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洞察自我:每个人都是多重人格

在佛教早期经典《非我相经》里,佛陀与五位僧人展开过一场著名的辩论。在这场辩论中,佛陀提出了佛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无我 。佛陀试图向五位僧人证明,自我是一种幻觉。

“无我”也许是佛学中最让人难以捉摸的概念。你可能会想,如果“我”并不存在,那是谁在读这些文字呢?实际上,佛陀并非否定我们头脑中有一个主观意识,而是说如果仔细剖析那些被我们认定包含在“自我”里的要素,那它们又都会被排除在“自我”之外。因此佛陀所说的“无我”,更准确地说其实是“非我”(都不是自我)。“无我”对应于英文中的not-self,而不是no-self。

为了论证“无我”,佛陀在《非我相经》里提出了两重论据。

1.“我”无法控制“自我”

佛陀首先将自我与“控制力”关联在一起:如果一件事物属于你,是你的一部分,那么你应当可以控制它。

按照佛陀的说法,自我有五种成分,即“五蕴”:色蕴(我的身体)、受蕴(我的情绪)、想蕴(我的感知)、行蕴(我的心理形态,包括思想、思维倾向、习惯等)、识蕴(我的意识)。

如果五蕴组成了“我”,那么它们应当受“我”控制。比如说,如果“色蕴是我”(我的身体是我),那么当我生病时,我理当可以操控身体让它复原。而实际上我们并不能操控它,因此色蕴非我。

佛陀一一举例,证明事实上五蕴皆不受主观意志的控制。所以,本该组成自我的五蕴其实都不是自我的一部分。

2.一切流动,无恒常我

佛陀接下来把他的论证转向了“恒常性”。提起自我,我们想到的是某种穿越时空而持续存在的东西。从十岁到现在,我身上毫无疑问发生了很多变化,但难道我的内部没有一个一直都延绵存续的内在吗?这个内在,不就是自我吗?

佛陀否定了这种观念。一切都是流动的,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永恒存续。色蕴是永恒的吗?并不是,我们的身体始终在变化。想蕴是永恒的吗?并不是,我们的感知变化得比身体更剧烈……佛陀再次一一举例,证明五蕴皆在无常变化之中。一切皆流动,你又去哪里锁定一个在时间上存续的“我”呢?

既然组成自我的成分不受控制又变化无常,那么我们也就根本无法清晰界定什么是“自我”。

你认同佛陀的论证吗?

体验“无我”

与其在逻辑上理解佛陀这番有点玄奥的论证,我们不如来直接体验一下佛陀的两重论证:①“自我”中的感受和思绪等都不受控制;②它们变化不息。

怎么体验呢?我们要借助于从佛教修行中演化出来的 正念冥想

正念 (mindfulness)是一种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带任何评价的觉知,也就是全神贯注于你的所思所感,而完全不加以判断和评论。正念不是一种能轻松达到的状态,多数人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可以进入并保持在正念冥想状态中。

我们要借用来体验“无我”的,是正念冥想的入门基础——集中注意力训练。更确切地说,我们是要借助入门训练中的一个大障碍。

集中注意力训练通常是这么做的:用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如果环境比较安静,那么练习时可以尝试全程关注呼吸;如果环境有点嘈杂,那么可以试试吸气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吸气这个动作上,而呼气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到的声音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如果可以做到把注意力长时间地保持在呼吸上,那就算是打好了基础,跨过了正念冥想练习的第一关。

但就在这第一关里,很多修习者会遇上一个大障碍,那就是集中注意力的反面——分心。事实上,把注意力一直保持在呼吸上是非常困难的。关注呼吸一两个回合之后,你可能就开始魂游天外了:

“等会儿晚饭吃什么呢?”

“刚才下班前老板瞄了我一眼,是不是对我有什么不满啊?”

“下周老婆过生日,该送什么礼物好呢?”

如果你遇到这种障碍,传授正念冥想的老师通常都会告诉你:不用着急,一旦意识到分心,那就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接着练。“容易分心”这个难关,在一定的练习之后,总是可以跨过去的。

而我们在这里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分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为什么佛学是真的》里,罗伯特·赖特说:容易分心,恰恰说明“你”对自己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感受、会出现什么想法,其实并没有控制力。尽管你调用非常强烈的意志来命令思绪集中在呼吸上,但是这些思绪却并不怎么听从你的命令。

在日常状态下,我们总觉得自己可以完全掌控脑海中的所思所想。等会儿午饭要吃什么东西,难道不是自己决定的吗?虽然最后我陪领导吃了一顿我不爱吃的,但“想吃什么”的意愿总该是我自己做主吧?

而正念冥想中的注意力训练却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它让我们很强烈地体会到原来脑海中的很多想法都是“自己”跑出来的,“我”几乎无法控制它们。

在这里,我们亲身体验到了佛陀的第一重论证——“我”无法控制“自我”。

“我的想法”居然不由我自己控制?这是不是太奇怪了?它们如果不受“我”控制,那它们受谁控制呢?它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又得请出进化心理学家了。

“模块”的力量

我们先绕远一点,来看一个经典的进化心理学实验 :研究者找来一群受试者,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看一个电影片段。其中一组看的是库布里克的经典恐怖片《闪灵》,另一组看的是经典浪漫爱情片《爱在黎明破晓前》。

正当影片播放到高潮部分,即最恐怖或者最浪漫的情节出现的时候,影片忽然暂停,插播了一个博物馆的广告。广告有两种,受试者随机看到其中的一种。第一种广告的宣传语是:这个博物馆“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次光顾”,强调的是热门、人多;第二种广告的宣传语是:这个博物馆“非常独特、与众不同”,强调的是跟别人不一样。在看完影片之后,受试者填写问卷,评估自己有多想去参观那个博物馆。

结果是这样的:如果受试者看的是恐怖片,那么他们就更容易被“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次光顾”这个广告打动;如果看的是浪漫爱情片,那么他们就更容易被“非常独特、与众不同”这个广告打动。

这也就意味着,同一个人的偏好和选择在这两种情形下居然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看恐怖片的你和看爱情片的你,看起来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进化心理学家会告诉你:没错!看恐怖片的你和看爱情片的你的确就是两个不同的人,因为在这两种情境下,你的大脑分别被不同的 模块 (modular)占据了。

什么是模块?在漫长的进化历程里,我们的祖先会遭遇各式各样的生存挑战,而每次“挺过来”之后,幸存下来的祖先头脑中就保存了一种能应对这种挑战的心理机制。这种应对特定生存挑战的心理机制就是模块。

主持前面这项实验的进化心理学家道格拉斯·肯里克(Douglas Kenrick)在他的《理性动物》这本书里提出,人的心智中有七个最重要的模块,它们分别对应了人类祖先最重要的七个生存挑战。

自我保护模块 避免疾病模块 :这两个模块的功能是躲避致命威胁,延长生命。

社交模块 争取社会地位模块 :这两个模块的功能是让我们想办法活得 比别人 更好一点,从而获取更多的生存繁衍资源。

择偶模块 留住配偶模块 育儿模块 :这三个模块直接指导基因传播。

在前面的实验里,恐怖片里那些充满威胁性的画面激活了“自我保护模块”。在自我保护模块的驱使下,我们更想去人多的地方,因为那里更安全。这就是看恐怖片时“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次光顾”这个广告更有效的原因。

而浪漫爱情片里的恋爱情节激活了“择偶模块”。在择偶模块驱使下,我们希望自己能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这样才更容易吸引到性伴侣。这时候“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次光顾”就变得庸俗不堪,我们要的是标新立异,于是“非常独特、与众不同”这个广告就变得讨人喜欢了。

所以,你会如何思考、如何决策以及你的喜好,几乎完全是被当时占据大脑的模块所左右的。

没有我,只有我们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不同模块的喜好和倾向常常有矛盾:有的模块倾向于随大流,有的倾向于特立独行。那么,喜欢人云亦云的你和喜欢标新立异的你,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你呢?

他们都是你,也都不是你。

就是在这一点上,模块理论触碰到了佛陀关于无我的第二重论证——一切流动,无恒常我。

在模块理论看来,的确不存在一个单一的、稳定连续的自我。我们的心智其实更像一出舞台剧。舞台剧的主角是各个模块,它们轮流上场,在不同的时机占据舞台的中央。这出舞台剧没有唯一的主角。佛陀说得没错:“我”的确是一个幻觉,没有“我”,只有轮番出场的“我们”。或者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多重人格。

现在再回头去看正念冥想修炼中那些让我们分心的思绪,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了。

“等会儿晚饭吃什么?”——这是延续生命的冲动。

“刚才下班前老板瞄了我一眼,是不是对我有什么不满啊?”——这是对社交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维护。

“下周老婆过生日,该送什么礼物好呢?”——这服务于基因传播。

如果把注意力练习里不由自主进入脑海的思绪都记下来做一番整理,你就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是各个模块中的典型问题。我们亲自体验到了佛陀那第二重论证,无恒常我,只有模块在流动。

而这也呼应了佛陀的第一重论证:你的确无法控制自己的所思所感,因为真正在控制它们的是模块。当某一个模块占据心智舞台中央时,你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个模块所“关心”的思绪和感受。与其说“我”是头脑中想法和思绪的产生者,还不如说“我”其实只是一个欣赏模块表演的观众。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悬而未决:如果说产生各种思绪和感受的其实是模块,而模块是轮流站上舞台中央的,那么又是谁决定哪个模块应该占据舞台中央呢?这幕舞台剧的导演是谁?

行动指南:体验无我

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坚持5分钟。

你能做到5分钟内完全不分心吗?如果做不到,请记下分心的内容,分析这些分心的思绪可能是由哪个模块产生的。

扩展阅读

[1] 道格拉斯·肯里克,弗拉达斯·格里斯克维西斯.理性动物[M].魏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JuaF4GQDcdrgOCWsvWvf8KbAJVmBcscECajlyEx7afcXpqe1kXsCPCn4+bK8nY1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