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色即是空:万物的情绪标签

人的心智是个舞台。舞台上演出的是一出群戏,各个模块轮流唱主角,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么,这出舞台剧的导演到底是谁呢?是谁决定由哪个模块在什么时候上场唱主角呢?

答案是:由情绪的强度决定。一个模块里包含的情绪越强烈,它就越有可能侵占意识。在这个答案里,我们将触碰到情绪的本质。

情绪标签

如果在肚子饿时去做冥想的注意力练习,那你肯定忍不住老是去想一会儿该吃点什么。饥饿带来的焦躁情绪会把那个负责维持生命延续的“自我保护模块”推到舞台中央,用关于美食的各种意象占据意识。

如果刚被上司骂了一顿之后再去冥想,那你就会忍不住想该怎么做出反击。愤怒情绪把“争取社会地位模块”推到了舞台中央,让你产生各种反抗不公的想法和冲动。

仔细去体会,你就会发现意识中的任何一个思绪,背后其实多多少少都包含着一点情绪。我们目光所及的所有物体上其实都带着一个 “情绪标签” 。有时情绪标签很显眼,当我们看见一幅凡·高的画作时,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内心被愉悦感包裹;有时情绪标签不那么明显,当我们瞥见墙角放着一个扫把时,似乎完全心如止水。

但是,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我们看到任何事物时,或多或少都对它有一个要么正、要么负的情绪评价 。比如说,要求一个人将“扫把”与一些积极词语归为一类时,他的反应会比把“扫把”与消极词语归为一类时更快。这就说明,对此人来说,“扫把”这个词上附带着一点积极含义。尽管意识不到,但潜意识里你其实早就为各种物体贴好了“情绪标签”。

情绪是一套利害标识系统

我们为什么有这种给万事万物贴标签的本能?

因为这是一套非常高效的“保命机制”。出于保存和传播基因的本能,生物体必须时刻判断自己身边的各种事物对生存繁衍是有利还是有害。而情绪实际上就是一套 “利害标识系统”

情绪的“ 正负 ”标识的是事物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鸟叫声引起正面的愉悦情绪,是因为它通常是环境安全的信号;蛇的形象引起负面的恐惧情绪,是因为它很致命。

情绪的“ 强度 ”标识的是利害的大小:一条狗和一只老虎朝我们扑过来,都会引起负面的恐惧情绪,但老虎对生存威胁更大,所以我们在老虎身上贴的负面情绪标签就比狗强得多。

有些情绪标签是先天的(比如对蛇、蜘蛛的恐惧),有些情绪标签是通过后天的经验而贴上的(被狗咬了一次之后给狗添加负面标签)。不管来自哪里,只要物体上有一个情绪标签,我们就可以绕过缓慢冗繁的理性分析,迅速展开第一反应:看见蛇→害怕→立即“虎躯一震”跳开。

情绪本质上是一套非常高效的 利害标识系统 ,物体上情绪标签的正负和强度指导我们迅速对物体做出反应。

在任何一个时刻,我们心智舞台的灯光总会照亮当前情绪强度最高的那个事物,同时把相关的模块推到舞台中央,从而主导意识。这是因为“情绪强度最高≈当前最生死攸关”,而意识的介入可以最大程度地调用头脑和身体的各种资源来解决这个最生死攸关的问题。

情绪就是这样导演了心智舞台剧演出的。

色即是空

“情绪标签”这个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佛学里的 “色即是空” 。佛学中的“色”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大千世界,“空”就是没有,“色即是空”就是大千世界里什么也没有。可是,大千世界明明如此丰富多彩,怎么能说那儿什么都没有呢?

如果从“情绪标签”的角度来理解,那么“空”并不是说万事万物并不存在,而是说附着在事物上的各种 意义 本来并不存在。意义是人们根据对自己生存的利害价值贴上去的标签。

锯子锯木头的声音在物理上当然是存在的,但它算是噪音还是音乐却不是声音本来就有的属性,而是人们赋予它的情感价值。家里后院的角落里长了一棵草,如果把它归类为院子里的杂草,它就会立刻变得面目可憎,欲除之而后快,但如果把它归类为大自然中的一棵小草,它就会立刻变成一抹让人赏心悦目的绿色。但不论面目可憎还是赏心悦目,它们都不是这棵小草本来的属性。色即是空,小草只是小草。

人喜欢给客观世界加戏。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是客观的物理世界与主观的心理剧本的叠加。而且,这个剧本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无意识中自动完成的。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它,所以也很难剥离它,很难意识到“色即是空”。

而这就是“无明”的另一层含义了:我们不光意识不到 有些情绪 是对现实的扭曲,我们更意识不到 所有的情绪 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扭曲。

看破红尘的“红色药丸”

到这里,我们发现在现代心理学的视角下,“苦”“无我”“空”这三大佛学概念描述的其实都是人的感知对客观世界的某种 扭曲 。在某种意义上,人是生活在幻象之中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超越幻象、看破红尘呢?

其实我们已经跟一个看破“苦”“无我”“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打过照面,那就是在上一节已登场的正念冥想。正念冥想,就是那颗红色小药丸。

我们来正式会一会它。

如果正念冥想是一个游戏的话,那么你在上一节的“注意力练习”里选择的职业就是一位磨刀师,你当时的任务是把“注意力”这把刀磨得非常锋利。而在接下来的正式训练里,你的职业将换成一名刀客,“注意力”这时已是你手中的武器。我们要把它对准哪里呢?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内心此时此刻的感受和思绪上。

正念冥想是一种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带任何评价的觉知。不论你正在关注的感受和思绪是什么,你都得全神贯注地融入进去。头脑里不能再留出一部分思绪去思考附加在这些感受和思绪上的任何意义。

正念与苦

这种“全神贯注”的正念冥想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罗伯特·赖特在《为什么佛学是真的》里提到他自己的一次经历。有一回,赖特牙齿剧痛,为了消解痛苦,他尝试进入正念状态,全神贯注地去感受牙齿的疼痛,一段时间以后,他忽然感觉自己的心智切换到了一种奇特的状态里:牙齿的疼痛明明还在,而他却像一个不相干的路人,可以冷眼旁观自己的痛苦。

正念冥想是让我们百分百地融入感受中,零距离地拥抱一种感受,而它产生的效果却恰恰是让意识和感受之间拉开了距离。通过百分百地融入,反而获得了一种抽离感。你和你的情绪感受不再是一体,它变成了你观看的对象。这样一来,你也就摆脱了情绪和感受对你的直接控制。

你其实并没有把那几副自然选择的墨镜给摘掉,而是仿佛从自己身体里灵魂出窍,回头看到了一个戴着墨镜的自己。这个“你”能以一种超脱的视角来看待自然选择赋予你的各种情绪。

正念让你看破了“苦”。

正念与无我

在正念中与“你”产生距离的,除了情绪和感受,还有各种思绪——那些舞台剧中的小人,也可以变成你的观察对象。

罗伯特·赖特在《为什么佛学是真的》里打了一个比方:“你”就像是一个在火车站等车的旅客,随着模块切换而进入意识中的各种思绪就是一列列到站的火车。在你还不会正念冥想时,你对于上哪列火车毫无选择能力,只要火车到站,你就只能乖乖上车,坐到站之后再被下一辆车带走。而正念冥想却可以让你留在站台上,你注视着火车进站,然后超然地看着它离开。

正念让你看破了“无我”。

正念与空

有一次,罗伯特·赖特在一个冥想培训班里打坐,教室外正在修建宿舍的工地上传来很多噪音。赖特借此机会,把正念冥想的对象对准了自己对噪音的感受:对噪音的厌恶感来自身体里的哪些部位?这种感觉的质感是什么样的?……

随着对负面情绪越来越细腻的觉知,负面情绪的强度也变得越来越弱。到最后,原本令人烦躁的噪音变成了一种中立甚至有点悦耳的声音。

正念冥想撕掉了原本贴在大千世界中的情绪标签,让你看破了“色即是空”。

* * *

正念让你看破苦、看破无我、看破色即是空。那看破之后呢?

在《为什么佛学是真的》里,有一位资深正念修习者对罗伯特·赖特说:“当我们看透了思想的本质之后,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权力去 做出选择 ,去实践那些更健康的想法,抛弃那些不太健康的思绪。”

言下之意,正念冥想的关键作用是让我们获得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们以一种超然的心理状态看待内心升起的各种感受、情绪和思绪。在这种超然的姿态下,我们似乎有机会摆脱感受和思绪的直接控制,做出 更明智的决策

但真的是这样吗?

行动指南:做个正念冥想的轻度玩家

尽管正念冥想这些年来广受推崇,在本书中我也会继续提及正念冥想的神奇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负面情绪的控制,帮助人们节食减肥、戒除烟瘾……但也有研究指出,正念冥想的那些“神奇功效”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科学证实 。况且在现实中,正念冥想还经常与一些乌烟瘴气的“灵修”伪科学纠缠在一起。所以,我非常不建议你去报班、拜师正经学正念冥想,做一个“重度玩家”。

我建议你做正念冥想的“轻度玩家”:偶尔坐下来集中精神观察呼吸,正念地观察一下情绪,正念地观察一下思维,等到心理状态有了一点调整,或者有了一点感悟,就从冥想的状态里走出来,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去。

扩展阅读

[1] 津德尔·西格尔,马克·威廉斯,约翰·蒂斯代尔.抑郁症的正念认知疗法[M].余红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ygL13CpzuuqSbe66IrHRKVJD0qN95I1xeZHHo/AcGMcilEW5oTy2aJd0PRGg8h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