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漫画《深夜食堂》大受欢迎,不但书本畅销,而且改编成的电视剧也一集集地拍下去,电影版也很成功,卷起了一阵热潮。
“介绍一家和深夜食堂一样的东京小馆子给我吧。”朋友常问我。
真的不知道怎么推荐。首先,这一类的食肆只做常客,陌生人走了进去,店主多数不理不睬。别误会,他们不是没有礼貌,而是不知如何应对。去那里的客人多数有什么吃什么,不太有要求;面对一个不熟悉的客人,老板不懂得招呼,也就没有表情了。
而且,最重要的还是沟通问题。如果客人不会讲日语,不懂外语的店主会觉得很尴尬,也很自卑,这是一般日本人的心理。
怎么连几句英文都不会说?当然不会了。你看《深夜食堂》的主人公,脸上有一道很深的疤痕,这象征他是“黑社会”出身的。此等人想改邪归正,又没什么求生本领,就开间小馆维持生计。
剧本中有很多小故事,但都没谈到店主本人的出身。这些店主都是静默的,不想透露以往的旧事,也不想别人追问,所以故事情节里从来没讲到店主的背景,这是对人物的尊重。如果有这种情节,那么也一定是一段动人的故事,留待作者在完结篇时叙述吧。
有了“黑社会”背景,这些人在新宿、涩谷等较为复杂的地区开店,也没有人敢来打扰。虽说日本“黑社会”已转做正行,但仍有变相的敲诈。比如,如果你卖的是拉面,那么他们会推销给你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面条或其他食材等。当个小贩,日子也不容易过的。
“那当地人又怎么去找这些深夜食堂呢?”友人又问,“你在日本住过一段时间,一定知道答案。”
靠的都是口碑,一个介绍一个。日本人喜欢向人介绍小店,为了炫耀自己也知道这么一家旁人不会去的小店。
我在日本生活时当然也经常光顾这些小店。那时候年轻,不怕晚,不想回家,精力充沛。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是喝酒的时候喝酒,吃饭的时候吃饭,通常收工后不是约一班同事,找个便宜的餐馆喝个痛快,就是应酬了。
当年正是经济起飞的年代,公司有应酬费,可以抵税。所有职员,尤其是做生意的,一定要应酬。每个月,把一堆收据呈上去,上司才知道你勤力;一张收据也没有,会被炒鱿鱼。
有了这个抵税的制度后,晚市兴旺,夜夜笙歌。我当然被很多公司的人请客,大吃大喝。吃饭时不吃饱,喝完酒便觉肚子饿。报不了税的就再到街边去吃一碗便宜的拉面;可以报税的,又去这些小馆流连。日本人把这一行为叫“水商费”,水是生意的意思。在餐厅、小馆、酒吧和高级的艺伎屋的消费,都可以抵税,等于是政府请客,维持了一大班人的生计。当今经济萧条,应酬费已不能抵税了。
话说回深夜食堂,在那里吃的是些什么?就算再好吃,日本人也称其为“B级gurume ”,次等美食的意思。所以绝对没有什么豪华的食材,小店老板见有什么最便宜的食材就用什么,多数是可以冷藏的、不会隔天就变得不新鲜的东西。
在深夜食堂中出现的都是一般的家常菜式。多数客人的家里没有妈妈煮饭,能尝到家常菜,也十分感动。举个例子,节目中一定会做的是omuraisu,那就是蛋包饭了。做法是分两个锅,一个锅里打蛋浆进去,把锅转了又转,烧成一层蛋皮,另一个锅里放入冷饭,加一些青豆之类的蔬菜,或一些香肠之类的肉类,再加大量的番茄酱,炒得通红,放进蛋皮一包,就是蛋包饭了。
好吃吗?初次尝试,觉得甜得要命,蔬菜少,肉也少,用的米当然也不是新潟的“越光”。那个年代,米是进口缅甸的,称为“外米”,用火来炊饭,当然没那么好吃。
不过吃惯了就喜欢。当年我最讨厌的是什么荞麦面、天津丼、炸虾或猪肝炒韭菜等,现在竟变成了米其林三星厨师出品。人,真是贱呀。
《深夜食堂》讲的是人情,却巧妙地与食物联系起来,把人物想吃的东西的做法一一重现了一次。如果想看有什么小吃,那么去看《孤独的美食家》好了。
凡是成功的饮食电影或电视剧,还是要靠人情味,而把两者凑合得好的,只有《饮食男女》和《巴贝特之宴》。中国香港版的《深夜食堂》是一部低成本的电视剧,和《权力的游戏》没法比,但也已经尽力去拍了,应该对它宽容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