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汉通西南夷

【内容提要】

本篇主要叙述了汉朝廷打通西南夷通道,设置机构、加强管理的历史过程。

汉代称我国西南地区语言不同、风格各异的民族为西南夷。他们大部分从事农耕,也有一部分过着游牧生活。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与南方蛮越、中原华夏有了较多交往,秦统一后还在西南夷一些地方设置郡县,但是由于道路险远阻隔,仍然各不相往,到了汉朝才开始与西南夷接触。汉武帝派唐蒙进入夜郎,说服夜郎侯多同接受汉朝的管理,在夜郎及附近地区建置犍为郡。后又派司马相如持节出使西夷地区,邛都、筰都等国都请求臣服汉朝,废除边境关塞,汉朝边境便开始扩大。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有了开拓疆土的雄心,开始大力经营西南夷,终于打开通往西南夷的道路。

在打开西南夷通道的过程中,汉朝廷对西南夷治理采取以夷治夷、尊重当地风俗、不征收赋税等办法安定当地民众。汉朝廷派驰义侯准备攻打南越时,且兰酋长带兵发动叛乱,朝廷征调巴蜀罪犯及原准备进攻南越的八校尉兵,击杀了且兰酋长。汉朝廷又派将军郭昌征调巴郡和蜀郡军队,击灭劳深国和靡莫国。滇王举国投降,归服汉朝。汉朝在滇地设置益州郡,让滇王治理滇民。至此,汉朝击灭了南越和闽越两国,平定了西南夷,使汉朝疆土大为扩展,保持了当地民族的稳定。

在打通西南夷、保持通道畅通的过程中,汉朝运用政治经济手段与军事征服相结合策略,使汉朝天下实现有效统一。汉朝在平定西南夷后建立五个郡,派使者考察这五个郡通往大夏的道路,都被阻挡在昆明,遭滇人击杀。汉昭帝刘弗陵时期,益州郡夷人起来反叛,朝廷派吕破胡招募军队击败叛军。西南夷部分地区起兵反叛,朝廷派田广明征讨。田广明作战有功,被封为关内侯。

【原文】

汉武帝元光五年 [1] 。初,王恢之讨东越也,使番阳令唐蒙风晓南越 [2] 。南越食蒙以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江 [3] 。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 [4] 。”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 [5] 。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然亦不能臣使也 [6] 。”蒙乃上书说上曰:“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 [7]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8] 。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9] 。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甚易 [10] 。”上许之。乃拜蒙为中郎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 [11]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12] 。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 [13] 。还报,上以为犍为郡 [14] 。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15] 。作者数万人,士卒多物故,有逃亡者,用军兴法诛其渠率 [16] 。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使司马相如责唐蒙等,因谕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17] 。相如还报。

【注文】

[1] 汉: 朝代名。分西汉和东汉。西汉(前202—公元8年),共历十三帝二百一十年,是继秦朝之后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前202年刘邦称帝,建都长安,史称西汉,也称前汉。西汉至公元8年王莽篡位止。东汉(25—220年),共历十四帝一百九十六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都洛阳。因为在西汉旧都长安之东,故史称东汉,也称后汉。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曹丕,东汉灭亡。 武帝: 即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景帝子。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藩国自析为侯国。设十三部刺史,制订左官律,重附益之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其作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对商人征收资产税,将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由政府直接经营运输和贸易。又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并灭南越、东瓯等割据政权,多次派卫青、霍去病率兵进击匈奴,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由于不断用兵,赋役繁重,晚年各地曾爆发农民起义,被迫再行“与民休息”政策。 元光: 西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所用的年号。共计六年,即公元前134年至前129年。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

[2] 王恢(?—前133年): 西汉燕人。初为边吏,武帝时任大行。前135年,闽越与南越相攻,他与大农令韩安国率兵赴救,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后匈奴来请和亲,武帝令群臣讨论,他力主用武力进击匈奴贵族。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人聂壹建议趁汉匈新和亲设伏诱歼匈奴贵族,他又坚决主张出击。武帝以三十万人诱击匈奴单于,他奉命率兵主击辎重,因违犯军令,自杀而死。 东越: 古族名。百越的一支。包括东瓯与闽越。东瓯分布在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一带,闽越主要在福建。秦末,东越族佐诸侯灭秦。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汉失败,部分族人被迫迁入江淮地区,后逐渐融入华夏族中。 番(pó)阳: 县名。秦置番县,西汉改称番阳县。属豫章郡。在今江西鄱(pó)阳东北古县渡。后改为鄱阳。 令: 这里指县令,官名。简称令。为县级行政机构长官。战国时韩、赵、魏和秦、齐等国已称令。 唐蒙(生卒年不详): 西汉人。武帝时任番阳令。曾受命出使南粤,得知蜀产枸酱多出市夜郎,遂上书建议开通夜郎道。不久拜中郎将,使夜郎,招致夜郎侯多同及旁小邑归汉。汉于其地置犍为郡,并开辟自僰道至牂柯江道路。 风晓: 示意,委婉含蓄地告知。 南越(前203—前111年): 西汉前期割据政权。秦朝末年,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建国,建都番(pān)禺(yú)(今广东广州)。前196年,赵佗向西汉称臣。后与西汉交恶,赵佗开始称帝。前179年赵佗再次向汉文帝称臣。前112年,西汉汉武帝出兵讨伐南越国,次年南越灭亡。南越国共存在九十三年,历五君,疆域包括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也为古族名,又称南粤,百越的一支。分布在今湖南南部、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秦于其地置南海、象、桂林三郡。

[3] 食(sì): 通“饲”。给人吃。 蜀: 即蜀郡。战国秦昭襄王时置,治所在成都县(今四川成都)。辖境约当今四川岷江流域、沱江中上游、涪江中游和大渡河下游地区。高祖时分巴、蜀两郡置广汉郡,辖境缩小。仅有今成都市以西,松潘县以南,汉源、九龙县以北,康定县以东地区。 枸(jǔ)酱: 即蒟(jǔ)酱。一种用胡椒科植物做的酱,味辛而香。 牂(zāng)柯江: 古水名。又作牂柯水。一说即今北盘江,一说即今都江。此外又有今蒙江(源出贵州惠水西北,南流合红水河)、沅江、乌江等说。

[4] 广: 指面积、范围宽阔,与“狭”相对。 番禺城: 南越赵佗都城。在今广东广州市内,为秦、汉时期广州城的正式名称。始建于秦始皇时期,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扩建。

[5] 长安: 古都名。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置县,治今陕西西安西北,高帝七年(前200年)定都于此,即汉长安城。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初等相继以此为都。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杨坚下令在汉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定名大兴城,次年迁都于此,一般仍称为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唐代沿用,改称长安,此即隋唐长安城。 贾(gǔ)人: 古指设肆售货的商人。 独: 唯独,仅仅。 市: 售卖。 夜郎: 古族、国名。战国至汉时,主要在今贵州西部及北部,并包括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北部部分地区。汉初与南越、巴、蜀有贸易关系。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于其地置牂柯郡。

[6] 役属: 臣属并供役使。 桐师: 也作同师。古地名。在今云南西部澜沧江与怒江之间。

[7] 上书: 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说(shuì): 用话劝说别人使其听自己的意见。 黄屋: 古代帝王所乘车上以黄缯为里的车盖。指帝王车。 左纛(dào): 古代皇帝乘舆上的饰物,以牦牛尾或雉尾制成,设在车衡左边或左 (fēi,在两旁驾车的马)上。 州: 行政区名。先秦时即有州之称,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即十三个监察区,州设刺史。另在三辅(京兆、右扶风、左冯翔)、三河(河内、河南、河东)、弘农七个郡设司隶校尉部,与州同级,合称为十四部州。东汉时州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辖若干郡,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时沿用,州的数目大为增加,但辖境则大都缩小。隋初废郡,州直接辖县。隋炀帝杨广时又废州,采用郡县二级制。唐初改郡为州,唐天宝初再度用郡制,不久即恢复州。之后不再设郡,州成为县上一级的行政区。明清时期,直属于布政使司称直隶州、直辖县;隶属于府的州,称属州,地位则相当于县。

[8] 长沙: 郡、国名。战国时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年)始置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改为国,封吴芮为长沙王。仍治临湘,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全部、湖北省南境小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小部和广东省阳山、英德以北部分及江西省西境一部。东汉复为郡。隋开皇中废。 豫章: 即豫章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分九江郡置,治所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东)。 绝: 断,断绝。

[9] 窃: 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辞。 闻: 听说;知道。 精兵: 训练精良的部队。 可: 大约。 出其不意: 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其,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语出《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10] 巴: 即巴郡。秦惠文王时灭巴国置,治所在江州县(今重庆江北区),辖境相当今四川阆(làng)中、南充、泸州等以东,重庆奉节以西,綦(qí)江、武隆以北地区。西汉初略大,西汉高祖时分巴、蜀两郡置广汉郡,辖境缩小。 饶(ráo): 富足,多。

[11] 拜: 授予官职;任命。 中郎将: 官名。秦代置,为中郎长官,隶郎中令。西汉沿置,掌宫禁宿卫,随行护驾,佐郎中令(光禄勋)考核选拔郎官,亦常奉诏出使。后专设五官,左、右中郎将分领中郎、谒者、常侍侍郎。期门(虎贲)、羽林郎亦专设中郎将统领。 将: 带领。 筰(zuó)关: 筰通“笮”。即笮关,也作符关、苻关。西汉置,即今四川合江县。 侯: 古爵位名。为五等爵的第二等。据《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多同(生卒年不详): 古夜郎侯。西汉时武帝拜唐蒙为中郎将率众万余人运口粮辎重自巴符(筰)关(今四川合江南)进入夜郎,给予厚赐,“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汉便在夜郎置犍为郡。

[12] 喻: 晓喻;开导。 威德: 指威势和德政,刑罚和恩赏。

[13] 邑: 泛指一般城镇。大称都,小称邑。 且: 暂且,姑且。

[14] 犍(qiān)为: 郡名。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置,治鄨(今贵州遵义)。西汉元光五年(前130年),移治南广县(今四川筠连)。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再迁治僰道城(今四川宜宾)。

[15] 僰(bó)道: 古县名。汉置。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僰本为古族名。为羌之别种,今之白族;一说为摆夷,今之傣族。秦汉时活动于犍为郡僰道县(今四川宜宾)。 指: 通往。

[16] 物故: 亡故,去世。 军兴法: 汉代军法的一种。为进行战争而征调人力、物资的有关法令。 诛: 把罪人杀死。 渠率: 亦作“渠帅”。首领。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17]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年): 西汉文学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客游于梁。工辞赋。所作《子虚赋》为武帝所赏识,因得召见,又作《上林赋》,武帝用为郎。曾奉使西南,后为孝文园令。见武帝好神仙之术,作《大人赋》。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谕(yù): 旧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又特指皇帝的诏令。

【译文】

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当初,王恢率领部队讨伐东越的时候,派遣番阳令唐蒙去南越王国说明出征的意图。南越人用蜀地出产的枸酱招待唐蒙,唐蒙问枸酱是从哪儿得来的,南越人说:“是从西北方牂柯江运来的。牂柯江数里宽,从番禺城下流过。”唐蒙回到长安,询问蜀地的商人,商人说:“只有蜀地出产枸酱,许多人偷着运到夜郎去卖。夜郎国靠近牂柯江,江宽一百多步,船足能行驶。南越人用财物迫使引诱夜郎归属,向西一直影响到桐师,然而却不能征服他们。”唐蒙便向汉武帝上书说:“南越王乘坐黄盖车,插着大旗,盘踞在长达万余里的地区,名义上是朝廷的外臣,实际上是一州之主。现在如果出兵从长沙国、豫章郡去征讨南越,水路多已断绝,难以行走。我听说夜郎国有精兵十多万人,可乘船顺牂柯江而下,出其不意,是制服南越的一个奇计。凭着汉朝的强大与巴、蜀的富饶,开通去夜郎的道路,在那里设置官吏,进行管理,很容易做到。”汉武帝采纳了唐蒙的建议。于是便任命唐蒙为中郎将,率领一千士兵,运输粮食和辎重的有一万多人,从巴、蜀两郡和笮关进入夜郎国,见到了夜郎侯多同。唐蒙赠送多同丰厚的礼物,让他知道汉朝的威势圣德,约定由朝廷在当地任命官吏,并让他的儿子为县令。夜郎国周围的小城邑,都贪图汉朝的缯帛,认为道路艰险,汉朝终究不会征服他们,所以暂且接受了唐蒙的约定。唐蒙回来上报朝廷,汉武帝在这个地区设置犍为郡。征发巴、蜀两郡的士兵修筑道路,自僰道通往牂柯江。参加修路的有数万人,士兵多因劳累而死,有的人逃跑了,唐蒙就用军法杀掉逃亡的首领。巴、蜀的百姓非常惊恐。汉武帝知道后,派司马相如前去责备唐蒙等人,并公开告知巴、蜀地区的百姓,这不是皇帝的本意。司马相如回朝廷奏报处置情况。

【原文】

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 [1] 。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 [2] 。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 [3] 。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4] 。”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及副使王然于等乘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 [5] 。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 [6] 。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 [7] 。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8] 。天子大说 [9]

【注文】

[1] 邛(qióng)、筰(zuó): 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名称。 君长: 指部族首领。 南夷: 南方的少数民族。 通: 通好。 内臣妾: 指所属臣下。

[2] 天子: 古代君权神授观念,认为帝王是上天之子,故称天子。 冉(rǎn)、駹(máng): 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名称。

[3] 秦: 诸侯国名、朝代名。嬴姓。相传为伯益之后。因秦庄公子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有功,被封为诸侯。战国时,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封建中央集权。派兵北逐匈奴,南平百越。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赋役繁重,刑法严酷。秦二世胡亥即位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全国各地响应,反秦武装风起云涌。后赵高胁迫胡亥自杀,立公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起义军进抵灞上,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尝: 曾经。 郡县: 是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在边郡分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 罢: 废除,取消。

[4] 愈: 胜过。

[5] 节: 即符节。古代门关出入所持的凭证,为节的一种,用竹或木制成。 王然于(生卒年不详): 西汉官员。曾以副使身份出使西南夷。元狩元年(前122年),受命出使身毒(今印度半岛),至滇国,未能抵达。 传(zhuàn): 驿站所备的车马。 赂: 行贿,用钱、物买通别人。 西夷: 指西南一带少数民族。

[6] 斯榆: 亦称斯叟、斯徙、斯揄。斯与叟同声,或即为叟人族称。始见《华阳国志》。汉晋时主要分布在邛都(今四川西昌一带)。西汉武帝时司马相如曾出使该地。后其地属越嶲郡。与地名楪榆音近,或即今云南大理。

[7] 斥: 开拓,扩展。 沫: 即沫水。即今四川大渡河。 若水: 古水名。即今四川雅砻(lóng)江、金沙江。 徼(jiào): 边界。 零关道: 西汉武帝开。自今四川大渡河南沿安宁河通向西昌谷地。 孙水: 即今四川西昌西南之安宁河。 邛都: 即邛都县。西汉武帝时置,治今四川西昌,属蜀郡。

[8] 都尉: 官名。战国赵、魏、秦等国已置,地位略低于将军。秦、两汉也为高级武官,稍低于校尉,或冠以骁骑、车骑、军门、强弩、复土等名号,皆有事时临时设置,事毕即罢。

[9] 说(yuè): 通“悦”。高兴,愉快。

【译文】

当时,邛人、筰人的部落酋长,听说南夷与汉朝通好,得到很多赏赐,多数人都愿做汉朝统治下的臣民,请求朝廷像南夷一样,在那里任命官吏。武帝询问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说:“邛、筰、冉、駹都靠近蜀郡,道路也容易开通。秦时曾开通,并设置郡县,到汉朝兴起后才撤销。现在若再开通,设置郡县,将要胜过南夷地区。”天子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任命他为中郎将,持节与副使王然于等人乘坐驿车一同前往西夷,他们用巴、蜀两郡官府的金钱和财物送给西夷。于是邛、筰、冉、駹、斯榆的各酋长也都请求为汉朝的臣民,废除边塞的关隘。关塞开放,由此,汉朝的辖境向西到了沫水、若水,向南到牂柯江为界,又开通了零关道,在孙水上搭桥通向邛都,并在此设置一个都尉,附近的十多个县,都隶属于蜀郡。汉武帝很高兴疆土得到开拓。

【原文】

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道,千余里戍转相饷 [1] 。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 [2] 。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 [3] 。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4]

【注文】

[1] 西南夷: 西汉时,分布于今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南部及云南、贵州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主要有夜郎、靡莫、滇、邛都、嶲、昆明、筰都、冉駹、白马等。皆与巴国、蜀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经营西南夷,曾建郡县。西汉武帝时又先后建立越嶲、沈黎、汶山、犍为、牂柯、武都、益州等郡。 戍转(shùzhuǎn): 军事运输。 饷(xiǎng): 军粮。

[2] 罢(pí): 古同“疲”。累。 离: 通“罹”(lí)。遭受。 巨万: 形容数目极大。

[3] 患: 担忧,忧虑。 公孙弘(hóng)(前200—前121年): 西汉大臣。字季。菑川薛(今山东微山)人。狱吏出身。武帝初以贤良为博士。元朔时为丞相,封平津侯。治《春秋公羊传》善于援引经义,议论政治,深得武帝信任。

[4] 盛: 极力。 毁: 诋毁。诽谤,说别人的坏话。

【译文】

这个时候,巴、蜀等四郡凿山开道,打通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千余里外转运粮饷。经过几年的努力,道路仍然不通,修路的士兵们疲惫饥饿、遭受暑热潮湿的侵袭,死亡的人很多,西南夷又数次反叛,朝廷调动军队去进攻,耗费的财力以巨万计,却没见到功效。汉武帝很担心,命令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回来后奏报情况,极力诋毁开通西南夷,认为没什么用处,汉武帝不信他的话。

【原文】

元朔三年冬,以公孙弘为御史大夫 [1] 。是时方通西南夷,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 [2] 。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 [3] 。天子使朱买臣等难以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 [4] 。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 [5] 。愿罢西南夷、苍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春,罢苍海郡。

【注文】

[1] 元朔: 西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所用的年号。共计六年,即公元前128年至前123年。元朔三年,即公元前126年。 御史大夫: 官名。秦汉时期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西汉时丞相缺位,往往以御史大夫递补,并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后改名为大司空、司空。

[2] 方: 刚刚。 苍海: 即苍海郡。西汉武帝时置,治所在今朝鲜江源道境内,确址无考,元朔三年春废。 朔(shuò)方: 即朔方郡。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置。治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辖境约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东汉移治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北)。东汉末废。

[3] 谏(jiàn): 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罢(pí)敝: 困乏,劳累。又作“疲敝”、“疲弊”。 中国: 指中原地区。 奉: 供养,伺候。 罢: 停止。

[4] 朱买臣(?—前115年): 西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武帝时,为会稽太守,与横海将军韩说等击破东越首领的叛乱。曾官主爵都尉,后被杀。 难(nàn): 诘责,质问。

[5] 谢: 认错,道歉。 山东: 即指崤(xiáo)山以东,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崤山,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北二十里。 鄙人: 指居住在郊野的人。

【译文】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冬季,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这个时候,朝廷刚开通西南夷,在东方设置苍海郡,在北方修建朔方郡。公孙弘数次进谏,认为是以中原的疲敝不堪为代价,去开辟无用之地,请求停下来。汉武帝通过朱买臣等人以设置朔方郡的十项好处,对公孙弘进行反驳,公孙弘一个也无法回答。公孙弘于是请罪说:“我是崤山以东的郊野之人,不知道设立朔方郡竟有这样多的便利。请求放弃对西南夷、苍海地区的经营,集中力量去经营朔方郡。”汉武帝允许了他的要求。春季,下令撤销了苍海郡。

【原文】

秋,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专力城朔方 [1]

【注文】

[1] 葆: 通“保”。

【译文】

秋季,朝廷停止了对西南夷的经营,只设置南夷、夜郎两个县及一个都尉,稍后又命令犍为郡自守保护,集中全力修筑朔方郡城。

【原文】

元狩元年 [1] 。初,张骞自月氏还,为天子言身毒国去蜀不远 [2] 。天子欣然,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王然于等四道并出,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指求身毒国,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筰,南方闭嶲、昆明 [3] 。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 [4] 。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滇国 [5] 。滇王当羌谓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 [6] ?”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 [7] 。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

【注文】

[1] 元狩(shòu): 西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共计六年,即公元前122年至前117年。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2] 张骞(qiān)(?—前114年): 西汉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东)人。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以相约夹攻匈奴。他越葱岭,亲历大月氏、大宛、康居和大夏等中亚国家。途中两次被匈奴拘留,积十一年。元朔三年(前126年)脱身归汉。后又奉命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月氏等地。与中亚各国正式通好,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封博望侯。 月氏(Yuèzhī或Ròuzhī): “氏”一作“支”。古族名。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文帝前元三至四年(前177—前176年)间,遭匈奴攻击,大部分人西迁塞种地区(今新疆西部伊利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身(yuān)毒国: 南亚古国名。一般认为在北印度。译自梵文Sindhu,亦讹作天竺等。张骞首次西使抵大夏时,见蜀布与邛竹杖,当地人言贩自身毒。张骞便劝武帝重开西南夷。身毒有别国数十,别城数百,城置长,国置王。具以身毒为名。后月氏(即贵霜)杀王置将,统治其人。 去: 距离。

[3] 欣然: 非常愉快地,自然地(指表情上的)。 因: 依靠,凭借。 徙: 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名。 闭: 堵住,阻塞不通。 氐(dī): 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多数人认为氐、羌同源而异派。商周时,氐人已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等省的邻接地带,从事畜牧业和农业。部落支系繁多。西汉初叶,氐人各部已“自有君长”,其社会阶级分化汉以前已存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氐王,置武都郡,为氐地设郡县之始。汉至三国,氐人不断内迁。两晋、十六国时,氐人曾建立“仇池”、“前秦”、“后凉”政权。魏晋以后氐人在与汉族的频繁接触中转习农耕,最终融于汉族。 嶲(xī): 也称“巂”。西南地区古族名。 昆明: 古族名。源出氐羌。两汉至唐分布在今云南西部、中部、贵州西部和四川西南部。

[4] 寇盗: 侵扰劫掠。 辄(zhé): 总是,就。 略: 掠夺。

[5] 滇(diān)国: 古国名。在今云南省东部滇池附近地区。战国末期,楚将庄蹻至其地称滇王。从事农、牧、渔、纺织,并经营采矿。西汉武帝时,滇王曾协助汉使探求通往今印度的道路。后汉于此置益州郡。

[6] 当羌(qiāng): 人名。滇国国王。生平事迹不详。

[7] 盛言: 极力申说。 事: 侍奉;供奉。 亲附: 亲近依附。

【译文】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当初,张骞从月氏回到汉朝后,对天子说身毒国离蜀地不远。天子很高兴,命令张骞借助蜀郡、犍为郡,派使者王然于等人由駹、冉、徙与邛、僰间四道出发寻找身毒国,他们各向西行进一二千里之后,北面被氐、筰等族阻挡,南面被阻于嶲、昆明。昆明地区没有统一的酋长,善于抢夺掳掠,经常劫杀汉朝的使者,因此,始终无法通过此地。这次,汉朝使者为了探寻身毒国的通道,才开通了滇国。滇王当羌问汉朝的使者说:“汉朝与我滇国相比谁大?”夜郎侯也提同样的问题。因道路不通,他们都各据一方为王,不知道汉朝地域的广大。使者回来后,都极力夸滇国是个大国,值得使他归附。天子关注,于是又重新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

【原文】

三年秋,上将讨昆明,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 [1] 。是时法既益严,吏多废免 [2] 。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征发之士益鲜 [3] 。于是除千夫、五大夫为吏,不欲者出马 [4] 。以故吏弄法,皆谪令伐棘上林,穿昆明池 [5]

【注文】

[1] 滇池: 古称大泽、滇池泽。滇与“甸”同音,系古代彝民所指“坝子”,意“坝子中的湖泊”。又称昆明湖、昆明池。在云南昆明西南郊。 昆明池: 湖沼名。汉武帝元狩三年在长安西南郊(位于今陕西西安长安区)所凿,以习水战。宋以后湮没。 习: 训练。

[2] 既: 已经。 益: 更加。

[3] 兵革: 指战争。 复: 免除徭役。 五大夫: 爵名。战国秦置,为二十等爵第九级,秦、汉因之。秦代可为官长、将帅,赐邑三百户。西汉初仍得食邑。惠帝时,爵五大夫以上才得免一人徭役。除以军功赐爵外,平民入粟也可为五大夫。

[4] 除: 任命官职。 千夫: 爵名。武功爵第七级。汉武帝时以军国用不足,故置武功爵,令民得以钱谷买之,其高爵得补吏、免役。

[5] 弄法: 不尊重法律、玩弄法律的行为。 谪(zhé)令: 谪,贬谪。令,命令。意为贬责命令做某事。 上林: 即上林苑。秦都咸阳时置,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渭水以南、终南山以北。秦惠文王时即开始兴建。至秦始皇时,先后在上林苑中修建了朝宫和宏伟壮丽的阿房宫前殿,还修建了大量的离宫别馆。西汉初荒废。武帝时复加拓展,周围扩至二百余里。 穿: 挖掘。

【译文】

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秋季,汉武帝准备讨伐昆明地区,因昆明有方圆三百里的滇池,所以挖昆明池,用来练习水上作战。这时候,法令越加严苛,许多官吏被免。战事经常发生,但百姓多能买到五大夫的爵位以免除徭役,所以官府能征发服徭役的人日益减少。于是,朝廷便任命千夫、五大夫爵位的人为官吏,不愿出任的缴纳马匹。凡是官吏弄权玩法的,都被发配去上林苑砍伐荆棘,挖掘昆明池。

【原文】

元鼎六年冬,驰义侯发南夷兵欲以击南越 [1] 。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 [2] 。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遣中郎将郭昌、卫广将而击之,诛且兰及邛君、筰侯,遂平南夷,为牂柯郡 [3] 。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 [4]

【注文】

[1] 元鼎: 西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共计六年,即公元前116年至前111年。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 驰义侯: 西汉所封侯爵。越人。其名不详。

[2] 且(jū)兰: 战国至汉初古国。在今贵州都匀、福泉、黄平、贵定等市、县一带。 太守: 又称郡守。官职名。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边地置郡,其长官称守,尊称为太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每郡置郡守,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秩二千石。汉景帝刘启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行政长官。隋初,废州存郡,以刺史为郡的长官。宋以后,改郡为府、州,郡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但习惯上仍称知府、知州为太守。明清专指知府。

[3] 校尉: 官名。秦汉为统兵武官,略次于将军,高于都尉。出征时临时任命,领一校(营)兵,有司马、候等属官。抑或冠以名号,如横海校尉、轻骑校尉等。又有常设的专职校尉,依其具体职务冠以名号,如统领常备军的中垒、屯骑等北军诸校尉及西园八校尉,管理京畿的司隶校尉,管理京师门卫的城门校尉等,西汉秩二千石。 郭昌(生卒年不详): 西汉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人。武帝时,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后以太中大夫为拔胡将军,屯朔方。后因击西南夷昆明无功,夺印。 卫广(生卒年不详): 西汉将领。曾参与攻打且兰国。元封二年(前109年)受命与将军郭昌等发巴、蜀兵击灭劳深、靡莫,兵临滇地,滇王举国降。

[4] 倚: 仗恃。

【译文】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冬季,驰义侯征发南夷兵,准备去攻打南越。且兰的国君担心军队远行,邻国会趁机掳掠本国的老弱妇孺,于是带领部众反叛,杀了汉朝的使臣和犍为郡的太守。汉朝便征调应去攻打南越由巴、蜀罪犯组成的八校尉士兵,派中郎将郭昌、卫广率领他们去攻打且兰国,杀了且兰的酋长及邛君、筰侯,平定了南夷,设牂柯郡。夜郎侯起初依附于南越国,南越国被歼灭后,夜郎侯便入汉廷朝见,汉武帝封他为夜郎王。

【原文】

冉、駹皆振恐,请臣,置吏。乃以邛都为越嶲郡,筰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汶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1]

【注文】

[1] 越嶲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治邛都(今四川西昌)。王莽时改为集嶲。 筰(zuó)都: 西汉初西南夷国。都于筰都(今四川汉源东北)。辖境相当于今四川汉源、石棉、泸定、荥经等县地。 沈黎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越,西南夷诸部请求内附,于是以筰都为治所,置沈黎郡。后废。 汶山郡: 西汉武帝时置,治所在汶江县(今四川茂县北)。辖境相当于今四川黑水县、邛崃山以东,岷山以南,北川、都江堰以西地区。地节三年(前67年)并入蜀郡。 广汉: 郡名。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分巴、蜀二郡置。治所在梓潼(今四川梓潼)。 白马: 即白马氐。古族名。氐人的一支。汉代居住在白马水(今甘肃汶县西北)一带,因水得名。以畜牧为业。西汉时在该地设武都郡。治所在武都县(今甘肃西和县南仇池山东麓)。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武都、成县、徽县、西和、两当、康县及陕西凤县、略阳等县地。 武都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氐人之地置。白马氐为其中最大的一部。治所在武都道(今甘肃礼县)。王莽时改为乐平郡。

【译文】

这时,冉、駹等部族都震惊恐惧,请求归属汉朝,要求朝廷设置官吏管理。于是,汉武帝下令在邛都设置越嶲郡,在筰都设置沈黎郡,在冉、駹设置汶山郡,在广汉以西的白马地区设置武都郡。

【原文】

元封二年 [1] 。初,上使王然于以越破及诛南夷兵威风喻滇王入朝 [2] 。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深、靡莫,皆同姓相杖,未肯听 [3] 。劳深、靡莫数侵犯使者吏卒。于是上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发巴、蜀兵击灭劳深、靡莫,以兵临滇 [4] 。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5] 。是时,汉灭两越,平西南夷,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 [6] 。南阳、汉中以往郡,各以地比,给初郡吏卒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 [7] 。而初郡时时小反,杀吏,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间岁万余人,费皆仰给大农 [8] 。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赡之 [9] 。然兵所过县,为以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擅赋法矣 [10]

【注文】

[1] 元封: 西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共计六年,即公元前110年至前105年。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

[2] 风(fěng)喻: 也作“风谕”。以委婉的言辞劝告开导。

[3] 劳深: 亦称“劳浸”。中国古族名。汉代西南夷的一支。约活动于今云南东部至四川西南部。与靡莫同滇王皆同姓相仗,不听汉武帝要该部入朝的谕令。后被汉军击败,其属地并入益州郡。 靡(mí)莫: 中国古代西南民族。在夜郎以西、滇之东北。西汉时武帝发巴蜀兵击滇,先灭此部。其地汉晋时置牧靡县(一作收靡县),即今云南寻甸一带。

[4] 将军: 武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战国以后转为武官之称,加号极繁。如汉代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度辽将军等,多用以尊称。

[5] 益州郡: 西汉时置。治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属益州。辖境相当于今中缅边界高黎贡山以东,云南洱海以西及姚安、元谋、昆明东川区等地以南,曲靖、宜良、华宁、蒙自等市县以西,哀牢山以北地。 长: 做长官,为首领。

[6] 毋(wú): 勿、不要。

[7] 南阳: 即南阳郡。战国秦昭王时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汉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县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yún)县间地。 汉中: 即汉中郡。郡名。战国楚置,秦惠王又置。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东)。西汉时曾移治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 奉: 送;给予,赐予。 被(bèi)具: 士卒所服用之具。

[8] 间(jiàn)岁: 隔一年,下一年。

[9] 大农: 官名。汉景帝时改秦代治粟内史为大农令,武帝改称大司农,为九卿之一。掌租税钱粮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 赡(shàn): 供给人财物。

[10] 訾(zī): 通“赀”。钱财。

【译文】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当初,汉武帝派王然于以击败南越和诛杀平定南夷的兵威,劝告滇国国王入朝称臣。滇王拥有部众数万人,在邻近的东北方有劳深、靡莫两国,与滇王同姓并相互支持,所以不肯听从汉朝的命令。劳深、靡莫两国多次侵扰汉朝的使者及官吏。于是汉武帝派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征调巴郡、蜀郡的兵力击灭了劳深、靡莫两国,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请求汉朝在此地设置官吏,入朝称臣。于是汉朝在滇国设益州郡,赐给滇王王印,令他治理滇地的百姓。这时,汉朝已灭掉了东、西两越,平定了西南夷的各族,增设十七个郡,而且按当地原民俗习惯进行治理,不征收赋税。南阳、汉中旧有的各郡,以各地距离的远近,为新设各郡的官吏士兵提供粮食、钱物、邮传车、马匹与配件用具。但是那些新设的郡,时有反叛发生,杀害官吏,汉朝廷调派南方郡县的官兵前往镇压,每年要出动一万多人,所需费用都仰仗大司农供给。大司农利用调节各地的物资和盐、铁专营的收入,以补充军赋的不足,所以能保证供应。然而部队所过的郡县官府供应的军需,只是不匮乏而已,不敢再擅自增加赋税了。

【原文】

六年。汉既通西南夷,开五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岁遣使十余辈出此初郡,皆闭昆明,为所杀,夺币物 [1] 。于是天子赦京师亡命,令从军,遣拔胡将军郭昌将以击之,斩首数十万 [2] 。后复遣使,竟不得通。

【注文】

[1] 五郡: 此处指犍为、越嶲、沈黎、汶山、益州五郡。 大夏: 中亚古国。首都巴克特拉(今阿富汗巴尔赫)。大夏的原居民属东伊朗语族,公元前329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此地后,即以巴克特拉为其东方领地的统治中心。塞琉西王朝统治中亚时,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移居此地。公元前255年,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图斯一世宣告独立,建立巴克特里亚王国。至公元前2世纪70年代时,巴克特里亚王国版图东起恒河中游流域,西达波斯沙漠,南抵孟买湾,北界锡尔河,势力鼎盛。后内部分裂,由盛转衰。公元前145年,巴克特里亚为大月氏人和部分塞种人所征服。

[2] 赦(shè): 除去或减轻对罪犯的惩罚。 京师: 帝王的都城。 拔胡将军: 杂号将军名,西汉武帝置,掌率军征伐或驻守。

【译文】

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朝打通西南夷后,设置五个郡,希望在这一带寻找到与这五个郡相连接而直通到大夏国的道路,每年派十多批使者从新郡出发向前探险,但都被昆明阻挡,使者被杀,财物被抢夺。于是天子赦免京师的亡命之徒,命令他们从军,派遣拔胡将军郭昌率军去征讨昆明地区,杀了数十万人。以后又派遣使者,仍然不能通过此地。

【原文】

昭帝始元元年夏,益州夷二十四邑三万余人皆反 [1] 。遣水衡都尉吕破胡募吏民及发犍为、蜀郡奔命往击,大破之 [2]

【注文】

[1] 昭帝: 即汉昭帝刘弗陵(前94—前74年)。武帝少子,母为赵倢伃。即位时年仅八岁,霍光、上官桀、金日 等受武帝遗诏辅政。即位后委政霍光。因海内虚耗,民生凋敝,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屡次减免租赋,招抚流民。始元年间召集郡国贤良文学会议盐铁,旋罢榷(què)酤(gū)。又与匈奴恢复和亲。政治较为安定,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始元: 西汉昭帝刘弗陵在位期间所用的年号。共计六年七个月,即公元前86年至前80年。始元元年,即公元前86年。 益州: 参见前“益州郡”条注。

[2] 水衡都尉: 官名。汉武帝时始置,掌上林苑,兼保管皇室财物及铸钱。 吕破胡(生卒年不详): 即吕辟胡,西汉官员。时为水衡都尉,曾率军击破西南夷反叛。 奔命: 不顾一切地拼命进行。 破: 打败,打垮。

【译文】

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夏季,益州郡的二十四个城邑共三万余人都起来反叛汉朝。朝廷派遣水衡都尉吕破胡招募官吏与百姓从军,并征调犍为郡、蜀郡的精勇壮年前去拼命征讨,击败了叛军。

【原文】

四年。西南夷姑缯、叶榆复反 [1] 。遣水衡都尉吕辟胡将益州兵击之 [2] 。辟胡不进,蛮夷遂杀益州太守,乘胜与辟胡战,士战及溺死者四千余人 [3] 。冬,遣大鸿胪田广明击之 [4]

【注文】

[1] 姑缯(zēng): 古部落名。西汉时居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东北晋城镇)西部。汉昭帝时与廉头等部落起事,汉水衡都尉吕破胡率兵镇压,破之。据认为是滇西昆明族的一部分,约分布在今云南永胜至鹤庆一带。 叶榆: 古族名。汉代西南夷的一支。活动于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东,辖高黎贡山以东,云南洱海以西,姚安、元谋、东川以南,曲靖、宜良、华宁、蒙自以西和哀牢山以北)境内的叶渝河畔。曾归附西汉,以后复反叛,被平。

[2] 吕辟胡(生卒年不详): 即吕破胡,参见前“吕破胡”条注。

[3] 蛮夷: 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

[4] 大鸿胪(hónglú): 官名。为九卿之一。秦称典客,西汉景帝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始为大鸿胪,秩中二千石。掌少数民族君长、诸侯王、列侯的迎送接待,安排朝会、封授、袭爵及夺爵削土之典礼;诸侯王死,则奉诏护理丧事,宣读诔(lěi)策谥号;百官朝会,掌赞襄引导;兼管京师郡国邸舍及郡国上计吏接待。成帝时,将典属国职掌并入本官,遂又兼管少数民族朝贡使节、侍子。有丞一员,属官有行人(大行)、译官、别火三令丞、郡邸长丞。 田广明(?—前71年): 西汉臣。原为郎,昭帝时为司马,不久升南郡都尉、淮阳太守、鸿胪、左冯翊。昭帝时为御使大夫,封昌水侯。昭帝卒,议废昌邑王,立宣帝。后迁为祁连将军,击匈奴,军队如期不到达,当死,自杀,国除。

【译文】

汉昭帝始元四年(前83年)。西南夷中的姑缯、叶榆两部族再次反叛。汉朝廷派水衡都尉吕辟胡率领益州郡的部队前去攻打叛军。吕辟胡按兵不前,致使反叛的夷人杀掉益州郡太守,并乘胜与吕辟胡所率部队激战,汉军战死与溺水身亡的士卒达四千余人。冬季,朝廷派遣大鸿胪田广明率军前去征讨。

【原文】

六年。诏以钩町侯毋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有功,立以为钩町王,赐田广明爵关内侯 [1]

【注文】

[1] 钩町: 县名。本西南夷地,汉武帝置县,属牂柯郡。虽置官吏,而仍以其君长为钩町侯,辖地在今云南广南。 毋(wú)波: 又作“亡波”。钩町首领。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征南中,毋波降汉,汉武帝封毋波为钩町侯。汉武帝刘彻去世后,西南部分地区反叛,西汉派军征讨,毋波率部配合,因功被汉昭帝封为王。 关内侯: 爵名。战国秦置,为二十等爵第十九级,位彻(通)侯下。秦汉沿置,因秦都咸阳,以关内为王畿,故名。但有侯号,居京师,无封土,依封户多少享受征收租税之权。关内:即关中,古地区名。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因而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大体上相当于今陕西渭河流域。

【译文】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汉昭帝颁布诏书,由于钩町侯毋波率领其所属的部落首领与民众攻打叛军有功,封毋波为钩町王,赐田广明为关内侯。 Z+z79+HauKYvrs2WI11HzKx/2B3d4T4jVn5GPP0GC5/UEWztBWA4eYcP1n27+k1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