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俗称“佛”“佛陀”,古印度人,后世尊为教主。“佛”“佛陀”并不是特定人名,在古印度,这是普遍行用的观念,意谓智者、觉者。后来在佛教里,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比如著名的西方阿弥陀佛、未来弥勒佛等。不过通常还是以“佛陀”指称释迦牟尼。实际释迦牟尼也不是人名:释迦是族名;牟尼,梵语译音,宝珠、圣者的意思,连起来意谓释迦族的圣人。另有说法,说他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前者意思是最好的牛,后者意思是事业成就者,也是表赞誉的美称。
古印度没有编年史传统,即使像佛陀这样的伟人生卒年也没有确切记载。据现存资料,他活了八十岁大体是被普遍承认的,据以推定的卒年则相差很大,有公元前544年、前486年、前384年等许多说法,依此来推算出他的生年。其中卒于公元前486年是汉传佛教看法。古代社会发展缓慢,人物活动时间相差一二百年关系不大。
佛陀作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无疑是不世出的伟人,是执着的修道者、成功的求道者和热情的布道者;作为佛教创建者,是教主,是信徒膜拜的对象。他的人格、胸怀和意志,他的思想、学识和技艺,无论哪一方面都是十分杰出的。这样的人物,作为膜拜、颂扬的对象,正可作为传记文学的好素材。佛传文学塑造伟大佛陀的生动形象,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里,堪称是杰出的典型之一。
据传佛陀寂灭之后,大迦叶带领众弟子追忆佛陀在世教导,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诵出导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什么人、教导了什么或制定了什么戒条,这样形成了最早的“经”和“律”。实际如今可考传世最早的几部《阿含经》(“阿含”,梵语译音,“传承的说教”的意思;五部《阿含》中汉译四部,即《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已是部派佛教时期的产物。不过可以确认其中所阐述的基本内容应是比较忠实地反映了佛陀教化的本来面貌的。在《阿含经》里已经有不少有关佛陀生平的段落。例如汉译《中阿含经》卷五六《罗摩经》里有一段:
我时年少,童子清净,青发盛年,年二十九。尔时极多乐戏,装饰游行。我于尔时,父母啼哭,诸亲不乐,我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这是佛陀出家情节,还是第一人称的简单叙述,没有过多的描绘和夸饰,与后来大部佛传相关情节的精心刻画和大力修饰不同。又佛陀寂灭前后情况,汉译《长阿含经》卷二至四《游行经》(同本异译有西晋竺法护译《佛般泥洹经》、失译[译者名字失传]《般泥洹经》)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佛陀晚年游行教化情形,最后一段描述佛陀即将寂灭,阿难“在佛后立,抚床悲泣,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曀(没落昏昧),何其速哉!群生(众生)长衰,世间眼灭。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学地(佛弟子修证的一个阶段,尚未证得涅槃,修学尚有余地),所业未成,而佛灭度(涅槃)’”;佛陀得知阿难悲痛欲绝,劝告他:“止!止!勿忧,莫悲泣也。汝侍我以来,身行有慈,无二无量;言行有慈、意行有慈,无二无量。阿难,汝供养我,功德甚大。若有供养诸天(天神)、魔(魔罗,欲界第六天主)、梵(色界诸天)、沙门、婆罗门(古印度四种姓之首,以祭祀、诵经、传教为专业,为神权代表),无及汝者。汝但精进,成道不久。”最后写到佛陀涅槃,八族人分舍利,整个过程描摹得真切感人。正是在这类最初结集的、保存在经或律里的一些佛陀行事片段的基础上,到部派佛教时期,形成叙述佛陀一生业绩的完整的佛传。由于各部派关于佛陀的传说不尽相同,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佛陀观又不断发展变化,也就结集出许多部佛传。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形,早期有关记载难于考实。比较可靠的记述是《三国志》注所引鱼豢《魏略》的说法:“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元寿元年是公元前2年;大月氏是种族名,其先居住在今甘肃西部与青海邻接一带,汉文帝时被匈奴攻破,逐步西迁至阿姆河流域,公元1世纪创建贵霜帝国,是佛教兴行地区。佛教从那里东传中国是可信的。浮屠是“佛陀”的另一种译法,所谓《浮屠经》应当就是佛传一类作品。传播一种宗教,首先传授描写教主生平事迹的经典,容易被人接受。现在知名的第一位外来译家安世高翻译的经本里有《转法轮经》,就是佛传的一个片段,叙说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在今印度北方邦贝拿勒斯西北七公里处)向他最初的五位弟子传授“四圣谛”事。谛,道理、真理的意思。“四圣谛”指四项真确的道理:苦(人生是苦,有逼迫义)、集(集起,苦的根源在生命从无明一层层缘生集起,直到老死)、灭(寂灭,涅槃,断绝缘生,不再轮回,达到解脱生灭的绝对境界,这是修道的目标)、道(修道的方法,分为八项,“八正道”,符合道义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当然以佛法为准),这是佛陀觉悟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所谓“初转法轮”。按古印度传说,统治天下的圣王掌握轮宝,可用来征服天下,无坚不摧。佛陀的教法能够征服天下,无所阻碍,因此被比喻为“法轮”,传播佛法则称“转法轮”。后来翻译的《杂阿含经》卷一五里的第三七九至四〇二经是长短不一的《转法轮经》,其中最简单的文本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传的片段自佛教输入中国早已被陆续翻译成汉语。现存汉译完整佛传,按所出年代主要有:东汉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约197年;异译吴支谦《太子瑞应本起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过去现在因果经》),东汉昙果、康孟祥译《中本起经》(207年)、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308年;异译唐地婆诃罗《方广大庄严经》),东晋迦留陀伽译《十二游经》(393年),北凉昙无谶译、马鸣作《佛所行赞》(412—421年;异译刘宋宝云《佛所行经》),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587—591年),宋法贤译《佛说众许摩诃帝经》(973—1001年)等,有些缺本不存。另有更多经典包含佛陀生平的描述。例如《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写舍卫国长者须达请佛、为造祇树给孤独园事,就是一个十分生动的佛传片段。《贤愚经》是北魏河西释慧觉等八位僧人到西域于阗参加法会,根据听讲记录写成的。这部经典结成时代靠后,表达方法更为成熟,作为西域流传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