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丁傅用事

【内容提要】

本篇主要叙述了汉哀帝刘欣在定陶傅太后的拥立下当上汉朝皇帝,本想借鉴成帝之失,亲自理政,振兴汉室江山,但是被傅太后和丁姬逼迫,不得已也走上了宠信外戚、大权旁落、排挤忠臣、朝政昏乱的道路的历史过程。

整个汉朝,母后干政、外戚专权的情况很普遍,高祖时期的吕雉,景帝时期的窦太后,都干预朝政。到了成帝时期,王氏家族“一日五侯”,更是祸国殃民,使得汉朝国势江河日下。而此时成帝无嗣,定陶王刘欣在祖母傅太后贿赂皇后赵飞燕姊妹和帝舅王根的情况下,登上帝位,是为汉哀帝。

哀帝即位后,本想“鉴成帝之失,约俭正身,欲与天下更始”,但是时间不长就被傅太后控制了局面。傅氏本是汉元帝的一个宠妃,生子定陶恭王刘康。刘康有才艺,颇受汉元帝的宠爱。他们母子差点就取代了王皇后和成帝刘骜的地位。哀帝即位后,傅氏不满足于“定陶恭王太后”的称号,倚仗自己的抚养和拥立之功,不仅称“帝太太后”尊号,大封丁、傅两家族,还把持朝政,打击、排挤包括孔光、师丹、傅喜等朝廷重臣。

此时,汉朝先后发生地震、日食,一些大臣便上奏说明“阳尊阴卑”,劝谏哀帝重振朝纲。傅太后和汉哀帝去世后,王莽回朝,丁、傅两族顷刻土崩瓦解,这也为后来的王莽篡汉埋下了伏笔。

【原文】

汉成帝元延四年春正月,中山王兴、定陶王欣皆来朝 [1] 。中山王独从傅,定陶王尽从傅、相、中尉 [2] 。上怪之,以问定陶王,对曰:“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 [3] 。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故尽从之。”上令诵《诗》,通习,能说 [4] 。他日问中山王:“独从傅,在何法令?”不能对;令诵《尚书》,又废;及赐食于前,后饱;起下,韈系解 [5] 。帝由此以为不能,而贤定陶王,数称其材。是时,诸侯王唯二人于帝为至亲。定陶王祖母傅太后随王来朝 [6] 。私赂遗赵皇后、昭仪及票骑将军王根 [7] 。后、昭仪、根见上无子,亦欲豫自结,为长久计,皆更称定陶王,劝帝以为嗣。帝亦自美其材,为加元服而遣之,时年十七矣 [8]

【注文】

[1] 汉成帝: 即刘骜(音ào,前51—前7年)。西汉皇帝,公元前33—前7年在位。字太孙。元帝与王皇后之子。即位后以母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揽朝政。王氏诸舅皆为列侯。耽于酒色,赵飞燕、赵合德姊妹专宠后宫。无子嗣。营建昌陵,费以巨亿,导致天下匮竭,百姓流离,饿殍遍野。各地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西汉王朝迅速衰落。 中山王兴: 刘兴(?—前8年),汉元帝子,母冯昭仪。建昭二年(前37年)立为信都王。阳朔二年(前23年)徙为中山王。汉成帝议立太子,御史大夫孔光力主以刘兴为嗣,但外戚王氏、赵昭仪与票骑将军王根等拥立定陶王刘欣,故终不得立。成帝于是加封万户以慰之。死后谥号孝王。 定陶王欣: 即汉哀帝刘欣(前25—前1年)。西汉皇帝,公元前7—前1年在位。元帝庶孙,当时为定陶恭王子。被汉成帝立为子嗣。即位后为削弱外戚王氏权力,派遣王莽及曲阳侯王根就国。又欲限制宗室、诸王侯,对三公、刺史官称亦多有改动。但是一次就赏赐宠臣董贤良田两千顷,加上外戚丁、傅用事阻挠,均田之议作罢,导致社会危机严重,朝政日乱。身患痿痹之症,末年加剧。

[2] 傅: 官名。西周设置,春秋秦汉及后代沿用。国君辅相称太傅、少傅,太子辅相称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汉代太子少傅、诸侯王国的傅也简称傅。这里指诸侯王国的傅。该官名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罢。 相: 官名。初为辅佐君王的执政大臣的泛称。秦汉以后成为相国、丞相等宰相之官的通称。西汉初诸侯王国设置相国、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改诸侯王国的相国、丞相名称“相”,秩两千石。执掌辅导、匡正、监督诸侯王,为王国最高行政长官,位高于郡守,多由朝廷选派,统领王国诸官。这里指的就是诸侯王国的相。 中尉: 诸侯国军事长官。西汉初,由诸侯国自己设置,汉景帝以后由朝廷委派。统领王国中的军兵,监察军吏,维护国内治安,秩两千石。东汉沿置,与郎中令、大农并称王国三卿。

[3] 令: 法令,礼法。一般指为解决某类问题而颁行的具体法规,较“律”灵活,所谓“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律令相辅而行。这里指礼法。 二千石(dàn): 官秩等级,因为所得俸禄以米谷为准,米谷又以“石”为单位,所以以“石”称之。汉代二千石为中央政府机构的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将作大匠、詹事、内史等列卿,以及州郡牧守和王国相一级的官员。如文中的傅、相、中尉等都是二千石的官员。

[4] 《诗》: 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后因被儒家奉为经典,故称《诗经》。 习: 背诵。 说: 解释。

[5] 《尚书》: 原称《书》,至汉代时改称《尚书》,意为“公之于众的(古代)皇室文献”。《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韈(wà): 古同“袜”,即“袜子”。《说文》:“韤是足衣。”最初,韈大概是皮做的,因此写作“韈”。

[6] 傅太后(?—前2年): 西汉河内温人。定陶王(也就是后来的哀帝)刘欣的祖母。她用珍宝贿赂赵昭仪、帝舅王根,使定陶王得立太子。定陶王即位后,地位尊贵、骄奢益甚,干预朝政,外家并居高位。

[7] 遗(wèi): 给予;馈赠。赂遗即贿赂,行贿。 赵皇后: 即赵飞燕(前45—前1年),西汉成帝之皇后。以能歌善舞、身轻如燕闻名于后世。名宜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长安宫人,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称其为“飞燕”。其妹赵合德亦被立为昭仪,两姐妹专宠后宫,显赫一时。引起了朝野上下很多人的不满和嫉妒。 昭仪(?—前7年): 即赵合德,赵飞燕之妹。其姊入宫受成帝宠爱,她亦因其姊而被推荐给成帝刘骜,两人俱立为婕妤,专宠后宫,飞燕立为皇后,她立为昭仪。居昭阳宫,受宠甚于其姊。公元前7年,成帝因在赵合德床上暴死,人多归罪于她,称其为“祸水”,赵合德自知罪责难逃,自杀。 票骑将军: 票,也作“骠”。汉代将军名号。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因霍去病征匈奴有大功,始以其为骠骑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 王根(?—前2年): 西汉后期权臣,魏郡元城人,字稚卿。太后王政君的亲族,大司马王凤的弟弟。河平二年(前27年),汉成帝诏封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人称之“一日五侯”。五侯之间不和睦,其门客之间也不敢互相往来。王凤在职十一年卒,王音接替其为大司马。王音在职七年,王凤之弟王商接替辅政,为大司马卫将军,三年而卒。后由王凤之弟王根为大司马骁骑将军辅政,在职四年而病免。而后由王莽为大司马。

[8] 豫: 通“预”。事先有所准备。 加元服: 元服,指冠。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开始戴冠的仪式。

【译文】

汉成帝刘骜元延四年(前9年)春季正月,中山王刘兴和定陶王刘欣两人都到都城长安朝见天子。中山王只带了一个官员——王国的傅,而定陶王把王国的傅、相和中尉都带来了。成帝很奇怪,就问定陶王怎么回事,刘欣回答说:“按照汉朝礼法,诸侯王朝见皇帝,必须由国中官秩二千石的官员陪同。傅、相和中尉三者都是官秩二千石的官,因此就让他们都来了。”成帝让他背诵《诗经》,他不仅能够熟练背诵,而且还能解释大意。过了几天,成帝问中山王刘兴:“你只带傅一人来朝,有什么礼法根据?”刘兴答不上来;成帝让他背诵《尚书》,又背不下来;到了皇上赐宴和他一起进餐时,他在成帝之后吃完。饭后起身的时候,袜带松开了也不自知。成帝由此认为刘兴没有能力,定陶王刘欣贤能,多次称赞他是可造之材。当时,在众多诸侯王中,只有刘兴和刘欣两人跟成帝的血缘关系最近。定陶王刘欣的祖母傅太后和刘欣一起来朝见的时候,暗地里以珍宝贿赂成帝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以及骠骑将军王根。皇后、昭仪和王根知道成帝没有子嗣,为长远着想,正好也想私下结交诸侯王,以做靠山,于是都在皇帝面前称赞刘欣,并劝说皇上立定陶王做太子。成帝自己也很欣赏刘欣的才干,就在刘欣十七岁这年,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后送他回了封国。

【原文】

绥和元年春正月,上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 [1] 。方进、根、褒、博皆以为:“定陶王,帝弟之子。《礼》曰:‘昆弟之子犹子也,为其后者为之子也。’定陶王宜为嗣。” [2] 光独以为:“礼,立嗣以亲。以《尚书·盘庚》殷之及王为比,兄终弟及 [3] 。中山王,先帝之子,帝亲弟,宜为嗣。”上以中山王不材,又礼,兄弟不得相入庙,不从光议。二月癸丑,诏立定陶王欣为皇太子,封中山王舅谏大夫冯参为宜乡侯,益中山国三万户以慰其意 [4] 。使执金吾任宏守大鸿胪,持节征定陶王 [5] 。定陶王谢曰:“臣材质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宫,臣愿且得留国邸,旦夕奉问起居,俟有圣嗣,归国守藩。”书奏,天子报闻 [6] 。戊午,孔光以议不合意,左迁廷尉,何武为御史大夫。

【注文】

[1] 翟方进(前53—前7年): 字子威,西汉上蔡人。少孤,家世微贱,以射策甲科为郎。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太守,居官不烦苛,甚有威名,调任丞相司直。永始二年(前15年),升任御史大夫,旋擢丞相,封高陵侯,因通晓法律号为“通明相”。为王莽视所嫉妒。西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天文台观测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汉成帝赐册斥责方进,认为方进为相十年,灾害并至,民受饥饿,政令无常,方进即日自杀,谥恭侯。 孔光(前65—5年): 字子夏,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十四代孙,西汉成帝、哀帝时大臣。以明经学,于法律颇为擅长,未满二十岁就被举为议郞。为官严守秘密,坚持原则。曾任御史大夫,绥和元年(前8年)二月,成帝诏仪立皇太子。光主张立中山王,结果以议不中意,被贬为廷尉。一度罢相,后又复职。元始五年(5年)病故。 廉褒(生卒年不详): 陇西襄武人。赵国将军廉颇的后人。成帝、哀帝时为右将军。汉与羌戎在河西长期战争,人民深受战乱之苦,他以恩义结交羌戎,羌戎感其恩泽,边境得以安宁。班固说:“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汉兴,成纪李广、李蔡,上邦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 朱博(?—前5年): 字子元,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成帝时,历任博阳令、冀州刺史、左冯翊、光禄大夫、廷尉、后将军等,因与红阳侯王立交从甚密,在王立包庇淳于长侮辱废后许氏一案败露后连座获罪免职。哀帝即位后,复位光禄大夫,迁京兆尹,因附逆傅太后得为大司空,旋迁丞相,封阳乡侯。后被哀帝获悉其奸,自杀身亡。

[2] 《礼》: 即《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其他典籍。

[3] 《尚书·盘庚》: 《尚书》原称《书》,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是古代重要的历史典籍,同时也被文学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盘庚,生卒年不详。祖丁子,阳甲死后继位。是商代第二十位国王,根据《夏商周年表修正》,在位二十三年(前1300—前1277年在位)。在位的第三年(前1298年)迁都殷。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尚书·盘庚》就是他在迁殷前后的讲话记录。

[4] 冯参(?—前6年): 字叔平,西汉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人。姊为汉元帝昭仪,生中山王。元帝时以中山王舅历任代郡、安定太守、谏大夫等职,封宜乡侯。哀帝即位后,帝祖母傅太后用事,陷中山太后大逆罪,遭连坐,自杀。

[5] 执金吾: 官名。西汉太初元年,由中尉改置,秩中二千石掌管京师治安、督捕盗贼,负责京城之内、皇宫以外的警卫,戒备非常水火之事,管理中央武库,皇帝出行则掌管护卫及仪仗。王莽时更名奋武,东汉复执金吾旧名。 任宏: 西汉人,生卒年不详,成帝时为步兵校尉。因成帝认为国家藏书颇有散亡,搜求天下遗书。后诏刘向等人分类校书,任宏主校兵书。

[6] 报闻: 封建时代,天子批答臣下奏章时,书一“闻”字,谓之报闻。泛指天子批答,意思说所奏之事已知,相当于今天领导的批示“已阅”。

【译文】

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春季正月,汉成帝宣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和后将军朱博进宫,商议中山王刘兴和定陶王刘欣谁更适合继承帝位之事。丞相方进、骠骑将军王根以及右将军廉褒和后将军朱博都说:“定陶王刘欣是皇上亲弟弟之子,根据《礼记》记载,兄弟的儿子也是儿子,立他为后嗣,就是儿子了。所以定陶王刘欣适合做太子。”但孔光认为:“依照礼法,立后嗣应该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谁最亲谁合适,比如用《尚书·盘庚》里记载的商朝君王传位方法做榜样,就应兄终弟及。中山王刘兴,是先帝的儿子,皇上的亲弟弟,更适合做继承人。”成帝以中山王没有学识才干和按照礼法兄弟的牌位不能相继进入宗庙这两个理由,未采纳御史大夫孔光的建议。二月癸丑(初九日),汉成帝正式下诏立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同时封中山王刘兴的舅舅谏大夫冯参为宜乡侯,并增加中山国食邑三万户,表示安慰。然后派执金吾任宏暂代大鸿胪,持皇帝的符节去征召定陶王刘欣。刘欣上书推辞说:“臣天资愚钝,才能资质不足以占据太子宫,充当太子,我愿意暂住在定陶国设在京城的官邸中,早晚进宫给皇帝请安,等皇帝有了自己的亲儿子,我就返回我的封国为陛下守边疆。”汉成帝看了刘欣的奏章,批复:“已阅。”戊午(十四日),孔光因为提议不合汉成帝的心意,被贬为廷尉,由何武继任御史大夫。

【原文】

秋八月,中山孝王兴薨 [1]

【注文】

[1] 薨(hōng):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史书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常见的用“卒”,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还有就是对一些特殊地位或者特殊方式死亡的描述,比如“殉”“没”“自尽”“弑”等。而“薨”专指诸侯王去世。《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译文】

秋季,八月,中山王刘兴去世。

【原文】

冬十月,上以太子既奉大宗后,不得顾私亲 [1] 。十一月,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以奉恭王后 [2] 。初,太子之幼也,王祖母傅太后躬自养视。及为太子,诏“傅太后与太子母丁姬自居定陶国邸,不得相见” [3] 。顷之,王太后欲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太子家,帝曰:“太子承正统,当共养陛下,不得复顾私亲。” [4] 王太后曰:“太子小而傅太后抱养之,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不足有所妨。”于是令傅太后得至太子家,丁姬以不养太子,独不得。

【注文】

[1] 大宗: 封建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其本质是帝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即只有天子是大宗,其余不论诸侯王还是卿、士大夫都是小宗。《仪礼·丧服》:“‘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曷为后大宗?大宗者,尊之统也。”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2] 楚孝王(?—前5年): 即刘嚣,汉朝宗室,汉宣帝的第三子,生母是卫婕妤。甘露二年(前52年)正月,汉宣帝立刘嚣为定陶王。甘露四年(前50年)正月,定陶王刘嚣改封为楚王。史称刘嚣“素行孝顺仁慈,之国以来二十余年,纤介之过未尝闻”。河平三年(前26年)正月,刘嚣带病朝见汉成帝。汉成帝为了褒扬叔父刘嚣,封刘嚣的次子刘勋为广戚侯。次年,刘嚣病故,谥号孝,楚王的爵位由他儿子刘文继承。 恭王(?—前23年): 即定陶恭王刘康,汉元帝次子,母傅昭仪。永光三年(前41年),汉元帝立刘康为济阳王。建昭五年(前34年)徙为山阳王。河平二年(前27年)徙为定陶王。刘康多才艺、知音律,汉元帝非常宠爱他,生母傅昭仪又是元帝的宠妃,他们母子差点就取代了皇后王政君、太子刘骜。因匡衡、史丹的劝谏而作罢。汉成帝刘骜即位,根据先帝的意思,刘康优厚的待遇异于其他诸侯王。阳朔二年(前23年)八月,定陶王刘康去世,谥号恭,丁姬所生的刘欣嗣定陶王位。成帝无子,迎刘欣为皇太子。另立楚孝王孙刘景为定陶王,奉定陶恭王祭祀。成帝崩,太子即位,是为汉哀帝。汉哀帝即位次年,追尊定陶恭王刘康为恭皇帝。

[3] 丁姬(?—前5年): 西汉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人。汉哀帝刘欣的生母,定陶恭王刘康的王妃,河平四年(前25年)生刘欣。汉哀帝登基后尊其为帝太后,称中安宫。王莽秉政时,贬号丁姬,外戚丁氏全部罢免官爵,徙归故郡。 定陶国邸: 邸,诸侯、王侯为朝见天子而设在京城的住所。定陶国邸,即是定陶王刘欣为朝见在京设置的府邸。

[4] 王太后(前71—13年): 即王政君,西汉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汉元帝刘奭皇后,汉成帝刘骜生母,王莽姑母。元帝即位,立为皇后。成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哀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河平二年(前27年),她的五个兄弟同日封侯,王氏专权自此开始。哀帝死后,临朝称制,委政于王莽,导致王莽篡汉。

【译文】

冬季十月,汉成帝认为太子刘欣既然已经继承大宗做了皇帝的子嗣,就不能再顾念自己的生身父母了,于是在十一月立楚孝王刘嚣的孙子刘景为定陶王,来奉养恭王。当初太子年幼的时候,是由祖母傅太后亲自抚养的。被封为太子之后,皇上便下诏,诏令傅太后和太子的生母丁姬住在定陶国的国邸,不能与太子见面。没多久,皇太后想让傅太后和丁姬每隔十天可以到太子住处探望,汉成帝说:“太子已经继承正统,就应当奉养太后陛下您,不能再顾念自己的私亲了。”王太后却说:“太子小的时候是由他祖母傅太后抚养的,现在让她们来探望,只是乳娘的恩情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皇帝传令傅太后可以来太子住处探望,丁姬因为没有抚养过太子,不得前往。

【原文】

二年三月丙戌。帝崩于未央宫 [1]

【注文】

[1] 崩: 即驾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因此“崩”专指皇帝去世。 未央宫: 西汉主要宫殿建筑群,皇家宫殿。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000米处。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汉惠帝即位后未央宫基本建成,开始成为主要宫殿。惠帝元年至五年修筑城墙。“未央”一词取自《诗·小雅·庭燎》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未尽”“不尽”。西汉王朝的创始人将自己的统治中心以“未央”命名,其用意与秦嬴政将自己称“始皇”,以便“传之万世”的愿望相一致。另一说,“未央”截取于“长乐未央”。汉代有两座宫殿分别名为“长乐宫”“未央宫”。“长乐未央”意为永远快乐,没有穷尽。

【译文】

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丙戌(十八日),汉成帝在未央宫去世。

【原文】

夏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 [1] 。太皇太后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宫。

【注文】

[1] 太皇太后: 是古代皇帝对自己的祖母十分尊敬的称呼。或是以孙子辈分入继大统的,对尚在世的先帝母亲的尊称,原来是皇太后,再晋为太皇太后。《汉书·外戚传》:“汉兴,与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也省作“太皇”。

【译文】

夏季四月丙午(初八日),皇太子刘欣即皇帝位(是为哀帝),尊称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诏命,傅太后和皇帝生母丁姬可以每隔十天到未央宫探视皇帝一次。

汉长安城示意图

汉长安附近示意图

【原文】

有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当何居?” [1] 丞相孔光素闻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权谋,自帝在襁褓,而养长教道至于成人,帝之立又有力。光心恐傅太后与政事,不欲与帝旦夕相近,即议以为:“定陶太后宜改筑宫。”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宫。” [2] 上从武言。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果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由直道行。高昌侯董宏希指,上书言:“秦庄襄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帝太后。” [3] 事下有司,大司马王莽、左将军、关内侯、领尚书事师丹劾奏宏:“知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引亡秦以为比谕,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4] 上新立,谦让,纳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傅太后大怒,要上,欲必称尊号,上乃白太皇太后,令下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

【注文】

[1] 大司空: 官名。“司空”这个官职,从尧帝以来就设有,但历代的职务有所不同:尧、舜、禹时代的司空,主管治理水土;西周时为六卿之一,主管治理水土、建筑工程、车服器械等,三公之一;西汉绥和元年(前8年)由御史大夫改为此名,秩万石,俸禄等同丞相。置长史等属官,府设诸曹分管具体事务。与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并为三公,共同管理政务。后去“大”字,称司空,主管囚徒。 定陶共王太后: 即傅太后(?—前2年),西汉河内温人。定陶王(也就是后来的哀帝)刘欣的祖母。

[2] 何武(?—3年): 西汉蜀郡郫县(今四川郫县北)人,字君公。以射策甲科为郎。历任扬州刺史、丞相司直、清河太守、兖州刺史、司隶校尉等职。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封御史大夫,旋即为大司空,封汜乡侯。哀帝初,与丞相孔光议限民名田及奴婢,因外戚丁傅专权,不成。哀帝死后,因反对王莽为大司马,免官。 北宫: 皇后所居之宫,也指后宫。这里指长安汉宫,汉高祖时建,后来武帝增修之。

[3] 复道: 古代宫殿楼阁间架空的通道,称复道,也称阁道。 高昌侯董宏(?—前3年): 西汉人。成帝时嗣爵高昌侯。哀帝即位,帝母傅太后欲求尊号,董宏迎合承旨上书议立傅太后为皇太后。大司马王莽、左将军师丹等弹劾其大不道,被贬为庶人。哀帝后来尊傅太后为恭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时,得以恢复爵位。哀帝死,平帝即位后,复免为庶人。 希指: 即希旨,意为迎合在上者的旨意。 秦庄襄王(前280—前247年): 战国时秦国国君,名异人,秦孝文王之子。公元前249—前247年在位。小时候在赵国做人质,吕不韦以为“奇货可居”,说服华阳夫人立为嗣,更名子楚。孝文王死后即位,以吕不韦为相国,灭东周,伐三晋,置三川、太原郡。死后,子嬴政继位。 华阳夫人(?—前230年): 即秦孝文王皇后,亦称华阳太后。战国时楚国人。秦昭王太子安国君爱姬。因为自己无子,从吕不韦言,立在赵国做质子的异人为嗣,更名子楚。前251年,秦昭王死,安国君继位,即秦孝文王,被立为后,以子楚为太子。子楚即位,是为庄襄王。她被尊为华阳太后。

[4] 有司: 官吏和官署的泛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一称,相当于今天白话文“有关部门”或“负责这事的单位”。 王莽(前45—23年): 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新朝皇帝。8—23年在位。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亲侄子,初任黄门侍郎,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给事中。因弹劾外戚定陵侯淳于长,获正直之名,示人俭约,笼络人心。绥和元年(前8年)任大司马。哀帝时因丁傅用事,罢官就第。哀帝死,王政君临朝称制,复任大司马,议立平帝,封安汉公。元始五年(5年),平帝死,选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仿效周公摄政,自称“假皇帝”。初始元年(8年)自立为帝,改国号“新”。然后实行一系列托古改制,民不聊生,以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地皇四年(23年)长安失陷身死,新朝灭亡。 师丹(?—3年): 西汉琅邪(今山东诸城)人,字仲公。元帝末以治《诗》为博士。成帝时历任光禄大夫、丞相司直、少府、光禄勋、太子太傅等职。哀帝即位,为左将军,领尚书事,代王莽为大司马,封高乐侯。建言限民名田及奴婢。因反对哀帝尊傅太后尊号,免官。平帝即位,王莽秉政,封义阳侯。

【译文】

刚即位的汉哀帝刘欣下诏问丞相和大司空:“定陶恭王太后(即傅太后)住在哪里比较合适呢?”丞相孔光素来听说傅太后为人刚强暴躁,工于心计且会玩弄权谋,哀帝刘欣是她从襁褓中一直抚养长大教育成人的,而且在刘欣能当上皇帝这件事上又出了大力。因此孔光担心傅太后会干预朝政,不想让她和皇帝朝夕接触,于是就上奏建议:“应该给定陶太后另外修筑宫殿。”大司空何武却说:“可以住在北宫。”皇上采纳了何武的建议。北宫的紫房有复道直接通到皇帝住的未央宫,傅太后果然每天早晚从复道去皇上的住所,求哀帝加封她皇太后的尊号,宠信提拔她的亲属,这让哀帝刘欣没办法按朝纲办事。高昌侯董宏为了迎合傅太后和哀帝的旨意,就上奏说:“秦朝庄襄王的亲生母亲本来是夏氏,但后来被过继给华阳夫人,秦庄襄王即位后,两个母亲都被尊为太后。所以当今定陶恭王太后也应该尊为皇太后。”皇帝把奏章交给有司讨论,大司马王莽和左将军、关内侯领尚书事师丹联名上奏弹劾董宏说:“董宏明明知道皇太后是至尊的称号,现今天下大一统,他却援引已经灭亡的秦朝事例作比喻,贻误圣上和朝廷,这是不该上的奏言,是大逆不道之罪。”皇上刚刚即位,态度很谦让,就采纳了王莽和师丹的建议,把董宏罢免并贬为平民。傅太后知道后勃然大怒,要挟皇上,强迫哀帝给她皇太后尊号。皇帝不得以告诉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命令下诏尊称哀帝的生父定陶恭王刘康为恭皇。

【原文】

五月丙戌,立皇后傅氏,傅太后从弟晏之子也 [1] 。诏曰:“《春秋》,母以子贵 [2] 。宜尊定陶太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长信宫、中宫。” [3] 追尊傅父为崇祖侯,丁父为褒德侯;封舅丁明为阳安侯,舅子满为平周侯,皇后父晏为孔乡侯,皇太后弟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城侯。

【注文】

[1] 傅氏(?—前1年): 西汉河内温(今属河南)人。汉哀帝皇后。定陶傅太后堂弟的女儿。哀帝刘欣还是定陶王的时候,傅太后想亲上加亲,于是把她嫁给了刘欣。等到哀帝即位,就立为了皇后。哀帝死后,被废为庶人,旋即自杀。 从弟晏: 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傅晏(生卒年不详),西汉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定陶傅太后的堂弟。哀帝即位,因其女被立为皇后,得封孔乡侯。建平二年(前5年),傅晏与京兆尹朱博共谋迎合傅太后上尊号,弹劾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后又承傅太后旨,指使朱博夺傅喜爵位。傅晏遂以搅乱朝政被削户四分之一。元寿元年(前2年),拜大司马卫将军。平帝即位,王莽秉政,傅因为前罪,被削爵罢官。

[2] 《春秋》: 儒家经典之一,“五经”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也作为史书的统称。

[3] 左右詹事: 官名。西汉承秦制置詹事,管理太后、皇后宫中事务,成帝时省并大长秋。哀帝即位,复置,分左、右,为恭皇太后、恭皇后宫中总管。后罢。 长信宫、中宫: 宫殿名,这里代指长信宫皇太后王政君、中宫皇后赵飞燕。

【译文】

五月丙戌(十九日),汉哀帝立傅氏为皇后,傅氏是傅太后的堂弟傅晏的女儿。皇帝下诏说:“《春秋》记载,母亲凭借儿子而尊贵。所以应该尊称定陶太后为恭皇太后,尊称丁姬为恭皇后,为她们分别设置左、右詹事,食邑应该和长信宫皇太后和中宫皇后一样。”并追封傅太后的父亲为崇祖侯,丁姬的父亲为褒德侯;然后封哀帝的舅舅丁明为阳安侯,舅舅的儿子丁满为平周侯,傅皇后的父亲傅晏为孔乡侯,皇太后赵飞燕的弟弟当时的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城侯。

【原文】

傅太后从弟右将军喜,好学问,有志行,众庶归望于喜。初,上之官爵外亲也,喜独执谦称疾 [1] 。傅太后始与政事,数谏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秋七月]庚午 ,赐喜黄金百斤,上右将军印绶,以光禄大夫养病 [2]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 [3] 。忠臣,社稷之卫,鲁以季友治乱,楚以子玉轻重,魏以无忌折冲,项以范增存亡 [4] 。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 [5] 。喜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上亦自重之,故寻复进用焉。

【注文】

[1] 右将军喜(?—10年): 即傅喜,西汉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字稚游。傅太后堂弟。哀帝初,任卫尉,迁右将军,因不满傅太后干政,推官养病,后复任大司马,封高武侯。后再次得罪傅太后,遂被策免,以侯就国。王莽时得还长安。 众庶: 庶民;众民。 执谦: 保持谦逊。

[2] 与(yù): 参与。 印绶: 印和系印用的绶带,即为官印的统称,是朝廷官员的权力象征,代表官阶级别。汉制,凡治事命官都颁有印绶,以示职权受命于朝廷和天子,有金印紫绶、银印青绶、铜印黑绶等多种。后历代沿用。没有印绶的官员多为不治事的散官。

[3] 唐林(前33—24年): 字子高,沛郡(治今安徽濉溪)人。汉元帝末年至刘玄更始末年在世。哀帝时曾任尚书令,以经学科目考试整齐严谨而闻名。仕王莽封侯,数上疏谏正,有忠直节。 修洁: 高尚纯洁。 寝病: 卧病。 寮: 通“僚”。

[4] 季友(?—前644年): 又称季子,春秋鲁国人。鲁桓公之子,鲁庄公同母弟。庄公死后,庆父连杀子般、闵公,国乱。季友立鲁僖公,逼庆父自杀,乱平。因定鲁有功,赐汶阳之田和费(今山东费县)。其后人为鲁“三桓”之一的季孙氏。 子玉(?—前632年): 春秋时楚国人,名得臣。楚君若敖之孙。楚成王三十五年(前637年)因与陈国作战有功,代子文任令尹。晋公子重耳(文公)流亡至楚,主张杀之以绝后患。四十年,在城濮之战中,为晋大败,自杀。 无忌(?—前243年): 即魏无忌,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因安釐王元年(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故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5] 间(jiàn): 挑拨使人不和。 廉颇(前327—前243年): 山西太原人。战国末期赵国的杰出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亚父: 即范增(前277—前204年),秦末居鄛(今安徽桐城南)人,秦末农民战争中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汉三年,刘邦被困荥阳,用陈平计离间其与项羽关系,被削弱权力,辞官归里,途中病死。

【译文】

傅太后的堂弟、右将军傅喜,喜欢学问,志高品洁,德才兼备,很多人都认为傅喜会有大作为。哀帝初立时,大封外戚官爵,只有傅喜一个人称病谦让推辞。傅太后干预政事之初,傅喜多次进言劝谏她,因此傅太后不想让傅喜辅政。秋天七月庚午(初四日),赏赐傅喜一百斤黄金,让他交出右将军的印信绶带,以光禄大夫的头衔在家养病。大司空何武和尚书令唐林一起上书说:“傅喜品行仁义、修养高洁、忠诚忧国,是辅佐国家的重臣呀。现在因为一点小病,就把他遣返回家,有失众望呀,大家都说:‘他是傅氏一脉的贤才,只因为意见不合定陶傅太后的意思,才被退官。’百官没有不为国家感到惋惜的。忠臣是国家社稷的卫士,季友决定了鲁国是治理还是混乱;子玉活着与否决定楚国的被重视还是被轻视;公子无忌决定魏国是战胜还是败绩;范增的存在更决定了项羽的存亡。百万之众,不如一个大的贤才,因此秦国才会用千金去离间廉颇和赵王的关系;汉高祖刘邦才会使用万金让项羽疏远亚父范增。傅喜能在朝堂辅政,是陛下您的光辉,也是决定傅氏一脉兴废的关键所在。”皇上本来也是器重傅喜的,因此不久又再次任用了他。

【原文】

九月庚申,地震,自京师到北边郡国三十余处,坏城郭,凡压杀四百余人。上以灾异问待诏李寻,对曰:“夫日者,众阳之长,人君之表也 [1] 。君不修道,则日失其度,暗昧无光 [2] 。间者日尤不精,光明侵夺失色,邪气珥蜺数作 [3] 。小臣不知内事,窃以日视陛下,志操衰于始初多矣。唯陛下执乾刚之德,强志守度,毋听女谒、邪臣之态,诸保阿、乳母甘言悲辞之托,断而勿听,勉强大谊,绝小不忍 [4] 。良有不得已,可赐以货财,不可私以官位,诚皇天之禁也。臣闻月者,众阴之长、妃后、大臣、诸侯之象也。间者月数为变,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仗矣。唯陛下亲求贤士,无强所恶,以崇社稷,尊强本朝。臣闻五行以水为本,水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落脉通;偏党失纲,则涌溢为败 [5] 。今汝、颍漂涌,与雨水并为民害,此《诗》所谓‘百川沸腾’,咎在皇甫卿士之属 [6] 。唯陛下少抑外亲大臣。臣闻地道柔静,阴之常义也。间者关东地数震,宜务崇阳抑阴以救其咎,固志建威,闭绝私路,拔进英隽,退不任职,以强本朝 [7] 。夫本强则精神折冲;本弱则招殃致凶,为邪谋所陵 [8] 。闻往者淮南王作谋之时,其所难者独有汲黯,以为公孙弘等不足言也 [9] 。弘,汉之名相,于今无比,而尚见轻,何况无弘之属乎?故曰朝廷无人,则为贼乱所轻,其道自然也。”

【注文】

[1] 待诏: 官名。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其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唐初,置翰林院,凡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等有专长者,均待诏值日于翰林院,给以粮米,使待诏命,有画待诏、医待诏等。宋、元时期尊称手艺工人为待诏,即由于此。唐玄宗时遂以名官,称翰林待诏,掌批答四方表疏,文章应制等事。宋有翰林待诏,堂写书诏。辽有翰林画待诏。明清时,翰林院中仍置有待诏,掌校对章疏文史,但地位低微,秩从九品。 李寻(生卒年不详): 西汉儒家。推阴阳言灾异,指陈朝政弊端,要求政治改革的人物。字子长。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早年治《尚书》,独好《洪范》灾异,又学天文月令阴阳。哀帝时为黄门侍郎、骑都尉。因支持贺良等改元乱政,被流放敦煌郡。

[2] 暗昧: 昏暗。

[3] 珥(ěr)蜺(ní): 晕珥、虹霓。泛指日、月旁的光晕。

[4] 女谒(yè): 指女宠。汉时,请宫中受宠的女子帮忙办事,称女谒。简单讲,就是皇帝宠幸的妃子给皇帝吹枕边风,进而搞乱后宫和朝政。后泛指通过有权势的妇女干求请托。 勉强: 勉力去做。“勉”“强”二字同义。 谊: 通“义”。

[5] 落: 通“络”。

[6] 汝: 即汝水,古水名。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自郾城以下,故道南流至西平县东今洪河,又南经上蔡县西至遂平县东会涤水(今沙河);此下即今南汝河及新蔡以下的洪河。 颍: 即颍水,发源于中岳嵩山,迤逦东下,流经河南登封、禹州、许昌、临颍、周口、颍上、阜阳汇入淮河,为淮河第一大支流。

[7] 隽: 通“俊”。

[8] 陵: 超越。

[9] 淮南王: 即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年),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著有《淮南子》。汉武帝时,企图起兵反叛汉王朝,失败被自杀。 汲黯(?—前112年): 西汉名臣。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景帝时,父为太子洗马。武帝初为谒者,出为东海太守,有治绩。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好直谏廷诤,武帝称为“社稷之臣”。主张与匈奴和亲。以事免官,居田园数年,召拜淮阳太守,卒官。 公孙弘(前200—前121年): 字季,一字次卿,西汉菑川(郡治今山东寿光南)薛人。他起身于乡鄙之间,居然为相,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他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已成为历史长卷中醒目的一章。

【译文】

九月庚申(二十五日),发生了大地震,从京城到北边的郡国边疆,有三十多处城郭被地震震毁,压死百姓四百多人。汉哀帝向等候诏命的官员李寻询问地震灾异的事,李寻回答说:“太阳,是所有阳性事物的主宰,是君王的象征。君王不修正道,太阳就失去了它的光辉,暗淡无光。最近这段时间,太阳尤其没有精气,光明被侵夺而失去了本来的色彩,邪气侵入,晕珥、虹霓数次出现。我官微职低,不知道内廷的情况,仅以太阳的变化来观察陛下,节操志向比刚即位时差多了。希望陛下您能够振奋阳刚德气,坚定意志,严守法度,不要听信女人和佞臣的欺骗,诸如保姆、奶娘之类的或甜言或悲辞的请求,一概不要听,努力维护大义,杜绝感情用事。实在不得已的时候,可以赏赐他们金银财帛,不要赏赐他们官位,因为这可是皇天的大忌。微臣听说月亮,是所有阴性事物的主宰,是皇后妃子和大臣、诸侯的象征。最近这段时间,月亮数次发生变化,这是母后干预朝政的象征,其结果是阴阳都受到伤害,对两方面都不利。我是外臣,不知道朝廷大事,只相信天象变化,按照天象来说,您的近臣已经不足以依靠了。陛下唯有亲自选拔贤能,不要助长奸佞之臣,才能使社稷兴旺、朝廷强大。我也听说,水是五行的根本,也是公平的标准。皇帝执政公正、政治修明,就会百川治理,脉络畅通;反之皇帝执政偏私,失去纲常,则会江河决堤泛滥成灾。现如今,汝水、颍水两条河泛滥,与大雨一起祸害百姓,这就是《诗经》里所说的‘百川沸腾’,其责任应该归咎于皇甫卿士这些人。希望陛下稍微约束一下外戚大臣。微臣知道地之道柔和安静,是阴性事物的常态。最近这段时间,关东地区多次发生地震,应该崇阳抑阴来挽救过失,皇上要坚固意志,树立威信,断绝私情请托的道路,选拔英俊贤能之才,罢免那些不称职的官员,来加强朝廷。根本强大了,就会精神振奋;根本虚弱了,就会招来灾祸,被邪恶的阴谋算计。听说当年淮南王谋反之时,他所惧怕的只有汲黯一个人,认为公孙弘等人都不值得一提。公孙弘,汉朝的名相,尚且被轻视,何况今天我们连公孙弘这样的人都没有呢!所以说,朝廷没有贤能之人,就会被乱臣贼子轻视,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原文】

冬十月癸酉,以师丹为大司空。丹见上多所匡改成帝之政,乃上书言:“古者,谅暗不言,听于冢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1] 。前大行尸柩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亲属,赫然皆贵宠,封舅为阳安侯,皇后尊号未定,豫封父为孔乡侯 [2] 。出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诏书比下,变动政事,卒暴无渐 [3] 。臣纵不能明陈大义,复曾不能牢让爵位,相随空受封侯,增益陛下之过 [4] 。间者郡国多地动水出,流杀人民,日月不明,五星失行,此皆举错失中,号令不定,法度失理,阴阳溷浊之应也 [5] 。臣伏惟人情无子,年虽六七十,犹博取而广求。孝成皇帝深见天命,烛知至德,以壮年克己,立陛下为嗣 [6] 。先帝暴弃天下,而陛下继体,四海安宁,百姓不惧,此先帝圣德,当合天人之功也。臣闻‘天威不违颜咫尺’,愿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之意,且克己躬行,以观群下之从化 [7] 。天下者,陛下之家也,肺附何患不富贵,不宜仓卒若是,其不久长矣 [8] 。”丹书数十上,多切直之言。

【注文】

[1] 谅暗: 亦作“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借指居丧,多用于皇帝。 冢(zhǒng)宰: 官名。即太宰。就是我们常说的宰相、丞相。

[2] 大行: 古代亦称初死的皇帝。 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3] 比: 屡屡;频频。 卒暴: 急促;紧迫。

[4] 牢让: 坚决辞让。

[5] 间(jiàn)者: 最近;近来。 溷(hùn)浊: 同“混浊”,即混乱污浊的意思。

[6] 烛知: 指明察洞悉。

[7] 天威不违颜咫(zhǐ)尺: 比喻离天子容颜极近。

[8] 肺附: 比喻帝王的亲属或亲戚。

【译文】

冬季十月癸酉(初九日),朝廷任命师丹为大司空。师丹见汉哀帝对成帝时期的施政措施和法令多有更改,于是就上书说:“在古代,新继位的君主在服丧期间都沉默不言,朝廷一切大事均听凭宰相处理;三年都不改变先帝的施政主张。现在,先帝的尸身棺椁灵柩还停在灵堂,而我们这些臣属、外戚们就都封官授爵,全都赫然荣华显贵起来。皇上您封舅为阳安侯,皇后的尊号还未确定,就预先封她父亲为孔乡侯,并罢免了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人,诏书接二连三地下发,政事的变动仓促突然没有间歇。微臣纵然不能公开申明大义,又不能坚决地辞让爵位,跟随别人一起凭空接受了侯爵,这更增加了陛下的过错。最近这段时间,各郡国多次发生地震,河流涌出大水,淹死百姓,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原有的光辉,五星不能正常地运行,这些都是举措失当,号令不确定,法律制度不合常理,阴阳混沌失调的反映。微臣知道从人之常情来看,如果没有儿子,即便年龄已经六七十岁了,仍然要多娶妻妾生儿子。先帝孝成皇帝深知天命,非常了解陛下您的高尚品德,在壮年的时候,就无私地立陛下为子嗣。先帝突然驾崩抛弃了天下,陛下即位,四海安宁,百姓毫不惊慌,这时先帝的圣德,正合天人合一的功绩。我听说‘不要违背先帝的威严,因为他离你只有咫尺之遥’,希望陛下您能深思先帝立您做皇位继承人的意图,暂且克制自己,亲力亲为,观察群臣如何顺从您的治化。天下,都是陛下您的,您的亲属们何愁不会富贵起来呢?不应该这样仓促行事,那样是不会长久的。”师丹先后上书十多次,言辞恳切直率。

【原文】

傅太后从弟子迁在左右,尤倾邪,上恶之,免官,遣归故郡 [1] 。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丞相光与大司空丹奏言:“诏书前后相反,天下疑惑,无所取信 [2] 。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奸党。”卒不得遣,复为侍中。其逼于傅太后,皆此类也。

【注文】

[1] 迁: 即傅迁(生卒年不详),是傅太后的堂侄子,善于谄媚。 倾邪: 谄媚而又阴险奸邪。

[2] 光: 即孔光(前65—5年)。字子夏,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十四代孙,西汉成帝、哀帝时大臣。明经学,于法律颇为擅长,不到二十岁就被举为议郞。为官严守秘密,坚持原则,曾任御史大夫。汉成帝刘骜绥和元年(前8年)二月,成帝诏议立皇太子。孔光主张立中山王,结果以议不中意,被贬为廷尉。一度罢相,后又复职。元始五年(5年)病故。

【译文】

傅太后的堂侄子傅迁,侍奉在汉哀帝左右,特别谄媚阴险,哀帝很讨厌他,罢免了他的官职,要把他遣回老家去。傅太后知道后,大怒,哀帝不得已又把傅迁留了下来。丞相孔光和大司空师丹一起上奏说:“两份诏书的内容前后相反,这会使天下人疑惑,不知道该相信哪份。我们请求还是把傅迁遣回他的故里,以清除朝廷的奸党。”最终也没有把傅迁遣回,又恢复了侍中的职位。皇帝受傅太后的逼迫和控制,大都类似这样。

【原文】

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酉,光禄大夫傅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1]

【注文】

[1] 建平: 汉哀帝刘欣的第一个年号。公元前6年至公元前3年,共计四年。其中,建平二年(前5年)六月改元太初元将,同年八月又改回建平二年。 光禄大夫: 官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 大司马: 官名。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周礼·夏官》记载:“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时期,常常授予掌权的外戚大司马称号,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连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译文】

汉哀帝刘欣建平元年(前6年)正月丁酉(初四日),朝廷任命光禄大夫傅喜为大司马,并封为高武侯。

【原文】

秋九月,郎中令冷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藩国之名以冠大号 [1] 。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职。又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群下多顺指,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唯丞相光、大司马喜、大司空丹以为不可。丹曰:“圣王制礼,取法于天地。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不可乱也。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无二上’之义也 [2] 。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服’。子无爵父之义,尊父母也。为人后者为之子,故为所后服斩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明尊本祖而重正统也 [3] 。孝成皇帝圣恩深远,故为共王立后,奉承祭祀,令共皇长为一国太祖,万世不毁,恩义已备。陛下既继体先帝,持重大宗,承宗庙、天地、社稷之祀,义不可复奉定陶共皇,祭入其庙 [4] 。今欲立庙于京师,而使臣下祭之,是无主也。又亲尽当毁,空去一国太祖不堕之祀,而就无主当毁不正之礼,非所以尊厚共皇也。”丹由是浸不合上意 [5]

【注文】

[1] 共皇(?—前23年): 即恭皇,即定陶恭王刘康,汉元帝次子,母傅昭仪。永光三年(前41年),汉元帝立刘康为济阳王。河平二年(前27年)徙为定陶王。刘康多才艺、知音律,汉元帝非常宠爱他,生母傅昭仪又是元帝的宠妃,他们母子差点就取代了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刘骜。因匡衡、史丹劝谏作罢。阳朔二年(前23年)八月,定陶王刘康去世,谥号恭,妾侍丁姬所生的刘欣嗣定陶王位。成帝无子,迎刘欣为皇太子。另立楚孝王孙刘景为定陶王,奉定陶恭王祭祀。成帝崩,太子即位,是为汉哀帝。汉哀帝即位次年,追尊定陶恭王刘康为恭皇帝。

[2] 尊无二上: 意思是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犹言国无二君,引申为至高无上。出自《礼记·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3] 斩衰(cuī): 丧服名。衰通“缞”。“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此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期(jī): 也称“期服”,丧服名,为期一年之服。

[4] 持重: 谓主持宗庙祭祀之重。

[5] 浸: 逐渐。

【译文】

这一年的秋季九月,郎中令冷褒和黄门郎段犹等人又上奏说:“定陶恭皇太后和恭皇后都不应该再把定陶藩国的名称加在尊号之上了。她们的车马仪仗、衣着服饰都应该与皇族的身份相称,同时应该设置官署,让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为她们服务。还应该为恭皇帝刘康在京师立庙祭祀。”皇上把奏章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大都顺着哀帝的意思说:“母以子贵,可以立尊号以弘扬孝道。”只有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认为不妥。师丹奏说:“圣王制定礼法,是效法于天地的,尊卑上下有别,是为了摆正天地的位置,不能够混乱。现在定陶恭皇太后和恭皇后以‘定陶恭’为号,正符合母从子、妻从夫的大义。如果建立官署任命官员,车马服饰都与太皇太后并驾齐驱,就无法表明‘国无二君’的原则了。定陶恭皇的尊号之前已经确定好了,也不能再改动。《礼记》说:‘父亲是士大夫,儿子成为皇上的,祭祀父亲时可以用天子的礼仪,但是父亲的殡服仍需穿士大夫的服饰。’说明没有儿子给父亲封爵的道理,只能表示尊敬父母而已。成为别人的后嗣,就是别人的儿子了,就要为他穿麻衣守丧三年,而对亲生父母,则适当缩短守孝期为一年,表明尊重被继承人的祖先,重视正统。先帝孝成皇帝圣恩深远,已经特意为恭王选定了继承人,好承奉恭皇一脉的祭祀,让恭皇能够长久地做一个王国的太祖,香火万世不灭,恩义已经备至了。陛下您既然已经继承了先帝的皇位,成了大宗,并承袭了宗庙、天地、社稷的祭祀,就不可以再奉定陶恭皇,也不可在其庙祭祀了。若要在京城为恭皇立庙,且让臣属们去祭祀,这是无主的。而且,当亲情不在时就会被拆除,白白地放弃了诸侯国太祖这样一个万古流芳的祭祀,而去建立一个无主的、定会被拆除的、违背正道的祭祀,尊重厚待恭皇不是这样的。”从此事开始,师丹就渐渐不合汉哀帝的心意了。

【原文】

会有上书言:“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丹对言可改。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卒难变易”。丹老人,忘其前语,复从公卿议。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其草。丁、傅子弟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行道人遍持其书”。上以问将军、中朝臣,皆对曰:“忠臣不显谏。大臣奏事,不宜漏泄,宜下廷尉治。 [1] ”事下廷尉,劾丹大不敬,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言:“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泄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 [2] ”上贬咸、钦秩各二等,遂策免丹曰:“朕惟君位尊任重,怀谖迷国,进退违命,反覆异言,甚为君耻之!以君尝托傅位,未忍考于理,其上大司空高乐侯印绶,罢归。 [3]

【注文】

[1] 廷尉: 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天下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颜师古云:“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恢复旧称,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又改为大理。新莽时,改名作士,东汉时复称廷尉,汉末复为大理。

[2] 大不敬: 古代不敬天子的罪名。西汉时,定罪大不敬,即处以斩刑。隋唐以后,法律将之入于“十恶”之中。 给事中: 官名。秦始置,西汉沿用,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分平尚书奏事,负责实际政务,为中朝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 炔(Guì): 古代姓氏,罕见。《汉书》曰:齐人炔钦,治《尚书》。……姓不始于秦末。《辞海》亦称:“春秋时齐有炔钦。”皆误矣。炔钦,字幼卿,汉哀帝时人,许商门客。 愤懑(mèn): 烦闷;抑郁不平。 厌: 满足。

[3] 怀谖(xuān)迷国: 谖,欺诈,欺骗。怀谖迷国指心怀欺诈之心,迷惑国家。 考: 假借为“拷”。拷打。 理: 掌刑狱的理官,指廷尉。

【译文】

正巧当时有人上奏说:“古代用龟甲、贝壳做货币,现在用钱币代替,老百姓因为这个都很贫困,应该改变货币。”汉哀帝就此事询问师丹,师丹回答说可以改。于是,皇上把奏章交给有关部门讨论,都认为“钱币已经使用很久了,仓促之间很难改变”。师丹年龄已经大了,忘记了他前次说过的话,又同意了公卿们的意见。还有一次,师丹让属吏代写奏章,该属吏私自抄了一份奏章的草稿。丁、傅两家的子弟知道了这件事,便指使人上奏控告说:“师丹呈上的密奏,行路人都拿着副本。”哀帝询问将军和中朝的官员,都回答说:“忠臣是不会炫耀对皇帝的劝谏的。大臣们上书奏事,不应该泄露,应该把师丹交廷尉治罪。”案件交付到廷尉,廷尉弹劾师丹犯了大不敬之罪,事情还没最后裁决,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就上书说:“师丹的经学造诣和品行没人能比。近些年来,像师丹这样的大臣很少了。因为对小人的愤恨,师丹上密奏时没有深思熟虑,就让主簿代为书写了,泄露奏章的罪不在师丹,因为这个就贬斥甚至罢黜师丹的官爵,恐怕不能让众人心服呀。”汉哀帝没有理会,反而把申咸、炔钦二人官降二级,并下策书罢免师丹说:“朕看你官居高位责任重大,却心怀欺诈有误国事,进退都违抗诏命,言论反复前后矛盾,朕为你感到害羞!因为你曾经当过朕的师傅,不忍心将你依法查办,交上你的大司空、高乐侯的印信绶带,罢官回家去吧。”

【原文】

尚书令唐林上疏曰:“窃见免大司空丹策书,泰深痛切。君子作文,为贤者讳。丹,经为世儒宗,德为国黄耇,亲傅圣躬,位在三公,所坐者微,海内未见其大过 [1] 。事既以往,免爵太重。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复丹爵邑,使奉朝请 [2] 。唯陛下裁览众心,有以尉复师傅之臣。”上从林言,下诏赐丹爵关内侯。

【注文】

[1] 黄耇(gǒu): 耇,老人面部的寿斑。黄耇,一般指年老的人,在这里是元老的意思。

[2] 奉朝请: 是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者,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汉对罢省的三公、外戚、宗室、诸侯,给予此名。使得岁时朝见,以示优待。后在官名上加此字样,表示有享此待遇的资格,实非官名。

【译文】

尚书令唐林上疏说:“我看见了罢免大司空师丹的策书,深感痛惜。君子写文章,都为贤人隐瞒过失。师丹,经学为儒家当世宗师,德行为国家几代元老,亲自辅导过陛下您,位居三公,所犯罪过又很轻,全国百姓都没有见到他大的过错。事情既然都已经过去了,免除爵位的处罚太重了。京城有见识的人都认为应该恢复师丹的爵位和封邑,让他能够朝见陛下。希望皇上您能考虑众人的心愿再裁决,以此安慰报答当过师傅的大臣。”哀帝采纳了唐林的建议,下诏赏赐师丹为关内侯。

【原文】

二年,丁、傅宗族骄奢,皆嫉傅喜之恭俭。又傅太后欲求称尊号,与成帝母齐尊 [1] 。喜与孔光、师丹共执以为不可。上重违大臣正议,又内迫傅太后,依违者连岁 [2] 。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朱博与孔乡侯傅晏连结,共谋成尊号事,数燕见,奏封事,毁短喜及孔光 [3] 。[春正月]丁丑 ,上遂策免喜,以侯就第。

【注文】

[1] 成帝母: 汉成帝的生母,太皇太后王政君。

[2] 重(zhòng)违: 犹难违。 依违: 犹豫不决;模棱两可。 连岁: 连年。这里指很长的时间。

[3] 燕见: “燕”通“晏”。晏,息也,指闲居。“燕见”即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区别于在朝堂上正式召见。 毁短: 诋毁。

【译文】

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丁姓、傅姓宗族的人骄横奢侈,都嫉恨傅喜谦恭节俭。正好傅太后要求称尊号,想拥有与汉成帝的母亲一样的尊号。傅喜和孔光还有师丹联合反对,坚持认为不可。哀帝外难以违背大臣们的公正议论,内又受到傅太后的逼迫,迟疑不决好久。傅太后大怒,哀帝不得已,先把师丹免官,想以此动摇傅喜,傅喜始终不顺从。朱博与孔乡侯傅晏勾结在一起,共谋促成傅太后称尊号的事,数次在退朝后朝见皇上,上密奏,构陷诽谤傅喜和孔光。春天正月丁丑这一天,哀帝终于下诏免去了傅喜的官职,以侯爵的身份遣回府第。

【原文】

夏四月,傅太后又自诏丞相、御史大夫曰:“高武侯喜附下罔上,与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不宜奉朝请,其遣就国。” [1] 丞相孔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乙亥,策免光为庶人 [2] 。以御史大夫朱博为丞相,封阳乡侯。

【注文】

[1] 御史大夫: 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汉成帝刘骜绥和元年(前8年),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 附下罔(wǎng)上: 罔,蒙蔽的意思。附下罔上指附和、偏袒同僚或下属,却欺骗君上。 畔: 通“叛”。 放命圮(pǐ)族: 放命,不遵守命令;圮,毁坏、倾覆;族,同族、宗族。放命圮族意为不遵守命令,危害宗族。也作名词,用来指民族的败类。

[2] 隙: 感情上的裂痕。 忤: 违逆;不顺从。 毁谮: 诬蔑;诽谤。

【译文】

夏季四月,傅太后又亲自下诏给丞相和御史大夫说:“高武侯傅喜附和偏袒下属,却欺骗君上,与前任大司空师丹一起背叛朝廷,不守诏令,危害宗族,不应该再朝见皇帝,立刻遣送回封国。”丞相孔光自从先帝商议谁来做皇位继承人时,就因持有不同意见而被傅太后记恨,现在又多次忤逆傅太后的旨意,于是傅氏在朝为官的人与朱博内外勾结,一起诽谤孔光。乙亥(十九日),下诏贬孔光为平民。命御史大夫朱博为丞相,策封阳乡侯。

【原文】

朱博既为丞相,上遂用其议,下诏曰:“定陶共皇之号,不宜复称定陶;尊共皇太后曰帝太太后,称永信宫;共皇后曰帝太后,称中安宫;为共皇立寝庙于京师,比宣帝父悼皇考制度。 [1] ”于是四太后各置少府、太仆,秩皆中二千石 [2] 。傅太后既尊后,尤骄,与太皇太后语,至谓之“妪” [3] 。时丁、傅以一二年间暴兴尤盛,为公卿列侯者甚众。然帝不甚假以权,势不如王氏在成帝世也 [4]

【注文】

[1] 寝庙: 古代宗庙的后殿称寝,正殿称庙,两部分合称“寝庙”。 悼皇考: 指汉武帝之孙刘进(前113—前91年),太子刘据之子,号“史皇孙”。刘进之子刘询后来登上帝位,是为汉宣帝。宣帝继位后,追尊父亲为“悼皇考”,生母为“悼后”。

[2] 少府: 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用,为九卿之一。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西汉时诸侯王和郡守亦设有少府。西汉政权的少府是管理帝室财政的重要机构。这里指太后少府,即专门为太后掌管财政的官署。 太仆: 官名。始置于春秋,秦、汉沿袭,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西汉太仆是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逐渐转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车府主管皇帝乘坐的车辆,其余主管马厩。这里指的太后太仆是专门管理太后出行车马的官吏。

[3] 妪(yù): 老妇。

[4] 王氏: 指的是以王政君为首的包括王莽等在内的王氏家族。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皇后,汉成帝刘骜生母,王莽姑母。元帝即位时立为皇后。成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哀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汉成帝刘骜河平二年(前27年),她的五个兄弟同日封侯,王氏专权自此开始。哀帝死后,她临朝称制,委政于王莽,最终导致王莽篡汉。

【译文】

朱博既已当上丞相,汉哀帝就采用了他的建议,下诏书说:“定陶恭皇这个称号,不应该再用‘定陶’这两个字了;尊称恭皇太后为‘帝太太后’,称永信宫;尊称恭皇后为‘帝太后’,称中安宫;并比照汉宣帝父悼皇考的规格,为恭皇在京师建立寝庙。”于是,汉朝四位太后各自设置少府、太仆等官员供职,官秩俸禄都是中二千石。傅太后取得尊号以后,更加骄横,跟太皇太后说话的时候,甚至称她为“老婆子”。当时,丁、傅两家族的势力在几年之间迅速膨胀,被封为公卿列侯的人非常多。然而,汉哀帝不太给予他们实权,他们的势力比不上当年王氏家族在汉成帝在世时的势力大。

【原文】

丞相博、御史大夫玄奏言 [1] :“前高昌侯宏,首建尊号之议,而为关内侯师丹所劾奏,免为庶人。时天下衰粗,委政于丹,丹不深惟褒广尊号之义,而妄称说,抑贬尊号,亏损孝道,不忠莫大焉 [2] 。陛下仁圣,昭然定尊号,宏以忠孝复封高昌侯。丹恶逆暴著,虽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请免为庶人。 [3] ”奏可。

【注文】

[1] 玄: 即赵玄(生卒年不详),汉成帝时,任少府,后为太子太傅。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被贬。后在丁傅时,迎合傅太后称尊号事,升任御史大夫。

[2] 衰粗: 亦作“衰麤(cū)”。即斩衰粗服。三年之丧所穿粗麻毛边的丧服。在这里借指帝王大丧。

[3] 暴著: 昭著。

【译文】

丞相朱博和御史大夫赵玄上奏说:“前高昌侯董宏,首先建议称尊号这件事,但是被关内侯师丹弹劾,被免官贬为平民。当时正值先帝大丧时期,陛下您把朝政委托给师丹,师丹不深思推崇尊号的大义,却狂妄胡说,抑制贬低尊号,损害孝道的弘扬,没有比这更大的不忠啦。陛下仁慈圣明,定下尊号,董宏也因忠孝恢复了高昌侯的爵位。师丹罪恶逆行已经暴露,虽然蒙皇恩赦免其罪,但不应该再有爵位和封邑,请陛下将他免为平民。”汉哀帝批准了奏章。

【原文】

谏大夫杨宣上封事言 [1] :“孝成皇帝深惟宗庙之重,称述陛下至德以承天序,圣策深远,恩德至厚。惟念先帝之意,岂不欲以陛下自代,奉承东宫哉。太皇太后春秋七十,数更忧伤,敕令亲属引领以避丁、傅,行道之人为之陨涕。况于陛下时登高远望,独不惭于延陵乎! [2] ”帝深感其言,复封成都侯商中子邑为成都侯 [3]

【注文】

[1] 杨宣(生卒年不详): 字君纬,西汉时什邡人也。儒学大师,教授弟子以百数。汉成帝时拜谏大夫。帝无嗣,宣上书劝成帝以定陶恭王子为太子。帝从之,出宣为交州牧。哀帝即位,拜宣河内太守、太仓令。

[2] 延陵: 汉成帝刘骜之墓。刘骜,汉元帝之子。死后葬于延乡(位于今咸阳城北渭城区),故其墓名延陵。

[3] 邑: 即王邑(?—23年),新朝皇帝王莽从弟、成都侯王商之子,新朝大司空,王莽新朝时期的主要军事将领之一。曾率军镇压瞿义、刘崇等西汉旧势力的反叛,为王莽建立新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新莽地皇四年(23年),更始政权建立,王莽为灭更始政权,征发天下精兵共计四十二万,以大司空王邑和大司马王寻为统帅,扑向昆阳。王邑骄纵轻敌,大军顿于坚城之下,士气大损。不久,在刘秀所率领的援军冲击之下,新莽大军的中军被冲垮,军士死伤甚众,此即昆阳之战。后王邑为保王莽,率军在长安城中与更始军血战,最后父子二人全部战死。

【译文】

谏议大夫杨宣上密奏说:“孝成皇帝深知宗庙社稷的重要性,称道陛下您品德至高让陛下继承了天子世系,决策圣明意义深远,对陛下恩德至诚厚重。推想先帝的本意,难道不是想让陛下您代替他,来侍奉照顾太皇太后吗。现在太皇太后已经是七十岁的高龄了,数次经历忧伤,还是勒令王氏家族的亲属引退,来避开丁、傅家族的锋芒,路上的行人都会为这事流泪。何况陛下您有时登高远望还能看到延陵(汉成帝墓),难道不感到惭愧吗!”哀帝深为这些话所感动,又封成都侯王商的二儿子王邑为成都侯。

【原文】

六月庚申,帝太后丁氏崩,诏归葬定陶共皇之园 [1]

【注文】

[1] 帝太后: 是仅见于中国古代的太后位号,等同于皇太后的变体位号。西汉哀帝刘欣登基后,尊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为皇太后、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时哀帝生母丁姬、祖母傅氏俱在,皆有资格称皇太后、太皇太后,但仅有的两个太后名号已经被赵飞燕与王政君所使用,为尊封生母、祖母,哀帝于是制定新名号,尊生母丁姬为恭皇后、祖母傅氏为恭皇太后。不久,改尊恭皇后丁氏帝太后、恭皇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于是,皇太后最早的变体“帝太后”由此生焉。

【译文】

六月庚申(初五日),帝太后丁氏驾崩,汉哀帝下诏,把丁氏送回定陶王国,葬在了定陶恭皇的陵园。

【原文】

秋七月,傅太后怨傅喜不已,使孔乡侯晏风丞相朱博令奏免喜侯 [1] 。博与御史大夫赵玄议之,玄言:“事已前决,得无不宜?”博曰:“已许孔乡侯矣。匹夫相要,尚相得死,何况至尊!博唯有死耳 [2] 。”玄即许可。博恶独斥奏喜,以故大司空氾乡侯何武前亦坐过免就国,事与喜相似,即并奏:“喜、武前在位,皆无益于治,虽已退免,爵土之封,非所当也,皆请免为庶人。”上知傅太后素常怨喜,疑博、玄承指,即召玄诣尚书问状,玄辞服 [3] 。有诏:“左将军彭宣与中朝者杂问。” [4] 宣等奏劾“博、玄、晏皆不道,不敬,请召诣廷尉诏狱” [5] 。上减玄死罪三等,削晏户四分之一,假谒者节召丞相诣廷尉,博自杀,国除 [6]

【注文】

[1] 孔乡侯晏: 即傅晏(生卒年不详),汉哀帝祖母傅太后的叔叔傅中叔之子。汉哀帝开始以傅晏伯父傅子孟的儿子傅喜为大司马,他被封为孔乡侯。傅晏的女儿为皇后。公元前2年,为大司马、卫将军。公元前1年,傅晏因乱妻妾之位,免职,迁徙到合浦郡。 风: 通“讽”。劝告。

[2] 要(yāo): 相约。

[3] 诣: 前往;去到。 辞服: 服罪。

[4] 彭宣(生卒年不详): 字子佩,居淮阳阳夏,号玉徵。师从张禹,深通易经,学识渊博,很有名气,被推荐为官,至哀帝时已为左将军,后因故免官以关内侯衔返家。后经谏议大夫鲍宣屡荐,元寿元年(前2年)任光禄大夫,后升御史大夫,又转任大司空,封长平侯。哀帝死后,大司马王莽专权,彭宣上书辞官。后携其后裔迁居陇西,故彭氏郡望称淮阳又称陇西,而以彭宣为陇西彭氏第一世祖。彭宣辞官后病逝于家中,谥号“顷侯”。 中朝: 西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相对于“外朝”而言,“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内朝官员享有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可以随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宫中办公,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

[5] 不道: 封建时代刑律中所称十恶之一。汉律,杀一家无辜者三人为不道。 诏狱: 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俗称“天牢”,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主要用于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入狱的案子。

[6] 谒者: 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已用此称。秦属郎中令,汉改光禄勋。西汉定员七十人,东汉减半,以谒者仆射为主官。通俗地说,就是皇帝的使者。

【译文】

秋季七月,傅太后对傅喜怨恨不止,便派孔乡侯傅晏暗示丞相朱博,让他奏请免除傅喜的侯爵爵位。朱博找御史大夫赵玄商议此事,赵玄说:“这件事都已经裁定了,再提不知合不合适?”朱博说:“我已经答应孔乡侯了。普通人相约定的事,尚且能以死相助,何况是至尊的傅太后呢!朱博我只有一死罢了。”赵玄也就同意了。朱博不敢单独奏请罢黜傅喜一个人,正好前任大司空、氾乡侯何武之前也因犯罪被免官遣回封国,情况与傅喜类似,就同时斥奏两人说:“傅喜、何武之前在位时,对治理国家没有贡献,虽然已经罢免了官职,但还有爵位和封邑,这是不妥当的,请求陛下把他们都贬为平民。”哀帝知道傅太后向来常怨恨傅喜,怀疑朱博、赵玄受到指使,就宣召赵玄去尚书那里审问,赵玄认罪。皇帝便下诏说:“命左将军彭宣和中朝官员共同审理此事。”彭宣等上奏弹劾:“朱博、赵玄、傅晏都犯无道和大不敬之罪,请陛下召他们到廷尉诏狱受审。”哀帝减赵玄死罪三等,削减傅晏四分之一的封邑户口,并派使者拿着符节召丞相朱博到廷尉受审判,朱博畏罪自杀,封国被撤销。

【原文】

冬十月,上欲令丁、傅处爪牙官,以光禄勋丁望为左将军 [1]

【注文】

[1] 爪牙官: 官名。爪牙官就是指掌管卫兵的军官,这里特指皇家禁卫军官。爪牙,原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代则是武臣、武将的意思,属于褒义。 光禄勋: 官名。秦汉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后逐渐演变为专掌宫廷杂务之官。本名郎中令,秦已设置。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名光禄勋,由郎中令改置,为九卿之一,掌守卫宫殿门户。属官有大夫(光禄大夫、太中大夫等)、郎、谒者、期门(虎贲)、羽林等。

【译文】

冬季十月,汉哀帝想让丁、傅两家族的人来担任皇家禁卫军官,就任命光禄勋丁望为左将军。

【原文】

四年春正月,上欲封傅太后从父弟侍中、光禄大夫商,尚书仆射平陵郑崇谏曰 [1] :“孝成皇帝封亲舅五侯,天为赤黄,昼昏,日中有黑气。孔乡侯,皇后父,高武侯以三公封,尚有因缘。今无故欲复封商,坏乱制度,逆天人之心,非傅氏之福也。臣愿以身命当国咎。” [2] 崇因持诏书案起。傅太后大怒,曰:“何有为天子乃反为一臣所颛制邪!”二月癸卯,上遂下诏封商为汝昌侯 [3] 。夏六月,尊帝太太后为皇太太后。

【注文】

[1] 尚书仆(pú)射(yè): 官名。尚书省的副官,秦始置,为少府属官,帮助尚书令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是低阶官员。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其中一人为仆射。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 郑崇(生卒年不详): 字子游,平陵人,高密大族,世与王家相嫁娶。他的父亲是御史,宾明法令,名声公直。崇年轻时为郡文学史,后任丞相大车属。他的弟弟郑立与高武侯傅喜同门学,相友善。傅喜做大司马,举荐崇,哀帝擢为尚书仆射。多次劝谏哀帝。

[2] 国咎: 咎,过失,罪过,处分。国咎,即国家的惩罚,朝廷的处分。

[3] 颛(zhuān)制: 颛,通“专”。意为独断专行,此指操纵控制之意。 汝昌侯: 即王商(?—前12年),西汉人,“五侯”之一。原籍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后迁居杜陵。成帝初年出任宰相,后遭大司马大将军王凤迫害,被免去丞相职,郁郁而终。

【译文】

汉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春季正月,汉哀帝打算封傅太后的堂弟侍中、光禄大夫傅商爵位。尚书仆射平陵人郑崇劝谏说:“孝成皇帝封亲舅舅五人为侯那天,天变成赤黄色,白天变得非常昏暗,太阳中有黑气。孔乡侯是皇后的父亲,高武侯傅喜位列三公,这两人受封还是有道理有根据的。现在没有任何理由却要封傅商,这样做破坏了朝廷制度,违背了天意人心,不是傅氏家族的福气。微臣愿以身家性命承担国家的罪责。”郑崇说完拿着诏书就起来了。傅太后大为愤怒,说:“哪有做天子的反倒被一个下臣控制的道理!”二月癸卯(二十八日),汉哀帝还是下诏封傅商为汝昌侯。夏季六月,尊称帝太太后为皇太太后。

【原文】

元寿元年春正月辛丑朔,诏将军、中二千石举明习兵法者各一人,因就拜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票骑将军 [1]

【注文】

[1] 元寿: 汉哀帝刘欣的第三个年号,也是他的最后一个年号,公元前2—前1年,共计两年。元寿二年(前1年)九月汉平帝即位沿用,次年改为元始。 朔(shuò): 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月球与太阳的黄经相等的时刻。此时的月相只有一点点月牙。字意为农历每月初一。 票骑将军: 官名。即骠骑将军,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设,以霍去病为之,秩、禄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东汉以后各代沿置。武帝时期的将军品级依等级高低如下:第一为大将军,第二为骠骑将军,第三为车骑将军,第四为卫将军,再往下就是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

【译文】

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春季正月初一,皇帝下诏让将军和中二千石官员各举荐一个精通兵法的人,借此就任命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任命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原文】

是日,日有食之 [1] 。上诏公卿大夫悉心陈过失,又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者各一人 [2] 。前凉州刺史杜邺以方正对策曰 [3] :“臣闻阳尊阴卑,天之道也。是以男虽贱,各为其家阳;女虽贵,犹为其国阴。故礼明三从之义,虽有文母之德,必系于子 [4] 。昔郑伯随姜氏之欲,终有叔段篡国之祸 [5] 。周襄王内迫惠后之难,而遭居郑之危 [6] 。汉兴,吕太后权私亲属,几危社稷 [7] 。窃见陛下约俭正身,欲与天下更始,然嘉瑞未应,而日食、地震。案《春秋》灾异,以指象为言语。日食,明阳为阴所临。坤以法地,为土,为母,以安静为德。震,不阴之效也。占象甚明,臣敢不直言其事。昔曾子问从令之义,孔子曰:‘是何言与!’善闵子骞守礼不苟从亲,所行无非理者,故无可间也 [8] 。今诸外家昆弟,无贤不肖,并侍帷幄,布在列位,或典兵卫,或将军屯,宠意并于一家,积贵之势,世所希见、所希闻也 [9] 。至乃并置大司马、将军之官,皇甫虽盛,三桓虽隆,鲁为作三军,无以甚此 [10] 。当拜之日,晻然日食 [11] 。不在前后,临事而发者,明陛下谦逊无专,承指非一,所言辄听,所欲辄随,有罪恶者不坐辜罚,无功能者毕受官爵,流渐积猥,过在于是,欲令昭昭以觉圣朝 [12] 。昔诗人所刺,《春秋》所讥,指象如此,殆不在他 [13] 。由后视前,忿邑非之;逮身听行,不自镜见,则以为可,计之过者 [14] 。愿陛下加致精诚,思承始初,事稽诸古,以厌下心,则黎庶群生无不说喜。上帝百神收还威怒,祯祥福禄,何嫌不报 [15] 。”

【注文】

[1] 有: 通“又”。

[2] 贤良、方正: 贤良,指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贤良方正是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被举荐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劝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以官职。

[3] 杜邺(?—前2年): 西汉大臣,字子夏,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幼年随舅父张吉生活,遂继承张氏家学。初以孝廉为郎,后因受大司马王商赏识而被荐为御史。哀帝即位,又被任命为凉州刺史。他为人宽厚,善于辞令,尤工古文。留有文集五卷。另有《灾异对》《说王商》《汉书本传》《书断》等文,均受时人的赞誉。

[4] 三从: 儒家性别理论的重要支柱。指女子依人生阶段而从父、从夫、从子。《仪礼·丧服》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5] 叔段篡国: 郑庄公父为郑武公,母为申侯之女武姜。郑武公十四年武姜生庄公,十七年又生少子叔段。因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了姜氏,所以姜氏不喜欢他,而宠爱他的弟弟叔段。武公病重,武姜“欲立段为太子,公弗许”。庄公即位后,武姜不断威逼庄公给叔段封邑,庄公一次次地放纵姜氏和叔段,导致叔段发动叛乱,但最后被庄公平息。

[6] 居郑之危: 周惠王病死后,周襄王压制皇子子带继位。子带不甘心失败,几次引西戎兵攻周,先后被挫败。公元前636年,更与惠王后隗氏秘密勾结,再次引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周襄王仓皇逃出,避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襄城),向各国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出兵生擒子带,然后迎襄王回都,平定了内乱。

[7] 吕太后(前241—前180年): 即吕后,汉高祖刘邦结发之妻,名雉。秦时单父县(今山东单县)人。刘邦称帝,封吕雉为皇后。为人有谋略而性格残忍,汉惠帝病死后“临朝称制”。称制期间压制功臣,大封诸吕为王,拔擢亲信,专擅用事。她死后,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联合刘邦旧臣,灭吕氏家族,恢复了刘氏政权。 社稷: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旧时用作国家的代称。

[8] 与: 表语气,同“欤”。 闵子骞(前536—前487年): 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之处,主要是他的孝,是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很称道他。

[9] 不肖: 肖,似。不似,特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不贤。

[10] 三桓: 三桓,春秋鲁国卿大夫孟氏(亦称仲氏)、叔孙氏、季氏三家的合称。因为三家出自鲁桓公,故史称“三桓”。

[11] 晻(ǎn)然: 晻,古同“暗”,昏暗不明的意思。晻然就是昏暗不明的样子。

[12] 辜(gū): 罪;犯罪。 积猥(wěi): 积习深重。 昭昭: 明白。

[13] 刺: 讥刺,告诫。

[14] 忿邑: 忿,同“愤”,愤怒,愤恨;邑,通“悒”,忧郁不乐。愤恨忧郁。

[15] 祯(zhēn): 吉祥。

【译文】

这一天,发生了日食。汉哀帝诏令公卿大夫尽心陈述过失,又下令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谏的人各一名。前任凉州刺史杜邺,以方正的身份,回答策问说:“我听说阳尊阴卑,是上天之道。所以男子即便再卑贱,也仍然是一家之阳;女子即便再尊贵,也仍然是一国之阴。因此,礼教明确规定了‘三从’的大义。即使有像文王的母亲那样的盛德,也必须依附于自己的儿子。当年郑伯放任母亲姜氏的欲望,终于酿成叔段篡国的大祸。周襄王由于在国内受到母亲惠后的压力,而遭受了流亡郑国的困境。汉朝兴起后,吕太后把朝廷大权都交给自己的亲属,几乎危及国家社稷。我看陛下节约俭朴,正直修身,想要重新振兴天下。然而,祥瑞征兆没有应验,反而发生了日食、地震。按照《春秋》的记载,灾异是用指示的景象作为语言,来警告世人的。日食,说明阳刚被阴气侵犯。坤被用来指地,是土地,是母性,以安静为美德。地震的发生,是阴气失控,不遵循正道的表现。占卜卦象的警告非常明显,我哪里敢不直言此事啊。昔日,曾子问听从父命的道理大义,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并赞扬了闵子骞守礼但不盲目听从亲人的命令,他的行为没有不合理的,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可以离间他与亲人的关系。现在这些外戚兄弟,不管贤能与否,都在朝廷中做官,位居要职。有的掌管着禁卫军,有的率军驻防,恩宠集中于一个家族,累积的显贵声势,世上很少见到,甚至都很少听到。甚至出现同时设置两个大司马、将军的官职,周朝贵族皇甫虽强盛,鲁国三桓虽势大到建立三支军队,但都不能和今天的皇亲国戚相比。就在拜大司马的当天,太阳昏暗不明,发生了日食。不前不后,正好在拜官的时刻发生日食,指明陛下太过谦逊,不敢专断,不止一次地顺着太后的旨意,所说的话全都听从,提出要求全都满足。其中有罪恶的,不能受法律制裁;没有功名没有能力的,全都加封官爵。这类事情逐渐积累深重,过失正在于此。希望陛下您赶快醒悟。昔日诗人讽刺的、《春秋》讥讽的,就是这类现象,恐怕不是指别的什么。由后世来看前代发生的事情,就会愤懑地指责它。一旦等到自己去做,就不能引以为鉴了,自以为很合适,其实计策已经错了。希望陛下加倍精诚治国,承接即位之初,事情都遵照古代礼法,满足百姓的心愿,这样的话,黎民百姓就没有不喜悦的了。上天众神灵就会收回威力和怒气,祥瑞福禄何愁不来呢。”

【原文】

丁巳,皇太太后傅氏崩,合葬渭陵,称孝元傅皇后 [1]

【注文】

[1] 渭陵: 汉渭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新庄村东南。汉元帝刘奭陵墓。渭陵始建于永光四年(前40年)。渭陵东北约三百五十米处,是孝元傅皇后陵,现存陵冢低矮,显系削残。

【译文】

丁巳(十七日),皇太后傅氏驾崩,与汉元帝合葬在渭陵,称为孝元傅皇后。

【原文】

二年六月戊午,帝崩于未央宫。大司马王莽白太皇太后,以定陶共王太后与孔乡侯晏同心合谋,背恩忘本,专恣不轨,徙孝哀皇后退就桂宫 [1] 。傅氏、丁氏皆免官爵归故郡,傅晏将妻子徙合浦 [2] 。独下诏褒扬傅喜曰:“高武侯喜姿性端悫,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 [3] 。《传》不云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还喜长安,位特进,奉朝请。” [4] 喜虽外见褒赏,孤立忧惧,后复遣就国,以寿终。莽又贬傅太后号为定陶共王母,丁太后号曰丁姬。

【注文】

[1] 桂宫: 宫殿名。始建于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班固《西都赋》记载桂宫:“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

[2] 将(jiāng): 带领。 合浦: 县名。合浦县位于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始建于西汉武帝刘彻元鼎六年(前111年),属合浦郡辖县。在西汉属于贫穷落后的边苦之地。

[3] 端悫(què): 端,端正、端庄。悫,诚实,谨慎。端悫就是性情端正、诚实严谨的意思。 介然: 耿介;坚贞。

[4] 特进: 官名。始设于西汉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列侯之上。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仅为加官,无实职。

汉桂宫位置示意图

【译文】

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戊午(二十六日),汉哀帝在未央宫驾崩。大司马王莽奏报太皇太后,因定陶恭王太后傅氏与孔乡侯傅晏勾结合谋,背恩忘本,专断放肆,图谋不轨,将孝哀皇后贬到桂宫居住,傅氏、丁氏两家族的人全部罢免官爵,遣回原郡,傅晏带领妻儿全家迁居合浦。唯独下诏褒奖赞扬傅喜说:“高武侯傅喜,性情端正严谨,言论忠诚正直。虽然和已故定陶太后有亲属关系,但始终不肯顺从旨意,附和邪恶,坚守节操,因此才被驱逐回封国。《论语》里不是有这样的记载吗:‘年岁寒冷,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才凋谢的。’现召傅喜回到长安,赐位特进,参加御前朝见。”傅喜虽在表面上受到褒奖,但内心深感孤立和忧惧。后来又被遣送回封国,终其天年。王莽又把傅太后的称号贬为定陶恭王母,把丁太后的称号贬为丁姬。

【原文】

平帝元始五年,莽奏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冢高与元帝山齐,怀帝太后、皇太后玺绶以葬。请发共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玺绶。徙共王母归定陶,葬共王冢次。”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复发。莽固争之,太后诏因故棺改葬之。莽奏:“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宫,珠玉之衣,非藩妾服 [1] 。请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奏可。公卿在位阿莽指,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冢,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 [2]

【注文】

[1] 梓(zǐ)宫: 指皇帝、皇后的棺材。梓,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制造棺材之用。

[2] 将作: 官名。掌管宫室修建之官。秦代称将作少府。西汉景帝改称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秩二千石。这里代指工匠。

【译文】

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王莽启奏报说:“定陶恭王的母亲傅太后、丁姬,先前不遵守藩臣姬妾的道德,坟墓竟然和元帝一样高,还带着帝太后、皇太后的玉玺绶带被埋葬。请求挖掘定陶恭王母亲和丁姬的坟墓,取出玉玺绶带。把遗体运回定陶国,葬在恭王的墓旁。”太皇太后认为,这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不必再发掘坟墓。王莽坚持自己的观点,太皇太后于是诏令用原来的棺木改葬。王莽又上奏说:“定陶恭王母亲和丁姬的棺木,都是用名贵的梓木制成,还穿着珠子玉石的衣服,这都不是藩臣姬妾的服饰。我请求用木棺代替,除去珠玉服饰。把丁姬埋葬在妃嫔的坟墓中间。”太皇太后批准了。朝廷官员都阿谀奉迎王莽的意图,捐出钱财,派遣子弟、儒生、四方的少数民族,共计十万多人,拿着工具,帮助工匠掘平了恭王母亲傅太后和丁姬的坟墓。在四周种上荆棘,作为对世人的警诫。 QI04KAqorT/JNjj/Ws66fVxOuEpud3Qgaj1vYy98kfWe0FIZiyhlqSjozkJ4EcG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