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洞察情绪:人生痛苦源于自然选择

让我们从一个古老的哲学思想体系出发,展开这场心理学新知的探索之旅。

我们把目光朝向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次大陆。彼时有一位名叫悉达多的王子,因对人世间充斥痛苦的情状深感不安与困惑而立志追寻解脱之道。随着悉达多的不懈求索,一套关于如何处理痛苦和从痛苦中解脱的哲学渐渐盈润丰满,成为影响后世至今的佛教哲学。

“苦” 是佛陀一切思考的出发点,也是后世所有佛学思考的核心。

有趣的是,“苦”这个古老的概念能为我们提供第一条线索,沿着这个草蛇灰线的起点,我们将逐步逼近“情绪到底是什么”的真相。

我们就先从“苦”开始说起。

“苦”源于对现实的扭曲

的根源在哪里?在佛学形而上的视角里,“苦”的根源在于“无明”。明,是明白,看见。无明,就是我们看不见,看不明白。

看不见什么呢?看不见人的很多情绪和感受其实并不是对世界的 真实反应 ,我们其实是戴着一副副墨镜看世界。真实世界的样子被人的感知扭曲了,而痛苦的根源就藏在对真实的扭曲之中。

那么,人的情绪与感受是怎么扭曲世界的呢?真正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也许并不是佛陀,而是进化心理学家。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下,情绪与感受对真实世界的扭曲,大都可以归结到与人类的进化历程息息相关的三个根源之中,它们分别是:“不合时宜”“神经过敏”与“永不满足”。这三副墨镜就是痛苦之源。

不合时宜之苦

第一副墨镜,是 “不合时宜”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这些现代人的心智里保留着很多来自远古的遗迹。人的很多心理机制都是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里被自然选择“磨炼”出来的,它们本来用于应对祖先们面临的各种生存挑战,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最终被我们这些现代人继承。

古老的东西当然就有过时的危险。

想想“路怒症”吧。被人“别车”、被人胡乱并线、被加塞几乎是很多司机的日常遭遇,于是路怒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们的日常情绪,开着车一不小心就情绪失控,恨不得把那些不守规矩的司机“碎尸万段”。

像路怒症这样的无名怒火算得上是一种“痛苦”吗?罗伯特·赖特在《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冥想与开悟的科学和哲学》 里指出,愤怒本身其实并不能算是一种痛苦。愤怒算不算一种痛苦,关键要看有没有通过发怒换来正面的收益,看发怒发得到底“值不值”。

其实在进化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愤怒可能都是一种合理的、“值得”的冲动。罗伯特·赖特举例,在远古的采集狩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大多生活在由几十个人组成的小部落里,一辈子几乎只跟这些熟人打交道。那时候,如果部落里有人占了你的便宜、欺负你,那你就必须反击。如果不反击,让对方知道欺负你不用承担后果,那你就可能一辈子被他欺负。更糟糕的是,你这副怂样如果被村里其他人看见,那不就等于是号召大家一起排队欺负你吗?

所以,在这种封闭的熟人小部落里,对欺负你的人报以愤怒的老拳就是完全恰当的生存策略。只要奋起反击,哪怕最后打输了也不是特别要紧,因为你还是向对方和旁边的围观者传递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欺负我,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信号在以后跟吃瓜群众相处时会慢慢显示出它的价值。

这种反击的行动当然是由愤怒情绪驱动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一个熟人社会里,愤怒激发出来的举动大体上能换来正面的收益。从这个角度来看,愤怒虽然是种负面情绪,但它并不是一种痛苦。

可是,如果把场景切换到现代世界的马路上,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同样的愤怒换到马路上之后,还能传递出熟人社会里那种信号吗?似乎不能。因为你基本上一辈子也不可能再见到那个你想揍的司机。如果真把他从车里拽出来揍一顿,你又是揍给谁看呢?你向谁传递你不好欺负的信号呢?毕竟就连周围那些围观者你也一个都不认识,他们同样也都是你一辈子都不会再遇到的人。你身处的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在这种情形下,揍司机一顿的行为并没有传递出任何可能给自己增加正面收益的信号(反而向警察叔叔传递了“打人者很危险,得抓起来”这种不利于自己的信号)。

这种“无效的愤怒”,才称得上是一种痛苦。它源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时过境迁:相比于人类进化的早期环境,现代社会可以说是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因此远古遗留下的一些本能冲动,在今天经常显得不合时宜。从路怒症到吃甜食的冲动都源于此。这些冲动其实已经不能带给我们什么正面收益,但它们是根深蒂固的本能,我们往往很难抑制。

这就是“不合时宜”之苦。

神经过敏之苦

第二副墨镜,是 “神经过敏”

想象一下:你走在一片草地上,忽然发现眼前两米开外的草丛里有一条灰黑色的条状物。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肯定是“虎躯一震”,立刻往后弹开两米,然后才敢回头仔细分辨:“哦,原来是根树枝啊,虚惊一场。”

你之所以“虎躯一震”,是因为在那一刹那,你脑海里非常迅速地产生了一个错觉——把树枝看成了一条蛇。有趣的是,这不是偶然犯错,其实每一次看见这么一条灰黑色的条状物,你都会“虎躯一震”,自动弹开。

这虽然是“错误”的知觉,但其实是自然选择的力量刻意让你产生的错误。自然选择有这样一种机制:它让我们本能地夸大危险,本能地高估死亡的威胁。在这种夸大危险的机制作用下,虽然一百次里有九十九次你都会虚惊一场,但只要有一次不是,就能救你一命。

虽然这让我们对危险“神经过敏”,但它其实是一种有效的生存保护机制。况且,在“看见条状物立即弹开”这个例子里,“神经过敏”其实也并不会带给你多少负面情绪:虎躯一震的那一刻,你虽然焦虑了,恐惧了,但很快你就能知道自己的反应是对还是错,情绪也会随之迅速恢复平静。所以,由神经过敏而造成的短暂痛苦,即便是白白受惊吓,也算不上是一种痛苦。

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很多场景里,那个“不合时宜”的魔咒会经常发挥效力。现代社会里有很多比“在草丛里看见条状物”复杂得多的状况。在这些复杂状况里,你很难确认自己的行为到底是不是犯了错,这就大大延长了痛苦的时间。

比方说,在原始社会的小村落里,你有时候会发觉自己因为说错了话而得罪了邻居。当然很有可能这只是你的错觉罢了,毕竟“神经过敏”的那个保护机制会让你夸大冒犯别人的可能性,这会促使你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维护人际关系。但不管是不是错觉,你很快就能得到确认。被得罪的人就住在隔壁,只要跟他吃顿饭,只要在路上遇见时旁敲侧击一下,哪怕只是观察一下他的表情神态,你就能得到有效的反馈,从而消除自己的神经紧张。

现代社会里的情况非常复杂。你可能在一个电话会议上冒犯了同事,而他远在地球另一端。你接下来还要与他继续共事很久,但你可能永远都没法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得罪了他。这可不是“虎躯一震”就完事了,你可能要对此耿耿于怀很久。

在这种情形下,代价可就远远大于收益了。对于危险和过失的神经过敏,本来是自然选择赋予我们的生存保护机制,但在一些得不到清晰反馈的复杂场景里,它却让我们长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折磨。这就是“神经过敏”之苦。

永不满足之苦

第三副墨镜,是 “永不满足”

请你回想一件自己关注已久、很想买但还没有买到的商品,然后请你再想象一下买到它之后自己会有多开心,最后再估计一下这份快乐能保持多久。

如果有一天真的买到了它,你的心情实际上会如何变化呢?最有可能的是:买到手之后那一刻的快乐程度的确跟之前想象的差不多,但是,这份快乐能维持的时间往往比你预想的要短得多。也就是说,欲望满足之后,你会快乐一阵子,但快乐很快就会消散。然后,新的欲望很快又会重新燃起,你又得买点什么新东西来填平欲望的沟壑。

上面这个小小的“思想实验”引出了三个思考:

1.为什么人们乐于追逐欲望?

2.为什么欲望满足后的快乐会很快消散?

3.为什么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快乐其实不能持久?

要想回答这几个问题,还是得从自然选择中寻找答案。自然选择之所以赋予我们各种欲望,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尽可能地把基因传播下去,比如对“性”的欲望当然是为了留下后代,对更高的社会地位的欲望最后也是为了提升后代的生存率。那么,自然选择会怎样“设计”这些欲望呢?

罗伯特·赖特在《为什么佛学是真的》里指出,自然选择对“欲望”的设计有三个基本原则(三大原则正好分别回应了上述三个问题)。

原则一:欲望被满足之后,你会感觉到快乐。

这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动力采取行动来满足欲望(比如,只有做爱之后能产生快感,人们才会去追求性)。

原则二:快乐不应该永远持续下去。

如果快乐被激发出来之后就一直保持在那儿,那我们就不会再次去追求它了,这在进化上肯定是没有优势的。这就是快乐通常没法持续太久的原因。这一机制促使人们反复追逐欲望,这样才可以提高成功生存或繁衍的概率。

原则三:我们的大脑会被设计成更看重原则一(也就是对欲望满足之后的快感很着迷),而忽略原则二(也就是不太容易意识到快乐很快就会消失)。

如果大脑被设计成更加关注“快乐难持久”这个事实,那么你就难免会感觉到矛盾。你难免会开始思考:“既然快乐转瞬即逝,那我花那么多力气追求快乐的意义又在哪里?”矛盾让人思考,思考让人升华,你,最后成了一个哲学家。而哲学家,好像并没什么传播基因的优势嘛。

所以,这环环相扣的三条原则其实是一个极其精妙的“设计”。自然选择让快乐转瞬即逝,同时又让人们本能地忽略快乐转瞬即逝这件事。而这个机制带来的代价就是,人们总是陷入欲壑难平的循环里。心理学家阿伦·贝克(Aaron Beck)对此做出了最精辟的总结:“血统延续的代价就是持续一生的无法满足。”

这也就是佛学把那些会带给我们快乐的欲望也看作“苦”的原因。“苦”,在原始佛教的巴利文里写作Dukkha,一般翻译成suffering,也就是“受苦”,但也有很多学者提出,更准确的翻译其实是“unsatisfactoriness”,也就是“不满足”。

“永不满足”这副墨镜,把快乐也变成了一种“苦”。

* * *

不合时宜的情绪、神经过敏的反应、对欲望永无止境的追求,这就是自然选择在阴差阳错之间给人施加的“苦”。

那么,怎么做才能脱离苦海呢?意识到痛苦的根源只是第一步。《黑客帝国》里的尼奥坐在办公室里百无聊赖的时候,脑子里也许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咦?这个世界怎么到处都是绿绿的,好像有点不对劲。”这只是他觉悟的起点。吃下墨菲斯递过来的那颗红色小药丸,才是觉悟之门开启的时刻。

那么,在脱离苦海的旅途上,我们的那颗红色小药丸在哪里呢?请接着往下看。

行动指南:摘下三副墨镜

1.小孩只分对错,但成年人要看利弊。无名怒火生起时,应该想一想:我生气到底能换来什么?如果生气真能换来一些收益,那请你继续。

2.与其默默地耿耿于怀,不如快刀斩乱麻,跟担心被自己得罪的人摊牌。

3.准备剁手时(或者打算干其他坏事时),念一念“欲壑难平经”:快乐难持久,快乐难持久,快乐难持久……

扩展阅读

[1] Wright,R.Why Buddhism is true: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M].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17. j2NJHk5tQMeeQNdWrrZ+TZuc1qSDsX2T6+aZ4qp+I8b6IivqF5+RTojTvsQLsuP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