儿子。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思顺由朔方节度使充任河西节度使。天宝九载(750年)又权知(暂时代理)朔方节度使。他向来与西北军事将领哥舒翰关系不好。天宝十载(751年)任河西节度使,十一载(752年)又改任朔方节度使。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叛乱后,安思顺被罢去朔方节度使之职,到朝廷担任户部尚书,官品很高,实为闲散之职。但是,玄宗认为安思顺就安禄山叛乱之事预先向朝廷汇报,也没有怪罪于他。而就在此时,手握平叛重兵的哥舒翰却因个人恩怨趁机陷害思顺,将他杀死。

【译文】

起初,李林甫认为陈希烈容易控制,于是引荐他为宰相。凡是国家政事,陈希烈常常附和李林甫的意见。但是,到李林甫当权晚期,陈希烈却与李林甫为敌。李林甫感到害怕。恰好此时李献忠发动叛乱,李林甫于是请求解除自己所遥领的朔方节度使之职,而且推荐河西节度使安思顺接任这一职位。天宝十一载(752年)夏四月庚子(二十四日),玄宗任命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

【原文】

初,李林甫以国忠为才,且贵妃之族,故善遇之。国忠与王鉷俱为中丞,鉷用林甫[征]为大夫,故国忠不悦,遂深探邢 狱,令引林甫交私鉷兄弟及阿布思事状,陈希烈、哥舒翰从而证之;上由是疏林甫 [1] 。国忠贵震天下,始与林甫为仇敌矣。

【注文】

[1] 中丞: 这里指御史中丞。参见前“御史中丞”条注。 大夫: 这里指御史大夫。参见前“御史中丞”条注。 阿布思: 即李献忠。参见前“李献忠”条注。

【译文】

刚开始,李林甫认为杨国忠是个人才,而且是杨贵妃的亲族,于是与他亲近,给他很好的待遇。杨国忠与王鉷都是御史中丞,而王鉷因为李林甫的推荐成为御史大夫,因此,杨国忠对李林甫不满。于是,杨国忠深挖邢 之狱的相关人员,命令审讯的官员影射李林甫跟王鉷兄弟有私人交情,跟反叛的阿布思(即李献忠)也有关系。陈希烈、哥舒翰还从旁侧证明的确有这些事情。玄宗于是开始疏远李林甫。杨国忠地位尊贵、权势很大,令天下之人震动,他开始与李林甫成为仇敌。

【原文】

南诏数寇边,蜀人请杨国忠赴镇,左仆射兼右相李林甫奏遣之 [1] 。国忠将行,泣辞,上言必为林甫所害,贵妃亦为之请。上谓国忠曰:“卿暂到蜀区处军事,朕屈指待卿,还当入相。” [2] 林甫时已有疾,忧懑不知所为 [3] 。巫言一见上可小愈,上欲就视之,左右固谏。上乃命林甫出庭中,上登降圣阁遥望,以红巾招之 [4] 。林甫不能拜,使人代拜。国忠比至蜀,上遣中使召还,至昭应,谒林甫,拜于床下 [5] 。林甫流涕谓曰:“林甫死矣,公必为相,以后事累公。”国忠谢不敢当,汗流覆面。十一月丁卯,林甫薨。

【注文】

[1] 南诏: 在唐代,西南地区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政权。唐初为蒙舍诏,以巍山(今云南巍山)为首府。唐玄宗开元年间,其王皮罗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当地其他五诏,将统治中心迁到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因为蒙舍诏在其他五诏之南,因此称为南诏。它全盛时期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南诏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用奴隶劳动,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技术,部分吸收唐朝的政治制度,流行佛教。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为贵族郑买嗣所灭。 镇: 这里指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成都府(今四川成都),辖成都府及附近一些州县,为防备西南地区的诸族而设。参见 《唐开元天宝十节度表》 左仆射: 即尚书省左仆射。参见前“左丞相、右丞相”条注。 右相: 参见前“左相”条注。

[2] 区处: 处理、筹划安排。

[3] 懑(mèn): 烦闷。

[4] 降圣阁: 宫殿名。可能在兴庆宫内。李林甫的宅第在唐长安城中轴线朱雀门街东平康坊的东南角,靠近玄宗开元末至天宝年间的听政中心兴庆宫。因此,玄宗才可能在兴庆宫内的降圣阁看到李林甫家的庭院。

[5] 比: 等到。 昭应: 县名。即昭应县,隶属于京兆府,相当于今陕西临潼。

【译文】

南诏好几次攻打唐朝的西南边境,剑南西川节度使所辖地区的民众请求杨国忠到这里来,帮着抵御南诏的进攻。左仆射兼右相李林甫趁机向皇帝奏请派遣杨国忠去剑南西川。杨国忠即将出行,哭泣着想推掉这门差事,并跟玄宗说如果他这次出征一定会被李林甫害死。杨贵妃也在玄宗面前为他请求解除这次出征。玄宗对杨国忠说:“您暂时到蜀地(剑南西川节度使所管辖的地区)处理军事事务。我掰着手指头等着您,您回来还应当成为宰相。”李林甫当时已经身患重病,心里忧虑、烦闷,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个巫师对他说:“如果能见皇帝一面,可以稍稍治愈您的疾病。”玄宗知道了,想亲自探望李林甫,但他身边的人极力劝他不可以这样做。于是,玄宗命令李林甫走出房间,到自家的庭院中。玄宗则登上降圣楼,远远地看着他,用红色的布招呼他。李林甫不能行礼参拜皇帝,请别人代替他叩拜玄宗。等杨国忠到达蜀地,玄宗立即派遣宦官将他召回京城。杨国忠走到昭应,在李林甫的床下拜见了他。李林甫痛哭流涕地对杨国忠说:“林甫要死了,您必定会成为宰相。今后的事就托付给您了。”国忠说谢谢,不敢当此重任,身上已经汗流浃背,脸上还有汗珠子。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丁卯(二十四日),李林甫死了。

【原文】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 [1] 。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2]

【注文】

[1] 侧足: 形容因畏惧而不敢站立。

[2] 寤(wù): 通“悟”,醒悟。

《资治通鉴》对李林甫的这段评价带有很强的道德色彩。实际上,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对国家政局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也起过积极作用。东北边境手握重兵的蕃将安禄山因为惧怕李林甫而不敢轻举妄动。李林甫死后,继任宰相的杨国忠无法镇住安禄山。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发动叛乱。

【译文】

玄宗晚年,自认为天下太平,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事情,于是居住在深宫中,专门沉浸于音乐、美色,把所有的政事都委托给李林甫处理。李林甫讨好玄宗左右的侍从,能迎合玄宗的意思,采用这种方式来巩固皇帝对自己的恩宠。他还堵塞大臣给皇帝进谏言的路径,遮蔽皇帝的眼睛和耳朵,来成全自己的奸诈勾当。他妒忌贤能之人,排斥、压制胜过自己的人才,采用这种方式来保全自己的地位。他几次制造大狱,诛杀或驱逐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用这种伎俩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自皇太子以下的臣僚,都十分畏惧他,见到他都不敢站立。他居宰相之位达十九年,酿成天下混乱的局面,而玄宗却昏然不知。

【原文】

十二载。杨国忠使人说安禄山诬李林甫与阿布思谋反 [1] 。禄山使阿布思部落降者诣阙,诬告林甫与阿布思约为父子 [2] 。上信之,下吏按问,林甫壻谏议大夫杨齐宣惧为所累,附国忠意证成之。时林甫尚未葬,二月癸未,制削林甫官爵,子孙有官者除名,流岭南及黔中,给随身衣及粮食,自余赀产并没官,近亲及党与坐贬者五十余人 [3] 。剖林甫棺,抉取含珠,褫金紫,更以小棺如庶人礼葬之 [4] 。己亥,赐陈希烈爵许国公,杨国忠爵魏国公,赏其成林甫之狱也 [5]

【注文】

[1] 安禄山 (703—757年):唐朝叛将,“安史之乱”的发动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本姓康,名轧荦(luò)山。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粟特胡人安延偃,改姓名为安禄山。他骁勇善战,通多种民族语言,曾任互市牙郎(负责管理边疆地区各族的交易市场)。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养子,后又因功被授予营州都督、平卢节度使。他用重金贿赂朝廷派来的官员,博得玄宗的宠信。天宝初年,他被提升为范阳(治今北京)、平卢(治今辽宁朝阳)、河东(治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他多次击退来自东北的契丹、奚等族的进攻,被玄宗倚重为安边长城。他每次到长安,都对唐玄宗、杨贵妃、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等谄媚奉迎。玄宗对他也赏赐重金、宅第,封东平郡王。天宝十四载(755年),他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十五万胡汉兵马起兵叛乱,很快攻下东都洛阳。第二年正月,在洛阳称雄武皇帝,年号圣武,国号燕。不久,攻破潼关,威胁京城长安,玄宗逃奔蜀地。叛军占领长安,烧杀抢掠。不久,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

[2] 阙: 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泛指皇帝居处,借指朝廷。

[3] 除名: 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唐律中对除名的适用范围是犯罪主体官员,根据他们特殊的身份和拥有的官品、功勋等,予以削夺,即消除犯罪官员的一切官职与爵位,并追夺告身(授官之符)。 黔中: 唐代监察区名。即黔中道地区,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新设置的一个监察区域。治黔州(今重庆彭水),辖黔州、涪州、溪州、思州、费州、辰州、锦州、播州、施州、珍州、夷州、业州、溱(zhēn)州、南州、巫州等,相当于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广西西北部和湖北、重庆长江以南的一部分。 赀(zī)产: 通“资产”,指资财、钱财。

[4] 褫(chǐ): 夺去衣服或带。 金紫: 指金鱼袋及紫衣。唐朝官员按品级差异穿不同颜色的官服。其中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官服,佩戴金鱼袋(鱼袋用金来装饰)。亦用“金紫”指代显赫的官员。

[5] 国公: 唐朝九等封爵之一,从一品,食邑三千户。在唐朝,凡是国公都系皇帝特封。食邑是君主赐予臣下、作为其家族世世代代享用的封地。在唐代,被赐予食邑的宗室或高级官员只能收取封地内民户的赋税作为俸禄,并无行政管辖权。

【译文】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杨国忠派人去说服安禄山,让他诬告李林甫与阿布思谋反。安禄山指使阿布思部落中向唐军投降之人到京城长安,诬告李林甫与叛臣阿布思结为父子关系。玄宗相信了,命官吏追究此事。李林甫的女婿谏议大夫杨齐宣担心此事连累到自己,于是附和杨国忠的意思,举出证据证明李林甫确实跟阿布思结为父子。当时,李林甫还没有下葬。二月癸未(十一日),玄宗下制书:削去李林甫的官爵,李林甫的子孙有做官的,一律除去名字,流放到岭南和黔中地区。只给随身的衣服和粮食,其他的财产都没收充公。李林甫的近亲和党羽因为此事被定罪贬官的达五十余人。制书还下令剖开李林甫的棺材,取出他嘴里所含的宝珠,扒去他身上穿的金紫色官服,另外用小棺材以平民的礼仪安葬他。己亥(二十七日),玄宗赐陈希烈许国公,赐杨国忠魏国公,以赏赐他们制造了这起关于李林甫的大狱。 ctI/poOM3JYYda+odNeLjlVclORZUos4+PhbsIBTYvcWS3nmcpfcrHLYZPUkBi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