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光武平赤眉

【内容提要】

本篇简要叙述了王莽统治后期东方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赤眉军的兴起、壮大及最后归降刘秀的历史过程。

王莽统治后期,广大农民不堪忍受暴政,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赤眉军是东方农民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其士兵在公元22年与王莽军作战时用赤色涂眉,遂被称为赤眉军。它由樊崇最初起义时的几百人,短短一年时间就发展到万人以上。再加之后续逄安、谢禄、杨音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的加入,迅速发展到几万人。并在大败王匡、廉丹率领的王莽十万大军后,人数暴增至三十余万人,发展迅猛。

赤眉军是一支纯粹的农民起义武装,有其固有的农民阶级局限性。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更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如本篇中记载赤眉军西攻长安并不是想要夺取全国政权,只是怕军队溃散各自回家;又如在入长安之前组成的临时朝廷,拥立十五岁放牛娃刘盆子为皇帝;再如受流寇思想支配,赤眉军进入长安后,以抢掠为生,等等,都是局限性的表现。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后他们只能把长安抢劫一空后转战长安周围郡县,在缺乏粮草、内部涣散的情况下,二十万大军被迫东撤,并最终在河南境内投降了刘秀大军。

反观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队,由于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再加上刘秀及其大将的谋略,先利用赤眉军消灭更始政权,随后对赤眉军动兵。他们趁赤眉军东撤,总结邓禹败于赤眉的教训,采取了以逸待劳的战略战术,消耗赤眉军的力量,迫使赤眉军陷入绝境,然后劝其归降。刘秀对投降的赤眉军没有采取残酷的屠杀政策,而是将其将领、士卒都妥善安置,让绝大多数人返回故乡,重整家业,重务农桑。刘秀对待赤眉军的政策,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激化的社会矛盾,有助于东汉新兴政权的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原文】

王莽始建国二年春二月,下诏曰:“《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筦焉 [1] 。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筦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遂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立五均司市、钱府官 [2]

五均六筦地点分布示意图

【注文】

[1] 王莽(前45—23年): 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新朝皇帝。公元8年至公元23年在位。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亲侄子,初任黄门侍郎,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给事中。因弹劾外戚定陵侯淳于长,获正直之名,示人俭约,笼络人心。绥和元年(前8年)任大司马。哀帝时因丁、傅用事,罢官就第。哀帝死,王政君临朝称制,复任大司马,议立平帝,封安汉公。元始五年(5年),平帝死,选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仿效周公摄政,自称“假皇帝”。初始元年(8年)自立为帝,改国号“新”。然后实行一系列托古改制,民不聊生,以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地皇四年(23年)长安失陷身死,新朝灭亡。 始建国: 王莽所建新朝的第一个年号,从公元9年到公元13年,共计五年。 《周礼》: 儒家经典之一。古文经学家认为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出于战国。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乐语》: 古代书名。《颜鲁公集》有七言联句四绝,其目曰:《大言》、《乐语》。 五均: 古代称管理市场物价的官为五均。 筦(guǎn): “管”的异体字。

[2] 洛阳: 都城名。我国古代大都市之一,中国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较多的千年帝都。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洛阳、巩义、荥阳、中牟、原阳等市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 邯郸: 城名。在今河北省南端。我国古代大都市之一。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邯郸城邑,起于商殷。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邑。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为赵国都城长达一百五十八年之久。特别是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秦始皇灭赵国后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立张耳为赵王,都城仍设邯郸。九年,刘邦封其爱子刘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是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南阳)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盛名,从战国到东汉,邯郸兴盛长达五百年之久。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开始走向衰落。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魏都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 临菑(zī): 城名。我国古代大都市之一。亦作临甾、临淄,以城临菑水得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周初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名营丘。齐胡公迁都薄姑,周厉王时,献公又迁回。春秋、战国时均都于此。桑麻遍野,又富鱼盐之利。战国时手工业有冶铁、制陶、纺织等,商业繁盛。稷门下聚集许多学者讲学,是当时经济、文化中心。 宛: 城名。我国古代大都市之一。秦昭襄王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南阳。战国时为楚著名铁产地。秦以后每为南阳郡治所。 五均司市: 官名。王莽改长安东西市与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市的市长为五均司市师,掌五均内赊贷。 钱府官: 官名。王莽新朝时设置的经济官。五均司市下有交易丞五人,又称均官,钱府丞一人,又称钱府官,分别掌管均平物价、收税和赊贷事宜。

【译文】

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10年)春季,二月,王莽下诏说:“《周礼》上有由官府办理赊贷的记载,《乐语》上有五均的设立,史书传记里各有关于诸管的记载。现在,开展赊贷、设立五均、诸管,目的在于使民众均平,抑制富豪侵吞兼并。”于是在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司市、钱府官。

【原文】

天凤四年秋八月,莽置羲和命士,以督五均、六筦 [1] 。郡有数人,皆用富贾为之,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姓愈病。是岁,莽复下诏申明六筦,每一筦为设科条防禁,犯者罪至死。奸吏猾民并侵,众庶各不安生,又一切调上公以下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钱三千六百,天下愈愁。纳言冯常以六筦谏,莽大怒,免常官 [2] 。法令烦苛,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繇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狱讼不决 [3] 。吏用苛暴立威,旁缘莽禁,侵刻小民,富者不自保,贫者无以自存,于是并起为盗贼,依阻山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侵淫日广 [4]

【注文】

[1] 天凤: 天凤也作始建国天凤上戊、始建国天凤。是新朝时期王莽的第二个年号,公元14年至公元19年,共计六年。 羲和: 中国神话中太阳神之母的名字。传说她是帝俊的妻子,与帝俊生了十个儿子,都是太阳,住在东方大海的扶桑树上,轮流在天上值日。后来,十个兄弟不满先后次序,十日并出,被后羿射杀其中的九个。后王莽改大司农为羲和。 命士: 据《王莽传》记载,俸禄五百石的官员称为命士。 六筦(guǎn): 王莽新朝时对六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这些措施于王莽即位的次年先后公布施行,合称六筦。也称五均六筦。其名称是在当时托古改制的风气下,由儒家刘歆以古文经《周礼》、《乐语》为依据而提出来的。王莽表面上说要以此来限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但实际上首要目的是增加新莽专制主义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并为构成这一国家的政权基础的豪族权门大谋私利。筦,“管”的异体字。

[2] 纳言: 官名。主要负责出纳王命。《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孔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秦汉不置,王莽依古制,改大司农为纳言。

[3] 繇(yáo)役: 即徭役。繇,通“徭”,古代封建统治阶级强制农民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劳动。 狱讼(sòng): 讼事,讼案,案件。

[4] 旁缘: 古语,依仗、利用的意思,有时也指相互勾结。 依阻: 依仗、凭借的意思。 禽(qín): 古通“擒”。

【译文】

新朝王莽天凤四年(17年)秋季八月,王莽设置羲和命士,用以督促实行管理财政的五均六管制度。每郡有几个名额,都由富豪、大商人担任,这些人乘坐驿车,谋求私利,往来全国各地,乘机与郡县官吏勾结,设立假账,国库不能得到充实,而百姓更加穷苦。这一年,王莽再下诏重申六管之重。每一项管理制度,都要为它设置条规禁令,违犯的人罪重的甚至处死。奸猾之徒与贪官污吏同时侵害百姓,百姓不得安宁。此外又规定上公及以下有奴婢的人一律交税,每一奴婢要缴纳三千六百钱,天下愈发愁怨。纳言冯常就六管制度进行规劝,王莽大怒,把冯常免了职。新朝的法令烦琐苛刻,百姓动辄触犯禁令,农民没有时间耕田种桑,徭役繁重,而旱灾、蝗灾接连发生,诉讼和监狱中在押的囚犯长久不能结案。官吏用残暴的手段建立威严,利用王莽的法令侵占人民财产。富人不能保护自己的财产,穷人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于是无论贫富都当起强盗,(他们)依靠高山大泽的险阻,官吏无法逮捕,只好蒙蔽朝廷,以致盗贼渐渐越来越多,遍布各地。

【原文】

五年春,琅邪樊崇起兵于莒,众百余人,转入太山 [1] 。群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崇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共还攻莒,不能下,转掠青、徐间 [2]

【注文】

[1] 琅邪(yé): 郡名。秦始建。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一带。 樊崇(?—27年): 字细君,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领袖、赤眉军首领。他英勇善战,富有谋略,曾发动樊崇起义,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了贡献。后被任为御史大夫,最终樊崇和赤眉军首领逄安等再度起义,被刘秀杀害。 莒(jǔ): 县名。诸侯国名。己姓,旧都介根,位于今山东东南部。古邑名。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日照市莒县。 太山: 即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又称东岳,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泰安。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到泰山封禅。

[2] 逄(páng)安(生卒年不详): 字少子,新莽末年赤眉军将领,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新末起兵与樊崇合,他们在泰山、北海一带进行斗争,屡破新莽、更始军。公元25年,赤眉军进至华阴,有众三十万。赤眉领袖在地主和巫师怂恿下,在军中找到一个没落的西汉宗室、十五岁的牛吏刘盆子做皇帝,任左大司马。后率军攻汉中延岑,先胜后败,奔还长安。引众东归,这时,刘秀的军队已经扼守洛阳以西地区,截断了赤眉东归道路。赤眉军奋勇力战,但终因粮尽力细,败于崤底,于汉建武三年(27年)春失败。逄安归降刘秀,后图再起,被诛。 东海: 郡名。即东海郡,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领十二县:郯县、襄贲、兰陵、缯县、朐县、下邳、淩县、淮阴、盱眙、东阳、广陵、堂邑。 徐宣(生卒年不详): 字骄耭(jī),新莽末年赤眉军将领,东海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为县狱吏,新末起兵与樊崇合,领兵与樊崇分道入长安。刘盆子立,以其通《易经》,推为丞相。归降刘秀时,应对得体,被刘秀称为“铁中铮铮,庸中佼佼”。 谢禄(生卒年不详): 字子奇,新莽末年赤眉军将领,东海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新末起兵与樊崇合,领兵与樊崇分道入长安。刘盆子立,被推为右大司马。赤眉入长安时请全活更始,寻听张昂之言缢杀之。邓禹袭长安,击破之。降刘秀后,刘恭为更始报仇,杀之。 杨音(生卒年不详): 新莽末年赤眉军将领,东海(今山东郯城)人。新末起兵与樊崇合,领兵与樊崇分道入长安。刘盆子立,被推为大司农。于长安怒诸将无君臣之礼,颇相杀伤。归降刘秀后,因对赵王刘良有恩,封关内侯。

【译文】

新朝王莽天凤五年(18年)的春季,琅邪人樊崇在莒城聚众起兵,有一百多人,辗转进入泰山。盗贼们因为樊崇勇猛,纷纷归附,一年之间,集结到一万多人。樊崇的同郡人逄安,东海郡人徐宣、谢禄、杨音等人,也各自起兵,加起来总共有数万人之多,也带着部下跟随了樊崇,并一同回军进攻莒城,攻不下来,他们就在青州、徐州一带流窜,抢掠。

【原文】

地皇三年夏四月,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东讨众贼 [1] 。初,樊崇等众既浸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其中最尊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史 [2] 。及闻太师、更始将讨之,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 [3] 。匡、丹合将锐士十余万人,所过放纵。东方为之语曰:“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

【注文】

[1] 地皇: 也作始建国地皇上戊、始建国地皇。是新朝时期王莽的第三个年号,也是他的最后一个年号。公元20年至公元23年,共计四年。地皇年号来自中国神话中地皇曾历三万六千岁,以示统治长久。 太师: 官名。太,亦作大。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王匡(前10—23年): 王莽的第六子,一说为王莽之侄。被封为功建公,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为人凶狠残酷,在攻打赤眉军时,所过之处奸淫掳掠,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后被赤眉军打败,大军溃败逃走。在防守洛阳时,洛阳城被绿林军攻破,王匡也被俘,之后被处死。 廉丹(?—22年):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王莽新朝大司马庸部(益州)牧。绿林赤眉起义后,任更始将军,与王匡一起镇压赤眉军,奸淫烧杀无恶不作。赤眉军攻破成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后,将廉丹斩杀。原先的更始将军甄丰谋反被诛,先后由姚恂、孔永、侯辅、戴参接任,廉丹位列第六任更始将军居十一公之位。

[2] 三老: 古代掌教化的乡官。战国魏有三老,秦置乡三老,汉增置县三老,东汉以后又有郡三老。指的是郡县一级官员,类似乡长。其主要工作是收税,也负责查证调停民事纠纷和教化。 从事: 官名。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汉刺史的佐吏。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又有部郡国从事史,大致刺史辖几郡,即设几人。每人主管一郡的文书,察举非法,汉末刺史权重,从事名目更多,文有文学从事、劝学从事等,武有武猛从事、都督从事等,均由刺史自行辟任。 卒史: 官名。秦、汉官署中的属吏。地位比书佐稍高,秩一百石。西汉郡国每郡初有卒史十人,后有增至二百人者。其他官署也有设置。

[3] 赤眉: 新莽末年兴起于今山东东部的一支农民起义军的名称。主要领导人有樊崇、徐宣等人,军队约一百三十四万人。赤眉军是中国新莽末年起事的军队之一,因将眉毛染红,示别于政府军,故称作赤眉军。

【译文】

新朝王莽地皇三年(22年)的夏季四月间,(王莽)派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向东征讨农民军。最初,樊崇等人的部众逐渐强盛,于是互相约定:“杀人的抵命,伤人的要赔偿养伤费用。”农民军中官职最高的称号是三老,其次是从事,再其次是卒史。等到听说太师与更始将军廉丹要率军前来讨伐他们,恐怕部众跟王莽军队混战时难于辨别敌我,于是下令全军都用朱砂涂抹双眉,以便互相认识辨别,从此号称“赤眉”军。王匡、廉丹一起率领精兵十余万人,一路放任士兵胡作非为,不加约束。东部地区为此出现民谣说:“宁遇赤眉军,不遇太师兵。太师兵还可以躲,更始军却会杀死我!”

【原文】

淮阳王更始元年冬十月,更始遣使降赤眉 [1] 。樊崇等闻汉室复兴,即留其兵,自将渠帅二十余人随使者至洛阳,更始皆封为列侯 [2] 。崇等既未有国邑,而留众稍有离叛者,乃复亡归其营 [3]

【注文】

[1] 淮阳王: 即淮阳王刘玄(?—25年),两汉之际绿林军建立的更始政权的皇帝。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市西南)人。西汉皇族,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地皇三年绿林农民起义爆发后,刘玄投奔陈牧领导的平林兵,为安集掾。次年正月,绿林军诸部合兵击破新莽将领甄阜、梁丘赐,遂号刘玄为更始将军。后因其为刘姓宗室,遂被拥立为帝,建元更始。起义军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攻武关,三辅震动,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莽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政令。王莽败死后,更始由洛阳移都长安。他没有才能,一朝为帝,便沉湎于宫廷淫乐生活,委政于其岳父赵萌,以致众叛亲离。赤眉军进逼长安时,刘玄杀害申屠建、陈牧、成丹等起义军重要将领,于更始三年(25年)十月,奉玺绶归降赤眉,封长沙王。不久,被缢死。 更始: 汉更始帝的年号。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年)九月,王莽被赤眉军杀,新朝灭亡。同年二月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年号更始,仍然称汉。更始三年(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逃走,该政权灭亡。

[2] 渠帅: 即魁首、头领人物。

[3] 国邑(yì): 国都,城邑。汉代特指诸侯的封地。

【译文】

淮阳王刘玄更始元年(23年)冬季十月,更始皇帝刘玄派使者来招降赤眉。樊崇等人听说汉朝宗室复兴,便留下部众,自己率将领二十余人随同使节来到洛阳,更始帝刘玄把他们都封为列侯。但是,樊崇等侯却没有采邑,而留在原地待命的部众又逐渐有背叛离去的,于是樊崇等人又逃回他们的营地。

【原文】

二年冬,赤眉樊崇等将兵入颍川,分其众为二部,崇与逄安为一部,徐宣、谢禄、杨音为一部 [1] 。赤眉虽数战胜,而疲敝厌兵,皆日夜愁泣,思欲东归。崇等计议,虑众东向必散,不如西攻长安 [2] 。于是崇、安自武关,宣等从陆浑关两道俱入 [3] 。更始使王匡、成丹与抗威将军刘均等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 [4]

赤眉军西进示意图

【注文】

[1] 颍(yǐnɡ)川: 郡名。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最大时管辖至今驻马店地区。

[2] 长安: 城名。西汉国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三十六平方公里,在西汉的二百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西周时称为“沣镐”。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名“长安城”,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3] 武关: 关名。位于今陕西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武关历史悠久,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处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一点五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券洞。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沿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陆浑关: 关名。汉置,故址在今河南嵩县东北。公元24年赤眉起义军西攻长安,分兵两路,其一即取道于此。

[4] 王匡(?—25年): 新莽末年荆州江夏郡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绿林军首领。新莽天凤四年(17年),与王凤在绿林山起义。山中瘟疫,他带领部众到南阳,号新市兵。更始元年(23年)拥立刘玄为更始帝,王匡为定国上公。新朝灭亡后,更始帝封他为比阳王。被更始帝猜忌,他投靠赤眉军,后转投刘秀,半路打算逃跑,东汉将领宗广把他处死。 成丹(?—25年): 新莽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玄封他为水衡大将军、襄邑王。更始三年刘玄令比阳王王匡、襄邑王成丹和抗威将军刘均等部十多万大军东渡黄河,增援安邑。成丹大败,逃回长安。后被刘玄猜忌、诱杀。 刘均(生卒年不详): 新莽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玄封他为抗威将军。更始三年刘玄令他和比阳王王匡、襄邑王成丹等部十多万大军东渡黄河,增援安邑。大败而归。 河东: 郡名。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 弘农: 郡名。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设立,弘农郡是汉朝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有一定变化,主要包括今天河南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东南部的商洛市。由于其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南岸,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

【译文】

淮阳王刘玄更始二年(24年)的冬季,赤眉军首领樊崇等率军进入颍川,把部众分为两部分:樊崇、逄安率领一部,徐宣、谢禄、杨音率领另一部。赤眉军虽然数次打胜仗,但已精疲力尽,士兵厌战,都日夜哭泣,想要回东方老家。樊崇等商议,担心部众回到东方必然一哄而散,不如向西攻击长安。于是,樊崇、逄安从武关,徐宣等从陆浑关,分两路一同向长安进军。刘玄命王匡、成丹和抗威将军刘均等人,分别驻防河东、弘农,防御赤眉军。

【原文】

萧王度赤眉必破长安,乃拜邓禹为前将军,中分麾下精兵二万人,遣西入关 [1]

【注文】

[1] 萧王: 即刘秀(前5—57年)。东汉王朝开国皇帝。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更始皇帝封刘秀为萧王。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度(duó): 估计。 邓禹(2—58年): 字仲华,汉族,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前将军: 官名。战国初设。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 麾下: 指将帅的部下。麾下的“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 关: 关名。古代特指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市北十五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七十五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译文】

萧王刘秀估计赤眉军肯定会攻破长安城,于是任命邓禹当前将军,分出麾下精兵二万人,派他向西进入函谷关待命。

【原文】

汉光武建武元年春正月,赤眉二部俱会弘农 [1] 。更始遣讨难将军苏茂拒之,茂军大败 [2] 。赤眉众遂大集,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三月,更始遣丞相松与赤眉战于蓩乡,松等大败,死者三万余人 [3] 。赤眉遂转北至湖 [4]

【注文】

[1] 建武: 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东汉的第一个年号。公元25年至公元56年,共计三十二年。

[2] 苏茂(?—26年): 东汉初将领。初为玄汉大将,奉令攻东汉,被东汉河内太守寇恂击败,退回洛阳。洛阳降东汉,苏茂不服,东降梁王刘永,受封王爵,对抗东汉皇帝刘秀。东汉大将盖延伐梁,刘永被杀。苏茂奉刘永之子刘纡继位,皇帝刘秀亲征刘纡,刘纡被杀。苏茂投奔齐王张步,东汉建威将军耿弇大破张步,步斩茂,降东汉。

[3] 松: 即李松(生卒年不详),新莽末年绿林军将领。受命攻武关,三辅震动。复攻京师仓、华阴等地,屡破王莽军,率先攻入长安,迎更始迁都。说更始封诸功臣为王,任丞相。后从更始击败王匡等。赤眉攻长安,李松出战被擒。赤眉以其为质,令其弟李况开门纳其军。 蓩(mǎo)乡: 乡名。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内。

[4] 湖: 县名。即湖城县,秦置县,汉代因之,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内。

【译文】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的春季正月间,赤眉军的两部在弘农会师。更始皇帝刘玄派遣讨难将军苏茂抵挡,苏茂军队大败。于是赤眉军大规模集结,分一万人为一营,共计三十营。三月,刘玄派遣丞相李松与赤眉军在蓩乡展开大会战,李松等大败,战死三万余人。赤眉军于是向北推进到湖城一线。

【原文】

六月,张卬、王匡叛更始,入长安 [1]

【注文】

[1] 张卬(生卒年不详): 新莽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玄封他为大将军。后被刘玄猜忌,于建武元年六月和另一个绿林起义军将领王匡背叛更始帝刘玄,并带领赤眉军进入长安。

【译文】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六月,张卬、王匡背叛更始帝刘玄,进入长安。

【原文】

赤眉进至华阴,军中有齐巫,常鼓舞祠城阳景王 [1] 。巫狂言:“景王大怒曰:‘当为县官,何故为贼!’ [2] ”有笑巫者辄病,军中惊动。方望弟阳说樊崇等曰:“今将军拥百万之众,西向帝城而无称号,名为群贼,不可以久 [3] 。不如立宗室,挟义诛伐,以此号令,谁敢不从!”崇等以为然,而巫言益甚。前至郑,乃相与议曰:“今迫近长安,而鬼神若此,当求刘氏共尊立之 [4] 。”

【注文】

[1] 华阴: 县名。春秋晋置阴晋邑。战国以魏长城为界,东属魏,西属秦。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魏纳阴晋于秦,阴晋改名宁秦,秦置县,属内史。汉高祖八年(前199年)以地处华山之北更名华阴县,属京兆尹。王莽始建国改名华坛县,东汉复名华阴县,属弘农郡。今陕西华阴市。 城阳景王: 即刘章(?—前176年),刘肥之子,吕后时期受封朱虚侯,并被迫娶吕氏一族吕禄的女儿。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患病,刘章及其弟刘兴居被安排入宫,与周勃、陈平当内应。吕后驾崩后,周勃掌握北军,刘章率千人入未央宫,杀丞相吕产,后因为平定吕后一族有功,受封城阳王,谥号景。

[2] 县官: 特指朝廷,西汉时常用以称政府或皇帝。《史记·绛侯世家》司马贞索隐:“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3] 方望(?—25年): 东汉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隗嚣起事,请为军师。公元24年,隗嚣应汉更始帝刘玄征召,方望旋即辞官而走,与安陵人弓林聚众数千,立刘婴为天子,被李松、苏茂统兵击破。 方阳(生卒年不详): 东汉平陵人。新莽末年农民起义领袖、赤眉军首领樊崇的部将。当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发展到百万之众进至华阴时,他向樊崇建议拥立刘姓宗族后人做皇帝,以凭借正义诛伐无道。樊崇接受了方阳的建议,用抓阄的方式选择了西汉城阳王刘章的后代、十五岁的牧童刘盆子为帝。

[4] 郑: 县名。即郑县,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设立,故址在今陕西华县华州镇附近。

【译文】

赤眉军进抵华阴县,军中有一位齐地的巫师,常常击鼓舞蹈以祭祀西汉城阳景王刘章。巫师口出狂言:“景王大怒说:‘应当做天子的,为什么要当盗贼!’”有嘲笑巫师的人,都患了病,为此全军震惊。方望的弟弟方阳劝说樊崇等人说:“现在将军您坐拥有百万大军,向西面对帝王都城,却没有称号,被人称作一群盗贼,不能长期这样下去。不如拥立一位刘姓宗室,挟天子名义来诛杀讨伐,以此号令天下,谁敢不服从!”樊崇等认为他说得很对,而巫师的狂言也越来越厉害。军队向前抵达郑县,于是共同商议说:“现在已经逼近长安了,鬼神的旨意是这样,我们应该寻求一位刘姓宗室,共同尊立他为皇帝。”

【原文】

先是,赤眉过式,掠故式侯萌之子恭、茂、盆子三人自随 [1] 。恭少习《尚书》,随樊崇等降更始于洛阳,复封式侯,为侍中,在长安。茂与盆子留军中,属右校卒史刘侠卿,主牧牛。及崇等欲立帝,求军中景王后,得七十余人,唯茂、盆子及前西安侯孝最为近属。崇等曰:“闻古者天子将兵称上将军。 [2] ”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札置笥中,于郑北设坛场,祠城阳景王,诸三老、从事皆大会,列盆子等三人居中立,以年次探札 [3] 。盆子最幼,后探,得符,诸将皆称臣,拜。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 [4] 。茂谓曰:“善藏符!”盆子即啮折,弃之 [5] 。以徐宣为丞相,樊崇为御史大夫,逄安为左大司马,谢禄为右大司马,其余皆列卿、将军。盆子虽立,犹朝夕拜刘侠卿,时欲出从牧儿戏,侠卿怒止之,崇等亦不复候视也。

【注文】

[1] 式: 县名。即式县,在今山东省。 式侯萌(生卒年不详): 即刘萌。为汉高祖刘邦之子齐王刘肥的儿子城阳景王刘章的第七代孙。是第三任式侯。 恭: 即刘恭(生卒年不详),刘盆子之兄。通习《尚书》。被赤眉军掠以随军,随樊崇等降更始帝于洛阳,后樊崇等复攻更始,恭奉更始命请降,以自杀逼赤眉军全活更始;知赤眉军必败,教刘盆子归还玺绶,皆不成。归降刘秀后为更始报仇,杀谢禄,自系狱,被赦。 盆子: 即刘盆子(10—?),新莽末泰山式县(今山东泰安市东)人。西汉城阳景王刘章之后。初在赤眉军中牧牛,号曰“牛吏”。建武元年,被义军将领选立为帝,时年十五,建元建世。赤眉军入长安后,因惶恐惧祸,数辞帝位,不果。后因饥荒引军退出长安东归,为刘秀所部包围。与丞相徐宣等三十余人投降,上所得传国玺绶,为赵王郎中。后赐荥阳均输官地,食其税终身。

[2] 上将军: 官名。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战国时设立,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职掌为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战国时国君有时亲自带兵也称上将军。

[3] 札(zhá): 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 笥(sì): “司”意为“专职”。“竹”与“司”联合起来表示“有专门用途的竹制容器”。

[4] 被(pī)发徒跣(xiǎn): 徒跣,赤脚步行。披散着头发,赤着脚走路。 赭(zhě)汗: 面红流汗。

[5] 啮(niè)折: 意即咬断。

【译文】

早先,赤眉军经过式县的时候,劫持了已故原式侯刘萌的儿子刘恭、刘茂、刘盆子,让三人随军。刘恭幼时学习《尚书》,后来跟从樊崇等在洛阳投降更始皇帝刘玄,重新封为式侯,担任侍中,后到长安。刘茂和刘盆子留在军中,归属右校卒史刘侠卿管辖,负责放牛。等到樊崇等想要拥立皇帝时,在军中搜寻景王刘章的后代,共找到七十余人,但其中只有刘茂、刘盆子以及前西安侯刘孝血统与景王刘章最为亲近。樊崇说:“听说古时候,天子亲自领兵,称为上将军。”于是用一片木简做符,上写“上将军”三个字,又把两片未写字的木简也放在竹筒中。在郑县北面修筑坛场,祭祀城阳景王刘章,各位三老、从事全都聚会于此。请刘盆子等三人居台中排列站立,按照长幼顺序抽签。刘盆子年纪最小,最后抽,抽中了“上将军”符。将领们全都向刘盆子称臣叩拜。刘盆子当时十五岁,披散着头发,光着双脚,穿着破衣服,红着脸,浑身冒汗。他见众将跪拜,惊恐得要哭。刘茂对他说:“把你的符藏好!”刘盆子立即把木简用嘴咬断,扔掉。他任命徐宣为丞相,樊崇为御史大夫,逄安为左大司马,谢禄为右大司马,其余的全被任命为列卿、将军。刘盆子虽被立为皇帝,但每天早晚还要叩拜刘侠卿。他时常想到外面去和牧童们嬉戏,刘侠卿愤怒地制止他。樊崇等人也不再来问候探视他。

【原文】

秋八月,赤眉至高陵,张卬等降之 [1] 。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单骑走,从厨城门出 [2] 。式侯恭以赤眉立其弟,自系诏狱。闻更始败走,乃出见定陶王祉,祉为之除械,相与从更始于渭滨 [3] 。右辅都尉严本,恐失更始为赤眉所诛,即将更始至高陵,本将兵宿卫,其实围之 [4] 。更始将相皆降赤眉,独丞相曹竟不降,手剑格死 [5]

【注文】

[1] 高陵: 县名。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境内,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置县。新莽天凤二年(15年)改名千春,更始元年(23年)复名高陵。

[2] 厨城门: 汉长安城西北角上的一个门。

[3] 定陶王祉: 即刘祉(生卒年不详)。新莽末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市西南)人,原名终,字巨伯。光武帝刘秀族兄。因父舂陵侯敞免官夺爵,并废锢不得为吏,兄弟相率随刘秀起兵。后为更始政权太常将军,封舂陵侯,从西入关,封定陶王。更始败,亡奔洛阳,归刘秀,封城阳王。后以病封上印绶,旋卒。 渭(wèi): 渭河,水名,源出甘肃渭源县鸟鼠山,流经陕西与泾河、北洛河会合,至潼关县入黄河,长八百一十公里。流域为关中平原。

[4] 右辅都尉: 官名。汉置,俸比二千石,位次将军,掌全郡兵马及治安稽查。右辅都尉即右扶风都尉,也就是三辅都尉之一。汉景帝时改郡尉为都尉,汉武帝又置三辅都尉各一人。东汉因三辅有陵园,乃复置右扶风都尉。

[5] 曹竟(生卒年不详): 字子期,西汉末山阳(郡治今山东金乡县西北)人。儒生出身,王莽执政时,去官不仕。更始政权建立,征以为丞相,封侯,不受爵。赤眉军入长安,令其降,不肯,格斗死。

【译文】

秋季八月间,赤眉军行到高陵,张卬等人投降了赤眉。九月,赤眉进入长安,刘玄独自骑马从厨城门逃出长安。式侯刘恭因为赤眉军立其弟刘盆子为帝,就自带刑具把自己关在诏狱中。听说更始帝刘玄败逃,才出来见定陶王刘祉,刘祉给他除掉了身上的刑具,跟他一起追随刘玄,到了渭水河边。右辅都尉严本恐怕刘玄逃走自己被赤眉诛杀,就把刘玄劫持到高陵,严本自己领兵宿卫,其实是包围看守他。更始帝刘玄的将相都投降了赤眉,只有丞相曹竟不投降,手持宝剑格斗被杀。

【原文】

冬十月,赤眉下书曰:“圣公降者,封为长沙王。过二十日,勿受。 [1] ”更始遣刘恭请降,赤眉使其将谢禄往受之 [2] 。更始随禄,肉袒,上玺绶于盆子 [3] 。赤眉坐更始,置庭中,将杀之。刘恭、谢禄为请,不能得,遂引更始出。刘恭追呼曰:“臣诚力极,请得先死。”拔剑欲自刎,樊崇等遽共救止之 [4] 。乃赦更始,封为畏威侯。刘恭复为固请,竟得封长沙王。更始常依谢禄居,刘恭亦拥护之。

【注文】

[1] 圣公: 即更始帝刘玄,东汉人,刘秀堂兄。号圣公。

[2] 谢禄(?—27年): 新莽末东海(治今山东郯城县北)人,字子奇。新莽天凤五年(18年),与徐宣等响应樊崇起义,合数万人。更始二年(24年),与宣等率所部由陆浑关(今河南嵩县东北)进兵关中。旋与樊崇等会师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北),进至华阴,拥立刘盆子为帝,任右大司马。赤眉军攻入长安,奉命受更始请降。后令部下缢杀更始。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与樊崇、刘盆子等归降光武帝。旋为刘盆子之兄刘恭所杀。

[3] 肉袒(tǎn): 脱去上衣,露出一部分上身,是古代请罪的一种方式。袒即脱掉上衣。

[4] 遽(jù): 急忙、仓皇。

【译文】

冬季十月里,赤眉军下诏书说:“圣公刘玄如果投降,可封为长沙王。超过二十天,就不再接受投降。”刘玄便派刘恭去请降,赤眉军派将领谢禄去受降。刘玄跟随着谢禄,脱去上衣,把皇帝的玉玺绶带献给刘盆子。赤眉将领们让刘玄坐在大厅里,准备杀死他。刘恭、谢禄替他求情,没得到允许,于是把刘玄拉出去行刑。刘恭追上去大喊:“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请允许我死在陛下之前吧。”说着拔出剑想要自刎,樊崇等急忙阻止他。于是才赦免了刘玄,封为畏威侯。刘恭又坚决请求履行承诺,最终还是得到了长沙王的爵位。刘玄起居常依靠谢禄,刘恭也拥戴保护他。

【原文】

刘盆子居长乐宫,三辅郡县、营长遣使贡献,兵士辄剽夺之,又数暴掠吏民,由是皆复固守 [1] 。百姓不知所归,闻邓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 [2] 。禹所止,辄停车拄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穉,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 [3]

【注文】

[1] 长乐宫: 宫殿名。汉高祖刘邦五年(前202年)九月至七年(前200年)二月,由丞相萧何主持在秦兴乐宫基础上营修而成,是西汉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汉长安故城东南隅。周围十公里,内有鸿台、临华殿、温室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永宁殿、钟室等建筑。汉初,高祖在此听朝。自惠帝至平帝朝移至未央宫,长乐宫改为太后居处。吕后捕斩韩信于长乐宫钟室,即此。新莽时改名为常乐室。 三辅: 即西汉时于京畿之地所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合称。治所皆在长安城中。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后世政区划分虽时有变动,但直到唐代,习惯上仍称这一地区为三辅。 剽(piāo)夺: 即抢劫,掠夺,剽掠。

[2] 师行有纪: 军队行进纪律严明,不骚扰百姓。

[3] 童穉(zhì): 穉同“稚”,即儿童。 垂发: 即垂髫。《后汉书·吕强传》:“垂发服戎,功成皓首。”李贤注:“垂发,谓童子也。” 戴白: 头生白发,形容年老。借以指老人。

【译文】

刘盆子住在长乐宫中,三辅郡县和各营寨首领派使节向长安进贡,赤眉士兵就在途中把贡品抢走,又多次凶暴地掠夺官民财物,因此官民又都回到各自的营寨坚守。百姓们不知应归附谁,听说东汉大将邓禹的军队乘胜向长安进军,而且军纪严明,便纷纷扶老携幼迎接东汉军队,每天归降的人以千来计算,部众号称百万。邓禹每到一地都停车,手持符节慰劳归服的民众,父老、孩童围满他的车下,没有不感到喜悦的,于是邓禹的威名震动关西。

【原文】

诸将豪桀皆劝禹径攻长安 [1] 。禹曰:“不然。今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赤眉新拔长安,财谷充实,锋锐未可当也。夫盗贼群居无终日之计,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宁能坚守者也!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土广人稀,饶谷多畜,吾且休兵北道,就粮养士,以观其敝,乃可图也。 [2] ”于是引军北至栒邑 [3] 。所到,诸营保、郡邑皆开门归附。

【注文】

[1] 豪桀: 即豪杰。桀通“杰”。

[2] 上郡: 郡名。秦置。治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南鱼河堡。辖区相当于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等地。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废除。 北地: 郡名。秦置。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市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市西南)。辖境相当于今甘肃东南部和宁夏南部一带。 安定: 郡名。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治所在平高县(今宁夏固原),辖今宁夏南部及甘肃东部地区。

[3] 栒(xún)邑: 县名。秦置。汉因之,属右扶风。在今陕西旬邑县东北。

【译文】

各位将领豪杰都劝邓禹直接攻打长安。邓禹说:“不能这样做。现在我们的兵众虽然多。但是能作战的人很少,当前没有可依赖的粮草,后面没有可转运供应我们的物资。赤眉军刚攻下长安,财物粮草充实,锐不可当。这么多盗贼们聚集在一起,没有长久的计划,财物粮草虽多,但内部变化多端,岂能长久地坚守!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地广人稀,粮草充足,家畜繁多,我们暂且向北去休整军队,到粮草充足地区养兵,顺便来观察赤眉军的动向,等到他们疲惫之时,再想办法消灭他们。”于是邓禹带兵向北到了栒邑县。所到之处,各营保、郡邑都开门迎接归附。

【原文】

三辅苦赤眉暴虐,皆怜更始,欲盗出之 [1] 。张卬等深以为虑,使谢禄缢杀之。刘恭夜往收藏其尸,帝诏邓禹葬之于霸陵 [2]

【注文】

[1] 暴虐(nüè): 凶恶残暴。

[2] 霸陵: 汉文帝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于陕西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即今霸桥区毛西村西。

【译文】

三辅地区苦于赤眉军的暴虐,都怜悯更始帝刘玄,想把刘玄救出来。张卬等很担心这事,就命谢禄把刘玄勒死了。刘恭乘夜收藏了刘玄的尸体,刘秀知道后命邓禹把刘玄葬在了霸陵。

【原文】

帝以关中未定,而邓禹久不进兵,赐书责之曰:“司徒,尧也;亡贼,桀也。长安吏民遑遑无所依归,宜以时进讨,镇慰西京,系百姓之心。 [1] ”禹犹执前意,别攻上郡诸县,更征兵引谷,归至大要 [2] 。积弩将军冯愔、车骑将军宗歆守栒邑,二人争权相攻,愔遂杀歆,因反击禹,禹遣使以闻 [3] 。帝问使人:“愔所亲爱为谁?”对曰:“护军黄防。 [4] ”帝度愔、防不能久和,势必相忤,因报禹曰:“缚冯愔者,必黄防也。”乃遣尚书宗广持节往降之 [5] 。后月余,防果执愔,将其众归罪。更始诸将王匡、胡殷、成丹等皆诣广降。

【注文】

[1] 关中: 古地域名。所指范围不一。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因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或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有时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巴蜀,有时兼有陕北、陇西)。或指居于众关之中的地域。今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所言关中指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包围的地域。 赐书: 敬辞,即皇帝赐给书信。 尧: 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名放勋,帝喾之子,母庆都。号陶唐氏,或简称唐。 桀: 夏朝末代帝王。姒姓,名履癸,帝发之子。古代暴君的典型。 遑(huánɡ)遑: 同“惶惶”,惊恐,惊慌。 西京: 东汉迁都洛阳后,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京,又引申称东汉为东京,西汉为西京。

[2] 大要: 县名。西汉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宁县东南。东汉废。

[3] 积弩将军: 官名。古代杂号将军之一,一般掌征伐,领弩射之士。 车骑将军: 官名。西汉初将车骑士,故名。后遂为高级武官称号,位次大将军,且文官辅政者亦加此衔。

[4] 护军: 官名。护即督统之意。秦代设护军都尉,调节各将军之间的关系。汉因之,更名司寇、护军等,或设中尉掌之。均为临时性设置。

[5] 尚书: 官名。战国时始置,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意。秦时为少府属官,掌管文书章奏,职位很低。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权势渐重,但仍隶少府。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为削弱。 持节: 君主授予臣下权力的方式之一。在汉代,节代表皇帝的特殊命令,如奉命出使、节制军事,往往有持节之制。

【译文】

刘秀因为关中尚未平定,而邓禹很长时间不肯发兵进攻长安,于是写信责备邓禹说:“大司徒,你是尧;那些亡命的盗贼,是桀。长安官民惊恐不安,没有依靠和归属,应抓紧时间征讨,镇守安抚西京(长安),维系百姓的心。”邓禹仍坚持以前的主张,放弃长安,另外攻打上郡各县,又征集一些新兵,囤积一些粮食,回到大要县。积弩将军冯愔(yīn)、车骑将军宗歆共守栒邑县,二人为争夺权力互相攻击,冯愔就杀死了宗歆,井趁机反过来攻打邓禹。邓禹派使者向刘秀报告。刘秀问使者:“冯愔最亲近的将领是谁?”回答说:“护军黄防。”刘秀估计冯愔与黄防不能长久和睦相处,势必互相攻击,因而回答邓禹说:“逮捕冯愔的,一定是黄防。”于是派遣尚书宗广拿着符节去招降。一个多月后,黄防果然拘捕了冯愔,率领众人回来请罪。更始帝刘玄的将领王匡、胡殷、成丹等都到宗广那里去投降了。

【原文】

腊日,赤眉设乐大会,酒未行,群臣更相辩斗,而兵众遂各逾宫,斩关入,掠酒肉,互相杀伤 [1] 。卫尉诸葛穉闻之,勒兵入,格杀百余人,乃定 [2] 。刘盆子惶恐,日夜啼泣,从官皆怜之 [3]

【注文】

[1] 腊日: 古代举行腊祭的日子。腊,是年终祭祀众神,报谢丰收的祭名。古人于岁终祭祀百神及祖先,故称腊祭之日为“腊日”。据载,古时以每年十二月初八为腊日,后演化为节日风俗。

[2] 卫尉: 官名。秦置,汉为九卿之一,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复称卫尉,掌宫门卫屯兵。西汉时主南军,守卫宫门和宫内。因西汉时皇帝居未央宫,故有时称未央卫尉,皇后居长乐宫设长乐卫尉。秩二千石,其副职为丞。 诸葛穉(zhì)(生卒年不详): 新莽末年赤眉起义军将领。赤眉军打进长安,拥立刘盆子为帝后,被封为卫尉。后腊日赤眉军内讧,就是诸葛穉派兵平息的。

[3] 从官: 官名。帝王侍从官之统称,后也通称随侍帝王左右的宦官、虎贲、羽林、太官等官。

【译文】

年终腊祭日那天,赤眉大设酒宴奏乐聚会,还没开始喝酒,文武群臣就相互争斗起来,兵士们都从墙上跳进皇宫,砍开宫门进去,抢夺酒肉,互相残杀。卫尉诸葛穉听说这事,率兵入内,杀死一百多人,才算平定了骚乱。刘盆子很是惊慌,日夜哭泣,左右侍从官都怜悯他。

【原文】

二年春正月,刘恭知赤眉必败,密教弟盆子归玺绶,习为辞让之言 [1] 。及正旦大会,恭先曰:“诸君共立恭弟为帝,德诚深厚。立且一年,殽乱日甚,诚不足以相成,恐死而无益,愿得退为庶人,更求贤知,唯诸君省察! [2] ”樊崇等谢曰:“此皆崇等罪也。”恭复固请。或曰:“此宁式侯事邪!”恭惶恐起去。盆子乃下床解玺绶,叩头曰:“今设置县官而为贼如故,四方怨恨,不复信向,此皆立非其人所致,愿乞骸骨,避贤圣路。必欲杀盆子以塞责者,无所离死! [3] ”因涕泣嘘唏。崇等及会者数百人莫不哀怜之,乃皆避席顿首曰:“臣无状,负陛下,请自今已后不敢复放纵。 [4] ”因共抱持盆子,带以玺绶。盆子号呼,不得已。既罢出,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称天子聪明,百姓争还长安,市里且满 [5] 。后二十余日,复出,大掠如故。

【注文】

[1] 玺绶: 玺即印,绶为系印的丝带,因玺为秦始皇之印的专用名,故玺绶便成了天子印玺的专用名词。

[2] 正旦: 即正月初一,亦称元旦、正日、元正、新正、新春等。是中国古今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古时正旦,宫廷里要举行诸多的庆典活动,因为这是一岁之首。 殽(xiáo,又读yáo)乱: 混淆,错乱。

[3] 乞骸骨: 古代官员申请退休的习惯用语。意为向皇帝乞回骸骨,归葬故乡。也为大臣引咎辞职的一种方式。或称“乞骸”、“赐骸骨”。

[4] 无状: 指没有功劳,没有成绩。没有品行,没有礼节。

[5] 翕(xī)然: 安宁、和顺的样子。 市里: 市坊里巷。

【译文】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的春季正月间,刘恭知道赤眉军一定会败亡,就秘密教他的弟弟刘盆子归还皇帝玉玺绶带,并教他练习辞让时说的话。等到正月初一群臣大会之时,刘恭首先说:“各位共同拥立我弟弟为皇帝,恩德深厚。盆子即位将近一年,政局混乱一天比一天严重,实在是不能成就大业,恐怕他死了对国家也不会有好处,他希望退位当一个普通百姓,请另选贤能的人做皇帝吧,请各位将军考虑!”樊崇等人道歉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刘恭又坚持请求。有人说:“这难道是你式侯的事吗!”刘恭惊慌起身离去。刘盆子就从宝座上下来,解下玉玺绶带,叩头说:“现在已拥立我做了皇帝,但大家仍然像过去一样当盗贼,四方百姓怨恨,不再相信归附我们,这都是所立的皇帝不恰当所造成的,希望让我辞去皇位,给圣贤让路。如一定要来杀死盆子才能抵消罪责的话,我也不逃避一死了!”说着就痛哭流涕。樊崇等人及在会的几百人没有不怜悯刘盆子的,于是都离席叩头说:“我们不好,对不起陛下,请允许我们从今起以后不敢再放纵了。”于是一起把刘盆子抱起,把玉玺绶带给他挂上。刘盆子号啕大哭,但也无可奈何。群臣告辞后,各自紧闭营门自守。三辅地区安定下来,人们称赞天子聪明,百姓争相回到长安,里巷充满了来往市民。但二十多天后,赤眉官兵又出来大肆抢掠,像以前一样。

【原文】

长安城中粮尽,赤眉收载珍宝,大纵火烧宫室、市里,恣行杀掠,长安城中无复人行 [1] 。乃引兵而西,众号百万,自南山转掠城邑,遂入安定、北地 [2] 。邓禹引兵南至长安,军昆明池,谒祠高庙,收十一帝神主,送诣洛阳 [3] 。因巡行园陵,为置吏士奉守焉。

【注文】

[1] 恣(zì)行: 任意而行,横行。

[2] 南山: 山名。又称“终南山”、“中南山”、“周南山”。即今陕西秦岭山脉。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3] 昆明池: 县名。位于今陕西长安县西丰水与潏水之间,即现在的斗门镇东南洼地。 谒(yè): 拜见。 高庙: 即汉高祖刘邦的祀庙,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城北墙约7.5公里处。 神主: 死者的牌位,上写死者名字,用栗木制作,故亦称“木主”。

【译文】

长安城中的粮食用尽了,赤眉将领们就装载了他们搜抢来的金银财宝,纵火烧毁宫室、里巷民房,任意杀人抢掠,长安城中没人敢在街上行走。赤眉军带兵向西行进,号称百万大军。从南山转移,途经城市就大肆抢劫,最后进入安定(宁夏同原)、北地(甘肃环县)。邓禹带兵向南到达长安,驻扎在昆明池,拜谒祭祀汉高帝刘邦的陵庙,收起西汉十一位皇帝的牌位,送达洛阳。而且派兵巡视皇帝的陵园,安排官员守卫。

【原文】

九月,赤眉引兵欲西上陇,隗嚣遣将军杨广迎击,破之 [1] 。又追败之于乌氏、泾阳间 [2] 。赤眉至阳城番须中,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 [3] 。乃复还,发掘诸陵,取其宝货。凡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贼遂污辱吕后尸 [4] 。邓禹遣兵击之于郁夷,反为所败,禹乃出之云阳 [5] 。赤眉复入长安。延岑屯杜陵,赤眉将逄安击之 [6] 。邓禹以安精兵在外,引兵袭长安,会谢禄救至,禹兵败走。延岑击逄安,大破之,死者十余万人。

【注文】

[1] 陇: 县名。即陇县,西汉置,治所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隗嚣(?—33年): 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的国师刘歆闻其名,举为国士。刘歆叛逆后,隗嚣归故里。刘玄更始政权建立后,隗嚣趁机占领平襄。因隗嚣“素有名,好经书”,推为上将军。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更始二年(24年),隗嚣归顺更始,封为右将军。这年冬天,隗崔、隗义合谋反叛,隗嚣告密,刘玄感其大义灭亲,封为御史大夫。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隗嚣劝刘玄东归刘秀,刘玄不允。隗嚣欲挟持东归未遂,逃回天水,自称西州大将军,建武九年(33年),病故。 杨广(?—32年): 西汉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刘玄始立,杨广跟随隗嚣等一道起兵应汉,被封为右将军。受隗嚣派遣,击溃赤眉军。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御驾亲征伐隗嚣,包围上邽一个多月后,杨广去世。

[2] 乌氏: 县名。西周故地,后为乌氏戎族居地。秦惠文王取之置乌氏县,辖有今宁夏固原县南部及泾源县、甘肃平凉市部分地区,治地不详。境内有乌水(今颉河)、都卢山(今六盘山)。秦属北地郡。西汉改属安定郡。东汉更名乌枝。新莽曾称乌亭县。 泾阳: 县名。秦置,治今甘肃平凉市西北,因在泾水之阳而得名,属安定郡。

[3] 阳城: 县名。秦置,治所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 番须: 县名。秦置,位于今陕西陇县西北。

[4] 玉匣: 即“玉衣”。文献中又称“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专用的特殊葬服,用玉片制衣。 吕后(前241—前180年):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姓吕名雉,秦始皇嬴政的仲父吕不韦的族人。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又称为汉高后、吕后、吕太后。吕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掌握汉朝政权长达十六年。

[5] 郁夷: 县名。西汉置,属右扶风。因“周道郁夷”而得名。王莽改曰郁平。位于今陕西宝鸡市区东之千水下游。 云阳: 县名,战国秦置。大约位于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地区。

[6] 杜陵: 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原为秦代设置的杜县,位于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译文】

九月间,赤眉军带兵准备向西行去陇县,隗嚣派遣将军杨广迎击,大破赤眉军。又追击到乌氏县与泾阳县之间,再次打败赤眉军。赤眉军逃到阳城、番须地区,遇到大雪,山谷都被雪填满了,士兵冻死很多。于是又带兵返回,挖掘西汉皇帝的陵墓,掠取墓中的金银财宝。凡是穿金缕玉衣的尸体,大都像活着一样,赤眉军于是侮辱了刘邦的皇后吕雉的尸体。邓禹派兵在郁夷袭击赤眉军,反被赤眉所败,邓禹就举兵离开长安向云阳进军。赤眉又回到了长安。汉中农民军将领延岑驻扎在杜陵,赤眉将领逄安带兵攻打他。邓禹因为逄安带精兵在外,于是率军袭击长安,正巧赤眉将领谢禄救兵来到,邓禹军队战败逃走。延岑又攻打逄安,大破赤眉军,打死赤眉军十多万人。

【原文】

廖湛将赤眉十八万攻汉中王嘉,嘉与战于谷口,大破之 [1] 。嘉手杀湛,遂到云阳就谷。嘉妻兄新野来歙,帝之姑子也,帝令邓禹招嘉,嘉因歙诣禹降 [2]

【注文】

[1] 廖湛(?—26年): 新莽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平林(今湖北随县柳林古城畈村)人。新朝王莽地皇三年(22年)与陈牧等在平林起兵,称“平林兵”,后合于绿林军。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玄封他为穰王。后遭刘玄疑忌,几为所杀,乃率兵归赤眉军。建武二年(26年),率领赤眉军十八万人进攻刘玄所封的汉中王刘嘉,失败被害。 汉中: 郡名。即现在的陕西汉中市。战国楚怀王置,因在汉水中游而得名。后秦惠王又置,移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西汉移治西城(今陕西安康市西北),东汉复还旧治。 嘉: 即刘嘉(生卒年不详)。新莽末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市西南)人,字孝孙。东汉光武帝刘秀族兄。初从刘玄(即更始帝)起兵,为偏将军。及破宛城,封兴德侯,迁大将军。更始帝都长安,封汉中王、扶威大将军,拥众数十万。建武二年,归附光武帝。次年至洛阳,拜千乘太守,后封顺阳侯。 谷口: 县名。即瓠口。战国秦邑。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因地当泾水出山谷口,故名。

[2] 新野: 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新野县。东汉末刘备投奔刘表,曾屯兵于此。 来歙(xī)(?—35年): 字君叔,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南)人,东汉名将、战略家。来歙的六世祖来汉,才力过人,汉武帝时,曾以光禄大夫身份辅助楼船将军杨仆击破南越、朝鲜。来歙的父亲来仲,汉哀帝年间任谏议大夫,他娶刘秀的祖姑,生了来歙。因为有亲戚关系,刘秀对他颇为亲近敬爱。在长安时,往来密切。建武五年(29年),奉命持节送马援回西州,并带去光武帝给隗嚣的亲笔信。后来又去说服隗嚣,隗嚣便派子恂随来歙到汉朝做人质,以示诚意。刘秀任命他为中郎将。

【译文】

廖湛率赤眉军十八万人去攻打汉中王刘嘉,刘嘉与他在谷口交战,大破赤眉军。刘嘉亲手杀死廖湛,于是到云阳屯驻筹备军用粮草。刘嘉妻子的哥哥新野人来歙,是光武帝刘秀姑姑的儿子。光武帝命邓禹招降刘嘉,刘嘉通过来歙带领军队到邓禹的军营归降。

【原文】

邓禹自冯愔叛后,威名稍损,又乏粮食,战数不利,归附者日益离散。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禹不能定。帝乃遣偏将军冯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丑,元元涂炭,无所依诉。将军今奉辞讨诸不轨,营堡降者,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就农桑,坏其营壁,无使复聚。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 [1] ”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布威信,群盗多降。

【注文】

[1] 偏将军: 官名。西汉置。为主将之下副将、小将。新莽时曾普赐诸郡卒正、连帅、大尹此号。东汉、三国时为杂号将军中地位较低者,仅高于裨将军。 冯异(?—34年): 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县东)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任征西大将军,为刘秀平定关中立有大功。建武十年(34年),在对陇右的作战中病故。 车驾: 古代特指皇帝出行时所乘专车。因此也用作皇帝的代称。 河南: 指今黄河以南地区。 敕(chì): 古代帝王的诏书、命令称“敕”。 元元: 黎民,百姓。 修敕: 整治,管理。

【译文】

邓禹自从冯愔叛变事件之后,威望稍有降低,又缺少粮草,与赤眉交战还多次失败,归附他的人离去的逐渐增多。赤眉军和汉中延岑的军队在三辅地区横行暴虐,郡县的大户人家都各自集结兵众自保,邓禹无法平定。刘秀就派偏将军冯异代替邓禹去征讨,刘秀亲自送冯异到河南,告诫冯异说:“三辅地区,历遭王莽、更始之乱,加上赤眉和延岑军队的掠夺,百姓处在灾难之中,没有地方诉苦。将军今奉命讨伐那些叛逆,营寨有投降的人,就把投降的首领送到京师,解散小民,让他们去从事农桑,毁掉他们的营寨堡垒,使他们不能再聚集。征伐不一定要夺取土地毁灭城池,重要的是平定安抚百姓。各位将领不是不善于战斗,只是好掳掠。你本来就很会管理官兵,更要很好整治自己的军队,不要让郡县百姓受苦!”冯异叩头接受使命,带兵向西,所到之地必树立威信,很多农民军归降。

【原文】

臣光曰:昔周人颂武王之德曰:“铺时绎思,我徂惟求定。 [1] ”言王者之兵,志在布陈威德安民而已。观光武之所以取关中,用是道也,岂不美哉 [2]

【注文】

[1] 武王(前1087—前1043年): 即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绎(yì)思: 即寻绎追念。 徂(cú): 努力行走,克服路途障碍前进。引申为行军。

[2] 光武: 光武是汉光武帝刘秀死后的谥号,后人常用“光武”来指代刘秀。

【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从前周朝人歌颂武王的功德说:“布施文王的恩德而继续发扬,我带兵行军讨伐纣王只为求天下安定。”这是说君王的军事行动,目的只在于传播恩德安定百姓而已。现在看来光武帝刘秀所以能夺取关中,选取的就是这条路,这岂不是件美事。

【原文】

又诏征邓禹还,曰:“慎毋与穷寇争锋。赤眉无谷,自当来东。吾以饱待饥,以逸待劳,折箠笞之,非诸将忧也。无得复妄进兵。 [1]

【注文】

[1] 诏征: 皇帝颁发诏书征召,即诏令征调。 毋(wú): 不要,表示劝阻。 穷寇: 穷途末路的贼盗,泛指处于绝境的敌人。 折箠(chuí)笞(chī)之: 箠同“棰”,树枝。折下树枝就可以抽打他们,形容很容易打败。

【译文】

刘秀又下诏征召邓禹回京师洛阳,说:“要慎重,千万不要与走投无路的敌人争战。赤眉军已无粮草,自然要向东撤。我们以饱食的军队等待饥饿的赤眉军,以休整后的战士等待疲惫的赤眉军,只要折下树枝就可以抽打他们,各位将军不用担忧。不许再随便出兵。”

【原文】

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遗民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壁清野 [1] 。赤眉虏掠无所得,乃引而东归,众尚二十余万,随道复散。帝遣破奸将军侯进等屯新安,建威大将军耿弇等屯宜阳,以要其还路 [2] 。敕诸将曰:“贼若东走,可引宜阳兵会新安。贼若南走,可引新安兵会宜阳。”冯异与赤眉遇于华阴,相拒六十余日,战数十合,降其将卒五千余人。

【注文】

[1] 坚壁清野: 坚壁,指加固营垒;清野,将四野的财物,主要是已成熟的粮食作物,清理收藏起来。坚壁清野即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2] 破奸将军: 官名。杂号将军名,东汉置,掌征伐。 侯进(生卒年不详): 西汉末东汉初人,官封破奸将军、积射将军。为东汉初名将。 新安: 县名。秦时置县,取新治安宁之意。属弘农郡,汉代因之。位于河南洛阳市西部,东接洛阳、孟津,西邻渑池,南交宜阳,北界黄河,与济源市和山西垣曲县隔黄河相望。 建威大将军: 官名。杂号将军名,统兵将领。东汉置,凡将军皆掌征伐。东汉初,刘秀曾任命耿弇为建威大将军,率兵东征平齐。败张步,下城阳、琅玡等十二郡。 耿弇(yǎn)(3—58年): 东汉开国功臣。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东北)人,字伯昭。耿况之子。新莽败亡后,劝父归附刘秀,与景丹等率上谷、渔阳突骑击斩王郎大将、卿校以下四百余级,斩首三万级。以此任偏将军。旋击平王郎,定河北。建议刘秀北发幽州兵,据河北以夺取天下。遂拜大将军,与吴汉调发幽州十郡兵镇压铜马、高湖等部农民军。刘秀称帝后,任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后破彭宠,讨张步,取齐地城阳、琅邪等十二郡。复随诸将西击隗嚣,屡建战功。十年之间,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封还大将军印绶,以列侯奉朝请。明帝时图画功臣,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宜阳: 县名。位于今河南西部,洛河中游。夏、商属豫州雒西地。春秋属晋。战国为韩宜阳邑。韩景侯由宜阳迁都阳翟之后,在宜阳建县。秦灭东周,设三川郡,其辖境大致为灵宝以东,中牟以西,黄河以南及北汝河上游地区,宜阳属之。西汉承秦制仍设郡、县两级,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隶属不变。汉武帝刘彻为加强对郡国的控制,分全国为十三州,其中京师地方称司隶校尉州,宜阳属之。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割河南、南阳二郡西境,置弘农郡,郡治灵宝,辖十一县,宜阳属之。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宜阳属司隶校尉州弘农郡。

【译文】

三辅地区发生了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城郭全空无人,尸骨遍野,幸存的人民往往聚在一起修筑营垒保卫自己,各自加固营垒,清理野外。赤眉军抢不到东西,就带兵向东撤退,还剩二十多万人,沿途又逃散了许多。刘秀派破奸将军侯进等驻扎在新安,建威大将军耿弇等驻扎在宜阳,来堵截赤眉军的退路。刘秀敕命众将说:“贼军如果向东逃,可以带宜阳的军队到新安会师。贼军如果向南跑,可以带新安兵到宜阳会师。”冯异的军队与赤眉军在华阴相遇,互相对抗了六十多天,交战几十回合,赤眉军投降的官兵有五千多人。

【原文】

三年春正月甲子,以冯异为征西大将军 [1] 。邓禹惭于受任无功,数以饥卒徼赤眉战,辄不利,乃率车骑将军邓弘等自河北度至湖,要冯异共攻赤眉 [2] 。异曰:“异与贼相拒数十日,虽虏获雄将,余众尚多,可稍以恩信倾诱,难卒用兵破也。上今使诸将屯渑池,要其东,而异击其西,一举取之,此万成计也 [3] 。”禹、弘不从,弘遂大战移日 [4] 。赤眉阳败,弃辎重走,车皆载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饥,争取之。赤眉引还,击弘,弘军溃乱。异与禹合兵救之,赤眉小却。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禹不听,复战,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余人,禹以二十四骑脱归宜阳。异弃马步走,上回溪阪,与麾下数人归营,收其散卒,复坚壁自守 [5]

【注文】

[1] 征西大将军: 官名。杂号将军名,东汉置,凡将军皆掌征伐。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以冯异为此职,统领兵马。

[2] 邓弘(生卒年不详): 字叔纪,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经学家,少治欧阳《尚书》,授帝禁中,诸儒多归附。 河北: 县名。西汉置,治今山西芮城县西。因县在河之北,故名。属河东郡。后泛指今黄河以北地区。 湖: 县名。西汉初置胡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改作湖县,治今河南灵宝市西北文乡西。

[3] 渑(miǎn)池: 城名。一作黾池,因南有黾池得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

[4] 移日: 日影移动,指很长一段时间。

[5] 回溪阪: 县名。一作回溪。俗名回坑。位于今河南陕县东南雁岭关东南。

【译文】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春季里正月的甲子(初六日),刘秀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邓禹对自己身受重任而没有战功很惭愧,多次带领饥饿的部卒拦截赤眉军交战,每次都被击败,于是率车骑将军邓弘等人从河北县行军到湖县,邀冯异共同攻打赤眉军。冯异说:“我与赤眉军对抗几十天了,虽然俘虏了他们的将领,但他们剩下的人还很多,可以逐渐用恩德信誉来引诱他们,但很难一下子用兵击败他们。皇帝(刘秀)现在命将领们驻扎在渑池,阻截他们向东的要道。而命我攻击他们的西部,这样两面夹击,一举消灭他们,这是万无一失的计策。”邓禹、邓弘听不进去,邓弘又与赤眉军交战了很长时间。赤眉军假装战败,扔下军用物资、粮食逃走,军车全装上土,用豆子覆盖在表面,邓弘的士兵饥饿,都争着去抢夺。赤眉军乘机返回攻打邓弘军队,邓弘的军队溃败。冯异与邓禹联合来救援,赤眉军才稍向后退却。冯异认为士卒饥饿疲乏,应暂且休息停战;邓禹不听,又与赤眉军交战,被赤眉军打得大败,死伤三千多人,邓禹带领二十四个骑兵逃回宜阳。冯异丢下战马步行逃走,到达回溪阪,与几个部下一起回营,收集了离散的兵士,又重新加固营垒坚守。

【原文】

闰月,冯异与赤眉约期会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 [1] 。异少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2] ;追击,大破之于崤底,降男女八万人 [3] 。帝降玺书劳异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4]

【注文】

[1] 旦日: 明天,即第二天。

[2] 日昃(zè): 亦作“日仄”、“日侧”。太阳偏西,约未时,即下午二时前后。

[3] 崤(xiáo)底: 关名。在崤山山谷之底。古代曾设崤底关。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崤山。

[4]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时所照处。比喻开头虽然失败,最终一定成功。

【译文】

闰正月,冯异与赤眉军约定日期会战,他挑选精壮的士兵改穿与赤眉相同的服装,在道边埋伏。第二天,赤眉派一万人攻击冯异的前部。冯异只派少数士兵救援,赤眉见冯异部队的气势很弱,于是全军攻打冯异部队。冯异这时才命令全军出动大战赤眉。太阳偏西时,赤眉的士气衰竭,冯异令埋伏的士兵出战,因为与赤眉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又混在一起,赤眉兵众无法分清敌我,于是惊恐溃散;冯异带兵追击,在崤底关大破赤眉军,归降的男女有八万人之多。光武帝下诏慰劳冯异说:“你虽然开始时在回溪阪垂下翅膀,但终于在渑池又奋起双翼,可以说早上失去的东西,晚上又收回来了。朝廷正在讨论你们的功劳及奖赏,来回报你所建立的功勋。”

【原文】

赤眉余众东向宜阳。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陈以待之。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谓,乃遣刘恭乞降,曰:“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丙午,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 [1] 。赤眉众尚十余万人,帝令县厨皆赐食。明旦,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 [2] 。帝谓樊崇等曰:“得无悔降乎?朕今遣卿归营,勒兵鸣鼓相攻,决其胜负,不欲强相服也。”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今日得降,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也。”帝曰:“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 [3] ”戊申,还自宜阳。帝令樊崇等各与妻子居洛阳,赐之田宅。其后樊崇、逄安反,诛。杨音、徐宣卒于乡里。帝怜盆子,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使食其税终身 [4] 。刘恭为更始报仇,杀谢碌,自系狱,帝赦不诛。

【注文】

[1] 严陈: 陈通“阵”。摆下严整阵势以待敌。 熊耳山: 山名。河南八大山脉之一。以两峰状若熊耳而得名,位于河南西部,洛河与伊河之间,属秦岭东段支脉之一,海拔一千五百米至两千米,相对高度五百米至一千二百米,长约一百五十公里。

[2] 洛水: 即河南洛河,发源于陕西华山南麓,向东流入河南,经卢氏、洛宁、宜阳而达洛阳,东贯偃师、巩县入黄河。洛阳因位于洛河之北而得名。

[3] 铁中铮铮: 在金属中一敲当当响的材料。比喻才能出众的人物。铮铮,金属器皿相撞的声音。 佣中佼佼: 即“庸中佼佼”,指在普通人之中才能出众的人。佼,美好。

[4] 郎中: 官名。始于春秋。郎本“廊”字,因任职于宫殿廊庑之中,故称郎中。职务是近侍左右,执兵宿卫。秦及汉初,有中郎、郎中、外郎之分。汉武帝时,郎中有车郎、户郎、骑郎,分掌车、户、骑,秩比三百石,长官称车郎将、户郎将、骑郎将,秩比千石,都是郎中令(后改光禄勋)的属官。 荥(xínɡ)阳: 县名。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战国韩荥阳邑,秦置县。故城在今荥阳市东北。有虎牢关、鸿沟等古迹。 均输官: 官名。西汉置,掌均输。均输指各地应纳输于朝廷的,皆令纳其地出产多的,按当时当地价格交钱,朝廷在合宜的地方收买。因为各地贡输其物,运输艰难,或运费高于物价。以价代物,便于远方贡输,故曰均输。掌此事之官,谓均输官。

【译文】

赤眉军残余部队向东边的宜阳退去。甲辰(十七日),光武帝亲自率领六军,摆好阵势等待赤眉残军。赤眉突然遇到大部队,震惊得不知怎么办,于是派刘恭向光武帝请求投降,说:“刘盆子率百万兵众投降陛下,您怎样对待他?”光武帝说:“饶你们不死罢了。”丙午(二十日),刘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多人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到东汉军营投降,献出他们得到的传国玉玺绶带。赤眉军的兵器铠甲堆积在宜阳城西,与熊耳山一样高。赤眉军尚有兵众十多万人,光武帝命令宜阳县的厨房都供给饮食。第二天,光武帝在洛水陈列兵马,命刘盆子君臣列队在旁边观看。光武帝对樊崇等人说:“该不会后悔投降了吧?我今天送你们回军营,我们再重新统率军队,击鼓再交战,一决胜负。我不想让你们勉强归附。”徐宣等人叩头说:“我们一出长安东都门,君臣就一起商议,要把生命交给陛下您。百姓可以与他们共同享受成果,难以与他们谋划开始的事情,因此才没有事先告诉大家罢了。今天能够投降,如同离开虎口投入慈母怀抱。实在欢喜,没有什么怨恨的!”光武帝说:“你是所说的铁之中的钢利部分,凡人中的佼佼者。”戊申(二十二日),刘秀从宜阳回京师。光武帝命樊崇等人各与妻子儿女住在洛阳,赏给他们田地住宅。后来樊崇、逄安造反被诛杀。杨音、徐宣在故乡逝世。光武帝怜悯刘盆子,任命他当叔父赵王刘良的郎中,后来刘盆子得病双目失明,赏他荥阳均输官地,让他终身享用租税。刘恭为替刘玄报仇,杀死了谢禄,自己到监狱自首,光武帝赦免不杀。 e+v9gp7LKlO8tHzT2wm77Aj7rxpGJLP018GiCwSgbA1ByiICrOHyr7HotQba5y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