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匈奴和亲

【内容提要】

本篇主要叙述了汉朝为稳定北部边境,与匈奴和亲的历史过程。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战国时期,秦、赵、燕诸国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秦朝统一后,把匈奴驱逐到北方。冒顿单于先后灭掉东胡,赶跑了月氏,吞并了黄河以南的楼烦、白羊二部,趁势侵掠燕国、代郡,收复原匈奴的旧地,拥有精骑三十万,威势震服了周边的邻国和部族。不断南下掳掠汉朝北部边郡。

汉高祖为稳定汉朝北部边境,决定领兵击退匈奴的侵扰。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迎战匈奴,被匈奴大军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险些全军覆灭,后采用陈平之计重赂单于阏氏才得以逃脱。随后匈奴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刘邦迫于形势采用刘敬的和亲建议。汉惠帝刘盈执政时期,朝廷选宗室女嫁给冒顿单于为阏氏,并赠予车马,与匈奴缔结和亲盟约。

汉高祖与匈奴签署的和亲约定,是在汉朝国力无力反击匈奴的背景下提出的,避免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为中原人民休养生息,赢得安定环境。但匈奴对汉境的侵扰时有发生。汉文帝刘恒统治时期,匈奴右贤王侵占河南地,文帝派将出击驻守,匈奴右贤王撤回塞外。匈奴侵犯狄道,文帝采用晁错计策,招募百姓迁往边塞定居,驻守边疆。匈奴老上单于攻入汉境,文帝派将领把匈奴逐出塞外,未对匈奴造成杀伤。匈奴连年入寇边境,劫掠百姓及财产。文帝担心匈奴再次入侵,派使臣送去书信,与匈奴恢复了和亲关系。

汉朝与匈奴缔结、恢复和亲关系,并不能阻止匈奴铁骑的入侵,随着国力恢复,改变了防御策略。当匈奴再次入侵上郡,烽火直逼长安城时,朝廷在保持和亲关系的同时,派众多将领率军加强边防,进行反击匈奴的准备。到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随着国力增强,军力强大,具备了大规模攻打匈奴的实力。匈奴派使者前来请求和亲,汉武帝考虑到匈奴迁徙不定,难以控制的特点,答应了匈奴和亲的要求。

【原文】

汉高祖六年 [1] 。初,匈奴畏秦,北徙十余年。及秦灭,匈奴复稍南渡河。

【注文】

[1] 汉高祖: 即汉高祖刘邦。参见前“沛公”条注。

【译文】

汉高祖刘邦六年(前201年)。当初,匈奴因畏惧秦朝,向北迁徙了十多年。等到秦朝灭亡,匈奴又逐渐向南渡过黄河。

【原文】

单于头曼有太子曰冒顿 [1] 。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头曼欲立之 [2] 。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乃使冒顿质于月氏 [3] 。既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 [4] 。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 [5] 。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鸣镝,习勒其骑射 [6] 。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最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可用,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遂杀头曼,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

【注文】

[1] 单(chán)于(yú): 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全称应作“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语“撑犁”是“天”,“孤涂”是“子”,“单于”是“广大”之意。通常简称为“单于”。 头曼(?—前209年): 匈奴单于。头曼时,匈奴东与东胡,南与秦,西与月支(今河套一带)为邻。秦始皇时期派遣蒙恬进取河南地,头曼率所部北徙,秦末边防松弛,又稍稍南进。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为其子所杀。 冒(mò)顿(dú)(?—前174年): 匈奴单于。姓挛(luán)鞮(dī),秦二世元年杀父头曼自立。加强内部组织,建立军政制度,东灭东胡,西逐月支,并夺取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地,北服丁零,南服楼烦、白羊,并进占秦的河南地(今河套一带),势力强大。西汉初年,经常南下侵扰,对西汉政权形成严重威胁。

[2] 阏(yān)氏(zhī): 也作“焉提”。汉时匈奴王妻妾的称号。

[3] 东胡: 中国北方民族名。因居匈奴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今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盛强,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月(yuè)氏(zhī): “氏”一作“支”。古族名。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文帝前元三至四年(前177—前176年)间,遭匈奴攻击,大部分人西迁塞种地区(今新疆西部伊利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今祁连山),与羌(qiāng)人杂居,称小月氏。

[4] 既而: 不久,一会儿。

[5] 善马: 良马。

[6] 鸣镝(dí): 响箭。

【译文】

匈奴单于头曼有个太子名叫冒顿。后来,头曼宠爱的阏氏生了个小儿子,头曼想立他为太子。这时东胡强大起来,而月氏部族也很盛,头曼便派冒顿到月氏充当了人质。不久,头曼就紧急攻打月氏,月氏想把人质冒顿杀了。冒顿盗取月氏人的良马,骑着它逃了回来。头曼认为冒顿强壮勇敢,命令他统率万人的骑兵。冒顿于是制作一种响箭,叫鸣镝,并让他的部下进行骑射练习。还命令他们说:“我的响箭射什么,你们就跟着射什么,不跟着射的人,斩首!”冒顿便以响箭射自己的良马,接着又射他的爱妻,左右的人凡是不敢跟着射的人,都被斩首了。最后又用响箭射单于的好马,左右的人也都跟着射了。于是冒顿知道这些骑兵可以使用了,便在一次随头曼出猎时,用响箭射头曼,他的左右也跟着用响箭射头曼。头曼最终被杀了,冒顿将他的后母和弟弟及不听从他命令的大臣全都诛杀。冒顿自立为单于。

【原文】

东胡闻冒顿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此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 [1] 。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益骄。东胡与匈奴中间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 [2] 。东胡使使谓冒顿:“此弃地,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乎,勿与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出者斩,遂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冒顿遂灭东胡。既归,又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遂侵燕、代,悉复收蒙恬所夺匈奴故地,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 [3] 。是时汉兵方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威服诸国 [4]

【注文】

[1] 居: 停止;休息;止息。 顷之: 一会儿,不久,过些时候。

[2] 瓯脱: 也作“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为“瓯脱”。后人对“瓯脱”有两种解释:(1)指边境上候望的土室;(2)指双方中间的缓冲地带。

[3] 楼烦: 中国北方古族名。春秋末,分布于今山西省宁武、岢岚等地。精骑射,从事畜牧。后活动于今陕北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秦末被匈奴征服。移住“河南地”(今鄂尔多斯草原)。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为汉将卫青所破。 白羊河南王: 匈奴的一部,居住在黄河河套以南地区。 蒙恬(?—前210年): 秦国名将。其祖先本齐国人,自祖父蒙骜(áo)起世代为秦国名将。秦统一六国后,率兵三十万人击退匈奴贵族,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攻。后为秦二世所迫,自杀。传说他曾经改良过毛笔。 朝那: 县名。战国秦置,治所在今宁夏彭阳。 肤施: 即肤施县。战国时秦昭王三年(前304年)置,为上郡治。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南七十五里鱼河堡附近。

[4] 中国: 指中原地区。 兵革: 指战争。 控弦: 古代以弓矢为战具,因用作兵士的代称。

【译文】

东胡听到冒顿杀父自立的消息,便派使者对冒顿说,想要得到头曼生前用的千里马。冒顿单于问群臣,群臣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不能给他。”冒顿说:“和人家是邻国何必还要吝惜一匹马!”随即将千里马送给了东胡。过了不久,东胡又派使者对冒顿说,想要单于的一个阏氏。冒顿再问左右群臣的意见,左右都愤怒地说:“东胡太无礼,竟然来要阏氏,请出兵攻打他!”冒顿说:“与人家是邻国怎么连一个女子都舍不得!”于是冒顿将自己所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东胡王由此更加骄横放纵。东胡与匈奴之间有缓冲的地带,无人居住,方圆一千多里,双方各住一边,并建立哨所屯戍守望。东胡派使者对冒顿说:“这是被荒弃的土地,我想要它。”冒顿又问群臣,群臣中有的说:“这是无用的荒地,给也行,不给也行。”于是冒顿大发雷霆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随便送人呢!”随即将那些说可以送给东胡的人都杀了。冒顿骑上战马,命令说:“国中有敢退却的人,斩首!”于是率军去袭击东胡。东胡起初很轻视冒顿,没加防备,冒顿很快就将东胡消灭了。归来后,又率军向西攻击赶走了月氏,向南兼并楼烦、白羊河南王,随即夺取燕、代两国,全部收复了当年被蒙恬夺走的匈奴土地,并夺取了汉时边关所设的河套以南诸要塞,一直到朝那县、肤施县等大片土地。这时,汉军正与项羽相对峙,中原地区被连年的战争弄得疲惫不堪,所以冒顿才得以强大起来,拥有骑射士兵三十余万,威势镇服周边的邻国。

【原文】

秋,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1]

【注文】

[1] 句(gōu)注: 即句注山,又名陉岭、雁门山、西陉山,在今山西代县北。因山形勾转,水势流注得名。 晋阳: 春秋时晋邑。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

【译文】

汉高祖刘邦六年(前201年)秋季,匈奴将韩王信包围在马邑,韩王信派使者多次出使匈奴,要求和解。汉朝发兵援救韩王信,但又怀疑韩王信多次派遣使者去匈奴,对汉朝怀有二心,派人去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害怕被杀,于是在九月,便献出马邑县投降了匈奴。匈奴冒顿趁势率军向南越过句注山,进攻太原郡,一直打到晋阳。

【原文】

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破其军于铜鞮,斩其将王喜 [1] 。信亡走匈奴。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与信及匈奴谋攻汉 [2] 。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 [3] 。汉兵击之,匈奴辄败走,已复屯聚,汉兵乘胜追之 [4] 。会天大寒雨雪,士卒堕指者什二三 [5]

【注文】

[1] 铜鞮(dī): 春秋时晋邑,即今山西沁县南三十五里古城。 王喜(?—前200年): 韩王信部将。从信降匈奴,被汉军斩杀于铜鞮。

[2] 白土: 地名。在今陕西神木。 赵: 即赵国。战国七雄之一。自周定王时赵襄子(赵孟)与韩、魏灭知氏后,三家分晋之势已成。襄子以后的桓子(嘉)、献侯二代,实际上已为国家。在献侯子烈侯时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赵初都晋阳。桓子继位之年(前425年)迁中牟(今河南鹤壁西),敬侯时,迁都邯郸。疆域有今山西中都、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攻灭中山,打败林胡、楼烦,建立云中、雁门、代郡,占有今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河套地区。长平之战为秦所败,国势从此衰落。赵代王嘉时,为秦所灭。 苗裔(yì): 后代。

[3] 左右贤王: 即左贤王和右贤王。均为匈奴官名。左贤王为左屠耆(qí)王。屠耆为匈奴语“贤”,汉人因称左屠耆王为左贤王。为单于手下的最高官职。匈奴尚左,故常以太子担任此职。一般统率万余骑,居单于东方。下置千长、百长、什长、禅小王、沮渠等官属,以管理辖地军政事务。右贤王为右屠耆王。汉人因称右屠耆王为右贤王。为单于之下最高官职,地位仅次于左贤王,以单于子弟充任。一般统辖万余骑,居单于西方,最为大国。下置千长、百长、什长、沮渠等官属,以管理辖地军政事务。

[4] 屯聚: 集结。

[5] 大寒: 酷寒,极冷。 堕指: 冻掉手指。 什二三: 十之二三。

【译文】

汉高祖刘邦七年(前200年)冬季十月,高祖亲自率军攻打韩王信,在铜鞮打败韩王信的部队,将其部将王喜斩首。韩王信逃亡到匈奴。他的部将白土人曼丘臣和王黄拥立原赵王的后裔赵利为王,重新收集韩王信战败的散兵,与韩王信及匈奴一起合谋攻击汉军。匈奴派左、右贤王率领一万多名骑兵,与王黄等人屯驻在广武城以南,一直到晋阳一带。汉军出兵袭击,匈奴骑兵败退,然而随后又聚集起来,汉军乘胜向北追击。这时恰恰又遇上天气异常的寒冷,下着暴风雪,士兵手指十之二三都被冻掉。

【原文】

上居晋阳,闻冒顿居代谷,欲击之 [1] 。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2] 。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逾句注。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 [3] 。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4] 。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5] 。”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 [6] ”械系敬广武。

【注文】

[1] 代谷: 地名。在今山西代县西北。

[2] 觇(chān): 看,窥视。 羸(léi): 瘦。

[3] 夸矜: 炫耀;夸张。

[4] 瘠(jí): 瘦弱。

[5] 愚: 自称之谦辞。

[6] 妄言: 胡说;随便说说。 沮(jǔ): 坏,败坏。

【译文】

汉高祖住在晋阳城,听说冒顿单于住在代谷,准备去攻打他。便派人去侦察匈奴,这时冒顿单于将匈奴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汉军使者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往匈奴的使者有十来批,他们回来后都说匈奴可以攻打。高祖又派刘敬出使匈奴,还没等他回来,汉军就动员三十二万的兵力向北追击匈奴,越过句注山。这时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而我现在到匈奴去,见到的是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这一定是故意在显露自己虚弱不堪,埋伏重兵,准备出奇制胜。我认为匈奴不可攻打。”这时汉军已经出发,高祖非常恼火,骂刘敬说:“你这个齐国的俘虏,不过是靠耍嘴皮子得到官做,现在你竟又胡言乱语扰乱我的军事行动!”用刑具将刘敬押到广武城。

【原文】

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1] 。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 [2] 。帝出围,欲驱,太仆滕公固余行。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汉亦罢兵归,令樊哙止定代地。上至广武赦刘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3] 。帝南过曲逆,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乃更封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平从帝征伐,凡六出奇计,辄益封邑焉。

【注文】

[1] 平城: 即平城县。秦时设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白登: 即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救饷: 援助粮饷。

[2] 强弩(nǔ): 强劲的弓;硬弓。 傅: 捎带,随带。

[3] 关内: 爵位名。秦汉时置,为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

【译文】

高祖先到了平城,但部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出动四十万精练的骑兵,把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之久,这时汉军内外也不能相互救援。高帝用陈平的秘计,派使者暗中用重金厚礼贿赂冒顿的阏氏。阏氏对冒顿说:“两国的国君不应该相互围困。现在即使我们得到汉朝的土地,而单于您最终也不能居住在那里。况且汉朝的国君也有神灵保佑,希望单于您考虑吧。”冒顿与王黄、赵利约好会合的时间,而王黄、赵利的部队却没有带兵前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朝有密谋,便打开包围的一个角。正遇天有大雾,汉派使者来来往往,匈奴没有察觉。陈平请求高祖命令士兵用强弩再加两支箭,面向敌军,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去。高祖出了包围圈疾驰而去,太仆滕公夏侯婴却建议慢慢走。回到平城,汉朝的大军也赶到了,匈奴的骑兵才撤退而去。汉朝也收兵而归,而命令樊哙留下平定代地。高祖到广武后赦免刘敬,对他说:“我没采纳你的建议,被围困在平城。我已经把之前谎报军情的十多批使者都杀了。”于是封给刘敬二千户,晋升爵位为关内侯,号称建信侯。高祖在回京师时,向南经过曲逆,说道:“好壮观的县城啊!我走遍天下,只有洛阳城能和它相比!”于是改封陈平为曲逆侯,曲逆侯的全部赋税收入都做他的食邑。陈平跟随高祖出征,曾六次进献奇计,每次都给他增加封邑。

【原文】

十二月,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赦为郃阳侯 [1]

【注文】

[1] 代王喜: 即代王刘喜(?—前193年)。秦末汉初泗水沛县(今属江苏)人。汉高祖之兄。初封宜信侯,高祖六年(前201年)正月立为代王。次年,为匈奴所败,弃国自归,废为郃(hé)阳侯。 郃阳: 地名。即今陕西合阳。 郃阳侯: 即代王刘喜。

【译文】

汉高祖刘邦七年(前200年)十二月,匈奴攻打代国,代王刘喜弃国,自己逃回京城,高帝免了他的罪,封他为郃阳侯。

【原文】

八年。匈奴冒顿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 [1] 。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2] 。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 [3] 。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4] 。”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 [5]

【注文】

[1] 适: 女子出嫁。 长公主: 公主之尊崇者为长公主。西汉时多封皇帝的长女为长公主。 妻: 嫁给;给……做妻子。

[2] 风谕: 以委婉的言辞劝告开导。

[3] 大父: 外祖父。 抗礼: 行对等之礼;以平等的礼节相待。

[4] 宗室: 指同宗之人。先秦时或专指大宗之庙。秦汉以后又多指皇族。 后宫: 代指妃嫔。 诈称: 假称,谎说。 贵近: 敬重并亲近。

[5] 竟: 终于;到底。

【译文】

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匈奴冒顿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高祖非常担忧,询问刘敬该怎么办,刘敬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士兵因战争已很疲劳,因此不能用武力征服冒顿。冒顿杀父自己代立单于,把父亲的妻妾霸占为妻子,凭借武力建立权威,是不能用仁义说服他的。只可用计策,使他的子孙长久做汉的臣属,然而我担心陛下做不到这些。”高祖说:“怎么做呢?”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嫡长公主嫁给单于为妻,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并立她为阏氏,生了儿子,肯定立为太子。陛下按时节将汉朝多余而匈奴缺少的东西,经常慰问赠送他们,再顺便派能说善辩的人士用礼节奉劝他们。冒顿在世时,他必然是陛下的女婿,死了,您的外孙即位为单于。还从未听说外孙敢与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呀!这样可以不用战争便使匈奴逐渐臣服。如果陛下舍不得派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和后宫中的女子冒充为公主,匈奴一旦知道了就不肯尊敬亲近,还是没用。”高帝说:“好办法。”准备让大公主去,但吕后日夜哭泣着说:“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为什么把她扔给匈奴!”高帝终究没办法送大公主去。

【原文】

九年冬,上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以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译文】

汉高祖刘邦九年(前198年)冬季,高帝在普通民家找了一名女子,称为大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做妻子,并派刘敬前去与匈奴缔结和亲盟约。

【原文】

臣光曰: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 [1] ?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 [2] 。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 [3] ?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 [4]

【注文】

[1] 骨肉: 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尊卑: 贵贱;位分的高低。 叙: 同“序”。

[2] 上世: 先代;古代。 御: 统治;治理。 夷(yí)狄(dí): 中国古代对东方及北方各族的泛称。

[3] 妇翁: 妻父。

[4] 鲁元: 即鲁元公主。参见前“鲁元公主”条注。

【译文】

司马光说:建信侯刘敬说冒顿是残暴的贼寇,不可以用仁义道德去说服,却主张与他联姻,为什么前后矛盾呀!骨肉亲人间的恩情,尊卑有序,只有懂得仁义的人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手段降服冒顿呢?古时候帝王治理夷狄的方法,归服则用恩德感化安抚他,背叛则用兵威来震慑,从来没听说用联姻的方法。况且冒顿把他的亲生父亲视为禽兽而杀害,对岳父又能怎么样呢?建信侯的计策,本来就粗疏,更何况鲁元公主已经是赵王的王后,又怎么再夺回来呢!

【原文】

惠帝三年春,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冒顿单于。是时冒顿方强,为书使使遗高后,辞极亵嫚 [1] 。高后大怒,召将相大臣议斩其使者,发兵击之。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2] 。”中郎将季布曰:“哙可斩也!前匈奴围高帝于平城,汉兵三十二万,哙为上将军不能解围 [3] 。今歌吟之声未绝,伤夷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 [4] 。且夷狄譬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高后曰:“善。”令大谒者张释报书,深自谦逊以谢之,并遗以车二乘,马二驷 [5] 。冒顿复使使来谢,曰:“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因献马,遂和亲。

【注文】

[1] 惠帝: 即汉惠帝刘盈。参见前“孝惠”条注。 高后: 高祖皇后,即吕太后。 亵(xiè)嫚: 即亵慢。轻慢,不庄重。

[2] 横行: 犹言纵横驰骋。多指在征战中所向无敌。

[3] 中郎将: 官名。秦代置,为中郎长官,隶郎中令。西汉沿置,掌宫禁宿卫,随行护驾,佐郎中令(光禄勋)考核选拔郎官,亦常奉诏出使。后专设五官,左、右中郎将分领中郎、谒者、常侍侍郎。期门(虎贲)、羽林郎亦专设中郎将统领。 季布(生卒年不详): 西汉楚人。楚汉战争中,为项羽部将,数围困刘邦。汉朝建立,被刘邦追捕,由朱家通过夏侯婴向刘邦进言,得赦免。后任河东守。他本为楚地著名“游侠”,当时称为:“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4] 面谩: 当面欺蒙。

[5] 大谒者: 官名。谒者之尊者。西汉高祖时已置,掌传宣帝命。及吕后以女主称制,以宦官任此职,出入卧内,受宣诏命,其任甚重。 张释(生卒年不详): 西汉臣。又名张泽,为大谒者、宦者令。其多奇计,高后八年(前180年)封建陵侯。同年夺侯,国除。 报书: 回信。 驷(sì): 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

【译文】

汉惠帝刘盈三年(前192年)春季,惠帝以宗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了匈奴冒顿单于。当时,冒顿势力正强大,派使者送书信给吕太后,言辞极为傲慢。吕太后非常愤怒,召集将相大臣商议要将匈奴使者杀掉,调兵力去攻打匈奴。樊哙说:“我愿率十万军队前去横扫匈奴。”中郎将季布说:“樊哙该杀!以前匈奴将高帝围困于平城,汉兵有三十二万,樊哙为上将军却不能解围。如今四方百姓哀苦之声还没断绝,受伤的士兵刚刚能动身,而樊哙却想动摇天下,妄想用十万的军队横扫匈奴,这是当面欺骗太后。而且夷狄犹如禽兽,听到他们的好话也不必心喜,听了他们的恶言也不值得愤怒。”吕太后说:“说得对。”命令大谒者张释写信回复,言辞十分谦逊地致以歉意,并送给匈奴二辆车、八匹马。冒顿又派使者前来表示歉意,说:“我从来不知道中国的礼义,感谢陛下能宽恕我。”于是献马给汉朝并和亲为好。

【原文】

高后六年四月,匈奴寇狄道,攻阿阳 [1]

【注文】

[1] 寇: 入侵;侵犯。 狄道: 战国时秦邑。即今甘肃临洮(táo)县。因在狄人所居地而得名。后置为狄道县。 阿阳: 古县名。西汉设置,治所在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属天水郡。

【译文】

汉高后吕雉六年(前182年)四月,匈奴派兵入侵狄道,攻击阿阳。

【原文】

七年冬十二月,匈奴寇狄道,略二千余人。

【译文】

汉高后吕雉七年(前181年)冬季十二月,匈奴派兵入侵狄道,掳掠二千多人。

【原文】

文帝前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保塞蛮夷,杀略人民 [1] 。上幸甘泉,遣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诣高奴击右贤王,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 [2] 。右贤王走出塞。

【注文】

[1] 文帝: 即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西汉皇帝。公元前180年至前157年在位。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他以代王入为皇帝。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地税、赋役和刑狱,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又削弱诸侯的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旧史家把他同景帝统治时期并举,称为文景之治。 河南地: 古地区名。又称新秦中。在今内蒙古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使蒙恬发兵三十万北逐戎狄,收河南,其地富饶,新得,又与故秦地相接,世称新秦中。 蛮夷: 亦作“蛮彝”。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

[2] 甘泉: 山名。在今陕西淳化西北。战国时属秦地。 高奴: 即高奴县。秦置,治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北。 卫将军: 官名。西汉初为将军名号之一,统兵征战,事讫(qì)即罢。文帝即位,拜宋昌为之,总领南、北军,始成为重要武职,其后屡典京城、皇宫禁卫军队。

【译文】

汉文帝刘恒前元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侵占河南地,侵占掠夺居于上郡为汉朝廷守边的蛮夷少数部族,杀掠民众。文帝亲自到甘泉,派丞相灌婴率领八万五千车骑,到高奴袭击右贤王,又调动中尉所属的步兵,由卫将军统率驻守长安。匈奴右贤王获知情况后,逃出塞外。

【原文】

六年冬十月,匈奴单于遗汉书曰:“前时皇帝言和亲事,称书意,合欢。汉边吏侵侮右贤王,右贤王不请,听后义卢侯难支等计,与汉吏相距 [1] 。绝二主之约,离兄弟之亲,故罚右贤王,使之西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 [2] 。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3] 。北州以定,愿寝兵休士卒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 [4] 。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则且诏吏民远舍。”帝报书曰:“单于欲除前事,复故约,朕甚嘉之,此古圣王之志也 [5] 。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以遗单于甚厚。倍约离兄弟之亲者,常在匈奴。然右贤王事已在赦前,单于勿深诛。单于若称书意,明告诸吏,使无负约;有信,敬如单于书。”

【注文】

[1] 后义卢侯: 匈奴官爵名。 难支: 匈奴官员名。生平事迹不详。

[2] 楼兰: 古西域国名。汉初,王治扜(yū)泥城(今新疆若羌,一说今新疆尉犁东罗布泊西北孔雀河北岸),所出简牍上之Krorain,即其对音。地多沙碛(qì),少田。民随畜牧逐水草,能作兵。国出玉,有驴、马、骆驼。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汉立尉屠耆(qí)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伊循城(今新疆若羌东米兰)。后属西域都护。 乌孙: 古族名和古国名。王称昆弥,治所在赤谷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伊什特克附近)。分布在今伊犁河到天山一带。一般认为其先民系古代坚昆人从叶尼塞河流域南下的一支。原游牧于敦煌、祁连间,西汉初为大月氏所破,部落归服匈奴。匈奴老上单于时,乌孙王借匈奴兵,破大月氏南徙,据有其地,自立为国,故其民中有塞种及大月氏种。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乌孙王与汉结盟。汉先后以宗室女细君、解忧两公主妻之。属西域都护。汉于赤谷城驻军、屯田。 呼揭: 又称呼偈(jié)、呼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位于乌孙西北,与丁零、坚昆相邻。从事畜牧业,出好马,产貂。初见于汉文帝时。宣帝时,匈奴内讧,其首领一度称呼揭单于,不久被匈奴郅(zhì)支单于击败。

[3] 引弓: 持弓。谓善于骑射。

[4] 北州: 塞北。指我国长城以北地区。 边民: 边境地区的老百姓。

[5] 嘉: 夸奖,赞许。

【译文】

汉文帝刘恒前元六年(前174年)冬季十月,匈奴单于派人送给汉朝书信说:“前些时候皇帝说到和亲的事,与书信说的意思相符,双方都很高兴。可是汉朝边境的官员侵犯侮辱右贤王,右贤王不经请示就听了后义卢侯难支等人的计谋,与汉朝官吏相抵抗。断绝了两国君主的友好盟约,背离了兄弟之间的亲情,所以我惩罚了右贤王,派他到西方寻找并攻打月氏国。靠上天托福保佑及将士的精良,战马的强壮,将月氏消灭,其部众或被杀或投降,其地被平定。楼兰、乌孙、呼揭及临近的二十六国,都已经归为匈奴的属国。与那些精于骑射的游牧民族,都成为一家。现在北方也已经平定,我愿意停止战争,让士兵休息养好马匹,消除以前的仇恨和不愉快的事,恢复过去的和亲友好约定,以安定边民的生活。皇帝如果不想让匈奴靠近边塞,我就下诏令让他们远离边塞去居住。”汉文帝回信说:“单于想解除以前不愉快的事,恢复原来的盟约,朕对此非常赞同,这是古代圣明君主的心愿啊。汉朝与匈奴约为兄弟,赠送单于的礼物是很丰厚的。违背盟约,离间兄弟的情谊,常常是匈奴一方。然而右贤王入侵的事发生在赦免之前,单于就不要深究他了。单于假如愿意按着书信说的意思去做,就明白地告诉大小官吏,让他们不要背弃双方的约定;遵守信用,我们一定会按单于信中的要求去做的。”

【原文】

后顷之,冒顿死,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 [1] 。老上单于初立,帝复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 [2] 。说不欲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甚亲幸之。

【注文】

[1] 稽(jī)粥(yù)(?—前161年): 即老上单于。西汉时匈奴单于。冒顿单于之子。汉文帝六年(前174年)立。在位期间,继冒顿之后再击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迫使月氏远徙伊犁河流域。又重用汉宦者中行说,多次侵扰汉边郡。文帝十四年(前166年),率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今宁夏固原乐南),杀汉北地都尉卬,威胁长安。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年),与汉通书修好。

[2] 翁主: 西汉诸侯王女尊号,也称王主。 宦者: 宦官。 中行说(生卒年不详): 西汉燕人。文帝时宦官,奉命随宗室公主赴匈奴和亲,至则投靠匈奴,得单于爱幸。教单于左右疏记,计课人畜。又为匈奴骚扰汉朝出谋划策,给汉朝造成很大祸患。 傅: 辅助、教导。

【译文】

过了不久,冒顿死了,他的儿子稽粥即位,号为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刚刚即位,汉文帝又派遣宗室女翁主做单于的妻子,并派宦官燕国人中行说辅助翁主。中行说不愿意去匈奴,汉朝廷强迫他去。中行说说:“假如一定让我去,将会成为汉朝的祸患。”中行说一到匈奴那里,便投降了单于,单于非常宠信他。

【原文】

初,匈奴好汉缯絮、食物 [1] 。中行说曰:“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 [2] 。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 [3] 。”于是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牧 [4] 。其遗汉书牍及印封皆令长大,倨傲其辞,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 [5] 。汉使或訾笑匈奴俗无礼义者,中行说辄穷汉使曰:“匈奴约束径,易行;君臣简,可久 [6] 。一国之政犹一体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 [7] 。今中国虽云有礼义,及亲属益疏则相杀夺,以至易姓,皆从此类也。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喋喋占占 [8] 。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以言为乎?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熟,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9] 。”

【注文】

[1] 缯(zēng)絮: 缯帛丝绵。亦指缯帛丝绵所制衣服。缯,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2] 草棘(jí): 丛生的草木。比喻荒僻之地。 袴(kù): 同“裤”。 旃(zhān): 同“毡”。 裘(qiú): 毛皮的衣服。

[3] 湩(dòng)酪(lào):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

[4] 疏记: 分条记载。 计课: 计算、征收赋税。

[5] 书牍(dú): 简牍、书信之类的总称。 倨傲: 亦作“倨敖”“倨骜”“倨慠”。傲慢不恭。

[6] 訾(zǐ): 说别人的坏话、诋毁。 穷: 诘难。 径: 简单明确。

[7] 宗种: 本宗之后代。

[8] 土室: 土屋。 喋(dié)喋: 多言;唠叨。 占占: 低声小语貌。

[9] 糵(niè): 酿酒的曲。 驰蹂: 驱马践踏。 而: 通“尔”,你、你们。 稼穑(sè): 庄稼,农作物。

【译文】

当初,匈奴非常喜好汉朝的缯帛、棉絮和食物。中行说对单于说:“匈奴的人口还不够汉朝一个郡的人口多,然而匈奴却很强大,是因为他的衣食与汉人不同,不需要依赖汉朝。如今单于改变习俗,喜好汉朝的东西,汉朝只需拿出十分之二的物产,匈奴就要全部归属汉朝了。如果将所得的汉朝的丝帛衣服穿起来,骑着马在草丛荆棘中奔跑,衣服裤子就会破烂不堪,以此显示汉朝的丝帛不如匈奴毛制的衣服经久实用。把所得来的汉朝食物全部扔掉,以显示不如乳酪方便美味可口。”于是,中行说教单于的侍从们学习计算的方法,用来统计匈奴部落人口和牲畜。凡是匈奴送给汉朝书信、木简与印封,中行说都命令加宽增大,言辞也十分傲慢,自称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的匈奴大单于”。汉朝的使者有人非议匈奴不懂习俗礼节,中行说则诘难汉朝的使者说:“匈奴的约束简单明确,容易施行;君臣之间的关系简单,情谊维持得长久。一个国家的政体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所以匈奴伦常虽然乱,但一定拥立宗族。现在中原汉人虽说懂得礼义,但亲属关系疏远就相互争夺仇杀,以至于改了姓氏,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唉!你们这些住在土房石屋的人,不要再喋喋不休地说下去了,更不要为自己的习俗沾沾自喜!只要汉朝送给匈奴的丝帛、好米酒曲数量够、质量好就行了,何必说那么多呢!而且你们送来的东西数量够、质量好,也就罢了;如果数量不足,质量低劣,到了秋熟的时候,我们匈奴就出动骑兵去践踏你们的庄稼!”

【原文】

梁太傅贾谊上疏曰:“天下之势方倒县 [1]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 [2] 。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可为流涕者此也。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德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伸,可为流涕者此也 [3] 。”

【注文】

[1] 贾谊(前200—前168年): 西汉大臣、政论家。雒阳(今河南洛阳)人。十八岁时即以文才出名。二十岁被文帝招为博士,一年后升太中大夫。因主张改革政治,为周勃等权贵忌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书,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劝农立本,使无业游民转归农亩。其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因政治抱负无从施展,甚不得意。年三十三岁,忧郁而死。 倒县(xuán): “县”同“悬”。头脚颠倒,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2] 嫚(màn)侮: 亦作“嫚娒”。轻蔑侮辱。 侵掠: 侵犯掠夺。 金絮: 银两与绢。 采缯: 指彩色丝织品。

[3] 彘(zhì): 猪。 搏: 捕捉。 菟(tù): 通“兔”。 细娱: 指游乐。游乐对军国大事言为细事。

【译文】

梁国太傅贾谊上疏汉文帝说:“当今天下的形势如同一个倒悬的人。天子是天下的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天子尊贵,高高在上。被称为蛮夷的部族,是天下的双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是卑贱的臣属。如今匈奴态度傲慢侮辱侵掠汉人,对汉人非常不恭敬,而汉朝廷每年还要为匈奴送去黄金和各种丝织品。双脚反倒在上,头反倒居下位,头脚倒悬到了这种地步,没有人能解救,国家到了这种程度,还能说国家有人才吗?这种状况真让人悲伤流泪。当今陛下不去攻击强敌却去猎取野猪,不去捕捉反叛的强寇而去追逐圈中的兔子,玩耍娱乐,追求享受,而不去思考消除眼前的祸患,恩德可远播到数百里之外,而汉朝的威令就没有施行,这种情况是值得让人悲伤流泪的。”

【原文】

十一年(冬十一月)[夏六月],匈奴寇狄道。时匈奴数为边患,太子家令颍川晁错上言兵事曰:“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1] 。’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兵法,步兵、车骑、弓弩、长戟、矛 、剑楯之地,各有所宜,不得其宜者或十不当一 [2] 。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 [3] 。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4]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 [5] 。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6] 。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桡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 [7] 。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故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8] 。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无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9] 。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帝嘉之,赐错书,宠答焉。

【注文】

[1] 太子家令: 官名。太子官属。秦汉始置,秦、西汉掌太子汤沐邑,掌东宫刑狱、饮食、仓库;东汉不掌刑狱,两晋掌东宫刑狱、仓储、饮食等,五品。南朝、北魏沿置。宋五品,梁十班,陈四品,北魏从四品上。北齐至唐为太子家令寺长官,从四品上。明清时废。 颍川: 即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置,治所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为韩国。六年(前201年)复为颍川郡。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 晁(cháo)错(前200—前154年): 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汉文帝时,以文学任太常掌故。奉派至故秦博士伏生处受今文《尚书》。后迁博士、太子家令、中大夫。上书言事凡三十篇,建议劝农立本、徙民备边,抵御匈奴侵扰,并力主剥夺诸侯王权力,颇能切中时弊,得文帝赏识。景帝即位,任内史,迁御史大夫,宠幸倾九卿。景帝采纳其议,更定法令,着手削藩。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以诛错为名举兵反,因为袁盎等所谗,被斩于长安东市,父母妻子兄弟同时被杀。 兵法: 指晁错所著《言兵事疏》一书所谈及的兵法。

[2] 合刃: 交锋。 (chán): 古代一种铁柄的短矛。 楯(dùn): 同“盾”。盾牌。

[3] 袒(tǎn)裼(xī): 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 镞(zú): 箭头。

[4] 至要: 紧要;极其重要。

[5] 卑身: 指谦恭、逊让。

[6] 山阪(bǎn): 亦作“山坂”“山岅”。即山坡。 涧(jiàn): 山间流水的沟。 倾仄(zè): 即倾侧。崎岖不平。

[7] 桡(ráo)乱: 扰乱,搅乱。 格: 抗拒;抗御。 驺(zōu)发: 发射良箭。 革笥(sì): 皮革制成的甲胄。 木荐: 木板制的防御武器,形如盾。 支: 抗拒。

[8] 俯仰: 形容时间短暂。

[9] 义渠: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西戎之一。分布于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之北今甘肃庆阳及泾川一带。春秋时,势力强大,自称为王。有城郭。地近秦国,与秦时和时战。周赧(nǎn)王四十五年(前270年)为秦所并,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 归谊: 同“归义”。归附正义。 明将: 良将,贤明的将领。 和辑(jí): 和睦团结。

【译文】

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年)夏季六月,匈奴再次侵扰狄道。当时匈奴经常对边境进行侵掠,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上书汉文帝,谈论有关战争的问题说:“兵法说:‘有战则必胜的将军,没有战则必胜的百姓。’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主要靠良将,所以不可不慎重地选择良将。臣又听说,在战场上,与敌人交锋时有三点需要注意的:一是占据有利地形,二是严格训练服从指挥的士兵,三是武器装备精良。依据兵法上说,步兵、车骑兵、弓弩、长戟、矛 、剑盾等适用于不同军队的武器,适用于不同的地形,并发挥不同的作用。如果没有占据有利的地形,军队和武器的长处就不利于发挥,很可能会十个人抵不过一个人。士兵不经过挑选和训练,军队不服从命令,起居没有纪律,动静不整齐,乘胜追击跟不上,躲避灾难时不能一致行动,前方部队已经发动了攻击,后方的队伍却松松垮垮,金鼓之声失去了指挥作战的意义,这是不训练队伍的错误,这样的队伍一百个人却抵挡不过十个敌人。士兵手中的武器不精良与空手作战一样,身上的铠甲不坚固与袒胸露背一样,弓弩射不到远处与短兵器一样,射不能射中,与没有箭一样,射中而不能射入敌人的身体与没有箭镞一样,这是因为将领们不检查兵器是否完好锐利所带来的祸害,这样的士兵,五个人不抵一个敌人。所以兵法说:‘器械不锐利,是把士兵奉送给敌人;士兵不听命令,是把将领奉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兵法,是把国君奉送给敌人;国君不懂得慎重地选择将领,是把国家奉送给敌人。’这四点,是用兵作战最需要注意的问题。臣又听说,国家大小不同,情形也不同,强国弱国不同,战场危险平易与防备也不同。谦卑地事奉强国,是小国的形势;联合小国抵制大国,这是敌国武力对抗的形势;用蛮夷进攻蛮夷,这是中原王朝该使用的策略。现在匈奴的地形、军事技艺与中原都不同:在山坡的上下,出入于溪涧,中原的战马不能与匈奴相比;在险阻倾斜的道路上,一边奔驰一边射击,中原的骑兵不如匈奴;不怕风雨疲劳,在饥渴中不惧困顿,中原将士比不过匈奴。这是匈奴的优势。如果在平原或平缓的地带,使用轻便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作战,那么匈奴的士兵容易被挫败打乱;使用强劲的弓弩与长戟,远距离杀伤敌人,那么匈奴的弓箭就无法抵抗;如果是坚甲利刃,长枪短刀相互配合,弓箭手伺机出击,士兵按什伍编制统一勇猛向前,那么匈奴的部队就不能抵挡了;精强的弓箭手,突发箭矢,攻向同一个目标,那么匈奴用兽皮衣甲和木盾牌防身也不起作用;脱离战马在地面上战斗,剑戟相接。来回近距离交锋,那么匈奴的双脚就难以对付了。这些是中原作战的优势。由此看来,匈奴作战有三项优势,中原作战有五项优势,陛下又动用了十万的兵力,去征伐只有数万军队的匈奴,兵力众寡不同,是以一击十的战术。尽管这样,兵器是凶器,战争是危险的事,以大变小,以强变弱,发生在瞬息之间。用百姓的生死去争强夺胜,一旦失败不容易振作起来,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古代帝王必须有万全计策才能安定国家。现在归服的胡人、义渠、蛮夷等已达数千人,他们的饮食习俗及善于骑射的特长与匈奴一样,可以赐给他们坚固的铠甲、绵衣、劲弓、锐利的箭,再加上边境各郡的良马,选择了解他们的习俗、懂得他们心理的将领,用陛下的贤明约束统帅他们。如果遇到敌情险阻,就派他们出击;若在平地上出现敌情,就用轻车与步兵出击制服敌人。两支军队相互援助,发挥各自的优势,再加上以多击少,这是万无一失的制敌策略。”汉文帝很赞赏晁错的建议,特意赐给他一封复信,以示宠信。

【原文】

错又上言曰:“臣闻秦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 [1] 。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人其性耐寒,扬粤之人其性耐暑,秦之戍卒不耐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 [2] 。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 [3] 。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 [4] 。发之不顺,行者愤怨,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己也 [5] 。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6] 。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往来转徙,时至时去 [7] 。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 [8] 。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免罪、拜爵、复其家,予冬夏衣,禀食,能自给而止 [9] 。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 [10] 。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 [11] 。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12] 。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注文】

[1] 粤(yuè): 中国古代南方民族之一,泛称百粤,也作百越。泛指战国、秦汉、三国时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及东南、中南沿海地区的各族。 贪戾(lì): 贪婪暴戾。

[2] 貉(mò): 同“貊”,中国古代南方民族之一。 扬: 即扬越,也作扬粤。战国至魏晋时对越人的一种泛称。因曾广泛散布于古扬州而得名。 偾(fèn): 仆倒、僵死、覆败。

[3] 弃市: 弃之于市。谓处死刑。 谪(zhé)发: 贬谪并发配。 谪戍(shù): 封建时代将有罪的人派到远方防守叫谪戍。

[4] 赘(zhuì)婿: 旧时男子就婚于女家,称为“赘婿”。 贾(gǔ)人: 古时指设肆售货的商人。 市籍: 商贾的户籍。秦汉时施行“重农抑商”政策,凡在籍的商贾及其子孙,与罪吏、亡命等同样看待,都要服役。汉时又规定凡有市籍的商贾不得坐车和穿丝绸衣服,其子孙不得做官。 大父母: 祖父母。

[5] 愤怨: 愤怒怨恨。 铢(zhū)两: 比喻微小。

[6] 陈胜(?—前208年): 参见前“陈王”条注。 行戍: 赴戍役。 大泽: 即大泽乡。在今安徽宿州东南。 先倡: 亦作“先唱”。率先倡导。

[7] 转徙: 辗转迁移。

[8] 南亩: 由于南亩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后泛称农田为南亩。

[9] 募民: 征募民众。 拜爵: 封授官爵。 禀(bǐng)食: 谓官家给食。 自给(jǐ): 依靠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

[10] 禄利: 爵禄之利;利禄。

[11] 赎: 用财物换回人或抵押品。

[12] 系虏: 掳获;俘获。

【译文】

晁错再次上书说:“臣听说秦起兵攻打匈奴和百越,并不是为了保卫边塞和防止百姓不被胡、粤所害,而是贪婪残暴地想要扩大他的疆土,所以没能取得成功,天下反而大乱。况且只知道用兵,并不知道敌人强弱虚实的形势,作战将被敌人俘虏,屯守便被敌人困死。北方的胡、貉人,适应寒冷的气候,南方的扬、粤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秦朝的戍卒不服当地的水土,使得戍卒死在边境线上,运输物资的累死在路上。秦朝的百姓被征发如同赴刑场一样,于是秦朝廷就征发罪犯去戍边,称作‘谪戍’。最先征发犯罪的官吏与赘婿及商人充军,然后又征发曾有市籍经过商的人,后扩大到祖父母、父母有市籍曾经过商的人,最后征发闾左按规定可不负担兵役的穷人。被征发戍守的人心情不顺,上路心怀愤恨,认为戍守会遭受必死无疑的厄运,朝廷却不给丝毫的报酬,即使死在战场,家属也得不到国家免掉部分赋税的待遇,天下人都知道戍边会殃及自己。陈胜前去戍边,到了大泽乡,首先为天下人做出反秦的表率,天下的人纷纷响应,跟随的人如同流水,这是秦朝廷以严威强迫百姓戍边的后果。匈奴的衣食来源不依靠土地,所以他们必然经常要掳掠边境,往来转移,时来时去。这是匈奴的生活习惯,却使中原百姓被迫离开土地。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放牧狩猎,侦察汉军在边塞戍卒的状况,汉军人少时就入侵。陛下如果不发兵救援,边境百姓就会绝望而产生投降敌人的想法;如果发兵救援,发兵少了不起作用,发兵多了,远方各县的人刚到,匈奴又早已离去。不撤走聚集在边境,费用开支太大,援军撤走,匈奴又继续入塞。这样持续连年,使中原贫困而百姓无法安宁。陛下担忧边境的安全,派遣将领征发士兵治理边境,是对边境百姓的最大恩惠。然而现在远方的戍卒守卫边塞,一年一轮换,这样不了解匈奴的作战能力。不如选一些人长期居住在那里,成家立业,从事耕作,防备匈奴的入侵,利用地形建成高城,深挖沟堑。在战略要塞,交通要道,建立城镇,每个城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家。由官府先在城内修建房室,准备好耕田的农具,然后招募百姓来城里居住,对移民赦免罪刑、赏赐爵位、免去他们的赋税,送给他们冬夏所用的衣服和粮食,直到生产能自给自足为止。边塞的百姓,如果不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就不可能使他们长久居住在危险困苦的边地。匈奴入侵时,有人敢于从匈奴手中夺回所抢掠的财物,就将其中的一半给他,官府出钱赎回所掠夺的人口。边塞的百姓受到这种待遇,就会邻里之间相互救助,攻击匈奴时不避死亡。这样做,不是对皇上感恩戴德,而是想保全亲戚,贪图财产;与征招来的东方戍卒,不熟悉本地形势而对匈奴心怀畏惧的相比,功效强似一万倍。在陛下在位时,迁徙百姓充实边境,使远方的郡县没有屯戍之劳。边塞的百姓可以父子相互保护,没有被匈奴俘虏的祸患。这样做,利益将传到后世,得到圣明的美名,这与秦朝征发心怀怨恨的百姓去戍守边境的做法,相差甚远。”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招募百姓迁徙到边塞定居。

【原文】

错复言:“陛下幸募民徙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甚大惠也。下吏诚能称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则贫民相募而劝往矣 [1] 。臣闻古之徙民者,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先为筑室,家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婚,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畜长,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 [2] 。臣又闻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皆择其邑之贤材有护、习地形、知民心者。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政定于外 [3] 。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幼则同游,长则共事。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欢爱之心足以相死 [4] 。如此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前死不还踵矣 [5] 。所徙之民非壮有材者,但费衣粮,不可用也。未有材力,不得良吏,犹亡功也。陛下绝匈奴不与和亲,臣窃意其冬来南也。壹大治,则终身创矣。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 [6] 。”

【注文】

[1] 存恤(xù): 慰抚;救济。 侵刻: 侵害,剥夺。

[2] 医巫: 治病的人。古代医生往往兼用巫术治病,故称。 祭祀: 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3] 伍: 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 长: 首领;君长;领袖;各种组织的位高者。 里: 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假士: 古代对边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里之长称假士。 假候: 古代对边境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一邑之长称假候。

[4] 欢爱: 欢悦;喜爱。

[5] 还(hái)踵(zhǒng): 旋踵;转身。

[6] 折胶: 用以指秋冬时节。

【译文】

晁错又上书说:“陛下幸亏能招募百姓迁徙到边塞,使屯戍边境的事越来越少,运输的费用越来越省,国家受到很大的实惠。下级官吏如真能体会到陛下的恩惠,奉公守法,对迁徙来的老弱百姓进行慰问抚恤,善待壮士,使他们和睦相处,内心安定,而不侵夺欺凌,使先来的人安居乐业,而不思念自己的故乡,那么贫民就会羡慕他们,相互劝勉迁往边塞。臣听说古代政府要迁徙百姓,先了解当地阴阳是否调和,尝尝那里水泉的味道,然后才营造城邑,制定里闾,划分住宅地,修筑房屋,为家中配置器物。百姓来到后就有房子住,有工作做,这样百姓就愿意离开故乡而互相劝慰到新邑居住。再为他们设置医生、巫师救疗疾病,主持祭祀,男女得以婚配,生死都能相互照顾,坟墓互相连接,再种植树木,饲养家畜,房屋安全完备,这样可以使百姓乐意长期居住在此地。臣还听说古代为防备敌人入侵,边境各县,每五家为一伍,伍有伍长;每十个伍为一里,里设假士;四里为一连,连设假五百;每十连为一邑,邑设假候。都选择邑中贤才,并有保护能力、熟悉地形、了解民心的人担任。安居后,就训练他们学习射箭的方法,出邑教他们怎样应对敌人,这种军事编制形成于内,军事政令在外就可以发挥作用了。百姓熟悉这种训练后,就不许随便迁徙,他们在年幼时一同游戏,长大后一起共事。夜有战事听到声音,相互熟悉,足以能相互救援。白天作战,只要见面,就能相互识别;由于存在友爱之心,情愿同生共死。这样一来,朝廷再用优厚的赏赐进行鼓励,用重罚威逼,百姓就会前仆后继决不后退了。如果迁徙的百姓不是身体强壮有力的,只能白白浪费粮食衣服,不能作为守卒来使用。百姓的身体尚未强壮有力,又没有好的官吏来管理,也会徒劳无功。陛下拒绝与匈奴和亲,臣私下估计他们冬季会南下侵扰。边境一旦得到大治,匈奴就要受到重创,使他们大伤元气终身不得恢复。对匈奴要立国威,必须立即行动,如果匈奴来攻,不能困住他们,让他们得志而去,以后就不容易制服他们了。”

【原文】

十四年冬,匈奴老上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1] 。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卒十万,军长安旁以备胡寇,而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屯三郡 [2] 。上亲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吏卒,自欲征匈奴。群臣谏,不听,皇太后固要,上乃止。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内史栾布皆为将军,击匈奴 [3] 。单于留塞内,月余乃去。汉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

【注文】

[1] 萧关: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为关中至塞北的交通要冲。 卬: 即孙卬(一说为“段卬”)(?—前166年)。西汉将领,任北地都尉,被匈奴所杀。 彭阳: 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景陈家。属安定郡。 回中宫: 秦时建筑,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雍: 即雍地,春秋时为秦国的国都。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南七里南古城。 甘泉: 即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2] 周舍(生卒年不详): 西汉将军。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入扰边郡,杀北地都尉孙卬,以中尉为卫将军,与车骑将军张武屯渭北防匈奴。 郎中令: 汉代诸侯王国属官。侍从左右,戍卫王宫,其职甚重,领诸大夫、郎官等。初秩二千石,武帝时减为千石,后更为六百石。 张武(生卒年不详): 初为代国郎中令。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去世,周勃等诛诸吕,遣使迎立代王刘恒为帝。以勃等多谋诈,劝王称疾勿往,静观待变。后王从中尉宋昌议,即位为文帝,以为郎中令,行殿中,后拜车骑将军,屯渭北,防匈奴。后元七年(前157年),为复土将军,治文帝丧事。 卢卿: 汉文帝时将领。封昌侯卢卿,拜上郡将军。 魏遫(chì): 汉文帝时将领。封宁侯,拜北地将军。 隆虑: 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林州。东汉延平元年(106年)改为林虑。 周灶(生卒年不详): 初以卒从刘邦起事,后为连敖,以长鉟(pī)都尉从击项羽。高祖时以功封为隆虑侯。后率军击南越。文帝时拜为陇西将军,往击匈奴。谥克侯。 皇太后: 皇帝的母亲。又称“太后”。 固要: 竭力劝阻。

[3] 东阳: 西汉侯国名。在今江苏盱眙。 张相如(生卒年不详): 西汉大臣。事高祖为中大夫,以河间守击陈豨有功,于高祖十一年封东阳侯。文帝时为太子太傅。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十四万骑(jì)犯边入彭阳,其受拜大将军与卢卿、周灶等将兵击匈奴,击逐出塞。 大将军: 官名。高级军事统帅。战国、秦、汉皆置,非常时期设置,遇有战事,临时委任统兵,事毕即罢。 董赤(生卒年不详): 西汉臣。汉初功臣董渫子。惠帝元年(前194年)袭封成侯。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为前将军击匈奴。景帝时因罪免爵,后又复封为节氏侯。 内史: 官名。战国秦置,为京师地方行政长官。秦、西汉初沿置。景帝时分置左、右,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与右扶风合称“三辅”。

【译文】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冬季,匈奴老上单于率十四万骑兵攻入朝那县与萧关,杀死北地郡都尉孙卬,掠走大量的百姓和牲畜财产;又到了彭阳,派奇兵焚烧回中宫,侦察骑兵还到了雍地甘泉宫。汉文帝任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调动战车一千辆,骑兵十万,驻守在长安附近以防备匈奴的入侵,汉文帝还任命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以宁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守卫在三郡。文帝亲自慰劳守军,检阅士兵,申明纪律,赏赐将士,并想亲自率军去征伐匈奴。群臣都进行劝阻,文帝不听,皇太后坚决阻止,皇上才打消亲征的决定。于是任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内史栾布为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匈奴单于在塞内掳掠一个多月才撤离。汉军将匈奴驱除出塞才回还,没能对匈奴有所杀伤。

【原文】

后二年,匈奴连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郡万余人 [1] 。上患之,乃使使遗匈奴书,单于亦使当户报谢,复与匈奴和亲 [2]

【注文】

[1] 后: 即后元。汉文帝纪年号。

[2] 当户: 匈奴官名。有大当户、当户。大当户有左右之别,为匈奴高官,位在大将、大都尉之下。当户则为诸王、大臣自置官属。

【译文】

汉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年),匈奴连年入侵边境,杀死掠夺许多百姓、畜产,其中云中郡、辽东郡受害最为严重,每郡受害的人数多达一万多人。文帝非常忧虑,就派使臣送书信给匈奴,匈奴单于也派当户答谢,汉与匈奴又联姻和亲。

【原文】

三年,匈奴老上单于死,子军臣单于立 [1]

【注文】

[1] 军臣单于(?—前126年): 西汉时匈奴单于。老上单于之子。汉文帝时立。立四年而绝汉和亲,大举入侵上郡(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东南)、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杀掠甚众。汉景帝时复和亲。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武帝命马邑人聂翁壹诈降、伏兵诱击匈奴时,曾率十万骑兵入武州塞,因捕获雁门尉史,知有诈而退兵。遂绝和亲,数攻边塞。然嗜汉财物,乐通关市,汉亦不绝关市。

【译文】

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匈奴老上单于去世,他的儿子军臣单于即位。

【原文】

六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所杀略甚众,烽火通于甘泉、长安 [1] 。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次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棘门,以备胡 [2]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3]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4]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5]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营劳军 [6]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7] 。壁门士请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8]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9]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上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10]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汉兵至边,匈奴亦远塞,汉兵亦罢。乃拜周亚夫为中尉。

【注文】

[1] 烽火: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2] 中大夫令: 官名。战国时秦置。西汉景帝初,更名卫尉为中大夫令,秩中二千石。掌宫门卫屯兵。 令免: 西汉文帝时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车骑将军: 官名。西汉初将军骑士,故名。后遂为高级武官称号,位次大将军,且文官辅政者亦加此衔。 飞狐: 即飞狐口。参见前“飞狐之口”条注。 苏意: 西汉文帝时将领。曾任楚相。其他不详。 河内: 即河内郡。 太守: 参见前“守”条注。 周亚夫(?—前143年): 西汉沛(pèi)(今属江苏)人。周勃次子。文帝时,任河内守、将军,封条侯,军细柳,备匈奴。治军严谨,迁中尉。景帝即位后,为车骑将军。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以太尉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丞相。后因谏废栗太子等诸事触犯景帝,梁孝王又数言其短,致遭猜忌。其子被人告发盗买官器。受牵连下狱,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细柳: 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渭河西岸两寺渡附近。 次: 临时驻扎和住宿。 宗正: 官名。掌管王室亲族的事务。汉魏以后,皆由皇族担任。 刘礼(?—前150年): 即楚文王。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子。汉景帝时为宗正,封平陆侯。景帝时,楚王刘戊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自杀,景帝遂立其为楚王。在位四年去世。谥文。子刘道嗣位,即楚安王。 祝兹: 县名。即“松滋”。西汉侯国名。公元前184年,吕后封徐厉为松滋侯,国都在今安徽宿松。公元前135年,第三代松滋侯徐偃因有罪而被废黜,其国遂废。 徐厉(生卒年不详): 曾被封为祝兹(松滋)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以将军屯兵棘门,以备匈奴。 棘门: 初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3] 彀(gòu): 张满弓。

[4] 先驱: 先锋;前导。

[5] 无何: 不久;很短时间之后。

[6] 持节: 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7] 壁门: 军营的门。

[8] 按辔(pèi): 勒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

[9] 揖: 拱手行礼。 介胄: 披甲戴盔。

[10] 曩(nǎng): 以往、从前。

【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冬季,匈奴三万骑兵攻入上郡,三万骑兵入侵云中郡,大规模地进行屠杀抢掠,报警的烽火一直传到甘泉、长安。汉文帝任命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驻扎在飞狐口;任命原楚国丞相苏意为将军,驻守句注;将军张武屯驻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守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扎在棘门,以防备匈奴。汉文帝亲自慰劳守军,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直接驰马进入营内,将军以下的官兵亲自迎送。接着进入细柳军营,将士们都被铠甲,持锋利的兵刃,箭上弦,弓拉紧。汉文帝的先头卫队不能进入军营。先导说:“天子很快就到。”军门都尉说:“将军有令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一会儿,文帝到了,也不许进入军营。于是文帝派遣使者拿符节诏令给周亚夫将军:“我想入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达命令打开营门。营门的士兵对文帝的车骑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不得驰马奔跑。”于是文帝令拉着马缰绳慢慢往前走。到了军营,将军周亚夫手拿兵器拱手作揖对文帝说:“身穿盔甲的武士不便于下拜,请以军礼拜见陛下。”文帝深受感动,容颜变得庄重严肃,便手扶车前的横木,向军营的将士致谢,并派人向周亚夫表示歉意,说:“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完成慰劳的礼节后才离去。出了营门,群臣都很惊讶。文帝说:“唉!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呀!以前经过霸上、棘门军营,如同儿戏一样,那些将军很容易被敌人袭击而被俘虏。可对周亚夫,谁能进犯呢!”称赞周亚夫很久。过了一个多月,汉军到了边境,匈奴的军队便远远地离了边界,汉军便撤回。于是汉文帝任命周亚夫为中尉。

【原文】

孝景元年夏四月,遣御史大夫青至代下与匈奴和亲 [1]

【注文】

[1] 孝景: 即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年)。西汉皇帝。文帝子。公元前157年至前141年在位。继位后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田租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此后成为汉朝定制。为加强中央集权,采晁错建议实行削藩。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其后又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损黜其官制,王国官吏由皇帝任免。后世史家将其和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青: 即陶青(?—前147年)。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嗣父舍爵为开封侯。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年)为御史大夫。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为丞相。七年免相。谥夷侯。

【译文】

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夏季四月,景帝派遣御史大夫陶青到代国边塞,与匈奴和亲。

【原文】

二年秋,与匈奴和亲。

【译文】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秋季,与匈奴和亲。

【原文】

五年,遣公主嫁匈奴单于。

【译文】

汉景帝五年(前152年),汉朝廷送汉家公主出嫁匈奴单于。

【原文】

中二年春二月,匈奴入燕 [1]

【注文】

[1] 中: 即中元。西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公元前149年至前144年。

【译文】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春季二月,匈奴又入侵燕国。

【原文】

六年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 [1] 。陇西李广为上郡太守,尝从百骑出,遇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2] 。广之百骑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 [3] 。”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注文】

[1] 武泉: 即武泉县。西汉置,属云中郡。治所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塔布陀罗亥古城。 苑马: 苑囿(yòu)中的马。

[2] 李广(?—前119年): 西汉将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人。文帝时以良家子从军击匈奴为郎。善射,常从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景帝即位,为骑郎将。历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云中等边郡太守,数与匈奴战。武帝时入为央卫尉。后以骁骑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兵败被俘,夺胡马驰还。出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称誉为“汉飞将军”,避之不敢入界。后从大将军卫青征匈奴,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3] 解鞍: 解下马鞍。表示停驻。

【译文】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六月,匈奴又派兵攻入雁门郡,到了武泉,又攻入上郡,掠取官府养马场的良马,官兵战死的达两千人。陇西李广为上郡太守,曾带领一百名骑兵出巡,与匈奴数千名骑兵相遇,匈奴看到李广率领的队伍,以为是汉军派出的诱兵,都很惊慌,便上山摆开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恐慌,打算驰马逃走。李广说:“我们离开汉军的大部队数十里,现在这样一百名骑兵集体逃奔,匈奴一定会追杀我们,将我们全部杀尽。现在我们留在这里,匈奴一定会认为我们是大军的诱敌,肯定不敢进攻我们。”李广命令全部骑兵说:“前进!”来到离匈奴阵地约有二里的地方停下,命令说:“都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突然进攻我们,怎么办?”李广说:“敌人认为我们一定会逃走;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走了,让他们坚信,认为我们在诱敌。”于是匈奴的骑兵果然不敢攻击。有一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上马,和十几个骑兵飞奔过去,射死了骑白马的将军,回到骑兵军营,解下马鞍,命令士兵们放开战马,卧地休息。这时到了黄昏,匈奴始终感到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时分,匈奴军队依然认为汉朝大军埋伏在附近,想在夜间攻击,所以带领军队离开了。天亮以后,李广才回到大军的驻地。

【原文】

后二年三月,匈奴入雁门,太守冯敬与战,死。发车骑、材官屯雁门 [1]

【注文】

[1] 后: 即后元。西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所使用的纪年号,共计三年,公元前143年至前141年。

【译文】

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年)三月,匈奴入侵雁门郡,太守冯敬与匈奴作战,不幸战死。朝廷征发骑兵和步兵驻扎在雁门郡。

【原文】

孝武建元六年,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其议 [1] 。大行王恢,燕人也,习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2] 。不如勿许,兴兵击之。”韩安国曰:“匈奴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自上古不属为人 [3] 。今汉行数千里与之争利,则人马罢乏;虏以全制其敝,此危道也 [4] 。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注文】

[1] 孝武: 即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景帝子。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藩国自析为侯国。设十三部刺史、制订左官律,重附益之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其作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对商人征收资产税,将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由政府直接经营运输和贸易。又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并灭南越、东瓯等割据政权,多次派卫青、霍去病率兵进击匈奴,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由于不断用兵,赋役繁重,晚年各地曾爆发农民起义,被迫再行“与民休息”政策。 建元: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共计六年,即公元前140年至前135年。

[2] 大行: 官名。春秋始置,又称大行人、小行人,掌迎四方宾客之礼与外交、出使之职。 王恢(?—前133年): 西汉燕人。数为边吏,熟谙匈奴情形。武帝初年任大行。建元六年(前135年),因闽越王郢击南越,受命与大农令韩安国分道并出豫章、会稽征讨之。匈奴请求和亲,朝廷群臣多表赞同,独其极力反对。元光二年(前133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恢奏言,以利诱致单于,伏兵击之。遂与御史大夫韩安国廷辩,力主出兵。不久奉命与韩安国等率车骑、材官三十万匿马邑旁谷中,阴使聂壹诱单于入马邑。因单于觉察,引兵归去,遂还。后下狱而死。 率: 全部。

[3] 韩安国(?—前127年): 西汉将领。字长孺,梁国成安(今河南汝州)人。初为梁孝王中大夫,吴楚七国之乱时,被任为将,击退吴兵,由此显名。武帝时任北地都尉,迁大司农,又升为御史大夫。元光二年(前133年),以护军将军统率大军企图伏击匈奴,事泄未成。后为材官将军,屯兵渔阳,兵败,徙屯右北平,忧病而死。 鸟举: 鸟飞。比喻居无定处。

[4] 罢乏: 同“疲”,疲乏。

【译文】

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前来请求和亲,武帝让大臣们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国人,对匈奴的情况比较熟悉,他提议说:“汉朝与匈奴和亲,每次都维持不到几年,他们就背信盟约。不如不答应,发兵进攻匈奴。”韩安国说:“匈奴迁徙不定,像飞鸟一样,难以制服,自上古以来,就不把他们当人类看待。现在汉军行程数千里与他们争战,使我们的人马疲惫不堪;敌人却以全力对付我们,这是很危险的事。不如与匈奴和亲。”群臣们经过议论,多数都附和韩安国的意见,于是汉武帝同意与匈奴和亲。 V8BrV4EYiaslJBQuc9bhhmCUCOtgaoIm11JCG6l/ltegYxBLaPk3m+129pLNPLJ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