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书舍、书院

自宋代起,江西就成为中国的文化重地,开办书院之风兴盛,彪炳史册的学者层出不穷,是著名的“文化之地”“文献之地”和“文章节义之地”。单是书院的数量,就居全国之冠。

书舍门罩局部

崇文重教之风在偏远的庐陵山区自古盛行,家族书院(也称私塾)与乡村书院(私塾或义塾)十分普及。寒窗苦读,登科入仕,光耀门楣,衣锦还乡……这似乎是最受人推崇、召人奋发的人生典范。庐陵欧阳族人曾涌现出欧阳修、欧阳守道、欧阳珣、欧阳衢、欧阳德等一大批名人伟士。与他们同宗的钓源村欧阳氏,则秉承了诗书传家的优良族风,务农或经商积攒了钱财之后,最首要的事情就是兴建书院,让子孙后代能知书识礼受教育。

钓源古村现今尚有残存的楚畹书院、广公书舍等书院遗址共7处,均为明末清初所建。保存最完好的是楚畹书院,这是一座带有侧进式天井的建筑,有小院、回廊、厅堂(课堂),至今仍保留有较完整的精美细节。

关于楚畹书院的建造,还有一个故事呢。中国有句老话: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清乾隆年间,钓源楚畹公欧阳国宝是村中首富,他创业发家的故事虽无史料记载,却在后代子孙中口口相传。

早年,生活穷苦的欧阳国宝成家以后,为了养活妻儿,改善家境,萌生了做生意的念头。无奈父母亲朋也都生活困难,无法帮衬他,只有岳父借了些银两给他做本钱,于是他用这些钱贩了一担菜油挑去邻镇街上卖。谁知,半路他不小心摔了一跤,一担菜油全洒在地上了,他伤心地在路边痛哭。一位颇有同情心的邻乡人恰好看到了这一幕,问及缘由,欧阳国宝便把自己的遭遇跟对方说了。此人见他老实厚道,就问:好些同乡在湖南生意做得不错,介绍你去帮工,去不去?他当下就点头答应。欧阳国宝回到家,与妻儿匆匆道别,拣了几件换洗衣物,背了些米,拿了家里仅剩的一个咸鸭蛋,出门上路了。欧阳国宝身无分文,沿途每天拿米跟人换饭,就着这个咸鸭蛋,路上走了六七天来到了湖南衡阳,开始创业。后来,他凭着吃苦耐劳、为人诚实守信,生意越做越大,两湖两广都有了店铺,日进斗金。楚畹公发家之后,衣锦还乡,好善乐施,尊老体幼,他的后人在村中修建了楚畹公祠和楚畹书院。

只是如今书院平日户门紧闭,空荡荡的宅子里桌椅静默,只供人观瞻遐想。置身其中,很自然地遥想起当年教书先生传道授业、学童们朗朗诵读“子曰”“诗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的家风、族风则教育出了奋发好学的后人。钓源人信奉耕读传家的思想理念,先后出过9名进士,27位贡生,6位解元,以及从尚书令到州县官的各级官员 20 多名,可见,欧阳家曾经是多么风光的名门望族。

回首风雨路,书院今何在?作为中国封建王权社会教育史上的一朵耀眼的奇葩,千年的风雨过后,旧时的大部分书院(私塾或书舍),仅遗留下破瓦残垣。在偏远的山乡农村,现在也有了公办的学堂,孩子们到了入学年龄,就可以进去上学,而村中古老的书院,早已只剩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实,它曾经特殊的性质、精神和灵魂,在今人的心目中正渐渐被遗忘,或者,模糊成一个隐约的符号。

钓源古村的广公书舍

楚畹书院内院天井。虽为乡村家族私学书院,但楚畹书院兼具讲学、祭祀、藏书、考课等基本功能,由于服务对象为村民,所以不设斋舍(宿舍),学子们放学后可返回20家去里钓居源住古。村看书老院房坐子北朝南,与楚畹公祠仅一墙之隔 b79F4aVfdvA6goG8WcSrgwdWKEczNCeCU8IfwGw+TlFxDUdw5i1+v08LJJZX+bC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